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对策与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对策与研究

一、壮大新形势下农技推广队伍的对策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秋生,郑凯欣,刘小春[1](2022)在《新时代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实践探索、制约因素及深化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转型背景下,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公益性农技服务仍然存在刚性需求,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市场却出现了"公益疲弱与市场主导"双向发展的局面,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技服务获取困境是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的焦点。本文基于江西省五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县的案例,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实践探索的具体成效、制约因素和深化路径。研究发现:在供给乏力、需求换代、技术变革和机制不畅等新时代背景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增量提质、融合发展、服务升级和机制创新等成效,但仍存在农技服务多元供给不畅通、农技推广人员考评机制难执行、服务供需匹配不精准和推广机构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从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激发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生机活力、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供需精准匹配、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长效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深化路径。

莫广刚,周雪松[2](2021)在《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思考》文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和关键,这就离不开基层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在促进农业进步、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农技推广队伍现状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本文从加强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拓展发展空间、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切实提高收入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针对性举措,以期激发农技人员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农技人员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胡鑫[3](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瓶颈制约,这就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论文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人力、人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释义;其次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后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拥有的机遇。第三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国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即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即以农为本思想、政以才治思想、养护农民思想。第四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在释义和阐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释义和阐述乡村专业人才内涵、类型、作用以及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释义和阐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合理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释义和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客观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阐述社会各界内涵、社会各界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必然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第五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实施阳光工程、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包括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包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第六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即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即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即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医生定期服务乡村、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即增加财政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在系统梳理了人力、人才、人才资本、人才资源等概念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维度,全面阐释了人才支撑体系概念。二是论文以各类人才资源为研究主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践路径。三是论文完整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陈诚[4](2020)在《乡村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以扬州市邗江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产业振兴是涉及产业结构、人才培育、投入机制、政策保障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本文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的一般性分析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归纳总结、调查研究等方法,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等手段,在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详细解读的基础上,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以进一步丰富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体系,进一步拓宽“三农”问题解决思路,进一步提升区域农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做法,通过实证分析,对扬州市邗江区农村产业振兴现状和举措进行调查,以详实的数据对比,分析乡村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和关键举措,探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举措,旨在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探索实现农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邗江区位于江苏省中部、扬州市区西部,是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主城区之一,南临长江,北濒邵伯湖,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辖区既有低山丘陵、沿湖地貌,又有长江漫滩冲积平原地貌,是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苏南向相对落后的苏北的过渡地区。区域内农业资源相对丰富,既是扬州城区的菜篮子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水产品主产区,邗江区的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在较大程度上代表了江苏省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因此,选择邗江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重点探讨目前在乡村产业振兴中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同时立足于区域实际,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该区典型的发展方式,探讨新形势下农村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为苏中地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具有很好的代表价值和理论、现实意义。调查分析表明:近年来邗江区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龙头工程,围绕“田园邗江都市农业”发展定位,结合邗江半城半乡和位于扬州主城区的区情实际,走规模、高效、品牌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以特色带动发展、以发展壮大产业,着力形成以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畜禽养殖、生态果蔬等基础产业为主导,以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为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农业规模化和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全面提升了区域内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主要得益于健全完善组织领导,组织体系、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有序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优先配置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用地,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强。但还存在规模化水平不高、农业龙头企业缺乏、要素保障不足、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链条短及融合低等问题和不足。本文在理论探讨、经验借鉴、实证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立足扬州市邗江区实际,对其农村产业振兴发展提出总体思路、目标框架及策略建议,提出加快邗江区农业产业振兴,应以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省乡村振兴战略十大工程为指导,坚持产业融合、协调推进、绿色发展、规划引领,高点谋划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邗江实践,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平台、项目支撑体系,推进农村产业绿色+、标准+、智能+、互联网+进程,同步提升区域内农村产业效益、品牌、规模、规划,实现基础、结构、动力、效益、优势“五个增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高标准粮田,提升规模种植效益,延长粮食生产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水产和畜禽养殖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建设;科学规划乡村休闲资源,加大订单农业生产服务,组建产业联合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乡村产业高效优质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和综合效益不断增强。落实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产品流通等涉农领域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实现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渠道拓宽、政策支持保障到位,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不断取得实效。

刘锴锋[5](2020)在《衢州市茶产业中的农业科技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越发迫切。衢州市地处浙江西部,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特色产业丰富,有茶叶、椪柑、胡柚、猕猴桃、食用菌、清水鱼、蜂产品等。因衢州市地处山区,衢州茶叶拥有开化龙顶、江山绿牡丹等多个知名茶叶品牌。如今,茶产业已是衢州市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本文以此为研究选题,对农业科技组织在衢州市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以茶产业与农业科技组织相关基本理论的研究为起点,运用实证调研、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地对衢州市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类、汇总、分析,重点从组织结构、人才队伍、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对衢州市农业科技服务进行了研究,对农业科技组织服务当地茶产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和不足展开了分析,并以衢州市龙游县茶叶乡土人才对茶产业开展科技服务为例,进一步说明茶企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的作用。最终,根据衢州市农业科技服务在茶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企业、农业科技组织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便为农业科技组织完善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邢伟[6](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曲梦莹[7](2020)在《普兰店区丰荣街道农业技术政府推广对策研究》文中指出

陈健[8](2020)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备受国家关注。在2018、2019、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均指出要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十九大报告重点指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可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途径之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是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举措。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土地多为土质贫瘠的山地,前期经济发展薄弱,加之干群思想不够解放、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缺少资金技术政策支持等因素,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新形势下,为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青龙满族自治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和周边发展较好地区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方法,以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究当前情况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举措。本文在整理文献和对问卷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重点选取了县内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旨在提炼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县范围借鉴、推广;最后,落脚于更好地推动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出促进思想解放、挖掘自身优势、集体联动发展、加大政府帮扶的四方面具体对策,以期能对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所助益。

胡鹏[9](2020)在《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工作的不断深化、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现实重任、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人才的强劲需求与现实的人才瓶颈,使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民族地区,这一工作的急迫性、重要性更为突出。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选取恩施州茶产业研究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倍受党和国家特别关注的地区。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开发农业人力资源,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促进恩施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恩施茶产业历史悠久,具有自然环境好、茶叶自然品质优异、茶叶天然含硒量高和茶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是恩施州的特色产业。特色产业,不同于传统的体力农业,需要新型的知识、智力人才作支持。而与此同时,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整体还比较薄弱,极大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全力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是关键,否则茶产业发展就难以成功,难以为继,进而地方农业振兴、乡村振兴,就无法顺利推进。因此,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业、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发展,恩施州茶产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主体共分九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导论,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恩施州茶产业及人力资源发展概况,是论文的基础部分。从第四部分开始进入对主题的论述,结合恩施州茶产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提出创业人力资源、基础人力资源、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的分析工具,并运用这个工具研究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并且提出解决方案。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两个,一是工具创新。基于现实约束条件,提出创业人力资源、基础人力资源、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的分析工具,研究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问题。二是观点创新。基于新的分析工具,重新审视人力资源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战略,即整体强力超常规开发,创业人力资源与关联产业人力资源重点开发,基础人力资源整体协同开发,市场人力资源融合开发。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定量研究与微观分析方面。一是定量研究不足,对茶产业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的分析、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的研究,缺少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影响了论文研究的精度与深度。二是微观分析不足,对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与中观层面,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实际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需求调查了解不充分,提出的对策不够细致、不够精准。下一步针对这两个不足予以改进,一是充分运用计量分析的工具,在“显微镜”下精准观察分析人力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二是聚焦微观层面,进一步开展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针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源实际状况与需求,精准出策。

陆倩倩[10](2020)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自1978年以来,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逐渐从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推广模式向以政府、市场经济主体、科研院校为主的多元主体推广模式转变。多元主体推广模式可以联结不同主体,互相弥补单主体推广时的不足,不仅能提高供给端能力,也能激活需求端的潜力。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必须要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产业扶贫是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力量的重要途径,产业扶贫需要通过推广农业技术给予支撑。就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而言,尽管政府已明确划分农业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且呼吁各方主体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农业技术供给端与需求端无法形成有效匹配的问题依旧存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读、比较分析数据、实地调研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探析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进程缓慢、农技推广中介服务市场发育滞后、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政策有待完善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未能深度耦合的因素。在借鉴了美国以大学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法国以农民协会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以色列以政府系统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日本官民双轨运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这4种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后,得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其一是,搭建贫困地区―穿针引线‖工作队伍,贯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首尾端;其二是,要增强科技推力端引擎能力,加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是公共农业R&D能力建设和科研院校技术创新辐射能力;其三是培育市场需求端拉力主体,主要包括合作社、涉农企业、农技推广中介机构;最后是健全适用多元推广经济系统的法律政策,激励多元主体积极投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目前中国农村地区农业发展存在技术供需矛盾的问题,表现在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低、技术与市场接轨不洽等方面。农村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资源禀赋,发展农业需要更多具有地域性、针对性的农业关键性技术。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多元主体推广模式尤其注重地域性技术的推广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多元主体推广农业技术不断给农民赋能,提高农民可持续自主发展能力。

二、壮大新形势下农技推广队伍的对策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壮大新形势下农技推广队伍的对策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实践探索、制约因素及深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时代背景
    2.1 供给乏力: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参差不齐
    2.2 需求换代:农业三大体系发生重大转变
    2.3 技术变革:数字农业技术转型升级加快
    2.4 机制弊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弱化
3 新时代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实践探索
    3.1 增量提质:基层农技队伍稳步壮大
    3.2 融合发展:公益性推广和经营性服务齐头并进
    3.3 服务升级:技术供给效能稳步提升
    3.4 机制创新:基层农技协同推广渠道逐步畅通
4 新时代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制约因素
    4.1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多元供给不畅通
    4.2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考评机制难执行
    4.3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供需匹配不精准
    4.4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机制不完善
5 新时代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深化路径
    5.1 推动政府购买: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服务供给
    5.2 完善考评机制:激发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生机活力
    5.3 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供需精准匹配
    5.4 突破制度约束: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长效运行机制

(2)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全国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现状
    1.1 制度体系建设情况
    1.2 人员情况
        1.2.1 人员编制情况
        1.2.2 在岗人员数和工资情况
        1.2.3 年龄结构情况
        1.2.4 层级分布情况
        1.2.5 学历和专技职称情况
    1.3 激发活力的探索
        1.3.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
        1.3.2 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1.3.3 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
2 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2.1 职责任务日益加大——新使命
        2.1.1 肩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政治责任
        2.1.2 推进中央有关政策落地
        2.1.3 履行农产品质量监管责任
    2.2 发展需求日益多样化——新要求
        2.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
        2.2.2 多功能农业的快速发展
        2.2.3 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要
    2.3 体系建设短板弱项——新挑战
        2.3.1 工作条件
        2.3.2 农技推广机构设置与管理
        2.3.3 农技人员编制
3 激发农技推广人员活力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顶层设计
    3.2 大力营造尊重农技推广人员氛围
    3.3 大力拓展农技推广人员发展空间
    3.4 不断完善农技推广人才评价机制
    3.5 着力提高农技推广人员收入水平
    3.6 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
4 结论

(3)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人力
        2.1.2 人才
        2.1.3 人力资本
        2.1.4 人才资源
        2.1.5 人才支撑体系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2.2.1 产业兴旺
        2.2.2 生态宜居
        2.2.3 乡风文明
        2.2.4 治理有效
        2.2.5 生活富裕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2.3.2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挑战
        2.3.3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机遇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1.1 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
        3.1.2 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
        3.1.3 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
        3.2.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3.2.3 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
    3.3 国外学者相关思想
        3.3.1 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3.3.2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3.3.3 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4.1 以农为本思想
        3.4.2 政以才治思想
        3.4.3 养护农民思想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4.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1.1 职业农民
        4.1.2 新型农民
        4.1.3 新型职业农民
        4.1.4 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4.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2.1 乡村专业人才
        4.2.2 乡村专业人才的类型
        4.2.3 乡村专业人才的作用
        4.2.4 乡村振兴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4.3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4.3.1 农民工
        4.3.2 新生代农民工
        4.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
        4.3.4 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合理性
    4.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4.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4.2 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4.4.3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4.4.4 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客观性
    4.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4.5.1 社会各界
        4.5.2 社会各界是乡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4.5.3 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
        4.5.4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5.1.1 实施阳光工程
        5.1.2 实施雨露计划
        5.1.3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5.1.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5.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5.2.1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5.2.2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5.2.3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5.2.4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5.2.5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5.3 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路径
        5.3.1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
        5.3.2 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
        5.3.3 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5.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路径
        5.4.1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5.4.2 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5.4.3 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5.4.4 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5.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路径
        5.5.1 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5.5.2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5.5.3 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
        5.5.4 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6.1 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6.1.1 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6.1.2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6.1.3 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6.2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6.2.1 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2 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2.3 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6.3 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6.3.1 教师定期服务乡村
        6.3.2 医生定期服务乡村
        6.3.3 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3.4 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6.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6.4.1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6.4.2 科技人才兼职取酬
        6.4.3 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
    6.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6.5.1 增加财政涉农资金
        6.5.2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6.5.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乡村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以扬州市邗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乡村振兴战略
        1.2.2 产业振兴概述
    1.3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
        1.3.1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2 研究地区的选择
        1.3.3 研究方法
        1.3.3.1 文献分析法
        1.3.3.2 归纳总结法
        1.3.3.3 调查研究法
第2章 国内外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2.1 农村产业发展理论进展
        2.1.1 产业集群理论
        2.1.2 农业产业化理论
        2.1.3 产业融合理论
    2.2 农村产业振兴相关研究回顾
    2.3 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相关研究
        2.3.1 我国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3.1.1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2.3.1.2 人才与科技支撑不足
        2.3.1.3 农产品产销对接不畅
        2.3.1.4 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2.3.2 农村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经验模式
        2.3.2.1 发达国家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2.3.2.2 国内农村产业发展的地方经验模式
        2.3.3 农村产业发展的一般策略
        2.3.3.1 打造农业产业化
        2.3.3.2 构筑农民组织化
        2.3.3.3 推动农业品牌化
        2.3.3.4 加快农业信息化
        2.3.3.5 提升农民职业化
第3章 邗江区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3.1 邗江区乡村产业发展概况
    3.2 农业主导产业及产品结构
        3.2.1 优质粮油产业
        3.2.2 农业主产品结构
    3.3 绿色蔬菜产业及经营方式
        3.3.1 绿色蔬菜产业
        3.3.2 种植管理方式
    3.4 畜牧业养殖及产业布局
        3.4.1 区域布局
        3.4.2 规模养殖
    3.5 水产养殖及园区发展
        3.5.1 水产特色品牌
        3.5.2 示范园区
    3.6 休闲农业发展及带动面
        3.6.1 休闲乡村旅游品牌层次
        3.6.2 休闲农业吸引力
    3.7 三次产业融合及产业集聚状况
        3.7.1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3.7.2 新型产业联合体
        3.7.3 三次产业全产业链现状
第4章 邗江区乡村产业发展主要举措
    4.1 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
        4.1.1 落实乡村振兴决策部署
        4.1.2 组织推进乡村振兴
        4.1.3 健全党委农村工作机制
    4.2 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培育
        4.2.1 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合理
        4.2.2 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壮大
        4.2.3 农业科技示范户作用明显
        4.2.4 农业乡土人才示范效应显着
    4.3 落实三农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4.3.1 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
        4.3.2 有序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
        4.3.3 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增长机制
    4.4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4.4.1 健全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业务
        4.4.2 有序发放涉农贷款
        4.4.3 畅通农村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
    4.5 优先配置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用地
        4.5.1 合理安排土地指标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4.5.2 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4.5.3 应保尽保生猪养殖用地
        4.5.4 合理规划设施农用地安排
        4.5.5 因地制宜配套用地指标
第5章 邗江区乡村产业振兴面临困难与不足
    5.1 粮食生产产业效益低、风险大
        5.1.1 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落后
        5.1.2 生产科技水平仍不高
        5.1.3 产业发展实力显不足
        5.1.4 农民种粮效益难提高
        5.1.5 市场体系有序不够
    5.2 水产养殖产业标准化低、规模化小
        5.2.1 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限制
        5.2.2 规模化程度不够
        5.2.3 池塘生态化改造率不高
    5.3 畜禽养殖产业风险大、疫病防控难
        5.3.1 疫病防控难度较大
        5.3.2 基础产能后劲不足
        5.3.3 养殖成本不断上升
    5.4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体量小、分布散
        5.4.1 规划不够科学,层次普遍不高
        5.4.2 管理落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5.4.3 土地指标少,配套设施难以完善
    5.5 产业融合发展链条短、融合低
        5.5.1 农业规模生产经营水平不高
        5.5.2 农业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缺乏
        5.5.3 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5.6 农村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不充分
        5.6.1 资金投入不足
        5.6.2 土地流转规模不大
        5.6.3 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
第6章 邗江区农村产业振兴的目标、思路和对策建议
    6.1 邗江区农村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6.2 邗江区农村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6.3 邗江区农村产业振兴目标框架的构建建议
        6.3.1 推进“一个统筹”
        6.3.2 构建“三大体系”
        6.3.3 做好“四篇文章”
        6.3.4 实现“五个增强”
    6.4 邗江区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6.4.1 提升规模种植效益
        6.4.1.1 建设高标准良田
        6.4.1.2 实现粮食优质优价
        6.4.1.3 配套绿色高效模式
        6.4.1.4 延长粮食生产链
        6.4.2 水产养殖特色品牌化
        6.4.2.1 培育新型主体
        6.4.2.2 突出区域特色
        6.4.2.3 做强加工流通
        6.4.3 畜禽养殖集聚规模化
        6.4.3.1 构建疫病防疫体系
        6.4.3.2 实行标准化规模养殖
        6.4.4 科学规划乡村休闲资源
        6.4.4.1 结合区域特色合理规划
        6.4.4.2 建设特色休闲观光区
        6.4.4.3 打造丘陵林木生态休闲观光带
        6.4.5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4.5.1 加大订单农业生产服务
        6.4.5.2 组建产业联合体
        6.4.5.3 加大政策支持保障
第7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衢州市茶产业中的农业科技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1.1 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体系研究
        1.3.1.2 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结构研究
        1.3.1.3 农业科技服务作用发挥的影响因素研究
        1.3.1.4 基于联合协作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管理研究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2.1 农业科技服务与技术进步问题研究
        1.3.2.2 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结构研究
        1.3.2.3 从面临挑战角度研究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发展
        1.3.2.4 从参与角度研究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发展
        1.3.2.5 与农业科技服务相关的管理问题研究
        1.3.3 评价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1.1 研究目标
        1.4.1.2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及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科技
        2.1.2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2.1.3 农业科技推广
        2.1.4 农创客
    2.2 理论基础
        2.2.1 博弈论
        2.2.2 代理理论
        2.2.3 供需理论
        2.2.4 农产品品牌理论
        2.2.5 参与式发展理论
3 衢州市茶产业中的农业科技服务现状
    3.1 茶产业发展情况
        3.1.1 种植面积和产量、产值
        3.1.2 茶树品种和茶叶种类
        3.1.3 标准茶园建设
        3.1.4 茶叶加工
        3.1.5 茶叶市场建设
        3.1.6 茶叶产业从业人员
    3.2 茶产业中农业科技服务的基本情况
        3.2.1 院士工作站情况
        3.2.2 科技团队情况
        3.2.2.1 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心
        3.2.2.2 市数字乡村建设中心
        3.2.2.3 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
        3.2.2.4 衢州农民学院
        3.2.2.5 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
        3.2.2.6 茶叶专业技术人员
        3.2.3 乡土人才
    3.3 农业科技服务助推茶产业发展的效果
        3.3.1 助推历史名茶焕发青春
        3.3.2 助推全市名茶建设
        3.3.3 助推茶产业融合发展
        3.3.4 助推打造“中国茶机之都”
4 农业科技服务在衢州市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设置比较分散
        4.1.1 政府部门职能设置重复交叉
        4.1.2 服务组织的基层基层建设比较薄弱
        4.1.3 专业组织协作联结不够紧密
    4.2 农业科技服务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4.2.1 缺乏专业种植人才
        4.2.2 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4.2.3 人员配比不均
    4.3 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
        4.3.1 农业科技服务内容难以满足需求
        4.3.2 农业科技服务方式还比较陈旧
5 提升衢州市茶产业中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的对策
    5.1 加强政府在发展茶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5.1.1 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组织的定位
        5.1.2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5.1.3 改进对茶产业发展的引导方式
    5.2 发挥企业在发展茶产业中的主体作用
        5.2.1 建立自身的农业科技组织
        5.2.2 推进标准化生产
        5.2.3 改善经营管理
    5.3 提高农业科技组织对茶产业的服务效率
        5.3.1 改进服务内容上的薄弱环节
        5.3.2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三、推进乡村振兴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8)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电话访谈法
        1.4.3 实地调研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集体经济
        2.1.2 农村集体经济
        2.1.3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
第三章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点选取
    3.2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3.2.1 农村集体经济总体情况
        3.2.2 村集体经济的基本情况
    3.3 调研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3.3.1 村集体经济收入及支出构成情况
        3.3.2 村集体产业发展情况
        3.3.3 村集体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3.3.4 村组织领导方面
        3.3.5 村财务制度方面
        3.3.6 政府帮扶方面
第四章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
        4.1.2 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4.1.3 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欠佳
        4.1.4 村集体经济人才力量薄弱
        4.1.5 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不规范
    4.2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村集体资源严重匮乏
        4.2.2 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
        4.2.3 统筹集体经济发展能力不足
        4.2.4 发展人才储备缺乏
        4.2.5 干群思想认识不到位
        4.2.6 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第五章 县内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模式
    5.1 太仓市东林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5.1.1 案例做法
        5.1.2 经验总结
    5.2 重庆市铜梁区“六要路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5.2.1 案例做法
        5.2.2 经验总结
    5.3 双滦区西地村股份制改革成功经验
        5.3.1 案例做法
        5.3.2 经验总结
    5.4 大森店“村+合作社+农户”股份制发展旅游模式
        5.4.1 案例做法
        5.4.2 经验总结
    5.5 五指山村“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网络”现代种植模式
        5.5.1 案例做法
        5.5.2 经验总结
第六章 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6.1 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重大作用
        6.1.1 深化发展认识
        6.1.2 营造浓厚氛围
    6.2 加强合作联动,探索多种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6.2.1 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经营
        6.2.2 深度开发利用农村集体土地资源
        6.2.3 积极推进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发展
        6.2.4 大力推进集体经济融合发展
    6.3 立足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实现多样化发展
        6.3.1 建设集体经济主体旅游园区模式
        6.3.2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现代化种植模式
        6.3.3 村企合作发展循环农业模式
        6.3.4 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
    6.4 加大政府帮扶,推动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4.1 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和监督
        6.4.2 加强全县干部队伍建设
        6.4.3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
        6.4.4 探索内置金融改革
        6.4.5 着力解决市场对接问题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9)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三)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人力资源开发
        (四)恩施州茶产业相关研究
        (五)研究述评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
        (一)工具创新
        (二)观点创新
    五、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
        (三)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
        (四)特色农业
    二、相关理论
        (一)人力资源理论
        (二)产业发展理论
        (三)现代农业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恩施州茶产业及其人力资源概况
    一、恩施州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气候类型与特点
    二、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一)茶产业链情况
        (二)茶叶种植基地现状
        (三)茶叶加工业发展现状
        (四)茶叶品牌建设现状
        (五)市场营销与茶文化建设现状
        (六)茶旅融合发展情况
        (七)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三、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现状与不足
        (一)恩施州人口基本情况
        (二)茶农群体
        (三)茶企茶叶合作社创业者
        (四)茶企茶叶合作社从业者
        (五)茶产业技术推广队伍
        (六)茶产业管理队伍
        (七)高校茶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
第三章 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与发展探究
    一、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没有紧扣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人力资源开发重点不突出力量不集中
        (二)人力资源范围的界定比较狭窄,与茶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三)恩施茶设立了远大的发展目标,相应的未来人力资源开发考虑不足
        (四)茶文化并非恩施独有,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力度不够
        (五)人力资源开发整体层次不清晰,体系不健全
    二、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与工具
        (一)创业人力资源
        (二)基础人力资源
        (三)关联产业人力资源
        (四)市场人力资源
    三、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人力资源数量不足,制约产业发展与后续人力资源开发
        (二)开发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基础人力资源未能充分扬长避短
        (三)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缺位,“茶+X”复合型领军型人才严重缺失
        (四)市场人力资源开发滞后,产业未来发展人才储备不足
    四、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一)整体强力与超常规开发
        (二)创业人力资源与关联产业人力资源重点开发
        (三)基础人力资源整体协同开发
        (四)市场人力资源融合开发
    五、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体系结构与整体目标
第四章 创业人力资源开发
    一、政府农业管理干部人力资源开发
        (一)政府领导干部在茶产业发展中的创业引领作用
        (二)政府基层管理干部在茶产业发展中基础作用
        (三)政策建议
    二、茶产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力资源开发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的途径与方式
        (三)培养的方向与规格
        (四)政策建议
    三、茶企茶叶合作社创业者人力资源开发
        (一)政府开发的途径与方式
        (二)自我开发的途径与方式
第五章 基础人力资源开发
    一、茶农人力资源开发
        (一)茶农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分析
        (二)茶农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与规格
        (三)政策建议
    二、茶企茶叶合作社从业者人力资源开发
        (一)茶企茶叶合作社主动开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
        (二)茶企茶叶合作社在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三)政策建议
    三、传统制茶艺人的人力资源开发
        (一)新时期传统制茶艺人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二)传统制茶艺人培养的方向与规格
        (三)政策建议
    四、地方院校茶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恩施州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高度—硒茶学院解析
        (二)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胜伟为例
        (三)政策建议
第六章 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开发
    一、关联产业人力资源的界定与内涵
        (一)界定与内涵
        (二)定位与开发
    二、茶叶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开发
        (一)茶叶金融复合型人才开发的作用与意义
        (二)政策建议
    三、茶旅复合型人才的开发
        (一)茶旅复合型人才开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政策建议
第七章 市场人力资源开发
    一、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能性
    二、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三、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方针与路径
        (一)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方针
        (二)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与方式
    四、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一)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硬件环境建设
        (二)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软件环境建设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定性研究
        1.4.2 定量研究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精准扶贫
        2.1.2 农业技术推广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农业发展思想
        2.2.2 习近平精准扶贫理念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科技推力与需求拉力理论
第三章 新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3.1 1949 —1978 年四级推广网络形成期
    3.2 1979 —2003 年五级推广网络重构期
    3.3 2004 —2016 年多元推广网络形成期
        3.3.1 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发展―十五‖计划
        3.3.2 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
    3.4 2017 年至今多元推广网络发展期
        3.4.1 “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要求
        3.4.2 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发展要求
第四章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主体
    4.1 政府
        4.1.1 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
        4.1.2 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
    4.2 科研院校
        4.2.1 科研院校服务动力
        4.2.2 科研院校经典推广形式
    4.3 市场经济主体
        4.3.1 涉农企业
        4.3.2 农民合作社
        4.3.3 农业技术扩散中介机构
第五章 多元主体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5.1 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进程缓慢
        5.1.1 政府对农业技术发展投入不足
        5.1.2 科研院校辐射范围碎片化
    5.2 农技推广中介服务市场发育滞后
        5.2.1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较小
        5.2.2 涉农企业服务功能弱化
        5.2.3 农业技术推广中介机构成长速度慢
    5.3 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政策有待完善
        5.3.1 保障多元技术推广组织法律留白空间大
        5.3.2 配套政策难调动多元主体推广积极性
第六章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6.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6.1.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6.1.2 美国以大学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6.2 法国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6.2.1 法国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6.2.2 法国以农业协会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6.3 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6.3.1 以色列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6.3.2 以色列以政府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6.4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经验
        6.4.1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历史
        6.4.2 日本以官民双轨农协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第七章 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对策
    7.1 搭建贫困地区―穿针引线‖工作队伍
        7.1.1 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指导
        7.1.2 培育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
    7.2 增强科技推力端引擎能力
        7.2.1 政府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硬件投入
        7.2.2 科研院校提升农技推广辐射能力
    7.3 培育市场需求拉力端主体
        7.3.1 整合壮大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
        7.3.2 挖掘本地涉农企业内生发展力量
        7.3.3 扶助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中介机构
    7.4 健全适用多元推广经济系统法律政策
        7.4.1 更新保障多元技术推广组织耦合法律
        7.4.2 制定配套多元技术推广组织激励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壮大新形势下农技推广队伍的对策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实践探索、制约因素及深化路径[J]. 李秋生,郑凯欣,刘小春. 世界农业, 2022(02)
  • [2]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思考[J]. 莫广刚,周雪松. 农学学报, 2021(07)
  • [3]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胡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4]乡村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以扬州市邗江区为例[D]. 陈诚. 扬州大学, 2020(04)
  • [5]衢州市茶产业中的农业科技服务研究[D]. 刘锴锋.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6]“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7]普兰店区丰荣街道农业技术政府推广对策研究[D]. 曲梦莹.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8]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 陈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6)
  • [9]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胡鹏. 中南民族大学, 2020
  • [10]精准扶贫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多元主体模式研究[D]. 陆倩倩.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新形势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对策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