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护士如何与急诊病人沟通

谈护士如何与急诊病人沟通

一、浅谈护士如何与急诊病人沟通(论文文献综述)

冯海珊[1](2021)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构建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评价条目,编制《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2)探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临床经验分享,成立项目专家小组,制定《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初稿,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法)对条目进行筛选,形成《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终稿。(2)采用类实验研究法,选取某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7月-2018年12月和2019年7月-2019年12月两段时期就诊急诊抢救室的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57例。对照组(181例)为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进行常规管理方法护理,实验组(176例)为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使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分析、比较两组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在抢救室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未造成伤害的异常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急诊抢救室护理的满意度。结果:(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德尔菲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为0.025(P<0.00),变异系数为0.000~0.128,满分比均>40%,专家对核查单条目的一致性和认同度相对较高,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协调性良好。(2)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未造成伤害的异常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财务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35.4%下降至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7,P<0.001);患者安全发生率由实施前55.8%下降至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01);医护人身安全的不良事件/异常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75.1%下降至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7,P<0.001);医疗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7.73%下降至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P<0.001);护理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4.42%下降至0.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P<0.05);安全管理不良事件/异常事件的发生率由实施前13.3%下降至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4,P<0.001)。(3)实验组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95.5%)高于对照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本研究所编制《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认同度和一致性较高,协调性好。可作为急诊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临床工具。(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降低了患者不良事件/异常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张娟娟[2](2021)在《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分析人口学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护士执业环境对医护合作的影响,为管理者从护士个人和执业环境两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医护合作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9月~11月,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济南市的8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26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研究以一般资料调查表、医护合作量表、任务负荷指数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医护人际交换问卷、护士执业环境测评量表作为调查工具。通过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急诊科护士的人口学资料本研究的326名调查对象,年龄范围在21~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74±5.41)岁;以女性护士居多(70.55%);急诊科工作年限1~33年;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88.04%);职务以临床护士为主(77.61%);职称以护师居多(51.84%);聘任方式主要是合同制(87.73%);婚姻状况以已婚居多(69.02%)。2.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总均分为(3.73±0.93),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三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患者信息的交流”(3.88±0.85)、“护士和医生的关系”(3.77±0.89)、“共同参与治疗或护理的决策过程”(3.61±0.98)分。3.人口学变量对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的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年龄、最高学历、急诊科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职务、聘任方式的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职称的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及执业环境得分情况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均分为(2.88±0.67),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任务负荷总均分为(16.59±3.55),位于较高水平,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是“努力程度”(17.07±3.44),得分最低的是“心智需求”(15.86±3.73)。医护人际交换总均分为(3.96±0.74),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为“信任”(4.08±0.70),得分最低的是“有效沟通”(3.89±0.74)。执业环境总均分为(71.08±25.77),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九个维度得分较高的三个是“质量管理”(80.21±20.42)、“人力配备”(77.51±20.81)、“临床护理专业性”(75.01±20.50);得分较低的三个维度是“社会地位”(66.55±24.01)、“薪酬待遇”(60.13±27.61)、“医院管理参与度”(47.50±29.69)。5.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执业环境与医护合作的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医护合作总分及其各维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r=0.291~0.329,P<0.001)、医护人际交换总分及各维度(r=0.486~0.692,P<0.001)、执业环境总分及其各维度(r=0.192~0.414,P<0.001)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医护合作总分及其两个维度与任务负荷总分、心智需求、努力程度(r=0.113~0.175,P<0.05)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信息的交流与时间需求((r=0.122,P<0.05))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6.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作意愿、有效沟通、内部支持进入医护合作得分的回归方程,它们共解释医护合作总变异的51.60%。结论1.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尚有可提升空间。患者信息的交流是医护合作的基础,此维度得分最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参与决策这一维度的得分最低,建议管理者在此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医护合作水平。2.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水平受其职称的影响,护士对医护合作的评分最高,随着职称的晋升,医护合作评分降低。建议护理管理者在制定策略时,应考虑到职称这一因素,分层次制定,使职称低的护士有能力,职称高的护士有机会参与到决策中,从而提高医护合作的水平。3.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医护人际交换越好、执业环境越健康,医护合作水平就越高。4.合作意愿、有效沟通、内部支持是医护合作的显着影响因素,管理者可通过相关课程使医生和护士认识到医护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其合作意愿;开展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同时加强内部支持等措施提高医护合作水平。

朱晓萍[3](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冯子豪[4](2021)在《标准模式下的专科化 ——基于各科室护士需求的护理单元空间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内综合医院高层住院楼护理单元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大量研究关注于标准化护理单元的空间环境优化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单元空间人性化设计,而护理单元是住院部医护人员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布局的合理性与空间环境的品质影响着医护人员的使用效率与满意度,进而影响护理效率与护理质量。从医学与护理学的角度,不同科室有着各自的专业特点,而护士护理效率与满意度是否会在标准护理单元空间环境下因不同科室专业性而产生差异未有定论。因此本研究提出了除妇科、产科、儿科等有特殊护理需求的科室及集中加强护理单元(ICU)外,一般科室护理单元中护士护理行为活动情况与对空间环境的需求是否因不同科室的实际护理需求而存在差异的论题。研究以一般科室标准护理单元中护士护理行为活动与使用评价为切入点,选取江苏省某三甲综合医院高层住院楼中的一般科室为调查对象,通过行为观察与现场测量与软件模拟等方法记录部分科室中护士行为活动、空间使用情况与空间环境现状,并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不同科室护士对现有护理单元空间环境的使用感受与满意度评价以及空间使用与优化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系统布置规划(SLP)方法与相关设计研究经验成果,从空间布局、空间环境与设施配置三个层级提出了现有各科护理单元空间优化设计策略与建议,以提高不同科室护士护理工作效率与满意度,满足护理工作需求,以期为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创造舒适高效的护理工作环境。

吕君[5](2020)在《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分级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在医患暴力冲突日趋严峻的背景下,本研究聚焦综合医院急诊科这一高危场所,以科学方法编制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评价表,并根据评分实施分级预警,制定应对策略,达到标化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处理流程的目的,提高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的识别率及预警率,减少冲突发生率,通过一系列应对策略的改进,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及满意度,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实证依据,同时为医院规培人员、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等提供一套规范化的冲突预防及处理培训材料。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现况调查、头脑风暴、半结构式访谈、德尔菲专家咨询及典型事件分析等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急诊科、冲突、医患冲突、暴力冲突、医患纠纷、先兆行为、工作场所暴力、护患冲突”,英文检索词:“Emergency department,conflict,doctor-patient conflict,violent conflict,medica dispute,aura,workplace violence,conflict between nurses and patients”检索2009年以来近10年急诊医患暴力冲突等的相关文献。通过中文关键词“医患冲突、暴力冲突、护患冲突、影响因素、预警、应对策略、对策进展”,英文关键词“Conflict of medical care,violent conflict,conflict of nurse and patient,influencing factors,counter measures,interven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 measure progress”检索近年来急诊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和应对方面的相关文献。2.现况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近1年内医院急诊工作场所医患暴力冲突的发生情况及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等。3.头脑风暴法选择在急诊科工作经历1年以上的医护及管理人员共20人进行头脑风暴,分析医患暴力冲突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将所有条目进行梳理整合汇总,形成初步条目。4.半结构式访谈法选择辅诊科室共10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急诊辅诊人员对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及应对等。5.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遴选年资高、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评价表和分级标准。6.典型事件分析重点选取2020年1月发生在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杨文医生的被害事件,分析医患暴力冲突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以及针对此事件采取的应对措施,为针对性制定医患暴力冲突分级应对策略打下基础。7.统计学分析(1)量性研究资料双人将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数资料统计描述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采用t检验,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德尔菲专家咨询部分:专家重要性赋值按计量资料处理;专家意见协调系数采用Kendall’s W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质性研究资料以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理论为指导,访谈结束后24小时内将访谈内容转录、提取,并经2人核对,运用NVivoll软件,采用Colaizzi7步分析法进行访谈资料分析。研究结果:1.现况调研急诊护士报告1年内经历冲突的频率为:55.8%护士1年内经历过1~3次的冲突,13.9%的护士1年内经历>10次的冲突;急诊护士经历医患冲突的类型以言辞辱骂为主,其次是使用威胁性语言及威胁性动作;发生的地点多在输液室,其次是分诊台、抢救室;发生的时间段:39.3%的暴力冲突发生白天,33.9%发生在晚班,24.4%发生在夜班,2.4%发生后下班后;施暴者主要是患者家属(或朋友),性别主要为男性;暴力冲突发生前患者或家属的先兆行为主要表现为:言辞辱骂、情绪激动、声调提高;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差异方面:暴力冲突的发生因护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不同有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冲突对急诊护士的影响:86.2%的护士感到委屈,75.5%表现出了工作热情下降,60.1%产生离职的想法;应对方式方面:多采取忍让回避的方式,69.1%的护士会寻求保安或上级领导的帮忙。2.半结构式访谈辅诊科室人员对医患暴力冲突发生前的先兆行为和应对提炼出3个主题:保安人员发生暴力冲突频率较高,性质较恶劣,有时候会出现直接打人的现象;收费处、药房、检验、影像等部门医患暴力冲突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主要以口头谩骂为主;夜间急诊工作场所发生暴力冲突的人群主要是醉酒。3.德尔菲专家咨询共两轮,第一轮有14位专家参与本研究咨询,第二轮有13位专家参与,两轮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2.9%和100%。第一轮咨询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89,各级指标重要性均数赋值为3.71~4.79,变异系数为0~0.25,有10位专家提出19条意见;第二轮咨询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90,各级指标重要性赋值为4.14~5.00,变异系数为0~0.14,有5位专家提出7条意见。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0.256、0.256、0.404;第二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一、二、三级指标)分别为0.431、0.200、0.505;2轮专家咨询肯德尔和谐系数显着性检验分别为P<0.05、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评价表,最终筛选的条目为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3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253、0.245、0.249、0.253,二级指标的权重值范围为0.104-0.118,三级指标的权重值范围为0.025-0.034。5.基于文献研究,专题会议等形成预警预控方案、实施分级应对策略、制定具体预案流程、提炼一体化应对模式等的分级应对策略。研究结论:1.急诊工作场所暴力冲突的发生率较高,暴力冲突的发生因护士文化程度、工作年限不同有差异,应加强低年资护理人员培训,教会护理人员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的识别,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减少冲突的发生。2.经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及修订情况,结合指标筛选的结果,重要性赋值、权重计算等,从语言、情绪、行为及高危因素方面构建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评价表。3.根据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评价表中二级指标的条目对照程度进行打分,根据分值确定风险等级,主要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4.本研究制定的急诊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评价表,条目少,内容精,方便实用,经过对急诊医护技人员的培训,能够很快掌握,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以快速识别出急诊工作场所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5.制定急诊医患暴力冲突行为分级预警和分级应对的策略,结合先兆行为评价表的使用,临床初步应用后急诊工作场所医患暴力冲突的发生率降低,护理人员使用满意度高。

修晓萍[6](2020)在《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的现状调查及认知重评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山东省七所三甲医院的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现状水平,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认知重评干预方案,并评价认知重评团体干预方案对缓解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的改善效果。方法本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1.第一阶段共情疲乏现状调查,了解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状况,分析护士共情疲乏的影响因素。以山东省七所三甲医院的268名急诊儿科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护士专业生活品质量表、护理工作环境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处理数据来探讨人口统计学变量、环境因素和社会支持变量对护士共情疲乏水平的影响。2.第二阶段认知重评干预方案的构建。根据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结合急诊儿科护士的工作特性及心理特征构建急诊儿科护士的认知重评团体辅导方案。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对方案进行修订,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后结束函询,形成最终的认知重评干预方案。3.第三阶段认知重评干预方案的效果评价。运用认知重评团体辅导(课堂讲授、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等方式)的干预方法对其中一所医院的急诊儿科护士进行认知重评干预辅导,并通过量性和质性分析来对该干预模式对共情疲乏的改善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对照组和试验组各纳入护士16名。对试验组进行认知重评干预培训,共干预8次,每次90分钟;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两组干预前后进行一般资料、共情疲乏量表、杰弗逊共情量表、认知重评量表问卷调查。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对干预前后共情疲乏、杰弗逊共情、认知重评得分进行差异分析比较。结果1.共情疲乏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1)268名急诊儿科护士中,轻、中、重度共情疲乏者分别为74名(27.61%)、130名(48.51%)、64名(23.88%)。共情能力总分为(111.35±6.93)分,共情满意维度(36.69±7.67)分,职业倦怠维度(23.29±5.59)分,二次创伤维度(22.53±6.46)分,护理工作环境总分为(90.90±6.77)分。(2)单因素分析显示,急诊儿科护士的共情疲乏受不同年龄、学历、护龄、职称、月收入、月夜班数等个人因素的影响;急诊儿科护士对护理工作环境各维度态度总体较满意,护理工作环境越满意,共情满意水平越高,职业倦怠和二次创伤水平越低。(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共情满意有显着影响的预测变量为参与医院事务、充足的人力物力、职务、护理管理者的能力;对职业倦怠有显着影响的预测变量为高质量护理服务、充足的人力物力、学历、月收入、医护合作;对二次创伤有显着影响的预测变量为医护合作、参与医院事务、学历。2.认知重评干预方案构建:经过两轮专家函询,6位资深专家包括心理学专家、护理学专家及护士长对认知重评方案的框架和内容进行指导和修改,最终修订形成干预方案,包括认识情绪和认知重评、挑战不合理信念、破除负性认知误导、深入学习正性重评、深入学习乐观重评、深入学习理性信念重评、学习焦虑情绪调节、总结交流,相约未来八个单元。3.认知重评干预方案的效果评价:(1)干预后,试验组护士的认知重评、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能力较干预前有显着性差异(P<0.01)。(2)干预后,试验组共情满意、二次创伤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职业倦怠改善效果不明显。结论1.本研究中72.39%的急诊儿科护士处于中、重度共情疲乏状态,且受人口学因素及其工作环境的影响明显。护理工作环境差、工作满意度低的护士更容易发生共情疲乏,护理管理者应特别关注此类护士,并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2.认知重评干预有利于增加急诊儿科护士的共情满意水平,提高其观点采择、换位思考、情感护理和自我反思的能力。3.认知重评干预可以帮助急诊儿科护士改善情绪、改善不合理认知、乐观理性看待问题能力,但对改善职业倦怠的效果并不明显。

陈悦[7](2020)在《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构建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为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的培训提供参考,促进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的提升。方法1.问卷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4月选取8家公立医院482名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文版《护理临床决策量表》进行调查。一般人口学资料采取频数、百分比等作描述性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两分类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分类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统计检验显着性水平均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2.德尔菲专家咨询,于2019年11月~2020年1月采用邮件咨询和微信咨询相结合的方式,选取护理管理、急危重症临床护理、护理教育领域17位专家作为咨询对象,通过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专家意见咨询表实施2轮咨询,对专家意见进行综合、整理、分析、修改,最终确立培训方案。结果1.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决策能力总均分为141.02±14.50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寻找可选择的方案得分最低34.25±4.07分,评价或多次评价结果最高36.73±4.83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学历、职称、自信应对急危重症护理工作、参加急危重症护理继续教育培训对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自信应对急危重症护理工作、参加急危重症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是影响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的独立因素(P<0.05)。2.专家平均年龄为42.47±7.81(33~57)岁;平均工作的年限是20.06±8.39(11~36)年,以硕士及以上学历为主(76.47%)。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为0.87;两轮专家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331和0.4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轮专家咨询后对每一项指标重要性的变异系数为0.00~0.19均小于0.3。最终确立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培训实施、培训学时、培训评价。其中,培训实施部分由培训模块、具体培训结构、时间安排、内容、形式、培训教师人数6部分构成。培训模块由培训准备、情景模拟、引导性反馈和培训后反思4部分组成。结论1.本研究所调查的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影响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年限、学历、职称、自信应对急危重症护理工作、参加急危重症护理继续教育培训。3.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培训方案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培训实施、培训学时、培训评价。为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的在职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马婷[8](2020)在《基于校正MEWS的信息化病情预警监护方案在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将基于校正MEWS的信息化病情预警监护方案应用于普外科全麻术后患者中,观察该信息化预警监护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其在临床的适用性,进而为临床护士提供一种简单、快速并能实时动态科学评估术后“潜在危重症”患者的有效管理工具。方法:通过临床实验研究的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将2019年1月-2019年6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某二级甲等医院普外科病房住院,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按照医生医嘱和分级护理标准为外科全麻术后患者实施病情监护,试验组采用基于校正MEWS的信息化病情预警监护方案。在患者出院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医生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采用量性研究的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生命体征监测次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满意度、术后住院时间、转入ICU率、护理记录规范率、医生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评价该信息化预警监护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试验组参与的护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评估护理人员对该信息化预警监护方案的接受度、满意度及建议。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疾病种类、手术部位、是否患有慢性病、手术类型、手术分级、手术方式、有无术后并发症,采用频数、构成比、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推断。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生命体征监测次数比较,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统计描述,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推断;对两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转入ICU率、护理记录的规范率和医、护、患满意度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所有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2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疾病种类、手术部位、是否患有慢性病、手术类型、手术分级、手术方式、有无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期间生命体征监测次数47.50(41.00)次,低于对照组64.00(49.25)次,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13.3%),试验组护士满意度(88.2%)高于对照组(35.7%),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试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1.02±4.090)天,少于对照组(13.85±7.274)天,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转入ICU率(1.7%)低于对照组(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后,试验组护理记录规范率(96.7%)高于对照组(85%);试验组医生满意度(93.3%)优于对照组(46.2%);试验组患者满意度(96.7%)优于对照组(8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质性访谈结果显示,试验组护理人员对基于校正MEWS的信息化病情预警监护方案的接受度和满意度较好。结论:1.基于校正MEWS的信息化病情预警监护方案能够帮助护理人员识别并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且在病情监测过程中不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2.基于校正MEWS的信息化病情预警监护方案能够促进医护有效交流,提高护理记录的规范率和护士满意度及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苏艳[9](2020)在《ISBAR沟通模式在肿瘤专科医院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本研究将“身份-现状-背景-评估-建议”(Identification-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应用于肿瘤专科医院护士交接班中,通过比较ISBAR交班模式实施前后护士的交接班效果、护士对患者病情“十一知道”的掌握程度、医护人员对护士晨会交班汇报的满意度、护士交班报告表的执行情况,探讨ISBAR沟通模式在肿瘤专科医院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及效果,为专科医院建立一套标准化、规范化、并体现专科特色的护士交接班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自行设计《肿瘤医院护士 ISBAR模式交班报告表》和《肿瘤医院护士 ISBAR模式床旁交接单》。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7个临床科室11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对护士进行ISBAR交班培训后,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使用《肿瘤医院护士 ISBAR模式交班报告表》和《肿瘤医院护士 ISBAR模式床旁交接单》进行为期6个月的护士交接班。采用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Nursing Assessment of Shift Report,NASR)、护士对患者病情“十一知道”掌握情况考核表、医护人员对护士晨交班满意度调查问卷、交班报告执行情况统计表在ISBAR交班模式实施前(2019年1月)和实施后(2019年9月)对护士交接班情况进行调查,收集、统计数据。比较ISBAR交班模式实施前与实施后护士的交接班效果、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情况、医护人员对护士晨交班的满意度、护士对交班报告表的执行情况。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性统计,ISBAR交班模式实施前与实施后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护士交接班效果(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NASR)评分:ISBAR交班模式实施前(61.65±6.45)分,实施后(72.65±9.19)分,且在“促进有效沟通”、“识别患者的病情变化”、“交班使专科性突出”、“交班在合理时间内完成”等17个条目中,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士对患者病情“十一知道”的掌握情况:ISBAR交班模式实施前(87.32±3.31)分,实施后(93.56±3.64)分,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医护人员对护士晨会交班汇报的满意度调查得分:医生对护士晨会交班汇报的满意度调查得分实施前(58.45±6.47)分,实施后(69.86±9.69)分,且在“更加了解患者的既往史及住院原因”、“更加了解患者目前的专科评估情况”、“更加了解患者近期异常检验报告”、“更加了解患者近期异常影像学结果”、“更加了解患者目前的护理问题”等10个条目中,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晨会交班汇报的满意度调查得分实施前(57.51 ±6.12)分,实施后(71.18±9.11)分,且在“更加了解患者的既往史及住院原因”、“更加了解患者目前的专科评估情况”、“更加了解患者近期异常检验报告”等10个条目中,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护士交班报告表的执行情况:白班护士平均每天书写交班报告的时间,ISBAR交班模式实施前(39.13±4.00)分钟,实施后(22.19±4.45)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班护士平均每天书写交班报告的时间实施前(30.32±5.92)分钟,实施后(18.60±4.7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班护士平均每天书写交班报告的病人总数实施前(38.41±5.41)例,实施后(37.93±4.3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班护士平均每天书写交班报告的病人总数实施前(37.87±5.11)例,实施后(36.99±4.5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天晨会交班汇报的时间实施前(11.67±4.10)分钟,实施后(7.00±2.52)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肿瘤专科医院护士 ISBAR模式床旁交接单的应用,使交接内容清晰明了,避免患者病情交接遗漏,促进了肿瘤专科医院各班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明确护理要点,保障患者安全。2.采用表格式电子化的ISBAR模式进行交班报告的书写,有效缩短了护士书写交班报告时间和交班汇报时间,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及医护人员对护士晨会交班汇报的满意度。3.ISBAR交班模式在肿瘤专科医院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使交接班流程更加清晰,交接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并体现了专科特色,从而有效提高了护士交接班的效果,为该交班模式在全院及同行医院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张宁芮[10](2020)在《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提速迅猛,以致出现不断流失的乡镇人口以及不断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受到冲击,县域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医疗设施布局不平衡,可达性差,服务覆盖率低。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病人就诊率下降、相关科室功能闲置、医院内部流线混乱等问题。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符合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和设施均衡配置的规划及建筑策划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两部分:首先是规划布局与建筑现状分析,规划布局主要以我国常州市明光市为研究案例,以日本石川县南加贺二次医疗圈和金泽市为比较案例,运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对比分析2国4个地区医疗设施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乡镇卫生院规划布点进行评价,以我国常州市99所乡镇卫生院为分析对象,运用Arc GIS的最近设施点分析,测定不同级别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与《常州市医疗卫生计生设施布局规划(2016-2020)》中基层医疗设施的未来规划目标相比较,判断其合理性。建筑现状分析结合对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研分析,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规模、科室功能设置、选址规划进行合理剖析。以常州市下辖溧阳市戴埠中心卫生院、南渡中心卫生院及新北区罗溪卫生院、奔牛人民医院为调研对象:1.对医护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卫生院发展脉络、设计初衷、使用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2.通过收集现有资料、提炼建筑内部功能信息、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实地调研4所卫生院内部相关区域,获取各部分科室功能的设置、位置关系、改扩建及功能置换情况等。3.对比分析医院现状平面与原始设计图纸之间的差异,研究分析针对医院功能设置与患者间的需求错位、实际空间使用不均衡、内部流线混乱等具体问题。同时以日本人口收缩地区二次医疗圈的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比较案例,通过对比二者建设规模、功能设置、面积指标等,分析优缺点。其次是对建筑策划的研究,本文研究范围为乡镇卫生院这类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建筑。因而在第四章中依据建筑策划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同时结合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从策划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有策划战略中选址、规模、功能的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乡镇卫生院的建筑策划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通过对比我国与日本医疗设施布局均衡性及可达性之间的差距,结合常州市2016-2020年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三种模式乡镇卫生院服务半径指标的测定,进而优化设施服务覆盖范围指标及建设标准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日本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的基础上解明了卫生院患者行为特征、就医需求以及内部功能的使用现状与设计人员预想之间的差距,运用记述统计、聚类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乡镇卫生院各科室房间功能设置、面积占比及位置关系等设计要点。综合以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规模策划、功能策划、选址策划3个角度为乡镇卫生院这一建筑类型的策划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二、浅谈护士如何与急诊病人沟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护士如何与急诊病人沟通(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理论框架
    2.1 操作性定义
    2.2 理论框架
    2.3 研究假设
    2.4 科研质量控制
    2.5 科研伦理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编制
    1 文献分析
    2 编制核查单初稿
    3 德尔菲专家咨询(Delphi法)
    4 讨论
    5 结论
    6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临床应用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参考文献
附录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附录3:核查单终稿
附录4:改进前记录单
综述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的风险因素及对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医护合作的概念
    2.2 医护合作的测量
    2.3 医护合作的影响因素
    2.4 群体动力学理论
    2.5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实施流程
    3.4 质量控制
    3.5 伦理考虑
    3.6 统计学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急诊科护士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4.2 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
    4.3 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及执业环境现状
    4.4 人口学变量对医护合作的影响
    4.5 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执业环境与医护合作的相关性
    4.6 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5.2 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
    5.3 急诊科护士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对医护合作的影响
    5.4 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5.5 急诊科护士的任务负荷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5.6 急诊科护士的医护人际交换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5.7 急诊科护士的执业环境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5.8 影响医护合作的多因素分析
    5.9 对护理的启示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性及局限性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标准模式下的专科化 ——基于各科室护士需求的护理单元空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定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5.1 论文结构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标准护理单元专科优化体系及相关理论支撑
    2.1 标准模式下护理单元专科优化体系
    2.2 护理单元专科化重要性及医护人员护理需求——专科优化的依据
        2.2.1 护理单元空间环境专科化的意义与重要性
        2.2.2 医护人员护理需求概述
        2.2.3 护理效率的相关研究
        2.2.4 护理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2.2.5 护理效率与护理工作满意度影响要素的相关研究
    2.3 医院建筑开放体系——专科优化的操作框架
        2.3.1 层级理论
        2.3.2 多层级变率
        2.3.3 层级控制
        2.3.4 系统分离
        2.3.5 护理单元专科优化对象与要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要素界定与研究方法论述
    3.1 调查研究对象要素
        3.1.1 调查研究对象概况
        3.1.2 护理单元空间环境现状
        3.1.3 护理单元功能空间界定
        3.1.4 护士工作活动概述
    3.2 调查研究方法论述
        3.2.1 调查数据收集方法
        3.2.2 调查数据分析方法
        3.2.3 基于问卷的不同科室护士需求评价预调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科室护理单元护士活动与需求评价分析
    4.1 本章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4.2 基于问卷调查的不同科室护士使用评价分析
        4.2.1 调查问卷设计
        4.2.2 调查对象统计
        4.2.3 护理效率评价分析
        4.2.4 护士满意度评价分析
        4.2.5 小结
    4.3 基于访谈质性研究的不同科室护士护理工作感受与需求评价分析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
        4.3.4 小结
    4.4 基于行为观察的不同科室护理单元使用情况与护士活动分析
        4.4.1 不同科室护士行为活动空间与时间分布
        4.4.2 不同科室护士行为空间联系与步行情况
        4.4.3 不同科室护士交流沟通行为分析
        4.4.4 小结
    4.5 基于测量与模拟的护理单元物理环境现状和可视性评价及需求分析
        4.5.1 光环境测量与评价分析
        4.5.2 声环境测量与评价分析
        4.5.3 可视性模拟与评价分析
        4.5.4 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层级下护理单元空间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5.1 本章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5.2 空间布局层级
        5.2.1 相关理论支撑
        5.2.2 研究对象与要素界定
        5.2.3 活动-关系亲密度等级划分依据
        5.2.4 医疗空间活动-关系亲密度评价
        5.2.5 护理单元空间布局优化
    5.3 空间环境层级
        5.3.1 光环境
        5.3.2 声环境
        5.3.3 视觉环境
    5.4 设施配置层级
        5.4.1 专科特点需求与配置优化建议
        5.4.2 普遍性需求与配置优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预调研问卷
附录2:综合医院护理单元护士评价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分级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技术路线
    六、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
    二、德尔菲专家咨询表
第二部分 调查与分析
    一、工作场所暴力调查分析
    二、头脑风暴情况
    三、半结构式访谈情况
    四、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表制定
    五、讨论与小结
第三部分 分级应对策略
    一、形成预警预控方案
    二、实施分级应对策略
    三、制定具体预案及流程
    四、提炼一体化应对模式
    五、应用并初步评价
    六、小结
第四部分 总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调查
附件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说明信
附件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说明信
综述 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先兆行为识别和应对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6)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的现状调查及认知重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
        2.3 评价指标及调查工具
        2.4 资料收集
        2.5 资料整理与分析
        2.6 伦理问题
        2.7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情况
        3.3 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的单因素分析
        3.4 不同护理工作环境对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的影响
        3.5 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急诊儿科护士一般性资料分析
        4.2 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情况较严重
        4.3 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影响因素
    5 结论
第二部分 认知重评干预方案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理论基础
    3 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
        3.1 干预小组
        3.2 干预次数和时间
        3.3 干预方式
    4 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
        4.1 干预方案的框架设计
        4.2 干预方案的初步设计
    5 认知重评干预方案的修订完善
        5.1 专家的一般情况
        5.2 专家的权威程度
        5.3 专家意见
    6 认知重评干预方案的最终结果
第三部分 认知重评干预方案的效果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及分组方法
        2.3 干预方法
        2.4 评价指标及调查工具
        2.5 资料整理与分析
        2.6 伦理问题
        2.7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试验组、对照组干预前后共情疲乏得分比较
        3.3 试验组、对照组干预前后杰弗逊共情得分比较
        3.4 试验组、对照组干预前后认知重评得分比较
        3.5 干预前后的质性分析
    4 讨论
        4.1 认知重评训练可降低共情疲乏水平
        4.2 认知重评训练可提高认知和共情能力
        4.3 需进一步探索共情疲乏的干预措施
    5 结论
局限性和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或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五、理论基础
    六、技术路线图
    七、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部分 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现状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的确立
第四部分 讨论
    一、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水平现状
    二、影响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的相关因素
    三、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评价
    四、模拟培训在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的临床决策能力培训中的应用
    五、通过引导性反馈提高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
第五部分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性
    三、研究局限性
    四、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式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
致谢

(8)基于校正MEWS的信息化病情预警监护方案在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观察指标
    2.5 资料收集整理与数据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2.8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3.2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生命体征监测次数比较
    3.3 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3.4 两组护士满意度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3.6 两组患者转入ICU率、护理记录规范率比较
    3.7 两组医生满意度比较
    3.8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3.9 护士访谈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基于校正MEWS的信息化病情预警监护方案在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
    4.2 基于校正MEWS的信息化病情预警监护方案能够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4.3 基于校正MEWS的信息化病情预警监护方案能够实现动态监测病情变化
    4.4 基于校正MEWS的信息化病情预警监护方案运行简单,间接减少医疗费用
    4.5 基于校正MEWS的信息化病情预警监护方案可以规范护理记录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
    附录二 《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四 《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9)ISBAR沟通模式在肿瘤专科医院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ISBAR沟通模式国内外的研宄现状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工具
    4 技术路线
    5 研究步骤
    6 资料收集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肿瘤医院护士 ISBAR模式交班报告表》、《肿瘤医院护士 ISBAR模式床旁交接单》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二 《肿瘤医院护士 ISBAR模式交班报告表》、《肿瘤医院护士 ISBAR模式床旁交接单》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三
附录四 XX肿瘤医院传统的护士交班报告表
附录五 肿瘤医院护士ISBAR模式床旁交接单
附录六 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NASR)
附录七 护士对患者病情“十一知道”掌握情况考核表
附录八 医护人员对护士晨交班满意度调査问卷
附录九 护士交班报告执行情况统计表
综述 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收缩城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医疗建筑策划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乡镇医疗设施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调查对象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规划布局分析
    2.1 本章研究目的
    2.2 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
        2.2.1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以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2.2.2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以石川县金泽市、南加贺二次医疗圈为例
        2.2.3 比较研究
    2.3 乡镇卫生院现状布局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2.3.1 运用算法及其原则
        2.3.2 运用于常州市乡镇医疗设施规划选址分析
        2.3.3 分析结果
        2.3.4 人口收缩与乡镇卫生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现状分析
    3.1 本章研究目的
    3.2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现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3.2.1 概况
        3.2.2 相关指标及政策
        3.2.3 功能设置
        3.2.4 原始功能与需求功能间的差异
        3.2.5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2.6 乡镇卫生院功能与面积指标小结
    3.3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院建筑现状——以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例
        3.3.1 概况
        3.3.2 功能设置
        3.3.3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3.4 日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在人口收缩区域所承担的作用分析
    3.4 比较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建筑的策划方法
    4.1 本章研究目的
    4.2 策划目标的确定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4 策划战略的确定
        4.4.1 考虑影响因素优先级
        4.4.2 选址策划
        4.4.3 规模策划
        4.4.4 功能策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今后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目录
    附录A 问卷
    附录B 常州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明细表
    附录C 国内4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资料
    附录D 日本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基本资料
    附录E 患者问卷调查
    附录F 文献研究动向

四、浅谈护士如何与急诊病人沟通(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D]. 冯海珊.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娟娟. 山东大学, 2021(12)
  • [3]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4]标准模式下的专科化 ——基于各科室护士需求的护理单元空间优化研究[D]. 冯子豪.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5]某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患暴力冲突预警分级与应对策略研究[D]. 吕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6]急诊儿科护士共情疲乏的现状调查及认知重评干预研究[D]. 修晓萍. 青岛大学, 2020(01)
  • [7]急危重症科低年资护士护理临床决策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D]. 陈悦. 苏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校正MEWS的信息化病情预警监护方案在术后患者中的应用[D]. 马婷.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ISBAR沟通模式在肿瘤专科医院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研究[D]. 苏艳.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张宁芮.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谈护士如何与急诊病人沟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