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论入世后国有商业银行如何继续并进一步占领优质客户市场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论入世后国有商业银行如何继续并进一步占领优质客户市场

一、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浅论中国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如何继续和进一步占领优质客户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王毅[1](2020)在《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开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中国经济走过的历史实践中以开放为起点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回望百余年前,中国本土市场随鸦片战争首次开放,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转型。尽管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府控制并阻碍了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但历史可见的是,旧式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部分的现代金融转型,并且本土金融业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市场前便出现了现代金融业的雏形——新式银行。从对这段重要的开放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被动的开放环境中展现了积极、主动转型的一面,在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史为鉴,1840-1927年间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呈现的强大生命力和内生性动力值得被历史铭记并为当前中国本土银行业在深化开放环境中提供借鉴。在经历战乱、新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后,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了中国封闭市场的大门,与1840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市场开放是中国自己选择的主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同时,中国本土银行业在开放环境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内部结构,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出发,通过渐进式增量改革,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土银行业格局。伴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本土银行业在竞争与学习中稳步发展,本土银行机构职能逐步清晰,银行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当前扩大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银行部门参与竞争夯实基础。以史为鉴,回顾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部门的发展实例,银行这一经济部门窗口展现了包括又不限于金融业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的成功之处,同样成为今后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借鉴的历史蓝本。回顾并专门研究近代1840-1927年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是挖掘其中涵盖的发展规律和理论价值,以为当下借鉴。就当前中国本土银行部门面临的发展环境而言,2016年中国入世15年缓冲期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全面否定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战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频繁波动。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新格局中,中国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内统筹改革,对外深化开放。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金融开放的12条具体举措;201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战略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银行部门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中国银行业变革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全球先进理念革新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并总结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实践中获取、总结发展经验,以史为鉴,无疑对深化开放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融开放对一国或地区特别是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金融开放能够带给本国相对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一国投资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开放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转型的开端,落后国家的金融部门纷纷走上变革之路。然而,落后国家金融部门往往容易在金融开放中脱离本土实际,在西方国家的牵制中走上“依附他人”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多国或地区的实践中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具备普适性,大多数发展中金融改革最终因金融危机被迫暂停或永久性搁浅。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使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开放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策略。以往实践经验带来的反思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实现“追赶”?中国作为金融后发国家的“试验场”,其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国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案例能够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全新的理论借鉴?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结合实证研究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科学阐述。为了实现这一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以历史视角对中国自近代以来两时段金融开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历史阐述后,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本文在中国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相关历史经验以及提出的相关结论,最后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提出发展展望。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主要设置以下6章内容:在文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介绍本文写作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写作背景基础上介绍文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其中,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且在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仍存问题或漏洞,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章介绍近代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变迁历程,以市场开放为起点,分析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在华银行对本土金融业的资本侵略事实以及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开放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对近代时期被动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作以总结。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职能的建立和完善,体制内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体制外本土银行业的创立分别进行讨论。根据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对本土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中国案例两时段的纵向比较中可知,开放背景下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应当以本土特征和本土优势为基础,实施适应本土结构的发展战略;而市场开放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彻底性,在这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案例已经给出答案。同时,历史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本土银行业变革的成功,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包括第5、6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一部分以近代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两时段分别进行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对影响近代时期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验证。第六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主动开放下本土银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中国金融开放两时段的发展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提出对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本文历史地梳理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方法对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肯定了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以本土结构为基础,以开放学习结合本土优势进行渐进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内生性发展动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出有别于其他视角的发展建议,对当前及未来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连波[2](2020)在《ZX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不断加深,传统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来着巨大挑战。信贷业务在银行收入中占据很大比例,是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对于我国银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深远影响,而信贷营销策略则是决定着信贷业务收入的关健。金融市场开放背景下,外资银行大批涌入中国金融市场,导致竞争加剧,同时随着外部监管不断宪善,银行资本运作受多方限制。使得传统的信贷营销模式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信贷业务战略定位不清,产品单一等,已经不能适应翱时代下市场的需要,信贷业务营销模式创新和重构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更是现实形势下的廹切需求。本文以ZX银行信贷业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ZX银行信贷业务的营销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包括信贷营销理念落后、信贷产品缺乏创新、营销团队专业性不足、信贷营销渠道单一、信贷市场细分不足。基于信贷业务营销理论,利用PEST分析方法,从环境、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层面对ZX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利用波特五力模型,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五个方面对ZX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利用SWOT分析方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分析了ZX银行信贷业务内外部环境。最后根据STP和7Ps营销策略,结合ZX银行实际情况,从信贷业务的产品、价格、促销、渠道、人员和过程六个方面进行信贷业务的营销策路改进,针对性的提出了适合ZX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选择,给出保障措施。本研究对ZX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进行多角度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信贷业务最为ZX银行极为重要的业务之一,下接影响了ZX银行的金融业务发展和银行整体的经营绩效。本研究提出的ZX银行人贷业务营销销策略及实施保障,有利于改善ZX银行信贷业务,并可以为其他类似银行的信贷业务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姚宣腾[3](2020)在《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农业银行把促进个人金融业务的转型发展摆在日益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和位置,先后成功提出了3510规划、营业网点管理模式转型、信贷金融业务转型、数字化金融业务转型等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但单一的发展负债个人金融业务的自身优势已逐渐被金融机构弱化,个人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需要农行拥有更加完善的金融业务考核绩效管理机制、营销管理体系、产品以及服务体系。对农行蓬莱支行来说,怎样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提升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自身核心价值和竞争力,促进个人的金融业务稳健而快速的健康发展已经刻不容缓。本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法、案例分析法等,结合真实的数据与典型实际业务,细致地深入研究了农行蓬莱支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为其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提出的个人金融业务优化管理对策也预期能够为其他个人金融机构的发展和促进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本论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和研究成果:第一,经对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优势与其现状的分析,该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总体上具有明显的品牌优势、客户服务优势和金融科技创新的优势,同时也总体上存在金融产品的更新不及时、缺乏意识形态和技术层面的金融服务理念创新意识、人才的竞争力未充分显现、客户的管理和维护服务水平不高等明显劣势。在蓬莱支行客户业务拓展的过程中其拓展已经形成了利用物理金融服务网点转型业务拓展、利用互联网代收代付银行业务网点拓展、利用互联网和电子信息化银行业务网点拓展、利用金融服务网点转型业务拓展四个阶段,各个拓展阶段的金融业务发展既逐渐巩固和有效维护了一定存量中低端客户,又逐渐吸引了一定规模数量的新客户、高端客户转向了农行蓬莱支行,客户金融业务规模与固定资产快速增长。其业务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的特征:经营模式和理念不断的革新,业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技术持续革新,金融服务日益走向智能化,公私业务联动推进,金融营销模式呈现多元化,产品推陈出新,客户服务价值的提升最大化。第二,经对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揭示,其存在储蓄存款增长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个人贷款增长缓慢,产品更新速度慢,服务理念落后,个人中间业务增长点不多,个人客户质量有待提升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速度,也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地位。第三,经对中国农行蓬莱支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在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存在一些问题的主要成因进行分析,定位认识与规范化管理的局限导致了该行个人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拓展缓慢;综合考核与绩效管理资源配置的局限严重影响了该行的个人金融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个人金融产品与其服务的局限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中高端客户日新月异的个人金融投资的需求、业务后续办理的需求,影响了客户的忠诚度;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局限限制其个人金融业务的营销一直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严重地制约了其个人的金融业务发展和市场营销的有效拓展;对高端客户维护的局限导致其始终无法为理财客户、财富客户及私行客户提供更具差异化和针对性的个人金融服务。第四,为了促进农行蓬莱支行金融机构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农行蓬莱支行各营业金融网点应进一步提升其个人财富和金融业务长期发展的定位,设计其个人财富和金融业务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改善其个人对金融业务的考核与其激励机制,科学地制定其综合金融业务考核办法,资源配置适当向个人倾斜;进一步加强金融业务产品组合与营销,挖掘个人与高端客户的价值,加强其产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提升其核心的竞争力;公私加强联动,合力营销,构建完整的农行个人财富和金融业务组合营销管理服务体系;扩户提质,有效引导管户、全员积极参与,成立个人财富和金融管理服务中心,提升对农行高端个人客户的金融业务维护与管理。

张湉[4](2020)在《Z银行大连分行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6年以来,金融监管异常严苛,央行一再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压力增加,如何稳中求进,是现状下银行亟待解决和突破的重要关键,本选题旨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缓慢,监管严苛的情况下,开展新的业务方向,调整营销策略,将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两个条线的营销联动起来,发挥1+1大于2的新型创新方式,同时也是推进我行转型改革的另一个参考方向。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网络化成为大趋势,金融行业也在紧紧跟随这个潮流;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的经济结构转型、中美贸易战等因素影响,金融行业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传统销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形势。鉴于此,本文选择以Z银行大连分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阅文献、调查研究及定性定量等分析方法,研判Z银行大连分行的内外部环境及现状,以获得当前形势下最有的营销策略方案。本文通过上述分析,发现Z银行大连分行存在产品优势不明显、价格定位不合理、销售渠道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等几个主要问题。基于这几个问题,本文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四个方面提出改进方案,建议重点采取提高知名度、科学定价、加强网络渠道销售、加强团队建设等措施,提升Z银行大连分行在新形势下的销售能力,也希望这些措施能够对同业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帮助和启发,参考和借鉴。

何颖[5](2020)在《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对银行理财业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个人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综合性金融业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是商业银行长期适应和满足客户金融需求的过程,是各家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因此,各个银行都在把握市场机会,针对自身问题开发出各种新产品、壮大理财人员队伍、提升产品营销策略来发展理财业务。个人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本文以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为研究对象,对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现有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二是客户市场细分过于简单;三是高素质综合理财人员缺乏、选拔机制不健全、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四是营销方式单一,客户服务体验差。运用PEST分析法对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环境进行分析。运用营销理论结合Z银行遂宁分行实际情况,提出了现阶段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根据市场细分理论对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了市场细分与定位,并从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人员策略、服务过程策略、数字营销策略几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为了保障提出的营销策略能够顺利实施,还要做好风险防控、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整体联动四个方面的工作。

张耀平[6](2007)在《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文中研究表明农村金融风险是与农村金融的经营行为相伴而行的,它具有与一般行业经营风险不同的特点。一般行业的经营风险对经济的影响只是局部的,一般不会构成对整个农村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而农村金融一旦出现较大的经营风险,如出现较大范围存款挤兑,就会迅速酿成金融风波,其结果将会使农村金融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陷于瘫痪。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不仅在于将大大削弱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损害广大存款人的利益,损害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业的良好信誉,而且将严重激化财政收支矛盾,迫使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危及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农村金融领域,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迫切和重要。目前关于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大多数研究一方面偏重于个体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偏重于静态化的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WTO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本研究则突破了这一束缚,从管理学、金融风险、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角度探寻中国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及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本研究共九章,按照“问题—设计—前景”的逻辑关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三章,属总论部分,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论述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经济分析及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在这一部分除了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进行现状评估以外,还有大量篇幅是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的研究。主要通过从体制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印度、巴西、埃及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分析,寻求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至第八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是针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设计战略规划。作者在第一部分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发展远景目标,重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为依托,以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优化外部环境,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贸、工、农综合经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二部分基本按照这一逻辑展开研究,分别从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及优化外部环境等角度论述防范与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论文的第九章是第三部分——前景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和分析在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及风险防范问题。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相关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一方面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但同时又使研究较难突破传统研究范式而有所创新。本论文试图从内容体系及方法论两个角度突破这一范式,可能的创新之处体现于:第一,分析和探讨了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及成因。农村金融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货币资金损失的不确定性。其中不确定性是农村金融系统的内在属性,无法将其完全消除,它与市场经济系统的运行密切相关,对农村稀缺资源在竞争目标中的配置有着重要影响。农村金融风险是与农村金融的经营行为相伴而行的,它具有与一般行业经营风险不同的成因。从外部环境看,市场机制不健全、宏观调控负面效应和法制不健全、难落实是形成农村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从内部分析,农村金融风险主要是由于经营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内控机制不健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低下等原因所造成。第二,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本研究从总体上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和研究整个农村金融风险问题,提出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发展远景目标,重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为依托,以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优化外部环境,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贸、工、农综合经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三,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借助经济学、金融学、农村经济管理学,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即建立农村金融宏观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事前预警功能;建立农村金融中观风险预警机制,发挥事中监测作用;建立农村微观风险预警机制,降低风险程度。从而对金融机构实施全方位监管,保护各级各类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第四,探讨和分析了在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及风险防范。本研究将农村金融置于WTO框架下,探讨了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宏观前景——国际化趋势、本土化趋势和竞争化趋势,分析了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前景——混业式趋势、多元化趋势和电子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防范的关键是建立一个独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和一套完整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

于鹏[7](2005)在《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文中提出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分析了加入WTO后,民族地区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和银行业竞争的基本策略。首先,从宏观、微观、金融几方面阐述了民族地区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而分析了民族地区银行业的市场格局。第二章研究了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基本特点、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以及相对竞争优势。主要从产权主体、机构设置、资本金补充能力、内部控制、信贷管理、非生息资产、新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等几方面剖析了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讲述了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民众认知程度、本土化优势、客户基础、本外币连动、市场份额以及发展潜力等几方面存在的优势。第三章客观地分析了外资银行的特点和相对竞争优势,外资银行具有以下特点:一、经营原则市场化;二、机制灵活,积弊少;三、在华机构数量少,市场份额小,民众认知程度低。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资产盈利水平高,贷款开发能力强,经营管理卓越。创新业务品种发展快,收入结构优化。在华机构分布比较合理,国际结算网络发达,资本充足,科技保障能力强。重视客户资信评估工作,信贷内控机制健全,信贷风险保障能力强。服务保障能力强,组织保障能力强。同时阐述了外资银行的竞争策略:一、在客户定位上,外资银行将着重于能给银行带来80%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占客户总数20%的客户上;二、在区域定位上,将着重沿海开放城市和中心大城市;三、在业务经营上,积极发展投入产出比高、知识含量高的单笔独立业务、中间业务及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四、重视同业合作,发展网络银行,挖掘和培育人民币业务经营人才。第四章是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改革、业务发展与创新及组织保障策略:一、探索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改革与创新方向,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比如进行股份制改造、真正企业化经营、业务多元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建立科学的组织体系、分配方式货币化、契约化等。二、市场定位方面,在占领和巩固原有有效市场的情况下,加大力度进行市场创新。充分研究新形势下金融服务市场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建立以市场创新为核心的业务管理机制。推动全面的市场营销策略,从长远角度把握对市场的分析、定位与控制,不断开发新的客户群体和业务领域,形成市场优势和良好的服务形象。三、基本业务方

辛立秋[8](2004)在《中国银保合作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和金融一体化的推进,银行、保险、证券相互渗透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其中,银行与保险的合作发展最为迅速。在西方国家甚至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Bancassurance,即银行保险。它是在欧洲金融、税法和立法产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欧洲成为迄今为止银行保险最为发达的地区。在欧洲各国内部,法国、西班牙、瑞典等国家银行保险业务实现的保费收入占到寿险市场业务总量的60%。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既能充分发挥银行与保险公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及利益均享的特点,又能为双方提高竞争力、支持核心主业发展以及扩大发展空间和领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按照有关规定,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国内的金融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外资金融机构不仅在资金实力、产品开发、技术、展业方式、管理水平等方面强于国内金融业,还拥有“混业经营”的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国内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与优势互补,主动迎接机遇和挑战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的银保合作起步较晚,还处于浅层次的合作阶段。近几年,银行保险业务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业务量发展较快。 本论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着力通过对西方银保合作的介绍和中国银保合作的发展现状分析,阐述银保合作是金融产业融合趋势下银行与保险公司发展的现实选择,并探寻适合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的具体战略与模式。 首先,本文阐述了银行保险的基础理论。这部分介绍了学术界对银行保险的不同定义并进行了总结;介绍了银保合作的产品、合作方式、业务特色;深入分析了银保合作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其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介绍了银保合作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并对各国的发展环境进行比较研究。这是整篇内容的基础,为后面的论述起铺垫作用。 其次,论文介绍了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的现状;客观分析了我国银保合作存在的产品创新不足、技术落后、外部监管不完善等问题,并分析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通过对银行、保险公司、公众需求及加入WTO等方面的分析得出我国发展银保合作是银行、保险公司、客户实现“三赢”的需要,是我国入世后的理性选择;而且,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银保合作的条件。 第三,本文在上述研究国外银行保险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银保合作的具体发展战略及我国应该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另外,认为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不能一步到位,应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采取“渐进过度”的方式,逐步完善和发展。这部分是将西方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银行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最后,论文对银保合作中的产品创新和金融监管进行了专项研究。结合银行与保险

方政[9](2004)在《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从1978年开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打破“大一统”的旧银行体制金融机构实现多样化开始,到提倡竞争实现业务经营多元化,最后实现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离,应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在取得明显效果的同时,我国银行特别是现在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基本上一直采用的是一种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即各家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增加资金投入,通过铺新摊子和设立物理银行网点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妄图获取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经营方式。它在业务初创期有其客观必然性,是不可逾越的,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从银行自身来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长期采用这种粗放型经营方式的局限性或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重视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业务品种单一和业务范围狭窄、过多的管理层次和偏低的人员素质、经营成本过高利润明显降低甚至亏损、巨额不良贷款和不良资产、信息化水平低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等,这些局限性和问题最终导致目前银行业务的衰败期。从银行外部环境来看,新技术革命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影响传统银行业经营方式的变革;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日益成长壮大,直接融资的比例不断提高,传统银行业已愈来愈深切地感受到了银行“脱媒”的挤压;中国加入WTO后,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它们凭借雄厚的实力、丰富的金融市场经验和成熟的创新产品,占领内地银行业及金融市场,对国内银行业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总之,目前我国银行业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为摆脱上述困境,必须寻求银行业的创新之路以求重新崛起。因此,此时此刻笔者对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探求重新崛起之路,明确指出金融创新尤其是经营方式的转变甚至创新是当前我国传统银行业维持生存并取得长远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无可回避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实际应用中经营方式的创新已经起步并直接影响金融制度的创新,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普及,笔者对网络环境下经营方式创新的研究,具体是对网络银行及其务实的研究实际上起到积极宣传创新、推动创新的目的,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运用纵向、横向比较分析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银行业经营方式的内涵、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动因和意义、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模式、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实现、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和论述。通过对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理论和务实的研究,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经营方式创新势在必行并具有优越的条件和基础,创新理念要认真持久贯彻,最终实现我国银行业全面、健康、快速、有效发展是可能的。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创新: <WP=5>(1)总结学者和专家的知识对经营方式定义进行重新界定;(2)针对网络环境下集约化经方式发展的趋势提出网络化经营方式概念;(3)笔者通过对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和网络银行三种创新实现形式的理解和应用得出这样的结论:三者之间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而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互补性。(4)笔者针对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

邓俊锋[10](2004)在《银行公共关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恐龙为什么会从地球上消失?比尔·盖茨的预言“银行将成为行将灭绝的恐龙”会实现吗?大量的企业公共关系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样,银行公共关系活动是否有效,也直接影响银行的形象、银行的竞争力乃至银行的生死存亡。然而银行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我国至今还近乎空白,本文就以银行公共关系为研究主题,在借鉴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运用银行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系统深入分析银行内部公共关系与银行外部公共关系(包括银行与客户的关系、银行与同业的关系、银行与政府的关系)状况,针对性地提出银行在解决处理各种关系时应采取的策略措施,探讨了银行公共关系的有效性问题,强调银行公共关系调查、策划、通路对银行公共关系有效性的特殊作用,提出了用“媒体内容分析法”评价银行公共有效性的设想。本文由七章主体内容组成。第一章,导论。阐述了银行公共关系这一主题的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及意义,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明确了研究重点和方向,并对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创新之处给予了必要的说明。第二章,银行公共关系研究基础。由于银行公共关系是新兴的一门学科,这方面的理论少之又少,故据本文需要,首先介绍社会关系与公共关系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介绍银行公共关系的内涵、目标、特点与研究对象,认为,银行公共关系实质反映了商业银行处于何种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若环境优良、各种必备要素完善并能充分发挥效能,则银行经营管理乃至经济效益的效果一定较优,反之亦然。银行公共关系的目标就在于创造和谐的经营环境、塑造良好的银行形象。银行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公关对象包括员工关系对象、客户关系对象、同业关系对象、政府关系对象。最后,探讨了银行公共关系的职能与作用,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银行公共关系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第三章,银行内部公共关系。首先介绍银行内部公关的概念与任务,银行内部公共关系是一个银行内部横向的公共关系与纵向的公众关系的总称。团结银行内部上下左右 1<WP=10>各方共同为银行的目标而奋斗出力。这是银行内部公关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宗旨。其次探讨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运作机理是通过某种途径,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内部公众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和有意识的引导。第三,分析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本质,认为它是实现银行内部无限沟通的桥梁和建立银行文化的载体。最后,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协调问题,提出有效激励和造就现代银行家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关的关键所在。 第四章,银行客户关系。首先分析了银行开发客户的意义和任务,然后分析了建立“客户中心型”银行客户关系的必要性以及这种关系赖以存在的依托——“银行客户经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银行客户关系对银行客户经理素质的要求以及客户经理公关活动的基本形式。第三,探讨了银行客户关系维护的意义、形式和内在要求。最后,从实证角度探讨国有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的改善问题,提出了推行客户经理制实施全方位客户满意度管理的措施。 第五章,银行同业关系。首先分析银行同业的竞争关系,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对象从管理、技术、资本到信息、服务、人才无所不包,竞争战略也依银行实力不同而各有侧重。其次分析银行同业的合作关系,松散型的同业合作只是被动的业务互助,负面影响很大,紧密型的同业合作则不同,它以战略联盟或并购形式来实现,对提高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大意义。第三,分析了银行同业关系的演进过程,由对抗性竞争到宽容性竞争再到合作性竞争,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四,探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关系状况,通过比较其竞争力,考察外资在华银行的竞争战略,提出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关系战略当是差异化战略与集团化战略并重的思路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开展银证合作向资本市场迈进的初步设想——并购业务。 第六章,银行政府关系。首先考察了政府对银行业管理的理论依据以及西方国家对银行经营的干预及影响,明确了银行与政府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其次,将银行政府关系分为相对独立型与完全控制型进行分析,认为相对独立型的银行政府关系的前提和根本是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以及健全的法律,而监管方式的灵活性是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的重要保障。第三,从实证角度探讨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之间完全控制型关系的形成与恶果。最后,提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优化方略,措施是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银行产权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重建公共财政等等。 第七章,银行公共关系的有效性。要确保银行公共关系的有效运作,首先要从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入手,给银行公关工作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即所谓的组织保障。其次,银行公关调查须掌握调查的内容与应用技能。第三,银行公关策划须注重策划技巧。第四,银行公关的宣传要注意处理好与媒介的关系,有效地进行银行公关宣传通路管理。最

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浅论中国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如何继续和进一步占领优质客户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浅论中国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如何继续和进一步占领优质客户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对金融开放的理解
        2.1.2 对中国金融开放阶段的历史界定
        2.1.3 对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的理解
        2.1.4 对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2.1.5 对发展的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理论基础的适用性分析
    2.3 相关文献评述
        2.3.1 市场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3.2 1840-1927年间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
        2.3.3 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业发展
        2.3.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被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840-1927年)
    3.1 五口通商与近代金融市场被动开放
    3.2 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银行对华资本牵制
        3.2.1 外国在华银行市场进入及市场垄断
        3.2.2 外国在华银行对旧式金融机构的资本牵制
        3.2.3 中外金融机构互动实质:资本侵略
    3.3 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沉浮
        3.3.1 本土钱庄的近代化转型
        3.3.2 本土票号的时代衰落
    3.4 现代银行业的曲折探索
        3.4.1 发展背景:外商银行干涉与封建势力阻挠
        3.4.2 “官护”银行兴起阶段
        3.4.3 华资银行新设阶段
        3.4.4 本土银行业联合发展阶段
    3.5 历史价值评价
第4章 主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4.1 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市场主动开放
    4.2 市场开放与中国银行业“顶层设计”(1978-2001年)
        4.2.1 “开大门”的金融开放
        4.2.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4.2.3 探索国有银行改革
        4.2.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搭建二级银行体系
    4.3 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调整(2001-2008年)
        4.3.1 全面对外开放
        4.3.2 准确定义中央银行地位
        4.3.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4.3.4 “准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4.3.5 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4.3.6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本土银行业增量改革
    4.4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多元化布局(2008年后)
        4.4.1 中国银行业“走进”国际视野
        4.4.2 中央银行制度完善
        4.4.3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发展
        4.4.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建立多元银行体系
    4.5 历史价值评价
第5章 被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背景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对象
        5.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方法介绍
        5.3.3 样本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6 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模型介绍
        6.1.3 变量介绍
        6.1.4 变量基本统计量
        6.1.5 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
    6.2 主动开放影响实证分析
        6.2.1 全样本分析
        6.2.2 第二阶段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析
    6.3 不同银行异质性影响分析
        6.3.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6.3.2 股份制商业银行
        6.3.3 城市商业银行
        6.3.4 农村商业银行
    6.4 稳健性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6.6.1 全样本影响结论
        6.6.2 不同阶段影响结论
        6.6.3 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结论
第7章 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特征、经验及启示
    7.1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逻辑
        7.1.1 历史的变迁:两次金融开放的变迁递进
        7.1.2 政策(环境)的变迁:不同政策效能的变迁差异
        7.1.3 理念的变迁:金融机构变迁发生的关键
    7.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特征
        7.2.1 以金融开放作为发展起点
        7.2.2 以渐进式改革作为发展思路
        7.2.3 以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变革
        7.2.4 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
        7.2.5 以机构改革和功能完善协调推进机构发展
    7.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7.3.1 以发挥本土优势为导向
        7.3.2 在开放学习中坚持本土适应性
        7.3.3 发挥主体的内生性带动作用
        7.3.4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
        7.3.5 坚持发展的与时俱进
        7.3.6 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能动性
    7.4 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发展启示
        7.4.1 立足国情: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7.4.2 依托本土:激发本土银行部门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7.4.3 政府定位:完善金融开放中的政府作用
        7.4.4 以史为鉴:推广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致谢

(2)ZX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相关理论概述
    1.6 银行信贷业务的含义
    1.7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1.7.1 STP营销理论
        1.7.2 4Ps营销理论
        1.7.3 服务营销理论
    1.8 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相关概念
        1.8.1 银行信贷业务基本理论
        1.8.2 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的特点
        1.8.3 银行信贷营销方式创新趋势
2 ZX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现状
    2.1 ZX银行信贷业务概况
        2.1.1 ZX银行简介
        2.1.2 ZX银行信贷业务概况
    2.2 ZX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现状
        2.2.1 业务主要营销模式
        2.2.2 信贷审批效率及资源配置情况
    2.3 ZX银行及信贷业务营销存在问题
        2.3.1 信贷业务市场营销理念较为落后
        2.3.2 信贷产品缺乏创新不足
        2.3.3 缺乏专业的信贷营销团队
        2.3.4 信贷营销渠道单一
        2.3.5 信贷市场细分不足
3 ZX银行及信贷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分析
        3.2.1 替代品的威胁
        3.2.2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3.2.3 潜在进入者威胁
        3.2.4 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会
        3.3.4 威胁
4 ZX银行及信贷业务营销策略
    4.1 ZX银行信贷业务营销STP分析
        4.1.1 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
        4.1.3 市场定位
    4.2 ZX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设计
        4.2.1 产品策略
        4.2.2 价格策略
        4.2.3 促销策略
        4.2.4 渠道策略
        4.2.5 人员策略
        4.2.6 过程策略
5 ZX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组织保障
    5.2 制度保障
    5.3 人力资源保障
    5.4 信息技术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3)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个人金融
        2.1.2 个人金融业务转型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创新理论
        2.2.2 生命周期理论
        2.2.3 成本收益理论
        2.2.4 市场营销理论
3 农行蓬莱支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优势及现状
    3.1 农行蓬莱支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优势
        3.1.1 品牌优势
        3.1.2 客户优势
        3.1.3 科技创新优势
    3.2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3.2.1 当地同业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情况介绍
        3.2.2 当地同业个人金融业务发展情况比较
        3.2.3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开展情况
    3.3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3.3.1 经营理念不断革新,业务发展进入快车道
        3.3.2 技术持续革新,金融服务日益智能化
        3.3.3 公私联动推进,金融营销呈现多元化
        3.3.4 产品推陈出新,客户价值提升化
    3.4 蓬莱农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现状评价
4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4.1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4.1.1 储蓄存款增长不稳定
        4.1.2 个人贷款增长缓慢
        4.1.3 产品响应市场速度慢,服务理念落后
        4.1.4 个人中间业务收入波动大
        4.1.5 个人客户质量有待提升
    4.2 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中主要问题的原因
        4.2.1 定位认识与管理局限
        4.2.2 综合考核与资源配置局限
        4.2.3 产品与服务局限
        4.2.4 营销体系局限
        4.2.5 贵宾客户维护局限
5 促进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5.1 提升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定位,完善管理体系
        5.1.1 制定个人金融业务长期发展规划
        5.1.2 加强网点管理,推进个人金融发展软转型
    5.2 改善个人金融业务考核与激励机制
        5.2.1 科学制定综合考核办法
        5.2.2 资源配置适当倾斜
    5.3 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5.3.1 加强产品组合营销,挖掘个人客户价值
        5.3.2 加强服务管理,提升客户体验与认同
    5.4 构建完整的个人金融业务营销体系
        5.4.1 公私条线强强联动,合力开展营销
        5.4.2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营销人员
    5.5 提升对高端客户的维护管理
        5.5.1 扩户提质,有效管户、全员参与
        5.5.2 成立财富管理中心,提升对高端客户的维护管理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Z银行大连分行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银行关系营销文献综述
        1.2.2 差异化营销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2 相关理论
    2.1 PEST分析理论
    2.2 SWOT分析理论
    2.3 STP理论
    2.4 4P理论
3 Z银行大连分行现状分析及问题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国外商业银行营销现状
        3.1.2 国内商业银行营销现状
        3.1.3 PEST分析
        3.1.4 行业分析
        3.1.5 市场需求分析
    3.2 内部环境分析
        3.2.1 大连分行概述
        3.2.2 内部资源分析
        3.2.3 竞争环境分析
        3.2.4 本地区客户情况分析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3.3.5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3.4 Z银行大连分行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3.4.1 产品优势不明显
        3.4.2 价格定位缺乏合理性
        3.4.3 销售渠道单一
        3.4.4 宣传促销力度欠缺
4 Z银行大连分行营销策略改进措施
    4.1 STP分析
        4.1.1 目标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选择
        4.1.3 市场定位
    4.2 产品策略
        4.2.1 提高品牌知名度
        4.2.2 改进产品组合及种类
        4.2.3 完善售后服务
    4.3 价格策略
        4.3.1 科学合理定价
        4.3.2 规避竞争压力
        4.3.3 应对经济下行
    4.4 渠道策略
        4.4.1 加强网点营销
        4.4.2 开发新渠道销售
        4.4.3 开通网络销售渠道
    4.5 促销策略
        4.5.1 科学促销方案加强团队建设
        4.5.2 加大促销宣传力度
        4.5.3 加强网络促销
5 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5.1 人员和专业技能的组织保障
    5.2 信息技术的产品体系保障
    5.3 考核及奖励机制制度保障
    5.4 企业文化建设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念及主要内容
    2.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理论基础
        2.2.1 STP营销理论
        2.2.2 7P营销理论
        2.2.3 4C&4R营销理论
        2.2.4 PEST分析
        2.2.5 数字营销理论
3 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及竞争者分析
4 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Z银行遂宁分行简介
    4.2 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现有营销策略
        4.2.1 产品策略
        4.2.2 渠道策略
        4.2.3 促销策略
    4.3 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需求分析
    4.4 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4.4.1 产品同质化严重
        4.4.2 客户市场细分过于简单
        4.4.3 理财队伍建设落后
        4.4.4 营销服务水平不高
5 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建议
    5.1 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STP战略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市场定位
    5.2 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组合策略
        5.2.1 产品策略
        5.2.2 渠道策略
        5.2.3 促销策略
        5.2.4 人员策略
        5.2.5 服务过程策略
        5.2.6 数字营销策略
6 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6.1 风险防控保障
        6.1.1 完善风险监督与管理机制
        6.1.2 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团队
        6.1.3 建立理财业务全程风险评估制度
    6.2 人力资源保障
        6.2.1 加大人才招聘力度
        6.2.2 充实壮大营销队伍
        6.2.3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6.3 信息系统保障
        6.3.1 做好客户基本信息收集
        6.3.2 做好客户信息的筛选和分析
        6.3.3 注重客户隐私保护
    6.4 整体联动保障
        6.4.1 建立部门联动
        6.4.2 建立岗位联动
        6.4.3 建立渠道联动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农村金融风险研究的进展
        一、关于金融风险的基本理论
        二、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的成因
        三、关于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措施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三、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二章 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和经济分析
    第一节 风险的性质与管理
        一、风险的概念和性质
        二、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三、风险管理的实践步骤
    第二节 金融风险与农村金融风险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二、金融风险的表征分析
        三、农村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
        四、农村金融风险与一般金融风险的区别分析
    第三节 农村金融风险的一般理论
        一、马克思理论对金融风险的一般解释
        二、有关金融风险的西方理论与假说
        三、农村金融风险的特有理论
    第四节 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和成因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分析
        二、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三、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成因透视
第三章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比较
        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特点
        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各经济类型的农村金融风险
    第二节 台湾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启示
        一、完整、稳定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台湾有效控制农村金融风险的基础
        二、构建规范的合作金融体系,减少农村金融风险
        三、台湾的农业信用保证制度能够有效分担贷款风险
        四、存款保险制度是台湾地区减少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印度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启示
        一、放松对银行金融机构设立与扩张的限制,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
        二、放松对银行金融机构放款数量的限制,调整监管目标、方式和手段
        三、放松对银行金融机构放款方向的限制
        四、要求各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减少金融机构风险
        五、积极采用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
        六、放松对银行存贷利率及货币对外汇本的限制
        七、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
        八、加大对农村金融违规的惩罚力度
    第四节 韩国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启示
        一、农村金融管理机构的改革
        二、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第五节 启示
        一、分离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职能和货币政策职能,建构风险管理主体
        二、加快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
        三、增强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四、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信用评估制度
        五、实行谨慎的金融监管政策和金融财务会计政策
第四章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首要条件
    第一节 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村金融风险:理论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定义及功能探讨
        二、农村金融风险与金融体系:基于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的考察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
    第二节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分析框架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分析的方法论和切入点:转轨经济分析视角
        二、我国农村转型特征对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要求
    第三节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状描述
        一、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缺陷
        二、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缺陷
    第四节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基本设想
        一、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约束
        二、多观点下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讨论
        三、结论性评述:重构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第五章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重要依托
    第一节 现代农村金融监管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监管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二、农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中国农村金融监管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
        一、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制度变迁
        二、以农村金融风险视角看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新形势下完善和加强我国现代农村金融监管的路径
    第三节 现代农村金融监管的基础:内部控制机制
        一、内控机制的定义
        二、构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标准及原则
        三、构建标准的内部控制机制
        四、现代农村金融监管:农村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控制制度
    第四节 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协调分析
        一、协调的必要性
        二、协调的内容
    第五节 农村问题性金融机构的救助制度
        一、危机救助制度缺陷
        二、构建金融机构救助制度
第六章 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基础
    第一节 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分析方法
        一、产权的定义
        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综述
        三、金融产权及其特征
    第二节 中国农村金融产权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农村金融产权体制变迁
        二、农村金融产权变革的必要性
    第三节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一、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分析
        二、我国现行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缺陷
    第四节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的方案设计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制度设计的原则
        二、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方案设计:确立真正的合作产权制度
    第五节 我国农村商业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缺陷
        二、我国农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目标
        三、农村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设计
第七章 优化外部环境:为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创造良好条件
    第一节 农村宏观经济与农村金融
        一、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
        二、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内在关系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金融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金融的关系
        二、农业产业化各阶段农村金融供求分析
    第三节 农民文化理念与农村金融
        一、中国农业文化的几个特征
        二、农户的融资次序
    第四节 社会信用、政策法律与农村金融
        一、社会信用环境与农村金融风险
        二、农村政策环境与农村金融风险
        三、金融法律环境与农村金融风险
    第五节 优化外部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优化农村宏观经济环境,扶持乡镇企业发展
        二、支持农业产业化,优化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
        三、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提高农民素质
        四、优化农村政策环境,加大对农村金融组织的保护
        五、优化农村法律环境,加快合作金融立法
第八章 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
    第一节 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主要框架
        一、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运行程序
        二、国内外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综述
        三、构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理论设想
        一、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意义
        二、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想
    第三节 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具体步骤
        一、农村金融风险预警信息系统构建
        二、农村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系统构建
        三、农村金融风险预警分析系统构建
        四、农村金融风险预警处理系统构建
    第四节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状况
        一、风险管理决策的一般理论分析
        二、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第五节 完善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途径
        一、完善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途径
        二、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途径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政策途径
第九章 农村金融发展:接轨与前景
    第一节 WTO对中国金融业影响的一般分析
        一、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二、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中国农村金融
        一、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二、加入WTO对农业银行的影响
        三、加入WTO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影响
        四、加入WTO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第三节 WTO框架下未来农村金融风险防范
        一、WTO框架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未来前景
        二、未来农村金融风险的表征分析
        三、未来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7)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加入WTO后民族地区银行业市场环境的变化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发展环境的变化
    第二节 民族地区银行业的市场格局
第二章 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和相对竞争优势
    第一节 基本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权主体单一,债权债务关系不清
        二、行政管理色彩浓厚,机构设置不合理
        三、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
        四、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
        五、低息或不生息资产膨胀
        六、新产品研发速度慢科技创新质量低
        七、资本金补充能力不足
    第二节 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相对竞争优势
        一、对国情了解程度深,民众认知程度高
        二、国内客户基础较强,市场份额大
        三、竞争能力逐渐增强,过渡期可积极改革
第三章 外资银行的特点和相对竞争优势
    第一节 外资银行的特点
    第二节 外资银行的相对竞争优势
        一、资产盈利水平高,贷款开发能力强
        二、创新业务品种发展快,收入结构优化
        三、在华机构分布比较合理
        四、国际结算网络发达,资本充足,科技保障能力强
        五、重视客户资信评估工作,信贷内控机制健全,信贷风险保障能力强
        六、服务保障能力强,组织保障能力强
        七、经营管理卓越
    第三节 外资银行的竞争策略
        一、外资银行的市场定位策略
        1、客户定位
        2、区域定位
        二、外资银行的业务竞争策略
        1、积极发展单笔独立业务
        2、大力开展中间业务
        3、重视存贷款等传统业务
        三、运行保障策略
        1、加快网络银行发展
        2、重视同业合作
        3、设法挖掘和培育懂人民币经营业务人才
第四章 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 制度建设与创新
        一、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产权关系明晰化
        二、组织体系科学化机构设置合理化
        三、分配方式货币化契约化
        四、人事管理方面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五、完善组织保障措施确保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第二节 经营理念的改革与创新
        一、追求利润最大化经营行为企业化
        二、以盈利为目标业务经营多元化
        三、遵守国际规范经营管理标准化
        四、资产负债管理方面要集约化经营强化盈利
        五、会计制度方面要推进全面成本管理
        六、风险资产管理方面要促进资产质量好转
        七、信贷管理方面要培育新型信贷文化
        八、科技管理方面要实现统一加快创新
        九、市场开发方面新产品研发要提速
    第三节 市场定位策略和措施
        一、行业定位策略
        二、客户定位策略
        三、机构设置定位策略
    第四节 基本业务发展策略
        一、个人业务发展策略
        二、公司业务发展策略
        三、同业业务发展策略
        四、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五、信贷业务发展策略
        六、国际业务发展策略
        七、混业经营初探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作者声明

(8)中国银保合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内容的逻辑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4.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1.4.3 比较分析与归纳分析相结合
2 银行保险的基本理论
    2.1 银行保险的定义
        2.1.1 银行保险定义的界定
        2.1.2 银行保险与混业经营
    2.2 银行保险的内容
        2.2.1 代理销售各类银行保险产品
        2.2.2 代理收支保险费及相关费用
        2.2.3 电子商务合作
        2.2.4 银行卡业务合作
        2.2.5 融资业务合作
    2.3 银行保险产品
        2.3.1 银行保险产品类型
        2.3.2 银保产品的功能
    2.4 银保合作的方式
        2.4.1 协议合作模式
        2.4.2 银行与保险公司成立合资企业模式
        2.4.3 兼并或收购模式
        2.4.4 建立新公司模式
    2.5 银行保险业务特点
        2.5.1 银保产品是区别于传统保险产品的新型产品
        2.5.2 销售渠道丰富
        2.5.3 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多样
    2.6 银保合作相关问题的处理
        2.6.1 组织结构问题
        2.6.2 销售渠道问题
    2.7 本章小结
3 银保合作的动因及效应
    3.1 银保合作的动因分析
        3.1.1 银保合作的内在动因
        3.1.2 银保合作的外部推动因素
    3.2 银保合作的效应
        3.2.1 银保合作的正面效应
        3.2.2 银保合作的负面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世界各国银保合作发展环境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4.1 世界各国银保合作的发展状况
        4.1.1 欧洲银行保险的发展
        4.1.2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区域的银行保险
        4.1.3 特殊经济区域——南非的银行保险
        4.1.4 亚洲的银行保险
        4.1.5 拉丁美洲的银行保险
        4.1.6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保险
    4.2 世界各国银行保险发展环境的比较
        4.2.1 法规环境比较分析
        4.2.2 金融环境比较分析
        4.2.3 税收环境比较分析
        4.2.4 历史因素比较分析
        4.2.5 其他因素比较
    4.3 对我国的启示
        4.3.1 银行保险发展的竞争压力不足
        4.3.2 银行保险的发展存在法制障碍
        4.3.3 在政策和税收上缺乏足够的支持
        4.3.4 技术障碍
        4.3.5 文化环境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
        5.1.1 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过程
        5.1.2 我国银保合作的产品
        5.1.3 银保产品的销售方法
    5.2 我国银保合作存在的问题
        5.2.1 金融创新严重滞后
        5.2.2 合作模式单一
        5.2.3 营销手段陈旧
        5.2.4 技术水平低下,阻碍银行和保险公司优势的发挥
        5.2.5 观念落后,思想认识不足
        5.2.6 银行保险监管不完善
        5.2.7 银保合作存在误导现象
        5.2.8 合格人才缺乏
    5.3 制约我国银保合作深化的因素
        5.3.1 分业经营带来的法制缺陷
        5.3.2 银行与保险业经营理念滞后
        5.3.3 产品品种单一,缺乏创新
        5.3.4 技术瓶颈
        5.3.5 复合型人才匮乏
        5.3.6 激励机制的缺乏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银保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1 我国银保合作的必要性
        6.1.1 银保合作是我国加入WTO的需要
        6.1.2 银保合作是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6.1.3 银保合作是保险业竞争的需要
        6.1.4 银保合作是满足客户对“一站式”金融服务的需要
        6.1.5 开展银保合作是我国将来实行混业经营的需要
    6.2 银保合作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6.2.1 保险公司与客户联系的丧失
        6.2.2 设计成本不断增加
        6.2.3 保险公司要与分销机构签订长期的协议
        6.2.4 保险经营模式的变革
        6.2.5 保险公司必须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
    6.3 我国银保合作的可行性
        6.3.1 国民经济发展为银保合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
        6.3.2 体制改革为银保合作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
        6.3.3 国民需求层次的提升催生新的银保客户群体
        6.3.4 家庭人口状况的变化创造了新的保险需求
        6.3.5 法律条令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为银保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6.3.6 我国银保合作具有坚实的市场基础
    6.4 本章小结
7 深化我国银保合作的战略措施及步骤
    7.1 我国银保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7.1.1 平等的原则
        7.1.2 “共赢”的原则
        7.1.3 市场的原则
        7.1.4 “效益”和“创新”的原则
    7.2 深化我国银保合作的战略措施
        7.2.1 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
        7.2.2 创新保险产品,完善银保服务
        7.2.3 加强对员工业务技能的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7.2.4 加强技术开发,建设网络信息系统
        7.2.5 拓展销售渠道,加强营销组合
        7.2.6 加强金融监管
    7.3 我国银保合作的战略发展步骤
        7.3.1 协议合作
        7.3.2 资本渗透
        7.3.3 银保一体化的混业经营
    7.4 建立银行和保险战略组合的要求
        7.4.1 采取银行与保险一体化的核心管理策略
        7.4.2 扩大竞争机制
        7.4.3 放宽保险费率限制
        7.4.4 手续定单化
        7.4.5 管理制度化
        7.4.6 保费储蓄化
        7.4.7 险种筛选化
        7.4.8 人员专门化
    7.5 本章小结
8 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模式——金触控股公司
    8.1 我国银保合作模式的现状
        8.1.1 代收代付和兼业代理模式
        8.1.2 战略联盟模式
    8.2 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模式选择
        8.2.1 银行保险发展的模式
        8.2.2 我国银保合作发展模式的选择
    8.3 本章小结
9 我国银保合作的产品创新与金融监管
    9.1 我国银保合作的产品创新
        9.1.1 我国银行保险产品的种类
        9.1.2 我国银行保险产品的发展现状
        9.1.3 适合银行销售的险种
        9.1.4 我国银保合作中的产品创新
    9.2 我国银保合作的金融监管
        9.2.1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9.2.2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对策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9)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银行业经营方式的内涵及转变
1.1 经营方式的内涵及概念的转换
    1.1.1 经营方式的内涵
    1.1.2 从经营方式到经济增长方式概念的转换
1.2 银行业经营方式的内涵及转变
    1.2.1 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及其表现
    1.2.2 从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动因和意义
2.1 金融创新的内涵
    2.1.1 金融创新的内涵
    2.1.2 电子金融创新的定义
2.2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动因
    2.2.1 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技术基础
    2.2.2 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市场需求条件
    2.2.3 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外在动力
    2.2.4 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
2.3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意义
    2.3.1 促进银行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2.3.2 提升银行的利润和国际竞争力
    2.3.3 促进整个社会电子商务的发展
    2.3.4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国家信息化的水平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模式
3.1 从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3.1.1 分业经营模式与混业经营模式
    3.1.2 从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3.2 从实体经营模式向虚拟经营模式的转变
    3.2.1 实体经营模式与虚拟经营模式
    3.2.2 从实体经营模式向虚拟经营模式的转变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实现
4.1 创新的实现形式.
    4.1.1 自助银行.
    4.1.2 电话银行.
    4.1.3 网络银行.
4.2 创新的务实研究.
    4.2.1 自助银行的务实研究.
    4.2.2 电话银行的务实研究.
    4.2.3 网络银行的务实研究.
4.3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启示
    4.3.1 发展网络银行的必要前提是健全规范的法律体系
    4.3.2 以存款为龙头拉动其他的业务品种的发展
    4.3.3 个人理财为客户提供交易记录与市场信息
    4.3.4 年轻的高收入阶层是取得良好的市场和收益的保障
    4.3.5 网上银行成为银行业增加盈利及资产价值的新亮点
    4.3.6 中小银行与大银行具有同等的发展机会. 第五章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5.1 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面临的问题
    5.1.1 对创新自身的思想认识不够充分
    5.1.2 缺乏对创新的整体规划
    5.1.3 缺乏对创新风险的正确认识和有效的监管
    5.1.4 对创新市场的营销力度不够
    5.1.5 成本核算和员工的激励培训机制不健全
    5.1.6 银行业信息管理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5.2 应对措施
    5.2.1 全面认真贯彻创新理念
    5.2.2 对创新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实现多元化和特色化服务的结合
    5.2.3 正确认识创新的风险,加强对风险的有效监管
    5.2.4 加强创新业务的营销,提高创新的市场化程度
    5.2.5 建立全面成本核算制度,加强对员工的激励和培训
    5.2.6 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银行公共关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经济的客观要求
        1.1.2 银行管理革命的客观要求
        1.1.3 世界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浪潮
        1.1.4 入世的严峻挑战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之处
2 银行公共关系研究基础
    2.1 社会关系与公共关系
        2.1.1 社会关系
        2.1.2 公共关系
    2.2 银行公共关系的内涵、目标、特点与研究对象
        2.2.1 银行公共关系的内涵
        2.2.2 银行公共关系的目标
        2.2.3 银行公共关系的特点
        2.2.4 银行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
    2.3 银行公共关系的职能
        2.3.1 采集信息的职能
        2.3.2 咨询建设的职能
        2.3.3 参与银行决贫的职能
        2.3.4 协调沟通的职能
    2.4 银行公共关系的作用
        2.4.1 监测作用
        2.4.2 凝聚作用
        2.4.3 调节作用
        2.4.4 应变作用
3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
    3.1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解析
        3.1.1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及其重要性
        3.1.2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构成分析
        3.1.3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分类
        3.1.4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特点
        3.1.5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功能
    3.2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运作机理
        3.2.1 增加内部公众的认知
        3.2.2 激励内部公众的动机
        3.2.3 转变内部公众的态度
        3.2.4 引导内部公众的行为
    3.3 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本质
        3.3.1 实现银行内部无限沟通的桥梁
        3.3.2 建立银行文化的载体
    3.4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共关系的协调
        3.4.1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
        3.4.2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关的有机协调
4 银行客户关系
    4.1 银行开发客户的意义
    4.2 银行开发客户的任务
    4.3 “客户中心型”银行客户关系
        4.3.1 建立“客户中心型”银行客户关系的必要性
        4.3.2 银行客户经理--“客户中心型”银行客户关系的桥梁与依托
        4.3.3 银行客户关系对客户经理素质的要求
        4.3.4 银行客户经理公关活动的基本形式.?
    4.4 银行客户关系维护
        4.4.1 客户关系维护的意义
        4.4.2 客户关系维护形式
        4.4.3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维护的内在要求
    4.5 国有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的改善
        4.5.1 推行客户经理制
        4.5.2 实施全方位客户满意度管理
5 银行同业关系
    5.1 银行同业的竞争
        5.1.1 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性
        5.1.2 银行竞争对象的广泛性
        5.1.3 银行竞争的基本特征
    5.2 银行同业的合作
        5.2.1 松散型的银行同业合作
        5.2.2 紧密型的银行同业合作
        5.2.3 汇丰集团同业合作战略及启示
    5.3 银行同业关系的演进
        5.3.1 对抗性竞争关系
        5.3.2 宽容性竞争关系
        5.3.3 合作性竞争关系
    5.4 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关系战略
        5.4.1 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关系的现状
        5.4.2 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比较
        5.4.3 在华外资银行的竞争战略
        5.4.4 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关系的优化方略
6 银行政府关系
    6.1 政府对银行管理的考察
        6.1.1 政府对银行业管理的理论依据
        6.1.2 政府对商业银行实施管理的依托--中央银行
        6.1.3 西方国家对银行经营的干预及其影响
    6.2 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考察
        6.2.1 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的形成
        6.2.2 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的运作
        6.2.3 相对独立型银行政府关系的典范--香港
        6.3.3 完全控制的银行政府关系下银行改革的政府阻力
        6.3.4 完全控制的银行政府关系下的各方行为的扭曲
    6.4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优化方略
        6.4.1 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是优化银行政府关系的前提
        6.4.2 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是银行政府关系优化的关键
        6.4.3 银政关系优化的其它措施
7 银行公共关系的有效性
    7.1 银行公共关系的组织保障
        7.1.1 银行公共关系部
        7.1.2 银行公共关系人员
    7.2 银行公共关系调查
        7.2.1 银行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
        7.2.2 银行公共关系调查的技能
    7.3 银行公共关系策划
        7.3.1 银行公共关系策划的意义
        7.3.2 银行公共关系策划的主要内容与类型
        7.3.3 银行公共关系策划的技巧
    7.4 银行公共关系通路
        7.4.1 正确认识与处理银行媒介关系
        7.4.2 银行媒介关系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7.4.3 有效地进行银行宣传通路管理
    7.5 银行公共关系有效性的评价
        7.5.1 银行公共关系评价的宏观模型
        7.5.2 国际卡尔玛公司公关评价系统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浅论中国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如何继续和进一步占领优质客户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D]. 王毅. 吉林大学, 2020(01)
  • [2]ZX银行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连波.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农行蓬莱支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D]. 姚宣腾.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4]Z银行大连分行营销策略研究[D]. 张湉.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5)
  • [5]Z银行遂宁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何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D]. 张耀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7]民族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D]. 于鹏.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8]中国银保合作的研究[D]. 辛立秋.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1)
  • [9]网络环境下银行业经营方式创新的研究[D]. 方政. 安徽农业大学, 2004(04)
  • [10]银行公共关系问题研究[D]. 邓俊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论入世后国有商业银行如何继续并进一步占领优质客户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