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激光剪切数字散斑干涉测量系统

一种新型激光剪切数字散斑干涉测量系统

一、新型激光剪切数字散斑干涉测量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煦[1](2021)在《基于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术的温度应力测量研究》文中提出温度应力测量长期以来都是现代测量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场景。传统的温度应力测量方法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或测量精度不高,或属于接触式测量,或结构复杂、可靠性差,无法很好地满足温度应力测量的需求。针对现有温度应力测量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术(Digital shearing speckle pattern interferometry,DSSPI)的新型温度应力测量方法。相比现有的温度应力测量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多个温度应力分量的实时、同时测量,同时具备非接触、全场测量、抗干扰能力强、测量精度高、自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如下:(1)针对现有温度应力测量方法无法同时满足实时、全场、多分量、非接触测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术的温度应力测量方法。该方法测量精度高,实时性好,能够在不接触被测物的条件下实现对温度应力场的实时全场测量,还能够同时对多个应变矩阵分量进行测量,从而获得被测物应力矩阵各对应分量。(2)针对传统剪切散斑干涉测量在面内测量过程中需要以对称角度多次照明、多次采集的缺点,本文改进了剪切散斑干涉面内测量系统的照明光路,提出了一种面内分量测量的新方法。经实验验证,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在保持原有方法同等测量精度的基础上,实现了面内分量测量过程的实时化,保证了面内分量测量与离面分量测量的同步进行,无须多次采集,优化了测量光路,简化了测量流程。(3)在上述多分量温度应力测量系统的基础上,为了解决传统的沃拉斯顿棱镜在高功率照明光下的背景噪声问题,本文进一步优化了剪切干涉光路,提出了一种新的以罗歇棱镜为基础的剪切装置。经实验验证,使用罗歇棱镜改进后的离面分量测量系统的最大相对测量误差为4%,而传统的以沃拉斯顿棱镜作为剪切装置的离面分量测量系统其最大相对测量误差为6%,证明了该系统能够降低由剪切光路造成的噪声问题,提高棱镜剪切干涉装置在高功率激光下的稳定性,并提高多分量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4)在上述多分量温度应力测量系统的基础上,针对光学干涉测量过程中易受干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分量剪切干涉测量系统的外差调制装置。该装置以铌酸锂晶体为核心,利用了晶体的电光效应,能够同时对被调制光场的两个偏振方向进行调制,对于前述多分量测量系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经实验验证,在由被测物振动造成的噪声条件下,测量离面位移梯度的最大相对误差能够从无外差调制时的140%降低到小于6%,这证明了该外差调制系统确实能够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申川川[2](2021)在《纤维增强复合板缺陷响应特征及其在光-力学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等领域。在制造及服役过程中,由于环境温湿度、纤维预应力、固化温度等因素影响,会使得复合材料内部产生纤维褶皱、界面弱粘结、分层等随机缺陷,这些随机缺陷会降低复合材料结构强度以及承载能力,因此开展复合材料缺陷检测以及评价是其制造和服役环节的重要内容。光学非接触检测技术是一种涉及材料学、力学、光学等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技术,目前在应用该技术时存在缺乏理论指导、过度依赖经验、难以解释特殊检测结果等问题。如何设计有效的检测方案使得不同类型缺陷可以通过可靠的光学测量方法检测出来,就需要从力学角度出发预测含缺陷结构的力学行为。本文开展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褶皱及弱粘结缺陷响应特征及其在光-力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别基于两步均匀化技术和渐近均匀化方法建立了纤维褶皱及弱粘结缺陷细观力学模型,进而通过开发有限元计算程序实现了两类缺陷力学模型的有限元算法植入。研究表明:褶皱缺陷会造成纤维方向等效弹性模量减小,并使得铺层厚度方向的等效弹性模量增加;弱粘结缺陷会弱化所有方向的材料刚度系数,且随着界面结合强度的降低,Ex降低幅度有限,而Ez会降低至0。(2)建立了考虑缺陷严重程度不均匀性及其空间随机分布的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响应测试方法,预测了含随机褶皱或弱粘结缺陷纤维增强复合板的力学响应行为,缺陷在不同加载方式下的特征响应为开展复合材料缺陷光-力学检测提供了理论指导,包括加载方式、载荷大小、测量方式以及测量值的预估计等。由于计及了不均匀缺陷的随机分布,程序多次运行后可在缺陷参数和构件响应之间建立量化关系,为考虑缺陷分散性的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3)基于缺陷的特征响应建立了复合板褶皱及脱粘缺陷光-力学检测方案,提出了基于数字光栅投影测量技术获取离面位移的三维点云重构算法。研究表明:在微小拉伸载荷下,数字光栅投影测量技术能够很好地捕捉褶皱或脱粘缺陷引起的层合板离面位移突变现象,并可依据位移场的分布情况判断缺陷的不均匀分布以及严重程度。由于采用三维点云重构算法来处理点云数据,该方法可减小物体表面质量及刚体位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具有全场检测、测量信息丰富、测量精度较高等优点。

黄晓慧[3](2021)在《激光剪切散斑干涉的动态缺陷检测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数字激光剪切散斑干涉作为数字散斑干涉技术的分支,关键之处是引入相移技术,有直接测量变形梯度的能力。复合材料遍及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的构造部件,而复合材料内部存在不同的缺陷类型,这将减少装备运用寿命或危及使用安全,影响装备性能。当前对复合材料缺陷分析存在多种检测方式,但存在很多不足,本文针对复合材料缺陷检测的传统方法存在检出损伤类型单一、缺陷检出率低、检测速度慢导致不能实时分析缺陷状态、无法确定分析缺陷动态变化等问题,提出一种非接触、快速、测全场、高灵敏度的激光剪切散斑干涉光学测量方法,搭建了同轴笼式结构测量系统,实现缺陷的实时、动态测试。本文主要研讨工作有下面几点:1.基于激光剪切散斑干涉技术基本理论,分析了时间相移技术和空间相移技术基本原理及适用范围,为后续的相位提取提供了理论根据。探究了空间相移法中相关参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改善相位图质量的措施,对影响参数取值进行了实验验证。2.针对引入载频的方式,分别描述了单载频和多载频的剪切散斑干涉原理。将测试装置改进为笼式结构系统,通过激光散斑干涉软件,实现散斑图实时采集及处理,对被测物进行了实验验证。针对包裹相位图无用噪声过多,影响后期相位图解包裹和图像反演等,采用了正余弦滤波、灰色关联分析的自适应非局部均值滤波算法和快速傅里叶余弦变换等多种解包裹算法,提高相位图中条纹的对比度和解包精度。3.采用热加载和真空加载方式检测复合材料缺陷变化,分析了两种加载方式的测量结果,缺陷的检出率最高达87%,实现复合材料全视场、动态测量。针对缺陷干涉系统存在对特殊缺陷漏检的问题,引入两个载波的双方向测试方法。针对复合材料缺陷大小和位置未知情况下检测,使用了变形梯度和形变量同时测的方法,为了明显观察缺陷的动态变化过程,试验获得的原始散斑图滤波之后做了伪彩色处理,实现了缺陷的定位和微米级形变量的精确测定。

唐信永[4](2021)在《基于数字剪切散斑干涉同时测量面内面外变形导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测量技术(Digital Shearing Speckle Pattern Interferometry/DSSPI)由于能够直接测量物体变形的导数,并且具有全场非接触、高精度、高灵敏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产业等领域的材料缺陷检测与性能评估。目前DSSP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方向面外变形导数测量与面内面外变形导数同时测量。对于面内面外变形导数同时测量方法,通常采用多步分时测量或者多激光器的方式避免不同方向的光束发生干涉,这会使得测量系统及其测量过程极其复杂。此外,已有的测量方案无法满足多参数实时测量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面内面外变形导数测量方法进行更深入研究与探索。本论文对基于空间载波的数字剪切散斑干涉面内面外变形导数测量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了提高系统测量多参数的实时性,提出了一种频分复用型的单波长双载波面内面外变形导数同时测量方法。让左右两侧的物光分别通过光轴相互垂直的偏振片,实现了两个剪切散斑干涉场的独立干涉且能够被记录在一帧图像;设计了透镜-光阑组合的双马赫-曾德剪切装置对左右两侧物光的剪切量和载波量独立调整,从而实现两个散斑干涉场在频谱分离;对测量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推导了载波量与剪切量参数大小选择和频谱分离条件。为了提高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测量中基于可靠度掩膜加权最小二乘解相位解包裹算法的自适应能力,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加权最小二乘解包裹自适应掩膜生成算法。通过建立描述掩膜阈值模糊化的隶属度函数,将包裹相位图对应的可靠度值映射到[0,1]区间,并将映射后的值作为权值对可靠度图进行加权平均获得最佳掩膜阈值。为了验证所设计掩膜阈值生成算法的有效性,开展了仿真和实验测试。采用PDV-QGPU、PULSI和RM-WLS解包裹算法与所设计的算法进行比对。仿真测试中设置了两组包裹数据,第一组数据在不同条纹类型的相位图中加入了不同强度的随机高斯噪声,第二组数据加入了高斯局部强噪声、切断和错位干扰;实验测试采用剪切散斑干涉装置获得的面外变形导数包裹相位图,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能够自动获得自适应的掩膜阈值,实现精确相位解包裹。为了验证所提出的单波长双载波面内面外变形导数同时测量方法的可行性,搭建了实验装置,分别采用带槽口的三点弯曲实验板和标准圆形面板作为测试对象,并采用所提出的自适应掩膜阈值算法对实验所得的包裹相位图进行加权最小二乘解包裹算处理,可以同时测得面内面外变形导数,测量结果与测试对象的有限元仿真分析结果吻合。

李志松[5](2021)在《非结构化环境下生物材料湿表面高分辨率形变检测理论及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工程与医学康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多功能仿生关节设计、材料选择等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并在现代康复医学中取得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但在提升关节置换患者假体安装匹配水平、寿命周期等方面,仍面临许多技术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全面、充分了解坚硬的植入假体和较柔软人体骨骼之间生物界面的三维形变分布。掌握接触界面三维形变分布,对于准确估计其潜在应力误匹配,防止疏松、不重合、界面感染和骨坏死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目前,虽然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有限元分析来评估和模拟形变分布,但是,模型的有效性需要正确的边界条件、几何参数和材料特性,而这些对于各向异性的人体骨骼材料而言是无法实现的。此外,由于湿表面测试过程中非结构化测试环境的影响,如生物材料及其表层界面的湿润、潮湿带来的水分子薄膜波动、测试过程的动态干扰等,导致迄今为止,还没有理想的方法或仪器可实现湿表面材料三维形变检测。数字散斑干涉(DSPI)技术,是一种基于光学干涉原理的形变测量方法,其具有全域、精度高、非接触、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点,广泛地应用各种工程材料形变测量中;但在涉及到生物材料湿表面检测时,DSPI技术由于存在严重的散斑去相关、缺乏动态环境散斑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动态检测能力不足等一系类的问题,导致目前的DSPI技术仍无法实现湿表面生物材料的三维形变测量。故本文从DSPI测量理论出发,通过对DSPI检测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提高DSPI技术在湿表面材料变形测量方面的适用性,从而实现湿表面生物材料三维形变分布检测。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为解决湿表面生物材料散斑去相关导致的成像质量差的问题,提出了散斑去相关控制和评价方法针对非结构环境下湿表面生物材料散斑去相关现象,详细分析了生理环境和生物湿表面散斑去相关产生的机理,提出了两种有效的散斑去相关控制方法:(1)根据湿表面生物材料去湿过程水分子薄膜波动导致的散斑去相关机理,提出了一种PBS溶液介质环境成像方法,以避免去湿过程的产生,使湿表面液体分子在宏观概率上保持稳定;并引入转动惯量理论,实现了对液体环境成像散斑去相关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和验证;(2)为进一步提高散斑去相关控制方法的适用性,从散斑特性出发,基于散斑尺寸约束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通过调控散斑颗粒尺寸,实现散斑去相关控制的新方法,并验证了其有效性。2)由于传统散斑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单一、且难于适用动态散斑图质量评价,本文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动态散斑图像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根据湿表面生物材料散斑去相关特点,在传统散斑图像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融合了散斑图稳定性、分辨率、对比度等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分别采用散斑图像平均衬比度、平均散斑像素比、灰度分布不均匀性及灰度均方差等作为表征指标,全面地评价动态散斑图像质量,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无法兼顾散斑稳定性因素的局限性,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综合评价方法的有效性。3)根据非结构环境下散斑图像多扰动和噪声特点,提出了散斑图像扰动规避采样算法和改进的VMD滤波方法DSPI检测过程中,存在非结构环境下的各种随机扰动和噪声,故本文进行了散斑图像随机扰动规避采样算法和相位图像滤波两方面研究工作;一方面,为避免动态环境下随机扰动等因素对散斑图像的影响,根据相邻时域内散斑图像灰度残差分布统计特征,提出了一种随机扰动规避采样算法,以规避随机干扰造成的影响,提高散斑图质量;另一方面,基于VMD滤波技术,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模态数量决策算法和模态选取有效性评估方法,以有效提高散斑干涉相位图像的滤波效果。4)为提高三维形变动态检测能力,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动态环境检测的DSPI三维形变同步测量方法当前三维形变测量方法无法很好满足非结构化环境动态测量要求,本文结合空间载波数字散斑干涉(SC-DSPI)技术和数字剪切散斑干涉(SC-DSSPI)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动态环境检测的三维形变同步测量方法;该方法通过结合SC-DSPI和SC-DSSPI技术实现三维形变同步、动态检测,其不仅具备较好的动态测量能力,而且解决了传统DSSPI技术因缺乏准确积分边界,无法精确测量形变的难题。5)为验证所提出理论与方法,构建了三维形变测量系统,分别进行了样本离面、面内和三维形变测量实验根据本文所提出的散斑去相关控制、动态散斑图像质量评价、扰动规避、相位图像滤波以及动态环境三维形变检测等方法,设计了系统光路,构建了测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完成了三维形变测量系统的整体搭建,并进行了三维形变检测系统联调测试,实现了三维形变同步、实时在线检测;其次,基于所搭建的三维形变检测系统,分别进行了散斑去相关控制方法有效性、离面及面内位移测量、三维形变测量等一系列的功能性和准确性的验证实验,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最终,在非结构化环境下,得到了清晰、准确的相位信息,实现了灵敏度方向上位移测量灵敏度在20~30nm,测量精确度在100nm的三维形变分布测量。本文对非结构环境下湿表面DSPI高精度形变测量方法和理论,展开了相关研究工作,为非结构生理环境下湿表面生物材料的高精度形变测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成果对骨骼和植入物界面生物力学特性的获取,特别是对患者假体植入安装效果的评估及材料选择、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

王永红,包凤卿,张肖,赵琪涵,陈维杰,闫佩正[6](2020)在《数字散斑干涉三维变形测量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三维变形可以转换为应力/应变分布,是材料性能测试和结构可靠性分析的关键参数。在众多三维变形测量技术中,数字散斑干涉技术可以高精度地测量三维变形信息,在航空航天、汽车、先进制造、土木工程和生物医学等行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散斑干涉基本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几类三维变形散斑干涉测量技术,并分析比较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散斑干涉三维变形测量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最新应用;最后展望了散斑干涉三维变形测量技术在动态同步测量、测量系统简化以及应用范围扩宽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蒋汉阳[7](2020)在《三维电子散斑干涉全场高精度应变测试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用于全场变形测量的散斑干涉测量技术(Speckle Pattern Interferometry,SPI)因具有非接触、高精度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及工程实践之中。然而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了各类工程结构及其工况的复杂程度,这对相关的测量测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更高的测量精度和更多的测量维度。目前,用于一维和二维变形测量的SPI已相对成熟,但可用于三维变形测量和缺陷检测的SPI尚未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研究了可同步、独立且实时地测量物体三维变形的SPI,设计了变形测量的硬件系统,开发了配套的测试分析软件,并为测试过程中所获取的包裹相位图设计了两种降噪算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设计并搭建了一套电子散斑干涉三维变形测量系统。通过对光路布置的优化,系统仅用一个压电陶瓷实现了对三个干涉光路的相移。由于系统内部测量各变形分量的干涉光路互不相关,因此该测量系统具有更佳的抗干扰能力。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测量系统的可靠性。2.提出了一种双波长全周剪切散斑干涉方法,搭建了可实现全周缺陷检测且对缺陷形态具有良好鲁棒性的硬件系统。其中双波长剪切散斑干涉方法实现了对待测试样的正交双向离面变形梯度的测量。通过在待测物周围设置辅助反射镜,将待测物表面“展开”,实现了全周缺陷检测。实验结果证实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3.提出了以包裹相位图特征为导向的两种降噪方法。依据包裹相位图的条纹走向,并结合正余弦滤波技术,提出了一种可自动选择滤波窗口大小的自适应滤波法。此外还设计了一种同时考虑相位条纹走向和条纹曲率半径的自适应弧窗滤波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两种算法不仅能保护那些条纹密度变化较大且形状复杂的包裹相位图的相位跳变信息,而且还能有效滤除这类相位图中的散斑噪声。

姜逸菲[8](2020)在《基于三维电子散斑干涉技术口腔正畸力学特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错牙合畸形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患者通过正畸治疗来改善口腔健康和面部外观。正畸治疗通过矫治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颌骨,引起牙槽骨改建等一系列牙周组织反应,进而促使牙齿移动。因此,在口腔正畸领域,研究牙周组织力学特性及面部颌骨的生物力学行为,是推动正畸治疗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本文基于电子散斑干涉技术(ESPI)高精度、非接触式、全场实时测量的特点,利用时间相移剪切散斑干涉技术对面部颌骨开展三维应变实验研究,以及利用ESPI离面振动测试系统测量人体牙槽骨的弹性模量值,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1、介绍了电子散斑干涉技术(ESPI)变形测量的基本原理,以及在静态变形测量中常用的相移技术与滤波技术等。详细论述了基于时间平均相减模式的ESPI振动测量原理,以及振动测量中常用的振幅波动法、扫频共振法,并提出本实验所搭建的EPSI离面振动测量系统与实验具体的操作方法。2、利用双散斑干涉测量系统,基于时间相移剪切散斑干涉技术,模拟口腔咬合状态,对相同载荷作用下的干尸头骨进行三维应变测量研究,获得与离面变形导数/、/和面内应变分量/、/、/及/相关的相位图。以下颌骨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各应变分量的分布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3、通过ESPI离面振动测量系统,提出了新型牙槽骨弹性模量测量方案,并应用有限元方法验证试验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对实验模型进行设计优化。研究了不同湿度状态、牙位及牙根层面对牙槽骨弹性模量的影响,以及分析了试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陈维杰[9](2020)在《基于散斑干涉的三维变形测量技术与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散斑干涉测量技术作为一种全场、高精度、非接触式的现代光学测量方法,在物体三维变形测量、应变分析和无损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传统的散斑干涉三维变形或应变测量系统通常采用分步测量,但对于形变不可重复的物体,往往要求测量系统能够实现三维变形和应变的同步测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散斑干涉的三维变形和应变同步测量方法,对该方法技术原理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搭建实验系统验证了测量的可行性。同时,采用单光源分光型数字散斑干涉三维变形测量的方案,进行了散斑干涉测量系统仪器化的设计与研究。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对散斑干涉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推导了三维变形与相位变化的关系,对散斑干涉中的相位提取技术、相位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分析。(2)对相位图像处理中的解包裹算法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相位解包裹的基本原理与数学模型,编程实现了几种典型的相位解包裹算法,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实验对比。(3)提出一种基于散斑干涉的三维变形和应变同步测量方法,使用不同波段的三种激光器作为光源,使用彩色相机采集散斑干涉图像,从单幅彩色散斑干涉图中提取不同照明方向的相位信息,解算出物体的三维变形和三维应变信息。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并搭建试验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4)采用单光源分光型数字散斑干涉三维变形测量的方案进行仪器化研究,搭建实验系统进行方案验证,进行各类器件的分析与选型,完成整体系统的组装与调试,并进行了实验测试。

冯浩亮[10](2020)在《激光数字散斑干涉三维变形与应变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光数字散斑干涉测量技术(Digital Speckle Pattern Interferometry/DSPI)由于其全场、非接触和高精度的测量特性,在工业制造、生物医学检测等领域进行实时动态测量得到广泛应用。为实时获取精确的测量信息,各个领域对物体的三维动态变形与应变测量提出需求,但目前的数字散斑干涉技术无法真正意义的实现三维变形与应变的实时测量。采用空间载波相移技术可实现动态测量,通常使用傅里叶变换法可以从单幅散斑图中获取相位分布信息,其中需要进行傅里叶空间滤波从频谱中分离含有相位信息的谱项,传统方式的空间滤波器需要人工干预,尤其是多维频谱中需要分离多个谱项,这无疑增加了大量分析时间,所以对快速自动的空间滤波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对基于空间载波相移的数字散斑干涉三维变形、应变、变形与应变同步测量分别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搭建实验系统进行验证,提出一种自动的基于自适应局部阈值分割的傅里叶空间滤波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首先详细分析和推导了变形量及其导数与相位差的关系、三维同步变形测量原理、应变测量原理以及变形与应变同步测量原理。接着分析了空间载波数字散斑干涉中影响频谱分布的关键参数和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了几种常见的相位滤波方法和解包裹方法及其优缺点。最后结合区域识别技术和局部阈值分割,提出了一种自动的基于自适应局部阈值的傅里叶空间滤波方法。为了验证提出的自动滤波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与基于迭代阈值的区域识别算法进行不同频谱强度下识别结果的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对相同和不同频谱亮度都能识别需要分离的谱项;与手动空间滤波算法获得相位进行对比,提出的算法能准确提取三维散斑干涉图的目标谱项;并对多幅散斑干涉图进行自动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实现三维动态变形的实时测量。另外,为了验证空间载波数字散斑干涉变形与应变测量系统的可行性,搭建了空间载波散斑干涉三维变形同步测量光路,对离面变形、面内水平变形和面内垂直变形单独和同时测量;搭建了迈克尔逊型数字剪切散斑应变测量光路,对离面应变进行测量;搭建了数字散斑和剪切散斑相结合的变形应变同步测量光路,对离面变形与应变同时测量,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与实验关键参数的理论分析。为后续研究实用化的三维动态变形与应变测量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型激光剪切数字散斑干涉测量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激光剪切数字散斑干涉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术的温度应力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温度应力检测方法
        1.1.2 剪切散斑干涉术的发展历程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论文结构安排
2 剪切散斑干涉术的理论与有关技术
    2.1 剪切散斑干涉术的光学原理
    2.2 离面分量测量与面内分量测量
        2.2.1 离面分量测量:垂直照明
        2.2.2 面内分量测量:双光束照明
    2.3 散斑干涉图样的图像处理算法
        2.3.1 逆谐波均值滤波器
        2.3.2 低通滤波器
    2.4 相位复原算法
        2.4.1 四步移相算法
        2.4.2 傅里叶相位复原算法
    2.5 本章小结
3 剪切装置改进与剪切量分析
    3.1 剪切装置
        3.1.1 迈克尔逊干涉仪
        3.1.2 剪切棱镜:沃拉斯顿棱镜与罗歇棱镜
        3.1.3 对比实验
    3.2 剪切量
    3.3 本章小结
4 剪切散斑的温度应力测量
    4.1 应力与温度应力的基本概念
        4.1.1 应力与应变
        4.1.2 温度应力与热传导方程
    4.2 测量系统
        4.2.1 光学系统
        4.2.2 热载荷施加装置
    4.3 实验数据与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与理论值计算
        4.3.2 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剪切散斑的多分量测量系统
    5.1 多分量测量原理
        5.1.1 传统多分量测量方法
        5.1.2 改进后的多分量同时测量系统
    5.2 实验装置与测量结果
        5.2.1 多分量测量系统的实验装置
        5.2.2 实验结果
    5.3 面内分量测量与传统方法的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剪切散斑的多分量外差调制系统
    6.1 电光调制器的基本原理
        6.1.1 铌酸锂的电光效应
        6.1.2 铌酸锂电光调制器
    6.2 剪切散斑干涉中的外差调制
        6.2.1 剪切外差干涉的理论分析
        6.2.2 实验装置与测量结果
        6.2.3 外差调制效果对比实验
    6.3 多波长外差调制
        6.3.1 实验装置
        6.3.2 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的创新性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纤维增强复合板缺陷响应特征及其在光-力学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引言
    1.2 复合材料性能分散性
        1.2.1 组分性能
        1.2.2 细观结构
        1.2.3 宏观性能
    1.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缺陷
        1.3.1 纤维波纹
        1.3.2 弱粘结及脱粘
        1.3.3 孔隙
        1.3.4 其他缺陷
    1.4 褶皱及弱粘结缺陷检测研究进展
        1.4.1 X射线检测
        1.4.2 超声检测
        1.4.3 红外热成像检测
        1.4.4 光学检测
    1.5 考虑褶皱及弱粘结缺陷的复合材料等效性能
        1.5.1 纤维褶皱
        1.5.2 弱粘结及脱粘
    1.6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7.1 课题来源
        1.7.2 主要内容
        1.7.3 技术路线图
2 褶皱及弱粘结缺陷细观力学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褶皱缺陷细观力学模型
        2.2.1 几何描述
        2.2.2 细观力学建模
    2.3 弱粘结缺陷细观力学模型
        2.3.1 问题描述
        2.3.2 渐近均匀化方法
        2.3.3 界面模型
    2.4 力学模型算例分析
        2.4.1 褶皱算例
        2.4.2 弱粘结算例
    2.5 缺陷模型有限元植入方法
        2.5.1 有限元程序开发
        2.5.2 缺陷模型有限元植入
    2.6 本章小结
3 含缺陷纤维增强复合板力学响应数值预测研究
    3.1 引言
    3.2 单一褶皱缺陷复合板力学响应
        3.2.1 模型建立
        3.2.2 模型验证
        3.2.3 响应特征
    3.3 单一弱粘结缺陷复合板力学响应
        3.3.1 仿真结果分析
        3.3.2 界面粘结强度影响
    3.4 随机缺陷的有限元植入方法
        3.4.1 缺陷概率分布模型
        3.4.2 随机褶皱有限元植入
        3.4.3 随机弱粘结有限元植入
    3.5 计及褶皱随机分布的层合板响应特征
        3.5.1 数值模型
        3.5.2 位移尺度
        3.5.3 位移场分布
        3.5.4 波纹比标准差影响
    3.6 计及弱粘结随机分布的层合板响应特征
        3.6.1 位移场分布
        3.6.2 弱粘结分散性影响
    3.7 缺陷特征响应与统计结果
        3.7.1 特征响应
        3.7.2 统计结果
    3.8 本章小结
4 缺陷特征响应在纤维增强复合板光-力学检测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缺陷光-力学检测方案
        4.2.1 检测方案
        4.2.2 实施方式
    4.3 三维点云重构算法
        4.3.1 点云坐标获取
        4.3.2 离面位移提取
    4.4 缺陷试样制备
        4.4.1 层合板制备
        4.4.2 引入褶皱
        4.4.3 引入脱粘
        4.4.4 缺陷参数
    4.5 试验装置
        4.5.1 试验过程
        4.5.2 误差来源
    4.6 检测结果分析
        4.6.1 褶皱试样
        4.6.2 脱粘试样
    4.7 数字图像相关测量试验
        4.7.1 误差来源
        4.7.2 试验装置
        4.7.3 检测结果
    4.8 检测方案讨论
        4.8.1 有限元验证
        4.8.2 检测方法比较
    4.9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
    发表(录用)论文
    团体标准
    参与科研项目
    奖励与荣誉

(3)激光剪切散斑干涉的动态缺陷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技术发展历程
    1.3 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课题来源与论文结构
        1.4.1 课题来源
        1.4.2 论文结构
2 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技术研究
    2.1 数字剪切散斑干涉原理
        2.1.1 时间相移剪切散斑干涉法
        2.1.2 空间相移剪切散斑干涉法
    2.2 传统空间相移技术
        2.2.1 3+3 多通道空间相移法
        2.2.2 任意相移步长多通道空间相移法
        2.2.3 基于Mach-Zehnder干涉仪的空间相移法
    2.3 本章小结
3 改进的空间相移数字剪切散斑干涉系统设计
    3.1 单载频空间相移笼式结构数字剪切系统
        3.1.1 单载频空间相移剪切散斑干涉技术原理
        3.1.2 笼式结构系统构建
        3.1.3 单向面外分量的光学测试过程
    3.2 多载频空间相移笼式结构数字剪切系统
        3.2.1 多载频空间相移剪切技术原理
        3.2.2 双向面外分量测量光学系统构建与测试
        3.2.3 一阶导数和形变同步测量原理
        3.2.4 一阶导数和形变同步测量系统构建和测试
    3.3 提高相位图质量相关参数分析
        3.3.1 散斑干涉图的频谱分布
        3.3.2 光阑和剪切角度的控制
        3.3.3 散斑尺寸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散斑图像处理算法探究
    4.1 滤波技术研究
        4.1.1 正余弦滤波方法
        4.1.2 灰色关联分析的自适应非局部均值滤波
    4.2 解包裹技术研究
        4.2.1 解包裹基本原理
        4.2.2 基于队列螺旋路径算法
        4.2.3 基于可靠度指引区域扩张算法
        4.2.4 快速傅里叶余弦变换解包裹算法
    4.3 本章小结
5 缺陷动态检测试验验证
    5.1 复合材料种类及缺陷类型特征分析
    5.2 复合材料缺陷检测
        5.2.1 热加载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缺陷检测
        5.2.2 真空加载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缺陷检测
        5.2.3 持续加载复合材料缺陷的动态检测
    5.3 双方向缺陷动态测试
    5.4 变形梯度和形变量同步动态测量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数字剪切散斑干涉同时测量面内面外变形导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剪切散斑干涉测量研究现状
        1.2.1 面内面外变形导数测量研究现状
        1.2.2 多方向面外变形导数测量研究现状
        1.2.3 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4 国内国外研究现状小结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第2章 数字剪切散斑干涉同时测量面内面外变形导数原理与方法
    2.1 空间载波数字剪切散斑干涉面内面外变形导数测量原理
        2.1.1 数字剪切散斑干涉变形导数测量基本原理
        2.1.2 时分复用测量原理
        2.1.3 频分复用测量原理
    2.2 实验待测对象研究
        2.2.1 三点弯曲实验待测物模型及参数
        2.2.2 三点弯曲Workbench有限元分析
    2.3 面内面外变形导数测量系统关键参数
        2.3.1 剪切量与载波量
        2.3.2 频谱分离条件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剪切散斑干涉图像处理方法研究
    3.1 数字剪切散斑干涉图像处理方法
        3.1.1 相位滤波
        3.1.2 相位解包裹
    3.2 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加权最小二乘相位解包裹自适应掩膜算法
        3.2.1 可靠度掩膜
        3.2.2 阈值的模糊化与自适应确定方法
        3.2.3 仿真测试
        3.2.4 实验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剪切散斑干涉面内面外变形导数实验测量结果与分析
    4.1 测量系统结构及实验器件
    4.2 时分复用型方法
        4.2.1 实验光路
        4.2.2 面内面外变形导数测量
    4.3 频分复用型方法
        4.3.1 单波长实验光路
        4.3.2 面内面外变形导数测量
        4.3.3 双波长实验光路
        4.3.4 面内面外变形导数测量
        4.3.5 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非结构化环境下生物材料湿表面高分辨率形变检测理论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1.2.1 课题来源
        1.2.2 研究目的
    1.3 形变测量方法
        1.3.1 现有测量方法
        1.3.2 湿表面生物材料形变检测
    1.4 散斑干涉技术(SPI)发展及现状
        1.4.1 数字散斑干涉技术
        1.4.2 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技术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1 研究内容
        1.5.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数字散斑干涉相关理论
    2.1 散斑现象及原理
        2.1.1 散斑现象
        2.1.2 散斑形成原理
    2.2 散斑光学特性
        2.2.1 散斑相干性
        2.2.2 散斑概率密度分布
        2.2.3 散斑的复振幅
        2.2.4 散斑尺寸
    2.3 散斑干涉计量关键技术
        2.3.1 相位与空间位移矢量
        2.3.2 相位提取技术
        2.3.3 图像滤波
        2.3.4 相位解包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湿表面材料散斑去相关控制方法
    3.1 生理环境与散斑去相关
        3.1.1 生理环境特点
        3.1.2 湿表面生物材料与散斑去相关
    3.2 去相关评价方法
        3.2.1 散斑去相关评价方法
        3.2.2 湿表面散斑去相关过程
    3.3 生物材料湿表面散斑去相关及控制方法
        3.3.1 PBS介质环境与去相关控制
        3.3.2 散斑尺寸与去相关控制
    3.4 散斑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3.4.1 现有散斑图质量评价方法
        3.4.2 动态散斑图多因子融合评价指标(DMFFI)
        3.4.3 DMFFI评价指标有效性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环境散斑图像获取及相位图像滤波
    4.1 动态环境散斑图像获取机制
        4.1.1 现有抗扰动方法
        4.1.2 一种动态环境散斑图像扰动规避机制
        4.1.3 动态环境散斑图像干扰规避方法评价
    4.2 PSI图像滤波技术研究
        4.2.1 PSI滤波技术
        4.2.2 VMD滤波原理
        4.2.3 改进VMD滤波方法
        4.2.4 改进VMD滤波实验及效果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材料湿表面DSPI三维形变动态测量方法
    5.1 DSPI和DSSPI技术
        5.1.1 一维离面位移及其一阶导数测量
        5.1.2 二维面内位移及其一阶导数测量
    5.2 传统三维形变同步DSPI测量方法
        5.2.1 技术融合三维形变检测法
        5.2.2 DSPI灵敏度矢量共面旋转测量法
        5.2.3 DSPI非共面多灵敏度矢量法
    5.3 三维形变动态测量方法
        5.3.1 动态测量技术
        5.3.2 三维形变同步、动态测量新方法
        5.3.3 三维同步测量系统特点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物材料湿表面DSPI三维形变动态测量系统
    6.1 动态测量系统设计
    6.2 硬件系统构建
        6.2.1 器件选型
        6.2.2 系统搭建
    6.3 系统软件
        6.3.1 开发环境
        6.3.2 软件设计
        6.3.3 联调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验验证及数据分析
    7.1 待测样本
        7.1.1 工程材料样本
        7.1.2 湿表面生物骨样本
    7.2 动态环境湿表面材料散斑去相关控制实验
        7.2.1 不同介质环境测量对比实验
        7.2.2 散斑尺寸与去相关实验
    7.3 湿表面离面位移及灵敏度方向应变测量
        7.3.1 离面位移检测
        7.3.2 灵敏度方向应变检测
    7.4 三维形变检测实验
        7.4.1 金属材料三维形变检测实验
        7.4.2 生物样本湿表面三维形变测量实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致谢

(7)三维电子散斑干涉全场高精度应变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维变形测量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全场变形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电子散斑干涉技术
        1.2.2 剪切散斑干涉技术
        1.2.3 包裹相位图降噪方法
    1.3 本文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散斑干涉变形测量基本原理
    2.1 电子散斑干涉技术
        2.1.1 散斑干涉现象
        2.1.2 离面变形测量原理
        2.1.3 面内变形测量原理
        2.1.4 相位提取技术
        2.1.5 物体变形与相对相位变化
    2.2 剪切散斑干涉技术
        2.2.1 剪切散斑的形成
        2.2.2 变形测量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电子散斑干涉的三维变形同步测量系统
    3.1 引言
    3.2 ESPI三维变形测量方法
        3.2.1 组合测量法
        3.2.2 多光束测量法
        3.2.3 多相机测量法
    3.3 ESPI三维变形同步测量系统
        3.3.1 组合Leendertz干涉光路
        3.3.2 图像采集装置
        3.3.3 光路系统硬件
        3.3.4 软件介绍
    3.4 系统可靠性及测量精度分析实验
    3.5 系统可靠性及测量精度
    3.6 系统优点及局限性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实时全周双向剪切散斑干涉法
    4.1 引言
    4.2 原理
        4.2.1 传统剪切散斑干涉
        4.2.2 双向剪切散斑干涉
        4.2.3 多视图成像
    4.3 系统功能验证实验设计
    4.4 验证实验结果
    4.5 系统优点及局限性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散斑相位条纹方向的自适应正余弦滤波
    5.1 引言
    5.2 相位条纹图连续化变换
    5.3 包裹相位条纹走向计算
        5.3.1 相位条纹走向间接计算法
        5.3.2 相位条纹走向直接计算法
    5.4 基于条纹走向的自适应滤波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模拟相位条纹处理
        5.5.2 真实相位条纹图处理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包裹相位图条纹方向及曲率辅助的自适应滤波法
    6.1 引言
    6.2 自适应弧窗滤波法
        6.2.1 相位条纹方向计算
        6.2.2 等相位曲线获取
        6.2.3 条纹曲率计算
        6.2.4 自适应弧形滤波窗口
    6.3 模拟降噪
        6.3.1 二维窗口傅里叶滤波
        6.3.2 降噪效果定性分析
        6.3.3 误差分析
    6.4 真实包裹相位降噪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基于三维电子散斑干涉技术口腔正畸力学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牙槽骨及颌骨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1.2.1 牙槽骨的组织结构
        1.2.2 牙槽骨口腔正畸生物力学机制
        1.2.3 下颌骨的解剖结构
    1.3 口腔正畸力学特性研究概况
        1.3.1 口腔正畸生物力学机理
        1.3.2 口腔正畸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电子散斑干涉测量技术
    2.1 ESPI技术的概述
    2.2 电子散斑干涉技术变形测量
        2.2.1 位移测量原理
        2.2.2 电子散斑干涉图的相位提取技术
        2.2.3 电子散斑干涉图的滤波技术
    2.3 电子散斑干涉技术振动测量原理
        2.3.1 时间平均相减法
        2.3.2 振幅波动方法
        2.3.3 扫频共振判别法
    2.4 振动测试系统设计与操作方法
        2.4.1 实验测试系统设计
        2.4.2 实验操作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剪切散斑干涉技术的下颌三维应变测量实验研究
    3.1 下颌骨的生物力学特性概述
    3.2 时间相移剪切散斑干涉技术测量原理
    3.3 实验加载及光路测量系统
        3.2.1 实验样本及加载装置
        3.2.2 实验测量光路搭建
    3.4 口腔下颌应变测量试验
        3.4.1 试验过程
        3.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牙槽骨的动态弹性模量测量
    4.1 动态测试系统及测量方法
        4.1.1 单自由度系统受迫振动原理
        4.1.2 牙槽骨振动模型设计
        4.1.3 弹性模量测量系统及方案
    4.2 有限元方法验证及设计优化
        4.2.1 牙槽骨模型振动模态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4.2.2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模型尺寸设计优化
    4.3 牙槽骨动态弹性模量测量试验
        4.3.1 实验材料设备
        4.3.2 实验过程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基于散斑干涉的三维变形测量技术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维变形测量技术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散斑干涉技术的发展
        1.2.2 三维数字散斑干涉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散斑干涉测量技术
    2.1 散斑干涉技术基本原理
        2.1.1 三维变形与相位的关系
        2.1.2 离面变形测量光路
        2.1.3 面内变形测量光路
        2.1.4 剪切散斑干涉系统
    2.2 相位提取技术
        2.2.1 时间相移技术
        2.2.2 空间载波相移技术
    2.3 相位图滤波技术
    2.4 相位解包裹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位解包裹算法研究
    3.1 相位解包裹算法基本原理
    3.2 相位解包裹的数学模型
        3.2.1 一维相位解包裹的数学模型
        3.2.2 二维相位解包裹的数学模型
    3.3 典型的相位解包裹算法
        3.3.1 中心辐射路径算法
        3.3.2 质量图引导算法
        3.3.3 可靠度指引的区域扩张算法
        3.3.4 基于DCT的最小二乘算法
    3.4 相位解包裹算法对比与分析
        3.4.1 解包速度对比
        3.4.2 解包误差对比
        3.4.3 抗噪性能对比
        3.4.4 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散斑干涉的三维变形与应变同步测量方法研究
    4.1 散斑干涉三维变形与应变测量现状
    4.2 基于散斑干涉的三维变形与应变同步测量方法
        4.2.1 测量光路
        4.2.2 相位提取
        4.2.3 三维变形与应变解算
    4.3 实验系统构建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散斑干涉三维变形测量系统研究
    5.1 单光源分光型散斑干涉三维变形测量系统
    5.2 测量方案验证实验
    5.3 器件的分析与选型
    5.4 系统仪器化设计
    5.5 三维DSPI系统实验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激光数字散斑干涉三维变形与应变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相位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2 傅里叶空间滤波算法研究现状
        1.2.3 基于散斑干涉的变形和应变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小结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安排
第2章 激光数字散斑干涉测量原理
    2.1 激光数字散斑干涉测量原理
        2.1.1 变形量与相位差的关系
        2.1.2 变形量的一阶导数与相位差的关系
    2.2 三维变形同步测量原理
    2.3 应变测量原理
    2.4 变形与应变同步测量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间载波数字散斑干涉关键参数及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3.1 影响频谱分布的关键参数研究
    3.2 相位滤波技术
    3.3 解包裹技术
    3.4 基于自适应局部阈值分割的傅里叶空间滤波算法
        3.4.1 空间滤波算法的对比
        3.4.2 自动分析数字散斑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光数字散斑干涉三维变形与应变测量实验
    4.1 实验器件
        4.1.1 激光器
        4.1.2 相机
        4.1.3 其余实验器件及其参数
    4.2 三维变形同步测量
        4.2.1 实验光路
        4.2.2 离面、面内变形单独测量和同时测量
    4.3 应变测量实验
        4.3.1 实验光路
        4.3.2 离面应变测量
    4.4 变形与应变同步测量
        4.4.1 实验光路
        4.4.2 离面变形与应变同时测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新型激光剪切数字散斑干涉测量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字剪切散斑干涉术的温度应力测量研究[D]. 王煦.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纤维增强复合板缺陷响应特征及其在光-力学检测中的应用[D]. 申川川. 浙江大学, 2021
  • [3]激光剪切散斑干涉的动态缺陷检测系统设计[D]. 黄晓慧. 中北大学, 2021
  • [4]基于数字剪切散斑干涉同时测量面内面外变形导数方法研究[D]. 唐信永.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5]非结构化环境下生物材料湿表面高分辨率形变检测理论及方法研究[D]. 李志松. 东华大学, 2021
  • [6]数字散斑干涉三维变形测量技术研究进展[J]. 王永红,包凤卿,张肖,赵琪涵,陈维杰,闫佩正. 应用光学, 2020(04)
  • [7]三维电子散斑干涉全场高精度应变测试系统研究[D]. 蒋汉阳. 东南大学, 2020
  • [8]基于三维电子散斑干涉技术口腔正畸力学特性实验研究[D]. 姜逸菲. 东南大学, 2020(01)
  • [9]基于散斑干涉的三维变形测量技术与算法研究[D]. 陈维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激光数字散斑干涉三维变形与应变测量方法研究[D]. 冯浩亮.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一种新型激光剪切数字散斑干涉测量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