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15、IL-18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15、IL-18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一、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5和IL-18水平的改变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向聪莲[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文中认为目的:1.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挖掘固本祛湿化瘀方的活性成分,预测其治疗银屑病的通路及靶点,并利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及临床样本进行初步验证。2.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银屑病患者的血清代谢特点,研究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血清代谢状态的变化,从代谢组学的层面阐述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在数据库中筛选固本祛湿化瘀方的有效成分并提取相应作用靶点,与银屑病的相关靶点取交集。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固本祛湿化瘀方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调控网络图,运用Network analyzer功能分析网络特征,分别得出网络图中药物、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的degree值。在string网站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运用CytoNCA插件,筛选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关键靶点。利用R软件对关键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研究,预测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然后对网络药理学预测所得的靶点进行初步验证。将24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固本祛湿化瘀方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固本祛湿化瘀方组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4天后模型组和固本祛湿化瘀方组涂抹5%咪喹莫特软膏,连续6天,第7天停止造模,记录PASI评分并取材。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17A、IL-6和TNF-α的含量。纳入2020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且符合课题研究标准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0例,予固本祛湿化瘀方口服干预12周,于0周和12周空腹采集静脉血液,同时纳入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A、IL-6、TNF-α、IL-23、IL-1 β 和 IL-10 的含量。2.代谢组学研究运用液质联用技术进行代谢组学研究,采用Analyst TF1.5软件采集血清样本数据,用Markerview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用SIMCA 14.1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同时满足OPLS-DA模式下的VIP≥1.0及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2或≤0.8,P<0.05的不同组别血清差异代谢物,通过检索HMDB数据库,根据候选生物标志物的质荷比,进一步确定其结构类型、元素组成及分子式等信息,将鉴定出来的代谢物提交给MetaboAnalyst5.0进一步分析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途径。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固本祛湿化瘀方全方共78个有效成分,其中土茯苓15个,赤芍29个,莪术3个,熟地黄2个,乌梅8个,肿节风10个,白术7个,黄芪20个。根据有效成分共预测到233个靶点,检索得到银屑病靶点1563个。构建固本祛湿化瘀方作用靶点—银屑病靶点Venn图,得到107个共同靶点。利用Network analyzer分析“固本祛湿化瘀方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调控网络图,发现对应活性成分数量较多的药物是赤芍、土茯苓、黄芪、熟地黄,排名靠前的活性成分主要是Quercetin、kaempferol、beta-sitosterol 及 Stigmasterol,排名靠前的作用靶点是 TNF-α、IL-6、IL-17A 和 IL-10。通过 CytoNCA 插件,找到了 IL-6、TNF-α、TP53、MAPK8、IL-17A等35个关键作用靶点。通过GO-BP、CC和MF功能分析预测到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主要通过氧化应激反应、氧代谢、炎症反应的调节等生物过程,涉及细胞膜、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微观结构,与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多种酶及蛋白功能相关。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固本祛湿化瘀方可以通过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等通路治疗银屑病。咪喹莫特造模后小鼠中血清中的致炎因子TNF-α、IL-17A和IL-6含量显着增多,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能够降低咪喹莫特诱导后小鼠血清中致炎因子TNF-α,IL-6和IL-17A水平,降低PASI评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 β、IL-6、IL-17A、TNF-α和IL-23的水平明显升高,而IL-10的水平降低而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后,可明显降低IL-1β、IL-6、IL-17A、TNF-α 和 IL-23 的含量,升高 IL-10 的浓度。2.血清代谢组学研究银屑病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的代谢物共180个,根据VIP值和FC筛选后共98个,此即与银屑病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银屑病治疗前后比较,筛选出P<0.05的代谢物共142个,根据VIP值和Fold Change筛选后共88个,和银屑病潜在生物标志物比较,发现了 55个共同代谢物。进一步分析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有效的患者血清代物,共鉴定出86个生物标志物,其中有35个与全部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的代谢物一致,因此这35个代谢物被筛选为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可能差异代谢物,35个代谢物涉及22条代谢途径,其中5,6-二羟前列腺素Fla、6-酮前列腺素Fla、白三烯D4(LTD4)和白三烯E4(LTE4)等代谢物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鞘磷脂代谢等代谢途径与银屑病密切相关。有效组治疗前后有差异,而无效组治疗前后无差异的代谢物共16个,其中11个可能与银屑病相关。ROC曲线分析发现AUC值大于0.7的7个代谢物中,有5个在健康组和有效组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健康组和无效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使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预测固本祛湿化瘀方的成分,经实验验证本方可以降低小鼠及患者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的水平。2.利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银屑病患者的血清代谢状态,初步发现固本祛湿化瘀方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清代谢状态。

郭杰[2](2020)在《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与血清TSLP、TLR2、IgE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银屑病湿疹样变是指在确诊为银屑病(Psoriasis PS)同时又伴有渗出、糜烂、水疱、结痂、抓痕、苔藓化等湿疹样皮损。在临床中可见到部分银屑病患者在病程中皮损出现湿疹样改变,银屑病患者被误诊为湿疹类皮炎的报道也并不少见。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对这类银屑病患者进行针对性湿疹治疗后银屑病病情能较快缓解。目前关于银屑病出现湿疹样皮损的机制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已有大量研究提示银屑病与以湿疹样皮损为主要表现的变应性皮肤病之间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的联系,尤其在皮肤屏障改变、免疫紊乱方面。文献提示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TSLP)、Toll 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 TLR)2、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在湿疹(Eczema)、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等变应性皮肤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银屑病血热证(进展期)是银屑病炎症较明显阶段,是观察研究银屑病湿疹样变的重要时期。本实验基于变应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对血热证银屑病患者发生湿疹样改变与上述三因子的相关性进行探索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入组患者血清TSLP、TLR2、IgE表达情况,比较三因子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表达差异及与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的相关性,进而探索TSLP、TLR2、IgE在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发生湿疹样改变的病情变化中的作用,为银屑病湿疹样变患者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湿疹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深入探索银屑病湿疹样变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数据支持。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基础资料(PASI值、BMI、瘙痒情况)的差异,探索哪些因素参与到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改变的病情变化中。[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皮肤科的符合中医血热证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共计55例。根据患者皮损有无湿疹样改变分为寻常型银屑病伴湿疹样变组(实验组)和寻常型银屑病无湿疹样变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0例,实验组25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身高、体重、发病年龄、病程、起病诱因、PASI评分、瘙痒程度等指标。用ELISA测试患者血清中TSLP、TLR2、IgE的含量。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用平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pearson做两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spearman做两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以ROC曲线下面积描述三因子对银屑病湿疹样变的预测价值。以P<0.05作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血清中TSLP、TLR2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gE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0.05)。2.瘙痒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存在差异性(P=0.043<0.05)。3.实验组BMI和PASI值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组血清中TLR2与TSLP之间呈正相关性(r=0.853,P=0.00<0.01);IgE与 TLR2(r=0.670,P=0.00<0.01)、TLSP(r=0.675,P=0.00<0.01)呈正相关性。5.TSLP(AUC=0.718,P=0.006<0.01)、TLR2(AUC=0.752,P=0.001<0.01)与银屑病湿疹样变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1.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组血清中TSLP、TLR2的表达明显高于非湿疹样变组。提示着TSLP、TLR2参与到银屑病患者皮损发生湿疹样改变的病情变化中。2体重指数、PASI程度与银屑病发生湿疹样变未见明显相关。3.银屑病的瘙痒症状与银屑病湿疹样变有显着相关。4.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患者血清中TSLP、TLR2、IgE之间呈正相关,TLR2-TSLP对银屑病患者发生湿疹样改变具有预测诊断价值。

胡霞[3](2020)在《基于“伏邪”理论之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控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Th17/Treg轴的免疫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临床指标(PASI、DQOLS等)及安全性指标评价加味凉血消风散治疗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疗效及安全性。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观察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h17/Treg表达变化,并与健康人作对比。基于Th17/Treg平衡总结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可能免疫机制和加味凉血消风散效用靶点。方法:根据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纳入标准,将30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将符合健康人入组标准的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予为期8周的加味凉血消风散干预,将实验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血清学指标(Th17、Treg)比对,将实验组治疗前后临床观察指标(PASI、DQOLS等)及流式实验血清学指标(Th17、Treg)比对。结果:1、临床观察指标:实验组治疗后比较:PASI评分、DQOL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合PASI评分的改善,得出:显效5例,有效22例,其中皮损改善达到PASI50者27例,对这27例患者随访发现,6个月未复发者占77.8%。2、流式实验血清学指标:(1)实验组治疗前比较:Th17、Treg、Th17/Treg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2)实验组治疗后比较:Th17、Treg以及Th17/Treg与治疗前相比有差异(P<0.05),Th17、Th17/Treg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差异(P>0.05),Treg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3、相关性分析:实验组治疗前后变化与临床观察指标(PASI、DQOLS等)变化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患者存在Th17/Treg失衡,炎症性Th17高表达,免疫调节Treg低表达可能是伏邪致银屑病复发和血热证的物质基础,针对复发型银屑病“本虚标实”核心病机拟定的加味凉血消风散可以通过上调抑炎细胞Treg,下调促炎细胞Th17,使Th17/Treg炎症-免疫轴趋于平衡来治疗复发型银屑病,其调节Th17/Treg平衡机理可能是中医“伏邪”学说两大治疗原则“扶正与透邪”的免疫学内涵。本方治疗复发型银屑病起效时间快,有效缩短了病程,8周治疗后,明显改善血热证症候和PASI,随访发现有效地延长了复发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曹智睿[4](2020)在《基于靶基因捕获测序法对海南汉族寻常性银屑病与VDR基因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VDR基因多态性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关系。方法在101例海南籍汉族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与79例海南籍健康对照者中采用靶基因捕获测序法对VDR基因及其上、下游各2kb进行全长测序,对于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大于1%的SNP进行基于SNP和单倍型的关联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风险位点对基因功能的影响。结果在基于SNP的关联分析中,在寻常性银屑病组,有40个SNP(29个位于内含子、1个位于外显子及10个位于基因间)为银屑病的易感位点,其OR值为0.148~2.779,95%CI为0.016~6.130(P值0.000~0.976)。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位于外显子上的rs2228570可引起氨基酸改变,继而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在基于单倍型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有10个单倍型为疾病的保护性单倍型,其在正常对照、患者中的频率分别为5.150%-45.570%,1.110%-33.170%,这10个单倍型的OR值为0.198~0.630,95%CI为0.039~0.985(P值0.002~0.048)。结论VDR基因与海南汉族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相关。

郭简宁[5](2020)在《逍遥散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及抑郁神经递质的影响》文中提出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由免疫系统、炎症介质、银屑病相关易感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被异常激活,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引起银屑病样皮损。研究表明,银屑病也是一种心身疾病,抑郁症是其最常见的伴发疾病之一,抑郁症不仅加重银屑病皮损,而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疾病迁延不愈,进而加重患者抑郁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抑郁等不良情绪引发机体神经递质分泌紊乱并提高血管通透性促进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神经免疫系统作用,异常激活免疫细胞,促使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多,引发或放大银屑病的炎症反应,被放大的炎症反应又可加重中枢神经炎症,形成恶性循环。而口服抗抑郁药物或心理疏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银屑病治疗效果,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干预手段。中医认为抑郁症属于情志病范畴,众多医家提出“从肝论治”银屑病,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我的导师李萍教授在银屑病“从血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从肝论治”银屑病的思路,认为银屑病的发病与肝尤为密切,气机郁滞为银屑病的始发环节,重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治疗作用。针对肝郁脾虚型银屑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因情绪波动后发病,皮损干燥脱屑呈淡红色,并对称分布,伴有抑郁寡欢、沉闷欲哭,善太息,食欲不佳和失眠等症状,拟用逍遥散加减进行治疗,针对患者不同临床表现,随症加减,疗效颇佳,但其核心方剂-逍遥散的治疗作用尚不明确。为了进一步探究逍遥散干预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本课题观察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是否存在抑郁症表现,此种动物模型是否存在肝郁脾虚证候,并运用逍遥散进行干预,观察其对银屑病小鼠PASI评分、皮损组织形态学、炎性细胞因子和神经递质的含量的影响,从神经免疫调节角度阐明逍遥散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理论研究李萍教授运用逍遥散加减治疗银屑病经验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经过后世医家传承发展后,在临床中广泛用于内科、妇科和皮肤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该文通过介绍银屑病病因病机、逍遥散运用原理及组成方药分析、银屑病与情志的关系、逍遥散对情志的调控研究以及典型案例,总结了李萍授在临床上运用逍遥散随证化裁治疗肝郁脾虚型银屑病的思想和经验,李萍教授结合“精-气-血-津液”辨证,分析肝的生理功能与银屑病的联系,注重气机郁滞为银屑病的始发环节,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以及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分析其热邪的源头,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实验研究实验一 观察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抑郁行为学表现目的:观察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是否存在抑郁行为,此种动物模型是否存在肝郁脾虚证候。方法:45只BALB/c雄性小鼠,背部备皮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甲氨蝶呤组(Methotrexate,MTX)、氟西汀组(Fluoxetine),氟西汀合用甲氨蝶呤组(Fluoxetine-MTX),每日用5%咪喹莫特乳膏(Imiquimod,IMQ)涂抹小鼠背部诱导银屑病样皮损,连续涂抹8天。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每日进行评分,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表皮厚度,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皮损中Ki67及CD3+T淋巴细胞的表达,高通量液相蛋白芯片检测皮损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糖水偏好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价各组小鼠抑郁行为学差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检测小鼠前额皮质、海马和下丘脑区脑组织5-羟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acetic acid,5-HIA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肾上腺素(Adrenaline,Ad)、多巴胺(Dopamine,DA)、谷氨酸(Glutamate,Glu)和高香草醛(Herpes virus ateles,HVA)等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损鳞屑肥厚、浸润严重、红斑明显,表皮厚度、Ki67及CD3+T淋巴细胞的表达、IL-12p70、IL-17A和IL-23等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均增加(P<0.05),IL-10含量减少(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IL-10含量增加,其余指标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空白对照组小鼠体质量变化幅度小于模型组(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糖水偏好率显着降低(P<0.01),中央区路程和中央区时间均显着减少(P<0.01),不同脑区中5-HT、Ad、3,4-二羟基苯乙酸(3,4-Dihydroxyphenylaceticacid,DOPAC)、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和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lic acid,GABA)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以上指标均有一定改善。此外,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毛发凌乱、色泽枯黄,精神萎靡,体质量下降明显,存在肝郁脾虚证的宏观表征。糖水偏好实验及旷场行为学实验表明银屑病样小鼠存在抑郁行为。不同脑区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客观指标与肝郁脾虚证一致。结论:咪喹莫特涂抹8天,可导致小鼠出现银屑病样皮损并存在抑郁症表现,此种模型可能存在肝郁脾虚证候。实验二 逍遥散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的干预作用目的:观察逍遥散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及抑郁行为学的干预作用。方法:36只BALB/c雄性小鼠,背部备皮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甲氨蝶呤组(MTX)和逍遥散高、中、低剂量组(XH、XM、XL),每组6只,5%咪喹莫特乳膏背部涂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每日进行PASI评分,光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表皮厚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皮损中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皮损中Ki67表达情况;每日观察小鼠一般状态,体质量变化,糖水偏好实验和旷场实验探究小鼠行为学差异。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损鳞屑肥厚、浸润严重、红斑明显,PASI评分升高,表皮显着增厚、皮损中Ki67和CD3+T细胞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01);各治疗组小鼠背部皮损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PASI评分和表皮厚度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各治疗组皮损中Ki67和CD3+T细胞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毛发凌乱、精神萎靡不振,一般状态差,造模前后体质量变化明显;糖水偏好率降低(P<0.01);在旷场环境中,其运动总路程、平均速度、中央区时间和中央区路程均降低(P<0.05)。而逍遥散各剂量组小鼠一般状态得到改善,糖水偏好率提高,其旷场行为学各项指标均上升。结论:逍遥散不仅缓解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而且改善其抑郁行为。实验三 逍遥散治疗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机制研究目的:观察逍遥散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中炎性细胞因子、炎症信号通路及抑郁相关神经递质的干预作用。方法:36只BALB/c雄性小鼠,背部备皮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甲氨蝶呤组(MTX)和逍遥散高、中、低剂量组(XH、XM、XL),每组6只,5%咪喹莫特乳膏背部涂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损。高通量液相蛋白芯片检测皮损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皮损组织中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 p65)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p38(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磷酸化水平。HPLC-MS 技术检测小 鼠前额皮质、海马区和下丘脑区脑组织DA、5-HT和Ad等神经递质的含量;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PASI评分与小鼠前额皮质、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DA、5-HT和Ad等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损中IL-12p70、IL-17A、IL-18、IL-23和TNF-α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IL-10含量显着降低(P<0.01),而逍遥散各剂量组上述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较模型组不同程度降低(P<0.05),IL-10含量显着升高(P<0.05)。模型组小鼠皮损中NF-κB p65和p38 MAPK磷酸化水平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逍遥散低剂量组小鼠皮损中p38 MAPK磷酸化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模型组小鼠不同脑组织中5-HT、Ad、NE和GABA等神经递质的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逍遥散各剂量组小鼠不同脑区中5-HT和Ad的含量较模型组显着提高(P<0.05),Glu的含量降低(P<0.05)。银屑病样小鼠PASI评分与不同脑区中5-HT、NE、Ad和GABA的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皮损PASI评分与抑郁症相关神经递质的表达呈负相关,其抑郁程度随银屑病皮损的加重而加重;逍遥散可通过减少局部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皮损中NF-κBp65和p38MAPK的磷酸化,缓解银屑病炎症反应;同时上调抑郁症相关神经递质的表达水平,改善小鼠的抑郁状态。结语课题发现,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存在抑郁症表现,其抑郁程度与皮损严重程度呈负相关;逍遥散可通过抑制IL-17A、IL-23和TNF-α的分泌,促进IL-10的表达,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中p65和p38的磷酸化,减轻皮损炎症反应和表皮增殖,缓解银屑病样小鼠皮损;并上调银屑病样小鼠不同脑区中5-HT和Ad的含量,改善银屑病样小鼠的抑郁行为,在改善银屑病皮损的同时缓解抑郁症状。

靳艳茹,杨帆,刘孝兵,李雅琴,宋印娥,李锋[6](2019)在《甲氨蝶呤联合复方氟米松对银屑病患者的疗效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甲氨蝶呤联合复方氟米松对银屑病患者疗效及治疗机制的研究。方法选择95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仅服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47例)采用甲氨蝶呤联合复方氟米松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不同时间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18、IL-23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4、8和12周,观察组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PASI)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2组血清IL-4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IL-18、IL-23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复方氟米松对银屑病患者有确切的疗效,能有效调节血清IL-4、IL-18、IL-23变化水平,可能参与其治疗机制。

姜博文[7](2019)在《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在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银屑病是一种增生性、炎症性、慢性皮肤疾病,此病发生率高且极易复发,目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确。银屑病存在发病周期长、治愈难度高等特征,使患者精神及身体皆承受压力和痛苦,明显干扰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故此病被视为当前皮肤科领域内重点研究的疾病之一。目前,银屑病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甲氨蝶呤、地塞米松、维A酸类、维生素(Vit)D3类似物与糖皮质激素等,还有部分生物制剂,如依那西普等也用于此病的治疗,但这些药物及治疗手段均存在一些治疗局限性及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更有效、更安全的银屑病治疗药物。1.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化合物的筛选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银屑病相关的细胞模型-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对250余种传统中药化合物进行筛选,发现杠柳苷元能够显着抑制HaCaT细胞的活力,但在所用的剂量范围内对人成纤维细胞Hs-68的活力几乎无影响,提示杠柳苷元可能具有作为银屑病治疗候选药物的潜力。为了获得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高效低毒的化合物,我们检测了6种杠柳苷元结构类似物对HaCaT细胞活力的影响,最后选取了对HaCaT细胞抑制作用较强,但对正常Hs-68细胞低毒的杠柳苷元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作为后续研究的化合物,并将其与杠柳苷元的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2.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机制研究根据已有文献报道,银屑病皮损部位可观察到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KC)具有很强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能力,并且凋亡受到抑制。因此,在探究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机制时,我们首先检测了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可通过抑制DNA合成,降低Ki67、cyclin D1和cyclin E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增加p21蛋白表达,诱导HaCaT细胞G1/S期细胞周期阻滞,从而抑制其增殖。随后,我们通过检测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处理后HaCaT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凋亡相关蛋白casapase-3的激活情况、细胞凋亡率及凋亡抑制剂z-VAD-fmk的抑制效果,分析杠柳苷元及铃兰毒苷对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处理后的HaCaT细胞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凋亡特征。但在通过DAPI染色观察HaCaT细胞形态时发现,经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处理后的HaCaT细胞其细胞核稀疏成网状,染色质向边缘聚集、细胞肿胀最终破裂。这一形态学变化与细胞坏死的特征相似,暗示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可能诱导HaCaT细胞发生坏死。随后,PI染色及细胞培养液中LDH释放检测结果表明,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的作用使得HaCaT细胞的细胞膜失去完整性。此外,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还可使HaCaT细胞的ATP水平下降,促进细胞坏死。透射电镜也可清楚地观察到两种化合物处理后的细胞出现细胞坏死的典型特征。同时,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能够有效阻断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对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证实了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确实是通过诱导HaCaT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从而抑制细胞活力的。进一步探索发生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机制,发现在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作用后的HaCaT细胞中ROS表达水平升高,而活性氧清除剂NAC、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nin和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1均能抑制ROS的产生,并且NAC和apocynin还能够阻断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诱导的程序性坏死。以上结果表明,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对HaCaT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HaCaT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发生ROS介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来实现的。3.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对银屑病模型鼠的治疗作用研究前面的结果显示,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在细胞水平表现出明显的抗银屑病作用,为进一步研究两种化合物对银屑病的治疗效果,我们构建了两种诱发性银屑病小鼠模型,诱导剂分别为咪喹莫特(IMQ)和佛波酯(TPA),并探讨了两种化合物对模型鼠银屑病样病变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杠柳苷元或铃兰毒苷涂抹治疗可明显缓解由咪喹莫特和佛波酯所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肤损伤,并显着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血管周围炎症细胞,如CD4+T细胞、CD8+T细胞、CD11b+/CD11c+树突状细胞、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LA+T细胞和Vγ4+T细胞的浸润,同时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也下调了相关炎症因子IL-17A、IL-17F、IL-22、TNF-α、IFN-γ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发现,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可通过抑制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发生细胞程序性坏死、抑制免疫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的异常表达来改善银屑病小鼠的皮肤损伤,从而缓解银屑病的症状。本研究从细胞和动物模型的水平揭示了两种高效低毒天然化合物的抗银屑病效果,为研发新一代银屑病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先导化合物。

徐静[8](2019)在《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部分机制 ——免疫、中枢递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到目前为止,银屑病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基本公认免疫功能紊乱、精神调节失常及遗传易感性等是其主要病因。在对银屑病的病机认识和长期治疗实践中,中医药的疗效特点日益受到医学界同仁的重视。柔肝清肺法是依据魏雅川老师提出的“肝肺气交”理论和她的40余年临床治疗实践为基础,并在近十余年相关研究团队完成的多项中医方证基础研究课题印证的中医治法,得到临床治疗效果及实验研究结果的支持。“肝肺气交”功能作用虽然不能等同于神经-免疫-内分泌之间的相互调节作用,但不妨碍用中医“肝肺气交”理论来分析、探讨神经-免疫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基于柔肝清肺法,本实验研究选用柔肝清肺法代表成方银屑康,并根据对照比较、研究需要,确立古典名方一贯煎及“肝肺气交”理论科研方“一贯柔肝方”为研究受试对象药物,应用咪喹莫特诱导小鼠皮肤银屑病病样改变模型,观察三个受试方对实验模型小鼠相关特异性免疫、红细胞免疫,脑中枢皮层、核团中神经递质含量等指标的影响,分析不同受试方在银屑病病症时免疫、精神调节等方面的变化,以求探索不同组方对银屑病不同治疗效果下,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时在免疫功能变化、中枢神经递质分泌调节等方面的部分机制。同时印证中医治疗疑难疾病(银屑病)时,临床治法与治疗效果间的相互表征,促进形成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90只清洁级BALB/c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2-3天,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分别称重,记录。组别:正常组(NC),模型组(MC),雷公藤组(LC),银屑康高剂量组(YG),银屑康低剂量组(YD),一贯煎高剂量组(JG),一贯煎低剂量组(JD),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SG),一贯柔肝方低剂量组(SD)。受试药物:一贯煎为清代着名医家魏之琇(1722年-1772年)所创,实验用方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一批》原方组成。一贯柔肝方是“肝肺气交”理论的科研核心方。银屑康是柔肝清肺法的代表成方,批准文号:京药制字Z20060001。研究选择咪喹莫特乳膏诱导小鼠皮肤银屑病病样改变模型。实验开始,正常组小鼠正常饲养,其余各组按组别预防性给药3天;第三天,各组小鼠用硫化钡配成的脱毛膏背部脱毛,形成2cmX 1.5cm的暴露面积;第四天开始,各组小鼠先灌胃,除正常组,其余各组小鼠背部脱毛部位涂抹IMQ乳膏,35mg/只,连续11天。正常组、模型组依据体重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其余各组按照人与小鼠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分别按体重多少确定给药量。实验第十五天采集样品,随机选取小鼠眼眶取血约0.6ml,每只小鼠血样分成2份,每份约0.3ml,一份血样EDTA抗凝,冷藏保存,24hr内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红细胞膜表面CD35、CD59指标;另一份血样不抗凝,室温静置2hr后,离心(4℃,15min,10000r/min),吸取血清、分装,-78℃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定量测定TNF-α、IL-6和IL-10。将小鼠断头,冰浴下分离脑额叶皮层(约30mg)及纹状体(约20mg)组织。皮层、纹状体组织称重后,-78℃低温保存,待测。采用库伦阵列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MAO、AA等中枢神经递质。实验一柔肝清肺法对特异性免疫、红细胞免疫的实验结果:1各组小鼠血清TNF-α、IL-6和IL-10结果模型组相比正常组,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1),说明该组小鼠发生明显免疫炎症反应,雷公藤组与模型组比较,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1),在免疫抑制剂作用下,小鼠免疫炎症反应明显缓解。相比模型组,除外一贯煎低剂量组,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一贯煎高剂量组,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均表现出明显降低TNF-α含量作用(P<0.01),一贯煎低剂量组也有均数趋势。模型组相比正常组,IL-6含量显着升高(P<0.05),雷公藤组相比模型组,IL-6含量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相比模型组,各受试药物均显着降低IL-6含量(P<0.01),但高、低剂量间都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较正常组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雷公藤组IL-10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显着升高IL-10含量(P<0.05);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也表现出显着升高IL-10含量作用(P<0.05),但一贯煎无统计差异。2各组小鼠红细胞膜CD35、CD59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红细胞的CD35阳性率(含量)显着升高(P<0.05),雷公藤组相比模型组红细胞CD35非常显着性降低(P<0.01)。银屑康高剂量组相比模型组红细胞CD35显着降低(P<0.05),与正常组基本接近,而一贯柔肝方高低组都显着升高CD35含量(高,P<0.01;低,P<0.05);但一贯煎高低组均无统计学差异。显示出受试三方药效的差异。模型组较正常组红细胞CD59显着降低(P<0.01);雷公藤组相比模型组CD59数值显着升高(P<0.01),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作用与雷公藤多苷一致(P<0.01,P<0.05);而一贯柔肝方高低组都显着降低CD59含量(P<0.05);一贯煎高、低组有降低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小结:1银屑病样模型本实验采用咪喹莫特诱导小鼠形成银屑病病样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小鼠存在免疫功能异常,皮肤皮损变化符合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表现。证明此模型具备为阐明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在免疫调节方面的部分机制研究提供可靠实验的条件。2观察指标变化特点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片:具有降低TNF-α、IL-6,升高IL-10免疫炎症细胞因子的药效作用,达到调节免疫抑制作用。并通过降低红细胞膜上CD35,升高CD59的作用,影响调节非适应性红细胞免疫,以此对比研究受试方药可靠。纵观分析受试三方,一贯煎主证肝肾阴虚,肝气不疏,治则滋阴疏肝。对TNF-α、IL-6有降低作用,对IL-10影响不大;对红细胞CD35无作用,对红细胞CD59有降低药效。表明: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可影响红细胞免疫指标,但药效作用不强,若原方应用无法起到有效治疗银屑病的药效作用。一贯柔肝方主证肝肾阴虚,兼肺燥,治则滋阴柔肝,润肺生津。对TNF-α、IL-6有降低作用,对IL-10有升高作用;对红细胞CD35有升高作用,对红细胞CD59有降低作用。表明:具有免疫调节、减轻免疫炎症反应的药效作用;同时对红细胞免疫指标起到一定调节作用,若原方使用应可起到减轻银屑病相关病症的治疗作用。银屑康主证肝阴不足,血虚风燥,治则滋阴养血柔肝,祛风润燥。对TNF-α、IL-6具有降低作用,对IL-10具有升高作用;对红细胞CD35具有降低作用,对红细胞CD59具有升高作用,与雷公藤多苷药效机制近似但有区别。表明:银屑康治疗银屑病的部分机制,是通过调节特异性免疫指标、非适应性红细胞免疫指标等,实现减轻皮损的免疫炎症程度等,达到临床治疗效果。本实验说明: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关键是通过滋补肝肾之阴,润肺生津,达肝肺气交协调之目的,实现治疗肝阴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出现的临床银屑病病症。其部分机制是通过调节特异性免疫指标,非适应性红细胞免疫指标等,实现减轻皮损的免疫炎症程度及过度角质细胞增生,达到临床治疗效果。实验二 柔肝清肺法对中枢MAO、AA类神经递质的实验结果:1各组小鼠脑额叶皮层及纹状体MAO类中枢神经递质结果脑额叶皮层:模型组相比正常组,皮层NE含量显着降低(P<0.05),表明模型小鼠情绪发生异常,雷公藤组与模型组比,NE含量显着升高(P<0.05)。受试药物各组均起到升高NE含量的药效作用,银屑康表现出高低剂量量效关系。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与对照药组一致。一贯煎也有升高NE含量的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正常组,模型组DA含量明显降低(P<0.05),表明模型动物明显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改变,雷公藤组较模型组DA含量显着升高(P<0.05),明显缓解模型动物情绪异常。各受试药物组不同程度升高DA含量,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一贯煎高剂量组有统计学差异。代谢产物DOPAC、HVA变化与DA基本一致,一贯柔肝方对代谢物(DOPAC)调节都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各受试方对DA及其代谢产物有调节影响。模型组较正常组5-HT含量显着降低(P<0.05),雷公藤组较模型组5-HT含量显着升高(P<0.05),说明模型动物情志发生改变。相比模型组,各受试药物组表现出一致性升高5-HT含量作用,除一贯柔肝方低剂量外其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脑纹状体:纹状体中广泛存在神经肽Y,与情绪改变密切相关。模型组相比正常组,NE含量显着升高(p<0.01),雷公藤多苷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其无影响。而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显着降低NE含量(P<0.01),起到调节NE含量作用。一贯煎高低组均没有观察到相关药效。模型组相比正常组,DA含量显着下降(P<0.05),但DOPAC、HVA无明显影响(P>0.05);雷公藤多苷对DA、DOPAC、HVA也无统计影响(P>0.05)。银屑康高剂量组(DADOPAC),银屑康低剂量组(DOPAC),一贯煎高、低剂量组(DOPAC),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一贯柔肝方低剂量组(HVA)都有统计学差异,同时还要注意到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间存在高、低剂量量效关系。综合分析此指标变化特点,认为仍需进一步测定研究。模型组5-HT含量较正常组升高,雷公藤组相比模型组含量显着降低(P<0.05),受试药物组也表现出同样的作用趋势,降低5-HT含量,一贯煎高剂量组,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但银屑康没有观察到相关调节作用。2各组小鼠脑额叶皮层及纹状体AA类中枢神经递质结果脑额叶皮层:模型组相比正常组,Glu含量显着下降(P<0.05),雷公藤多苷对Glu基本无影响。分析各受试药仅有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显着升高Glu含量(P<0.05),具有调节影响作用;银屑康、一贯煎两方对Glu基本无影响。模型组比正常组GABA含量降低(P<0.05),调节模型小鼠情绪变化。雷公藤组相比模型组,显着升高GABA含量(P<0.05);受试药物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一贯煎高、低剂量组,一贯柔肝方高剂量组也显着升高GABA含量(P<0.05;P<0.01),表明GABA含量变化比较敏感,受试药物都有相关调节作用,应为氨基酸递质重点研究对象。脑纹状体:模型组相比正常组Glu含量明显降低(P<0.05),表明银屑病病样模型小鼠相关神经活动减弱。对照药雷公藤多苷组较模型组含量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而中药受试药相比模型组,银屑康高、低剂量组均显着升高Glu含量,表明具有调节相关神经活动作用。但一贯煎低剂量组,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没有观察到一致效果,有降低Glu含量现象,与模型比较,一贯煎低剂量组,一贯柔肝方低剂量组(P<0.01),相关机制应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模型组较正常组GABA含量有所升高,表明模型小鼠相关神经活动调节增强。雷公藤组GABA含量与模型组基本一样,无明显影响(P>0.05)。银屑康高、低剂量组与正常组接近,有降低GABA含量趋势。但一贯煎、一贯柔肝方高低剂量组却显着升高GABA含量(P<0.05;P<0.01),此调节作用与银屑康相反,可能存在不同的调节通路,相关机制应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小结:1IMQ模型中雷公藤多苷的药效作用雷公藤多苷片作为阳性对照药,在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病样模型中,具有升高小鼠脑额叶皮层NE、DA、5-HT含量;具有降低小鼠脑纹状体NE、5-HT含量,对DA含量影响不明显,分析认为具有调节脑中枢MAO类神经递质分泌作用;在氨基酸递质上,除外升高皮层GABA含量,对皮层Glu、对纹状体的Glu、GABA影响均不明显,表明研究氨基酸类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以雷公藤多苷片作对照的分析度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对相关免疫指标的药效作用较明确。2受试三方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纵观分析受试三方,一贯煎主证肝肾阴虚,肝气不疏,治则滋阴疏肝。具有升高小鼠脑皮层NE、DA、5-HT含量作用;具有降低脑纹状体NE、5-HT,升高DA作用。但对小鼠脑皮层Glu含量无明确影响,对GABA含量有升高作用;对纹状体Glu有降低作用,对GABA却有升高作用,有别于其他两方。表明:该方具有调节皮层、纹状体中枢神经递质分泌,影响机体精神状态、情绪变化的药效作用。一贯柔肝方主证肝肾阴虚,兼肺燥,治则滋阴柔肝,润肺生津。具有升高小鼠脑皮层NE、DA、5-HT含量作用;具有降低脑纹状体NE、5-HT,升高DA作用。对小鼠脑皮层具有升高Glu、GABA作用;降低纹状体Glu、升高GABA作用。但药效综合作用比一贯煎明显,如对皮层Glu的影响,又别于银屑康降低GABA等。表明具有调节皮层、纹状体中枢神经递质分泌,调节影响机体精神状态、情绪变化的药效作用,应对银屑病病症中伴随精神焦虑、睡眠障碍等症状起到临床治疗作用。银屑康主证肝阴不足,血虚风燥,治则滋阴养血柔肝,祛风润燥。对小鼠脑皮层NE、DA、5-HT含量有升高作用;具有降低脑纹状体NE、5-HT,升高DA作用。对脑皮层Glu含量基本无影响,可升高GABA,但发现升高脑纹状体Glu,却降低纹状体GABA作用特点,明显别于其他两方及雷公藤多苷对照药。表明:通过一致的调节中枢MAO递质,有别于他方特点的氨基酸神经递质调节,起到通过调节机体精神状态、情绪变化、睡眠障碍等病症的药效作用,促进银屑病相关病症的治疗。本中枢神经递质研究说明:依据柔肝清肺法确立的银屑康治疗银屑病的关键仍是通过滋补肝肾之阴,润肺生津,达肝肺气交协调之根本目的;实现治疗肝阴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出现的银屑病复杂病症。其部分机制通过调节与精神状态、情绪、睡眠等密切相关的MAO类、氨基酸Glu、GABA等中枢递质的分泌,缓解改善影响银屑病发病或加重的重要因素。在影响相关氨基酸神经递质药效方面明显有别于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也有别于一贯柔肝方和一贯煎原方,充分体现出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的特点,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疑难疾病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结论1实验研究一、二表明:依柔肝清肺法确立的银屑康药物具有明确调节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红细胞免疫(非适应性免疫)部分指标的免疫调节作用,与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药效作用近似;并且有通过调节脑额叶皮层、纹状体中MAO类、氨基酸类中枢神经递质分泌,影响机体精神状态、情绪变化、睡眠障碍等神精调节机制,实现了本研究的基本目的。2通过比较分析三个受试方分别具有的不同的药效作用特点:(1)在调节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指标方面,都具有作用,但存在药效强度差异;(2)在调节脑额叶皮层、纹状体中MAO类、氨基酸类中枢神经递质分泌方面,特别是Glu、GABA指标,三方之间存在明显作用机制方面的不同。药效特点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他们临床治疗病症间的差异。银屑康滋阴养血柔肝,祛风润燥,治疗银屑病效果显着;一贯柔肝方是“肝肺气交”理论的核心方,具有影响因肝肾肺俱虚、肺燥,伴精神焦虑症状明显的银屑病病症;一贯煎具有调节肝阴不足、肝气不疏导致肝失疏泄伴免疫功能紊乱,精神焦虑的临床病症为佳。通过本研究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三个方剂间中医方证相应理论的正确性,每个方剂均对应着中医临床特定证侯,其研究结果对中医方证相应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验例证。3通过上述结论,认为依据柔肝清肺法确立的银屑康治疗银屑病的关键是通过滋补肝肾之阴,润肺生津,达肝肺气交协调之目的,实现治疗肝阴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出现的银屑病复杂病症。其部分机制是通过调节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红细胞免疫(非适应性免疫)部分指标及调节与精神状态、情绪、睡眠等密切相关的MAO类、氨基酸Glu、GABA等中枢递质的分泌,缓解改善影响银屑病发病或加重的重要因素。银屑康在影响相关氨基酸神经递质药效方面明显有别于阳性对照药雷公藤多苷,也有别于一贯柔肝方和一贯煎,充分体现出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的特点,为探索中医药治疗疑难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意义。

王玲艳[9](2019)在《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转录组学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研究目的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GPP)是一种罕见的、周期性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出现在红斑或正常皮肤上的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无菌脓疱。GPP可以累及多个系统,严重时可危及生命。GPP最常见于中年人,也可发生于儿童。目前,GPP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治疗方法仍未达成共识,因此亟需开展深入研究。本课题拟对GPP病人在不同时期外周血中基因及炎症因子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发现关键基因及调控通路,为新的GPP的治疗靶点的发现提供线索和依据。研究方法1.招募5名GPP患者,在其初次确诊时入组并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阿维A治疗与观察。在GPP患者脓疱期(治疗前),脓疱消退期(治疗后2周)和稳定期(治疗维持6个月)三个时间点进行了外周血采样;利用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方法对这些患者外周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转录组进行分析;通过实时定量PCR实验对RNA-Seq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测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Metascape及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差异基因调控网络,分析关键基因及调控通路。2.收集28名健康对照者及24名GPP患者脓疱期的血清,利用液相芯片技术对所收集血清中的27种细胞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对健康对照与GPP患者血清中的细胞因子表达差异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收集12名GPP住院患者治疗前(第0期)、治疗后2周(第1期)及治疗后6周(第2期)这三个时间点的血清,并利用液相芯片对所收集血清中的27种细胞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GPP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RNA-Seq结果显示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PBMC的基因表达发生了显着改变,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部分基因表达进行检测表明RNA-Seq的分析准确有效。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显示银屑病相关的特征性炎症基因如CXCL1、CXCL8(IL-8)、S100A8、S100A9、S100A12和LCN2在GPP患者好转后表达明显下调。功能富集和注释分析显示部分差异表达基因集合与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功能相关。通路分析显示多种促炎通路包括IL-1、IL-6、IL-17A及IFN等信号通路在患者疾病缓解时表达受到抑制;此外,天然免疫调控相关基因,如TLR、TLR5、TLR8、MYD88、NLRC4、NLRC5、NOD2和IRF7等基因的表达在疾病缓解后显着下调。分析表明,PLK介导的有丝分裂作用通路及细胞周期通路的相关基因也在治疗后发生了显着下调。通过建立调控因子网络,发现GPP转归相关的基因调控网络的上游信号分子为 IL-6、IL-1β、IFN-γ、IL-21、IL-5、IL-17A、TNF、OSM 等。液相芯片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对照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比较,GPP患者脓疱期血清中 IL-1β(p<0.001)、IL-1Ra(p<0.001)、IL-4(p<0.001)、IL-5(p<0.001)、IL-6(p<0.001)、IL-7(p<0.001)、IL-8(p=0.006)、IL-10(p<0.001)、IL-12(p70)(p<0.001)、IL-13(p<0.05)、IL-17(p<0.001)、G-CSF(p<0.001)、IFN-γ(p<0.001)、IP-10(p=0.002)、MCP-1(p=0.001)、TNF-α(p<0.001)和 VEGF(p<0.001)均较健康对照显着升高,IL-2、IL-15、FGF-basic,GM-CSF和PDGF-bb在两者中无明显区别,Eotaxin(p=0.03)的表达低于健康对照,提示脓疱期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强烈激活;相关性分析发现IL-6、G-CSF、IL-8、IFN-γ、IL1-Ra、IL-10、IL-13 和 IL-1β 等因子与 GPP 的严重程度显着相关(r>0.4,p<0.001)。对治疗不同时期的GPP患者血清中的细胞因子进行分析表明,IL-6、IL-7、IL-12、IFN-y、IL-1β、IL-4、IL-8、IL-10、IL-13、G-CSF和IP-10的表达水平在治疗后下降(p<0.05),其中IL-6、IL-7、IL-8、IL-12、IL-13、IP-10 的水平下降到了正常水平。IL-5、MCP-1、IL-9、IL-17、Eotaxin、TNF-α和VEGF的表达水平在治疗后无明显变化。在表达发生变化的细胞因子中,IL-6的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高度相关(r=0.683,p<0.0001),并且是唯一与病人高热相关的细胞因子;此外,血清中的IL-6的表达水平在治疗后迅速降至正常。结论本研究通过对GPP患者临床样本进行RNA-Seq及液相蛋白芯片等系统生物学手段进行分析,首次发现在患者外周血中,大量的免疫调控基因及炎症因子蛋白的表达发生变化,证实GPP的发病与机体系统性的免疫失衡相关。在此基础上,构建了 GPP病理过程中的基因调控网络,发现了 IL-6、IL-1β、IFN-y等因子为炎症驱动因子,并发现天然免疫反应、细胞周期调控等通路的基因表达失调与GPP的发病及转归有密切关联。此外,发现IL-6可能是GPP发病及预后相关的有效临床标志物。本研究展示了系统生物学方法在炎症性疾病研究中的功能和价值,研究结果中发现的新的通路和生物标记物可能为理解GPP的致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温静,陈宏,薛梅,李桂珍,门剑龙[10](2015)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18及白介素27的水平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白介素(IL)-18及IL-27在寻常性银屑病(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54例PV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IL-18及IL-27 m RNA的表达,分析42例PV患者应用白芍总苷(TGP)治疗4周后及23例患者治疗8周后外周血中IL-18及IL-27 m RNA的表达水平,并对患者进行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结果:PV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27 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18与IL-27的ΔCt值呈正相关(r=0.706,P<0.05)。PASI评分与IL-18 m RNA表达呈正相关(r=0.613,P<0.05),与IL-27 m RNA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TGP治疗4周后,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27 m RNA的表达及PA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8周后患者IL-18 m RNA的表达及PASI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而IL-27 m 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ASI评分降低(P<0.05)。结论:IL-18及IL-27可能与PV发病有关。

二、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5和IL-18水平的改变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5和IL-18水平的改变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银屑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病名的阐述
        二、病因病机的论述
        三、中医内治
        四、中医外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诊断
        四、治疗概况
    第三节 网络药理学研究
        一、网络药理学概况
        二、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三、网络药理学在银屑病中的应用
    第四节 代谢组学研究
        一、代谢组学概况
        二、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
        三、代谢组学在银屑病中的应用
第二章 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二节 固本祛湿化瘀方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三节 固本祛湿化瘀方对银屑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一、临床资料
        二、材料及方法
        三、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患者的机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总离子流
        二、银屑病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特点
        三、代谢数据分析结果
        四、多元统计分析
        五、潜在生物标志物鉴定
        六、代谢物及代谢途径解释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立法选方依据
    第二节 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初探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与血清TSLP、TLR2、IgE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1.中医对白疕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中医对白疕的治疗
        3.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屑病与变应性皮肤病皮肤屏障、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1.皮肤屏障
        2.抗原提呈与T淋巴细胞活化及失衡
        3.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
        4.细胞因子
        5.Toll样受体与信号通路
        6.IgE
        7.变应性皮肤病与银屑病的相关性
        8.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1.6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实验方法
        2.1 实验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2.2 ELISA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步骤操作)
        2.3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TLR2、TSLP、IgE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比较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PASI、BMI、瘙痒的差异比较
        3.4 实验组TSLP、TLR2、IgE之间的相关性
        3.5 实验组TLR2、TSLP、IgE与银屑病湿疹样变相关性
        4.讨论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血热证作为研究证型分析
        4.3 TLR2-TSLP在银屑病湿疹样变中作用机制探讨
        4.4 瘙痒、PASI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介绍

(3)基于“伏邪”理论之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控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Th17/Treg轴的免疫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1.病例来源
        2.病例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血热证辨证标准
        2.3 复发类型分类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和设置
        2.干预方法
        3.临床观察指标
        3.1 PASI评分
        3.2 症候积分评估
        3.3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表
        3.4 安全性指标
        3.5 不良事件的观察、报告
        4.疗效、随访复发判定
        4.1 疗效评判
        4.2 随访复发评判
        5.样本量计算
        6.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
        7.实验室检测指标
        7.1 采集血样
        7.2 流式检测外周血Th17、Treg数量和分布
        7.2.1 实验试剂及耗材
        7.2.2 实验仪器
        7.2.3 实验步骤
        8.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组间基线比较
    2.临床观察指标结果
    3.流式检测结果
        3.1 Th17细胞
        3.2 Treg细胞
        3.3 Th17/Treg
    4.Th17、Treg与 PASI评分、DQOLS、病程相关性分析
    5.疗效
    6.复发率
    7.安全性评价
三、讨论
    1.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复发型银屑病病因病机
        1.1 中医对于伏邪与银屑病复发的认识
        1.2 中医药的免疫调节与基于伏邪理论的加味凉血消风散配伍理念
    2.伏邪致病的物质基础研究
    3.银屑病分期(进行期)辨证(血热证)的物质基础研究
    4.CD4+T细胞分化失衡与银屑病发病机制
        4.1 Th1/Th2轴失衡与银屑病发病机制
        4.2 Th17/Treg轴失衡与银屑病发病机制
    5.免疫异常与银屑病复发的关系
    6.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治本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免疫机制探讨
        6.1 Th17、Treg、Th17/Treg等结果分析及加味凉血消风散作用
        6.2 加味凉血消风散对复发的影响
结论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各类评分表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靶基因捕获测序法对海南汉族寻常性银屑病与VDR基因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2.结果
    2.1 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联分析结果
    2.2 基于单倍型的关联分析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银屑病易感基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逍遥散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及抑郁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综述一 神经免疫调节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1 银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
        2 神经—免疫调节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3 干预神经免疫调节可治疗银屑病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从肝论治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1 疏肝法代表方剂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
        2 清肝法代表方剂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
        3 泻子法代表方剂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
        4 泻肝法代表方剂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
        5 平肝法代表方剂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
        6 疏肝活血法代表方剂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
        7 散肝法代表方剂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
        8 养肝柔肝法代表方剂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理论研究 李萍教授运用逍遥散加减治疗银屑病经验
    1 银屑病病因病机分析
    2 逍遥散运用原理及组成方药分析
    3 银屑病与情志的关系
    4 逍遥散对情志的调控研究
    5 典型案例分析
    6 总结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观察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抑郁行为学表现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逍遥散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的干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逍遥散治疗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甲氨蝶呤联合复方氟米松对银屑病患者的疗效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5]
        1.3.2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6]
        1.3.3 血清IL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不同时间PASI指数比较
    2.3 2组血清IL-4、IL-18、IL-23水平对比
3 讨论

(7)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在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银屑病
        (一)银屑病的概述
        (二)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三)银屑病的治疗
        (四)银屑病样模型
    二、细胞程序性坏死
        (一)细胞程序性坏死的信号通路
        (二)细胞程序性坏死与活性氧ROS
        (三)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特征
        (四)细胞程序性坏死的检测方法
    三、杠柳苷元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一)杠柳苷元的简介
        (二)杠柳苷元的生物学活性
        (三)铃兰毒苷的简介
        (四)铃兰毒苷的生物学活性
    四、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一)化合物
        (二)细胞株
        (三)实验动物
        (四)实验试剂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方法
        (一)细胞的培养
        (二)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中药单体化合物的筛选
        (三)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对HaCaT细胞及Hs-68 细胞IC_(50)和IC_(10)的检测
        (四)免疫荧光染色
        (五)BrdU掺入检测
        (六)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七)免疫印迹分析
        (八)DAPI染色
        (九)TUNEL染色
        (十)抑制剂作用的检测
        (十一)细胞形态观察和PI染色
        (十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检测
        (十三)ATP检测
        (十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
        (十五)透射电镜实验观察细胞结构
        (十六)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的ROS水平
        (十七)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制备
        (十八)TPA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制备
        (十九)HE染色
        (二十)ELISA检测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量
        (二十一)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中炎症细胞数量
        (二十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二十三)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一、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中药化合物的筛选
        (一)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中药化合物筛选
        (二)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对HaCaT细胞活力的影响
    二、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抑制HaCaT细胞活力的机制研究
        (一)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
        (二)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对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
        (三)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对HaCaT细胞坏死的影响
        (四)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诱导HaCaT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的机制研究
    三、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
        (一)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
        (二)杠柳苷元和铃兰毒苷对TPA诱导的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部分机制 ——免疫、中枢递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
英文缩略词索引
综述一 银屑病的病因病机、治疗
    1 西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
        1.1 病因病机
        1.1.1 免疫功能紊乱
        1.1.2 精神因素
        1.1.3 感染因素
        1.1.4 代谢障碍
        1.1.5 遗传因素
        1.2 治疗
        1.2.1 外用药治疗
        1.2.2 口服治疗
    2 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
        2.1 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1.1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1.2 近现代医家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治疗
        2.2.1 风热血燥证
        2.2.2 血虚风燥证
        2.2.3 瘀滞肌肤证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屑病研究现状及进展
    1 银屑病临床研究现状
        1.1 量表评分
        1.2 血液学检验指标
        1.3 免疫学检测研究相关指标
        1.3.1 白介素-17
        1.3.2 白介素-23
        1.3.3 白介素-8
        1.3.4 肿瘤坏死因子-α
    2 银屑病实验研究现状
        2.1 实验研究模型
        2.1.1 医学生物模型
        2.1.2 药物诱导模型
        2.1.3 基因工程动物模型
        2.1.4 异体移植动物模型
        2.2 实验研究相关指标
        2.2.1 免疫学相关指标
        2.2.2 中枢神经递质相关指标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一 柔肝清肺法对特异性免疫、红细胞免疫的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及药物
        1.3 主要仪器
        1.4 受试药物及制备
    2 实验步骤
        2.1 分组
        2.2 造模
        2.3 给药
        2.4 样品采集
        2.5 皮肤外观及病理切片观察
        2.6 指标检测
        2.7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TNF-α检测数据
        3.2 IL-6、IL-10检测数据
        3.3 CD35、CD59检测数据
    4 讨论
        4.1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血清TNF-a、IL-6、IL-10的影响
        4.2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红细胞膜表面CD35、CD59的影响
    5 小结
        5.1 银屑病样模型分析
        5.2 观察指标变化特点
实验二 柔肝清肺法对中枢MAO、AA类神经递质的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标准品及药物
        1.3 仪器
        1.4 受试药物及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造模
        2.3 给药
        2.4 样品采集
        2.5 指标检测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AO类神经递质结果
        3.2 AA类神经递质结果
    4 讨论
        4.1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脑额叶皮层MAO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4.2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脑纹状体MAO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4.3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脑额叶皮层M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4.4 受试药物对银屑病样模型小鼠脑纹状体M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5 小结
        5.1 IMQ模型中雷公藤多苷的药效作用
        5.2 受试药物对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介

(9)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转录组学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RNA测序的纵向转录组分析对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的疾病机制的研究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和样本采集
        二、主要仪器和试剂
        三、实验方法
    结果
        一、样本收集
        二、PBMC样本RNA纯度及完整性检测
        三、测序数据过滤及统计
        四、测序数据回帖比例统计
        五、转录本组装及表达量结果统计
        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七、功能富集和注释
        八、通路分析
        九、调控网络分析
        十、实时定量PCR确证RNA-Seq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不同时期血清中细胞因子谱变化的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一、GPP患者脓疱期与健康对照组炎症因子分泌水平比较
        二、GPP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差异的多元分析
        三、GPP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
        四、GPP疾病严重程度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数与血清中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小结
补充表1:实时定量反转录PCR基因引物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10)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18及白介素27的水平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疗效评估标准
        1.2.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4 样本处理
        1.2.5 引物
        1.2.6 总RNA的提取及RT-PCR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V患者外周血中IL-18和IL-27 m RNA的表达
    2.2 TGP治疗后外周血中IL-18和IL-27 m RNA的表达水平及PASI评分变化
    2.3 TGP治疗PV的疗效
    2.5 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IL-15和IL-18水平的改变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D]. 向聪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银屑病(血热证)湿疹样变与血清TSLP、TLR2、IgE的相关性研究[D]. 郭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伏邪”理论之加味凉血消风散调控复发型银屑病进行期(血热证)Th17/Treg轴的免疫机理研究[D]. 胡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靶基因捕获测序法对海南汉族寻常性银屑病与VDR基因关系的研究[D]. 曹智睿.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5]逍遥散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及抑郁神经递质的影响[D]. 郭简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甲氨蝶呤联合复方氟米松对银屑病患者的疗效及机制[J]. 靳艳茹,杨帆,刘孝兵,李雅琴,宋印娥,李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9(06)
  • [7]杠柳苷元及其结构类似物铃兰毒苷在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姜博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中医柔肝清肺法治疗银屑病部分机制 ——免疫、中枢递质的实验研究[D]. 徐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9]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转录组学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D]. 王玲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10]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18及白介素27的水平变化[J]. 温静,陈宏,薛梅,李桂珍,门剑龙.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5(10)

标签:;  ;  ;  ;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15、IL-18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