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教学元素定制

拓展阅读教学元素定制

一、拓展性阅读教学要素的自定义(论文文献综述)

卢瑜[1](2018)在《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以《绿色屋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综合课是对外汉语教学诸多课型中的主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言语技能和交际能力,它具有“综合”的特点。综合课在五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被广泛地继承和发展下来。由此,教学设计也变得重要起来。本文以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先将《发展汉语(第二版)中级综合课I》这本教材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练习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再结合实践经验,发现目前综合课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有课堂教学学生主动表达的缺失,教学中文化因素所占的比重等。接着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这四个方面对中级综合课进行教学分析,最后以课文《绿色屋顶》为例,设计了一个具体详细的课堂教学方案。课后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得出本次教学设计的可取之处与不足。可取之处主要有课堂教学氛围融洽和谐,教学上学生主动表达机会增多,倡导讲练结合,不足之处主要有复习时间占用过多,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练方式单一等。通过对教学设计的总结及学生的反馈,发现有些活动虽设计的非常完备,但融入教学实践,许多的细节问题值得进一步细细推敲。

申明明[2](2018)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以山东省滨州市高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语文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职业化发展,在阅读、写作教学等方面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结合语文学科特性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定位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和改进策略,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运用。本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主要明确了信息技术的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条件,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论述了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主要通过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初步了解滨州市部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问卷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调查,并对问卷的调查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症结,比如有信息化教学设施水平不均衡、语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偏颇与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中效果不佳等问题,为论文研究提供现实依据。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调查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改进策略。结合语文课程特点,解决措施包括五个方面,即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建立相关评价机制。第五部分,在结合笔者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从三个方面提出在语文课堂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件制作要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课件制作要有合宜的信息量及艺术性排版,激发学生兴趣;使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外部刺激之后,要注重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通过上述措施,来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

何毅[3](2018)在《基于微信平台的数字化微校园资源建设研究 ——以高中物理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信息化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但长久以来,我国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大多注重技术研究,涉及教育教学的较少,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十分严重,教育信息化产品的用户体验需继续改善。在此背景下,数字化微校园的建设逐渐兴起。本论文以数字化微校园为研究对象,以期明确数字化微校园接下来的重点研究方向,数字化微校园中学习资源建设应如何建设,探索数字化微校园高中物理学习资源的建设原则并列举学习资源可用形式范例。具体研究了以下内容:(1)明确了数字化微校园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理清数字化微校园的发展情况。明确了微校园的发展历程和概念内涵,结合数字化校园、移动数字化校园、移动微校园等概念进行辨析,将微校园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范畴,提出“数字化微校园”的概念。(2)数字化微校园建设分析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数字校园相关政策,明确数字化微校园资源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提出现阶段相关企业来切入的重点在于构建平台,开发优质资源,提供优质服务。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数量研究法,分析我国数字校园的理论研究现状,确定数字化微校园接下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数字化微校园建设,要立足于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历史建设成果,注重教育与技术融合、用户的需求及体验。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梳理学习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分析对比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教育行业标准。明确是否采用相关标准,采用哪些标准,还需什么标准。通过比较研究法,对比微信平台与微博平台、移动APP的功能、特点,对比微信公众平台中服务号、订阅号、企业号和小程序等细分业务的功能、特点,分析利用各细分业务建设数字化微校园的优缺点。(3)拟定高中微校园资源类型分类标准及建设原则通过经验总结法,根据学习资源与学科课程的相关性以及使用场景,拟定学习资源类型分类标准、建设原则、建设策略,以物理学习资源为例利用拟定的原则、策略进行建设分析,并给出建设建议。

曹俏俏[4](2014)在《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学习科学导论”研究生课程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研究者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关注在与日俱增。尽管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程大多注重理论讲解而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等。这些问题同样体现在教育学研究生课程中,不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下一代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为寻求教育学研究生课程自身形态上的突破,本着“以’学习科学’之名,行’学习科学’之实”的理念,研究者扎根于N大学教育研究院“学习科学导论”(双语)研究生课程的现实情境,试图以学习科学代表性方法论设计研究为指导,应用已有研究成果形成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框架,历经近三年的时间,在三轮迭代循环中逐步建构和完善参与式学习环境。在本研究中,参与式学习环境被定义为促使学生通过参与贴近其经验的真实性学习活动而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并形成身份的一系列支持性条件的统合。在参与式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要作为学习者还将作为设计者参与到课程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紧密协作以形成更符合学生需求和期望的学习环境。遵循设计研究方法论,研究者历经三轮迭代循环,综合采用课堂观察、视/音频记录、问卷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详细记录了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演变过程及学生在其中的发展轨迹,从而检验了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有效性,并根据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持续不断地对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加以改进。研究结果显示,伴随着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逐次改进,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水平和参与积极性在不断攀高。尽管学生因自身在知识、技能和经验等方面的不足而对参与设计实践表现出了疑虑和担忧,但是学生仍有较强的参与意愿,并认为这种参与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必要的体验。通过参与师生协作设计、团队协作阅读和反思三大活动,学生充分行使了“共同设计者”的权利,学生的创造性能动行为推动着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持续改进。课程结束后,学生不仅报告了他们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以及学术英语能力(主要体现在英语文献的搜索和阅读上)方面的进步,还反映了其在协作技能、沟通技能、反思意识、研究方法与规范等通用学术技能方面的收获及其学习观念的转变。基于本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研究者获得了以下结论可供参考:1.参与式设计、活动理论、参与式学习、参与式文化以及信息技术是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五大基础,五大基础之间协调自洽,以保证学习环境的整体设计能够体现出参与式的特征。2.学习者、学习共同体、中介物(包括资源与工具)以及真实性学习活动是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学习者在参与式学习环境中的活动可以被描述为“学习者借助资源和工具等多种中介物在学习共同体中参与真实性学习活动以建构知识、发展技能并形成身份”。3.参与式学习环境为师生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搭建了平台,从参与设计实践经历中获得的独特体验吸引了学习者的主动投入,由此提升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水平。4.学习者在参与式学习环境中的表现受到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学习目标与动机、时间与精力以及有关学与教的先前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完善的团队协作机制确保学生团队顺利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学习共同体内部的社会性支持与跨群体协作对促进学习者参与起到了积极作用。5.塑造自由民主鼓励参与的学习文化、设计紧密贴近学生经验的真实性学习活动、明确学生可参与的范围及其在参与中的职责、关注学生需求并提供持续性的支持服务、增进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以及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来全面考察学生学习结果是指导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原则。

孙众[5](2008)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课内扩展阅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过分倚重,课堂讲解过多过细,错将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当作课内阅读教学内容。这种认识和操作上的错误是导致我国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质量差、效率低的主要原因,而且越到中高年级这种不利影响越为突出,即使利用课外阅读也不能有效弥补。能否只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层次整合来创设新型的信息化阅读教学环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呢?本研究依托“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语文)跨越式试验研究项目”,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内扩展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本研究认为,要建构网络环境下的课内扩展阅读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必须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出发,建构课内扩展阅读教学法。本文分析了多种扩展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跨越式原有的教学理念,完成了课内扩展阅读法的建构。该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围绕教学目标,使用不同类型阅读资源,利用信息化阅读环境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资源、深化阅读层次、共享阅读智慧、评估阅读质量,从而更快更好更深入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文中还提出了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关键属性、指导原则、注意事项等。第二,从创新教学设计角度出发,分析课内扩展阅读法的教学实施过程。课内扩展阅读法的教学实施应先从教学单元出发进行目标层级分析,然后从阅读能力、信息技术能力、阅读动机、阅读偏好等角度分析学习者在扩展阅读时的学习者特征,接着确定阅读资源选择的标准,再使用阅读工具支持阅读。本文以《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为例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全程分析。包括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资源内容分析、学生作品展示、教师设计意图反思、综合课例呈现、实验效果分析等,帮助读者建立对课内扩展阅读法的全面认识与了解。第三,从资源和工具角度出发,对支持课内扩展阅读的信息化环境进行设计和开发。要达成深层次整合的目标,离不开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设计。本研究主要从资源和工具两个方面设计信息化阅读环境。首先根据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常见教学目标,把阅读资源分为“背景文、主题文、积累文、素材文、范例文”五种类型,接着对阅读资源的内容细化、搜索来源、制作方法给出了多种建议。本研究专门开发了一个可支持学生在线阅读,并可共享阅读体验的技术工具SURF(Share Unique Reading Feeling)。它保留了纸质阅读时的文字涂色、随手写批注等功能,还能支持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内扩展阅读活动,能提高阅读质量,增加阅读兴趣,分享阅读体验,帮助教师有效评价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果,以及本课教学的质量。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后,本研究综合运用量性和质性分析,对该教学法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证明:使用符合本阅读法要求的阅读资源,在语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写作目标的达成上,均比阅读其他资源有着更好的巩固、强化、迁移教学目标的作用。本研究的创新点有:第一,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首先,本研究系统地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内扩展阅读的教学法,鉴别出了其中的关键要素,并对课内扩展阅读法的教学实施过程进行了剖析。其次,本研究鉴别出了扩展阅读资料的五种类型。这种资源的分类方式打破了依据课型和课时来划分资源的一贯原则,而是从教学目标的角度进行重新划分,教师可根据当前教学目标组合不同类型扩展阅读资源,并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偏好等在同一类型资源内灵活选择。第二,技术上的创新点:开发出内嵌于跨越式教学平台的网络阅读支持工具SURF,意为共享阅读体验Share Unique Reading Feeling。该软件不仅操作简单,效果直观,重要的是能很好地支持和评价学生的课内扩展阅读活动。学生利用SURF摘录、注释、评论功能,记录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创建有相同阅读兴趣的伙伴圈,共享集体阅读智慧。实现自主阅读与协作阅读相融合,阅读记录与阅读思考互辅助,阅读学习与阅读评价同促进。第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点:本研究使用出声思维加文本编码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组别的学生对于课文和阅读资源的主题理解,这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研究中是个新的尝试。

田大璜[6](2004)在《拓展性阅读教学要素的自定义》文中指出

二、拓展性阅读教学要素的自定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展性阅读教学要素的自定义(论文提纲范文)

(1)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以《绿色屋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价值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理论依据
        1.5.1 认知心理学理论
        1.5.2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2章 中级综合课教材分析
    2.1 语音
    2.2 词汇
    2.3 语法
    2.4 语篇
    2.5 练习
第3章 中级综合课课型分析
    3.1 中级综合课的教学定位
    3.2 中级综合课的教学要求
    3.3 中级综合课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3.3.1 教师教学水平的限制
        3.3.2 课堂教学主动表达的缺失
        3.3.3 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地位
第4章 中级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设计
    4.1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4.1.1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
        4.1.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1.3 适时调整课堂教学
        4.1.4 以提高教学效率为重点
    4.2 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
        4.2.1 多媒体辅助教学
        4.2.2 互动式教学
    4.3 课堂言语技能的教学
        4.3.1 总结课文结构,进行内容扩展
        4.3.2 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4.3.3 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识
第5章 中级综合课教学分析—以《绿色屋顶》为例
    5.1 教学内容分析
    5.2 教学对象分析
    5.3 教学目标分析
    5.4 教学流程分析
        5.4.1 展示——呈现学习内容
        5.4.2 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5.4.3 复述——真正理解课文
        5.4.4 扩展——能够灵活运用
    5.5 教案流程设计的依据
        5.5.1 依托教材
        5.5.2 讲练结合
        5.5.3 注重整体
第6章 《绿色屋顶》教学案例设计
    6.1 课型
    6.2 使用教材
    6.3 教学对象
    6.4 教学内容
    6.5 教学目标
    6.6 教学重点和难点
    6.7 教学方法
    6.8 教学时间
    6.9 教学工具
    6.10 教学步骤
第7章 教学反馈与经验总结
    7.1 教学反馈意见
    7.2 经验总结
        7.2.1 教学活动方面
        7.2.2 教师自身方面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以山东省滨州市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信息技术概述
    (一)信息技术的内涵和特征
        1.信息技术的内涵
        2.信息技术的特征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的基本条件
        1.信息化教学环境
        2.具备信息素养的教师
        3.具有媒介素养的学生
    (四)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的重要性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2.调查问卷对象选取
        3.调查问卷回收效度
        4.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的症结
        1.信息化教学设施水平不均衡
        2.语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偏颇
        3.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中效果不佳
三、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改进策略
    (一)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合理配置
        2.搭建语文网络资源平台,师生共享
    (二)转变教育理念,重视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1.转变教学观念,践行现代教育理论
        2.转变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化语文课堂教学
    (三)加强培训和交流,提高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
        1.提高语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认知水平
        2.加强语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使用水平
    (四)开设相关课程,增强学生信息意识
    (五)建立评价机制,促进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微信平台的数字化微校园资源建设研究 ——以高中物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1.1.2 传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困惑
        1.1.3 数字化微校园的兴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校园概念的源起
        1.2.2 微校园的研究视角
        1.2.3 微校园国外文献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数字化微校园
        1.3.2 学习资源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数字化微校园建设分析
    2.1 国家政策分析
        2.1.1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环境
        2.1.2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数字校园相关政策及发展情况
        2.1.3 关于数字化微校园政策的思考
    2.2 我国数字校园的研究现状分析
        2.2.1 数字校园的起源
        2.2.2 数字校园的界定及阶段划分
        2.2.3 数字校园的研究视角
        2.2.4 关于数字化微校园与数字化校园关系的思考
    2.3 学习资源建设标准分析
        2.3.1 制定标准的意义与价值
        2.3.2 国际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组织及学习资源相关标准
        2.3.3 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组织及学习资源相关标准
        2.3.4 关于数字化微校园资源建设标准的思考
    2.4 数字化微校园建设平台选择分析
        2.4.1 数字化微校园建设平台选择
        2.4.2 微信公众平台各细分业务选择
第3章 高中微校园资源建设理论基础
    3.1 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3.1.1 生理发展特点
        3.1.2 心理发展特点
    3.2 学习理论
        3.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3 核心素养
        3.3.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3.2 高中学段学科核心素养
        3.3.3 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
    3.4 中小学数字校园规范(试行)中的要求
    3.5 传统学习资源类型的划分
第4章 高中微校园资源类型分类标准及建设原则
    4.1 高中微校园学习资源类型的划分
    4.2 资源模块建设原则
        4.2.1 资源模块建设总体原则
        4.2.2 课内学习资源建设策略
        4.2.2.1 预习资源的设计策略
        4.2.2.2 课堂资源的设计策略
        4.2.2.3 复习资源的设计策略
        4.2.3 课内外衔接资源建设策略
        4.2.4 课外学习资源建设策略
        4.2.5 生成性学习资源建设策略
第5章 高中微校园物理资源建设的应用
    5.1 预习资源
        5.1.1 预习学案
        5.1.2 预习微视频
    5.2 课堂资源
        5.2.1 微课录课
        5.2.2 教师教学素材
        5.2.3 教学互动软件记录
    5.3 复习资源
        5.3.1 知识卡片/知识清单
        5.3.2 学科思维导图
    5.4 课内外衔接资源
        5.4.1 习题
        5.4.2 拓展阅读
    5.5 课外学习资源
        5.5.1 课外读物
        5.5.2 趣味实验方案
    5.6 生成性学习资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学习科学导论”研究生课程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研究生课程现状及改革的趋势
        二 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挑战
        三 来自学习科学领域的启示
        四 现实需求的驱动
    第二节 研究问题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参与的定义与内涵
        一 参与的字面含义
        二 教育研究者对参与的定义
        三 学习科学视域中的参与
    第二节 参与式学习
        一 经验取向的参与式学习
        二 批判取向的参与式学习
    第三节 学生课程参与
    第四节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参与
    第五节 有关学习环境的研究
    小结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设计研究方法论简介
        一 设计研究方法论缘起
        二 设计研究方法论的定义与内涵
        三 设计研究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的整体规划
        二 研究参与者
        三 数据收集
        四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研究过程与结果Ⅰ:第一轮课程实践
    第一节 准备阶段:课程设计思路形成、课前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学习环境的初步构建
        一 课程设计思路的形成
        二 课前问卷调查的实施
        三 “学生作为共同设计者”理念的提出
        四 参与式学习环境的设计基础
        五 参与式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
    第二节 实施阶段:第一轮课程的实施过程与结果
        一 第一轮课程的实施过程
        二 第一轮课程的实施结果
    第三节 反思阶段:对第一轮课程实施结果的反思
        一 对师生协作设计活动设计的回顾性反思
        二 对团队协作阅读活动设计的回顾性反思
        三 对反思活动设计的回顾性反思
        四 对参与式学习环境各个活动之间关系的回顾性反思
第四章 研究过程与结果Ⅱ:第二轮课程实践
    第一节 准备阶段:课前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学习环境的再设计
        一 课前问卷调查的实施
        二 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修订
    第二节 实施阶段:第二轮课程的实施过程与结果
        一 第二轮课程的实施过程
        二 第二轮课程的实施结果
    第三节 反思阶段:对第二轮课程实施结果的反思
        一 对师生协作设计活动的回顾性反思
        二 对团队协作阅读活动设计的回顾性反思
        三 对反思活动设计的回顾性反思
第五章 研究过程与结果Ⅲ:第三轮课程实践
    第一节 准备阶段:课前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改进
        一 课前问卷调查的实施
        二 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修订
    第二节 实施阶段:第三轮课程的实施过程与结果
        一 第三轮课程的实施过程
        二 第三轮课程的实施结果
    第三节 反思阶段:对第三轮课程实施结果的反思
        一 对师生协作设计活动设计的反思
        二 对团队协作阅读活动设计的反思
        三 对反思活动设计的反思
第六章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第一节 参与式学习环境中影响学习的因素
        一 个人层面
        二 团队层面
        三 共同体层面
    第二节 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改进及其依据
        一 对活动设计的修订及其依据
        二 对中介物设计的改进及其依据
        三 对学习共同体作用的强化及其依据
    第三节 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指导原则
        一 塑造自由民主、鼓励参与的学习文化
        二 设计紧密贴近学生经验的真实性学习活动
        三 明确学生可参与的范围及其在参与中的职责
        四 关注学生需求并提供持续性的支持服务
        五 增进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六 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来全面考察学生学习结果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习科学导论”(双语)课程学习指南
    附录二 “学习科学导论”(双语)研究生课程第一次问卷调查
    附录三 “学习科学导论”(双语)研究生课程第二次问卷调查
    附录四 “学习科学导论”(双语)研究生课程第三次问卷调查
    附录五 “学习科学导论”(双语)研究生课程第一次访谈
    附录六 “学习科学导论”(双语)研究生课程第二次访谈
    附录七 “学习科学导论”(双语)研究生课程学生自我表现评价表
    附录八 “学习科学导论”(双语)研究生课程团队成员评价表
    附录九 “学习科学导论”(双语)研究生课程学生团队设计评价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目录

(5)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课内扩展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引言
        1.1.1 各国对阅读教学高度重视
        1.1.2 我国阅读教学的研究状况与学生能力
        1.1.3 “选文型”教材对阅读教学改革的呼唤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概念辨析
        1.3.2 界定研究对象
    1.4 文献综述
        1.4.1 与课内扩展阅读有关的阅读教学方法综述
        1.4.2 与课内扩展阅读有关的阅读教学实践综述
        1.4.3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研究
        1.4.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基础
        2.1.1 以创新的语文教学理论作为指导理念
        2.1.2 课文理解、扩展阅读与创新写作三个主要环节相互支持
        2.1.3 以课内扩展阅读作为关键性教学环节
    2.2 面临的新挑战
    2.3 研究问题
        2.3.1 研究内容一:课内扩展阅读教学法的建构
        2.3.2 研究内容二:信息化阅读环境设计
        2.3.3 研究内容三:课内扩展阅读教学法的实施与评价
        2.3.4 研究路线图
    2.4 研究方法
        2.4.1 整体研究方法:双主式行动研究法(暂命名)
        2.4.2 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
        2.4.3 运用出声思维法、访谈、问卷、测试等的现场研究
    2.5 验证资料的可信性
第三章 “目标焦点”课内扩展阅读法
    3.1 教学方法的界定
    3.2 “目标焦点”课内扩展阅读法的建构
        3.2.1 “目标焦点”课内扩展阅读法的定义
        3.2.2 理论基础
        3.2.3 关键属性
        3.2.4 指导原则
        3.2.5 误区分析
第四章 目标焦点课内扩展阅读法的教学实施
    4.1 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及技术支持
        4.1.1 学段教学目标为本
        4.1.2 单元教学目标为纲
        4.1.3 课文教学目标为线
        4.1.4 环节教学目标为点
        4.1.5 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
    4.2 学习者特征分析及技术支持
        4.2.1 信息能力
        4.2.2 阅读能力
        4.2.3 阅读动机
        4.2.4 阅读偏好
        4.2.5 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持
    4.3 扩展阅读资源的类型划分
        4.3.1 背景文
        4.3.2 主题文
        4.3.3 积累文
        4.3.4 素材文
        4.3.5 范例文
    4.4 支持及评估课内扩展阅读的信息技术工具的设计
        4.4.1 开发在线阅读工具的必要性
        4.4.2 开发在线阅读工具的目标
        4.4.3 SURF的主要功能
    4.5 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信息化阅读环境设计
    5.1 信息化资源的制作
        5.1.1 内容细化
        5.1.2 资源搜集
        5.1.3 资源制作
    5.2 在线阅读工具的开发
        5.2.1 SURF的技术路线
        5.2.2 SURF的使用说明
第六章 目标焦点课内扩展阅读法的教学效果研究
    6.1 研究一:目标焦点课内扩展阅读资源对教学目标的影响研究
        6.1.1 实验准备
        6.1.2 实验材料
        6.1.3 实验步骤
        6.1.4 实验一:通过语文测试分析课文认知目标达成情况
        6.1.5 实验二:利用出声思维分析课文情感目标达成情况
        6.1.6 实验三:利用学生作品分析写作课文目标达成情况
    6.2 研究二:SURF工具对于课内扩展阅读的影响研究
        6.2.1 实验一:后台数据分析
        6.2.2 实验二:调查问卷
        6.2.3 实验三:师生访谈
        6.2.4 结论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结论
    7.3 研究创新之处
    7.4 研究不足之处
    7.5 后续研究的关注方向
参考文献

四、拓展性阅读教学要素的自定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汉语中级综合课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以《绿色屋顶》为例[D]. 卢瑜. 南昌大学, 2018(01)
  •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以山东省滨州市高中为例[D]. 申明明. 曲阜师范大学, 2018(12)
  • [3]基于微信平台的数字化微校园资源建设研究 ——以高中物理为例[D]. 何毅.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4]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学习科学导论”研究生课程的设计研究[D]. 曹俏俏. 南京大学, 2014(05)
  • [5]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课内扩展阅读研究[D]. 孙众. 北京师范大学, 2008(10)
  • [6]拓展性阅读教学要素的自定义[J]. 田大璜.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04(01)

标签:;  ;  ;  ;  ;  

拓展阅读教学元素定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