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输中转码视频的客观质量评价

无线传输中转码视频的客观质量评价

一、无线传输中对转码后视频的客观质量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赵亚娟[1](2020)在《大容量低时延信源信道联合编码视频传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多媒体通信业务的蓬勃发展,近年来诸如虚拟现实体验、无人驾驶汽车、图像智能识别监控等一系列实时多媒体传输业务需求的涌现,使得超高清视频的实时可靠传输逐渐晋升为普遍需求,而这需要更高的传输速率以及低时延高可靠性的要求来予以支撑。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现有的高速无线视频传输技术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超高清视频海量数据所带来的处理复杂度提升、在保证视频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提升复杂信道环境下的传输可靠性、以及获得视频无线传输整体链路的低时延特性等。然而,传统信源与信道分离设计、独立编码的方式难以满足上述应用需求,而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即面向上述难点技术问题,对低时延超高清视频信源信道联合编码传输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本文首先介绍了现有超高清视频压缩编解码算法和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技术的理论基础;然后,针对复杂室内信道环境下低时延、高可靠超高清视频传输所面临的技术难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重点是低时延超高清视频压缩编解码算法,以及面向MIMO-OFDM系统的JSCC视频码流加载与调制方法。(2)、研究具有低时延特征的超高清视频压缩编解码算法。针对现有的压缩编解码算法计算复杂度极高、编解码时延较高、以及视频画质损失较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对称小波变换的超高清视频压缩编解码算法,该算法使用非对称小波变换来降低视频数据间的空间冗余和列变换引入的缓冲时延,且能根据人眼视觉特性来降低视觉冗余,并进一步采用轻量级的熵编码算法降低统计冗余。而在解码端,首先解析视频参数,然后根据这些参数进行熵解码得到变换系数,最后再进行反变换恢复视频序列。理论与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新算法在保证视频图像恢复质量的同时,能显着减少超高清视频压缩的计算复杂度,并降低处理的环路时延。(3)、研究面向MIMO-OFDM系统的JSCC视频码流加载与调制方法。为了满足室内环境下视频高速可靠传输的需求,提出了一种面向MIMO-OFDM系统的JSCC视频码流重要性加载与调制方法。该方法首先对视频码流数据进行重要性划分;然后在信道调制和MIMO空间信道映射进行两级不等差错保护。最后,考虑了理想信道反馈下的OFDM子载波视频码流调制算法。仿真表明,该算法可实现对信源重要性数据的不等差错保护,相较于传统的固定调制算法,可以将视频图像的客观质量提升5-15d B。

赵胜[2](2020)在《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唤醒与图像传输研究》文中提出监测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得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不能满足某些场合监测需求,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Wireless Multimedia Sensor Networks,WMSNs)应运而生。音频、视频和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加入,使得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对环境信息的采集更加精确和全面,然而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的图像采集节点能耗大以及传输数据量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的生存时间。论文针对图像采集过程中的相机节点唤醒问题和图像传输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简要介绍了WMSNs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了WMSNs中的相机节点唤醒策略、多节点协同、小波变换的基本理论以及在图像处理领域中的小波变换基本原理和图像编码算法。针对WMSNs中的相机节点的唤醒问题,综合考虑相机节点的唤醒策略、事件的相对发生位置和相机节点的能耗等问题,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位置信息的多节点协同的相机唤醒方法。本文首先建立网络模型,采用分布式相机节点唤醒策略,在成簇算法上采用基于节点能量的联合动态簇头选举算法;当事件发生后,由普通节点感知事件位置进而发送给相机节点,相机节点根据事件等级以及剩余能量情况进行唤醒和事件采集工作。针对图像采集后的图像传输问题,论文首先研究分析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编码经典算法:嵌入式零树小波编码算法(EZW)和分层小波树集合分割算法(SPIHT),结合分布式传输过程,将图像分通道并分块后进行小波分解和压缩编码,并利用多个普通节点传输至目标节点。论文综合考虑图像的客观质量评价标准和主观质量评价标准,选取了提升9/7小波变换算法,5层的小波分解层数,0.5bpp的码率,在此条件下,重构图像的质量较好。论文结合分布式传输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SPIHT的分布式图像传输算法,在多跳结构的WMSNs中可以有效降低传输能耗。借助MATLAB实验平台,分别对基于位置信息的多节点协同的相机唤醒方法和基于SPIHT的分布式图像传输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相机唤醒方法能够延长相机节点的生存时间;在满足一定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论文提出的分布式图像传输算法可以有限延长网络生存时间。

范志成[3](2019)在《中继系统下基于递归失真估计的混数模视频传输算法研究》文中认为在无线通信中,中继系统(Relay)可以满足数量较大的用户在一片区域内共享一定数量的信道,中继理论在蜂窝无线系统中也有很大的作用。现有的中继系统进行视频传输时多数使用传统的数字视频传输方案,所以其存在着不可以避免的悬崖效应和饱和效应,为了减小传统数字视频传输方案中的悬崖效应和饱和效应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将混合数字模拟视频传输(Hybrid digital analog,HDA)应用于中继系统,并提出自适应功率分配算法来对框架做出优化。首先,提出了中继系统中基于递归失真估计的数模混合视频传输模型(Recursive distortion estimation of Hybrid digital analog in relay network,R-RDEHDA),发送端首先将视频序列进行H.264/AVC编码,得到二级制比特流,然后对码流进行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以及信道调制,得到数字传输信号;将量化残差进行模拟编码(softcast)得到模拟信号,最后通过将两部分信号进行混合后传入瑞利信道,并通过信道状态信息对系统期望失真做出估计。实验证明,在中继系统中应用混合数字模拟视频传输方案得到的视频质量要优于进行纯数字视频传输的结果。其次,提出了一种针对基于混合数字模拟视频传输的中继系统的自适应功率分配方案。在所提出的R-RDEHDA系统中,功率分配同时影响着中继系统的中断概率(Outage probability)以及混合数字模拟视频传输的结果,所以本文,通过提出一种自适应功率分配方案使系统可以在不同的信道环境中得到最好的传输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未进行自适应功率分配的R-RDEHDA性能要优化5d B-9dB。

刘子奇[4](2019)在《一种基于虚拟GPU的小区云游戏平台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游戏行业的快速发展,电脑游戏对电脑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机游戏便捷的游戏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许多电脑游戏的爱好者,提出了也能在移动设备上畅玩电脑游戏的愿景。在这样的愿景和需求下,云游戏技术应运而生。然而,云游戏技术发展的步伐极其缓慢。目前网络上提供的云游戏软件,大多数只能提供电脑到电脑的串流服务,其技术弊端也很明显:或是依赖于指定配置的硬件环境,或是在实时性、云游戏画质上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目标。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虚拟GPU的小区云游戏平台,旨在实现一种应用面更广、实用性更强的云游戏模式。本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有机整合了小区游戏资源和硬件资源,充分利用了家庭设备资源;(2)实现了能够串流至移动设备的云游戏系统,并通过钩子的捕获方式、管道的输送结构、动态同步策略、虚拟控制器实现了云游戏系统的实时性、高画质、同步性、可控性等目标。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云游戏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从中分析了各种云游戏系统的优缺点。之后论文对云游戏平台进行了全面的需求分析并提出了软件化、实时性、可控性等设计目标。基于需求和目标,论文设计了云游戏平台和云游戏系统的整体架构,对云游戏系统进行了子系统和功能模块的划分,并详细说明了每个子系统的设计历程和具体实现。最后,论文对云游戏系统的页面、功能、延迟、画质进行了测试,并详细分析了测试结果。最终测试结果表明:本论文实现的基于虚拟GPU的小区云游戏平台,成功的将小区服务器资源与家庭设备相结合,允许玩家通过Android手机、平板、电视等家庭设备访问云游戏平台,并畅玩平台提供的游戏。云游戏系统能为玩家提供实时的云游戏体验,也提供了可将移动设备转换成虚拟控制器的方案。对比于传统的云游戏软件,本论文实现的云游戏系统在实时性、高画质、同步性上有了极大的提高。

黄巍[5](2018)在《异构无线融合网络视频传输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无线网络中视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呈现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媒体态势。目前,视频数据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而无线网络带宽资源受限、网络拥堵、传输效率低,正成为目前制约视频消费的重要瓶颈。为了提升视频传输质量,构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新媒体无线网络,视频的纠错保护技术和基于异构网络的资源管理技术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提升无线网络视频传输的用户体验质量(Quality of Experience,Qo E)为核心,立足于以下两个关键技术进行研究:1.针对无线传输信道的高误包率特性,设计基于喷泉码的视频前向纠错保护(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机制,改善其解码性能,并结合需求设计不等差错保护机制,提升视频传输的稳定性;2.针对无线传输信道带宽受限特性,设计异构融合网络中视频传输的资源分配机制,并对具有用户间通信的车联网场景和基于用户视角的沉浸式媒体做了具体的传输机制和分配算法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如下:·提出了改进喷泉码用于视频前向纠错保护的方法。针对传统喷泉码解码效率随解码不断降低的问题,建立了解码效率与度分布和解码状态的关系,通过优化获得不同解码数量所对应的最佳度分布,并基于此设计了一种有限反馈的喷泉码,可以极大的提升视频前向纠错喷泉码的性能;针对无线网络用户信道的差异性,设计了一种不等喷泉码,通过虚拟复制和衡量度分布方式,携带多种不同重要程度的信息,适应同一网络中不同用户的信道状况。实验证明,基于这种不等喷泉码的传输,信道较差用户可以解码出基本信息,而信道较好用户可以解码出更多额外信息提高观看质量,进而提升系统中所有用户的总体体验质量;研究了喷泉码参数与用户体验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两层Qo E模型:第一层构建了编码冗余和用户体验质量参数之间的关系,第二层建立用户体验质量参数与体验分值之间的关系。在视频点播控制中应用该模型的结果表明用户总体体验质量可以得到显着提升。相关分析和设计对无线网络下视频传输的前向纠错编码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关码字已经被智能媒体传输标准采纳。·提出了基于LTE/WLAN的异构融合网络视频传输资源分配算法。考虑用户同时可以在具有多个Wi-Fi节点的WLAN网络和LTE网络中进行选择的异构融合网络场景,构建了一个多用户、多接入网的应用层资源分配优化问题。本文证明了该问题为混合整数的NP-hard问题(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hard problem),并设计了贪婪算法和罚函数算法降低求解复杂度。其中,罚函数法通过在原优化问题中加入一个特殊构造的罚函数,将原问题的限制条件缩放并转化为凸优化问题并求解,具有极低的复杂度,可以在移动场景中快速迭代出结果,而且优化结果大概率为全局最优解。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考虑场景更为实际,算法更为有效,对异构无线网络视频传输具有更实际的应用价值。此外,这一异构无线网络被应用至车联网场景,为了解决系统车辆增多出现的Qo E饱和问题,提出利用车与车通信(V2V)帮助车与基站/道路节点通信(V2I)分流的异构网络架构,构建了车联网视频传输的接入选择和传输速率分配优化问题。由于每一个通信渠道的接入选择和速率分配都会对其他网络的传输产生影响,本文设计了一种分阶段启发式算法:首先找出制约系统Qo E提升且适合进行V2V通信的车辆,再将V2V通信和V2I通信进行等效转换,以较低复杂度求解该问题。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有文献中的方法,本文提出的算法可以提高系统总Qo E且求解复杂度很低,可以有效地提升车联网视频传输质量。·提出了异构融合网络中360度全景视频的高效传输算法和缓冲机制。在360度全景视频分块传输中,本文综合考虑显着度检测、头部摆动预测和投射带来的扭曲等因素,提出了针对全景视频传输的系统效益模型,建立了异构融合网络中多用户的360度全景视频传输优化问题,考虑了视频内容、用户行为与用户的差异信道并进行分析,设计了多用户各个视频分块上的码率分配问题;由于全景视频视角分块预测误差,传统视频缓冲方案并不适用于分块传输的全景视频缓冲,本文设计了针对全景视频的融合缓冲机制:结合网络状况和现有缓冲状态,设计了变化缓冲长度的速率管理策略以减少初始时延,提升传输效率;设计了一种分层的缓冲结构,使得有效平衡缓冲内容中新视频分块和既有视频分块的更新。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几种视频传输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传输算法可以获得更好的视频质量。本文提出的全景视频缓冲机制的性能优于现有文献,可以在在保持一定缓冲内容的同时为用户提供持续地较高质量的观看体验,对无线网络沉浸式媒体传输具有重要价值。

沙俊[6](2017)在《MPPSK编码调制与无线视频传输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人类社会已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无线网络提供的各种业务中,视频已成为最重要的载体。无线视频传输包括两大关键技术:压缩编码和无线传输。压缩编码主要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压缩视频冗余,降低传输数据量。无线传输主要研究如何提高无线传输速率和传输过程中的差错控制。为了实现高速传输,现代通信系统带宽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无线频谱资源的紧缺。高效调制技术能在单位频带内传输更多的信息,可有效缓解频谱紧张问题,因此研究高效调制技术在无线视频传输中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视频压缩编码理论和H.264/AVC视频编码标准,接着介绍了高效调制的关键技术多元位置相移键控(MPPSK:M-array Position Phase Shift Keying)理论,并推导了其功率谱公式,分析了其在视频传输应用方面的优势。接着讨论了 H.264编码数据的码流特征,提出了基于NAL类型的数据分割算法,将编码数据分割为高优先级数据和低优先级数据。提出了 MPPSK视频传输系统中基于数据分割的不等差错保护(UEP:Unequal Error Protection)方案,即对不同重要性数据进行不同码率的信道编码保护,从而提高恢复视频的质量。借助JM软件、matlab等工具进行仿真验证,相同信噪比条件下,高优先级数据误码率比低优先级数据低一个数量级。而采用UEP方案的整体数据误码率要优于等差错保护(EEP:Equal Error Protection)方案,同等信噪比条件下恢复视频的峰值信噪比也高于EEP方案。然后介绍了 MPPSK调制解调的硬件实现方式,重点分析了解调器核心模块冲击滤波器和基于位置信息的判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双窗实时位同步算法。该算法是反馈式的全数字同步方案,基于数据辅助来计算定时误差。接着利用System Generator工具搭建MPPSK通信系统,使用Verilog语言实现了位同步和判决算法,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将位同步和判决模块生成对应的HDL代码,用于FPGA硬件实现。最后基于XilinxFPGA搭建了 MPPSK图像传输系统,按照信号流向介绍了图像采集、调制器、解调器和显示模块的硬件代码实现细节,给出了各模块的实现框图及引脚说明,并进行了功能仿真、时序仿真和硬件调试。最终在载波fc=70MHz,以2Mbps码率实现了图像传输功能,系统从SD卡读取图像数据,经编码、调制、传输、解调、解码等过程,最终通过VGA接口显示到屏幕上。由于70MHz是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及许多VHF/UHF电台的标准中频,因此本文系统将可与这些通信设备直接在中频接口。

黎润成[7](2016)在《视频码流特征提取与质量分析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相关的应用涵盖各个领域,视频品质的优劣对各项应用服务起决定性作用。基于网络的视频应用均有一个基本特征:一个节点产生的视频流通过网络(有线或无线)传输到另一个节点上。其中产生与传输阶段是发生降质的主要过程,所以在不同节点上进行质量评价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视频的客观质量评价模型研究有很多,不过尚未见到一个完整的实用视频质量评价系统。因此论文在总结、分析和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完整实用的视频码流特征提取与质量分析系统。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现有的基于视频码流特征的客观质量评价方法,并着重对导致降质的码流特征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与全面的总结。然后,根据当前主流的视频主观质量评价方法,设计出主观评价系统,为后续的实验建立主观评价数据库提供了一个实用解决方案。其次,研究在音视频技术领域上应用广泛的编解码库FFmpeg,分析了其在视频解码重建过程中,对视频中各类码流特征的读取机制以及存储形式,为提取码流特征数据提供指导。最后,以FFmpeg解码播放器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视频码流特征提取与视频质量分析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H.264编码标准视频完成了视频质量分析实验。(1)在基于编码失真的视频码流特征的视频质量分析实验中,以随机量化参数编码的视频作为测试样例,提取视频中基于编码失真的码流特征,并结合所研究的质量评价模型进行预测评分。(2)在基于网络传输的视频码流特征的视频质量分析实验中,以live555作为流媒体服务器,在虚拟机环境下模拟网络丢包,传输过程中提取基于网络传输的码流特征,并结合另一种质量评价模型计算出预测分数。上述实验表明,所设计的码流分析系统能无误地提取各类视频的码流特征,结合相对应客观评价模型的质量评价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卫津津[8](2016)在《基于视觉信息的质量感知模型及检索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及计算机视觉的迅猛发展,视觉信息大数据时代也接踵而至。如何从与视觉信息相关的海量的数据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已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且具有挑战性的研究热点,其中又以视觉信息的质量为核心问题。视觉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信息的可展示性、检索的准确性与知识发现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人工智能推理的可靠性。另外,社交网络上图像、视频等可视化数据的数据量与日俱增,也预示着对多媒体数据有效的检索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视觉信息的统计特性,质量评价准则的设计及基于视觉信息的检索。主要的工作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现有基于机器学习的无参考视频质量评价方法中需要利用大量主观评价分值进行训练,导致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一种非主观值训练的盲视频质量评价算法。该算法的关键是利用高斯差分滤波器提取视频结构特征矢量,并建立多级质量感知中心集合,构建视频空域质量评估密码本;然后利用聚类算法获取对运动矢量进行分类的阈值,进而得到运动感知因子;最后,结合视频空域感知质量和运动加权因子得到视频客观质量。结果表明,该算法优于对比的其他无参视频质量评价算法,且计算复杂度低。(2)综合考虑了影响立体视频用户体验质量QoE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一种面向网络传输业务的立体视频用户体验质量的多指标评价模型,该模型首先分析了立体视频QoE的四大类影响因素;然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分析,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最后,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得到最终的立体视频QoE评价模型。通过网络仿真实验,并利用主观评测值,验证各个指标对网络传输中立体视频QoE的影响。(3)针对社交媒体中图像和文本之间存在的噪声大及不完全对应,造成基于关键词查找图像的检索方法不准确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超图相关性学习的社交图像检索模型。该模型基于超图原理利用图像的视觉信息特征,文本信息,及用户的社交关系信息建立图像之间多类型的关系。在超图的学习过程中,利用选择性优化算法对超边的权重进行更新,实时的调整每个超边在超图重构中的影响。另外,将图像的受欢迎程度用于图像检索的重排序中。该方法适用于在社交媒体互动平台(比如Sina微博),利用图像视觉特征、辅助的文本信息及图像所属用户个人资料和兴趣之间的关系,检索出符合用户个性化要求的结果。

杨国峰[9](2014)在《基于X射线成像的焊缝质量智能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石油工程尤其是长输油管道建设与运行维护项目中,焊接和无损检测是关键施工工序,焊接质量分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石油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长输油管道具有高复杂作业环境、超长传输距离、信息传输可靠性低、焊缝微小缺陷识别难度大等特点,相比于常规的焊缝质量检测与分析问题具有更加复杂的客观环境和技术难度。基于X射线成像技术的焊缝质量检测与分析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范围最广的焊缝质量分析方法,针对X射线的焊缝成像、数字图像传输、焊缝缺陷无损检测与视觉识别、焊缝质量分析评价等问题是相关理论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本文从分析长输油管道的焊缝图像在复杂现场环境采集、大时空跨度传输、图像数据存在高能耗低可靠性等的领域特征入手,提出了更具有实用价值的适合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检测与分析的智能方法,应用石油工程、无线传感网络、图像识别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手段,对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检测与评价方法、X射线焊缝图像采集与远距离传输优化问题、图像还原与焊缝微小虚焊点视觉智能识别方法等理论问题开展工作,并且基于石油工程自动化与软件工程技术设计开发一套基于X射线成像的焊缝质量检测系统,在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分析领域进行模拟应用验证。首先,针对如何基于X射线成像方法实现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检测与评价,本文分析了长输油管道在现场作业环境、传输距离、图像传输可靠性和焊缝缺陷识别难度等方面的特点,通过综合应用X射线成像焊缝检测技术,提出了一种适合长输油管道的X射线焊缝质量视觉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X射线数字成像的焊缝质量评价方法,包括X射线焊缝质量评价指标,以及包括标准分类、标准等级、标准化及其特性、标准化对象所组成的成像标准及标准体系,为实现x射线数字成像焊缝质量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从工程化实现角度提出了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路线。探讨了基于X射线的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视觉检测方法,从原理上分析了长输油管道焊缝的X射线成像技术;通过对X射线计算机照相检测方法和X射线检测数字成像方法两类典型的X射线数字成像方法的分析比较,探讨了X射线数字成像方法在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检测的适用性以及存在的技术难点。其次,为了实现焊缝数字图像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可靠性,尤其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降低数据传输能耗、提高数据传输准确率,本文提出了基于回归模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图像数据传输优化方法。描述了焊缝数字图像数据采集与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的关键技术;分别建立了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从不同复杂度建立焊缝数字图像传输所依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回归模型;为了求解所提出的问题和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回归算法的图像数据传输优化方法,通过形式化定义给出了算法核心描述,并详细描述了分布式回归算法的流程设计和参数设置。为了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利用仿真评估能量损耗和预测精度。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非常适用于多元监测数据的压缩,从而实现焊缝数字图像的数据低能耗、高准确度的传输,对于长输油管道的焊缝图像传输准确性、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焊缝图像的还原准确度和焊缝质量视觉识别效率。同时,所提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线性回归数据采集算法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础理论与支撑技术的发展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随后,本文针对焊缝质量智能识别分析领域的虚焊点智能识别核心问题,尤其是高精密微小虚焊点的数字图像智能识别问题开展工作。提出并分析了焊缝缺陷数字图像辅助判别问题,重点探讨了虚焊点X射线图像识别以及焊缝缺陷数字图像智能识别的关键技术。分别提出了虚焊点数字图像智能识别方法和微小虚焊点X射线视觉识别优化方法,前者从数字图像的预处理方法以及虚焊点的图像特征处理方法角度进行分析,后者重点研究了X射线图像二值化处理方法以及微小虚焊点边缘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Sobel算子的微小虚焊点X射线视觉识别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与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算法较之传统算法在运行稳定性、适用性与健壮性更具优势,尤其在高精密焊接点微小虚焊点识别过程中,本文算法比传统算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能够有效降低识别误差,保证焊接对象的质量。最后,本文在基于X射线的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评价方法、焊缝图像远距离数据传输优化方法、焊缝微小虚焊点的视觉智能识别方法等问题的研究基础上,设计实现了—套X射线数字成像焊缝质量智能检测系统,综合验证X射线成像方法在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检测上的应用效果。为了验证基于X射线成像方法对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检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从某石油冶炼运输企业收集了大量的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数据并利用本文前述章节的理论成果对其进行模拟应用,验证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检测的效果。将收集得到的实际数据在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中进行模拟运行,依次分析了系统在X射线焊缝数字成像、焊缝数字图像网络传输、微小虚焊点智能识别等方面的应用效果,从而验证本文工作对于提高焊缝质量分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实际应用价值。

杨晓晖[10](2014)在《立体电视中多视点视频增强和视线跟踪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多媒体是当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随着人们对服务质量和视觉体验要求的不断提高,数字多媒体处理技术和设备都在不停的更新换代。作为一种新兴的可视媒介形式,立体电视(Three Dimensional Television,3DTV)能够为用户提供很强的立体感和沉浸感,因而引起广泛关注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与传统二维(2D)电视相比,立体电视需要向用户提供多个视点的视频,所以传输数据量巨大,成为制约立体电视技术发展的瓶颈。在立体电视系统中,多视点视频(Multi-view Video, MVV)的空间分辨率、帧率(frame rate)、视点的数量等对视觉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多视点视频帧率越高,特别对于大尺寸液晶显示设备(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电视画面就会越流畅;视点数量越多,用户的观看范围越大,立体感也就越强。然而,随着传输视频帧率的提高、视点数量的增多,传输的数据量必然急剧增加。虽然当前提出了有效的多视点视频编码技术,但立体电视传输中多视点视频的帧率、视点数量仍然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另外,在交互式立体电视系统中,通常需要对用户视线或者头部进行跟踪,依此确定视点的播放与切换。针对上述立体电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着重对立体电视系统中多视点视频增强和视线跟踪方法进行了研究。其中,多视点视频增强包含立体视频帧率提升和视点合成两个方面。从发送端来看,利用帧率提升和视点合成可以减少数据传输量,节省带宽;从接收端来进行分析,帧率提升使单路视频看起来更流畅,减少了由于视频帧率过低造成的运动模糊和抖动,而通过视点合成增加了虚拟相机的数量,扩大了可视范围,使用户能够获得更好的立体视觉体验。另外,本论文对交互式立体电视中的人机交互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灰度分布视频处理的非接触式视线跟踪系统。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1、提出了一种彩色+深度格式(video plus depth)的立体视频帧率提升算法。首先,根据深度信息将运动向量(Motion Vector, MV)分成深度连续运动向量和深度不连续运动向量。在深度连续运动向量场(Motion Vector Field, MVF)中,利用深度层次约束的运动向量优化方法对错误运动向量进行检测和校正,提高运动向量的准确度;对于深度不连续运动向量场,则采用了一种基于前景匹配的运动向量优化方法,保持了运动补偿过程中前景运动物体边缘的完整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的适应性运动补偿和图像块分割方案。根据视频场景中深度信息和运动向量的关系,适应性选择前向运动补偿与后向运动补偿,同时,利用基于深度和α-matting的图像分割方法对深度不连续图像块进行分割,相对于传统帧率提升算法,减少了运动补偿后遮挡区域和非遮挡区域出现的模糊和伪影的现象,可以有效提升立体视频的视觉质量。3、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对称图像修复的虚拟视点重建算法。在提出的算法中利用左右两路的彩色视频和深度视频对中间的任意虚拟视点的视频进行生成,利用虚拟视点与左右参考视点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确定主要参考视点和辅助参考视点。首先,利用三维图像变换技术将主要参考视点和辅助参考视点图像投影到虚拟视点。其次,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去除虚拟视点图像中的裂纹和错误点,提高图像质量。然后,通过辅助虚拟视点图像对主要虚拟视点图像中的遮挡区域进行填充,.并且为了实现视点间视频色彩的统一,对左右参考视点图像进行亮度调整。最后,利用深度辅助的非对称图像修复方法对剩余的空洞区域进行填充。4、提出了一种基于灰度分布视频处理的非接触式视线跟踪系统,该系统可以作为交互式立体电视系统中的人机交互设备。首先,在近红外光源照射条件下采集使用者头动视频,然后根据视频帧的灰度分布特征,依次进行面部区域、眼睛区域、瞳孔区域的检测与提取,最终计算出瞳孔角膜点反射坐标和瞳孔中心坐标;根据特征参数,采用基于交比不变性质的视线跟踪算法进行注视点位置的计算,实现视线跟踪;另外,针对视线跟踪过程中眼球视轴和光轴的不重合,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五点定标算法。实验结果表明,针对佩戴眼镜和裸眼使用者,该系统均能够达到较高的精度,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二、无线传输中对转码后视频的客观质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传输中对转码后视频的客观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大容量低时延信源信道联合编码视频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频压缩编解码技术发展与演进
        1.2.2 室内高速传输技术的发展
        1.2.3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创新点及篇章结构
        1.3.1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总结
        1.3.2 本文篇章结构
第二章 超高清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理论基础
    2.1 高清视频压缩理论基础
        2.1.1 数字视频压缩基础理论
        2.1.2 高清视频预测编码
        2.1.3 高清视频变换编码
        2.1.4 高清视频熵编码
    2.2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理论
        2.2.1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的基本原理
        2.2.2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的基本框架
        2.2.3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关键技术
    2.3 面向MIMO-OFDM系统的JSCC超高清视频传输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时延超高清视频压缩编解码算法
    3.1 经典的视频压缩编解码算法
        3.1.1 H.264/i AVC算法
        3.1.2 HEVC SCC算法
        3.1.3 JPEG 2000 ULL算法
    3.2 本文提出的基于非对称整数小波变换的压缩算法
        3.2.1 非对称整数小波变换处理
        3.2.2 码率控制与量化
        3.2.3 熵编/解码
        3.2.4 算法的处理时延和复杂度性能分析
    3.3 仿真与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MIMO-OFDM系统的JSCC视频码流加载与调制
    4.1 基于信源重要性的视频码流加载
        4.1.1 基于信源重要性的天线空间映射
        4.1.2 基于信源重要性的比特符号加载
    4.2 基于信道反馈CSI的OFDM子载波调制
        4.2.1 典型无线信道模型
        4.2.2 OFDM子载波加载调制算法
    4.3 仿真与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唤醒与图像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安排
2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基础
    2.1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概述
        2.1.1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2.1.2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2.1.3 多媒体传感器节点系统设计
        2.1.4 多媒体传感器节点覆盖
    2.2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
        2.2.1 平面网络结构
        2.2.2 逻辑分层结构
    2.3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多节点协同与三级协作
        2.3.1 多节点协同
        2.3.2 三级协作模型
    2.4 网络能耗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唤醒研究
    3.1 网络唤醒的相关策和网络模型
        3.1.1 网络唤醒的相关策略
        3.1.2 网络模型
    3.2 相机节点唤醒机制
        3.2.1 节点调度
        3.2.2 相机节点唤醒机制流程
    3.3 多节点协同的相机节点唤醒方法
        3.3.1 普通成员节点成簇
        3.3.2 相机节点与事件的位置关系
        3.3.3 多节点协同的相机节点唤醒
    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3.4.1 节点能耗与感知事件的普通节点数量实验分析
        3.4.2 相机节点存活数与时间关系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分布式图像传输技术
    4.1 图像处理中的小波变换
        4.1.1 小波变换理论基础
        4.1.2 图像的小波变换
        4.1.3 提升小波变换
    4.2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编码经典算法
        4.2.1 嵌入式零树小波编码算法(EZW)
        4.2.2 分层小波树集合分割算法(SPIHT)
    4.3 基于小波变换的分布式图像处理方法
    4.4 基于SPIHT的图像传输算法
        4.4.1 改进的分布式图像处理方法
        4.4.2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4.4.3 小波变换算法及其码率的选取
        4.4.4 小波变换分解层数的选取
        4.4.5 基于SPIHT的分布式传输算法
    4.5 仿真实验与分析
        4.5.1 节点能耗与单跳平均距离关系实验分析
        4.5.2 总能耗与传输跳数关系实验分析
        4.5.3 网络生存时间与节点密度关系实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中继系统下基于递归失真估计的混数模视频传输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继系统
        1.2.2 数字传输技术
        1.2.3 混合数字模拟视频传输方案
        1.2.4 失真估计技术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引言
    2.2 中继系统
    2.3 混数字模拟视频传输方案
        2.3.1 数字视频传输方案
        2.3.2 模拟视频传输方案
        2.3.3 混合数字模拟视频传输方案
    2.4 递归失真估计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继系统下的基于混合数字模拟视频传输方案的递归失真估计
    3.1 引言
    3.2 基于混合数字模拟视频传输方案的中继模型
        3.2.1 失真模型推导
        3.2.2 错误蔓延的研究
    3.3 评定标准
        3.3.1 主观质量评价
        3.3.2 客观质量评价
    3.4 实验结果
        3.4.1 实验参数设置
        3.4.2 性能分析
        3.4.3 性能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对R-RDEHDA方案的自适应功率分配研究
    4.1 引言
    4.2 自适应功率分配方案
        4.2.1 问题提出
        4.2.2 算法伪代码
    4.3 实验结果
        4.3.1 实验参数设置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

(4)一种基于虚拟GPU的小区云游戏平台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云游戏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ameStream
        1.2.2 Steam Link
        1.2.3 StreamMyGame
        1.2.4 格来云游戏
    1.3 本文研究工作概述
        1.3.1 云游戏平台的架构与设计
        1.3.2 云游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技术
    2.1 GPU虚拟化
    2.2 Windows Hook
    2.3 流式传输
        2.3.1 转码
        2.3.2 编码
        2.3.3 解码
    2.4 SDL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游戏平台的需求分析
    3.1 云游戏平台的应用场景分析
    3.2 云游戏平台的用户需求分析
        3.2.1 家庭用户需求分析
        3.2.2 管理员用户需求分析
    3.3 云游戏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
        3.3.1 云游戏服务端的功能需求分析
        3.3.2 云游戏客户端的功能需求分析
    3.4 云游戏平台的非功能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游戏平台的整体架构设计
    4.1 云游戏平台的设计目标
    4.2 云游戏平台的整体架构设计
    4.3 云游戏系统的设计目标
    4.4 云游戏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游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捕获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1 挂钩模块
        5.1.2 画面捕获模块
        5.1.3 输入模块
        5.1.3.1 事件输入
        5.1.3.2 视频输入
        5.1.3.3 音频输入
    5.2 编码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2.1 管道模块
        5.2.2 转码模块
        5.2.3 编码模块
        5.2.3.1 视频编码
        5.2.3.2 音频编码
    5.3 传输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3.1 传输模块
        5.3.1.1 传输协议体系
        5.3.1.2 RTSP服务
        5.3.2 解码模块
        5.3.3 播放模块
    5.4 控制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4.1 控制消息协议模块
        5.4.2 虚拟控制器模块
        5.4.2.1 虚拟控制台
        5.4.2.2 虚拟摇杆
        5.4.2.3 虚拟按钮
        5.4.3 重演模块
        5.4.3.1 控制客户端
        5.4.3.2 控制服务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云游戏系统的测试
    6.1 系统测试环境
    6.2 系统页面测试
    6.3 系统功能测试
    6.4 系统延迟测试
    6.5 系统画质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异构无线融合网络视频传输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无线网络中的视频
        1.1.2 异构无线融合网络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频传输中的前向纠错保护码研究
        1.2.2 异构融合网络资源分配研究
        1.2.3 360 度全景视频传输研究
    1.3 论文研究意义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1.4.1 论文主要内容
        1.4.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无线网络视频传输中的前向纠错码
    2.1 引言
    2.2 传统喷泉码
    2.3 基于反馈信息的前向纠错码
        2.3.1 Raptor码问题分析
        2.3.2 最佳度大小
        2.3.3 基于反馈信道的FEC机制设计
    2.4 不等喷泉码
        2.4.1 度分布选择
        2.4.2 编码设计
        2.4.3 解码设计
    2.5 基于用户体验模型的前向纠错码
        2.5.1 两层Qo E模型
        2.5.2 基于两层Qo E模型的多用户视频点播
    2.6 仿真结果与分析
        2.6.1 基于反馈的Raptor码性能
        2.6.2 不等喷泉码性能
        2.6.3 基于用户体验的视频点播算法性能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视频传输与资源分配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与问题建立
        3.2.1 系统模型
        3.2.2 问题建立
    3.3 基本异构无线网络视频传输算法
        3.3.1 基本异构无线网络贪婪算法
        3.3.2 基本异构无线网络罚函数算法
    3.4 具有用户间通信的异构网络视频传输算法
        3.4.1 具有用户间通信的异构网络贪婪算法
        3.4.2 具有用户间通信的异构网络启发式算法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1 基本无线异构网络传输算法对比
        3.5.2 具有用户间通信的异构车联网传输算法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全景视频传输与资源分配
    4.1 引言
    4.2 全景视频传输效益模型建立
        4.2.1 全景视频的显着度检测
        4.2.2 基于用户行为的视角预测
        4.2.3 效益模型表达
    4.3 系统模型与问题建立
        4.3.1 系统模型
        4.3.2 问题建立
    4.4 全景视频传输资源分配算法
        4.4.1 全景视频传输贪婪算法
        4.4.2 全景视频传输罚函数算法
        4.4.3 全景视频传输分解算法
    4.5 考虑缓冲的全景视频资源分配
        4.5.1 流化视频缓冲速率管理
        4.5.2 全景视频分层缓冲设计与资源分配
    4.6 全景视频传输算法在AR上的应用
    4.7 仿真结果与分析
        4.7.1 异构无线网全景视频传输资源分配算法对比
        4.7.2 主观实验验证
        4.7.3 全景视频缓冲方案对比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攻读学位期间被采纳的标准提案

(6)MPPSK编码调制与无线视频传输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无线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2.1 高效调制技术研究现状
        1.2.2 视频压缩编码和差错控制研究现状
        1.2.3 不等差错保护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线视频传输的关键技术
    2.1 视频编码理论
        2.1.1 视频编码原理
        2.1.2 H.264/AVC视频编码标准
    2.2 信道编码技术
    2.3 高效调制理论
        2.3.1 MPPSK调制
        2.3.2 功率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PPSK视频传输中的不等差错保护
    3.1 H.264/AVC的码流组织结构
        3.1.1 句法元素的分层结构
        3.1.2 网络传输单元NAL
    3.2 基于NAL类型的数据分割算法
        3.2.1 算法设计思想
        3.2.2 算法流程
        3.2.3 仿真验证
    3.3 视频质量的评定
    3.4 基于数据分割的MPPSK视频传输不等差错保护方案
        3.4.1 不同长度RS码的保护能力
        3.4.2 仿真及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PPSK高效调制系统设计及仿真
    4.1 MPPSK调制实现方式
    4.2 MPPSK解调实现方式
        4.2.1 冲击滤波器
        4.2.2 基于位置信息的判决方法
        4.2.3 双窗实时位同步设计思想
        4.2.4 双窗实时位同步算法流程
    4.3 基于System Generator的MPPSK通信系统设计
        4.3.1 System Generator工具介绍
        4.3.2 MPPSK通信系统搭建
        4.3.3 系统验证
        4.3.4 生成硬件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FPGA的MPPSK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MPPSK传输系统设计
    5.2 图像采集和显示模块
        5.2.1 时钟管理模块
        5.2.2 图像采集模块
        5.2.3 VGA显示模块
    5.3 MPPSK调制器模块
        5.3.1 数据缓存和转换模块
        5.3.2 组帧模块
        5.3.3 调制模块
        5.3.4 MPPSK调制器测试
    5.4 MPPSK解调器模块
        5.4.1 AD采样模块
        5.4.2 同步和判决模块
        5.4.3 解码解扰模块
        5.4.4 MPPSK解调器测试
    5.5 系统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视频码流特征提取与质量分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视频质量评价方法概述
    2.1 主观评价方法
    2.2 客观评价方法
    2.3 视频编码标准概述
    2.4 系统模块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编码失真的码流分析模块设计
    3.1 码流特征分析模块框架
    3.2 FFMPEG简介
    3.3 编码失真码流特征分析与提取
    3.4 基于编码失真码流特征的质量评价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网络视频传输的码流分析模块设计
    4.1 流媒体相关技术概述
    4.2 码流分析模块框架
    4.3 网络视频传输码流特征分析与提取
    4.4 基于网络视频传输码流特征的质量评价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视觉信息的质量感知模型及检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视觉信息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1.1.2 基于视觉信息的图像检索研究及意义
    1.2 人类视觉系统及其视觉特性
        1.2.1 人类视觉系统及信息处理过程
        1.2.2 人类视觉系统特性
    1.3 国内外关于视觉信息特征的表示
        1.3.1 图像特征表示的相关简介
        1.3.1.1 图像全局底层视觉特征
        1.3.1.2 图像局部底层视觉特征
        1.3.1.3 图像中层特征
        1.3.1.4 图像属性特征
        1.3.2 视频特征表示的相关简介
        1.3.2.1 空域特征分析
        1.3.2.2 时域特征分析
    1.4 视觉信息特征提取的应用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构
第二章 基于视觉信息特征的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视觉信息质量评估模型的研究
        2.1.1 全参考型视频质量评价方法
        2.1.2 部分参考型视频质量评价方法
        2.1.3 无参考型视频质量评价方法
        2.1.3.1 基于像素域的无参考视频质量评价方法
        2.1.3.2 基于比特流的无参考视频质量评价方法
        2.1.3.3 混合型的无参考视频质量评价方法
    2.2 基于视觉信息的立体视频QOE的发展现状
    2.3 国内外关于视觉信息检索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分类的盲视频质量预测模型的构建与研究
    3.1 相关工作
    3.2 面向终端的盲视频质量评价方法
        3.2.1 空域特征
        3.2.1.1 数据集生成
        3.2.1.2 视觉特征提取及归一化
        3.2.1.3 多级质量感知中心集合
        3.2.2 时域特征
        3.2.3 算法流程及视频感知质量估计
    3.3 实验结果分析及分析
        3.3.1 实验数据库
        3.3.2 评价方法和准则
        3.3.3 具体实验过程
        3.3.4 实验结果分析
        3.3.4.1 主客观质量的一致性实验
        3.3.4.2 计算复杂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立体视频流特性的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与研究
    4.1 相关工作
    4.2 影响立体视频传输QOE的因素
        4.2.1 网络服务质量因素
        4.2.2 立体视频内容质量因素
        4.2.3 用户互动质量因素
        4.2.4 终端设备质量因素
    4.3 模糊层次分析原理
        4.3.1 AHP概述
        4.3.2 FAHP原理
    4.4 基于FAHP分析法的立体视频质量评估模型
        4.4.1 指标体系的建立
        4.4.2 基于FAHP分析法的评估模型实例
        4.4.3 实验搭建及结果分析
        4.4.3.1 仿真实验平台及操作
        4.4.3.2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协同视觉信息及标注信息的图像检索
    5.1 社交媒体特性及图像检索的相关介绍
        5.1.1 社交图像查询
        5.1.2 中国微博的特性
    5.2 超图学习基本原理
    5.3 基于超图的微博图像相关性学习
        5.3.1 超图的构造
        5.3.2 基于超图的图像相关性学习
        5.3.3 求解优化问题
    5.4 图像检索和基于热度的排序
    5.5 实验分析
        5.5.1 实验数据及设置
        5.5.1.1 数据采集
        5.5.1.2 文本信息的提取
        5.5.1.3 实验设置
        5.5.2 实验结果和讨论
        5.5.3 参数分析
    5.6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X射线成像的焊缝质量智能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1.3.1 基于X射线的焊缝质量评价方法
        1.3.2 X射线焊缝图像采集与传输方法
        1.3.3 焊缝缺陷无损检测与视觉识别方法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基于X射线的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检测与评价方法
        1.4.2 焊缝图像采集与远距离数据传输优化方法
        1.4.3 长输油管道焊缝微小缺陷的视觉智能识别方法
        1.4.4 X射线成像在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智能分析中的应用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X射线的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检测与评价方法
    2.1 长输油管道特点及焊缝质量检验方法
        2.1.1 长输油管道的焊缝质量检测特点
        2.1.2 几种在焊缝检测中的常用方法比较
    2.2 基于X射线的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视觉检测方法
        2.2.1 长输油管道焊缝的X射线成像原理
        2.2.2 两类典型的X射线焊缝成像方法的比较分析
        2.2.3 X射线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视觉检测方法
    2.3 基于X射线的焊缝质量智能评价方法
        2.3.1 焊缝质量评价指标参数的智能筛选系统
        2.3.2 X射线焊缝质量评价指标
        2.3.3 成像标准及标准体系
        2.3.4 X射线焊缝成像技术路线
    2.4 长输油管道焊缝成像系统的优化配置
        2.4.1 长输油管道焊缝成像器的优化选择
        2.4.2 X射线探伤机的优化选择与配置
        2.4.3 基于X射线的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评价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焊缝图像远距离数据传输优化方法
    3.1 基于X射线的焊缝图像数据采集与远距离传输
        3.1.1 数据采集与传输问题描述
        3.1.2 图像数据远距离传输过程的关键技术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回归模型
        3.2.1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3.2.2 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
    3.3 基于分布式回归算法的图像数据传输优化方法
        3.3.1 无线传输网络形式化定义
        3.3.2 分布式回归算法流程设计
        3.3.3 分布式回归算法参数设置
    3.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4.1 实验参数设定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焊缝微小虚焊点的视觉智能识别方法
    4.1 焊缝缺陷数字图像辅助判别问题
        4.1.1 虚焊点X射线图像识别
        4.1.2 焊缝缺陷数字图像智能识别的关键技术
    4.2 虚焊点数字图像智能识别方法
        4.2.1 数字图像的预处理方法
        4.2.2 虚焊点的图像特征处理方法
    4.3 微小虚焊点X射线视觉识别优化方法
        4.3.1 X射线图像二值化处理
        4.3.2 微小虚焊点边缘检测
    4.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4.1 实验设计与参数设置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X射线成像在长输油管道焊缝质量智能分析中的应用
    5.1 应用背景与需求分析
    5.2 系统设计与实现
        5.2.1 系统体系结构
        5.2.2 系统功能设计
        5.2.3 系统关键技术实现
    5.3 应用验证
        5.3.1 大口径长输油管道环焊透射方式设计与实现
        5.3.2 焊缝检测作业及结果统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立体电视中多视点视频增强和视线跟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简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立体电视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多视点视频增强技术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1.4.1 基于深度信息的立体视频帧率提升算法
        1.4.2 基于非对称图像修复的视点合成方法
        1.4.3 交互式立体电视系统中视线跟踪技术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立体电视系统概述
    2.1 立体视觉原理
    2.2 立体视频制作
        2.2.1 立体视频拍摄
        2.2.2 2D-3D
    2.3 体视频数据压缩
    2.4 立体视频显示
        2.4.1 头戴式立体显示
        2.4.2 眼镜式立体显示
        2.4.3 自动立体显示
    2.5 立体视频质量评价标准
        2.5.1 立体视频常见失真
        2.5.2 立体视频客观质量评价标准
        2.5.3 立体视频主观质量评价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深度信息的立体视频帧率提升算法
    3.1 引言
    3.2 帧率提升相关工作
    3.3 基于运动补偿的帧率提升理论基础
        3.3.1 基于块匹配的运动估计方法
        3.3.2 运动向量后处理方法
        3.3.3 运动补偿方法
    3.4 基于深度信息的立体视频帧率提升算法
        3.4.1 运动向量计算
        3.4.2 图像块分类
        3.4.3 深度连续图像块重建
        3.4.4 深度不连续图像块重建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彩色视频帧率提升实验结果
        3.5.2 深度视频帧率提升实验结果
        3.5.3 视点合成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非对称图像修复的视点合成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深度图像渲染的视点合成相关工作
    4.3 视点合成理论基础
        4.3.1 视点合成相关坐标系
        4.3.2 针孔相机成像模型
        4.3.3 虚拟视点与参考视点之间的映射关系
    4.4 基于非对称图像修复的视点合成方法
        4.4.1 三维图像变换
        4.4.2 虚拟视点图像优化处理
        4.4.3 虚拟视点补洞处理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视点合成测试序列
        4.5.2 客观质量评价
        4.5.3 主观质量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互式立体电视系统中的视线跟踪技术
    5.1 引言
    5.2 视线跟踪基础知识
        5.2.1 人眼生理结构与运动特征
        5.2.2 视线跟踪系统的分类
        5.2.3 视线跟踪技术的研究方向
    5.3 基于灰度分布视频处理的视线跟踪系统
        5.3.1 系统框架
        5.3.2 特征参数提取
        5.3.3 视线跟踪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系统硬件组成
        5.4.2 性能表现
        5.4.3 性能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无线传输中对转码后视频的客观质量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容量低时延信源信道联合编码视频传输技术研究[D]. 赵亚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唤醒与图像传输研究[D]. 赵胜.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3]中继系统下基于递归失真估计的混数模视频传输算法研究[D]. 范志成.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4]一种基于虚拟GPU的小区云游戏平台设计及实现[D]. 刘子奇.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5]异构无线融合网络视频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 黄巍.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6]MPPSK编码调制与无线视频传输的研究与实现[D]. 沙俊. 东南大学, 2017(04)
  • [7]视频码流特征提取与质量分析系统设计[D]. 黎润成.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8]基于视觉信息的质量感知模型及检索方法研究[D]. 卫津津. 天津大学, 2016(07)
  • [9]基于X射线成像的焊缝质量智能分析方法研究[D]. 杨国峰.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5)
  • [10]立体电视中多视点视频增强和视线跟踪方法研究[D]. 杨晓晖. 山东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无线传输中转码视频的客观质量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