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皮肤剥落、红斑、发烧、严重关节疼痛的病例

鳞状皮肤剥落、红斑、发烧、严重关节疼痛的病例

一、皮肤鳞屑样脱落、红斑、发热、关节剧痛病案(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兰[1](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刘涛[2](2017)在《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皮肤“癣”病概念内涵有三:一是“西医之癣”,指真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病;二是传统的“中医之癣”,包罗范围甚广;三是一般口语所说的“皮肤癣病”,可泛指一切皮肤疾病。目前,中医学界通行的是第一个内涵,反映了中医学术的异化。本论文考证范围包括大部分的“西医之癣”(白秃疮、肥疮、鹅口疮、圆癣、紫白癜风、阴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癣),部分“中医之癣”(吹花癣、奶癣、牛皮癣、乳头风、蛇皮癣、湿疮、白庀、松皮癣),以及部分“皮肤癣病”(肾囊风、四弯风、紫癜风)。论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绪论,界定“癣”的概念,阐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有关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第三部分分别考证人体各部位之癣,包括头部之癣:白秃疮、肥疮;面部之癣:吹花癣、奶癣;口腔之癣:鹅口疮;颈项之癣:牛皮癣;躯干之癣: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阴部之癣:肾囊风、阴癣;四肢之癣:四弯风、蛇皮癣;手足之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发无定处之癣: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癣”病病名考证。第四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提出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指出当前的皮肤癣病内涵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考证收集的资料,提出规范病名。第五部分是总结,概述考证的新发现、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设想。第六部分为参考文献。第七部分为附录,辑录了皮肤“癣”类的相关资料。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考证清楚各种皮肤癣病病名的历史演变,对其历史发展沿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关于各项“癣”病的一系列考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考证工作对于皮肤“癣”病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提出了规范病名,为名词术语规范化课题服务,如考证为“腊梨”代替“肥疮”作为规范病名提供学术支撑;考证出了 15个同名异病的中医学名词。

游子文(Yau Tze Man)[3](2017)在《慢性期寻常型银屑病从脾、肾论治》文中认为目的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非传染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红斑,覆盖银白色鳞屑,时有瘙痒,刮之可见点状出血等为特征。该病病期长,有些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并且,由于银屑病的外观,尤其是皮损在暴露位者,容易引起误解及社会偏见,影响身心及社交,情绪大受困扰;部份患者的自我形像受损,引起心理疾病,严重者往往有自残或自杀倾向,因此,此病往往使许多病患者承受着莫大的痛苦。中、西医对银屑病急性发作,均可以减轻症状,平复皮炎;但是对慢性反复发作,则难以有效控制。由于此病,病因不明,无法根本治愈,是公认的难治性皮肤病之一。本研究论文的目的,是从中医内科学的观点,从辨证论治的角度,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外病内治、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探讨有效治疗慢性期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从内科学的角度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与外科(皮肤科)并不矛盾,不过一个侧重外证,一个从内证出发,内外合成一个整体,既须关注局部皮损辨证,同时也须关注整体脏腑变化,急则治其标,以治皮为主,调脏腑为次;当病情转为慢性,则以治脏腑为主,治皮为辅,即缓则治其本。内科辨证,从不同辨证糸统出发,最后综合起来,以鉴定内在何脏何腑失调,以衡量机体的正邪冲突的状态,决定治疗方案。从中医的整体观的指导下,脏腑辨证,是各科辨证的中心。对皮肤病而言,也无例外,外在皮损表现,除了和气血有关之外,亦与脏腑失调有相应的关系;急性期外邪侵表,肺主毛皮,先行抵御,皮损之外,多见扰肺之证,入里化热,伤气动血:肝为枢纽,应之,则见肝郁之证,或扰心神。此时正邪俱盛,皮肤为抗争之所,皮损发展迅速,外证表现以血热为主。倘若急性期治疗效果不佳,或患者自理有误,辗转成为慢性,进而犯脾,同时他脏亦可同病,病情复杂。慢性期者,乃正邪偏衰,此起彼伏,反复发病,时好时坏的临床表现,乃相对于外科称之为血虚、血燥、血瘀之静止期。血虚关乎肾精不足以化血,脾虚不足以生血:血燥是脾气不足以运化血津于皮毛,亦可因运化障碍而生湿、生痰,形成外燥内湿;血燥亦可因肾阴不足,津液乏源所造成。血瘀可因脾不统血,溢於脉外,亦可由脾气推动无力,或可因肾阳衰,无力温煦皮肤,致令寒凝血瘀。若脾、肾俱衰,运化乏源,则皮损会更难治疗。故此,提出慢性期寻常型银屑病从脾、肾论治,从外病内治为主,探讨这个建基于中医内科学的辨证论治方法,在临床上治疗慢性期寻常型银屑病的效果。方法此项临床研究,按赵辨《临床皮肤病学》对寻常型银屑病(psoriasis vulgaris)的临床诊断标准作为西医诊断标准,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指标》符合临床皮损之血热、血燥、血瘀三型辨证,作为中医诊断标准。研究案例是从本人历年医案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当中,选取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病程一年或以上之慢性病期标准之个案;年龄和性别不限;皮损分布情况、大小及部位不限。同时,患者必须同意依从治疗指引接受治疗。治疗以内治配合外治,方药结合针刺综合治疗,以求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患者均须连续治疗最少12周(或12次)至最长52周,每一至二周各复诊一次。内治按中医辨证分型,脾虚证予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及以下针方共同治疗,针以下双主穴:足三里、上巨虚(平补平泻法);气虚加气海、脾俞、肝气加太冲,留针半小时。肾虚证予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及以下针方共同治疗,针以下双主穴:太溪、三阴交(平补平泻法),可随证加相应之穴位,留针半小时。皮损辨证,无论血热、血燥、血瘀均用围针治疗,并随皮损部位针刺辅助穴位,头部加头维,上肢加合谷、曲池,下肢加阴、阳陵泉。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皮损评分及中医症候综合评分,疗效判定标准以内科主要症状减轻或消失及外科皮损减轻或消失程度评定。以皮损痊愈及内科症状及体征消失作为最终评价点。结果患者经治疗后,其中外证治疗效果如下:临床痊愈2人,显效3人,有效2人,无效1人;内证治疗效果与外证相若。结论本研究不像以往太着重外证治疗,主要以皮损平复为重要临床治疗目标;因为以此为目的的治疗,表面皮损平复,内脏功能仍未调整好,容易复发,反复治皮,反复发作,更难治疗。本研究以内证及外证两个指标作为治疗评价,方法上以针刺为主治外证,以方药及针刺治内证,获得良好的效果,有效治疗个案,至今未有发现复发。结论是慢性期寻常型银屑病从脾、肾论治有效。治疗的个案当中,其中2人已经19个月无复发;复发问题,仍需扩大病例数目,并作更长期的追踪研究,才可进一步阐明。这个治疗方案,得以进行成功的要素之一,是有赖患者对治疗的信心、耐心及依从性,因为患者需要接受一个为期最少12周的治疗,这是不容易的。这个小小的研究成果,只是一个初步阶段,但已尝试开出一个新的治疗方向及方法,令人鼓舞。由於条件所限,本研究病例偏少,仍有待扩大,并需设立对照组,以寻求更佳的证据,作进一步的研究。

宫安明[4](2013)在《试论六经辨证在皮肤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明确皮肤病病因病机,着重从辨六经、辨多纲、辨方证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和总结六经辨证在皮肤病中的应用,为更好地应用六经辨证指导皮肤病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思路。研究方法:1.通过对皮肤病病因病机分析总结,为临床应用六经辨证提供理论依据,并从辨六经、辨多纲、辨方证三方面对皮肤病进行辩证分析。2.进行临床观察,借助大量典型医案作论据,系统化分析归纳皮肤病的六经辨证。3.归纳总结六经辨治皮肤病规律,完善应用六经辨证辨治皮肤病体系,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的写作。结论:应用六经辨证可以更好的辨治皮肤病,确立治疗思路,指导临床实践。

贾颖[5](2012)在《赵尚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赵尚华(1943.8-)教授,2008年被推选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师从赵尚华教授学习3年,学习期满之时,将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为本篇结业论文。该篇论文的题目是“赵尚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赵尚华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系原山西中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兼任《中医外治杂志》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学会副主任委员。山西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医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傅山医学研究会副主任委员。1980年参加上海中医学院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医外科师资进修班结业,有缘学习了全国外科各大名医之长。1983年参加山西中医学院筹备领导组工作。1984年以来兼职从事学会工作,1985年与着名中医专家朱仁康等倡议建立全国中医外科分会,并出任委员。1989年调山西中医学院工作。赵尚华教授1992年曾应马来西亚中医学院邀请赴马讲学3个月,1994年得以代表山西中医药学会与马来西亚柔佛州中医师公会结成友好学会,开展双方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山西中医事业向世界发展。1998年受香港、泰国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邀请参加了在新加坡等地召开的“跨世纪医学新进展论坛暨世界名医颁奖大会”,发表了“中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电脑诊疗程序研制报告”,获得广泛好评。赵尚华教授的主要着述有《中医外科心得集》、《乳房病》、《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医外科方剂学》、《中医外科学》(光明日报出版社)、《中医皮肤病学》(科学出版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子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等40余种。赵尚华教授在中医外科的理论、临床和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篇论文的重点放在赵尚华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总结上,并对其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研究。1赵尚华教授学术思想概述1.1中医外科病因病机理论的思考和升华赵尚华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首次明确提出“内因以气滞血瘀偏多、外因以火毒为主”是中医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的观点,这种提纲挈领的表达方式,有助于临床医生把握外科疾病的本质特征。在这个基本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外痈、内痈和皮肤病三大外科疾病基本病证类型的分析、演绎和归纳,赵尚华教授指出整个外科疾病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这种分析推理的方式和结果,证明了外科疾患的发病机理同样离不开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实际上践行了吴师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哲学论断。1.2中医外科外治消、腐、收三法的总结宋元以降,外科医家将以痈疽疮疡为代表的外科疾患划分为三期:即肿疡期(初期)、脓疡期(中期)和溃疡期(后期)。并以此为分期辨证之依据,逐步总结出外科内治三大法则消、托、补。中医外科外治法,虽然具体方法、方药层出不穷,美不胜收,然而却缺乏一条类似内科消、托、补方式般凝练概括的理论线索。赵尚华教授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大胆提出了中医外科外治法的“箍围消散法”、“透脓祛腐法”、“生肌收口法”的三段式概括,从临床上看与疾病发展规律相吻合,从治疗上看与内治消法、托法、补法相对应,堪称中医外科外治的三大法。赵尚华教授对于传统中医“五善七恶”理论实际意义的阐扬,乃至中医外科辨证论治特点的概括和益气养阴法的倡导详见内文。2赵尚华教授诊疗经验总结本论文选择临床所见赵尚华教授治疗传统隶属于中医外科领域的脱疽、亚急性甲状腺炎、银屑病、泌尿系感染的4种病证和妇科月经后期的临床辨治经验加以介绍,以体现其临床审病用药特点。2.1亚甲炎的诊疗经验赵尚华教授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因不外内、外两种,外因是风湿、风热之邪搏结为患,内因为素有瘿肿,又兼七情太过,五志化火而成。针对上述两种主要证型,分别有昆布散加减、白头翁丸加减治疗。近年来,通过理论思辨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证明亚急性甲状腺炎风湿火热郁相兼的病机与温病经典方剂“升降散”的药味组成默相契合,遂将此方通过适当加味调整后引入本病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如果本病的具体个案中确有气阴不足征象的出现,则在加减法中适当增入益气养阴之品以为治疗。这种诊疗方式,既参考了前辈时贤的真知灼见,又符合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基本临床处置原则。2.2脱骨疽的诊疗经验“脱骨疽”又名“脱疽”,相当于西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好发于青壮年男子,治疗不当还可能带来肢体残疾,对于社会生产力影响较大。赵尚华教授治疗本病的最大特点是分阶段治疗,他把握了此病的发生、发展、转化、恢复四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将本病可分为阳虚寒凝、气滞血瘀、热毒瘀滞和气血双虚等四个证型。分别给出了补阳活血,温经通络,治以阳和通脉汤;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治以逐瘀通脉汤;泻火解毒、活血通络,治以解毒通脉汤;培补气血,治以顾步复脉汤的正治之法。验之于临床,疗效可靠,得到患家的认可。赵尚华教授治疗泌尿系感染擅用自拟柴翘五淋散,治疗银屑病、治疗妇科月经后期都强调了正确辨治处方的重要性。赵尚华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的内容,摘要详见该部分资料的“前言”部分,此不赘述。

周冬梅[6](2011)在《王莒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血为主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1.1通过临床跟师学习,记录医案,文献复习,总结王莒生老师学术渊源,临床经验,包括常见皮肤病如白癜风、银屑病、湿疹、荨麻疹、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带状疱疹神经痛、瘙痒症及肺系疾病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认识,治疗特点,归纳理法方药。1.2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评价基于辨血为主的思路,使用规范化方剂分证论治银屑病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优化从血论治银屑病的诊疗方案提供参考;为制订临床实践指南提供依据。2方法2.1经验总结:通过门诊跟师临证,记录医案,分析医案,查阅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总结老师学术渊源,学术特点,治疗特色。2.2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的设计。依照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及统计学要求计算样本量,三个证型各120例,按2:1比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血热证治疗组给予凉血解毒汤内服,血燥证治疗组给予养血解毒汤内服,血瘀证治疗组给予活血解毒汤内服,对照组均给予安慰剂内服,安慰剂的形、色、味与治疗药物相近;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外用白凡士林。疗程8周,每2周复诊一次,观察病情变化,记录相关指标,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安全性检查及皮损照相。痊愈患者在结束治疗后3月、6月、9月、12月进行随访。根据银屑病临床体征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PAS I评分的变化评价疗效。统计采用符合方案数据集进行分析,进行基线特征,疗效分析及安全性分析。使用SAS9.1.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3结果3.1学术渊源继承了中医皮肤科泰斗赵炳南老大夫及现代中西医结合皮肤科的奠基者张志礼教授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汲取了内科众多名医的经验,形成自己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的特点。3.2王莒生老师治疗皮肤病特点3.2.1突出整体观念,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体自身是个整体,治疗不仅局限于皮肤,还应重视脏腑的调整,心理状态的调整,饮食起居的调护,环境因素的影响等等。3.2.2突出从肝论治:重视情致因素对皮肤病的影响,重视疏肝解郁,心理辅导。还配合滋补肝肾、清肝泻火、平肝潜阳等。3.2.3重视从肺论治:肺主一身皮毛,风湿之邪亦犯肺,风湿之邪是导致皮肤病的重要因素。常用疏风宣肺、清泻肺热之法。3.2.4善用大方重剂:皮肤病多为慢性病,病机复杂,病情顽固,非重剂难以撼动,非大方难以应对复杂病机。3.3常见皮肤病治疗经验3.3.1银屑病治疗经验:从血论治与脏腑论治相结合。重视毒、湿在本病的作用。认为本病的诱因与精神因素相关,治疗本病也应突出从肝论治,认为在各个环节均存在肝气郁滞的病机。辨证分型分为血热内蕴,热毒犯肺;血热内蕴,肝火旺盛;血虚风燥,脾胃虚弱;血虚风燥,肝肾阴虚;气血瘀滞,肝气郁结;气血瘀滞,脾失健运等六型分证论治。3.3.2白癜风治疗经验:认为肝肾亏虚是基础,肝气郁滞、肝火旺盛、肝阳上亢是不同时期、不同个体的表现。从肝论治是特点,包括滋补肝肾、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平肝潜阳等。还需配合活血通络、疏风散风之品,善用虫类药物,善用大方、重剂,重视心理辅导。基本方剂为:白蒺藜、桑白皮、白芷、白僵蚕、补骨脂、首乌藤、生侧柏、沙苑子、黑芝麻、桑椹、全虫、防风。临证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根据发布部位可选用引经药物。3.3.3带状疱疹神经痛治疗经验: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为气滞血瘀,但瘀的性质有所不同,临床治疗要理清虚实寒热。根据患者特点,分别给予理气活血,益气活血,温经通络治疗,活血方剂常用活血散瘀汤、大黄蛰虫丸方、血府逐瘀汤,理气方剂常用柴胡疏肝散方,益气方剂常用四君子汤、温经方剂常用当归四逆汤。3.3.4湿疹治疗经验: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耐,肝火、脾湿,外因为风、湿、热邪侵袭,与肝火、脾湿相博,发于肌肤而致本病。日久气血亏耗,化燥生风。亦有先天禀赋不足,气血亏虚,无以濡养肌肤,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者。治疗分为三型,湿热蕴肤证,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湿蕴证,给予除湿胃苓汤加减;血虚风燥证,给予养血润肤饮合全虫方加减。治疗强调祛邪与调节脏腑功能并重。祛邪除祛湿、清热外,还非常重视祛风。调节脏腑功能,除健脾之外,很重视治肝。3.3.5干燥综合征治疗经验: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素体虚弱,各种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生化不足,出现阴虚干燥证。强调整体调理,补五脏之阴,并辅以温阳,阳中求阴,在养阴的基础上,恢复平衡,称为平衡法。自创滋阴养脏汤治疗。3.3.6硬皮病治疗经验:认为本病为素体脾肾不足,气血亏虚,卫外不固,阴寒之邪外袭,经络阻隔,气血凝滞,阻于肌肉皮肤之间而发病。治疗本病,除吸收前人经验,应用活血化瘀及温阳通络之剂外,还非常重视健脾。临床常用温补脾肾,活血通络为法,以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3.3.7荨麻疹治疗经验:继承前辈从风论治瘾疹的思路,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认为本病与脾肺两脏关系密切,临床治疗,脏腑辨证与六淫辩证相结合。一般分为风邪犯肺、风湿阻肺、血虚风燥、脾肺两虚四型论治。3.3.8瘙痒的治疗经验:认可瘙痒与风、湿、虫、虚等有关。同时她认为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治疗时,除采用治风、除湿、杀虫、养血等常规方法外,还采用多种调节情志的方法,如清心、清肝、镇肝、疏肝的方法,多方位止痒。3.3.9慢性咳嗽治疗经验:认为咳嗽是由气道的敏感所致,认为敏感也是风的表现。治疗咳嗽从风论治。慢性咳嗽,病程日久,与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临床治疗从治风及调节五脏入手。3.4临床研究凉血解毒汤、养血解毒汤治疗血热证、血燥证银屑病,疗效优于安慰剂对于血热证心烦易怒症状、血燥证中鳞屑程度、瘙痒程度、口干舌燥症状有显着改善。4结论4.1皮肤病治疗需突出整体观念。不能只着眼于皮肤,还应兼顾脏腑、气血。4.2辨血为主分证论治白疕,临床有效,还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改进研究研究方法。1.目的1.1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评价使用规范化方剂分证论治银屑病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优化从血论治银屑病的诊疗方案提供参考;为制订临床实践指南提供依据。2.方法2.1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的设计。依照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及统计学要求计算样本量,三个证型各120例,按2:1比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血热证治疗组给予凉血解毒汤内服,血燥证治疗组给予养血解毒汤内服,血瘀证治疗组给予活血解毒汤内服,对照组均给予安慰剂内服,安慰剂的形、色、味与治疗药物相近;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外用白凡士林。疗程8周,每2周复诊一次,观察病情变化,记录相关指标,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安全性检查及皮损照相。痊愈患者在结束治疗后3月、6月、9月、12月进行随访。2.2疗效评价指标:根据银屑病临床体征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PASI评分的变化评价疗效。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或仅残留几个不明显的小块皮损。PASI评分减少95%以上;显效:皮损消退60%以上,PASI评分减少60~94%;有效:皮损消退30%以上,PASI评分减少30~59%;无效:皮损消退30%以下,或皮损无变化,或皮损加重,PASI评分减少<30%,或无变化,或增多。同时进行中医主要临床症状的评分及安全性评价及皮损照相。2.3统计学方法:采用符合方案数据集进行分析,进行受试者人口统计学和其他基线特征,疗效分析及安全性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不同试验组各次就诊的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上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与筛选期基础值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前后差异。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3.结果3.1基线情况:本研究共入组358例,剔除6例,纳入352例(A组237例、B组115例),其中:安全性分析集(SS)351例(A组236例、B组115例)占入组病例的99.72%。全分析集(FAS)350例(A组235例、B组115例)占入组病例的99.43%。符合方案集(PPS)318例(A组209例、B组109例)占入组病例的90.34%。两组在年龄、性别、婚否、家族史、合并其他疾病、PASI评分、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等方面均无差异。3.2有效性评价3.2.1不同证型银屑病临床疗效3.2.1.1血热证A组临床痊愈占5.71%;显效占40.00%;有效占25.72%;无效占28.57%;B组临床痊愈占5.71%。显效占20.00%。有效占37.15%。无效占37.14%。总有效率CMH检验的P值为0.1382(>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愈显率卡方检验的P值为0.0477(<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1.2血燥证A组临床痊愈占7.04%;显效占35.21%;有效占26.76%;无效占30.99%;B组临床痊愈占0.00%。显效占29.73%。有效占16.22%。无效占54.05%。总有效率CMH检验的P值为0.0279(<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愈显率卡方检验的P值为0.2031(>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1.3血瘀证A组临床痊愈占4.41%;显效占27.94%;有效占29.41%;无效占38.24%;B组临床痊愈占2.7 0%。显效占43.24%。有效占18.92%。无效占35.14%。总有效率CMH检验的P值为0.4300(>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愈显率卡方检验的P值为0.1685(>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2不同证型中医证候疗效3.2.2.1血热证A组临床痊愈占4.29%;显效占17.14%;有效占4 0.00%;无效占38.57%;B组临床痊愈占0.00%。显效占14.29%。有效占48.57%。无效占37.14%。总有效率CMH检验的P值为0.5450(>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愈显率卡方检验的P值为0.3796(>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2.2血燥证A组临床痊愈占8.45%;显效占14.08%;有效占46.48%;无效占30.99%;B组临床痊愈占0.00%。显效占10.81%。有效占37.84%。无效占51.35%。总有效率CMH检验的P值为0.0184(<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愈显率卡方检验的P值为0.1366(>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2.3血瘀证A组临床痊愈占1.47%;显效占2.94%;有效占42.65%;无效占52.94%;B组临床痊愈占0.00%。显效占5.41%。有效占59.45%。无效占35.14%。总有效率CMH检验的P值为0.1681(>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愈显率卡方检验的P值为1.0000(>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3 PASI评分治疗前后变化疗前、治疗后2周、6周、8周,两组评分变化比较,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周,两组评分变化比较P值为0.0429(<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热证在2周、4周、6周、8周PAS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血瘀证在4周PASI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燥证在2周、4周、6周、8周PASI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2.4中医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变化血热证中瘙痒、心烦易怒症状;血燥证中鳞屑程度、瘙痒程度、口干舌燥症状的评分在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它临床症状变化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结论4.1采用凉血解毒汤、养血解毒汤治疗血热证、血燥证银屑病,疗效优于安慰剂。4.2从血论治银屑病,采用协定处方治疗,对于血热证心烦易怒症状、血燥证中鳞屑程度、瘙痒程度、口干舌燥症状有显着改善。4.3中医治疗方案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临床研究方法可有所调整。

赵平安[7](2011)在《理湿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究理湿法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方法:1)通过古今医家对理湿法的认识,扼要概括,归纳出皮肤病中理湿法的基本治则与理湿法的基本分型。2)以证立法,以法统方,从而从五个方面对理湿法进行阐述3)通过大量的典型医案报导(本次报道每病但举一例为代表),从而分析整理皮肤病理湿法的应用基本规律。4)通过引用大量的病案中理湿法方药的应用,系统归纳总结皮肤病中理湿法方药的基本应用规律。结论:理湿法在皮肤病中应用广泛,而且应用灵活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应用中要注重化内湿,同时祛外湿;同时治疗中要注意抓主证,结合其兼杂之邪,辨证治疗。许多皮肤病顽固难治,常与湿邪有关。理湿法以其疗效显着,毒副作用小,应用前景相当广泛。

詹煜炜[8](2011)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成就与影响极大的重要医学着作,其完美的辨证论治体系与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而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是其治疗少阴病兼有表证的主方,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本次研究通过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病因病机、治则、方义及其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找出其证治规律,进一步阐明其治疗皮肤病的有效性,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治疗皮肤病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次研究引用的《伤寒论》条文,均以赵开美宋本为蓝本)。2.研究方法2.1归纳分析古今医家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认识和批注,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证治规律。2.2通过查阅大量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皮肤病的医案报导,分析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在皮肤病治疗中的辨证要点及应用规律。2.3认真跟随导师学习,一细心观察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相关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参以个人感悟,归纳总结此类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使麻黄附子细辛汤更好的应用于皮肤病治疗中来。3.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被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中,且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赵有利[9](2010)在《经方温法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经方温法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方法:《伤寒论》开启六经辨证之先河,《金匮要略》以整体观为指导、脏腑经络为依据,结合八纲进行病与证的论治。所述病症包括内、外、妇等科,在治法上八法齐备,而温法在其中论述达60多条,立方40余首,乃至后世医家普遍认为“伤寒法在救阳”。本文试以温法为核心灵活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旨在于初探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类证,以证统病的规律,指导皮肤科临床实践。具体方法如下:1,分论经方,温法的定义、沿革、各派争鸣,扼要地概括温法分型。2,以温法六则为纲目详细综述近50年来国内外医学着作、期刊杂志刊出的具有温法性质的经方治疗皮肤病。3,以阴阳、六经论述皮肤病,进行病与证的总结。4,小结经方与经方、经方与时方、经方与验方组方,温药热药使用及配伍规律。结论:以阴阳为辨证总纲,温法广泛适用于阴证。以六经辨证温法更长于治疗三阴病。经方温法治疗皮肤病效果显着,有广阔的运用空间和实践价值。

刘志刚[10](2010)在《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依据该模式,通过大柴胡汤方证文献研究,初步明确该方应用指征、药物剂量及配伍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在导师已经提出观点及近年来中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以网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图书馆馆藏为文献来源。网上数据库检索范围为1979年至2009年的期刊文献(部分期刊回溯至创刊)。还收集各类专着及日本汉方杂志中有关大柴胡汤医案及论述。利用MS Excel建立医案数据库。数据库字段包括医案来源、作者、组成、药物剂量、相似度、病名(中医、西医)、疾病类别、患者性别、年龄、症状和体征、舌苔及脉象等内容。采用SPSS 13.0, SPSS Clementine 8.1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及数据挖掘(Apriori算法)等方法。结果:(1)体质、疾病之间及它们与证候的形成都存在密切的联系。体质能够明显影响疾病的类型,而疾病对体质的形成及变化也存在显着作用。体质和疾病均是证候形成关键因素,决定着证候产生,类型及其转归。疾病和体质是证候的构成要素。应当对方剂、主治疾病及体质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体质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方证的内涵。(2)本研究共收集医案717例,经筛选后共入选医案557例。通过分析,主要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以下特点:大柴胡汤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胆囊及胆管疾病、胰腺疾病、肝脏疾病、胃及食管疾病,肠道疾病,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该方主治疾病范围非常广泛,但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及感染性疾病。通过ArrowSmith闭合式文本挖掘方法研究发现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可能与精神及其他应激、炎症及免疫反应、动力障碍、前列腺素和组胺有关。大柴胡汤方证体质:形体特征:体格发育较好,比较壮实,但不一定肥胖。肌肉丰满,比较坚紧。肤色偏黑,皮肤较干燥,脸色一般较佳。颈部粗短,上腹角偏宽,头围、肩宽、胸围较大。心理特征:性格外向,但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且强迫、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多见。机能特点:肝机能和胃肠机能弱。神疲乏力,睡眠障碍,食欲不振,食后上腹胀,便秘倾向,小便黄而短。腹诊特点:主要表现在上腹及胸胁部,以紧张、抵抗及压痛为特征。其判断要点为:如患者的形体特点、机能特征及腹诊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特点,即可以诊断为大柴胡汤体质。如心理特征也符合,则可以认为是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大柴胡汤方证临床表现: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消化及非消化系统表现的区别与联系,并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在不同疾病类别中的临床表现模式。在消化系统中,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为舌红、呕吐、口苦、恶心、腹痛、腹胀、胁痛、便秘等。很多患者还表现为嗳气、肩痛、头痛、失眠、头晕等。还有个别患者表现为乏力、神疲、便溏等。而在非消化系统疾病中,临床表现模式更加多样。总体表现为头痛、失眠、头晕、烦躁、苔黄或苔薄黄、舌红、便秘等。患者仍然会出现包括胁痛在内的症状群,如胁痛、肢冷、便秘、头晕、尿黄、目眩;胁痛、肩痛、腹胀、胸闷、暖气;胁痛、面红、返酸。少部分患者也会出现纳差、神疲、乏力等表现。大柴胡汤加味药物的配伍规律及应用指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行气、消食、利胆、止痛药;2、活血、清热、泻下药;3、行气、化痰、清热药;4、行气、泻下药;5、清热解毒药;6、补气药等。非消化系统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活血药;2、平肝、化痰药;3、清热燥湿、攻下药;4、清气分热药;5、清热解毒、化痰药等等。大柴胡汤剂量应用规律,应用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大柴胡汤剂量可以归为4类。一是方中药物比例基本一致,方中各味药物剂量在10克左右,当以口苦、脉弦等为主时应用;二是以大黄为主,可达20g左右。当阳明热结较重,出现发热、舌红,而又以腹痛、苔黄、便秘为主要表现时用之;三是以芍药为主,可达30g左右。以上腹痛为主时,重用芍药缓急止痛;四是以柴胡为主,可达24g左右。以胸胁苦满为主时则重用柴胡以和解少阳。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的大柴胡汤经验性的临床判断标准为:1、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大体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者;2、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虽不符合主治疾病谱者;3、虽不符合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主治疾病,且符合典型临床表现者。在提出经验性诊断标准后,我们利用基于临床医案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探讨了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的确定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另外,还对大柴胡汤组成药物临床应用指征、方剂结构、剂型、煎服法,主治疾病间的关系等作简单讨论。结论:(1)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模式基本涵盖了中医方证的构成要素,能够比较全面反应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特点。本研究也从文献研究角度证明该研究模式是可行的。(2)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符合该方临床表现特征时。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典型方证。疾病急性期,可以用大柴胡汤控制病情恶化、缓解症状;疾病慢性期,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2、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方证。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3、患者不是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典型时。可以在疾病急性期应用大柴胡汤,如症状缓解,应换用他方调理。如无效,应尽快调整治疗;4、患者非大柴胡汤体质,临床表现也不典型,即便属于该方主治疾病范围,也当忌用大柴胡汤。

二、皮肤鳞屑样脱落、红斑、发热、关节剧痛病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肤鳞屑样脱落、红斑、发热、关节剧痛病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着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
    1.1. 期刊文献
    1.2. 硕博论文
    1.3. 专着文献
2. 绪论
    2.1 “癣”病的概念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
3.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
    3.1 头部之癣: “白秃疮、肥疮”病名考证
        3.1.1 白秃疮
        3.1.2 肥疮
    3.2 面部之癣: “吹花癣、奶癣”病名考证
        3.2.1 吹花癣
        3.2.2 奶癣
    3.3 口腔之癣: “鹅口疮”病名考证
        3.3.1 鹅口疮
    3.4 颈项之癣: “牛皮癣”病名考证
        3.4.1 牛皮癣
    3.5 躯干之癣: “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病名考证
        3.5.1 圆癣
        3.5.2 紫白癜风
        3.5.3 乳头风
    3.6 阴部之癣: “肾囊风、阴癣”病名考证
        3.6.1 肾囊风
        3.6.2 阴癣
    3.7 四肢之癣: “四弯风、蛇皮癣”病名考证
        3.7.1 四弯风
        3.7.2 蛇皮癣
    3.8 手足之癣: “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病名考证
        3.8.1 鹅掌风
        3.8.2 脚湿气
        3.8.3 灰指甲
    3.9 发无定处之癣: “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病名考证
        3.9.1 湿疮
        3.9.2 白疕
        3.9.3 松皮癣
        3.9.4 紫癜风
    3.10 “癣”病病名考证
4. 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
    4.1 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
    4.2 提出规范病名
5. 总结
    5.1 考证成果述要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今后研究的设想
6. 参考文献
    6.1. 古代文献
    6.2. 近现代文献
        6.2.1 专着
        6.2.2 期刊
        6.2.3 学位论文
7. 附录: 皮肤“癣”类资料汇编
    7.1 白秃疮
    7.2 肥疮
    7.3 吹花癣
    7.4 奶癣
    7.5 鹅口疮
    7.6 牛皮癣
    7.7 圆癣
    7.8 紫白癜风
    7.9 乳头风
    7.10 肾囊风
    7.11 阴癣
    7.12 四弯风
    7.13 蛇皮癣
    7.14 鹅掌风
    7.15 脚湿气
    7.16 灰指甲
    7.17 湿疮
    7.18 白庀
    7.19 松皮癣
    7.20 紫癜风
    7.21 癣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3)慢性期寻常型银屑病从脾、肾论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寻常型银屑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流行病学
        1.1.2 西医银屑病病因
        1.1.3 西医银屑病病机
        1.1.4 银屑病的分类及诊断
        1.1.5 银屑病的治疗
        1.1.6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2 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银屑病的命名
        1.2.2 中医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辨证分型
        1.2.4 治疗
        1.2.5 寻常型银屑病的现代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1.2.6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2.7 刘友章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经验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1 前言
    1.2 研究目的
    1.3 资料与方法
        1.3.1 资料与病例来源
        1.3.2 病例选择标准
        1.3.3 方法
        1.3.4 皮损评分
        1.3.5 疗效判定标准
    1.4 结果
    1.5 讨论
        1.5.1 临床结果分析
        1.5.2 选方分析
        1.5.3 从中医内科学的角度看寻常型银屑病
        1.5.4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内科学的辨证
        1.5.5 寻常型银屑病从脏腑辨证分型分期论治
        1.5.6 慢性期寻常型银屑病内科持殊病机特点
        1.5.7 慢性期寻常型银屑病从脾、肾论治
    1.6 临床病例
        1.6.1 病例一
        1.6.2 病例二
        1.6.3 病例三
        1.6.4 病例四
        1.6.5 病例五
        1.6.6 病例六
        1.6.7 病例七
        1.6.8 病例八
        1.6.9 病例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试论六经辨证在皮肤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皮肤病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
    一、皮肤病病因病机分析
        (一) 病因
        (二) 病机
        (三) 皮肤病病因病机总述
    二、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理论简述
        (一) 六经辨证的概念
        (二) 古今医家应用六经辨证方药治疗皮肤病举例
        (三) 六经辨证治疗皮肽病的理论基础
    三、皮肤病六经辨证分析
        (一) 辨六经
        (二) 辨多纲
        (三) 皮肤病的“六经多纲,方证相对”举例
中篇--皮肤病的六经分辨
    一、表证
        (一) 太阳经证
        (二) 少阴经证
    二、里证
        (一) 阳明经证
        (二) 太阴经证
    三、半表半里证
        (一) 少阳经证
        (二) 厥阴经证
下篇--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的总结和结论
    一、中篇列举案例总结
    二、具体证型常用经方规律总结
    三、皮肤病常用经方规律总结
    四、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个人简介

(5)赵尚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赵尚华中医外科学术渊源概述
    1. 少年立志为良医
    2. 深造七载打基础
    3. 理论创新勤思考
    4. 实践验证唯谨慎
    5. 求真务实淡荣辱
    6. 学术兴盛与有责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赵尚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1. 赵尚华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1.1 赵尚华教授对中医外科病因学说的提炼
        1.2 赵尚华教授对中医外科辨证特点的概括
        1.3 赵尚华教授对五善七恶临床意义的探讨
        1.4 赵尚华教授对中医外科外治理论的升华
        1.5 赵尚华教授强调内外合治创立外治诸方
        1.6 赵尚华教授强调益气养阴法的外科应用
    2. 赵尚华教授诊疗经验总结
        2.1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治疗
        2.2 脱疽的辩证施治
        2.3 泌尿系感染的中医治疗
        2.4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2.5 月经后期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赵尚华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6)王莒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血为主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渊源
    1 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特色形成过程
    2 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治疗皮肤病的特点概述
    3 中医皮肤科古籍对老师的影响
    4 当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对老师的影响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1 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概述
    2 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诊疗经验总结
        2.1 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治疗银屑病经验
        2.2 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治疗白癜风经验
        2.3 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经验
        2.4 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治疗湿疹经验
        2.5 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
        2.6 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治疗硬皮病经验
        2.7 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治疗荨麻疹经验
        2.8 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治疗瘙痒经验
        2.9 王莒生老中医药专家治疗慢性咳嗽经验
    3 参考文献
辨血为主论治白疙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试验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英文缩略词
    4 文献综述
        4.1 白疕(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参考文献
        4.2 中医药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3 西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5 临床试验研究正文部分
        5.1 前言
        5.2 研究目的
        5.3 研究方法
        5.4 研究内容
        5.4 结果
        5.5 结论
        5.6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理湿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 湿
    2. 湿邪致病特点
    3. 湿邪致皮肤病的病理
    4. 湿的证候
    5. 理湿法的定义
    6. 理湿法的历史沿革
    7. 湿证治疗总则
    8. 理湿法的禁忌症
    9. 皮肤病与理湿法
第二章 理湿法的应用概述
    一. 从肺. 脾. 肾三脏而化内湿
        1. 宣肺畅气,气化湿化
        2. 健运脾胃,调其升降
        (1). 健脾利湿法,湿兼有热者
        (2). 健脾利湿法,湿兼有寒者
        (3). 升阳除湿法
        3. 温肾通阳,通利小便
        (1). 温肾化湿法
        (2). 通阳利湿法
    二. 祛除在表之湿
        1. 微汗祛湿法
    三. 表里双解法
    四. 两分湿与兼证,抓主证治疗
        1. 祛风燥湿法
        2. 温散寒湿法
        3. 清热利湿法
        4. 清暑利湿法
    五. 从其它方面论述
        1. 滋阴除湿法
        2. 活血化湿法
第三章 理湿法方剂治疗皮肤病的规律总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简述
2.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理论概要
    2.1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组成
    2.2 麻黄附子细辛汤条文与太阳、少阴
    2.3 麻黄附子细辛汤条文理解
    2.4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义
    2.5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的病因病机
    2.6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辩证要点
    2.7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用
    2.8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禁忌症
    2.9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煎服法
    2.10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剂量溯源
3.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皮肤病治疗中的概况
    3.1 皮肤瘙痒症
    3.2 荨麻疹
    3.3 银屑病
    3.4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3.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3.6 硬皮病
    3.7 寒冷性多形红斑
    3.8 神经性皮炎
    3.9 湿疹
4. 规律总结
    4.1 皮肤瘙痒症
    4.2 荨麻疹
    4.3 银屑病
    4.4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4.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6 硬皮病
    4.7 寒冷性多形红斑
    4.8 神经性皮炎
    4.9 湿疹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经方温法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 经方与温法
        1 经方
        2 温法
    二 温法六则
        1 温散法
        2 温补法
        3 温清法
        4 温通法
        5 温化法
        6 温下法
规律研究
    三 病证研究
        1 阴阳论
        2 温法与方证
        3 病证论
    四 方药规律
        1 使用规律
        2 药对与加减
        3 减毒及用法
        4 配伍规律
        5 结论
致谢
文献索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详细摘要

(10)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
    1 贯彻"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原则是中医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1.1 "病证结合"是现代中医临床实际的需求
        1.2 "方证相应"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2 方证研究源流及现状
        2.1 方证相应的概念
        2.1.1 方证相应的不同提法
        2.1.2 方证相应概念的内涵
        2.2 方证相应的源流
        2.3 方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1 方证的病机概念
        2.3.2 方证的证据概念
    3. 构建"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
        3.1 研究思路
        3.1.1 以体质、主治疾病谱为要素重新构建"证"的研究内容
        3.1.2 体质
        3.1.3 主治疾病谱
        3.1.4 小结
        3.2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方法
        3.3.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诊断及治疗特征
        3.3.1 诊断
        3.3.2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1 大柴胡汤源流
    2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2.1 关于大柴胡汤方剂组成
        2.1.1 大柴胡汤中必有大黄
        2.1.2 大柴胡汤中必无大黄
        2.1.3 大黄可有可无说
        2.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定位
        2.2.1 少阳阳明合病
        2.2.2 少阳病
        2.2.3 阳明病
        2.2.4 三阳合病
        2.2.5 太阴病
        2.2.6 少阴病
        2.2.7 矛盾说
        2.3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临床特征
        2.3.1 对于《伤寒杂病论》条文的总结
        2.3.2 大柴胡汤方剂主治
        2.3.3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3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1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
        3.1.1 消化系统
        3.1.2 心血管系统
        3.1.3 调节代谢作用
        3.1.4 免疫调节作用
        3.1.5 血液系统
        3.1.6 内分泌系统
        3.1.7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3.1.8 抗炎作用
        3.1.9 抗病原体
        3.1.10 抗过敏作用
        3.2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3.2.1 传染病
        3.2.2 呼吸系统疾病
        3.2.3 循环系统疾病
        3.2.4 消化系统疾病
        3.2.5 泌尿系统疾病
        3.2.6 生殖系统疾病
        3.2.7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3.2.8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3.2.9 神经系统疾病
        3.2.10 骨科疾病
        3.2.11 妇产科疾病
        3.2.12 皮肤病
        3.2.13 五官科疾病
        3.2.14 精神疾病
        3.2.15 发热性疾病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1 大柴胡汤方证特点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库建立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大柴胡汤方证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大柴胡汤证形成时间
        1.2.3 大柴胡汤病位、病机、病性
        1.2.4 大柴胡汤方证主要内容
        1.2.5 大柴胡汤药物配伍
    2 大柴胡汤剂量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药物剂量分析
        2.3 小结
    3 讨论
        3.1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
        3.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
        3.2.1 关于大柴胡汤
        3.2.2 主治疾病谱
        3.2.3 体质
        3.2.4 临床表现特点
        3.2.5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
        3.2.6 大柴胡汤应用流程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柴胡汤方证机制探索
附录2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研究方法探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皮肤鳞屑样脱落、红斑、发热、关节剧痛病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2]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D]. 刘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3]慢性期寻常型银屑病从脾、肾论治[D]. 游子文(Yau Tze Ma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4]试论六经辨证在皮肤病中的应用[D]. 宫安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5]赵尚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贾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6]王莒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血为主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D]. 周冬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7]理湿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D]. 赵平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8]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D]. 詹煜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9]经方温法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D]. 赵有利.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3)
  • [10]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D]. 刘志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鳞状皮肤剥落、红斑、发烧、严重关节疼痛的病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