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以油代油工作确保用油安全

加强以油代油工作确保用油安全

一、加强节油代油工作确保石油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闫高程[1](2016)在《纯氧在电站锅炉点火及稳燃过程中的助燃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石油资源匮乏的国家,每年都需大量进口石油。电站锅炉在冷态启动和低负荷稳燃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石油,因此探索新的电站锅炉节油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以氧代油”的应对方法,将氧气引入到电站锅炉煤粉气流的着火过程中,充分发挥氧气强烈的助燃性能,改善煤粉气流着火特性,实现减少电站锅炉燃油消耗量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对煤粉气流在特定氧气氛围下的富氧燃烧理论进行了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1)利用数学模型计算了氧气浓度对煤粉气流着火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氧气浓度的提高将使得煤粉气流的着火方式从均相着火向非均相着火转变。(2)推导出煤粉气流着火所需加热时间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燃油火焰温度从1000℃上升到2 000℃时,煤粉着火所需的加热时间减少了80%,证明了利用氧气助燃提高火焰温度是减少煤粉着火所需时间的有效方法。(3)分析煤粉燃烧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温度、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火焰温度从1000℃升高到2000℃时,柴油的燃烧反应速率常数k增加了11.56倍,证明了利用氧气提高火焰温度是加快燃料燃烧速度的有效方法。(4)分析比较氧气浓度对煤粉气流着火热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粉在纯氧氛围下燃烧所需的着火热约为在空气氛围下的1/2。二、提出了高温氧气点火方法。该方法在特殊设计的高温氧气发生器内用极少量燃油将氧气加热至最高1 480℃的高温状态,然后将高温氧气送入到点火燃烧器中直接点燃劣质煤煤粉气流。本文采用了热态点火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热态实验部分,首先重点研究了高温氧气发生器的性能特点,然后以山西晋中贫煤和阳泉无烟煤作为实验煤种,完成了多种工况下的煤粉点火实验,证明了高温氧气可以直接点燃劣质煤煤粉气流,并给出了最佳的高温氧气点火热源参数。在数值计算部分,首先对高温氧气发生器进行了模拟,给出了速度场、温度场、氧气浓度场等主要参数的分布特征,然后以阳泉无烟煤为研究对像,对该煤种的多个实验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从理论角度证明了高温氧气点火方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三、研究了高温氧气点火方法在W火焰锅炉的使用情况。该部分内容采用的是数值计算的研究方法。主要模拟了W火焰锅炉旋风筒燃烧器的点火特性,总结出了旋风筒点火燃烧器的性能特点,证明了高温氧气可以直接点燃W型火焰锅炉的无烟煤煤粉气流,为该类型锅炉的节油点火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四、提出了超高温火焰点火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将部分纯氧直接助燃柴油,生成温度可高达1895℃的超高温纯白色火焰,并将其余氧气加入到煤粉气流中形成富氧煤粉气流,然后用超高温火焰点燃富氧煤粉气流。本文用热态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超高温火焰发生器的性能特点,揭示了火焰温度和油氧流量的内在关系。然后以燃用劣质煤的300MW前后墙对冲锅炉为应用对象,介绍了该方法的实际使用情况,总结出了最佳煤粉浓度范围和煤氧流量的合理值。最后对锅炉的冷态启动进行了性能测试,较低的飞灰含碳量和合理的锅炉升温升压速率证明了该方法能够满足劣质煤锅炉的冷态点火启动的需要。五、提出了以氧代油稳燃方法。该方法将纯氧送入到燃烧器内的浓测煤粉气流中,形成局部富氧氛围,改善煤粉气流的着火性能,实现锅炉在低负荷工况下的无油稳燃。本文采用了数值计算的研究方法,首先,模拟了燃烧器内的氧气与煤粉气流的混合分布特性,并总结出加氧位置与富氧浓度、富氧范围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分析了不同工况的氧气稳燃效果,通过富氧燃烧温度场和C02浓度场的分布特点,比较了氧气流量和加氧位置对煤粉气流着火距离的影响,总结出本模拟条件下所需的最小稳燃氧气流量和最佳加氧位置。数值模拟结果证明了当氧气流量为600Nm3/h时,能够对烟煤锅炉实现无油投氧稳燃。

宋超[2](2016)在《300MW燃煤机组节油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目前火力发电厂节油点火的方法主要是以煤代油,即通过等离子点火、微油点火等技术实现以煤代油。在锅炉启动初期,炉膛温度较低,而煤粉稳定燃烧分为着火阶段、燃烧阶段、燃尽阶段,着火阶段需要很高的温度。为了满足这个着火温度,传统的锅炉启动,需要投入大量的油枪,将轻质柴油点燃,提高炉膛内的温度,然后按规程,当满足投入煤粉的条件时,投入煤粉并停止油枪。我厂以煤代油的节油点火技术是利用前期油枪的投入,将炉膛内温度加热到一定条件,提前启动磨煤机,用高挥发分煤炭来代替柴油,将燃烧的火炬送入炉膛,这样就可以实现在锅炉启动初期就投入煤粉点火,以煤代油启动锅炉的过程。在正常运行中,对磨煤机的启动进行优化,利用相邻磨组的喷燃气引燃,达到无油起磨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一、启动过程中的规程分析及优化;二、制粉系统规程分析及优化;三、技术应用优化。通过对机组启动及日常操作过程中规程的优化分析,找出减少燃油使用量的方法。启动中,解决以煤代油后,燃烧稳定,锅炉超温,以煤代油,无油启磨的条件等问题,提高机组的经济指标。针对300MW机组启动过程中以煤代油及日常无油启磨方法的研究,减少实际工作中燃油的使用量,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主要目的。

卓智[3](2016)在《微油点火技术在200MW机组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厂一直以来就是石油资源的消耗大户,每百万千瓦机组年用油1500吨左右,随着全国电厂装机容量加大,燃煤机组耗油量也逐年增加。现在常规电站煤粉锅炉启动时,先点燃燃料油,油在炉膛中燃烧一段时间后,温度升高到能使煤粉着火的温度,通常按运行规程规定要求锅炉负荷在15%20%左右,炉膛出口温度达到580℃以后再投粉,进行油煤混燃,直到煤粉能稳定的燃烧再断油,完成点火启动过程。一旦负荷降低燃烧出现不稳定现象,便又开启油枪进行稳燃。目前,中国电力工业年耗油量已达1600万吨,其中电厂锅炉启停耗油量占60%,低负荷稳燃耗油占40%。由于油价的长期高涨,启动点火和低负荷稳燃的燃料成本极大的影响着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可见发电企业的节油工作,不仅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开发和研究煤粉直接点火,降低点火燃烧耗油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丰镇发电厂#4机组燃烧器微油改造工程为基础,研究了燃烧器微油改造安装工艺,气化微油点火技术在丰镇发电厂实际应用中如何运行和维护,以及气化微油点火技术在丰镇发电厂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常见故障和处理方案。对200MW燃煤发电机组微油改造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本伟[4](2012)在《电站锅炉点火系统节油改造项目的财务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鉴于我国石油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严峻现状,由于电厂在锅炉的点火启动和助燃时需要消耗大量燃油,迫切需要采用以煤代油新技术对锅炉进行节油改造,目前国内外电站锅炉进行节油改造应用比较广且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是等离子技术和微油技术,因此对电站锅炉进行等离子和微油节油改造的项目投资进行财务评价,以分析研究其实际经济效益,对指导我国电力行业建设节油型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电厂的锅炉炉型、燃用煤质、运行现状等影响节油改造项目效果的机组工况各不相同,因此研究和分析不同工况下的电站锅炉节油改造项目投资是否可行,能给电厂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等离子技术和微油技术投资方案如何进行选择,哪一种技术改造投资收益最高,进行这两种技术改造有哪些投资风险、有哪些间接经济效益,影响这两种技术投资方案实际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电厂进行节油改造时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电站锅炉点火系统的节油改造项目进行财务评价研究,旨在回答上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工程经济学中的相关基础理论作为依据,结合自己在电站锅炉点火系统节油改造项目中多年的工程管理经验以及多年来注意收集的电厂进行节油改造后的相关数据,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采用投资项目财务评价中最常用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这三个指标计算和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机组进行等离子和微油节油改造的项目投资盈利能力,并对项目的间接经济效益和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一套电站锅炉点火系统节油改造项目的财务评价方法和模型,为国内外火力发电厂在采用这两种技术进行锅炉点火系统节油改造时项目的投资可行性研究及方案的选择提供评价依据。在研究过程中,本文还对影响等离子和微油节油改造项目财务评价结论的三个不确定因素即项目的初始投资额、柴油及煤炭的价格、节油设备的节油效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计算,对这三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化对节油改造项目最终经济效益的影响给出了定量描述,以此为基础指出了影响节油改造项目投资实际经济效益的最关键因素,并结合电站锅炉节油改造项目财务评价研究的结论,归纳总结出电站锅炉节油改造项目的投资建议,并对电站锅炉节油改造项目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奚望[5](2012)在《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能源便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推动力,在当今社会,能源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保持社会稳定所必需的物质保障,中国在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迅猛发展中,能源的供给在中国各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石油的安全问题对于中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增大,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4.8%,如此大量的石油进口需求必然带来诸多的安全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石油安全与国际能源市场、世界石油安全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研究中国石油安全的理论基础,在论述石油安全的理论前提基础上,指出中国石油安全的现状,并依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提出解决中国石油安全的相关对策。

殷建平,黄辉[6](2010)在《欧洲控制石油消费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处在高速发展期,陷入了极大的石油需求和我国油气资源先天不足的两难境地。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欧盟各国纷纷采取节油措施,但是其经济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我国应借鉴欧盟国家的发展策略。为此文章总结了欧盟的节油措施:直接节油举措;以气代油;发展核电和水电;其它的节油措施如产业结构调整等。文章最后提出了我国应该在政策上要有效地引导石油的节约消费、发展天然气产业和大力发展核能水电新能源以及要积极推动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几个方面的建议。

武淑慧[7](2010)在《中国石油安全现状与战略分析》文中指出石油在当今的重要地位无人能否认,正如美国世界石油问题专家丹尼尔·耶金所说:“石油提供了构建当代文明的塑料和化学制品,如果世界上的油井突然枯竭,这个文明将会瓦解”。石油是一种战略资源,石油的供给不仅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区域安全和世界政治、军事形势。石油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石油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国的自然资源有限,自给能力明显不足,仅仅依靠国内石油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石油进口迅速增加,石油供需缺口不断扩大,我国对国外石油进口的依赖度不断攀升。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我国却只能被动的接受国际油价,缺乏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定价权。再加之我国的定价机制存在一系列问题,没有属于我国的成熟的期货市场,以至于在国际油价不断波动走高的大环境冲击下,我国抵御油价波动能力差,国内经济受到了冲击。我国石油自给能力不足,又不能实现以合理的价格从国外获取石油,并以合理成本安全的运输回国,另外,我国较之世界上的大国,没能建立起完善合格的石油储备体系,一旦外部供应由于突发事件而中断或不足时,我国也没有适当的石油储备来应急。根据相关的石油安全的界定,这种种情况都已使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的石油已面临安全问题,我国必须及时采取措施,积极面对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把石油安全提高到我国的战略高度。本文主要从非传统安全的角度,分析了本国石油的生产、需求、进口现状,总结出我国石油安全面对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供需缺口巨大,对外依存度高,进口来源单一,进口运输渠道单一,国内石油定价机制不完善,没有国际定价话语权,石油储备体系起步晚。另外,本文也涉及传统安全观下的分析,从这个角度下看,我国还存在石油供给受制于美、日等大国的问题。针对中国石油安全现存的问题,本文经过分析,试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安全战略。从国内石油供求方面考虑,本文认为我国东部油田已经进入发展后期,西部油田增产的比例不足以补充国内的供给,通过着力开发我国有限的石油资源来提高石油供给不可取,所以只能通过提高石油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替代石油资源来控制对石油的需求,从而尽量缩小我国石油的供需缺口,平衡石油供需;从进口方面考虑,提出我国应建立多元化的进口体系,一方面应综合考虑我国和中东、俄罗斯、中亚、非洲、欧洲等的石油合作前景,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以分散石油供给风险。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世界石油管道铺设项目,提高我国油轮运输能力,实现进口运输渠道的多元化。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投资海外石油市场,直接获得海外份额油,也有助于我国石油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体系构造。在石油价格方面,本文认为我国要从改善本国石油价格定价机制着手,并建立石油期货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接轨,积极争取在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定价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石油资源,规避国际油价波动的风险。在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方面,应本着立法先行的基本原则,加快我国石油立法,采取国家储备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确保我国在应对突发性的石油供给中断时也能处变不惊,降低风险。

冯晓华[8](2010)在《基于AHP和灰色关联分析的中国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评价及战略对策选择》文中提出石油作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和国家能源安全。石油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一种实物概念,而是和资本、劳动力、技术等一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大规模消费和进口石油时期,石油消耗量不断增加,2009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40837.5万吨,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增加,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加大。2009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2%,预计2020年左右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石油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否有保证地获得充足的石油供应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安全。目前各种影响稳定供给的风险因素在不断增加,使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的石油进口来源集中,通道单一,石油战略储备比较薄弱,石油期货市场发育不完善,品种单一,石油进口只是作为国内石油供需缺口的应急补充,我国的石油进口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正确的评价我国石油进口风险,进而规避风险,确保我国石油进口安全,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石油是战略物资,我国的石油安全主要是指石油进口的供应链安全,本文找出了导致我国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的主要因素,初步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做出定量评估,并将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对目前规避我国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的重要战略对策进行综合评价优选。针对我国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因素,在充分学习探讨美国、日本和英国三种不同典型石油安全战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规避战略对策,按时间划分为:短期策略、中期策略及长期策略,并分别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如提高国内的供给能力,加大海陆油田的勘探力度,建立多元化进口原油格局,逐步建立和完善战略石油储备,节约能源和发展替代能源,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以支持石油市场发展等,希望能对日后的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朱颖超[9](2010)在《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和“血液”,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和特殊商品,具有广泛的用途和重要的资源价值。我国石油工业作为一种以石油资源为基础的经济生产行业,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何促进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持久的协调发展成为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将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视为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四个子系统按照一定的层次和结构构成的整体,在界定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系统协调水平进行评价和趋势预测,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一定时间与空间内的系统结构、功能、环境和综合效益状况和发展趋势,从而针对性地采取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正确、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本文在对已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方法研究及总结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及特征,并对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界定。通过对我国国家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系统分析,对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研究提供借鉴。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是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和趋势预测的基础和支撑。考虑到我国石油工业系统的开放性及结构层次的复杂性,本文从世界油气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形势、我国油气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形势、我国石油行业的基本情况、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代油能源和石油战略储备的发展等现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趋势预测做好铺垫。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评价的基础。本文在以系统的观点对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科学、系统地全过程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指标体系框架,构建了包含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66个指标的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后文的分析、设计、规划、预测、决策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考虑到不同评价方法得出的评价结论不一致的情况,本文采用基于一致性的组合评价方法,并引入可持续发展水平、协调水平、可持续协调发展水平及总体可持续协调发展水平等概念,分别对我国石油工业系统及其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等四个方面来评价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剖析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效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石油工业系统是一个行业独特、包含因素众多、结构层次复杂的开放大系统,其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首先对影响我国石油工业各子系统的因素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指标进行灰色预测,考虑到系统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对2009-2015年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最后,根据上文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各子系统协调水平的评价及发展趋势预测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郭琳[10](2009)在《供需平衡视角下的我国石油资源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资源是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主要能源,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石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从1993年开始,我国石油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越来越不平衡,供需缺口逐年扩大,由此产生了石油安全问题。因此,制定科学的石油安全战略,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石油资源供给和需求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方法对未来我国石油供需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我国石油生产量增长缓慢,消费量增长相对较快,国内供给小于需求。我国石油资源的储备、进口、运输及供需不平衡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性,威胁到我国石油资源的安全。笔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石油资源安全进行了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993年以来,我国石油安全度逐年呈下降趋势,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此外,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制定了有效的石油安全战略,这些战略对我国保障石油安全具有借鉴作用。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从确保我国石油供给和节约用油等方面,笔者给出了保障我国石油资源安全的科学和可操作的对策。

二、加强节油代油工作确保石油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节油代油工作确保石油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纯氧在电站锅炉点火及稳燃过程中的助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节油点火技术现状
        1.2.1 等离子点火技术
        1.2.2 内燃式微油点火技术
        1.2.3 外燃式小油枪点火技术
        1.2.4 高温空气点火技术
    1.3 富氧燃烧及点火的研究现状
        1.3.1 单颗粒煤的富氧燃烧特性
        1.3.2 燃煤在不同氧浓度下的热分析研究
        1.3.3 煤粉流在不同氧浓度下的燃烧特性研究
        1.3.4 空气富氧点火研究与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富氧燃烧特性的理论研究
    2.1 富氧燃烧的煤粉着火方式
        2.1.1 煤粉着火方式的理论计算
        2.1.2 煤粉着火方式的实验研究
    2.2 氧气浓度对煤粉预热时间的影响
    2.3 氧气浓度对燃烧反应速率的影响
    2.4 氧气浓度对煤粉气流着火热的影响
    2.5 富氧燃烧的理论空气量和烟气量
        2.5.1 富氧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2.5.2 富氧燃烧的理论烟气量
    2.6 富氧燃烧的理论燃烧温度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燃烧模拟的数值模型
    3.1 湍流模型
    3.2 湍流燃烧模型
    3.3 气固两相流动模型
    3.4 煤粉燃烧模型
        3.4.1 煤的热解挥发模型
        3.4.2 焦炭燃烧模型
    3.5 辐射模型
        3.5.1 DO辐射模型
        3.5.2 P-1辐射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氧气点火方法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4.1 高温氧气发生器的实验研究
        4.1.1 工作原理
        4.1.2 高温氧气发生器实验台
        4.1.3 热态点火实验
    4.2 高温氧气发生器的数值模拟
        4.2.1 计算模型
        4.2.2 网格划分
        4.2.3 边界条件
        4.2.4 有效性分析
        4.2.5 结果分析
    4.3 煤粉点火实验台
        4.3.1 高温氧气点火燃烧器
        4.3.2 煤粉点火实验台系统
    4.4 贫煤煤粉气流的点火实验
        4.4.1 煤质分析
        4.4.2 实验参数
        4.4.3 实验结果
    4.5 无烟煤煤粉气流的点火实验
        4.5.1 煤质分析
        4.5.2 实验参数
        4.5.3 实验结果
    4.6 无烟煤煤粉气流点火特性的数值计算
        4.6.1 计算模型
        4.6.2 网格划分
        4.6.3 边界条件
        4.6.4 有效性分析
        4.6.5 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温氧气点火方法在W火焰锅炉的数值计算研究
    5.1 锅炉设备
        5.1.1 煤粉燃烧器
        5.1.2 制粉系统
        5.1.3 煤质分析
    5.2 高温氧气点火及稳燃系统
        5.2.1 设计方案
        5.2.2 工作原理
    5.3 旋风筒燃烧器的数值计算
        5.3.1 几何模型
        5.3.2 边界条件
        5.3.3 煤质分析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超高温火焰点火方法的实验研究
    6.1 超高温火焰发生器
        6.1.1 工作原理
        6.1.2 性能实验
        6.1.3 超高温火焰的燃烧反应速率常数
    6.2 超高温火焰点火燃烧器
    6.3 实验研究
        6.3.1 锅炉概况
        6.3.2 最佳运行参数实验
    6.4 锅炉冷态启动的性能测试
        6.4.1 飞灰含碳量测试
        6.4.2 锅炉升温升压曲线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四角切圆锅炉的富氧稳燃特性研究
    7.1 研究目标
    7.2 锅炉设备介绍
        7.2.1 锅炉本体
        7.2.2 燃烧系统
        7.2.3 煤质分析
    7.3 氧气稳燃方案
    7.4 数值计算
        7.4.1 研究工况
        7.4.2 氧气助燃烧效果的评价标准
        7.4.3 计算模型
        7.4.4 网格划分
        7.4.5 有效性分析
        7.4.6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创新点
    8.2 主要研究结论
    8.3 不足之处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300MW燃煤机组节油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2章 启动过程中的规程分析及优化
    2.1 锅炉技术规范
    2.2 燃烧系统规范
        2.2.1 点火及助燃材料
    2.3 运行规程中对燃油使用的要求
        2.3.1 燃油泄漏试验
        2.3.2 点火步骤
    2.4 规程分析与优化
第3章 制粉系统规程分析及优化
    3.1 制粉系统设备规范
    3.2 制粉系统启动规程
        3.2.1 启动前的检查与准备
        3.2.2 磨煤机的启动
        3.2.3 磨煤机的停运
    3.3 规程分析与优化
第4章 技术应用及分析
    4.1 机组启动过程过程中的应用
    4.2 磨组启停过程中的应用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锅炉冷态启动曲线
    附录2 锅冷态高中联合启动曲线
致谢
作者简介

(3)微油点火技术在200MW机组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国内微油点火技术发展现状
        1.3.1 国内微油点火技术发展现状
        1.3.2 国内微油点火技术应用实例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微油点火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1 微油点火技术原理
    2.2 微油点火技术的优势
    2.3 低负荷稳燃性能分析
    2.4 可靠性分析
    2.5 经济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油点火在丰镇发电厂的应用方案
    3.1 丰镇发电厂#4锅炉机组的简要特性
    3.2 丰镇发电厂#4锅炉微油点火设备改造
    3.3 微油点火油枪点火原理
    3.4 微油点火燃烧器改造
    3.5 微油点火燃烧器功能特点
    3.6 微油点火系统构成
    3.7 微油点火图像火检系统
    3.8 微油点火燃烧器壁温检测系统
    3.9 微油点火系统设备的安装
    3.10 微油点火系统设备的调试
    3.11 微油点火系统设备的检修与维护
    3.12 本章小结
第4章 丰镇发电厂#4炉微油点火燃烧器改造后首次点火启炉方案
    4.1 #4 炉微油点火燃烧器改造后首次点火前实验步骤
    4.2 锅炉点火启动过程
    4.3 微油点火实际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4.3.1 应用微油点火启炉注意事项
        4.3.2 微油点火系统设备检修和维护中注意事项
        4.3.3 微油油枪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4.4 微油点火改造后产生的经济效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电站锅炉点火系统节油改造项目的财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电站锅炉点火系统节油改造项目评价的研究情况
        1.2.2 改造项目的财务评价研究情况
    1.3 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电站锅炉点火系统节油改造项目财务评价基础理论
    2.1 净现值NPV
    2.2 内部收益率IRR
    2.3 投资回收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站锅炉点火系统节油改造项目财务评价方法与模型
    3.1 等离子和微油点火节油改造项目概况
        3.1.1 等离子点火技术
        3.1.2 微油点火技术
        3.1.3 等离子和微油的优缺点比较
        3.1.4 等离子和微油的技术风险与防控
        3.1.5 等离子和微油节油改造的间接经济效益
    3.2 等离子和微油节油改造项目的投资收益及费用分析
        3.2.1 等离子节油改造项目的投资收益和费用分析
        3.2.2 微油节油改造项目的投资收益和费用分析
    3.3 电站锅炉点火系统节油改造项目的财务评价方法和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站锅炉点火系统节油改造项目的敏感性分析
    4.1 投资方案敏感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4.2 电站锅炉点火系统节油改造项目的敏感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站锅炉点火系统节油改造项目财务评价案例研究
    5.1 在役机组节油改造的典型应用
        5.1.1 采用财务评价模型对在役机组节油改造项目进行财务评价
        5.1.2 在役机组节油改造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及投资回收期计算
    5.2 基建机组节油改造的典型应用
    5.3 已完成节油改造电厂节油项目的实际间接经济效益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成果
    6.2 创新点
    6.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石油安全概述
    一、石油安全的理论前提
        (一) 石油安全的定义与内涵
        (二) 石油安全的判断标准
        (三) 石油安全的影响因素
        (四) 石油安全与国家安全
    二、石油安全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一)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 石油安全对中国实现工业化的现实意义
        (三) 石油安全对推动中国城市化的现实意义
        (四) 石油安全对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以科学发展观分析中国石油安全的现状
    一、中国石油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 供需状况不稳定
        (二) 能源结构不科学
        (三) 消费模式不合理
        (四) 储备制度不完善
    二、中国石油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储量趋向枯竭且受国际供给影响
        (二)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且消费结构滞后
        (三) 利用率偏低且节油制度滞后
        (四) 国际油价波动且运输通道单一
第三章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石油安全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石油的高效利用
        (一) 健全石油法律体系
        (二) 深化石油管理体制改革
        (三) 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石油利用率
    二、发展新能源新经济减少对石油依赖性
        (一) 大力扶持新能源的开发
        (二) 发挥政府作用建立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三) 借鉴先进经验发展低碳经济
    三、建立科学的节油管理体制与长效机制
        (一) 建立科学的节油管理体制
        (二)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油激励机制
        (三) 加强政府对节油的宣传和引导
    四、实施多元化的石油战略
        (一) 加大国内石油勘探力度
        (二) 多渠道进口石油
        (三) 提高中国石油运输能力
    五、加强石油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一)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开发石油资源
        (二) 建立东亚石油的合作机制
        (三) 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储备制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欧洲控制石油消费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欧盟国家控制石油消费的主要措施
    (一) 大力推进节约使用石油
        1. 技术节油措施。
        2. 政策性节油措施。
        3. 交通上的节油措施。
    (二) 以气代油
    (三) 发展核电和水电
    (四) 其他的节油措施
        1. 发展生物能源。
        2.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二、对我国的启示

(7)中国石油安全现状与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2 石油安全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一般安全理论
        2.1.1 传统安全
        2.1.2 非传统安全
    2.2 石油安全的内涵
        2.2.1 西方国家对石油安全的认识
        2.2.2 中国对石油安全的界定
    2.3 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分析
        2.3.1 资源因素
        2.3.2 经济因素
        2.3.3 政治因素
        2.3.4 运输因素
        2.3.5 技术因素
        2.3.6 战略因素
3 中国石油安全现状与问题
    3.1 中国石油安全现状分析
        3.1.1 中国石油生产现状
        3.1.2 中国石油需求现状
        3.1.3 中国石油进口现状
    3.2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分析
        3.2.1 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巨大,对外依存度攀升
        3.2.2 中国石油进口单一
        3.2.3 中国石油定价机制不完善
        3.2.4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尚未成熟
        3.2.5 中国石油供给受制于大国
4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选择
    4.1 节约或替代对石油资源的消耗
        4.1.1 节能减排,提高石油利用率
        4.1.2 开发新能源,替代石油消耗
    4.2 多元化的石油供应体系
        4.2.1 进口多元化
        4.2.2 投资海外石油市场
    4.3 争取国际油价话语权
        4.3.1 改善我国石油定价机制
        4.3.2 建立石油期货市场
    4.4 完善石油储备体系
        4.4.1 立法先行
        4.4.2 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基于AHP和灰色关联分析的中国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评价及战略对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
        1.4.1 基本内容
        1.4.2 创新点
2 石油安全及供应链中断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石油安全
        2.1.1 石油安全概念的提出
        2.1.2 石油安全
    2.2 石油供应中断涵义和判断标准
        2.2.1 石油供应中断具体涵义
        2.2.2 我国石油供应中断的判断标准
    2.3 供应链中断风险管理
        2.3.1 供应链中断风险概念
        2.3.2 供应链中断风险管理的步骤
        2.3.3 供应链中断风险管理的原则
3 石油供需现状分析
    3.1 石油供给分析
        3.1.1 中国石油供给现状
        3.1.2 中国未来石油生产能力
        3.1.3 世界石油供应格局变化
    3.2 石油需求分析
        3.2.1 中国石油进口现状
        3.2.2 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3.2.3 人均石油消费量将持续上升
        3.2.4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
        3.2.5 中国未来石油需求预测
4 中国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分析及评估
    4.1 本文选用的评价方法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灰色关联分析
    4.2 中国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分析
        4.2.1 中国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的评估指标
        4.2.2 中国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的定量评价
    4.3 基于AHP和灰色关联分析的规避风险战略对策选择
        4.3.1 参考数据及隶属度的确定
        4.3.2 灰色关联分析
5 国外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防范经验借鉴
    5.1 美国的石油战略
        5.1.1 石油开发战略
        5.1.2 石油运输战略
        5.1.3 石油储备战略
        5.1.4 可持续发展战略
        5.1.5 跨国公司战略
        5.1.6 石油期货市场战略
    5.2 日本的石油战略
        5.2.1 多元化
        5.2.2 规模化
        5.2.3 科技化
        5.2.4 制度化
        5.2.5 民间化
        5.2.6 政治化
    5.3 英国的石油战略
        5.3.1 石油供应战略
        5.3.2 石油消费战略
        5.3.3 石油运输与交易战略
6 中国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战略对策选择
    6.1 中国石油安全的短期策略
        6.1.1 立足国内保障供给
        6.1.2 石油进口多元化
        6.1.3 石油运输方式及运输线路的多元化
        6.1.4 加大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
    6.2 中国石油安全的中期策略
        6.2.1 建立风险预警和安全评价体系
        6.2.2 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6.2.3 提高海上承运能力及油港接卸能力
    6.3 中国石油安全的长期策略
        6.3.1 建立完善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6.3.2 开发新能源及替代能源
        6.3.3 积极开展能源外交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特点
    1.2 文献综述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现状
        1.2.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2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2.1.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诠释
        2.1.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4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2.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界定
        2.2.1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2.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3.1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
        2.3.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2.4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2.4.1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2.4.2 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2.4.3 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2.4.4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5 小结
第3章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3.1 世界油气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世界油气资源、储量、投资、成本状况分析
        3.1.2 世界油气供需状况分析
        3.1.3 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分析
    3.2 资源和勘探情况
        3.2.1 油气资源量
        3.2.2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状况
    3.3 油气开发与生产
        3.3.1 我国油气生产能力分析
        3.3.2 我国炼油化工能力分析
        3.3.3 国内勘探开发成本与投资分析
    3.4 石油进口与消费
        3.4.1 石油消费能力分析
        3.4.2 石油进出口情况分析
        3.4.3 石油供需平衡分析
    3.5 石油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3.6 我国石油行业的基本情况
        3.6.1 行业组织的发展变化
        3.6.2 我国石油企业的技术经济实力
    3.7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其他情况
        3.7.1 代油能源的发展情况
        3.7.2 石油战略储备情况
    3.8 小结
第4章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4.1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
        4.1.1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
        4.1.2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要素
        4.1.3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特征
        4.1.4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4.1.5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内容和实现过程
    4.2 构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2.1 构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4.2.2 构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4.2.3 构建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程序
    4.3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
    4.4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4.4.1 石油工业资源子系统指标分析
        4.4.2 石油工业经济子系统指标分析
        4.4.3 石油工业社会子系统指标分析
        4.4.4 石油工业生态环境子系统指标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5.1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评价思路
        5.1.1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1.2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思路
    5.2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5.2.1 原始指标的获取
        5.2.2 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5.2.3 各子系统可持续协调水平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5.3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5.3.1 指标数据的获取
        5.3.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5.3.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5.3.4 基于改进TOPSIS 法的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5.3.5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组合评价
        5.3.6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协调水平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5.4 评价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趋势预测
    6.1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趋势预测的思路与方法
    6.2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趋势预测指标的选择
        6.2.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
        6.2.2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趋势预测指标的灰色关联选择
    6.3 基于GM(1,1)的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预测
        6.3.1 GM(1,1)模型的基本原理
        6.3.2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GM(1,1)预测
    6.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趋势预测
        6.4.1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
        6.4.2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支持向量机预测
        6.4.3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协调水平与协调发展水平的趋势分析
    6.5 预测结果分析
    6.6 小结
第7章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实施可持续的石油资源战略对策
        7.1.1 加快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步伐
        7.1.2 积极利用国际油气资源
        7.1.3 实施多元化的油气贸易方式
        7.1.4 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7.2 实施可持续的石油产业发展对策
        7.2.1 完善石油工业现代管理体制
        7.2.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7.2.3 加强石油替代能源的有效开发
        7.2.4 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7.3 促进油气勘探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7.3.1 以理念创新引领社会责任
        7.3.2 积极推进油气资源的清洁生产
        7.3.3 加快油气回收进程,循环利用水资源
        7.3.4 建立油气田环境恢复保障机制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供需平衡视角下的我国石油资源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本研究的意义
    1.2 已有相关成果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1.2.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1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1.3.2 多种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1.4 论文结构及数据来源
        1.4.1 论文结构
        1.4.2 数据来源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关于能源及石油安全的界定
        2.1.1 能源安全的界定
        2.1.2 石油安全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分析
        2.2.1 经济学供需理论
        2.2.2 资源稀缺性与资源配置理论
    2.3 石油资源供需的一般影响因素分析
        2.3.1 经济增长对石油资源供需的影响分析
        2.3.2 价格波动对石油资源供需的影响分析
        2.3.3 国际能源政治对石油资源供需的影响分析
第3章 世界石油资源视野下的我国石油供需现状
    3.1 世界石油资源供需现状分析
        3.1.1 世界石油资源供给和需求现状
        3.1.2 世界石油资源市场发展现状
        3.1.3 世界石油资源未来供需趋势分析
    3.2 我国石油资源供给现状分析
        3.2.1 我国石油资源国内供给状况
        3.2.2 我国石油资源进口状况
    3.3 我国石油资源需求现状分析
        3.3.1 我国石油资源国内需求状况
        3.3.2 我国石油资源供需矛盾分析
第4章 我国未来石油资源供给与需求的预测分析
    4.1 我国未来石油资源的供给预测
        4.1.1 灰色预测法对供给预测
        4.1.2 趋势预测法对供给预测
    4.2 我国未来石油资源的需求预测
        4.2.1 灰色预测法对需求预测
        4.2.2 趋势预测法对需求预测
        4.2.3 消费弹性法对需求预测
    4.3 能源机构和研究对我国石油资源供需预测
        4.3.1 OPEC 的预测
        4.3.2 IEA 的预测
        4.3.3 其他研究的预测
第5章 我国石油安全现状与趋势分析
    5.1 我国石油安全战略意义
        5.1.1 石油安全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5.1.2 石油安全与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1.3 石油安全与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
    5.2 我国石油安全现状分析
        5.2.1 我国石油资源储备状况
        5.2.2 进口石油依赖带来的石油安全问题
        5.2.3 我国石油资源进口运输通道分析
        5.2.4 国内石油资源供需不平衡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威胁
        5.2.5 清洁发展与节油降耗问题突出
    5.3 我国石油安全趋势分析
        5.3.1 国内石油供小于求是影响未来石油安全的重要因素
        5.3.2 未来石油安全形势严峻
第6章 我国石油资源安全评价
    6.1 多要素指标体系的石油资源安全评价
        6.1.1 评价方法
        6.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6.1.3 我国石油资源安全综合评价
    6.2 其他方法对石油资源安全评价
        6.2.1 层次分析法对石油资源安全评价
        6.2.2 德尔菲法对石油资源安全评价
第7章 发达国家石油安全战略
    7.1 美国石油安全战略
        7.1.1 美国石油资源现状
        7.1.2 美国石油安全战略
    7.2 日本石油安全战略
        7.2.1 日本石油资源现状
        7.2.2 日本石油安全战略
    7.3 欧盟石油安全战略
        7.3.1 欧盟石油资源现状
        7.3.2 欧盟石油安全战略
第8章 关于我国石油安全的对策
    8.1 关于石油资源供给的对策
        8.1.1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施行监管机制
        8.1.2 采用先进技术增加国内石油资源开采量
        8.1.3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提高石油资源储备量
        8.1.4 采取多种渠道进口国外石油
        8.1.5 确保石油运输安全
    8.2 关于石油价格的对策
        8.2.1 改革并逐步消除我国油价机制的弊端
        8.2.2 调整政府定价的决策职能
        8.2.3 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
        8.2.4 改革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
        8.2.5 增强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8.3 关于节油的对策
        8.3.1 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
        8.3.2 逐步建立节油型的产业
        8.3.3 发展石油替代能源
        8.3.4 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及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四、加强节油代油工作确保石油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 [1]纯氧在电站锅炉点火及稳燃过程中的助燃特性研究[D]. 闫高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2]300MW燃煤机组节油技术研究与应用[D]. 宋超.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3]微油点火技术在200MW机组的应用研究[D]. 卓智.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4]电站锅炉点火系统节油改造项目的财务评价研究[D]. 李本伟. 华北电力大学, 2012(12)
  • [5]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研究[D]. 奚望. 长春理工大学, 2012(03)
  • [6]欧洲控制石油消费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殷建平,黄辉. 改革与战略, 2010(12)
  • [7]中国石油安全现状与战略分析[D]. 武淑慧.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2)
  • [8]基于AHP和灰色关联分析的中国石油进口供应链风险评价及战略对策选择[D]. 冯晓华.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3)
  • [9]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D]. 朱颖超.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1)
  • [10]供需平衡视角下的我国石油资源安全研究[D]. 郭琳. 吉林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加强以油代油工作确保用油安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