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文学发展特征论文

五四运动的文学发展特征论文

问: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 答:“五四”十年文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思想启蒙的倡导和理性精神的张扬,“乡愁”、“自叙”的苦闷和感伤情调的流行,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等。
  2. 答: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问: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特征
  1. 答: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在文艺观上,批判封建文学的文艺观,提倡“人的文学”、“国民文学”、“平民文学”;作品形式上,批判形式主义和“鸳鸯蝴蝶派”小说;作品语言上,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创作手法上,提倡写实主义。同时还积极翻译、介绍外国进步文学,作为新文学的借鉴。
  2. 答:具有对人物的批判,写实,提倡白话文,翻译,东西方结合的新闻学
  3. 答:五四文学文学革命的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求得了语言和文体的解放,解放了禁锢上千年的文学形式。
    2.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文以载道,代圣人立言思想),提倡新文学的观念(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恢复文学中人的尊严,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是人学”)。
    3.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注重吸收苏俄文学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影响到后来文学的发展潮流。
    4.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
    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特征:
    1.理论预设,创作滞后;
    2. 功利为主,审美为辅;
    3. 反封建,重启蒙为主,文学自身本体追求为辅;
    4. 语言、形式变革为主,文学的内涵更新相对滞后;
    5.具有未完成性。提出了文学革命的目标,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都是去实现其目标的过程。
问:浅谈五四运动对当代文学方面的影响
  1. 答:‍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五四以后,中国出现了大小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
    理性精神的张扬
    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即在于启蒙。新文学的先驱们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新青年》“随感录”几乎都是批评人生。鲁迅提出要用文学去揭示社会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促进国民性的改造,《呐喊》、《彷徨》即贯穿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理性批判意识,问题小说即是理性讨论显得浅露的艺术表述。创造社作家的作品也以独特的方法表达着社会人生的探索与思考。
    感伤的精神标记
    被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作家,常常有着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于是苦闷、彷徨、感伤。问题小说有感伤的情怀,乡土小说诉说着乡愁,自叙传讲着零余者的故事,连诗、散文、戏剧都不免于感伤的情绪。
    个性化的追求
    五四是中国文学史上“个人”表现得最突出的时期。创造社的追求就是“表现自我”。鲁迅的小说有着忧愤深广的内心情理,《野草》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主观情怀。这一时期散文小品成就最显著,正因为它适合表现作家们各异的个性。
    创作方法多样化
    在鲁迅的开放的现实主义影响下,现实主义逐步发展成主流;但相当多作家向往浪漫主义,要求在作品中抒发强烈的主观情绪,不止反映在创造社“身边小说”一类作家、作品上,在多数作家与各种文体上都有所表现;现代主义方法也有所表现,鲁迅、李金发不同特征的象征主义,创造社的潜意识揭示;新月派的诗的形式的探索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种创作方法多元化的局面。
五四运动的文学发展特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