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还能带给我们什么?电视娱乐休闲文化的虚幻本质

电视还能带给我们什么?电视娱乐休闲文化的虚幻本质

一、电视还能给我们什么? 电视娱乐休闲文化的虚幻性(论文文献综述)

黄琪[1](2021)在《审美现代性视阈下的媚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2](2020)在《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民间叙事诗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主要门类之一,其中的爱情叙事诗在各民族民间叙事诗中,是数量繁多、形式优美、篇幅较长、传播率极广、艺术感染力较高的叙事诗类型。民间爱情叙事诗与人民的生活、节日、民俗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承载着他们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爱情婚姻、价值取向、道德追求等,结构形式完整,艺术手法比较成熟。许多民间爱情叙事诗在今天仍然流传,而且被改编成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对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素材。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运用文学、人类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进行叙事研究,分析其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叙事程式、叙事时空与叙事原型。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绪论部分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定义、分类、题材来源以及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同时,从多元文化交流的视角,对我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进行阐述。最后简要评析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和方法。正文有五章,具体如下:第二章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本文运用法国学者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行动元模式、叙事程序和符号矩阵等叙事理论,通过分析各民族代表性爱情叙事诗文本共有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找出它们的普遍叙事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叙事不变的深层结构,探讨其背后意义的形成。第三章着重探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首先分析爱情叙事诗的两种叙事文体类型及其说唱特征,指出韵散相间爱情叙事诗中韵文的特征和作用,并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其在转换叙事视角、调节叙事节奏、丰富叙事方式、完善故事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等重要的叙事功能。其次对爱情叙事诗的问答式叙事手段进行分类,分析爱情叙事诗中常见的叙事传统。第三,通过探讨爱情叙事诗中的序歌和尾歌等非情节类诗歌的特点及作用,指出它们是在叙事诗开篇和结尾的有效叙事技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活动本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歌手和听众的交流互动模式。第四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叙事程式是爱情叙事诗得以长期传承的载体。它增强了民间叙事诗传承的系统性和稳固性。本文采用口头程式理论,通过探讨其中的词语程式、句法程式、主题程式以及引导性程式等程式,初步认定爱情叙事诗是一种具有程式化特点的口头叙事,并指出这些叙事程式是在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演唱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的叙事规律和方式,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传统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中,时空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本章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对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时序、时距、叙事频率、叙事空间类型特点及其象征意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明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渊源关系。第六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论文在前四章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理论及人类学相关的理论,在“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融合”三个阶段中,对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进行并行对比,阐述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原型关系,展现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历史脉络,籍此揭示出仪式和口头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最后为结语部分,总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认为民间爱情叙事诗具有程式化叙事诗特点,其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叙事程式来自于口头叙事传统,二是取决于其叙事原型。

尹国荣[3](2019)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当今时代,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已经成为各种思潮和观点的汇集之地。在各类自媒体平台中,多种意识形态不断碰撞和交融,彼此斗争异常激烈。同时,各种意识形态也通过自媒体向高校渗透,不断挤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话语空间,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夺大学生听众,图谋占领大学生的头脑,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属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一部分。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应对挑战的有效对策已经成为做好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状况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已经表现出缺乏理想信念,反感思想政治教育,向往资本主义生活等倾向,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着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教育落后、安全管理缺位等诸多问题。自媒体的出现增强了多元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其商业化发展更是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这些都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形成了挑战。究其原因,根本在于自媒体的出现使得西方意识形态话语和民间话语得到增强,自媒体信息环境在商业因素的驱动下出现娱乐化、非理性化倾向,加之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与自媒体的契合度不够,这些都大大弱化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应对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必须掌握自媒体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规律,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形态工作与自媒体的融合,继续发挥高校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搭建高校自媒体平台,打造自媒体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自媒体话语表达,提升大学生的自媒体素养,健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监管和预警机制,构筑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张舸宁[4](2019)在《极致的沉浸 ——美学视角下的互动电影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互动电影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介于传统电影和电子游戏之间的新型艺术形式。本文通过深入的互动电影影像文本细读,探析互动电影的独特美学特征与审美心理,挖掘互动电影中深藏的人类对于自由意志的追求,展现新时代语境下,新型电影模式给当代人带来的审美心理的变化以及深层的哲学思考。本文由以下部分组成:第一章对互动电影进行了概述。梳理了互动电影与传统电影和电子游戏之间的关系,结合互动电影的发展历史总结了互动电影的交互性,游戏性,商业性特点。归纳了互动电影的发展现状,即主要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播放,利用QTC操作技术实现观众的即时操作,和内容上寻求与已有的影视IP合作等等。第二章探究了互动电影的美学特征。审美距离的消解,观众的情感沉浸以及在互动电影中的心流体验,表现了互动电影极致的沉浸之美。观众、作品、创作者之间的多方位互动体现了互动电影的交互之美。对互动电影美学特征的分析,不仅可以探究作品带给观众的审美体验,而且也为互动电影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价值。第三章讨论了互动电影的审美心理。在审美活动中,观众作为审美主体主动参与性增强,互动电影作为审美客体具有形象的表现形式,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审美主客体同构关系。互动电影作品不仅在艺术表征上具有美感,同时也能满足观众以主角的身份,在虚拟世界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第四章讨论了互动电影中的镜像认同与自由意志。互动电影在拉康镜像说的基础上,肯定了传统电影的镜像认同,同时重建了理想中的自我,在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博弈之间,寻求对自由意志的美学追求。

刘慧敏[5](2018)在《当前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影视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价值观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视文化影响。影视文化涵盖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和道德思想等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与选择。一方面,优秀的影视文化是人生向导和行动指南、滋养着精神家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某些影视文化出现价值取向偏离,会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造成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发挥优秀影视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不良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需要社会各界的充分关注和共同努力。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主要概括了影视文化与价值观教育相关理论,介绍了影视文化和价值观的内涵及功能,简要说明了影视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性。第三章具体分析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影响的现状。励志鼓舞类的影视文化、传统文化类的影视文化、现实类主旋律影视文化、社会公益性的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价值引导、思想传承、滋养心灵和教导育人的作用。低俗化的影视文化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偏离、西方化的影视文化易造成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模糊、虚幻化的影视文化易造成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弱化、泛娱乐化的影视文化易造成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迷失。究其原因,要从政府、影视传媒、学校、大学生四个方面去分析。第四章当前影视文化影响下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政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完善影视文化的规范建设;影视传媒要以主流影视文化为载体,坚持影视创作的正确方向;高校要以校园影视文化建设为目标,发挥影视作品的引导功能;大学生自身要以全面提升个人素质为己任,肩负时代命运的洗礼召唤。

张晓芳[6](2020)在《现代消费主义批判 ——基于马克思消费观的分析》文中指出消费主义作为现代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从生活方式到人生体验再到生存目的,不仅全面覆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更是进入人们审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处。就目前中国现代消费的实际状况而言,消费主义既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一种价值观念。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消费主义的迎合,不但加深了消费手段和目的的倒置、物质与精神的混乱、自由与责任的匮乏,也反映了消费主义大肆流行背后整个社会的深刻的文化危机。人们不但需要面对“消费什么”和“如何消费”的问题,还需要思考“用什么理念指导消费”、“如何让消费能够本真地服务于人、服务于人的生活”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梳理、思考和解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马克思关于消费问题的观点研究,形成适合于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为营造和建构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型的和谐社会提供借鉴和支持。现代消费主义研究的转向是一种立足并直面中国现代消费现实情况的转向,其最突出的表现是,我们必须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将现代人的消费实际纳入批判的视野,阐明消费主义的本质内涵、表现形式和主要特征,分析现代消费主义的发展,揭示现代消费主义借助资本逻辑、金钱逻辑、商业逻辑和文化逻辑,不仅造成了商品意义的相对过剩、人的相对异化、社会不满的滋生以及自然环境的损害,还带来了抹杀主体价值、忽视技术风险、裁剪社会现实和弱化生活意义等现实困境。现代消费主义困境的破解需要构建理性消费,要实现对个体消费观念的理性塑造和社会消费的合理性引导。在现代消费主义批判的过程中,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破解消费主义困境的任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人们必须要正确认识消费主义,积极塑造公共理性。每个人都必须精准地给自己定位,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始终关注人的自我意识、道德责任、公共理性的构建,关注中国不同阶层人们的消费行为及消费价值观,引导并培育与其相适应的消费政策及消费文化,培养相互尊重、平等的消费文化氛围,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共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对现代消费主义的批判不能仅仅是流于表面,而应具体到现实生活实际中。具体来说,在研究视角上,综合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两种理解形式,探寻现代消费中消费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既包含从消费主义的社会效应来考察其表现和特质,又需要用批判的观念和方法对消费主义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分析,还原消费主义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本质联系。在研究路径上,在马克思消费观的基础上,沿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将现代人的消费实际纳入消费主义批判的视野,探索生产与消费、消费与人的需求、消费与商品及商品符号象征意义之间的关系,从人的异化生存、人的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等方面考察现代消费主义,勾画出与人们生活实际联系最为密切的、在当今中国极具有代表性的消费主义图景,建构现代消费主义问题的批判逻辑。在研究观点上,在根源分析中阐述了现代消费主义问题存在的普遍和特殊条件,揭示出了现代消费主义问题内部的深层结构,特别提出了批判现代消费主义不仅仅在于解决消费主义问题,更要把批判的落脚点和归宿复归于理性塑造和生产力的发展上,正确认识消费主义,积极塑造公共理性,用生产引导消费,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而在马克思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的范畴内实现了对现代消费主义问题的回应。

耿帅[7](2017)在《媒介融合时代的中国动画受众心理转化研究》文中认为文章以媒介融合为背景,以受众心理为切入点,运用动画相关理论知识,结合传播学、受众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和研究成果,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对媒介融合时代的中国动画市场现象与受众心理需求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研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动画的创作、传播、接受开始以受众需求为中心发生着转变,新媒介技术的运用使受众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文章以动画技术进步带来在“媒介变革”、“传播方式”、“受众接受”三个层面的转化为研究依据,将我国动画现阶段产业现象与受众心理需求相关联进行研究。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着重分析了受众心理在感官、情感、理性三个层面的转化。文章归纳了动画受众心理的接受心理和审美心理机制,分析了动画技术、受众心理、动画产业间的转化关系,揭示了我国动画产业变革背后的原因,也对变革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反思。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课题,介绍了文章研究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的领域的研究现状,界定了媒介融合、动画、动画受众、受众心理、转化的相关概念,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和路线。第二章作为引出受众心理转化的关键性章节,从传播学层面阐述了媒介融合带来动画传播媒介的变革。媒介的融合使得动画传播出现了由新媒介主导、新旧媒介不断融合、新旧媒介不断竞争互补的动画媒介形态;媒介形态的转变直接形成以受众为中心、分众化、分享式的动画传播方式;传播方式的转化最终影响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动机、选择、理解、反应、参与的方式。第二章为本文后三章对受众心理具体转化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详细分析了由于受众接受方式改变,导致了受众在感官需求层面的转化。通过动画在画面、声音、感官三个层面的体现分别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媒介融合和技术进步所形成的“仿真化”、“平面化”、“虚实结合”的画面特征;探讨了“刺激化”音效、“明星化”配音、“多元化”配乐的听觉特征的利与弊;揭示了动画节奏“加速化”、镜头“自由化”、感官“体验化”的转化原因。第四章详细分析了受众在情感需求层面的转化。指出了“搞笑类”、“治愈类”、“情怀类”动画畅销的原因;对“校园题材”“幻想题材”、“成人题材”动画的流行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动画角色设定中“审丑化”的角色造型、“多重化”的角色定位、“生活化”的角色表演,总结了受众更娱乐化、世俗化、人性化的情感需求。第五章提出了受众对科普动画、外国动画的、动漫亚文化的推崇,都是我国动画受众“求知欲”的体现;跨媒介叙事、非线性叙事、交互性叙事满足了受众渴望更加自由的审美理想;最后通过对受众如今参与评论、参与游戏、参与创作等现象的分析,揭示出了动画受众理性需求中对“主体性”强烈需求。第六章是文章的结尾章节,总结了文章的理论依据和叙述结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明了对中国动画发展的展望。

付茜茜[8](2016)在《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体电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电影技术类别,且有着较长发展历程与多次跌宕起伏的生命周期,但对其进行全面和系统研究的成果并不多。本文根据立体电影观影的特殊性,提出立体电影观影形态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以技术文化史为研究视角与方法,并进行了立体影院实地调研与立体电影观众调研,以深刻阐释与论证立体电影从早期至当下的观影形态演化历史,以及造成其演化的原因。本文的总体研究目标在于推进和更新对于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的过程及原因等整体研究。具体说来,包括:1.研究立体电影观影形态:立体电影如何与观众发生作用,状态、体验如何。2.研究不同维度的立体电影观影形态如何演进及原因。3.曾历经多次“热潮-低谷-沉寂”往复的立体电影当下已衍生多样存在形态,由技术演进而呈现多样观影形态与文化形态。与时俱进,更新对立体电影及立体技术观影形态演进背后的文化价值、意义等认识。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首先,立足技术文化史的角度,对立体电影观影形态的演化路径、多重合力、原因等进行分析;其次,随着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它当下在城市公共空间——文化、艺术、娱乐等场所中呈现多样观影形态,探究其更广阔的社会性文化意义。具体说来,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介绍了选题历史背景、时代背景与研究意义;相关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问题与研究路线;研究创新性以及可行性等内容。第二章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简论涉及相关概念界定和演化概述、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与观众、立体电影形态演化趋势和立体影院演化趋势。第三章从立体电影回溯人类的视觉感受历程,包括:视觉与图像、视觉与影像的关系;从视觉对静态图像的感受分析,到对活动影像感受的分析;从平面观影到触觉化立体观影的转变。第四章分析立体电影观影新形态,首先对“立体电影为什么带来观影新形态”进行理论阐释与论证,立体电影开辟新的观影形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如:观影者的身体与观影环境之间真实地发生联系等),奠定后文对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进行研究的理论与逻辑基础,并分析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的不同阶段。第五章解释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的技术动力,对立体技术演进与观影形态变迁、影院形态对立体电影观影形态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第六章对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进行美学分析,对观影形态演进中的观影审美体验做横向不同维度类型、不同国家与纵向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对比,在此对比中,更加深刻地看待美学方法及艺术价值质疑中的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以及电影空间维度变迁中的感官刺激与内涵缺失。第七章是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的文化研究,对立体电影与城市、城市文化、后现代消费文化等重要关联进行理论阐释与梳理。对于立体电影由不同观影空间与场所而产生的差异化文化功能、意义与价值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文化研究与思考。第八章结语与展望分两部分展开:首先是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总结及展望,其次是未来研究展望。立体电影通过技术演进,不断探索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最佳实现形式,以满足观众欣赏奇观与享受刺激的观影需求。一方面,立体电影基于对人类视觉机制、感官功能的深入模拟,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拟真还原,倡导最大化满足观众多重感官以至所有感官的观影需求,另一方面它又与社会文化潮流为伍,尽管这一电影形式并不一定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但其却不断进行着对于观众观影、社会、文化等心理捕捉。研究发现:从立体电影早期发展直至当下,伴随后现代文化“真实”概念与规则的变迁,尤其是当下在城市中的多样存在形态,消费文化热潮中,立体电影以“审美”的名义,用“幻觉”升级着视觉消费主义。立体电影观影活动作为一种感性的观影需求,在不断刺激中被生产与满足。作为奇观与刺激生产场所的立体影院,满足着观影者在视觉奇观社会的视觉需求。一方面,立体电影奇观化的感官刺激很容易使之陷入内涵缺失的境地;另一方面,在博物馆、艺术展馆这类艺术氛围与环境中的立体影院与立体电影观影行为,却被塑造得具有一定艺术性,与纯感官刺激与消费体验又有所差异。立体电影观影感受是多元的,这种观影感受本应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立体电影观影形态从早期至当下的演化却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未来立体电影观影形态如何演化,仍然离不开对观众与立体电影之间关系的深刻把握,观众对于立体电影持矛盾态度——其对于虚拟新、奇、险观影体验的期待与批判质疑同时存在,“影人合一”、“沉浸升级”、“刺激升级”等都是立体电影试图推陈出新、挽留观众的重要方法,然而立体技术局限性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发展,立体电影观影形态的特殊性也决定着其存在场所的特殊性,大众化之路势必不易,但在特殊场所、与特殊功能需求方面仍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对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做技术与文化的历史记录,将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置于社会、文化、电影技术史等背景中去考究,对观众立体电影观影情况、态度倾向等进行了考察,也可为想要运用立体电影这种影像展示方式的场所、想要设立立体影院的机构等提供参考。

王君[9](2016)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从广告与消费的角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广告传播正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在广告传播及其所表现出的消费主义的作用下,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休闲娱乐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都呈现出了很大的不同;他们的消费取向、价值追求和人生观念较之后者也出现了显着的变化。这使得他们的文化身份从表层到深层都呈现出解构和重构的动态特征。不过,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进行重构的过程中,社会及个人的诸多阻力会影响其实际进程;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建构后的外部认同也受媒介环境、消费指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新生代农民工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终将获得一种新的文化身份。而这种新的文化身份将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它与当今时代越来越发达的广告传播有怎样的关联?又与当前中国社会越来越来盛行的消费主义有怎样的互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和探究的问题,这也直接决定了本论题研究的目标和价值。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在广告和消费主义影响下的解构及建构。以湖北省黄冈市下G村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重点考察对象,经过深入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新生代农民工对广告媒介的态度与地域、年龄、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他们在广告媒介的接触广度和深度上较之第一代农民工有明显增强,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文化身份在发生改变的过程中受广告传播作用力影响的潜在可能性在增大。(2)广告传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表现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变化表明:在生活表征上,其已全方位趋同于市民而与原来的农耕文化生活模式渐行渐远。广告传播从消费主义的角度,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紧跟时代潮流,加快其自我完善的步伐,使之将市民生活模式作为个人理想生活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努力。于是我们发现,在文化身份的表层建构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充分借助于广告传播的效应和物质消费的改善,已完成了关键性的跨越。(3)新生代农民工加大文化消费的投入,加快超前消费的实践,增强符号消费的意识等等,这些特点不仅显示了他们在消费领域的巨大转变,也表明他们具有实现市民化的自觉。他们那种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实用与审美并重的价值取向也与新时代广告文化倾力打造的目标有契合之处。他们注重享受当下的人生观念,更是直接受到广告传播及消费主义刺激的结果,所以广告传播通过消费主义的引导,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的深层建构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4)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的认同受媒介环境和消费指标的影响很大。从普通农民、第一代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对其文化身份认同的状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文化身份的倾向性正越来越明显,但要真正实现从农耕文化身份向市民文化身份的转变,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及困难需要解决或克服。而要解决或克服这些问题及困难,离不开政治决策的支持,离不开经济条件的改善,离不开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样也离不开广告传播及消费主义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邓志文[10](2015)在《现代性的多棱镜:时尚 ——时尚的现代性悖论及对中国时尚文化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古已有之的文化现象,时尚的产生在时间上大大早于现代性的出现,而后者的诞生又对前者的发展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以后,时尚被赋予了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和印记。同时,受现代性单面(非理性)发展的影响,时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消极因素。文章从梳理时尚与现代性的关系入手(第一章),引出并深入探讨时尚的现代性悖论问题(第二、三、四章),进而论述对时尚的现代性悖论的认识带给中国时尚文化建设的一些启示(第五章),而这种启示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中国时尚文化建设的某些更具体、更深入的思考(余论)。具体来讲,每章的思路和大致内容如下:第一章,时尚的现代性。本章通过全面探讨时尚与现代性的关系,为后面深入阐述时尚的现代性悖论打下理论基础。首先辨明时尚和现代性的概念、类型并对二者相关特征作全面的阐述。然后重点探究时尚与现代性的关系,具体包括:现代性的进步性与时尚的除旧追新,现代性的不确定性与时尚的偶然性,现代性的当下体验与时尚的短暂易逝,现代性身份认同与时尚,现代性的悖论与时尚的矛盾性,审美现代性与时尚等方面。最后,提出了作为后发现代性的中国时尚的话题。第二章,在深入探讨时尚和现代性的关系后,本章开始具体研究时尚的现代性悖论的第一方面的表现,主要是从理性与非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并揭示时尚的现代性悖论。与现代性的进步理性相一致的是,时尚也表现出反抗传统、追求进步的一面。但现代性的非理性一面对时尚发展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具体包括:深度的播散、时尚的祛魅、商品拜物教与时尚的媚俗化三个大的方面。第三章,作为时尚的现代性悖论第二个方面的表现,本章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角度,分析了工具理性膨胀给时尚带来的负面效应。具体内容包括:工具理性操纵下时尚的道德焦虑、技术理性所导致的现代性风险下的时尚的反生态(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失衡、环境恶化和健康威胁)等。通过本章与第二章提出问题,为最后两章解决问题做铺垫。第四章,本章从权力的维度继续探讨时尚的现代性悖论。时尚是建构权力和解构权力的矛盾统一体。首先,作为权力的实践表征,时尚是权力的同谋。在权力的建构方面,时尚表现为,它的同一性乃是极权的体现。同时,它又是阶级区分的产物和权势的象征。时尚对权势的解构体现为时尚的差异性与时尚(如媒体)对权力的消解。最后,作为实证,本章联系中国当前的实际,论述了消解权势的媒体时尚。这些都为接下来研究时尚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时尚产业等相关内容提供理论参照。第五章,针对第二章到第四章中所提出的问题,即时尚发展过程中的非理性一面,本章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发展绿色时尚,在凸显中国元素中完成时尚“灵韵”的重构,时尚的差异性与时尚的文化认同之间关系以及规范审美时尚等方面,探讨了解决中国时尚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与策略。余论,在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下,我国要重新树立文化大国形象和打造文化品牌形象,做文化强国,在时尚产业发展方面需要做出那些努力呢?这是通过上述研究所带给我们的必然思考:首先要树立文化立国和文化强国的理念,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国学时尚)来提升文化软实力;其次,通过增加时尚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创新附加值等方式来促进中国时尚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电视还能给我们什么? 电视娱乐休闲文化的虚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还能给我们什么? 电视娱乐休闲文化的虚幻性(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民间爱情叙事的分类与题材来源
        1.1.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几种分类
        1.1.2 民间爱情叙事诗题材的来源
    1.2 中国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2.1 主体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对少数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影响
        1.2.2 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3 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
        1.3.1 思想价值
        1.3.2 审美价值
        1.3.3 娱乐价值
        1.3.4 教育价值
        1.3.5 认同价值
        1.3.6 遗产与开发价值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现状与方法
        1.4.1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现状
        1.4.3 研究资料来源、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2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
    2.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表现层—角色模式
        2.1.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模式
        2.1.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与角色
    2.2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一)——叙事程序
        2.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合取性叙事程序
        2.2.2 民间爱情叙事诗“三合一体”的叙事序列
    2.3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二)——叙事模式
        2.3.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离合型叙事组合
        2.3.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圆形叙事模式
    2.4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深层—符号矩阵
        2.4.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符号矩阵
        2.4.2 民间爱情叙事诗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
第3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
    3.1 韵及韵散结合的叙事手法
        3.1.1 韵文体
        3.1.2 韵散相间体
    3.2 问答式的叙事技巧
        3.2.1 问答叙事类型
        3.2.2 问答主体类型
    3.3 开篇与结尾的叙事方法
        3.3.1 开篇的叙事传统
        3.3.2 结尾的叙事技巧
第4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
    4.1 词语程式
        4.1.1 数字程式
        4.1.2 时间程式
        4.1.3 人物名称程式
        4.1.4 比喻的修辞程式
    4.2 句法程式
        4.2.1 排比平行
        4.2.2 递进平行
    4.3 主题程式
        4.3.1 “诞生”的主题程式
        4.3.2 “成长”的主题程式
    4.4 引导性程式
        4.4.1 引言性开头程式
        4.4.2 引导切换的程式
        4.4.3 引导话语模式的程式
第5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
    5.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间
        5.1.1 时序
        5.1.2 叙述节奏
        5.1.3 叙述频率
        5.1.4 爱情叙事诗的时间意识
    5.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空间
        5.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
        5.2.2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的特征
        5.2.3 空间的叙事功能
        5.2.4 空间的象征意义
第6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
    6.1 分离阶段-分离的动机及手段
        6.1.1 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6.1.2 与陌生世界的分离
    6.2 阈限阶段-考验
        6.2.1 阈限时空
        6.2.2 阈限生活
    6.3 融合阶段-团圆
        6.3.1 象征性死亡与再生
        6.3.2 其他融合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名单
附录 B: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划分情况
附录 C:维吾尔民间叙事诗在十二木卡姆歌词中的分布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概述
    第一节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一、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安全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第二节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调查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分析
    第三节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严峻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淡薄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落后
        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管理不足
第二章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的原因
    第一节 自媒体的出现增强了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一、自媒体的出现增强了西方意识形态话语
        二、自媒体的出现增强了民间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第二节 自媒体弱化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一、自媒体的商业化因素弱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二、自媒体的娱乐化的信息环境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三、传统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第三节 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落后于自媒体的发展
        一、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主客双方的自媒体素养有待提升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教育实效性弱
第三章 自媒体时代维护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
    第一节 巩固阵地,夯实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和主渠道
        一、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
        二、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渠道
    第二节 构建平台,实现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方式的转变
        一、建设以高校为主体的自媒体平台
        二、打造自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第三节 创新话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一、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自媒体表达与传播
        二、开展自媒体内容建设,唱响网络主旋律
    第四节 提升自媒体素养,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
        一、提升大学生的自媒体素养
        二、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
    第五节 加强管理,净化自媒体话语环境
        一、构筑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
        二、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意识形态监管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极致的沉浸 ——美学视角下的互动电影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一章 互动电影概述
    第一节 互动电影的概念与特性
        一、互动电影的概念
        二、互动电影的特性
    第二节 互动电影的发展现状
        一、移动终端作为互动电影的主要播放设备
        二、即时操作成为互动电影的主要播放形式
        三、与影视IP合作成为互动电影的主要内容方向
第二章 互动电影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 极致的沉浸之美
        一、审美距离的消解
        二、观众的情感沉浸
        三、互动电影中的心流体验
    第二节 多方位的交互之美
        一、观众与作品的审美交流
        二、观众与观众的审美交流
        三、观众与创作者的审美交流
第三章 互动电影的审美心理
    第一节 互动电影中的审美主客体同构关系
        一、观众作为审美主体的主动参与性
        二、互动电影作为审美客体的形象表现力
    第二节 互动电影中的层次需求
        一、满足观众的尊重需求
        二、满足观众的自我实现需求
第四章 互动电影中的镜像认同与自由意志
    第一节 互动电影中的镜像认同
        一、传统电影的想象与认同
        二、互动电影重建理想的自我
    第二节 互动电影中自由意志的博弈
        一、被控制者自由意志的觉醒
        二、控制者被创作者所控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当前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跨学科研究法
    四、理论依据
        (一) 涵化理论
        (二) 使用与满足理论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影视文化与价值观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一、影视文化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 文化和影视文化的内涵
        (二) 影视文化的功能
    二、价值观的内涵及特性
        (一) 价值观的内涵
        (二) 价值观的特性
        (三)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三、影视文化与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性
        (一) 影视文化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文化载体
        (二) 价值观教育为影视文化的正确发展指明方向
第三章 当前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现状
    一、当前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 励志鼓舞类的影视文化具有价值引导作用
        (二) 传统文化类的影视文化具有思想传承作用
        (三) 现实类主旋律影视文化具有滋养心灵作用
        (四) 社会公益性的影视文化具有教导育人作用
    二、当前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 低俗化的影视文化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偏离
        (二) 西方化的影视文化易造成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模糊
        (三) 虚幻化的影视文化易造成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弱化
        (四) 泛娱化的影视文化易造成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迷失
    三、当前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作用的归因分析
        (一) 政府:对影视文化监管不力
        (二) 影视文化:制播导向出现偏差
        (三) 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性不强
        (四) 大学生:影视鉴赏能力普遍不高
第四章 当前影视文化影响下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完善影视文化的规范建设
        (一) 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规范影视文化市场
        (二)完善影视文化的市场监管,进行影视传播的结构化管理
    二、以主流影视文化为载体,坚持影视创作的正确方向
        (一) 加强行业自律,坚持正确的影视制播导向
        (二) 强化责任担当,创作主旋律强、正能量满的作品
    三、以校园影视文化建设为目标,发挥影视作品的引导功能
        (一) 完善校园影视文化建设,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二) 合理利用影视文化载体,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四、以全面提升个人素质为己任,肩负时代命运的洗礼召唤
        (一) 增强影视鉴赏能力,抵制不良影视文化
        (二) 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不负新时代的重托
结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6)现代消费主义批判 ——基于马克思消费观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现代消费主义问题的彰显
    第一节 消费与消费主义概念的界定
        一 消费和消费社会
        二 中国的现代消费主义
    第二节 现代消费主义研究的转向
        一 历史性特征
        二 阶段性特征
        三 现实性特征
    第三节 现代消费主义批判的路径
        一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二 马克思之后的西方消费社会批判
        三 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
第二章 现代消费主义内容的呈现
    第一节 现代消费主义的本质
        一 作为表象的消费主义
        二 作为存在的消费主义
    第二节 现代消费主义的表现形式
        一 炫耀性消费
        二 符号消费
        三 身体消费
        四 人情消费
    第三节 现代消费主义的主要特征
        一 消费欲望化
        二 消费符号化
        三 消费娱乐化
        四 消费功利化
第三章 现代消费主义发展的条件
    第一节 主体条件
        一 个体的感性存在
        二 消费意识的觉醒
        三 消费快感的刺激
    第二节 社会意识条件
        一 传统文化心理的延续
        二 社会化控制的增强
        三 意识形态倾向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现实条件
        一 商品符号意义的扩大
        二 消费力的提高
        三 消费模式的丰富
        四 消费图景的延伸
第四章 现代消费主义存在的限度
    第一节 现代消费主义的内在逻辑
        一 资本逻辑
        二 金钱逻辑
        三 商业逻辑
        四 文化逻辑
    第二节 现代消费主义催生的问题
        一 商品意义的相对过剩
        二 人的相对异化
        三 社会不满的滋生
        四 自然环境的污染
    第三节 现代消费主义带来的困境
        一 抹杀主体价值
        二 忽视技术风险
        三 裁剪社会现实
        四 弱化生活意义
第五章 现代消费主义困境的消解
    第一节 构建理性消费
        一 构建理性消费的价值依据
        二 构建理性消费的价值尺度
        三 构建理性消费的价值目标
    第二节 个体消费的理性塑造
        一 区分真假需求
        二 改变消费观念
        三 实现意志自由
    第三节 社会消费的合理性引导
        一 科学消费价值观的引导
        二 生产者社会责任的引导
        三 社会各阶层合理消费的引导
第六章 对现代消费主义的反思
    第一节 正视消费主义,塑造公共理性
        一 正视消费主义
        二 塑造公共理性
    第二节 生产引导消费,实现共同富裕
        一 生产引导消费
        二 实现共同富裕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媒介融合时代的中国动画受众心理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现状
        1.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概念的界定与解析
        1.2.1 媒介融合
        1.2.2 动画
        1.2.3 受众
        1.2.4 受众心理
        1.2.5 转化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1.3.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3.3 课题研究组织结构
第2章 媒介融合对动画受众心理的影响
    2.1 媒介融合带来动画传播媒介变革
        2.1.1 新媒介主导的动画传播
        2.1.2 新旧动画媒介不断融合
        2.1.3 新旧动画媒介竞争互补
    2.2 传播媒介变革改变动画传播方式
        2.2.1 以受众为中心的动画传播
        2.2.2 受众差异的分众化传播
        2.2.3 受众互动的分享式传播
    2.3 动画传播方式影响受众接受心理
        2.3.1 受众需要和动机的转变
        2.3.2 受众选择与接受的转变
        2.3.3 受众反应与参与的转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媒介融合时代受众感官需求的转化
    3.1 .动画画面与受众视觉需求的转化
        3.1.1 动画电影的“仿真化”趋势
        3.1.2 网络动画的“平面化”趋势
        3.1.3 虚拟现实的“虚实结合”趋势
    3.2 动画声音与受众听觉需求的转化
        3.2.1 动画音效的“刺激化”呈现
        3.2.2 动画配音的“明星化”呈现
        3.2.3 动画音乐的“多元化”呈现
    3.3 动画体验与受众感官需求的转化
        3.3.1 动画故事节奏的“加速化”体验
        3.3.2 动画镜头运动的“自由化”体验
        3.3.3 动画感官手段的“互动化”体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媒介融合时代受众情感需求的转化
    4.1 动画情感类型与受众“情感慰藉”需求的转化
        4.1.1 “搞笑类”动画成为主流
        4.1.2 “治愈类”动画产量增加
        4.1.3 “情怀类”动画需求增多
    4.2 动画故事题材与受众“情感释放”需求的转化
        4.2.1 “校园题材”动画广受欢迎
        4.2.2 “幻想题材”动画快速增长
        4.2.3 “成人题材”动画网络风靡
    4.3 动画角色设定与受众“情感共鸣”需求的转化
        4.3.1 动画角色造型的“审丑化”倾向
        4.3.2 动画角色定位的“多重化”倾向
        4.3.3 动画角色表演的“生活化”倾向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理性需求的转化
    5.1 动画知识性与受众“求知欲”的转化
        5.1.1 科普动画应用广泛
        5.1.2 外国动画备受追捧
        5.1.3 动漫亚文化不断发展
    5.2 动画叙事方式与受众“审美理想”需求的转化
        5.2.1 动画叙事的“跨媒介”发展
        5.2.2 动画叙事的“非线性”发展
        5.2.3 动画叙事的“交互性”发展
    5.3 动画参与与受众“主体性”需求的转化
        5.3.1 受众“评论式”参与成为普遍
        5.3.2 受众“游戏式”参与成为趋势
        5.3.3 受众“创作式”参与逐渐兴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2017中国动漫受众调查

(8)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背景与研究思路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标、问题及方法
    1.4 研究创新性及可行性
2 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简论
    2.1 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概念界定及其演化概述
    2.2 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与观众
    2.3 立体电影形态与立体影院形态演化趋势
3 从立体观影回溯观看的演化
    3.1 图像时代:视觉传统与观图
    3.2 影像定格:机械复制与观影
    3.3 立体拟像:视觉观影与触觉
4 从立体观影回溯观影形态的演化
    4.1 “完整观影”:观影形态的历史演变
    4.2 观感重构: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
    4.3 拟仿奇观:视觉文化时代与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
5 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的技术解释
    5.1 观影方式:立体技术演进与观影形态变迁
    5.2 观影环境:影院形态对立体电影观影形态的影响
    5.3 观影形态:观影方式与观影环境的综合效应
6 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的美学评价
    6.1 拟像审美:观影形态演进中的观影审美体验
    6.2 叙事审美:观影形态演进中的叙事美学轨迹
    6.3 美学质疑:美学方法及价值质疑中的观影形态演化
7 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的文化分析
    7.1 拟像内爆:从“超真实”到“超想象”
    7.2 “身体游戏”:从视觉观影到身体观影
    7.3 想象未来:从动感到“未来感”
    7.4 幻觉升级:景观社会与视觉文化
8 研究总结与展望
    8.1 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总结
    8.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9)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从广告与消费的角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价值与目标
        1、研究背景
        2、研究价值
        3、研究目标
    二、文献综述
        1、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的相关研究
        2、广告与消费主义的相关问题研究
        3、广告传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影响研究
        4、小结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1、概念界定
        2、理论视角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研究方法
        2、研究框架
    五、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视野下的当代广告传播
    一、新生代农民工广告媒介接触状况调查
        1、受访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2、新生代农民工广告媒介接触状况
    二、新生代农民工广告媒体接触态度调查
        1、主动接触广告媒体型的新生代农民工
        2、被动接触广告媒体型的新生代农民工
    小结
第三章 广告传播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的表层建构
    一、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模仿
        1、衣饰
        2、器物
        3、语言
        4、习俗
    二、人际交往中的荣誉法则
        1、“在场”与“缺场”
        2、“人缘”与“地缘
        3、“强纽带”与“弱纽带”
    三、休闲娱乐中的大众狂欢
        1、拒绝严肃,偏爱轻松
        2、淡看英雄,热追明星
        3、缺乏自主,乐于从众
    小结
第四章 广告传播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的深层建构
    一、消费取向强化精神需要
        1、文化消费的投入更加自觉
        2、超前消费的倾向明显增强
        3、符号消费的意识日益滋生
    二、价值追求凸显个体存在
        1、重视物质基础兼及精神价值
        2、重视个人价值兼及社会价值
        3、重视实用价值并及审美价值
    三、人生观念重在享受当下
        1、疏于规划自我的未来
        2、少于思考人生的意义
        3、乐于追求个人的品位
    小结
第五章 广告传播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的外部评价
    一、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认同的外部环境
        1、媒介框架
        2、消费指标
    二、普通农民的评价
        1、家里有农民工者的评价
        2、家里无农民工者的评价
    三、第一代农民工的评价
        1、已经返乡定居者的评价
        2、尚在城市务工者的评价
    四、城市居民的评价
        1、没有农村背景者的评价
        2、曾有农村背景者的评价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现代性的多棱镜:时尚 ——时尚的现代性悖论及对中国时尚文化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现状
    3 选题理由及创新之处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时尚与现代性
    第一节 时尚
        1 时尚的定义
        2 时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现代性与时尚
        1 现代性的定义
        2 现代性研究现状及流派
        3 时尚与现代性之关系
    第三节 时尚的现代性特征
        1 时尚的现代性特征
        2 后发现代性与中国时尚
    第四节 时尚的审美现代性
        1 审美现代性
        2 艺术的审美救赎与日常生活审美
        3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时尚
第二章 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面相——时尚的现代性悖论(一)
    第一节 革故鼎新和对传统秩序的颠覆——时尚的价值理性
        1 否定传统和破旧立新的艺术
        2 反抗权威、颠覆传统:时尚的价值理性
        3 青年亚文化和街头时尚:对主流文化和既定社会秩序的反叛
        4 时尚电视节目:颠覆传统与权威的欲望宣泄
    第二节 生命力的短暂与深度的播散——时尚的非理性
        1 现代性的不确定性与时尚生命力的短暂易逝
        2 时尚内容和意义上的“去深度化”
    第三节 文化工业与商品化境域中时尚的非理性
        1 时尚的祛魅:文化工业下时尚“灵韵”的消解
        2 商品拜物教与时尚的媚俗(庸俗)化
第三章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时尚的现代性悖论(二)
    第一节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1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及关系
        2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及后果
        3 工具理性的恶性膨胀对消费时尚的影响
    第二节 工具理性操纵下的时尚的道德焦虑
        1 工具理性与大众文化的操纵性
        2 时尚的道德焦虑
    第三节 工具理性膨胀的恶果——现代性风险中时尚的反生态(一)
        1 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过度扩张
        2 现代性风险的产生
        3 生态的失语——时尚的反生态
    第四节 现代性风险中时尚的反生态(二)
        1 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
        2 环境恶化与健康威胁
        3 小结
第四章 建构权力与解构权力的二律背反——时尚的现代性悖论(三)
    第一节 权力的同谋——作为权力实践表征的时尚
        1 时尚生产领域的权力斗争
        2 时尚消费中的权力支配
        3 时尚与权力的结盟
    第二节 时尚的同一性与权力的建构
    第三节 时尚的差异性与权力的解构
    第四节 时尚:权势的同谋与解构权势
        1 时尚是阶级分野的产物和权势的体现
        2 解构权势:隐私曝光与反腐中的媒体时尚
第五章 时尚的现代性重建一时尚的现代性悖论对中国时尚文化的启示
    第一节 时尚的差异性与文化认同
        1 文化认同
        2 时尚与文化认同
        3 电视时尚娱乐节目的文化认同策略:本土化
    第二节 时尚的复魅一在凸显中国元素中重构“灵韵”
        1 经济全球化与时尚文化的多样性
        2 在凸显中国元素中树立中国时尚品牌的国际形象
        3 原始中国情调与影视时尚中的“灵韵”重构
    第三节 现代性风险中时尚的走向:绿色时尚
    第四节 重塑时尚的价值理性:规范审美时尚
        1 审美时尚
        2 审美时尚的负面价值
        3 审美时尚的标准
余论:文化强国背景下的时尚文化建设
    一、文化立国与文化强国
        1 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殖民
        2 文化强国的国内背景
        3 文化强国的现实路径
    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以现代性反叛中的国学时尚为例
        1 国学热兴起的背景
        2 何为“国学”
        3 国学时尚
        4 关于国学时尚的几点思考
    三、中国时尚文化产业的腾飞之路
        1 提高时尚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2 提升时尚产业的创新附加值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电视还能给我们什么? 电视娱乐休闲文化的虚幻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审美现代性视阈下的媚俗研究[D]. 黄琪.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D].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 新疆大学, 2020(06)
  • [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D]. 尹国荣.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4]极致的沉浸 ——美学视角下的互动电影探析[D]. 张舸宁.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5]当前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研究[D]. 刘慧敏.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6]现代消费主义批判 ——基于马克思消费观的分析[D]. 张晓芳. 郑州大学, 2020(02)
  • [7]媒介融合时代的中国动画受众心理转化研究[D]. 耿帅.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7)
  • [8]立体电影观影形态演化研究[D]. 付茜茜.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9]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从广告与消费的角度分析[D]. 王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 [10]现代性的多棱镜:时尚 ——时尚的现代性悖论及对中国时尚文化的启示[D]. 邓志文. 武汉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电视还能带给我们什么?电视娱乐休闲文化的虚幻本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