CM Eh控制电化学浮选从辉钼矿中分离黄铜矿

CM Eh控制电化学浮选从辉钼矿中分离黄铜矿

一、Electrochemical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chalcopyrite from molybdenite by CM Eh control(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普[1](2021)在《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和可浮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磁黄铁矿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硫铁矿,受缺位固溶体结构的影响,常见的磁黄铁矿主要为单斜和六方磁黄铁矿。论文从国内较为典型的矿床分别选取了单斜和六方磁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矿物学特征,并对比两者的浮选行为差异,分析不同晶系磁黄铁矿与药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其可浮性的因素。矿物学特征研究表明: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化学组成有所区别。在接触角测试中,单斜磁黄铁矿接触角整体高于六方磁黄铁矿,疏水性更强。经空气氧化后,自然矿浆p H发生了轻微改变。在硬度测试中,单斜磁黄铁矿表面维氏硬度为247.1kg/mm2,六方磁黄铁矿表面维氏硬度为234.8kg/mm2,且经XPS粉末测试,单斜磁黄铁矿的表明元素Fe、S含量明显高于六方磁黄铁矿。在SEM扫描电镜下可以看到,单斜磁黄铁矿多以台阶状呈现,而六方磁黄铁矿呈现平滑型条状形貌。在热电性能表征测试中,单斜和六方磁黄铁矿在温度区间300-700K范围内,塞贝克系数较小,电导率呈106S/m量级,具金属性质的高电导率。浮选试验研究表明:自诱导条件下,单斜磁黄铁矿最高回收率为71%,六方磁黄铁矿最高回收率为59%,且浮选回收基本2min之内完成。对比使用丁基黄药和乙硫氮捕收剂,确定使用丁基黄药为试验捕收剂,用量为1×10-4mol/L。硫化钠在捕收剂浮选体系下,可发挥抑制剂的作用。硫酸铜能够较好的活化磁黄铁矿,单斜磁黄铁矿回收率提升在10%以内,六方磁黄铁矿回收率提升20%以内。石灰对于不同晶系磁黄铁矿均能发挥很好的抑制作用,单斜磁黄铁矿回收率最低下降约为30%,六方磁黄铁矿回收率最低下降约为35%,但对于经硫酸铜活化后的磁黄铁矿却无法抑制,组合抑制剂腐殖酸钠+氯化钙对于活化后的磁黄铁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回收率能够控制在20%以下。从接触角的变化和吸附量测试来看,丁黄能够较好改善矿物表面的疏水性。硫化钠和石灰均能够调节矿物表面的亲水性。从Zeta电位的测定来看,单斜磁黄铁矿的零电点为7.1,六方磁黄铁矿的零电点8.3,阴离子药剂丁基黄药和硫化钠在矿物表面产生了吸附,降低了表面动电位。从红外光谱分析的角度来看,丁基黄药捕收剂与不同晶系磁黄铁矿作用过后的产物都是双黄药,但是由于晶体结构不同,丁基黄药分子与两种矿物表面的的键合力不同,吸附产物虽然相同,吸收峰波数偏移的程度不同。从物性影响因素来看,影响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因素有:自然接触角、杂质元素含量、矿石硬度、塞贝克系数、破裂面微观形貌以及表面元素含量。

陈章鸿[2](2021)在《老挝丰沙里省难选铜铅锌矿石浮选分离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铜铅锌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直接影响国防、经济、人民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全。目前我国铜金属的对外依存度高达80%,随着铜铅锌矿资源不断开采、加工、利用,铜矿资源无法满足国内铜消费的最低需求。老挝丰沙里省铜铅锌矿石属典型的“易浮难分”矿石,开展该资源的高效分离与利用研究,对增加外部供给及解决同类矿石资源难分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利用先进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手段对矿石性质进行全面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浮选探索试验、混合浮选试验、部分混合浮选及分离试验、优先浮选试验研究,最终确定可行的浮选工艺流程与药剂制度,获得了满意的分离指标。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以硫化物为主,原矿含铜、铅、锌较高,银不同程度地与硫化物伴生,各有用矿物之间嵌布关系复杂。矿石中原生硫化铜黄铜矿占82.1%、次生硫化铜占9.21%、其它铜占8.69%;矿石中铅赋存形式较为复杂,方铅矿占88.05%,但碳酸铅、硫酸铅和铅铁矾等形式存在的氧化铅合计11.95%,后者很难通过选矿充分富集回收;矿石中的锌呈闪锌矿产出占93.38%,而呈其他形式存在的氧化锌分布率相对较低。混合浮选、部分混合浮选及分离试验表明:该复杂铜铅锌矿石属典型的易浮难分离矿石。采用简单的硫化矿浮选药剂,即可得到高回收率的铜铅锌混合精矿,但混合精矿难以实现高效分离。铜铅锌依次优先浮选体系中,在弱酸性介质中进行铜粗选,是实现该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开路试验采用极具特色的硫酸作为调整剂,亚硫酸钠和硫酸锌作为组合抑制剂,丁铵黑药和Z-200作为选择性捕收剂,经过一次粗选、一次精选快速浮铜;选铜尾矿采用石灰及硫酸锌作为调整剂,乙硫氮作为选择性捕收剂,通过一次粗选、三次精选和一次扫选的流程选铅;选铅尾矿经过一次粗选、三次精选和一次扫选的流程选锌。在原矿含Cu 2.05%、Pb 5.76%、Zn 3.24%时,获得铜精矿品位为23.03%,回收率为76.51%,铜精矿含Pb 27.28%,含Zn2.92%;铅精矿品位39.60%,回收率47.99%,铅精矿含Cu 4.29%,含Zn7.05%;锌精矿品位49.29%,回收率为51.05%,锌精矿含Cu0.18%,含Pb 3.05%。通过实施弱酸性介质中快速优先浮铜、选铜中矿返回选铅的新工艺闭路试验,达到了有用矿物“能收早收、分类回收”的目的。在原矿含Cu 2.06%、Pb 5.79%、Zn 2.92%、Ag 443g/t的情况下,获得铜精矿含Cu 20.18%、Pb 10.32%、Zn 1.52%,Cu回收率达到82.39%,且伴生银在铜精矿中含量高达2738g/t,回收率为52.00%;铅精矿含Pb 45.35%、Cu 2.43%、Zn 3.34%,Pb回收率达到71.51%,Ag的品位达728g/t,回收率为15%;锌精矿含Zn 42.21%、Cu 0.07%、Pb 2.55%,Zn回收率达到70.11%,Ag的品位达1643g/t,回收率为18%。本试验研究成功地实现了铜、铅、锌的高效分选及伴生银的综合回收,解决了该企过去只能廉价出售铜铅锌混合精矿的困境,为该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技术参考。

胡运祯[3](2020)在《超声处理铜钼混合精矿对铜钼分离浮选过程的强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铜钼矿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两种矿物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对其的利用也愈发受到重视。由于我国铜钼矿床多为斑岩型混合矿床,所以两种矿物的分离一直是综合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辉钼矿、黄铜矿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磨矿工艺与超声波工艺对混合精矿进行预处理,考察了两种工艺处理下,浮选分离的效果;同时,采用接触角测试、吸附量测试、溶解氧量测试、显微观测等手段考察磨矿与超声两种工艺处理下黄铜矿、辉钼矿表面性质的变化,探究了提高浮选分离效果的机理。论文研究能为实现辉钼矿与黄铜矿的高效分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纯矿物浮选结果表明,在混合浮选过程中,以YC药剂+丁基黄药的混合药剂作为捕收剂;在浮选分离过程中,以YC药剂作为捕收剂。同时浮选分离过程中,如果不采用抑制剂,无法实现黄铜矿与辉钼矿的有效分离,选用硫化钠作为抑制剂。通过超声分别处理矿浆与YC药剂水溶液,可以略微提高浮选回收率,还可以降低后续浮选分离过程中硫化钠与YC药剂的消耗量。浮选分离结果表明,在铜钼分离过程中,以YC药剂作为捕收剂,硫化钠为抑制剂,碱性条件下,采用再磨工艺处理后,铜钼分选存在困难,再磨时间过短,无法去除黄铜矿在混合浮选过程中吸附的捕收剂,导致浮选分离后钼精矿中Cu的品位与回收率过高;磨矿时间过长,脆性较大的辉钼矿过磨,导致浮选分离后铜精矿中Mo的品位与回收率过高。采用超声工艺处理后铜钼分选效果较好。吸附量结果表明,较短时间的磨矿处理,添加丁基黄药的黄铜矿对硫化钠吸附效果较差。接触角测试结果表面,较长时间的磨矿处理,使添加了YC药剂的辉钼矿接触角下降。由此可见,再磨工艺对磨矿控制的要求较高,无法有效提高两种矿物的可浮性差异。而超声处理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黄铜矿表面接触角,还能够略微提高辉钼矿表面接触角。与此同时,超声处理可以降低矿浆与药剂溶液的溶解氧含量,防止后续浮选分离过程中硫化钠被氧化;同时提高YC药剂溶液的分散性,浮选过程中提高捕收剂的利用率;减少捕收剂与抑制剂的用量。

白丽梅[4](2018)在《滑石型黄铜矿石浮选动力学及分选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铜矿资源品位低且组成复杂,选别难度大,特别是嵌布粒度不均匀的滑石型黄铜矿石尤为难选。此类矿石中易泥化的滑石和磁黄铁矿细磨后会严重影响黄铜矿的浮选指标。本文借助红外光谱(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方法分析了煤油和黄药浮选分离黄铜矿与滑石、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的内在原因,并从黄铜矿、滑石、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的浮选动力学分析入手,研究了药剂制度和粒度对上述四种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首次利用优化的神经网络建立了浮选动力学仿真模型,提出了此类难选铜矿石的分级分速浮选工艺,为滑石型难选铜矿石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单矿物浮选速率试验结果表明,在pH≤8.3的煤油体系中,-0.109+0.074 mm(粗粒级)、-0.074+0.038 mm(中粒级)的黄铜矿、滑石、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的浮选速率均较快,同时上浮;-0.038 mm(细粒级)和-0.109 mm(全粒级)上述四种矿物,浮选1 min内黄铜矿的阶段K值远高于其它三种矿物的阶段K值,浮选1 min后滑石的阶段K值最大,浮选4.5 min时黄铜矿和滑石的回收率相接近;针对细粒级上述四种矿物,当煤油用量25.6 mg/L、浮选时间4.5 min时,黄铜矿、滑石、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的累计回收率分别为 96.56%、87.38%、36.24%和 58.23%。在黄药体系下,CMC-Na、PAM、糊精、SHMP和水玻璃等5种抑制剂对单矿物浮选速率的试验结果表明,CMC-Na是滑石和黄铜矿浮选分离的最佳抑制剂,采用CaO调节矿浆pH值到11.5时,黄铜矿和滑石的可浮性差异最大。在矿浆pH值为11.5的黄药体系下,不同粒级黄铜矿、滑石、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的阶段K值均与CMC-Na用量呈负相关性、与黄药用量呈正相关性。在浮选2.5 min内,黄铜矿的阶段K值远高于其它三种矿物的阶段K值;随浮选时间的延长,细粒级和全粒级黄铜矿的阶段K值逐渐降低,粗粒级和中粒级黄铜矿的阶段K值先迅速降低、2.5 min后趋于平稳;而各粒级滑石的阶段K值在浮选4.5min内始终处于较低值。通过分速浮选可知,当CMC-Na用量4 mg/L、黄药用量20 mg/l和浮选时间2.5 min时,粗粒级黄铜矿与滑石浮游差较大,其值为79.97%;当CMC-Na用量8 mg/L、黄药用量20 mg/L和浮选时间2.5 min时,中粒级黄铜矿与滑石的浮游差较大,其值为76.56%;细粒级和全粒级黄铜矿与滑石可浮性差异较大的CMC-Na用量、黄药用量和浮选时间分别为32 mg/L、80 mg/L和4.5 min,此时细粒级和全粒级黄铜矿与滑石的浮游差分别为46.72%和70.04%;与粗粒级、中粒级和全粒级相比,细粒级黄铜矿与滑石的浮游差较小。通过FTIR和AFM分析可知,在黄药体系下,黄药可在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表面发生化学吸附,且其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量较大,在黄铁矿和滑石表面的吸附量较少;黄铜矿与黄铁矿、磁黄铁矿的作用力较大,黄铜矿与滑石的作用力很小,故在黄药体系中,有利于黄铜矿与滑石的分离。在煤油体系下,煤油可物理吸附于滑石、黄铜矿和磁黄铁矿的表面,其可在黄铜矿和滑石表面大量吸附,而在黄铁矿及磁黄铁矿表面的吸附量较小;黄铜矿与滑石的作用力较大,黄铜矿与黄铁矿、磁黄铁矿的作用力较小,故在煤油体系中,有利于黄铜矿与黄铁矿、磁黄铁矿的分离。粗粒级、中粒级、细粒级的黄铜矿、滑石、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浮选过程均符合分速浮选动力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的超限学习机优化算法(简称GA-ELM),建立了上述各粒级单矿物的分速浮选动力学仿真模型,实现了药剂制度和浮选动力学方程的双向预测。在GA-ELM浮选动力学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将模型的调用范围放大到[ε-Δε,ε+Δε],根据浮选药剂对浮选速率的等比变化规律,计算模拟出既定时间下累计回收率的浮选动力学曲线和药剂用量,减小了数据量不足带来的预测误差。通过对两种矿物浮选分离的药剂用量进行最小求差,建立了两种矿物分离的浮选动力学预测模型,黄铜矿和滑石浮选分离的预测药剂制度与分级浮选试验结果相吻合。人工混合矿浮选速率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浮选动力学预测模型推荐的药剂制度,在黄药体系下可实现四个粒级黄铜矿-滑石二元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针对粗粒级和中粒级黄铜矿-滑石二元人工混合矿,浮选4 min可分别得到铜品位33.51%和33.72%、累计回收率94.27%和92.94%的铜精矿;细粒级和全粒级二元人工混合矿,浮选7 min可分别得到铜品位27.66%和28.63%、累计回收率87.04%和91.68%的铜精矿;与细粒级和全粒级相比,粗粒级和中粒级浮选时间短、分选效果好,这与单矿物分级浮选结果相一致。当黄铜矿和滑石浮选分离过程中混有黄铁矿和磁黄铁矿时,采用上述分离预测模型推荐的药剂制度,粗粒级和中粒级的黄铜矿-滑石-黄铁矿-磁黄铁矿四元人工混合矿浮选7 min可分别得到铜品位为25.40%和20.90%、累计回收率为59.23%和63.07%的铜精矿。细粒级和全粒级上述四元人工混合矿浮选7 min所得精矿铜品位均低于15.30%。可见,磁黄铁矿和黄铁矿的存在使得单一的黄药或煤油体系无法实现细粒级和全粒级黄铜矿与滑石的浮选分离。在煤油-黄药混合药剂体系下,对上述细粒级四元人工混合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可得到铜品位21.60%、累计回收率78.65%的铜精矿,实现了黄铜矿与其它三种矿物的有效分离。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冬瓜山滑石型难选铜矿石进行了分级分速浮选试验研究,即+0.038 mm粒级的铜矿石在黄药体系下,-0.038 mm粒级的铜矿石在煤油-黄药混合药剂体系下进行浮选闭路试验,可得到铜品位22.88%、产率3.65%、回收率84.21%的铜精矿,实现了此类难选铜矿石的浮选分离。本文通过单矿物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研究,建立了 GA-ELM浮选动力学仿真模型和矿物浮选动力学预测模型,结合矿物浮选动力学预测模型的模拟结果和实际矿石的分级浮选试验研究,提出了粗、细不同粒级在不同药剂体系下的分级分速浮选工艺,提高了冬瓜山滑石型难选铜矿石浮选分离过程的稳定性,也为相关难选铜矿石的浮选分离提供了借鉴。

张村[5](2017)在《硫化铜钼矿的新型抑制剂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铜钼分离一直以来就是矿物加工领域的难题,是制约铜钼共生资源开发的较大障碍,因而成为选矿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江西某难选铜钼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以期研发出铜钼分离的新型高效抑制剂,从而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某些参考。实际铜钼矿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该铜钼共生矿石中主要有用矿物为黄铜矿和辉钼矿,铜、钼品位分别为0.844%和0.234%,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云母等硅酸盐矿物。因辉钼矿赋存状态复杂,或吸附于其它矿物表面,或被其它矿物包裹,或星散分布于脉石矿物中,从而难以单体解离,加之辉钼矿硬度较低,磨矿控制困难,是导致该铜钼矿难以分离的关键因素。通过实际铜钼矿混合浮选试验研究,确定了铜钼混合浮选试验最佳条件参数:磨矿细度为-0.074mm占70%,捕收剂煤油和丁基黄药的用量分别为150g/t和50g/t,石灰及水玻璃的用量分别为500g/t和1200g/t;通过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试验研究,确定铜钼粗选分离的最佳条件参数为煤油用量100g/t,脉石矿物抑制剂水玻璃用量为100g/t,黄铜矿抑制剂FSL用量为200g/t,起泡剂用量为20g/t,矿浆浓度为30%,浮选时间为6min,铜钼混合精矿先选后磨;通过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黄铜矿抑制剂种类及用量试验可知,各抑制剂对黄铜矿抑制能力的相对大小顺序为FSL>硫化钠>巯基乙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并且将FSL成功应用于实际浮选工艺流程,实现了铜钼有效分离。纯矿物浮选试验研究:通过黄铜矿和辉钼矿纯矿物浮选试验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了相关药剂的浮选性能,结果表明丁基黄药和煤油分别为黄铜矿、辉钼矿的优势捕收剂,且捕收性能较强;同时,不同抑制剂体系下黄铜矿、辉钼矿浮选行为的研究证明新型抑制剂FSL对黄铜矿具有较高的抑制选择性,人工混合矿模拟试验结果同样也证明抑制剂FSL对铜钼能够进行有效分离,与实际铜钼矿的浮选试验结果相吻合。FSL作用机理分析:通过借助吸附量和接触角测试仪对新型抑制剂FSL与矿物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抑制剂FSL可与黄铜矿表面发生作用而使其受到抑制,但FSL基本不对辉钼矿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受抑制剂FSL作用后的黄铜矿因亲水性增强而难以被捕收剂丁基黄药继续捕收,且受丁基黄药作用后的黄铜矿对FSL的消耗量将明显增加,表明抑制剂FSL通过与黄铜矿表面发生了某种特殊作用而使其受到了选择性抑制。

李明阳[6](2017)在《抑制剂分子构型对铜钼分离影响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辉钼矿是最重要的钥矿物之一,世界上钼产量中的99%是从辉钼矿中获得的。辉钥矿广泛地与其他硫化铜共生,其中以斑岩型铜钼矿的工业价值最大。由于铜、钼硫化物矿物的可浮性相近、辉钼矿嵌布粒度细等原因,致使铜钼矿石浮选过程存在选铜作业中钼回收率低、铜钼分离困难等问题。“抑铜浮钼”是铜钼矿石浮选分离最常用的流程,因此黄铜矿抑制剂的抑制性能在铜钼矿石浮选中显得至关重要。作为一种典型的硫化铜矿物,黄铜矿的浮选理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现有的理论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黄铜矿捕收剂方面,而在抑制理论方面则鲜见报道。另外,由于抑制剂与矿物表面作用的复杂性,常规的检测手段和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关于黄铜矿表面原子构型、抑制剂-黄铜矿作用过程电子迁移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基于量子化学原理,从原子尺度,研究不同分子构型的抑制剂与黄铜矿弛豫表面的相互作用,对深刻理解抑制剂与黄铜矿之间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抑制剂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选取2,3-二巯基丁二酸(DMSA)、巯基丁二酸(TMA)、3-巯基丙酸(MPA)、半胱氨酸(CYS)和壳聚糖(CTS)5种抑制剂,分别考察了它们在单矿物、人工混合矿、含钼铜精矿的浮选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并与硫化钠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利用Zeta电位分析、吸附量测定、IR分析、ToF-SIMS成像等手段探讨了抑制剂与矿物的作用机理;最后对抑制剂的抑制性能参数进行了计算,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等方法研究了黄铜矿晶体的电子结构和弛豫表面性质,计算了抑制剂与难免离子Cu2+、Fe2+的配合过程中电子迁移特性。浮选试验结果表明,DMSA、TMA、MPA、CYS和CTS均对黄铜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辉钼矿的作用很弱。与硫化钠相比,在抑制效果相近时,这5种抑制剂的用量仅为硫化钠的1/62~1/8。动电位测定结果表明,DMSA、TMA、MPA和CYS在黄铜矿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和静电吸附,在辉钼矿表面仅存在静电吸附;CTS在黄铜矿和辉钼矿表面均发生吸附,除了静电吸附还可能存在化学吸附,CTS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强度大于在辉钼矿表面的。吸附量和ToF-SIMS试验结果显示,4种巯基类抑制剂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量明显大于在辉钼矿表面的;CTS在两种矿物表面的吸附量相当,捕收剂的预先覆盖阻碍了CTS在辉钼矿表面的吸附,增加了 CTS的选择性。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CTS同时通过胺Ⅲ(N-H)基团和质子化胺基基团(NH2+)吸附与黄铜矿吸附,但仅通过胺Ⅲ(N-H)基团在辉钼矿表面发生吸附。抑制性能指数计算结果表明,第二巯基的引入和α位氨基取代增加了抑制剂分子的电负性、浮选特性指数和偶极矩,增大了 DMSA和CYS的抑制性能。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显示,第二巯基的引入并未显着改变抑制剂分子的前线轨道能,双巯基通过与金属原子的螯合作用增大配合能;α位氨基妨碍了羧基对巯基S电子的吸引,降低了 CYS分子的LUMO能级,减小了能隙AE3,增大了分子活性。Mulliken电荷分布分析显示,在抑制剂与金属离子配合过程中,抑制剂巯基中的S和氨基中的N向Cu2+和Fe2+提供电子形成正配键。电荷迁移分解分析显示,Cu2+和Fe2+向亲固基反馈电子形成反馈键,反馈电子数Fe2+>Cu2+,反馈键降低了配合能,对反应不利。黄铜矿晶体性质计算结果表明,黄铜矿带隙为0.3 eV,属于半导体,晶格中相邻层Fe原子的自旋方向相反且自旋态密度不对称,造成黄铜矿具有微弱磁性。黄铜矿弛豫表面出现原子重构;S-(0 0 1)表面相邻S原子两两成对生成双硫二聚体;M-(0 0 1)面表层金属原子下沉,次层S原子整体向上迁移,形成“富硫”表面。4种巯基抑制剂和CTS吸附于黄铜矿表面时,与矿物表面发生作用的是分别是巯基中的S原子和氨基中的N原子。DMSA分子的双疏基S原子与黄铜矿表面Cu、Fe原子形成桥连位吸附,TMA、MPA、CYS和CTS的S原子和N原子与黄铜矿表面金属原子形成Top位吸附。巯基中的S原子和氨基中的N原子主要通过向黄铜矿表面金属原子转移p电子生成正配键,部分电子由金属原子反馈回S、N原子形成反馈键;电子交换时,正配键电子优先转移到金属原子的s、d轨道,反馈键电子优先转移到S、N原子的s轨道。通过矿物浮选分离试验、吸附量、Zeta电位、IR、ToF-SIMS、DFT理论计算等,对比研究了抑制剂的不同分子构型对抑制效果和作用机理的影响,发现抑制剂双巯基螯合作用和α位推电子基团取代可以改善药剂的抑制效果,反馈键不利于抑制剂与难免离子和黄铜矿表面发生吸附。

王剑[7](2016)在《西藏某复杂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及铜抑制剂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浮选是分离铜钼混合精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西藏某复杂铜钼混合精矿,以工艺矿物学研究为基础,确定精矿中矿物的赋存状态以制定浮选工艺;经浮选条件和药剂条件试验确定最优浮选条件。为减少传统硫化钠铜抑制剂消耗量大的问题,本文以试验探究了硫化钠氧化失效的原因,并通过其他铜抑制剂试验和抑制剂复配的浮选试验来降低铜抑制剂的消耗量。最后,以最优条件进行该混合精矿开路浮选试验。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混合精矿所包含的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黄铁、斑铜和辉钼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长石。混合精矿含钥0.58%,含铜25.90%。铜、钼矿物达到良好的单体解离,且钼精矿中赋存有大量的细颗粒黄铜矿和斑铜矿,故不进行磨矿处理。为达到更好的浮选效果,通过浮选条件试验和各抑制剂的浮选试验,综合考虑各浮选指标和经济消耗,以Na2S抑制剂最好用量条件15 kg·t-1为最优,可得到钼品位20.80%,钼回收率为87.67%的粗钥精矿。硫化钠氧化失效探究试验表明:Na2S消耗量大与浮选时鼓入空气,黄铜、辉钼矿的作用有关。抑制剂的复配试验表明:10 kg·t1 Na2S + 200 g·t-1巯基乙酸钠为铜矿物抑制剂时,钼回收率达到87.90%,与单独使用硫化钠抑制剂相比,可降低三分之一硫化钠的使用量,抑制剂使用成本可节约31.75%。在最佳粗选条件下,通过开路试验,得到含钼46.87%,含铜1.44%的钥精矿,其钼回收率达到67.34%。铜精矿含铜27.21%,其铜回收率为89.85%。铜钼分离指标良好。

韩统坤[8](2015)在《铜镍硫化矿表面氧化电化学研究》文中提出镍黄铁矿常与黄铜矿赋存,两者可浮性相近且表面都易氧化造成可浮性下降难以分选富集,而常规高碱抑镍浮选效果较差,在铜镍分离过程中部分镍矿物进入铜精矿中,造成镍精矿中镍铜比下降,镍回收率降低,因此对镍黄铁矿和黄铜矿的表面氧化过程和机制进行相关研究,对提高铜镍资源的利用率意义重大。本文考察了镍黄铁矿和黄铜矿在不同p H介质和捕收剂浓度条件下的表面氧化电化学作用机理,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由镍黄铁矿和黄铜矿表面氧化的Eh-p H分析,推测出了硫化矿物表面氧化的发生趋势,结合无捕收剂体系下的循环伏安曲线研究可知,两种硫化矿表面氧化的程度决定了其表面性质和可浮性。适度氧化的氧化产物为疏水性的单质硫,硫化矿表现出良好的无捕收剂可浮性;深度氧化产物则为金属氢氧化物和金属硫酸盐等亲水性物质,硫化矿表面亲水。硫化矿表面易在高碱和高电位条件下发生深度氧化。(2)两种硫化矿无捕收剂体系下的Tafel曲线研究表明,p H值对两种硫化矿在体系中的腐蚀动力学参数均有影响,在相同p H值体系中,黄铜矿的腐蚀电位corrE更负移、腐蚀电流密度corri更大,说明黄铜矿更易发生腐蚀。(3)镍黄铁矿和黄铜矿在黄药捕收剂体系中的静电位和电化学测试表明,硫化矿在丁黄捕收剂中阳极反应为疏水性双黄药的氧化生成,且其氧化速率远远大于硫化矿自身的氧化速率,说明捕收剂的加入,大大增强了硫化矿物表面的氧化进程。浮选体系p H超过硫化矿浮选临界p H时,硫化矿强烈的自身氧化将占主导地位,此时矿物表面将覆盖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硫酸盐等亲水性氧化产物,阻滞捕收剂双黄药在矿物表面的形成,降低其表面疏水性。反之,在浮选临界p H以内,矿物表面双黄药的生成反应将占主导地位,生成的双黄药在矿物表面形成吸附,使矿物表面疏水。(4)硫化矿物的电化学动力学研究表明,捕收剂在矿物表面阳极氧化生成的疏水性双黄药分子层厚度差异使硫化矿物表面的亲疏水程度不同,进而影响硫化矿的可浮性。

江锋[9](2014)在《亚硫酸浮选分离铜铅硫化混合精矿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有色金属硫化矿冶炼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若将其有效应用于选矿工业,不但能降低药剂成本,还能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本文以亚硫酸为抑制剂,丁黄药为捕收剂对黄铜矿和方铅矿进行了浮选试验,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接触角测量以及电化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药剂与矿物间的作用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单矿物试验结果表明:丁黄药在较低用量时,黄铜矿可浮性比方铅矿好;亚硫酸能抑制方铅矿并促进黄铜矿的浮选,亚硫酸钠对方铅矿有抑制作用,对黄铜矿无明显影响,两种抑制剂比较结果为亚硫酸的分离效果更好;亚硫酸作抑制剂时,适当提高矿浆温度有利于对方铅矿的抑制;亚硫酸作用后提高矿浆pH会同时抑制黄铜矿和方铅矿,当pH值为5时,铜铅分离效果比较明显。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试验结果表明:亚硫酸能实现黄铜矿和方铅矿的浮选分离,得到的铜精矿含铜25.56%,铜回收率71.78%;铅精矿含铅69.26%,铅回收率85.71%。(2)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亚硫酸有利于丁黄药在黄铜矿表面吸附;方铅矿与亚硫酸作用后矿物表面生成了亲水性物质亚硫酸铅,不利于丁黄药在方铅矿表面吸附。(3)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亚硫酸和亚硫酸钠对黄铜矿表面接触角没有明显影响,但能减小方铅矿表面接触角;亚硫酸钠对方铅矿表面接触角减小的幅度没有亚硫酸明显;适当加温有利于亚硫酸的作用。(4)黄铜矿和方铅矿的循环伏安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调控下,丁黄药体系黄铜矿表面生成黄原酸铜和单质硫,方铅矿表面生成黄原酸铅,并进一步氧化成双黄药;亚硫酸能与方铅矿作用生成PbSO4。(5)黄铜矿和方铅矿的Tafel实验结果表明:丁黄药抑制了黄铜矿和方铅矿电极的自腐蚀行为;亚硫酸能促进黄铜矿的自腐蚀而抑制方铅矿的自腐蚀。(6)采用亚硫酸加温法对铜铅硫化混合精矿进行了浮选分离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分离指标。

孟奇,崔毅琦,童雄,邹海俊,王凯[10](2014)在《铜钼分离技术现状与趋势》文中提出主要介绍了铜钼分离中的浮选和选冶联合技术,对各环节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Electrochemical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chalcopyrite from molybdenite by CM Eh contro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lectrochemical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chalcopyrite from molybdenite by CM Eh control(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和可浮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磁黄铁矿资源
        1.1.1 硫铁矿资源
        1.1.2 磁黄铁矿的矿物性质
        1.1.3 不同产地磁黄铁矿的研究意义
    1.2 磁黄铁矿矿物的化学标型特征
    1.3 磁黄铁矿的物性特征研究现状
    1.4 磁黄铁矿的氧化和溶解
        1.4.1 磁黄铁矿的氧化
        1.4.2 磁黄铁矿的溶解
    1.5 磁黄铁矿浮选技术与理论进展
        1.5.1 磁黄铁矿浮选工艺研究现状
        1.5.2 磁黄铁矿浮选药剂研究现状
        1.5.3 磁黄铁矿浮选理论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单矿物试样来源与制备
        2.1.2 试样分析
    2.2 实验仪器及试验药剂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验药剂
    2.3 研究方法
        2.3.1 单矿物浮选试验
        2.3.2 磁黄铁矿的化学组成分析
        2.3.3 矿浆初始pH值测试
        2.3.4 矿物接触角测定
        2.3.5 矿物动电位的测定
        2.3.6 矿物塞贝克系数的测定
        2.3.7 矿物硬度的测定
        2.3.8 矿物破裂形貌分析
        2.3.9 红外光谱测试
        2.3.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2.3.11 紫外光谱分析及吸附量测定
第三章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3.1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成因及产状
        3.1.1 单斜磁黄铁矿的成因及产状
        3.1.2 六方磁黄铁矿的成因及产状
    3.2 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性研究
        3.2.1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化学组成
        3.2.2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单矿物的自然pH值
        3.2.3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硬度测试
        3.2.4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接触角
        3.2.5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塞贝克系数测定
        3.2.6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破裂面形貌
        3.2.7 磁黄铁矿的XPS分析及表面铁原子相对含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浮选行为研究
    4.1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自诱导浮选行为
        4.1.1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无捕收剂浮选
        4.1.2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浮选速率
    4.2 捕收剂作用下不同成因磁黄铁矿的可浮性研究
        4.2.1 捕收剂用量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2.2 丁黄在不同pH条件下对磁黄铁矿浮选回收率的影响
    4.3 硫化钠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3.1 硫化钠用量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3.2 硫化钠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4 硫酸铜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4.1 硫酸铜用量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4.2 经硫酸铜活化后的磁黄铁矿可浮性表现
    4.5 抑制剂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5.1 石灰用量对未经硫酸铜活化的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5.2 石灰用量对经硫酸铜活化的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5.3 组合抑制剂用量对经硫酸铜活化单斜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5.4 组合抑制剂用量对经硫酸铜活化六方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可浮性差异的机理研究
    5.1 磁黄铁矿表面润湿性及表面自由能变化与浮游性的关系
        5.1.1 捕收剂浓度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表面接触角大小的影响
        5.1.2 不同液相中磁黄铁矿表面自由能与可浮性的关系
        5.1.3 抑制剂浓度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接触角的影响
    5.2 不同成因磁黄铁矿的吸附机理研究
        5.2.1 丁黄捕收剂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吸附机理研究
        5.2.2 调整剂对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吸附机理研究
    5.3 不同晶系磁黄铁矿表面电性
    5.4 红外光谱分析
    5.5 塞贝克系数与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关系
    5.6 杂质含量与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关系
    5.7 破裂面形貌及表面Fe原子相对含量与磁黄铁矿可浮性的关系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老挝丰沙里省难选铜铅锌矿石浮选分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铅锌矿资源概况
        1.1.1 铜铅锌金属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1.1.2 铜铅锌资源概述
    1.2 铜铅锌矿床分类及铜铅锌的主要矿物
        1.2.1 铜铅锌矿床类型
        1.2.2 铜铅锌的主要矿物
    1.3 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浮选分离现状
        1.3.1 常规浮选工艺
        1.3.2 其他浮选工艺
        1.3.3 矿浆调控浮选新工艺
    1.4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选题的意义
        1.4.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矿样、药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矿样的采集制备
    2.2 试验药剂及仪器设备
        2.2.1 试验药剂
        2.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研究方法
第三章 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化学组成研究
        3.1.1 原矿X荧光光谱分析
        3.1.2 原矿化学成分分析
        3.1.3 矿石中铜、铅、锌、银物相分析
    3.2 矿物特性研究
        3.2.1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3.2.2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
        3.2.3 矿石中重要矿物的嵌布特征
    3.3 矿石中主要目的矿物的粒度组成及分布特征
    3.4 不同磨矿细度下主要矿物的解离度
    3.5 影响浮选的工艺矿物学因素探讨
    3.6 工艺矿物学研究小结
第四章 混合浮选、部分混合浮选及精矿分离试验研究初探
    4.1 混合浮选探索试验
    4.2 铜铅锌混合浮选条件试验
        4.2.1 磨矿细度试验
        4.2.2 石灰用量试验
    4.3 铜铅部分混合浮选及混合精矿分离试验
        4.3.1 亚硫酸钠与硫酸锌用量试验
        4.3.2 粗选捕收剂用量试验
        4.3.3 铜铅混合精矿分离试验
    4.4 小结
第五章 铜铅锌依次优先浮选试验研究
    5.1 铜铅锌优先浮选探索试验
    5.2 优先浮选条件试验
        5.2.1 磨矿细度试验
        5.2.2 浮铜时间的确立
        5.2.3 不同组合抑制剂用量条件下优先浮铜条件试验
        5.2.4 不同组合捕收剂用量条件下优先浮铜条件试验
        5.2.5 石灰用量试验
        5.2.6 乙硫氮用量试验
        5.2.7 硫酸铜用量试验
        5.2.8 丁基黄药用量试验
    5.3 小结
第六章 铜铅锌依次优先浮选流程优化研究
    6.1 优先浮选开路试验
    6.2 优先浮选闭路试验
    6.3 产品多元素分析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3)超声处理铜钼混合精矿对铜钼分离浮选过程的强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矿资源概况
    1.2 钼矿资源概况
    1.3 铜钼矿浮选分离技术现状
        1.3.1 铜钼分选工艺
        1.3.2 铜钼混合精矿的预处理
        1.3.3 铜钼分离新工艺
        1.3.4 铜钼分离铜矿物抑制剂
    1.4 超声波概述
        1.4.1 检测超声
        1.4.2 功率超声
    1.5 论文研究背景、内容及研究思路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材料、方法及分析测试
    2.1 矿样的来源及性质
        2.1.1 单矿物
        2.1.2 实际矿物
    2.2 试验主要药剂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2.4 试验研究方法
        2.4.1 纯矿物浮选实验
        2.4.2 实际矿石浮选实验
        2.4.3 超声波脱药试验
        2.4.4 捕收剂性质测试
        2.4.5 矿石性质测试
        2.4.6 矿浆性质测试
第三章 辉钼矿和黄铜矿单矿物浮选试验研究
    3.1 捕收剂种类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3.1.1 丁基黄药的pH与药剂用量
        3.1.2 Z200的pH与用量
        3.1.3 YC药剂
        3.1.4 煤油
    3.2 调整剂种类对混合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3.2.1 硫化钠
        3.2.2 巯基乙酸钠
    3.3 超声处理对抑制剂用量的影响
    3.4 超声处理对捕收剂用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际铜钼矿物分离试验研究
    4.1 实际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4.1.1 矿石化学多元素分析
        4.1.2 矿石物相分析
        4.1.3 矿石嵌布特征分析
        4.1.4 矿石嵌布粒度分析
        4.1.5 矿石单体解离度分析
    4.2 实际铜钼矿混合浮选试验研究
        4.2.1 磨矿曲线
        4.2.2 矿石粒度对浮选指标的影响试验
        4.2.3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对混合浮选效果的影响试验
        4.2.4 pH值对混合浮选效果的影响试验
    4.3 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
        4.3.1 磨矿粒度曲线
        4.3.2 矿石粒度对浮选分离指标的影响试验
        4.3.3 硫化钠作用下pH对浮选分离指标的影响试验
        4.3.4 硫化钠用量对浮选分离指标的影响试验
        4.3.5 矿浆温度对浮选分离指标的影响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处理对铜钼分离浮选效果的影响
    5.1 超声时间
    5.2 矿浆浓度
    5.3 超声功率
    5.4 MT-1用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声预处理改善浮选效果的机理分析
    6.1 超声处理对矿浆性质的影响
        6.1.1 溶解氧含量
        6.1.2 矿浆pH
        6.1.3 矿浆温度
    6.2 超声处理对矿石表面性质的影响
        6.2.1 润湿性影响(接触角)
        6.2.2 对硫化钠吸附量的影响
    6.3 超声处理对YC药剂溶液性质的影响
        6.3.1 分散性
        6.3.2 表面张力
        6.3.3 溶解氧含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滑石型黄铜矿石浮选动力学及分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铜矿资源现状
        1.1.2 难选黄铜矿选别现状
        1.1.3 研究的意义
    1.2 黄铜矿浮选分离理论及工艺研究现状
        1.2.1 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滑石的性质与可浮性
        1.2.2 黄铜矿与磁黄铁矿、黄铁矿的浮选分离研究现状
        1.2.3 黄铜矿与滑石浮选分离的研究现状
    1.3 分级浮选的研究现状
    1.4 浮选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1.4.1 浮选动力学模型研究
        1.4.2 浮选动力学的影响因素与应用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料的制备
        2.1.1 纯矿物样品制备及分析
        2.1.2 实际矿石样品的制备
    2.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矿样预处理
        2.3.2 浮选动力学试验
        2.3.3 检测分析方法
第3章 单矿物分速浮选动力学及分离机理研究
    3.1 无捕收剂体系下浮选动力学试验研究
        3.1.1 pH值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1.2 抑制剂对滑石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2 煤油体系下浮选动力学试验研究
        3.2.1 煤油用量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2.2 煤油体系下pH值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黄药体系下浮选动力学试验研究
        3.3.1 黄药用量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pH值调整剂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抑制剂类型对滑石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3.4 不同pH值条件下糊精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3.5 不同pH值条件下PAM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3.6 不同pH值条件下CMC-Na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浮选分离机理研究
        3.4.1 药剂作用前后矿物红外光谱分析
        3.4.1.1 煤油体系下的红外光谱分析
        3.4.1.2 黄药体系下的红外光谱分析
        3.4.2 药剂与矿物吸附状态的AFM表征
        3.4.2.1 矿物表面的AFM形貌检测
        3.4.2.2 煤油体系下矿物表面的状态表征
        3.4.2.3 黄药体系下矿物表面的状态表征
        3.4.3 捕收剂作用下黄铜矿与黄铁矿、磁黄铁矿、滑石间粘附力表征
        3.4.3.1 黄铜矿与滑石的粘附力表征
        3.4.3.2 黄铜矿与黄铁矿的粘附力表征
        3.4.3.3 黄铜矿与磁黄铁矿的粘附力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矿物分级分速浮选动力学试验研究
    4.1 黄药体系下不同粒级单矿物浮选动力学试验研究
        4.1.1 CMC-Na用量对不同粒级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1 CMC-Na用量对-0.109+0.074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2 CMC-Na用量对-0.074+0.038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3 CMC-Na用量对-0.038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4 CMC-Na用量对-0.109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 黄药用量对不同粒级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1 黄药用量对-0.109+0.074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2 黄药用量对-0.074+0.038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3 黄药用量对-0.038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4 黄药用量对-0.109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煤油体系下不同粒级单矿物浮选动力学试验研究
        4.2.1 煤油用量对-0.109+0.074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2.2 煤油用量对-0.074+0.038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2.3 煤油用量对-0.109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浮选动力学的矿物分离模拟研究
    5.1 浮选动力学数学模型的选择
        5.1.1 浮选动力学数学模型的描述
        5.1.2 数学模型的确定与性能分析
    5.2 单矿物分级分速浮选动力学预测模型的建立
        5.2.1 算法的选择及优化
        5.2.2 分速分级浮选动力学的仿真实现
        5.2.3 模型预测精度的检验
        5.2.4 预测模型运行时间的优越性
    5.3 矿物分离浮选动力学的模拟研究
        5.3.1 既定时间累计回收率与药剂制度模拟的建立
        5.3.2 既定时间累计回收率和药剂制度模拟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工混合矿分级分速浮选试验研究
    6.1 黄药体系下不同粒级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1.1 -0.109+0.074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1.2 -0.074+0.038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1.3 -0.038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1.4 -0.109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1.5 -0.038 mm人工混合矿的优化浮选试验研究
    6.2 煤油体系下不同粒级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2.1 -0.109+0.074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2.2 -0.074+0.038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2.3 -0,038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2.4 -0.109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3 煤油-黄药混合体系下-0.038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试验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冬瓜山铜矿石分级分速浮选试验研究
    7.1 冬瓜山铜矿工艺矿物学分析
    7.2 分级粒度的确定
    7.3 +0.038 mm粒级冬瓜山铜矿石浮选条件试验研究
        7.3.1 浮选时间对+0.038 mm粒级铜矿石浮选的影响
        7.3.2 CMC-Na用量对+0.038 mm粒级铜矿石浮选的影响
        7.3.3 黄药用量对+0.038 mm粒级铜矿石浮选的影响
    7.4 -0.038 mm粒级冬瓜山铜矿石浮选条件试验研究
        7.4.1 粗选时间对-0.038m粒级铜矿石浮选的影响
        7.4.2 粗选煤油用量对-0.038 mm粒级铜矿石浮选的影响
        7.4.3 CMC-Na用量对-0.038 mm粒级铜矿石浮选的影响
        7.4.4 精选黄药用量对-0.038 mm粒级铜矿石浮选的影响
    7.5 分级浮选开路试验
    7.6 分级浮选闭路试验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硫化铜钼矿的新型抑制剂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铜、钼资源概述
        1.1.1 铜资源概述
        1.1.2 钼资源概述
    1.2 辉钼矿与黄铜矿的浮选特性
        1.2.1 辉钼矿的浮选特性
        1.2.2 黄铜矿的浮选特性
    1.3 铜钼浮选分离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铜钼浮选分离工艺现状及进展
        1.3.2 铜钼浮选分离药剂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本研究的背景与内容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样来源及制备
        2.1.1 纯矿物来源及制备
        2.1.2 实际矿石来源及制备
    2.2 试验药剂及仪器
    2.3 试验研究方法
        2.3.1 纯矿物浮选试验
        2.3.2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2.3.4 吸附量测定
        2.3.5 接触角测试
第三章 实际铜钼矿石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3.1 实际铜钼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3.1.1 矿样XRF及化学多元素分析
        3.1.2 矿样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分析
        3.1.3 主要矿物嵌布特征分析
        3.1.4 主要矿物嵌布粒度分析
        3.1.5 主要矿物单体解离度分析
    3.2 实际铜钼矿混合浮选试验研究
        3.2.1 磨矿细度条件试验
        3.2.2 捕收剂用量条件试验
        3.2.3 石灰用量条件试验
        3.2.4 水玻璃用量条件试验
    3.3 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3.3.1 铜钼混合精矿粗选分离药剂条件试验
        3.3.2 铜钼混合精矿粗选分离其它条件试验
        3.3.3 新型抑制剂FSL在浮选工艺流程中的实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纯矿物浮选试验及FSL作用机理分析
    4.1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与黄铜矿、辉钼矿可浮性的关系
        4.1.1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对黄铜矿可浮性的影响
        4.1.2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对辉钼矿可浮性的影响
        4.1.3 矿浆pH对黄铜矿、辉钼矿可浮性的影响
    4.2 不同抑制剂体系下黄铜矿、辉钼矿的浮选行为研究
        4.2.1 硫化钠体系下黄铜矿、辉钼矿的浮选行为研究
        4.2.2 巯基乙酸钠体系下黄铜矿、辉钼矿的浮选行为研究
        4.2.3 海藻酸钠体系下黄铜矿、辉钼矿的浮选行为研究
        4.2.4 壳聚糖体系下黄铜矿、辉钼矿的浮选行为研究
        4.2.5 FSL体系下黄铜矿、辉钼矿的浮选行为研究
    4.3 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4.4 FSL作用机理分析
        4.4.1 吸附量测试分析
        (1)矿浆pH值与抑制剂FSL在黄铜矿和辉钼矿表面吸附量的关系
        (2)抑制剂FSL用量与其在黄铜矿和辉钼矿表面吸附量的关系
        (3)抑制剂FSL用量与丁基黄药在黄铜矿和辉钼矿表面吸附量的关系
        4.4.2 接触角测试分析
        (1)矿浆pH值与抑制剂FSL对黄铜矿和辉钼矿接触角影响的关系
        (2)矿浆pH值与抑制剂及捕收剂对黄铜矿和辉钼矿接触角影响的关系
        (3)抑制剂FSL用量与黄铜矿和辉钼矿接触角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抑制剂分子构型对铜钼分离影响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铜钼矿石的特点
        1.1.1 黄铜矿和辉钼矿的特征
        1.1.2 铜钼矿石分选难度大的原因
    1.2 铜钼矿石的分选工艺
        1.2.1 铜钼矿石浮选工艺流程
        1.2.2 铜钼矿石的其他分选工艺流程
        1.2.3 铜钼混合浮选精矿的预处理
    1.3 铜钼矿石浮选分离的抑制剂研究进展
        1.3.1 抑制剂作用机理
        1.3.2 黄铜矿的抑制剂
        1.3.3 辉钼矿的抑制剂
    1.4 第一性原理在浮选药剂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1.4.1 第一性原理计算及密度泛函理论
        1.4.2 第一性原理计算在硫化矿浮选中的研究进展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用矿样及其制备
        2.1.2 试验用仪器和药剂
    2.2 试验方法
        2.2.1 浮选试验
        2.2.2 动电位测试
        2.2.3 吸附量测试
        2.2.4 红外光谱测试
        2.2.5 ToF-SIMS测试
        2.2.6 计算机模拟
第3章 巯基螯合抑制剂在铜钥分离中的作用
    3.1 煤油体系中黄铜矿和辉钼矿的浮选行为
    3.2 在硫化钠体系中的铜钼分离试验
        3.2.1 单矿物浮选试验
        3.2.2 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
        3.2.3 含钼铜精矿的浮选试验
    3.3 2,3-二巯基丁二酸对铜钼分离效果的影响
        3.3.1 DMSA体系中黄铜矿和辉钼矿的浮选行为
        3.3.2 DMSA与黄铜矿和辉钼矿的作用原理
    3.4 巯基丁二酸对铜铝分离效果的影响
        3.4.1 TMA体系中黄铜矿和辉钼矿的浮选行为
        3.4.2 TMA与黄铜矿和辉钼矿的作用机理
    3.5 小结
第4章 抑制剂分子中α位氨基取代对铜钼分离效果的影响
    4.1 MPA对铜钼分离效果的影响
        4.1.1 MPA体系中黄铜矿和辉钥矿的浮选行为
        4.1.2 MPA与黄铜矿和辉钼矿的作用机理
    4.2 CYS对铜钼分离效果的影响
        4.3.1 CYS体系中黄铜矿和辉钼矿的浮选行为
        4.3.2 CYS与黄铜矿和辉钥矿的作用机理
    4.3 小结
第5章 壳聚糖对铜钼分离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
    5.1 CTS对铜钼分离浮选效果的影响
        5.1.1 单矿物浮选试验
        5.1.2 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
        5.1.3 含钼铜精矿的浮选试验
    5.2 CTS与黄铜矿和辉钼矿的作用机理
        5.2.1 CTS对黄铜矿和辉钼矿Zeta电位的影响
        5.2.2 CTS在黄铜矿和辉钼矿表面的吸附量
        5.2.3 CTS在黄铜矿和辉钼矿表面吸附的红外光谱检测
        5.2.4 CTS在黄铜矿和辉钼矿表面吸附的ToF-SIMS检测
    5.3 小结
第6章 5种抑制剂的性能分析及其与Cu~(2+)和Fe~(2+)的作用
    6.1 抑制剂性能指数与抑制性能
        6.1.1 水油度(HLB)和浮选特性指数分析
        6.1.2 元素及基团电负性分析
        6.1.3 分子电负性和偶极矩分析
        6.1.4 抑制剂前线轨道组成分析
    6.2 5种抑制剂与Cu~(2+)和Fe~(2+)的作用
        6.2.1 5种抑制剂与Cu~(2+)和Fe~(2+)的轨道能级分析
        6.2.2 5种抑制剂与Cu~(2+)和Fe~(2+)的作用能分析
        6.2.3 5种抑制剂与Cu~(2+)和Fe~(2+)作用过程的Mulliken电荷迁移及电荷差分密度
        6.2.4 5种抑制剂与Cu~(2+)和Fe~(2+)作用过程的电荷迁移分解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5种抑制剂与黄铜矿的作用机理
    7.1 研究背景与计算模型
    7.2 黄铜矿的晶格优化及性质分析
        7.2.1 黄铜矿原始晶胞的优化
        7.2.2 黄铜矿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分析
        7.2.3 黄铜矿表面的弛豫
    7.3 5种抑制剂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过程
        7.3.1 DMSA和TMA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过程
        7.3.2 MPA和CYS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过程
        7.3.3 CTS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过程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7)西藏某复杂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及铜抑制剂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钼的性质和应用
        1.1.1 钥的性质
        1.1.2 钼的应用
    1.2 铝资源概况
        1.2.1 钼的矿物和硫化相矿石
        1.2.2 我国钼资源概况
    1.3 辉钼矿可浮性的相关研究
        1.3.1 辉钼矿晶体结构与可浮性
        1.3.2 辉钼矿电化学性质与可浮性
        1.3.3 浮选矿浆中金属离子的影响
    1.4 铜钼浮选分离中的药剂
        1.4.1 铜钼浮选分离中辉钼矿的浮选药剂
        1.4.2 铜钼浮选分离中铜矿物抑制剂
        1.4.3 硫化钠铜抑制剂的氧化失效
    1.5 铜钼混合精矿分离工艺
        1.5.1 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方案
        1.5.2 抑钼浮铜浮选分离工艺
        1.5.3 抑铜浮钼浮选分离工艺
        1.5.4 铜钼分离浮选工艺新设备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和分析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矿样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药品
    2.2 分析方法
        2.2.1 矿样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2.2.2 钒酸铵滴定法测钼和碘量法测铜
        2.2.3 硫离子选择电极测硫电位
第3章 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化学元素分析
    3.2 粒度组成分析
    3.3 矿物组成分析
    3.4 偏光显微镜分析
        3.4.1 铜钼混合精矿的矿物单体解离度分析
        3.4.2 浮选后钼精矿的单体矿物解离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浮选分离试验
    4.1 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条件实验
        4.1.1 矿浆浓度试验
        4.1.2 pH值条件试验
        4.1.3 浮选时间条件试验
    4.2 铜钼混合精矿浮选药剂条件试验
        4.2.1 硫化钠用量条件试验
        4.2.2 水玻璃用量条件试验
        4.2.3 煤油用量条件试验
    4.3 其他铜抑制剂用量试验
        4.3.1 硫氢化钠抑制剂试验
        4.3.2 巯基乙酸钠抑制剂试验
        4.3.3 巯基乙酸抑制剂试验
        4.3.4 抑制剂抑制效果和经济对比
    4.4 铜抑制剂复配探索试验
        4.4.1 硫化钠和巯基乙酸钠复配抑制剂探索试验Ⅰ
        4.4.2 硫化钠和巯基乙酸钠复配抑制剂探索试验Ⅱ
        4.4.3 硫化钠和亚铁氰化钾复配抑制剂探索试验
        4.4.4 复配抑制剂抑制效果和经济性对比
    4.5 浮选柱探索试验
    4.6 开路试验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硫化钠氧化分解相关试验
    5.1 硫化钠氧化分解试验
        5.1.1 硫化钠氧化分解空白试验
        5.1.2 硫化钠鼓入空气氧化分解试验
    5.2 浮选矿物对硫化钠氧化分解的影响
        5.2.1 黄铜矿对硫化钠氧化分解的影响
        5.2.2 黄铁矿对硫化钠氧化分解的影响
        5.2.3 辉钼矿对硫化钠氧化分解的影响
    5.3 金属离子对硫化钠氧化分解的影响
        5.3.1 Fe~(3+)对硫化钠氧化分解的影响
        5.3.2 Cu~(2+)对硫化钠氧化分解的影响
    5.4 金属离子对铜钼浮选分离的影响
        5.4.1 Fe~(3+)对铜钼浮选分离的影响
        5.4.2 Cu~(2+)对铜钼浮选分离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铜镍硫化矿表面氧化电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来源
    1.2 硫化矿浮选的历史与发展
    1.3 硫化矿物浮选电化学理论
        1.3.1 浮选电化学理论
        1.3.2 硫化矿物的无捕收剂浮选电化学理论
        1.3.3 硫化矿捕收剂浮选电化学反应理论
    1.4 硫化矿物电化学测试技术
        1.4.1 循环伏安法
        1.4.2 Tafel曲线
        1.4.3 恒电势阶跃
    1.5 铜镍硫化矿表面氧化研究现状
        1.5.1 镍黄铁矿表面氧化研究现状
        1.5.2 黄铜矿表面氧化研究现状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样、试剂、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试样来源及制备
    2.2 试验试剂及主要设备
        2.2.1 试验试剂
        2.2.2 试验设备及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电化学测试
第三章 铜镍硫化矿物表面氧化的研究
    3.1 铜镍硫化矿物表面氧化的热力学分析
        3.1.1 热力学分析
        3.1.2 镍黄铁矿等硫化矿在水系中表面氧化的Eh-pH关系
        3.1.3 镍黄铁矿等硫化矿表面氧化Eh-pH曲线分析
    3.2 铜镍硫化矿物表面氧化的电化学研究
        3.2.1 镍黄铁矿表面氧化的电化学研究
        3.2.2 黄铜矿表面氧化的电化学研究
    3.3 铜镍硫化矿物表面氧化的行为及机理研究
        3.3.1 pH值对镍黄铁矿表面腐蚀动力学的影响
        3.3.2 pH值对黄铜矿表面腐蚀动力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铜镍硫化矿物-捕收剂(黄药)相互作用的电化学机理
    4.1 捕收剂体系下硫化矿物电极表面静电位对氧化产物的影响
    4.2 黄药在硫化矿物电极表面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4.2.1 镍黄铁矿捕收剂条件下表面氧化电化学研究
        4.2.2 丁黄-水体系中镍黄铁矿的腐蚀
        4.2.3 黄铜矿捕收剂条件下表面氧化电化学研究
        4.2.4 丁黄-水体系中黄铜矿的腐蚀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硫化矿物电化学动力学研究
    5.1 硫化矿物电极氧化的电位阶跃试验研究
    5.2 丁基黄药在硫化矿电极表面作用的电极过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亚硫酸浮选分离铜铅硫化混合精矿的基础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硫化矿浮选电化学研究进展
        1.1.1 硫化矿无捕收剂浮选
        1.1.2 硫化矿捕收剂电化学理论
        1.1.3 硫化矿调整剂电化学理论
    1.2 铜铅浮选分离研究现状
        1.2.1 铜铅分离的流程结构
        1.2.2 铜铅分离的抑制剂研究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2 矿样、药剂、仪器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矿样和电极
        2.1.1 纯矿物样
        2.1.2 实际矿石试样
        2.1.3 矿物电极
    2.2 试验药剂、仪器与设备
        2.2.1 试验药剂
        2.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单矿物浮选试验
        2.3.2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
        2.3.3 吸附量测定
        2.3.4 红外光谱测定
        2.3.5 表面接触角测定
        2.3.6 电化学测试
3 不同浮选药剂和参数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3.1 丁黄药浓度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3.2 抑制剂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3.2.1 亚硫酸浓度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3.2.2 亚硫酸钠浓度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3.3 矿浆温度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3.4 亚硫酸作用时间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3.5 矿浆pH值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3.6 黄铜矿和方铅矿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
    3.7 本章小结
4 亚硫酸和丁黄药在黄铜矿与方铅矿表面的吸附机理
    4.1 亚硫酸和丁黄药在黄铜矿与方铅矿表面的吸附形态
        4.1.1 亚硫酸和丁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形态
        4.1.2 亚硫酸和丁黄药在方铅矿表面的吸附形态
    4.2 亚硫酸对丁黄药在黄铜矿与方铅矿表面吸附的影响
    4.3 亚硫酸和丁黄药对黄铜矿与方铅矿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4.3.1 亚硫酸浓度对黄铜矿与方铅矿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4.3.2 亚硫酸钠浓度对黄铜矿与方铅矿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4.3.3 丁黄药对经亚硫酸作用的方铅矿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4.3.4 加热对经亚硫酸作用的方铅矿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亚硫酸对黄铜矿与方铅矿选择性抑制的电化学机理
    5.1 硫化矿表面的热力学平衡计算
        5.1.1 黄铜矿表面的氧化反应与Eh-pH图
        5.1.2 方铅矿表面的氧化反应与Eh-pH图
        5.1.3 矿物与丁黄药作用的氧化反应
        5.1.4 矿物与亚硫酸所用的氧化反应
    5.2 硫化矿在不同药剂体系下的氧化还原性质
        5.2.1 黄铜矿在不同药剂体系下的氧化还原性质
        5.2.2 方铅矿在不同药剂体系下的氧化还原性质
    5.3 硫化矿与药剂作用的腐蚀电化学研究
        5.3.1 硫化矿的自腐蚀行为研究
        5.3.2 黄铜矿在不同药剂体系下的Tafel研究
        5.3.3 方铅矿在不同药剂体系下的Tafel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亚硫酸在铜铅硫化混合精矿浮选分离中的应用
7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铜钼分离技术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钼铜资源
2 铜钼浮选分离技术
    2. 1 铜钼的混合浮选技术
        2. 1. 1 混合浮选环节
        2. 1. 2 铜钼分离预处理环节
        2. 1. 3 铜钼分离抑制环节
        2. 1. 4 铜钼分离精选环节
        2. 1. 5 铜钼分离新技术与新设备
        1) 浮选柱的应用
        2) 电位调节技术的应用
    2. 2 铜钼的优先浮选技术
    2. 3 铜钼的等可浮选技术
3 铜钼选冶联合技术
4 结语

四、Electrochemical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chalcopyrite from molybdenite by CM Eh control(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晶系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和可浮性研究[D]. 张小普.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老挝丰沙里省难选铜铅锌矿石浮选分离试验研究[D]. 陈章鸿.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超声处理铜钼混合精矿对铜钼分离浮选过程的强化作用研究[D]. 胡运祯.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滑石型黄铜矿石浮选动力学及分选机理研究[D]. 白丽梅. 东北大学, 2018(01)
  • [5]硫化铜钼矿的新型抑制剂及其机理研究[D]. 张村. 江西理工大学, 2017(02)
  • [6]抑制剂分子构型对铜钼分离影响的机理研究[D]. 李明阳. 东北大学, 2017(06)
  • [7]西藏某复杂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及铜抑制剂的试验研究[D]. 王剑. 东北大学, 2016(10)
  • [8]铜镍硫化矿表面氧化电化学研究[D]. 韩统坤. 江西理工大学, 2015(02)
  • [9]亚硫酸浮选分离铜铅硫化混合精矿的基础及应用研究[D]. 江锋. 中南大学, 2014(02)
  • [10]铜钼分离技术现状与趋势[J]. 孟奇,崔毅琦,童雄,邹海俊,王凯. 矿冶, 2014(02)

标签:;  ;  ;  ;  ;  

CM Eh控制电化学浮选从辉钼矿中分离黄铜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