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王昆虫化石群及其古生态学

山王昆虫化石群及其古生态学

一、山旺昆虫化石群及其古生态(论文文献综述)

邓涛,吴飞翔,王世骐,苏涛,周浙昆[1](2019)在《古近纪/新近纪之交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的重大转折》文中提出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之交是地球生命环境演化史上的重要节点,生物界总体面貌更趋近现代.青藏高原的隆升对该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终形成现代高原冰冻圈环境与生态体系.通过研究近年来高原腹地伦坡拉、尼玛盆地古近纪-新近纪沉积中产出的大量动植物化石,发现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在古近纪/新近纪之交经历了由热带、亚热带生态体系向高原型生物群落的重大转折.以上地点渐新世地层中的鱼类、植物和昆虫化石证据表明,高原腹地在26~24 Ma仍为温暖湿润的低地,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还可深入藏北.这一时期动植物以攀鲈和棕榈为代表,不仅反映热带、亚热带气候特征,并且表明当时盆地可能的最大海拔仅有2300 m左右.自中新世开始,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整体上向现代型过渡.裂腹鱼开始出现,并自此向特化等级演化,至上新世出现高度特化种类.早中新世植被以北温带落叶阔叶树种占优势,同时出现大量针叶树,草本植物进一步发展,反映气候已具温带特征.哺乳动物在早中新世出现适应温带森林的近无角犀等,而以披毛犀为代表的寒冷适应性冰期动物祖先出现于上新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这一重大转折与高原主体在早中新世隆升到接近3000 m高度所产生的降温效应相关,同时也受到全球气候转凉的影响.

全明英[2](2019)在《基于梵净山孢粉记录的古生态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新世相对于其他地质时期来说气候条件与现在和将来更为接近,其气候环境变化的规律性与突发性在将来极有可能再次发生。而位于多个季风环流共同控制的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是研究环境演变的关键场所。东亚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全面认识东亚季风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对于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西南地区是研究东亚季风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特征的重要区域。为此,本文选择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太平洋东南季风和东亚冬季风三者共同影响的梵净山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年代测定等基本理论,通过采集沉积柱芯,对梵净山九龙池湿地JL15柱芯不同层位的9块全样有机质样品进行精确的AMS 14C测年,以准确的年代模型为基础,利用沉积物的烧失量、孢粉、碳氮含量等代用指标重建了梵净山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和历史,探讨梵净山地区全新世气候演变机制以及对全球气候突变事件的响应程度。(1)梵净山全新世以来的古生态演变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经历了从冷-暖-冷、干-湿-干的交替变化,九龙池湿地沉积环境也从积水较多的冰斗湖泊转变为湿生沼泽,后转变为如今的旱生沼泽。全新世以来梵净山主要经历了冷干期(11.910.7 cal ka BP)、过渡期(10.78.0cal ka BP)、暖湿期(8.04.6 cal ka BP)、暖干期(4.62.6 cal ka BP)和冷干期(2.60 cal ka BP)五个阶段。在11.98.0 cal ka BP期间,九龙池地区的气温由寒冷逐渐转变为温暖,大暖期出现在8.04.6 cal ka BP期间,为梵净山的气候适宜期。随后,从4.6 cal ka BP至今,气温逐渐由温暖转变为寒冷。全新世早期为温暖湿润期,中期变得更加温暖湿润,而全新世后期气候逐渐由温暖转为寒冷,也逐渐干燥,但存在变暖的趋势,与西南地区总体气候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重建的梵净山全新世气候既有区域气候变化的格局又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2)植被类型经历了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变化,逐渐形成九龙池现代植被景观。梵净山全新世以来的垂直带谱分布出现与气候变化相对应的上下迁移现象。与现代植被分布海拔相比,梵净山的垂直带谱在全新世早中期向海拔较高的地区移动,在全新世适宜期(84.6 cal ka BP)时移动幅度较大,全新世晚期向低海拔地区移动,变化幅度100 m左右,变化特征与全新世气候变化趋势较吻合。中国东部植被带在全新世时期表现出纬向北迁的规律,西部地区出现经向西迁、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的特征。与西南地区其他孢粉记录的对比发现,西南地区的植被在全新世大暖期存在向高海拔地区垂直迁移的现象。但全新世时期高山植被垂直带谱的迁移现象需要更多的古生态记录进行佐证。(3)梵净山JC15钻孔记录了全新世以来5次短而快速的降温事件,分别发生在2.6、3.4、4.2、9.4和10.0 cal ka BP。JL15钻孔对4.2 ka BP冷事件响应较早,对8.2 ka BP干冷事件无明显响应。与相邻区域的气候记录的对比研究发现,西南地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与季风的进退、ITCZ的南北移动、下垫面等因素有关。与相邻区域的气候记录的对比研究发现,梵净山九龙池JL15钻孔附近地区在全新世早期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小,冬季风影响较大;在全新世中期西南季风由弱转强,使气温升高,降水先升高后减小;在全新世晚期西南季风再次减弱。与云南泸沽湖、云南洱海及贵州草海南屯记录相比,四个地区对气候突变事件响应均有23次,但响应时间的早晚和长短各不相同,反映了梵净山地貌上独特的“生态孤岛”效应。

贾静薇[3](2019)在《柴达木盆地西缘渐新统臭椿属、榆属、桦木属化石的研究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内陆盆地,是研究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以来古气候和古生态变化的理想地区之一。科学家们已经通过磁性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等手段在该盆地内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比较而言该盆地内翅果化石的地质记录相对较少,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本文研究了柴达木盆地花土沟地区渐新统上干柴沟组中保存的植物翅果及叶片化石,通过对翅果及叶片形态的对比研究,将翅果分别鉴定为臭椿属古臭椿(Ailanthus confucii)、榆属黑榆系未定种(Ulmus sp.)、桦木属小叶桦相似种(Betula cf.microphylla);叶片鉴定为臭椿属古臭椿(Ailanthus confucii)。臭椿属翅果及叶片化石是柴达木盆地的首次发现,并支持臭椿属起源于印度的观点,推测臭椿属途经柴达木盆地向北进行传播,并传播到欧洲;榆属翅果化石的发现为榆属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推测榆属起源于北美,渐新世已经传播到当前研究区;桦木属翅果化石是柴达木地区的首次报道,丰富了桦木属翅果化石的记录。通过采取最近亲缘种和共存分析的方法,研究当前化石对应现生属种的生存环境,地理分布,并且结合伴生化石组合特征,对研究区渐新世的古环境古海拔探讨,推测与当前相比较而言,在渐新世可能是温暖湿润的环境,其年均温度为0.4–15.5℃、最热月平均气温9.5–28℃、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5.9–4.3℃;年降水量203–1358 mm、最暖季降水量118–691 mm、最冷季降水4–97 mm,并且海拔可能在500–2000 m之间。

杨国林[4](2018)在《西藏尼玛—青海曲麻莱新生代几种植物化石及古环境意义》文中提出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我国以及全球的气候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隆升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结果,因此,青藏高原是研究碰撞造山、大陆变形以及地球动力学的天然场所。西藏尼玛盆地和青海曲麻莱新生代地层中的植物化石和有机质,记录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的信息。有机质碳同位素相对丰度的变化是地球生物过程最直接的记录,也是植物生态系统演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化石,不仅可以为植物的分类和演化提供新材料,还能为了解青藏高原的海拔变化、形成机制和古环境的演化提供直接的古植物学证据。本文研究了西藏尼玛和青海曲麻莱高海拔地区新生代的几种植物化石和孢子化石,共鉴定植物化石4科4属5种(其中蕨类植物化石2种,被子植物化石3种)和孢子类群6种。重点对尼玛盆地植物化石和孢子化石进行分析,并对该盆地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和有机质碳同位素进行分析;对曲麻莱2种被子植物木化石的解剖学特征、有机质碳同位素及其虫迹填充物进行研究。首次报道了西藏尼玛盆地古新统-始新统牛堡组的植物化石和孢子化石,植物化石鉴定为有节类对茎木贼(相似种)Equisetum cf.oppoistum、木贼(未定种)Equisetum sp.和被子植物一枝黄花属(未定种)Solidago sp.,孢子化石鉴定为紫萁孢属Osmundacidites、柴达木叶菌孢Foliopollenites qaidamensis、褶皱冠脊孢Camptotriletes plicatus、细肋纺锤双孔菌孢Fusidiporosporonites minutaestriatus、巨形双孔孢Diporisporites maximus、菌孢Fungal spore。选取现生草问荆Equisetum pratense作为Equisetum cf.oppoistum的现存最近亲缘种,选取现生毛果一枝黄花Solidago virgaurea作为Solidago sp.的现存最近亲缘种。运用共存分析法定量重建该盆地在古新世-始新世的海拔为20943514 m。尼玛盆地和伦坡拉盆地在形成时代、沉积物充填和演化历史上非常相似。根据孢粉化石重建伦坡拉盆地在古新世-始新世的海拔为23002600 m,与尼玛盆地在古新世-始新世的海拔较为一致。而当前化石采集地点的海拔为5200 m,显示青藏高原中部尼玛盆地自40 Ma以来隆升了20003000 m。在青海曲麻莱下更新统野牛沟组第一次发现了木化石,鉴定为被子植物鼠李科Rhamnaceae和壳斗科Fagaceae。在Rhamnaceae和Fagaceae中发现了甲螨目成虫及幼虫的粪便化石。选取现生Rhamnaceae和现生Fagaceae的主要属种作为当前化石的现存最近亲缘种,并确定它们的现存最近亲缘种海拔分布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利用共存分析法定量重建了曲麻莱在早更新世的海拔为7493549 m。而当前化石采集地点的海拔为4500 m,说明青藏高原东北部曲麻莱自1 Ma以来隆升了10004000 m。根据实测剖面P1708、2017XD、2017XD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及比值的变化,把尼玛盆地古新世-始新世的环境变化划分为九个环境变化波动区间带,说明尼玛盆地经历过开始形成-扩张发展-萎缩-扩张-萎缩-扩张-萎缩-再扩张-河湖共存阶段,对应的尼玛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气候经历了湿润-温和偏干-温暖湿润-温和偏干-温和湿润-温和偏干-温暖湿润-温和偏干-温暖湿润的气候波动。尼玛盆地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值的降低,推测与古新世-始新世全球的增温事件(PETM)有关。而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值组成分布在-28.92-23.66‰之间,表明尼玛盆地有机质来源主要为陆源C3植物。木贼属Equisetum cf.oppositum的发现意味着尼玛盆地在古新世-始新世已经存在显着的季节性变化。结合伦坡拉盆地的孢粉化石、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认为尼玛盆地在古新世-始新世是一个温暖、潮湿的环境。选取伦坡拉盆地牛堡组植物群22个化石种的现存最近亲缘类群,利用共存分析法定量恢复了伦坡拉盆地在古新世-始新世的气候特征:年均温(MAT)为15.817.3°C,最热月均温(MWMT)为2328°C,最冷月均温(MCMT)为2.45.4°C,年较差(DT)为23.324.8°C,年均降水量(MAP)为1011.31653.5 mm,最大月均降水量(MMaP)为161.8283.7 mm,最小月均降水量(MMiP)为24.131.4 mm,与现代气候相比气温和降水量的气候参数普遍偏小。Rhamnaceae中生形态比率分析结果为0.2<1,显示它具有旱生结构,它的脆弱性指数分析结果为75<88.5<200,表明曲麻莱在早更新世为中生环境。Fagaceae中生形态比率分析结果为1<2<2.5,显示它具有中性结构,它的脆弱性指数分析结果为465>200,表明曲麻莱在早更新世为湿生环境。Rhamnaceae和Fagaceae中虫迹充填物能谱分析,表明曲麻莱在早更新世为较为温暖湿润、降水较多的环境。综上分析说明曲麻莱在早更新世为较为温暖湿润、降水较多的中生环境。Rhamnaceae轮的明显度分析显示植物生长在季节性略明显的环境;Rhamnaceae年轮中晚材率线性拟合的结果显示有减小的趋势,说明植物生长前期的冬季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反映东亚冬季风在早更新世有增强的趋势。通过测定木化石Rhamnaceae和Fagaceae中有机质的碳同位素δ13C值,并与现生植物的碳同位素δ13C值模式图进行对比,认为Rhamnaceae和Fagaceae均为落叶植物。利用共存分析法定量重建了曲麻莱在早更新世大气中CO2的碳同位素δ13CCO2值为-7.5-3.7‰。计算了木化石Rhamnaceae年轮中碳同位素δ13C平均值,线性拟合结果显示年轮中碳同位素δ13C平均值有减小的趋势,说明植物生长的环境有变适宜的趋势,这可能与东亚夏季风先减弱后增强有关;计算了木化石Rhamnaceae记录的大气中CO2的碳同位素δ13CCO2平均值,线性拟合结果显示大气中CO2的浓度有减小的趋势,推论是由上新世末期–更新世碳同位素的负偏移引起的,而碳同位素的负偏移可能与东亚冬季风有增强的趋势有关。与南海和黄土高原中记录的东亚冬季风有增强的趋势有较明显的一致性,青藏高原东北部曲麻莱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可能与两极冰川扩展、全球变冷或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通过测定木化石晚材中纤维素的碳同位素δ13C值,定量重建了曲麻莱在早更新世期间8月份平均降水量为10321078 mm、平均温度为0.731.36°C和平均相对湿度为121123%。

张永娇,刘玉双[5](2017)在《辽西义县组襀翅目昆虫化石及其古生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襀翅目昆虫的历史发展及辽西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襀翅目化石种类。襀翅目现生昆虫生境范围狭窄,不同类群反映不同的水生环境,将今论古,已发现的襀翅目化石类群反映了高山、河流、山间溪流以及低地湖泊等古环境的存在。襀翅目化石类群反映的这些古环境与地层学分析的沉积环境,以及地层中其他动植物化石反映的古环境相符。

杜圣贤,宋香锁,陈军,刘凤臣,张尚坤,陈诚,刘书才[6](2017)在《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生物化石是确定地质时代、研究古生态环境以及探索地球演化的重要材料。我国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一些重要的化石和化石产地是我国乃至世界宝贵的自然遗产。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在充分研究全国古生物化石典型产地资料的基础上,对全国17个古生物化石典型产地的化石属种、保护的重要意义、自然地理、地形地质条件以及保护现状进行详细的总结论述。同时通过对全国73家与古生物化石相关的博物馆的现场调查,摸清了各省拥有和建设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基本情况。根据野外调研和综合分析,对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类型进行了划分。认为我国现行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可分为化石产地保护工程和化石标本保护工程两大类。分析论述了水、冻融、风化、地形地质条件对化石产地保护工程的影响,以及温度、湿度等对古生物化石标本保护工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进行古生物化石重点保护工程的规划部署建议。

谢宇虹[7](2012)在《广东省湛江湖光岩玛珥湖38-17ka BP硅藻化石记录的古环境变化及季风演化历史》文中认为末次冰期以来全球的气候进入了一个突变的时期,出现多次反复且有规律的冷暖交替气候事件。这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通过葫芦洞的石笋记录可以看到它所记录的我国末次冰期的气候事件,有一些事件的时间和事件并不能与格陵兰冰芯GRIP氧同位素完全对应,这是时间误差,还是气候事件之间具有滞后性呢?要解释这个问题,现在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同一个记录中找到一种既能记录代表寒冷事件的代用指标(如冬季风指标),又能记录温暖湿润的夏季风的指标。硅藻可能是一个可行的替代指标。研究区选择了处于广东省湛江市的湖光岩,该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夏长冬短,雨量充沛,雨季长;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季风气候明显。是研究季风的理想地区。湖光岩为玛珥湖,其沉积物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古环境古气候记录。研究工作首先建立了硅藻作为冬夏季风的指标。利用硅藻两个主要属种:Alucoseira granulata和Cyclotella stelligera对于不同风动力的反映出的数量上的差别从而建立A. granulata与C. stelligera的比值为冬季风的代用指标。利用浮游与底栖的比值反映湖面水位的高低变化,指示降雨量的变化,作为夏季风的代用指标。采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对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钻探的7孔岩心的C孔为研究对象。样品的定年利用AMS14C方法测年得出16个可靠的绝对年龄,线性内插法获得所有样品年龄为38-17kaBP。通过实验室沉积物硅藻处理、制片、鉴定和统计。通过硅藻属种和组合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和认识:1、在湖光岩C孔沉积物中共鉴定出硅藻化石28属136种。浮游硅藻3属5种,主要为:Aulacoseira granulata, Aulacoseira ambigua, Cyclotella pliostelligera等。底栖硅藻25属131种,主要为:Achnanthes acares, Achnanthes lanceolata, Punctastriata pinnata等。2、重建了38-17ka湖光岩玛珥湖硅藻组合特征的变化过程,通过浮游硅藻与底栖硅藻的比值记录在38-17ka时间段中湖光岩玛珥湖经历了浮游和底栖硅藻比值显示的湖泊水位在38-17ka期间呈现出一个较为平稳—急速上升—缓慢下降的演化历史。3、通过硅藻固定属种的比列关系,重建了38-17ka时期冬季风从强盛到减弱在到较为平缓的几个阶段。通过与葫芦洞石笋、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欧盟南极冰芯甲烷浓度等记录进行对比分析,说明我国在该时段的气候不仅受制于全球气候的变化,而且具有区域性气候的特征。4、通过硅藻重建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变化关系得出了:湖光岩玛珥湖地区38-17ka冬夏季风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5、运用辛普森和香农-威纳指数对末次盛冰期期间湖光岩玛珥湖硅藻生物多样性分析得出:湖泊中的适宜硅藻生活的环境变复杂时,硅藻的属种相应变丰富,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大;反之,湖泊中适宜硅藻生活的环境变得相对简单时,只有适应当时环境条件的硅藻得以生存,属种减少,生物多样性指数减小。

高太平[8](2009)在《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东北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具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该地区陆相地层发育完好,是世界上中生代陆相地层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主要的陆生化石主要采自中侏罗世的九龙山组和晚侏罗世的义县组地层。在这些化石中,昆虫化石十分丰富,为研究昆虫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本文简要回顾了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昆虫的地质历史及进化路线,总结了国内目前的研究状况:在阐述膜翅目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意义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广腰亚目昆虫的起源、演化及系统发育。文中重点对首都师范大学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收藏的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共描述鉴定了一个新亚科野树蜂亚科Rudisiricinae,6新属:华美长节蜂属Abrotoxyela gen.nov.,美丽短鞭叶蜂属Abrotoma gen.nov.,复合短鞭叶蜂属Synaptotoma gen.nov.,奇异短鞭叶蜂属Paradoxotoma gen.nov.短锯蜂属Brachyoxyela gen.nov.,野树蜂属Rudisiricius gen.nov.,13新种:东方似花长节蜂Anthoxyela orientalis sp.nov,光滑华美长节蜂Abrotoxyela calvata gen.et sp.nov.,多毛华美长节蜂Abrotoxyelamulticiliata gen.et sp.nov.,玲珑短锯蜂Brachyoxyela brevinodia gen.et sp.nov.,苗条短锯蜂Brachyoxyela gracilenta gen.et sp.nov.,支短鞭叶蜂Xyelotoma macroclada gen.et sp.nov.,斑短角叶蜂Xyelocerus diaphanus gen.et sp.nov.,李联短鞭叶蜂Synaptotoma limi gen.et sp.nov.,南希异叶蜂Paradoxotoma tsaiae gen.et sp.nov.,健美短鞭叶蜂Abrotoma robusta gen.et sp.nov.,大头野树蜂Rudisiricius cephalotus gen.et sp.nov.,巨节野树蜂Rudisiriciuscrassinodus gen.et sp.nov.,优美野树蜂Rudisiricius celslls gen.et sp.nov.。本文对所有新属新种进行详细描述,标本的鉴定与描绘主要是借助于LeicaMZ12.5显微镜及附带的绘图臂绘制出标本的形态特征图。线条图借助CorelDraw 12.0、Illustrator CS210.0以及Photoshop CS2 10.0完成。研究标本均保存在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刘晨曦[9](2009)在《中国东北中生代膜翅目长腹细蜂科化石研究(昆虫纲:膜翅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东北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具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该地区陆相地层发育完好,是世界上中生代陆相地层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主要的陆生化石主要采自中侏罗世的九龙山组和晚侏罗到早白垩世的义县组地层。在这些化石中,昆虫化石十分丰富,为研究昆虫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本文简要回顾了膜翅目化石昆虫的地质历史和研究现状;总结了膜翅目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并初步探讨了膜翅目昆虫的起源、演化及系统发育。文中重点对首都师范大学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收藏的膜翅目长腹细蜂科化石作了系统分类,共描述鉴定了8属11种,其中6新属,10新种,1个已知属修订和1个已知种修订描述;8属:Archaeopelecinus Shih,Liu and Ren,2009;Cathaypelecinus Shih,Liu and Ren,2009;Megapelecinus gen.nov.;Eopelecinus Zhang,Rasnitsyn and Zhang,2002;Abropelecinus gen.nov.;Azygopelecinus gen.nov.;Sinopelecinus Zhang,Rasnitsyn andZhang,2002;Shoushida gen.nov.;11种:Archaeopelecinus tebbei Shih,Liu and Ren,2009;Archaeopelecinus jinzhouensis Shih,Liu and Ren 2009;Cathaypelecinus daohugouensis Shih,Liu and Ren,2009;Megapelecinus changi gen.et sp.nov.;Megapelecinus nashi gen.et sp.nov.;Eopelecinus huangi sp.nov.;Eopelecinus tumidus sp.nov.:Abropelecinus annulatus gen.et sp.nov.;Azygopelecinus clavatus gen.et sp.nov.;Sinopelecinus Zhang,Rasnitsyn andZhang,2002;Shoushida regilla gen.et sp.nov.;其中已正式发表2属3种。本文对所有新属新种进行详细描记,标本的鉴定和初步描绘主要借助于Leica MZ12.5显微镜及附带的绘图臂绘制出标本形态特征图。部分线条图借助于Photoshop CS绘图软件完成。在讨论部分,对长腹细蜂科的古地理分布及扩散,起源与进化,个体大小变异,取食对象,辽宁北票地区晚侏罗到早白垩世小气候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推测及讨论,列举出长腹细蜂科化石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标本均保存在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石敏[10](2008)在《冀北丰宁热河生物群古生物化石保护区的开发与建设》文中研究表明热河生物群化石是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古生物化石遗迹,是一个世界级的生物化石宝库,分布在我国辽西、冀北及内蒙古的一些地区,丰宁古生物化石保护区的建立,不仅能保护化石资源,而且对科研、科普、爱国主义教育及旅游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丰宁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北部边缘,是冀北古生物化石群的核心区域,区内化石资源丰富,不仅有在古生物学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滦河冀北鸟”、“丰宁原羽鸟”化石,鱼类、昆虫类、双壳类、恐龙类、哺乳类及植物化石等均有发现,它们都是“热河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保护区内的化石进行了分级,评价了化石资源的价值,从功能分区、规划管理和旅游产业的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丰宁古生物化石保护区的开发与建设。本文从以下方面做了尝试:1.基于辽宁已有的热河生物群化石分级名单,将保护区内的化石分为重点保护化石(包括一级、二级、三级)和非重点保护化石,并对化石资源进行了评价。2.根据保护区自身的特色,对其进行了功能分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三大区域外,还在缓冲区内设计了地质景观游览区、综合生态游览区和科普教育区,在试验区内设计了背景控制区。3.结合丰宁的交通条件和已有的旅游景区,分析了保护区发展旅游业的优越性,从旅游路线、旅游商品、服务设施、基础设施、资源与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对保护区的旅游产业的开发进行了规划。

二、山旺昆虫化石群及其古生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旺昆虫化石群及其古生态(论文提纲范文)

(1)古近纪/新近纪之交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的重大转折(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地质背景
2 古近纪末(晚渐新世)生态环境
    2.1 鱼类化石
    2.2 植物化石
    2.3 昆虫
3 新近纪(中新世)生态环境
    3.1 鱼类
    3.2 哺乳动物
    3.3 植物
4 古近纪/新近纪之交生态体系转折探源
    4.1 青藏高原新生代晚期的地质构造运动
    4.2 渐新世至中新世全球气候变化背景
5 结论

(2)基于梵净山孢粉记录的古生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现状
    1 古生态学
    2 全新世时期古生态研究
    3 孢粉记录在全新世古生态研究中的进展与展望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4 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梵净山九龙池JL15 钻孔孢粉组合与理化指标特征
    1 岩性描述与年代框架的构建
    2 孢粉组合及孢粉带划分
        2.1 孢粉组合
        2.2 主成分分析
    3 全新世时期有机质、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
        3.1 碳氮含量
        3.2 烧失量测定
四、梵净山九龙池JL15 柱芯古生态演变过程与历史
    1 环境演化阶段
        1.1 冷干期
        1.2 过渡期
        1.3 暖湿期
        1.4 暖干期
        1.5 冷干期
    2 全新世适宜期时段
    3 植被演变过程及垂直带谱分布海拔的变化
五、梵净山对气候突变事件的响应及驱动机制
    1 对全新世气候冷暖事件的响应
        1.1 对8.2 ka干冷事件的响应
        1.2 对4.2 ka冷事件的响应
    2 全新世以来古生态演变机制
        2.1 生态孤岛效应
        2.2 全新世古生态演变机制
六、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3)柴达木盆地西缘渐新统臭椿属、榆属、桦木属化石的研究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1.3 本文主要创新点
    1.4 本文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地理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构造特征
        2.2.2 区域地层特征
        2.2.3 化石采集剖面地层特征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及处理
    3.2 所用方法
        3.2.1 现存最近亲缘种法
        3.2.2 共存分析法
        3.2.3 聚类分析法
    3.3 术语介绍
        3.3.1 臭椿属翅果及叶片术语
        3.3.2 榆属翅果术语
        3.3.3 桦木属翅果术语
第四章 标本鉴定与描述
    4.1 研究概述
        4.1.1 臭椿属特征及化石研究现状
        4.1.2 榆属特征及化石研究现状
        4.1.3 桦木属特征及化石研究现状
    4.2 鉴定与描述
        4.2.1 臭椿属翅果鉴定与讨论
        4.2.2 臭椿属叶片鉴定与讨论
        4.2.3 榆属翅果鉴定与讨论
        4.2.4 桦木属翅果的鉴定与讨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5.1 生物地理意义
        5.1.1 臭椿属生物起源演化
        5.1.2 榆属生物起源与演化
        5.1.3 桦木属生物起源与演化
    5.2 古环境和古海拔意义
        5.2.1 古环境重建
        5.2.2 古海拔重建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图版I
    图版II
    图版Ⅲ
    图版Ⅳ
    图版Ⅴ
    图版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西藏尼玛—青海曲麻莱新生代几种植物化石及古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青藏高原研究现状
        1.1.1 不同时期青藏高原的海拔
        1.1.2 西藏尼玛-青海曲麻莱及邻区地质研究概况
    1.2 植物与动物的相互作用
        1.2.1 虫迹研究
        1.2.2 粪便研究
    1.3 木化石同位素研究现状
    1.4 选题依据及意义
    1.5 本文主要的工作量
    1.6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理、地质及古生物概况
    2.1 区域地理概况
        2.1.1 西藏尼玛
        2.1.2 青海曲麻莱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西藏尼玛区域构造及地层划分
        2.2.2 青海曲麻莱区域构造及地层划分
    2.3 区域古生物研究概况
        2.3.1 西藏尼玛及邻区古生物
        2.3.2 青海曲麻莱及邻区古生物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1 实验室样品处理方法
        3.1.2 薄片制作与观察
    3.2 微量元素分析
    3.3 碳同位素分析
    3.4 能谱分析
    3.5 统计分析
        3.5.1 脆弱性指数和中生形态比率分析
        3.5.2 轮的明显度分析
        3.5.3 晚材率分析
    3.6 共存分析法
    3.7 现存最近亲缘种法
    3.8 描述术语
第四章 植物化石系统描述及其动物遗迹
    4.1 蕨类植物化石
        4.1.1 木贼属EquisetumL
        4.1.2 木贼属EquisetumL
    4.2 被子植物化石
        4.2.1 一枝黄花属SolidagoL
        4.2.2 鼠李科Rhamnaceae
        4.2.3 壳斗科Fagaceae
    4.3 木化石中的动物遗迹
        4.3.1 虫迹研究
        4.3.2 粪便研究
    4.4 孢子化石分析与描述
第五章 研究区古海拔重建
    5.1 西藏尼玛
        5.1.1 尼玛盆地植物化石重建古海拔
        5.1.2 伦坡拉盆地孢粉化石重建古海拔
        5.1.3 尼玛盆地与伦坡拉盆地古海拔重建对比
    5.2 青海曲麻莱
        5.2.1 鼠李科化石重建古海拔
        5.2.2 壳斗科化石重建古海拔
第六章 研究区古环境重建
    6.1 西藏尼玛古环境重建
        6.1.1 微量元素及其比值分析
        6.1.2 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
        6.1.3 古环境重建
    6.2 青海曲麻莱古环境重建
        6.2.1 脆弱性指数和中生形态比率分析
        6.2.2 虫迹填充物能谱分析
        6.2.3 碳同位素分析
第七章 青海曲麻莱早更新世环境演化对东亚季风的响应
    7.1 轮的明显度和晚材率分析
        7.1.1 轮的明显度分析
        7.1.2 晚材率分析
    7.2 碳同位素分析
    7.3 曲麻莱早更新世环境演化对东亚季风的响应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附录Ⅰ
附录Ⅱ
附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2013~2018)
致谢

(5)辽西义县组襀翅目昆虫化石及其古生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襀翅目昆虫的历史发展
2 辽西义县组襀翅目昆虫的类群
    2.1 拟襀科 (Perlariopseidae)
    2.2 襀科 (Perlidae)
    2.3 叉襀科 (Nemouridae)
    2.4 带襀科 (Taeniopterygidae)
    2.5 近卷襀科 (Mesoleuctridae)
3 义县组尖山沟层襀翅目昆虫的古生态分析

(6)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概况
2 古生物化石保护现状
    2.1 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概况
    2.2 典型古生物化石产地及保护现状
        2.2.1 贵州瓮安生物群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2 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3 山东临朐山旺生物群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4 甘肃刘家峡恐龙足迹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5 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6 山东诸城恐龙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1)化石原产地保护
        2)装架保护
        3)馆藏保护
        2.2.7 云南禄丰恐龙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8 四川自贡恐龙化石群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9 河南南阳恐龙蛋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0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恐龙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1 山东莱阳白垩纪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2 内蒙古古二连恐龙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3 宁夏灵武恐龙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4 新疆奇台硅化木化石及恐龙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 5 北京延庆硅化木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6广东南雄恐龙及恐龙蛋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2.2.17甘肃和政脊椎动物群化石产地
        (1)化石产地概况
        (2)研究、保护现状
3 保护工程
    3.1 保护工程分类
    3.2 保护工程分类概述
        3.2.1 化石产地保护工程
        (1)原产地自然状态保护工程
        ①加固防护工程
        ②人为损害预防工程
        (2)原产地场馆保护工程
        ①遮蔽保护工程
        ②防水、排水工程
        (3)原产地发掘保护工程
        3.2.2 化石标本保护工程
4 保护工程部署
    4.1 总体措施
        4.1.1 产地保护主要措施
        4.1.2 标本保护主要措施
    4.2 具体部署
        4.2.1 东北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2 华北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3 西北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4 华东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5 华中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6 西南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2.7 华南片区
        (1)产地保护措施
        (2)化石标本保护措施
    4.3 法规建设与组织管理
    4.4 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5 结论

(7)广东省湛江湖光岩玛珥湖38-17ka BP硅藻化石记录的古环境变化及季风演化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
        1.2.2 硅藻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特色
第2章 湖光岩地区区域气候特征和研究现状
    2.1 湖光岩玛珥湖概况
    2.2 湖光岩区域气候特征
    2.3 湖光岩玛珥湖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2.1 野外工作
        3.2.2 样品处理与分析鉴定
        3.2.3 样品分析鉴定
        3.2.4 地层年代建立
第4章 湖光岩玛珥湖末次盛冰期硅藻记录
    4.1 湖光岩玛珥湖硅藻的组合特征及分带
        4.1.1 湖光岩硅藻概述及分带
        4.1.2 浮游和底栖硅藻的变化规律
    4.2 湖光岩玛珥湖硅藻指示的气候意义及指标模型的建立
        4.2.1 湖光岩硅藻指示的气候意义
        4.2.2 湖光岩硅藻建立反应气候的指标模型
    4.3 湖光岩玛珥湖硅藻指示各项气候指标的变化
        4.3.1 湖光岩硅藻指示的湖泊水位的变化
        4.3.2 湖光岩硅藻指示的末次盛冰期冬夏季风演化过程
    4.4 湖光岩硅藻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的讨论
第5章 湖光岩玛珥湖末次盛冰期硅藻生物多样性
    5.1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5.1.1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5.1.2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5.2 湖光岩末次盛冰期额硅藻生物多样性变化
    5.3 湖光岩末次盛冰期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广腰亚目昆虫的地质历史与研究现状
    1.1 膜翅目广腰亚目昆虫的地质历史
    1.2 中国膜翅目昆虫化石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膜翅目广腰亚目昆虫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2.1 膜翅目广腰亚目形态学特征
    2.2 膜翅目广腰亚目的生物学特征
第三章 膜翅目广腰亚目昆虫的起源、演化和系统发育
第四章 材料与研究方法
    4.1 材料与方法
    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五章 化石产地和地质时代
    5.1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
    5.2 中侏罗纪九龙山组
第六章 膜翅目广腰亚目昆虫化石的系统描述
    6.1 长节叶蜂科(Xyelidae)
    6.2 原树蜂科(Praesiricidae)
    6.3 短鞭叶蜂科(Xyelotomidae)
第七章 讨论
    7.1 文章总览
    7.2 低等膜翅目翅脉的演化
    7.3 低等膜翅目触角结构的演化推测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图版说明

(9)中国东北中生代膜翅目长腹细蜂科化石研究(昆虫纲:膜翅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我国中生代膜翅目化石的地质历史与研究现状
    1.1 膜翅目昆虫的地质历史
    1.2 中国中生代膜翅目昆虫化石的研究现状
    1.3 长腹细蜂科的地质历史和研究现状
第二章 膜翅目昆虫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
    2.1 膜翅目的形态特征
    2.2 膜翅目进化上重要的生物学特征
    2.3 长腹细蜂科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
第三章 膜翅目昆虫的起源、演化和系统发育
    3.1 膜翅目昆虫的起源
    3.2 细腰亚目的起源和进化历史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材料与方法
    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五章 化石产地和地质时代
    5.1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
    5.2 中侏罗纪九龙山组
第六章 长腹细蜂科化石系统分类描述
    6.1 Iscopininae亚科Iscopininae Rasnitsyn,1980
    6.2 长腹细蜂亚科Pelecininae Haliday,1840
第七章 讨论
    7.1 长腹细蜂科的古地理分布及扩散
    7.2 长腹细蜂科的起源与进化
    7.3 长腹细蜂科个体大小的变异
    7.4 灭绝长腹细蜂科昆虫取食的推测和讨论
    7.5 长腹细蜂科化石分类鉴别的重要特征
    7.6 长腹细蜂科化石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
    7.7 对辽宁北票地区晚侏罗到早白垩世小气候的简单推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图版

(10)冀北丰宁热河生物群古生物化石保护区的开发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地质遗迹的概念与类型
        1.1.2 保护区的概念及发展
        1.1.3 保护区的类型
        1.1.4 古生物化石的概念及分布
        1.1.5 热河生物群古生物化石资源的保护现状
    1.2 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1.2.1 技术路线
        1.2.2 工作内容
第二章 丰宁古生物化石保护区的自然条件与资源概况
    2.1 丰宁的自然概况
        2.1.1 区位概况
        2.1.2 地貌概况
        2.1.3 气候概况
        2.1.4 交通条件
        2.1.5 历史沿革
    2.2 保护区内的化石资源介绍
        2.2.1 化石类别及产地层位
        2.2.2 化石的分级
    2.3 保护区的自然资源
        2.3.1 滦河
        2.3.2 森林资源
        2.3.3 动物资源
        2.3.4 药材资源
    2.4 保护区周边的旅游资源
        2.4.1 京北第一草原
        2.4.2 白云古洞
        2.4.3 九龙松
        2.4.4 喇嘛山风景区
第三章 保护区的地质背景简介
    3.1 保护区的地质概况
        3.1.1 大地构造特征
        3.1.2 地层特征
    3.2 热河生物群化石资源
        3.2.1 热河生物群的介绍
        3.2.2 热河生物群化石的地层
        3.2.3 热河生物群的兴衰
第四章 丰宁古生物化石保护区的规划与建设
    4.1 保护区的规划
        4.1.1 指导思想
        4.1.2 原则与依据
        4.1.3 保护区的定位
    4.2 化石资源的评价
        4.2.1 化石的自然属性
        4.2.2 化石的科学价值
    4.3 保护区的功能分区
        4.3.1 核心区
        4.3.2 缓冲区
        4.3.3 试验区
    4.4 保护区的规划
        4.4.1 近期规划
        4.4.2 中长期规划
第五章 保护区旅游业的开发
    5.1 丰宁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5.2 保护区旅游业开发的优势
        5.2.1 区位条件优越
        5.2.2 旅游资源丰富
        5.2.3 客源市场广阔
        5.2.4 旅游业发展基础初具规模
        5.2.5 气候条件良好
    5.3 开发的原则
        5.3.1 保护与开发相统一
        5.3.2 突出主题,强化特色
        5.3.3 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5.3.4 公民参与原则
        5.3.5 注重效益,永续发展
    5.4 旅游产品的策划
        5.4.1 主题特色游
    5.5 旅游产品的组合
        5.5.1 一日游
        5.5.2 二日游
    5.6 保护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5.7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7.1 游人中心规划
        5.7.2 交通规划
        5.7.3 宾馆的建设
        5.7.4 餐饮设施的建设
        5.7.5 服务设施的建筑风格
    5.8 基础设施规划
    5.9 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规划
        5.9.1 确定保护对象、制订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
        5.9.2 建立地质生态环境检测和预防地质灾害的有效机制
        5.9.3 建立科学、法制管理保护区的机制
    5.10 保护区旅游业的发展效益预测
        5.10.1 经济效益
        5.10.2 社会效益
        5.10.3 环境效益
        5.10.4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山旺昆虫化石群及其古生态(论文参考文献)

  • [1]古近纪/新近纪之交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的重大转折[J]. 邓涛,吴飞翔,王世骐,苏涛,周浙昆. 科学通报, 2019(27)
  • [2]基于梵净山孢粉记录的古生态演变研究[D]. 全明英.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3]柴达木盆地西缘渐新统臭椿属、榆属、桦木属化石的研究及意义[D]. 贾静薇. 兰州大学, 2019(09)
  • [4]西藏尼玛—青海曲麻莱新生代几种植物化石及古环境意义[D]. 杨国林. 兰州大学, 2018(11)
  • [5]辽西义县组襀翅目昆虫化石及其古生态分析[J]. 张永娇,刘玉双. 世界地质, 2017(04)
  • [6]全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研究[J]. 杜圣贤,宋香锁,陈军,刘凤臣,张尚坤,陈诚,刘书才. 山东国土资源, 2017(01)
  • [7]广东省湛江湖光岩玛珥湖38-17ka BP硅藻化石记录的古环境变化及季风演化历史[D]. 谢宇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3)
  • [8]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的研究[D]. 高太平.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1)
  • [9]中国东北中生代膜翅目长腹细蜂科化石研究(昆虫纲:膜翅目)[D]. 刘晨曦.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10]冀北丰宁热河生物群古生物化石保护区的开发与建设[D]. 石敏. 东北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山王昆虫化石群及其古生态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