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庄煤矿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应用

王庄煤矿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应用

一、王庄煤矿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培林[1](2021)在《7106工作面水下综放开采覆岩破坏规律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针对王庄煤矿7106工作面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导通地表水体,引起矿井水害的问题,运用FLAC3D软件对7106工作面的各个开采阶段进行模拟,分析不同开采阶段下的塑性破坏区的变化规律,得到导水裂隙带发育最大高度135 m。通过对实测数据和数值模拟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为7106工作面水下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于秋鸽[2](2020)在《采动作用下断层对开采沉陷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工作面开采后上覆岩层原始应力状态遭到破坏造成地表移动变形,当工作面上覆岩层含有断层、采动影响下断层上下盘岩体发生相对移动而活化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与普通地质条件下具有显着差别。目前,关于断层活化机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断层诱发冲击地压、断层突水、断层诱发地震等方面,断层活化诱发地表异常沉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个矿井地表异常沉陷现象描述分析方面,很少涉及断层活化机理。本文以峰峰矿区地质采矿条件为背景,采用相似模拟、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上下盘开采断层活化造成的地表异常沉陷特征、断层对采动应力传递影响、断层活化机理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建立了断层影响下的地表沉陷预计模型。得到如下主要成果:(1)开展了上下盘开采断层影响下的地表沉陷规律和断层对采动应力传递影响相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上下盘开采,当工作面推进长度较小时,覆岩在开切眼侧的岩层垮落角大于停采线处,地表为偏态下沉,最大下沉值偏向开切眼侧,当工作面开采造成断层活化时,地表最大下沉值又向断层方向偏移;(2)由于上下盘开采结束后,断层与工作面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上盘开采仅在断层露头处地表产生裂缝,而下盘开采断层露头处地表产生台阶落差,下盘开采比上盘开采断层更容易活化,同时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上下盘开采断层维持稳定区域大小,由区域分布可知下盘开采断层更容易活化,上盘开采随断层倾角增加,断层活化的可能性增加,下盘开采随断层倾角增加,断层活化的可能性降低;(3)上下盘开采时在工作面前方形成超前支承压力,随工作面推进,超前支承压力峰值逐渐增大,当工作面推进长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在一定值附近波动,上盘开采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大于下盘开采;(4)断层对采动造成的覆岩移动变形和力的传递具有明显阻断效应,地表移动变形主要发生在开采盘,而断层另一侧的移动变形很小,超前支承压力在断层处急剧下降;(5)无论上盘开采还是下盘开采,断层带岩体首先出现裂隙的位置在断层露头处,断层活化先从断层露头处开始。(2)建立了断层上盘开采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煤层厚度、埋深、断层落差、断层带宽度、断层倾角、断层带岩体是否含水、断层带岩体黏聚力、断层带岩体内摩擦角、断层煤柱宽度条件下地表沉陷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断层落差越大,断层越容易活化;断层带宽度越大,断层越容易活化;断层带岩体含水对断层活化具有促进作用;断层带岩体黏聚力越小,断层越容易活化;断层带岩体内摩擦角越小,断层越容易活化;断层煤柱宽度越小,断层越容易活化;煤层厚度越大,断层越容易活化;煤层埋深越大,断层越容易活化。(2)上下盘开采时,断层对覆岩移动变形和力的传递具有阻断效应并且随着工作面靠近断层,阻断效应越来越明显;同时,相比上盘开采,下盘开采的断层阻断效应在工作面推进长度较小时就开始显现,说明下盘开采相比上盘开采断层更容易活化。(3)上盘开采时,随着工作面逐渐靠近断层,断层露头处断层带岩体剪应力与正应力的比值近似直线增加而深部断层带岩体剪应力与正应力的比值在工作面距离断层较远时变化较小,当工作面距离断层较近时才急剧增加,同时通过对比相同工作面位置处的断层露头处和深部断层带岩体剪应力与正应力的比值发现断层露头处的断层带岩体剪应力和与剪应力的比值比深部断层带岩体剪应力与正应力的比值更大,上盘开采浅部断层带岩体超前深部断层带岩体发生活化。下盘开采时,由于工作面距离断层较远时断层露头处的断层带岩体即完全活化,断层露头处断层带岩体剪应力与正应力的比值随着工作面推进逐渐降低而深部断层带岩体与剪应力与正应力比值先增加后减小,说明下盘开采浅部断层带岩体也超前深部断层带岩体发生活化;相比上盘开采,下盘开采断层带岩体剪应力更大,正应力更小,剪应力与正应力的比值为上盘开采的35倍,下盘开采断层更容易活化。(4)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得到以上因素对断层活化影响排序为断层带宽度>断层落差>断层倾角>埋深>煤层厚度>保护煤柱宽度>断层带岩体内摩擦角>断层带岩体黏聚力。(3)采用理论推导分析了断层存在对开采空间传递所起的作用、断层活化启动过程,提出两种不同断层活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当工作面上覆岩层不含断层时,由于开切眼侧与工作面位置处岩层垮落角的不同,地表下沉形态也是偏态的,最大下沉点位置偏向开切眼侧,影响地表偏态下沉的因素主要有:关键层下部岩层碎胀系数、煤层厚度、关键层下部岩层厚度、采空区长度、关键块平均长度、松散层厚度等;(2)地表下沉空间、覆岩离层空间以及垮落岩石之间的孔隙三者之和与开采空间是相等的,满足空间守恒,当工作面上覆岩层中存在断层时,断层存在对开采空间传递具有增大效应;(3)提出开采沉陷中断层活化的标准为断层露头产生>10mm的台阶落差,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开采沉陷中断层活化机理,提出两种不同断层活化模式,分别为“断层面产生离层空间”模式、“煤柱压缩”模式断层活化;(4)主要影响角与断层倾角的大小关系对断层面离层空间产生起控制作用,从而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起控制作用;(5)当超前支承压力范围接触断层时将引起对于“煤柱压缩”模式断层活化,当工作面上覆岩层中存在断层,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增加,但峰值距离工作面的位置不发生变化,超前支承压力峰值随工作面推进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充分采动时,超前支承压力峰值不再增加,随工作面的推进有规律平移;超前支承压力随着工作面长度增加而增加,但当工作面长度达到lm时,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依然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减小;(6)采动作用下断层带岩体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减小是断层活化的动力,断层带岩体产生指向采空区的位移导致断层面产生离层空间传递给松散层造成断层露头处地表产生台阶落差是断层活化的结果,当煤层开采形成的主要影响角β与断层露头相交时,断层活化全面启动。(4)根据概率积分法,从煤层单元开采引起地表点移动变形出发,利用二重积分与线积分的相互转化,将主要影响半径r不断变化的倾斜煤层开采地表沉陷预计转化为主要影响半径r固定的等价投影面的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沿着断层面每隔5m取一个点,将工作面开采与断层面等效煤层厚度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进行了叠加,建立了断层影响下的地表沉陷预计模型。同时,利用C#语言在Microsoft.NET平台对断层影响下的地表沉陷预计模型进行开发,将理论模型进行数值化和图形化。根据开发的断层影响下的地表沉陷预计模型,以断层上盘开采为例,取工作面走向长度为600m、倾向长度为300m、煤层倾角0°、断层倾角为70°、煤层厚度5m、煤层埋深700m、工作面与断层之间留设保护煤柱50m,计算得到了不同断层倾角、不同煤层厚度、不同采深、不同断层煤柱条件下工作面走向主断面上的地表下沉曲线及断层露头处台阶下沉值得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断层倾角的增加,断层露头处的台阶下沉值逐渐增加;(2)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加,断层露头处的台阶下沉值近似线性增加;(3)随着煤层采深的增加,断层露头处的台阶下沉值近似线性增加;(4)随着断层煤柱宽度增加,断层露头处的台阶下沉值逐渐减小。(5)根据建立的断层影响下的地表沉陷预计模型对峰峰矿区九龙矿15233工作面进行地表下沉计算,研究结果表明15233工作面开采造成断层活化引起断层露头处地表下沉值偏大,地表沉陷异常,与现场实际调查地表建构筑物损害位置一致,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李昊城[3](2020)在《王家岭煤矿综放开采煤岩运移规律及放煤工艺优化》文中提出我国厚煤层资源储量比重大,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中厚煤层占45%以上,厚煤层开采关键技术发展对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综放开采方法作为我国厚煤层开采的方法之一,如何提高顶煤回收率是该项技术成败的关键,而顶煤的破碎程度及破碎后能否充分放出对顶煤回收率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在不同工艺参数下的破坏机理、破碎程度及放出规律,对于实现综放开采工作面的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以王家岭煤矿2#煤层12309综放开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首先,对工作面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及地应力分布进行了测定,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连续介质程序FLAC3D模拟分析了机采高度对顶煤破坏及煤壁稳定性的影响,由于FLAC3D无法模拟出顶煤的冒放特征,因此,运用PFC2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机采高度对顶煤运移规律和回收率的影响;其次,通过理论计算与相似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放煤步距下的顶煤回收率,并在合理机采高度和放煤步距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放煤方式下的煤岩冒落规律及顶煤回收率;最后,基于研究得出的放煤工艺参数对12309综放工作面开采设备进行合理选型分析,并研究了工序的协调配合关系。通过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分析了2#煤层顶煤在开采深度、煤层强度、顶板条件等自然因素影响下的冒放性,认为2#煤层顶煤冒放性属于Ⅱ类,冒放性较好,需选择合理的放煤工艺参数来实现工作面高产高效开采。(2)机采高度对顶煤的破坏和放出有显着的影响,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机采高度对顶煤破坏特征及煤壁稳定性的影响,得出采高为3 m时,煤壁前方顶煤和控顶区顶煤的破坏效果最佳,而当采高超过3 m时煤壁水平位移量陡增,煤壁稳定性较差;通过PFC2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不同机采高度下顶煤的运移规律,得出采高为3 m时的顶煤回收率最高,且含矸率最低。综上,确定12309工作面采用3 m机采高度时可以实现工作面安全和提高顶煤冒放性的合理匹配。(3)运用椭球体理论计算得出在12309工作面地质条件下的最佳放煤步距为0.83 m,由于采煤机的截深为0.865 m,故选择合理的放煤步距为0.865 m;通过三维散体相似模拟实验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得出采放配合工艺方式为一采一放时,顶煤回收率最高,且推进过程中的循环放煤量较为稳定,因此,确定出12309工作面的合理放煤步距为0.865 m。(4)通过PFC2D模拟软件对比研究了不同放煤方式下的顶煤放出效果,发现采用双轮间隔放煤顶煤回收率最高且含矸率最低,分别为91.1%、6.7%;单轮间隔放煤方式的放煤效果与其相差不大,其顶煤回收率和含矸率分别为90.6%、7.2%,考虑到现场双轮间隔放煤工序复杂、不易控制且生产效率较低,故认为单轮间隔放煤方式更适用于12309工作面。(5)根据矿井实际条件及确定出的合理放煤工艺参数,对12309工作面主要开采设备进行合理选型,并对生产系统的工序配合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所选设备能够满足综放工作面高产高效的要求。

郑哲[4](2020)在《张拉锚固系统承载机制及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预紧力锚固技术是在预紧力混凝土技术及楔式锚杆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两点式预紧力结构。本文围绕张拉锚固系统储能机制及其稳定性,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实践的方法,首先设计了与张拉预紧式锚杆相配套的锁具,改进了张拉式千斤顶与抱锁式搅拌器,有利于张拉锚固系统现场的实施,其次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了岩体在加载到卸载之间的能量本质变化,研究了张拉锚固系统的储能机制,最后进行了工业性试验进行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张拉式锚杆的锁具结构,区别于一般螺母紧固锚杆,通过张拉千斤顶对锚杆进行张拉,在张拉结束时利用锚杆的弹力使内壁为锥形的锚环和倒圆台形的夹片向岩体方向夹紧,张拉力直接转化为预应力,预紧力无损失,避免了通过螺母紧固所产生的用力不均,扭矩做功效率低等问题。同时改进了张拉千斤顶与抱锁式搅拌器,使其能够与张拉锚固系统向匹配。(2)研究了岩体内能量随着外界能量的输入的变化,建立了岩体在加载-卸载重复进行时岩体内能量的变化曲线,分成三个部分,为能量积聚,能量耗散增加与能量释放三个阶段。通过离散单元法数值模拟软件UDEC建立原岩体,安装普通锚杆岩体与安装高预紧力锚杆的三个单轴抗压模型,对比分析,高预紧力锚杆对于岩石系统储能有着促进作用,能够增加岩石系统内部储能。(3)建立试验巷道的UDEC对比模型,分别将低预紧力锚杆巷道,中预紧力锚杆巷道以及安装高预紧力锚杆的巷道变形进行对比,并通过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y方向位移、裂隙发育等方面进一步描述了高预紧力锚杆对于岩体变形破坏的保护作用。(4)进行工业性试验,提出针对张拉式预紧力锚杆的新的支护方案,通过现场监测,使用顶板离层指示仪对安装了张拉式预紧力锚杆的巷道和安装普通锚杆的巷道进行对比观测,监测顶板位移量,最终得出张拉式预紧力锚杆有着良好的围岩控制能力。

赵明洲[5](2020)在《赵庄矿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机制与安全控制技术》文中指出随着煤炭的高强度和大规模开采,煤巷的年消耗量逐渐增加,掘进速度远落后于回采速度的现状致使矿井采掘关系空前紧张。支护作为煤巷掘进的主要工序之一,其参数的合理选择是保证复合顶板煤巷掘进施工安全和提高掘进速度的重要前提。在煤巷综掘施工过程中,滞后支护距离过大易发生空顶区顶板冒顶,距离过小将增加掘进循环次数,进而降低掘进速度。此外,永久支护强度不足易引发事故,而提高支护强度往往会增加支护用时,降低开机率,进而限制掘进速度的提升。因此,如何设计出合理的支护参数及其施工工序,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煤巷掘进速度,已成为煤矿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赵庄矿53122回风巷为工程背景,综合采用现场调研、数值模拟、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和现场工程试验等方法,分别对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制约因素、煤巷围岩地质力学特性、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渐次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空顶区和支护区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揭示了综掘煤巷空顶区及支护区复合顶板的稳定性机理,进而提出了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技术,并在复合顶板煤巷进行了综掘实践,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赵庄矿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制约因素调查问卷》进行因子分析,获得了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的制约因素。影响赵庄矿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的因素主要包括5个方面:围岩安全控制技术因子、工程地质环境因子、掘进装备因子、职工素质因子和施工管理因子。(2)深入分析了煤巷综掘施工过程中复合顶板稳定性渐次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综掘煤巷不同空间区域复合顶板稳定性机理。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的应力、变形及塑性破坏沿巷道轴向方向及顶板纵深方向均呈渐次演化特征,尤其是综掘工作面空顶区和支护区顶板的浅部岩层,应力显着降低,承载能力急剧下降,变形逐渐增大。围岩条件、掘进参数和巷道支护对综掘煤巷支护区和空顶区复合顶板稳定性影响规律表明,空顶区和支护区顶板的下沉量:随煤巷埋深和侧压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顶板岩层分层厚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随煤巷掘进宽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增幅呈非线性降低特征;随巷高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随综掘速度的提升而减小;随掘进循环步距的增大而增大;随滞后支护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空顶区顶板比支护区顶板对滞后支护距离更敏感,且垂直最大位移及其位置跟滞后支护距离密切相关;支护强度对支护区顶板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其对空顶区顶板的影响程度。(3)构建了空顶区及支护区复合顶板的力学模型,分析了空顶区及支护区复合顶板的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影响因素,进一步揭示了空顶区和支护区复合顶板的变形破坏机制。建立了复合顶板一边简支三边固支的薄板力学模型,运用弹性力学理论求解出空顶区复合顶板任一点的挠度与应力公式;失去下方煤体支撑的空顶区复合顶板在水平应力及岩层自重的复合作用下率先产生挠曲下沉,进而产生层间离层和剪切错动,随着挠曲变形的进一步增大,空顶区顶板下表面产生较大拉应力,四周边缘产生较大的剪切作用力,当拉应力或剪应力超过顶板岩层的极限强度时,顶板将发生失稳。根据空顶区顶板下表面应力值,依据拉应力破坏准则确定出赵庄矿综掘煤巷极限空顶距不超过4.64m;空顶距随巷宽和上覆载荷的增大而减小,空顶距随空顶区顶板岩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构建了综掘煤巷支护区锚固复合顶板的弹性地基梁力学模型,得出支护区顶板的挠度分布基本特征;系统研究了埋深、垂直应力集中系数、顶板岩层的杨氏模量、巷帮煤体的杨氏模量、巷帮基础厚度、巷道掘进宽度对支护区顶板弯曲变形的影响规律。支护区锚固复合顶板在上覆岩层压力、岩层自重及高水平应力的复合作用下产生弯曲变形,层间离层及剪切错动使复合顶板锚固岩梁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在拉应力和剪应力复合作用下将发生失稳。(4)提出了以预应力锚杆和锚索为支护主体的复合顶板“梁-拱”承载结构耦合支护技术及其分步支护技术。分析了围岩防控对策对煤巷综掘速度的影响原因:(1)未能弄清煤巷综掘工作面空顶区顶板的稳定机理,盲目地通过缩短空顶距离的方式来防范空顶区顶板失稳,使掘进循环次数增多,掘进机组进退更加频繁。(2)对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空间演化规律及锚固顶板变形失稳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为了使顶板得到稳定控制,在掘进时强调支护的一次性和高强性,从而导致支护工序耗时长,掘进机的开机率较低。(3)悬臂式掘进机配合液压锚杆钻车完成掘进工作时,受二者频繁交叉换位及允许同时支护作业的钻车数量限制影响,掘进循环作业时间延长。(4)对工程地质环境的掌控还不够精细化,全矿井所有回采巷道的掘进工作面均采用同一掘进(空顶距、循环步距)及支护(锚索间排距、支护流程)参数,而未能实时地根据工程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对其做出动态调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巷快速综掘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思路。复合顶板中安装预应力锚杆后,既可以发挥锚杆的“销钉”作用,又可以增大层面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强复合顶板的抗剪能力;经预应力锚杆加固与支护后,一定锚固范围内形成的压应力改善了顶板的应力状态,顶板强度得到大幅提高,承载能力将明显增强;锚索既可以将深部稳定岩层与浅部锚杆支护形成的组合梁承载结构连接起来形成厚度更大承载能力更强的顶板组合承载结构,又能增大岩层间的剪切阻抗,有效控制顶板离层,增强复合顶板岩层的连续性,提高复合顶板的整体稳定性;随着锚索锚杆预紧力的加大,复合顶板中压应力的叠加程度逐渐增高,有助于顶板形成刚度更大的承载结构。随着锚索锚杆布设间距的减小,支护应力场的叠加程度将逐步增强,然而,过小的间距虽然形成的承载结构刚度变大,但承载结构范围将有所减小;随着锚索长度的增加,顶板中压应力范围在沿顶板高度方向上不断增大的同时有效支护应力不断降低。煤巷复合顶板天然承载结构平衡拱的形成使其拱内自稳能力不足的岩层成为顶板稳定性控制的重点,同时由于煤巷复合顶板具有逐层渐次垮冒的工程特点,所以,增强拱内岩层的自稳能力并充分调动天然承载结构的承载能力使其相互作用是保持复合顶板稳定的关键,基于此,提出以预应力锚杆和锚索为支护主体的“梁-拱”承载结构耦合支护技术;同时,基于综掘煤巷具有显着的开挖面空间效应,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提出了煤巷快速综掘分步支护技术。(5)基于复合顶板“梁-拱”承载结构耦合支护技术及综掘煤巷分步支护技术,选取典型煤巷为试验巷道,开展复合顶板煤巷综掘的现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结合赵庄矿综掘施工条件及53122回风巷工程地质条件,充分发挥预应力锚杆和锚索的支护特性,以构建煤巷复合顶板的“梁-拱”承载结构为出发点,制定了及时安全支护和滞后稳定支护方案,在此基础上优化了综掘工艺流程和施工组织管理。试验结果表明,煤巷围岩保持稳定的同时,综掘速度由9.6m/d提高至12m/d,增幅达25%。

韩菊敏[6](2020)在《王庄煤矿地应力测试及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地应力是存在于地壳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也被称为岩体初始应力。地应力是引起采矿、水利水电、土建、隧道和其他各种地下或露天岩土开挖工程变形和破坏的根本作用力,因此,对地应力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应力分布对巷道变形的影响不容忽视,回采巷道作为工作面服务的直接对象,在其服务年限期内会受到多次开采扰动,尤其是上工作面开采后,上覆岩层运动及支承压力的转移,会造成下工作面顺槽顶板存在一定的损伤破坏,给巷道支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地应力研究是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的关键。以山西潞安集团王庄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维地应力进行测试和反演的基础上,全面的分析探讨由巷道布置方位和支护设计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分别采用地质雷达松动圈测试和顶板钻孔窥视两种手段对松动圈范围和巷道顶板的破碎情况进行了实地测试考察;(2)采用空心包体三维地应力测量技术,利用TX-120空心包体应变计对王庄矿两个测点进行了地应力实测分析,得到了应力大小和方向。并进行了三维地应力反演分析,分析结果与矿井实际情况相符;(3)通过广义平面理论分析,经计算得到了巷道位移和直径关系的变化规律;(4)利用数值模拟手段,选取0°,45°,90°三个角度分析不同应力角度对巷道影响的研究;(5)针对王庄煤矿8102工作面回采巷道进行了支护设计以及支护后现场监测,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支护方案合理有效。

谭云亮,范德源,刘学生,李先锋,马庆,王洪磊,范文昌[7](2020)在《煤矿超大断面硐室判别方法及其工程特征》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矿井大型化、井下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煤矿大型硐室的使用逐年增多,硐室断面增大导致其围岩变形破坏规律不同,控制技术和策略也相应改变。本文首先随机对国内外15个井工开采煤矿的29条主要硐室进行调研,统计其埋深、断面面积和围岩岩性等情况。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聚类法,以硐室埋深、断面面积、单轴抗压强度和围岩完整性系数作为指标,建立基于模糊综合聚类法的硐室断面分类方法,将硐室断面分为超小、小、中等、大和超大共5类,并对所调研硐室中的超大断面硐室进行判别。最后,利用数值模拟和现场调研验证该判别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并探讨煤矿超大断面硐室的工程特征,即围岩变形破坏剧烈、多因素共同影响、围岩控制和施工难度大,为其围岩支护设计和稳定性控制提供指导。

赵鹏飞[8](2019)在《太行矿地质构造规律及其控水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质构造是影响矿井水害的重要因素,多数矿井突水都与地质构造相关。本次研究通过探讨研究区经历的构造运动与构造发育规律,研究构造对矿井充水的控制作用,并通过分析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预测和评价各煤层受顶底板水害威胁的程度。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太行矿地层奥陶系、石炭系—三叠系均有出露。矿区总体构造形态为倾向NE的单斜,走向NW,倾角1020°,一般在16°左右,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研究区地质构造演化可分为基底形成、盖层发展和强烈活动三个主要阶段。(2)基于区域水文地质特征、聚类分析及贝叶斯判别,分析各含水层水力联系。区内主要含水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砂砾石层、石盒子组砂岩含水层、2#煤顶板砂岩含水层、太原组灰岩(野青、伏青、大青)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以及岩浆岩含水层。聚类分析与贝叶斯分析结果表明太行矿区煤系碎屑岩裂隙水独立性较好,基本不与上覆的新生界松散孔隙水和下伏的奥陶系岩溶裂隙水发生水力联系。(3)太行矿范围内地下水展布特征主要受不同级别的断裂构造控制,区域内断裂规模、发育程度、岩性均对矿井构造影响较大。由于埋藏深度、断裂构造及岩浆岩的影响,区内不同地段奥陶系石灰岩的富水性及水质有很大的差异,据此将研究区分为三个不同级别的水文地质区:较强富水区、中等富水区、弱富水区。(4)根据区内生产矿井资料,采用比拟法与单位涌水量法计算成果,太行矿业-400m水平矿井正常涌水量247m3/h,最大涌水量493m3/h。结合邻近生产矿井类比分析,推测本次矿井预计涌水量可信度较高。该论文有图20幅,表6个,参考文献107篇。

李缓[9](2019)在《煤矿废弃地环境修复及其再生研究 ——以徐州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徐州市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煤炭、电力的同时,留下了大量的煤矿废弃地。废弃地生态环境恶劣,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通过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等方法,从生态恢复及景观重塑角度对煤矿废弃地再生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土地复垦、生态重建、自然再生等相关理论,总结各类型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可行性方法。提出煤矿废弃地可以再生为生态产业用地、公园绿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等功能置换,解决矿区生态安全问题,实现“精明性”转型。最后,以徐州市夏桥煤矿区为例,从空间结构重塑、遗址文脉传承和生态系统修复等角度构建矿区空间优化路径,从而给徐州市煤矿区环境修复及再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陈昭宏[10](2019)在《王庄矿7105综放面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深入,开采强度不断提升,井下生产条件也日益困难,巷道维护困难问题也愈发凸显,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高效生产的问题之一。7105综放工作面辅助进风巷作为小煤柱沿空掘巷,是王庄煤矿71采区实现高效生产、连续接替、同时提高工作面采出率的关键性技术,对煤炭资源科学开采,矿井整体采出率提升,矿井服务期限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7105工作面沿空掘巷应力环境,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践的方法对7105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巷道上覆岩层破断结构稳定性,得到了基本顶破断特征,确定了三角块具体参数、巷道掘进后侧向支承压力变化规律以及合理的小煤柱沿空掘巷煤柱宽度;(2)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不同宽度煤柱对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得出了不同宽度煤柱下的巷道围岩应力变化规律,最终选择合理煤柱宽度为8m,并确定了8m煤柱条件下各个阶段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状态,了解了围岩应力演化过程;(3)以锚固复合承载体为理论基础,确定了7105辅助进风巷支护参数,对支护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其合理性,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实践证明所确定煤柱宽度和巷道支护参数可以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保证巷道服务期间的使用。该论文有图45幅,表13个,参考文献74篇。

二、王庄煤矿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庄煤矿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7106工作面水下综放开采覆岩破坏规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2 工作面概况
3 数值模拟分析
    3.1 数值模拟建立
    3.2 岩石力学参数选取
    3.3 模拟计算方案
    3.4 围岩破坏场分析
4 综放导水裂隙带实测
5 结论

(2)采动作用下断层对开采沉陷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层活化机理研究现状
        1.2.2 断层影响下的地表沉陷规律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断层对覆岩移动变形及采动应力传递影响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2.1 断层类型及样本参数分析
    2.2 上下盘开采覆岩移动变形相似模拟实验模型设计
        2.2.1 实验目的
        2.2.2 模型相似比的确定
        2.2.3 相似材料及其配比
        2.2.4 相似模型制作
        2.2.5 相似模型监测方案设计
    2.3 断层上下盘开采工作面向断层推进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2.3.1 上盘开采实验过程中覆岩破坏情况
        2.3.2 上盘开采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2.3.3 下盘开采实验过程中覆岩破坏情况
        2.3.4 下盘开采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2.4 上下盘开采断层活化难易程度分析
    2.5 上下盘开采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变化规律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2.5.1 实验目的
        2.5.2 模型相似比的确定
        2.5.3 相似材料及其配比
        2.5.4 相似模型制作
        2.5.5 实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断层上下盘开采覆岩移动变形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模型建立
        3.1.1 建模方法
        3.1.2 边界条件
        3.1.3 模拟方案
    3.2 上下盘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3.2.1 上盘开采地表移动变形
        3.2.2 下盘开采地表移动变形
    3.3 上下盘开采超前支承压力变化规律
        3.3.1 上盘开采超前支承压力变化
        3.3.2 下盘开采超前支承压力变化
    3.4 上下盘开采对断层带岩体应力的影响
        3.4.1 上盘开采对断层带岩体应力的影响
        3.4.2 下盘开采对断层带岩体应力的影响
    3.5 不同上盘开采断层特征参数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影响
        3.5.1 不同断层倾角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影响
        3.5.2 不同断层落差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影响
        3.5.3 不同断层带宽度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影响
        3.5.4 断层带岩体含水情况对覆岩移动变形规律的影响
        3.5.5 不同断层带岩体黏聚力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影响
        3.5.6 不同断层带岩体内摩擦角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影响
    3.6 上盘开采不同断层煤柱宽度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影响
    3.7 上盘开采不同煤层赋存条件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影响
        3.7.1 不同煤层厚度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影响
        3.7.2 不同煤层埋藏深度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
    3.8 上盘开采活化主控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
        3.8.1 灰色关联分析步骤
        3.8.2 灰色关联分析Matlab实现
        3.8.3 上盘开采各种影响因素与断层活化关联度计算结果
    3.9 本章小结
4 开采沉陷中断层活化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不含断层时上覆岩层运动状态分析
    4.2 含断层时覆岩运动状态分析
        4.2.1 开采空间守恒
        4.2.2 断层面离层空间存在性分析
        4.2.3 断层面离层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4.3 开采沉陷中两种不同断层活化模式研究
        4.3.1 “断层面产生离层空间”模式断层活化
        4.3.2 “煤柱压缩”模式断层活化
    4.4 断层带岩体性质对断层活化影响分析
        4.4.1 断层带岩体裂隙损伤扩展力学模型及影响因素
        4.4.2 断层带岩体滑移力学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5 断层活化启动过程分析
    4.6 断层对开采空间传递增大效应模拟分析
    4.7 不同断层活化模式模拟分析
        4.7.1 “煤柱压缩”模式断层活化模拟分析
        4.7.2 “断层面产生离层空间”模式断层活化模拟分析
    4.8 断层活化影响因素模拟分析
    4.9 断层活化启动过程模拟分析
    4.10 本章小结
5 断层影响下的地表沉陷预计模型建立及软件开发
    5.1 断层影响的地表沉陷预计模型建立
        5.1.1 任意形状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陷预计模型建立
        5.1.2 离层空间等效采空区地表沉陷预计模型建立
    5.2 断层影响下地表沉陷预计模型编程实现
    5.3 断层影响的地表沉陷预计系统检测
    5.4 本章小结
6 断层对地表沉陷影响机制现场实践
    6.1 九龙矿前南台村房屋破坏分布特征
    6.2 九龙矿开采沉陷异常损害原因分析
    6.3 断层影响下地表沉陷计算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王家岭煤矿综放开采煤岩运移规律及放煤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放开采技术发展现状
        1.2.2 顶煤破坏特征及机理研究现状
        1.2.3 综放开采工艺参数及顶煤放出规律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背景及地质力学测试
    2.1 工程概况
        2.1.1 矿井概况
        2.1.2 工作面概况
    2.2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2.2.1 测试内容及方法
        2.2.2 测试结果
    2.3 地应力实测及结果分析
        2.3.1 地应力测试方法
        2.3.2 现场地应力实测
        2.3.3 地应力测试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煤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质赋存条件对顶煤冒放性的影响
        3.1.1 顶煤冒放性影响因素分析
        3.1.2 顶煤冒放性综合评价
    3.2 采高对顶煤冒放特征的影响
        3.2.1 顶煤变形破坏的基本规律
        3.2.2 三维数值计算模型
        3.2.3 采高对煤壁前方顶煤破坏的影响
        3.2.4 采高对控顶区顶煤破坏程度的影响
        3.2.5 采高对煤壁稳定性的影响
        3.2.6 合理采高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厚煤层综放开采煤矸运移规律及放煤工艺优化
    4.1 工作面顶煤破碎块度实测
    4.2 机采高度对顶煤运移规律及回收率的影响
        4.2.1 数值计算模型
        4.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4.3 合理放煤步距的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4.3.1 基于椭球体理论的放煤步距分析
        4.3.2 放煤步距模拟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4.3.3 实验设备及相似材料
        4.3.4 实验方法
        4.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合理放煤方式的数值模拟研究
        4.4.1 数值计算模型
        4.4.2 模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放工作面设备及工序配合关系研究
    5.1 设备配套选型
        5.1.1 设备配套选型的原则
        5.1.2 主要设备选型研究
    5.2 工序配合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张拉锚固系统承载机制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科技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
2 张拉式预紧力锚杆支护安装装置设计
    2.1 设计背景
    2.2 张拉式预紧力锚杆锁具的结构设计
    2.3 张拉千斤顶的设计
    2.4 抱锁式搅拌器的研制
    2.5 本章小结
3 张拉锚固高储能系统承载机制及变形破坏特征
    3.1 锚固系统变形破坏与能量耗散的关系
    3.2 能量计算理论基础
    3.3 单轴抗压数值模拟研究
    3.4 巷道数值模拟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工业性试验
    4.1 试验巷道生产地质条件
    4.2 巷道原支护方案
    4.3 采用张拉式预紧力锚杆后支护方案
    4.4 施工工艺及要求
    4.5 现场试验及矿压观测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赵庄矿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机制与安全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锚杆支护技术发展与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1.2.2 煤巷复合顶板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现状
        1.2.3 煤巷掘进工作面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4 煤巷综掘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煤巷围岩地质力学特性及综掘速度制约因素
    2.1 赵庄矿工程地质环境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地应力场分布规律
    2.2 煤巷围岩力学特性测试
        2.2.1 围岩矿物成分测试
        2.2.2 围岩基本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2.3 煤巷顶板结构特征探测
        2.3.1 煤巷复合顶板基本特征及分类
        2.3.2 煤巷顶板内部结构探测
    2.4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施工现状
        2.4.1 煤巷综掘施工方案
        2.4.2 煤巷综掘速度现状
    2.5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制约因素
        2.5.1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制约因素的基本构成
        2.5.2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速度制约因素因子分析
        2.5.3 复合顶板煤巷快速综掘的实施途径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1 煤巷综掘工艺及空间区划
        3.1.1 煤巷综掘工艺描述
        3.1.2 综掘煤巷空间区划
    3.2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演化规律
        3.2.1 综掘煤巷数值计算模型
        3.2.2 顶板应力渐次演化规律
        3.2.3 顶板变形动态演化规律
        3.2.4 顶板塑性区演化规律
    3.3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3.1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分类
        3.3.2 围岩条件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3.3.3 掘进参数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3.3.4 巷道支护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4.1 综掘煤巷空顶区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
        4.1.1 薄板小挠度弯曲基本理论
        4.1.2 空顶区复合顶板变形规律
        4.1.3 空顶区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
    4.2 空顶距的确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1 综掘煤巷空顶距的确定
        4.2.2 空顶距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3 综掘煤巷支护区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
        4.3.1 煤巷复合顶板变形破坏基本特征
        4.3.2 支护区复合顶板弯曲变形规律
        4.3.3 支护区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5.1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思路
        5.1.1 围岩防控对策对煤巷掘进速度的影响
        5.1.2 快速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思路
    5.2 锚杆(索)对复合顶板的作用效应分析
        5.2.1 锚杆对复合顶板的控制作用
        5.2.2 锚索对复合顶板的控制作用
        5.2.3 锚杆(索)支护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5.3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安全控制技术
        5.3.1 复合顶板“梁-拱”承载结构耦合支护技术
        5.3.2 综掘煤巷复合顶板分步支护技术
    5.4 本章小结
6 现场工程试验
    6.1 综掘煤巷工程地质条件
    6.2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施工方案优化
        6.2.1 综掘煤巷支护方案优化
        6.2.2 煤巷综掘工艺流程优化
        6.2.3 煤巷综掘施工组织优化
    6.3 复合顶板煤巷综掘试验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王庄煤矿地应力测试及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应力及其实测研究现状
        1.2.2 巷道支护理论及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王庄煤矿概况及巷道破碎程度实测
    2.1 矿井概况及煤层赋存条件
    2.2 回采巷道实测
        2.2.1 钻孔窥视破碎探测
        2.2.2 地质雷达松动圈测量
    2.3 本章小结
3.王庄煤矿现场地应力现场实测研究
    3.1 地应力测试方法及其原理
        3.1.1 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测量法
        3.1.2 空心包体应力解除法原理
        3.1.3 测试设备
    3.2 煤岩石力学参数确定
        3.2.1 试样及设备
        3.2.2 试验结果
    3.3 三维地应力现场实测结果
        3.3.1 应力解除包体数据分析
        3.3.2 地应力三维反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三维地应力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及巷道支护设计
    4.1 巷道围岩应力状态理论分析
        4.1.1 理论模型
        4.1.2 位移计算应用分析
    4.2 巷道方向布置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4.2.1 模型建立
        4.2.2 不同应力角度对巷道的影响
    4.3 巷道尺寸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3.1 不同巷道尺寸塑性区分布
        4.3.2 不同巷道尺寸位移分布
        4.3.3 不同巷道尺寸应力分布
    4.4 巷道支护方案设计及相关参数选取
        4.4.1 巷道围岩支护理论
        4.4.2 巷道围岩支护方案
    4.5 巷道支护监测及效果分析
        4.5.1 监测原理及其流程
        4.5.2 现场监测实施方案
        4.5.3 现场监测结果
    4.6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7)煤矿超大断面硐室判别方法及其工程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煤矿硐室调研
2 基于模糊综合聚类法的硐室断面分类方法
    2.1 模糊综合聚类法原理
    2.2 硐室断面聚类判别
        2.2.1 影响指标和分类
        2.2.2 隶属函数及模糊关系矩阵
        2.2.3 指标权重确定
        2.2.4 模糊聚类判别
    2.3 硐室断面分类算例
3 超大断面硐室内涵分析
    3.1 围岩变形破坏剧烈
    3.2 多因素共同影响
    3.3 围岩控制难度大
    3.4 施工难度大
4 结论

(8)太行矿地质构造规律及其控水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地层
    2.2 煤系及煤层
    2.3 构造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小结
3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3.1 区域构造演化
    3.2 矿井构造特征及演化规律
    3.3 小结
4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4.1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4.2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4.3 聚类分析矿井充水水源
    4.4 贝叶斯判别矿井充水水源
    4.5 小结
5 构造控水机制研究
    5.1 研究区各含水层水力联系
    5.2 研究区矿井水保存的构造逐级控制
    5.3 小结
6 矿井涌水量预测及突水危险区预测
    6.1 -400m水平矿井涌水量预测
    6.2 矿井突水因素评价
    6.3 突水危险区预测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煤矿废弃地环境修复及其再生研究 ——以徐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进展
    五、研究方法与框架
1 煤矿废弃地的形成及其环境危害
    1.1 煤矿废弃地的成因及类型
        1.1.1 煤矿废弃地的成因
        1.1.2 典型煤矿废弃地的类型
    1.2 煤矿废弃地的环境危害
        1.2.1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1.2.2 对水域系统的破坏
        1.2.3 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1.2.4 对生态植被的破坏
    1.3 本章小结
2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基本概念分析
        2.1.1 土地复垦
        2.1.2 生态重建
        2.1.3 自然再生
    2.2 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2.2.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2.2.2 景观审美的构成
        2.2.3 大地艺术的启示
    2.3 本章小结
3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的原则策略与措施
    3.1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原则
        3.1.1 保护性原则
        3.1.2 持续性原则
        3.1.3 整体性原则
    3.2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策略
        3.2.1 矿城乡一体,多中心组团发展
        3.2.2 修复构筑物,传承矿业文化风貌
        3.2.3 重塑地形地貌,再造景观生态格局
    3.3 景观重塑运行保障措施
        3.3.1 采用BARCI监管设计
        3.3.2 科研与技术保障
        3.3.3 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废弃地景观及生态修复方法
    4.1 不同类型废弃地生态修复方法
        4.1.1 塌陷地:湿地生态修复
        4.1.2 排土场:生态林地修复
        4.1.3 煤矸石山的综合利用
        4.1.4 土壤:多措并举的治理与修复
    4.2 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作用
        4.2.1 “回归自然”的环境效益
        4.2.2 “生态宜居”的社会效益
        4.2.3 “协同发展”的经济效益
    4.3 本章小结
5 徐州市矿区废弃地景观重塑样本
    5.1 调查区域概况
        5.1.1 徐州市自然环境概况
        5.1.2 徐州市煤矿发展概况
    5.2 采煤塌陷区湿地重建
        5.2.1 九里湖湿地公园
        5.2.2 潘安湖湿地公园
    5.3 露采宕口遗迹再生
        5.3.1 金龙湖宕口公园
        5.3.2 龟山公园
    5.4 煤矿废弃地其他用途再生模式
    5.5 煤矿废弃地再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5.6 本章小结
6 徐州市煤矿废弃地再生的针对性策略研究
    6.1 废弃地再生的基本功能构想
        6.1.1 以生态产业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1.2 以公园绿地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1.3 以商服用地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1.4 以住宅用地为主的废弃地再生
    6.2 徐州市夏桥煤矿区多用途再生的核心要素
        6.2.1 空间结构的重塑
        6.2.2 遗址文脉的传承
        6.2.3 生态系统的修复
    6.3 徐州市煤矿区转型模式与再生效益分析
        6.3.1 徐州市煤矿区转型模式
        6.3.2 徐州市煤矿区再生效益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10)王庄矿7105综放面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生产概况
    2.3 围岩力学性质测定
    2.4 本章小结
3 小煤柱应力演化规律及煤柱宽度理论确定
    3.1 巷道上覆岩层破断结构稳定性分析
    3.2 巷道实体煤帮侧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3.3 煤柱宽度理论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煤柱宽度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模拟确定煤柱宽度
    4.2 小煤柱应力扰动演化规律
    4.3 本章小结
5 锚杆(索)支护设计
    5.1 锚杆支护机理
    5.2 锚杆参数确定
    5.3 锚索参数确定
    5.4 钻孔深度及孔径
    5.5 支护参数设计
    5.6 支护效果数值模拟验证
    5.7 本章小结
6 矿压观测方案及工业性实验
    6.1 测站布置及观测内容
    6.2 沿空巷道段位移观测
    6.3 非沿空巷道段位移观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王庄煤矿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7106工作面水下综放开采覆岩破坏规律数值模拟研究[J]. 吴培林. 山东煤炭科技, 2021(01)
  • [2]采动作用下断层对开采沉陷影响机制研究[D]. 于秋鸽.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3]王家岭煤矿综放开采煤岩运移规律及放煤工艺优化[D]. 李昊城.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张拉锚固系统承载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 郑哲.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赵庄矿综掘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机制与安全控制技术[D]. 赵明洲.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6]王庄煤矿地应力测试及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 韩菊敏.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7]煤矿超大断面硐室判别方法及其工程特征[J]. 谭云亮,范德源,刘学生,李先锋,马庆,王洪磊,范文昌.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0(01)
  • [8]太行矿地质构造规律及其控水机制研究[D]. 赵鹏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9]煤矿废弃地环境修复及其再生研究 ——以徐州为例[D]. 李缓. 苏州大学, 2019(04)
  • [10]王庄矿7105综放面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 陈昭宏.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王庄煤矿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