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保鲜处理

食用菌保鲜处理

一、食用菌的保鲜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邱铭锰,胡宇欣,林程,张芳艺,陈天赐,梁嘉辰,江玉姬,陈炳智[1](2022)在《食用菌采后保鲜方法在草菇上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又称中国蘑菇,具有较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但草菇采后易开伞、10℃以下低温易自溶,限制了其远距离运输与产业的发展,是最不易保鲜的食用菌之一。因此,通过阐述国内外食用菌采后的不同保鲜方法,从物理、生物和化学3个方面介绍这些方法在草菇保鲜上的应用,以期为草菇企业提供保鲜技术选择参考。

韩晓磊,梁珏钦,方志辉,熊智,石跃龙,吕慧英[2](2022)在《魔芋葡甘聚糖涂膜处理对采后胶状鳞伞菌保鲜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有效提高采后胶状鳞伞菌的贮藏品质和保鲜度,延长鲜菇货架期,为胶状鳞伞菌采后贮运保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胶状鳞伞菌为实验材料,研究了(4±1)℃避光贮藏条件下,0.25%、0.50%、0.75%和1.00%四种不同质量浓度的魔芋葡甘聚糖(KGM)溶液涂膜保鲜对采后25 d内胶状鳞伞菌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浓度均对胶状鳞伞菌保鲜效果有一定提升,其中0.75%浓度以上的KGM涂膜可有效减少胶状鳞伞菌采后贮藏期内水分的蒸发,抑制呼吸强度的上升,进而减缓质量的损失,同时还能有效抑制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维持较高的菌体硬度和胶着性,其中1.00%浓度保鲜效果最佳;在营养品质方面,1.00%浓度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各组对可溶蛋白质含量的降解影响不明显;感官方面,0.75%以上浓度处理时能使菌体保持较好色泽、形态、气味和产品度。综上所述,考虑其实际生产成本等因素,采用0.75%以上浓度的KGM涂膜对胶状鳞伞菌保鲜效果较好,可作为提高胶状鳞伞菌采后延长保鲜时间和贮藏品质的适宜处理条件。

卫彩红,吴翠云,王新建[3](2021)在《新疆食用菌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现状》文中提出从新疆食用菌资源种类及分布、食用菌的产量及产值、食用菌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科研力量4个方面介绍新疆食用菌产业的概况,并从食用菌的菌种保藏技术、栽培技术、保鲜、储藏加工技术、有机副产物等方面具体介绍了新疆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和应用现状。

罗紫薇[4](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和问卷调查对我国果蔬采后科研与技术的进展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后实现了果蔬产品从初级原料到高档商品的转变。作为连接生产和销售的中间环节,采后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影响到果蔬的质量安全,是实现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确保我国从“园艺大国”顺利迈进“园艺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加强弥补的产业短板。结合当前我国果蔬采后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迫切的技术需求调研,全面梳理果蔬采后领域近40年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旨在为我国果蔬产业面向新时代的科研布局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论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1981-2020年水果和蔬菜采后领域文献,使用战略咨询智能支持系统1.0版对年度的文献发表数量、各国发文情况以及发表论文的期刊进行定量分析;使用Cite Space 5.7.R2软件进行学科领域共现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和特征词共现分析,全面梳理水果和蔬菜采后领域科技论文的发展态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设立园艺采后生产岗位的七种水果产业(柑橘、梨、荔枝龙眼、苹果、葡萄、桃和香蕉)、三类蔬菜产业(大宗蔬菜、马铃薯和食用菌)和两类粮食产业(木薯和甘薯)对采后生产中的产业问题和需求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结果】(1)水果采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1981-2020年40年间收录水果采后领域文献共18,472篇,年发文量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近5年发文量排名前5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巴西、西班牙和意大利,在其他四国近5年发文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发文量呈持续增加趋势,到2020年,发文量为第二名美国的近3.2倍。近5年来,水果采后领域文章主要发表在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Scientia Horticulturae,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和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这5份期刊上,发文量占据了近5年总发文量的23%。当前水果采后基础研究呈现出跨学科整合的趋势,以农学、园艺学、植物科学和食品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为知识基础,逐渐引入如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高分子科学等其他领域学科知识,水果采后正在成为一门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研究内容极为丰富的学科领域。早在1981-2000年间,水果采后领域的研究框架已形成。基础研究涉及果实采后生理变化的研究、果实采后生理失调的机理研究及其防控、果实采后病害的机理研究及其防控和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为无损检测,果实抗性诱导,以拮抗菌和植物激素为代表的生物防控,可食性涂膜,以及通过环境条件调控维持果实采后品质的物理处理方法。(2)蔬菜采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1981-2020年40年间收录蔬菜采后领域文献共3,877篇,年发文量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近5年发文量排名前6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和印度,除中国的发文量在近5年有较大变化外,从不足40篇到超过100篇,其余五个国家近5年的科技论文数量增幅不大,美国年发文量维持在40篇左右,其余四个国家发文量在20篇左右波动。近10年,蔬菜采后领域文章主要发表在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od Chemistry和Scientia Horticulturae这5份期刊上,其中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的发文量占比达到近10%,远高于其他期刊。同水果采后领域类似,蔬菜采后领域的基础研究也呈现出跨学科整合的趋势,基础研究围绕着蔬菜采后生理、品质提升和货架期延长的采后处理方法的探索在展开。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为抗氧化物质、食源性病原菌、精油、可食性涂膜和短波紫外线。(3)水果和蔬菜采后文献计量分析共性结果。近年来水果和蔬菜采后领域的研究热点从传统的采后生理学转向分子生物学和组学研究,侧重对果蔬采后品质变化的机理解析。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和企业运营成本问题的关注,则促使采后基础研究朝着绿色化、机械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深入。(4)我国主要水果和蔬菜作物采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水果采后和蔬菜采后产业的问题和需求都极为相似,包括产品保鲜和冷藏冷链技术不成熟、冷链运输运力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土地和资金不足、贮藏智能化管理系统与装备依赖进口、精深加工水平较低以及环保治理压力大。【结论】(1)对比文献计量和问卷调查结果,可知我国果蔬采后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四点:第一,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需要时间;第二,学科交叉融合程度需进一步发展,除了不同专业间的合作外,研究人员本身也需要熟练掌握多学科知识;第三,研究范式有待变革,基础研究应从单一环节研究视角发展为全产业链研究视角,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定量预测和人工智能;第四,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研究缺乏系统性,导致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的研究成果彼此存在冗余、衔接性差的情况,致使基础研究成果的集成和产业化应用难以实现。(2)未来果蔬采后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为:第一,前沿生命科学技术与传统技术相融合,全面系统解析果蔬采后生命活动规律及调控机制;第二,工程技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和占比进一步提高,实现果蔬采后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管理;第三,系统研究适应特定环境条件和作物品种的采后处理方式,基础研究逐渐成体系并与产业需求配套;第四,大力研发绿色高效的冷链储运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实现全程冷链并形成采后处理标准规范。

夏紫茜,李辣梅,严涵,余春辉,王瑞[5](2021)在《食用菌采后保鲜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食用菌是一种肉质子实体或菌核较大的真菌,常用于食品与医药领域。发展食用菌产业可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但是,食用菌采后易出现质地改变、微生物侵染、营养和风味损失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为了防止食用菌采后品质劣变、延长其贮藏时间,使用合理的保鲜措施势在必行。本文综述了食用菌采后品质衰败的表观特征(如褐变、失水、质构变化等),分析了影响其品质的几个因素(如温度、相对湿度、气体环境、微生物等),介绍了食用菌常用的保鲜技术(如物理保鲜、化学保鲜、生物保鲜等),并对食用菌采后保鲜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魏岸[6](2020)在《竹荪蛋鲜品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竹荪作为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极高的食用菌,素有“山珍之王”的美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食物的新鲜与原生态,新鲜的竹荪蛋因其更丰富的营养与口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以织金红托竹荪蛋为试验材料,针对红托竹荪蛋贮藏过程中的褐变、软烂等问题,分别研究了包装材料厚度、保鲜剂涂膜、1-甲基环丙烯熏蒸和贮藏温度对新鲜红托竹荪蛋贮藏期间保鲜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温度4℃,相对湿度80~85%条件下,以0.02mm聚乙烯(PE)保鲜袋为对照,分别研究0.08mm、0.12mm、0.16mm三种厚度PE保鲜袋包装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0.08mm处理组能有效降低红托竹荪蛋的失重率,较好的维持红托竹荪蛋表面的白度值,有效抑制红托竹荪蛋菇体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产生,使红托竹荪蛋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维持红托竹荪蛋的感官品质。综合各项指标,红托竹荪蛋的最适包装厚度为0.08mm。2.在温度4℃,相对湿度80~85%条件下,以蒸馏水为对照,分别研究0.6%、0.9%、1.2%的壳聚糖,0.1%、0.2%、0.3%的卡拉胶和0.1%、0.2%、0.3%抗坏血酸涂膜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卡拉胶和抗坏血酸3种保鲜剂均能减缓失重率的上升,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使多酚氧化酶活性峰值延缓出现。3种保鲜剂中,壳聚糖涂膜能较好的维持红托竹荪蛋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一定程度上保持红托竹荪蛋的质量,其中以1.2%浓度壳聚糖保鲜效果最佳。卡拉胶涂膜处理对红托竹荪蛋的保水效果优于壳聚糖和抗坏血酸,除此之外,卡拉胶处理对维持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效果最好,并且能有效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其中,0.1%卡拉胶效果最好。抗坏血酸处理能有效的保持红托竹荪蛋的白度值,降低其褐变度,其中0.1%抗坏血酸处理效果最好。综合分析,3种保鲜剂中,抗坏血酸对红托竹荪蛋的贮藏效果最好,最适浓度为0.1%。3.在温度4℃,相对湿度80~85%条件下,以蒸馏水为对照,研究1μL/L、5μL/L、20μL/L1-甲基环丙烯熏蒸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贮藏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1-甲基环丙烯处理组均能抑制红托竹荪蛋失重率的上升和白度的下降,能够使红托竹荪蛋保持较好的硬度、内聚性、弹性、和咀嚼性,有效抑制红托竹荪蛋的多酚氧化酶活性。20μL/L处理组能够较好的维持红托竹荪蛋的白度值,有效的抑制红托竹荪蛋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维持红托竹荪蛋菌体的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红托竹荪蛋的硬度。综合分析,当1-甲基环丙烯处理浓度为20μL/L时,贮藏效果最好。4.在同一贮藏条件下,研究2℃、4℃、6℃三种不同冷藏温度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2℃条件贮藏红托竹荪蛋,贮藏期间,能有效的抑制红托竹荪蛋失重率的增长,维持红托竹荪蛋菇体的白度值,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增高,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峰值,较好的维持红托竹荪蛋的硬度值、内聚性、弹性和咀嚼性。综合各项指标,采用2℃贮藏红托竹荪蛋效果最好,4℃次之,6℃效果较差。5.综合评价,可以得出,织金红托竹荪蛋的较适PE包装厚度为0.08mm,较适贮藏温度为2℃,0.1%抗坏血酸能较好的维持红托竹荪蛋的色泽,采用20μL/L1-甲基环丙烯熏蒸能有效的维持红托竹荪蛋的品质。

方艺达[7](2020)在《食用菌专用相变蓄冷剂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食用菌在采后极易腐烂变质,会造成严重的浪费与损失。冷链物流是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对于食用菌在贮藏运输过程中品质的保持有积极作用,相变蓄冷技术非常适合应用于冷链贮运体系。本文旨在开发一种基于食用菌冰点的相变蓄冷剂,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法)对其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等热物性参数进行测定,研制一种具有适宜的相变温度和较高的相变潜热,且具有经济性、安全性和使用方便性的蓄冷剂,并选取两种典型食用菌(杏鲍菇和香菇),研究了蓄冷剂对于这两种食用菌的保鲜效果,以期为其进一步应用于食用菌的贮运保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针对食用菌的冰点,以相变温度-2~-1℃,相变潜热超过280 J/g为目标,研制一种具有适宜相变温度和较高相变潜热的相变蓄冷剂。通过主要蓄冷物质的确定、各项复配物质的添加、蓄冷剂的优化,运用DSC法测定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以及对蓄冷剂性能的评价,得到相变蓄冷剂最终配方为:麦芽糖醇1.72%,硫酸钾2.09%,纳米二氧化钛0.01%,高吸水性树脂0.50%,其余为水。该配方蓄冷剂相变温度-1.64℃,相变潜热295.14 J/g,无过冷和相分离现象,符合预期目标。(2)将研发的相变蓄冷剂用于杏鲍菇和香菇的贮藏保鲜,测定贮藏期间杏鲍菇和香菇的各项基本保鲜品质指标、相关营养物质指标(游离氨基酸含量及谷氨酸相关代谢酶)。研究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和等量的冰组相比,蓄冷剂组能够更有效提供适宜杏鲍菇和香菇贮藏的低温环境,其中杏鲍菇蓄冷剂组可在食用菌适宜的保鲜温度区间内保持约26 h,能维持约65 h内不高于室温;而香菇蓄冷剂组可在适宜的保鲜温度区间内保持约23 h,能维持约57 h内不高于室温。而且蓄冷剂不会导致食用菌的冻害等伤害,与其他两组对比,蓄冷剂组能最好地维持食用菌的感官特性、色泽、硬度,减少食用菌的质量损失、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降低、以及保持较高的DPPH清除能力,减慢蛋白质的降解,从而延缓其品质劣变。此外,蓄冷剂处理也能调节谷氨酸相关代谢酶的活性,更好地保持谷氨酸的含量,使食用菌的鲜度得到维持。(3)研究了相变蓄冷剂对于杏鲍菇和香菇在贮藏过中生理和能量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蓄冷剂组杏鲍菇和香菇的各生理活性基本都高于对照组和冰组,蓄冷剂处理减少了食用菌体内丙二醛的产生以及细胞膜渗透率的升高,使多酚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并使得各抗氧化酶(SOD、POD、CAT)的活性更高,有效阻止了自由基对于细胞的侵害;在能量代谢方面,蓄冷剂维持了更高的H+-ATP酶、Ca2+-ATP酶、SDH、CCO活性,蓄冷剂组食用菌的ATP、ADP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和冰组,杏鲍菇在贮藏末期第5 d时,蓄冷剂组能荷为0.75、冰组能荷为0.68、对照组能荷为0.67,香菇在第5 d时,蓄冷剂组能荷为0.63、冰组能荷为0.48、对照组能荷为0.43,可见蓄冷剂处理更利于减少食用菌体内能量损耗,保持较高能量供应水平,对于维持杏鲍菇和香菇细胞和生物膜结构功能完整,延缓它们的褐变与衰老具有积极影响。

商学晏[8](2020)在《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用菌是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材,杏鲍菇则是我国常见食用菌中的杰出代表,因其具有近似鲍鱼的独特口感与极高的营养价值,有着“素鲍鱼”的美名,现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面对杏鲍菇产量的逐年增加,将自动化技术和生产线加工模式应用到杏鲍菇分选包装环节可以提高其商业价值和产品竞争力,针对这一情况,本篇论文对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及其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和设计。首先根据农产品分选加工包装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总结近些年来国内外农产品分选包装方面的生产线自动化技术应用特点和发展趋势,确定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通过分析生产线的优点及对于生产线技术应用到食用菌分选包装工艺流程的优势,结合企业实地调查,设计出杏鲍菇滚杠式分选模式和气调保鲜包装工艺。在研究和分析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重点加工设备杏鲍菇滚杠式分选机、食用菌气调保鲜包装机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加工工艺需求和加工作业流程确定了符合杏鲍菇的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其次根据总体设计方案进行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最终为杏鲍菇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设计了一套以西门子S7-1200PLC为控制核心,采用ET200SP作为分布式I/O,西门子KTP1200精简触摸屏作为上位监控的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并对控制系统进行了 TIA软件仿真调试和实验室平台实验验证,通过Matlab软件的Simulink模拟仿真测试模块对生产线传送带调速控制策略进行研究,选择采用PID控制法对生产线传送带进行变频调速。最后对系统可靠性分析理论进行了相关研究,使用FAT分析法对保鲜包装机进行可靠性研究,通过收集整理保鲜包装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建立其多级故障树,定性分析故障树的结构和故障原因,定量计算故障率,系统梳理后提出了增强系统可靠性的措施。这条生产线和控制系统主要完成杏鲍菇食用菌的等级分选,自动包装等多道生产加工工序,每小时可以包装杏鲍菇600~1200盒;对菌业企业而言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可以极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杏鲍菇的商业价值和产品竞争力。

刘英健[9](2020)在《长白山松茸保鲜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松茸是一种呼吸跃变型食用菌,采后极易发生开伞褐变等现象,如何开展合理有效的松茸保鲜手段是决定采后松茸食用品质和商品价值的关键。为研究长白山松茸的保鲜技术并延长其货架期,明确采后松茸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和贮藏环境中抗菌及抗氧化能力对松茸保鲜效果的影响,本文分别采用低温、气调、复合包装膜进行松茸保鲜实验,以呼吸强度、失重率、可溶性总糖含量、褐变指数、多酚氧化酶活性、细胞膜透性和感官质量为指标建立长白山松茸保鲜效果评价模型,对保鲜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低温贮藏与气调贮藏实验结果显示,温度、湿度和气体比例可以直接影响松茸采后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直观分析得出松茸最佳贮藏温度为2~4℃,最佳贮藏相对湿度为85%~90%,最佳气调比例为V(O2):V(CO2):V(N2)=3:15:82,可以延长货架期7天。在低温贮藏实验中发现1℃贮藏条件下松茸在贮藏第12h时菌柄及伞盖处出现凹陷型褐变斑点,由此推断长白山松茸冷害临界温度为1℃,在气调贮藏实验中各处理组均未发生低氧与高二氧化碳伤害。为了研究适宜长白山松茸的包装膜保鲜材料,选取了牛蒡提取物为改性剂,明胶为基质制备复合保鲜膜。牛蒡提取液保鲜功能有效期实验结果显示4℃贮存的牛蒡提取物对细菌的抑菌性明显优于室温,对真菌的抑菌性不受温度影响,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超氧阴离子清除率不受温度影响,牛蒡提取物最多可贮存4天。分别采用鸡皮和兔皮制备明胶膜,研究不同材料制备的复合膜性能,测定各组复合膜物理性能并作结构表征发现,在以鸡皮为材料制备的明胶复合膜时牛蒡提取物的最佳浓度为5%,此配比下复合膜水蒸气透过率为1.91g(m·s·Pa)-1·10-8、抗拉强度33.1MPa、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59.98%;在以兔皮为材料制备的明胶复合膜时牛蒡提取物的最佳浓度为6%,此配比下复合膜水蒸气透过率为2.43g(m·s·Pa)-1·10-8、抗拉强度64.32MPa、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63.43%。通过红外光谱对复合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牛蒡提取物浓度的增加,酰胺I带逐渐发生偏移,这也说明牛蒡提取物与明胶共混后发生了聚合反应,氢键的形成增强了复合膜的整体性能。酰胺I带是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的二级结构,通过研究酰胺I带的表征结果可以进一步分析牛蒡提取物对复合膜二级结构的影响。不同牛蒡提取物浓度的复合膜在1700~1600 cm-1处光谱带拟合处理的结果显示,随着牛蒡提取物浓度增加,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逐渐减少,β-折叠和β-转角逐渐增加,这说明复合明胶膜因牛蒡提取物的加入,其二级结构向β-折叠和β-转角转化,牛蒡提取物的加入使明胶多肽分子链得到展开和伸展,明胶与牛蒡提取物中的酚类、酮类以及相关基团发生聚合反应,降低了明胶的亲水性,削弱了明胶肽链之间的聚合反应。通过SEM电镜对复合膜进行观察,牛蒡提取物浓度在实验范围时,两种复合膜表面均未出现分相,说明明胶与牛蒡提取物之间有较好的相容性。当牛蒡提取液浓度逐渐增加至最优配比时,牛蒡提取物与明胶聚合产生氢键结晶后所产生的白色结晶体显着增加,当牛蒡提取物浓度超过最佳配比浓度后白色结晶体减少。包装膜保鲜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对不同包装膜保鲜后的长白山松茸呼吸强度、失重率、可溶性总糖、褐变率、多酚氧化酶活性、细胞膜透性和感官质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由于牛蒡鸡皮明胶膜和牛蒡兔皮明胶膜在水蒸气透过率、抗菌性和抗氧化能力上的优良表现,不同包装膜对采后长白山松茸的保鲜效果为:牛蒡兔皮明胶膜>牛蒡鸡皮明胶膜>聚乙烯膜。通过建立长白山松茸保鲜效果综合评价模型,发现使用牛蒡提取物/兔皮明胶复合膜进行松茸保鲜的综合得分最高,为0.739,其次为气调保鲜,得分为0.535,最后为低温贮藏,得分为0.478。在实际使用中可以考虑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综合得分可以作为方法选择先后性的依据。

李青[10](2020)在《食用菌采后冷链物流保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用菌作为一类新鲜食品,采后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处理,不仅营养成分会有所流失,其自身也容易发生腐败,合理的食用菌采后物流保鲜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食用菌品质质量和保鲜期,详尽地研究并介绍了食用菌采后冷链物流保鲜技术,希望可以促进国内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二、食用菌的保鲜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用菌的保鲜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食用菌采后保鲜方法在草菇上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草菇采后的不同保鲜方法
    1.1 物理保鲜
        1.1.1 低温保鲜
        1.1.2 气调保鲜
        1.1.3 辐照保鲜
        1.1.4 包装材料
        1.1.5 超声保鲜
    1.2 生物保鲜
        1.2.1 淀粉
        1.2.2 聚赖氨酸盐
        1.2.3 壳聚糖
        1.2.4 植物精油
    1.3 化学保鲜
        1.3.1 1-甲基环丙烯
        1.3.2 特异性泛素结合酶E2抑制剂
    1.4 分子技术
2 问题与展望

(3)新疆食用菌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食用菌产业概况
    1.1 新疆食用菌资源种类及分布
        1.1.1 天山及阿尔泰林区
        1.1.2 山地草原区
        1.1.3 荒漠及半荒漠区
    2.2 新疆食用菌的产量及产值
    2.3 新疆食用菌的生产经营模式
    2.4 新疆食用菌的科研力量
3 新疆食用菌菌种保藏技术研究进展
    3.1 我国食用菌菌种的保藏方法
    3.2 新疆食用菌菌种保藏的常用方法
4 新疆食用菌栽培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4.1 历史起源
    4.2 人工栽培品种及产地
    4.3 菌种育种常用方法
    4.4 栽培原料的选择
    4.5 食用菌栽培料灭菌模式
    4.6 接种室消毒方法
    4.7 接种方式
    4.8 栽培生产模式
5 新疆食用菌保鲜、贮藏、加工技术现状
    5.1 保鲜技术
        5.1.1 低温保鲜
        5.1.2 化学保鲜
        5.1.3 生物保鲜
        5.1.4 气调保鲜
        5.1.5 涂膜保鲜
        5.1.6 辐射保鲜
        5.1.7 臭氧保鲜
    5.2 加工技术及产品
        5.2.1 加工技术
        5.2.2 深加工产品
6 新疆食用菌有机副产物-菌渣利用情况
    6.1 有机副产物的成分
    6.2 有机副产物的利用
        6.2.1 农作物基肥
        6.2.2 栽培基质
        6.2.3 燃料
        6.2.4 饲料添加剂
        6.2.5 吸附剂
7 结论

(4)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和问卷调查对我国果蔬采后科研与技术的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前言
    1.1.研究问题的由来
    1.2.文献综述
        1.2.1.农业领域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果蔬采后领域产业调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文献计量分析对象与方法
        2.1.1.分析对象
        2.1.2.数据获取
        2.1.3.分析工具
        2.1.4.分析方法
    2.2.产业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全球水果采后领域基础研究态势分析
        3.1.1.1981-2020年发文量分析
        3.1.2.1981-2020年不同国家发文量分析
        3.1.3.1981-2020年期刊分析
        3.1.4.1981-2020年学科共现分析
        3.1.5.1981-2020年文献共被引分析和聚类分析
    3.2.全球蔬菜采后领域基础研究态势分析
        3.2.1.1981-2020年发文量分析
        3.2.2.1981-2020年不同国家发文量分析
        3.2.3.1981-2020年期刊分析
        3.2.4.1981-2020年学科共现分析
        3.2.5.1981-2020年文献共被引分析和聚类分析
    3.3.我国主要水果作物采后问卷调查结果
    3.4.我国主要蔬菜作物采后问卷调查结果
4.讨论
    4.1.水果采后和蔬菜采后基础研究的异同
        4.1.1.水果采后和蔬菜采后基础研究的相同点
        4.1.2.水果采后和蔬菜采后基础研究的不同点
    4.2.果蔬采后研究的历史变迁
    4.3.我国果蔬产业采后生产发展需求
    4.4.果蔬采后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评价
    4.5.果蔬采后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的原因分析
5.果蔬采后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果蔬采后产业调查问卷
附录B 水果采后产业主要问题和技术需求结果汇总
附录C 蔬菜采后产业主要问题和技术需求结果汇总
致谢

(5)食用菌采后保鲜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品质衰败的表观特征
    1.1 褐变
    1.2 失水
    1.3 质构变化
2 影响食用菌采后品质的因素
    2.1 温度
    2.2 相对湿度
    2.3 气体环境
    2.4 微生物
3 食用菌保鲜技术
    3.1 物理保鲜技术
        3.1.1 气调保鲜
        3.1.2 辐照保鲜
        3.1.3 超高压保鲜
    3.2 化学保鲜技术
        3.2.1 保鲜剂保鲜
        3.2.2 臭氧保鲜
        3.2.3 电解水保鲜
    3.3 生物保鲜技术
        3.3.1 植物源保鲜剂
        3.3.2 动物源保鲜剂
        3.3.3 微生物源保鲜剂
4 结语

(6)竹荪蛋鲜品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用菌简介
    1.2 竹荪简介
    1.3 食用菌采后贮藏的影响因素
        1.3.1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1.3.2 机械损伤和褐变
        1.3.3 贮藏温度和气体组成
    1.4 食用菌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4.1 低温保鲜技术
        1.4.2 辐照保鲜技术
        1.4.3 气调保鲜技术
        1.4.4 化学保鲜技术
        1.4.5 涂膜保鲜技术
        1.4.6 其他保鲜技术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PE包装厚度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试验方法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PE包装厚度对红托竹荪蛋失重率的影响
        2.2.2 不同PE包装厚度对红托竹荪蛋白度值的影响
        2.2.3 不同PE包装厚度对红托竹荪蛋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2.4 不同PE包装厚度对红托竹荪蛋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2.5 不同PE包装厚度对红托竹荪蛋感官品质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涂膜保鲜剂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试验方法
        3.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壳聚糖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3.2.2 卡拉胶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3.2.3 抗坏血酸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MCP处理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试验方法
        4.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浓度1-MCP对红托竹荪蛋失重率的影响
        4.2.2 不同浓度1-MCP对红托竹荪蛋白度值的影响
        4.2.3 不同浓度1-MCP对红托竹荪蛋硬度的影响
        4.2.4 不同浓度1-MCP对红托竹荪蛋内聚性的影响
        4.2.5 不同浓度1-MCP对红托竹荪蛋弹性的影响
        4.2.6 不同浓度1-MCP对红托竹荪蛋咀嚼性的影响
        4.2.7 不同浓度1-MCP对红托竹荪蛋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1.4 试验方法
        5.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5.1.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失重率的影响
        5.2.2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白度值的影响
        5.2.3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硬度的影响
        5.2.4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内聚性的影响
        5.2.5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弹性的影响
        5.2.6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咀嚼性的影响
        5.2.7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不同PE包装厚度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6.1.2 不同涂膜保鲜剂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6.1.3 1-MCP处理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6.1.4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7)食用菌专用相变蓄冷剂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相变蓄冷技术综述
    1.2 相变蓄冷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相变材料
        1.2.2 相变蓄冷剂的研究现状
        1.2.3 相变蓄冷材料在鲜活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1.3 食用菌概述
        1.3.1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及作用
        1.3.2 食用菌的保鲜技术
    1.4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食用菌专用蓄冷剂的研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主要蓄冷物质的确定
        2.3.2 纳米二氧化钛的添加
        2.3.3 硫酸钾的添加
        2.3.4 高吸水性树脂的添加
        2.3.5 蓄冷剂配方的性能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主要蓄冷物质的确定
        2.4.2 纳米二氧化钛的添加
        2.4.3 硫酸钾的添加
        2.4.4 高吸水性树脂的添加
        2.4.5 蓄冷剂配方的性能测定
    2.5 小结
第三章 蓄冷剂对于杏鲍菇和香菇品质及谷氨酸代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3 测定指标
        3.3.1 感官评价
        3.3.2 失重率
        3.3.3 色泽
        3.3.4 硬度
        3.3.5 总酚、类黄酮
        3.3.6 DPPH清除能力
        3.3.7 游离氨基酸含量
        3.3.8 谷氨酸代谢相关酶活性
        3.3.9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泡沫箱内温度的变化
        3.4.2 感官分值的变化
        3.4.3 失重率的变化
        3.4.4 色泽的变化
        3.4.5 硬度的变化
        3.4.6 总酚、类黄酮的变化
        3.4.7 DPPH清除能力的变化
        3.4.8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3.4.9 谷氨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3.5 小结
第四章 蓄冷剂对于杏鲍菇和香菇生理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3 测定指标
        4.3.1 细胞膜渗透率
        4.3.2 丙二醛
        4.3.3 多酚氧化酶活性
        4.3.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4.3.5 过氧化物酶活性
        4.3.6 过氧化氢酶活性
        4.3.7 ATP、ADP、AMP、能荷
        4.3.8 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
        4.3.9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细胞膜渗透率的变化
        4.4.2 丙二醛的变化
        4.4.3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4.4.4 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4.4.5 ATP、ADP、AMP、能荷的变化
        4.4.6 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8)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来源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 食用菌分选包装工艺及生产线
    2.1 食用菌的分选工艺设计
    2.2 食用菌的包装工艺设计
    2.3 生产线设备构成及其功能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产线总体控制方案
    3.1 生产线控制对象
    3.2 生产线工艺流程
    3.3 生产线PLC控制器
    3.4 工业HMI技术
    3.5 组态控制技术
    3.6 生产线总体控制方案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PLC I/O分析
    4.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3 生产线电气图
    4.4 控制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4.5 上位监控画面设计
    4.6 生产线控制系统调试
    4.7 生产线变频调速控制策略研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可靠性分析
    5.1 系统可靠性相关理论
    5.2 系统可靠性分析
    5.3 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长白山松茸保鲜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松茸的营养及食用价值
        1.2.2 我国松茸主要产区简介
        1.2.3 松茸采后成熟机理
        1.2.4 松茸保鲜机理及技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长白山松茸低温贮藏保鲜技术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失重率
        2.2.2 呼吸强度
        2.2.3 可溶性总糖含量
        2.2.4 褐变指数
        2.2.6 多酚氧化酶活性
        2.2.7 细胞膜透性
        2.2.8 感官质量评分
    2.3 本章小结
3 长白山松茸气调保鲜技术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失重率
        3.2.2 呼吸强度
        3.2.3 可溶性总糖含量
        3.2.4 褐变指数
        3.2.5 多酚氧化酶活性
        3.2.6 细胞膜透性
        3.2.7 感官质量
    3.3 本章小结
4 长白山松茸包装膜保鲜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牛蒡提取物保鲜性能研究
        4.2.2 牛蒡对鸡皮明胶膜改性的研究
        4.2.3 牛蒡对兔皮明胶膜改性的研究
        4.2.4 包装膜保鲜松茸技术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牛蒡提取物保鲜效果
        4.3.2 牛蒡对鸡皮明胶膜改性效果
        4.3.3 牛蒡对兔皮明胶膜改性效果
        4.3.4 不同包装膜对松茸保鲜效果
    4.4 本章小结
5 长白山松茸保鲜效果综合评价
    5.1 评价方法
    5.2 建立长白山松茸保鲜效果评价模型
        5.2.1 构建指标体系
        5.2.2 构建判断矩阵
        5.2.3 确定权重
    5.3 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食用菌采后冷链物流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食用菌商品品质的因素
    1.1 气体环境
    1.2 空气中的湿度
    1.3 温度
    1.4 pH及微生物
2 食用菌采后冷链物流保鲜技术实验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处理
        2.2.1 对采后食用菌进行预冷处理
        2.2.2 对采后食用菌进行不同气调储藏处理
        2.2.3 不同方式的薄膜包装
    2.3 试验处理编号
3 评价方法及结果分析
    3.1 感官质量
        3.1.1 评价方法
        3.1.2 结果分析
    3.2 含糖量
        3.2.1 评价方法
        3.2.2 结果分析
    3.3 含水量
        3.3.1 评价方法
        3.3.2 结果分析
    3.4 含可溶性蛋白质量
        3.4.1 评价方法
        3.4.2 结果分析
4 结论

四、食用菌的保鲜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用菌采后保鲜方法在草菇上的应用进展[J]. 邱铭锰,胡宇欣,林程,张芳艺,陈天赐,梁嘉辰,江玉姬,陈炳智. 中国食用菌, 2022
  • [2]魔芋葡甘聚糖涂膜处理对采后胶状鳞伞菌保鲜效果的影响[J]. 韩晓磊,梁珏钦,方志辉,熊智,石跃龙,吕慧英. 食品工业科技, 2022
  • [3]新疆食用菌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现状[J]. 卫彩红,吴翠云,王新建. 中国食用菌, 2021(08)
  • [4]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和问卷调查对我国果蔬采后科研与技术的进展研究[D]. 罗紫薇.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5]食用菌采后保鲜研究进展[J]. 夏紫茜,李辣梅,严涵,余春辉,王瑞. 中国果菜, 2021(05)
  • [6]竹荪蛋鲜品贮藏保鲜技术研究[D]. 魏岸. 贵州大学, 2020(03)
  • [7]食用菌专用相变蓄冷剂的研制与应用[D]. 方艺达. 浙江大学, 2020
  • [8]食用菌分选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D]. 商学晏. 宁夏大学, 2020(03)
  • [9]长白山松茸保鲜技术的研究[D]. 刘英健.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10]食用菌采后冷链物流保鲜技术研究[J]. 李青. 中国食用菌, 2020(01)

标签:;  ;  ;  ;  ;  

食用菌保鲜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