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粉末法计算晶胞参数和索引粉末图的计算机程序

X射线粉末法计算晶胞参数和索引粉末图的计算机程序

一、X射线粉末法计算晶胞参数及粉末图指标化的微机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李根[1](2019)在《Eu2+与Sm3+激活的多色长余辉材料的合成及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余辉发光材料因其节能环保的特点备受人们关注。目前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只有绿色长余辉发光材料,严重缺乏具备一定性能的红、黄色等长波长发射的长余辉发光材料。此外,长余辉发光机理尚未取得共识,所提出的相关机理模型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为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选用Eu2+和Sm3+作为激活剂,基于化学物理性能稳定的氧化物基质材料,如下图所示,制备出了不同余辉颜色的长余辉发光材料,并系统研究了其发光、余辉特性并提出可能的余辉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及重要结果有:一、青色长余辉发光材料: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研制了新型长余辉发光材料Ba2Gd2Si4O13:Eu2+,RE3+(RE3+=Dy3+,Ho3+,Tm3+,Nd3+和Tb3+)。研究发现,Ba2Gd2Si4O13基质中,发光中心Eu2+占据Ba2+和Gd3+格位,导致了位于517 nm不对称的发射光谱,发光颜色为绿色,而在余辉过程中,只有占据Ba2+格位的发光中心Eu2+参与余辉发光过程,使得样品余辉为510 nm的青色。同时,实验结果表明稀土离子共掺杂确实是一种增强材料余辉性能的有效手段,尤其是Nd3+的共掺效果好,样品余辉时间由短短的几分钟提升到了3小时之多。通过热释光分析手段,发现共掺稀土离子使样品中深度约为0.713eV的本征缺陷的数目提升了两个数量级,是导致余辉性能显着增强的根本原因。以往我们在调控余辉颜色时通常采用的是掺杂不同的稀土离子,即改变发光中心,而这份工作表明通过调控发光中心在不同格位中占据情况也可以有效地调控材料的余辉颜色。二、绿色长余辉发光材料:采用高温固相法设计并成功合成了两种长余辉发光材料——Eu2+激活的BaSc2Si3O10和NaBaScSi2O7。其中,BaSc2Si3O10:Eu2+,RE3+(RE3+=Nd3+,Tm3+,Dy3+和Tb3+)的余辉发光颜色为绿色,且其绿色余辉发光持续时间可达一个多小时,然而在紫外光激发下这种材料为蓝色发光,结合对基质材料电子结构的分析,发现这种有趣的发光现象跟BaSc2Si3O10基质本身的能带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该研究证明了导带在余辉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对于另一种Eu2+激活的NaBaScSi2O7,共掺Nd3+能有效增强它的余辉性能和光激励发光性能,绿色余辉发光的持续时间可达5.5个小时左右。热释光分析表明该材料中含有四种陷阱中心T1,T2,T3和T4,其中T1为连续型分布的陷阱,而T2,T3和T4为离散型分布的陷阱。该材料的余辉性能主要由相对较浅的T1陷阱中心起作用,而光激励发光性能则由T2,T3和T4这三种较深的陷阱中心主导。此外,该材料还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光热稳定性。三、橙色长余辉发光材料: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种基于硼酸盐的新型长余辉发光材料LiSr4(BO3)3:Eu2+,Dy3+。研究发现,样品的余辉色坐标为(0.6103,0.3866),位于橙色区域,其余辉时间最长可达二十分钟。实验中发现在LiSr4(BO3)3中共掺Dy3+有效地增强了材料的余辉性能,主要原因为它引入了大量有效的陷阱中心,该陷阱中心位于120℃,深度为0.76 eV。该结果说明共掺三价稀土离子确实是一种有效增强余辉性能的手段。四、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主要基于发光中心Sm3+和三种不同类型基质材料,包括镓酸盐、硅酸盐以及铝酸盐,通过高温固相制备方法,研制了三种新型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Sm3+激活的Sr2ScGaO5,Gd9.33(SiO4)6O2和GdSr2AlO5。研究发现,虽然Sr2ScGaO5:Sm3+材料的发光和余辉特性均来源于发光中心Sm3+,但是由于激发电子传递路径的不同,二者呈现出波长不一致的发射光。这个发光现象表明导带可以不参与光致发光过程,但是它在余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传输”角色。此外,这种新型红色长余辉材料的初始亮度很强,且具有一个“快速充能”的特性,是一种可应用于交流LED领域的新型发光材料;Gd9.33(SiO4)6O2:Sm3+材料的红色余辉发光可持续长达二十分钟之多,最佳Sm3+掺杂浓度为1.5%。由于Gd9.33(SiO4)6O2结构中含有自由氧原子,通过调控合成气氛手段来改变样品中氧空位的数量,最后结合样品的余辉性能和热释光分析,证明了氧空位这种电子陷阱中心对于余辉性能的重要影响;GdSr2AlO5:Sm3+的红色余辉时间接近五分钟,余辉性能主要归功于位于90℃的陷阱中心。对Eu3+,Pr3+和Dy3+掺杂GdSr2AlO5样品的发光特性和余辉性能也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所有样品都在600 nm之后的长波段范围内存在发射光,且均具有一定的余辉特性,是有潜质的长余辉发光材料。此外,磁滞回线测试结果表明基于铝酸盐GdSr2AlO5的长余辉发光材料具有良好的顺磁特性,是一种适用于生物成像领域的多功能长余辉发光材料。

李小方[2](2018)在《过渡金属硫酸复盐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工作是研究过渡金属硫酸复盐化合物的合成条件、晶体结构、磁性和电化学性质。利用溶剂蒸发法和水热合成法合成酸根不同的新型过渡金属硫酸复盐晶体:含硫酸根碱金属钠过渡金属硫酸复盐Na6Fe(SO4)4·2H2O(1)、Na6Co(SO4)4·2H2O(2)和Na6Ni(SO4)4·2H2O(3);含硫酸根草酸根碱金属过渡金属硫酸草酸复盐K2Mn(SO4)(C2O4)(4)、Rb2Mn(SO4)(C2O4)·2H2O(5)、Rb Fe(SO4)(C2O4)0.5·H2O(6)、Cs Mn(SO4)(C2O4)0.5·H2O(7)和Cs Fe(SO4)(C2O4)0.5·H2O(8),长出单晶后,通过Bruker D8 Quest CMOS型X射线单晶衍射法获得以上化合物晶体的衍射数据,运用SHELXTL-2014软件解析出单晶的结构并得到了化合物的分子式。已合成的化合物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固体紫外光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磁性测量仪来表征。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碱金属钠过渡金属硫酸复盐系列:Na6Fe(SO4)4·2H2O(1)、Na6Co(SO4)4·2H2O(2)和Na6Ni(SO4)4·2H2O(3)这三种化合物是同构的,晶系和空间群分别是三斜和P(No.2),(1)的晶胞参数是a=6.0679(8)?,b=6.8658(8)?,c=10.1508(12)?,β=92.557(4)°,Z=1;(2)的晶胞参数是a=6.0595(5)?,b=6.8446(6)?,c=10.1149(8)?,β=92.548(2)°,Z=1;(3)的晶胞参数是a=6.0490(4)?,b=6.8262(5)?,c=10.0793(7)?,β=92.5470(10)°,Z=1。在晶体结构方面,这三个化合物都是二维层状结构,中心离子周围有四个硫酸根离子和两个水分子,中心离子与氧原子形成畸变的八面体,孤立的[Ni(SO4)4·2H2O]6-阴离子通过氢键连在一起形成二维层状结构,钠离子起到保持整个结构电荷平衡的作用。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样品是纯相。红外光谱图证实了晶体结构中有SO42-的振动,以及H-O振动。化合物(2)和(3)在500℃Ar气氛下转化为Na6Co(SO4)4和Na2Ni(SO4)2。Na6M(SO4)4·2H2O(M=Fe,Co,Ni)的磁化实验表明,测量到的磁矩在2 K以下呈近似线性的温度依赖性,表明三种化合物均表现出顺磁性。2.碱金属过渡金属硫酸草酸复盐系列:K2Mn(SO4)(C2O4)(4)的晶系和空间群分别是单斜和P21/c(No.14),晶胞参数是a=5.9066(3)?,b=10.3374(6)?,c=13.2249(8)?,β=91.0670(10)°,Z=4;Rb2Mn(SO4)(C2O4)·2H2O(5)的晶系和空间群分别是正交和Pca21(No.29),晶胞参数是a=10.4350(9)?,b=5.9927(5)?,c=16.5289(13)?,β=90°,Z=4;Rb Fe(SO4)(C2O4)0.5·H2O(6)、Cs Mn(SO4)(C2O4)0.5·H2O(7)和Cs Fe(SO4)(C2O4)0.5·H2O(8)这三种化合物的晶系和空间群是一样的,分别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No.14),(6)的晶胞参数是a=7.9195(5)?,b=9.4907(6)?,c=8.8090(6)?,β=95.180(2)°,Z=4;(7)的晶胞参数是a=8.0654(11)?,b=9.6103(13)?,c=9.2189(13)?,β=94.564(4)°,Z=4;(8)的晶胞参数是a=7.9377(3)?,b=9.5757(4)?,c=9.1474(4)?,β=96.1040(10)°,Z=4。K2Mn(SO4)(C2O4)(4)的晶体结构是由二维层状[Fe C2O4]∞结构和SO42-四面体组成的三维框架结构,相邻[Fe C2O4]层通过SO42-四面体连接,K+离子处在隧道中保持整个结构的电荷平衡。Rb2Mn(SO4)(C2O4)·2H2O(5)的晶体结构是二维层状结构,Rb+和SO42-游离在处在二维[Mn C2O4]∞层之间。Rb Fe(SO4)(C2O4)0.5·H2O(6)、Cs Mn(SO4)(C2O4)0.5·H2O(7)和Cs Fe(SO4)(C2O4)0.5·H2O(8)这三种化合物结构是同构的,都是三维框架结构。[MO6]八面体和[SO4]2-四面体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一维链状结构通过[SO4]2-基团的连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二维层状结构通过与C2O42-相连形成了三维框架结构并且含有一维隧道,碱金属离子处在隧道中以保持整个结构的电荷平衡。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样品是纯相。红外光谱图证实了晶体结构中有SO42-酸根振动,C-C双键振动以及H-O振动。从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中,这三个化合物的吸收峰边缘分别是592 nm,430 nm和576 nm,禁带宽度约为2.16 e V,2.90 e V和2.21 e V,从禁带宽度可判断化合物(6)、(7)和(8)均为宽带半导体。

杨永莹[3](2018)在《卤化铅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学性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对卤化铅配合物的合成条件、晶体结构及其相关性质进行研究。实验主要使用水浴加热和溶剂热两种方法,从溶液中获得晶体。文中所提到的配合物均被合成,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收集了晶体数据,并确定结构。利用粉末XRD、UV-vis-NIR、红外分析、热重分析、荧光分析等表征手段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Pb(2,2’-bipy)X2(X=I,Br,Cl,SCN)系列:得到的这四种配合物为同一构型,均为一维链状结构。在四个配合物中Pb2+的配位环境相似。在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的测试中发现这一系列配合物的边界吸收波长随着卤素电负性的增大而减小,表明电负性越大的卤素其配合物的禁带宽度越大,顺序为(Pb(2,2’-bipy)Cl2>Pb(2,2’-bipy)(SCN)2>Pb(2,2’-bipy)Br2>Pb(2,2’-bipy)I2)。热稳定性测试发现化合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Pb(2,2’-bipy)I2,Pb(2,2’-bipy)Br2>Pb(2,2’-bipy)(SCN)2,Pb(2,2’-bipy)Cl2。荧光分析中四个配合物的最大发射波长相同但强度差别较大,发光强度顺序为Pb(2,2’-bipy)I2?Pb(2,2’-bipy)Br2?Pb(2,2’-bipy)(SCN)2,Pb(2,2’-bipy)Cl2。即Pb(2,2’-bipy)I2的发光性能最好,Pb(2,2’-bipy)(SCN)2,Pb(2,2’-bipy)Cl2则十分微弱。通过热重分析和荧光分析我们可知,四个配合物中Pb(2,2’-bipy)I2的热稳定性最高,并且发光性能最优。2、配合物Pb(1,10-phen)X2、Pb(1,10-phen)2X2(X=I,SCN)系列:通过更换配体,用比2,2’-bipy刚性更强的1,10-phen与Pb I2和Pb(SCN)2按1:1和1:2的比例反应,得到了四个配合物:Pb(1,10-phen)I2、Pb(1,10-phen)(SCN)2、Pb(1,10-phen)2I2以及Pb(1,10-phen)2(SCN)1.5。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的测试可知Pb(1,10-phen)I2、Pb(1,10-phen)2I2、Pb(1,10-phen)(SCN)2以及Pb(1,10-phen)2(SCN)1.5的禁带宽度分别为2.51e V、2.36e V、2.91e V、2.86e V;通过热重测试可知四个配合物的最低分解温度分别是330℃、230℃、270℃、230℃;Pb(1,10-phen)I2的发光强度也远远大于Pb(1,10-phen)(SCN)2。此实验表明从配体部分优化卤化铅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发光性能时1,10-phen优于2,2’-bipy。另外按1:2比例合成的配合物Pb(1,10-phen)2I2在温度高于230℃时,结构中的一个1,10-phen会脱离而变为Pb(1,10-phen)I2,二者在450 nm的激发光下的发射光波长不同:(Pb(1,10-phen)I2为546 nm,Pb(1,10-phen)2I2为592nm),呈现出肉眼可变的颜色差异,由此设计了发光温度感应器。在230℃-270℃的范围内对Pb(1,10-phen)2I2加热会发现其发射波长会从592 nm向546 nm逐渐转移,并且温度越高转移越快。当T>330℃时,Pb(1,10-phen)I2结构会进一步发生分解导致荧光猝灭,由于加热前后发光颜色肉眼可辨,而且通过比色信号法对温度进行判断具有直观简单的优点,此检测温度区域属于工业常用高温区域,因而认为此配合物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3、其它铅的配合物:Pb X2(DMF)(X=I,Br),Pb2(2,2’-dithbipy)(SCN)2及Cd(NO3)2(2,2’-bipy)2·2[Pb(NO3)2(2,2’-bipy)]。其中Pb X2(DMF)(X=I,Br)为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No.14),一维链状结构。每条长链都是以卤化铅为骨架,DMF分子中的氧原子与中心元素铅配位分散在长链的两侧,由于溶剂配位,二者在空气中都不能长时间地被保存,极易分解为卤化铅和DMF的混合物。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得到Pb I2(DMF)和Pb Br2(DMF)的禁带宽度值分别为2.32 e V和3.32e V。Pb2(2,2’-dithbipy)(SCN)2为正交晶系,Pbca(No.6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1.0277(5)?,b=14.2896(7)?,c=21.5806(10)?,在空间中呈一维链状结构,晶体呈淡黄色。此化合物在空气中可以稳定存在,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得到禁带宽度为2.84 e V。通过热重分析可知最低分解温度为230℃。Cd(NO3)2(2,2’-bipy)2·2[Pb(NO3)2(2,2’-bipy)]为单斜晶系,C2/c(No.15)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7.6531(13)?,b=9.5942(7)?,c=29.793(3)?,β=105.619(2)?,Z=8。该配合物拥有双金属中心,铅原子和镉原子之间通过硝酸根连接,其中镉为八配位,铅为七配位,属于多元金属配合物。此配合物为零维结构,分子间通过范德华力连接。通过紫外可见漫反射得到其禁带宽度为3.56e V,热重分析表明最低分解温度为215℃。

孙传玲[4](2017)在《金属铋(Ⅲ)碲酸复盐的合成及晶体结构、性质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金属铋碲酸复盐化合物的合成条件、晶体结构以及相关物理性质。采用水热法合成出了十余种新型金属碲酸复盐化合物:第一类是金属铋碲酸硝酸复盐H[Bi3O(Te3O9)](NO3)2(1)、Bi3(OH)(Te O6)(NO3)2(2)和Bi(Te O3)(NO3)(3);第二类是金属铋碲酸硫酸复盐Bi2(Te O3)2(SO4)(4)、Bi2(Te O5)(SO4)(H2O)(5)、Bi(OH)(SO4)(6)和Bi4Te3O15(7);第三类是碱金属铷多碲酸盐Rb2Te4O9?3.5H2O(8)、Rb2Te4O9?3H2O(9)和Rb Te O3(OH)(10),并且都得到了单晶,我们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收集了晶体衍射数据,运用SHELXTL-2014软件包解析出单晶结构。此外,运用了粉末X-射线衍射仪、光学仪器包括红外、拉曼、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来测试已合成的样品。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金属铋碲酸硝酸复盐系列:H[Bi3O(Te3O9)](NO3)2(1)的晶系和空间群分别是六方和P 2m(No.189),晶胞参数是a=b=9.8465(4),c=4.1917(4)?,β=90°;Bi3(OH)(Te O6)(NO3)2(2)的晶系和空间群分别是单斜和P21(No.4),晶胞参数是a=5.0733(5),b=10.2238(10),c=10.0104(10)?,β=100.324(2)°;Bi(Te O3)(NO3)(3)的晶系和空间群分别是单斜和P21/c(No.14),晶胞参数是a=8.1655(16),b=9.0912(17),c=7.4924(15)?,β=114.889(4)°。H[Bi3O(Te3O9)](NO3)2(1)的晶体结构是由[Bi O7]多面体和[Te O4]基团组成的[Bi3O(Te3O9)]3+一维阳离子链,NO3-和H+离子保持整个结构的电荷平衡。Bi3(OH)(Te O6)(NO3)2(2)的晶体结构是由铋氧多面体、碲氧八面体以及[NO3]基团组成的二维层状结构。Bi(Te O3)(NO3)(3)的晶体结构是由[Bi O6]三角反棱柱,[Te O3]三角锥和[NO3]-单元组成的二维层状结构。2.金属铋碲酸硫酸复盐系列:Bi2(Te O3)2(SO4)(4)的晶系和空间群分别是单斜和C2/c(No.15),晶胞参数是a=15.7657(13),b=7.4285(5),c=8.0959(6)?,β=112.693(2)°;Bi2(Te O5)(SO4)(H2O)(5)的晶系和空间群分别是单斜和P21/n(No.14),晶胞参数是a=12.3993(19),b=5.0193(8),c=13.068(2)?,β=103.431(3)°;Bi(OH)(SO4)(6)的晶系和空间群分别是单斜和C2/m(No.12),晶胞参数是a=6.4526(12),b=7.2914(14),c=8.6312(16)?,β=106.716(4)°;Bi4Te3O15(7)的晶系和空间群分别是三斜和P(No.2),晶胞参数是a=6.880(2),b=7.035(2),c=7.415(2)?,β=76.858(7)°。Bi2(Te O3)2(SO4)(4)的结构是由Bi O7多面体和Te O3三角锥形成的[Bi2(Te O3)2]2+二维层,然后[SO4]2-基团连接[Bi2(Te O3)2]2+层形成了三维框架结构。Bi2(Te O5)(SO4)(H2O)(5)的结构是由铋氧多面体,[Te O6]八面体形成的[Bi2Te O5]2+二维层,然后[SO4]2-基团连接[Bi2Te O5]2+二维层形成了三维框架结构。Bi(OH)(SO4)(6)的结构是由[Bi O7]单帽反三棱柱和[SO4]2-形成的二维层状结构。Bi4Te3O15(7)的结构是由铋氧多面体和Te O6八面体形成的三维框架结构。3.碱金属铷多碲酸盐系列:Rb2Te4O9?3.5H2O(8)的晶系和空间群分别是三斜和P1(No.1),晶胞参数是a=10.7358(5),b=10.7572(5),c=14.7494(7)?,β=84.874(2)°;Rb2Te4O9?3H2O(9)的晶系和空间群分别是单斜和P21/n(No.14),晶胞参数是a=13.0941(12),b=6.8161(6),c=15.4546(13)?,β=96.970(2)°;Rb Te O3(OH)(10)的晶系和空间群分别是三斜和P(No.2),晶胞参数是a=5.1529(16),b=6.827(2),c=6.996(2)?,β=109.873(7)°。Rb2Te4O9?3.5H2O(8)的结构是二维层,每个层都是由Te O3三角锥和Te O4四面体组成的,水分子和Rb+位于层与层之间。Rb2Te4O9?3H2O(9)的晶体结构是由Te O4四面体和Te O5四方锥组成的二维[Te4O9]2+层状,在这些层之间都是独立的Rb+和H2O分子。Rb Te O3(OH)(10)的结构是由Te O6八面体通过共边形成的无限一维[Te O3(OH)]+链,Rb+维持结构的电荷平衡。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可以看出所有的样品是纯相。通过红外光谱图,可以看出晶体结构中有Bi-O,Te-O,NO3?,SO42?,OH?和H2O分子振动。从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中,可以估算出化合物(1)、(2)和(3)的禁带宽度分别是3.26 e V,3.22 e V和3.50 e V,根据禁带宽带的大小,我们认为它们都是宽带半导体;可以估算出Bi2(Te O3)2(SO4)和Bi2(Te O5)(SO4)(H2O)的禁带宽度分别是3.60 e V和3.72 e V,由禁带宽度的大小,我们认为它们都是绝缘体;可以估算出Rb2Te4O9?3.5H2O和Rb2Te4O9?3H2O的禁带宽度分别是4.07 e V和3.94 e V,由禁带宽度的大小,我们认为它们都是绝缘体。

李建阳[5](2017)在《硝酸钾铵混晶性质的研究》文中认为硝酸钾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着非常广泛的用途,既是无氯的钾肥,又是氮钾复合二元肥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硝酸钾生产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氯化钾与硝酸铵的复分解反应来得到硝酸钾,但是这种方法会使产品硝酸钾和原料硝酸铵形成硝酸钾铵固溶体,从而影响产品硝酸钾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探索硝酸钾铵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晶相组成信息及热物性,对分离纯化得到高品质的硝酸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采用平衡法测定了25℃时KNO3-NH4NO3-H2O体系的饱和溶解度。通过探索不同降温速率和搅拌速率对晶体生长影响的实验,发现过慢的搅拌速率会使晶体形成团聚现象,过快的搅拌速率形成的晶体粒度小;当降温速率超过2.5℃/h时,生长得到的晶体呈现针状并且其形态不完整;搅拌速率设定在120r/min,降温速率设定为1℃/h时,生成的晶体颗粒的粒径较合适且晶体形态较完整。采用恒速降温法制得了组成含量不同的Kx(NH4)1-xNO3(0<x<1)单晶,对实验生长得到的固溶体晶体分别进行XRD、SXRD、SEM和FTIR等表征手段,固溶体硝酸钾铵(0.60<x<1)和固溶体硝酸铵钾(0<x<0.51)的晶相组成是连续的,二者分别具有相同的晶型,获得了这两类不同固溶体的晶系和晶胞参数;通过SEM分析得出,硝酸钾铵晶貌呈六棱柱形状,硝酸铵钾则为类似四棱柱的晶貌,随着固溶体含量中的K+被NH4+取代,固溶体的晶体晶貌发生改变。采用TG-DSC对实验得到的固溶体进行表征,研究其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硝酸铵钾这类固溶体主要是呈现硝酸铵不稳定而分解的特性;而硝酸钾铵固溶体则主要是克服硝酸钾的离子键熔融的性质;通过不同组份的Kx(NH4)1-xNO3(0<x<1)TG图,发现随着x值的增大,固溶体的分解温度逐渐升高,到350℃时基本分解完全,伴随着固溶体中NH4+含量的降低,固溶体的失重逐渐减少,而其热稳定性则逐步升高。

段建霞[6](2016)在《铯榴石基陶瓷固化体结构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铯榴石(化学结构式:CsAlSi2O6)具有Cs包容量大、结构稳定、耐高温等特性,被认为是放射性核素137Cs的理想固化载体,但纯相铯榴石合成条件较为苛刻。基于铯榴石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与白榴石(KAlSi2O6)和方沸石(NaAlSi2O6)的相似性,以及白榴石和方沸石合成原料和制备条件的相对易获得性,提出以Cs代替K、Na,研究铯榴石基陶瓷(K1-xCsxAlSi2O6和Na1-xCsxAlSi2O6)结构和性能本论文首先建立了K1-xCsxAlSi2O6和Na1-xCsxAlSi2O6晶体结构模型,采用第一性原理的方法模拟了K1-xCsxAlSi2O6和Na1-xCsxAlSi2O6陶瓷的晶体结构。计算模拟结果表明,随着Cs取代K、Na量的增加,K1-xCsxAlSi2O6和Na1-xCsxAlSi2O6晶体结构逐渐由四方相转变为以立方相结构为主,且立方相的K1-xCsxAlSi2O6更容易形成。然而,除了x=0.4和x=1的组成点之外,K1-xCsxAlSi2O6晶体的模拟XRD图谱立方相特征峰均出现了分峰的现象,表明生成了不完美的立方相。在模拟结果的引导下,采用地聚合物前驱体法制备了K1-xCsxAlSi2O6基陶瓷固化体,实验结果证明随着Cs包容量的增加,K1-xCsxAlSi2O6基陶瓷有从四方相转化为立方相结构的趋势,且Cs对K的取代有利于降低地聚合物的晶化温度。然而除x=0.3,0.4,0.5和1的情况之外,在1100℃以上烧结后得到的立方相K1-xCsxAlSi2O6陶瓷的XRD图谱中也发现了特征峰分裂现象,这与模拟结果较为吻合,其原因可能是冷却过程中立方—四方的相变导致少量四方相与立方相的共存,也可能与第三种晶相—中间四方相的生成有关。此外,抗浸出性能测试结果显示,Cs+在K1-xCsxAlSi2O6陶瓷固化体中的浸出率相对较低,该固化体的化学稳定性较好,说明K1-xCsxAlSi2O6基陶瓷在固化137Cs方面具有较大潜力。Cs的β衰变产物Ba对CsAlSi2O6陶瓷固化体结构有一定影响,当烧结温度为850℃时,随着B a2+对Cs+取代量的增加,Cs1-xBax-地聚合物结晶度逐渐降低,说明B a2+可能并没有进入晶格内部。当烧结温度达到1100℃以上时,从XRD图谱中特征峰的偏移可推测有一部分B a2+可能占据了Cs+晶格格点位置而进入晶格中,但是B a2-对Cs-的取代量不宜太高,应控制在15%以内。

史丽芳[7](2016)在《X射线单晶衍射仪操作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X射线衍射法作为晶体结构研究的主要手段,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X射线单晶衍射仪通过测定单晶的晶体结构来获得大量重要的微观信息并研究其规律,为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重要科学基础。针对目前国内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X射线单晶衍射仪的现状,国家在2013年发起X射线单晶衍射仪重大科学仪器研发项目,X射线单晶衍射仪操作与控制系统是为该项目开发的软件系统,负责对仪器各个部件进行监控、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是仪器的核心软件。该论文先介绍了X射线单晶衍射仪以及其控制领域的发展现状、项目的目的和意义,然后详细介绍了X射线单晶衍射仪设备的各个组成部件,对轴的防碰撞关系、CCD探测器、PLC系统控制单元这些关键硬件设备做了研究和功能需求分析。而后从系统要求方面对系统进行了软件需求分析,在对硬件研究分析和软件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三层架构对系统进行模块划分。最后介绍了X射线单晶衍射仪操作与控制系统的模块结构和各个模块的设计和具体实现过程,也对系统的整体性能进行了测试,该系统目前稳定高效地运行在自主研发的X射线单晶衍射仪上。

丁祥[8](2015)在《Fe2O3-CaO-SiO2系铁酸钙(SFC)生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Fe2O3-CaO-SiO2系铁酸钙SFC,作为烧结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相,它为复合铁酸钙的形成提供了结构基础,对其进行研究,在促进复合铁酸钙生成上,具有完善烧结理论和优化烧结生产的作用。为了深入了解SFC生成机理,论文通过基础实验,弄清Si02参与反应形成SFC路径、SFC晶格构建过程以及SFC在Fe2O3-CaO-SiO2系形成低熔点矿物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1000℃左右时Si02开始与中间产物CaOFe2O3(CF)反应,形成2CaOSiO2(C2S);当温度达到1100℃左右,C2S开始与Fe203、CF反应形成SFC;其中,Fe203与CF摩尔比接近1:0.55时,SFC生成量最多。其次,通过Si02与CF-Fe2O3反应,结合Rietveld结构精修,明确了SFC生成途径和晶格构建过程,即Fe203量较充足时,通过Fe203与CF反应形成斜方结构Ca2.5Fe1s.5O25二元铁酸钙,随着Si4+和Ca2+取代该二元铁酸钙(0018)晶面上八面体中的Fe3+后,逐渐向三斜结构SFC转变。进一步,利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对SFC进行研究发现,Si4+固溶与SFC晶体结构中Ca通道(Ca八面体堆砌而成)密切相关,Si4+主要占据邻近Ca通道上下Fe-O四面体的中心位置,随着Si4+固溶量增加,Ca通道中Ca-Ca键长增大,决定着SFC结构的稳定性。Al2O3、MgO对SFC生成影响研究表明,A1203固溶进二元铁酸钙,引起八面体内Fe-O键键长增大,促进了Si4+固溶,使二元铁酸钙(Ca2.5Fe15.5O25)容易向SFC转变,但由于固溶极限的原因,加入1.72wt%A12O3时,SFC生成量最多。而MgO加入,在固相反应阶段,不利于SFC生成。正相反,MgO更倾向与铁氧化物接合,形成Mg2+固溶的Fe304相。最后,通过高温烧结反应,结合DSC分析,探讨了SFC在Fe2O3-CaO-SiO2系形成低熔点矿物中的作用。结果表明,CF中加入3.0wt%SiO2时,在空气气氛下、1200℃混合烧结4h后出现的液相量最多,与50wt%CF-50wt%SFC组成相一致。通过DSC实验发现,加入Si02含量在3.0wt%时,能将CF的熔化温度降低35℃;CF与50wt%的SFC混合后,熔化温度相对于CF要降低34℃,这可认为是CF与SFC两者形成共晶组织所导致的。

谢兴兵[9](2015)在《二水偶氮四唑四氨合铜(Ⅱ)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通过引入辅助配体参与配合物的合成而设计制备偶氮四唑金属配合物,制备了以偶氮四唑和氨分子为配体的双基配位含能配合物二水偶氮四唑四氨合铜(Ⅱ)([Cu(NH3)4]ATZ-2H2O),研究了[Cu(NH3)4]ATZ-2H2O的合成工艺、结构表征、物理化学性能、爆炸性能以及初步应用。具体研究如下:(1)以5-氨基四唑为起始原料,先通过碱性氧化反应合成偶氮四唑钠,再经配位反应得到[Cu(NH3)4]ATZ-2H2O,通过控制反应温度、氨水用量以及原料反应液加入方式,得到合成[Cu(NH3)4]ATZ-2H2O的最佳反应条件。(2)以[Cu(NH3)4]ATZ-2H2O经过脱水敏化得到产物[Cu(NH3)4]ATZ,通过控制脱水敏化的时间和温度,得到[Cu(NH3)4]ATZ-2H2O的最佳脱水敏化条件。(3)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热分析等手段对[Cu(NH3)4]ATZ-2H2O和[Cu(NH3)4]ATZ进行了结构表征,确定了两种配合物的结构。(4)对两种配合物的热分解特性、爆发点、撞击感度、摩擦感度、静电感度、火焰感度和爆速等性能进行了实验测定,结果表明目标配合物[Cu(NH3)4]ATZ-2H2O较低的感度和较好的爆速爆容等。(5)研究表明,[Cu(NH3)4]ATZ-2H2O对火焰、撞击、摩擦及静电火花感度都钝感;而[Cu(NH3)4]ATZ具有良好的火焰感度和中等撞击感度,能够用作起爆药、点火药和击发药组分。开展了[Cu(NH3)4]ATZ在工业雷管、击发药配方和半导体桥装药中的应用。结果为:作为起爆药,[Cu(NH3)4]ATZ具有良好的起爆能力;作为击发药组分,[Cu(NH3)4]ATZ具有合适的撞击感度,且感度可调控性强;作为半导体桥点火药剂,点火能量低,点火时间短。配合物脱水前后感度差异大,实行先呈钝感下装药再敏化的工艺,大大提高了制备及装药过程的安全性。

张文辉[10](2014)在《磷灰石型Sr2TbxGd8-x(SiO4)6O2晶体的生长与磁光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磷灰石型Sr2TbxGd8-x(SiO4)O2晶体的原料合成、晶体生长、晶体结构、基本物理性能参数和磁光性能作了较为系统的探索研究。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Sr2Gd8(SiO4)O2、Sr2Gd8(SiO4)O2多晶原料,结合差示扫描量热及热重分析谱图(DSC-TG),确定了原料的烧结工艺,并对原料进行了物相分析(XRD)、红外(IR)、紫外可见漫反射(DRS)的表征。采用提拉法(Czochralski)生长了Sr2TbxGd8-xt(SiO4)O2系列单晶。结合该体系晶体的生长习性,对生长工艺进行逐步优化。通过调整温度梯度、籽晶的选择、晶体转速、晶体拉速、退火时间等条件,成功生长出光学质量较好的Sr2TbxGd8-x(SiO4)O2系列单晶。采用XRD对Sr2TbxGd8-x(SiO4)O2晶体粉末进行物相分析,并利用Jade软件对XRD谱图进行拟合,得到其晶胞参数,确定了Sr2TbxGd8-x(SiO4)O2系列晶体均属于磷灰石型六方晶系。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测试了晶体中元素的含量,计算出晶体中Tb3+离子的有效分凝系数。采用能谱分析了晶体中各元素含量,结合各元素原子含量百分比确定晶体的组成。结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初步研究了晶体存在的包裹缺陷。测试了晶体的维氏硬度、热膨胀系数、热导率等理化性能。对所生长的晶体进行定向、切割和抛光之后,测试了晶体在400-1500nm波段的透射光谱和吸收光谱,结果表明,除485nm附近有Tb3+离子7F6→5D4的跃迁吸收峰外,该系列晶体在其它波段均表现出较高的透过率,特别在可见光波段400-650nm处,Sr2Tb8(SiO4)6O2晶体的透过率较TGG晶体有明显增大;通过变温磁化率的测定,研究分析了Sr2Tb8(SiO4)6O2晶体的低温磁性;采用消光法在实验室自行组装的法拉第旋转测试系统中测定了<001>方向Sr2TbxGd8-x(SiO4)O2晶片在532nm,633nm及1064nm波长的法拉第旋转角,计算得到了晶体的费尔德常数,结果表明Sr2Tb8(SiO4)6O2晶体的费尔德常数为文献中报道的TGG的1.65-1.75倍,有望成为可见-近红外光区可应用的磁光材料。

二、X射线粉末法计算晶胞参数及粉末图指标化的微机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射线粉末法计算晶胞参数及粉末图指标化的微机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Eu2+与Sm3+激活的多色长余辉材料的合成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长余辉发光材料
    1.2 多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2.1 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1.2.2 绿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1.2.3 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1.3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机理研究进展
        1.3.1 Matsuzawa余辉机理模型
        1.3.2 Aitasalo余辉机理模型
        1.3.3 Dorenbos余辉机理模型
        1.3.4 Clabau余辉机理模型
        1.3.5 其它机理模型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论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
    2.1 样品的制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1.3 合成方法
    2.2 计算分析
        2.2.1 Rietveld结构精修
        2.2.2 CASTEP分子模拟计算程序
    2.3 样品的表征
        2.3.1 物相分析
        2.3.2 漫反射光谱
        2.3.3 激发、发射光谱以及余辉光谱
        2.3.4 余辉衰减曲线
        2.3.5 热释光曲线
        2.3.6 振动样品磁强计
第三章 Ba_2Gd_2Si_4O_(13):Eu~(2+),+(RE~(3+) =Dy~(3+),Ho~(3+),Tm~(3+),Nd~(3+)和Tb~(3+))的制备、性能及余辉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a_2Gd_2Si_4O_(13) 结构及物相分析
        3.3.2 不同稀土离子(Dy~(3+),Ho~(3+),Tm~(3+),Nd~(3+)和Tb~(3+))的共掺杂对于样品发光及余辉性能的影响
        3.3.3 不同浓度Eu~(2+)/Nd~(3+)共掺杂对于样品发光及余辉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Eu~(2+)激活的两种硅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性能及余辉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BaSc_2Si_3O_(10):Eu~(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2.1实验
        4.2.2 结果与讨论
        4.2.2.1 BaSc_2Si_3O_(10) 物相分析与结构精修
        4.2.2.2 BaSc_2Si_3O_(10) 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分态密度研究
        4.2.2.3 不同稀土离子(Nd~(3+),Tm~(3+),Dy~(3+)和Tb~(3+))的共掺杂对于样品发光及余辉性能的影响
        4.2.2.4 样品的余辉特性
        4.2.3 小结
    4.3 NaBaScSi_2O_7:Eu~(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3.1实验
        4.3.2 结果与讨论
        4.3.2.1 NaBaScSi_2O_7 结构及样品形貌分析
        4.3.2.2 Eu~(2+)浓度对于样品发光及余辉性能的影响
        4.3.2.3 Nd~(3+)共掺杂对于样品发光及余辉性能的影响
        4.3.2.4 样品发光热稳定性、光激励发光等重要特性探究
        4.3.3 小结
    4.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LiSr_4(BO_3)_3:Eu~(2+),Dy~(3+)的制备、性能和余辉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LiSr_4(BO_3)_3 物相分析与能带结构研究
        5.3.2 LiSr_4(BO_3)_3:Eu~(2+),Dy~(3+)样品的发光及余辉性能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Sm~(3+)激活的三种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制备及发光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Sr_2ScGaO_5:Sm~(3+)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2.1 实验
        6.2.2 结果与讨论
        6.2.2.1 Sr_2ScGaO_5及Sm~(3+)掺杂样品的物相分析与结构精修
        6.2.2.2 Sr_2Sc GaO_5 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分态密度研究
        6.2.2.3 Sr_2Sc GaO_5:Sm~(3+)样品的发光及余辉特性研究
        6.2.2.4 Sr_2Sc GaO_5:Sm~(3+)样品的热释光性能
        6.2.3 小结
    6.3 Gd_(9.33)(SiO_4)_6O_2:Sm~(3+)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3.1 实验
        6.3.2 结果与讨论
        6.3.2.1 Gd_(9.33)(SiO_4)_6O_2 晶体结构及样品单相分析
        6.3.2.2 Gd_(9.33)(SiO_4)_6O_2:Sm~(3+)样品的发光及余辉特性研究
        6.3.2.3 Gd_(9.33)(SiO_4)_6O_2:Sm~(3+)样品的热释光性能
        6.3.2.4 氧空位对余辉性能的影响
        6.3.3 小结
    6.4 GdSr_2AlO_5:Sm~(3+)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4.1 实验
        6.4.2 结果与讨论
        6.4.2.1 GdSr_2AlO_5 结构、形貌及样品单相分析
        6.4.2.2 GdSr_2AlO_5:Sm~(3+)等样品的发光及余辉特性研究
        6.4.2.3 GdSr_2AlO_5:Sm~(3+)等样品的热释光性能
        6.4.2.4 GdSr_2AlO_5:Sm~(3+)等样品的顺磁特性研究
        6.4.3 小结
    6.5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过渡金属硫酸复盐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人类对晶体的认识历程
        1.2.1 中国古代对晶体的认识
        1.2.2 晶体的发展历程
    1.3 晶体的简介
        1.3.1 晶体的概念
        1.3.2 晶体的优点及各向异性
        1.3.3 晶体的生长及缺陷
        1.3.4 晶面与晶向
        1.3.5 X射线晶体学对化学和材料科学的贡献
    1.4 过渡金属硫酸复盐的特性
    1.5 国内外碱金属过渡金属硫酸复盐的研究情况
    1.6 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1.6.1 本文选题的意义
        1.6.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原理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晶体生长机制
        2.3.2 水热合成法的原理
        2.3.3 水热合成法的特点
        2.3.4 影响水热反应的因素
    2.4 单晶结构的测定
        2.4.1 X射线单晶衍射仪
        2.4.2 单晶测试的基本步骤
        2.4.3 X射线衍射
        2.4.4 晶体的衍射方向
        2.4.5 晶体的衍射理论
    2.5 晶体性质测定和表征
        2.5.1 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2.5.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5.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2.5.4 热重分析
第三章 碱金属钠过渡金属硫酸复盐的生长、晶体结构及磁性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晶体生长
        3.2.2 单晶结构的测定
        3.2.3 多晶粉末X射线衍射测试
        3.2.4 固体紫外光谱测试
        3.2.5 红外光谱测试
        3.2.6 热重量分析测试
        3.2.7 磁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a_6M(SO_4)_4·2H_2O(M= Fe,Co,Ni)的晶体结构描述
        3.3.2 Na_6M(SO_4)_4·2H_2O(M= Co,Ni)的固体紫外光谱分析
        3.3.3 Na_6M(SO_4)_4·2H_2O(M= Co,Ni)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3.4 Na_6M(SO_4)_4·2H_2O(M= Co,Ni)的热重量分析
        3.3.5 Na_6M(SO_4)_4·2H_2O(M= Fe,Co,Ni)的磁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碱金属过渡金属硫酸草酸复盐的生长、晶体结构、光学及热稳定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晶体生长
        4.2.2 单晶结构的测定
        4.2.3 多晶粉末X射线衍射测试
        4.2.4 固体紫外光谱测试
        4.2.5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4.2.6 热重分析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K_2Mn(SO_4)(C_2O_4)的晶体结构描述
        4.3.2 Rb_2Mn(SO_4)(C_2O_4)·2H_2O的晶体结构描述
        4.3.3 RbFe(SO_4)(C_2O_4)_0.5·H_2O和 CsM(SO_4)(C_2O_4)_0.5·H_2O(M= Mn,Fe)的晶体结构描述
        4.3.4 化合物RbFe(SO_4)(C_2O_4)_0.5·H_2O和 CsM(SO_4)(C_2O_4)_0.5·H_2O(M= Mn,Fe)的固体紫外光谱分析
        4.3.5 化合物RbFe(SO_4)(C_2O_4)_0.5·H_2O和 CsM(SO_4)(C_2O_4)_0.5·H_2O(M= Mn,Fe)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3.6 化合物RbFe(SO_4)(C_2O_4)_0.5·H_2O和 CsM(SO_4)(C_2O_4)_0.5·H_2O(M= Mn,Fe)的热重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卤化铅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配合物简介
        1.2.1 配合物的概念
        1.2.2 配合物的分类
        1.2.3 配合物的应用
        1.2.4 发光功能配合物及发光机理
    1.3 晶体简介
        1.3.1 晶体学介绍
        1.3.2 晶体概念及特性
        1.3.3 晶体应用及生长方法
    1.4 卤化铅配合物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操作流程
    2.4 影响晶体生长因素
    2.5 晶体结构的测定
        2.5.1 X-射线单晶衍射法
        2.5.2 单晶测试
        2.5.3 晶体解析
    2.6 晶体性质测定及表征
        2.6.1 粉末衍射图谱分析
        2.6.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6.3 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
        2.6.4 热重分析
    2.7 发光光谱分析
第三章 2,2’-bipy与卤化铅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学性质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的合成
        3.2.2 单晶结构测试及解析
        3.2.3 晶体粉末XRD测试
        3.2.4 红外吸收光谱测试
        3.2.5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测试
        3.2.6 热稳定性测试
        3.2.7 荧光性质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晶体合成条件的探索和优化
        3.3.2 晶体结构描述
        3.3.3 红外光谱分析
        3.3.4 紫外光谱分析
        3.3.5 热重数据分析
        3.3.6 发光性能测试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10’-phen与卤化铅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的合成
        4.2.2 单晶结构的测定
        4.2.3 粉末XRD测试
        4.2.4 红外光谱测试
        4.2.5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测试
        4.2.6 热重数据分析
        4.2.7 荧光性质测试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晶体结构讨论
        4.3.2 红外光谱分析
        4.3.3 紫外可见近红外谱图分析
        4.3.4 荧光性质分析
        4.3.5 热重分析
        4.3.6 荧光传感性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其它铅的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样品的合成
        5.2.2 单晶结构的测试
        5.2.3 晶体粉末XRD测试
        5.2.4 紫外可见近红外测试
        5.2.5 热重性质测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晶体及纯样合成条件的优化探索
        5.3.2 晶体结构讨论
        5.3.3 紫外可见近红外谱图分析
        5.3.5 热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金属铋(Ⅲ)碲酸复盐的合成及晶体结构、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晶体的简介
        1.2.1 晶体的概念
        1.2.2 晶体的种类
        1.2.3 晶体的特性
        1.2.4 晶体的应用
    1.3 晶体学
        1.3.1 经典晶体学
        1.3.2 近代晶体学
    1.4 金属铋碲酸盐的特点
    1.5 金属铋碲酸盐的研究进展
    1.6 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1.6.1 选题意义
        1.6.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原理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晶体生长的方法
        2.3.1 水热合成法的原理和特点
        2.3.2 影响水热反应中晶体生长的因素
    2.4 晶体结构的测定
        2.4.1 X射线单晶衍射仪
        2.4.2 单晶的测试步骤
        2.4.3 单晶结构解析
    2.5 晶体性质的测试和表征
        2.5.1 粉末衍射图谱分析
        2.5.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5.3 拉曼光谱分析
        2.5.4 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
        2.5.5 热重分析
第三章 金属铋碲酸硝酸复盐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单晶的生长
        3.2.2 纯样的制备
        3.2.3 单晶结构的测定
        3.2.4 多晶粉末XRD测试
        3.2.5 红外光谱测试
        3.2.6 拉曼光谱测试
        3.2.7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Bi_3O(Te_3O_9)](NO_3)_2的晶体结构描述
        3.3.2 Bi_3(OH)(TeO_6)(NO_3)_2的晶体结构描述
        3.3.3 Bi(TeO_3)(NO_3)的晶体结构描述
        3.3.4 光谱分析
        3.3.4.1 H[Bi_3O(Te_3O_9)](NO_3)_2的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
        3.3.4.2 Bi_3(OH)(TeO_6)(NO_3)_2的红外光谱分析
        3.3.4.3 Bi(TeO_3)(NO_3)的红外光谱分析
        3.3.4.4 H[Bi_3O(Te_3O_9)](NO_3)_2,Bi_3(OH)(TeO_6)(NO_3)_2和Bi(TeO_3)(NO_3)的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属铋碲酸硫酸复盐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单晶的生长
        4.2.2 纯样的制备
        4.2.3 单晶结构的测定
        4.2.4 多晶粉末XRD测试
        4.2.5 红外光谱测试
        4.2.6 拉曼光谱测试
        4.2.7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i_2(TeO_3)_2(SO_4)的晶体结构描述
        4.3.2 Bi_2(TeO_5)(SO_4)(H_2O)的晶体结构描述
        4.3.3 Bi(OH)(SO_4)的晶体结构描述
        4.3.4 Bi_4Te_3O_(15)的晶体结构描述
        4.3.5 光谱分析
        4.3.5.1 Bi_2(TeO_3)_2(SO_4)的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
        4.3.5.2 Bi_2(TeO_5)(SO_4)(H_2O)的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
        4.3.5.3 Bi_2(TeO_3)_2(SO_4)和Bi_2(TeO_5)(SO_4)(H_2O)的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碱金属铷多碲酸盐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单晶的生长
        5.2.2 单晶结构的测定
        5.2.3 多晶粉末XRD测试
        5.2.4 红外光谱测试
        5.2.5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测试
        5.2.6 热分析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Rb_2Te_4O_9·3.5H_2O的晶体结构描述
        5.3.2 Rb_2Te_4O_9·3H_2O的晶体结构描述
        5.3.3 Rb TeO_3(OH)的晶体结构描述
        5.3.4 光谱分析
        5.3.4.1 Rb_2Te_4O_9·3.5H_2O和Rb_2Te_4O_9·3H_2O的红外光谱分析
        5.3.4.2 Rb_2Te_4O_9·3.5H_2O和Rb_2Te_4O_9·3H_2O的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
        5.3.5 Rb_2Te_4O_9·3.5H_2O和Rb_2Te_4O_9·3H_2O的热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硝酸钾铵混晶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晶体的生长
        1.1.1 晶体生长的特有性质
        1.1.2 溶解度
        1.1.3 过饱和度
        1.1.4 单晶体
        1.1.5 单晶体生长
        1.1.6 固溶体晶体
        1.1.7 晶体生长的研究进展
    1.2 晶体结构特性
        1.2.1 晶体点阵
        1.2.2 晶体结构对称
        1.2.3 晶体结构的测定
        1.2.4 晶体结构的研究进展
    1.3 晶体热物理性质的研究
        1.3.1 晶体的熔点
        1.3.2 晶体热分析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实验原理
        2.1.1 单晶体生长原理
        2.1.2 单晶体制备方法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装置及方法
        2.3.1 实验装置
        2.3.2 冷却结晶实验方法
        2.3.3 溶解度测定方法
        2.3.4 冷却结晶条件探索方法
    2.4 硫酸钾铵混晶的化学分析及表征
        2.4.1 化学分析原理及方法
        2.4.2 固溶体密度的测定
第三章 硝酸钾铵单晶制备研究
    3.1 硝酸钾铵溶解度的测定
        3.1.1 实验方法与装置的可靠性
        3.1.2 硝酸钾铵溶解度的测定
    3.2 搅拌速率对晶体生长影响的研究
    3.3 降温速率对晶体生长影响的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硝酸钾铵晶体结构的研究
    4.1 晶相组成的研究
    4.2 K_X(NH_4)_(1-X)NO_3晶体结构的研究
        4.2.1 K_x(NH_4)_(1-X)NO_3固溶体的傅里叶红外分析
        4.2.2 K_x(NH_4)_(1-x)NO_3固溶体的XRD分析
        4.2.3 K_x(NH_4)_(1-X)NO_3单晶体的晶胞参数及晶系分析
        4.2.4 固溶体形貌分析
        4.2.5 固溶体晶体类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K_X(NH_4)_(1-X)NO_3固溶体热物性的研究
    5.1 K_X(NH_4)_(1-X)NO_3热稳定性的研究
        5.1.1 硝酸钾铵固溶体热稳定性的研究
        5.1.2 硝酸铵钾固溶体热稳定性的研究
        5.1.3 K_x(NH_4)_(1-X)NO_3热重规律研究
    5.2 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铯榴石基陶瓷固化体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铯榴石研究背景
        1.1.1 铯榴石—~(137)Cs的理想固化体
        1.1.2 铯榴石的结构
    1.2 铯榴石基陶瓷固化体研究现状
        1.2.1 铯榴石理论计算模拟研究
        1.2.2 铯榴石基陶瓷固化体制备及性能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铯榴石结构理论计算模拟
    2.1 模拟方法及结构模型建立
        2.1.1 Materials Studio软件及其主要模块简介
        2.1.2 K_(1-x)Cs_xAlSi_2O_6和Na1-xCs_xAlSi_2O_6晶体结构模型的建立
        2.1.3 参数设置
    2.2 K_(1-x)Cs_xAlSi_2O_6及Na1-xCs_xAlSi_2O_6的结构
        2.2.1 晶胞参数及晶格形成能
        2.2.2 晶体结构及微观力学性能
    2.3 本章小结
3 铯榴石基陶瓷固化体制备、结构及性能
    3.1 设计思想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3.2.2 分析测试方法
        3.2.3 实验方案
    3.3 载Cs地聚合物前驱体制备及性能
        3.3.1 载Cs地聚合物前驱体制备
        3.3.2 载Cs地聚合物前驱体的力学性能
        3.3.3 载Cs地聚合物前驱体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
        3.3.4 载Cs地聚合物前驱体的热行为
    3.4 铯榴石基陶瓷固化体结构及演化
        3.4.1 铯榴石基陶瓷固化体的制备
        3.4.2 铯榴石基陶瓷固化体的结构
    3.5 铯榴石基陶瓷固化体长期性能研究
        3.5.1 热稳定性的模拟
        3.5.2 抗浸出性能测试
    3.6 Cs的衰变产物Ba对固化体的影响
        3.6.1 Cs_(1-x)Ba_xAlSi_2O_6基陶瓷固化体的制备
        3.6.2 Cs_(1-x)Ba_x-地聚合物前驱体的结构
        3.6.3 Cs_(1-x)Ba_xAlSi_2O_6基陶瓷固化体的结构
    3.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X射线单晶衍射仪操作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
    1.2 单晶衍射仪及其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1.2.1 X射线单晶衍射仪的发展现状
        1.2.2 控制领域的发展现状
    1.3 该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X射线单晶衍射仪设备的研究和需求分析
    2.1 仪器结构
    2.2 轴控制的研究
        2.2.1 硬件限制条件
        2.2.2 单轴顺序转动的防碰撞转动
        2.2.3 多轴防碰撞转动
        2.2.4 多轴同时转动防碰撞转动
    2.3 CCD探测器的研究
    2.4 PLC系统控制单元的研究
    2.5 摄像头设备的研究
    2.6 系统需求分析
        2.6.1 硬件控制需求分析
        2.6.2 软件需求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射线单晶衍射仪操作与控制系统的设计
    3.1 操作与控制系统结构的设计
    3.2 操作与控制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
        3.2.1 底层功能模块设计
        3.2.2 中间业务层设计
        3.2.3 界面应用层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射线单晶衍射仪操作与控制系统的实现
    4.1 底层功能模块的实现
        4.1.1 PLC模块
        4.1.2 CCD模块
        4.1.3 摄像头模块
        4.1.4 策略管理模块
        4.1.5 配置管理模块
    4.2 中间业务层的实现
        4.2.1 多轴移动管理
        4.2.2 晶体安装管理
        4.2.3 实验管理
        4.2.4 图像管理
        4.2.5 调用数据预处理模块
    4.3 界面应用层的实现
        4.3.1 界面控件
        4.3.2 界面功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功能测试
    5.2 系统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8)Fe2O3-CaO-SiO2系铁酸钙(SFC)生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铁矿石烧结工艺简介
        2.1.1 烧结过程及意义
        2.1.2 烧结过程中物理及化学变化
    2.2 烧结矿的成矿过程
        2.2.1 固相反应
        2.2.2 液相生成
        2.2.3 冷却固结
    2.3 脉石成分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2.3.1 SiO_2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2.3.2 Al_2O_3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2.3.3 MgO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2.4 烧结矿内铁酸钙的研究进展
        2.4.1 铁酸钙的形成过程
        2.4.2 铁酸钙的结构特性
    2.5 Rietveld结构精修及XAFS分析方法
        2.5.1 Rietveld结构精修
        2.5.2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
    2.6 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及创新点
        2.6.1 研究背景
        2.6.2 研究内容
        2.6.3 创新点
3 Fe_2O_3-CaO-SiO_2系铁酸钙(SFC)形成过程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原料及方法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不同温度下4wt%SiO_2-Fe_2O_3与CaO反应生成SFC研究
        3.3.2 SiO_2与CF反应生成SFC研究
        3.3.3 C_2S分别与Fe_2O_3、CF反应生成SFC研究
        3.3.4 C_2S与Fe_2O_3-CF反应生成SFC研究
        3.3.5 不同含量SiO_2与Fe_2O_3-CF反应合成SFC研究
    3.4 小结
4 SiO_2对SFC晶体结构稳定性影响的XAFS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XRD分析
        4.3.2 FESEM观察
        4.3.3 Ca K-边XAFS分析
    4.4 小结
5 Al_2O_3、MgO对SFC生成影响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原料及方法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5.3.1 Al_2O_3添加对SFC生成的影响
        5.3.2 MgO添加对SFC生成的影响
    5.4 小结
6 SFC对低熔点矿物形成影响的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及讨论
        6.3.1 烧结后试样形貌及XRD分析
        6.3.2 SEM及EMPA分析
        6.3.3 DSC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二水偶氮四唑四氨合铜(Ⅱ)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含能配合物的发展
    1.2 四唑含能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2.1 5-氨基四唑
        1.2.2 5-硝基四唑
        1.2.3 1,5-二氨基四唑
        1.2.4 5,5-偶氮四唑
    1.3 偶氮四唑类化合物的应用
        1.3.1 在气体发生剂中的应用
        1.3.2 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
        1.3.3 在高能炸药中的应用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Cu(NH_3)_4]ATZ·2H_2O的制备
    2.1 原料及仪器设备
        2.1.1 原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主要工艺条件
    2.2 合成路线
    2.3 实验步骤
        2.3.1 5,5’-偶氮四唑钠的合成
        2.3.2 [Cu(NH_3)_4]ATZ·2H_2O的合成
    2.4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2.4.1 氨水用量对形貌的影响
        2.4.2 反应温度对形貌的影响
        2.4.3 硫酸铜反应液加入方式对形貌的影响
    2.5 [Cu(NH_3)_4]ATZ·2H_2O的敏化工艺
    2.6 废水的处理
    2.7 本章小结
3 [Cu(NH_3)_4]ATZ·2H_2O和[Cu(NH_3)_4]ATZ的结构表征
    3.1 实验仪器及条件
    3.2 元素分析(EA)
    3.3 红外光谱分析(IR)
    3.4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6 本章小节
4 [Cu(NH_3)_4]ATZ·2H_2O和[Cu(NH_3)_4]ATZ的性能研究
    4.1 理化性能
        4.1.1 [Cu(NH_3)_4]ATZ·2H_2O的形貌和流散性
        4.1.2 [Cu(NH_3)_4]ATZ·2H_2O的密度
        4.1.3 [Cu(NH_3)_4]ATZ·2H_2O的熔点
        4.1.4 [Cu(NH_3)_4]ATZ·2H_2O的吸湿性
        4.1.5 [Cu(NH_3)_4]ATZ·2H_2O的溶解度
    4.2 热分析
        4.2.1 实验仪器及条件
        4.2.2 [[Cu(NH_3)_4]ATZ·2H_2O的热分析结果
        4.2.3 [Cu(NH_3)_4]ATZ的热分析结果
        4.2.4 [Cu(NH_3)_4]ATZ·2H_2O的活化能与动力学研究
    4.3 感度性能测试
        4.3.1 爆发点
        4.3.2 撞击感度
        4.3.3 摩擦感度
        4.3.4 火焰感度
        4.3.5 静电火花感度
    4.4 爆速的测试
    4.5 爆容的计算
    4.6 本章小节
5 [Cu(NH_3)_4]ATZ应用性能研究
    5.1 作为击发药配方的性能
    5.2 作为工业雷管的起爆药应用
    5.3 用作半导体桥点火药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磷灰石型Sr2TbxGd8-x(SiO4)6O2晶体的生长与磁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物质的磁性及分类
        1.1.1 顺磁性
        1.1.2 铁磁性
        1.1.3 反铁磁性
        1.1.4 亚铁磁性
        1.1.5 抗磁性
    1.2 磁光效应
        1.2.1 法拉第效应
        1.2.2 克尔效应
    1.3 磁光材料
        1.3.1 磁光晶体
        1.3.2 磁光玻璃
        1.3.3 磁光薄膜
        1.3.4 稀磁半导体
        1.3.5 磁性光子晶体
    1.4 磁光器件
        1.4.1 磁光隔离器
        1.4.2 磁光调制器
        1.4.3 光纤电流传感器
        1.4.4 磁光存储器
        1.4.5 磁光开关
    1.5 选题依据、项目来源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项目来源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晶原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2 高温固相法合成多晶粉体
        2.2.1 高温固相合成法
        2.2.2 原料烧结工艺的确定
        2.2.3 多晶原料的合成步骤
    2.3 多晶粉体的表征
        2.3.1 多晶粉体物相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IR)
        2.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DRS)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r_2Tb_xGd_(8-x)(SiO_4)_6O_2晶体的生长
    3.1 提拉法生长单晶
        3.1.1 主要实验仪器
        3.1.2 提拉法简介
    3.2 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
        3.2.1 籽晶
        3.2.2 加热方式
        3.2.3 坩埚
        3.2.4 温场
        3.2.5 气氛
        3.2.6 生长速率
        3.2.7 晶体转速
        3.2.8 退火
    3.3 晶体生长
        3.3.1 生长装置
        3.3.2 生长步骤
        3.3.3 生长过程讨论
        3.3.4 生长工艺参数
        3.3.5 晶体照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r_2Tb_xGd_(8-x)(SiO_4)_6O_2晶体结构及缺陷研究
    4.1 主要实验仪器
    4.2 晶体的晶胞参数
    4.3 有效分凝系数
    4.4 晶体元素含量能谱分析
    4.5 晶体缺陷分析
        4.5.1 包裹物形成原因分析
        4.5.2 减少包裹物的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r_2Tb_xGd_(8-x)(SiO_4)_6O_2晶体部分物理性能
    5.1 晶体硬度测试
    5.2 晶体热导率测试
    5.3 晶体热膨胀系数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r_2Tb_xGd_(8-x)(SiO_4)_6O_2晶体磁光性能
    6.1 晶片的基本情况
    6.2 晶体光谱性能的测试
        6.2.1 晶体的透射光谱
        6.2.2 晶体的吸收光谱
    6.3 晶体的磁光性能
        6.3.1 低温磁性分析
        6.3.2 法拉第旋转角
        6.3.3 费尔德常数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致谢
个人简历

四、X射线粉末法计算晶胞参数及粉末图指标化的微机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Eu2+与Sm3+激活的多色长余辉材料的合成及特性研究[D]. 李根. 兰州大学, 2019(08)
  • [2]过渡金属硫酸复盐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D]. 李小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6)
  • [3]卤化铅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学性质研究[D]. 杨永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6)
  • [4]金属铋(Ⅲ)碲酸复盐的合成及晶体结构、性质研究[D]. 孙传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04)
  • [5]硝酸钾铵混晶性质的研究[D]. 李建阳.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6]铯榴石基陶瓷固化体结构及性能研究[D]. 段建霞. 西南科技大学, 2016(03)
  • [7]X射线单晶衍射仪操作与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史丽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16(11)
  • [8]Fe2O3-CaO-SiO2系铁酸钙(SFC)生成机理研究[D]. 丁祥.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9)
  • [9]二水偶氮四唑四氨合铜(Ⅱ)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谢兴兵.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2)
  • [10]磷灰石型Sr2TbxGd8-x(SiO4)6O2晶体的生长与磁光性能研究[D]. 张文辉. 福州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X射线粉末法计算晶胞参数和索引粉末图的计算机程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