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道菌群紊乱23例临床报告

小儿肠道菌群紊乱23例临床报告

一、23例儿童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临床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赵梦珺[1](2021)在《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龋病发生发展关系的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构建三组SD大鼠不同程度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分析鼠肠道菌群失调是否会加快龋病的进展速度。2、研究鼠肠道菌群失调,是否会影响与口腔免疫功能相关的唾液中Slg A的浓度。3、通过对无龋儿童、高龋儿童的唾液、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两组儿童的唾液、肠道菌群组成与多样性是否有差异,并在门、属、种水平上找出可能对龋病的进展有潜在影响的物种。方法:实验一1、动物选择与分组:24只雄性SD大鼠,19天龄,分为三组,组1:轻度肠道菌群失调组;组2:中度肠道菌群失调组;组3:对照组。适应性喂养3天后开始建模。2、龋病模型构建:三组SD大鼠均在21天龄时开始喂Keyes 2000#高糖致龋饲料和口腔涂布变异链球菌标准菌液2个月构建龋病SD大鼠模型;3、肠道菌群失调模型构建:24天龄时,用不同浓度头孢曲松钠溶液灌胃构建肠道菌群失调模型,每次每只0.5ml,每天两次,间隔6小时以上,连续8天为一轮,共构建两轮,间隔3周,具体剂量为,组1:200mg/m L头孢曲松钠;组2:320mg/m L头孢曲松钠;组3:生理盐水。4、对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建模效果的初判:在第一轮灌胃建模后,通过采用光冈法测粪便中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菌落数、观察大鼠精神状况和粪便性状、小肠病理检测对建模是否成功进行初判。5、对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建模效果的终判:第一轮灌胃建模后,对三组大鼠粪便的菌群行16s-r DNA高通量测序。6、口腔免疫功能的初判:第一轮灌胃建模后第1、3、7、14天,使用间接ELISA法对唾液中SIg A的含量进行检测。7、龋齿程度评分:喂养2个月后,处死三组大鼠,取上下颌骨段进行Keyes龋齿评分。实验二1、对遵义市四所幼儿园3-5岁所有儿童(约1000人)进行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记录儿童的性别、年龄和龋失补牙数总和(dmft指数)。2、根据dmft指数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儿童分为无龋组(CF组,dmft=0)、高龋组(S-ECC组,dmft≥10),每组抽25名儿童搜集粪便、抽25名儿童搜集唾液。3、利用16s-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析两组儿童唾液、粪便中菌群物种丰富度、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并在门、属、种水平上找出平均相对丰度具有显着性差异的物种。结果:1、成功构建了三组大鼠的龋病模型和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模型;2、第4周,组2的体重大于组1、组3,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组2的体重大于组1,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D大鼠抗生素灌胃后的第1和第7天,组2的唾液SIg A浓度低于组1和组3,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组1和组2的唾液SIg A浓度均低于组3,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纵向看,三组的唾液SIg A浓度在第1天、第3天、第7天呈上升趋势。4、SD大鼠的Keyes龋齿评分结果为组2的Dx级出现次数高于组3的Dx级出现次数,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E级、Ds级、Dm级出现的次数,均无明显差异性,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5、从OTUs总数、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无龋组和高龋组儿童的唾液菌群物种丰富程度、多样性和组成均无明显差异(p>0.05)。6、无龋组和高龋组的唾液菌群在属水平上有显着性差异的物种有:无龋组的Peptostreptococcus(消化链球菌属)显着高于高龋组(p<0.05);无龋组的Dialister(戴阿利斯特杆菌属)、Kingella(金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志贺埃希氏杆菌属)、Treponema(密螺旋体属)显着低于高龋组(p<0.05)。无龋组和高龋组的唾液菌群在种水平有显着性差异的物种有:无龋组的Rothia mucilaginosa、Fusobacterium periodonticum(牙周梭杆菌)显着高于高龋组(p<0.05);无龋组的Aggregatibacter aphrophilus(嗜沫聚集杆菌)、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菌)、Prevotella denticola(栖牙普雷沃菌)、Prevotella loescheii(洛氏普雷沃菌)、Dialister pneumosintes显着低于高龋组(p<0.05)。7、从OTUs总数、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无龋组和高龋组儿童的唾液菌群物种多样性和组成均无明显差异(p>0.05),高龋组儿童的唾液菌群物种丰富程度显着高于无龋组儿童(p<0.05)。8、通过组间物种平均相对丰度的T-test检验发现,无龋组和高龋组的粪便菌群在属水平有显着性差异的物种有:无龋组的Blautia、[Eubacterium]hallii group、[Eubacterium]eligens group显着高于高龋组(p<0.05);无龋组的Parasutterella、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显着低于高龋组(p<0.05)。无龋组和高龋组的粪便菌群在种水平有显着性差异的物种有:无龋组的Bacteroides cellulosilyticus显着高于高龋组(p<0.05);无龋组的Bacteroides vulgatus(共生假单胞菌)、Streptococcus mutans(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咽峡炎链球菌)显着低于高龋组(p<0.05)。结论:1、SD大鼠的肠道菌群失调间接导致了唾液SIg A浓度的降低。2、肠道菌群失调会加快SD大鼠的龋齿进展速度,菌群失调越严重,龋齿进展越快,这可能与肠道中双歧杆菌属含量的降低有关。3、低龄儿童龋会引起儿童肠道菌群物种丰富程度的升高,对物种多样性和组成影响不大,初步提示肠道微生物群落中2菌属:Parasutterella、Christensenellaceae R-7 group,和3菌种:Bacteroides vulgatus(共生假单胞菌)、Streptococcus mutans(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咽峡炎链球菌)含量的增加可能会加快龋病的进展。初步提示高龋儿童唾液微生物群落中4菌属:Dialister(戴阿利斯特杆菌属)、Kingella(金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志贺埃希氏杆菌属)、Treponema(密螺旋体属),和5菌种:Aggregatibacter aphrophilus(嗜沫聚集杆菌)、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菌)、Prevotella denticola(栖牙普雷沃菌)、Prevotella loescheii(洛氏普雷沃菌)、Dialister pneumosintes的增加可能与龋病的进展相关。

明阳灿[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取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组方用药规律,归纳总结其用药经验,并分析置信度最高支持度较高且为聚类分析聚为一类的用药组合可能存在的药物靶标及相互作用,探索核心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徐辉甫教授于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专家门诊诊疗的厌食症患儿病例共335例,将符合标准的162例脾失健运证或脾胃气虚证厌食症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详细记录患儿的姓名、登记号、性别、年龄、就诊时间、中医诊断、分型、是否复诊、证候、处方用药等,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统计中药频次,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运用Apriori算法建立起关联模型进行关联分析,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挖掘出药物组合规律,总结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常见证型厌食症的理法方药,尝试总结其学术思想。利用TCMSP、STRING、Metascape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等分析药对疾病间相互作用关系及相关通路。结果1.徐辉甫教授用药经验数据挖掘1.1常用药对及三联用药由系统聚类分析可知,徐辉甫教授常用药对为:谷芽—麦芽、荷叶-茯苓、辛夷—白芷、鸡内金—山楂、山药—薏苡仁、黄芪—防风。三联用药为:白术—甘草—茯苓、鸡内金—山楂—荷叶、谷芽—麦芽—厚朴、山楂—薏苡仁—白扁豆。四联用药为:白术—砂仁—甘草—茯苓、麦芽—谷芽—厚朴—六神曲、鸡内金—山楂—荷叶—白术。1.2常见证型的核心处方脾失健运证:谷芽、麦芽、厚朴、六神曲、荷叶、茯苓、甘草、山楂、鸡内金、白术。脾胃气虚证:太子参、茯苓、山药、白术、薏苡仁、砂仁、白扁豆、甘草。1.3常见随证加减兼鼻塞、流涕者:加辛夷、白芷;兼腹痛:延胡索等;兼夜惊、不寐者:加灯芯草、钩藤;兼反复呼吸道感染、多汗者:防风、黄芪、浮小麦;舌红、咽红等有热象者:加黄芩、茵陈;兼大便干结:熟大黄、厚朴等。2.核心用药网络药理学分析茯苓-荷叶治疗小儿厌食症发挥药效的主要化合物见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亚美罂粟碱;主要靶点是AKT1、IL6和IL1B;主要通路是调节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和NF-κB信号通路等。可见药对“荷叶-茯苓”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小儿厌食症。结论本研究通过对162例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通过统计学分析证明了徐辉甫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用数据挖掘方法提炼用药规律,详细总结归纳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理法方药,可概括为“一气周游,消补兼施”“欲补先通,脾贵在先运后补”,擅用甘温之品及风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得出“荷叶--茯苓”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作用机制可能主要通过干扰IL-6、IL-1β和AKT等靶基因及调节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和NF-κB等信号通路来完成的。

林星洁[3](2021)在《肠道菌群在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多态性有关的HDMTX化疗后粘膜损害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ALL化疗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肠道菌群对MTX相关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有关的HDMTX相关消化道粘膜损害的影响,筛选具有减轻HDMTX相关粘膜损害作用的菌株。方法:在ALL诱导缓解阶段进行MTX相关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检测,主要检测位点包括ABCB1、GSTP1、MTHFR1298、MTHFR677;分别于初诊时、HDMTX化疗前、HDMTX化疗后三个阶段收集患儿粪便标本,采集健康儿童粪便标本,对细菌16SrDN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确定细菌16SrDNA基因的多样性和组成;并结合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评价HDMTX化疗前的肠道菌群组成对HDMTX化疗过程中消化道粘膜损害的影响,并结合MTX相关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建立预测模型。结果:(1)在初诊时,ALL儿童的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α多样性减低(Shannon指数ALL初诊组(FV)VS健康对照组(Control)=4.45 VS 5.40,p<0.01),拟杆菌属(6.46%VS 33.70%,p<0.05)、粪杆菌属(0.00%VS 1.20%p<0.05)等菌属相对丰度减少,肠球菌属(17.51%VS 0.00%p<0.05)、志贺菌属(8.38%VS 0.46%p<0.05)相对丰度增加;(2)随着ALL逐渐缓解,HDMTX后患儿肠道菌群α多样性较基线升高(Shannon指数HDMTX后(After)VS FV=5.00 VS 4.45,p<0.05),但仍低于健康儿童(After VS FV=5.00 VS 5.40,p<0.05);布劳特氏菌属在化疗过程中相对丰度逐渐增加(11.69%VS 1.19%,p<0.05),肠球菌属相对丰度减少(1%VS 17.51%,p<0.05);(3)遵照ABCB1、GSTP1、MTHFR1298、MTHFR677基因多态性结果指导MTX药物剂量调整后,MTX药物终浓度升高及HDMTX相关消化道粘膜损害发生的情况在各类型基因突变纯合及突变杂合的患儿中没有明显增加(p>0.05);消化道粘膜损害的发生情况与44hMTX血药浓度呈正相关;(4)在发生中重度粘膜损害的患者中(Severe),其HDMTX前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较无严重粘膜损害的患儿(Mild)稍低,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Shannon指数4.80 VS 4.85,p>0.05),Severe组患儿肠道菌群的粪杆菌属相对丰度减少(0.96%VS 4.94%p<0.01);在MTHFR 677CT突变杂合,且出现严重粘膜损害的患儿中(CT-S),粪杆菌属相对丰度较MTHFR 677CT突变杂合而不出现严重粘膜损害的患儿(CT-M)降低(1.03%VS 5.52%,p<0.05),布劳特氏菌属相对丰度降低(3.06%VS 7.78%,p<0.05);(5)ABCB1突变纯合患儿,MTX消除相早期清除速率减慢(突变纯合VS突变杂合=0.115 VS0.170,p<0.05);ABCB1、MTHFR1298、MTHFR677突变纯合患儿MTX消除相曲线与事件围成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升高(75 VS 30,p<0.05;75 VS 40,p<0.01;75 VS 35,p<0.05)。结论:(1)ALL儿童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健康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物种多样性的减少,拟杆菌属、粪杆菌属等菌属相对丰度的减少,肠球菌、志贺菌等菌属相对丰度的增加;(2)随化疗进行,疾病缓解,ALL儿童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增加,但短期内难以达到健康儿童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水平;布劳特氏菌属相对丰度随疾病缓解逐渐增加,肠球菌等菌属相对丰度较基线减少;在化疗的中后期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及结构的平衡可能对ALL的长期预后有益;(3)布劳特氏菌属、粪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对HDMTX相关消化道粘膜损害具有预防作用;(4)目前的依据基因多态性结果调节药物剂量的策略是合适的,但没有必要依靠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多态性结果决定是否早期将亚叶酸钙加量解救;在HDMTX期间监测MTX血药浓度并早期做出处理是需要的;(5)ABCB1突变纯合可能导致MTX消除相清除速率减慢;ABCB1、MTHFR1298、MTHFR677突变纯合提示了MTX的后期蓄积,可能有必要对这些基因突变纯合的患儿进行后期的MTX血药浓度监测。

杨霞[4](2021)在《注射用阿奇霉素对儿童肠道菌群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注射用阿奇霉素在治疗过程中对儿童肠道菌群的影响,为预防阿奇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于沈阳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细菌或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急性支气管炎、轻型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共73例,分为两组,第1组为阿奇霉素组,在共同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注射用阿奇霉素10mg/(kg·d),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最大量为0.25g。第2组为头孢甲肟组,在共同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注射用头孢甲肟80mg/(kg·d),日2次静脉滴注治疗。入院时记录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诊断名称、临床症状(包括是否有发热、咳嗽、气促、发绀、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肺部听诊情况、胸片检查结果、临床治疗结果、住院期间用药情况、有无胃肠道症状。各组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5天后留取新鲜粪便进行肠道菌群涂片检查,同时记录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将用药后肠道菌群失调改变分为减轻、不变、加重,计算上述三种变化的百分率,对比同种药物用药前后患儿肠道菌群失调分度的变化,以及不同种药物对肠道菌群失调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1.治疗前肠道菌群失调的分度中,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和轻型急性支气管肺炎对患儿的肠道菌群各分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0.329,P=0.900),但患病天数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度和Ⅰ度肠道菌群失调的患病天数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0度和Ⅱ度肠道菌群失调及Ⅰ度和Ⅱ度肠道菌群失调的患病天数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用药前阿奇霉素(无MP)组、阿奇霉素(有MP)组、头孢甲肟组肠道菌群分度例数分别为0度10例、6例、6例;Ⅰ度12例、12例、14例;Ⅱ度3例、4例、6例;Ⅲ度均为0例。73例患儿用药前肠道菌群失调率为69.86%(51/73)。用药前三组病例肠道菌群失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χ2=1.856,P=0.454;χ2=1.201,P=0.595;χ2=1.999,P=0.381),不同病原体(细菌、MP)感染对肠道菌群失调分度的影响没有显着性差异。3.注射用阿奇霉素组共有47例,用药后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分度变化好转12例(12/47,25.5%),不变26例(26/47,55.3%),加重9例(9/47,19.1%)。注射用头孢甲肟组共有26例,用药后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分度变化好转4例(4/26,15.4%),不变11例(11/26,42.3%),加重11例(11/26,42.3%)。4.肠道菌群用药后转归情况中,阿奇霉素组肠道菌群失调分度减轻和加重的比率没有显着差异;头孢甲肟组肠道菌群失调分度减轻和加重的比率有显着差异,加重的比率明显高于减轻的比率。两组病例用药后肠道菌群失调转归情况中,阿奇霉素组减轻率(25.5%)好于头孢甲肟组(15.4%),但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χ2=3.291,P=0.070)。阿奇霉素组不变率(55.3%)好于头孢甲肟组(42.3%),但差异也无显着意义,P>0.05(χ2=3.498,P=0.061)。肠道菌群失调分度转归中加重情况,阿奇霉素组(19.1%)比头孢甲肟组(42.3%)轻,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有显着性,P<0.05(χ2=4.514,P=0.034)。5.在两组病例治疗过程中,治疗5天内均未发现患儿出现胃肠道症状。结论1.下呼吸道感染会导致儿童肠道菌群失调,但急性支气管炎、轻型急性支气管肺炎对肠道菌群失调分度的影响无差异。2.患病天数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有关,患病时间长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重。3.治疗急性支气管炎、轻型急性支气管肺炎时,无论注射用阿奇霉素还是注射用头孢甲肟,在使用5天后既可引起患儿肠道菌群失调减轻,也可引起患儿肠道菌群失调加重。其中,阿奇霉素组减轻和加重的比率相当,头孢甲肟组加重的比率明显高于减轻的比率。4.注射用阿奇霉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分度加重的程度比注射用头孢甲肟轻。

于庆洋[5](2021)在《基于脑肠轴探讨静宁颗粒对ADHD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称小儿多动症,是儿童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以多动、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为核心症状表现,同时常伴随一种或多种共患疾病。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危害性和由此造成的防治压力也在不断提升。然而该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仍是未知,既往的研究多围绕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相关信号通路展开。随着脑肠轴理论的提出和不断丰富,以及肠道微生物被证实在越来越多尤其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究脑肠轴在ADH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脑肠肽的调节作用,对拓展ADHD的机制研究领域以及临床治疗思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由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构成。通过临床研究对静宁颗粒治疗气阴两虚证ADHD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再评价,评估ADHD的胃肠功能问题,验证静宁颗粒对ADHD伴随的胃肠道症状以及血清GAS、MTL、Ghrelin、VIP、SP水平和肠道微生物的改善作用。通过动物实验探究脑肠肽和肠道微生物通过脑肠轴在ADH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验证ADHD的胃肠症状与其核心症状相关,脑肠肽除参与胃肠功能改变以外可能和肠道微生物共同作用通过脑肠轴影响大脑的功能并引起ADHD发病的假设。方法:临床研究:本研究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6~14岁ADHD患儿30例,予静宁颗粒口服治疗8周,采用中医证候积分量表、SNAP-Ⅳ量表、数字划消测试以及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评价静宁颗粒对气阴两虚证ADHD患儿的临床疗效;采用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和血清GAS、MTL、Ghrelin、VIP、SP水平评价ADHD患儿的胃肠功能以及静宁颗粒的改善作用;分别检测ADHD患儿经静宁颗粒治疗前后的粪便标本了解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变化。实验研究:将50只4周龄雄性SH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组(静高组、静中组、静低组)和托莫西汀组(ATX组),10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分别予对应药物及去离子水灌胃6周,每日1次。6周后进行旷场实验,处死。计算胃内容物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GAS、MTL、Ghrelin、VIP、SP水平,前额叶GAS、MTL及其相应受体水平,以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结果:临床研究:ADHD患儿经静宁颗粒治疗8周后SNAP-Ⅳ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及数字划消测试、中医证候总积分评分均显着下降(P<0.01);中医证候各项次证积分中面色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项均改善明显(P<0.01);静宁颗粒在治疗气阴两虚证ADHD患儿的疾病总有效率为80.00%,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3.33%;静宁颗粒可以显着改善ADHD患儿的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评分(P<0.01),对血清GAS、MTL、Ghrelin、VIP和SP水平均有显着的调节作用(P<0.01);ADHD患儿经静宁颗粒治疗前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存在差异,两组在属水平上的优势物种均以Blautia(布劳特氏菌)、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粪杆菌属)、Eubacteriumhalliigroup(霍氏真杆菌)、Subdoligranulum(罕见小球菌属)和Bacteroides(拟杆菌属)为优势属种;两组在OTU水平上的Sobs丰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annon多样性有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差异性检验显示Bacteroides(拟杆菌属)在属水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异较大的菌属还包括Clostridiuminnocuumgroup(无害梭菌属)、NorankfnorankoClostridiaUCG-014(未排位梭菌属UCG-014)和Abiotrophia(贫养菌属)。实验研究:各组大鼠(除空白组)在0周和6周时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旷场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运动总路程、中心区域运动时间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总静止时间和边缘区域运动时间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中药组和ATX组较模型组在运动总路程、中心区域运动时间上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在总静止时间和边缘区域运动时间上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胃内容物残留率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静高组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静中组和ATX组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肠推进率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静高组、静中组和ATX组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静中组低于A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低组显着低于ATX组和静高组(P<0.01)。模型组在血清MTL、GAS、Ghrelin、VIP和SP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P<0.01),静宁颗粒高、中剂量组和ATX组均能有效改善这种差异(P<0.01或P<0.05),静宁颗粒低剂量组仅对MTL、Ghrelin、VIP有改善作用(P<0.05)。模型组在前额叶皮质的GAS、MTL水平上和空白组存在显着差异(P<0.01),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ATX组均能显着升高前额叶皮质GAS、MTL水平(P<0.01)。模型组前额叶皮质的GAS受体(CCKBR)和MTL受体mRNA表达量较空白组显着偏低(P<0.01),静宁颗粒高、中剂量组和ATX组的CCKBR 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各治疗组MTL受体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结果显示,群落Bar图中各组大鼠在优势菌属种类上基本一致,但在相对丰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优势菌属为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Blautia(布劳特氏菌属)、Allobaculum、norankfMuribaculaceae、UnclassifiedfLachnospiraceae(未分类毛螺菌科菌属)、UCG-005(瘤胃菌科UCG005菌属);Heatmap图显示各组在Desulfovibrio(脱硫弧菌属)、NonrankfEggerthellaceae(未定级伊格尔兹氏菌科菌属)、Turicibacter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静中组、静低组和ATX组在属水平上的群落组成相似,静高组与空白组在群落组成上更为相似。属水平的组间差异显着检验显示Blautia(布劳特氏菌属)、Allobaculum、NorankfMuribaculaceae、Unclassified fLachnospiraceae(未分类毛螺菌科菌属)、Romboutsia(罗姆布茨菌属)、Faecalibaculum(粪杆菌属)、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Dubosiella(杜氏杆菌属)、Parabacetroides(副杆菌属)、ChristensenellaceaeR-7group(克里斯滕森氏菌科R-7菌属)为具有显着性差异的菌属。在门水平对差异性菌门进行组间差异显着性检验,最终结果显示Bacteroidota(拟杆菌门)、Actinobacteriota(放线菌门)和 Desulfobacterota(脱硫杆菌门)为目标菌门,以Bacteroidota(拟杆菌门)的差异最为显着(P<0.001)。结论:1.静宁颗粒能够有效治疗气阴两虚证ADHD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核心症状,显着改善SNAP-Ⅳ、数字划消测试、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以及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等量表评分。2.ADHD患儿在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和GAS、MTL、Ghrelin、VIP和SP等脑肠肽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且静宁颗粒可以有效改善其胃肠症状,减少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积分,调节血清GAS、MTL、Ghlin、VIP和SP水平。3.ADHD患儿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在经静宁颗粒治疗前后存在差异,尤以Bacteroides(拟杆菌属)差异显着,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在ADHD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静宁颗粒对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4.静宁颗粒可以显着改善SHR大鼠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样行为学表现,减少其过度的旷场活动。5.SHR大鼠较空白组大鼠存在胃内容物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以及血清和前额叶皮质GAS、MTL等脑肠肽及相关受体水平的差异,药物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这种差异,脑肠肽及其受体可能通过脑肠轴在ADH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6.各组大鼠在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上存在显着差异,静宁颗粒和ATX对SHR大鼠的肠道微生物具有调节作用,脑肠肽可能和以Bacteroides(拟杆菌)为主的其他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通过脑肠轴途径改变大脑功能状态,引起ADHD发病。

崔丽军[6](2021)在《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肥胖是指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过多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脂肪的聚集达到损害健康的程度。随着现代社会饮食结构的改变、生存压力的增加,肥胖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新挑战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且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最直接因素,高脂饮食作为肥胖的重要发病因素可改变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粪菌移植能够重建肠道微生态,成为肥胖的潜在疗法。防风通圣散是寒凉派代表医家刘河间创立的名方,功能疏风解表、清热通腑、泄浊利湿,临床报道应用防风通圣散治疗肥胖,具有疗效。故本研究通过复制肥胖动物模型,探索高脂饮食因素对菌群、菌群代谢产物及下游指标的影响,并开展粪菌联合中药防风通圣丸治疗肥胖的研究,探讨其对肥胖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起效机制。研究一: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目的制备伪无菌大鼠模型,应用粪菌移植技术探索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方法从160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50只作为普通饲料组,饲喂标准大鼠维持颗粒饲料,其余110只为高脂饲料组,饲喂D12492高脂饲料,当高脂饲料组大鼠体重超过普通饲料组体重的10%视为造模成功。剔除未达肥胖标准的老鼠后,从高脂组中随机抽取6只(M组),记录编号,并分别于给予抗生素前1天(MB)和停用抗生素后第1天(MA),取此6只大鼠肠内容物评估抗生素灌胃建立伪无菌大鼠的效果。通过抗生素溶液灌胃诱导伪无菌大鼠,并对伪无菌大鼠分别行正常菌群灌肠、肥胖菌群灌肠。观察完全空白对照的正常组1(NC1)、给予抗生素溶液的正常组2(NC2)、肥胖模型组(M)、肥胖菌群移植组(FMT1)、正常菌群移植组(FMT2)大鼠基本表征,计算其脏器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肠组织、肝脏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短链脂肪酸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肝脏组织中的GPR43表达;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胃肠肽的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造模第10周末,110只高脂饲料组大鼠中72只大鼠体重达标,肥胖成模率约为65.45%。伪无菌模型情况:①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可操作分类单元)分析MB数目显着高于MA;②物种多样性曲线表明样本的测序数据量在合理范围内,MA 组的物种丰度始终显着低于 MB;③Observedspecies、PDwholetree、Shannon、Simpson、Ace、chao1的Alpha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指数中,与MB组相比,MA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④由PCoA、PCA、UPGMA可知,抗生素干预可导致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⑤LEfSe组间差异物种检验显示给予抗生素后32个肠道微生物在群落中的比例显着降低。粪菌移植情况:①脏器指数:与M组相比,NC1、NC2、FMT1组大鼠肝指数降低(P<0.05)。②肠组织病理:NC1、NC2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清晰完整;M组大鼠较正常组的黏膜上皮层结构可见有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③肝组织病理:NC1、NC2组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整齐,未见脂肪滴;M组脂肪滴呈弥漫性堆积。④肠道菌群变化:M、FMT1组在菌群结构上更加类似,与NC1、NC2、FMT2组有较大的差别。NC1、NC2、FMT2三组相比,NC2组与FMT2组结构更加有趋向性。具体差异物种在表现为:与NC1组相比,NC2组厚壁菌门降低(P<0.05),拟杆菌门增加(P<0.05);M、FMT1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降低(P<0.05)、疣微菌门增加(P<0.05)。与NC2组相比,FMT1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增加(P<0.05),拟杆菌门减少(P<0.05);FMT2组变形菌门减少(P<0.05),脱硫杆菌增加(P<0.05)。与M组相比,FMT1组厚壁菌门增加(P<0.05),疣微菌门减少(P<0.05),FMT2组拟杆菌门增加(P<0.05),疣微菌门减少(P<0.05)。⑤GPR43表达:在各组大鼠肝组织中,GPR43均可进行表达,且M、FMT1组表达量低于NC1、NC2、FMT2组。⑥短链脂肪酸表达:与NC1、NC2、FMT2组相比,M、FMT1组乙酸和丁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NC1组相比,FMT1组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NC2、FMT2组相比,M、FMT1组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⑦胃肠肽:与NC1、NC2组相比,M、FMT1组GLP-1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M、FMT1组相比,FMT2组GLP-1含量显着增加(P<0.05);与NC1组相比,M、FMT1组PYY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M组相比,FMT2组PYY含量显着增加(P<0.05);M、FMT1组的MTL含量水平显着高于NC1、NC2、FMT2 组(P<0.05)。⑧血清中 TC、TG 水平:与 NC1、NC2 组相比,M、FMT1、FMT2组大鼠血清TC含量升高(P<0.05);与M组相比,FMT1、FMT2组大鼠血清TC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NC1组相比,NC2、FMT1、FMT2组大鼠血清TG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M组相比,FMT1组大鼠血清TG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1)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大鼠复制成功,其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乳酸杆菌属等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反映了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肠内微生态紊乱,表明不同的饮食和干预方式可导致肠道微生物的不同发展。(2)抗生素干预前与抗生素干预后的肠道菌群存在显着差异,抗生素处理后的肥胖大鼠肠内微生物受到抑制,物种数目显着降低,丰度下降,菌群结构单一,说明此种方法可以建立伪无菌肥胖大鼠。(3)通过正常菌群移植,可使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向正常大鼠恢复;通过肥胖菌群移植,可导致正常大鼠菌群出现与肥胖模型组相似的菌群结构紊乱现象,具体可能通过“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影响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进而影响GPR43的表达,从而导致下游胃肠肽的表达异常。研究二:正常大鼠肠道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目的制备伪无菌大鼠模型,应用粪菌移植技术探索正常大鼠肠道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方法剔除未达肥胖标准的老鼠后,进行随机分组,通过抗生素溶液灌胃诱导伪无菌大鼠,并对伪无菌大鼠行正常菌液灌肠。正常组(NC)、肥胖模型组(M)、正常菌群移植组(FMT)、防风通圣丸组(FFTS)、正常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组(LH)、微生态制剂妈咪爱组(MMA)组的观察指标同实验一。并依组分别给予正常菌群、防风通圣丸、正常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妈咪爱治疗。结果①脏器指数:与NC组相比,FFTS、FMT、LH、MMA、M组肝指数升高(P<0.05)。②肠组织病理:NC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清晰完整,M组大鼠较正常组的可见有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FFTS、FMT、MMA、LH组大鼠结肠组织的病变程度较M组有所减轻。③肝组织病理:NC组肝细胞排列整齐完整,未见脂肪滴;M组肝细胞排列疏松、紊乱,脂肪滴呈弥漫性堆积。FFTS、FMT、MMA、LH组大鼠肝脏组织的病变程度较M组有所减轻。④肠道菌群变化:LH、FMT组空间分布结构更接近。MMA、FFTS组菌群组成更有趋向性,与M组离散程度接近;与M组相比,FMT、LH组结构与其有所区分,其中与M组相比,LH组在门水平上存在变形菌门降低(P<0.05),脱硫菌门增加(P<0.05);科水平表现为大肠杆菌科、消化链球菌科减少(P<0.05),瘤胃菌科、颤螺菌科等升高(P<0.05)。⑤GPR43表达:在各组大鼠肝组织中,GPR43均可进行表达,且M组表达量显着低于NC组。与M组相比,FFTS、FMT、MMA、LH组表达量有所升高。⑥胃肠肽:与NC组相比,M、MMA、FMT、FFTS组GLP-1显着降低(P<0.05);与M组相比,LH、MMA、FMT、FFTS组GLP-1显着增加(P<0.05);与 LH 组相比,MMA、FMT、FFTS 组 GLP-1 显着降低(P<0.05)。与 NC组相比,M组PYY显着降低(P<0.05),FFTS、FMT组PYY显着增加(P<0.05);与M组相比,LH、MMA、FMT、FFTS组PYY显着增加(P<0.05);与LH组相比,MMA 组 PYY 显着降低(P<0.05),FMT、FFTS 组 PYY 显着升高(P<0.05)。M、MMA、NC、LH 组 MTL 显着高于 FFTS、FMT(P<0.05)。NC、LH、MMA 组 GAS均显着高于FMT、FFTS(P<0.05)。⑦血清中TC、TG水平:与NC组相比,M组大鼠血清TG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M组相比,LH组TG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正常菌群移植、防风通圣丸、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均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大鼠产生保护作用,其中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可产生协同作用,更具优势。

邓家琳[7](2021)在《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分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旨在进一步验证静宁颗粒治疗ADHD气阴两虚型患儿临床疗效的基础之上,探索其在维生素D作用途径上的相关机制及对负性情绪的调控作用,并发掘静宁颗粒治疗ADHD模型大鼠可能涉及的其他途径和作用机制,以期为静宁颗粒治疗该病提供更多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临床研究方面,通过观察静宁颗粒治疗ADHD气阴两虚型患儿前后疾病疗效、各量表评分及相关血清指标的变化,评价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观察静宁颗粒对ADHD相关负性情绪的调控作用及对维生素D作用途径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为静宁颗粒进一步开展新药研发及推广提供重要临床依据。实验研究方面,通过采用旷场实验检测ADH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负性情绪改善情况,同时观察静宁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维生素D作用途径上部分指标的表达情况及含量改善水平,验证静宁颗粒作用于多巴胺能系统可能是通过调节该途径相关因子这一假说,为静宁颗粒进一步开展新药研发及临床推广提供重要实验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方面,纳入符合标准的ADHD患儿25例,给予静宁颗粒口服,疗程8周,期间记录患儿一般资料,并在治疗0周、4周、8周时间节点进行SNAP-Ⅳ量表积分、Conners父母问卷评分、划消试验评分以及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的记录。治疗0周、8周节点时进行血清维生素D、DA、TH、BDNF含量检测,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观察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临床疗效和对上述检测指标的改善情况。实验研究方面,将雄性4周龄SHR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静宁颗粒高剂量组、静宁颗粒中剂量组、静宁颗粒低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模型组,每组10只,同时将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1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根据组别不同,分别予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混悬液,盐酸托莫西汀混悬液,去离子水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6周。进行旷场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取脑组织样本检测下丘脑TH蛋白及TH mRNA表达、纹状体DAT蛋白及DAT mRNA表达、海马BDNF蛋白及BDNF mRNA、海马GABA含量及GAT表达,血清样本留存检测维生素D、TH含量,观察静宁颗粒对ADH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和对上述检测指标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时划消测试结果、SNAP-Ⅳ量表评分结果均有改善;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划消测试结果、SNAP-Ⅳ量表评分结果明显改善。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时Conners父母量表评分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身心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评分均下降明显;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各因子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4周、治疗8周时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各主证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各项评分明显改善。与治疗0周相比,除面色、大便外,治疗4周时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次证其余各项均有所改善,治疗8周时各项均明显改善;与治疗4周相比,治疗8周时除面色、大便外的各项次证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84%,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4%。与治疗0周相比,治疗8周时血清维生素D、DA、BDNF含量明显升高,TH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旷场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较,静宁颗粒高、中、低剂量各组及托莫西汀组运动总路程、中心路程和中心时间明显减少,静止时间和边缘时间明显增加,其中以静宁颗粒高剂量组与盐酸托莫西汀组改善最为明显。静宁颗粒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血清TH含量;静宁颗粒各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血清维生素D含量。静宁颗粒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下丘脑TH蛋白及TH mRNA表达水平;静宁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下调ADHD模型大鼠纹状体DAT蛋白及DAT mRNA表达水平;静宁颗粒高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海马BDNF蛋白及BDNF mRNA表达水平;静宁颗粒各剂量组、盐酸托莫西汀组均能显着上调ADHD模型大鼠海马GABA含量及GAT表达水平。研究结论临床研究方面,静宁颗粒能够改善气阴两虚型ADHD患儿临床核心症状和中医证候表现,且对相关负性情绪存在一定调节作用;ADHD患儿存在多巴胺能系统异常,静宁颗粒能够改善其失调状态,这可能是通过对维生素D作用途径相关因子TH、BDNF等的调控发挥作用的。实验研究方面,静宁颗粒能够有效控制ADHD模型大鼠的多动冲动行为,调控相关负性情绪,其疗效与盐酸托莫西汀相当;ADHD模型大鼠存在多巴胺能系统代谢异常,静宁颗粒可以通过调节维生素D作用途径,对通路上TH、DAT、BDNF等相关因子的蛋白及基因表达进行调控,改善脑内多巴胺能系统的失调状态,从而发挥疗效。

付锦锦[8](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诊治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儿童功能性腹痛(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FAP)是指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的腹部疼痛,并且不伴有器质性改变及生化异常的功能性胃肠病。FAP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患病率约为4.4%~13.5%。因FAP造成患儿父母及患儿的工作、学习缺勤,生活质量下降等严重不良影响。儿童FAP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脑-肠轴改变引起的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脑-肠轴调节中可起到双向作用,调节脑-肠轴可以成为治疗儿童FAP的靶点。临床研究发现,益生菌治疗儿童FAP有一定疗效,但尚未纳入儿童诊疗指南,且有关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循证性研究不多。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最新国内外采用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临床疗效,以期为益生菌治疗儿童FAP提供一定的循证学依据。儿童FAP属于中医“腹痛”诊治范畴,中医药治疗FAP的临床研究较多,本研究将中药和益生菌对照或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研究中医药治疗治则、治法和用药规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FAP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研究一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Meta分析方法:制定检索词及检索式,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益生菌对比安慰剂治疗儿童FAP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将筛选得到的文献的基本信息用Excel表记录,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评价工具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价。最后收集两组FAP患儿治疗和随访的主要结局指标(腹痛程度、腹痛频率以及腹痛治愈率等)和次要结局指标(治疗后的腹痛持续时间、恶心、腹胀等其他消化道症状,大便性状,肠道渗透压,因腹痛造成的患儿父母及患儿的工作、活动、学习的缺勤以及因腹痛用药情况等)。采用Rev Man 5.3和Stata14.0等工具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82篇,除去重复发表的文献后剩余138篇,又分别排除干预措施、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类型不符合的127篇文献后,最终共纳入1 1篇文献研究,共计1183例,试验组625人,对照组558人。具体如下:(1)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FAP患儿腹痛程度缓解率[P=0.04,SMD=-0.33,95%CI=(-0.64,-0.22)]、腹痛治愈率较高[P=0.005,OR=1.94,95%CI=(1.22,3.09)],两组腹痛频率无明显差别[P=0.05,SMD=-0.70,95%CI=(-1.40,0.00)]。(2)益生菌对比安慰剂在缓解FAP患儿腹痛程度的Meta分析时,I2>50%,故按照治疗时间进一步亚组分析查找异质性来源。①治疗时间为4周时,两组FAP患儿的腹痛缓解程度无明显差别[P=0.85,MD=0.05,95%CI=(-0.43,0.53)];②治疗时间为8周时,益生菌治疗组儿童FAP的腹痛缓解程度优于安慰剂[P=0.0002,MD=-0.36,95%CI=(-0.56,-0.17)];③治疗时间为12周时,益生菌治疗组儿童FAP的腹痛缓解程度优于安慰剂[P<0.00001,MD=-0.18,95%CI=(-0.25,-0.10)]。(3)其中一些研究还进行了治疗结束后为期4~8周不等的随访观察,随访时,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FAP患儿腹痛程度缓解率较高[P=0.04,SMD=-0.66,95%CI=(-1.27,-0.04)],两组腹痛频率无明显差别[P=0.72,SMD=-0.07,95%CI=(-0.43,0.30)]。(4)关于其他无法纳入Meta分析的次要结局行文字描述,有研究记录在减少FAP患儿的腹痛持续时间、缓解腹胀、缓解恶心上益生菌组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除此之外,在其他次要结局如改善大便性状、减少日常活动及学校缺勤率、改善肠道渗透压、减少因腹痛而用药的频次以及患儿父母因患儿腹痛而致的工作缺勤情况上,益生菌组和安慰剂组的结果比较都无统计学差异。研究二儿童FAP的中医药诊治规律分析方法:制定检索词及检索式,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中药口服或中药口服联合益生菌对比中药或其他疗法治疗儿童FAP的随机对照试验,将筛选得到的文献的基本信息用Excel表记录,建立中药数据库,对其治疗情况按治则治法、单味药使用频次、功效、药性、药味、药物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306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阅读文章题目、摘要或全文后,最终共纳入文献42篇,涉及治则治法17种,方剂42个,中药68味。在儿童FAP的中医治则治法上,理气、健脾、和胃、消食使用频次最多,累计频率占62%;在治疗儿童FAP的单味中药使用频次上,主要为甘草、白芍、白术等补虚药,延胡索、木香等理气药以及山楂等消食药;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功效上,使用频率排前十位的中药主要为补虚药、理气药、消食药和祛湿药;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药性上,主要以温性药物为主,累计频率为46.97%;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药味上,辛味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苦味药、甘味药,累计频率为84.76%;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归经上,归脾、胃、肺经、肝经的药物最多,累计使用频率为72.37%。结论:益生菌治疗儿童FAP可以缓解腹痛程度以及提高腹痛治愈率。中医药治疗儿童FAP有其特定的诊疗规律。中西医协同治疗有可能提高儿童FAP的临床疗效。

刘欢[9](2021)在《新疆地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及代谢的多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寻找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物在维吾尔族及汉族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中的差异,筛选UC患者粪便代谢水平的生物标志物及具有疾病鉴别能力的标志菌,分析维吾尔族与汉族UC患者肠道菌群与代谢差异的内在关联。通过动物模型构建了解差异菌及差异代谢物在UC炎症表现中的作用。方法:1)有完整随访资料及粪便标本的初诊维吾尔族UC患者23例、汉族UC患者25例,分别选择患者组共同生活大于1年的健康配偶或一级亲属与患者1:1匹配作为对照组,对提供的粪便样本进行细菌16S r RNA基因V3-V4区的扩增,构建Miseq文库及IIIumina测序,比对Sliva数据库,获得样本微生物各分类学水平上的物种注释信息,进行分类学及物种结构组成分析,进一步通过随机森林分析筛选具有疾病鉴别能力的细菌;2)第一阶段相同粪便样本,提取全部代谢物,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对维吾尔族及汉族UC患者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定量和鉴定。寻找各组间差异代谢物,筛选UC粪便标本代谢水平生物标志物。综合微生物多样性和代谢组实验结果,运用两组学关联整合分析方法,分析维吾尔族与汉族UC患者差异表达微生物与代谢物的相关性;3)建立UC大鼠模型,对UC模型大鼠及正常大鼠分别进行维吾尔族及汉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菌液的粪菌移植。取结肠粘膜组织,检测UC相关细胞因子(TNF-α、IL-4、IL-6、IL-10)的表达。结果:1)Shannon和Chao指数所示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在维吾尔族UC患者和维吾尔族正常对照、维吾尔族正常对照和汉族正常对照、汉族UC患者和维吾尔族正常对照之间均存在有显着差异,维吾尔族UC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微生物多样性显着降低。汉族UC患者及其亲属的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UC组中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的丰度显着高于汉族UC组,汉族UC组中的Faecalibacterium(粪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和Blautia(布劳氏杆菌属)的丰度显着高于维吾尔族UC组(P<0.05)。维吾尔族UC组与维吾尔族正常对照组相比,Veillonella(韦荣氏球菌属)的丰度显着偏高,Subdoligranulum和Ruminococcaceae_UCG-002(瘤胃菌属)的丰度显着偏低(P<0.05)。汉族UC组中Prevotella_9(普雷沃菌属)的丰度显着高于汉族正常对照组,Blautia(布劳氏杆菌属),Anaerostipes和[Eubacterium]_hallii_group(霍氏真杆菌属丰度显着低于汉族正常对照组(P<0.05)。通过ROC分析筛选出6种对维吾尔族UC疾病状态与健康对照有一定鉴别能力的重要物种:Christensenellaceae_R_7_group(克里斯滕森氏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_005(瘤胃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_010(瘤胃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_013(瘤胃菌属)、Haemophilus(嗜血杆菌属)与Ezakiella(埃扎基拉菌属);2)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发现,各组间代谢组有显着性差异,汉族UC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筛选出2种可被注释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维吾尔族UC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筛选出21种可被注释的潜在生物标志物。Omega-3花生四烯酸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在维吾尔族UC患者中显着降低;微生物多样性与代谢组学关联分析中,在维吾尔族UC患者中发现嗜血杆菌属与N-乙酰半乳糖胺的高度负相关;3)维吾尔族及汉族UC患者粪菌液对UC模型大鼠灌肠后,与对照组相比,两组TNF-α、IL-6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IL-4、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粪便细菌移植组TNF-α、IL-10和IL-4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IL-6水平显着高于汉族粪菌液灌肠组(P<0.05)。在正常大鼠两民族粪菌液灌肠处理组中未观察到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显着变化。结论:维吾尔族及汉族UC患者在肠道微生物结构及粪便代谢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克里斯滕森氏菌属等6种微生物种属可能对维吾尔族U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有一定诊断能力。汉族UC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筛选出溶血磷脂酰丝氨酸类等2种可被注释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维吾尔族UC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筛选出Omega-3花生四烯酸等21种可被注释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且Omega-3花生四烯酸表达水平在维吾尔族UC患者中明显降低。维吾尔族UC患者中嗜血杆菌属与N-乙酰半乳糖胺的高度负相关,嗜血杆菌属很可能通过影响N-乙酰半乳糖胺表达量影响肠粘膜屏障。维吾尔族及汉族UC患者肠道微生物及代谢水平的差异可能通过影响IL-6的表达水平造成疾病表现的差异。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差异与代谢水平间的相互作用及Omega-3、IL-6间的相互影响可能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UC患者特殊临床表现及遗传背景相关。两民族患者粪菌液灌肠在正常大鼠中没有引起炎症因子表达的差异,肠道微生物及其所影响的代谢水平可能是UC疾病的促进因素而不是始动因素。

杨露[10](2020)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国儿童Hp感染率高,且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急剧增长。Hp感染除了会引起胃部疾病外,还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和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多数医学领域学者主张儿童Hp感染需进行治疗。目前抗Hp治疗主要采用以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铋剂结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治疗2周,然而大量长期广谱抗生素的治疗会产生胃肠道菌群失调等副反应,反复根除治疗还容易引起抗生素耐药问题;同时,由于儿童对药物依从性差等原因,儿童Hp感染根除率偏低。儿童Hp临床特点与成人不同,大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出现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不良后果。目前对于哪个年龄段对儿童进行Hp根除治疗仍无定论。欧洲流行病学数据也表明,Hp感染可使肥胖、胃食管反流病及儿童过敏性疾病患者获益,且与炎症性肠病呈负相关。因此,在临床中急需寻找更有利于儿童Hp治疗的方案。目前关于Hp感染与肠道菌群方面研究越来越多,国外有动物试验研究已经证实发现Hp感染可引起未发炎的胃肠道远端肠道菌群明显变化。而Hp感染与人粪便肠道菌群研究也发现与Hp阴性相比,Hp感染样本中α-多样性显着增高、梭状芽孢杆菌及厌氧菌丰度下降、乳杆菌的丰度增加等。成人Hp感染与肠道菌群关系或动物科研试验比较多,而儿童研究尚少,本研究分析儿童抗Hp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Hp感染家庭肠道菌群特征,以期发现儿童Hp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特征菌,指导抗Hp益生菌治疗方案,协助提高儿童Hp根除率,改善患儿消化不良症状,减少根除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研究目的:1.探讨儿童Hp感染及胃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分析特征菌标志物;2.进一步在肠道菌群层面上了解儿童Hp家族易感性及与其关联的特征菌群;3.解析Hp根除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及其特征,以期指导益生菌治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4至14岁消化不良儿童及其父母粪便标本,纳入消化不良儿童进行13C呼气试验、腹部彩超、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胃镜及组织病理等检查,初次以病理结果及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阳性确诊Hp相关性胃炎的病例,纳入幽门螺杆菌胃炎组(HPG),而病理及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均提示Hp阴性,且胃镜下确诊胃炎的儿童病例纳入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炎组(HNG),患儿父母依据13C或14C呼气试验判断Hp情况,同时采集患儿基本信息、病史、家庭信息等。患儿及其父母Hp检测均阳性纳入幽门螺杆菌阳性家系(HP-P家系),反之Hp检测均阴性纳入幽门螺杆菌阴性家系(HP-N家系)。并对Hp胃炎儿童进行一线三联疗法根除治疗,治疗药物及剂量为奥美拉唑(0.6-1.0mg/(kg.d),2次/d)、克拉霉素(15-20 mg/(kg·d),2次/d)、阿莫西林(50 mg/(kg·d),2次/d)或甲硝唑(20 mg/(kg·d),2次/d),对青霉素过敏的儿童需换用甲硝唑,总疗程为2周。随访Hp胃炎患儿治疗后2周、6周粪便标本,并评估根除效果,记录不良反应。同期留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CG)儿童粪便标本,健康对照儿童应用13C呼气试验判断Hp检测情况。该研究已由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QLCH-ET-2017-06,并且参加项目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纳入儿童及其父母大便标本收集并保存在-80℃冰箱并提取DNA,后期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做以下对比分析:1)将HPG、HNG与HCG肠道菌群两两比较;2)对Hp阳性儿童与Hp阴性儿童、Hp阳性父母与Hp阴性父母、Hp家系与Hp阴性家系肠道菌群进行对比。3)将根除治疗前(W0)、治疗后2周(W2)、治疗后6周(W6)粪便及健康对照(HC)肠道菌群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第一部分研究的患儿病例数154例,包括50例HPG患儿、42例HNG患儿及62例HCG儿童,结果显示(1)这三组,尤其是HPG,HNG和HCG中的β多样性分析存在显着差异;(2)与HCG对比,HPG和HNG中的F/B(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均显着降低,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丰度相对较高,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丰度相对较低;(3)与HNG相比,HPG中β变形杆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的丰度较高,而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的丰度较低。(4)通过肠道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发现,HPG和HNG中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和β-内酰胺药物耐药性等代谢途径增加。2.第二部分研究纳入78例家系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0例HP-P家系,38例HP-N家系。(1)HP-P与HP-N家系组中父母、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显着,HP-P家系父母、儿童均可见乳酸杆菌目(Lactobacillales)丰度增高、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巨单胞菌属(Megamonas)或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减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父母标志菌主要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奈瑟氏菌属(Neisseria)及巨单胞菌属(Megamonas),而在儿童肠道菌群变化以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差异为主;(2)本研究同样进行两组家系间对比,发现HP-P组家系中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 parainfluenzae)丰度增高,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假单胞菌(Pseudomonas)、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降低。3.第三部分研究Hp儿童根除治疗后随访2周、6周肠道菌群变化,该研究留取W0 25例粪便标本,治疗2周后W2 23例粪便标本,治疗后6周W6标本留取16例粪便标本。发现根除治疗后2周肠道菌群变化显着,以拟杆菌门、梭状芽孢杆菌下降,变形菌门升高为主,且在停药4周发现,F/B值较前提高,拟杆菌属(Bacteroides)持续下降,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变形菌门中的奈瑟菌属(Neisseria)、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假单孢杆菌目(Pseudomonadales)仍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研究结论:1.儿童Hp感染及胃炎可引起显着肠道菌群变化,儿童胃炎主要引起肠杆菌科、拟杆菌科丰度改变,而Hp感染引起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和巨球形菌属丰度差异。Hp感染可加重胃炎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而这些肠道菌群改变与机体抗生素耐药、药物及营养物质代谢有关,有可能影响Hp感染和胃炎临床治疗效果,这提示了抗Hp感染中应用益生菌辅助治疗的重要性,且为开展更大范围的临床验证和开发益生菌治疗策略打下了基础。2.Hp感染导致家系内肠道菌群显着变化,且HP-P家系中父母、儿童肠道菌群各有特点。该研究表明Hp不仅引起家族各成员感染也同样引起各成员肠道菌群紊乱,因此在对儿童进行抗Hp感染治疗的同时,应提倡全家一起根除治疗策略,降低Hp感染率。3.儿童Hp根除治疗可短期显着改变肠道菌群构成,主要以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下降及变形菌升高为主,且在短时间未恢复至治疗前。对于临床益生菌种类及治疗疗程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23例儿童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临床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3例儿童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临床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龋病发生发展关系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的 SD 大鼠龋病严重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遵义市 3-5 岁无龋和高龋儿童唾液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性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乳牙牙髓切断术在乳牙深龋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病例

(2)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对照缩略表
前言
1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入选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脱落与终止观察标准
    1.5 处方录入及数据规范化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患儿发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3.1.2 证型频次分布
    3.2 数据挖掘处方用药规律
        3.2.1 高频中药频次、频率分析
        3.2.2 高频中药物种、功效分析
        3.2.3 高频中药性味分析
        3.2.4 高频中药归经分析
        3.2.5 高频用药关联分析
        3.2.6 高频用药聚类分析
        3.2.7 方中药物的组合关系
        3.2.8 常见随证加减
    3.3 探讨“荷叶-茯苓”治疗厌食症的作用机制
        3.3.1 荷叶-茯苓活性成分靶点的获取
        3.3.2 小儿厌食症关键靶点的获取
        3.3.3 中药-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分析
        3.3.4 关键靶点PPI网络拓扑分析
        3.3.5 关键靶点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讨论
    1 厌食症病因和发病机制
        1.1 胃肠动力及胃肠粘膜结构变化
        1.2 摄食中枢及胃肠激素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肠道菌群失调
        1.4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2 数据挖掘研究结果的分析
        2.1 厌食症的好发发病年龄及性别分析
        2.2 厌食症的中医常见证型分析
        2.3 厌食症的高频用药分析
    3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
    4 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理法方药
        4.1 病因病机分析
        4.2 以证为本
        4.3 治疗思路
结语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祖国古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3 现代中医学家对小儿厌食症的认识
        3.1 病因病机
        3.2 辩证分型治疗
        3.3 其他个人验方
        3.4 外治法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发表期刊论文
    会议交流论文
致谢

(3)肠道菌群在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多态性有关的HDMTX化疗后粘膜损害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标本收集
    2.3 药物基因多态性测定
    2.4 肠道菌群基因提取、文库构建及序列分析
结果
    3.1 患者特征与粘膜损害情况
    3.2 MTX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粘膜损害
    3.3 药物基因多态性与MTX药代动力学
    3.4 ALL儿童与健康儿童肠道菌群结构差异
    3.5 化疗过程中ALL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
    3.6 HDMTX开始前肠道菌群组成与消化道粘膜损害
讨论
    4.1 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多态性与HDMTX毒副作用
    4.2 肠道菌群结构对化疗药物疗效及毒副作用的影响及机制
    4.3 肠道菌群对ALL患儿长期健康问题的影响
    4.4 微生物菌群疗法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注射用阿奇霉素对儿童肠道菌群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综述 阿奇霉素在儿童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5)基于脑肠轴探讨静宁颗粒对ADHD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ADHD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2 中医药治疗ADHD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3 中医药关于ADHD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二)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共患病
        3 诊断
        4 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与实验研究
    (一) 临床研究: 静宁颗粒对ADHD患儿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二) 实验研究: 静宁颗粒对SHR大鼠胃肠功能、肠道菌群及GAS、MTL受体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2 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
附录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査量表(SNAP-IV)
附录4 Conners父母用问卷
附录5 数字划消测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肥胖的中医认识及现代研究概述
        1 肥胖的病因与发病认识
        2 肥胖的临床治疗概述
        3 儿童肥胖概述
        4 防风通圣散治疗肥胖概述
        5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粪菌移植医学研究进展
        1 粪菌移植的历史沿革
        2 粪菌移植与肠道菌群
        3 粪菌移植的操作过程
        4 粪菌移植与现代临床疾病
        5 粪菌移植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
        6 粪菌移植联合中医药可产生协同作用
        7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正常大鼠肠道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理论探讨及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理论溯源
    3 病因病机
    4 中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概述
    2 ADHD病因研究
    3 ADHD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4 ADHD现代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和实验研究
    研究一 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对ADHD患儿临床疗效及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二 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对SHR大鼠行为学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基于肠道菌群诊治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微生态制剂治疗儿童FAP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儿童FAP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一 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二 儿童FAP的中医药诊治规律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数据库检索式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新疆地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及代谢的多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维吾尔族与汉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研究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研究对象与标本
        1.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1.3 测序实验流程
        1.4 Miseq文库构建及Illumina测序
        1.5 Miseq测序数据处理
        1.6 统计学处理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维吾尔族与汉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粪便代谢组学差异研究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研究对象与标本
        1.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1.3 代谢组学LC-MS实验流程
        1.4 LC-MS数据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维吾尔族与汉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粪便微生物及代谢差异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道炎症影响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分组
        1.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1.3 动物模型建立方法
        1.4 粪菌移植方法及取材
        1.5 ELISA检测实验步骤
        1.6 统计学处理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菌群及代谢差异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1 前言
        1.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本情况
        1.1.2 肠道菌群及检测方法
        1.1.3 幽门螺杆菌与胃部菌群关系
        1.1.4 幽门螺杆菌与肠道菌群关系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1.2.2 方法
    1.3 结果
        1.3.1 样本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1.3.2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1.3.3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构成
        1.3.4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差异菌分析
        1.3.5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分析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基于肠道菌群特征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家族聚集性
    2.1 前言
        2.1.1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家族聚集性
        2.1.2 儿童肠道菌群与家庭关系
        2.1.3 家系肠道菌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样本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2.3.2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父母、儿童肠道菌群影响
        2.3.3 家系组间肠道菌群差异
        2.3.4 家系组间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分析
        2.3.5 家系内儿童与父母肠道菌群相似度分析
        2.3.6 家系内父母与儿童肠道菌群差异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的影响
    3.1 前言
        3.1.1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3.1.2 根除治疗中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1.3 根除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1.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进展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
        3.3.1 样本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3.3.2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
        3.3.3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2周、6周肠道菌群变化
        3.3.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6周与治疗前肠道菌群差异
        3.3.5 动态观察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
    3.4 讨论
    3.5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英文论文一
附英文论文二

四、23例儿童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临床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龋病发生发展关系的初探[D]. 赵梦珺.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的徐辉甫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D]. 明阳灿.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肠道菌群在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多态性有关的HDMTX化疗后粘膜损害中的作用[D]. 林星洁. 山东大学, 2021(12)
  • [4]注射用阿奇霉素对儿童肠道菌群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杨霞. 沈阳医学院, 2021(09)
  • [5]基于脑肠轴探讨静宁颗粒对ADHD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 于庆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D]. 崔丽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基于维生素D作用途径探讨静宁颗粒治疗ADHD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邓家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肠道菌群诊治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文献研究[D]. 付锦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新疆地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及代谢的多组学研究[D]. 刘欢.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1)
  • [10]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D]. 杨露. 山东大学, 2020

标签:;  ;  ;  ;  ;  

小儿肠道菌群紊乱23例临床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