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将共创双赢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将共创双赢

一、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将创造双赢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冯颖雯[1](2021)在《中国铁建分拆铁建装备上市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国敏[2](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宗迪[3](2015)在《中信泰富反向收购中信集团在港上市案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上市时选择反向收购这种上市方法,与传统的方式比较,反向收购上市具有低成本、时间短以及高收益率的优点,所以这种上市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尤其在经济衰退时期,众多上市企业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市值大幅度下降,这样就形成了众多的收购资源,给企业反向收购上市提供了机会。在近几年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很多企业选择在境外上市,在境外交易所监督管理下,置于严格的法律约束环境下,以谋求更好地发展。2014年3月,中信泰富宣布反向收购其母公司中信集团,并于同年8月收购完成,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交易。2014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种资本的融合和发展,打破国企垄断的局面,改变传统管理机制。中央通过此次大力支持中信集团作为国企的深化改革试点,希望能在短期内起到事半功倍的示范效应,为国企改革提速提供指引。国家宏观层面可以通过示范效应,推进更多国企致力现代化改革。该事件属于历史上第一家央企借壳香港子公司实现上市。本文对此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反向收购研究的基础上,对反向收购的概念、流程、优点以及反向收购的动因进行总结。对在香港上市的条件及优势进行阐述,分析了中信选择在香港上市的原因。并结合相关政策、企业自身情况、社会环境等原因,分析了中信泰富反向收购的动因。在对其具体上市实施过程和财务状况分析中,引出了在反向收购过程中在资产的注入、收购股权的比例、交易时间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及中信整体上市对其它企业上市所带来的启示。在上市过程中,中信集团逐步降低国有股权的比例,各种非公有制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将参与国有企业的多元化改革,中信通过股权多元化改革,将实现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运行机制。中信集团在其反向收购过程中对于“壳”公司的选择,对于上市时机的选择,其操作方式及企业自身强大的实力都是其上市成功的重要原因。此次上市拓宽了中信泰富的债务融资渠道,中信集团的业务覆盖中国经济的重要行业及新兴行业,整体具有综合实力及多样化的产业布局,使中信能够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并能缓解周期波动在不同经济阶段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中信在上市发展过程中在股权结构,融资等方面做出改变,在未来中信会尽量争取股权激励机制,达到改革中提及的鼓励员工持有股份的观点。政府正在推进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而中信集团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行者,其上市运作模式及管理结构会成为企业改革的参考。

谢国梁[4](2013)在《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次大战后世界进入和平建设,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重新上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各国对金融中心的发展热情高涨,对金融中心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都想弄明白为什么有的地方可以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只能成为区域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则不能成为金融中心;为什么有的金融中心可以长青,有的金融中心则会被取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也必将要发展成为金融强国,金融中心建设是未来发展中一个重中之重的课题,需要有更多投入,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对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及发展涉及的问题做深入探讨,并提出答案。我国经济崛起及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及角色将何去何从。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在殖民地年代因时际遇,发展成为远东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1978年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后,香港凭借其人文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在贸易、投资、融资以及金融资讯等方面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离岸金融服务,充当我国对外经贸往来的主要窗口,在中国与国际市场往来中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与中国内地建立了十分特殊的经济及金融关系。香港在充当这一角色过程中也得到发展及提升的机会,自身的金融中心地位及功能获得很大强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金融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金融业的市场化及自由化,上海、北京、深圳等金融中心获得强劲发展动力,逐步形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内地,尤其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对香港服务中国经济的传统功能具有替代效应,长远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存在弱化,甚至于被取代的可能。香港已在1997年回归祖国,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变是国家在安排香港回归时所做的战略决策,并被视为一项国际承诺而体现在《中英联合声明》及《基本法》。在中国经济崛起及做大做强体制内金融中心的同时,香港金融中心如何可以继续发挥其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而不被边沿化,是未来国家推动经济改革及市场开放,特别是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及资本账户走向开放过程中需要研究的战略性课题。本论文指出了1997年回归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维持繁荣的背后呈现出的一些不良发展态势,包括中介功能淡化,市场发展趋向单一化、虚拟化,国际化褪色等,剖析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在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面对弱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论文在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问题时带出了对沪港金融中心关系这一国家层面的重大课题的探讨,并就如何在加快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平衡好沪港金融中心之间的关系提出策略建议。本论文将理论、政策及实践紧密结合,寓创新于实践之中,务求以新的视角,就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经济金融关系的发展问题提供一个较全面的论述,使其对决策有参考价值,对香港经济繁荣稳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向前推进以及沪港金融中心关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王海燕[5](2010)在《中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及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自从1999年广东佛山鹰牌控股有限公司以首家民营企业身份登陆境外资本市场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刺激下,民营企业境外上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然而在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热潮的背后,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却对中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存在诸多争议。支持的一方认为,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可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瓶颈问题,还可以通过境外严格的公司治理环境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同时还有助于扩大境外市场;反对的一方却认为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不纯,导致上市过程中重“圈钱”、轻治理;而且众多民营企业以红筹模式境外上市可能会引致优质资产境外大转移,从而招致“国民财富流失”。由于国内各界人士对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看法不一,使得国家在制定境外上市政策上也出现多次反复的变化,在究竟应该鼓励还是限制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这个问题上也莫衷一是。可见在现有的背景下研究民营企业为什么会选择境外上市,境外上市到底会带来怎样的效果?不仅有助于认清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实质,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为拟上市民营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和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的建设提供相关启示。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行为科学为指导,在对企业境外上市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述的基础上,构建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行为分析模式;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及效果纳入到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并进行实证检验,揭示了现阶段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动机及效果;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选择以实证为主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使用统计及比较分析方法阐述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特殊性;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相关性检验及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动机;利用统计分析法、事件研究法、MNR等方法检验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效果。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以及研究创新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从动机和效果两个角度,对国内、外企业境外上市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回顾、梳理和归纳,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文献的不足,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定位。第三章是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现状及特征。首先介绍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历史沿革;接下来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上市地点、上市板块、上市行业、国内区位、上市模式及上市融资额等角度系统地描述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现状;然后通过与国有企业境外上市对比,揭示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特殊性。第四章是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理论分析。首先从组织行为学出发,构建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及效果分析模式;然后利用ERG理论从民营企业内在需要和外界环境两个角度揭示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的形成过程,进而提出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理论;接下来利用融资理论、寻租理论等分析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第五章是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的实证分析。首先提出中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假设,然后以香港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为样本,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以及Logistic模型对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假设进行检验,通过实证结果分析揭示现阶段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实际动机。第六章是民营企业境外上市效果的实证分析。首先用统计分析方法考察了与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相对应的直接效果;然后分别从市场表现和业绩表现两个角度检验了境外上市的间接效果,具体上利用累积超常收益率检验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后的市场表现,利用ROA、ROE、Tobin’q等财务指标,通过MNR方法检验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业绩表现。第七章是实证分析结果的进一步探讨及研究结论。首先,在总结动机及效果实证研究结果基础上,分析了动机-直接效果-间接效果之间的联动关系;然后从理论上深层次地剖析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行为;接下来对拟上市民营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及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供相应的启示;最后总结了研究结论,主要有:揭示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特殊性;构建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及效果的分析模式;用实证方法检验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动机及效果,并指出目前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层次较低、绩效没有得到显着改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治理水平没有得到显着提高;从行为经济学、融资理论、寻租理论角度找到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根源。论文创新点体现在:(1)从行为科学视角系统地研究了企业境外上市行为,并构建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行为分析模式;(2)以民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及效果,丰富了企业境外上市理论研究;(3)首次收集并使用民营红筹股样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及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拓展了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理论研究。

任婷[6](2010)在《交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选择在海外上市,而且这些海外上市的企业很多又选择回归A股市场,使得交叉上市成为当前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令人瞩目的现象,中国企业交叉上市历史较短,国内对该为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制度背景及交叉上市公司的特点,以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对我国企业交叉上市的公司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中国交叉上市企业是否有更高的企业价值,交叉上市公司是否能够通过改善公司治理并进而提高其公司企业价值。本文首先概括阐述了交叉上市与公司治理以及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通过交叉上市改善公司治理进而提高公司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假设。本文将样本分为境外交叉上市(在香港和大陆同时上市的A+H股)、境内交叉上市(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公司A+B股上市公司)、和只发行A股三个类别进行分析和对比,通过对2006年至2008年三年上市公司样本筛选、加工,采用T检验和Manny-Whitney检验,得出境外交叉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高于境内交叉上市的公司价值和只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但是境内交叉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并没有高于只发行A股的公司。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通过交叉上市能够通过改善股权集中度和对高层激励,进而提升公司价值;而董事会独立性对公司价值的改善并不明显。最后本文针对得出的结论,从公司治理角度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对我国企业选择交叉上市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杨志泉[7](2009)在《中资保险公司上市股权融资绩效与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本金不足以及经营效率的低下,是我国保险公司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保险公司上市融资的目的就是希望在筹集足够资本金的前提下,进行公司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达到上市融资的预期绩效。然而在中资保险公司上市获得收益的同时,还要承受一定的风险,此外保险公司上市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达成保险公司上市的初衷,因而对中资保险公司上市绩效和风险防范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中资保险公司的现状入手,分析了中资保险公司现行的组织、经营、资金运用模式和弊端,指出中资保险公司上市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照国外保险公司股权融资的理论和实践,对比研究国内外股权融资的差异,通过借鉴发达市场国家保险公司股权融资的实践经验,得出了对中资保险公司上市股权融资的重要启示。其次本文对保险公司上市股权融资的绩效展开了详细研究,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保险公司的上市行为,阐述了上市的成本与收益、新股发行短期抑价及长期市场表现的计算分析方法,并以美国保险公司、香港地区保险公司、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集团为例做了实证研究,同时提出了提高我国保险公司上市融资绩效的五大对策。最后对我国保险公司上市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外资并购风险、信息披露风险、资金运用风险、退市风险、股价波动风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和归纳总结,综合评价了中资保险公司上市的风险,研究得出防范上市融资风险的七项对策。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1.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分析为基础,从股票发行的融资成本计算公式出发,推导发行价格与融资成本的关系;从IPO首日收益率和首日超额收益率公式来分析新股定价高低;用累积超额收益率(CAR)来解释上市股票长期表现,并且将这些原理运用于多家保险公司上市融资的定量分析。2.国际比较和动态归纳。本文借鉴了美国、日本等保险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以及与中国大陆文化接近、金融发达的香港地区保险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实现做法,对比分析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指出中资保险公司现实存在的问题,用以系统探讨了中资保险公司股权融资的实践,并对中资保险公司股权融资过程中的绩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归纳出改善保险公司上市绩效的有效方法。3.案例分析的方法。中资保险公司及香港地区保险公司至今已有多家上市,有不少成功失败的案例可以总结进行反思,本文挑选了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集团、香港盈科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分析,结合当时具体的金融环境、宏观经济背景,充分分析了它们上市的绩效。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中资保险公司上市的绩效与风险结合起来研究;在上市绩效问题的研究上,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将IPO首日抑价、股价长期分析与保险公司上市后实际经营效果的改善结合起来分析,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在研究方法上,采集了美国、香港地区上市保险公司的大量数据,进行定量的实证研究。

刘艳[8](2007)在《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风险和对策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各国金融管制逐渐放松,国际资本流动日趋自由化,同时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交易所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联盟,企业跨境上市日趋频繁。在这种大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海外资本市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金融开放程度的迅速提高,也为中国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上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大量国内企业尤其是大型优质国企纷纷通过各种方式登陆海外市场。本文在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日益活跃的研究背景下,通过对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现状、动因以及海外上市方式的分析,了解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原动力,促进企业选择适合的上市途径。本文对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面临的风险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出发,权衡各个方面的利弊,对海外上市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选择,从使得国内企业在境外的资本市场上取得长久的资本动力。特别是文章中所涉及的化解风险的具体对策,对寻求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中国企业在决策海外上市以前应充分分析海外上市面临的风险。作为企业应选择适当的上市地、上市时机,选择好的中介机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熟悉了解海外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和制度法规,搞好投资者关系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等。本文以理论分析为主,辅以相关的案例分析。通过对工商银行“A+H”上市案例研究,对我国企业海外上市得到很多启示,对海外上市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理性的思考。工商银行海外成功上市的案例对于我国企业到海外上市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选择参考,使得国内企业充分利用境外的资本市场上达到融资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水平的预期目标,通过合理筹资,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国内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使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笔者从工商银行的案例分析中获得了一些启示,我国企业要充分关注企业盲目海外上市带来的风险,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后应有危机感和加强风险控制意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利用海外资本市场这个平台,顺应资本流动全球化这个潮流,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公司业务水平,建立国际化的管理团队和引进战略投资者,最终在日趋竞争的国际经营环境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梁化军[9](2006)在《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与绩效检视》文中认为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转轨经济、新兴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源头性问题——证券发行监管问题。本文认为,单纯按照成熟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来理解中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一味地按照西方证券市场标准判断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绩效,我们将难以得到客观的分析结论,也根本无法理解中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演进的合理性,因而也就无法找出中国证券发行监管改革的突破方向。缘此,本文首先通过对证券监管理论及西方发达国家证券监管原因的研究,构建了证券发行监管的“三角”理论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具体国情及其制度变迁,以政府多目标决策约束下的动态规划为核心内容,修正并形成了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动态“三角”理论模型,然后,在多角度的评判基准上,运用实证检验的方法检视了我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变迁的成功与不足并给予了客观的评价。本文的研究为系统思考中国证券发行监管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思路,同时也为中国证券发行监管政策修订及新政策的出台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证券监管领域的理论研究内容。

梅新育[10](2006)在《解析外资并购新规》文中指出背景自从1992年香港中策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太原橡胶厂以来近10年时间里,外资并购在我国发展缓慢。但近两年陡然提速,发展颇为惊人,以至于“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个“必须”业已成

二、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将创造双赢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将创造双赢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信泰富反向收购中信集团在港上市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2.相关理论基础
    2.1 反向收购的基本概念
        2.1.1 反向收购及相关概念
        2.1.2 反向收购的流程
        2.1.3 反向收购上市与IPO上市的区别
    2.2 反向收购的动因分析
3.中信集团整体上市过程及相关问题
    3.1 案例研究背景
        3.1.1 中信泰富、中信集团概况
        3.1.2 企业在港上市基本条件、主要模式及优势
    3.2 中信泰富反向收购的动因分析
        3.2.1 政策推动改革
        3.2.2 企业自身改革
        3.2.3 环境促进改革
    3.3 中信集团整体上市实施过程及相关问题
        3.3.1 中信集团整体上市实施过程
        3.3.2 反向收购中对于“壳”资源的选择
        3.3.3 反向收购上市的监管要求及中信集团的应对措施
4.本文的启示
    4.1 本文的启示
        4.1.1 对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示
        4.1.2 对企业上市的启示
    4.2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框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5 论文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1.6 文献综述
注释 第二章 金融中心的理论基础及核心元素
2.1 金融中心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金融中心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2.1.2 金融中心的产业经济学基础
    2.1.3 金融中心与制度经济学
2.2 金融中心构成与运作要素
    2.2.1 金融中心构成要素
    2.2.2 金融中心的运作要素
2.3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及评价
    2.3.1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
    2.3.2 金融中心评价体系
2.4 金融中心的监管模式
    2.4.1 基本监管模式
    2.4.2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特点与问题
    2.4.3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特点及问题
    2.4.4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2.4.5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
注释 第三章 金融中心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3.1 欧洲早期的贸易与集市催生金融业
3.2 西欧金融中心的兴起与更替
3.3 金融中心朝多极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注释 第四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及发展态势
4.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
    4.1.1 香港金融业以银行主导,长期由英国资本把持
    4.1.2 香港银行业监管从无到有,逐步完善
    4.1.3 香港股市发展自由放任,多次股灾促成市场整合及监管完善
    4.1.4 香港其它金融市场的发展
4.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
    4.2.1 香港金融制度的进一步规范
    4.2.2 香港金融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展
    4.2.3 香港金融机构的资本构成有所调整
4.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评价
    4.3.1 相关模型的构成
    4.3.2 模型的外部指标采集
    4.3.3 模型的问卷调查
    4.3.4 模型的结论及特点
    4.3.5 影响香港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新因素
注释 第五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要素、主要特色及与内地的关系
5.1 香港金国际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
    5.1.1 战后香港经济转型对本土金融服务需求的带动
    5.1.2 自由经济管治理念下港英政府的适度干预
    5.1.3 香港的有利时区位置
    5.1.4 香港与我国内地市场的特殊关系
    5.1.5 香港较为健全及独特的司法制度
    5.1.6 香港的简单低税制
5.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色
    5.2.1 自由港政策与法治的有机结合
    5.2.2 高度外向及国际化
    5.2.3 实行货币局制度,由商业银行发钞,货币金融架构特殊
    5.2.4 银行业集中度高,外资银行占支配地位
    5.2.5 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崛起
    5.2.6 实行“以原则为本”的监管理念
    5.2.7 香港金融市场逐渐从银行主导转向股市主导
5.3 香港与我国内地金融中心的关系
    5.3.1 香港与内地特殊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5.3.2 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
    5.3.3 沪港金融中心关系
    5.3.4 粤港金融关系
注释 第六章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6.1 中国经济崛起的特征与含义
    6.1.1 经济规模显着提升,中长期发展动力仍然较强
    6.1.2 市场化与国际化水平提升
    6.1.3 制度与规则走向规范化
6.2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6.2.1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金融服务需求快速扩大
    6.2.2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浮现
    6.2.3 中国货币金融政策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6.2.4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沪京深等金融中心功能快速提升
注释 第七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崛起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7.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主要功能
    7.1.1 为内地货物进出口服务
    7.1.2 为境外投资内地服务
    7.1.3 为内地企业境外股市募资服务
    7.1.4 为内地机构境外债市融资服务
    7.1.5 为内地企业境外贷款服务
    7.1.6 为内地及境外资金跨境投资服务
    7.1.7 为内地企业投资海外服务
7.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的发展机遇
    7.2.1 香港主要金融环节的发展机遇
    7.2.2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特色及发展机遇
7.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面对被边缘化的挑战
    7.3.1 香港在中国内地与海外经济往来中的中介角色淡化
    7.3.2 内地的离岸金融服务需求有所调整
    7.3.3 香港的国际化特色褪化
    7.3.4 香港与内地金融中心互补性减少、竞争性增加
    7.3.5 香港股市及基金业发展面对的新问题
注释 第八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对边缘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
8.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得益于内地封闭及金融服务落后
8.2 香港金融制度比内地开放自由,从中获得监管套利
8.3 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融合存在制度性障碍
8.4 香港奉行自由经济,但欠缺长远战略
8.5 迭加性问题
    8.5.1 香港产业结构存在单一化、虚拟化问题
    8.5.2 香港的政治体制转型令管治及监管有所弱化
    8.5.3 香港本土意识抬头
注释 第九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前景
9.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香港中心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9.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阻力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升不如预期
9.3 上海功能强化,港深整合,比翼齐飞
注释 第十章 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我国金融中心建设
10.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重新定位、扮演新角色
    10.1.1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问题
    10.1.2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问题
10.2 香港检讨自由经济理念,政府适当有所作为
10.3 香港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扩阔金融业发展基础
    10.3.1 借鉴瑞士经验,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东方瑞士
    10.3.2 推动香港资产管理及私人银行业发展
10.4 粤港排除障碍,加强整合,构建新型互补关系
    10.4.1 粤港深化经济合作面对新挑战
    10.4.2 粤港加强合作仍有重要基础
    10.4.3 粤港合作前景广阔
10.5 我国加快体制内金融中心建设
    10.5.1 从新视角看国家金融发展及金融安全
    10.5.2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10.6 沪港优势互补,强强合作
    10.6.1 沪港金融中心优势互补
    10.6.2 沪港金融中心强强合作
    10.6.3 沪港金融中心实现错位发展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民营企业
        1.2.2 境外上市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境外上市动机的研究
        2.1.1 财务动机
        2.1.2 战略动机
        2.1.3 公司治理动机
    2.2 企业境外上市效果的研究
        2.2.1 市场表现
        2.2.2 业绩表现
    2.3 研究评述
第3章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现状及特征
    3.1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沿革
    3.2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现状
    3.3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及效果的理论分析
    4.1 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动机-效果理论分析
    4.2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的理论分析
        4.2.1 民营企业内在需要
        4.2.2 民营企业外部环境
        4.2.3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分析
    4.3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效果的理论分析
        4.3.1 直接效果的理论分析
        4.3.2 间接效果的理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假设
        5.1.2 模型构建
    5.2 变量与样本选择
        5.2.1 变量选择
        5.2.2 样本选择
    5.3 实证检验及其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非参数检验
        5.3.3 相关性分析
        5.3.4 逻辑回归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效果的实证分析
    6.1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直接效果的统计分析
        6.1.1 融资约束效果
        6.1.2 公司治理效果
        6.1.3 产品国际化效果
        6.1.4 股东财富最大化效果
        6.1.5 安全与平等效果
    6.2 民营企业境外上市间接效果的实证分析
        6.2.1 市场表现
        6.2.2 业绩表现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分析结果的进一步探讨及研究结论
    7.1 动机及效果实证分析结果的进一步探讨
    7.2 民营境外上市行为的理论解释
    7.3 相关启示
    7.4 研究结论
    7.5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交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理论综述
    2.1 交叉上市的相关理论
        2.1.1 交叉上市的概念
        2.1.2 交叉上市的动机
        2.1.3 交叉上市的影响
    2.2 公司治理结构相关理论
        2.2.1 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
        2.2.2 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2.3 公司价值的相关理论
        2.3.1 公司价值的概念
        2.3.2 公司价值的评估
    2.4 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交叉上市、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3.1 我国交叉上市公司的特点
        3.1.1 境外交叉上市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
        3.1.2 境内交叉上市逐步边缘化
        3.1.3 交叉上市时间分布集中
        3.1.4 交叉上市公司行业分布集中
        3.1.5 两地股价相差较大
    3.2 交叉上市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3.2.1 交叉上市对公司治理积极影响
        3.2.2 交叉上市影响公司治理的主要机制
    3.3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3.3.1 内部机制与公司价值
        3.3.2 外部机制与公司价值
    3.4 交叉上市、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关系的评述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方法与设计
    4.1 样本来源与选取
    4.2 变量设计
        4.2.1 因变量的选择
        4.2.2 自变量的选择
        4.2.3 控制变量
    4.3 研究假设
        4.3.1 公司价值的比较
        4.3.2 交叉上市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
    4.4 研究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实证分析
    5.1 描述统计分析
        5.1.1 财务指标特征
        5.1.2 公司治理特征
    5.2 企业价值与相关财务指标的参数回归结果分析
    5.3 公司价值的对比分析
    5.4 交叉上市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5.5 实证分析结论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加强我国证券市场的建设
        6.2.2 我国上市公司应该认识到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性
        6.2.3 加速董事制度建设,发挥独立董事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6.2.4 投资者调整心态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资保险公司上市股权融资绩效与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中资保险公司
    1.2.2 股权融资
    1.2.3 融资绩效
1.3 文献综述
    1.3.1 西方现代企业融资理论发展的研究综述
    1.3.2 股权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偏好原因的研究综述
    1.3.3 保险公司上市融资的操作IPO抑价理论的研究综述
    1.3.4 上市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中资保险公司现状及上市股权融资必要性
2.1 中资保险公司现行的运营模式
    2.1.1 中资保险公司组织模式现状
    2.1.2 中资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2.1.3 中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模式
2.2 中资保险公司的弊端
    2.2.1 中资保险公司产权制度面临的问题
    2.2.2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
    2.2.3 公司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问题
2.3 中资保险公司上市股权融资必要性
    2.3.1 保险公司股权融资的目的
    2.3.2 保险公司股权融资的利益
    2.3.3 保险公司股权融资的必要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公司股权融资制度及保险公司的实践
3.1 发达市场国家或地区股权融资与我国股权融资的比较
    3.1.1 股权融资市场主体的比较
    3.1.2 股权融资场所的比较
    3.1.3 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的选择及其原因的比较
3.2 发达国家保险公司股权融资的实践与启示
    3.2.1 发达国家保险公司股权融资的实践
    3.2.2 发达国家保险公司股权融资实践对中资保险公司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保险公司上市绩效的理论分析
4.1 保险公司上市的经济学分析
    4.1.1 金融市场对接理论(FMLT)
    4.1.2 资本要求与保险公司上市的理论分析
4.2 保险公司上市绩效的研究
    4.2.1 上市的成本与收益
    4.2.2 新股发行抑价及其计算和分析方法
    4.2.3 上市发行后股票的长期市场表现及其计算和分析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保险公司上市绩效实证分析
5.1 国外保险公司上市绩效的实证研究
5.2 香港保险公司上市绩效的实证研究
5.3 我国保险公司上市绩效的实证研究
    5.3.1 我国保险公司上市的概述
    5.3.2 我国保险公司上市的成本分析
    5.3.3 我国保险公司上市的收益分析
    5.3.4 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上市绩效的实证研究
    5.3.5 平安集团H股上市综合收益的实证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影响我国保险公司上市绩效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6.1 影响我国保险公司上市绩效的因素
    6.1.1 我国保险公司产权关系对上市绩效的影响
    6.1.2 我国保险公司历史上的“亏损保单”对上市绩效的影响
6.2 提高我国保险公司上市绩效的对策
    6.2.1 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健全和激励机制的完善
    6.2.2 建立互助管理基金
    6.2.3 加强保险业务的创新
    6.2.4 根据证券市场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策略
    6.2.5 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合的上市途径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资保险公司上市的风险分析
7.1 中资保险公司上市的系统性风险
    7.1.1 我国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高
    7.1.2 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因素
    7.1.3 股市系统性风险对中资上市保险公司的影响
7.2 中资保险公司上市的外资并购风险
    7.2.1 中资上市保险公司外资并购的概述
    7.2.2 中资上市保险公司在不同股权结构下的外资并购风险
    7.2.3 外资并购对中资上市保险公司的影响
7.3 中资保险公司上市的信息披露风险
    7.3.1 上市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前提
    7.3.2 中资上市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的对象
    7.3.3 中资上市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
7.4 中资保险公司上市募集资金的运用风险
    7.4.1 中资保险公司上市募集资金的渠道
    7.4.2 中资保险公司上市募集资金的运用方式
    7.4.3 募集的资金运用风险分析
    7.4.4 募集资金的运用风险对中资上市保险公司的影响
7.5 中资保险公司上市的退市风险
    7.5.1 影响中资上市保险公司退市的因素
    7.5.2 退市对中资上市保险公司的影响
7.6 中资保险公司上市的股价波动风险
    7.6.1 影响中资上市保险公司股价波动的因素
    7.6.2 股价波动对中资上市保险公司的影响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资保险公司上市的风险评价及防范对策
8.1 中资保险公司上市风险的评价
    8.1.1 各种风险通常不是独立发生作用的
    8.1.2 风险的影响深远
    8.1.3 风险的量化有困难
    8.1.4 尚存诸多风险防范的制约因素
8.2 中资保险公司防范上市风险的对策
    8.2.1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8.2.2 建立专业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8.2.3 建立相对控股的多元化股权结构
    8.2.4 完善风险监管制度
    8.2.5 落实公司法人制度
    8.2.6 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
    8.2.7 建立上市风险基金制度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风险和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现状和动因分析
    2.1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现状
    2.2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方式的选择
        2.2.1 直接发行股票海外上市
        2.2.2 发行DR的方式
        2.2.3 买壳上市
        2.2.4 造壳上市
    2.3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动因分析
        2.3.1 海外上市有实在的利益
        2.3.2 国内资本市场存在缺陷
第三章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风险防范
    3.1 来自企业内部管理的风险
        3.1.1 公司管理层对海外上市意义及风险的认识存在误区
        3.1.2 海外上市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3.1.3 关注重组方案确定不当的风险
        3.1.4 对发行当年效益预测失真带来的风险
        3.1.5 管理体制设置不符合国际惯例的风险
        3.1.6 管理运行机制转换不到位的风险
        3.1.7 发展规划和前景不明朗的风险
        3.1.8 上市后资金的用途及管理风险
        3.1.9 海外上市企业的价值被低估并面临诚信的质疑
        3.1.10 忽略了与战略性投资者的沟通所带来的风险
        3.1.11 海外上市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与合规成本增大
    3.2 国内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
        3.2.1 导致中国资本市场的空心化和边缘化
        3.2.2 核心企业大量海外上市危及中国的经济安全
        3.2.3 海外上市会导致短期增长收益向国外倾斜
        3.2.4 中国企业大量海外上市将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3.2.5 海外上市可能造成国家财富资源的流失
    3.3 海外资本市场本身带来的风险
        3.3.1 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成本惊人
        3.3.2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将面临海外资本市场的严格监管
        3.3.3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加大了恶意并购的风险
        3.3.4 海外上市抽逃资金值得警惕
        3.3.5 关注海外一级半市场存在的较大风险
第四章 化解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风险的对策
    4.1 从企业层面分析
        4.1.1 选择适当的上市地
        4.1.2 选择适当的上市时机
        4.1.3 选择好中介机构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4.1.4 要熟悉海外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和制度法规
        4.1.5 公司必须提高警惕防范恶意并购行为
        4.1.6 关注公司股价的异常波动给企业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
        4.1.7 搞好投资者关系重塑企业在海外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
    4.2 外部监管层面分析
        4.2.1 加强国内外监管机构的沟通与协作
        4.2.2 统筹兼顾国内和国外两个资本市场
        4.2.3 加快国内A股市场的发展并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第五章 中国工商银行"A+H"上市案例研究和理性思考
    5.1 中国工商银行上市概述
    5.2 中国工商银行上市的动因
        5.2.1 壮大资本实力
        5.2.2 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5.2.3 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5.2.4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5.3 中国工商银行上市发行方式的选择
    5.4 中国工商银行"A+H"上市案例研究和理性思考
        5.4.1 中国工商银行海外上市对我国金融改革的积极影响
        5.4.1.1 建立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平台
        5.4.1.2 对迅速做大中国资本市场有着重大意义
        5.4.1.3 提高内地及香港的证券市场竞争力
        5.4.1.4 为中央企业以A+H模式发行打开绿色通道
        5.4.1.5 实现海外上市将推动银行长期激励机制的建立
        5.4.1.6 稳定证券市场,促进投资理念转型
        5.4.2 中国工商银行海外上市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5.4.2.1 股价波动风险和被收购风险
        5.4.2.2 海外上市银行的市场失当行为带来的法律风险
        5.4.2.3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所带来的法律风险
        5.4.2.4 关注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公司后续发展存在的威胁
        5.4.2.5 海外上市可能使业务发展与金融监管不匹配而导致风险积累
        5.4.2.6 外资入股限制并不能保证国家对金融的控制权
        5.4.2.7 投资者关系管理不当引致的风险
        5.4.3 中国工商银行改制上市的启示
        5.4.3.1 对监管当局提出了新的监管课题
        5.4.3.2 企业境外上市后要有危机感和加强风险控制意识
        5.4.3.3 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
        5.4.3.4 企业上市应建立国际化的管理团队和引进战略投资者
        5.4.3.5 上市企业必须把市场和客户放在重要位置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与绩效检视(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3 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1.4 思维逻辑与篇章结构
    1.5 预计创新点
    附录:附表1-1 证券发行的违规事实——基于中国证监会处罚决定的情况统计
第二章 证券监管的理论基础及文献评述
    2.1 证券监管的理论基础:对经典管制经济理论的回顾
    2.2 国内外证券监管的研究现状
    2.3 关于证券监管原因及内容的文献回顾
    2.4 小结
第三章 证券发行监管的制度变迁:一个历史扫描
    3.1 基本背景
    3.2 证券市场的主要发展阶段
    3.3 证券发行监管体制的变迁
    3.4 证券发行规模监管:从额度控制到节奏调控
    3.5 证券发行方式及发行价格监管的制度变迁
    3.6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及信息披露监管的制度变迁
    3.7 上市公司配股及其信息披露规则监管的制度变迁
    3.8 上市公司增发监管的制度变迁
    3.9 证券发行监管制度变迁的分析和评价
    3.10 小结
第四章 理论模型:分析与建构
    4.1 证券发行监管的一般理论模型
    4.2 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理论模型:基于一般模型的修正与扩展
    4.3 小结
    附录一:深综指高、底线与证券发行规模的调控:1992 年-2000 年的证据
    附录二:证券供求关系调控与指数大幅涨跌:监管措施被市场俘虏的证据
第五章 绩效检视:考察与诊断
    5.1 证券发行监管制度变迁的绩效评判基准
    5.2 绩效检视:一个多角度考察
    5.3 中国证券发行监管:市场俘获的经验证据
    5.4 中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变迁的绩效评判:结论汇总
    5.5 对中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变迁绩效的分析与诊断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
    6.1 基本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篇末附录一:中资红筹股主板公司名单
篇末附录二:中国企业H 股主板公司名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论文摘要(中文)
ABSTRACT
后记

(10)解析外资并购新规(论文提纲范文)

背景
通行的市场秩序规范
防范资本外逃和国有资产流失
防治“假外资”
规范境外上市

四、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将创造双赢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铁建分拆铁建装备上市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D]. 冯颖雯.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3]中信泰富反向收购中信集团在港上市案例研究[D]. 宗迪. 新疆财经大学, 2015(09)
  • [4]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D]. 谢国梁. 复旦大学, 2013(03)
  • [5]中国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动机及效果研究[D]. 王海燕. 辽宁大学, 2010(10)
  • [6]交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D]. 任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2)
  • [7]中资保险公司上市股权融资绩效与风险研究[D]. 杨志泉. 复旦大学, 2009(10)
  • [8]中国企业海外上市风险和对策初探[D]. 刘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9]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与绩效检视[D]. 梁化军. 吉林大学, 2006(05)
  • [10]解析外资并购新规[J]. 梅新育. 新理财, 2006(11)

标签:;  ;  ;  ;  ;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将共创双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