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者听阈和主观响度的变化

听障者听阈和主观响度的变化

一、听力障碍者听阈及主观响度变异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吴丽华[1](2021)在《常见内耳畸形分子病因学分析和cfBEST技术在遗传性耳聋无创产前检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耳聋是全世界现阶段乃至将来都要面对的重大健康问题,而内耳畸形(IEM)是导致其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据Sennaroglu 2017年提出的方法,耳蜗分隔不全(IP)和前庭导水管扩大(EVA)约占IEM中的80%以上。由于内耳解剖结构复杂以及缺乏高分辨CT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影像学诊断医生,很多病例存在误诊或漏诊。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或互补的方法来提高IEM诊断水平是非常有意义的。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IEM的产生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基因诊断是否可以成为新的IEM诊断方法成为我们研究的目标。第一部分 常见内耳畸形分子病因学的研究[目的]完善IEM基因突变谱,填补IEM致病机制研究中的空白点以及确立基因诊断可以先于影像学诊断的理念和方法。[研究方法]采用靶向测序(TS)进行常见IEM患者的目标区域捕获及检测,同时利用第三代测序等技术为TS仍无法明确病因的IEM揭示新的致病因素。[结果]首先在针对65例EVA或IP-Ⅱ患者的分子分析中发现:1、SLC26A4基因突变是其最主要的分子致病原因,占96.92%(63/65),共发现29个致病位点,其中c.919-2A>G为热点突变。2、SLC26A4双等位基因突变的患者100%伴有前庭导水管的扩大。3、三代测序发现了新的突变c.304+941C>T,功能实验揭示了其将导致基因的剪接改变。4、基因型组合不会造成内耳畸形表型和听阈表型的差异(P>0.05):5、首次绘制了福建地区EVAS基因突变谱。其次在针对12例IP-Ⅲ患者的分子病因分析发现POU3F4基因突变是导致IP-Ⅲ最主要的原因,最常见的变异形式是点突变和小INDELs,而三代测序在3例TS阴性患者中均检测到了致病性结构变异。[结论]下一代测序技术大大提高常见IEM分子病因的诊断率,从而确立了基因诊断可以先于影像学诊断的理念和方法。第二部分cfBEST技术在遗传性耳聋无创产前检测中的应用[目的]在遗传性耳聋(HD)的防控上,首先要在分子学上明确病因,其次通过产前诊断来防控,但目前仍主要通过有创产方式实现,存在巨大风险。十年来,常见非整倍体的无创产前检测(NIPT)已普及,但针对胎儿单基因遗传病的NIPT,即使是现阶段最新的研究,也存在着局限性。本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攻克这些局限性:复杂的程序、检测准确度低以及需要事先了解亲本基因型或单倍型等。[研究方法]利用基于cfBEST的下一代测序技术来实现HD的NIPT。[结果]在对20名单胎妊娠且有可能产出聋儿的孕妇进行的验证实验中,本研究对等位基因检测敏感性、特异性、一致性及诊断结果准确性分别为100%、99.78%、96.67%和 90%。[结论]cfBEST技术可精确地鉴定cfDNA中的母亲与胎儿的基因型,其在耳聋的NIPT上具备广阔应用前景。

闫琳[2](2021)在《年龄与耳鸣患者心理声学特性及预后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据耳鸣患者的年龄不同,探索不同年龄的主观性耳鸣患者在与耳鸣相关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初步了解主观性耳鸣患者的年龄与耳鸣相关临床特征的的关联性,及不同年龄的主观性耳鸣患者在进行耳鸣多元复合声治疗后,其预后是否有差异。方法:收集并整理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的数据。使用耳鸣综合诊断治疗Tinni Fit平台对主观性耳鸣患者在耳鸣听力学与心理特征方面进行精细化匹配与音乐治疗。将患者按年龄分为4组:18~30岁、31~44岁、45~60岁、61~70岁。比较不同年龄组的耳鸣临床特征、听力水平、匹配的耳鸣音高和响度、耳鸣残疾量表评分(THI)、视觉评估量表(VAS)烦躁度评分及残余抑制试验(RIT)和多元复合声治疗(T-MIST)效果。根据耳鸣诊疗平台的检测结果,对不同年龄组耳鸣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心理声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年龄组的耳鸣患者在性别分布、耳鸣频率、残余抑制试验和耳鸣多元复合声治疗效果上采用c2检验;不同年龄组的VAS烦躁度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而在年龄与耳鸣响度、年龄与THI、年龄与听力损失程度和病程之间的关系上则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最终共收集了218例主观性耳鸣患者的数据资料。其中男130例,女88例。年龄18~70(39.94±14.86)岁。其中有123例患者是单侧耳鸣,95例患者为双侧耳鸣。结果显示在4组年龄不同的耳鸣患者中,其声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组年龄不同的耳鸣患者中,各组间在耳鸣响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耳鸣患者在THI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在VAS烦躁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耳鸣患者听力损失加重,耳鸣响度增加,THI及VAS烦躁度均增加。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耳鸣患者听力损失加重,耳鸣响度增加,THI及VAS烦躁度均增加。年龄对耳鸣声治疗效果无影响。与年轻患者相比,耳鸣对年长患者产生的心理障碍影响更大,且大多数年长耳鸣患者伴有听力损失,听力康复对象应优先考虑年长者。

覃贤梅[3](2021)在《基于听觉骨传导理论输刺刮柄法治疗感音性聋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基于听觉骨传导理论,通过观察输刺刮柄法治疗感音性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使用输刺刮柄法治疗感音性聋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110例感音性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55例(单侧病变21例,双侧病变34例,共89只耳)和对照组55例(单侧病变25例,双侧病变30例,共85只耳)。试验组采用输刺刮柄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治疗,两组每天针刺1次,6天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天,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听力水平、耳鸣程度、耳部堵塞程度、伴随症状及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的分布,符合正态性分布,采用t检验;性别采用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2、对感音性聋听力水平,耳鸣、伴随症状的影响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听力水平,耳鸣、伴随症状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感音性聋耳道堵塞感程度的影响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耳道堵塞感程度均有所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总疗效比较:试验组经输刺刮柄法针刺治疗后,痊愈率42.52%,显效率36.78%,有效率13.79%,无效率6.91%,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经捻转平补平泻治疗后痊愈率31.25%,显效率21.25%,有效率20.00%,无效率27.50%,总有效率72.50%,两组治疗后经?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输刺刮柄法和捻转平补平泻法均能有效提高感音性聋患者听力水平,有效改善耳鸣、耳道堵塞感及其伴随症状。2、输刺刮柄法治疗感音性聋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捻转平补平泻法,且听力损伤程度、耳鸣程度及伴随症状疗效更为显着。

徐诚[4](2020)在《用于数字助听器响度补偿的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现象,随之而来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听力损失问题广泛存在于老年群体中,严重影响患者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和生活质量,助听器作为听力损失治疗的首选方案应运而生。助听器的关键技术众多,更符合人耳的听觉感知特性以及更舒适的佩戴体验始终是设计助听器的首要考虑因素。本文从人类听觉感知机理和听力障碍的产生机制开始研究,并基于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曲线,提出宽动态压缩算法的设计思路。选择声压级作为判断基准,在实现算法之前,使用分贝仪作为测量标准值,通过计算分贝仪与数字助听器收集到的语音信号声压级之间的统计差异,对助听器接受的数字信号幅度进行修正。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宽动态压缩的多通道响度补偿算法。算法使用修正后的声压级和患者的听力曲线作为压缩依据,对从数字助听器收集的输入语音进行响度补偿以使处理后的语音信号更适合患者收听。典型的感音性听损患者的听阈较正常人更高,且随频率上升而逐渐升高;痛域较正常人更低,且随频率上升逐渐降低。首先,依据人耳对频率的敏感特性,将0~8 k Hz频谱分成17个通道,其中,对频谱中人类语音的主要坐落区间250 Hz~3 k Hz进行细致划分。随后根据患者与正常人的听力曲线的映射关系分别独立计算各通道增益,由增益对各通道包含的原始语音分量进行放缩。最后将动态压缩后的17个分量合成输出,最终得到响度补偿后的语音。本文采用分段式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拟合的办法将原始语音的动态范围映射到目标区间。传统的三段式响度补偿模型按照听阈、最适域和痛域将患者的听力曲线分成三段,分别通过直线拟合独立匹配,缺乏连贯性,匹配精确度较低。相比于传统模型,本文提出的拟合方法更加贴近患者的真实听力曲线。该方法将患者的听力范围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听阈以上的低声压级段,采用三阶插值拟合;第二部分是最适域周围的中声压级段,采用五阶插值拟合;第三部分是痛域以下的高声压级段,采用二阶插值拟合。改进的响度补偿模型能够使修正后的听力曲线更加贴近真实水平,提升语音质量。多通道响度补偿算法在计算各通道的增益值的时候,由于各通道的独立性,有时会导致通道之间增益值差异过大,产生阶跃跳变的问题,严重影响补偿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平滑台阶效应的算法。算法思路是通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处理通道宽度较窄且增益差值较小的边界,进一步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的方法处理通道宽度较宽且增益差值较大的边界,设计仿真实验对比响度补偿前后的语音波形和频谱图。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响度补偿算法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听力特性曲线进行个性化压缩,提升语音的可懂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参考价值。

王祎彤[5](2020)在《建筑施工场界内施工噪声曝露及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的高度发展,城市内的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样涌出土面,高速的发展带来的必然是某种负面效应,越来越高效、快捷的施工作业是由于施工机具的广泛使用,而施工噪声问题也应运而生。不断加剧的施工噪声就决定了需要更高效的噪声解决办法,对于施工噪声的排放控制,国际相关组织已经有了清晰的界定,限值、听力损伤、不安全行为等相关指标均为在噪声控制方面规定了相关的标准。国际有关于施工噪声的法规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相对成熟,有关噪声曝露极限的相关标准已经制定,世界各国均有对噪声控制的独有指标,但是标准较不统一,多根据自己国情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基础之上对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要求,我国的相关部门早在1982年就开始认识到施工噪声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制定了相关标准,控制施工噪声的排放。本研究以“职业健康”理论为出发点,以施工现场实际为侧重点,以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为研究视角,以阅香湖工程为空间样板,以文献研究、现场实际噪声监测、主观调查和科学实验为依托,测算施工现场的噪声超出规定范围的程度及施工作业人员对施工噪声的主观感受。通过大量的现场实际噪声监测制作为期7个月的施工现场的噪声地图,共计26份,分析施工现场噪声曝露的时间、空间关系,并以此作为基础数据编制噪声档案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通过施工现场典型施工机具噪声的采集,对相应的噪声进行频谱分析,得到每个噪声的不同声音特性并结合调查问卷检测不同种类噪声对人产生影响的程度;利用问卷调查进行施工现场对工作人员影响的现状调查,共收集143份问卷筛选除其中的135份,以此确定施工操作人员对现场噪声的感受并分析主观感受与工种和工作年限的相关性,以及对于相同问题由于工种、工作年限的不同产生的差异性;问卷中涉及对于被调查人员的听力频域极限测听,结合其主观感受和频域极限分析不同工种、工作年限人群之间的差异性;对五个工种的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五组实验,验证噪声对施工人员听力的暂时性影响程度及听力恢复情况,分析不同工种、噪声水平下其听力下降程度和听力回复程度的差异性。本研究主要通过:噪声监测→频谱分析→问卷调查→听力实验的逻辑逐渐完成施工噪声的危害性研究。本研究避开施工噪声对于场界周围人群的影响,主要关注施工现场的职业工作者,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噪声曝露水平制作噪声档案。利用问卷调查探讨建筑施工噪声对于职业工作者的主观影响,创新性的结合听力频域的测听判断不同工种的噪声曝露风险并设计暂时性阈移的听力实验来判断不同工种、噪声水平刺激下的听力下降程度和听力恢复时间。

马琪琪[6](2020)在《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照顾感受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照顾感受状况,包括积极感受和照顾负担水平现状;分析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个体因素和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对照顾感受的影响,为提高听力障碍儿童及其照顾者生活质量、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两部分。量性研究:本研究便利抽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某康复中心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20例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支持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PAS)、照顾者负担量表(CBI)调查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照顾感受及影响因素。运用SPSS24.0软件分析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统计描述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统计描述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率、百分比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照顾者照顾感受的影响因素。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和便利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46例不同康复时间阶段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进行深度访谈,运用Nvivo12.0质性分析软件并采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主题编码。结果1.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积极感受总得分为(35.05±7.71)分;照顾负担总得分(36.97±16.95),54.5%照顾者照顾负担处于中度以上水平。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听力障碍程度、矫正时长、康复时长、照顾者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辅助照顾人数、自我效能对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积极感受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年龄、确诊年龄、听力障碍程度、矫正方式、矫正时长、康复时长、耳聋家族史、照顾者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与儿童关系、辅助照顾人数、家庭月收入、照顾时长对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照顾负担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社会支持总分为(40.05±8.13),其中主观社会支持得分(24.63±4.81),客观支持得分(8.23±3.29),支持利用度得分(7.24±2.10);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社会支持低、中、高等水平者分别占16.4%、57.7%、25.9%。4.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积极应对得分(24.93±8.33),消极应对得分(10.03±5.64)。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度、积极应对得分与照顾者积极感受呈正相关关系(P<0.05),消极应对得分与照顾者积极感受呈负相关关系(P<0.05);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度、积极应对得分与照顾者照顾负担呈负相关关系(P<0.05),消极应对得分与照顾者照顾负担呈正相关关系(P<0.05)。6.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听力障碍儿童年龄、听力障碍程度、矫正时长、照顾者年龄、主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自我效能七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积极感受40.7%的变异;听力障碍儿童矫正方式、矫正时长、康复时长、照顾者与儿童关系、照顾时长、主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八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照顾负担45.5%的变异。7.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照顾感受共归纳为四个主题:(1)疾病筛查诊断期:心理负荷过重;(2)康复训练初期:信息支持不足与不适应;(3)康复训练稳定期:支持系统薄弱;(4)过渡调整期:居家康复信心不足。结论1.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照顾负担处于中等水平,主要以时间依赖性负担和生理性负担为主;积极感受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可通过增加照顾者积极感受调节照顾者照顾负担水平。2.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是影响照顾者照顾感受的重要因素,指导照顾者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提升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有利于增加照顾者积极感受,减轻照顾者照顾负担。3.在听力障碍儿童不同康复时间阶段,照顾者面临不同的困难和心理负荷,针对性给予心理、情感支持和疏导,可有效缓解照顾者照顾负担。

李德民[7](2019)在《提高语言声厅堂主观评价结果准确性的技术控制方法研究 ——以教室为例》文中指出目前,语言声厅堂的评价方法有主、客观两种,其中主观评价是最终判定的依据,对语言声厅堂的设计和评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语言声厅堂主观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在实际声场中,常将测试位置的房间脉冲响应或双耳脉冲响应提取出来,使用卷积、混缩等信号合成的方法制备信号,使主观评价消除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但合成信号的响度和相对声压级会产生较大误差,使主观评价的结果不准确;主观评价的测试语音除了可以在实际声场中获取,还可以借助仿真声场,对未建成厅堂的听音效果进行评价,但由于现阶段技术的限制,仿真软件还不能完全模拟现实声场中声音的传播和衰减,在实际操作中,仿真模型的精度直接影响了主观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针对仿真和信号合成过程中,影响主观评价结果准确性的两个方面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提出一系列的技术控制方法,减少主观评价结果的误差,提高有效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对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声厅堂主观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2)对Odeon仿真软件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提出一系列的提高仿真声场主观评价结果准确性的技术控制方法。(3)研究了两类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的响度计算模型,对比了它们在计算汉语语音材料总响度方面的有效性和误差。(4)为了使四种主观评价指标在统一的框架下运行,本文搭建了一种主观评价系统,使用MATLAB程序语言编程实现,旨在提高语言声厅堂主观评价方法运用的现实意义,也能使本文的技术性研究成果得到很好的验证及运用。(5)应用本文搭建的主观评价系统对仿真和实际声场进行主观评价测试,并将主观评价指标与客观评价指标进行拟合。本文从减少主观评价误差的技术性研究入手,对主观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研究,针对仿真和实际声场中主观评价方法存在的系统误差提出一系列的量化控制方法,并在四种主观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全面的、可靠的语言声厅堂主观评价系统,对房间的语言声传输效果进行评价。本文开发的主观评价测试系统增加了语言声厅堂主观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对主观评价指标的推广和运用增加了现实意义,在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领域都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于澜[8](2019)在《主观性耳鸣患者的分型分类及相关基因学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耳鸣即在无外界声刺激或电刺激的情况下,人耳主观感觉到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症状。耳鸣可分为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临床上,绝大多数耳鸣患者表现为主观性耳鸣,主要为大脑神经的异常活动引起的异常听觉感知,可能与耳部、听神经、全身性疾病等不同病变相关。本研究通过小样本对纯音听阈正常的耳鸣患者进行耳鸣评估方法研究,通过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对不同疾病伴耳鸣的患者进行耳鸣特征分析,旨在通过对耳鸣的精细划分和主客观评估,建立耳鸣的规范化评估流程。同时,通过梳理耳鸣基因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分析初步的研究结果,为今后耳鸣的基因学研究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展开:第一部分:纯音听阈正常者的耳鸣评估方法研究目的探讨有助于了解主观性耳鸣发展和诊治的客观检查方法。方法选取听力正常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6例作为耳鸣组;另选取听力正常并无耳鸣的正常人18例作为对照组。对耳鸣组和正常对照组均行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高频扩展测听、畸变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对耳鸣组行耳鸣检查和脑电图检查。结果耳鸣组与对照组高频测听有反应的听阈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2组间12.5kHz相同频率的平均听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组畸变耳声发射在0.75Hz检出率为57.7%,对照组相同频率下检出率为94.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性脑干反应检查中,耳鸣组和对照组Ⅰ、Ⅲ、Ⅴ波各波的潜伏期、波间期、波幅及Ⅴ/Ⅰ波幅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组波Ⅲ波幅大于波V波幅的比例为53.9%(14/26),对照组为0%,2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检测中,声刺激后较声刺激前相比,85%的患者耳鸣响度有所下降,有5例患者脑电图结果与前相比有所变化。结论对听力正常的主观性耳鸣患者行客观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的隐性功能改变,为耳鸣的诊治和疗效判断提供参考依据。脑电图检测可能对声刺激疗效有一定评估作用。第二部分: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的耳鸣特征分析本部分对1153例耳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对耳鸣进行分型分级,探讨不同疾病的耳鸣特征。梅尼埃病、听神经病、噪声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和突发性耳聋均是以中重度耳鸣为主。耳鸣音调匹配中,梅尼埃病和听神经病以低频音调为主,噪声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和鼻咽癌患者以高频音调为主。耳鸣响度匹配中,噪声性聋的患者耳鸣响度较低,而听神经病患者的耳鸣响度较高。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焦虑以及听觉过敏症状,临床上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适当干预。第三部分:耳鸣相关基因学的初步研究近些年来的病因学研究强调了遗传因素在耳鸣中的重要作用,但缺乏可重复性。耳鸣相关基因的鉴定可为耳鸣的诊治提供参考。本课题将近些年与耳鸣有关的基因研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与耳鸣相关的基因研究主要涉及耳鸣与生长相关蛋白、即刻早期基因、细胞骨架活性调节基因、受体基因、钾循环途径相关基因和神经营养因子等。目前人类耳鸣基因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根据表型对受试者进行仔细精确的选择,将有助于识别耳鸣基因或与耳鸣相关合并症的基因。本课题组对37例听神经病患者进行了全面听力学评估和基因检测,分析不同类型听神经病的耳鸣特征,以寻找单基因病耳鸣家庭的罕见变异。结果发现不同基因突变类型的听神经病患者具有不同的耳鸣特征,OTOF基因突变的听神经病患者不伴耳鸣症状,而AIFM1基因突变的听神经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症状。耳鸣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特征表现对我们认识各种疾病及疾病的鉴别诊断等都具有参考价值,根据表型进行疾病的精细划分结合大数据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对未来耳鸣的遗传学研究起到关键作用。

李叶娴[9](2019)在《一个MYH9基因新突变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借助基因测序技术帮助遗传性耳聋家系查清致聋原因,提前让人们采取预防措施以及提供生育指导;第二部分通过收集一个耳聋大家系的病史资料,深究其遗传学特征、临床表型及听力学特征分析,并定位该家系可能的致聋基因突变位点。方法第一部分是选择2017年9月-2019年3月于我院门诊的9个遗传性耳聋家系,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并提取脱氧核酸核糖(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应用第二代测序法或sanger测序法对这9个家系进行测序;第二部分是选取9个家庭中一个耳聋家系进行进一步的探究。首先通过询问病史,对一个耳聋家族成员进行患病分布了解,画出遗传系谱图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遗传方式。详细调查耳聋患者的发病过程,并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耳鼻喉科专科检查、听力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对部分未患病的直系亲属也做了相应检查。同时采集先证者的外周静脉血,结合第二代测序法进行基因测序,参考版本GRCh37/hg19进行比对,初步获得该家系成员可能致聋的基因突变位点,后再通过Sanger测序验证部分其他家系成员的DNA,以明确此新的基因突变位点。结果第一部分:这9个耳聋家系中,家庭1先证者为MYH9基因的杂合突变,父亲及下一代也为MYH9基因的杂合突变,母亲正常;家庭2先证者为USH2A基因的双重杂合突变,父母分别为c.15427C>T和c.10312G>A的杂合突变;家庭3先证者为OPA1基因的杂合突变,母亲与其一致,父亲无变异;家庭4、5、6先证均为12SrRNA基因的纯合突变,配偶无变异,子女均为12SrRNA基因的杂合突变;家庭7先证者为CHD7基因的杂合突变,变异来源于母亲;家庭8先证者为SLC26A4和POU4F3基因的复杂杂合突变,父亲为SLC26A4 c.1079C>T的杂合突变,母亲为SLC26A4 c.1079C<T和POU4F3 c.9192A>G的杂合突变;家庭9先证者检测出MY03A c.4462A>G突变,变异来源于父母。第二部分:综合遗传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听力学特征,可以得出该家系为迟发性、对称性、进行性、以高频下降为主或者全频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Autosomal Dominant Hereditary Hearing Loss,ADHHL)。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耳聋患者没有血小板减少、白内障、肾炎等表现,也排除了颅内性占位,可以得出该家系是一个非综合性耳聋家系。先证者(Ⅲ1)利用二代测序法发现了 3个潜在的致病基因位点:MYH9,C314A>TP.Y105F;MYO3A,C.1324C>T,P.H442N;TCIRG1,C.1801G>A,P.A601T。患者的耳聋表型基本上与常染色显性耳聋17型(autosomal dominant deafness 17,DFNA17)的表型一致。后经 Sanger 测序证实了MYH9基因新的基因突变位点。结论1.高通量测序法、Sanger测序法对于发现耳聋致病基因及基因位点有重要的作用。基因诊断技术对遗传性耳聋家系指导生育和采取预防措施有着重大意义。2.初步分子遗传学分析鉴定了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Autosomal dominant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ADNSHL)大家系的致病原因(MYH9 C.314A>T的杂合突变)。

刘磊[10](2018)在《基于改进型音调度模型与BP神经网络的汽油机旋转零部件声品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被列为当今世界四大主要污染源。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交通噪声占城市环境噪声的比例不断攀升,在给人们带来听觉障碍的同时,更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严格控制汽车NVH,在降噪减振的同时提高噪声的品质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也是各大整车厂一直追求的战略优势之一。汽油机作为汽车的主要噪声源之一,对汽油机噪声做基于人类听觉系统的声品质研究,对优化设计汽车的零部件具有很大的工程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汽油机旋转零部件辐射噪声为研究对象,按照国家噪声测试标准对其进行辐射噪声测试。筛选出声学特性最佳的有效噪声样本,进行主、客观评价实验,得到每个噪声样本的主观偏好性绩效值和心理声学客观参数。根据旋转零部件自身特性对其辐射噪声进行声学特性分析,发现其所辐射噪声存在音调特性十分明显的单频噪声或阶次噪声,这些音调成分噪声相比于宽频噪声更易引起人的主观“烦躁”。但目前普遍采用的Aure’s音调度评价指标与主观偏好性的相关性很低,不足以充分反映音调特性对主观感受的影响。为此,本文详细地分析了Aure’s音调度的数学模型,找到了Aure’s音调度与主观偏好性的相关性低的原因,进一步提出基于音噪比(TNR)对Aure’s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一种改进音调评估模型。为了更好地解决旋转零部件主观评价结果与客观心理声学参数之间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实现声品质由客观参数到主观评价的映射,本文建立了标准BP神经网络模型(BPNN),对其训练及预测性能进行分析之后,针对不足之处,引入网络优化算法:遗传算法(GA)和粒子群算法(PSO)。在标准BPNN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可优化初始权值和阈值的声品质优化模型:GA-BPNN和PSO-BPNN,对三种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PSO-BPNN模型优势更为明显,可以更快地实现网络收敛,获得更好的预测结果,提高了预测精度,为进一步研究旋转零部件噪声品质奠定了基础。

二、听力障碍者听阈及主观响度变异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听力障碍者听阈及主观响度变异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见内耳畸形分子病因学分析和cfBEST技术在遗传性耳聋无创产前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常见内耳畸形的临床特征及分子病因学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前庭导水管扩大和耳蜗分隔不全-Ⅱ型的临床特征及分子病因学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实验涉及的主要仪器和试剂
        2.1.4. 统计学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实验组一般情况
        2.2.2. 影像结果
        2.2.3. 临床听力学情况
        2.2.4. 二代测序结果
        2.2.5. 三代测序结果
        2.2.6. 针对新发现突变的功能实验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耳蜗分隔不全-Ⅲ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分子病因学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实验涉及的主要仪器和试剂
        3.2. 实验结果
        3.2.1. 二代测序结果
        3.2.2. 三代测序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fBEST技术在遗传性耳聋无创产前检测的初步应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试剂及仪器
    3. 结果
        3.1. 针对第一轮及第二轮扩增设计的特异性引物
        3.2. 评估所设计的引物检测突变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3.3. 验证检测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年龄与耳鸣患者心理声学特性及预后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耳鸣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基于听觉骨传导理论输刺刮柄法治疗感音性聋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1.6 剔除病例的处理
        1.7 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分组
        2.2 试验器材准备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学处理
        2.7 质量控制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HI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耳道堵塞感VAS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伴随症状评分比较
        3.7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效评价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中医对感音性聋的认识
        4.2 西医对感音性聋的认识
        4.3 运用骨传导理论的依据
        4.4 运用输刺刮柄法的依据
        4.5 本课题选穴依据
        4.6 研究结果的分析
        4.7 课题的创新之处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受试者就诊基本情况记录表
    附录 2 知情同意书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伴随症候评分表
    附录 7 本试验研究医学伦理审查表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感音神经性聋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1.定义及解剖
    2.病因
    3.发病机制研究
        3.1 微循环紊乱机制
        3.2 炎症反应机制
        3.3 传入缺失
        3.4 噪音影响
        3.5 其他机制
    4.治疗
    5.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
    1、论文发表情况
    2、参与课题
    3、获奖情况

(4)用于数字助听器响度补偿的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听觉特性与数字助听器
    2.1 听觉感知机理
        2.1.1 人的听觉系统
        2.1.2 听觉障碍机制与听力损伤
        2.1.3 听力测试
    2.2 助听器的发展
    2.3 数字助听器的关键技术
        2.3.1 声源定位算法
        2.3.2 端点检测算法
        2.3.3 语音增强算法
        2.3.4 啸叫抑制算法
        2.3.5 响度补偿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响度补偿算法设计与实现
    3.1 语音学基础
        3.1.1 语音发声机理
        3.1.2 语音的特性
    3.2 响度和声压级
        3.2.1 声压级的概念
        3.2.2 响度和音高
        3.2.3 声压级的修正
    3.3 听力损失的分级
    3.4 响度补偿原理
        3.4.1 宽动态压缩的原理
        3.4.2 宽动态压缩的优化
    3.5 实验与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参数化多通道频域划分算法设计与实现
    4.1 多频段非等带宽响度补偿算法原理
    4.2 正交镜像滤波器组
    4.3 通道数量与响度补偿效果的关系
    4.4 平滑台阶效应算法设计
    4.5 实验与仿真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建筑施工场界内施工噪声曝露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施工噪声的职业性曝露现状
        1.2.2 建筑施工噪声的非职业性曝露现状
        1.2.3 建筑施工噪声的前沿研究
        1.2.4 噪声环境治理
        1.2.5 职业性听力保护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实地监测
        1.3.2 问卷调查
        1.3.3 科学实验
        1.3.4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
        1.4.1 论文主要内容
        1.4.2 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施工噪声影响的既往研究
    2.1 国际噪声防控体系
        2.1.1 影响衡量标准
        2.1.2 职业噪声曝露
        2.1.3 环境噪声辐射
    2.2 职业性影响研究趋势
    2.3 非职业性影响研究趋势
第三章 场地内噪声分布及声学特性
    3.1 场地现状
        3.1.1 场地自然状况
        3.1.2 场地内部噪声组成
    3.2 噪声监测及时空间分布
        3.2.1 噪声档案编制
        3.2.2 噪声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3.2.3 场地噪声监测及噪声分布时空间规律
        3.2.4 噪声分布分析
    3.3 典型噪声物理/心理声学特性及影响分析
        3.3.1 典型噪声原确定
        3.3.2 采集与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3.3.3 典型噪声物理声学特性分析
        3.3.4 典型噪声心理声学特性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施工噪声的长期曝露影响
    4.1 问卷调查及听力测试
        4.1.1 访谈式问卷
        4.1.2 听力测试方法
    4.2 问卷及听力基础数据
    4.3 问卷数据分析
        4.3.1 声环境评价
        4.3.2 听力影响自评
    4.4 听力数据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建筑施工噪声的短时曝露影响
    5.1 听力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5.1.1 实验设计的目的
        5.1.2 实验流程
    5.2 实验基础数据
    5.3 实验数据分析
        5.3.1 初始听力水平
        5.3.2 听力下降程度
        5.3.3 听力恢复程度
    5.4 结论
第六章 对策与展望
    6.1 对策
        6.1.1 政策法规层面
        6.1.2 学术研究层面
        6.1.3 施工管理与听力保护层面
        6.1.4 城市建设及场地布局层面
        6.1.5 预测与成本治理层面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照顾感受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研究一 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照顾感受的量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二 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照顾感受的质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7)提高语言声厅堂主观评价结果准确性的技术控制方法研究 ——以教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2 语音传输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2.1 言语可懂度测试SI
        2.1.1 改进的押韵测试法MRT
        2.1.2 测试材料
    2.2 听音难度测试LD
    2.3 言语识别阈SRT
    2.4 听音效率LE
        2.4.1 测试材料
        2.4.2 测试方法
3 Odeon仿真声场的精度控制
    3.1 Odeon虚拟声源设置
        3.1.1 虚拟声源的指向性
        3.1.2 虚拟声源的频响
    3.2 Odeon遗传算法GA
        3.2.1 主观阀值JND
        3.2.2 遗传算法原理
        3.2.3 Odeon吸声系数的搜索范围
        3.2.4 遗传算法的迭代方法
        3.2.5 案例运用
    3.3 头相关传递函数的差异在主观听觉上的比较
        3.3.1 头相关传递函数HRTF
        3.3.2 BRIRs的获取
        3.3.3 主观差异实验
        3.3.4 实验结果分析
    3.4 小结
4 等响度与相对声压级控制
    4.1 时变响度模型
        4.1.1 Zwicker模型及其计算步骤
        4.1.2 Moore模型及其计算步骤
        4.1.3 总响度表示方法
    4.2 ITU BS.1770-4 响度算法原理
        4.2.1 计算步骤
        4.2.2 与A计权等滤波曲线的比较
        4.2.3 多段语音信号的等响度方法修正
    4.3 基于耳机回放的响度实验
        4.3.1 耳机回放实验的有效性
        4.3.2 使用的声音信号
        4.3.3 受试者和实验设备
    4.4 成对比较实验1
        4.4.1 实验方法及其步骤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响度匹配实验2
        4.5.1 实验方法及其步骤
        4.5.2 等响度算法误差估计
        4.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小结
5 主观测试平台SINT
    5.1 软件的开发
        5.1.1 功能
        5.1.2 优点
        5.1.3 技术特点
        5.1.4 软件的运行环境
    5.2 测试方法
        5.2.1 测试界面1(测试参数SI、LD、LE、RT)
        5.2.2 测试界面2(测试参数SRT)
    5.3 SINT的测评-以教室为例
        5.3.1 实际声场测量
        5.3.2 建立教室Odeon仿真模型
        5.3.3 实验设置
        5.3.4 测试结果分析
        5.3.5 主客观关系的拟合
        5.3.6 改善语言声厅堂语音传输质量的策略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附录 A 等响度修正方法Leq(K)的MATLAB源程序代码
附录 B 双通道卷积和固定声压级双通道混缩MATLAB源程序代码
附录 C MRT主观评价测试所使用的测试字表
附录 D 阶梯教室实测和仿真的声学参数
附录 E STI间接法MATLAB源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主观性耳鸣患者的分型分类及相关基因学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纯音听阈正常者的耳鸣评估方法研究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的耳鸣特征分析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耳鸣基因学的初步研究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总结
本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主观性耳鸣的主客观评估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个人简历
学习经历
在学期间主要成绩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一个MYH9基因新突变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及临床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遗传性耳聋的概述
    二、MYH9基因的研究现状
第一部分 苏州市遗传性耳聋家系收集及基因定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一个MYH9基因新突变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及临床表现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10)基于改进型音调度模型与BP神经网络的汽油机旋转零部件声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声品质研究现状
        1.2.1 声品质研究内容
        1.2.2 声品质的客观评价研究现状
        1.2.3 声品质的主观评价研究现状
        1.2.4 声品质的主客观评价相关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内燃机声品质基本理论
    2.1 人类听觉系统的结构
    2.2 听觉系统的基本特征
        2.2.1 听阈和痛阈
        2.2.2 掩蔽效应
        2.2.3 临界频带
    2.3 心理声学的客观参数
        2.3.1 响度及其数学模型
        2.3.2 尖锐度及其数学模型
        2.3.3 粗糙度及其数学模型
        2.3.4 音调度及其数学模型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汽油机旋转零部件辐射噪声试验及主观评价实验
    3.1 内燃机噪声测试实验
        3.1.1 噪声测试台架布置
        3.1.2 实验设备与测试工况说明
    3.2 声品质主观评价实验方法介绍
        3.2.1 评价主体及环境
        3.2.2 主观评价方法
        3.2.3 主观评价实验流程
        3.2.4 数据有效性检验
    3.3 主观评价结果及客观参数计算
        3.3.1 主观评价结果
        3.3.2 客观参数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转零部件音调特性的研究
    4.1 旋转零部件噪声音调特性分析
        4.1.1 齿轮类旋转零部件
        4.1.2 叶片类旋转零部件
    4.2 旋转零部件主、客观相关性分析
    4.3 音调度模型的改进
        4.3.1 Aure’s音调度模型
        4.3.2 使Aure’s音调度相关性降低的贡献变量
        4.3.3 改进的Aure’s音调度模型
    4.4 改进模型的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旋转零部件声品质预测模型的建立
    5.1 声品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5.1.1 BP神经网络简介
        5.1.2 BP神经网络结构及训练参数
        5.1.3 BP神经网络的声品质偏好性预测模型
    5.2 BP神经网的两种优化算法
        5.2.1 遗传优化算法
        5.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5.3 三种不同旋转零部件声品质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6.2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听力障碍者听阈及主观响度变异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内耳畸形分子病因学分析和cfBEST技术在遗传性耳聋无创产前检测中的应用[D]. 吴丽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年龄与耳鸣患者心理声学特性及预后相关性分析[D]. 闫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听觉骨传导理论输刺刮柄法治疗感音性聋临床对照研究[D]. 覃贤梅.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用于数字助听器响度补偿的技术研究与实现[D]. 徐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5]建筑施工场界内施工噪声曝露及影响研究[D]. 王祎彤.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听力障碍儿童照顾者照顾感受及影响因素研究[D]. 马琪琪.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7]提高语言声厅堂主观评价结果准确性的技术控制方法研究 ——以教室为例[D]. 李德民.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8]主观性耳鸣患者的分型分类及相关基因学的初步研究[D]. 于澜.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
  • [9]一个MYH9基因新突变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及临床表现[D]. 李叶娴. 苏州大学, 2019(04)
  • [10]基于改进型音调度模型与BP神经网络的汽油机旋转零部件声品质研究[D]. 刘磊. 天津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听障者听阈和主观响度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