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面貌焕然一新

黑龙江垦区面貌焕然一新

一、黑龙江垦区换新颜(论文文献综述)

金鑫[1](2020)在《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耕地为人类社会的进程提供了依托,同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物质基础。耕地资源异常珍贵,主要是因为它本身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保护耕地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保护耕地的观念已经得到全社会的一致认同。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黑土地土壤肥沃,耕地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缺乏监管、耕地保护政策缺乏系统性致使耕地保护目标难以实现。论文通过界定耕地和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概念,依据政策执行过程模型、政策执行循环模型、政策执行综合模型等基本理论,系统地分析了2014-2018年黑龙江省制定并实施的耕地保护政策。对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现状进行研究,依据此总结出政策执行中存在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低、政策执行资源不足、政策执行出现偏差、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及成因。通过借鉴了日本,韩国,浙江省,安徽省关于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的优秀经验,从中获得启示,认为应该从加强耕地保护政策的宣传、加强政策执行资源的投入、完善政策执行监督管理机制以及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促进政策执行等方面,提出针对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问题的措施。

唐新雨[2](2020)在《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龙江当代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地理学是近年来学术热点之一,使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扩展了文学研究的理论维度,提供了文学批评的方法。本论文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地理环境对龙江当代诗人产生的影响入手,阐释地理基因、地理约束、地理记忆对诗人诗情产生与创作的影响,揭示地理环境与诗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呈现于诗歌文本内部,以诗人构建的地理空间,选择的地理意象及采取的地理叙事为着眼点,兼顾当代诗歌发展特点与诗人个性,探讨龙江当代诗歌空间特征、独特气质与精神内涵,揭示地理环境与诗人、诗歌之间的相互作用。文学景观是文学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论文立足黑龙江地理环境特征,探讨龙江当代诗歌中异域风情与本土的两种样态的文学景观,揭示出其中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与精神面貌,挖掘文学景观对黑龙江经济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研究龙江当代诗歌,使龙江诗歌特征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轴上得以全面呈现,为发展龙江文化,打造龙江文化精品、促进龙江文化传播提供理论研究与支持。

余玮[3](2019)在《北大荒:这里不仅仅盛产粮食》文中认为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特殊的北大荒。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中专毕业生、10万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青先后奔赴这里,创造了人类拓荒史上的奇迹……历经数代人的艰苦卓绝、勇于开拓,铸就了历久弥新的"北大荒精神"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一提到粮食,一片广袤深邃的黑土地即刻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就是素有"中华大粮仓"之称的北大荒。

王阳[4](2012)在《黑龙江垦区发展简史——第四阶段:兵团时期(1977~1994年)之一》文中提出1976年兵团撤销,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农场恢复建制。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翌年党中央提出了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中央提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

贾宏图[5](2010)在《仰视你,北大荒》文中认为长篇报告文学《仰视你,北大荒》,是着名报告文学作家贾宏图的新着。该文讲述了三代北大荒人献身黑土地的感人故事,讴歌了60多年来北大荒天翻地覆的变化,向读者昭示了北大荒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农业的一个缩影,更肩负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开阔的视野和对历史材料的准确把握,将众多人物和他们与北大荒的故事串联起来,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为北大荒人谱写了一曲由荒凉变辉煌的人间赞歌。《仰视你,北大荒》用真切到毫端、确凿到细节的事实依据,生动阐释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和"爱国、奉献、创新、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彰显了民族精神,这正是在新时期推进包括农垦在内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凝聚、传承和弘扬的思想力量。《仰视你,北大荒》全文约4万字。人民日报在9月3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刊登该文的节略版,迅速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本刊现分期连载完整版,以飨读者。

谢振华[6](2010)在《众志成“城”北大荒——黑龙江垦区推进城镇化建设纪实(上篇)》文中研究说明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双轮驱动。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几次讲话中都提到,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要良性互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此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黑龙江垦区贯彻中央精神,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推手,采取市场引导、产业集聚、完善功能、以城带乡等措施,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成效可圈可点。本刊分两期编发长篇通讯《众志成"城"北大荒》,相信对其他垦区有所启示和借鉴。

雷汉发,倪伟龄,李巍,童政,周骁骏[7](2009)在《树文明新风 建和谐家园》文中提出集约利用土地 优化产业结构 河北:新民居建设暖人心 “瞧我家这新房子,设施齐全,花钱还少,真是打心眼里高兴。”近日,在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李旗庄镇查马坊村,刚刚搬进二层新居的73岁老人张福太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在马坊村,百户群众告别了住平房矮屋、生?

韩治营,李凤伟[8](2006)在《宝泉岭城“事”——黑龙江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小城镇建设纪事》文中研究说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老一辈拓荒者在开发北大荒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如今,走进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看到亘古荒原上崛起的十几座现代新城,以及城镇里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先辈们一定会发出“日月换新天”的感慨。

宋晓玲,何庆文[9](2001)在《红盾壮士心 ——记建三江农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隋英早》文中认为这是位成功的领导者,是位不肯向命运低头的铮铮硬汉,他把30多年的人生都献给了这片黑色的土地,他用一个荒原壮士的拳拳之心实现着他在党旗下宣誓的誓言。他是头顶国徽、肩扛盾牌、执法如山的建三江农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隋英早,他属鸡,今年57岁,在建三江农垦区人民检察院他任了四年的检察长。

冯婧[10](2019)在《1800-1945年长春市政治景观的符号学研究》文中提出1800年清政府设立长春厅,开启了长春城市发展的纪元,1898年沙俄在长春旧城北部修筑火车站,长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拉开了长春近代化发展的序幕,之后长春部分地区经历了俄国、日本的殖民,逐步形成了长春旧城、长春中东铁路附属地、长春满铁附属地、长春商埠地四片景观不同的城市地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长春沦为日本殖民地,1932年成为伪满洲国首都“新京”,在铁路贸易和日本傀儡政权的操控下,长春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奠定了长春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基础,也使长春成为中国最具“巴洛克艺术空间”城市特色典型代表之一。今天的长春留下了大量的政治景观,这些景观见证了长春的发展,是功能分区、田园城市建设等近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印证,同时也承载了长春的城市文化、集体记忆和情感。论文从文化转向以来文化地理学发展的新视角入手,梳理了文化景观、政治景观及符号学发展脉络,以1800-1945年间长春市政治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符号学意义及对长春居民集体记忆的影响。全文共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二章是绪论和相关概念与理论。明确论文研究的哲学背景、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以及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梳理了政治景观和符号学相关理论,在景观社会、消费社会、文化霸权理论启发下,指出政治景观强调建筑、边界、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可视性”要素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政治景观要素进行范型分析和连结分析。第三章是1800-1945年长春市政治景观演变。伪满洲国建立前,在中东铁路建设、外国殖民势力入侵、城市自身建设发展等因素作用下,长春形成了长春旧城、长春中东铁路附属地、长春满铁附属地、长春商埠地四片城市地域,分别呈现出中国晚清封建城市景观、俄式景观、日式杂糅景观和民族商业雏形景观。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扶植了傀儡政权并对首都“新京”(长春)进行了规划和建设,“新京”成为日本在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大规模的开发和畸形的经济发展下,长春成为局部消费社会,景观的建设更加注重其符号功能,用以表达建造背后权力的政治意图。论文第四章、第五章对长春市政治景观进行了建筑范型分析和街区连结分析,这是论文的主体内容。第四章对政治景观中的建筑要素进行符号学范型分析。伪满洲国建立前,长春建筑符号具有再现和象征意义;伪满洲国建立后,长春成为伪满洲国首都“新京”,建筑符号具有再现、象征和隐喻意义,再现、象征、隐喻的建筑符号从内容-实质、内容-形式、表达-实质、表达-形式四种方式展现了建筑的内涵意义。第五章对长春市街区政治景观进行了连结分析,伪满洲国建立前,长春形成了四片城市地域,地域主导政权注重政治景观中的边界要素,清晰领地的划分用以宣示主权并在各自管辖区域内部进行建设;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殖民者将“新京”分为三期进行城市建设,打造了顺天大街政治中心、大同大街城市金融中心、南岭文教中心、交通中心,通过功能分区内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的建设,制造和加深地域差异,力图打造幻象之城以掩盖日本殖民者的侵略本质和军国主义本质。第六章是长春市居民对政治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以及政治景观开发与保护的讨论。讨论了长春市政治景观的历史争议和双重使命,将政治景观要素和城市意象要素相结合,提取建筑、区域、街道、广场、公园五大要素进行居民集体记忆问卷调查并应用GIS进行要素空间可视化,进一步对长春市居民集体记忆的主体要素和景观要素进行分析。总结了长春市现有政治景观开发现状并提出了保护理念和对策。

二、黑龙江垦区换新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垦区换新颜(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径与创新点
        1.5.1 研究路径
        1.5.2 研究创新点
2 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的基础理论
    2.1 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相关概念
        2.1.1 耕地定义
        2.1.2 耕地保护政策
        2.1.3 公共政策执行
    2.2 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基本理论
        2.2.1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2.2.2 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2.2.3 政策执行综合模型
    2.3 耕地保护政策相关理论
        2.3.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2.3.2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2.3.3 土地稀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概况
        3.1.1 黑龙江省现有耕地保护政策梳理
        3.1.2 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基本情况
        3.1.3 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成效
    3.2 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存在问题
        3.2.1 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低
        3.2.2 耕地保护政策执行人力与设备资源匮乏
        3.2.3 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3.2.4 耕地保护政策执行不到位
    3.3 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3.1 农户对耕地保护意识薄弱
        3.3.2 经济发展现状不利于政策执行
        3.3.3 缺乏政策执行监管措施
        3.3.4 耕地保护政策缺乏系统性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关于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经验借鉴
        4.1.1 日本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的经验
        4.1.2 韩国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的经验
    4.2 国内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经验借鉴
        4.2.1 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经验
        4.2.2 安徽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经验
    4.3 国内外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经验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4.3.1 优化政策执行的环境
        4.3.2 完善耕地保护激励机制
        4.3.3 增强政策执行的灵活性
    4.4 本章小结
5 完善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的对策
    5.1 加强耕地保护政策的宣传
        5.1.1 更新耕地保护政策宣传方式
        5.1.2 加大耕地保护政策宣传强度
        5.1.3 设立专项农业信息交流渠道
    5.2 加强政策执行资源的投入
        5.2.1 增强农户技术培训与农用设备支持
        5.2.2 营造有利于农业技术人员发展的氛围
    5.3 完善政策执行监督管理机制
        5.3.1 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政策执行监督机制
        5.3.2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绩效测评机制
        5.3.3 政府持续优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
    5.4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5.4.1 增强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性
        5.4.2 完善耕地保护的产权机制
        5.4.3 完善耕地质量与数量的动态平衡补偿制度
        5.4.4 建立地方政府执行耕地保护政策激励机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龙江当代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理感知:缘于地域的诗情
    第一节 地理基因:故乡之于本土诗人
        一、地理基因的概念
        二、地理基因对本土诗人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王书怀的“北大荒味儿”诗歌
    第二节 地理约束:时空转换之于外来诗人
        一、地理约束的概念
        二、地理约束对外来诗人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严辰的北方自然诗歌
    第三节 地理记忆:筛选沉淀后的倾诉
        一、地理记忆的概念
        二、地理记忆对诗人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梁南的“归来诗”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理影像:在地经验的书写
    第一节 地理空间:人地关系的重构
        一、垦区空间:“共和国长子”的历史身份
        二、黑土空间:黑土精神的彰显
        三、哈尔滨空间:历史、文化与个人的融合
    第二节 地理意象:情致之所在
        一、冬雪意象:冰雪气质的打造
        二、森林意象:变奏的曲调
        三、煤矿与石油意象:工业精神与创业精神
    第三节 地理叙事:艺术传达的方式
        一、地名叙事:杨河山与哈尔滨街道
        二、回忆叙事:罗振亚与一株麦子的幸福
        三、自然叙事:梁久明与土地上的居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学景观:刻在大地上的诗歌
    第一节 文学景观概述
        一、景观——文化景观——文学景观
        二、龙江文学景观特征
        三、文学景观的价值
    第二节 哈尔滨异域风情文学景观书写
        一、中央大街:花岗石上的百年历史
        二、教堂:俄侨文化与殖民文化
        三、霁虹桥:立于新旧城市交叉点上
    第三节 哈尔滨本土文学景观书写
        一、呼兰河与萧红故居:童年记忆与个人化写作
        二、松花江:涌动的乡愁与历史
        三、防洪纪念塔:城市的“精神地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北大荒:这里不仅仅盛产粮食(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崭新的垦区在千古荒原上创建起来
一位将军点旺北大荒的燎原之火
屯垦的历史源头与精神的红色渊源

(5)仰视你,北大荒(论文提纲范文)

铸剑为犁——唤醒千古荒原
北大精神——不竭的动力源泉

(6)众志成“城”北大荒——黑龙江垦区推进城镇化建设纪实(上篇)(论文提纲范文)

反弹琵琶掀起一场“抓城”革命
北大荒速度书写“一年成镇”传奇
市场引导突破城镇建设瓶颈

(10)1800-1945年长春市政治景观的符号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政治景观相关概念
        (一)景观
        (二)文化景观
        (三)政治景观
    二、政治景观释义
        (一)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
        (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三、符号学相关理论
        (一)语言符号学流派
        (二)哲学符号学流派
        (三)其他符号学流派
第三章 1800-1945 年长春市政治景观演变
    一、长春市概况和行政沿革
        (一)长春市概况
        (二)中心城市的行政沿革
    二、伪满洲国建立前长春的政治景观(1800-1931 年)
        (一)晚清封建城市景观——旧城
        (二)俄式景观——长春中东铁路附属地
        (三)日式杂糅景观——长春满铁附属地
        (四)民族商业景观雏形——商埠地
    三、伪满洲国国都建设规划(1932-1945 年)
        (一)国都建设规划的立案和选定
        (二)国都规模和范围规划
        (三)国都用地划分
        (四)国都公园、广场及街路规划
第四章 长春市建筑政治景观范型分析
    一、伪满洲国前长春建筑符号表达
        (一)建筑的符号学分类
        (二)建筑符号的语义学表达
    二、国都“新京”建筑符号表达
        (一)“新京”是一个局部消费社会
        (二)建筑符号的语义学表达
    三、建筑符号范型模型构建
第五章 长春市街区政治景观连结分析
    一、伪满洲国前长春街区政治景观表达
        (一)拼贴状城市空间结构
        (二)各自为政的街道命名
    二、国都“新京”街区政治景观表达
        (一)资本主义色彩的街区建设
        (二)淡化侵略的公园绿地建设
    三、街区连结景观表达侵略本质
第六章 长春市政治景观集体记忆与开发保护
    一、长春市政治景观的特殊地位
        (一)景观的历史争议
        (二)景观的双重使命
    二、政治景观的集体记忆
        (一)研究主体、客体界定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三、政治景观开发与保护
        (一)政治景观开发
        (二)政治景观保护
第七章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论文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黑龙江垦区换新颜(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D]. 金鑫.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2]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龙江当代诗歌研究[D]. 唐新雨.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3]北大荒:这里不仅仅盛产粮食[J]. 余玮. 中华儿女, 2019(17)
  • [4]黑龙江垦区发展简史——第四阶段:兵团时期(1977~1994年)之一[J]. 王阳. 农场经济管理, 2012(06)
  • [5]仰视你,北大荒[J]. 贾宏图. 中国农垦, 2010(10)
  • [6]众志成“城”北大荒——黑龙江垦区推进城镇化建设纪实(上篇)[J]. 谢振华. 中国农垦, 2010(06)
  • [7]树文明新风 建和谐家园[N]. 雷汉发,倪伟龄,李巍,童政,周骁骏. 经济日报, 2009
  • [8]宝泉岭城“事”——黑龙江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小城镇建设纪事[J]. 韩治营,李凤伟. 中国农垦, 2006(04)
  • [9]红盾壮士心 ——记建三江农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隋英早[J]. 宋晓玲,何庆文. 北大荒文学, 2001(02)
  • [10]1800-1945年长春市政治景观的符号学研究[D]. 冯婧.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黑龙江垦区面貌焕然一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