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

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

一、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路绍琰,吴丹,马来波,高春娟,王亮,张辉,张琦[1](2021)在《中国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概况及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中国太阳能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太阳能光热、光伏发电的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和市场现状,指出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多能互补等将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

舒波,张阳,王家倩,杨尽,丁玎[2](2021)在《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因具有低能耗、低成本、无污染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全球学者对"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部件、性能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通过对近20年来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的研究进展及态势的分析,发现目前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研究的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地域分布与太阳能辐射具有显着的地理空间契合性特征;在研究技术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研究主要集中在严寒、寒冷及夏热冬冷地区等。最后,对加强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的研究、地区的拓展、建筑部件组合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高艳[3](2021)在《基于组件蒸发特性的BIPV/T制冷剂系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太阳能的综合利用状况对我国建筑节能以及社会综合能源消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太阳能光电光热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太阳能光电光热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制冷剂泵动力型BIPV/T制冷剂系统所存在的换热效果差、工质分液不均、电池覆盖率低等问题,对原有系统进行了改进,并开展了以下研究:(1)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新型PV/T组件的数学模型(包括制冷剂工质的流动传热模型、玻璃盖板的传热模型、太阳能电池片的传热模型、吹胀式蒸发板的传热模型),并且对数学模型进行了离散求解,得到了新型PV/T组件的蒸发特性。(2)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吹胀式蒸发板的蒸发特性,搭建了吹胀式蒸发板蒸发特性的实验台,分析了不同实验工况条件下,吹胀式蒸发板的吸热功率及进出口工质的输出规律。进而将实验结果与上一章的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对比,为BIPV/T制冷剂系统的改进与优化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3)完成了对原有BIPV/T制冷剂系统的改进工作,提高了吹胀式PV/T组件的换热效果,解决了原有系统中存在的垂直立面分液不均的问题,利用变频式制冷剂泵,实现了不同工况的可调节性,通过实验的方法对改进后的BIPV/T制冷剂系统进行性能测试与分析,并利用聚类的方法对系统改进前后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得出改进后的BIPV/T制冷剂系统性能得到较大提升。(4)基于实验数据与结论,利用TRNSYS软件开发了BIPV/T制冷剂系统中制冷剂环路模块,并以大连市某四层办公建筑为案例进行了BIPV/T制冷剂系统的设计计算。利用TRNSYS软件建立了BIPV/T制冷剂系统的仿真模型,对全年光电系统以及夏季与过渡季节光热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动态模拟;并对BIPV/T制冷剂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得到了BIPV/T制冷剂系统的年节省能量、总节能费用、经济回收期以及系统的环保效益。

张昊[4](2021)在《拉萨城市集合住宅太阳辐射利用与住区布局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能源转型的发展需求下,太阳能作为洁净的新型能源,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在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建筑的布局模式对住区太阳辐射获得量影响巨大,不同的布局可使建筑立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变化20%~80%。然而在实际项目中,设计者通常只关注土地利用率最大化的单一目标,从而忽略了住区整体太阳辐射利用的问题,这对于拉萨等太阳能富集地区来说,无疑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合理的住区布局是太阳能利用的前提,针对拉萨住宅太阳辐射利用与住区布局关联性的研究,对于促进建筑节能和提升住区太阳能利用效率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住区布局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实地和网络调研,确定了拉萨城市住区典型布局模式,利用Ecotect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分析在不同布局模式下住宅立面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获得量,计算朝向、建筑间距、山墙间距、建筑高度等不同设计要素对太阳辐射获得量的影响关系。将太阳辐射值作为科学的量化指标与拉萨市住区设计相结合,总结以太阳辐射获得量为影响因素的住区设计优化方法,为今后拉萨城市集合住区合理利用太阳辐射提供便利。通过对住区布局模式和设计要素的模拟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1)拉萨多层集合住区最利于太阳辐射利用的平面布局模式是混合错列式,高层住区最利于太阳辐射利用的布局模式是纵向错列式。当住区内存在不同高度建筑时,应按照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规则排列。(2)平行行列式、横向错列式、纵向错列式最适合太阳辐射利用的朝向为正南到南偏东15°,混合错列式最适合太阳辐射利用的朝向为南偏西15°到30°。(3)综合考虑住区太阳辐射与土地利用率,确定了拉萨建筑间距应控制在1.35H—1.55H之间。(4)不同布局模式住区适合太阳辐射利用的山墙间距截然不同,应选择合适的山墙间距进行布局设计。最后,总结以上研究成果,提出了拉萨地区基于太阳辐射利用的住区布局优化策略,并运用策略指导完成四个住区设计,通过设计实践来验证优化策略的可行性,为拉萨市住区太阳辐射利用提供理论和方法。

杨雪秀[5](2021)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北方农村太阳能供热系统3E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太阳能已成为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利用太阳能供热是一种新型能源利用技术。北方农村地区供热主要以烧散煤和秸秆为主,不仅能源利用效率低,而且燃烧后未经过处理的废气直接排放,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从建筑节能角度出发,将太阳能应用于北方农村供热系统中,可以有效减少传统化石能源使用,改善室内供暖效果及大气环境质量。本文以北方农村地区的单体式建筑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辅助热源的太阳能供热系统进行能耗分析(Energy)、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与经济性(Economy)分析,具体研究内容以及结论如下:(1)利用De ST建立北方农村地区的单体式建筑模型,以锦州市为例计算全年动态逐时热负荷。考虑到太阳能的不稳定性,设计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联合供热系统、太阳能与燃气锅炉联合供热系统、太阳能与燃煤锅炉联合供热系统以及太阳能与电锅炉联合供热系统四个供热方案,对太阳能集热器、蓄热水箱、辅助热源等进行选型计算,并以费用年值为目标函数,对太阳能集热器面积与蓄热水箱体积进行优化设计。(2)利用TRNSYS进行能耗模拟分析,建立太阳能与辅助热源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型,对比四种方案运行特性及能耗。结果表明:太阳能与燃煤锅炉联合供热系统运行能耗最大,其次是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联合供热系统、太阳能与燃气锅炉联合供热系统与太阳能与电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由于燃煤价格低、燃煤锅炉能耗大,导致以费用年值最低时太阳能与燃煤锅炉联合供热系统能耗最大。(3)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Life cycle assessment,LCA)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核算并对比四种方案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温室效应与人体健康是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在四种方案中分别占比67%~82%和14%~31%,酸化、富营养化、光化学氧化以及资源消耗影响较小;辅助热源为电锅炉时环境负荷最大,辅助热源为生物质锅炉时环境负荷最小;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生产阶段对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联合供热系统贡献最大,使用阶段对其他三种方案贡献最大。(4)利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Life cycle costing,LCC)进行经济性评价,核算并对比四种方案生命周期成本。结果表明:太阳能与燃气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最大,太阳能与燃煤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生命周期成本最小。(5)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方法进行3E评价,从环境改善角度定义经济效率指标和能耗生态效率指标。结果表明:太阳能与生物质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率和能耗生态效率最小,太阳能与电锅炉联合供热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率和能耗生态效率最大;太阳能供热系统四种方案的能耗、环境、经济评价维度之间存在权衡关系,忽略某些方面可能带来问题转移。

齐静妍[6](2021)在《基于供需比的居住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与设计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阳能利用是建筑实现零能耗目标的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常规能源,保护环境资源,而且可以解决资源匮乏地区冬季采暖等问题。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地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的形式,从而达到节约建筑耗能的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节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而我国的建筑能耗量占比依然巨大,其中城镇居住建筑运行耗能占绝大部分。面对当下建筑形式和节能要求地不断变化,本文提出从各气候区整体的采暖需求与采暖潜力的角度来重新认知太阳能利用在全国的适宜性,并探究了各项被动式策略在各气候区的最优设计策略组合。研究主要从区划原则、区划指标选取、区划方法、区划结果分析以及设计策略最优组合的计算五个方面展开。本文首先通过对建筑气候分区方法的讨论,确立本文基于综合指标的分级分区方法,提出了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研究应遵循综合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取大去小原则;通过研究直、散射辐射对城镇居住建筑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的影响规律,发现直射辐射更适宜对城镇居住建筑利用太阳能潜力进行判断;提出了新的综合适用性指标-辐射度时比,此指标不仅包含了以往研究普遍使用的潜力指标-辐射温差比,同时新加入了采暖需求指标-采暖度日数因素的影响,综合这两个因素并进行同维度处理后得到的辐射度时比值可以表达一个地区太阳能采暖的供需情况,并基于该指标通过GIS10.4获得了全国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的综合适用性分区图。针对既有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多从气候潜力角度出发,未充分考虑采暖需求的问题,本研究提出采暖度日数作为各气候区采暖需求的判断指标,并针对现行典型建筑热工性能修正了计算采暖期求取的临界温度,将原临界温度5℃修正为12℃。在太阳能采暖潜力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全国采暖需求在空间上的等级分布规律,发现我国北部地区是全国采暖需求最高区域,依次随纬度向南递减。综合考虑潜力指标与采暖需求指标的影响,并对这两个指标单位进行同维度换算,得到采暖期日总辐射总和与采暖期度时数的比值,即辐射度时比,经过计算与插值获得了全国范围内太阳能利用的综合适用性等级分布特征。通过对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重新定义了最适宜进行太阳能采暖的区域意识:全国最佳适用区为青藏高原南部与温和地区大部,最不适用区主要为东北地区。当不考虑建造成本性价比收益时,可参考采暖潜力分区,潜力越大可利用性就越高;当考虑收益时,应参考综合适用性分区,综合适用性越高,建造利用太阳能采暖的居住建筑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大。针对现有研究多从农村建筑太阳能采暖利用潜力出发的片面性问题,本研究从城镇居住建筑在采暖能耗上的占比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人口指标的原则选取了240个符合要求的气象台站,并从城镇居住建筑在全国的基于供需比的太阳能采暖适用性角度进行研究。针对我国缺乏最优被动式设计措施组合设计策略的量化计算方法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正交试验法对具有不同取值的被动式设计措施模型进行热负荷模拟试验得到标准值,再对该值进行进一步的模拟,最后得到优化后的设计值,即相应的被动式设计措施的最优设计值。建立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被动式设计方法,可对不同设计区的居住建筑进行模拟并得到最优设计值。在得到最优值的同时,还可得到一定热负荷范围内的所有组合措施类型的取值情况。当该地区的综合适用性较低时,选取最优值可能会导致较高的成本。因此当需要考虑收益性价比时,可根据此方法选取能耗适中情况下对应的设计措施组合与取值。

徐振[7](2021)在《不同气候区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适应性研究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农村地区住宅建筑分散不利于集中供暖和以燃煤为主的取暖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国家倡导的清洁取暖政策下,本文结合太阳能和热泵利用技术,建立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以满足农村地区冬季供暖需求。由于不同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和气候条件存在差异,系统的适应性是其应用和推广的重要考量因素。本文通过模拟研究,分析该系统在不同气候区的适用情况,并从配置和控制策略上对系统做进一步的优化。首先,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一种串联非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分析系统的不同供暖模式,确定系统中太阳能集热器、蓄热水箱、热泵等部件的容量。利用TRNSYS软件建立系统仿真模型,为反映实际运行特性,通过配置系统控制策略,实现其在不同条件下供暖模式的自主切换。此外,在太原市搭建系统实验台,通过实验与模拟数据对比,计算运行过程中蓄热水箱内温度和热泵功率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5%、2.6%,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其次,根据《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中的设计原则,在冬季需供暖的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地区选取了七个典型地点:嫩江、哈尔滨、沈阳、太原、郑州、武汉、重庆,进行建筑的逐时热负荷计算。在此基础上,选定系统中各设备容量大小并进行全年动态仿真模拟。从可行性、节能效益、经济效益、环保效益方面评价系统在各地区的适应性,得出利用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供暖的适应性地区依次为:寒冷地区>严寒地区>夏热冬冷地区。最后,对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不同气候区系统集热器的最佳安装倾角、热泵机组容量、蓄热水箱容量,并从控制上优化系统的蓄热温差,使得系统运行更加经济合理。本课题的研究可作为农村各地区开展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应用时的参考,对推动清洁供暖、改善人居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康美华[8](2021)在《北京农村住宅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推进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民生工程的大背景下,各地区纷纷出台了适宜当地的清洁供暖政策,大力开展清洁能源供暖试点研究项目。同时,北方农村居民建筑仍存在部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差,热量流失严重,因此,对北方典型城市北京市农村居住建筑提出一种应用太阳能与空气能互补的清洁供热方式,在替代传统散煤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太阳能资源,从而达到降低供暖能耗、改善室内热环境以及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本文首先对北京市农村地区自然资源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清洁供暖政策以及房间供暖需求等因素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运用De ST-H软件对典型农宅进行能耗模拟,得出在推动农村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中,可选择外墙、门窗和屋顶中1~3项进行节能改造。通过对不同节能改造方案的改造费用、运行费用、费用年值进行最小值对比,并结合节能率要求,是优先进行北向外墙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与更换节能门窗,经济条件允许的可进行屋面保温。其次,在北京延庆地区搭建了一套用于农村居民供暖和生活热水用的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系统,以研究系统能效。基于对供热机组的冬季供暖实时监测,得出不同室外温度下太阳能集热系统平均效率、供热系统效率、太阳能保证率、供水温度等性能参数。最后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对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组合系统营造的室内热环境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不同节点处温度场的分布,同时对组合系统的节能、环保、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不仅应包含利用清洁能源实现“无煤化”,还应对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保温改善。为优化系统效率,在北京地区采用太阳能﹣空气能热泵进行供热采暖技术是可行的,为系统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参考。

蔺阿琳[9](2020)在《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与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对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已使得现代生活变得舒适环保,尤其在应对当今全球能源短缺问题方面,太阳能在其能源转化领域发挥着突出贡献,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具有人口高度聚集、用电需求量多、建筑密度大等特征,城市太阳能利用由此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本研究基于城市环境现状及能源需求、太阳能利用的客观发展趋势和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缺失等研究背景,以太阳能可利用空间有序、高质量开发建设为目标,挖掘城市规划与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的作用机理,揭示空间尺度与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的关系并构建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模型。以哈尔滨市为例,评估主城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提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策略。全文在“理论研究-机理解析-模型构建-空间评估-规划实施”的技术框架下展开研究。在理论研究层面,对城市太阳能利用与城市规划相互影响关系和城市太阳能利用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此奠定了本文的研究基础。结合能源景观和能源规划理论、空间规划相关理论和太阳能利用相关理论分析,对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现有的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设计框架进行归纳,为研究构建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在机理解析层面,阐述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分异特征和制约因素。通过实地踏勘、公众和专家问卷访谈、视觉Q方法以及文献分析法对我国城市太阳能利用的安装现状、使用偏好、视觉景观影响以及地理空间、行政空间和用地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总结我国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四个方面:空间分布与开发秩序、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国家政策与地方制度、视觉感知与使用偏好,可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评估指标选取等方面的支持,并为模型构建奠定基础。在模型构建层面,以评估目标框架为指导,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标准构建-评估模型解析”的思路构建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模型。综合关键词频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与可转换主观评价量化法等方法构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结合概念内涵、设立依据、衡量标准以及描述方法建立评估指标的评价标准。最后依据空间应用尺度划分评估模型为三个子模型,分别是城市整体尺度下的宏观层级子模型、城市分区尺度下的中观层级子模型和单体建筑尺度下的微观层级子模型。通过探究城市空间要素、主观感知偏好与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的关系,为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与规划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在空间评估层面,论文以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子模型为基础,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借助Arc GIS工具,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级评估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其中宏观层级评估结果是基于城市整体尺度借助规划数据的评估,适用于整体城区;中观层级评估结果是基于分区尺度借助现状数据的评估,偏重已建成区;微观层级评估结果是基于单体建筑尺度借助现状数据的评估,偏重已建成区。通过宏观和中观层级评估结果的耦合,从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视角得到太阳能可利用空间适宜性评估结果,从而形成规划框架。同时,通过微观层级评估结果,归纳形成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的规划引导。在规划实施层面,从控制性和引导性两个维度提出哈尔滨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策略。根据宏观和中观层级耦合结果提出控制性规划策略,着眼于提出不同空间类型的管控策略,以及实现新旧城区重点性布局。同时,探索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的发展时序和功能定位。根据微观层级结果提出引导性规划策略,着眼于提升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的开发质量。通过规划重点区域,提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质量提升的措施;同时通过协调建筑个体太阳能利用形式来促进景观风貌的保护,结合创新设计用以提升公众的视觉审美。此外,为了保障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实施还应该建立各部门协调的管理监督机制,促进与法定规划衔接,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完善城市太阳能开发的保障机制。为了应对当前城市太阳能利用空间开发失序以及与城市规划脱节等问题,本研究深入探索了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问题,通过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研究将太阳能利用空间和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塑造有机结合。通过控制建设范围、提出建设要求、规划建设时序等手段为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模型作为一个评估方法将空间规划与能源规划相结合,是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补充,也是对空间规划的深入探讨和思考。

刘鹏达[10](2019)在《东北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以长春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更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了更舒适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建筑能耗以及环境污染却成为了当前发展的关键问题。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环保且取之不尽的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重视,特别是在东北地区,由于日照丰富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住宅小区开始尝试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日趋成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住宅中应用普遍。虽然许多家庭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但是绝大多数都是用户自行安装的,这就导致了在没有详细规划的前提下,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混乱,样式不统一,管线布置凌乱,十分不美观;另外,太阳能集热器尺寸固定,形式单一,与建筑不协调;而且在技术构造方面,无论是对住宅建筑本身,还是太阳能热水器,都对东北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考虑不足。所以,如何通过美学角度来使得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建筑有机的结合,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及东北地区太阳能热水器应用现状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长春地区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现状及一体化的程度进行分析,找出东北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建筑一体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研究。从美学设计、构造技术等方面探讨住宅建筑中存在的一体化问题。在美学设计的研究中,重点研究建筑表现手法,使集热器作为构件和设计元素与住宅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在保证功能和效率的前提下,还具有防护、保温、遮阳以及外观设计元素等功能。结合集热器的色彩、肌理、材质等特点研究了集热器作为设计元素与住宅建筑外观整合设计的方法。在美观方面,提出了延伸式,转变式和替代式三种结合方法;在构造技术方面,根据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建筑在结合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对集热器的尺度比例、模数、储水箱的位置、管线的布置及管井的布局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针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住宅建筑设计方式,对太阳能集热器的位置、布置方式进行详细规划。本文从设计的角度研究了东北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建筑一体化的设计,使太阳能热水器作为一种建筑设计语言融入到住宅建筑当中来,成为建筑构件的一部分。对国内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建筑一体化设计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概况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太阳能资源及产业发展概况
    1.1 太阳能资源状况
    1.2 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概况
2 光热利用技术
    2.1 太阳能光热利用现状
    2.2 太阳能低温集热技术
    2.3 太阳能中高温集热技术
3 光伏发电技术
    3.1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现状
    3.2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技术
4 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趋势
    4.1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4.2 太阳能海水淡化
    4.3 多能互补与微能网
    4.4 太阳能多元化应用
5 结论

(2)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内涵
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地域分布特征
    2.1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发展历程
    2.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地域分布特征
        2.2.1 太阳能资源分布特征
        2.2.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分布特征及其对比分析
3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主要研究内容
    3.1 基于性能提升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
        3.1.1 基于建筑布局提升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
        3.1.2 基于建筑材料改善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
        3.1.3 基于建筑部件提升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
    3.2 基于热工性能评估的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
    3.3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设计数值模拟
4 结束语

(3)基于组件蒸发特性的BIPV/T制冷剂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能源概况及发展趋势
    1.2 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现状
        1.2.1 太阳能PV/T集热器的发展现状
        1.2.2 太阳能PV/T热泵系统的发展现状
        1.2.3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BIPV/T)的发展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2 PV/T组件蒸发特性理论分析
    2.1 PV/T组件的数学模型
        2.1.1 PV/T组件的区域划分
        2.1.2 制冷剂工质的流动传热模型
        2.1.3 玻璃盖板的传热模型
        2.1.4 太阳能电池片的传热模型
        2.1.5 吹胀式蒸发板的传热模型
    2.2 辅助参数计算公式
        2.2.1 管道与制冷剂工质的对流换热系数
        2.2.2 制冷剂工质的摩擦压降
        2.2.3 制冷剂工质的物性参数
    2.3 PV/T组件数学模型的求解
        2.3.1 PV/T组件数学模型的离散
        2.3.2 计算流程
    2.4 PV/T组件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吹胀式蒸发板蒸发特性实验研究
    3.1 实验原理及方案设计
    3.2 实验系统主要部件及其选型设计
    3.3 实验测试系统及误差分析
        3.3.1 实验测试方案
        3.3.2 系统评价方法及误差分析
    3.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BIPV/T制冷剂系统实验平台的建立与结果分析
    4.1 BIPV/T制冷剂系统的分析与改进
        4.1.1 改进前BIPV/T制冷剂系统的分析
        4.1.2 BIPV/T制冷剂系统的改进
    4.2 实验测试系统及误差分析
        4.2.1 实验测试方案
        4.2.2 系统评价方法
        4.2.3 实验误差分析
    4.3 改进后的效果分析
    4.4 实验工况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BIPV/T制冷剂系统的模拟分析
    5.1 案例介绍
    5.2 TRNSYS仿真模拟方案
        5.2.1 TRNSYS软件介绍
        5.2.2 吹胀式BIPV/T模块开发
        5.2.3 本系统涉及的主要模块及参数设置
        5.2.4 BIPV/T制冷剂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5.3 BIPV/T制冷剂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5.4 经济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拉萨城市集合住宅太阳辐射利用与住区布局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拉萨市
        1.3.2 集合住宅
        1.3.3 住区布局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解析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太阳辐射与住区设计相关基础研究
    2.1 太阳辐射基本概念
        2.1.1 太阳辐射
        2.1.2 太阳辐射获得量
        2.1.3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2.2 住区设计与太阳辐射利用
        2.2.1 住区概念解析
        2.2.2 住区设计相关要素
        2.2.3 住区的太阳能利用方式
    2.3 太阳辐射与住区设计要素
        2.3.1 太阳辐射与建筑朝向
        2.3.2 太阳辐射与容积率
        2.3.3 太阳辐射与建筑密度
        2.3.4 太阳辐射与建筑高度
    2.4 本章小结
3 拉萨城市住区现状调研及典型布局模型确定
    3.1 拉萨气候及太阳辐射特征
        3.1.1 拉萨地区气候特征
        3.1.2 拉萨地区太阳辐射特征及利用潜力
    3.2 拉萨城市住区的发展格局
    3.3 拉萨住区特殊性
    3.4 拉萨城市住区现状调研
        3.4.1 调研内容
        3.4.2 调研方式
        3.4.3 调研结果
    3.5 拉萨城市住区典型布局模型构建
        3.5.1 平行行列式典型住区布局模型
        3.5.2 横向错位行列式典型住区布局模型
        3.5.3 纵向错位行列式典型住区布局模型
        3.5.4 混合错列式典型住区布局模型
    3.6 太阳辐射模拟环境及运行过程
        3.6.1 软件介绍
        3.6.2 模拟气象参数
        3.6.3 模拟时段
        3.6.4 模拟运行过程
    3.7 本章小结
4 拉萨住区布局对太阳辐射获得量的影响研究
    4.1 模拟分析流程
    4.2 住区布局模式对太阳辐射获得量的影响研究
        4.2.1 平行行列式
        4.2.2 横向错列式
        4.2.3 纵向错列式
        4.2.4 混合错列式
        4.2.5 最优布局模式比较分析
    4.3 住区设计要素对太阳辐射获得量的影响研究
        4.3.1 住宅朝向
        4.3.2 建筑间距
        4.3.3 山墙间距
        4.3.4 建筑高度
    4.4 住区太阳辐射利用的优化策略
        4.4.1 最优住区布局模式及设计要素总结
        4.4.2 住区设计优化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拉萨城市住区设计实践研究
    5.1 住区设计目标
    5.2 设计实践
        5.2.1 百淀片区住区设计
        5.2.2 纳金西片区住区设计
        5.2.3 西城东片区住区设计
        5.2.4 柳梧北片区住区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附录 拉萨城市住区调研数据统计表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致谢

(5)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北方农村太阳能供热系统3E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供热系统能耗分析研究现状
        1.2.2 太阳能供热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1.2.3 太阳能供热系统生命周期成本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北方农村单体式建筑太阳能供热系统设计
    2.1 太阳能供热系统方案
        2.1.1 太阳能供热系统组成
        2.1.2 太阳能供热系统方案确定
        2.1.3 系统运行控制策略
    2.2 太阳能供热系统设计计算
        2.2.1 工程概况
        2.2.2 建筑逐时负荷计算
        2.2.3 太阳能供热系统设计计算
    2.3 太阳能供热系统参数优化
        2.3.1 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倾角优化
        2.3.2 集热器面积与水箱体积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太阳能供热系统能耗模拟分析
    3.1 数值仿真模拟软件介绍
    3.2 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3.2.1 系统仿真部件
        3.2.2 仿真模型建立
    3.3 TRNSYS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3.3.1 方案一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3.2 方案二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3.3 方案三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3.4 方案四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3.4 系统运行能耗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太阳能供热系统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4.1 生命周期评价介绍
        4.1.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及理论框架
        4.1.2 生命周期评价步骤
        4.1.3 生命周期评价工具
    4.2 太阳能供热系统生命周期评价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目的与研究范围
        4.2.3 假定条件
        4.2.4 清单分析
    4.3 生命周期能耗分析
    4.4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
    4.5 贡献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太阳能供热系统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5.1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介绍
        5.1.1 生命周期成本理论概述
        5.1.2 生命周期成本的技术框架
    5.2 生命周期成本模型
        5.2.1 初始成本
        5.2.2 运行成本
    5.3 生命周期成本计算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太阳能供热系统3E分析
    6.1 评价方法
    6.2 生态效率分析模型
        6.2.1 环境影响VS经济影响
        6.2.2 环境影响VS能耗影响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供需比的居住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与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建筑能耗现状
        1.1.2 太阳能资源分布
        1.1.3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1.1.4 居住建筑设计策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发展历史研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3 研究纲要
2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方法
    2.1 建筑气候分区方法
        2.1.1 建筑气候分区与建筑设计
        2.1.2 使用聚类算法的分区方法
        2.1.3 基于综合指标的分级分区方法
    2.2 分区指标选取
        2.2.1 太阳辐射采暖潜力指标
        2.2.2 采暖需求指标
        2.2.3 综合适用性指标
    2.3 本章小结
3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结果
    3.1 数据处理与分区过程
        3.1.1 基于人口数据的气候台站选取
        3.1.2 最冷月各向垂直面直射辐射温差比
        3.1.3 采暖度日数
        3.1.4 综合适用性
    3.2 本章小结
4 居住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设计
    4.1 居住建筑城市设计与单体设计
        4.1.1 从城市形态到建筑单体
        4.1.2 围护结构与平面布局
    4.2 典型城镇居住建筑的设计模型
        4.2.1 居住建筑热负荷影响因素
        4.2.2 典型居住建筑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被动式设计方法的量化处理
    5.1 被动式设计方法
        5.1.1 模拟参数设置
        5.1.2 正交试验分析
        5.1.3 最优取值组合
    5.2 不同地区的设计取值
        5.2.1 变量贡献度
        5.2.2 设计标准值
        5.2.3 设计措施组合优化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附录 文中所选台站相关数据

(7)不同气候区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适应性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
        1.1.2 太阳能利用技术
        1.1.3 热泵利用技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系统研究现状
        1.3.2 非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系统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介绍
    2.1 系统形式
    2.2 系统供暖模式
        2.2.1 太阳能直接供暖模式
        2.2.2 太阳能串联热泵供暖模式
        2.2.3 热泵供暖模式
        2.2.4 辅助热源单独供暖模式
    2.3 系统的功能
    2.4 系统部件设计
        2.4.1 太阳能集热器
        2.4.2 蓄热水箱
        2.4.3 热泵
        2.4.4 辅助/低位热源
        2.4.5 循环水泵
        2.4.6 散热设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仿真模型建立及验证
    3.1 系统模型的建立
        3.1.1 模拟软件介绍
        3.1.2 系统主要数学模型建立
        3.1.3 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仿真模型
        3.1.4 太阳能热水系统仿真模型
    3.2 系统控制
        3.2.1 系统各模块控制
        3.2.2 系统运行模式控制
    3.3 系统仿真模型的验证
        3.3.1 测试对象的基本情况
        3.3.2 模型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气候区系统的适应性分析
    4.1 典型建筑模型及其逐时负荷计算
        4.1.1 建筑概况
        4.1.2 建筑逐时负荷的模拟计算
    4.2 系统设备的选用
    4.3 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
        4.3.1 系统运行参数设置
        4.3.2 室外温度与太阳辐照度
        4.3.3 集热量与热负荷
        4.3.4 系统全年运行工况
    4.4 不同气候区系统的适应性评价
        4.4.1 可行性
        4.4.2 节能效益
        4.4.3 经济效益
        4.4.4 环保效益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气候区的系统优化
    5.1 集热器倾角优化
    5.2 热泵机组容量优化
    5.3 蓄热水箱容量优化
    5.4 系统控制策略优化
    5.5 其他地区的系统优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北京农村住宅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清洁供暖的发展
        1.2.2 节能改造的发展现状
        1.2.3 空气源热泵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北京农村住宅现状研究
    2.1 环境条件
        2.1.1 气候特征
        2.1.2 太阳能资源分布
    2.2 居住建筑概况
    2.3 清洁供暖政策
    2.4 农宅供暖需求
        2.4.1 农宅居民的行为模式
        2.4.2 功能房间的采暖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DEST软件的农村住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分析
    3.1 围护结构热性能改善
        3.1.1 农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重要性
        3.1.2 农宅围护结构热性能指标
    3.2 典型农宅分析
        3.2.1 建筑概况
        3.2.2 节能改造模拟方案
        3.2.3 能耗分析
        3.2.4 经济性分析
    3.3 环保效益分析
    3.4 农宅围护结构保温改造技术
        3.4.1 外墙保温改造技术
        3.4.2 门窗保温改造技术
        3.4.3 屋顶保温改造技术
        3.4.4 经济型农宅改造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
    4.1 供暖系统设计
        4.1.1 空气源热泵
        4.1.2 太阳能集热系统
        4.1.3 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系统设计
    4.2 供暖系统实验
        4.2.1 实验系统简介
        4.2.2 实验系统组成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机组运行性能
        4.3.2 系统运行效率
        4.3.3 太阳能保证率
        4.3.4 耗电量
    4.4 系统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效益分析
    5.1 室内热环境
        5.1.1 建立模型
        5.1.2 结果分析
    5.2 效益评价
        5.2.1 节能效益
        5.2.2 环保效益
        5.2.3 经济效益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与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环境危机及其能源需求
        1.1.2 城市太阳能利用的客观发展趋势
        1.1.3 构建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诉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太阳能与太阳辐射
        2.1.2 城市太阳能利用
        2.1.3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
    2.2 相关理论支撑
        2.2.1 能源规划相关理论
        2.2.2 空间规划相关理论
        2.2.3 太阳能利用相关理论
    2.3 太阳能利用与城市规划相互影响研究
        2.3.1 城市规划对太阳能利用的影响
        2.3.2 太阳能利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2.4 城市太阳能利用空间规划研究基础
        2.4.1 城市太阳能利用空间规划框架
        2.4.2 城市太阳能利用空间规划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调研内容与方法
        3.1.1 基础调研阐述
        3.1.2 实地调研阐述
    3.2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分布现状分析
        3.2.1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3.2.2 行政空间分布特征
        3.2.3 城市用地分布特征
    3.3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使用现状分析
        3.3.1 太阳能安装情况分析
        3.3.2 太阳能使用偏好分析
        3.3.3 太阳能视觉影响分析
    3.4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3.4.1 空间分布与开发秩序
        3.4.2 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
        3.4.3 国家政策与地方制度
        3.4.4 视觉感知与使用偏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模型的建立
    4.1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的目标框架
    4.2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评估指标筛选与指标层构成
        4.2.3 评估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建立
        4.2.4 评估指标权重的计算
    4.3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指标评价标准建立
        4.3.1 评估指标的数据来源与等级划分
        4.3.2 可利用条件准则下评价标准阐释
        4.3.3 可利用程度准则下评价标准阐释
        4.3.4 可持续效果准则下评价标准阐释
    4.4 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模型的构建
        4.4.1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总模型构建
        4.4.2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子模型划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1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的研究思路
        5.1.1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的原则
        5.1.2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研究框架
    5.2 哈尔滨市宏观层级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2.1 基于可利用条件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2.2 基于可利用程度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2.3 基于可持续效果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2.4 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宏观布局
    5.3 哈尔滨市中观层级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3.1 基于可利用条件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3.2 基于可利用程度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3.3 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分区布局
    5.4 哈尔滨市微观层级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4.1 基于可利用程度的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
        5.4.2 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微观识别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哈尔滨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策略
    6.1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策略目标指引
        6.1.1 保障城市太阳能资源合理利用
        6.1.2 对接城市不同尺度的空间格局
        6.1.3 推动规划统筹协调与一体化发展
    6.2 哈尔滨太阳能可利用空间控制性规划策略
        6.2.1 空间布局的差别化管控
        6.2.2 新旧城区的重点性布局
        6.2.3 时序策划的渐进式发展
    6.3 哈尔滨太阳能可利用空间引导性规划策略
        6.3.1 优化重点区域实现质量提升
        6.3.2 协调建筑个体促进风貌保护
        6.3.3 加强创新设计提升视觉审美
    6.4 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规划的保障实施策略
        6.4.1 建立各部门协调的管理监督体制
        6.4.2 建立与法定规划衔接的技术路线
        6.4.3 完善城市太阳能开发的保障机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东北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以长春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
        1.1.1 能源及环境现状
        1.1.2 我国太阳能资源现状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外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发展现状
        1.3.2 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建筑一体化的应用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论文框架
第2章 太阳能热水器与居住建筑一体化设计
    2.1 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2.1.1 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的定义
        2.1.2 住宅建筑的构成
        2.1.3 太阳能热水器的组成
        2.1.4 太阳能热水器的分类
    2.2 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建筑一体化设计
        2.2.1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一体化设计
        2.2.2 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屋顶一体化设计
        2.2.3 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立面的一体化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住宅建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现状及一体化设计意见
    3.1 东北地区住宅屋顶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现状、问题及一体化意见
        3.1.1 住宅平屋顶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现状、问题及一体化意见
        3.1.2 住宅坡屋顶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现状、问题及一体化意见
    3.2 东北地区住宅墙面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现状、问题及一体化意见
        3.2.1 多层住宅墙面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现状、问题及一体化意见
        3.2.2 高层住宅墙面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现状、问题及一体化意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春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结合的一体化设计
    4.1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住宅建筑一体化
    4.2 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策略
        4.2.1 太阳能热水器类型的适配性及选择
        4.2.2 太阳能热水器的规模和倾角的确定
        4.2.3 长春地区现代住宅建筑特点
    4.3 太阳能热水器结合住宅建筑的设计手法
        4.3.1 延伸式设计手法
        4.3.2 转变式设计手法
        4.3.3 替代式设计手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概况及趋势[J]. 路绍琰,吴丹,马来波,高春娟,王亮,张辉,张琦. 科技导报, 2021(19)
  • [2]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整合设计研究进展及展望[J]. 舒波,张阳,王家倩,杨尽,丁玎. 工业建筑, 2021(07)
  • [3]基于组件蒸发特性的BIPV/T制冷剂系统性能研究[D]. 高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拉萨城市集合住宅太阳辐射利用与住区布局关联性研究[D]. 张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北方农村太阳能供热系统3E分析[D]. 杨雪秀.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6]基于供需比的居住建筑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分区与设计策略[D]. 齐静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不同气候区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适应性研究及优化[D]. 徐振.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8]北京农村住宅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优化研究[D]. 康美华.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9]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空间评估与规划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D]. 蔺阿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东北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与住宅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以长春地区为例[D]. 刘鹏达.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