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植物化学及保健功能

沙棘植物化学及保健功能

一、沙棘属植物化学与医疗保健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郑文惠[1](2020)在《沙棘不同部位的代谢组学分析及抗炎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为胡颓子科沙棘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沙棘种质资源和蕴藏量最丰富的国家,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地,其蕴藏量约占世界沙棘资源的90%。沙棘含有黄酮类、鞣质类、萜类、甾体类、有机酸和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此外,沙棘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沙棘果实是蒙古族、藏族习用药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具有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叶虽未被药典收载,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炎、抗癌、抗肥胖等生物活性,是提取沙棘黄酮的重要原料,并且已作为新资源食品管理。沙棘枝中含有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和抗氧化活性。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沙棘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为沙棘不同部位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融合天然产物化学、代谢组学以及药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沙棘果实开展了成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研究,对沙棘不同部位果实、叶和枝开展了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分析,以及抑制巨噬细胞生成一氧化氮(NO)的抗炎活性研究。首先,本实验利用硅胶、大孔吸附树脂、葡聚糖凝胶的柱色谱以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从沙棘果实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和查阅文献分别鉴定为柽柳黄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2)、1-甲基-1,2,3,4-四氢咔啉-3-羧酸(3)、异鼠李素-3-O-β-D-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4)、芦丁(5)和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6)。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沙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然后,以沙棘果实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化合物作为对照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进行了沙棘果实、叶和枝的代谢组学分析。经分析,得到49个峰对应的化合物信息,共鉴定了34个化合物,包括11个鞣质类和23个黄酮类成分。运用代谢组学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方差判别分析(PLS-D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方法构建沙棘果实、叶和枝的区分模型,发现沙棘果实、叶和枝所含成分差异显着,且沙棘叶和沙棘枝的化学成分相似性较高。在PLS-DA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大于1.5和t检验的P值小于0.05得到沙棘果实、叶和枝不同部位的24个特征性标识成分。此外,我们对沙棘果实、叶和枝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抑制RAW 264.7巨噬细胞NO生成的抗炎活性评价研究。在10μg/mL时,不同部位提取物的NO抑制率在73%98%之间,显示沙棘果实、叶和枝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且中国甘肃定西的沙棘枝、叶和果实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的沙棘叶和果实具有更强的抗炎活性。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分析沙棘的UHPLC-QTOF-MS图谱与抑制RAW 246.7巨噬细胞NO生成的谱效关系,发现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7-O-鼠李糖苷、异鼠李素-己糖-鼠李糖苷和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可能为沙棘果实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没食子酰基-六羟基联苯甲酰基-己糖、鞣花酸和Stachyurin可能为沙棘叶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和表儿茶素可能为沙棘枝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最后,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沙棘叶的抗炎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探,发现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蛋白激酶B(AKT1)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为沙棘叶抗炎作用的关键靶点,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为沙棘叶抗炎作用的关键作用途径。本实验通过对沙棘果实、叶和枝的化学成分及其代谢组学、抗炎活性的研究,丰富了对沙棘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认识,为沙棘不同部位的进一步有效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涛林[2](2019)在《广西元宝山一种特异茶饮植物的系统学鉴定与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茶属(Camellia)是山茶科(Theaceae)中种类较多、系统上较原始的一个属。该属植物全产于亚洲,而且我国是该属的分布中心,拥有80%以上的种类。广西位于我国南部,地处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宜茶环境,属于茶树的次生起源中心之一。其境内拥有十分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其中包括一些极其特异的资源。据调查,地处广西西北部的柳州市融水县安太乡海拔1000 m以上的元宝山境内分布着一种野生茶资源,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原生茶”,其叶片光泽性强,芽叶茸毛较多,从叶片大小、叶形、叶色、育芽力等方面均明显区别于当地的其它茶树(Camellia sinensis)资源类型。长期以来,当地老百姓和企业都习惯将其制作成烘青类绿茶饮用,其成品茶汤色浅绿明亮,有清花香,且香气持久高长,滋味鲜爽、醇厚、回甘明显。经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对其主要成分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混合样品茶多酚含量很高,达40%以上,高于国家红茶珍稀品种资源标准。此前,课题组成员对该资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资源茶多酚和可可碱含量很高,但咖啡碱含量极低,并含有某些特征性未知成分,在特异性品种选育和茶叶深加工等方面显示出很好的开发潜力和利用价值。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正确认识、保护和利用好该资源,探明该资源在分类上的归属,本研究综合采用形态分类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分类学等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为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该资源的化学物质组成,本研究采用UPLC-ESI-Q-TOF/MS和GC×GC-TOF/MS分析技术对该资源的有效活性成分进行了深入的基础化合物组成分析。基于该资源茶多酚含量高而儿茶素含量低的特性,本研究综合采用柱层析、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高速逆流色谱等方法和质谱(MS)、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等谱学技术对该资源的生物碱和主要多酚类物质进行了分离鉴定。为了初步分析该资源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以该资源的鲜叶固定样、红茶工艺样和绿茶工艺样为材料,采用DPPH、FRAP和ABTS三种方法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并通过对供试样品的抗氧化成分的定量分析,初步探讨了该资源的抗氧化机理和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Ames试验和30天慢性喂养亚急性毒性试验,对该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元宝山茶饮植物的分类鉴定通过综合采用形态分类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分类学等分析技术,在分析比较元宝山茶饮植物与其近缘种——突肋茶(Camellia costata Hu et S.Y.Liang)和榕江茶(Camellia yungkiangensis H.T.Chang)在形态和解剖结构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采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聚类,再系统分析比较该资源与其近缘种在化学组成上的差异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化学聚类分析探讨该资源与其各近缘种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然后,采用UPLC-ESI-Q-TOF/MS技术,分析该资源与其近缘种的全部化学物质组成,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各资源之间的差异信息。并由此综合以上多层面信息来确认该资源的分类学地位。形态学和解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资源在形态结构上既不同于突肋茶,也和榕江茶存在很大差异。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元宝山茶饮植物与榕江茶在分子聚类树状图上首先聚为一类,然后再与突肋茶合为一大类。说明与突肋茶相比元宝山茶饮植物在遗传上与榕江茶具有更高的相似度,二者之间的遗传距离介于种内和种与种之间。化学分类学分析结果表明,元宝山茶饮植物的化学组成整体上与榕江茶较为接近,但二者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在基于化学成分的主成分分析样品分布图和聚类分析树状图中,二者既相互聚集在一起又显示出了较为明显的独立性。代谢组学的分析结果也与上述结果一致。结合该资源与其近缘种的地理分布情况,并综合上述形态、分子生物学和化学分类结果,确认元宝山茶饮植物是榕江茶在由西向东传播过程中,越过广西元宝山时受海拔和气候条件等改变的影响,使其种内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变异而形成的特有类群,因此将其归类为榕江茶的变种。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圣路易斯法规),根据该资源的分布地地名,将其命名为元宝山茶,拉丁名为Camellia yungkiangensis H.T.Chang var.yuanbaoshanica Z.W.Ge,Y.P.Liao et T.L.Chen。2.基于UPLC-ESI-Q-TOF/MS和GC×GC-TOF/MS对元宝山茶饮植物的化学组成的系统分析本研究采用UPLC-ESI-Q-TOF/MS技术和GC×GC-TOF/MS技术较全面地分析了元宝山茶饮植物化学成分的组成。利用UPLC-ESI-Q-TOF/MS技术,在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出104种化合物,包括酚酸(Phenolic acids)21种、二聚儿茶素(Dimeric catechins)23种、黄烷-3-醇(Flavan-3-ols)15种、氨基酸(Amino acids)2种、黄酮苷(Flavone Glycosides)37种、糖类(Carbohydrates)3种、有机酸(Organic Acids)2种、核苷类(Nucleosides)1种。其中除丝氨酸、谷氨酸和8个儿茶素类化合物外,其余94种化合物均为首次在该资源中报道。采用GC×GC-TOF/MS技术分析了元宝山茶饮植物叶片的香气成分,共鉴定出了包括醇类(Alcohol)、烯醇类(Enol)、烯类(Alkene)、胺类(Amine)、烷烃类(Alkane)、醛类(Aldehydes)、烯醛类(Olefine aldehyde)、醚类(Ethers)、酯类(Esters)、内酯类(Lactones)、烯酯类(Ene esters)、酮类(Ketones)、烯酮类(Ketenes)、酚类(Phenols)、有机酸类(Organic acids)、含硫化合物(Sulfocompound)、氮杂环化合物(Nitrogen heterocyclic)、氧杂环化合物(Oxyheterocyclic compounds)、芳香烃类(Aromatic hydrocarbon)、炔类(Alkyne)、酸酐类(Anhydride)、氰化物(Cyanide)在内的22类383种香气化合物。其中芳香烃类化合物数量最多,达39种,氧杂环化合物数量次之,为32种。其它各类别化合物的数量分别为酯类28种、醇类28种、醛类27种、烷烃类26种、烯醛类24种、酮类24种、烯醇类22种、烯类22种、烯酮类22种、醚类17种、氮杂环类13种、有机酸类11种、含硫化合物11种、烯酯类9种、酚类9种、胺类7种、氰化物5种、内酯类3种、炔类2种、酸酐类2种。相对含量最高的是醚类化合物(25.19%),其次是醛类(15.78%),其它各类别的相对含量均在10%以下,其中以有机酸类、酚类、氰化物、酸酐类、炔类和内酯类的相对含量最低,均在1%以下。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分析和鉴定了元宝山茶饮植物叶片中的化学物质组成,为深入研究其药理保健功效,进而更好地开发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和前期研究基础。3.元宝山茶饮植物主要生物碱和多酚类物质的分离鉴定基于元宝山茶饮植物茶多酚含量高而儿茶素含量低的特性,为探明该资源的主要生物碱和多酚类物质的化学组成,本研究综合采用柱层析、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高速逆流色谱等方法对该资源的主要生物碱和多酚类物质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了10个纯度大于90%的多酚类化合物和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经质谱(MS)、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等谱学技术鉴定,确认10个多酚类化合物分别为:1,3-二-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儿茶素、1-O-没食子酰基-4,6-(S)-六羟基联二苯甲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3-二-O-没食子酰基-4,6-(S)-六羟基联二苯甲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4,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3,4,6-四-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3-O-没食子酰基原花青素B1、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另一个生物碱类化合物为可可碱。从10个多酚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峰面积可以看出,它们在该资源中的含量均较高,因此可以判断它们是该资源中最主要的多酚类化合物。4.元宝山茶饮植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为了初步分析元宝山茶饮植物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以该资源的鲜叶固定样、红茶工艺样和绿茶工艺样为材料,以当地九万山大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鲜叶固定样、红茶工艺样和绿茶工艺样为对照,采用DPPH、FRAP和ABTS三种方法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活性上,元宝山茶饮植物绿茶工艺样与对照样九万山大茶树绿茶工艺样接近,元宝山茶饮植物鲜叶固定样与对照样九万山大茶树鲜叶固定样接近,元宝山茶饮植物红茶工艺样与对照样九万山大茶树红茶工艺样接近;在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上,以元宝山茶饮植物绿茶工艺样活性最强,其次是九万山大茶树鲜叶固定样和绿茶工艺样;九万山大茶树红茶工艺样在所有样品中的抗氧化活性最低。三个抗氧化指标的IC50值结果表明,元宝山茶饮植物鲜叶固定样、元宝山茶饮植物红茶工艺样和绿茶工艺样的DPPH IC50值均小于ABTS IC50值和FRAP IC50值,均以FRAP IC50值最大,说明元宝山茶饮植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要强于对铁离子的还原能力,且对脂溶性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明显高于对水溶性自由基(FRAP)的清除能力。对各样品的抗氧化活性和主要化学成分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黄酮和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与样品的抗氧化活性呈极显着相关,表明它们是茶叶中最主要的抗氧化物质,而游离氨基酸和生物碱等其它化合物与样品的抗氧化活性无显着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元宝山茶饮植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且其抗氧化的主要物质基础为高含量的茶多酚,因此,从元宝山茶饮植物中提取的多酚类物质可以作为抗氧化剂,在食品和医疗工业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和前景。5.元宝山茶饮植物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以元宝山茶饮植物的鲜叶固定样和红茶工艺样为材料,参照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通过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Ames试验和30天慢性喂养亚急性毒性试验,对该资源的毒理学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元宝山茶饮植物(鲜叶固样提取物)对雌雄动物的LD50为5.123 g/kg.bw(4.323 g/kg.bw~6.185 g/kg.bw);元宝山茶饮植物(红茶工艺样提取物)对雌雄动物的LD50为7.573g/kg.bw(6.425 g/kg.bw~8.635 g/kg.bw)。根据食品毒性分级标准,两个水提物样品的LD50均大于5000 mg/kg.bw,因此可以判定两个水提物样品为实际无毒。另外,根据样品水提物提取率换算,可知元宝山茶饮植物鲜叶固定样和红茶工艺样干茶的LD50分别为13.341 g/kg.bw和25.413 g/kg.bw,根据食品毒性分级标准,可以将其分别判定为实际无毒和无毒。此外,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受试样品按0.87 g/kg.bw、1.74 g/kg.bw、3.47 g/kg.bw经口灌胃给予大鼠30天,试验期间受试样品各剂量组动物体重增重、摄食量、食物利用率、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脏器湿重、脏/体比值等除个别指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外,绝大部分指标均无明显剂量反应关系,且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大体解剖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受试样品30天喂养对SD大鼠有毒性意义的病理改变。因此,根据以上试验结果,按照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标准,可以判定元宝山茶饮植物属于无毒级食品,作为饮用性食品在科学合理的剂量范围内是安全无毒的。

张宏涛[3](2015)在《肋果沙棘叶片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自我保护及环境适应方面起重要作用。环境是影响黄酮类化合物合成与积累的重要因素,并且决定着黄酮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肋果沙棘(Hippophae neurocarpa)系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其叶片富含黄酮类物质,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本研究以自然种群肋果沙棘为试验材料,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其叶片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比较不同地方肋果沙棘叶片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差异,分析其空间变化规律,探讨肋果沙棘叶片黄酮类物质含量与气候因子(生长季均温、生长季平均降雨)的关系,揭示影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主要因素。同时以肋果沙棘试管苗为试材,在温度和干旱胁迫下,测定了黄酮类化合物代谢途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及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的活性和黄酮含量,探究温度和干旱胁迫对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为沙棘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论总结如下:(1)肋果沙棘叶片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总黄酮含量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0.031 mg g-1、1.910 mg g-1、1.098 mg g-1、3.502 mg g-1和6.588 mg g-1。肋果沙棘叶片总黄酮、山奈酚和异鼠李素含量与海拔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杨梅素含量与经度呈显着正相关,异鼠李素含量与经度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山奈酚与纬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肋果沙棘叶片山奈酚含量与生长季平均降雨(GSP)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总黄酮、槲皮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含量与生长季均温(GST)呈显着负相关关系。(2)不同温度对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黄酮代谢影响差异显着(P<0.05)。回归分析表明:总黄酮、槲皮素、异鼠李素、山奈酚含量及PAL、C4H和4CL活性均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低温胁迫有利于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PAL、C4H和4CL活性的增加及其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总黄酮含量的提高,但不利于杨梅素含量的积累。肋果沙棘试管苗在低温胁迫过程中通过激活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促进黄酮类物质的合成。(3)干旱胁迫显着影响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PAL、C4H和4CL的活性(P<0.05)。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PAL活性显着升高,C4H和4CL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0%PEG-6000胁迫下其活性最高。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及总黄酮含量均与PAL、C4H和4CL活性呈负相关关系。尽管干旱胁迫促进了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相关酶的活性,但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和总黄酮含量并没有提高,这可能与更多中间代谢产物用于木质素等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有关。

卢志成[4](2015)在《沙棘叶中主要黄酮和挥发油同步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沙棘叶为原料,建立同步检测沙棘叶中芦丁(rutin,RU)、槲皮素(quercetin,QU)、山柰酚(kaempferol,KA)、异鼠李素(isorhamnetin,IS)的HPLC的色谱条件,利用离子液体超声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ILUMSE-HD)对沙棘叶中主要黄酮类成分以及挥发油进行同步提取,以芦丁(RU)、槲皮素(QU)、山奈酚(KA)、异鼠李素(IS)和挥发油的提取率作为提取效率的考察指标,优化出最佳提取条件,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将沙棘叶离子液体提取液中四种黄酮类成分进行富集分离,同时进行抗氧化活性的初步评价,建立了沙棘叶黄酮成分提取、富集、分离的最佳工艺。同时利用GC-MS对沙棘叶挥发油进行分析,为合理高效的利用沙棘资源提供理论基础。1.建立了检测沙棘叶中四种黄酮类成分的HPLC条件:色谱条件:色谱柱:HIQ SIL C18(4.6mmΦ×250mm.×5μm);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68 nm;进样量:10μL;流动相:流动相由甲醇、乙腈和水按体积比40:15:45组成,加入1%的甲酸。2.首次采用离子液体超声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I LU M S E-H D)对沙棘叶中芦丁(RU)、槲皮素(QU)、山柰酚(KA)、异鼠李素(IS)四种黄酮类物质及挥发油(EO)进行同步提取,并使用GC-MS对沙棘叶挥发油的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首先对离子液体的种类及浓度进行筛选:离子液体的筛选: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C4mim]Br)离子液体浓度:1M BBD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获得提取的最优工艺参数:液固比:12:1(mL/g)提取时间:34 min微波功率:600 W在最佳ILUMSE-HD的操作条件下,四种黄酮类化合物及挥发油的提取率分别为9.18±0.35 mg/g,5.52±0.23 mg/g,3.03±0.11 mg/g,5.64±0.24 mg/g,0.095±0.004%。与乙醇超声辅助提取法(EUAE)、离子液体超声辅助提取法(ILUAE)、离了液体微波辅助提取法(ILMAE)相比,ILUMSE-HD对沙棘叶中四种主要黄酮的提取率显着提高、提取时间明显缩短。对比分析ILUMSE-HD与HD两种方法获得的沙棘叶挥发油GC-MS色谱分析结果,得出两种方法所得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基本相同,且前者的得率相对较高。因此,ILUMSE-HD这种新颖提取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绿色环保等优点,可望广泛应用于其他植物材料中非挥发性活性成分及挥发油的同步提取中。3.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对沙棘叶提取液中芦丁(RU)、槲皮素(QU)、山柰酚(KA)、异鼠李素(IS)进行高效快速富集分离。选用AB-8、SA-3、NAK-9、D101、HPD100B和HPD400六种不同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富集分离,结果表明六种不同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均具有良好的富集分离效果,其中,大孔吸附树脂中以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富集分离效果最好,对四种黄酮物质芦丁、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回收率值分别为 91.43%、81.11%、85.57%、73.22%。4.对不同树脂富集得到的粗提取物的总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AB-8型树脂富集出的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最强。AB-8型树脂富集出的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0.061 mg CAE/g;FRAP实验测定值为1.585 mmol FeS04/g,在ABTS实验中,测定的TEAC值为0.533 mmol Trolox/g。综上所述,本文一方面实现了沙棘叶主要黄酮类成分及挥发油的同步高效提取,另一方面将沙棘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将提取液中四种黄酮类物质进行富集分离和抗氧化活性的初步评价,为沙棘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使离子液体超声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ILUMSE-HD)对其他植物材料中非挥发性成分及挥发油进行同步高效提取提供参考。

郭伟[5](2014)在《沙棘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以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拥有25004000万年的悠久历史,生长在盐碱瘠薄的环境中,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特性,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利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氨基酸、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等,沙棘品种的开发利用给食品、医疗、科研等方面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沙棘除了具有广泛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外,天然沙棘植物资源的观赏也对旅游开发建设起到促进的作用。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全面开展对沙棘的研发和开发利用,1995年和1999年分别由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瑞典等多个国家,建立了国际沙棘协调委员会和国际沙棘协会,国际之间的互助与交流如日方升。在沙棘饮料研发方面,已生产出沙棘果汁、沙棘油、沙棘茶、沙棘酒等多个品种,这些品种在市场上占据较好的势头,随着沙棘系列产品的不断开发与发展,国际市场之间的的合作日益活跃,沙棘“热”已逐渐沸腾起来。沙棘的开发利用建设呈现出潜力大、发展好的趋势。乌什县天然的沙棘植物资源,经相关科研人员的提炼和配方,已酿制成了沙棘食品、果汁、沙棘酒等产品。医学研究证明,沙棘具有具有伤口愈合、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肿瘤,以及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功能,经常饮沙棘果汁、沙棘茶沙棘酒等对人体有很大的益处。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访问、文献查阅和案例研究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对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天然沙棘林资源的地理分布、资源现状、资源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前景、开发对策等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发现其主要问题在于人们对野生沙棘资源的保护思想认识不够、开发利用的综合性缺乏、沙棘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明显、沙棘产业化运作单一、沙棘林景观对外旅游以及天然沙棘林植被的生态环境不够完善。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有针对地提出沙棘开发利用对策,为乌什县沙棘产业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王官[6](2014)在《6个大果沙棘品种在山西引种栽培初期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大果沙棘优良品种在山西的适应性,本试验以2010年从辽宁阜新市引进的9月黄、壮圆黄、西伯利亚红晕、杂1、杂3、杂4共6个大果沙棘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沙棘作为对照,观测大果沙棘引种山西试验区后的生长表现、结实情况,研究大果沙棘与中国沙棘及不同品种大果沙棘彼此之间在生长特性、适应性、营养成分上的差异,并且对不同处理水平下沙棘嫩枝扦插情况作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物候期:引种大果沙棘的萌芽期、展叶期比本土中国沙棘迟,落叶期早于中国沙棘,年生长周期均比中国沙棘短;不同品种大果沙棘之间,杂3的年生长周期最长为229天,西伯利亚红晕的最短为211天。2.生长表现:引种栽培的6个大果沙棘品种在山西试验区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实,但不同的沙棘品种引种后的生长、结实、适应性均有较大差异。其中,以杂3、杂4为最佳,该品种引种后表现出生长旺盛、适应能力强的优势,而西伯利亚红晕引种效果较差。3.果实品质:引进的大果沙棘保持了果大、易采摘等优良性状,由于树龄小引进品种的结实量比较少,只有杂3、杂4两个品种的单株产量高于中国沙棘。从果实的生物活性物质来看,不同品种的沙棘果实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质存在着差异,且引进沙棘的维生素C、黄酮含量均比中国沙棘低。4.嫩枝扦插:扦插期、沙棘品种、扦插基质、外源激素、插穗五个因素对沙棘嫩枝扦插成活率、根系生长发育及新梢生长量有重要的影响,进而说明沙棘嫩枝扦插的成败不仅受其本身遗传因子的影响,而且还与外部多种环境因素有关。

孙珂[7](2011)在《全光照喷雾条件下沙棘嫩枝扦插快速繁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在生态建设、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盐碱地改造、环境绿化、经济植物栽培等方面,可供选择的树种贫乏,对优良树种的需求十分迫切。沙棘属植物是西部地区普遍适用、具有生态、经济双重价值的植物。为了研究沙棘三个不同品种的非试管营养体快速繁殖技术,200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厂卅顷地分场内,以无刺大果沙棘、中国沙棘、杂雌优12号三个沙棘品种为材料,在全光照喷雾嫩枝扦插条件下,对插穗采集、激素处理、根系发育生长过程、炼苗移栽方式及小气候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证明:1、无刺大果沙棘、杂雌优12号和中国沙棘均为典型的皮部生根类型,生根过程中极少见到有愈伤组织形成。从根系开始形成到根系生长完成仅历时短短的4~7天,生根速度快,时间也很集中,根系的数量少,但是长度较长。2、采用全光照喷雾扦插育苗技术进行沙棘嫩枝扦插,在鄂尔多斯气侯条件下,每年可以扦插三批,扦插时期应以6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最佳时间。在相同条件下,繁殖系数可以达到10倍。3、采用外源激素处理嫩枝插条,对三个品种以浓度为100 mg·L-1IBA、配合喷洒科隆补液处理效果最好,生根率达到98.2%,比对照高出25.2%。4、沙棘嫩枝全光照喷雾生根率在三个品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杂雌优12号的生根率最高,可以达到93.1%。在生根过程中三个品种的需水量差异很小。5、塑料大棚可以为沙棘育苗提供良好的、相对稳定的环境。

王永苓[8](2010)在《沙棘果醋优良菌种筛选及果醋饮料的研制》文中指出试验以沙棘果为分离源,沙棘果汁经自然酒精发酵和自然醋酸发酵后,从中分离出177株醋酸菌,经初筛、复筛后选出性能优良的3株醋酸菌编号为A-4、A-18和A-23。综合比较3株菌的性能,选择A-4菌株进行下一步试验,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A-4为醋化醋杆菌亚种。通过单因素和中心组合试验,对自选醋酸菌种A-4种子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组分是:葡萄糖1.32%,酵母浸粉1.27%,乙酸1.02%,乙醇2.77%,K2HPO4 0.18%。确定适宜培养条件为:温度32℃,pH5,菌龄22h,接种量10%,摇床转数150r/min,装液量1/5。优化后菌种生长速度比优化前快了4h,生长量增加了19.2%。以沙棘果酒为原料,以A-4为生产菌株,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根据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选择影响显着的因素,利用Box-Benhnken试验模型进行试验,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沙棘果醋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温度32℃,接种量7%,初始糖度5oBX,酒精度5.5%(v/v),初始pH 4.0,装液量96mL/500mL,摇床转数125r/min。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对沙棘果醋的香气成分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对香气化合物进行分析,结合谱库检索技术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共分离鉴定出82种香气成分,其中,匹配度在80以上有35种,其相对总量为84.57%。该35种主要的香气成分中,酯类(11种),酸类(2种)、烃类(17种)、醇类(1种)、酮类(2种)、酚类(2种)。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酯类(56.35%),其次是烃类(12.58%)、酸类(11.33%)、酮类(1.93%)、酚类(1.57%)、醇类(0.81%)。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沙棘果醋饮料的最佳调配比例为:沙棘果醋用量8mL/100mL、沙棘果汁用量15 mL/100mL,蜂蜜用量1g/100mL、蔗糖糖浆用量10g/100mL。得到沙棘果醋饮料颜色鲜亮,酸甜适口,果香浓郁,澄清透明。

焦岩[9](2010)在《大果沙棘黄酮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var.sp),为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 Linn.)。大果沙棘果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黄酮、多酚、胡萝卜素、有机酸、脂类等,其主要活性成分沙棘黄酮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保肝、抑菌、保护心血管系统等多项生理功能。本文以大果沙棘果渣黄酮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其分离提取工艺以及生物活性。采用酶辅助法对大果沙棘果渣中的黄酮进行提取,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获得大果沙棘黄酮提取物。对大果沙棘黄酮的分离纯化进行研究,优化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大果沙棘黄酮的工艺条件。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了大果沙棘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其抗疲劳、降血脂和抗肿瘤活性及其相关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大果沙棘果渣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测定了其中的水分、灰分、总蛋白、粗脂肪、多糖、黄酮、多酚等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2、采用酶辅助法对大果沙棘果渣中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大果沙棘黄酮的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0.85mg/mL,酶解温度50.9℃,pH值5.1,酶解时间2h,提取温度50℃,液固比值20,乙醇体积分数71.4%,提取时间2h,大果沙棘果渣黄酮的得率为8.98mg/g。3、对大果沙棘黄酮的分离纯化条件进行研究,考察了七种不同大孔树脂对大果沙棘黄酮静态和动态吸附及解吸效果,X-5大孔吸附树脂对大果沙棘黄酮吸附分离效果最好。并通过X-5大孔树脂柱研究了上样浓度、pH值、洗脱剂浓度、洗脱体积对黄酮回收率的影响。X-5树脂柱吸附分离大果沙棘黄酮的最佳条件为:大果沙棘提取液上样浓度为2mg/ml,吸附时间2h,用4BV蒸馏水洗脱除去杂质,然后用4BV70%乙醇洗脱,黄酮回收率为86.78%,纯度为54.1%。4、系统地研究了大果沙棘粗提黄酮和纯化黄酮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考察了其总抗氧化能力和对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与芦丁和儿茶素标准品进行对比,进而确定大果沙棘黄酮的抗氧化效果。5、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动物,研究大果沙棘黄酮及其与西洋参、红景天、二十八烷醇复合制剂的抗疲劳作用。通过小鼠爬杆实验和负重游泳实验,研究大果沙棘及其复合制剂对小鼠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后体内血乳酸、尿素氮、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的影响,研究大果沙棘复合制剂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6、研究了大果沙棘黄酮的体内降血脂功能。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建立大鼠高血脂症模型,考察了大果沙棘黄酮对高血脂大鼠的血脂水平、脂代谢相关酶活性和抗动脉硬化指数及体内抗氧化的影响,研究大果沙棘黄酮降血脂功能和抗动脉硬化作用。7、研究大果沙棘黄酮的体外抗肿瘤作用。选用人肝癌HepG2、人结肠癌HT29和人乳腺癌MCF-7三种肿瘤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比色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大果沙棘黄酮对人肝癌HepG2、人结肠癌HT29和人乳腺癌MCF-7三种肿瘤细胞增值的抑制作用,比较对三种肿瘤细胞抑制效果。8、研究大果沙棘黄酮体外抗肿瘤作用机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果沙棘黄酮对HepG2肿瘤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和DNA Ladder检测对肿瘤细胞DNA损伤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Bcl-2蛋白和Bax蛋白的表达和通过测定细胞Caspase-3酶活力研究对大果沙棘黄酮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大果沙棘黄酮可抑制三种肿瘤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降低癌细胞Bcl-2/Bax比值,提高Caspase-3酶活力。其作用机理与通过调控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和激活Caspase-3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何士敏,袁小娟,汪建华[10](2008)在《中国沙棘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文中提出中国沙棘资源蕴藏量大,野生资源丰富。沙棘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树种和"三料"(燃料、饲料、肥料)树种,对中国沙棘属植物的资源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重点介绍了沙棘的化学特性、在医药、食品、饮料、化妆品、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价值,概括了沙棘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利用沙棘资源的建议。

二、沙棘属植物化学与医疗保健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棘属植物化学与医疗保健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沙棘不同部位的代谢组学分析及抗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沙棘的研究概述
    1.1 沙棘的资源概况
    1.2 沙棘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鞣质类化合物
        1.2.3 萜类化合物
        1.2.4 甾类化合物
        1.2.5 有机酸类化合物
        1.2.6 挥发油类化合物
    1.3 沙棘的代谢组学研究
        1.3.1 代谢组学的概念
        1.3.2 代谢组学的研究平台
        1.3.3 代谢组学的数据分析方法
        1.3.4 代谢组学在沙棘中的应用
    1.4 沙棘的药理活性研究
        1.4.1 沙棘果实
        1.4.1.1 抗炎
        1.4.1.2 抗氧化
        1.4.1.3 抗糖尿病
        1.4.1.4 抗肿瘤
        1.4.1.5 抗衰老
        1.4.2 沙棘叶
        1.4.2.1 抗炎
        1.4.2.2 抗肥胖
        1.4.2.3 抗氧化
        1.4.2.4 抗糖尿病
        1.4.2.5 抗肿瘤
        1.4.2.6 抗衰老
        1.4.3 沙棘枝
        1.4.3.1 抗氧化、抗炎、抗肿瘤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沙棘不同部位的代谢组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与材料
        2.1.2 试剂与对照品
        2.1.3 植物来源及鉴定
    2.2 实验方法
        2.2.1 沙棘果实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2.2.2 基于UHPLC-QTOF-MS的沙棘枝、叶和果实代谢组学分析
        2.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2.3 LC-MS条件
        2.2.2.4 代谢组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沙棘果实中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3.2 基于UHPLC-QTOF-MS对沙棘不同部位代谢物结构鉴定及注释
        2.3.3 代谢组学分析及特征性化合物的发现
        2.3.3.1 沙棘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PCA分析
        2.3.3.2 沙棘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HCA分析
        2.3.3.3 沙棘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PLS-DA分析
        2.3.3.4 沙棘不同部位的特征性化合物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沙棘抗炎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仪器和设备
        3.1.2 试剂及药品
        3.1.3 数据库及软件
    3.2 实验方法
        3.2.1 沙棘体外NO实验
        3.2.2 沙棘谱效关系分析
        3.2.3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沙棘叶抗炎作用机制分析
        3.2.3.1 沙棘叶化学成分的筛选
        3.2.3.2 靶点预测
        3.2.3.3 核心靶点的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
        3.2.3.4 核心靶点的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沙棘体外NO实验
        3.3.2 沙棘谱效关系分析
        3.3.3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沙棘叶抗炎作用机制分析
        3.3.3.1 活性成分的筛选及靶点预测
        3.3.3.2 核心靶点互作网络建立与分析
        3.3.3.3 核心靶点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广西元宝山一种特异茶饮植物的系统学鉴定与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山茶属和茶组植物系统分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1 山茶属的分类研究历史及主要的分类系统
        1.2 茶组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2 植物分类学主要的分类依据和方法及其在山茶属植物分类中的应用
        2.1 形态学
        2.2 解剖学
        2.3 胚胎学
        2.4 孢粉学
        2.5 微形态学和超微结构
        2.6 染色体
        2.7 化学分类学
        2.8 分子系统学
    3 山茶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4 山茶属植物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研究概况
    5 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元宝山茶饮植物的系统学鉴定
    1 元宝山茶饮植物的形态观测和初步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元宝山茶饮植物的形态描述
        1.2.2 元宝山茶饮植物的初步鉴定
    2 基于形态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组学的元宝山茶饮植物的分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
        2.1.1.1 野外考察和样本采集
        2.1.1.2 试剂与器材
        2.1.1.3 石蜡切片的制作和观察方法
        2.1.1.4 徒手切片的制作和观察方法
        2.1.2 分子生物学研究
        2.1.2.1 实验材料
        2.1.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2.3 实验方法
        2.1.3 化学组学研究
        2.1.3.1 实验材料
        2.1.3.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3 实验方法
        2.1.4 基于UPLC-ESI-Q-TOF/MS的分类研究
        2.1.4.1 实验材料
        2.1.4.2 仪器与试剂
        2.1.4.3 实验方法
        2.1.4.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学和解剖学分析结果
        2.2.1.1 树体和叶片的外部形态对比
        2.2.1.2 花和果的外部形态对比
        2.2.1.3 叶片微形态对比
        2.2.2 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
        2.2.2.1 基因组DNA提取效果
        2.2.2.2 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分析
        2.2.2.3 聚类分析
        2.2.3 化学分类结果
        2.2.3.1 元宝山茶饮植物的化学组成特点及与其它资源的对比
        2.2.3.2 不同样品化学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2.2.3.3 基于化学性状的聚类分析
        2.2.4 基于UPLC-ESI-Q-TOF/MS的分类研究结果
        2.3 结论与讨论
        2.3.1 元宝山茶饮植物与榕江茶和突肋茶的进化程度
        2.3.2 关于榕江茶和突肋茶分类问题的探讨
        2.3.3 关于《中国植物志》中榕江茶和突肋茶形态描述的订正
        2.3.4 元宝山茶饮植物在植物分类上的归属
第三章 元宝山茶饮植物有效成分的UPLC-ESI-Q-TOF/MS和 GC×GC-TOF/MS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3.1 UPLC-ESI-Q-TOF/MS分析方法
        1.3.1.1 样品的前处理
        1.3.1.2 UPLC-ESI-Q-TOF/MS分析条件
        1.3.2 GC×GC-TOF/MS分析方法
        1.3.2.1 HS-SPME萃取方法
        1.3.2.2 GC×GC-TOF/MS分析条件
        1.3.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元宝山茶饮植物有效成分的UPLC-ESI-Q-TOF/MS分析
        2.2 元宝山茶饮植物香气成分的GC×GC-TOF/MS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元宝山茶饮植物中主要多酚类和生物碱类物质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1 主要仪器
        1.2.2 主要试剂
        1.3 方法
        1.3.1 化合物分离纯化技术路线
        1.3.2 粗提物的制备
        1.3.3 HPLC分析方法
        1.3.4 柱层析方法
        1.3.5 制备液相分离
        1.3.5.1 柱层析30%甲醇洗脱液制备液相分离方法
        1.3.5.2 柱层析50%甲醇洗脱液制备液相分离方法
        1.3.6 高速逆流色谱(HSCCC)溶剂体系的筛选
        1.3.7 高速逆流色谱(HSCCC)分离
        1.3.8 化合物结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粗提物的HPLC检测
        2.2 制备液相分离
        2.3 高速逆流(HSCCC)色谱纯化化合物5
        2.4 化合物结构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元宝山茶饮植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1 主要仪器
        1.2.2 主要试剂
        1.3 方法
        1.3.1 生化成分的测定方法
        1.3.2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方法
        1.3.2.1 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1.3.2.2 ABTS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1.3.2.3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1.3.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样品中的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
        2.2 各样品的抗氧化活性
        2.3 各样品中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含量与其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元宝山茶饮植物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受试样品
        1.1.2 实验动物及条件
        1.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供试样品常规化学成分的测定
        1.2.2 动物伦理与保护
        1.2.3 实验设计的依据
        1.2.4 试验分组及剂量设计
        1.2.4.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1.2.4.2 Ames试验
        1.2.4.3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1.2.4.43 0天喂养试验
        1.2.5 检测指标
        1.2.5.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1.2.5.2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1.2.5.3 Ames试验
        1.2.5. 430天喂养试验
        1.2.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样品的常规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2.2 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2.2.1 一般临床观察
        2.2.2 动物体重
        2.2.3 大体解剖观察
        2.2.4 半数致死剂量值(LD50)
        2.3 Ames试验
        2.3.1 试验菌株遗传特性鉴定
        2.3.2 Ames试验结果
        2.4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2.5 30天喂养试验
        2.5.1 一般临床观察
        2.5.2 对大鼠体重和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2.5.3 对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2.5.4 对大鼠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影响
        2.5.5 对大鼠脏器湿重和脏器系数的影响
        2.5.6 大体解剖观察与组织病理学检查
        2.5.6.1 大体解剖观察结果
        2.5.6.2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1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1 元宝山茶饮植物的系统学鉴定和命名
        1.2 关于榕江茶和突肋茶分类问题的探讨
        1.3 关于《中国植物志》中榕江茶和突肋茶形态描述的订正
        1.4 基于UPLC-ESI-Q-TOF/MS和 GC×GC-TOF/MS对元宝山茶饮植物的化学组成的系统分析
        1.5 元宝山茶饮植物主要多酚类和生物碱类物质的分离鉴定
        1.6 元宝山茶饮植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1.7 元宝山茶饮植物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2 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肋果沙棘叶片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次生代谢研究简介
        1.1.1 植物次生代谢及次生代谢产物
        1.1.2 植物次生代谢与环境
    1.2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研究
        1.2.1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分布特征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1.2.4 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理生态功能
        1.2.5 影响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环境因素
    1.3 沙棘属植物黄酮类研究
        1.3.1 沙棘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及检测方法
        1.3.2 沙棘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理功能
        1.3.3 沙棘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分布特征
        1.3.4 沙棘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的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肋果沙棘叶片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样品采集
        2.2.3 仪器和试剂
        2.2.4 黄酮含量测定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肋果沙棘叶片黄酮含量
        2.3.2 肋果沙棘叶片黄酮含量的空间变化规律
        2.3.3 肋果沙棘叶片黄酮含量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
        2.3.4 不同产地肋果沙棘叶片黄酮含量与生态因子的RDA双向排序图
    2.4 讨论
        2.4.1 肋果沙棘叶片黄酮类化合物的空间变化规律
        2.4.2 气候因子对沙棘叶片黄酮含量和组成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度对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管苗的培养
        3.2.2 实验方法及测定指标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温度对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3.2 温度对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PAL、C4H和 4CL活性的影响
        3.3.3 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干旱胁迫对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黄酮类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管苗的培养
        4.2.2 实验方法及测定指标
        4.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干旱胁迫对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黄酮类化合物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4.3.2 干旱胁迫对肋果沙棘试管苗叶片PAL、C4H和 4CL活性的影响
        4.3.3 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4)沙棘叶中主要黄酮和挥发油同步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沙棘的简介
    1.2 沙棘主要的化学成分
        1.2.1 黄酮类
        1.2.2 三萜类、甾醇
        1.2.3 类脂类
        1.2.4 生物碱类
        1.2.5 挥发油类
        1.2.6 其他物质
    1.3 沙棘的药理作用
        1.3.1 保护心脑血管作用
        1.3.2 增强免疫系统作用
        1.3.3 降低血脂作用
        1.3.4 抗氧化、延缓衰老作用
        1.3.5 抗癌、抗肿瘤作用
        1.3.6 抗炎、抗菌作用
        1.3.7 抗胃溃疡作用
        1.3.8 其他作用
    1.4 沙棘的开发与利用
    1.5 沙棘叶中黄酮的提取方法
        1.5.1 热水提取法
        1.5.2 有机溶剂提取法
        1.5.3 微波辅助提取法
        1.5.4 超声辅助提取
        1.5.5 酶辅助提取法
    1.6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1.6.1 有机溶剂提取法
        1.6.2 水蒸气蒸馏提取法
        1.6.3 超临界CO_2提取法
        1.6.4 微波辅助提取法
    1.7 离子液体在提取中的应用
        1.7.1 离子液体简介
        1.7.2 离子液体分类与应用
    1.8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技术概述
    1.9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
2 沙棘叶中四种主要黄酮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1.3 样品溶液的制备
        2.1.4 方法学的考察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2.2 样品溶液的测定
        2.2.3 方法学验证
    2.3 本章小结
3 离子液体超声微波辅助同步提取沙棘叶中的主要黄酮和挥发油成分工艺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2 HPLC分析方法建立
        3.1.3 含量计算公式
        3.1.4 离子液体超声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ILUMSE-HD)实验流程
        3.1.5 ILUMSE-HD同步提取沙棘叶中的主要黄酮成分和挥发油参数优化
        3.1.6 ILUMSE-HD同步提取沙棘叶中的主要黄酮和挥发油BBD实验设计
        3.1.7 沙棘叶挥发油的GC-MS方法建立
        3.1.8 不同提取方法的实验样品的制备
    3.2 结果与讨论
        3.2.1 ILUMSE-HD同步提取沙棘叶中的主要黄酮和挥发油的最佳工艺参数
        3.2.2 ILUMSE-HD同步提取沙棘叶中的主要黄酮和挥发油BBD实验结果
        3.2.3 模型验证
        3.2.4 挥发油成分分析
        3.2.5 不同提取工艺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4 沙棘叶中4种黄酮富集及抗氧化活性初步评价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对离子液体溶剂中提取物富集
        4.1.3 分析方法
        4.1.4 沙棘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大孔吸附树脂对离子液体溶剂中四种黄酮的富集结果
        4.2.2 不同方法提取沙棘叶粗提取抗氧化活性比较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沙棘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以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植物资源概述
    1.3 沙棘植物资源概述
    1.4 国内外沙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2章 乌什县天然沙棘林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天然沙棘林植物资源现状
    2.3 沙棘的繁殖方法及栽培管理技术
第3章 沙棘植物资源的保护
    3.1 保护的意义
    3.2 保护的措施
第4章 沙棘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4.1 沙棘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4.2 沙棘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3 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4.4 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第5章 结论和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6个大果沙棘品种在山西引种栽培初期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1 沙棘研究综述
    1.1 沙棘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2 沙棘属植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1.2.1 沙棘属植物的起源和分类
        1.2.2 沙棘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1.3 沙棘研究概况
    1.4 沙棘资源开发利用
        1.4.1 沙棘营养成分
        1.4.2 沙棘营养医疗保健作用
        1.4.3 沙棘在食品和化妆品生产中的应用
    1.5 沙棘引种研究
    1.6 沙棘扦插技术研究
    1.7 沙棘园管理
        1.7.1 水肥管理
        1.7.2 树体修剪
        1.7.3 病虫害防治
    1.8 沙棘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2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3 研究区自然概况
4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物候期观测
        4.2.2 生长调查
        4.2.3 果实特性
        4.2.4 不同条件下嫩枝扦插后的成活与生长
    4.3 数据处理
5 结果与分析
    5.1 物候期观测结果
    5.2 沙棘生长调查结果
        5.2.1 沙棘保存率调查结果
        5.2.2 沙棘生长调查结果
        5.2.3 沙棘适应性综合评价
    5.3 果实特性
        5.3.1 果实形态特性
        5.3.2 果实生物活性物质
        5.3.3 单株产量
        5.3.4 单株产量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5.4 不同条件下嫩枝扦插后的成活与生长
        5.4.1 不同时间嫩枝扦插
        5.4.2 不同品种沙棘嫩枝扦插
        5.4.3 不同基质嫩枝扦插
        5.4.4 不同ABT1浓度嫩枝扦插
        5.4.5 不同插条嫩枝扦插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物候期
        6.1.2 生长表现
        6.1.3 果实特性
        6.1.4 生长适应性
    6.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7)全光照喷雾条件下沙棘嫩枝扦插快速繁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沙棘研究
        1.1.1 沙棘植物资源概况
        1.1.1.1 沙棘属植物分类
        1.1.1.2 沙棘属植物资源分布
        1.1.2 沙棘属植物生理及生化研究
        1.1.3 中国沙棘属植物资源的特点
        1.1.4 沙棘开发利用
        1.1.4.1 沙棘的生态效益
        1.1.4.2 沙棘的综合利用
    1.2 植物扦插繁殖生根的机理
        1.2.1 不定根形成、发育的形态解剖学构造
        1.2.2 扦插生根的生理生化基础
        1.2.2.1 植物生长激素与生根
        1.2.2.2 植物营养物质与生根
        1.2.2.3 辅助因子与生根
        1.2.2.4 抑制剂与生根
        1.2.2.5 插穗生根的生理生化变化
    1.3 植物扦插生根的外界因素
        1.3.1 扦插时期及插穗的选择
        1.3.2 插穗生根的环境条件
        1.3.3 插穗处理
        1.3.4 扦插方式与生根
    1.4 全光照喷雾嫩枝扦插育苗技术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我国的研究和应用
        1.4.3 应用前景
    1.5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2.1 品种来源
        2.2.2 试验设备及管理
        2.2.3 插穗采集与处理
        2.2.4 观测项目和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品种、不同处理方法根系形成时期的差异
        3.1.1 无刺大果沙棘、中国沙棘、杂雌优12 号用不同方法处理根系形成时期的差异
    3.2 不同方法处理对插穗生根率的影响
        3.2.1 不同方法处理对无刺大果沙棘插穗生根率的影响
        3.2.2 不同方法处理对中国沙棘插穗生根率的影响
        3.2.3 不同方法处理对杂雌优12 号插穗生根率的影响
    3.4 移栽后不同处理生长量分析
    3.5 试验地大棚内外小气候的差异
4 讨论
    4.1 植物外源激素种类
    4.2 生根类型
    4.3 插穗处理的方法
    4.4 插穗年龄
    4.5 扦插的时间
    4.6 扦插后管理
    4.7 试验区小气候因素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沙棘果醋优良菌种筛选及果醋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沙棘概况
    1.2 食醋的保健功能
    1.3 果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沙棘果醋优良菌种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试验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沙棘果醋优良菌种的培养条件优化
    3.1 试验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沙棘果醋发酵条件的优化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沙棘果醋香气成分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果醋饮料的调配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大果沙棘黄酮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大果沙棘特性和资源概况
    1.2 沙棘的研究现状
        1.2.1 沙棘的化学成分
        1.2.2 沙棘的生理、药理作用
    1.3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3.1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
        1.3.2 黄酮类化合物的纯化
        1.3.3 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1.3.4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4 沙棘黄酮的开发前景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 大果沙棘果渣成分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大果沙棘果渣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2.2.2 大果沙棘果渣中灰分含量的测定
        2.2.3 大果沙棘果渣中粗脂肪含量的测定及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分析
        2.2.4 大果沙棘果渣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2.2.5 大果沙棘果渣中蛋白含量的测定
        2.2.6 大果沙棘果渣中多酚含量的测定
        2.2.7 大果沙棘果渣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大果沙棘果渣中主要化学成分
        2.3.2 大果沙棘果渣脂肪含量及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酶辅助法提取大果沙棘黄酮工艺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黄酮含量的测定
        3.2.2 酶辅助法提取大果沙棘黄酮工艺流程
        3.2.3 酶辅助法提取大果沙棘黄酮单因素试验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试验分析
        3.3.2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大孔树脂吸附分离大果沙棘黄酮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大果沙棘黄酮样品溶液的制备
        4.2.2 树脂的预处理与装柱
        4.2.3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4.2.4 X-5大孔树脂柱吸附分离大果沙棘黄酮条件优化
        4.2.5 X-5大孔树脂柱吸附分离前后大果沙棘黄酮纯度的测定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大孔树脂静态吸附、解吸大果沙棘黄酮性能
        4.3.2 不同大孔树脂对大果沙棘黄酮静态吸附及解吸动力学
        4.3.3 X-5大孔树脂柱吸附分离大果沙棘黄酮条件优化
        4.3.4 X-5大孔树脂柱吸附分离前后大果沙棘黄酮纯度的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大果沙棘黄酮抗氧化性能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大果沙棘黄酮溶液的制备
        5.2.2 大果沙棘黄酮抗氧化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大果沙棘黄酮总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5.3.2 大果沙棘黄酮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效果
        5.3.3 大果沙棘黄酮对超氧阴离子(O_2~-·)的清除效果
        5.3.4 大果沙棘黄酮对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
        5.3.5 大果沙棘黄酮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大果沙棘复合制剂抗疲劳功能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材料与试剂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6.2.2 动物爬竿实验
        6.2.3 负重游泳实验及力竭游泳时间的测定
        6.2.4 血乳酸(BLA)和血尿素氮(BUN)含量的测定
        6.2.5 肝糖原(LG)及肌糖原(MG)含量的测定
        6.2.6 数据分析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大果沙棘复合制剂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6.3.2 大果沙棘复合制剂对小鼠爬竿时间的影响
        6.3.3 大果沙棘复合制剂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6.3.4 大果沙棘复合制剂对小鼠血乳酸(BLA)和血清尿素氮(BUN)的影响
        6.3.5 大果沙棘复合制剂对小鼠肝糖原(LG)和肌糖原(MG)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大果沙棘黄酮降血脂功能研究
    7.1 实验材料与仪器
        7.1.1 材料与试剂
        7.1.2 实验仪器
    7.2 实验方法
        7.2.1 动物分组与高脂模型的建立
        7.2.2 动物给药方法
        7.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7.2.4 数据分析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饲料诱导大鼠高脂模型的建立结果
        7.3.2 大果沙棘黄酮对高脂膳食诱导高血脂大鼠脂肪组织形态影响
        7.3.3 大果沙棘黄酮降血脂功能实验结果
    7.4 本章小结
8 大果沙棘黄酮抗肿瘤活性研究
    8.1 实验材料与仪器
        8.1.1 材料与试剂
        8.1.2 实验仪器
        8.1.3 溶液配制
    8.2 实验方法
        8.2.1 细胞复苏
        8.2.2 细胞培养
        8.2.3 细胞传代
        8.2.4 细胞冻存方法
        8.2.5 大果沙棘黄酮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的测定
        8.2.6 肿瘤细胞形态观察
        8.2.7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HepG2肿瘤细胞周期
        8.2.8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HepG2肿瘤细胞DNA损伤
        8.2.9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HepG2肿瘤细胞DNA损伤
        8.2.10 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HepG2肿瘤细胞凋亡
        8.2.11 免疫组化学法检测细胞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
        8.2.12 HepG2肿瘤细胞caspase3酶活力的测定
    8.3 实验结果与讨论
        8.3.1 MTT法测定大果沙棘黄酮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8.3.2 大果沙棘黄酮对HepG2肿瘤细胞形态的影响
        8.3.3 大果沙棘黄酮对HepG2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8.3.4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大果沙棘黄酮对HepG2细胞DNA损伤结果
        8.3.5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大果沙棘黄酮对HepG2肿瘤细胞DNA损伤结果
        8.3.6 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HepG2肿瘤细胞凋亡
        8.3.7 免疫组化学法检测HepG2细胞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
        8.3.8 大果沙棘黄酮对HepG2肿瘤细胞caspase3酶活力的影响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中国沙棘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沙棘属植物资源概况
2 沙棘属植物的开发利用现状
    2.1 沙棘的化学成分和营养成分研究现状
    2.2 沙棘的医药用途
        2.2.1 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2.2.2 对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2.2.3 对新陈代谢及免疫系统的作用
        2.2.4 抗肿瘤、抗癌作用
        2.2.5 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
        2.2.6 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
        2.2.7 对肝脏等的保护作用
        2.2.8 抗炎生肌、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
        2.2.9 健脑益智、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作用
        2.2.10 抗衰老作用
        2.2.11 医药用途总结
    2.3 沙棘在饮料、食品保健及美容上的利用现状
    2.4 沙棘的“ 三料”价值
3 沙棘的生态功能应用现状
    3.1 沙棘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
    3.2 沙棘显着的水土保持生态学特性
    3.3 沙棘能迅速恢复植被
    3.4 沙棘能保持, 减少水土流失
    3.5 沙棘能改善生态环境, 恢复生物链
    3.6 促进山区发展经济, 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4 沙棘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5 建议

四、沙棘属植物化学与医疗保健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沙棘不同部位的代谢组学分析及抗炎活性研究[D]. 郑文惠. 兰州大学, 2020(12)
  • [2]广西元宝山一种特异茶饮植物的系统学鉴定与综合评价研究[D]. 陈涛林.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3]肋果沙棘叶片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D]. 张宏涛.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6)
  • [4]沙棘叶中主要黄酮和挥发油同步提取工艺研究[D]. 卢志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5)
  • [5]沙棘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以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为例[D]. 郭伟.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6]6个大果沙棘品种在山西引种栽培初期的适应性研究[D]. 王官. 山西农业大学, 2014(02)
  • [7]全光照喷雾条件下沙棘嫩枝扦插快速繁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D]. 孙珂.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8]沙棘果醋优良菌种筛选及果醋饮料的研制[D]. 王永苓.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0(04)
  • [9]大果沙棘黄酮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 焦岩. 东北林业大学, 2010(12)
  • [10]中国沙棘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J]. 何士敏,袁小娟,汪建华. 现代农业科学, 2008(11)

标签:;  ;  

沙棘植物化学及保健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