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理念——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新时代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理念——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一、新时期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理念——培养数学问题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永[1](2021)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是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角度来看,良好的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基于此,本文从数学问题意识的概述出发,结合新课程理念,对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进行多角度分析,并从问题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设计、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等角度给出建议,希望对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发展有所帮助.

刘革清[2](2021)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化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人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都是由教师主导的,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问题探究意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大多数学生更加习惯于被动学习知识,其问题探究意识十分匮乏.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其成长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与分析.

周润[3](2021)在《初中生物学STEM课程活动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为例》文中认为经济和科技地飞速发展导致传统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教学急需改革来应对此问题,因此STEM教学逐步进入我国教育的舞台,STEM教育起源于美国,是科学(S)、技术(T)、工程(E)和数学(M)四门学科融合而成。本研究围绕“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开展STEM教学活动”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四方面的研究:(1)STEM教学的研究现状;(2)适合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中开展的STEM教学模式;(3)STEM教学活动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和实施;(4)实施STEM教学后对学生的影响。因此,研究使用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等方法。本文有六个部分,首先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概括、研究目的确定、研究问题划分和研究技术路线制定几部分内容。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包括对STEM及相关概念界定、STEM教学在不同国家的发展和实施情况以及支持STEM教学的教育理论分析,研究发现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强调了STEM的综合性,也同样重视STEM教学对学生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第三个部分是基于STEM教育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通过分析初中生物学和STEM课程活动相同之处,针对“融合点”筛选合适的教学模式,研究发现6E设计型学习模式是以工程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工程制作进行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与STEM教学的观念相融合,所以第四部分中的教学设计就是基于6E教学模式进行的。第四个部分是STEM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和实施,是在第三部分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生物学教材进行的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设计,然后在教学中进行实践。第五部分是教学实践的结果分析,包括教师角度的评价和学生角度的评价,得出的结论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STEM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但是同时对授课教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第六部分是对本次研究的总结,得出结论是:(1)虽然STEM教育在中国教育中起步较晚但很受重视,现在对STEM教育的研究也从理论研究转向在课堂中的应用研究;(2)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STEM教学不只是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概念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总之,本研究尝试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开展STEM教学活动,以生物学课本为落脚点,以6E设计型学习模式为载体,以工程活动为课堂呈现形式,针对STEM教育特点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践得出相关结论,希望能为初中教育阶段的STEM教学活动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苏美娜[4](2021)在《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和主导者,是教育方针落实的关键,是课程目标的实施者,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在迈进新时代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出了对好老师的四条标准: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殷切期望,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同时也对教师在新教材的使用、选课走班管理制度、学生发展指导机制、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组织、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教育改革的内外一致性决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这必然引起教师信念的更新与重建。所以,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需要科学的教师信念的指引。纵观国内外对教师信念的相关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教师信念的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上,虽说已经在数学教师的信念结构研究上达到成熟,但却很少以新时代为背景对数学教师信念展开测评研究。所以,结合时代背景构建数学教师的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是目前亟不可待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通过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来完善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相关理论,对我国教师信念相关工具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我国步入新时代为定位,以数学教师信念为对象,尝试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构造出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政策,明晰教师信念的内涵,进而探索中学数学教师信念的内涵,并依据测评指标选择的原则,对测评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作出假设。结合采用德尔菲法,先后发放两轮编制“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寻求重庆市在数学教育与教师领域比较有权威的高校教授、科研人员、教研员及一线名师等专家,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发放给专家们,对专家意见进行一致性认同度调查,进行数据处理,结合专家意见,在文献研究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对初拟的测评指标体系进行修改,最终达成一致,完成了中学数学教师信念的结构研究。采取层次分析法,构造出结构层次,确定测评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权重,编制“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权重专家咨询问卷”,从之前寻求的专家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6位专家,对测评指标体系各个指标相对重要成分进行判断。最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得出中学数学教师测评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测评模型得以完善。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出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包含关于数学学科的信念、关于数学学习的信念、关于数学教学的信念、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关于学生的信念5个一级指标以及关于数学价值的信念、关于数学语言的信念、关于数学文化的信念、关于数学知识构建的信念、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信念、关于数学问题解决的信念、关于教学目标的信念、关于教学设计的信念、关于教学操作的信念、关于教学评价与反馈的信念、关于职业认同的信念、关于自我学习的信念、关于自我发展的信念、关于学生角色的信念、关于学生发展的信念、关于学生差异的信念16个二级指标。(2)确定中学数学教师测评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系数。其中中学数学教师信念一级测评指标的权重如下:“关于数学学科的信念”的相对权重系数是0.116,“关于数学学习的信念”的相对权重系数是0.236,“关于数学教学的信念”的相对权重系数是0.305,“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的相对权重系数是0.135,“关于学生的信念”的权重系数是0.208。综上,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初步探析和尝试了对中学数学教师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但由于自身的能力和研究时间有限,也有很多不足,未能投身于实践将测评指标体系进行检验,今后可继续对研究进一步完善和深入。

吴国庆[5](2021)在《以问题意识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与发展的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化,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通过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有效体现现代数学教育理念。文章简要分析了结合《重新认识课堂》解读问题意识,对以问题意识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与发展具体策略进行深入探究,以期能够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程建设水平,实现数学教育的完善与发展。

周广强[6](2020)在《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文中指出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各学科的教学重点,在这其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因为只有学生发现问题,才能够提出问题。但纵观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不难看出,很多数学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未能给他们提供充足的表现机会。本文将从实际角度出发,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培养方案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借此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且促进学生未来不断发展与进步。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葵子彤[8](2020)在《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清末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我国课程意识逐渐觉醒,课程体系走向成熟,这段承上启下时期也是数学教育由古代向近代转型并向现代发展的关键节点。这一时期的教育家在时代背景与教育思潮糅合中,开展创办学校、编撰教科书等教育实践,涌现较丰富的教学成果与课程思想。刘薰宇先生(1896-1967)也在此期间致力于数学教学与教育研究,基于社会文化背景、数学学科特性及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目标、课程组织与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较独到的见解。以形成阶段、呈现要素、总体结构与功能作用的研究层次与逻辑链条,将刘薰宇的思想进行剖析与重整从而纳入课程思想体系,以便更系统完整地保存与传承我国本土人物课程思想,更好地为当代课程改革提供内生动力与源泉。本文围绕三大问题:刘薰宇课程思想经历了哪些形成发展的阶段?刘薰宇课程思想要素如何得以剖析与呈现?刘薰宇课程思想的逻辑结构与当代启示是什么?选取研究对象刘薰宇论着及其历史评价作为主要文献回顾资料,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挖掘文本,期望经由多重视角呈现历史,实现与文本对话。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缘起及问题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为研究提供框架、视角与内容,界定研究时间及核心概念及其操作性定义,基于泰勒目标原理课程理论、古德莱德课程转化理论、媒介记忆理论以及质化研究扎根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与文本分析法及研究工具展开研究。二、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形成发展。通过分析文本资料、结合历史事件、成长过程、教育实践、政治背景与社会思潮,作为刘薰宇课程思想的形成动力,其课程思想形成历经了三个阶段:1896-1919年课程思想形成性要素奠基阶段,1919-1930年课程思想结构性要素塑造阶段,1930-1967年课程思想整体结构系统论述阶段,为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构建提供特别事件。三、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呈现要素。秉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史观研究文本,借助Nvivo10质性分析软件编码整理。借鉴教育家个人画像研究框架,将刘薰宇个人成长画像可视化分析,结合发展历程与特别事件,刘薰宇课程思想的形成性要素为以数学为核心涵盖多领域的知识结构、理性分析问题意识突出的思维结构、教育评估发展推动力强劲的能力结构以及心系家国与学生情怀深厚的情意结构。同时对文本再次进行可视化分析,剖析所呈现要素并纳入研究框架,重构其课程思想的结构性要素为课程价值思想要素、课程目标思想要素、课程内容思想要素、课程组织思想要素与课程评价思想要素。四、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逻辑结构。整合与凝炼刘薰宇课程思想作为人物层面的形成性要素以及作为理论层面的结构性要素,基于泰勒目标课程理论与古德莱德课程转化理论的框架与原理统整刘薰宇的课程思想结构并分析其中较显着的特征。其逻辑结构为立足于人文精神的课程价值立场,知识、思想与情意的课程目标表达,直接与间接经验互动的课程内容选择,兼顾学生与学科的课程组织体系,个性、平等与延伸的课程实施变革以及关注目标与价值的课程评价取向。五、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价值与当代启示。知古鉴今,在厘清刘薰宇课程思想的结构与特征基础上梳理其历史意义,并对课程改革发展进行现实观照。其价值在于加速我国数学教育现代化进程,激发数学科普读物成长新动力,广泛深远地影响区域教育发展。其当代启示在于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定位,指向本性生长和家国意识的课程目标,数学课程内容符号化与生活化融合,分科与综合课程在互动中走向整合,致力于原创性本土化的数学课程实施以及构立足人文教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张驰[9](2020)在《渗透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数学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在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近十几年来教育界对数学文化有关内容的研究已成为热门课题,在高校,数学文化作为一门主要选修课已经普遍开设起来。2011年,数学文化应该渗透数学教材,走进数学课堂的内容已经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得到明确的规定,这也揭示了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数学课堂的情况并不理想。一方面,一线教师对于数学文化的的理解太过浅显,认为数学文化就只限于数学史,忽略了数学文化对学生精神世界、思维训练方面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对如何有效渗透数学文化还存在问题。怎样才能使数学文化真正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原则是什么?具体应该怎样操作?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渗透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针对以上问题,本篇论文通过对“数学文化”和“教学设计”相关文献梳理,找出目前数学文化渗透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中已取得的成果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以布鲁纳的教育文化观、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以及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模型作为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并通过深入调研渗透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成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渗透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探索,找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五大要素的制定策略并结合案例进行解释说明,展示出各个基本要素的设计过程及方法,并提出以下具体策略:一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意:1.教学目标的设计突出数学文化的引领;2.教学目标指向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二是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注意:1.基于数学应用,联系数学文化;2.了解数学史料,亲近数学文化;3.渗透数学思想,体会数学文化。三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注意:1.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利于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2.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与学段特点相匹配。四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意:1.基于“问题意识”的设计理念;2.项目式学习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3.借助数学活动营造文化素养的培养氛围。渗透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5个环节,分别是:(1)以文创情境;(2)用文探新知;(3)文中固知识;(4)导图忆知识;(5)借文拓知识。五是教学评价的设计要注意:1.贯彻“真实性评价”的评价设计思想;2.采用多元化、开放式的评价方式。研究把数学文化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进行教学设计相关要素的策略探索时结合了相应的案例分析,使得陈述更加翔实。本研究对数学文化有效渗透小学数学课堂和教学设计的制订提供方法指导,有助于数学文化更好地落地,数学教师更好开展素质教学。

张季发[10](2020)在《初中语文预习过程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提问能力是语文学科当中探究知识的核心能力,在语文学习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成为教育学界关注的焦点。语文提问能力能够决定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对于语文学习,有效的提问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高效学习的保障,更是语文知识学习扎实的前提。提问能力虽然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无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提问能力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专项测试法,对中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问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中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呈现如下现状:在数量方面,能够借助给出的情境提出一定数量的问题,但是提出问题的意识不强;在质量方面,学生提问的类型较为单一,提出问题水平不高,都集中于低级认知水平;表述问题时,对问题的表述不够准确清晰。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主要有:学生具有一定的提问意识,但学生缺乏深读文本的观念、教师缺失示范性引领以及不良学习习惯的负迁移等。针对上述现状,从两个方面提出提升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其一,利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主要是通过创设提问氛围,增加学生提问数量。采用深入阅读,促进问题准确表达;其二,利用文本特点提升学生提问质量,根据记叙文、散文以及古诗文的体裁特点探求相应的提问方式。希望通过本文对学生在语文预习中提问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可以为一线教师实际教学方面提供参考,从而科学有效地提升中学生在语文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新时期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理念——培养数学问题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理念——培养数学问题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问题意识的概述
二、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
    (一)合理设计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优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经历问题探究全过程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师生在问题中相互启发
    (四)运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深度学习
    (五)做好教学评价,指导学生问题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2)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表现及成因
    2.1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表现
        2.1.1 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
        2.1.2 学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2.1.3 学生不敢提出问题
        2.1.4 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提出问题
    2.2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成因
        2.2.1 传统教学模式阻碍学生的正常发问
        2.2.2 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2.3 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2.4 家庭文化、学生知识结构影响其问题意识的形成
3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
    3.1 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
    3.2 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发问
    3.3 构建良好的问题背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4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爱问
    3.5 积极扭转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善问
    3.6 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4 结语

(3)初中生物学STEM课程活动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外研究综述
    2.3 国内研究综述
    2.4 理论基础
3 基于STEM教育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
    3.1 初中生物学课程的特点
    3.2 初中生物学STEM课程活动设计原则
    3.3 初中生物学STEM课程活动设计流程
4 STEM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案例设计及实施
    4.1 STEM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案例设计
    4.2 STEM教学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
5 STEM教学的实施效果
    5.1 教师角度评价
    5.2 学生角度评价
    5.3 STEM课程实践小结
6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4)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新时代背景下的育人方式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1.1.2 教师信念被视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素养
        1.1.3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结构成分需要准确地诊断和表达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价值
        1.3.2 现实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界定
    2.1 核心概念
        2.1.1 教师信念
        2.1.2 数学教师信念
    2.2 关于教师信念内涵的研究
        2.2.1 信念的内涵界定
        2.2.2 教师信念的内涵
    2.3 关于教师信念结构的研究
        2.3.1 关于信念结构的研究
        2.3.2 关于教师信念结构的研究
        2.3.3 关于数学教师信念结构的研究
    2.4 关于数学教师信念测评的研究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建构主义理论
        2.5.2 多元智力理论
    2.6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思路
第4章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指标体系构建
    4.1 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2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的政策分析
        4.2.1 政策文件筛选
        4.2.2 政策文件解读
    4.3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初步构建
        4.3.1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的初步选取
        4.3.2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工具
        4.3.3 第一轮专家咨询对调查对象的选择
        4.3.4 第一轮专家咨询统计结果分析
    4.4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4.4.1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工具
        4.4.2 第二轮专家咨询对调查对象的选择
        4.4.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统计结果分析
        4.4.4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最终构建
    4.5 中学数学教测评指标体系指标解析
        4.5.1 “关于数学学科的信念”指标的内涵解析
        4.5.2 “关于数学学习的信念”指标的内涵解析
        4.5.3 “关于数学教学的信念”指标的内涵解析
        4.5.4 “关于教师自身的信念”指标的内涵解析
        4.5.5 “关于学生的信念”指标的内涵解析
第5章 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5.1 构造权重方法的选取与确定
        5.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5.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5.2 编制权重咨询问卷
    5.3 指标权重的确立
        5.3.1 个案分析
        5.3.2 数据整合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5)以问题意识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与发展的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结合《重新认识课堂》解读问题意识
    (一)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意识分析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第一,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第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启深度学习模式。
    (三)深度学习解读
三、 以问题意识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与发展具体策略
    (一)真实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开启深度学习之路
    (二)以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逐渐深化学习层次
    (三)以现代技术延伸课程范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四)引导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全面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四、 结语

(6)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分析
    (一)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二)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一)观念守旧
    (二)方法不当
    (三)氛围欠佳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好奇心
    (二)让学生敢于发问
    (三)创新教学方法
    (四)问题情境创建
四、结语

(8)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人物课程思想传承是课程史研究职责
        2.课程思想引领是课程改革的动力源泉
        3.刘薰宇数学课程教学研究的独特贡献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1.人物课程思想史相关研究
        2.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数学课程思想相关研究
        3.数学家刘薰宇相关研究
        4.已有研究整体特征述评
    (五)研究理论基础
        1.泰勒目标原理课程理论
        2.古德莱德课程转化理论
        3.媒介记忆理论
        4.质化研究之扎根理论
    (六)研究时间及核心概念界定
        1.时间范围及阶段划分
        2.课程思想及数学课程思想
    (七)研究思路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工具
二、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形成发展
    (一)1896-1919年:课程思想形成性要素奠基阶段
        1.1896-1904年:家庭教育奠定课程思想形成性要素之基础
        2.1904-1916年:基础教育积累对课程思想感性认识之材料
        3.1916-1919年:高等教育推动教育教学知识与研究能力厚植
    (二)1919-1930年:课程思想结构性要素塑造阶段
        1.1919-1924年:春晖中学创办影响教育理念与开启教学研究
        2.1924-1928年:厘清教育救国理想与重视教育中的个体价值
        3.1928-1930年:在赴法研修与南洋游学中突破教育研究局限
    (三)1930-1967年:课程思想整体结构系统论述阶段
        1.1930-1937年:在立达学园课程建设中把握课程思想结构
        2.1937-1951年:西南地区教育实践铸就为人品格与教学风格
        3.1951-1967年:由课程教材独立生发出服务本土的课程思想
三、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呈现要素
    (一)课程思想形成性要素
        1.刘薰宇个人成长画像编码与整理分析
        2.刘薰宇个人成长画像中课程思想要素
    (二)课程思想的结构性要素
        1.课程价值思想要素
        2.课程目标思想要素
        3.课程内容思想要素
        4.课程组织思想要素
        5.课程实施思想要素
        6.课程评价思想要素
四、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逻辑结构
    (一)课程价值立场:立足于人文精神
        1.体现技术与人文面向
        2.承担国家与文化责任
        3.唤醒与回归人的本性
    (二)课程目标表达:知识、思想与情意
    (三)课程内容选择:直接与间接经验互动
        1.课程内容设置符遵循程目标要求
        2.课程内容构成体现动静融合观念
        3.课程内容多元选择提供实施弹性
    (四)课程组织体系:兼顾学生与学科
        1.纵向课程调整由易到难排列,横向课程实行选科制补充分科制
        2.初步呈现将学习者心理顺序与学科课程逻辑顺序相统一的倾向
        3.课程体系以直线式编排为主,知识领域间渗透螺旋式编排思想
    (五)课程实施变革:个性、平等与延伸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化学习,但指导性策略有待明确
        2.呈现平等合作师生主体关系,但发掘学生能动性不足
        3.将知识作为教学延伸点,但以课堂生成为生长点欠缺
        4.重视知识技能、方法与态度,但对活动经验关注不够
    (六)课程评价取向:关注目标与价值
        1.评价视域融合性
        2.评价标准多元性
        3.评价主体开放性
五、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的价值与当代启示
    (一)刘薰宇课程思想及活动的对我国教育的价值
        1.加速我国数学教育现代化进程
        2.激发数学科普读物成长新动力
        3.广泛深远地影响区域教育发展
    (二)刘薰宇课程思想及实践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
        1.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课程价值定位
        2.指向本性生长与家国意识的课程目标
        3.数学课程内容符号化与生活化融合
        4.分科与综合课程在互动中走向整合
        5.致力于原创性本土化的数学课程实施
        6.构建立足人文教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注释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学位论文类
    3.期刊类
    4.其他类
附录
    附录1:刘薰宇发表的数理类论文
    附录2:刘薰宇发表的教育类论文
    附录3:刘薰宇编写的着作
    附录4:刘薰宇编着的教科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致谢

(9)渗透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渗透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意蕴
    (一)数学文化内涵的解读
    (二)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
    (三)渗透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四)渗透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则
二、渗透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现状分析
    (一)访谈设计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结果
    (四)成因分析
三、渗透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五)教学评价的设计
四、渗透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一)案例一:认识小数
    (二)案例二:有余数的除法
五、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初中语文预习过程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预习”的相关研究
        2.1.1 “预习”的内涵
        2.1.2 “预习”的文献评述
    2.2 “问题”的相关研究
        2.2.1 “问题”的内涵
        2.2.2 “问题”的分类与评价
    2.3 “提问能力”的相关研究
        2.3.1 “提问能力”的内涵
        2.3.2 语文提问能力的学科特性
        2.3.3 提问能力的文献评述
    2.4 预习中学生语文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综述
        2.4.1 研究成果分布
        2.4.2 在预习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相关策略的研究
        2.4.3 关于预习过程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文献小结
3 研究设计与过程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3.3.2 专项测试法
    3.4 研究过程
    3.5 数据收集与处理
4 初中生提问能力实践探究
    4.1 初中生在预习中提问的现状
        4.1.1 学生语文提问数量较多
        4.1.2 学生提问类型比较单一
        4.1.3 学生提问表述不够准确
    4.2 初中生在预习中提问的现状原因分析
        4.2.1 学生具有一定的提问意识
        4.2.2 学生缺乏深读文本的观念
        4.2.3 教师缺失示范性引领
        4.2.4 不良学习习惯的负迁移
5 初中生预习过程中提问能力的提升策略
    5.1 利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5.1.1 创设提问氛围,增加学生提问数量
        5.1.2 采用深入阅读,促进问题准确表述
    5.2 利用文本特点提升学生提问质量
        5.2.1 散文体裁的提问,注意其“神”
        5.2.2 记叙文体裁的提问,注意谈“感受”
        5.2.3 古诗文体裁的提问,注意其“意境”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关于教师“教”的建议
        6.2.2 关于学生“学”的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能力测试题
附录B 中考题型分析表
致谢

四、新时期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理念——培养数学问题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J]. 张学永.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27)
  • [2]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探析[J]. 刘革清.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20)
  • [3]初中生物学STEM课程活动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为例[D]. 周润.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中学数学教师信念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苏美娜. 西南大学, 2021(01)
  • [5]以问题意识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与发展的策略分析[J]. 吴国庆. 考试周刊, 2021(18)
  • [6]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J]. 周广强. 智力, 2020(25)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刘薰宇数学课程思想研究[D]. 葵子彤.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渗透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 张驰.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初中语文预习过程中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 张季发.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新时代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理念——培养数学问题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