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楚与敦煌学

向楚与敦煌学

一、项楚与敦煌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鹏[1](2021)在《敦煌丝绸之路诗歌整理研究述略》文中提出敦煌地处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自汉代张骞凿空、丝绸之路正式开通起,就成为东西方多种文化的交融荟萃之地。敦煌诗歌主要是指保存于敦煌写卷中的诗歌,即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大批敦煌写卷中所保存的诗歌作品,包括多种唐代诗人专集、唐代诗文选集、唐人选唐诗及流传于敦煌地区僧俗人士的诗歌残卷和民间诗歌等。敦煌诗歌作为隋唐时期丝路诗歌的范例,具有中外文化交融的丰富内涵和鲜明地域特征,不仅可以补《全唐诗》之不足,而且极大地充实了隋唐五代时期反映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诗歌作品,对我们考察隋唐五代敦煌地区文学发展及社会状况有重要意义。

李思家[2](2021)在《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白话诗代表,敦煌藏经洞所存的王梵志诗一直是学术研究热点。以往学界多从文献、文学、语言词汇、社会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对王梵志诗写本文献的整理、结集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不足。通过搜集整理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14个写本,并从写本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致全面地关照,重点分析写本的抄写者、抄写情景和应用情景,注重从写本的抄写状况归纳出其包含的社会文化活动信息。同时结合传播学和文学视角,探究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卷“上中别”版本和卷第三版本情况及其成书过程,并在整理研究王梵志诗写本文献的基础上,继续探究王梵志诗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史意义。在上述研究思路之下,第一章论述王梵志的生平及敦煌文献中存王梵志诗的不同写本,论及学界对王梵志和王梵志诗的研究现状。第二章论述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写本特征,首先从写本的题记、装帧形制入手探讨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抄写人、使用人及抄写和流传等问题。重点分析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写本的抄写及应用情况,写本与当时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三章梳理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结集情况,通过对14个写本叙录的整理和叙录工作,结合相关史料和研究成果,论证了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结集过程,同时分析了诗集中存在的诸多矛盾,深入探究了写本时代的诗歌传播问题。论证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结集及唐代结集之风对诗歌传播的推动作用。梳理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不同结集的受传者及传播范围差异,结合时代特征探究其成书过程。第四章论述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思想内容和文学价值,结合其创作背景分析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其“生不如死好”的现世观与“有钱多造福”的转世观体现了佛教传播的“世俗化”和“庶民化”过程。最后重点探究了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对后世白话诗和僧人宗教诗的继承和影响。

辜佳丽[3](2020)在《杨明照先生与川大学派》文中提出我国着名的文史大家、文献学家、国学大师、龙学泰斗杨明照先生一生精研文心、驰索经典,着述甚丰、誉满中外。作为一代宗师,杨先生用自己的学术智慧和辛勤付出,奠定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发展基础。四川大学形成了以项楚教授、曾枣庄教授、张志烈教授、张涌泉教授、舒大刚教授、王钟陵教授等为代表的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研究和以曹顺庆教授、叶舒宪教授、王晓路教授、徐新建教授、蒋承勇教授、李伟昉教授为代表的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研究这两大支学术流派。杨先生和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大学术共同体——川大学派。川大学派已经成为国内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领军者,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群体,在中外学界享有盛誉。川大学派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平等对话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展现了中国文化智慧。

张瑞瑶[4](2020)在《杨明照先生和他的学生们》文中研究表明近代蜀学的最后一位大师杨明照先生不仅自身学术成就非凡,而且以传承学术薪火为己任。杨先生所指导的研究生大都成了各自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项楚、曹顺庆、王钟陵、李建中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位,他们分别在文献学、比较诗学、文学史学、"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回顾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以杨师为中心的学缘群体。周行上下、生生不息的师承正是学术绵延发展的血脉。

罗双[5](2021)在《敦煌丑妇文学写卷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传统文学中,丑妇形象由来已久,从先秦两汉到宋元明清,丑妇形象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形色各异。其中,唐代敦煌丑妇文学以其独有的诙谐、夸张、极端叙事而引人注目。由於敦煌写卷散见於各大藏家,其独特的丑妇文学也就零星散乱,基於此,本文将以敦煌丑妇为切入点,以敦煌写卷为基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敦煌丑妇写卷进行整理与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对“丑”进行探源,对“丑妇”概念进行界定。这有助於理清审丑文化的源流,有助於分类梳理散乱的文献材料,能够奠定论文研究的思想基础。本文研究的丑妇形象以敦煌丑妇为主,以俗世丑女为辅,对外貌、德行的状况都有涉及。其次,梳理各领域对丑妇形象的研究现状。再次,介绍丑妇写卷整理与研究的目的与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对敦煌丑妇文学写卷进行整理,撰写叙录。从基本信息、写本形态、主要内容、丑妇内容、校注整理情况五个方面入手,对敦煌丑妇文学写卷进行整理,力求把相关信息收集完整,从而为後续研究提供便利。第三部分为敦煌丑妇文学汇校选注。分为(上)(下)两章,对《舜子变》《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金刚丑女因缘》《齖新妇文》《破魔变》《丑妇赋》《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王梵志诗中的《家中渐渐贫》《思量小家妇》《索妇须好妇》《谗臣乱人国》《吾富有钱时》《寺内数个尼》《夫妇拟百年》《夫妇相对坐》《兄弟义居活》共十六篇敦煌丑妇文学材料进行录文、汇校、选注。第四部分为敦煌丑妇文学源流。以唐代为时间节点,对历代丑妇形象作简要阐述与分析。展现不同时期,丑妇文学的内涵与代表形象,以西汉竹书《妄稽》、敦煌丑妇、宋元时期“女丑”现象来体现敦煌丑妇文学与先唐、宋元明清丑妇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张重洲[6](2021)在《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昌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佛教势力的发展及寺院经济兴衰问题,一直是吐鲁番佛教史和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高昌国建政及对初期佛教的政策,奠定了佛教发展和寺院经济的基本走向。佛教地理决定了寺院经济的根本发展模式和路径,但高昌国佛教经济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之间,呈现出相近及相悖的两种趋势。高昌国的寺院经济以佛教主导,同时包含有多种宗教下的经济成分,其在高昌国内兴衰与发展均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素支撑。高昌国的寺院经济是以佛教寺院和僧尼寺户为主体,围绕这两个主体所产生的各项经济活动,形成了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基本经济形态,寺田在性质、数量、来源等方面均与世俗社会保持一致,经营门类和方式也大致相当。寺院经济具有宗教性、社会性、封闭性、地域性四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寺院内部财务收、支平衡,兼营多种经营门类,有完整且成熟的“常住”管理制度与财务核算方法。国家设置有专门的僧务机构,形成了僧官阶层,两种制度和体系共同运行管理寺院财产。此外,还通过《僧尼籍》来管理寺院僧尼及其附属人口,按照一定标准征收赋税劳役,其征收标准随着经济体制而发生改变。寺院内部僧尼群体间地位高低和财产分化明显,存在“中层僧尼”群体,普遍在寺院之外还从事着各自的经济活动,与豪门望族往来密切,深入到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高度的世俗化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益,尼僧群体、货币支付、国家体制、社会动荡等诸问题均与寺院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均加剧并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和寺院经济的固化。唐西州建立后,寺院经济并没有发生“衰落”,而是逐步在改革中转型重构,最终逐渐适应新政权的改革并完成自我革新。总体而言,高昌国寺院经济自身是一个闭环的完整链条,其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兴盛,最终至衰落的全过程,形成了特有的经济体系,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共同体。

龙光海[7](2020)在《敦煌蒙书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初,随着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面世,流传在唐五代宋初时期的敦煌蒙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敦煌蒙书作为一种童蒙教材,内容上具有丰富多彩、通俗易懂等特点。形式上具有句式整齐押韵、篇幅结构短小松散、文章体例多样等特点。敦煌蒙书被唐五代敦煌地区各类学校所采用,深受当地学童的欢迎。蒙书写本的内容和抄写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唐五代敦煌地区学校教育及学生学习生活最为原始的社会风貌。不仅如此,敦煌蒙书对中国古代民间文艺的创作也产生一定影响,对今天的语文教育也有一些借鉴意义。以往学者对敦煌蒙书文学性的研究虽有涉足,但多倾向于单篇蒙书的研究,从写本层面去把握蒙书文献在唐五代敦煌地区学校教育中所具有的应用价值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鉴于此,我们在前辈学者研究基础上,以保存在唐五代宋初时期的蒙书写本作为文献基础,立足蒙书写本与唐五代敦煌学校教育的关系,将蒙书写本置于唐五代宋初历史文化背景下,就敦煌蒙书与蒙书文献的发展演变、敦煌蒙书的内容与形式特点等从文本细读展开研究。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就敦煌蒙书与蒙书文献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首先,概述蒙书文献的发展演变,使人们对蒙书这一批文献的起源、发展过程有大致了解。其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敦煌蒙书进行概说。最后,把敦煌蒙书置于唐五代宋初历史文化背景下去考察,为敦煌蒙书奠定历史视角。第二章主要分析敦煌蒙书的内容特点。本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是分析敦煌蒙书内容的丰富多彩,第二节是分析敦煌蒙书内容的通俗易懂,第三节是分析敦煌蒙书注重实用性。第三章主要分析敦煌蒙书的形式特点。本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从句式整齐押韵对敦煌蒙书进行分析,第二节从篇幅结构短小松散对敦煌蒙书进行分析,第三节从文章体例多样对敦煌蒙书进行分析,第四节从对偶、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敦煌蒙书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对蒙书写本与唐五代敦煌地区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从写本视角选取有代表性的蒙书写本,对蒙书写本的内容、抄写方式、学郎诗、学郎杂抄及其杂写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探究蒙书写本在唐五代敦煌地区学校教育中所具有的应用价值。第五章主要分析敦煌蒙书的研究价值与影响。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史料与思想价值方面对敦煌蒙书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主要从中国古代民间文艺创作、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的借鉴意义及其从学郎杂写看敦煌蒙书的应用价值方面对敦煌蒙书的影响进行分析。

余媛媛[8](2020)在《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以下简称法藏)敦煌唐人诗文选集可谓为精华,它们集诗众多,题材丰富,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论文从异文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法藏敦煌诗歌中的异文进行了穷尽性测查。其次,统计法藏敦煌诗歌的异文情况,对其异文进行分类研究。然後,探讨四组重点异文的语义关系。最後,讨论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研究对汉字史、词汇史及词典学这三方面的意义。本论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重、难点。第一章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的文字学研究。对法藏敦煌诗歌异文从文字的层面进行分类研究,主要包括异体字异文、古今字异文、通假字异文、)误字异文。异体字异文共224组,根据是否发生构形理据的变化分为异构字和异写字。其中异构字83组,分为六类:表意基础构件不同、示音基础构件不同、构件增加、构件减少、构件完全改换、其他,如“辞、辤”“饭、飰”“园、薗”“爤、烂”“个、个”“匝、迊”;异写字141组,分为五类:笔画增加、笔画减少、笔画变形、部件混用及位置变换,如“土、圡”“曹、曺”“污、污”“甜、甛”。古今字异文共37组,根据古字与今字的联系分为增加部件与改换部件两类。其中增加部件35组,如“制、制”;改换部件2组,如“华、花”。通假字异文共91组,根据声母和韵母的关系,采用《广韵》的声韵系统将这些通假字分为双声叠韵通假、双声通假、叠韵通假三类,其中双声叠韵通假77组,如“犹、由”;双声通假4组,如“以、与”;叠韵通假10组,如“小、少”。)误字异文共571组,根据发生)误的原因,分为形误字、音误字及其他)误字三类。其中形误字259组,如“斜、针”;音误字261组,如“灂、浊”;其他)误字51组,如“走、秦”。第二章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的词汇学研究。对法藏敦煌诗歌异文从词汇的层面进行分类研究,主要包括同义词、近义词、同源词。同义词共64组,按照词性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五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及其他。如“川、河”“拯、救”“惭、愧”“当初、当时”“我、吾”。近义词共71组,按照词性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五类:名词、动词、副词、数词及其他。如“肠、腹”“流、通”“最、甚”“九、四”“何?、无所”。同源词62组(包括37组古今字),按照声母与韵母的关系分为双声叠韵、叠韵及其他三类。如“郭、椁”“公、翁”“斫、析”。第三章法藏敦煌诗歌异文重点词考察。主要以“磨、摩”“趂、赴”“销、消”“煞、死”四组重点异文为例,探讨它们的语义联系或演变。“磨”“摩”形音义的密切关联,在演变过程中在“摩擦或摩擦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磨灭”“研讨”“语气助词,相当於‘麽’”等义位上重合。“趂”“赴”最初各自为词,“趂”本义追逐,追赶。“赴”本义是快走。后随着词义的演变,在“前往,奔赴”义上产生异文。“销”“消”本义不同,但都“从固态变为液态”及“从有到无,消散”这两种现象。因此,这一组词在演变过程中都会引申出“溶化,消融”“消磨,打发”“消散”等义位。“煞”“死”二者本义有区别,後在“死亡”这个义项上重合,形成异文。随着词义的演变,“煞”在现代汉语中基本读为去声,义为“指凶神恶鬼之类”,而本义及引申出来的意义均写作“杀(杀)”。第四章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的研究价值。对法藏敦煌诗歌异文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异文研究对汉字史、词汇史及词典学的价值和意义。论文附録。

李海霞[9](2020)在《唐中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佛教世俗化问题探究》文中提出佛教自两汉之际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敦煌成为传播路上的必经之地,事实证明佛教在敦煌扎根发芽,使敦煌成为一佛教都市。隋唐至北宋的敦煌,更是将当地佛教发展推至极盛。佛界最重视的离俗原则亦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随着与世俗力量的交流碰撞而发生了极大变化——世俗化。“唐中后期五代宋初”的敦煌历经吐蕃占领时期及归义军政权统治时期,是敦煌政治历史上较长且完整存续的重要时段,特殊的政治环境于佛教世俗化的推进产生重要影响。佛教文化兴盛的敦煌留下了丰富的石窟及文书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得知,该时期的佛教世俗化在佛寺、僧尼、佛法等佛教界重大内容中皆有体现。文章以“唐中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佛教的世俗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文献学研究方法,主要利用敦煌写本文献资料及莫高窟供养人题记,从佛寺、僧尼及佛法三方面对吐蕃及归义军时期的敦煌佛教世俗化问题进行探究。文章除绪论外,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对唐中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佛教的发展概况进行叙述,在唐王朝历代帝王佛教政策的背景下,结合敦煌文书资料探讨吐蕃及归义军时期敦煌地方政权与佛界势力的相互依存关系。吐蕃占领时期保留了敦煌佛教势力,且采取崇佛政策;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继续发展,官寺数量达十七所,僧尼人数上千人。但二者皆非无限制的护佑佛教,其间实行的压制佛教发展的举措同样值得注意,这些举措体现了世俗政权与教界相互抗衡却不得不彼此借力的微妙关系。第二、三、四章以佛寺、僧尼、佛法为划分依据,逐章进行探析。佛教寺院作为僧尼居止、各项佛教活动甚至世俗活动也以之为中心开展的场所,是佛教发展的基础,是探究佛教发展离不开的论题,也是了解敦煌佛教世俗化绕不开的一环,故而作“佛寺与佛教世俗化”一章,从佛寺建立、寺院经济、寺院管理等三节进行论述。第三章“僧尼与佛教世俗化”研究。首先讨论了敦煌僧尼的来源及组成,进一步探究当地世家大族和佛界之密切联系,紧接着将“僧尼公度、卖度、僧尼籍及其管理”等僧尼受戒中所体现的佛教世俗化现象加以论述。随后,集中力量讨论僧尼生活中“饮食文化上的不合戒律、经济生活中的过度敛财、俗世关系中的‘不离家’及政治上的过度参与”等世俗化表现。第四章“佛法与佛教世俗化”研究。藏经内容的“多元化、多样化”,敦煌人“诸《经》皆奉”,“多宗并行”;佛事活动的“平民化、大众化”,生、老、病、死皆与佛教密切相关;宣扬方式的“通俗化、自由化”,俗讲变文与讲因缘因时而生;佛事目的的“世俗化、功利化”,于释门抑或于俗世而言,佛事的宗教旨意渐弱。

段鹏[10](2020)在《九-十世纪敦煌社会宗教生活研究 ——以斋会文本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敦煌文书中保存的集中出现于九、十世纪的斋会文本,是反映当时宗教与社会生活互动的珍贵材料。文本中蕴含着当时敦煌人民看待社会、思索人生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诉求,透射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与向往。斋会文本叙述背后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特殊意义:一是宗教史意义,体现出当时社会中三教的进一步融合;以及密教“禳灾护国”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斋会呈现出密教化特征。二是社会生活史意义,宗教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主要体现在以岁时、农业诉求、灾害应对、疾病救赎等方面均举行相应的斋会。三是文化史意义,当时社会中盛行的正月燃灯、二月八游四门、七月十五追荐宗亲行事,至今在地方社会生活中仍有重要影响。文本中呈现的诸如“出忠于国,入孝于家”的思想,以及面对疫情灾害时“疫疠大行,是众生之共业”的集体责任意识,值得当今社会借鉴。

二、项楚与敦煌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项楚与敦煌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敦煌丝绸之路诗歌整理研究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敦煌诗歌的范围、数量及时代
二、敦煌文学整理研究概述
三、张锡厚主编《全敦煌诗》说略
四、敦煌诗歌的学术价值

(2)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王梵志与王梵志诗
    第一节 王梵志其人
    第二节 敦煌文献中的王梵志诗写本
    第三节 王梵志诗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写本特征
    第一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写本的题记与装帧
    第二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抄写与应用分析
    第三节 两组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写本的缀合与研究
第三章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之结集研究
    第一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写本叙录
    第二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结集与传播
    第三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诗歌编选的矛盾处
第四章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思想内容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自觉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
    第二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现世观与转世观
    第三节 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的文学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获奖情况
    三、参与的科研工作

(5)敦煌丑妇文学写卷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丑”的探源及丑妇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 敦煌丑妇文学写卷叙录
    一、《舜子变》
    二、《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三、《金刚丑女因缘》
    四、《破魔变》
    五、《齖(?)新妇文》
    六、《丑妇赋》
    七、《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八、《王梵志诗》
第三章 敦煌丑妇文学汇校选注(上)
    凡例
    一、《舜子变》
    二、《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三、《金刚丑女因缘》
第四章 敦煌丑妇文学汇校选注(下)
    一、《破魔变》
)新妇文》'>二、《齖(>)新妇文》
    三、《丑妇赋》
    四、《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五、《王梵志诗》
第五章 敦煌文献丑妇文学源流
    一、先唐丑妇文学
    二、唐代丑妇文学
    三、宋元明清丑妇文学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史概述
    第三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高昌国佛教及寺院经济的结构
    第一节 高昌建国前后对佛教的政策
    第二节 寺院经济与佛教地理
    第三节 寺院经济的概念及与其他宗教
    小结
第二章 高昌国佛教寺院的经营模式及财务收支
    第一节 高昌国寺院的基本经济模式
    第二节 寺院日常收入
    第三节 寺院日常支出——对《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列月用解斗帐历》再探讨
    小结
第三章 高昌国的僧官、僧众和寺户
    第一节 僧官阶层的执掌及管理
    第二节 国家政权对僧众的管理及其赋税劳役
    第三节 寺户制度及依附人口
    小结
第四章 高昌国僧尼的经济活动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僧尼个人的私有经济
    第二节 释门群体与豪门望族间的往来
    第三节 佛教僧尼的宗教活动与社会角色
    小结
第五章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和衰落
    第一节 多维视野下的寺院经济与高昌社会
    第二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
    第三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衰落再探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敦煌蒙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敦煌蒙书与蒙书文献
    第一节 蒙书文献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节 敦煌蒙书概说
    第三节 敦煌蒙书与唐五代宋初的历史文化
第二章 敦煌蒙书的内容特点
    第一节 内容丰富多彩
    第二节 内容通俗易懂
    第三节 注重实用性
第三章 敦煌蒙书的形式特点
    第一节 句式整齐押韵
    第二节 篇幅结构短小松散
    第三节 文章体例多样
    第四节 多用对偶、排比
第四章 蒙书写本与唐五代敦煌地区的文学教育
    第一节 敦煌蒙书写本概述
    第二节 从蒙书写本看唐五代敦煌地区的文学教育
        一、文学教育的应用
        二、学郎诗与当时的教育情境
        三、学郎杂写、杂抄与当时的教育情境
第五章 敦煌蒙书的研究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敦煌蒙书的研究价值
        一、史料价值
        二、思想价值
    第二节 敦煌蒙书的影响
        一、对中国古代民间文艺创作的影响
        二、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借鉴意义
        三、从学郎杂写看敦煌蒙书的应用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的文字学研究
    第一节 异体字异文
        一、异构字
        二、异写字
    第二节 古今字异文
        一、增加部件
        二、改换部件
    第三节 通假字异文
        一、双声叠韵通假
        二、双声通假
        三、叠韵通假
    第四节 讹误字异文
        一、形误字
        二、音误字
        三、其他讹误字
    小结
第二章 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的词汇学研究
    第一节 同义词异文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副词
        五、其他
    第二节 近义词异文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副词
        四、数词
        五、其他
    第三节 同源词异文
        一、双声叠韵
        二、叠韵
        三、其他
    小结
第三章 法藏敦煌诗歌异文重点词考察
    第一节 磨、摩
        一、磨
        二、摩
        三、“磨”“摩”的语义关系
    第二节 趂、赴
        一、趂
        二、赴
        三、“趂”“赴”的语义关系
    第三节 销、消
        一、销
        二、消
        三、“销”“消”的语义关系
    第四节 煞、死
        一、煞
        二、死
        三、“煞”“死”的语义关系
    小结
第四章 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的研究价值
    第一节 汉字史意义
    第二节 汉语史意义
    第三节 词典学意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异体字异文表
    附录二 古今字异文表
    附录三 通假字异文表
    附录四 讹误字异文表
    附录五 同义词异文表
    附录六 近义词异文表
    附录七 同源词异文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唐中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佛教世俗化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关于本研究专题的含义界定
        (一)研究时限
        (二)敦煌佛教世俗化及世俗化程度
    三、研究史回顾
        (一)佛寺
        (二)僧尼
        (三)佛法
        (四)佛教世俗化
第一章 唐中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发展概况
第二章 佛寺与佛教世俗化
    第一节 世俗政权参与捐建、修营、赐额佛寺
        一、世俗政权与寺院修建
        二、寺名由来及赐额情况
    第二节 寺院经济与世俗社会
        一、寺院经济来源
        二、财政用途
        三、关于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剥削现象
    第三节 寺院管理
        一、僧职任命
        二、僧务管理
第三章 僧尼与佛教世俗化
    第一节 僧尼来源及组成
    第二节 僧尼受戒
    第三节 僧尼生活
        一、饮食文化中的饮酒与“非时”食
        二、经济生活中的敛财
        三、俗世关系
    第四节 佛教影响的世俗信众
第四章 佛法与佛教世俗化
    第一节 藏经内容的“多元化、多样化”
    第二节 佛事活动的“平民化、大众化”
        一、转经、抄经
        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佛教岁时佛俗
    第三节 宣扬方式的“通俗化、自由化”
        一、俗讲
        二、说因缘
    第四节 佛事目的的“世俗化、功利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九-十世纪敦煌社会宗教生活研究 ——以斋会文本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九、十世纪敦煌斋会盛行的背景及其表现
    第一节 九、十世纪敦煌斋会盛行的背景
        一、中国古代社会重视祭祀的传统
        二、佛、道二教对中国传统祭祀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三、唐宋时期佛、道交涉与三教汇融
        四、大乘佛教的影响与功德思想的盛行
        五、密教兴起与在敦煌的传播
    第二节 程式化:敦煌斋会盛行的文本表征
        一、沟通凡圣:早期道教三官手书与敦煌道教斋会文本
        二、唐代佛教斋文的书写与使用
        三、九、十世纪敦煌斋会文本中的替代形式
        四、从写卷到“小册子”:九、十世纪斋文写本物质形态的变化
    第三节 宗教生活:九、十世纪斋会与敦煌社会生活的互融
        一、宗教与社会生活
        二、《斋琬文》所见斋会概况
        三、“小册子”所见九、十世纪敦煌社会宗教生活
        四、九、十世纪敦煌斋会与社会生活的互融及其表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四时顺序、风雨应时:岁时与斋会
    第一节 福建新春:敦煌正月印沙、燃灯诸行事
        一、新春正月祈福
        二、正月印沙佛、塔
        三、九、十世纪敦煌正月燃灯
        四、安伞、旋城、赛天王
        五、燃灯社、三长邑义:正月斋会的组织
    第二节 游四门、行城:敦煌二月八行事及其宗教史意义
        一、早期佛教经典中“游四门”叙事
        二、行城、讲经:九、十世纪敦煌的二月八行事
        三、幡花隘路:二月八行城中的幡
        四、行像社、行像司:二月八行城的组织
        五、文化象征与延续:西南边疆二月八“游四门”文献与行事
    第三节 敦煌七月十五行事及其思想
        一、“家家列馔,处处敷筵”:七月十五斋会的盛行
        二、九、十世纪敦煌七月十五斋会行事
        三、造幡绘像:敦煌七月十五日行事的多样
        四、报恩行孝:佛教报恩思想与中国传统孝道的进一步融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九、十世纪敦煌农事诉求与灾害应对
    第一节 九、十世纪敦煌的蚕桑祈愿
        一、唐前河西的蚕桑
        二、农桑业在九、十世纪敦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三、丝?倍获于常年:蚕农的祈愿
        四、斋会文本所见九、十世纪敦煌的蚕桑养殖
    第二节 蝗虫永散、不害于人民:蝗灾的禳除
        一、古代河西走廊为主要的蝗灾区
        二、九、十世纪敦煌社会对蝗虫的认识
        三、九、十世纪敦煌社会的蝗灾
        四、从祭祀到禳除:九、十世纪佛、道二教于蝗灾的应对
    第三节 农事斋文中的神只整合
        一、牛王、马鸣菩萨:《蚕筵愿文》中的佛教诸神
        二、女仙之宗:西王母于蚕桑业中的象征
        三、各司其职:九、十世纪农事中神只的组合及其功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贵生重命:疾病救赎与公共疫情应对
    第一节 母子平安:难月与庆生祈愿
        一、难月祈愿与救度
        二、降生设斋与回谢
        三、满月与生辰庆诞
    第二节 设斋忏悔:斋文所见宗教对疾病的救赎
        一、九、十世纪敦煌斋会文本《患文》
        二、佛为医王:《患文》所见佛教病因观及其救赎
        三、《病差文》所见道教病因观及其救赎
        四、设斋、抄经:病愈后的还愿
    第三节 社会公共性疾病的应对
        一、九、十世纪敦煌社会中“疫疠”流行及其祈愿
        二、“城中灾疫疠”:归义军时期敦煌的几次公共性疾病
        三、归义军时期对于公共性疾病的认识与应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禳灾、护国与结坛:九、十世纪敦煌斋会密教化
    第一节 结坛与《结坛文》
        一、何谓结坛?
        二、护国禳灾:唐宋时期佛、道二教结坛法之异曲同工
        三、九、十世纪敦煌斋会文本《结坛文》释录
    第二节 敷佛像于四门:九、十世纪敦煌密教坛场的构建
        一、四门即沙州城四门?:敦煌斋会文本中“四门”的再认识
        二、四门设像:《坛法仪则》与《坛图式稿》的对应
        三、S.2139《金刚界曼荼罗简图》:九、十世纪敦煌密教坛场的复原
        四、九、十世纪敦煌密教坛场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九、十世纪敦煌斋会的密教化
        一、九、十世纪密教在河西地区的弘传
        二、护国、禳灾:九、十世纪敦煌斋会的密教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项楚与敦煌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敦煌丝绸之路诗歌整理研究述略[J]. 王志鹏.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敦煌三卷本《王梵志诗集》研究[D]. 李思家.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杨明照先生与川大学派[J]. 辜佳丽.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04)
  • [4]杨明照先生和他的学生们[J]. 张瑞瑶.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04)
  • [5]敦煌丑妇文学写卷整理与研究[D]. 罗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D]. 张重洲. 兰州大学, 2021(09)
  • [7]敦煌蒙书研究[D]. 龙光海.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8]法藏敦煌诗歌异文研究[D]. 余媛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唐中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佛教世俗化问题探究[D]. 李海霞. 兰州大学, 2020(01)
  • [10]九-十世纪敦煌社会宗教生活研究 ——以斋会文本为中心的考察[D]. 段鹏. 兰州大学, 2020(11)

标签:;  ;  ;  ;  

向楚与敦煌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