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研究

粉煤灰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研究

一、粉煤灰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州[1](2021)在《后续水化作用下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长期性能与微结构演化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高性能混凝土(HPC)与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等为了提高内部结构的密实性,选取较低水胶比。但是从水泥水化过程来看,当水泥基材料的水胶比≤0.38时,水泥无法完全水化,在水泥石内部必然存在未水化水泥颗粒。这些未水化水泥颗粒后续得到水分供给时,可继续发生水化反应,即后续水化。在潮湿或水环境下,未水化水泥颗粒的后续水化,可能诱发混凝土材料膨胀开裂,并可为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提供通道,加速混凝土性能的劣化,影响其长期性能。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深入研究了后续水化作用下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长期性能与微结构演化规律。论文首先研究了水化环境对水泥基材料后续水化的影响,给出了后续水化快速评价机制与试验参数。后续水化过程中,水泥净浆抗压强度增长率随水化环境湿度增大而增大,RH≥95%下其抗压强度增长率达到绝湿状态下的2.75倍;其抗压强度增长率及膨胀应变均随水中水化温度升高而增大,60℃水中其抗压强度增长率及膨胀应变分别达到20℃水中的1.83倍和1.37倍。建议将标准养护28 d作为后续水化试验的时间起点;推荐60℃水中浸泡作为加速后续水化的试验方法;抗压强度和膨胀应变可用作水泥基材料在后续水化作用下的性能评价指标。研究了基于多因素的水泥基材料后续水化模型。基于Krstulovi(?)–Dabi(?)水泥水化动力学与水泥水化微观模型,考虑水分供给对水灰比的影响,建立了水泥颗粒水化修正模型;基于水泥颗粒粒径分布结果,明确了水泥水化度与水泥颗粒水化度的关系,建立了水泥水化修正模型;考虑水分迁移的影响,在水泥水化修正模型中引入了水灰比影响系数、硅粉掺量影响系数和后续水化作用影响系数,建立了基于多因素的后续水化模型;预测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研究了后续水化作用下水泥基材料长期性能演化规律,给出了后续水化作用机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净浆抗压强度随后续水化时间增长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再减小趋势。结合微观结构演变过程,后续水化作用前期,水泥水化速率快,新生C-S-H凝胶填补了净浆内孔隙,其孔体积及平均孔径明显减小,后续水化起增强作用;后期水泥水化速率缓慢,净浆内空间逐渐不足以容纳C-S-H凝胶,凝胶体积膨胀导致其内应力变大并生成微裂缝,其孔体积及平均孔径增大,导致其性能劣化。研究了后续水化作用下水泥基材料膨胀预测模型,提出了损伤风险评价及控制方法。基于MgO微膨胀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建模方法,结合温度函数a(T)、b(T)与水中水化温度T间指数函数关系,建立了膨胀应变双曲线模型;考虑水分迁移和水灰比的影响,在膨胀应变双曲线模型中引入水分迁移系数和水灰比影响系数,建立了水泥基材料膨胀预测模型。基于后续水化360 d时膨胀应变模型值,并结合长期后续水化的损伤效应,给出了水泥基材料膨胀应变限值(εFH)lv建议值。掺加硅粉可有效抑制未水化水泥后续水化的危害,且水泥基材料损伤风险控制效果随硅粉掺量增大而愈加显着。通过本文研究,提出了后续水化作用下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长期性能演化规律和损伤风险评价方法及控制措施,可为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长期性能评价与设计提供依据。

卢京宇[2](2021)在《不同岩性粗骨料对大流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分析》文中提出粗骨料在混凝土中主要起到骨架、填充和抑制收缩的作用,其物理和化学性能都会对混凝土产生不同的影响。近年来,很多学者围绕粗骨料级配、粒形和含水状态等参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展开了各种研究,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随着高层建筑的出现,大流态混凝土因其流动性大、自密实性好等特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到目前为止,在大流态混凝土中关于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粗骨料的岩性对大流态混凝土的性能是否有较大影响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分别在C30、C50、C70、C90四个强度等级的大流态混凝土中,选择强度由小到大依次为:片麻岩、石灰岩、玄武岩、辉绿岩的四种不同岩性的粗骨料进行试验,研究粗骨料的岩性对大流态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体积稳定性(干燥收缩、抗裂性能)、微观结构(微观形貌、孔隙分布)的影响;并对所得到的影响规律及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为大流态混凝土中粗骨料岩性的选取提供参考意义。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在C30强度等级中,片麻岩、石灰岩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略高于玄武岩和辉绿岩;石灰岩混凝土在7d至56d各个龄期内的抗压强度相对偏高。C50强度等级中,玄武岩、辉绿岩混凝土28d抗压强度略高于片麻岩和石灰岩;在7d至14d龄期内,石灰岩混凝土的强度涨幅最高,可以达到21.0%。在C70和C90强度等级中,各组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大小依次为辉绿岩≥玄武岩>石灰岩>片麻岩。在C90强度等级中,由于片麻岩自身强度较低,制备出的混凝土强度偏低。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在C30和C50强度等级中,28d龄期时片麻岩、石灰岩混凝土的抗折强度相对偏高;在14d至28d龄期内,片麻岩、石灰岩混凝土的强度涨幅略微高于玄武岩和辉绿岩。在C70和C90高强混凝土中,28d龄期时玄武岩、辉绿岩混凝土的抗折强度相对偏高;在14d至28d龄期内,片麻岩、石灰岩的强度涨幅略微高于玄武岩和辉绿岩,但整体抗折强度仍偏低。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结果表明,C30和C50强度等级中,片麻岩、石灰岩混凝土7d及14d劈裂抗拉强度与玄武岩和辉绿岩相比偏低;在14d至28d龄期内,片麻岩、石灰岩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涨幅略高于玄武岩和辉绿岩,并在28d龄期时强度超过玄武岩和辉绿岩。在C70和C90强度等级中,由于浆体内收缩较大,且粗骨料的强度、吸水率和表观织构存在差异,导致片麻岩、石灰岩混凝土在各个龄期内的的劈裂抗拉强度均略低于玄武岩和辉绿岩;虽然在14d至28d龄期内,片麻岩和石灰岩混凝土的强度涨幅相对较高,但劈裂抗拉强度仍然不及玄武岩和辉绿岩。混凝土体积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各个强度等级中,不同岩性粗骨料混凝土28d及56d干燥收缩率大小依次为:辉绿岩>玄武岩>片麻岩>石灰岩。在C70和C90强度等级混凝土圆环抗裂试验中,只有玄武岩和辉绿岩混凝土出现了开裂。这说明在不同强度等级的大流态混凝土中,石灰岩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最好,玄武岩和辉绿岩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相对较差。综上,混凝土力学性能方面,在C30强度等级中,片麻岩、石灰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略微高于玄武岩和辉绿岩;在C50强度等级中,片麻岩、石灰岩混凝土的抗折及劈裂抗拉强度相对较高,抗压强度相对较低;在C70及C90高强混凝土中,玄武岩和辉绿岩混凝土具有相对较优的力学性能。混凝土体积稳定性方面,在各个强度等级中,石灰岩混凝土具有更好的体积稳定性,优于其他三种粗骨料。

王宇杰[3](2021)在《大掺量尾矿微粉中低强混凝土配制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无处不体现国家在新的形式下,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健康发展势在必行。水泥、矿物掺合料、机制砂等在生产过程中都会排放一些粉尘及有害气体等污染物,诸多相关企业逐步被取谛,天然资源也随之减少。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研制开发新的产品取代天然矿物掺合料,应对现有状况。“技术创新、变废为宝”的发展新理念,给我们指明一条新的技术路线,一些堆积如山的“废物”,如机制砂生产时的石粉、尾矿中的尾矿微粉等等,都是我们应该研制开发的新产品。此时,在冶金工业中大量金属尾矿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铁尾矿利用率较低,将铁尾矿用于建筑材料领域是铁尾矿高效回收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推动混凝土行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按照现有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标准要求设计(以下简称“规范法”),配制的中低强度(C15-C30)大流态混凝土大多存在水胶比大、胶凝材料过少,极易出现浆体包裹性差、泌水、板结等工作性不良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在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采用了低水胶比、低水泥用量和大掺量铁尾矿微粉的配制技术路线,利用了“基于原材料品质的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以下简称“新方法”),进行了大量试验验证:主要研究两种铁尾矿微粉在大掺量(30%~70%)时,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体积稳定性、耐久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验证了这种配制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正确性,同时为铁尾矿微粉在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通过大量试验验证,可得知:(1)铁尾矿微粉应用于混凝土中的掺量达到40%以上时,胶凝材料的用量不宜小于370kg/m3;对于中低强大流态混凝土,铁尾矿微粉掺量不应大于60%,且水胶比不宜小于0.38;(2)和易性方面:铁尾矿微粉掺量在30%~70%时,中低强大流态混凝土和易性明显改善和提升;(3)强度方面:铁尾矿微粉的最大掺量为40%时,可满足C25配合比设计要求;铁尾矿微粉的最大掺量为50%时,可满足C20配合比设计要求;铁尾矿微粉的最大掺量为60%时,可满足C15配合比设计要求;水胶比为0.43以下时,胶凝材料用量为370kg/m3,铁尾矿微粉的最大掺量为30%,可满足C30配合比设计要求;(4)耐久性能方面: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应用于C25、C30混凝土中,其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数据得出:“基于原材料品质的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较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方法相比,前者优于后者;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应用于C25、C30混凝土中,其抗冻性能试验数据得出:掺量为30%的C25-A-1(达F200)、C25-B-1(达F200)较基准C25-J(达F150)混凝土抗冻性有所提高;掺量为30%的C30-A-1-T1(达F200)、C30-B-1-T1(达F200)较基准C30-J(达F2000)混凝土抗冻性能持平;(5)通过对中低强大流态混凝土中采用低水胶比、低水泥用量和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大量试验数据验证,“基于原材料品质的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黄金涛[4](2021)在《大流动性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及其他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混凝土泵送施工工艺的兴起,大流动性混凝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相比于传统的普通流动性混凝土(坍落度3070mm、砂率2835%)而言,大流动性混凝土为了满足其泵送的和易性要求,不得不采用大砂率(45%)和小石子来配制,进而就削弱了骨料作为骨架的体积稳定性的作用。因此,大流动性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出现裂纹裂缝等现象。目前有关大流动性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本文通过大量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大流动性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及其他性能的规律,试验研究结果将对改善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应用质量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大流动性混凝土各龄期体积收缩率均大于与普通流动性混凝土体积收缩率,在砂率为32%48%时,大流动性混凝土收缩开裂随着砂率的增大而增大;与普通流动性混凝土相比,砂率较大是大流动性体积稳定性差的重要原因,但若砂率较小,大流动性混凝土难于满足和易性及强度要求。(2)与普通流动性混凝土相比,最大粒径同为20mm、31.5mm、40mm的大流动性混凝土体积收缩和开裂程度均比较大,并且大流动性混凝土随着石子最大粒径的减小体积收缩率增大。石子最大粒径偏小也是大流动性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差的重要原因,但石子粒径较大的大流动性混凝土和易性较差、强度相对较小。(3)用水泥浆包裹层厚度和砂浆包裹层厚度分析了砂率、石子粒径与大流动性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之间的机理。(4)粉煤灰、石粉、聚酯纤维对大流动性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均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会对和易性及强度有不同影响。可按一定比例复合掺入,石粉替代粉煤灰比例不应超过40%,聚酯纤维掺入量为1.2kg/m3体积稳定性改善效果较佳。(5)大流动性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抗冻性与普通流动性混凝土相比较差,抗硫酸盐侵蚀性能与抗冻性随着体积收缩率的增大而下降。

彭健秋[5](2021)在《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影响因素》文中提出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具备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施工简便、经济效益显着等优点,在复杂山区桥梁建设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钢管混凝土良好力学性能的关键在于钢管与管内混凝土紧密结合,由于管内混凝土的收缩特性以及现有灌注工艺原因,管内混凝土与钢管之间难免存在脱粘甚至脱空。预填骨料混凝土是现在模板内预置粗集料,再灌注高流动性浆体而形成的混凝土,粗集料体积含量高、骨料相互嵌锁,可充分发挥粗集料的骨架作用,且胶材用量少,体积稳定性能较常规混凝土有显着改善。将预填集料混凝土用作钢管管内混凝土,形成钢管预填集料混凝土,增加管内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保障钢管与管内混凝土共同工作,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土与预填集料混凝土的优势,促进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与应用。目前工程应用的预填集料混凝土的强度普遍较低,其与钢管结合不能较好发挥钢管混凝土高承载的力学性能优势,需要开发高强预填集料混凝土。本文重点探讨了粗集料组成与灌浆料特性对预填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提出粗集料级配组成、空隙率要求,以及高强高流态低收缩灌浆料制备方法,并成功制备出超高强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具有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如下:(1)预填粗集料组成与特性要求:研究了预填粗集料的组成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提出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用粗集料的设计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级配类型越连续、粒级范围10~25mm、空隙率越低的粗集料,制备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越高;考虑到空隙率对灌注难度和强度的影响,空隙率宜控制在34.7%~40.7%。级配设计为10~16mm:16~25mm=3:7、空隙率为34.7%时,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可达到较高水平。此外采用母岩强度较高的粗集料,成型方式采用分层、振动灌浆,有利于提高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2)高性能灌浆料性能要求与制备方法:研究了矿物掺合料体系、配合比参数、膨胀剂掺量、水泥强度等级对灌浆料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用高性能灌浆料的制备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选取粒级范围10~25mm的破碎卵石、空隙率34.7%的粗集料,采用高性能砂浆作为灌浆料,一次免振成型可制得28d抗压强度115.9MPa、90d干燥收缩率165×10-6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单方原材料成本较常规C100混凝土约减少46.4%。在同样粗集料组成条件下,采用高性能净浆作为浆体材料,一次免振成型可制得28d抗压强度114.2MPa、90d干燥收缩率264×10-6的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单方原材料成本较常规C100混凝土约减少25.7%,灌注难度小,且无需机制砂,可有效缓解砂石资源短缺问题,两者均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协调性。

李紫翼[6](2020)在《抗裂水泥在预拌混凝土中应用的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对于现代混凝土来说,大量使用矿物掺合料是客观现状和发展趋势,尽管水泥在混凝土中用量趋于降低,但仍旧对混凝土和易性、强度以及各项性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泥依旧在现代混凝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仍然是现代混凝土的“重要基因”。目前水泥存在着细度过细、早期强度高和水化放热量偏大、混合材料品种和含量混乱、熟料中C3A含量偏高、碱度偏高等问题。抗裂水泥通过控制细度和改变矿物组成达到对现代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优化,减少开裂现象的发生,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有很大帮助,进而解决水泥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的主体抗裂水泥是一种控制熟料矿物C3A和C3S含量,C2S和C4AF含量相对较高、碱含量较低的硅酸盐水泥。通过对比抗裂水泥与普通硅酸盐水泥在水泥净浆与胶砂的开裂敏感性研究、C35和C50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和易性、抗压强度、体积稳定性与耐久性以及一定微观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抗裂水泥的特性和适用范围。结果表明:抗裂水泥与普通水泥相比,与减水剂的相容性更好;水化放热速率和水化放热量更低;具有较低的开裂敏感性;抗裂水泥在净浆、胶砂中的抗裂性能都更好,首次出现裂缝的时间更慢,裂缝最大宽度更小。抗裂水泥早期3d硬化体内部空隙率相对较高,具有一定较粗的颗粒,在电镜的观察下,未水化颗粒分布较为均匀,普通水泥出现聚集现象。抗裂水泥在30%粉煤灰和15%矿渣双掺的胶凝材料体系中能发挥更好的抗裂性能,抗裂水泥在达到标准要求情况下的3d龄期强度明显低于普通水泥,28d抗压强度较为接近。混凝土试验方面,在正确选用减水剂的前提下,抗裂水泥混凝土有更好的和易性,3d、7d龄期内抗裂水泥的早期强度比普通水泥强度低,但均满足各强度等级的强度要求,且在长龄期的抗压强度上有逐步接近的趋势。抗裂水泥混凝土早期收缩较低,收缩率的发展趋势逐渐放缓。无论是高、低水胶比的情况下,抗裂水泥混凝土的开裂敏感性均较低。C35、C5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抗裂水泥制备的混凝土均未出现裂缝。在抗裂水泥的应用中需注意,相较于细度更细的普通水泥而言,抗裂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尤其是早期抗压强度增长较慢,从长龄期养护条件下检测和验收耐久性等指标更加合理。养护龄期对抗裂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有显着影响,28d养护到90d养护龄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增大,等级由Q-Ⅱ达到Q-Ⅳ;延长养护时间能有效提高抗裂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

张畅[7](2020)在《磷石膏与菱镁矿尾矿粉对砂浆及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矿物掺合料及外加剂的使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得以迅速发展,而由干燥收缩、自收缩以及温度收缩等引起的混凝土及砂浆开裂问题却变得更为普遍。以磷石膏及菱镁矿尾矿粉作为外加剂掺入到砂浆及混凝土当中,可使砂浆及混凝土的干燥收缩速率及早期的收缩速率均有明显的降低。本文通过研究单一掺入磷石膏、菱镁矿尾矿粉、复掺磷石膏菱镁矿尾矿粉等,探讨了掺量、细度等对胶砂抗压、抗折强度、干燥收缩的影响。又通过对磷石膏各种改性方式及菱镁矿粉激发剂对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及混凝土抗压强度、混凝土抗冻融能力的对比,来探究磷石膏与菱镁矿尾矿粉作为一种矿物外加剂或掺合料对胶砂及混凝土工作性能、耐久性及和易性的影响,寻找出一种磷石膏菱镁矿尾矿粉复合的配比,用其拌备的砂浆及混凝土具有优良的力学及体积稳定性。首先,在磷石膏单掺的胶砂实验中,使用石灰中和法消除的磷石膏的过分缓凝现象,在改性磷石膏对混凝土影响的实验中,研究了改性磷石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如和易性、保水性、抗压强度。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通过石灰中和法处理的磷石膏能满足规范对于混凝土外加剂的要求。之后通过带水养护及自然状态下养护探究出单一掺入改性磷石膏在带水养护条件下混凝土的早期收缩速率明显有效可降低混凝土的早期收缩。最后通过对掺磷石膏混凝土抗碳化能力、孔隙率及微观表征来探究改性磷石膏对混凝土的作用机理。在菱镁矿尾矿粉作为掺合料的胶砂实验中,通过研究单一菱镁矿尾矿粉及不同激发剂对胶砂强度的影响,发现菱镁矿尾矿粉在10%掺量时其抗压抗折强度最高,而激发剂的种类硫酸钠及碳酸钠对胶砂试块的抗压抗折强度的影响不大。之后通过正交实验来探究水胶比、菱镁矿粉细度及激发剂掺量四个因素对胶砂干燥收缩速率的影响,找出了胶砂试块最佳的配合比为水胶比为0.40、菱镁矿粉目数为500目、菱镁矿尾矿粉掺量为9%及硫酸钠激发剂掺量为0.4%。在菱镁矿尾矿粉掺入混凝土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掺量找出菱镁矿尾矿粉在8%-12%掺量时混凝土抗压性能最高。研究了不同掺量的菱镁矿尾矿粉对混凝土早期体积收缩补偿的作用,发现在4%掺量时混凝土的早期体积收缩速率较之空白组有明显的降低。之后研究了菱镁矿尾矿粉对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菱镁矿尾矿粉的掺入大大降低了混凝土冻融循环的质量损失率及强度损失率。最后,经过磷石膏、菱镁矿尾矿粉及水胶比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找出在两种矿物复合情况下胶砂试块的合理配合比为菱镁矿尾矿粉掺量为4%,磷石膏掺量为2%,水胶比为0.30,胶砂抗压抗折强度最高。之后根据合理配合比配制的砂浆发现胶砂的抗压抗折及收缩明显优于空白组。在复掺的磷石膏、菱镁矿尾矿混凝土早期体积收缩实验中,我们发现在复掺4%磷石膏、6%菱镁矿尾矿粉时混凝土早期体积收缩速率为优良。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发现以磷石膏与菱镁矿尾矿粉作为掺合料能有效的降低胶砂及混凝土的体积收缩速率,提高胶砂及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降低胶砂及混凝土因收缩而造成的开裂问题。

刘中原[8](2020)在《自密实微膨胀内养护钢管混凝土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钢管混凝土具有承载力高、耐久性好、抗震性能优越等优点,在现代高层建筑、空间柱状结构和大跨度拱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核心混凝土普遍存在与钢管壁脱空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主要研究了膨胀剂、内养护剂以及复合作用对自密实钢管混凝土工作性、强度、体积稳定性以及抗渗性的影响,并通过微观表征手段揭示了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对自密实钢管混凝土宏观性能影响的作用机制。通过研究水胶比、砂率、减水剂掺量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强度的影响发现,水胶比与砂胶比越大,工作性越好,强度越低,减水剂掺量越大,工作性越好,强度越高。确定了自密实混凝土最佳基础配合比,具体为:水泥400 kg、粉煤灰60 kg、矿粉70 kg、硅灰30 kg、砂子780 kg、碎石890 kg、水162 kg、减水剂2.5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膨胀剂、内养护剂及二者复合作用对自密实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白组自收缩7d收缩率为444×10-6μm,内养护剂掺量由2%~4%时,7d收缩率分别为326×10-6μm、280×10-6μm、178×10-6μm。膨胀剂掺量由3%~5%时,7d收缩率分别为240×10-6μm、205×10-6μm、81×10-6μm。膨胀剂掺量5%、内养护剂掺量由2%~4%复合作用,7d自收缩分别降低102%、104.2%、114.2%。研究表明:自收缩与膨胀剂及内养护剂掺量呈正相关关系。膨胀剂对前期硬化水泥浆体孔隙率影响较小,后期影响较大,内养护剂掺量增加,孔隙率逐渐增大。随着膨胀剂掺量增加,自密实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IRH)逐渐降低,内养护剂掺量越大,IRH越高。水化热以及电通量分析表明,膨胀剂与内养护剂都能够降低水化热,复合作用下降低效果更加明显。与空白组相比,当膨胀剂5%和内养护剂4%时,56d与90d电通量分别降低12.9%与22.4%。研究表明,随着龄期的增长孔隙率逐渐降低,抗渗效果越好。SEM与XRD分析表明,膨胀剂与内养护剂二者复掺时,水化初期存在大量未水化粉煤灰颗粒,少量片状Ca(OH)2则生长在C-S-H凝胶之间。水化28d时,有大量片状Ca(OH)2,还有少量针状钙矾石和絮状C-S-H凝胶生成。7d与28d水化产物类型基本相同,主要有Ca(OH)2、AFt、C2S、C3S、C-S-H凝胶等。研究表明,早期Ca(OH)2生成量较少,后期生成量较多,造成早期强度较低,后期强度与空白组相比未见下降。本文通过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复合作用制备出性能优越的自密实微膨胀内养护钢管混凝土,为抑制钢管混凝土收缩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法。

周淑春[9](2019)在《复合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混凝土宏观性能演化规律与微观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建投入增加导致我国对水泥的需求量增长,带来较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费,采用石灰石粉等矿物掺合料替代水泥作为辅助胶凝材料配制复合混凝土不仅可以实现固废再利用而且进一步节能减排。本文系统研究复合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混凝土宏观性能演化规律与微观机理,涵盖复合石灰石粉胶砂基本性能和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辅助胶凝体系水化热性能和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自收缩性能、基本力学性能、单轴受压性能、与钢筋界面粘结性能及一般大气环境中耐久性能,探明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的微观机理,提高石灰石粉等综合利用资源化效率,为混凝土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主要结论和创新成果如下:(1)揭示复合石灰石粉胶砂基本性能变化规律,提出复合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对胶砂流动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提高作用由高到低依次为:粉煤灰>石灰石粉>矿渣。掺量小于20%时,石灰石粉可以提高胶砂的早期强度。辅助胶凝材料复掺比单掺可以更好地改善胶凝体系的力学性能,其后期强度随着石灰石粉掺量的提高会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提出基于控制浆骨比-固定基本参数法的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2)获得辅助胶凝体系水化热性能演变规律,揭示石灰石粉在水化早期的加速机理。水化初期,辅助胶凝体系水化放热量持续增长,在3d前释放50%75%热量,后期逐渐减少。掺加石灰石粉等能显着降低辅助胶凝体系早期放热量与水化放热总量,且石灰石粉降低幅度最大。0.40水胶比时,石灰石粉-粉煤灰双掺水化放热量最小,较水泥砂浆降低47.6%。辅助胶凝体系7d水化放热量及早期放热速率随着石灰石粉比表面积增加而增大,且7d水化放热量和水化放热总量随着水胶比增大而增大。石灰石粉的微晶核作用能加速C3S早期水化,促使掺石灰石粉的试样提前出现第二放热峰,但降低了放热速率峰值。(3)揭示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自收缩性能演变规律,建立自收缩预测模型。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自收缩率随龄期先快速增长,后逐渐平缓,20h自收缩率达到72h的60%以上。相同水胶比时,混凝土自收缩率随石灰石粉比表面积增大而增大,掺加450m2/kg和650m2/kg石灰石粉的混凝土自收缩率比掺加350m2/kg石灰石粉混凝土分别增加5%25%和20%35%;相同石灰石粉比表面积时,自收缩率随水胶比的增大而减小,0.40水胶比和0.35水胶比混凝土自收缩率比0.49水胶比混凝土分别增加5%20%和20%30%。建立复合石灰石粉自收缩预测模型,能准确反映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自收缩率与石灰石粉比表面积、龄期之间关系。(4)给出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建立强度预测模型。抗压呈拉裂型破坏,劈裂抗拉及抗折早期破坏出现在粗骨料与水泥砂浆粘结界面,后期为粗骨料劈裂破坏。随着石灰石粉比表面积增大,混凝土力学性能略有提高,但早期强度仍低于普通混凝土,28d试验结果难以达到95%的配制强度值。石灰石粉-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普遍低于石灰石粉-矿渣、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混凝土。基于单纯形重心设计法,建立考虑水胶比、石灰石粉比表面积、辅助胶凝材料掺配比例等因素的复合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水泥混凝土强度预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度较高。(5)明确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单轴受压性能演变规律,建立应力-应变本构模型。极限荷载作用下,棱柱体试件多为沿对角线的剪切破坏,90%圆柱体沿竖向的劈裂破坏,10%沿表面剪切破坏。建立了圆柱体与棱柱体混凝土试件的强度关系式fc(28)0.90665f’,给出混凝土试件的尺寸效应。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会随着峰值应力增大而提高,最大超过规范规定弹性模量计算值的11%,对规范公式进行修正得到了弹性模量的计算公式,建立了复合石灰石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方程,吻合度较好。(6)给出钢筋-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粘结性能演变规律,得到粘结锚固特征值。极限荷载作用下,钢筋-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试件发生劈裂拔出破坏,设置横向箍筋的试件发生塑性破坏。粘结界面挤压明显,混凝土与钢筋的咬合肋在拉拔破坏后几乎磨平。粘结滑移曲线与普通混凝土相似,可以分成微滑、滑移、劈裂、下降、残余5个阶段。极限粘结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呈正相关,参数β与石灰石粉比表面积成二次抛物线关系,而与水胶比近似呈线性关系。得到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粘结锚固特征值,证实混凝土中掺入石灰石粉、粉煤灰和矿渣后粘结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善。(7)揭示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抗冻性能退化规律及碳化深度增长规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试件的表观形态持续劣化,质量损失率持续增加,相对动弹性模量则持续下降,水胶比越大则质量损失率越大。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随着水胶比的增大而增大,当水胶比和石灰石粉比表面积相同时,石灰石粉-粉煤灰双掺混凝土碳化深度是石灰石粉-矿渣双掺混凝土或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三掺混凝土的两倍,后两者碳化深度相近,碳化深度发展曲线与dt(28)a t具有很好的相关性。(8)探明辅助胶凝体系微观结构,揭示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微观机理。C-S-H凝胶含量随着水化龄期逐渐增加,粉煤灰和矿渣二次水化导致Ca(OH)2的含量在后期逐渐降低,石灰石粉有效抑制早期AFt向AFm的转化。辅助胶凝体系水化放热微观机理:石灰石粉充当C-S-H的成核基体,加速水泥的水化。水泥占比降低减少水化产物量,矿渣和粉煤灰二次水化导致C-S-H凝胶的衍射峰值增长。混凝土自收缩微观机理:石灰石粉中CaCO3与C3A反应产物体积增大,补偿收缩;石灰石粉比表面积增大促进熟料水化产生毛细孔负压,引起混凝土自收缩;粉煤灰二次水化滞后,降低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力学性能演变微观机理:辅助胶凝材料活性低,降低混凝土早期有效浆体量和早期强度;粉煤灰等二次水化生成水化硅酸钙等凝胶,增强了砂浆整体强度,矿物掺合料改善混凝土颗粒级配,致使其后期强度增长。混凝土耐久性退化微观机理:水胶比增大或石灰石粉比表面积减小,都会造成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孔隙率增大,密实度降低,耐久性能减弱,尤其是石灰石粉-粉煤灰双掺且掺量较大时,石灰石粉和粉煤灰的分散和稀释作用尤为显着,因而需要合理控制辅助胶凝材料掺配比例以及优选材料。

吴林妹[10](2019)在《超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与长期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简称UHPC)是一种抗压强度至少120MPa以上、高韧性、优异耐久性的超高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它通常采用不同粒径级配的胶凝材料(水泥、硅灰、粉煤灰、矿粉等)、细集料以及钢纤维在超低水胶比下(0.2左右)达到最紧密堆积,从而制备出的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水泥基材料。这些组成及特性使得UHPC构件尺寸和自重显着减小,抗震性和抗海水腐蚀性能明显提高。由于混凝土中胶凝组分水化时消耗内部水分而产生许多处于半饱和状态的毛细管,毛细管张力的作用产生自收缩。自收缩通常发生在水胶比小于0.42的混凝土中,并且随水胶比降低,自收缩值增大,易导致混凝土早期开裂。由于UHPC的水胶比极低,其自收缩值通常为普通混凝土的好几倍甚至一个数量级,潜在开裂问题最终会降低UHPC强度和耐久性。针对UHPC在早期与后期存在的收缩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UHPC自收缩、干燥收缩以及长期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采用波纹管和圆环试验研究了钢纤维掺量对UHPC自收缩的影响,并对比分析矿粉、粉煤灰对自收缩的影响规律;2)研究了钢纤维掺量对UHPC自收缩以及干燥收缩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能更好描述UHPC干燥收缩的关系式;3)研究在室外、水和海水环境作用下的掺25%矿粉或25%粉煤灰的UHPC强度、质量和长度的变化规律,并采用差热分析(TGA)、孔结构分析(MIP)、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和酚酞显色法等分析并探讨了UHPC基体及纤维-基体界面微观组成和结构变化规律,阐明了微观结构与长期性能的内在关系。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波纹管和圆环试验研究了钢纤维掺量对UHPC早期自收缩的影响,发现自收缩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纤维交叉搭接限制了自收缩的发展。同时密闭圆环法能更精确得测量UHPC的早期自收缩。UHPC自收缩主要发生在前24h,其收缩值占总收缩值的98%,72h后自收缩基本趋于稳定。掺2%-3%的钢纤维能显着改善UHPC的强度并抑制自收缩。圆环法给UHPC提供了近似完全的均匀约束,良好的体现了UHPC在约束条件下的收缩和应力松弛的综合作用。(2)研究了钢纤维掺量对UHPC自收缩以及干燥收缩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能更好描述UHPC干燥收缩随时间和钢纤维变化的关系式。结果显示:UHPC干缩值的发展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即7d前干燥收缩的发展速率较快,7d后逐渐变缓。钢纤维掺量对UHPC干燥收缩的抑制作用显着,随钢纤维的掺量增大,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明显减少。但钢纤维掺量过高,对干燥收缩抑制程度下降,当UHPC中钢纤维掺量由2%增至3%时,其干燥收缩仅降低了1.5%。这主要是因为过高的钢纤维掺量使得界面过渡区增多,不利于发挥钢纤维对混凝土干燥收缩的抑制作用。此外,掺25%粉煤灰对UHPC干燥收缩的抑制作用大于25%的矿粉。(3)研究了在室外、水和海水环境作用下的UHPC强度、质量和长度随龄期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试件内部微观结构阐明了其与长期性能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在自来水中浸泡2年的UHPC试块的抗压强度不断增加。对于暴露在室外条件下的试样,其强度与浸泡水中的低,而海水中养护试样的强度发展受阻。在长度变化方面,暴露在室外条件下和自来水中的UHPC试件,均表现出收缩,而暴露于海水中的试件则呈现膨胀现象。暴露在室外条件下的试样的收缩值为水中养护试件的10倍。对于质量变化,暴露在室外条件下UHPC试件由于水分损失而表现出质量减少,暴露在自来水和海水中的UHPC试件质量均增加。在海水中浸泡的试样中,试样的表面附近的内部层,Ca(OH)2(CH)含量最低,CH浸出是强度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结合SEM与TGA/DTG的研究结果表明:CH的减少伴随着碳酸钙(方解石)的形成,这是由于在室外阳台条件下存在微小的碳化作用,然而在自来水和海水环境CH却转化成为其他产品包括Mg(OH)2、钙矾石以及Friedel’s盐和硫铝酸盐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钙矾石的膨胀作用,海水中形成了更多的大孔和小孔,而在室外环境中,可能由于方解石的形成,产生了更多的中孔。

二、粉煤灰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煤灰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后续水化作用下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长期性能与微结构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研究现状
        1.2.1 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应用
        1.2.2 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特点
        1.2.3 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后续水化研究现状
        1.3.1 后续水化影响因素
        1.3.2 后续水化快速评价
        1.3.3 后续水化模型
        1.3.4 后续水化作用机理
        1.3.5 后续水化作用下损伤风险评价及控制
    1.4 后续水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水化环境对水泥基材料后续水化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原材料及配合比
        2.2.2 试验方法
    2.3 水化环境湿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2.3.1 湿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2.3.2 湿度对抗折强度的影响
        2.3.3 湿度对压折比的影响
    2.4 水中水化温度对后续水化的影响
        2.4.1 水中水化温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2.4.2 水中水化温度对抗折强度的影响
        2.4.3 水中水化温度对压折比的影响
        2.4.4 水中水化温度对膨胀应变的影响
    2.5 后续水化结合水量、膨胀应变和抗压强度增长率的相关性
        2.5.1 抗压强度增长率和后续水化结合水量的关系
        2.5.2 膨胀应变和后续水化结合水量的关系
        2.5.3 抗压强度增长率和膨胀应变的关系
        2.5.4 膨胀应变和后续水化时间、后续水化结合水量的关系
        2.5.5 抗压强度增长率和后续水化结合水量、膨胀应变的关系
    2.6 加速试验等效时间
        2.6.1 加速试验等效时间的概念
        2.6.2 抗压强度与加速试验等效时间的关系
        2.6.3 加速试验等效时间计算结果
    2.7 后续水化快速评价机制与试验参数的确定
    2.8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因素的水泥基材料后续水化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原材料及配合比
        3.2.2 试验方法
    3.3 配合比参数对化学结合水量的影响
        3.3.1 水灰比的影响
        3.3.2 硅粉掺量的影响
    3.4 基于多因素的后续水化模型研究
        3.4.1 Krstulovi(?)–Dabi(?)水泥水化动力学
        3.4.2 水泥水化微观模型
        3.4.3 水泥水化反应动力学的微观方程式
        3.4.4 水化速率参数
        3.4.5 硅粉的稀释效应和物理加速效应
        3.4.6 后续水化对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
        3.4.7 基于多因素的后续水化模型
    3.5 模型关键参数及模型验证
    3.6 基于模型的水泥水化度及其水化速率分析
        3.6.1 水中水化温度的影响
        3.6.2 水灰比的影响
        3.6.3 硅粉掺量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后续水化作用下水泥基材料长期性能演化规律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原材料与配合比
        4.2.2 试验方法
    4.3 水灰比对水化特性的影响
    4.4 水灰比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4.1 水灰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4.2 水灰比对抗折强度的影响
        4.4.3 水灰比对压折比的影响
    4.5 水泥体积分数和孔隙率
        4.5.1 BSE测试原理
        4.5.2 水泥体积分数
        4.5.3 不同位置孔隙率
    4.6 水泥后续水化程度对强度的影响
    4.7 后续水化对水泥净浆强度的影响机理
        4.7.1 分形模型
        4.7.2 机理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后续水化作用下水泥基材料膨胀预测模型及损伤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概况
    5.3 水灰比对膨胀应变的影响
    5.4 膨胀应变与后续水化时间、后续水化结合水量的相关性
        5.4.1 膨胀应变与后续水化结合水量的关系
        5.4.2 膨胀应变与后续水化时间、后续水化结合水量的关系
    5.5 膨胀预测模型
        5.5.1 模型的建立
        5.5.2 模型的验证
    5.6 长期后续水化作用下损伤风险评价方法
    5.7 本章小结
6 掺硅粉水泥基材料长期性能及损伤风险控制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概况
        6.2.1 原材料与配合比
        6.2.2 试验方法
    6.3 硅粉掺量对水化特性的影响
    6.4 硅粉掺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6.4.1 硅粉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6.4.2 硅粉掺量对抗折强度的影响
        6.4.3 硅粉掺量对压折比的影响
    6.5 硅粉掺量对物理性能的影响
        6.5.1 硅粉掺量对毛细吸水特性的影响
        6.5.2 硅粉掺量对质量变化率的影响
    6.6 硅粉掺量对膨胀应变的影响
    6.7 膨胀应变、后续水化结合水量和初期毛细吸水系数的相关性
        6.7.1 膨胀应变与后续水化结合水量的关系
        6.7.2 初期毛细吸水系数与后续水化结合水量的关系
        6.7.3 膨胀应变和后续水化时间、后续水化结合水量的关系
        6.7.4 膨胀应变和后续水化结合水量、初期毛细吸水系数的关系
    6.8 后续水化对水泥浆体强度的影响机理
    6.9 损伤风险控制方法
    6.10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不同岩性粗骨料对大流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粗骨料的应用研究现状
        1.2.2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
        1.2.3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影响
        1.2.4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微观结构影响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课题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性能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性能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S95矿渣粉
        2.1.4 硅灰
        2.1.5 粗骨料
        2.1.6 细骨料
        2.1.7 减水剂
        2.1.8 水
    2.2 试验方法
        2.2.1 原材料性能试验方法
        2.2.2 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
第3章 混凝土配合比试配
    3.1 C30 混凝土配合比试配
    3.2 C50 混凝土配合比试配
    3.3 C70 混凝土配合比试配
    3.4 C90 混凝土配合比试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4.2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
        4.2.1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2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4.2.3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5.1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
        5.1.1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C30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
        5.1.2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C50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
        5.1.3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C70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
        5.1.4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C90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
    5.2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6.1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微观形貌的影响
        6.1.1 玄武岩粗骨料微观形貌观察
        6.1.2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C70混凝土微观形貌的影响
        6.1.3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C90混凝土微观形貌的影响
    6.2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6.2.1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C70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6.2.2 不同岩性粗骨料对C90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结论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掺量尾矿微粉中低强混凝土配制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4 课题技术路线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原材料性能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性能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矿渣粉
        2.1.4 铁尾矿微粉
        2.1.5 粗、细骨料
        2.1.6 减水剂
        2.1.7 水
    2.2 试验方法
        2.2.1 原材料及混凝土性能相关试验方法
        2.2.2 混凝土微观形貌试验方法
        2.2.3 混凝土孔结构试验方法
第3章 两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对比分析
    3.1 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1 C30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2 C25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3 C20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4 C15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1 C3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2 C2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3 C2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4 C1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3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工作性及强度的影响
    4.1 基准混凝土工作性
    4.2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工作性
        4.2.1 C3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工作性
        4.2.2 C2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工作性
        4.2.3 C2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工作性
        4.2.4 C1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工作性
    4.3 基准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4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4.1 C3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4.2 C2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4.3 C20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4.4 C15大掺量铁尾矿微粉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5.1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5.2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5.3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
    5.4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5.5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大流态混凝土微观形貌和孔结构的影响
    6.1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微观形貌的影响
    6.2 大掺量铁尾矿微粉对中低强度大流态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大流动性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及其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骨料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1.2.2 掺合料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步骤及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2 试验方法
第3章 砂率对大流动性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及其他性能的影响
    3.1 试验方案设计
    3.2 混凝土骨料表面积以及其包裹层厚度的计算
    3.3 砂率对大流动性混凝土收缩开裂的影响
    3.4 和易性与强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子粒径对大流动性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及其他性能的影响
    4.1 试验方案设计
    4.2 砂浆包裹层平均厚度的计算
    4.3 石子最大粒径对大流动性混凝土收缩开裂的影响
    4.4 和易性与强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掺合料对大流动性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5.1 粉煤灰
        5.1.1 试验设计
        5.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 石粉
        5.2.1 石粉替代粉煤灰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聚酯纤维
        5.3.1 聚酯纤维掺量
        5.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流动性混凝土的耐久性
    6.1 硫酸盐侵蚀试验
    6.2 抗冻性试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
        1.3.1 预填集料混凝土发展与应用
        1.3.2 钢管混凝土发展与应用
    1.4 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研究现状
        1.4.1 灌浆料研究现状
        1.4.2 预填粗集料研究现状
        1.4.3 小结
    1.5 主要存在问题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原材料参数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参数
    2.2 试验方法
3 预填粗集料组成研究
    3.1 粗集料级配类型研究
    3.2 粗集料粒级范围研究
    3.3 粗集料空隙率研究
        3.3.1 空隙率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3.2 空隙率对灌浆料流动度要求的影响
    3.4 粗集料种类研究
    3.5 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成型方式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高性能复合砂浆制备研究
    4.1 复合砂浆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影响
        4.1.1 复合砂浆工作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4.1.2 复合砂浆力学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4.1.3 复合砂浆体积稳定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4.2 高性能复合砂浆制备研究
        4.2.1 单掺粉煤灰体系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4.2.2 双掺微珠、硅灰体系对水泥砂浆性能影响
        4.2.3 胶砂比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4.2.4 低水胶比复合砂浆制备研究
        4.2.5 水泥强度等级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4.2.6 膨胀剂对复合砂浆性能影响
    4.3 C100 超高强复合砂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高性能复合净浆制备研究
    5.1 复合净浆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影响
        5.1.1 复合净浆工作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5.1.2 复合净浆力学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5.1.3 复合净浆体积稳定性能对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影响
    5.2 高性能复合净浆制备研究
        5.2.1 单掺粉煤灰体系对复合净浆性能影响
        5.2.2 双掺粉煤灰、硅灰体系对水泥净浆性能影响
        5.2.3 低水胶比复合净浆制备研究
        5.2.4 水泥强度等级对复合净浆性能影响
        5.2.5 膨胀剂对复合净浆性能影响
    5.3 C100 超高强复合净浆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抗裂水泥在预拌混凝土中应用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早期开裂是现代混凝土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1.1.2 混凝土裂缝的种类及部位
        1.1.3 现代混凝土结构开裂的主要原因
        1.1.4 预防混凝土开裂的应对措施
    1.2 混凝土抗裂性能的研究现状
        1.2.1 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方法
        1.2.2 水泥对混凝土抗裂至关重要
        1.2.3 水泥目前存在的问题
        1.2.4 水泥出现问题的原因
    1.3 抗裂水泥应运而生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4.1 抗裂水泥课题的提出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高炉矿渣粉
        2.1.4 细骨料
        2.1.5 粗骨料
        2.1.6 外加剂
        2.1.7 水
    2.2 试验仪器
        2.2.1 抗裂模具
        2.2.2 收缩试验支架
    2.3 试验方法
        2.3.1 水泥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2.3.2 掺合料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2.3.3 骨料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2.3.4 胶砂基本性能试验方法
        2.3.5 混凝土和易性能试验方法
        2.3.6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2.3.7 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第3章 抗裂水泥对水泥净浆的影响研究
    3.1 减水剂饱和点的确定
    3.2 水化热的比较
    3.3 净浆抗裂试验
    3.4 扫描电镜分析
    3.5 孔结构
    3.6 小结
第4章 抗裂水泥对水泥胶砂的影响研究
    4.1 抗裂水泥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4.2 抗裂水泥对水泥胶砂收缩性能的影响
    4.3 抗裂水泥对水泥胶砂抗裂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抗裂水泥对混凝土和易性与强度的影响
    5.1 混凝土配合比
    5.2 和易性
    5.3 抗压强度
    5.4 小结
第6章 抗裂水泥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6.1 抗裂水泥对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
    6.2 抗裂水泥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
    6.3 小结
第7章 抗裂水泥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7.1 碳化试验
    7.2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
    7.3 抗冻试验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磷石膏与菱镁矿尾矿粉对砂浆及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传统混凝土及砂浆外加剂
    1.2 混凝土及砂浆收缩开裂的因素
        1.2.1 混凝土及砂浆收缩开裂的研究进展
    1.3 磷石膏与菱镁矿尾矿粉外加剂
        1.3.1 磷石膏与菱镁矿尾矿粉外加剂的优点
        1.3.2 磷石膏及菱镁矿尾矿粉作为外加剂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砂
        2.1.3 水
        2.1.4 粉煤灰
        2.1.5 减水剂
        2.1.6 磷石膏
        2.1.7 菱镁矿尾矿粉
    2.2 实验方法
        2.2.1 砂浆试块的抗压抗折实验方法
        2.2.2 胶砂试块的自收缩实验方法
        2.2.3 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测定方法
        2.2.4 混凝土抗压强度实验方法
        2.2.5 混凝土早期收缩速率测定
        2.2.6 混凝土孔隙率测定
        2.2.7 混凝土的抗冻融循环实验
        2.2.8 实验器材
第3章 改性磷石膏对砂浆及混凝土力学及收缩的影响
    3.1 .不同改性方式磷石膏对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3.1.1 不同改性方式磷石膏对砂浆强度的影响
        3.1.2 不同磷石膏掺量对砂浆强度的影响
    3.2 磷石膏对水泥基胶砂试块体积干燥收缩的影响
        3.2.1 不同水胶比对砂浆干燥收缩的影响
        3.2.2 改性磷石膏掺量对砂浆干燥收缩的影响
        3.2.3 不同磷石膏细度对砂浆干燥收缩的影响
    3.3 磷石膏混凝土工作性能的研究
        3.3.1 改性磷石膏对混凝土凝结时间影响
        3.3.2 磷石膏混凝土的和易性实验
    3.4 改性磷石膏混凝土的力学性
        3.4.1 改性磷石膏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3.4.2 磷石膏混凝土补偿早期体积收缩的性能
        3.4.3 改性磷石膏混凝土SEM扫描电镜
    3.5 磷石膏混凝土的孔隙率与抗碳化能力探究
        3.5.1 改性磷石膏混凝土孔隙率的探究
        3.5.2 改性磷石膏混凝土抗碳化探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菱镁矿尾矿粉对混凝土及砂浆力学及收缩的影响
    4.1 菱镁矿尾矿粉对砂浆试块强度及干燥收缩的影响
        4.1.1 不同掺量菱镁矿尾矿粉对砂浆强度的影响
        4.1.2 不同激发剂对菱镁矿尾矿粉砂浆强度的影响
        4.1.3 菱镁矿尾矿粉对砂浆干燥收缩的影响
    4.2 菱镁矿尾矿粉对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及工作性能的影响
        4.2.1 菱镁矿尾矿粉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2.2 菱镁矿尾矿粉对混凝土早期体积收缩补偿的研究
        4.2.3 菱镁矿尾矿粉对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研究
        4.2.4 菱镁矿粉试样水化产物的扫描电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掺磷石膏与菱镁矿尾矿粉对混凝土及砂浆力学及收缩的影响
    5.1 磷石膏与菱镁矿尾矿粉对砂浆力学及自收缩的影响
        5.1.1 磷石膏与菱镁矿尾矿粉对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5.1.2 磷石膏与菱镁矿尾矿粉对胶砂干燥收缩速率的影响
    5.2 磷石膏与菱镁矿尾矿粉复掺对混凝土强度及早期收缩速率的影响
        5.2.1 磷石膏与菱镁矿尾矿粉复掺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5.2.2 磷石膏与菱镁矿尾矿粉复掺对混凝土早期体积收缩速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8)自密实微膨胀内养护钢管混凝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钢管混凝土
        1.2.1 钢管混凝土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2.2 钢管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自密实微膨胀内养护钢管混凝土研究现状
        1.3.1 自密实混凝土研究现状
        1.3.2 膨胀混凝土研究现状
        1.3.3 内养护混凝土研究现状
        1.3.4 内养护与外养护区别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本课题研究目标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3 本课题创新点
    1.6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原料、仪器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水泥
        2.1.2 矿物掺合料
        2.1.3 集料
        2.1.4 标准砂
        2.1.5 外加剂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测试方法
        2.3.2 自密实混凝土强度测试方法
        2.3.3 砂浆力学性能测试
        2.3.4 非接触式混凝土收缩变形测试方法
        2.3.5 水化热测试方法
        2.3.6 自密实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测试方法
        2.3.7 扫描电镜(SEM)测试方法
        2.3.8 X射线衍射(XRD)测试方法
第3章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体积稳定性研究
    3.1 概述
    3.2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要求
    3.3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思路
    3.4 水胶比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影响
        3.4.1 水胶比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4.2 水胶比对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5 砂率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5.1 砂率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5.2 砂率对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6 减水剂掺量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6.1 减水剂掺量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3.6.2 减水剂掺量对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7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对自密实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3.7.1 内养护剂对自密实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3.7.2 膨胀剂对自密实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3.7.3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复合对自密实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3.7.4 内养护剂抑制自收缩的机理分析
    3.8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对自密实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3.8.1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对自密实混凝土孔隙率的影响
        3.8.2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对自密实混凝土孔分布的影响
        3.8.3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对自密实混凝土累加孔隙率的影响
    3.9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对自密实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影响
    3.10 内养护剂作用机理分析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1 概述
    4.2 膨胀剂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2.1 膨胀剂外掺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4.2.2 膨胀剂外掺对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4.2.3 膨胀剂内掺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4.2.4 膨胀剂内掺对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4.2.5 水化产物XRD分析
        4.2.6 水化产物SEM分析
    4.3 内养护剂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3.1 内养护剂引水方式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3.2 内养护剂掺量对自密实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3.3 水化产物XRD分析
        4.3.4 水化产物SEM分析
    4.4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复合作用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影响
        4.4.1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复合作用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4.4.2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复合作用对自密实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4.4.3 水化产物XRD分析
        4.4.4 水化产物SEM分析
    4.5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4.5.1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对砂浆强度及流动度的影响
    4.6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对胶凝材料水化放热的影响
        4.6.1 膨胀剂对胶凝材料水化放热的影响
        4.6.2 内养护剂对胶凝材料水化放热的影响
        4.6.3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复合作用对胶凝材料水化放热的影响
    4.7 膨胀剂与内养护剂对自密实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与发表文章
    个人简介
    参与的项目
    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9)复合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混凝土宏观性能演化规律与微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复合石灰石粉胶砂基本性能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3 石灰石粉辅助胶凝体系水化热性能
    1.4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自收缩性能
    1.5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
    1.6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单轴受压性能
    1.7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性能
    1.8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耐久性能
    1.9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微观机理
    1.10 主要存在的问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总体研究方案和原材料性能
    2.1 总体研究方案
    2.2 试验方法
    2.3 主要原材料性能
3 复合石灰石粉胶砂基本性能和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3.1 研究方案
    3.2 辅助胶凝材料掺配比例对胶砂流动度影响规律
    3.3 辅助胶凝材料掺配比例对胶砂抗折强度影响规律
    3.4 辅助胶凝材料掺配比例对胶砂抗压强度影响规律
    3.5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配合比初步设计及试配结果
    3.6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
    3.7 本章小结
4 辅助胶凝体系水化热性能演变规律
    4.1 试验方案和过程
    4.2 水胶比对辅助胶凝体系水化放热量影响规律
    4.3 石灰石粉比表面积对水化放热量影响规律
    4.4 辅助胶凝材料掺配比例对水化放热量影响规律
    4.5 辅助胶凝材料掺配比例对水化放热总量影响规律
    4.6 辅助胶凝材料掺配比例对水化放热速率影响规律
    4.7 本章小结
5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自收缩性能演变规律与预测模型
    5.1 试验方案和过程
    5.2 水胶比对自收缩性能影响规律
    5.3 石灰石粉比表面积对自收缩性能影响规律
    5.4 辅助胶凝材料掺配比例对自收缩性能影响规律
    5.5 自收缩性能预测模型
    5.6 本章小结
6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变化规律与预测模型
    6.1 试验方案和过程
    6.2 受压破坏特征和强度变化规律
    6.3 劈裂抗拉破坏特征和强度变化规律
    6.4 抗折破坏特征和强度变化规律
    6.5 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
    6.6 强度预测模型
    6.7 本章小结
7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单轴受压性能演变规律与本构模型
    7.1 试验方案和过程
    7.2 破坏过程与特征
    7.3 水胶比对强度影响规律
    7.4 石灰石粉比表面积对强度影响规律
    7.5 辅助胶凝材料掺配比例对强度影响规律
    7.6 龄期对强度影响规律
    7.7 试件形状对强度影响规律
    7.8 单轴受压本构模型
    7.9 本章小结
8 钢筋与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粘结性能演变规律
    8.1 试验方案和过程
    8.2 破坏过程与特征
    8.3 水胶比对粘结性能影响规律
    8.4 石灰石粉比表面积对粘结性能影响规律
    8.5 辅助胶凝材料掺配比例对粘结性能影响规律
    8.6 龄期对粘结性能的影响
    8.7 粘结锚固特征值
    8.8 本章小结
9 一般大气环境中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耐久性退化规律
    9.1 试验方案和过程
    9.2 混凝土抗冻融退化规律
    9.3 混凝土碳化深度发展规律
    9.4 本章小结
10 复合石灰石粉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微观机理
    10.1 研究方案
    10.2 辅助胶凝体系水化产物物相组成
    10.3 辅助胶凝体系水化产物化学成分
    10.4 辅助胶凝体系水化产物的微观形貌
    10.5 辅助胶凝体系水化放热的微观机理
    10.6 混凝土自收缩的微观机理
    10.7 混凝土力学性能演变的微观机理
    10.8 混凝土耐久性退化的微观机理
    10.9 本章小结
11 结论与展望
    11.1 主要结论
    11.2 主要创新点
    11.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超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与长期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与特点
        1.2.1 UHPC在国内外的应用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大纲
第2章 高性能/超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的研究进展
    2.1 引言
    2.2 混凝土不同种类的收缩
        2.2.1 化学减缩
        2.2.2 自干燥收缩
        2.2.3 干燥收缩
        2.2.4 温度收缩
        2.2.5 碳化收缩
    2.3 自收缩的影响因素
        2.3.1 水泥
        2.3.2 辅助性胶凝材料
        2.3.3 骨料
        2.3.4 纤维
        2.3.5 水胶比
        2.3.6 外加剂
        2.3.7 内养护
    2.4 自收缩的作用机理
        2.4.1 孔结构的作用
        2.4.2 相对湿度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3.1 原材料
    3.2 UHPC配比、成型和养护
    3.3 试验方法
        3.3.1 流动性
        3.3.2 抗压/抗折强度
        3.3.3 自收缩试验
        3.3.4 干燥收缩试验
        3.3.5 限制条件下UHPC的自收缩以及干燥收缩/改进圆环试验
        3.3.6 长期体积稳定性试验
        3.3.7 人工配制的模拟海水
        3.3.8 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和能谱分析(EDX)
        3.3.9 孔结构分析
        3.3.10 差热分析
        3.3.11 XRD测试
        3.3.12 UHPC碳化深度测试
        3.3.13 氮吸附测试(Nitrogen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NAD))
        3.3.14 霍普金森压杆冲击压缩性能测试
        3.3.15 三点弯曲抗折试验
第4章 钢纤维掺量对UHPC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新拌UHPC的流动度
    4.3 钢纤维掺量对UHPC抗压强度的影响
    4.4 钢纤维掺量对UHPC弯曲性能的影响
        4.4.1 钢纤维掺量对UHPC弯曲荷载挠度曲线的影响
        4.4.2 钢纤维掺量对UHPC抗折强度的影响
        4.4.3 钢纤维掺量对UHPC弯曲韧性的影响
        4.4.4 钢纤维掺量对UHPC弯曲破坏形态的影响
    4.5 钢纤维掺量对UHPC冲击压缩性能的影响
        4.5.1 钢纤维掺量对UHPC冲击压缩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4.5.2 钢纤维体积掺量对UHPC冲击压缩破坏形态的影响
    4.6 UHPC中纤维分布及钢纤维-基体界面微观结构
    4.7 小结
第5章 圆环法和波纹管法评估UHPC的自收缩
    5.1 引言
    5.2 不同纤维掺量对UHPC自收缩的影响
    5.3 限制条件下UHPC的自收缩以及干燥收缩
    5.4 试件在密封环中的自收缩和外侧面暴露时的收缩
    5.5 圆环法和波纹管法两种测试方法的比较
    5.6 计算模型与机理探讨
    5.7 小结
第6章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与收缩方程拟合
    6.1 引言
    6.2 钢纤维掺量对UHPC干燥收缩的影响
    6.3 钢纤维与UHPC基体界面过渡区的微观形貌
    6.4 干燥收缩预测及其机理分析
        6.4.1 钢纤维UHPC的干燥收缩方程
        6.4.2 干燥收缩方程比较
        6.4.3 干燥收缩机理
    6.5 小结
第7章 钢纤维对超高性能混凝土长期稳定性的影响
    7.1 引言
    7.2 碳化深度
    7.3 三种不同养护环境对UHPC强度的影响
    7.4 钢纤维掺量对UHPC长期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7.5 钢纤维掺量对不同暴露环境下UHPC长期质量的影响
    7.6 微观结构及机理分析
    7.7 XRD试验结果
    7.8 孔结构特性分析
        7.8.1 压汞试验结果分析
        7.8.2 氮吸附试验结果分析
    7.9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粉煤灰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后续水化作用下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长期性能与微结构演化规律研究[D]. 刘亚州.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不同岩性粗骨料对大流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分析[D]. 卢京宇.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大掺量尾矿微粉中低强混凝土配制与性能研究[D]. 王宇杰.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大流动性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及其他性能的研究[D]. 黄金涛. 南昌大学, 2021
  • [5]预填集料钢管混凝土制备及性能影响因素[D]. 彭健秋. 西华大学, 2021(02)
  • [6]抗裂水泥在预拌混凝土中应用的技术研究[D]. 李紫翼.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7]磷石膏与菱镁矿尾矿粉对砂浆及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D]. 张畅.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8]自密实微膨胀内养护钢管混凝土性能研究[D]. 刘中原.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9]复合石灰石粉-粉煤灰-矿渣混凝土宏观性能演化规律与微观机理研究[D]. 周淑春.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10]超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与长期稳定性研究[D]. 吴林妹. 湖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粉煤灰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