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果园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设计与运行

桐乡果园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设计与运行

一、桐乡市果园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设计和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黄凯杰[1](2020)在《重力流超滤处理含铁含锰地下水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农村地区主要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以分散式处理方式为主,而地下水中铁、锰、氨氮、致病微生物等威胁着当地的供水安全。常规水处理工艺在农村分散式供水应用中存在操作复杂、处理效能不稳定、运维量大等问题而难以在农村推广使用。结合超滤和除铁除锰滤池的工艺特性,以农村地区分散式水处理工艺的不足为问题导向,课题研发了重力流超滤技术(GDM),兼具操作简单、低能耗、低维护等工艺特性,并成功地应用于地下水除铁除锰除氨氮,全面探究了GDM系统的除铁除锰除氨氮效能,解析了铁锰污染条件下GDM系统的通量稳定机制,形成了GDM系统除铁锰快速启动策略。GDM系统对铁有高效地去除效果,启动初期,出水中铁含量即可达标,铁离子的去除主要以化学催化氧化为主,氧化形成的终产物(氢氧化铁)絮体被超滤膜截留而实现地下水中铁的高效分离,出水中铁含量低于0.1mg/L。此外,铁氧化物在膜表面的截留还有助于膜表面滤饼层的形成。随着过滤的进行,膜表面逐渐形成了具有高效锰催化氧化的活性滤饼层,出水锰含量显着降低(<0.1mg/L)。超滤膜的材质(PVDF和PES)对GDM系统除铁锰的启动过程无显着影响,而投加活性锰氧化物可显着地缩短GDM的启动周期(仅需35天出水锰浓度即可达标)。GDM系统可高效地去除水中的颗粒物、悬浮物和胶体,出水中浊度低于0.1 NTU;且对天然有机物的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去除率约15%)。在水温约为6.8℃,溶解氧浓度约为8.5 mg/L的条件下,GDM系统稳定运行后,其对锰离子和氨氮的极限去除浓度分别为3.2 mg/L和0.85 mg/L。铁锰污染条件下,GDM系统长期运行的通量稳定性是制约该工艺可否成功应用于地下水除铁除锰的关键。结果表明长期运行,GDM系统出水通量可达到稳定,但出水通量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相对较长,稳定通量水平也略微有所降低。地下水中微生物的数量、无机颗粒数量较少,水的温度较低,生物滤饼层形成的时间相对较长,且结构较为致密。投加活性锰氧化物可显着增加GDM系统中滤饼层的粗糙度、多孔性和厚度,提升稳定通量水平。超滤膜的材质对GDM系统稳定通量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PVDF材质GDM系统的稳定通量水平略高于PES材质GDM系统的稳定通量水平;GDM系统中膜表面滤饼层中EPS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多糖含量远高于蛋白含量,GDM系统膜表面滤饼层中ATP浓度越高,GDM系统稳定通量水平越高。此外,GDM系统中滤饼层的组成特性和菌群分析表明,滤饼层中不仅含有大量的铁锰氧化物,还存在着铁细菌、锰氧化菌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铁锰的去除机理是化学氧化作用为主,生物氧化作用为辅;氨氮的去除机理以生物氧化为主,可能存在化学催化氧化作用。本研究将GDM系统可成功应用于地下水同步除铁、锰、氨氮、浊度等污染物,形成了GDM系统快速启动策略;揭示了铁锰污染条件下,GDM系统长期运行的通量稳定机制和膜污染特性,有助于发展和完善分散式地下水膜处理理论和技术体系。

李惠平[2](2020)在《纳滤膜在高品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随着这一目标的全面达成,我国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也显着提高。而在饮用水处理及供水行业,我国供水基础设施已经完善,供水水量不足的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饮用水供水的主要矛盾开始由水量供给转变为水质保证。为此,对于先进饮用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刻不容缓。膜工艺具有简单高效、占地面积小、设计水量灵活、产水水质稳定、不生成其他有害副产物、以及耐污染物冲击等诸多优点,被称为“第三代”饮用水处理工艺,是一种新兴高效的饮用水处理技术。本研究在饮用水厂现有常规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砂滤)和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纳滤膜工艺。分别对比进行了常规处理+纳滤工艺和常规处理+深度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纳滤工艺的中试研究。实验采用多种水质分析指标、结合凝胶色谱(HPSEC)-分子量分布检测、三维荧光(EEM)-平行因子分析法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手段,分别从水质指标提升、不同特性有机物去除效果、水质突发污染应对效果、纳滤工艺运行稳定性和膜污染等多个角度对常规+纳滤联用工艺和常规+深度处理+纳滤联用工艺的运行效果进行了为期7个月(2019年6月-2020年1月)的中试研究,以期得到适用于生产高品质饮用水的水处理工艺。本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1)实验期间太湖原水的水温、藻细胞浓度、电导率和pH值随季节呈规律性变化。太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分子量主要分布于0.22-30kDa,且DOM来源以藻类、浮游生物及水生生物代谢的生源污染的蛋白类有机物为主。(2)根据两种工艺对常规水质指标的提升效果发现,常规+纳滤工艺对UV254和DOC去除率达到97.01%和96.32%;常规+深度处理+纳滤对其去除率达到98.57%和97.62%。此外两种组合工艺对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碳(BDOC)和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去除率均高于90%。以上结果表明,两种工艺都能有效提升饮用水水质,处理后的饮用水完全符合高品质饮用水水质标准。(3)由HPSEC-UV-TOC分析发现,两种工艺几乎能有效去除进水中所有分子量的有机物,但是由于浓差极化现象,进水中分子量介于1kDa-5kDa浓度较高的有机物会进入产水侧。采用EEM-PARAFAC能将水中有机物分离成4个组份,两种工艺均能有效降低上述4个组份的荧光强度最大值(Fmax)。(4)NF90纳滤膜对湖泊水中典型存在的2-甲基异崁醇(2-MIB)和土嗅素(GSM)去除效果极好,即使进水中两种嗅味物质浓度分别达到158.5和205.4ng/L,纳滤膜也能将其降低到阈值以下;此外纳滤膜也能有效应对近年来多次发生的苯系物水质突发污染事件,根据回收率、运行压力和纳滤产水中苯系物浓度的非线性曲面拟合优化结果显示,当回收率低于21.63%时,纳滤膜能完全保证产水中6种苯系物浓度符合国家标准。(5)常规+纳滤组合工艺运行时,纳滤膜仅能保证以25L/m2·h通量运行25h,跨膜压差(TMP)就由0.36MPa上升到0.45MPa;常规+臭氧生物活性炭+纳滤组合工艺运行期间,纳滤膜可在22.5L/m2·h通量下稳定运行432小时,常规+深度处理+纳滤工艺的运行稳定性远高于常规+纳滤组合工艺。(6)对两种工艺运行后纳滤膜碱洗液中的有机物成分进行分析后,均发现多糖以及大分子蛋白质,这类物质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有机物类型。其次区域Ⅳ中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中小分子有机物也是造成纳滤膜有机污染的主要组份之一,而区域Ⅰ中蛋白质类有机物对纳滤膜污染较小。结合AFM和SEM+EDS对污染后的纳滤膜表面微观分析发现,常规+纳滤组合工艺运行期间,纳滤膜发生生物污染,膜表面形成较厚生物粘膜,同时膜表面检测到铝、硅、硫和钙元素。由此表明,常规工艺作为预处理时,纳滤膜表面发生无机、有机和生物协同污染作用导致TMP迅速上升。本论文收集了大量数据样本,并采用多种常用数学分析方法对两种预处理+纳滤工艺的运行效果进行了多方面分析与研究,最后结合以上6条结论做出如下总结:即采用常规+深度处理+纳滤膜工艺在保证工艺稳定运行的同时,能极为有效的提升饮用水水质,此组合工艺更适用于高品质饮用水处理。

周映璨[3](2018)在《臭氧活性炭工艺高程布置方式及池型选择的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微污染水源,常规处理难以保障水质。臭氧活性炭工艺是改善水厂出水水质的重要方法。臭氧活性炭工艺主要由预处理、后臭氧和生物活性炭滤池等处理单元组成,其高程布置则可采用提升泵站和预留高程两种方法。论文以臭氧活性炭工艺的池型及高程布置方式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通过资料分析、工艺设计、概算编制及建立经济模型等方法,从技术上分析臭氧活性炭工艺的预处理、炭滤池和高程布置方式各方案;从经济上比较活性炭滤池和提升泵站各方案;讨论预留时间对选择高程布置方式的影响;作出活性炭滤池和提升泵站各方案的综合评价。在10、20、30、40和50万t/d的处理规模下,分别对两种炭滤池形式和四种高程布置方式进行了设计和经济计算。分别作出了以处理规模为自变量,各工艺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为因变量的函数关系式,并对各工艺形式进行了费用现值分析。从而确定了经济上的结论:对于生物活性炭滤池,当处理规模为1050万t/d时,翻板滤池的经济效益均优于V型滤池。对于臭氧活性炭工艺的高程布置,当预留时间小于8.5年时,推荐采用预留高程的方式;而对于预留时间大于8.5年的情况,规模<17.78万t/d时采用轴流泵比较经济;规模>17.78万t/d时采用潜水轴流泵经济性更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对炭滤池和提升泵站各形式进行了技术经济的综合评价。得出结论:当规模为10-50万t/d时,翻板滤池的综合效益均高于V型滤池;当规模<17.83万t/d时,泵站的综合优劣次序为轴流泵、潜水轴流泵、SPN泵;当规模>17.83万t/d时,泵站的综合优劣次序为潜水轴流泵、轴流泵、SPN泵。论文所提出的技术、经济和综合评价结论,对我国给水厂采用臭氧活性炭工艺有一定参考作用和积极推进意义。

费明明,沈亮,陆丹红,朱丽芳,殷晖[4](2016)在《折点加氯对微污染原水中氨氮去除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微污染原水中氨氮含量较高的问题,目前很多水厂采用生物预处理的方式来降解水中的氨氮。但其生物作用受到气温、水温的影响,冬季低水温时生物作用的效果明显降低。在水温低于10℃时,生物预处理的效率下降更为显着,存在出厂水氨氮指标超国标要求的风险。通过对此进行研究,在水处理的末段消毒工艺中,有选择地采用折点加氯方式作为补充,通过化学作用,将出厂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氮气,以达到去除效果。并在试验过程中对消毒副产物、生产成本、管理方式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郭改梅,覃琼霞[5](2015)在《饮用水源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特征与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浙江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水源水,测定采用液氯消毒工艺的出厂水中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及浓度,了解进水水质、温度、pH值等因素对生成消毒副产物的影响,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五类或劣五类源水经深度处理的出厂水中的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含量高于一类或二类源水经常规处理的出厂水中的三卤甲烷和卤乙酸的含量,但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2水中溴离子浓度增加会引起氯代消毒副产物浓度下降,溴代消毒副产物浓度升高;3水中氨氮浓度升高,三卤甲烷浓度降低;4温度、pH值变化对消毒副产物的浓度影响不明显;5代表性水源水出厂水中的卤乙酸相对致癌风险较大,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钱洪智[6](2013)在《不同饮用水源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特征与风险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浙江省具有代表性水源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动态监测,并运用国际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不同水源饮用水的水质及其氯化消毒副产物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在分析暴露途径和暴露剂量的基础上,确定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等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致癌风险和危险指数,以及引起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的主要途径,为浙江省饮用水安全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质类型,选择以桐乡市水务集团果园桥水厂、海宁实康水务有限公司第三水厂为代表的五类或劣五类水源经深度处理的出厂水和以淳安县自来水公司、德清环中制水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类或二类水源经常规处理的出厂水为本研究的监测对象,比较不同季节水源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及含量变化,分析温度、pH值、进水水质等因素对生成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影响,以达到了解我省不同水源水采用液氯工艺消毒的出厂水中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分布及浓度高低的情况,并对不同水源水氯化消毒副产物及其他水质监测项目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监测发现,海宁和桐乡两地水源存在有机溶剂污染现象。水源水中溴离子、氨氮、总有机碳浓度会影响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和分布,而pH值、温度波动对出厂水中消毒副产物影响并不明显。水源污染情况方面:海宁出厂水有氯苯(不属于消毒副产物)检出,桐乡出厂水有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二甲氧基甲烷检出。加氯量对生成THMs、HAAs的影响:三卤甲烷开始随游离余氯浓度增加而明显升高,增加一定时,不再升高。而HAAs生成反应与其它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同时进行,说明卤乙酸前体物活性高于三卤甲烷前体物,它的生成高峰先于三卤甲烷出现。当TOC与余氯的比值在1~2之间时,HAAs的生成量可达到最大。水源水质对生成DBPs的影响:研究表明,溴离子浓度的增加会引起氯代副产物浓度下降、溴代副产物浓度升高。当水中存在较多氨时,氯与氨反应先生成氯胺(NH2Cl和NHCl2), THMs生成量大幅降低。在正常情况下,THMs生成相对稳定,THMs总量高于HAAs,淳安、德清出厂水THMs在15.5μg/L~25.9μg/L和14.5μg/L~22.5μg/L,但是2012年7月7日出厂水(二出厂水氨氮小于0.1mg/L)THMs含量分别为9.30μg/L、6.3pg/L,THMs浓度大幅下降,HAAs明显升高,这与7月处于丰水期,森林中天然腐殖质被冲入水系有关。出厂水煮沸后立即停止THMS去除率为70.5%,煮沸1分钟停止加热去除率为96.4%。而煮沸后水中的DCAA、TCAA总量基本不变。结论1.相比之下,桐乡和海宁水源水有机物污染严重。虽然劣质水源经先进处理工艺深度处理后,桐乡、海宁出厂水中三卤甲烷总量、卤乙酸等指标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但高于淳安、德清二地出厂水含量。两地三氯乙酸的致癌风险值2.32×10-Sa-和2.37×104a-的结果也已经很接近其限值5.0×10-Sa-,所以桐乡、海宁政府主管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两地尽管是先进处水理工艺,但仍有一定局限性,其对有机污染物和氨氮处理效果上受环境温度和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氨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还有某些未知的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护好水源水。2.城乡供水一体化,由于水输送管道加长,要维持距离水厂较远的管网余氯不小于0.05mg/L,必需加大投氯量,出厂水余氯增加,从而使得氯化消毒副产物浓度有所增高。建议水厂尽可能减少氯的投入量。3.遇大的公共事件时,为了达到快速消毒的目的,投入大量漂白粉,会生成大量的消毒副产物,这一环境污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4.在正常的水处理工艺条件下,THMs、HAAs的生成异常能敏感的反映水源水质的变化,如氨氮含量对其的影响。5.将水加热至沸腾(100℃)后饮用是我国居民饮水的传统习惯,因此由THMs引起健康风险可基本消除。但是,HAAs致癌风险远大于THMs,且HAAs属非挥发性有机物,加热不容易有效消除,所以要严格把握水源和净化关口,降低致癌风险。此外,由于环境温度对于氨氮处理效果的影响,劣质水源地区出厂水中氨氮存在季节性升高,对人体健康亦有潜在的危害,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6.近年来,新型氯化消毒副产物亚硝胺(包括NDMA)相继在出厂水中大量检出,鉴于其更强的致癌性,已成为目前国际本领域研究的前沿。在美国、加拿大、欧洲等水厂氯氨消毒时新型氯化消毒副产物二甲基亚硝胺(NDMA)平均浓度明显高于自由氯消毒方式,而当水体中含有氨离子时,HOCl与其反应生成氯胺(NH2Cl, NHCl2)。本地区水污染严重,源水氨氮最高时达4.6(mg/L),出厂水氨氮含量超过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事件时有发生,最高时达3.6mg/L,由此产生的风险还不得而知,有待进一步研究。

费明明,陈大勇,姜辉[7](2012)在《净水厂砂滤池运行管理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砂滤池的运行状态是影响出厂水水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加强对砂滤池的运行管理。实践中可通过检测砂滤池的滤速、滤料级配、含泥率、膨胀率等工艺参数来了解其运行状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介绍了桐乡果园桥水厂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采取的砂滤池管理措施和经验,通过加强管理,使其达到最佳的运行效果,确保出厂水水质。

任媛媛[8](2011)在《臭氧—活性炭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针对珠江下游特有的气候和水质条件,对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系统进行预臭氧(预O3 )投加量和主臭氧(主O3 )投加量优化的研究,并对生物活性炭滤池(BAC)的微生物菌群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以进一步了解O3投加对生物活性的影响。为O3-BAC的有效运行和工艺参数的确定以及该工艺在水厂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分别选取Ⅱ类原水和ⅡⅢ类原水(GB 3838-2002)开展O3投加量优化试验。试验表明:(1)在Ⅱ类原水预O3优化小试试验中,预O3的助凝效果不明显;在ⅡⅢ类中试试验中,预O3的助凝效果呈现规律性。预O3化对沉淀与砂滤效果的改善,其意义不仅在于增加对CODMn去除,而且影响砂滤池和炭滤池的运行周期及出水浊度。(2)预O3投加量从0mg/L逐步增大到2.1mg/L时,预O3化对CODMn、UV254、NO2--N等皆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ⅡⅢ类水源与Ⅱ类水源条件下开展的预O3优化的试验结果相一致。此外,预O3化具有灭藻功能,并且可替代预氯化可有效的降低氯化消毒副产物。(3)主O3接触塔出水及炭滤池出水中细菌总数仅现12cfu/ml,没有粪大肠菌群。主O3量增加对CODMn、UV254等皆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不仅能提高有机物的可生化性,也增加了对消毒副产物前质的去除,从而减少消毒副产物。对O3-BAC工艺而言,去除CODMn、UV254、NO2--N不是预O3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后续主O3和炭滤对上述物质的去除更加有效。一般而言,当主O3投加量达到2.0mg/L时:主O3接触塔出水NO2--N去除率已近100%。为了解O3投加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及O3-BAC系统的生物安全性,本文应用扫描电镜(SEM)、ATP生物发光法、16srDNA分子检测技术和经典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对活性炭样品表面微生物的附着状况、生物量及水中微生物数量进行快速评估,并研究生物活性炭富集条件致病菌的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同时参考国内外经验,并为水质变化留有余地,O3投加量优化研究推荐:广东某水厂预臭氧投加量为0.51.5mg/L,通常投加为0.81.2mg/L。主O3最大投加量为2.5mg/L,经常投加量为1.02.0mg/L。同时,研究表明:在广东某水厂预O3投加量0.51.5mg/L,主O3投加量1.02.5mg/L,水体与炭层接触时间为12.6min时,对水中致病菌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对炭滤池微生物活性的未造成明显影响。

张捷,朱慧,叶财富[9](2010)在《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工艺分析》文中提出桐乡市果园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投入运行已逾五年。通过对二期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长达五年的跟踪分析,阐述了臭氧接触、生物活性炭以及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耗氧量的去除效果,分析了水温、处理负荷、原水耗氧量、臭氧投加量等因素对耗氧量去除率的影响,并且从活性炭物理指标的下降程度说明了生物活性炭工艺的中后期以生物作用为主。总体而言,多因素综合影响着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处理效果。

沈利清,杨玮,张捷,潘明睿[10](2009)在《桐乡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介绍》文中研究说明桐乡市针对管网布局不合理、乡镇地区供水水质不稳定、地面沉降和水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实施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介绍了该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情况,阐述了给水厂、供水管网的总体布局以及资金筹措、政策处理、运营模式等实施管理经验。工程建设期由2007年至2020年,分三期实施,工程竣工后桐乡市三座给水厂的供水范围将覆盖整个市域,至各乡镇管网全部形成环状网,供水安全性高。从目前实施的一期工程来看,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效,特别是对乡镇用户水质的提高、缓解地面沉降有着突出的作用,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桐乡市果园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设计和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桐乡市果园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设计和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重力流超滤处理含铁含锰地下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地下水资源现状
        1.1.1 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
        1.1.2 地下水中铁锰氨氮污染现状及危害
    1.2 除铁锰工艺研究进展
        1.2.1 除铁锰工艺研究进展
        1.2.2 除氨氮工艺研究进展
    1.3 超滤技术研究进展
        1.3.1 超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领域应用
        1.3.2 超滤技术在饮用水中的优势及局限性
        1.3.3 超滤膜污染及控制策略
    1.4 重力流超滤技术研究现状
        1.4.1 重力流超滤技术原理
        1.4.2 重力流超滤技术应用现状
    1.5 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课题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静态实验装置
        2.1.2 重力流超滤装置
        2.1.3 超滤膜性质
        2.1.4 试验用水
    2.2 运行条件
    2.3 试验方法
        2.3.1 常规水质检测项目及方法
        2.3.2 滤饼层结构与组成分析
        2.3.3 超滤膜污染模型分析
        2.3.4 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方法
第3章 GDM系统的快速启动
    3.1 引言
    3.2 锰氧化物除锰特性研究
    3.3 GDM系统快速启动影响因素
        3.3.1 超滤膜材质对GDM系统启动的影响
        3.3.2 锰氧化物对GDM系统启动影响
    3.4 GDM系统启动过程中对浊度有机物去除效果
        3.4.1 GDM系统对浊度去除效果
        3.4.2 GDM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GDM系统除铁锰氨氮的效能研究
    4.1 引言
    4.2 GDM系统对锰的极限去除浓度
        4.2.1 GDM系统除锰的效果
        4.2.2 GDM系统除铁的效果
        4.2.3 GDM系统除氨氮的效果
    4.3 GDM系统对氨氮的极限去除浓度
        4.3.1 GDM系统除氨氮的效果
        4.3.2 GDM系统除铁的效果
        4.3.3 GDM系统除锰的效果
    4.4 除铁锰氨氮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GDM系统通量稳定机理的研究
    5.1 引言
    5.2 GDM系统通量稳定性分析
        5.2.1 膜通量稳定性
        5.2.2 膜过滤阻力
        5.2.3 污染模型分析
    5.3 GDM滤饼层结构与组成特性分析
        5.3.1 滤饼层形态结构特性分析
        5.3.2 滤饼层元素分布
        5.3.3 滤饼层生物活性
        5.3.4 滤饼层EPS分析
    5.4 GDM滤饼层中菌群分布
        5.4.1 滤饼层中微生物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分析
        5.4.2 滤饼层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5 GDM通量稳定机理
    5.6 经济效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纳滤膜在高品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纳滤膜技术在高品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1.2.1 常规工艺+纳滤
        1.2.2 超滤+纳滤
        1.2.3 深度处理工艺+纳滤
    1.3 纳滤膜的特点
    1.4 纳滤膜在饮用水处理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1.4.1 膜污染
        1.4.2 水温影响
        1.4.3 浓水排放与处理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中试工艺及膜材料
    2.2 测定指标及分析方法
        2.2.1 测定指标及仪器
        2.2.2 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测定及表征
        2.2.3 三卤甲烷测定
        2.2.4 分子量分布测定
        2.2.5 苯系物测定
    2.3 三维荧光光谱测定及分析
        2.3.1 区域积分法
        2.3.2 平行因子法
3 原水水质特点及不同中试工艺在高品质饮用水处理的效果对比分析
    3.1 原水水质特点
        3.1.1 原水常规水质指标
        3.1.2 原水有机物分子量分布
        3.1.3 原水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3.2 水质指标去除效果
        3.2.1 不同中试工艺的水质指标去除效果
        3.2.2 可生物降解有机碳(BDOC)去除效果分析
        3.2.3 三卤甲烷前体物去除效果分析
    3.3 不同分子量有机物去除效果分析
    3.4 不同组份有机物三维荧光去除效果分析
        3.4.1 平行因子模型组份定性表征
        3.4.2 平行因子模型组份定量表征
        3.4.3 有机物特性去除效果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几种典型突发性水质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4.1 应对高浓度嗅味物质的去除效果研究
    4.2 对苯系物突发污染的应对研究
        4.2.1 苯系物去除效果
        4.2.2 苯系物去除效果的模型拟合
    4.3 本章小结
5 膜运行工况及污染原因分析
    5.1 运行期间TMP变化对比
    5.2 膜清洗液中有机物特性分析
        5.2.1 清洗过程理化指标及有机物浓度变化
        5.2.2 清洗液有机物分子量特性分析
        5.2.3 清洗液有机物三维荧光分析
        5.2.4 清洗过程中不同特性有机物洗脱效果
        5.2.5 清洗液有机物荧光与分子量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5.3 膜表面污染形貌的表征
        5.3.1 污染后膜表观样貌观察
        5.3.2 膜表面微观样貌的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
        5.3.3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创新点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臭氧活性炭工艺高程布置方式及池型选择的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背景
        1.1.1 水环境现状
        1.1.2 常规处理单元的局限性
    1.2 国内外臭氧活性炭工艺的研究现状
        1.2.1 臭氧活性炭工艺的应用
        1.2.2 预处理方式的形式
        1.2.3 炭滤池的池型
        1.2.4 高程布置
        1.2.5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臭氧活性炭的技术分析
    2.1 预处理技术
        2.1.1 预氯化
        2.1.2 预臭氧
    2.2 生物活性炭滤池技术
        2.2.1 普通快滤池
        2.2.2 翻板滤池
        2.2.3 V型滤池
    2.3 高程布置
        2.3.1 预留高程
        2.3.2 潜水轴流泵
        2.3.3 轴流泵
        2.3.4 SPN型水泵
    2.4 适合臭氧活性炭的工艺技术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炭滤池池型的经济分析
    3.1 处理规模
    3.2 炭滤池工艺方案设计
        3.2.1 工艺设计
        3.2.2 主要构筑物尺寸比较
        3.2.3 主要设备及参数功率一览表
    3.3 适合炭滤池的经济指标分析
        3.3.1 费用资料来源
        3.3.2 工程投资估算
        3.3.3 处理成本
        3.3.4 费用现值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高程布置方式的经济分析
    4.1 处理规模
    4.2 提升泵站方案设计
        4.2.1 泵站设计
        4.2.2 主要构筑物尺寸比较
        4.2.3 主要设备及参数一览表
    4.3 泵站的经济指标分析
        4.3.1 费用资料来源及相关费用说明
        4.3.2 工程投资估算
        4.3.3 处理成本
        4.3.4 费用现值分析
    4.4 高程预留的分析
        4.4.1 方案设计
        4.4.2 经济指标及预留时间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活性炭滤池和提升泵站的综合评价
    5.1 综合评价法概述
    5.2 综合评价
        5.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2.2 指标权重调查策划
        5.2.3 影响因素权重
        5.2.4 方案层指标取值
        5.2.5 方案评价排序
    5.3 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折点加氯对微污染原水中氨氮去除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概述
1 试验研究的情况及结果分析
    1.1 工艺原理
    1.2 试验设备及药剂
    1.3 试验方法
    1.4 试验流程
    1.5 试验结果及分析
        1.5.1 试验结果
        1.5.2 结果分析
    1.6 消毒副产物的研究
2 生产运行中的试验
3 生产运行中成本分析
4 运行方案的建议

(5)饮用水源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特征与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水源选择
    1.2监测项目
    1.3水样采集与检测
2结果与讨论
    2.1种类分布
    2.2水源水质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
        2.2.1溴离子的影响
        2.2.2氨氮浓度的影响
    2.3温度和pH的影响
    2.4健康风险评价
        2.4.1水质健康风险评价
        2.4.2消毒副产物的健康风险评价
3结语

(6)不同饮用水源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特征与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我国水源水污染概况
    1.3 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和浓度
    1.4 消毒副产物的健康风险研究
    1.5 国内外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
2 材料和方法
    2.1 水源的选择
    2.2 监测项目的选择
    2.3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2.4 实验方法与技术路线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消毒副产物的特征
    3.2 健康风险评价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净水厂砂滤池运行管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滤池工艺参数的测定
    1.1 滤速
    1.2 滤料级配
    1.3 含泥率
    1.4 反冲洗强度
    1.5 膨胀率
    1.6 反冲洗开始和结束时的浊度
    1.7 滤料厚度
    1.8 浊度去除率
    1.9 小结
2 滤池的运行管理
    2.1 滤池运行的日常工作
        2.1.1 滤池运行的观察
        2.1.2 水量波动的应对措施
        (1) 利用清水池的调节能力。
        (2) 采用自动化控制滤池来调节。
    2.2 防止藻类生长的措施
    2.3 滤池反冲洗的优化
        2.3.1 调整滤池反冲洗过程
        2.3.2 规定冲洗水量
        2.3.3 调整停泵步骤
        2.3.4 设定反冲洗停止时的排水浊度值
    2.4 滤料及配件的检测与更新维护
        2.4.1 有计划安排翻砂
        2.4.2 滤头、滤板检查和标高测定
        2.4.3 进水堰口和排水堰口 (排水槽) 标高测定
        2.4.4 对铺砂过程严格把关
3 结语

(8)臭氧—活性炭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O_3-BAC 处理微污染原水研究进展
        1.1.1 O_3-BAC 工艺的提出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O_3-BAC 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理论基础
        1.2.1 O_3 的性质及其水相反应
        1.2.2 生物活性炭性质及应用机理
        1.2.3 O_3-BAC 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2.4 O_3-BAC 在珠江下游地区的应用
        1.2.5 O_3-BAC 工艺优化问题的提出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Ⅱ类原水预O_3投加量优化小试研究
    2.1 试验目的
    2.2 小试工艺介绍
        2.2.1 试验用水
        2.2.2 小试工艺流程
        2.2.3 主要试验装置
    2.3 O_3-BAC 工艺预O_3 优化试验方案设计
        2.3.1 试验过程及运行方法
        2.3.2 预O_3 投加量的确定
        2.3.3 试验分析项目、方法与仪器
    2.4 试验结果与讨论
        2.4.1 预O_3 对COD_(Mn) 的影响
        2.4.2 预O_3 对UV_(254) 的影响
        2.4.3 预O_3 对浊度的影响
        2.4.4 预O_3 对氨氮及亚硝酸盐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Ⅱ~Ⅲ类原水O_3-BAC 深度处理中试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中试工艺介绍
        3.2.1 中试工艺设计
        3.2.2 主要试验装置
    3.3 预O_3 优化在Ⅱ~Ⅲ类水源水质条件下的对比研究
        3.3.1 研究目的
        3.3.2 试验方法
        3.3.3 试验数据分析
        3.3.4 研究结论
    3.4 主O_3 投加量对中试系统的影响
        3.4.1 研究目标
        3.4.2 试验方法
        3.4.3 试验方法试验数据分析
        3.4.4 研究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_3-BAC 微生物活性与安全性研究
    4.1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及说明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AC 炭样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4.3.2 ATP 生物发光法BAC 生物量测试
        4.3.3 微生物分离培养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桐乡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桐乡市概况
2 供水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供水工程现状
    2.2 存在问题
        2.2.1 管网布局不合理
        2.2.2 乡镇地区供水水质不稳定
        2.2.3 地面沉降严重
        2.2.4 水源污染严重
3 工程规划与建设
    3.1 用水量预测
    3.2 给水厂规划与建设
        3.2.1 一期工程
        3.2.2 二期工程
        3.2.3 三期工程
    3.3 管网规划与建设
        3.3.1 定位原则
        3.3.2 管线布局
        3.3.2.1 一期工程
        3.3.2.2 二期工程
        3.3.2.3 三期工程
        3.3.3 管径确定
        3.3.4 管网优化及工况校核
        3.3.5 管材选择
4 供水标准
    4.1 供水水质
    4.2 供水水压
5 工程实施与运营管理
    5.1 资金筹措
    5.2 政策处理
    5.3 运营模式
    5.4 维护管理
6 实施成效
    6.1 保证供水水质
    6.2 缓解地面沉降
    6.3 经济效益明显
7 结束语

四、桐乡市果园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设计和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力流超滤处理含铁含锰地下水研究[D]. 黄凯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纳滤膜在高品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李惠平.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臭氧活性炭工艺高程布置方式及池型选择的分析与评价[D]. 周映璨. 重庆大学, 2018(04)
  • [4]折点加氯对微污染原水中氨氮去除效果的研究[J]. 费明明,沈亮,陆丹红,朱丽芳,殷晖. 给水排水, 2016(09)
  • [5]饮用水源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特征与风险评价[J]. 郭改梅,覃琼霞.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5(10)
  • [6]不同饮用水源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特征与风险评价[D]. 钱洪智. 浙江大学, 2013(03)
  • [7]净水厂砂滤池运行管理探讨[J]. 费明明,陈大勇,姜辉. 给水排水, 2012(07)
  • [8]臭氧—活性炭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的优化研究[D]. 任媛媛.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1)
  • [9]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与工艺分析[J]. 张捷,朱慧,叶财富. 给水排水, 2010(02)
  • [10]桐乡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介绍[J]. 沈利清,杨玮,张捷,潘明睿. 给水排水, 2009(10)

标签:;  ;  ;  ;  ;  

桐乡果园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设计与运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