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例急性心肌梗死2周康复训练效果分析

7例急性心肌梗死2周康复训练效果分析

一、急性心肌梗死7例2周康复训练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1](2018)在《基于患者体验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自然康复进程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全世界范围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作为最严重的表现类型,具有起病急、发病凶险、病死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等特点。虽然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可使临床结局与生存率得到极大的改善,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的近期预后,但是患者远期预后,包括有效改善危险因素、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急性心脏事件再发生率,依赖于以运动锻炼为基础的心脏康复。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完善的心脏康复实践指南以及专业的心脏康复团队。患者出院后在未接受专业心脏康复指导情况下,心脏自然康复的过程如何,患者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管理与二级预防尚未可知。本研究以主动运动锻炼作为主要测量指标,描述患者出院后14天内每日运动锻炼与自觉症状体验情况,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自然状态下心脏康复的过程。研究目的(1)描述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14天内每日运动锻炼情况;(2)描述并分析患者出院后14天内每日自觉症状体验情况;(3)探讨应用可穿戴式运动监测手环记录六分钟步行试验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某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和心衰病房自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情处于稳定期,即将出院,且能够使用智能手机与可穿戴式运动监测手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于患者出院前收集一般资料、临床疾病资料、6分钟步行试验资料;于患者出院后14天内每日收集患者运动锻炼情况及自觉症状体验情况资料,并在每周末时间范围内收集患者自我测量6分钟步行距离与心率资料。研究结果(1)共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为期14天的运动锻炼随访调查,共有55例患者主动进行运动锻炼,主要与文化程度、入院前每日工作时长、支架植入数量、Killip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等因素有关;(2)AMI患者出院后第1天至第14天运动时长从9.38±16.20分钟增加至38.06±29.98分钟,每日运动锻炼时长整体呈上升趋势,且第2周每日运动时长普遍高于第1周;(3)AMI患者出院后第1天至第14天进行运动锻炼的人数从14人增加至37人,每日运动锻炼人数整体呈上升趋势;(4)AMI患者出院后第2周(38例,占38.0%)进行规律运动锻炼人数较第1周(17例,占17.0%)明显增多,但仅以步行作为主要的锻炼方式,运动形式单一,运动强度较低;(5)AMI患者出院后第1周、出院后第2周测量6分钟步行距离与心率变异程度均存在差异;心率变异程度主要与年龄、本次支架植入数量、左室射血分数与Killip心功能分级有关;(6)AMI患者出院后14天内自我体验报告的不适症状普遍存在,症状发生人数从多到少依次为“自觉疲劳”>“自觉呼吸困难”>“自觉胸闷>“自觉胸痛”;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症状在出院后14天内以出现1~5次频率居多;疲劳症状以出现10次及以上频率居多。研究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14天内运动时长总体呈上升趋势;(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14天内主动进行运动锻炼情况存在保守性与风险性;(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14天内自觉症状体验普遍存在;(4)基于移动设备的资料收集方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贺利敏[2](2017)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家庭康复程序的效果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死亡的首要原因。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可以挽救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介入术后的康复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本研究通过住院康复程序和家庭康复程序康复效果的对比分析,探索一套科学、简单可行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手术后的康复运动方案,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诊断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已行急诊介入治疗;愿意参加本研究者;肢体功能,心功能1-2级,语言沟通无碍障、能书写者为纳入对象。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条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进行家庭康复程序,对照组进行住院康复程序,通过运动试验后,根据各项运动强度指标,制定适宜的个体化运动方案。康复训练期为介入手术后的第7周开始至第12周,分别在康复运动训练2周和6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康复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六分钟步行距离、心率(Heart Rate,HR)、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Dd)、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应用SPSS17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量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本实验研究对象共69例,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最终进入分析研究对象共65例,其中观察组(家庭康复程序)32例,对照组(住院康复程序)3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分析结果如下:(1)两组运动后2周测试LVEF值,结果显示LVEF值,两组数据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运动后6周测试LVEF值,两组数据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家庭康复程序对左心室心功能、心电稳定性均有利,可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两组运动后2周测试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显示6分钟步行距离,两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运动后6周测试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康复运动程序后患者运动能力和活动耐力明显(3)两组运动后分别在2周和6周测试HR值,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心率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简易康复训练患者的舒适感明显提高。(4)两组运动后2周和6周分别测试LVDd值,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LVDd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LVDd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长期的观察。(5)比较观察组运动2周和6周后LVEF和6分钟步行距离,患者康复运动6周的LVEF和6分钟步行距离比运动2周有显着改善,说明患者坚持康复运动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着改善左心室功能和提高运动能力;比较运动2周和6周后LVDd和HR,统计分析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经过6周有效运动强度锻练后,患者的相应心功能得以维持。(6)比较对照组运动2周和6周后LVEF和6分钟步行距离,统计分析有显着差异(P<0.05);而比较2周和6周后LVDd和HR,统计分析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结果相似。说明康复运动训练能够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促进缺血坏死心肌和正常心肌之间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提高冠状动脉的血流储备。结论通过制定适宜的个体化运动方案,比较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术后应用家庭康复程序和住院康复程序康复训练后对心脏功能的康复效果,认为在研究观察期间内家庭康复程序优于住院康复程序,值得临床继续观察并实践。

金爱莲,王晓兰[3](2006)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的早期运动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的早期运动效果观察。方法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A组)和常规康复组(B组),每组各7例。结果A组患者对运动计划容易接受,心功能恢复快,并发症显着减少;与B组比较症状体征少,平均住院日短(P<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运动利于心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及降低致残率目的。

刘江生[4](2003)在《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文中研究表明此文主要内容系作者为陈在嘉,高润霖主编的《冠心病》(2002年出版)的“第五十一章 心脏康复”,卓大宏主编的《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的“第七十八章冠心病患者康复”撰写的内容。

何威,田汨,陈思远,孟申[5](2000)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治疗3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报道 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其中男性 31例 ,女性 4例。平均年龄 56 71±9 8岁。前期无心脏并发症者 15例 ,前期有心脏并发症者 2 0例。除接受常规心肌梗死治疗外 ,在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程序 ,程序结束出院前采用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及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进行心脏功能评定。全组病例在康复训练中及早期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未发生心脏事件 ,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安全可行。本文还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病例选择、康复程序进行中的注意事项和出院时评价进行讨论。

张利娟,彭倩,杨展[6](2021)在《早期路径心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早期路径心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采取PCI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61)和对照组(n=59),实验组给予早期路径心脏康复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2周心功能、生活质量;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干预2周后,相比对照组,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显着更高,左室收缩末期内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显着更高;干预2周后,相比对照组,实验组SF-36显着更高;相比于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实验组显着更低。结论:早期路径心脏康复能够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曾婷,莫利容,曾秀梅[7](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心脏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患者中比较严重的类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已成为目前AMI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早期心脏康复已成为AMI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评价早期心脏运动康复在AMI患者介入术后中的应用,本文搜集国内外关于AMI早期心脏运动康复的研究,对AMI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心脏运动康复的实施方法及运动康复疗效进行了综述。

黄冠华,吴小雨,张曼旭,崔凌志[8](2021)在《镁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大鼠股-腘动脉内皮lncRNA-sONE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镁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大鼠股-月国动脉内皮细胞lncRNA-sONE的影响。方法 100只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2例和实验组22例。随机选取100只SD大鼠,纵向切开腹股沟,暴露股-月国动脉,不进行剪切和剥离。其他为假手术组25例。实验组大鼠灌胃30 mg/(kg·d)-1镁溶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干预时间均为2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结果镁可影响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维持线粒体功能,拮抗Ca2+内流,影响lncRNA-sONE的表达。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镁可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大鼠高脂血症水平,改善大鼠股月国动脉内皮中lncRNA-sONE的功能,修复内皮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股-月国动脉lncRNA-sONE的表达有关。

饶艳芳[9](2021)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对比研究门德尔松手法与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康复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1月—10月入住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康复医学科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门德尔松手法,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干预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SSA量表、SWAL-QOL量表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描述、卡方检验、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LSD多重比较。结果:在干预过程中有7例脱落,最终纳入53例,其中干预组26例,对照组27例。(1)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划分情况: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划分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2周后、干预4周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划分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2)SSA量表总分比较:两组患者的SSA量表总分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和组间的交互效应显示,SSA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方法和时间存在交互效应,可认为不同时间、不同组别,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是不同的,且干预组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3)SWAL-QOL量表总分比较:SWAL-QOL量表总分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和组间的交互效应显示,SWAL-QOL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方法和时间存在交互效应,可认为不同时间、不同组别,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程度是不同的,且干预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李宇炀[10](2021)在《远隔缺血训练对冠心病血管新生、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项目旨在观察远隔骨骼肌缺血训练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管新生因子(VEGF、bFGF)及内皮功能因子(ET-1、NO)、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的静息节段总评分(SRS)、总灌注缺损面积(TPD)及心脏彩超、心肺运动试验等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探索远隔骨骼肌缺血训练是否能促进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血管新生、改善内皮功能及心功能,为冠心病患者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运动康复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昆明市延安医院门诊体检及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6例,分为对照组(A组)10例,SCAD 36例;其中将SCAD分为亚运动康复组(B组)12例,运动康复组(C组)12例,运动康复+远隔缺血训练组(D组)12例,所有研究对象在研究前进行心肺运动试验进行运动评估,并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制定心脏康复运动处方,其中亚运动康复组未按照运动处方行运动康复,运动康复组规律进行传统运动康复,运动康复+远隔缺血训练组在传统运动康复基础上加用远隔缺血训练方案。测定各组试验前及试验3月后外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并在各组试验前后行心脏彩超(echocardiography),收集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数据,同时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获得峰值摄氧量(V02peak)、每公斤体重峰值摄氧量(VO2peak/kg)、无氧阈时的摄氧量(VO2@AT)、每公斤体重无氧阈时摄氧量(VO2@AT/kg)、峰值代谢当量(Peak Mets)、无氧阈时代谢当量(Mets@AT)、峰值氧脉搏(Peak O2pulse)数据,并于试验3月后完善A、B、C、D组SPECT,收集各组间静息节段总评分(SRS)、总灌注缺损面积(TPD),其中D组收集试验前后SRS、TPD,并进行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1.实验前,A、B、C、D组在一般情况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显着性(P>0.05)。2.比较A、B、C、D组试验前数据,结果示:①试验前,与A组相比,B、C、D组 ET-1 升高、NO 降低;VEFG、bFGF 升高;LVEF 升高、LVED降低,V02peak、VO2peak/kg、VO2@AT、VO2@AT/kg、PeakMets、Mets@AT、PeakO2pulse 降低(P<0.05);②试验前B、C、D组组间上述数据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3.将B、C、D组试验3月前后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示:①B组试验后较试验前VEGF、bFGF、ET-1、NO、LVEF、LVED、V02peak、VO2peak/kg、VO2@AT、VO2@AT/kg、PeakMets、Mets@AT、PeakO2pulse均无显着差异(P>0.05)。②C组试验后较试验前,NO升高,ET-1 降低;VEGF、bFGF 升高;LVEF 升高;VO2peak、VO2peak/kg、VO2@AT、VO2@AT/kg、PeakMets、Mets@AT、PeakO2pulse 升高;③D 组试验后较试验前,NO升高、ET-1 降低;VEGF、bFGF 升高;LVEF 升高、LVED 降低;VO2peak、VO2peak/kg、VO2@AT、VO2@AT/kg、PeakMets、Mets@AT、PeakO2pulse 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将B、C、D组试验前后差值进行组间对比,结果示:①与B组相比,C组试验后NO升高更多,ET-1降低更多;VEGF、bFGF均升高更多;LVEF升高更多;VO2peak、VO2peak/kg、VO2@AT、PeakMets升高更多;②与B组相比,D组试验后NO升高更多,ET-1降低更多;VEGF、bFGF均升高更多;LVEF升高更多、LVED降低更多;VO2peak、VO2peak/kg、VO2@AT、VO2@AT/kg、PeakMets、Mets@AT、PeakO2pulse升高更多。③与C组相比,D组试验后NO升高更多,ET-1降低更多;VEGF、bFGF升高更多;LVEF 升高更多、LVED 降低更多,VO2peak、VO2peak/kg、PeakO2pulse升高更多,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试验后,比较A、B、C、D组SRS、TPD数据,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C、D组SRS、TPD均升高;②与B组相比,C、D组SRS、TPD降低;③与C组相比,D组SRS、TPD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6.D组试验3月后较试验前SRS、TPD降低(P<0.05)。[结论]1.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可能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新生因子异常及心功能下降情况。2.未严格地进行运动康复可能不能帮助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管新生,且可能不能帮助其改善心功能。3.按照科学的运动处方进行运动康复可能能够让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及血管新生情况得以改善,并可能促进其心功能的改善。4.在按照科学的运动处方进行严格的运动康复基础上加上远隔缺血训练可能能够帮助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及血管新生情况进一步改善,促进其心肌侧枝循环建立,并进一步帮助其改善心功能。

二、急性心肌梗死7例2周康复训练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7例2周康复训练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患者体验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自然康复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冠心病与急性心肌梗死
        (一) 冠心病与急性心肌梗死流行病学概况
        (二) 急性心肌梗死的管理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康复
        (一)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概述
        (二)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的起源与发展
        (三)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的内容
        (四)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的分期
        (五)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的效果
        (六) 急性心肌梗死的运动康复
    三、可穿戴设备在疾病管理中的应用
        (一) 可穿戴设备概述
        (二) 可穿戴设备在疾病治疗与疾病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三) 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四、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设计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一) 研究总体
        (二) 研究样本
        (三) 抽样方法
        (四) 纳入及排除标准
    三、样本量估计
    四、研究指标与测量工具
        (一)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二) 研究对象临床疾病相关资料
        (三) 研究对象出院前6分钟步行试验测量资料
        (四) 研究对象出院后自我测量6分钟步行距离与心率资料
        (五) 研究对象出院后每日运动锻炼情况与自觉症状体验情况记录
    五、资料收集
        (一) 资料收集前的准备
        (二) 资料收集过程
    六、资料分析
        (一)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
        (二) 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
        (三) 相关性研究
    七、质量控制
        (一) 研究设计阶段
        (二) 资料收集阶段
        (三) 资料录入阶段
    八、伦理原则
第四章 结果
    一、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一) AMI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二) AMI患者临床疾病相关资料
        (三) AMI患者入院前运动锻炼基本资料
        (四) AMI患者出院前6分钟步行试验测量结果
    二、出院后14天内研究对象进行运动锻炼情况描述
        (一) AMI患者出院后14天内进行运动锻炼总体情况
        (二) 不同特征AMI患者出院后14天内进行运动锻炼情况对比
        (三) AMI患者出院后14天内运动锻炼时长与人数情况
        (四) AMI患者出院后第1周与第2周运动时长情况对比
        (五) 不同时间点AMI患者进行运动锻炼情况变化分析
    三、不同时间点研究对象6MWT测量6MWD与HR结果分析
        (一) 不同时间点AMI患者6MWT测量6MWD与HR结果对比
        (二) 不同特征AMI患者不同时间点6MWT测量6MWD与HR结果对比
    四、出院后14天内研究对象自觉症状体验报告结果分析
        (一) AMI患者出院后14天内自觉症状体验情况总体描述
        (二) 不同特征AMI患者症状出院后14天内自觉症状体验情况对比
第五章 讨论
    一、研究对象的特征符合我国冠心病流行病学的特点
    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14天内运动锻炼情况分析
        (一)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14天内运动锻炼情况整体呈上升趋势
        (二)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14天内主动进行运动锻炼情况具有保守性与风险性
        (三) 入院前规律运动锻炼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更容易恢复运动锻炼
    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14天内自觉症状体验情况分析
        (一)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14天内自觉症状体验情况普遍存在
        (二) 规律的运动锻炼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适症状的发生
    四、移动设备作为新型资料收集工具,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 基于智能手机的资料收集方式尚不能代替传统问卷调查
        (二) 研究对象样本量流失较大
        (三) 基于可穿戴式运动监测手环测量6MWT的结果仅作为参考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研究意义
        (一) 临床护理:探讨未来对于AMI患者心脏康复自我管理及居家心脏康复指导的重点与难点
        (二) 护理研究:为真实世界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三、研究的局限性
        (一) 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二) 抽样的局限性
        (三) 样本量的局限性
        (四)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四、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3 患者临床资料调查表
    附录4 6分钟步行试验(6MWT)指南说明与记录表
    附录5 每日运动锻炼情况与症状自我体验情况记录
    附录6 自我测量6分钟步行距离与心率记录
    附件7 个人简介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家庭康复程序的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心脏康复运动治疗机制和发展
    1.3 心脏康复的策略
    1.4 当前康复方案及存在问题
    1.5 家庭康复方法、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运动强度指标
    2.3 康复程序
    2.4 住院康复程序
    2.5 家庭康复程序
    2.6 临床检测与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数据的处理
    2.8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运动前心功能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运动2周后心功能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运动6周后心功能的比较
    3.5 观察组运动前后心功能监测趋势的比较
    3.6 对照组运动前后心功能监测趋势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运动效果
    4.2 心脏康复的不同时间周期运动强度的探讨
    4.3 心脏康复的风险的探讨
    4.4 心脏康复运动的顺应性探讨
    4.5 不足和展望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的早期运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早期路径心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2周心功能对比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2.3 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对比
3 讨论

(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心脏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脏运动康复的概念
2 AMI患者PCI后早期运动康复程序
    2.1 早期运动康复的时机
    2.2 早期运动康复评估
    2.3 住院期早期运动康复方案
    2.4 活动停止的指征
    2.5 观察指标
3 早期运动康复的应用效果
    3.1 早期运动康复对心脏功能储备的影响
    3.2 早期运动康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3.3 缩短住院天数及减少医疗费用
    3.4 减少负面情绪
    3.5 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4 国内外早期运动康复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5 叙事护理的应用
6 小结

(8)镁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大鼠股-腘动脉内皮lncRNA-sONE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动物
        1.1.2 药品与试剂
        1.1.3 仪器
    1.2 方 法
        1.2.1 模型构建、分组与处理
        1.2.2 血脂水平检测
        1.2.3 血清内皮功能指标检测
        1.2.4 以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下肢静脉血内皮细胞数量
        1.2.5 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内皮lncRNA-sONE的表达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各组大鼠血脂水平比较
    2.2 各组大鼠血清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2.3 各组大鼠下肢静脉血内皮细胞数量比较
    2.4 各组大鼠股-月国动脉lncRNA-sONE表达比较
3 讨 论

(9)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相关流行病学特征
    2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主要并发症
    3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干预现状
    4 运动想象疗法的研究进展
    5 理论依据
    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质量控制
    6 医学伦理原则
    7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 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等级和SSA量表得分比较
    3 两组患者SWAL-QOL量表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1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可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2 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可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研究过程中的思考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表
综述 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远隔缺血训练对冠心病血管新生、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预适应心脏保护效应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远隔缺血适应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急性心肌梗死7例2周康复训练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患者体验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自然康复进程研究[D]. 王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家庭康复程序的效果评估[D]. 贺利敏. 东南大学, 2017(01)
  • [3]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的早期运动效果观察[J]. 金爱莲,王晓兰. 中国临床医生, 2006(10)
  • [4]冠心病患者的康复[J]. 刘江生.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3(S1)
  • [5]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治疗35例临床分析[J]. 何威,田汨,陈思远,孟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0(03)
  • [6]早期路径心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J]. 张利娟,彭倩,杨展. 黑龙江医学, 2021(20)
  • [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早期心脏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J]. 曾婷,莫利容,曾秀梅. 心理月刊, 2021(17)
  • [8]镁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大鼠股-腘动脉内皮lncRNA-sONE的影响[J]. 黄冠华,吴小雨,张曼旭,崔凌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1(06)
  • [9]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门德尔松手法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研究[D]. 饶艳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远隔缺血训练对冠心病血管新生、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D]. 李宇炀.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标签:;  ;  ;  ;  

7例急性心肌梗死2周康复训练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