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柴油溶剂精制应用研究

催化柴油溶剂精制应用研究

一、催化柴油的溶剂精制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亚坤[1](2021)在《亚临界水和轻芳烃混合溶剂中重质油减粘裂化》文中认为为了实现重质油的高效减粘并降低减粘工艺条件的苛刻程度,论文将亚临界水(sub-CW)和轻芳烃作为溶剂引入重质油的减粘裂化,考察重质油在sub-CW或者混合溶剂中的减粘行为。论文首先比较了条件苛刻的超临界水和条件相对缓和的sub-CW介质中的重质油减粘裂化,针对实验结果选择了 sub-CW介质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根据sub-CW介质中的重质油减粘裂化和沥青质热裂化结果,对重质油减粘具有关键作用的脱烷基由于sub-CW的介入可同时遵循自由基和离子反应机理。sub-CW向重质油的增溶加速了脱烷基,同时也抑制了缩合。为了强化减粘,研究随后引入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以促进sub-CW向重质油的增溶。LCO富含有轻芳烃但同时也包含烯烃基团,它的存在对sub-CW/LCO混合介质中的重质油减粘裂化具有复杂的影响。由于烯烃基团参与烃自由基反应,重质油的初始减粘效率受到抑制,并且缩合在减粘后期得到加速。尽管如此,sub-CW在重质油中的强化增溶部分抵消了上述不利影响。得益于轻芳烃对sub-CW向重质油增溶的促进,离子机理脱烷基对重质油减粘的贡献被有效加强,从而选择性地加速有利于减粘的脱烷基。在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条件和原料范围内,温度370℃、水密度0.2 g/mL、重质油与LCO 比例为10:1(wt)、反应时间20min时可获得最优的重质油减粘效果。一方面,重质油在sub-CW/LCO混合溶剂中能够达到超过90%的减粘率;另一方面,减粘裂化中期的沥青质收率甚至低于原料值。

范思强,曹正凯,崔哲,孙士可,王仲义[2](2020)在《非加氢脱氮工艺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酸精制、溶剂萃取精制、氧化法、离子液体、络合萃取、吸附精制、生物法及组合工艺等多种非加氢脱氮工艺,并分析了各种工艺的优劣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酸精制、溶剂萃取、氧化精制工艺因污染大、选择性差及工序复杂等原因,单独应用前景相对较差;离子液体、络合萃取、吸附精制、生物法均在脱氮领域具有各自的优势,多种工艺有机组合使用是非加氢脱氮工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赵文涛[3](2020)在《不同柴油原料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对积炭形成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油原料的劣质化导致其加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催化剂的积炭失活。目前关于柴油加工过程的积炭研究仍处于表面阶段,缺乏对掺炼体系不同原料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积炭形成过程的认识。鉴于此,本文选取直馏柴油和催化柴油作为反应原料,以硫化的CoMo/γ-Al2O3为加氢催化剂,在微型反应器上研究了 380℃时不同反应比例、不同反应时间、不同加氢量、有无催化剂等条件下积炭量及稳定自由基浓度的变化趋势,同时分别探讨了积炭和液相产物油的自由基浓度的变化规律。定量研究了各个反应条件下液相族组成中芳烃(积炭前驱体)含量的变化。得出了如下结论:1.不同柴油原料的催化反应均为快速反应,0-1 min时,积炭和自由基快速生成,1-3 min时,二者生成逐渐变缓慢,3 min后二者生成都趋于稳定。不同柴油原料的热反应均无积炭的生成,缺氢条件下催化剂对柴油原料的加速脱氢是形成积炭的主要原因。催化剂上积炭量和自由基浓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正相关关系。柴油催化反应积炭的生成遵循自由基机理。2.直馏柴油和催化柴油混合的反应体系,催化柴油是生成积炭的主要组分,轻质的直馏柴油对催化柴油的分散作用导致积炭在催化剂上的形成过程被抑制,从而减缓了积炭的生成。这种相互作用同样在液体族组成有所体现,混合柴油中催化柴油量的增加导致双环芳烃和三环芳烃等积炭前驱体的含量大量增加。3.供氢溶剂提供的活性氢能及时捕获柴油原料中的大分子自由基形成稳定的油品分子,是减缓柴油催化反应过程积炭生成速率的主要原因。催化柴油初期形成的积炭是可以被供氢溶剂消除的软炭类积炭,而直馏柴油产生的积炭虽然量少,但主要是不易被供氢溶剂消除的硬炭类积炭。4.体系中的自由基主要存在于积炭,积炭中的自由基浓度大约是液体产物油中自由基浓度的30-60倍。液体产物油中的自由基可能是由于反应中产生的细颗粒炭悬浮在液体产物油中所导致的。

谷月彪[4](2019)在《催化裂化柴油中多环芳烃选择加氢的研究》文中指出劣质催化裂化柴油具有密度大、硫氮含量高、多环芳烃含量高的特点,将其用于生产清洁柴油具有条件苛刻、氢耗高、产品质量差的问题。将劣质催化裂化柴油进行选择加氢后作为催化裂化的原料用于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选取工业NiMo/Al2O3加氢精制催化剂和Ni W/Al2O3-分子筛加氢改质催化剂,以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分公司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进行多环芳烃选择加氢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NiMo/Al2O3/Ni W/Al2O3-分子筛级配催化剂较NiMo/Al2O3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多环芳烃转化率高,生成单环芳烃的选择性低,级配催化剂开环裂化性能大于加氢精制催化剂。采用SSY分子筛和大孔氢氧化铝干胶制备不同含量SSY分子筛的催化剂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NiMoW/SSY-Al2O3催化剂,对载体和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NiMoW/SSY-Al2O3催化剂表面存在明显的B酸、L酸中心,随着SSY分子筛含量的增加,催化剂比表面积增大,孔容孔径减小,L酸性中心增多,总酸量增加。在相同条件下活性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中SSY分子筛含量的提高,加氢产品多环芳烃转化率提高,单环芳烃选择性略微提高,密度降低,硫含量明显降低,氮含量略微降低。工艺条件对优化NiMoW/SSY-Al2O3催化剂多环芳烃选择加氢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加氢产品中双环芳烃含量降低,单环芳烃含量增多,环烷烃含量降低,高温有利于萘类化合物加氢、异构化生成四氢萘、茚满,同时抑制进一步的加氢反应。随着压力的升高,加氢产品中双环芳烃含量降低,茚满、四氢萘含量降低,烷基苯含量增多,环烷烃含量增多,高压有利于四氢萘、茚满进一步加氢裂化。随着空速的增大,加氢产品中双环芳烃含量增多,茚满、四氢萘含量先增多后减少,烷基苯含量减少,环烷烃含量减少,低空速有利于萘类化合物的加氢反应和四氢萘、茚满的进一步加氢裂化。高温、低压、适宜空速既可满足多环芳烃的高转化率,又可保证单环芳烃的高选择性。优化NiMoW/SSY-Al2O3催化剂多环芳烃选择加氢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70℃、空速1.25 h-1、反应压力8.0 MPa。

辛利[5](2018)在《富芳组分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过程高效转化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催化裂化(FCC)是炼厂重油轻质化的重要手段,承担着以重质原料油生产轻质油品和化工原料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原油的劣质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生产需求的改变,FCC工艺不得不面对富芳组分的加工。相比于常规催化料,富芳原料中以多环芳烃为核心的芳香组分裂化性能差,转化率低,轻质产品收率低,生焦倾向严重。因此,实现富芳组分的高效转化是目前催化裂化工艺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的工艺过程,通过对富芳组分中难以裂化的多环芳烃结构进行加氢处理,降低其芳香度,而后进行催化裂化,以促进芳烃结构的转化,获得更高的目标产物收率。本文对富芳组分在该组合过程中的催化转化行为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催化新策略,合成了催化新材料,提出了利用新路径,力求达到促进富芳组分的高效转化的目的。首先选用富芳重油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组合过程中的转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直接催化裂化,富芳重油加氢后再催化裂化其催化裂化性能得到显着提升,转化率以及液收率显着提高,同时降低干气、焦炭收率,汽油产品烃类族组成得到改善、硫含量大幅降低。催化裂化催化剂中的活性基质能够显着促进加氢重油的转化,提高汽油、液化气等轻质产品收率;催化剂中ZSM-5分子筛的引入降低了加氢重油的转化率以及汽油收率,但能够抑制焦炭生成,并且显着提高低碳烯烃收率。针对目前炼厂降低柴汽比的生产需求以及富含多环芳烃的催化裂化轻循环油(LCO)利用困难的问题,本文对LCO进行了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工艺的转化研究,将LCO转化为富含单环芳烃的高辛烷值汽油和液化气产品。实验结果显示,LCO中的多环芳烃在加氢过程中主要发生部分饱和反应生成环烷芳烃。LCO加氢后,其催化裂化性能大幅改善,转化率提高22.14 wt.%,汽油收率提高近20个百分点,焦炭收率明显下降,组合过程初步实现了LCO的高效转化。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增大剂油比以及保持催化剂适中活性有利于加氢LCO的转化。分析表明,环烷芳烃在催化裂化中除发生裂化反应外,其发生脱氢反应重新生成多环芳烃的过程是制约LCO进一步高效转化的关键因素。以四氢萘为环烷芳烃模型化合物,对其在催化裂化行为进行研究。实验发现,环烷芳烃在具有开阔孔道结构和高酸密度的Y型分子筛上转化率高,但氢转移反应剧烈,脱氢选择性高,而开环选择性低;而ZSM-5孔道限制作用使得环烷芳烃转化率低,但是氢转移反应发生程度低,开环选择性高。基于此,本文制备了介孔以及纳米ZSM-5分子筛。评价结果表明,ZSM-5分子筛酸位可接近性的改善能够在维持环烷芳烃高开环选择性的同时显着提高环烷芳烃的催化裂化转化率。鉴于介孔以及纳米ZSM-5分子筛存在难以大规模工业制备以及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成功合成了结晶度高、水热稳定性好、易于生产的纳米团聚状ZSM-5分子筛。相比于常规ZSM-5分子筛,合成的新形貌分子筛有着显着增加的外比表面积及可暴露的酸性位。将ZSM-5纳米团聚体分子筛作为助剂加入到Y型主剂中用于加氢LCO的催化裂化后,加氢LCO中的环烷芳烃的开环裂化反应获得明显促进,加氢LCO转化率得到提高,产物分布获得优化。最后,本文尝试了对LCO进行深度加氢而后催化裂化的转化路线。结果表明,此方案可以实现LCO的深度转化,转化率超过90 wt.%,液化气及汽油收率分别大于30 wt.%及50 wt.%;汽油产品中芳烃组分占76 wt.%以上,并且主要为甲苯及C8芳烃,从组分上看,该汽油产品适合作为芳烃抽提原料。将深度加氢LCO催化裂化汽油产品同工业芳烃抽提装置DCC汽油抽提原料进行性质比较,发现其主要指标优于工业DCC汽油抽提料,阐明了深度加氢LCO汽油产品作为芳烃抽提原料的可行性。

侯园[6](2018)在《环保橡胶油合成工艺和催化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芳烃油的生产大多采用润滑油的抽出油作为原料,而润滑油的加工方式由传统的溶剂精制改为加氢精制,导致了润滑油抽出油产量减少,因此,橡胶油的原料需要寻求新的来源。催化柴油是催化裂化装置的主要产物之一,数量大并日益劣质化,富含芳烃,且多数为单环和双环芳烃。而环保橡胶油的理想组分为长支链单环或双环芳烃,因此,可以以催化柴油为原料,将催化柴油中的芳烃烷基化,使其生成为长支链单环或双环芳烃,变成环保橡胶油的理想组分,生产环保橡胶油,提高其经济价值。本文选用萘作为催化柴油烷基化反应的模型化合物,主要考察了两种芳烃烷基化催化剂离子液体和三氯化铝的催化性能。离子液体是一种新型环境友好型催化剂,本文初步探究了离子液体作为烷基化反应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成功制备出[Bmim][AlCl3Br]、[Bmim][HSO4]、[CPL][HSO4]三种酸性离子液体。考察了它们的电化学性质和热稳定性以及反应条件对萘烷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Bronsted酸性离子液体不能催化萘的烷基化反应,Lewis酸性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要好得多,且可以重复利用,而温度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三氯化铝是传统的烷基化催化剂,本文探索了三氯化铝作为烷基化反应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烯烃和萘烷基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萘烯摩尔比为1:1时,在三氯化铝的催化下,烯烃转化率达到了100%,烷基萘的产率在80%以上,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升高反应温度以及增加催化剂用量都有助于无水三氯化铝催化萘与十二烯的烷基化反应,但太高的温度以及催化剂用量,会增加烷基化的副反应。反应时间超过1h后对烷基化反应影响不大。与离子液体相比较,三氯化铝作催化剂有废水产生,但催化性能更好。综合考虑,选择三氯化铝作催化柴油烷基化反应的催化剂。本文研究了三氯化铝作为催化剂,催化柴油与烯烃进行烷基化反应制备环保橡胶油的方法,在反应温度80°C,反应时间1h,催化剂用量15%,柴烯比2:1,烯烃选择为α-十六烯的条件下能得到产率46.7%,芳碳含量28.6%,稠环芳烃含量3.1%的环保橡胶油。该环保橡胶油完全能够满足欧盟的环保要求,且具有较高的芳碳含量。

孙昆[7](2017)在《炼厂生产过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动荡起伏,成品油质量快速升级,企业间的供需关系时常发生变化,炼油新技术层出不穷,生产经营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企业原有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炼油工业发展的要求,利用流程优化软件,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青岛石化目前使用2种流程优化软件:Petro-SIM和PIMS,分别建有全流程模型。从模型建立的几年以来,Petro-SIM和PIMS流程优化软件,利用统计数据不断对全厂模型进行修正的同时,在日常的测算过程中,互相沟通、交流,成功的为青岛石化的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吨油利润日益缩紧的今天,流程优化是青岛石化提高效益,平稳生产的有力保障。本文通过运用Petro-SIM和PIMS优化软件,分别围绕着原油加工过程优化的应用和生产流程优化的应用两个方面,对青岛石化生产加工过程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原油加工过程优化的研究,找出了原油保本价的适用范围,确定了如何根据实际的生产和库存情况,进行原油排序和原油掺炼优化测算,分析了如何利用生产计划排产优化为炼厂生产经营提供指导。通过生产流程优化的研究,分析出炼厂流程变化的最优解,计算出优化方案的真实效益,找到了炼厂质量升级的关键因素,明确了制约炼厂效益的主要原因。

张海娜[8](2017)在《重柴油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增产高附加值产品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原油重质化和劣质化趋势的日益加重,如何强化重质原料油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国内各炼厂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柴油需求量增速逐渐放缓,而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使得汽油需求量逐年增加,因此如何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柴汽比,以迎合消费市场的需求亦是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加氢裂化是一种高效生产清洁油品的方法,但由于其较高的反应压力和氢耗,导致建造和生产成本较高;而催化裂化作为国内炼厂重要的重油轻质化工艺,其生产和操作成本大大降低。本论文提出了一条加氢-催化裂解相互耦合的重油轻质化新工艺,通过对重油催化裂解生成的柴油和回炼油馏分适度加氢,将其富含的双环和稠环芳烃部分饱和,进而经催化裂解回炼来增产汽油和小分子烯烃等高附加值产品。本论文将从工艺流程、原料性质及催化剂组成等方面对所提出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进行研究。首先,鉴于催化柴油馏分含有部分带侧链的芳烃,仍具有一定的裂解能力,本论文尝试了催化柴油馏分的直接回炼以增产汽油。以大庆催化料做原料,在催化裂化中试装置上,对催化柴油和重油馏分均进行回炼,汽油明显增加,柴汽比由0.46降至0.27,同时汽油品质得到一定改善。柴油直接回炼虽可增产汽油、调控柴汽比,但总液收基本不变,且所得柴油馏分密度偏高,难以满足出厂要求。为了进一步强化重油高效转化,提出了加氢-催化裂解相互耦合的新工艺。首先通过适度加氢,将催化柴油中所富含的双环芳烃部分饱和,随后经加氢生成的环烷芳烃进一步开环裂解,继而增产汽油馏分,同时兼产一部分小分子烯烃。结果表明,与催化柴油直接回炼相比,柴油馏分加氢后回炼过程重油转化深度明显提高,重油转化率比前者高2.47 wt.%,同时总液收增加2.65 wt.%,柴汽比由0.29进一步降至0.21,充分体现了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对于强化重油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作用。为进一步明确加氢柴油催化裂解过程中具体地转化行为,选用四氢萘、1,3,5-三甲苯和异丙苯三种芳烃模型化合物并考察催化剂组成、反应温度和剂油比等对其裂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加氢将双环或三环芳烃适度饱和生成的环烷芳香烃,在裂解过程中利于发生开环反应,生成带短侧链的单环或双环芳烃和小分子烯烃,从而增加液收。此外,还对该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进行了初步的经济性评价。随后,还考察了重于柴油馏分的回炼油和油浆馏分加氢后回炼的性能和方案可行性。回炼油和油浆经加氢后,其裂解性能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所富含稠环芳烃经加氢后部分芳环被饱和,转化为环烷芳烃,进而提高了油品的可裂解性。回炼油馏分适度加氢后,在催化裂解过程中主要裂解为汽油、柴油和液化气,其回炼有助于提高总液收;与之相比油浆加氢前后裂解性能相差不大。最后,对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催化裂解回炼过程中适用催化剂组成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与活性组分为ZSM-5分子筛的催化剂相比,富含Y型分子筛的催化剂可更加高效的将适度加氢的柴油裂解为汽油馏分,且其氢转移活性更高,更易获得高品质汽油,但其液化气中烯烃含量明显降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目的产物低碳烯烃或清洁汽油的实际需求对催化剂进行选择。

李华[9](2016)在《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过程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柴油质量落后于发达国家,其主要原因是:炼油装置结构的不合理,即催化裂化装置发展有余,而相比之下,加氢能力显得不足。为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柴油质量的差距,中石化长岭石化公司针对柴油液相加氢的缺陷,运用反应工程学的原理,提出了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的新技术,该新技术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以多点补氢替代大量循环氢(油)。2)以管式反应器取代常规的釜式反应器。3)在反应器前加一陶瓷膜混氢器,以促使气液更好的预混合。本研究的目的即是从反应工程的角度,为该新技术的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撑。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中石化长岭石化公司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合作下,搭建了实验装置,确定实验原料、催化剂和进行初步实验研究的反应条件范围等。接着,即开展了不同工艺条件(反应温度、压力、空速、混氢量)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的结果,各工艺条件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所得结果符合规律。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不仅证实了所建实验装置的可靠性,而且也为以后的动力学等实验条件的确定,提供了依据。2.基于液相加氢的特点是:柴油与溶解于油相中的氢反应,为此,必须对氢气在柴油中的溶解度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调查,本文采用饱和法测定了氢气在多种柴油(催化柴油、直馏柴油、焦化柴油)中的平衡溶解度,并对不同条件(温度、压力、烃族组成等)对平衡溶解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还运用文献P-N-A法,建立了以柴油烃族组成为基础的氢气在柴油中溶解度的关联计算方程。通过建立方程、求取参数,并对不同烃族组成的柴油和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偏差均在5.0%以内。说明所建方程可靠,能满足柴油液相加氢需要。于是,可通过该关联方程预测计算不同烃族组成柴油在任意加氢温度压力条件下的平衡溶解度。3.本实验的管式反应器,无论是催化剂床层的高径比(17)和催化剂床层高度480mm与装填的RS-2000催化剂的当量直径(1.6mm)之比等,均可视为平推流,但基于采用混氢器和管式反应器都是本论文研究对象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新技术的主要创新点,为此,本论文对加混氢器后的管式反应器的流动情况还是再次进行了研究和认定。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冷模试验,本文采用试差法,即对于同样的原料油,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分别进行加混氢器的反应器反应和不加混氢器的反应器反应,并将反应结果都用平推流模型来拟合,结果表明:加混氢器的反应器反应结果符合平推流模型,而不加混氢器的反应器反应结果与平推流模型计算结果偏离很大,经分析研究后认为是预混合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由此说明,对本研究对象为促使氢气与柴油快速达到微纳米级的良好混合,设置陶瓷膜混氢器预混合是十分必要的。4.在大量文献调查的基础上,确定采用集总的方法,按其动力学特征相似的原则,根据实际分析条件和对产品的需要、原料柴油组成特点等,将反应物划分为硫(S)、氮(N)、三环芳烃(PA)、双环芳烃(DA)、单环芳烃(MA)和氢(H)六个集总。并根据反应机理建立了幂函数型的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6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求取的模型参数的分析讨论和模型的初步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性能良好,可用于进一步的预测计算和模拟计算等。5.运用所建的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反应过程模型,进行两种状况的预测计算:1)不同反应温度、液时空速条件等对催化柴油加氢精制过程中加氢脱硫、脱氮及芳烃饱和反应的影响的预测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对工艺条件对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反应的影响规律有了进一步的定量的认识,也为今后工艺条件的优化指出了方向。2)结合管式液相加氢的创新点,对多点补氢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对两种设定的补氢方案4个状态的计算结果表明:补氢点和补氢量的增加均有利于加氢反应的进行;但若初始混氢量不变,补氢点的增加不如补氢量增加的效果明显;增大反应前期的补氢量,有利于加氢反应和氢气利用率的提高;等等。以后可运用模型进行更深入的补氢点位置,数量;各点的补氢量等等的一系列计算,为多点补氢的优化提供依据。6.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反应器中的温度分布、浓度分布的模拟计算等。本论文对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反应器进行了CFD的数值模拟计算,以为该新工艺的开发和设计提供更为全面可靠和形象的指导;同时也为CFD的应用开辟一新途径。通过CFD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得到清晰可靠的图像,不仅显示了反应床层轴向和径向的温度分布、反应物的浓度分布,而且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各反应物的变化规律也从中一目了然。从温度分布可见,反应器存在一热点温度,而且随着反应条件的变化热点温度在反应床层高度的25-30%之间变化,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热点温度处的耗氢量已超过50%。可见此处应为补氢的最佳点。以上研究不仅为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反应新工艺的可行性及三个创新点的现实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果对于其它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陈献锟[10](2012)在《FCC废催化剂负载镍催化柴油/松节油加氢反应及其性能表征》文中指出随着世界原油的重质化和劣质化,催化裂化原料的质量越来越差,致使国内的FCC催化剂多为一次性使用,产生的废催化剂量逐年上升,如何将FCC废催化剂更经济有效地处理或回收利用一直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本文尝试将FCC废催化剂再生制备成负载型催化剂,用于柴油和松节油的加氢反应,以改善柴油的氧化安定性和获得高顺反比蒎烷,并提高FCC废催化剂的再利用率,变废为宝。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FCC废催化剂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FCC废催化剂负载镍催化剂。在反应温度为533 K,反应压力为3 MPa,搅拌转速为360 r·min-1,反应时间为3 h的条件下,考察了自制的雷尼镍、Pd/C催化剂以及FCC废催化剂负载不同镍含量的催化剂对催化裂化柴油的催化加氢反应效果。结果表明,FCC废催化剂负载镍含量5 wt%的催化剂比雷尼镍和Pd/C催化剂具有更好的裂化柴油加氢反应效果。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压力对裂化柴油加氢反应的影响,得到较佳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13 K,反应时间为lh,反应压力为3 MPa。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镍负载量、还原温度、焙烧温度等催化剂制备条件对松节油加氢反应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考察了各个因素对松节油加氢反应的蒎烯转化率和蒎烷顺反比的影响,获得了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镍含量20 wt%,焙烧温度823 K,焙烧时间3 h,还原温度673 K,还原时间2.5 h。采用GC-MS法对FCC废催化剂负载镍催化松节油加氢反应1.5 h的产物进行分析鉴定,共分离鉴定出11个化合物,主要有α-蒎烯、反-蒎烷、顺-蒎烷和对伞花烃等化合物。以最佳条件制备的催化剂进行加氢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松节油加氢最优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383 K,反应压力2 MPa,搅拌转速450 r·min-1,催化剂投料量为松节油投料质量的4.5%,反应时间2 h,蒎烯转化率>99.9%,蒎烷顺反比>16:1。采用SEM-EDS、氮气吸附-脱附、XRD、FT-IR、TG-DTA、H2-TPR和NH3-TPD等测试手段对FCC新催化剂、FCC废催化剂和负载镍催化剂等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FCC新催化剂是颗粒饱满的圆形颗粒,比表面积为241.012m2·g-1;FCC废催化剂中存在不规则形状颗粒,表面有突起,部分颗粒破损或坍塌,并含有Ni、V等金属,比表面积为96·124m2·g-1;负载镍后,镍晶粒较均匀的分布在催化剂载体上,FCC新催化剂负载镍催化剂、FCC废催化剂负载镍催化剂和失活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分别为205.395 m2·g-1、91.332 m2·g-1和66.133 m2·g-1;XRD和FT-IR测试结果表明FCC废催化剂的结构遭到一定破坏;XRD图谱显示,在相同的镍负载量和还原条件下,分别以FCC新催化剂和FCC废催化剂为载体时,前者的负载镍催化剂上NiO的衍射峰强度高于后者;在硝酸镍的分解失重阶段,负载在FCC新催化剂上的TG曲线比负载在FCC废催化剂上的曲线平缓;H2-TPR图谱显示,以FCC新催化剂为载体的催化剂比以FCC废催化剂为载体的催化剂的NiO还原温度更高,还原峰较宽;TG-DTA和H2-TPR分析表明,以FCC废催化剂为载体与以FCC新催化剂为载体相比较,载体与活性组分的相互作用为后者较强;NH3-TPD分析表明,FCC新催化剂存在弱酸中心和强酸中心分布,酸量较大;FCC废催化剂具有明显的弱酸中心分布,酸量变小;负载镍后,催化剂的强酸中心强度提高;EDS分析表明,失活催化剂的镍含量比新鲜催化剂的镍含量减少2.72%,活性组分损失量较大。

二、催化柴油的溶剂精制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催化柴油的溶剂精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亚临界水和轻芳烃混合溶剂中重质油减粘裂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重质油的减粘裂化
        2.1.1 减粘裂化所涉反应
        2.1.2 非催化减粘裂化
        2.1.3 催化减粘裂化
        2.1.4 减粘裂化组合工艺
    2.2 亚(超)临界水的性质及其应用
        2.2.1 亚(超)临界水的性质
    2.3 亚(超)临界水中的重质油改质
        2.3.1 重质油/亚(超)临界水体系相结构
        2.3.2 重质油在亚(超)临界水中的裂化机理
        2.3.3 重质油在亚(超)临界水中的反应动力学
    2.4 重质油在亚(超)临界水中的改质应用
        2.4.1 重质油脱硫
        2.4.2 重质油脱氮
        2.4.3 重质油减粘裂化
    2.5 沥青质在亚(超)临界水中的反应
    2.6 催化柴油的性质及其应用
    2.7 研究方案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仪器和药品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装置
    3.3 重质油减粘裂化操作程序
    3.4 产物分析流程
    3.5 产物表征方法
第4章 超临界水中的减粘裂化
    4.1 减粘裂化的实验设计
    4.2 氮气环境中的减粘裂化
    4.3 超临界水环境中的减粘裂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亚临界水中的减粘裂化
    5.1 氮气环境中的减粘裂化
    5.2 亚临界水环境中的减粘裂化
    5.3 温度对减粘裂化的影响
    5.4 亚临界水介入减粘裂化的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亚临界水/催化柴油溶剂中的减粘裂化
    6.1 催化柴油含量对减粘裂化的影响
    6.2 温度对减粘裂化的影响
    6.3 不同介质环境的减粘裂化比较
    6.4 催化柴油参与减粘裂化的反应机理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2)非加氢脱氮工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加氢脱氮经典工艺
    1.1 酸精制脱氮工艺
    1.2 溶剂精制脱氮工艺
    1.3 氧化脱氮工艺
2 非加氢脱氮新型工艺
    2.1 离子液体脱氮工艺
    2.2 络合萃取精制脱氮工艺
    2.3 吸附精制脱氮工艺
    2.4 生物脱氮工艺
    2.5 非加氢脱氮组合工艺
3 结语

(3)不同柴油原料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对积炭形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柴油的特点及组成
        1.2.1 直馏柴油
        1.2.2 催化柴油
    1.3 柴油加氢反应
    1.4 积炭的认识
        1.4.1 积炭的来源
        1.4.2 积炭的结构
        1.4.3 积炭的演化
        1.4.4 积炭的形成机理
        1.4.5 积炭的影响因素
        1.4.6 积炭的表征
    1.5 自由基的认识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催化剂的预硫化
    2.3 实验过程简介
    2.4 催化剂上积炭定量方法
    2.5 ESR操作条件
    2.6 液相产物分析方法
    2.7 红外光谱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不同柴油原料催化过程中的积炭行为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柴油原料催化过程的积炭量
        3.3.2 不同柴油原料催化过程的积炭量的计算值
        3.3.3 供氢溶剂对不同柴油原料催化过程积炭的影响
        3.3.4 催化剂上积炭的官能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柴油原料催化过程中积炭的自由基特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柴油原料催化过程中的自由基浓度
        4.3.2 不同柴油原料催化过程的自由基浓度的计算值
        4.3.3 供氢溶剂对不同柴油原料催化过程自由基浓度的影响
        4.3.4 不同柴油原料热反应过程的自由基浓度
        4.3.5 积炭和液相产物油的自由基浓度
        4.3.6 积炭量与自由基浓度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柴油原料催化反应积炭前驱体的行为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混合比例反应体系催化反应液相产物分析
        5.3.2 催化柴油或直馏柴油单独催化加氢反应液相产物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性
    6.3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催化裂化柴油中多环芳烃选择加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催化柴油加氢技术概述
        1.2.1 加氢精制技术
        1.2.2 加氢裂化技术
        1.2.3 加氢改质技术
        1.2.4 加氢转化技术
    1.3 多环芳烃加氢反应机理
    1.4 多环芳烃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的研究
        1.4.1 金属组分
        1.4.2 载体
        1.4.3 助剂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工业加氢催化剂多环芳烃选择加氢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工业柴油加氢催化剂性能表征
        2.2.3 催化剂FCC柴油加氢活性评价
        2.2.4 加氢产品的性质分析
        2.2.5 多环芳烃转化率和单环芳烃选择性的定义
    2.3 NiMo/Al_2O_3催化剂和Ni W/Al_2O_3-分子筛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2.3.1 工业催化剂性能及物化性质
        2.3.2 两种工业催化剂孔结构的分析
        2.3.3 催化剂晶相结构分析
        2.3.4 催化剂表面酸性的分析
    2.4 LYT-UDS(Ⅱ)加氢精制催化剂FCC柴油选择加氢研究
        2.4.1 反应温度对LYT-UDS(Ⅱ)加氢精制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
        2.4.2 空速对LYT-UDS(Ⅱ)加氢精制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
        2.4.3 反应压力对LYT-UDS(Ⅱ)加氢精制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
    2.5 LYT-UDS(Ⅱ)/LYT-709 级配催化剂FCC柴油选择加氢研究
        2.5.1 反应温度对级配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
        2.5.2 空速对级配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
        2.5.3 反应压力对级配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iMoW/SSY-Al_2O_3催化剂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2 NiMoW/SSY-Al_2O_3催化剂及载体的制备
        3.2.3 NiMoW/SSY-Al_2O_3催化剂及载体表征
        3.2.4 NiMoW/SSY-Al_2O_3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3.2.5 加氢产品性质组成的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iMoW/SSY-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3.3.2 NiMoW/SSY-Al_2O_3催化剂加氢性能对比
        3.3.3 活性评价后NiMoW/SSY-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3.3.4 再生后NiMoW/SSY-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iMoW/SSY-Al_2O_3催化剂选择加氢工艺评价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2.2 加氢产品饱和烃和芳烃馏分固相萃取分离
        4.2.3 GC-MS测定加氢产品详细烃组成
    4.3 催化柴油加氢工艺评价
        4.3.1 反应温度评价
        4.3.2 反应空速评价
        4.3.3 反应压力评价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富芳组分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过程高效转化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多环芳烃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转化行为研究
        1.2.1 多环芳烃自身转化行为
        1.2.2 多环芳烃对催化裂化反应的阻滞作用
    1.3 劣质催化料加氢预处理技术开发现状
        1.3.1 FRIPP的催化原料油加氢预处理技术
        1.3.2 RIPP的蜡油加氢预处理技术
    1.4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工利用研究进展
        1.4.1 近年我国柴汽比的变化
        1.4.2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的一般性质
        1.4.3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工利用途径
        1.4.4 轻循环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加工利用途径的优势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装置
        2.1.1 富芳组分加氢装置
        2.1.2 催化裂化微反评价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馏分切割
        2.2.2 四组分测定
        2.2.3 元素分析
        2.2.4 红外光谱
        2.2.5 核磁共振
        2.2.6 催化剂制备
        2.2.7 催化剂水热老化
    2.3 反应产物分析
        2.3.1 气体产物分析
        2.3.2 液体产物分析
        2.3.3 催化剂焦炭分析
    2.4 催化材料性质主要表征方法
        2.4.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2.4.2 低温氮气吸脱附
        2.4.3 程序升温脱附分析(NH_3-TPD)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第三章 富芳重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富芳重油的主要性质
    3.3 富芳重油加氢前后催化裂化性能对比
        3.3.1 富芳重油加氢前后性质变化
        3.3.2 富芳重油加氢前后催化裂化产物分布对比
        3.3.3 富芳重油加氢前后催化裂化产品性质对比
    3.4 催化剂活性基质在加氢重油催化裂化中的作用
    3.5 催化剂分子筛组成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转化的影响
        3.5.1 分子筛活性组分对加氢重油产物分布的影响
        3.5.2 分子筛活性组分对加氢重油产品性质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转化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及催化剂性质
    4.3 催化裂化轻循环油中多环芳烃加氢饱和规律研究
        4.3.1 反应温度对多环芳烃加氢饱和的影响
        4.3.2 反应压力对多环芳烃加氢饱和的影响
        4.3.3 空速对多环芳烃加氢饱和的影响
        4.3.4 氢油比对多环芳烃加氢饱和的影响
    4.4 轻循环油加氢前后催化裂化行为对比
        4.4.1 催化裂化产物分布对比
        4.4.2 催化裂化产品性质对比
    4.5 不同反应条件下加氢LCO的催化裂化行为
        4.5.1 不同反应温度下加氢LCO催化裂化行为
        4.5.2 不同剂油比下加氢LCO催化裂化行为
        4.5.3 催化剂活性衰减对加氢LCO催化裂化的影响
        4.5.4 催化剂焦炭污染对加氢LCO催化裂化的影响
    4.6 反应规律对轻循环油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的启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烷芳烃模型化合物催化裂化条件下反应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四氢萘在催化裂化温度条件下的热裂化反应
    5.3 四氢萘在USY及 ZSM-5 分子筛上的催化转化历程
        5.3.1 反应进度对四氢萘转化率的影响
        5.3.2 反应进度对四氢萘转化路径的影响
        5.3.3 反应进度对四氢萘产物分布的影响
    5.4 低转化率下四氢萘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烷芳烃催化裂化高性能催化剂的研究
    6.1 引言
    6.2 环烷芳烃在Y型催化裂化催化剂上的转化
        6.2.1 催化剂活性对环烷芳烃催化转化的影响
        6.2.2 温度对环烷芳烃催化转化的影响
        6.2.3 剂油比对环烷芳烃催化转化的影响
    6.3 环烷芳烃在介孔ZSM-5 催化剂上的转化性能
        6.3.1 介孔ZSM-5 分子筛的制备
        6.3.2 介孔ZSM-5 分子筛的表征
        6.3.3 介孔ZSM-5 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6.3.4 介孔ZSM-5 分子筛性质与催化性能的关联分析
    6.4 环烷芳烃在小晶粒ZSM-5 催化剂上的转化性能
        6.4.1 纳米ZSM-5 分子筛的制备
        6.4.2 纳米ZSM-5 分子筛的表征
        6.4.3 纳米ZSM-5 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6.5 环烷芳烃在ZSM-5 纳米团聚体上的转化性能
        6.5.1 ZSM-5 纳米团聚体形貌结构的提出思路
        6.5.2 ZSM-5 纳米团聚体的制备
        6.5.3 ZSM-5 纳米团聚体的表征
        6.5.4 ZSM-5 纳米团聚体的催化性能
    6.6 加氢LCO在 ZSM-5 纳米团聚体助催化剂下的转化性能
        6.6.1 催化裂化产物分布对比
        6.6.2 催化裂化产品性质对比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深度加氢轻循环油催化裂化生产芳烃及液化气的探索
    7.1 前言
    7.2 深度加氢LCO催化裂化反应行为特性
        7.2.1 深度加氢LCO催化裂化产物分布
        7.2.2 深度加氢LCO催化裂化汽油产物作为芳烃抽提原料的可行性
        7.2.3 汽油中非芳烃组分及液化气组分性质
    7.3 深度加氢LCO催化裂化汽油作为抽提料与DCC汽油抽提料的对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环保橡胶油合成工艺和催化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环保橡胶油
        1.2.1 橡胶油简介
        1.2.2 环保橡胶油简介
        1.2.3 环保橡胶油研究现状
    1.3 催化柴油
    1.4 芳烃烷基化反应
        1.4.1 常用催化剂
        1.4.2 反应机理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原料及其性质
    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2.3.1 原料油性质测定
        2.3.2 其余实验方法概述
第三章 离子液体催化烷基化反应
    3.1 离子液体的制备
        3.1.1 Lewis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
        3.1.2 Bronsted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
    3.2 离子液体性质的表征
        3.2.1 红外光谱
        3.2.2 热稳定性
        3.2.3 电导率
    3.3 离子液体催化烷基化反应的性能评价
        3.3.1 实验步骤
        3.3.2 烯烃转化率的测定
    3.4 反应条件对烯烃转化率的影响
        3.4.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3.4.2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4 催化剂循环次数的影响
        3.4.5 不同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氯化铝催化烷基化反应
    4.1 实验步骤
    4.2 反应产物色谱分析
    4.3 反应条件对产品产率的影响
        4.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4.3.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4 反应条件对产物芳碳含量的影响
        4.4.1 反应温度的影响
        4.4.2 反应时间的影响
        4.4.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4.4 三氯化铝与离子液体催化性能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催化柴油烷基化反应
    5.1 实验步骤
    5.2 反应条件对产品产率的影响
        5.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5.2.2 反应时间的影响
        5.2.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5.2.4 柴烯比的影响
        5.2.5 不同碳数烯烃的影响
    5.3 反应条件对产品PCA与 CA值的影响
        5.3.1 反应温度的影响
        5.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5.3.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5.3.4 柴烯比的影响
        5.3.5 不同碳数烯烃的影响
    5.4 实验室研制的环保橡胶油性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炼厂生产过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炼油厂概况
    1.2 炼油厂工业现状
        1.2.1 原油市场现状
        1.2.2 炼厂日常生产现状
    1.3 炼油厂流程优化软件应用
        1.3.1 优化软件Petro-SIM
        1.3.2 优化软件PIMS
    1.4 炼油厂流程优化展望
第2章 优化软件应用于原油加工过程优化的研究
    2.1 原油保本价优化研究
        2.1.1 老原油保本价测算
        2.1.2 新原油保本价测算
        2.1.3 保本价测算研究
    2.2 原油排序的优化研究
        2.2.1 原油排序方案设计
        2.2.2 原油排序优化结果
        2.2.3 原油排序的分析与结论
    2.3 原油掺炼方案优化研究
        2.3.1 原油掺炼方案设计
        2.3.2 原油掺炼优化结果
        2.3.3 原油掺炼分析与讨论
    2.4 生产计划排产优化研究
        2.4.1 生产计划排产方案设计
        2.4.2 生产计划排产结果
        2.4.3 生产计划排产分析与结论
    2.5 原油加工过程优化探讨
第3章 优化软件应用于生产流程优化的研究
    3.1 常一线和减一线流向优化测算
        3.1.1 常一线和减一线流向优化测算方案设计
        3.1.2 常一线和减一线流向优化测算结果
        3.1.3 常一线和减一线流向优化测算分析与结论
    3.2 LTAG技术优化测算
        3.2.1 LTAG技术背景
        3.2.2 LTAG技术优化测算
        3.2.3 LTAG技术优化测算分析与结论
    3.3 车用柴油与普通柴油并轨方案优化测算
        3.3.1 车用柴油与普通柴油并轨方案设计
        3.3.2 车用柴油与普通柴油并轨优化测算结果
        3.3.3 车用柴油与普通柴油并轨优化测算分析与结论
    3.4 综合优化测算
        3.4.1 综合优化测算方案设计
        3.4.2 综合优化测算结果
        3.4.3 综合优化测算分析与结论
    3.5 生产流程优化探讨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重柴油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增产高附加值产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催化裂化柴油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车用柴油质量升级趋势
        1.2.2 催化裂化柴油的精制方法
        1.2.3 催化裂化柴油综合利用新技术
    1.3 催化裂化油浆研究现状
        1.3.1 催化裂化油浆中催化剂粉末分离技术
        1.3.2 国内外催化裂化油浆主要加工组合工艺
    1.4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2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ZDT-1 型催化裂化中试装置
        2.1.2 加氢装置
        2.1.3 重油微反装置
        2.1.4 固定流化床装置
    2.2 原料与产品分析
        2.2.1 原料分析
        2.2.2 产品分析
    2.3 催化剂性质主要表征方法
第三章 催化柴油直接回炼裂解性能研究
    3.1 催化原料和催化剂的性质
    3.2 催化原料催化裂解反应性能
    3.3 催化裂化柴油直接回炼反应性能
        3.3.1 产物分布
        3.3.2 汽柴油组成与性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化柴油加氢后回炼裂解性能研究
    4.1 实验原料与催化剂的性质
    4.2 催化柴油和加氢柴油催化裂解产物分布对比
    4.3 芳烃模型化合物催化裂化性能研究
        4.3.1 原料和催化剂性质
        4.3.2 催化剂组成的影响
        4.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4 剂油比的影响
    4.4 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经济性初步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各催化馏分油加氢后催化裂解性能研究
    5.1 实验原料与催化剂的性质
    5.2 加氢处理对各馏分油基本物性的影响
    5.3 加氢处理对各馏分油催化裂解性能的影响
        5.3.1 产物分布
        5.3.2 产物组成与性质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催化剂组成对加氢前后催化柴油裂解性能的影响
    6.1 原料和催化剂性质
    6.2 催化剂组成对加氢柴油裂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6.3 催化剂性质与其催化性能间关联性分析
    6.4 选择性加氢与催化裂解组合工艺反应网络
    6.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加氢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石油加工中的重要地位
        1.1.1 石油馏分的加氢技术
        1.1.2 加氢技术发展历程及重要地位
        1.1.3 我国加氢发展特点
    1.2 加氢工艺概述
    1.3 催化柴油加氢工艺综述
        1.3.1 催化柴油组成
        1.3.2 催化柴油加氢目的
        1.3.3 催化柴油加氢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
    1.4 催化柴油加氢工艺及催化剂发展现状
        1.4.1 国外柴油加氢工艺及催化剂
        1.4.2 国内柴油加氢工艺及催化剂
        1.4.3 柴油液相加氢工艺
        1.4.4 柴油管式液相加氢新工艺的提出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工艺实验研究
    2.1 实验原料
    2.2 催化剂
    2.3 实验装置和流程
        2.3.1 实验装置建立
        2.3.2 流程说明
    2.4 不同反应条件的实验研究
        2.4.1 压力的影响
        2.4.2 混氢量的影响
        2.4.3 空速的影响
        2.4.4 温度的影响
    2.5 双管实验初探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氢气在催化柴油中的溶解度研究
    3.1 氢气在柴油中溶解度测定方法的确定
        3.1.1 气体溶解度测定方法
        3.1.2 氢气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研究
    3.2 饱和法测定氢气在催化柴油中的溶解度
        3.2.1 溶解度计算方法
        3.2.2 实验原料
        3.2.3 实验条件
        3.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 氢气在柴油中溶解度关联方程的建立和验证
        3.3.1 氢气在柴油中溶解度关联方程的建立
        3.3.2 氢气在柴油中溶解度关联方程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反应气液混合和流动模型研究
    4.1 管式液相加氢反应器流动模型研究方法
    4.2 不加混氢器实验
        4.2.1 实验条件和结果
        4.2.2 参数拟合计算
        4.2.3 模型验证计算
    4.3 加混氢器实验
        4.3.1 实验条件和结果
        4.3.2 参数拟合计算
        4.3.3 模型验证计算
    4.4 讨论
        4.4.1 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
        4.4.2 催化剂热点温度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
    5.1 柴油加氢精制反应动力学研究综述
        5.1.1 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
        5.1.2 加氢脱氮反应动力学
        5.1.3 芳烃饱和反应动力学
    5.2 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2.1 集总组分的划分
        5.2.2 物理模型的确立
    5.3 动力学实验
    5.4 模型参数的求取
        5.4.1 计算方法
        5.4.2 计算结果
        5.4.3 模型参数可靠性分析
    5.5 模型的验证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反应过程模型的预测计算
    6.1 反应温度对加氢反应的影响
    6.2 空速对加氢反应的影响
    6.3 多点补氢的预测计算
        6.3.1 预测计算基准反应条件的确定
        6.3.2 多点补氢预测计算方案的确定
    6.4 预测计算结果与分析
        6.4.1 方案1中两点加氢与未补氢过程的比较
        6.4.2 方案1中两点加氢与三点加氢过程的比较
        6.4.3 方案2的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CFD模拟计
    7.1 计算流体力学在石油加工中的应用
    7.2 CFD模型的建立
        7.2.1 反应器的结构和网格划分
        7.2.2 模型假设
        7.2.3 模型方程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网格无关性检测
        7.3.2 模拟计算结果
        7.3.3 反应条件对反应物浓度分布的影响
        7.3.4 反应条件对热点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FCC废催化剂负载镍催化柴油/松节油加氢反应及其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FCC废催化剂
        1.2.1 FCC废催化剂来源
        1.2.2 FCC废催化剂利用
    1.3 催化裂化柴油
        1.3.1 柴油的不安定因素
        1.3.2 柴油的精制
    1.4 松节油
    1.5 蒎烷的性质及应用
        1.5.1 蒎烷的性质
        1.5.2 蒎烷的应用
    1.6 松节油催化加氢研究概况
        1.6.1 国外研究概况
        1.6.2 国内研究概况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裂化柴油催化加氢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催化剂的制备
        2.2.2 催化柴油加氢反应的活性评价
    2.3 单因素实验设计
        2.3.1 反应温度
        2.3.2 反应时间
        2.3.3 反应压力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催化剂性能的比较
        2.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2.4.3 反应时间的影响
        2.4.4 反应压力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松节油催化加氢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的制备
        3.2.2 催化松节油加氢反应的活性评价
        3.2.3 催化剂的表征
    3.3 单因素实验设计
    3.4 正交设计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原料与产物的分析鉴定
        3.5.2 不同催化剂对松节油催化加氢性能的影响
        3.5.3 单因素实验结果
        3.5.4 正交实验结果
        3.5.5 催化剂的重复催化活性
        3.5.6 催化剂的表征
    3.6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催化柴油的溶剂精制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亚临界水和轻芳烃混合溶剂中重质油减粘裂化[D]. 朱亚坤.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非加氢脱氮工艺的研究进展[J]. 范思强,曹正凯,崔哲,孙士可,王仲义. 石油化工, 2020(12)
  • [3]不同柴油原料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对积炭形成的影响研究[D]. 赵文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催化裂化柴油中多环芳烃选择加氢的研究[D]. 谷月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富芳组分加氢处理—催化裂化组合过程高效转化应用基础研究[D]. 辛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1)
  • [6]环保橡胶油合成工艺和催化剂研究[D]. 侯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炼厂生产过程优化研究[D]. 孙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重柴油加氢-催化裂解组合工艺增产高附加值产品研究[D]. 张海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过程研究[D]. 李华.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5)
  • [10]FCC废催化剂负载镍催化柴油/松节油加氢反应及其性能表征[D]. 陈献锟. 广西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催化柴油溶剂精制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