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MFMB退火结晶行为、形貌结构及收缩率研究

PET/MFMB退火结晶行为、形貌结构及收缩率研究

一、PET/MFMB结晶行为、形态结构及退火处理收缩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凤龙[1](2021)在《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向拉伸尼龙薄膜(BOPA)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塑料包装材料,广泛应用在食品包装、医药包装、日化包装、锂电池包装等领域。但是尼龙(PA6)薄膜的阻隔性能达不到高阻隔材料的水平,同时还具有尺寸稳定性差、不耐紫外老化、抗菌性能差、直线撕裂性能差等问题,使其在日常应用中往往受到限制。本论文采用同步拉伸工艺,以聚酮(PK)、氧化石墨烯(GO)、氧化铈(CeO2)、锌-铈负载二氧化硅和聚间二甲苯己二酰二胺(MXD6)为改性剂,制备出功能化的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从而改善了尼龙薄膜存在的上述问题。同时也探讨了拉伸取向对尼龙薄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因此本论文的工作能够为尼龙薄膜在绿色包装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选择和新的思路,从而保障包装产品的质量安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为了解决尼龙薄膜阻隔性能不足的缺陷,在尼龙基体中引入聚酮树脂,利用熔融共混并结合同步双向拉伸工艺制备了新型高阻隔性的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研究发现适量的PK即能够显着提升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阻隔性能、韧性,以及复合薄膜的尺寸稳定性。同时拉伸取向能够显着提高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结晶度,PA6晶体主要以α晶型存在。(2)为了进一步提高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阻隔性能,引入GO组分,并探讨了GO和拉伸取向对复合薄膜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O可以进一步提高双向拉伸PA6/PK/GO薄膜的阻隔性能。而拉伸取向具有诱导薄膜结晶作用从而提高复合薄膜的阻隔性能。同时GO对PA6/PK复合材料具有促进结晶作用。(3)为了克服尼龙6薄膜不耐紫外老化的缺陷,在PA6/PK体系中引入氧化铈组分,进而采用同步拉伸工艺制备得到双向拉伸PA6/PK/CeO2复合薄膜。结果表明,经过表面修饰的氧化铈均匀地分散在PA6/PK复合体系中,添加少量的氧化铈即可显着提高复合薄膜的抗紫外性能。同时氧化铈对PA6/PK复合体系具有异相成核的作用。(4)为了克服尼龙6薄膜抗菌性能不佳的缺陷,通过溶胶-凝胶工艺制备锌-铈负载二氧化硅粉体,并将其掺杂到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从而获得具有良好抗菌性能的复合薄膜。同时系统地研究了制备条件对粉体粒径,负载离子浓度对粉体抗菌性能的影响,并阐明了锌和铈抗菌离子存在的协同抗菌作用。(5)为了克服尼龙6薄膜直线撕裂性能不佳的问题,在PA6/PK体系中引入MXD6组分,通过熔融共混结合同步双向拉伸工艺制备出具有优异直线撕裂性能的双向拉伸PA6/PK/MXD6复合薄膜,系统地研究了MXD6对复合薄膜直线撕裂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

高鑫[2](2021)在《高纯C71500铜镍合金管材塑性成形和耐蚀性研究》文中认为铜镍合金管作为主要的海洋工程用冷凝管品种,其被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海洋采油平台、海水发电和远洋船舶等众多领域。我国目前生产的铜镍合金存在着强度低、塑性差、尺寸偏差大、耐蚀性不好等缺点,导致高端换热器不能满足国产化要求,严重制约了我国深水核动力舰船和探测器的发展。鉴于铜镍合金管材的性能受成分、热加工、冷加工影响较大,本文在明确了硫元素对铜镍合金热加工、冷加工变形过程影响的基础上,采用脱硫、降碳、控氧的技术,制备出了硫含量小于3ppm、碳和氧含量小于10 ppm的高纯铜镍合金,通过热变形行为的研究降低了管坯的尺寸偏差,通过冷变形行为和热处理技术的研究获得了高比例特殊晶界管材,通过高浓度S2-污染海水腐蚀机理研究分析了铜镍合金管材在特定应用环境下腐蚀失效的原因。相应研究结果如下:通过热压缩试验和高温拉伸试验研究了 6种不同硫含量成分铜镍合金的热变形过程,发现硫的加入会增大热加工图失稳区的面积,不利于材料的热变形,容易引起失稳和坍塌,降低材料的塑性。硫化物夹杂以(Mn,Fe,Ni)S或(Mn,Ni)S形式存在于基体中,虽然该夹杂物具有一定的高温塑性,但其塑性不及合金基体,易形成应力集中和裂纹。铜镍合金热变形断裂主要为沿晶断裂,垂直于拉应力方向的晶界三叉戟区最容易产生微孔,大量微孔聚集会形成大的孔洞,并在随后的拉伸过程中继续变形,直至试样断裂。通过研究高纯铜镍合金热变形组织转变,发现在低温高应变速率条件下主要以亚晶迁移机制的连续动态再结晶(CDRX)为主。随着变形时间的延长,再结晶形核机制由亚晶迁移机制向应变诱导晶界运动(SIBM)机制转变。在低温低应变速率下,再结晶晶粒以孪晶动态再结晶(TDRX)机制生长,而在高温和高应变率下以不连续的动态再结晶(DDRX)的方式生长。当lnZ≤33.03时,C71500铜镍合金的动态再结晶就会发生。在1098~1156 K温度范围、2.91~10 s-1应变率范围内或者1171~1273 K温度范围、0.01~0.33 s-1应变率范围内,DRV和DRX后晶粒均匀的稳定区域是C71500铜镍合金适宜的加工窗口。通过“锻造+热穿孔”工艺的试验,将原挤压管坯的偏心量由±1 mm降低到±0.3 mm,获得了高精度的热成形管坯。采用不同硫含量铜镍合金的拉伸试验对冷加工变形过程进行模拟,发现铜镍合金中加入硫元素后,会严重破坏材料的塑性。塑性降低的原因是硫形成了化合物(Mn,Fe,Ni)S,该夹杂物在室温下没有塑性,破碎后形成微孔,引起应力集中和应力不均,导致材料塑性降低。通过研究铜镍合金不同减壁量和不同变形量条件下冷轧管材的组织、织构和机械性能的变化过程,发现与轧制板材和拉拔丝材不同,冷轧铜镍合金管材中的织构中出现了 RZ{111}<112>型织构,其织构以 R-Cube<110>型织构、R-Brass {111}<110>型织构、RZ {111}<112>型织构、Roll {112}<110>织构相互之间的转化为主,在晶粒内部Cube {100}<100>型织构和Brass {110}<112>型织构取向差变化最大。在对高纯铜镍合金不同温度和时间下的退火研究发现,冷轧变形量9.57%的铜镍合金管材的应变诱导晶界迁移起始温度为775℃,在800℃以下退火发生静态回复,在825℃时转变为静态再结晶。冷轧变形量70.55%的铜镍合金管材与9.57%变形量管材退火过程完全不同,在800℃退火条件下以静态再结晶过程为主。低∑nCSL晶界比例可以通过Copper {112}<111>型织构的数量反映出来。结果证明,采用70.55%变形量+800℃退火保温20min+9.57%变形量+800℃退火保温15 min的工艺,可以获得低∑nCSL晶界高达78.00%的铜镍合金管材。通过晶界和晶粒尺寸的控制,不同硫含量的铜镍合金管材均可达到400 MPa,高纯铜镍合金管材的断后伸长率达到了 55%,比国家标准要求高了25%。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结合浸泡试验,SEM,EDS,XPS,XRD等表面分析手段研究了铜镍合金管材在高浓度S2-污染海水环境中的腐蚀行为,铜镍合金在高浓度S2-污染海水的自腐蚀电位相对于未污染海水降幅达到了650 mV,腐蚀过程为活化极化,表现为高浓度S2-易形成Cu2S、Ni2S和FeS的疏松腐蚀产物层,导致Fe和Ni加速溶解,随着腐蚀过程的进行,扩散氧在Cu2O沉淀层形成MnO和NiO,使得腐蚀产物层变得致密,表现为腐蚀产物膜电阻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并趋于稳定,从而减缓了腐蚀过程,为船舶长时间靠岸停泊后冷却设备失效的原因提供了参考依据。

董志远[3](2021)在《热处理及β成核剂对BOPP薄膜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文中认为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由于其在成型过程中经历了纵横两个方向较高倍数的拉伸作用,形成了高度的取向结构,受热后容易发生收缩,造成性能变化。本文研究了不同时间/温度的退火热处理、添加β成核剂等对BOPP薄膜的晶体结构、取向度及其尺寸稳定性、力学性能和静态粘弹性的影响。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对平膜法制备的双向拉伸薄膜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不同时间的退火,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BOPP薄膜的晶体结构的变化,发现退火提高了薄膜熔点和结晶度,且在135℃退火后在熔融曲线中观察到明显的退火峰,对应着退火过程中形成的二次结晶;通过广角X射线衍射(WAX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 BOPP薄膜的晶区与非晶区取向度的变化,发现BOPP薄膜的取向度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沿MD、TD均观察到明显取向且fM(沿MD的取向度)>fT(沿TD的取向度)。退火时间增长/温度升高,晶区分子链取向(fc)提高,非晶区分子链取向(fam)先降低后上升;通过拉伸测试,发现退火后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与弹性模量均降低,拉伸性能下降;动态热力学测试(DMA)表征了BOPP薄膜的粘弹性的变化,退火后储能模量下降,但抗蠕变性能提高,蠕变后的回复能力增强。采用Burger模型与Weibull分布函数成功拟合拉伸蠕变曲线,其参数的变化能够反映温度和时间对退火效果的影响规律。(2)采用管膜法制备了 BOPP薄膜,研究了不同β成核剂含量对薄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添加β成核剂后得到β-BOPP薄膜,在DSC及WAXD曲线中都出现了 β晶的特征峰,且随着其含量增加,薄膜结晶度与β晶含量值都增大;FTIR表征发现,分子取向度提高;拉伸曲线显示弹性模量、屈服应力、断裂伸长率均显着提高,说明β成核剂有明显的增韧效果;蠕变-回复曲线显示β成核剂改善抗蠕变性与回复能力。(3)研究了退火对β-BOPP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在80℃退火后,薄膜熔融峰均向高温移动,说明α晶与β晶的结构都更加完善;退火时间增长,样品总结晶度增加,而β晶含量减小,α晶长周期增大,非晶区分子链取向度降低,而晶区分子链取向度提高。退火后,模量明显下降,断裂伸长率大大降低,颈缩变缓,拉伸变形更加均匀;但提高了抗蠕变性能和蠕变后的回复能力。(4)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BOPP薄膜的蠕变和应力松弛行为进行仿真分析。在蠕变和应力松弛过程中,固定端有明显的应力集中特点,自由端则应力分布均匀化。仿真能够反映退火和β成核剂的作用。

桂江涛[4](2021)在《高温下MnS夹杂物对基体细观损伤与组织演化的影响》文中提出大型锻件作为重型设备的核心部件,在其生产和制造过程中无法避免非金属夹杂物的存在。MnS作为一种典型非金属夹杂物,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但由于其与金属基体的物理、机械性质不同,破坏了基体的连续性,导致在锻造、轧制等热加工过程中易出现微裂纹等缺陷,进而诱发损伤失效行为,影响基体的高温塑性和断裂行为。此外,MnS夹杂物在基体中产生了额外的界面,改变了基体显微组织,影响了晶粒组织的演化,从而改善或恶化了材料的相关力学性能。因此,探究高温下MnS夹杂物对基体细观损伤与组织演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热拉伸实验,获得了含和不含MnS夹杂物材料的宏观力学曲线,对比分析可知,MnS夹杂物的存在提高了材料强度,同时也降低了材料塑性。利用光学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手段,探究了MnS夹杂物和变形温度共同作用下基体的损伤断裂机理,结果表明,在塑性变形过程中MnS夹杂物加速了损伤演化,而MnS附近的动态再结晶(DRX)行为抑制了损伤扩展。基于响应曲面法,确定了不同变形温度下GTN损伤参数,并讨论了MnS夹杂物和变形温度对GTN损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孔洞生长加速因子k可描述材料于颈缩、断裂阶段,MnS和变形温度对基体中孔洞演化的影响。通过热压缩实验,利用EBSD技术表征了变形前后的显微组织,研究了MnS对基体动态再结晶和孪晶界演化的影响。MnS诱导的粒子激发形核机制促进了动态再结晶的发展。同时,MnS夹杂物诱导的粒子激发形核机制产生了包含孪晶界的动态再结晶新晶粒,提高了孪晶界含量。

张慧[5](2021)在《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成型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激光烧结技术(laser sintering,LS)是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研究领域里的一项主流技术分支,对当今社会的生产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LS技术不断多元化、普及化的发展中,解决传统加工耗材难成型、可用耗材种类少、性价比低等问题仍是LS技术的研究热点。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AM技术近年兴起,丝线PLA熔融沉积成型(FDM)这项AM技术分支趋于成熟化,已进入市场。然而,粉状PLA基复合材料LS技术还面临着诸多难题:多数PLA难于或无法LS成型;一些实验室合成的聚乳酸工艺复杂、稳性定差、成本高且产量少;国内外缺少对新PLA基复合材料LS技术的完整研究,导致难以推广应用。针对上述发展现状与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低成本的、可完全降解的纤维素/聚乳酸共混物的新型生物质LS耗材,采用理论分析、宏微观多尺度的数值计算与模拟分析以及实验测试方法对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技术进行系统性研究。以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成型机理为核心理论,从材料设计与制备、LS工艺、制件退火处理等多个环节突破PLA基复合材料激光烧结的一些技术难题。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进行纤维素/聚乳酸的材料设计与制备。从材料物化特性的表征与分析着手研究,结合多层LS试验测试多种PLA的加工性,筛选出具备一定可行性的PLA材料。以纤维素为填料制备多配比的纤维素/聚乳酸共混物,减少PLA基体材料LS过程的收缩形变,达到提高PLA基材综合成型性能的目的。(2)研究组分配比对纤维素/聚乳酸LS工艺及制件成型性能的影响。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析纤维素添加量对纤维素/聚乳酸相容性和LS过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从分子层面探明宏观组分配比对材料LS成型性能的影响。通过LS实验和性能测试验证了组分配比对纤维素/聚乳酸材料物化特性、LS制件成型性能的影响规律,最终获得材料综合性能良好的组分配比。(3)探究纤维素/聚乳酸LS过程激光能量传递过程、作用机制及影响规律。宏观层面借用MATLAB数值模拟和ANSYS有限元方法分析激光能量密度和LS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微观层面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热作用对纤维素/聚乳酸体系分子运动行为、分子结构、界面结合作用的影响规律,在微观尺度上揭示纤维素/聚乳酸LS过程的热影响机制和宏观的液相烧结成型机理。(4)以提高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制件成型性能为目的,探究工艺参数、打印方向、退火处理工艺对制件密度、力学性能、尺寸精度、微观形貌、结晶性能等的影响。通过全因子试验设计方法分析工艺参数对LS制件力学性能的显着性影响,并建立数学模型,获得力学性能最佳的工艺参数。

王金辉[6](2021)在《Mg-Al-Y合金的静态及动态力学行为研究》文中提出Mg-Al系合金作为最早应用于铸造业的镁合金之一,其具有成本低、比强度高和铸造性能好等一系列的优点,其被广泛用于制造形状复杂的近净成形结构件,如发动机壳体、电子产品壳体及其它零部件等。然而,该合金难于室温塑性加工和高温热稳定性差等限制了其作为结构件的进一步应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拓宽Mg-Al系合金的应用空间,采用稀土Y元素进行合金化,利用其良好的固溶强化和析出强化特性来进一步改善Mg-Al系镁合金的室温塑性加工性能和热稳定性。在此,本文采用熔炼铸造法制备了Mg-1Al-x(?)Y合金(x=4、6和8(?)wt.%),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表征手段及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其室温、高温静态及动态力学行为。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Y元素制备了Mg-1Al-x(?)Y(x=4、6和8(?)wt.%)合金,系统地研究了Y元素的含量对合金铸态及挤压态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Y元素的添加促使大量细小的Al2Y相形成,有效地抑制了Mg17Al12的析出,同时也显着地细化了合金的晶粒,从而改善了合金的塑性及强度。此外,通过对挤压态Mg-1Al-6Y合金进行退火热处理研究,发现经过退火热处理工艺后合金内部残余内应力被消除,且动态再结晶程度更加完全;合金强度降低的同时,塑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其拉伸和压缩应变分别达26.25%和38.4%。采用原位EBSD技术对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室温变形过程进行了原位观察,并对其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在拉伸变形屈服后的初始阶段,变形主要以柱面滑移和基面滑移为主;随着拉伸应变的进一步增大,部分晶粒的锥面<c+a>滑移被激活,同时也有部分晶粒内部出现了少量的{101(?)2}拉伸孪晶;随着应变的继续增大,锥面<c+a>位错继续增殖,同时伴随有晶粒内的{101(?)2}-{101(?)2}双拉伸孪晶逐渐吞并形成{101(?)2}单拉伸孪晶;之后,随着应变的持续增加,裂纹开始在晶界处产生,并沿着晶界扩展,直至拉伸断裂。此外,通过原位拉伸SEM观测结果发现Al2Y相与Mg基体的界面结合处并不是裂纹的产生源。在变形温度为200℃-350℃、应变速率为8×10-5(?)s-1-1.6×10-3(?)s-1的条件下对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静态高温拉伸力学性能及变形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或应变速率的降低,峰值应力逐渐减小而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并且随着变形温度的增加,应变速率敏感指数(m)逐渐增大。当变形温度较低时,合金的应力-应变曲线具有明显的应变硬化特征;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合金的应力-应变曲线逐渐向应变软化过渡,同时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此外,通过计算获得合金的热拉伸变形激活能Q值大约为98.8(?)k(?)J/mol,表明其变形行为是以晶界滑移控制的变形机制。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仪在变形温度为250℃-400℃、应变速率为0.001s-1-1(?)s-1的条件下对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准静态压缩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或应变速率的降低,峰值应力基本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偶尔有反常现象出现。此外,合金在低变形温度、任意应变速率和高温、高应变速率条件下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应变硬化现象;相反,在高温低应变速率条件下,由于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水平的提高所导致的动态软化效应与位错增殖导致的应变硬化效应达到了动态平衡,使得应力应变曲线呈现稳态流动变形。通过观察350℃、0.1(?)s-1变形条件下合金在不同压缩应变的微观组织,发现在变形过程中存在的<21(?)1(?)1>稀土织构、{101(?)2}拉伸孪晶及激活的锥面<c+a>滑移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应力-应变曲线的硬化。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仪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应变率下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动态力学行为,根据实验结果对Johnson-Cook本构方程进行了修正,并对冲击后试样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应变速率相同时,合金的强度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有所下降,但塑性得到了改善;当变形温度相同时,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合金的塑性越好,同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也有所提升;通过观察EBSD组织发现,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强度和塑性的改善归因于织构强化和细晶强化,且孪晶造成的织构强化是导致合金强度提高的主要因素。此外,基于实验结果建立的本构模型能够对低温实验结果进行良好的预测;而在高温的实验条件下,预测值与实际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王生林[7](2021)在《聚乳酸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及电磁屏蔽应用》文中指出碳系填充型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CPC)被认为是当前发展前景最广阔的电磁屏蔽材料之一。目前大多数导电聚合物基电磁屏蔽材料集中在石油基聚合物,为了解决当今电子产品频繁使用带来的电磁干扰(EMI)、严峻的环境和石油能源危机等问题,发展生物基可降解电磁屏蔽材料意义重大。聚乳酸(PLA)是一类具有生物可降解、良好力学性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热塑性聚酯材料,但其具有质脆、韧性差、热变形温度(HDT)低的固有缺点,尤其是加入导电纳米填料后,存在分散性差等问题,机械性能变得更为糟糕,严重限制了广泛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开展以下三个部分的研究:1、通过开环聚合制备右旋聚乳酸链(PDLA)接枝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g-PDLA),利用溶液浇筑法制得PLLA/MWCNTs-g-PDLA复合材料。所制备的MWCNTs-g-PDLA表面接枝率为4.9%,接枝链分子量为1029 g mol-1。接枝PDLA后,PLLA/MWCNTs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略有提高。因为界面立构复合结晶改善MWCNTs在PLLA基体的分散,较低的接枝率和接枝分子量可避免电绝缘性的接枝聚合物带来负面作用。2、通过反应共混和MWCNTs诱导相形态优化改善PLLA复合材料的机械和电磁屏蔽性能。转矩变化和FTIR表明MWCNTs与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的加料顺序至关重要。MWCNTs的加入促进了CPEGDA相区尺寸减小,MWCNTs选择性地分布于PLLA连续相中。流变测试表明CPEGDA和MWCNTs形成双重渗流网络,有利于实现刚度和韧性的平衡。MWCNTs的选择性分布导致其临界电导率为0.19 vol%的低渗流阈值。矢量网络仪测试结果表明吸收是三元复合材料衰减电磁波的主要机制,当加入2.4 vol%的MWCNTs时,电磁屏蔽效能达到26.4 d B。3.研究热退火对PLLA/CPEGDA/MWCNTs三元复合材料的影响,通过调控热退火时间,获得高耐热和韧性的PLA复合材料。XRD表明在80 oC热退火条件下生成了α’晶,且结晶度随着热退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晶型保持不变。结晶度的上升极大提高复合材料的HDT,但导致拉伸韧性的降低。电导率测试发现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在热退火后略有提升。当热退火时间为10 min时,复合材料能获得最佳的HDT(150 oC)和拉伸韧性(15.1 MJ/m3),分别达到纯PLLA的3倍和6倍。

张寅[8](2021)在《氢含量对锆合金力学行为影响规律研究》文中认为锆合金由于具有较低的热中子吸收截面、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良好的力学性能等特点,被广泛用作反应堆燃料元件包壳管。锆包壳在反应堆中服役时会受到冷却介质的腐蚀,腐蚀产生的氢会被包壳吸收。锆合金吸氢会严重损害其力学性能,增加其脆性,影响反应堆的安全稳定运行。关于氢对锆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目前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氢对其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而关于氢含量对锆合金微观变形行为和变形机制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研究了锆合金的吸氢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氢含量对锆合金力学行为及微观变形机制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锆合金的电解吸氢规律;氢含量对锆合金板状试样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规律;氢含量对锆合金环状试样环向变形行为的影响规律;氢含量对锆合金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了电解渗氢时间和退火工艺对SZA-4锆管吸氢量、氢化物类型及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渗氢时间延长,锆管吸氢量增加,吸氢量与渗氢时间之间满足抛物线关系。结果还表明,锆管吸氢后在其表面形成氢化物层,随渗氢时间延长,氢化物层厚度增加。对氢化物层相结构分析表明,渗氢初期,氢化物层由δ-ZrH1.66相组成;随渗氢时间延长,δ-ZrH1.66相的含量逐渐增加;当渗氢24 h时,氢化物层中出现了 ε-ZrH1.801相。对渗氢锆管400℃/6h退火处理后,氢化物层厚度增加,且试样内部析出粗大的条状氢化物。相结构分析显示,此时氢化物层中ε-ZrH1.801相消失,原来的δ-ZrH1.66转变为δ-ZrH1.5。而经400℃/96 h退火处理后,氢化物层消失,锆管中析出细小均匀的条状氢化物。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建立了锆管电解吸氢时微观组织结构演变模型,得到了消除氢化物层的退火工艺。通过对不同氢含量的Zr-4合金板状试样进行RT和300℃原位拉伸试验,研究了氢含量对其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结合TEM观察分析了不同氢含量试样的微观变形机制。力学性能结果显示,RT时,随氢含量增加,试样的强度由407 MPa增加到508 MPa,断面收缩率由51%下降到7.9%;而300℃时,随氢含量增加,试样的强度由246 MPa增加到318 MPa,断面收缩率由66%下降到52.9%。原位观察表明,RT拉伸变形时,随氢含量增加,试样表面滑移线数量减少,晶粒扭转程度降低,裂纹数量增多。断口观察表明,试样逐渐从延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出现韧-脆转变现象。TEM观察表明,试样内部的氢化物会阻碍位错运动,位错在氢化物处塞积,当氢化物数量增多时,氢化物之间会发生交叉或碰撞,并在其周围形成大量位错。而300℃拉伸时,随氢含量增加,无氢和吸氢试样表面都出现大量滑移线,晶粒发生显着扭转和拉长,表明其发生了较大塑性变形。拉伸断口均呈延性断裂特征。TEM观察显示,氢化物可发生弯曲或扭折,其变形能力明显增加。这些结果表明,RT时氢含量对锆合金的延性影响较大,而300℃时氢含量对其延性影响较小,氢化物数量是影响其室温延性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不同氢含量的锆合金环状试样进行鼓胀试验和环向拉伸试验,研究了氢含量对其环向变形行为的影响,结合原位SEM观察分析了吸氢锆合金环状试样的失效机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氢含量增加,试样鼓胀变形时断裂载荷及延性均降低,且氢含量超过300 ppm时性能降低尤为显着。微观观察发现,吸氢试样环向变形时外表面会出现沿其轴向分布的裂纹,且随氢含量增加,裂纹数量增多,尺寸增大,试样逐渐由延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此外还发现,试样环向拉伸变形时,周向氢化物可以和基体一起变形,而径向氢化物易于形成裂纹,且随变形程度增加,裂纹数量增多,尺寸增大,最终导致试样沿径向断裂。这些研究表明,径向氢化物对锆管鼓胀(环向拉伸)断裂起主要作用,并建立了基于氢化物分布的锆管环向拉伸变形的断裂模型。通过对不同氢含量的Zr-4合金板状试样进行RT和300℃原位疲劳试验,研究了氢含量对其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行为的影响。疲劳性能结果表明,RT时,随氢含量增加,试样的疲劳寿命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临界点约为200ppm氢),而其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却表现出单调增加的趋势。300℃时,随氢含量增加,试样的疲劳寿命与RT时变化规律相同,但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随氢含量增加变化不大。微观机制分析表明,氢化物对促进疲劳裂纹扩展有显着作用,氢化物数量增多,裂纹扩展路径增多,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加快。而氢含量对锆合金疲劳寿命的影响表现出双重性,随氢含量增加,其强度增加,可以提高其疲劳性能,但随氢含量增加,氢化物数量增多,又会降低其疲劳性能。因此,随氢含量增加,试样的疲劳寿命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其转折点与氢化物数量相关。此外,氢含量对试样的疲劳裂纹萌生机制也有重要影响,未吸氢试样的疲劳裂纹在亚表面萌生,而吸氢试样的疲劳裂纹在表面萌生,这表明氢含量对其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具有显着影响。

陈康[9](2020)在《聚酯工业丝的服役特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聚酯工业丝因成熟环保的生产工艺、良好的尺寸稳定性、耐候性和力学性能,在轮胎帘子线、安全带、安全气囊、土工材料等产业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聚酯工业丝的应用领域拓展,除了对其断裂强度、模量和热稳定性的基本特性要求之外,聚酯工业丝在后加工及使用过程中性能变化关系到其服役周期和服役安全性的预测,从学术研究和应用两方面都值得深入探究。为此,针对聚酯工业丝服役特性及其机理研究尚不充分的问题,选取典型的服役特性,详细研究了后加工受热稳定性以及长期服役过程中聚酯工业丝的疲劳和蠕变特性,并从多层次、多尺度的微观结构变化规律说明引起服役特性变化的机理,为工业丝加工工艺改进及应用领域拓展提供依据。高模低收缩型(HMLS)聚酯工业丝在染色-干燥、或浸胶-热定型后处理加工过程中,通常受到特定温度和张力的作用。为此,分别对HMLS进行了5 min不同温度(120-180°C)的松弛热处理及150°C下不同张力(0-0.10 c N/dtex)的紧张热处理后,详细测试了纤度及力学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纤维经过热处理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或预加张力的减小,断裂强力基本保持不变,断裂强度小幅降低,初始模量、Lase-5明显下降,而断裂伸长率、Easl-4明显增大。热处理导致的微观结构变化主要发生在非晶区,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松弛热处理,取向程度较高和取向程度较低的非晶区分子链均会发生运动卷曲,取向的非晶区分子链段由反式构象转变为旁式构象,从而纤维呈现低非晶区取向、低反式构象含量、小片晶长周期厚度及非晶区厚度特点。在较高的张力条件下进行热处理,预加张力的存在可以有效抵消了纤维的收缩应力,使得非晶区分子链的运动能力降低,力学性能及非晶区结构变化程度减小。针对纤维柔软而易产生因测试条件不统一导致的测试结果相差悬殊的问题,通过对频率进行优化,建立了适合工业丝疲劳特性测试的实验方法,以疲劳形变率、疲劳寿命及断裂伸长率保持率作为衡量聚酯工业丝疲劳特性的指标。发现聚酯工业丝的疲劳形变主要发生在疲劳应力施加后发生的初始疲劳形变率。为了从微观结构层次说明聚酯工业丝在循环拉伸过程中的疲劳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分别对高强型(HT)与低收缩(LS)两种聚酯工业丝在常温中不同负荷条件下的疲劳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并通过广角X射线散射(WAXS),小角X射线散射(SAXS),双折射测试和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工业丝疲劳前后微观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疲劳后的纤维晶区取向和结晶度等晶区结构参数没有明显变化,而非晶区结构随疲劳应力而变化。HT工业丝的疲劳形变率小,且可回复的急弹性形变比例更高。经过70%ABL(Average breaking load,ABL)基准应力的疲劳实验后,非晶区分子链发生了旁氏构象向反式构象的轻微转变,非晶区层厚度和长周期厚度略有增加。这种轻微变化的机制是在取向程度较高、尺寸较小的非晶区分子链在疲劳拉伸应力作用下进一步取向,而大多数取向的非晶区分子链在应力卸载后发生回复。相比之下,LS工业丝疲劳形变率大,且急弹性部分占比低。经过疲劳测试后,非晶区取向程度与长周期厚度均增加明显。疲劳机理为原样LS非晶区分子链取向程度低且堆积尺寸大,在应力的作用下更容易沿着拉伸方向进一步取向,同时构象从旁氏向反式转变的程度更为明显,并形成了稳定的取向非晶区结构,导致经过疲劳测试后,非晶区结构变化较为明显。这说明非晶区结构是制约聚酯工业丝疲劳特性的关键结构因素,提升聚酯工业丝的耐疲劳特性,需要适当增加非晶区分子链的取向度及降低非晶区的堆积尺寸。具有高强度、低伸长特点的HT聚酯工业丝是缆绳、土工布等应用领域常用的纤维原料,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恒定应力条件下而发生蠕变形变,因此选取HT聚酯工业丝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适合聚酯工业丝蠕变测试的方法,并采用蠕变形变率、蠕变断裂寿命等指标对工业丝的蠕变性能进行评价。对比HMLS(高模低收缩)、HT、LS、SLS(超低收缩)四种形态结构上有显着区别的聚酯工业丝蠕变性能及蠕变前后不同尺度结构变化,来说明低蠕变HT聚酯工业丝所必须具备的微观形态结构。结果表明:HT工业丝在蠕变过程中形变率要小于LS、SLS,且主要发生的是弹性形变,蠕变回复率更高。蠕变后四种工业丝的晶区含量、晶区取向因子等晶区结构参数基本不发生变化,非晶区分子链的取向程度随着蠕变负荷的增大而增大。与其它类型聚酯工业丝相比,HT的微观结构特点为非晶区取向程度高且非晶区厚度小,能够在拉伸作用下发生构象转变的分子链段数量很少,取向的非晶区分子链段活动能力有限,也不会发生排入晶格的相转变,蠕变负荷加载前后片晶结构基本没有变化。为了进一步说明HT工业丝在不同蠕变条件下的蠕变形变机理,利用在线同步辐射SAXS/WAXS的实验方法研究了HT工业丝(1100 dtex)常温下在低负荷(15 N)与中等负荷(50 N)条件的蠕变及蠕变回复中结构演变,与高负荷下(60N)的不同温度条件(30、80、200℃)的蠕变断裂中结构变化。蠕变-蠕变回复(或蠕变断裂)曲线均可分成三个阶段:快速拉伸区(Ⅰ),蠕变形变区(Ⅱ)和蠕变回复(或蠕变加速断裂)区(Ⅲ)。在低负荷蠕变下,区域Ⅰ的宏观初始蠕变应变和Ⅱ区的蠕变变形归因于非晶区中构象转变,使得非晶区取向程度与片晶长周期厚度的增大。撤去蠕变负荷后工业丝发生的不可回复的塑性形变率主要来源于不可回复的构象转变部分。中等负荷条件下的区域Ⅰ和区域Ⅱ中的宏观蠕变形变率均要大于微观上长周期形变率,主要是不仅发生了构象转变,还发生了原纤滑移,从而导致了在区域Ⅲ中较高的不可回复的塑性蠕变形变。高负荷的蠕变断裂过程中,在30、80°C低温下蠕变的前两个阶段,部分倾斜片晶转变成未倾斜片晶,且倾斜部分片晶偏离角不断增大,而在加速阶段,伸直的非晶区分子链发生断裂,周期性的片晶堆叠结构遭到破坏;在200°C高温下,蠕变断裂前两个阶段中,片晶层表面始终保持倾斜状态且倾斜角逐渐减小,而在加速阶段中,高度取向的非晶区分子链对晶区结构施加应力,晶区表面分子链被拉出而遭到破坏,导致周期性的片晶堆叠结构遭到破坏。以上说明决定聚酯工业丝常温条件下蠕变行为的结构因素主要为非晶区的取向程度与非晶区堆积大小,增加非晶区取向度及降低非晶区的堆积尺寸是提升聚酯工业丝耐疲劳特性的关键。在高温条件下引起纤维蠕变断裂失效的原因来源于晶区分子链的断裂,晶区结构是高温蠕变性能的关键结构因素。

龚文正[10](2020)在《聚芳醚砜酮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静电纺纤维膜由于具备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和材料来源丰富等优点,可以克服传统聚烯烃隔膜在孔隙率、电解液润湿性和热稳定性等方面的不足,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新型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但静电纺纤维膜是由随机取向的聚合物纤维简单堆叠而成,它的力学性能主要依赖于纤维之间有限的粘结作用,因而较之熔融挤出、拉伸而成的商业聚烯烃隔膜其力学性能较低,难以满足隔膜卷绕和电池组装过程中对隔膜拉伸强度的要求。因而,有必要通过对静电纺纤维膜进行结构设计和后处理研究,期望在兼顾静电纺纤维隔膜优良电化学性能的同时,提高隔膜的力学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主要起到隔离电池正负极、同时导通锂离子的作用,通常要求隔膜具备一定的热稳定性,以防止锂离子电池内部产生异常高温时,因隔膜收缩而使电池正负极直接接触进而造成短路,引发严重的火灾或爆炸事故,这一点对于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而言尤为重要。从热稳定性角度考虑,隔膜的热稳定温度应该越高越好,可以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温度仍保持电池的正常通路,但这会使电池中的放热反应继续进行,若持续上升的温度得不到控制,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热失控。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性能,隔膜应能够在电池发生异常过热时,快速切断电路,终止电池反应,阻止电池内部温度继续上升。理想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应该兼具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及时的热关闭性能,并且隔膜的热关闭温度和破膜温度之间的缓冲温度区间越大越好。本论文以耐高温且可溶的聚芳醚砜酮(PPESK)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 PPESK纤维膜及其复合膜,并通过热压处理、提高纤维取向度和同轴复合静电纺等方法显着提升了 PPESK纤维膜的力学性能,使其满足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力学性能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和多层复合方式制备了具有优异热关闭功能的纤维隔膜,有效地提升了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无规取向PPESK纤维膜和取向PPESK纤维膜,通过热压处理有效提升了 PPESK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并对纤维膜的孔隙率、电解液润湿率、热稳定性、离子电导率和相应电池充放电性能等进行了系统研究。320℃热压处理使无规取向PPESK纤维膜的拉伸强度从1.7 MPa提高到了 19.8 MPa,而热压PPESK纤维膜的孔隙率和电解液吸液率仍高达78%和720%。电化学阻抗测试结果显示,相比于商业PP隔膜,热压PPESK纤维膜展现出更高的离子电导率(2.38 mS/cm)和与锂电极之间更低的界面电阻(170Ω),不同倍率下的电池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热压PPESK纤维膜比PP隔膜相应的模拟电池具有更强的大倍率放电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PPESK纤维膜的力学性能,通过提高静电纺纤维接收滚筒的旋转速度,制备了取向PPESK纤维膜,然后将取向PPESK纤维膜垂直交叉叠加后在320℃进行热压处理,制备了热压取向PPESK复合膜,热压取向PPESK复合膜在纵横两个方向均显示出22.8 MPa的高拉伸强度,同时该隔膜也展现出了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2)使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同轴PPESK/PVDF纤维膜,并在相对较低的温度进行热压处理即显着提升了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在160℃热压后,同轴PPESK/PVDF纤维膜的拉伸强度从3.5 MPa显着增加到21.0 MPa,并且纤维膜在200℃温度下仍具有出色的热稳定性。热压处理会降低同轴PPESK/PVDF纤维膜的孔隙率,但由于具有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热压后仍具有80%的孔隙率和805%的电解液吸液率。电化学阻抗测试结果表明,与PP隔膜相比,热压PPESK/PVDF纤维膜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1.78mS/cm)和与锂电极之间更低的界面电阻(182 Ω),使用热压PPESK/PVDF纤维膜作为隔膜装配的纽扣模拟电池,也显示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和优异的大倍率放电能力。此外,通过调节核壳溶液的注射速度参数,得到了兼具耐高温热稳定性和快速热关闭性能的TS-PPESK/PVDF纤维膜。TS-PPESK/PVDF纤维膜在170℃热处理3min后,离子电导率由1.35mS/cm急剧降低为0.02mS/cm,从电化学的角度证明了该纤维膜在170℃具有及时的热关闭性能,使用TS-PPESK/PVDF纤维膜装配的纽扣模拟电池也展现出良好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和大倍率放电性能。(3)为了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性能,通过静电纺丝技术结合热压技术,制备了具有快速热关闭功能和优异热稳定性的PPESK/PEO/PPESK三层复合纤维膜。与商用PP/PE/PP隔膜相比,复合膜展现出更高的孔隙率(74%)、电解液吸收率(755%)和热稳定性。电化学阻抗法测试表明,当PPESK/PEO/PPESK复合膜在80℃处理3 min后,其离子电导率从2.18 mS/cm急剧降低到0.01 mS/cm,这表明复合膜在80℃出现了微孔关闭,表现出了灵敏的热关闭性能。因此,PPESK/PEO/PPESK复合膜兼具较低的热关闭温度和较高的破膜温度,显着增强了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性能。

二、PET/MFMB结晶行为、形态结构及退火处理收缩率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ET/MFMB结晶行为、形态结构及退火处理收缩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尼龙6 的结构与性能
    1.3 尼龙6 改性研究进展
        1.3.1 PA6/纳米粘土复合材料
        1.3.2 PA6/石墨烯复合材料
        1.3.3 其他PA6 纳米复合材料
        1.3.4 尼龙/聚合物合金
    1.4 双向拉伸尼龙薄膜的研究进展
        1.4.1 不同的双向拉伸工艺
        1.4.2 双向拉伸尼龙薄膜结构和性能研究进展
    1.5 聚酮(PK)
        1.5.1 聚酮的结构
        1.5.2 聚酮的物理性质
        1.5.3 尼龙/聚酮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6 稀土化合物
    1.7 聚间二甲苯己二酰二胺(MXD6)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8.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创新点
第二章 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和性能
    2.1 前言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原料
        2.2.2 试验设备
        2.2.3 双向拉伸尼龙/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
        2.2.4 样品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A6 与PK相容性分析
        2.3.2 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观察
        2.3.3 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2.3.4 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熔融和结晶行为
        2.3.5 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X射线衍射分析
        2.3.6 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阻隔性能
        2.3.7 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
        2.3.8 双向拉伸PA6/PK复合薄膜的尺寸稳定性能
    2.4 小结
第三章 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氧化石墨烯复合薄膜的制备和性能
    3.1 前言
    3.2 试验部分
        3.2.1 原材料
        3.2.2 试验设备
        3.2.3 氧化石墨烯尼龙母粒(PA-GOMB)的制备
        3.2.4 双向拉伸PA6/PK/GO薄膜的制备
        3.2.5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2D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
        3.3.2 DMA分析
        3.3.3 非等温结晶和熔融行为
        3.3.4 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3.3.5 双向拉伸PA6/PK/GO薄膜的形貌观察
        3.3.6 双向拉伸PA6/PK/GO薄膜的阻隔性能
        3.3.7 双向拉伸PA6/PK/GO薄膜的机械性能
    3.4 小结
第四章 氧化铈掺杂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和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氧化铈掺杂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
        4.2.4 样品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氧化铈的结构表征
        4.3.2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4.3.3 双向拉伸PA6/PK/CeO_2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观察
        4.3.4 双向拉伸PA6/PK/CeO_2复合薄膜的熔融与结晶行为
        4.3.5 双向拉伸PA6/PK/CeO2 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
        4.3.6 双向拉伸PA6/PK/CeO_2复合薄膜的抗紫外性能
    4.4 小结
第五章 锌-铈负载二氧化硅掺杂双向拉伸尼龙 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验原料
        5.2.2 试验仪器
        5.2.3 锌-铈负载二氧化硅(Zn-Ce@SiO_2)的制备
        5.2.4 锌-铈负载二氧化硅掺杂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
        5.2.5 测试和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锌-铈负载二氧化硅的结构表征
        5.3.2 制备条件对锌-铈负载二氧化硅形貌粒径的影响
        5.3.3 抗菌离子的负载率测试
        5.3.4 抗菌性能测试
        5.3.5 BO-PA/PK/Zn-Ce@SiO_2复合薄膜的熔融和结晶行为
        5.3.6 BO-PA/PK/Zn-Ce@SiO_2 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
    5.4 小结
第六章 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MXD6 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6.1 前言
    6.2 试验部分
        6.2.1 主要原材料
        6.2.2 仪器及设备
        6.2.3 制备与表征
    6.3 结果分析
        6.3.1 DSC分析
        6.3.2 DMA分析
        6.3.3 2D广角X射线衍射图
        6.3.4 直线撕裂性能
        6.3.5 力学性能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高纯C71500铜镍合金管材塑性成形和耐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铜合金热加工性能的研究
        2.1.1 变形抗力模型的研究
        2.1.2 加工图的建立
        2.1.3 热变形的组织分析
    2.2 铜合金冷加工性能的研究
        2.2.1 重位点阵晶界
        2.2.2 晶界特征分布优化机制
        2.2.3 晶界特征工艺的优化
        2.2.4 晶界工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2.3 铜合金管材腐蚀研究现状
        2.3.1 污染海水腐蚀机理
        2.3.2 腐蚀的影响因素
        2.3.3 GBE腐蚀的影响机理
    2.4 文献综述小结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材料制备及实验设备
        3.3.1 材料加工及测试设备
        3.3.2 微观组织分析设备
        3.3.3 腐蚀实验及设备
4 铜镍合金成分设计及热变形行为的研究
    4.1 不同硫含量铜镍合金的设计及制备
    4.2 不同硫含量对铜镍合金热压缩变形的影响
        4.2.1 实验方法
        4.2.2 不同硫含量对铜镍合金热压缩强度的影响
        4.2.3 硫化物的形貌和成分分析
        4.2.4 不同硫含量对铜镍合金动态再结晶的影响
        4.2.5 不同硫含量对铜镍合金热压缩加工图的影响
    4.3 不同硫含量对铜镍合金高温拉伸断裂的影响
        4.3.1 实验方法
        4.3.2 不同硫含量对铜镍合金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4.3.3 不同硫含量铜镍合金高温拉伸微观结构的变化
        4.3.4 不同硫含量对铜镍合金高温拉伸加工图的影响
    4.4 高纯铜镍合金的热压缩变形行为
        4.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4.2 高纯铜镍合金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4.4.3 高纯铜镍合金的变形抗力模型
    4.5 高纯铜镍合金的热变形机理
        4.5.1 高纯铜镍合金的热力学
        4.5.2 高纯铜镍合金的动态模型
        4.5.3 高纯铜镍合金的组织演变机理
    4.6 高纯铜镍合金的加工图
        4.6.1 高纯铜镍合金的功率耗散
        4.6.2 高纯铜镍合金的不同失稳准则的判据
        4.6.3 高纯铜镍合金加工图
    4.7 高纯铜镍合金热变形断裂机制
        4.7.1 实验方法
        4.7.2 高纯铜镍合金的高温拉伸行为
        4.7.3 高纯铜镍合金的断口形貌分析
    4.8 铜镍合金管坯热加工试验及分析
        4.8.1 实验方法
        4.8.2 硫化物析出及变形过程
        4.8.3 锻造工艺试验
        4.8.4 热穿孔工艺试验
    4.9 本章结论
5 铜镍合金管材冷变形及退火的研究
    5.1 不同硫含量对铜镍合金冷变形的影响
        5.1.1 实验方法
        5.1.2 不同硫含量对铜镍合金室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5.1.3 不同硫含量对铜镍合金断口形貌的影响
        5.1.4 硫化类夹杂物分析
    5.2 不同减壁量冷轧对管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2.1 实验方法
        5.2.2 不同减壁量冷轧对管材组织的影响
        5.2.3 不同减壁量冷轧后管材织构演变
        5.2.4 不同减壁量冷轧后管材组织取向分析
        5.2.5 不同减壁量冷轧后管材的晶界结构
        5.2.6 不同减壁量冷轧后管材的力学性能
    5.3 不同变形量冷轧对管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3.1 实验方法
        5.3.2 不同变形量冷轧对管材组织的影响
        5.3.3 不同变形量冷轧后管材的织构演变
        5.3.4 不同变形量冷轧后管材的力学性能
    5.4 退火温度对管材的组织和性能影响
        5.4.1 实验方法
        5.4.2 退火温度对组织的影响
        5.4.3 退火温度对特殊晶界的影响
        5.4.4 退火温度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5.5 退火时间对管材的组织和性能影响
        5.5.1 实验方法
        5.5.2 退火时间对组织影响
        5.5.3 退火时间对特殊晶界的影响
        5.5.4 退火时间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5.6 变形量对管材微观组织的影响
        5.6.1 实验方法
        5.6.2 变形量对退火后组织的影响
        5.6.3 变形量对退火后的特殊晶界的影响
    5.7 不同硫含量对铜镍合金冷轧管材的组织和性能影响
        5.7.1 实验方法
        5.7.2 不同硫含量铜镍合金冷轧管材的组织
        5.7.3 不同硫含量铜镍合金冷轧管材的力学性能
    5.8 结论
6 铜镍合金高污染海水中失效行为及机理分析
    6.1 实验材料和方法
    6.2 铜镍合金腐蚀的物理模拟
    6.3 电化学腐蚀分析
        6.3.1 极化曲线
        6.3.2 电化学阻抗谱
    6.4 腐蚀形貌分析
        6.4.1 宏观腐蚀形貌
        6.4.2 SEM分析
    6.5 腐蚀产物分析
        6.5.1 XPS分析
        6.5.2 XRD分析
    6.6 腐蚀机理分析
    6.7 结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8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3)热处理及β成核剂对BOPP薄膜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概述
        1.2.1 成型工艺
        1.2.2 发展概况
    1.3 热处理对高分子晶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1.3.1 热处理对结晶的影响
        1.3.2 热处理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1.4 β晶成核剂成核机理和应用
        1.4.1 β成核剂成核机理
        1.4.2 β成核剂成核的应用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方案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样品制备、实验及表征方法
    2.1 主要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样品制备
        2.3.1 拉伸薄膜
        2.3.2 吹塑薄膜
    2.4 退火处理
    2.5 表征方法
        2.5.1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5.3 广角X射线衍射(WAXD)
        2.5.4 小角X射线散射(SAXS)
        2.5.5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2.5.6 偏光显微技术(PLM)
        2.5.7 拉伸测试
        2.5.8 热收缩率测试
第三章 退火对BOPP薄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1 退火对热收缩性能的影响
    3.2 退火对结晶与取向结构的影响
        3.2.1 退火时间对结晶与取向结构的影响
        3.2.2 退火温度对结晶与取向结构的影响
    3.3 热处理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 退火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退火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热处理对静态粘弹性的影响
        3.4.1 退火时间对静态粘弹性的影响
        3.4.2 退火温度对静态粘弹性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β晶成核剂对BOPP薄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1 成核剂含量对结晶与取向结构的影响
    4.2 成核剂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成核剂含量对静态粘弹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热处理对β-BOPP吹塑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1 热处理对β-BOPP吹塑膜结晶与取向结构的影响
    5.2 热处理对β-BOPP吹塑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5.3 热处理对β-BOPP吹塑膜静态粘弹性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BOPP薄膜静态粘弹性有限元分析
    6.1 计算模型
    6.2 有限元模型
        6.2.1 有限元法
        6.2.2 有限元软件
        6.2.3 蠕变模型
        6.2.4 应力松弛模型
    6.3 计算结果与讨论
        6.3.1 蠕变过程仿真结果
        6.3.2 应力松弛仿真结果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高温下MnS夹杂物对基体细观损伤与组织演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
        1.2.1 非金属夹杂物的危害
        1.2.2 非金属夹杂物的来源
        1.2.3 非金属夹杂物的分类
        1.2.4 非金属夹杂物的控制
    1.3 高温下GTN细观损伤模型研究概况及应用
    1.4 高温下夹杂物变形及其对钢显微组织的影响
        1.4.1 MnS夹杂物的变形
        1.4.2 夹杂物对动态再结晶的影响
        1.4.3 再结晶过程中夹杂物对退火孪晶界的影响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高温下MnS夹杂物对拉伸性能和损伤断裂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的制备
        2.1.2 高温拉伸试验
        2.1.3 显微组织表征
    2.2 MnS夹杂物对基体拉伸性能的影响
        2.2.1 宏观力学曲线分析
        2.2.2 高温强度和塑性
    2.3 MnS夹杂物对基体断裂与损伤的影响
        2.3.1 MnS对断裂行为的影响
        2.3.2 MnS变形行为及其诱导损伤萌生机制
        2.3.3 MnS附近动态再结晶对孔洞演化的影响
        2.3.4 MnS和动态再结晶对基体损伤演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下基于GTN模型MnS夹杂物对基体细观损伤的影响
    3.1 GTN细观损伤模型及损伤参数的分类与确定
        3.1.1 GTN细观损伤模型
        3.1.2 GTN参数的分类
        3.1.3 GTN参数的确定方法
    3.2 第I、II类 GTN损伤参数的标定
        3.2.1 第I类GTN损伤参数
        3.2.2 第II类GTN损伤参数
    3.3 基于响应曲面法标定第III类 GTN损伤参数
        3.3.1 响应曲面法
        3.3.2 高温拉伸数值模型
        3.3.3 响应曲面试验方案及结果
    3.4 变形温度和MnS夹杂物对GTN损伤参数的影响
        3.4.1 变形温度与f_0、f_C和f_F参数的关系
        3.4.2 GTN损伤参数与孔洞生长加速因子
        3.4.3 变形温度和MnS夹杂物对孔洞生长加速因子的影响
    3.5 含MnS夹杂物材料的细观失效分析
        3.5.1 单轴拉伸模拟塑性变形过程
        3.5.2 孔洞体积分数的演化过程
        3.5.3 不同变形温度下含MnS夹杂物材料的细观损伤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变形过程中MnS夹杂物对晶粒组织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方案与结果
        4.1.1 试验材料
        4.1.2 热压缩试验
        4.1.3 显微组织表征
    4.2 MnS夹杂物对动态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4.2.1 含MnS夹杂物材料的动态再结晶机制分析
        4.2.2 MnS对动态再结晶形核的影响
    4.3 MnS夹杂物对退火孪晶界演化的影响
        4.3.1 MnS夹杂物对孪晶界含量的影响
        4.3.2 MnS变形对孪晶界形成的影响
        4.3.3 MnS对孪晶界形核、长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成型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来源
        1.1.1 选题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激光烧结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1.2.1 激光烧结技术的产业现状
        1.2.2 激光烧结技术的发展前景
    1.3 生物质激光烧结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激光烧结技术耗材的种类及特性要求
        1.3.2 常见的生物质激光烧结耗材
        1.3.3 聚乳酸基激光烧结耗材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4 激光烧结成型过程的数值计算及模拟分析研究
        1.4.1 激光烧结工艺优化的研究方法及现状
        1.4.2 激光烧结热作用过程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研究的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纤维素/聚乳酸的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纤维素/聚乳酸的组分选取
        2.2.1 聚乳酸粉末的化学结构分析与组分选取
        2.2.2 纤维素粉末的化学结构分析与组分选取
    2.3 纤维素/聚乳酸理化性质的表征
        2.3.1 纤维素/聚乳酸理化性质的检测仪器
        2.3.2 纤维素/聚乳酸理化性质的测试
    2.4 纤维素/聚乳酸理化性质的分析
        2.4.1 纤维素/聚乳酸组分的粒径分布
        2.4.2 纤维素/聚乳酸的粉床密度
        2.4.3 纤维素/聚乳酸的微观形貌
        2.4.4 纤维素/聚乳酸的热性能
        2.4.5 纤维素/聚乳酸的结晶性分析
        2.4.6 纤维素/聚乳酸的流变性能
    2.5 纤维素/聚乳酸的制备与激光烧结可行性分析
        2.5.1 纤维素/聚乳酸的制备工艺
        2.5.2 聚乳酸基共混物的激光烧结可行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分子建模及动力学模拟分析
    3.1 引言
    3.2 纤维素/聚乳酸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3.2.1 分子动力学的运算过程及算法
        3.2.2 力场的选取
        3.2.3 系统势能的计算方法
        3.2.4 平衡系综的选取
    3.3 纤维素/聚乳酸分子模型的建立与结构优化
        3.3.1 PLA 3001D分子模型的建立
        3.3.2 α-纤维素分子模型的建立
        3.3.3 建立纤维素/聚乳酸共混物及其界面的分子模型
    3.4 组分配比对纤维素/聚乳酸相容性的影响
        3.4.1 Flo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法
        3.4.2 径向分布函数g(r)法
        3.4.3 分子间相互作用能(ΔE)法
    3.5 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过程的分子热运动模拟分析
        3.5.1 热作用对纤维素/聚乳酸体系的分子运动的影响
        3.5.2 温度对纤维素/聚乳酸体系相容性的影响
        3.5.3 纤维素/聚乳酸组分界面分子运动的热影响模拟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激光烧结成型机理及温度场的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成型机理分析
        4.2.1 激光能量密度及热源模型的计算分析
        4.2.2 激光烧结成型热作用机理分析
        4.2.3 激光烧结熔池的形成及动力学分析
        4.2.4 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液相烧结的演变过程
    4.3 激光烧结成型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4.3.1 激光烧结粉床的热传导方程
        4.3.2 纤维素/聚乳酸材料热性能的数学模型
    4.4 激光烧结温度场的有限元模型构建
        4.4.1 建立激光烧结温度场有限元模型的流程及初始条件
        4.4.2 建立激光烧结温度场的有限元模型
    4.5 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温度场的模拟与分析
        4.5.1 激光作用时长对瞬态温度场的影响
        4.5.2 工艺参数对温度场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实验及制件成型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组分配比对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制件成型性能的影响
        5.2.1 激光烧结制件成型性能的表征
        5.2.2 组分配比实验结果分析
    5.3 工艺参数对激光烧结制件成型性能的影响
        5.3.1 基于全因子试验设计方法的实验分析
        5.3.2 工艺参数对激光烧结制件尺寸精度的影响
        5.3.3 工艺参数对激光烧结制件微观结构的影响
        5.3.4 工艺参数对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的影响机制
    5.4 打印方向对激光烧结制件成型性能的影响研究
        5.4.1 激光烧结制件的打印方向的选定
        5.4.2 打印方向对激光烧结制件密度的影响
        5.4.3 打印方向对激光烧结制件尺寸精度的影响
        5.4.4 打印方向对激光烧结制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5.4.5 打印方向对激光烧结制件微观组织的影响
    5.5 退火处理工艺对激光烧结制件成型性能的影响
        5.5.1 退火处理对激光烧结制件的密度和尺寸精度的影响
        5.5.2 退火处理对激光烧结制件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5.5.3 退火处理对激光烧结制件的微观形貌的影响
        5.5.4 退火处理对激光烧结制件的结晶性能的影响
        5.5.5 三种优化工艺方法的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Mg-Al-Y合金的静态及动态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镁元素及镁合金概述
    1.3 镁合金的塑性成形理论
        1.3.1 镁合金的滑移变形机制
        1.3.2 镁合金的孪生变形机制
        1.3.3 镁合金的动态再结晶机制
    1.4 镁合金的强化机制
        1.4.1 固溶强化
        1.4.2 沉淀强化
        1.4.3 形变强化
        1.4.4 细晶强化
    1.5 镁合金的热变形行为
        1.5.1 镁合金高温变形机制
        1.5.2 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镁合金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1.6 镁合金的高速冲击行为
        1.6.1 镁合金高速冲击行为中孪生的特点
        1.6.2 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对镁合金高速冲击变形机制的影响
        1.6.3 镁合金在高速冲击下的本构模型
    1.7 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制备与实验方法
    2.1 研究技术路线
    2.2 Mg-Al-Y三元合金相图
    2.3 合金的制备
        2.3.1 熔炼铸造工艺
        2.3.2 挤压工艺
        2.3.3 热处理工艺
    2.4 合金成分及显微组织分析
        2.4.1 金相组织观察
        2.4.2 X射线衍射分析
        2.4.3 扫描电子显微观察和能谱分析
        2.4.4 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
        2.4.5 透射电子衍射分析
    2.5 力学性能测试
        2.5.1 拉伸性能测试
        2.5.2 压缩性能测试
        2.5.3 霍普金森动态响应力学测试
第3章 Y含量对Mg-Al-Y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Mg-1Al-x Y合金相分析
    3.3 Mg-1Al-x Y合金微观组织演变
    3.4 Mg-1Al-x Y合金的力学性能
    3.5 微观变形机制讨论
        3.5.1 Y含量对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3.5.2 Y含量对合金动态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3.5.3 Y含量对合金拉伸断裂机制的影响
        3.5.4 挤压态Mg-1Al-x Y合金的强化机制
    3.6 热处理对 Mg-1Al-6Y 合金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3.6.1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XRD图谱和金相显微组织
        3.6.2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力学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室温变形行为
    4.1 引言
    4.2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室温变形机理
        4.2.1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微观组织
        4.2.2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力学性能
        4.2.3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原位拉伸微观组织演变
        4.2.4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室温断裂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高温拉伸行为
    5.1 引言
    5.2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高温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
        5.2.1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高温力学性能
        5.2.2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变
    5.3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高温拉伸断裂机制
    5.4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高温拉伸塑性变形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准静态热压缩行为
    6.1 引言
    6.2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热压缩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
        6.2.1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热压缩变形行为
        6.2.2 变形温度对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6.2.3 应变速率对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
        6.2.4 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相互竞争关系
    6.3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热压缩的微观组织演变和变形机理分析
        6.3.1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热压缩真应力-应变曲线
        6.3.2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热压缩微观组织演变
        6.3.3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热压缩变形机制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高速冲击动态力学行为
    7.1 引言
    7.2 不同温度下应变速率对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组织的影响
        7.2.1 应变速率对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室温微观组织的影响
        7.2.2 应变速率对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150℃微观组织的影响
        7.2.3 应变速率对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250℃微观组织的影响
        7.2.4 应变速率对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350℃微观组织的影响
    7.3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室温高速冲击力学性能分析
    7.4 挤压退火态Mg-1Al-6Y合金的高温高速冲击力学性能分析
    7.5 Johnson-Cook本构模型的建立及修正
        7.5.1 Johnson-Cook本构模型的建立
        7.5.2 Johnson-Cook本构模型预测不同温度下挤压退火态Mg-Al-6Y合金高速冲击变形行为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研究成果

(7)聚乳酸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及电磁屏蔽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磁波和电磁屏蔽
        1.2.1 电磁波和电磁辐射污染
        1.2.2 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1.2.3 电磁屏蔽机理
        1.2.4 电磁屏蔽材料的分类
    1.3 导电聚合物电磁屏蔽材料的结构设计研究进展
        1.3.1 泡沫结构
        1.3.2 多层结构
        1.3.3 隔离结构
    1.4 聚乳酸及其导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4.1 聚乳酸的制备方法和特性
        1.4.2 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应用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主要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主要内容
第2章 MWCNTs表面修饰及PLA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2 试样制备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WCNTs-g-PDLA的 FTIR分析
        2.3.2 MWCNTs-g-PDLA的 XPS分析
        2.3.3 MWCNTs-g-PDLA的 NMR分析
        2.3.4 MWCNTs-g-PDLA的 TGA分析
        2.3.5 PLLA/MWCNTs-g-PDLA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高韧性PLA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试样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加料顺序对反应共混的影响
        3.3.2 MWCNTs和 CPEGDA对 PLLA复合材料相形态的影响
        3.3.3 MWCNTs和 CPEGDA对 PLLA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3.3.4 MWCNTs对 PLLA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3.3.5 MWCNTs和 CPEGDA对 PLLA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
        3.3.6 MWCNTs对 PLLA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
        3.3.7 MWCNTs对 PLLA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耐热和韧性的PLA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试样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热退火对PLLA复合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
        4.3.2 热退火对PLLA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影响
        4.3.3 热退火对PLLA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
        4.3.4 热退火对PLLA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5 热退火对PLLA复合材料拉伸断裂表面形貌的影响
        4.3.6 热退火对PLLA复合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氢含量对锆合金力学行为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锆合金
        2.1.1 概述
        2.1.2 锆的起源
        2.1.3 锆的基本性能及特点
        2.1.4 锆的合金化及常见锆合金
    2.2 锆合金的吸氢行为
        2.2.1 锆合金的吸氢形式
        2.2.2 锆合金的吸氢机制
        2.2.3 氢在锆合金中的存在形式
        2.2.4 氢化物的析出及其影响因素
    2.3 氢对锆合金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2.3.1 氢对锆合金拉伸性能的影响
        2.3.2 氢对锆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
        2.3.3 氢对锆合金其它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4.1 研究意义
        2.4.2 研究内容
3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锆合金管材
        3.1.2 锆合金板材
    3.2 实验方法
        3.2.1 吸氢实验
        3.2.2 氢含量的测定
        3.2.3 拉伸试验
        3.2.4 先进鼓胀试验
        3.2.5 原位疲劳试验
        3.2.6 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
        3.2.7 X射线衍射分析
4 锆合金吸氢规律研究
    4.1 前言
    4.2 渗氢时间对锆合金吸氢行为的影响
        4.2.1 实验过程简述
        4.2.2 渗氢时间对锆合金吸氢量的影响
        4.2.3 渗氢时间对氢化物分布及相结构的影响
        4.2.4 分析讨论
    4.3 退火工艺对氢化物分布和相结构的影响
        4.3.1 400℃/6h退火处理
        4.3.2 400℃/96h退火处理
        4.3.3 分析讨论
    4.4 成分及显微组织对锆合金吸氢规律的影响
        4.4.1 实验过程简述
        4.4.2 不同显微组织的SZA-4锆管的吸氢规律
        4.4.3 不同显微组织的SZA-6锆管的吸氢规律
        4.4.4 分析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氢含量对锆合金板状试样拉伸变形行为影响规律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过程简述
    5.3 氢含量对锆合金板状试样室温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
        5.3.1 室温拉伸性能
        5.3.2 室温拉伸变形的原位观察
        5.3.3 断口形貌观察
        5.3.4 TEM分析
    5.4 氢含量对锆合金板状试样300℃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
        5.4.1 300℃拉伸性能
        5.4.2 300℃拉伸变形的原位观察
        5.4.3 断口形貌观察
        5.4.4 TEM分析
    5.5 分析讨论
        5.5.1 氢含量对锆合金板状试样拉伸性能的影响
        5.5.2 氢含量对锆合金板状试样变形行为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氢含量对锆合金环状试样环向变形行为影响规律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过程简述
    6.3 氢含量对锆合金环状试样鼓胀变形行为的影响
        6.3.1 鼓胀变形
        6.3.2 断口形貌观察
    6.4 氢含量对锆合金环状试样环向拉伸变形行为的影响
        6.4.1 环向拉伸变形
        6.4.2 断口形貌观察
    6.5 原位观察吸氢锆合金环状试样环向拉伸变形行为
    6.6 分析讨论
    6.7 本章小结
7 氢含量对锆合金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行为影响规律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过程简述
    7.3 氢含量对锆合金室温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行为的影响
        7.3.1 室温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原位观察
        7.3.2 室温疲劳寿命
        7.3.3 室温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7.3.4 疲劳断口形貌观察
    7.4 氢含量对锆合金300℃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行为的影响
        7.4.1 300℃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原位观察
        7.4.2 300℃疲劳寿命
        7.4.3 300℃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7.4.4 疲劳断口形貌观察
    7.5 分析讨论
        7.5.1 氢含量对锆合金疲劳裂纹萌生行为的影响
        7.5.2 氢含量对锆合金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
9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聚酯工业丝的服役特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酯工业丝的性能研究进展
        1.2.1 聚酯工业丝的通用性能
        1.2.2 聚酯工业丝的服役特性
    1.3 聚酯工业丝结构性能关系研究进展
        1.3.1 聚酯工业丝多层次结构及表征方法
        1.3.2 聚酯工业丝通用性能指标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1.3.3 聚酯工业丝服役特性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酯工业丝受热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样品的制备
        2.2.2 力学性能测试
        2.2.3 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DMA)
        2.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2.2.5 双折射率测试
        2.2.6 广角X射线散射测试(WAXS)
        2.2.7 小角X射线散射(SAXS)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松弛热处理温度对HMLS工业丝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探讨
        2.3.2 紧张热处理预加张力对HMLS工业丝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探讨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酯工业丝的疲劳特性及其构效关系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样品
        3.2.2 疲劳测试
        3.2.3 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DMA)
        3.2.4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3.2.5 双折射率测试
        3.2.6 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WAXD)
        3.2.7 小角X射线散射测试(SAXS)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酯工业丝疲劳特性方法的建立
        3.3.2 不同类型聚酯工业丝的疲劳特性对比
        3.3.3 不同基准应力条件下聚酯工业丝的微观结构
        3.3.4 聚酯工业丝疲劳形变机理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酯工业丝的蠕变特性及其构效关系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样品
        4.2.2 蠕变测试
        4.2.3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4.2.4 纤维双折射测试
        4.2.5 广角X射线散射测试(WAXS)
        4.2.6 小角X射线散射测试(SAXS)
        4.2.7 蠕变过程中在线双折射测试
        4.2.8 蠕变过程中在线同步辐射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酯工业丝蠕变测试方法的建立
        4.3.2 不同类型聚酯工业丝的蠕变特性对比
        4.3.3 不同类型聚酯工业丝不同负荷条件下的微观结构演变及蠕变机理
        4.3.4 HT工业丝不同负荷条件下蠕变-蠕变回复机理
        4.3.5 HT工业丝不同温度条件的蠕变断裂机理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致谢

(10)聚芳醚砜酮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锂离子电池隔膜概述
        1.2.1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性能要求
        1.2.2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分类和制造工艺
    1.3 静电纺纤维膜的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1.3.1 静电纺丝技术概述
        1.3.2 静电纺丝技术的工艺参数
        1.3.3 静电纺纤维膜力学性能增强研究
    1.4 锂离子电池隔膜热安全性能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实验过程和测试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3 样品制备
        2.3.1 无规取向PPESK纤维膜的制备
        2.3.2 取向PPESK纤维膜的制备
        2.3.3 同轴PPESK/PVDF纤维膜的制备
        2.3.4 具有热关闭性能的同轴PPESK/PVDF纤维膜的制备
        2.3.5 PPESK/PEO/PPESK复合膜的制备
    2.4 材料测试与表征
        2.4.1 扫描电镜(SEM)
        2.4.2 透射电镜(TEM)
        2.4.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4.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4.5 热重分析(TGA)
        2.4.6 孔隙率
        2.4.7 电解液润湿性
        2.4.8 力学性能
        2.4.9 热收缩测试
        2.4.10 界面电阻
        2.4.11 离子电导率
        2.4.12 电池充放电性能
3 静电纺PPESK纤维隔膜的研究
    3.1 引言
    3.2 无规取向PPESK纤维膜的热压处理
        3.2.1 形貌和结构表征
        3.2.2 电解液润湿性
        3.2.3 热稳定性
        3.2.4 力学性能
        3.2.5 电化学性能
        3.2.6 电池充放电性能
    3.3 取向PPESK纤维隔膜的热压处理
        3.3.1 形貌和结构表征
        3.3.2 孔隙率和电解液吸液率
        3.3.3 热稳定性
        3.3.4 力学性能
        3.3.5 电化学性能
        3.3.6 充放电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静电纺同轴PPESK/PVDF纤维隔膜的研究
    4.1 引言
    4.2 同轴PPESK/PVDF纤维膜的性能探究
        4.2.1 形貌和结构表征
        4.2.2 孔隙率和电解液吸收率
        4.2.3 热稳定性
        4.2.4 力学性能
        4.2.5 电化学性能
        4.2.6 充放电性能
    4.3 具有热关闭性能的同轴PPESK/PVDF纤维膜
        4.3.1 同轴PPESK/PVDF隔膜的本体电阻测试
        4.3.2 表面形貌和微结构表征
        4.3.3 力学性能
        4.3.4 热稳定性
        4.3.5 电化学性能
        4.3.6 电池充放电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具备热关闭性能的PPESK/PEO/PPESK复合纤维隔膜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形貌和结构表征
        5.2.2 力学性能
        5.2.3 孔隙率和润湿性
        5.2.4 热稳定性
        5.2.5 电化学性能
        5.2.6 充放电循环性能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PET/MFMB结晶行为、形态结构及退火处理收缩率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向拉伸尼龙6/聚酮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林凤龙.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1)
  • [2]高纯C71500铜镍合金管材塑性成形和耐蚀性研究[D]. 高鑫.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热处理及β成核剂对BOPP薄膜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D]. 董志远.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4]高温下MnS夹杂物对基体细观损伤与组织演化的影响[D]. 桂江涛. 燕山大学, 2021(01)
  • [5]纤维素/聚乳酸激光烧结成型机理及实验研究[D]. 张慧.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6]Mg-Al-Y合金的静态及动态力学行为研究[D]. 王金辉. 沈阳工业大学, 2021(02)
  • [7]聚乳酸基导电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及电磁屏蔽应用[D]. 王生林.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8]氢含量对锆合金力学行为影响规律研究[D]. 张寅.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9]聚酯工业丝的服役特性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 陈康. 东华大学, 2020(01)
  • [10]聚芳醚砜酮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龚文正.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PET/MFMB退火结晶行为、形貌结构及收缩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