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盟书和文县盟书

侯马盟书和文县盟书

一、侯马盟书与温县盟书(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鹏[1](2021)在《侯马盟书“篆引”笔意刍议——与楚简文字相较説明》文中研究指明在侯马盟书出土之前,世人对大篆之认识多爲刻铸铭文,商周金文中平等若一之刻铸綫条已然对当时手书墨迹之呈现大打折扣,虽然在某些刻铸铭文中也有表现毛笔书写之波磔及块状笔画,但是距古人之真实书写面貌相去甚远。至侯马盟书手书墨迹一出,当今书者才得以从其点画形态及运笔节奏上一睹古人篆书笔法,而商周篆文之"篆引"笔意也尽览无余。再者,从殷商爲数不多之墨迹与侯马盟书相比可以看出二者具有一脉相承之关系。同时,晋国侯马盟书书风之流变与南方楚简文字风格之形成关系极爲密切,本文以楚简文字与侯马盟书中笔画形态、运笔节奏进行比较,旨在探讨侯马盟书中"篆引"笔意之传承与流变。

王建军,郝本性[2](2020)在《温县盟书释字研究的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温县盟誓遗址的发掘不仅强化了我们对春秋盛行盟誓活动的认识,而且还使我们找到了过去散见于世所谓"沁阳载书"的准确出土地。这是一批研究东周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经过三十多年的辛苦整理,现已知各种形制的盟书石圭达一万余片。该批盟书之所以倍受学界关注,主要是基于它所承载历史内涵的丰富性以及手写书体的多样性。盟辞文字多为毛笔墨书,

蔡雨彤[3](2019)在《先秦仪式文学纂辑与研究》文中提出在自觉的文学意识尚未完全觉醒之前,仪式文学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所谓仪式文学,也就是产生於仪式的文学作品,是专门爲某一仪式而创作的文字。本文旨在辑录散见於先秦文献中的仪式文学作品,并详细考证它产生於何种仪式的何种仪节。论文共八章。第一章爲吉礼与文学。吉礼之一爲宗庙祭祖,祭祖仪式产生了行礼乐歌与祝嘏辞。周人的宗庙祭祖乐歌主要存於《周颂》,祝辞则多见於铜器铭文,以颂扬先祖之德、以己之成功告於神明爲主要内容。嘏辞内容以赐福於子孙爲主。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祭祖祝辞呈逐渐韵文化的趋势已初具一定文学性。吉礼之二爲祭天典礼,产生了行礼乐歌及祝辞。包括祭祀上帝的乐歌,以及以后稷、先王配祭上帝的乐歌。周王巡狩时祭祀山川,所用乐歌爲《时迈》《般》。此外,周王的农业典礼及民间的农神祭祀都有文学作品产生。第二章爲嘉礼与文学。嘉礼之一爲燕飨之礼,燕飨乐歌多存於《诗经》大小雅,除《仪礼·燕礼》所载的燕飨通用乐歌之外,本文论证了《湛露》《彤弓》等多首诗歌爲燕飨乐歌。礼射需以乐歌爲节,其中诸侯所用的《狸首》已佚,本文考证《狸首》即《周南·鹊巢》。嘉礼之二爲周王登基典礼,产生了行礼乐歌及策祝之文。周王登基典礼的乐歌以自儆爲主要内容,部分诗歌是大臣儆戒天子之辞。落成礼亦属嘉礼,《斯干》《无羊》都是落成礼所用乐歌。新钟落成则有颂祷之辞,这些文辞散见於钟铭,与诗体相近。封建册命也是嘉礼的重要内容。封建命书的数量庞大,现今所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周王册命大臣的命书多见於铜器铭文。第三章爲军礼与文学。军礼包括誓师、献俘、饮至等仪式。产生了大量誓师辞,献俘时的告献之辞、燎祭告庙之辞、史官读书之辞以及饮至乐歌。第四章爲朝觐会同仪式与文学。周王视朝听政时有臣子献诗,献诗是一种具有较强仪式性的活动,产生了大量的讽諌诗。周王和诸侯的外朝与内朝皆有文辞产生。聘觐之礼亦有礼辞,礼辞并不固定,但必须符合聘礼谦逊和悦的礼义。第五章爲祝盟仪式与文学。祝祷仪式包括祷疾、祷灾、祷旱、祷兵、祷梦以及祖道仪式。秦简中保留了大量的祝祷辞。盟誓则必有盟书,盟书散见於《左传》《国语》等文献,以及出土的侯马盟书和温县盟书。法律仪式产生的文辞与盟书性质相似,都带有强制约束性。在双方诉讼的过程中,有被告者的盟誓之辞,有双方的陈述之辞。这些诉讼文辞多存於西周的铜器铭文以及楚简《疋狱》、秦简《封诊式》。第六章爲占卜仪式与文学。占卜仪式产生了命龟、命筮之辞,以及卦辞、繇辞及解説词。第七章爲楚地祭祀与《九歌》,主要论证了《九歌》篇章具体的祭祀对象,以及祭祀乐歌的表演形式。第八章爲丧礼与文学。在正式的丧礼之前,有顾命辞与招魂辞,在正式的丧礼仪程中则有挽歌、諌辞、讣辞、吊辞、虞祭祝辞等。

马松[4](2019)在《周代盟誓遗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盟誓是指拥有共同宗教信仰的人群,为了维护共同利益或解决冲突,通过一定的仪式在神灵面前结盟立誓,以此祈求神灵的保佑、接受神灵的监督、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承认背盟将受到神灵的惩罚。因此,盟誓的核心是神权,以共同的宗教信仰为基础。据文献记载,盟誓起源于夏商时期甚至更早,到了周代已经非常频繁。盟誓是周代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周代盟誓一般多发生于王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卿大夫与国人或家臣之间以及国人之间,在解决国际争端和诸侯国内部矛盾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的周代,宗教信仰的力量强大,人们常常诉诸神权的力量来解决纠纷,这是周代盟誓盛行的根本原因。关于周代的盟誓,传世文献中有丰富记载,已有的研究也多以传世文献为依据来考证盟誓的源流、程序、种类、特点、作用、语言、文体和思想内涵等,对盟誓制度的研究也比较全面。而本文则主要从相关的考古出土资料出发,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来讨论周代盟誓的特点和发展脉络,侧重于实证。这些考古出土资料包括玉石片盟书、青铜器铭文和盟誓遗址等。西周时期盟誓稳步发展。在灭商建周过程中,周武王通过三次战争动员盟誓凝聚了人心,激发了战斗力,为战争胜利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西周初年,随着宗法分封制的实施,建立起等级森严的社会政治体系,周王室处于这种等级结构的上层,周天子和王室牢牢控制着主盟权,盟誓成为维护政治统治的有效手段。西周中晚期,社会上经济纠纷增多,盟誓被用来处理诉讼判决,相当于后世的法律条文,这些诉讼盟誓多见于青铜器铭文。所以,西周时期盟誓的种类,包括建周过程中的战争动员盟誓、西周早期的分封册命盟誓和西周中晚期的诉讼判决盟誓。通过不断发展,盟誓在西周时期开始形成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程序,逐渐系统化、制度化。春秋时期盟誓进入鼎盛期。无论在盟誓次数、参盟人数还是社会影响力方面,都远远超过西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诸侯并起,权力下移,原来作为王室特权的主盟权开始向下扩散,诸侯以下等级的人员也往往主持和参加盟誓。盟誓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用于维系周王室的统治,而且更普遍地用于调解诸侯国之间以及各诸侯国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因此,盟誓活动异常频繁。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自由结盟;齐桓公、晋文公时期,霸主主盟,实现对天下诸侯的控制;春秋中晚期,诸侯国内执政卿主盟,调解国际争端和国内矛盾。特别是在诸侯国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中,盟誓使用频率极高,侯马盟书和温县盟书就是此类盟誓的代表。春秋金文中也有一些个人自誓的内容。春秋时期盟誓主要与军事战争有关,靠武力作保障。主盟人的身份发生显着变化,身份不断降低,由天子主盟到诸侯主盟再到卿大夫主盟。夷狄与诸夏结盟,突破了夷夏之防。盟誓中诚信观念降低,背盟现象频繁,盟誓在春秋晚期开始走向衰落。战国时期,社会主流是变法改革和列国争战,动荡的政局下社会秩序更加混乱,新兴地主阶级把主要精力放在变法图强上,崇尚经济实力和武力,而不再单纯相信神力。随着神权观念的衰落和宗法道德意识的丧失,盟誓逐渐失去了约束力,而被执行力更强的成文法所取代。战国时期的盟誓在传世文献中少见,也不见相关考古资料,盟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盟誓是周代的一项主要社会活动,深刻反映了社会制度的种种变革,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领域。西周时期,政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经济上采用井田制,思想上遵循严格的礼制和宗法道德观念,周天子能够对天下诸侯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战争较少,政局比较稳定。在这种形势之下,西周时期的盟誓处于稳定发展时期,主要用于分封册命和调解经济等纠纷。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号令天下的权威,原有的宗法政治体系开始动摇,政权不断下移,主盟权也随之下移,主盟人的身份不断降低,由周天子到诸侯再到卿大夫,参盟人的范围越来越大,盟誓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春秋中晚期,随着井田制开始动摇,各阶层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先是诸侯并起,展开争霸战争,后是各诸侯国内强卿掌权,卿大夫之间的兼并战争持续不断。战争频繁,政局动荡,思想领域礼崩乐坏,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在这种情况下,盟誓广泛用于调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所以,春秋时期的盟誓进入鼎盛时期。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和井田制均瓦解,列国争霸战争不断,政局更加动荡。为了生存和发展,各国新兴地主阶级注重富国强兵、改革变法,在变法运动中,逐渐制定出成文法,并且意识到严刑峻法比对神盟诅更为切实有效,成文法也更适合中央集权制的维护,随着思想上原有的宗法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崩溃,人们已经不再相信盟誓中神灵的力量,而是更看重现实利益、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盟誓逐渐衰落。总体来看,盟誓在周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进步作用,维护了政治秩序、调解了战争矛盾、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石丹[5](2019)在《周代南阳政区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阳地区是周代经济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不仅自然条件优越,而且地理优势明显,是东西、南北交通枢纽。两周时期,特别是东周时期,南阳地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该地区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相关研究多停留在南阳地区的军事功能部分,为了更好地梳理南阳地区在两周时期的发展脉络,本文将运用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等研究方法,并结合考古材料,对周代南阳政区地理进行深入考察,以期促进周代南阳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南阳、河内与南阳郡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东周时期南阳与河内的概念有重合,南阳郡也常与南阳混淆,三者相互纠缠影响我们对南阳地区的认识,因此第一部分便详细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介绍南阳及周边地区的自然条件,了解南阳地区自然地理的概况,进而探讨南阳交通地理情况。第三部分详细探讨南阳地区下属各县邑的政区沿革,并叙述秦取南阳地区的地理进程。

赵瑞民[6](2019)在《侯马盟书历朔问题补议》文中提出《侯马盟书》中有一节"历朔考",对标本(一六·三)做了专门阐释,云:"盟词开头记载着:‘十又一月甲寅朏,乙丑敢用一元囗告于丕显晋公’的辞句。意思是说,在十一月甲寅这一天,见到了新月,又在乙丑这一天,用牛牲向晋公亡灵祝告。"(1)我们都知道这个研究是张颔先生做出的。张先生首先是从字形上确定,认为"朏"字左边的"出"形,"和盟书委质类盟词中‘出入于赵尼之所’的许多‘出’字完全一致。周代铜器吴方彝、鼎铭文中的‘朏’字(人名),也是这样

魏克彬[7](2019)在《从出土盟书中的有关资料看战国时代“弗”字记录“不之”合音的现象》文中提出公元前五世纪的侯马与温县出土盟书中能看到否定句代词宾语"之"前置作"不之+动词"的句式,以及"弗""不"与"不之"互用的例子,为战国时代"弗"字代表"不之"合音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本文介绍了出土盟书中的有关资料,讨论了商代到汉代"弗""不"的分工及其演变,并就那些可能对"弗=不之"说形成挑战的"例外"尝试给出合理的解释。

徐俊刚[8](2018)在《非简帛类战国文字通假材料的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战国文字材料大量发现和公布,战国通假字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於楚简、秦简等简帛类材料通假现象的研究领域,而对非简帛类通假现象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因而我们将非简帛类战国通假字作爲整理和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较爲全面的整理和考察,希望能够爲古文字、古史、古文献、上古音等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份较爲可靠的参考资料。论文绪论部分界定和解说通假、战国文字等相关概念;对已有的研究情况和研究专着、文章作举例式说明;论述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最後详细阐释论文使用的材料和收字原则。论文主体部分共分爲三章。第一章整理并列举了能够确定的非简帛类战国通假字例,这些字例学界意见比较一致,可以作爲谈通假时的定例。各组通假字例,按王力拟定的上古音三十韵部爲序排列,同一韵部内按照声纽排列,每组通假字例标示出声纽韵部,并列举相关辞例,辞例包括各系别、国别的材料,并尽量涵盖铜器、兵器、货币、玺印、封泥、陶文、玉石等不同文字载体。爲便於全面考察和比较,传世文献和楚简、秦简中相同的通假用例一并列出。脚注中附观点出处和对相关问题的说明。第二章列举目前学界尚存争议的非简帛类战国通假字例。这一部分并非文字集释,而是收录与解说通假关系相关的研究成果,以转述或部分引用的方式列出相关观点,在条目末尾以“按语”的形式对某些意见加以补充说明。第三章,基於论文搜集和整理的战国文字通假材料,对论证通假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举例式说明,包括释字、形近)混、用字习惯、上古音通转规律、方言方音,以及文字材料的文意、国别归属、地理定位等因素。附录部分,列出目前已见的可疑铭文、印文及秦汉之际的玺印,这些材料不在论文使用材料的范围之内。论文最後还附有通假条目索引、笔画检字表、引书简称、参考文献等内容。

赵瑞民,郎保利[9](2017)在《侯马盟书、温县盟书中的太岳崇拜——兼论侯马盟书中的“吾君”》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温县盟书的研究,有学者指出以前侯马盟书中的"晋公",实为"岳公",即太岳山神。本文据此略补剩义,指出太岳山神从商代、西周直至春秋时期的崇拜史实,以及与晋国赵氏的特殊关系。另外认为侯马盟书中的"吾君"非指晋国的先公,同样是指"岳公",如此则盟誓"诏明神"的性质更为一致。

王会斌[10](2016)在《战国令书制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战国令书,战国命令文书的简称,它是战国时期各国家传达命令信息的一种工具,具有命令性、强制性、公务性、合法性和文本性等基本特征,被书写或刻铸在竹木、金属和玉石等载体上,体现了战国统治者的统治意志,是战国统治者统治国家,协调统治阶级相互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被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各种关系时所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战国令书制作是将战国时期各国家传达的命令信息转化为实物令书的一项工作,是战国令书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战国令书制作研究就是要对这项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探讨,如在战国时期统治阶层用什么人来制作令书;根据统治者颁布命令内容的不同这些人都使用哪种令书进行制作,这些令书都起源于何时;在制作令书时他们都采用了什么样的格式、语言、载体材质和规格,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等等。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战国国家权力的运行机制、实现途径和秦汉社会令书制作进入成熟期的原因。本文共分7章,第1章前言阐述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并通过对战国令书制作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确定了本文写作的主旨及框架。第2章对战国令书制作的种类及其源流进行考辨。战国时期的令书已经形成了命书、“令”书、诏书、告书、誓书、檄书、律法书、式法书、释法书、判决书、盟书、符书和节书等十数种门类。这些令书种类的历史演化与当时社会复杂变化的政治形势息息相关。第3章主要对战国令书制作者的身份进行辨证。战国令书制作者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发令者;二是书写者。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制作令书的知识过于专业、事情秘密、形势紧急及史官和书吏不在时,某些无身份职责的人员也会被赋予临时的令书制作权,另外,某些部门长官有时也要亲自书写令书。这与战国时期官僚体制尚未完善,官吏职能专业化不强有关。第4章对战国时期各类令书的书写格式及用语进行探微。因令书种类的不同,有的令书包含发令者、受令者、发令时间、发令地点和命令内容等较完整的要素,有的令书要素则缺失很多,这主要与各自的文体功能有关;在用语风格上,有的令书追求简洁、质朴和准确,有的令书则追求灵活、生动和达意,这主要与令书文体功能、书写格式及当时盛行的诸子论理文风有关。第5章对战国令书使用的载体材质及规格进行探究。战国令书的载体材质主要有竹木、金属和玉石等。令书因种类和等级不同,在载体材质与规格上存在较大差异。如律法书、“令”书多用竹木材质书写,盟书多用玉石材质制作,其形制又有简、牍、圭、璋等的不同,尺度则有一尺、一尺二、二尺、二尺四寸等的差异。这主要与日益成熟的战国官僚科层制对令书功能的不同需求有关。第6章重点分析了战国令书制作中各项因素的种种关系。如令书种类在原有令书种类基础上的内容变革;部分令书种类发生裂变形成新的令书种类,但原令书种类并未完全消失;部分令书种类的内容与形式均出现了某些变化,但却承袭了前代不断衰落的趋势;部分令书种类在前代并没有出现,为应对新的时代及功能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等。再如令书制作者之间具有上下等级;战国令书制作者职能不但有主导与辅助的区别,还有总揽与分管的不同;战国令书制作者看似各自独立,但却为同一系统服务等等。而这种种关系产生及变化的根源在于当时不断进步的社会生产力与滞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巨大冲突。第7章主要阐述了战国令书制作的特点及其影响。战国令书制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军事与司法方面的令书所占比例较大、令书载体与规格带有深刻的战国官僚科层制特征、令书制作体系处在向专门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其主要影响,不仅保证了战国令书系统的其它环节顺利运行,维持了战国当权者统治的稳定,促进了战国官僚体制的建设,同时也为秦汉令书制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二、侯马盟书与温县盟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侯马盟书与温县盟书(论文提纲范文)

(1)侯马盟书“篆引”笔意刍议——与楚简文字相较説明(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侯马盟书》之“篆引”笔意
二、楚简文字之“篆引”特徵
三、《侯马盟书》“篆引”笔意之传承与流变
余论

(2)温县盟书释字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盟书的成像问题以及释字工作的新进展
    (一)盟书的成像问题
    (二)释字工作的新进展
        1. 隶定字中使用“?”(缺件符号)
        2. 释字的主要路径
二、盟辞的分类整理与文例格式
    (一)盟辞的分类整理
        1. 事主效忠类
        2. 祝祷类
        3. 祈福类
        4. 谨防类
        5. 声讨政敌类
        6. 听耳类
        7. 悬书
        8. 其他
    (二)盟辞的文例格式
三、结语
附录:

(3)先秦仪式文学纂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吉礼与文学
    第一节 宗庙祭祖所用乐歌与文辞
        一、殷商族的祭祖乐歌
        二、周王朝的祭祖乐歌
        三、鲁国的宗庙祭祀乐歌
        四、烝祭所用乐歌
        五、祭祖仪式与祝嘏辞
        六、高禖祭祀与诗歌
    第二节 祭天典礼所用诗文
        一、南郊祭天所用诗文
        二、明堂祭文王以配上帝
    第三节 天子巡守祭山川所用乐歌
    第四节 农事典礼所用诗文
        一、周王祈、报社稷所用乐歌
        二、蜡祭所用乐歌
        三、先农祭祀及祝辞
第二章 嘉礼与文学
    第一节 燕飨仪式与诗歌
        一、燕礼、飨礼所用乐歌
        二、无算乐与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
    第二节 天子登基典礼所用诗文
        一、武王登基典礼所用诗文
        二、周公摄政称王的仪式
        三、成王登基典礼所用乐歌
        四、康王登基典礼所用文辞
    第三节 昏冠之礼所用文辞
        一、冠礼所用文辞
        二、昏礼所用文辞
    第四节 射礼所用诗文
        一、射礼等级与所用乐歌
        二、投壶所用诗文
        三、逸诗《狸首》考证
    第五节 落成仪式及其所用诗文
        一、落成礼的仪式仪节
        二、落成礼所用诗文
    第六节 封建册命之礼与命书
        一、封建诸侯与命书
        二、册命大臣与命书
第三章 军礼与文学
    第一节 誓师仪式与散文
        一、西周前的誓师之辞及其真伪:
        二、西周誓师仪式与散文
        三、春秋时期的誓师之辞
        四、军令
    第二节 献俘礼所用文辞
    第三节 饮至礼与诗歌
        一、天子饮至礼与清华简《耆夜》
        二、诸侯饮至礼与《鲁颂·泮水》
        三、天子飨有军功将帅与所用诗歌
    第四节 田猎仪式与诗文
        一、大田礼所用乐歌
        二、马神祭祀与马禖祝辞
        三、田猎祝辞
第四章 朝觐会同仪式与诰誓
    第一节 聘觐之礼与礼辞
        一、聘礼礼辞
        二、觐礼礼辞
    第二节 西周前的诰誓号令
    第三节 周代朝觐会同之礼与文辞
        一、朝觐会同的仪式
        二、周王的诰誓号令
    第四节 三朝制度与文学
        一、周王的治朝与诗歌、诰令
        二、诸侯国的外朝与内朝
第五章 祝盟与文学
    第一节 祝祷仪式与文辞
        一、祷旱仪式与祝祷辞
        二、祷灾仪式与祝辞
        三、祷疾仪式与祝辞
        四、祷兵仪式与祝辞
        五、祷梦仪式与祝辞
        六、祖道仪式与诗文
    第二节 盟誓仪式与文辞
        一、盟誓仪式
        二、西周的盟誓之辞
        三、春秋时期的盟誓之辞
        四、战国时期的盟誓之辞
        五、私誓
    第三节 法律仪式与狱讼文辞
        一、诉讼仪式与誓辞
        二、听狱与诉讼辞
第六章 占卜仪式与文辞
    第一节 卜筮仪节
    第二节 命龟、命筮之辞
        一、甲骨卜辞中的命龟辞
        二、两周时期的命龟、命筮之辞
    第三节 占卜仪式中的繇辞、兆辞和解说辞
        一、《周易》中的繇辞及解说辞
        二、《周易》之外的繇辞与占辞
第七章 楚地祭祀仪式与《九歌》
    第一节 天神祭祀与乐歌
        一、祭祀上帝的乐歌《东皇太一》
        二、日神祭祀与《东君》
        三、雨神祭祀与《云中君》
        四、司命神的祭祀乐歌
    第二节 地只祭祀与乐歌
        一、湘水神的祭祀乐歌
        二、山神的祭祀乐歌
        三、河神的祭祀乐歌
    第三节 人鬼祭祀与送神曲
        一、祭兵死者与《国殇》
        二、送神曲《礼魂》
第八章 丧礼与诗文
    第一节 临终顾命之仪与文辞
    第二节 招魂仪式与诗歌
    第三节 丧礼所用诗文
        一、诗歌
        二、诔文
        三、讣辞、吊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先秦仪式文学作品集
作者简历

(4)周代盟誓遗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已有研究述评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一、盟誓的名称、程序和盟书的格式
    (一)盟誓的名称
    (二)盟誓的程序
    (三)盟书的格式
二、西周金文盟誓考论
    (一)西周金文盟誓考
        1.克罍与分封盟誓
        2.邢侯簋与册命宣誓
        3.气盘、气盉与奴仆纠纷诉讼盟誓
        4.五祀卫鼎与土地诉讼盟誓
        5.格伯簋与土地交易盟誓
        6.匜与诉讼判决盟誓
        7.散氏盘与土地割让契约盟誓
        8.鬲攸比鼎与田地纠纷诉讼盟誓
    (二)西周时期盟誓的种类与特征
        1.西周时期盟誓的种类
        2.西周时期盟誓的特征
    (三)西周时期盟誓稳步发展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
        1.西周建立之前,为了灭商建周取得军事胜利
        2.西周早期,为了巩固统治,配合宗法分封制之实行
        3.西周中晚期,为了解决经济等纠纷
三、东周盟誓遗存论析
    (一)东周盟誓遗址再探讨
        1.侯马盟誓遗址与晋国卿大夫之盟誓
        2.温县盟誓遗址与晋国卿大夫之盟誓
    (二)东周金文盟誓考论
        1.君鲜鼎与自诅劝诫盟誓
        2.仲父簋与自诅劝诫盟誓
        3.大师氏姜匜与诅诫警示盟誓
    (三)东周时期盟誓的种类与特征
        1.东周时期盟誓的种类
        2.东周时期盟誓的特征
    (四)东周时期盟誓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
        1.春秋时期盟誓盛行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
        2.战国时期盟誓衰落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
四、周代盟誓所反映的社会变革及其历史作用
    (一)周代盟誓所反映的社会制度的变革
        1.政治制度方面
        2.经济制度方面
        3.军事制度方面
        4.思想意识方面
    (二)周代盟誓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1.维护政治秩序
        2.调解战争矛盾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周代南阳政区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古人研究成果
        2. 今人研究成果
一、南阳、河内与南阳郡三者的关系
    (一) 南阳与河内的概念界定
        1. 南阳
        2. 河内
    (二) 韩南阳郡的建置
        1. 历史概况
        2. 韩南阳郡的建置
    (三) 南阳、河内与南阳郡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南阳地区的地理环境
    (一) 南阳及附近地区的地理环境
        1. 南阳(河内)地区
        2. 晋南地区
    (二) 南阳地区的交通
        1. 武王伐商的行军路线
        2. 春秋晋入南阳的路线
        3. 战国韩魏往来的路线
三、两周时期南阳诸邑的沿革
    (一) 苏氏诸邑
        1. 温
        2. 原
        3. 欑茅
        4. 阳樊
        5. 州
        6. 絺、陉、组
        7. 向、盟
        8. 隰郕
        9. 怀
        10. 隤
    (二) 其他县邑
        1. 河阳
        2. 野王
        3. 李
        4. 邢丘
        5. 雍
        6. 山阳
        7. 宁(修武)
        8. 共
        9. 汲
        10. 朝歌
    (三) 秦取南阳的地理进程
        1. 秦取南阳的基本背景
        2. 秦取南阳的地理进程
结语
相关地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从出土盟书中的有关资料看战国时代“弗”字记录“不之”合音的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 过去研究成果:介绍和讨论
    1.1 “弗”与“不”的区别
    1.2 甲骨文和金文中“弗”与“不”的功能、代词前置的现象、以及“之”的用法
    1.3 从甲骨金文到战国文献:“弗”字用法演变的过渡期
2. 出土盟书为战国时代“弗”为“不之”合音说法提供的证据
3. “弗”为“不之”的合音
4. 战国时代“弗”为“不之”合音“例外”的解释
    4.1 上古汉语的痕迹
    4.2 因为“弗”语法化而产生的“例外”
    4.3 秦简中“弗”句“例外”的解释
    4.4 “弗可+动词”
5. “不”用如“弗”的现象
6. 汉代和汉之后“弗”与“不”的主要演变
7. 结语

(8)非简帛类战国文字通假材料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通假及相关概念
        2.战国文字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工具书类
        (二)研究专着和学位论文类
        1.通假材料的整理与研究
        2.通假字与上古音研究
        (三)单篇研究文章举例
    三、选题意义和写作目的
    四、所用材料及研究方法
        1.所用材料
        2.字例选取的原则
第一章 能够确定的非简帛类战国通假字例
    之部
    职部
    蒸部
    幽部
    觉部
    冬部
    宵部
    药部
    侯部
    屋部
    东部
    鱼部
    铎部
    阳部
    支部
    锡部
    耕部
    脂部
    质部
    真部
    微部
    物部
    文部
    歌部
    月部
    元部
    缉部
    侵部
    叶部
    谈部
    小结
第二章 尚存争议的非简帛类战国通假字例
    之部
    职部
    蒸部
    幽部
    觉部
    冬部
    宵部
    药部
    侯部
    屋部
    东部
    鱼部
    铎部
    阳部
    支部
    锡部
    耕部
    脂部
    质部
    真部
    微部
    物部
    文部
    歌部
    月部
    元部
    缉部
    侵部
    叶部
    谈部
    其他
第三章 论证通假关系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释字是论证通假关系的前提
    2.要注意区分形近)混现象
    3.要符合战国文字的用字习惯
    4.要符合上古音的通转规律
    5.避免仅凭双声或叠韵来解说通假
    6.应注意方言方音的特点
    7.要综合考虑战国文字材料的文意、国别归属、地理定位等因素
    8.本字可以讲通应避免再以通假来解释
附录
通假条目索引
笔画检字表
引用材料简称
参考文献

(9)侯马盟书、温县盟书中的太岳崇拜——兼论侯马盟书中的“吾君”(论文提纲范文)

(10)战国令书制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战国
        1.2.2 令书
        1.2.3 制作
    1.3 研究状况
        1.3.1 战国令书种类的研究状况
        1.3.2 战国令书制作者的研究状况
        1.3.3 战国令书书写格式及用语的研究状况
        1.3.4 战国令书载体材质及规格的研究状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战国令书种类源流考辨
    2.1 命书的源流
    2.2“令”书的源流
    2.3 诏书的源流
    2.4 告书的源流
    2.5 誓书的源流
    2.6 檄书的源流
    2.7 律法书的源流
    2.8 式法书的源流
    2.9 释法书的源流
    2.10 判决书的源流
    2.11 盟书的源流
    2.12 符书、节书的源流
第3章 战国令书制作者辨正
    3.1 命书的制作者
    3.2“令”书的制作者
    3.3 诏书、告书的制作者
    3.4 誓书的制作者
    3.5 檄书的制作者
    3.6 律法书的制作者
    3.7 式法书的制作者
    3.8 释法书的制作者
    3.9 判决书的制作者
    3.10 盟书的制作者
    3.11 符书、节书的制作者
第4章 战国令书书写格式及用语探微
    4.1 命书的书写格式及用语
    4.2“令”书的书写格式及用语
    4.3 诏书的书写格式及用语
    4.4 告书的书写格式及用语
    4.5 誓书的书写格式及用语
    4.6 檄书的书写格式及用语
    4.7 律法书的书写格式及用语
    4.8 式法书的书写格式及用语
    4.9 释法书的书写格式及用语
    4.10 判决书的书写格式及用语
    4.11 盟书的书写格式及用语
    4.12 符书的书写格式及用语
    4.13 节书的书写格式及用语
第5章 战国令书载体材质及规格探究
    5.1 以竹木简、牍(方)为载体的令书规格
        5.1.1 以竹木简为载体的规格
        5.1.2 以竹木牍(方)为载体的规格
    5.2 以金属器物、片块为载体的令书规格
        5.2.1 以金属器物为载体的规格
        5.2.2 以金属片块为载体的规格
    5.3 以玉石碑牍、简圭为载体的令书规格
        5.3.1 以玉石碑牍为载体的规格
        5.3.2 以玉石简圭为载体的规格
第6章 战国令书制作之诸项关系论析
    6.1 种类方面的诸项关系
        6.1.1 与前代令书种类之间的关系
        6.1.2 各种类之间的关系
        6.1.3 与令书各小类之间的关系
    6.2 制作者方面的诸项关系
        6.2.1 与前代令书制作者之间的关系
        6.2.2 制作者之间的关系
        6.2.3 制作者与令书之间的关系
    6.3 书写格式及用语方面的诸项关系
        6.3.1 与前代令书书写格式及用语之间的关系
        6.3.2 书写格式之间的关系
    6.4 载体材质及规格方面的诸项关系
        6.4.1 与前代令书载体材质及规格之间的关系
        6.4.2 与令书制作者、种类及内容之间的关系
第7章 战国令书制作之特点与影响
    7.1 特点
    7.2 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侯马盟书与温县盟书(论文参考文献)

  • [1]侯马盟书“篆引”笔意刍议——与楚简文字相较説明[J]. 刘瑞鹏. 书法研究, 2021(01)
  • [2]温县盟书释字研究的新进展[J]. 王建军,郝本性. 古文字研究, 2020(00)
  • [3]先秦仪式文学纂辑与研究[D]. 蔡雨彤. 浙江大学, 2019(01)
  • [4]周代盟誓遗存研究[D]. 马松. 河南大学, 2019(01)
  • [5]周代南阳政区地理研究[D]. 石丹.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6]侯马盟书历朔问题补议[J]. 赵瑞民. 中国史研究, 2019(02)
  • [7]从出土盟书中的有关资料看战国时代“弗”字记录“不之”合音的现象[J]. 魏克彬. 中国语文, 2019(02)
  • [8]非简帛类战国文字通假材料的整理与研究[D]. 徐俊刚. 吉林大学, 2018(12)
  • [9]侯马盟书、温县盟书中的太岳崇拜——兼论侯马盟书中的“吾君”[J]. 赵瑞民,郎保利. 史志学刊, 2017(02)
  • [10]战国令书制作研究[D]. 王会斌. 吉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侯马盟书和文县盟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