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尼系数增长情况分析

我国基尼系数增长情况分析

一、浅析我国基尼系数的增长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卢现祥,王素素[1](2021)在《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测度、区域差异分解与动态演进——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构建了基于市场化配置程度、市场化运作程度以及市场准入程度三大子系统52个具体指标的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出2005~2018年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综合指数以及三个子系统指数,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了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综合指数总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市场准入程度相对于市场化配置程度以及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区域发展不协调,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东部与中部、东部与西部、东部与东北部区域间差异呈扩大趋势,中部与西部、中部与东北、西部和东北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趋势。本文为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同时为提高中国及四大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孙小雁[2](2021)在《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达2.64亿,占人口总量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1.9亿,占13.5%。121世纪中叶以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可高达30%-50%。人口老龄化将对我国代际赡养关系和老年人的养老带来空前严峻的挑战。老年人由于生理机理衰退,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收入将逐步减少乃至丧失,另一方面他们的基本医疗与长期护理需要将显着增加,如果家庭转移支付与公共转移支付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基本收入,他们极易陷入贫困。论文将重点研究个人、家庭和政府三大主体对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收入差距及收入水平的影响和作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城镇户籍之上附加了各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政策,使得城镇和农村老年人在收入结构、社会保障和养老模式等方面呈现出非常显着的差异。伴随着子女数量减少和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代际赡养关系受到极大挑战,农村以家庭供养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向经济更发达的城镇聚集,农村老龄化程度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城镇,家庭成员将难以向农村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的照料。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已经从主要面向城镇居民提升为覆盖全民,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等正在向一体化的目标迈进,但是,城乡老人的收入差距和养老保障水平差距仍然相当悬殊。为进一步研究近十年城乡老年人收入变化和收入差距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城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收入开展研究,重点考察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两个群体的收入水平、来源和决定因素。第一,论文根据老年人收入来源的三个不同主体,将总收入划分为来源于个人的收入、来源于家庭的收入和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收入。对近年来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收入来源的变化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按城乡、区域等不同维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在城乡、区域、年龄段、性别等维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最大,收入结构差异也非常显着。第二,论文分析了城乡老年人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以及相关因素对不平等的贡献度。本文采用各类不平等指数分别测算全体老年人、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并从两个维度对收入差距进行分解。一是用泰尔指数对老年人的收入差距进行组间组内分解,二是按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按不同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再缩小的趋势,农村内部差距趋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显着缩小,结果总体差距缩小。在各类收入来源中,社会保险转移净收入对总收入的基尼系数综合贡献率最高。第三,论文对老年人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本文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考察了城乡总体老年人、城镇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的个体收入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包括个人自然禀赋和人力资本积累等个人相关因素,家庭相关因素,以及社会支持政策等方面的因素。结果发现城镇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影响因素有显着差异,城镇老年人收入受社会保障制度影响较大,农村老年人则受家庭转移支付的影响较大。第四,论文进一步研究了近年来社会保障在缩小老年人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方面所起的作用,发现社会保障有助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藩篱仍然存在,社会保障受益水平差距悬殊,城乡老年人来自社会保障的收入差距远高于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第五,论文对美国、日本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老年人收入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比较研究。虽然各国国情有所不同,但都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以及国民基本养老金的财政压力,在为老年人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收入保障方面做了很多制度改革,主要包括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维持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求;基本养老金更加注重公平,实现收入再分配功能保证低收入者的经济来源;完善收入最低保障制度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贫困和患病的老年人提供托底保障等。最后,论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实施积极老龄化,提高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继续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提升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公平性与效率;加大对未来老年人的人力资本投入;以及提升中国人口生育率,减缓人口少子老龄化进程等。

陈思晶[3](2021)在《数字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 ——基于地级市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当前正处于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技术不断渗入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均收入稳步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基尼系数不断增大,收入分配状况趋于恶化。随着传统金融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数字金融这一新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探究数字金融发展对当前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开始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对于现阶段推动我国各项政策落地,确保国内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来说,公平与效率应当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从微观与宏观这两大角度着力分析数字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具体路径:微观层面,数字金融主要通过影响居民投资决策、储蓄行为以及职业选择作用于收入分配;宏观层面,数字金融则通过经济增长效应、非均衡效应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作用于居民收入分配。以上各类因素相互关联、此消彼长,并且作用方向各异,因而数字金融影响收入分配的总效应无法进行简单预判,存在多种可能情况。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利用2011年-2018年全国280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分别对两者关系进行线性与非线性模型的实证检验。依据G-J模型理论,实证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存在库兹涅茨效应,当前国内大多数地区尚未跨越钟形曲线拐点,地区内的收入差距仍将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不断增大。利用Hansen(1999)构建的门槛模型,本文发现,当前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效应受到所在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呈现较为显着的非单调双门槛特征,其对收入差距的正向扩大效应起初可能随着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有所增强,而当地区经济发展至更高阶段时,该效应将趋于回落,此时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负面效应将大大减小。基于以上结论,建议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致力于从源头端消灭各地区在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鸿沟;加快当前各区域的数字化进程,努力让各地区实现拐点跨域,使数字金融发挥出降低地区内收入差距的效果;完善政策性数字金融体系建设,努力矫正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造成的不平等,促使我国收入分配朝公平化方向发展。

杨帆[4](2021)在《中国消费不平等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整体偏低,消费中仍存在需求不足问题。随着国家经济力量的崛起,经济增长的对外依存度会降低,增长潜力会倾向于内需,其中内需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面对当前全球经济的新形势新变化,在如新冠疫情等不可控的冲击下,内需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得到凸显,内需不足问题成为了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扩大内需成为了经济工作重点,扩大内需强调的是消费层面。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不平等问题随之而来。相对收入来说从消费角度探讨经济不平等问题优势明显。消费既关乎经济又关乎民生,因此研究并解决我国消费不平等问题是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安定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消费不平等问题。首先基于CFPS微观数据对中国的消费不平等进行测度,然后基于中国的实际国情运用基尼不平等系数的分解方法对中国的消费不平等进行分析,系统揭示导致中国消费不平等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影响消费不平等的因素。之后基于反事实模拟分析方法,探索消费不平等的改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最后对相关的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进行分析,为我国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借鉴。通过上述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从中国消费不平等的测度来看,由于中美两国消费观念的差异,中国的最终消费率远低于美国,同时由于中美两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略低于美国。从中美两国的消费基尼系数对比来看,我国总的消费基尼系数远高于美国,还处于上升趋势。在分项消费中,我国的食品支出、居住支出和医疗保险支出均高于美国,而且食品支出的不平等程度在逐步增加,居住和医疗保险支出的基尼系数相对来说都比较稳定。从中美两国的基尼系数构成分解来看,两国都是食品支出对消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值最高,对消费不平等的影响最大。2、从中国消费不平等的分析来看,通过基于城乡和东中西部的基尼系数分解得出我国的城乡和东中西部的存在是造成我国消费不平等的主要原因,而且都是对食品支出不平等的影响最大。在消费不平等变化分析中,整体是消费集中效应使得基尼系数发生变化,而且其值呈下降趋势,此外结构性效应和综合效应整体也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消费的比重和集中率的变化对基尼系数变化的影响逐渐减小。从消费不平等影响因素分析来看,收入和资产之间的差距是造成居民消费不平等的主要原因。3、从消费不平等的反事实模拟分析来看,基于反事实模拟方法,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投资乘数增大,得出消费不平等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后,会对国内生产总值有间接的正向拉动作用的结论。

余斌[5](2021)在《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快速增长,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深化,历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国际警戒水平线以上,且有不断扩大化趋势。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家直接对居民征收的税种,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2019年新个税改革与往期大不相同,不仅调高起征点的额度,还结合居民家庭考虑,增加六项专项附加扣除,使个税扣除更加“人性化”。此次改革,将以往分类征收模式变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模式,不仅使得个税征收更加公平化,还增加年度汇算清缴功能,多缴多退,少缴立补,让税负更合理。本文以个人所得税分配效应为主线,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整理F市、江西省、北京市、全国数据,采用Python编程,计算改革前后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效应的基尼系数指标、MT指数指标和平均税率指标,通过分析这几个指标来测算个人所得税在改革过程中调节收入分配的具体效应。从测算的这几个指标来看,新税制下个人所得税实行会弱化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同时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类型、不同收入群体其收入分配效应也不一样,城市越发达、收入越高、缴税比重越重,调节能力越强。接着整理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效应相关理论文献,结合笔者工作实际分析个人调节收入分配效应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思路。本文构思及主要逻辑结构分为:第一章导论,导论章节主要叙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总结相关理论观点,概括文章框架和思路;第二章相关理论,主要从个税基本概述和收入分配相关理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并介绍基尼系数、MT指数、平均税率原理及计算公式;第三章实证研究,本部分主要以F市、江西省、北京市数据为测算实例,利用基尼系数、MT指数、平均税率等指标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类型、不同收入群体之间个税分配效应差异,并得出相应;第四章,整理归纳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并结合笔者工作实际,分国家层面、企业层面、个人层面分析个税调节收入分配效应弱的原因;第五章,根据前文提出的问题,结合新个人所得税相关政策依据并结合文献资料、笔者工作经验,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个税调节收入分配效应的对策。

黄泽[6](2021)在《强人类活动区水循环驱动机理及耦合建模研究》文中认为水循环过程是区域水资源演化的基础,自然水循环过程包含降水、径流、蒸发等要素。近年来,受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及日益剧烈的人类活动影响,水循环过程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强,水循环的模式也正向着“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式。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的增长及经济的高度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首都经济圈”,包含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同时,京津冀地区位于海河流域,该流域是中国水资源量严重短缺的地区,也是人类活动影响最强的区域之一,水循环的二元演变属性在京津冀地区尤为明显。尽管南水北调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的用水压力,但是区域的整体水安全性及空间均衡性仍存在较大问题。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可以归结为水循环过程的失衡问题,为了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区域水循环过程进行调控。而开展区域水资源调控的基础是定量解析变化环境下京津冀地区的水循环通量及变化机理。同时,精准识别出水循环演变过程的驱动因子是关键因素。在社会水循环过程中,社会端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包含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这两类因素产生的效应与自然水循环过程的梯度是相背离的。对于自然水循环过程而言,水是自上而下、由高向低的区域演进,而人类活动的取用水过程是将水资源向利用效率更高出提取。因此,建立二元水循环关键过程的数学表达,分析区域水安全的时空现状并进行相应的调控可以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相应的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水循环的多年变化规律,利用趋势检验法和交叉小波变换的方法分析了区域多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本文探寻了强人类活动区二元需水高程的耦合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其合理性。针对社会需水高程的计算,本文采用了能量转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现有研究中的空间尺度较大、缺乏理论公式等问题。利用经典物理学做功的思想,计算区域社会高程的空间分布。同时,本文选用综合指数法及洛伦兹曲线,分析了区域二元水循环模式下的水安全及空间均衡情况。最后,本文采用非线性规划,以2035年为目标年份,针对京津冀地区的水安全及空间均衡性开展调控。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在2000年后,对区域水循环要素宏观表现的影响并不显着,水循环要素变化的驱动力由传统的一元驱动向二元驱动转变。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水资源需求场理论,构建了京津冀地区2000-2015年的需水格局分布图,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多年来需水格局变化较为明显,集中体现在北京及天津地区的需水强度有显着增长,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明显增大。同时,本文利用表征社会发展的多项指标,构建了京津冀地区2000-2015年的社会发展强度图,通过对比分析可知,社会经济发展是区域需水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其中,20世纪初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是改变区域需水格局的主要驱动力。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减缓,第三产业经济总量的增加值成为了区域需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基于能量转换思量的社会需水高程空间分布合理,将社会需水高程与自然地理高程耦合并进行汇流计算,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区域汇流有较大影响,耦合高程汇流结果与实际情况最为接近,较好地反应了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京津冀地区水安全总体情况较好,但空间均衡性较差。结果表明,经调控后,京津冀地区水安全及空间均衡性均能达到较好状态。

张剑锋[7](2021)在《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腐败是全球性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政治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腐败特点,党和政府针对不同阶段的腐败问题,采取不同的腐败治理政策和措施,取得明显效果,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的腐败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腐败治理取得新的成效。对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学者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由于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时段、研究区域的选择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概括起来,大致包括腐败治理有利于经济发展、腐败治理不利于经济发展、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无相关性等结论。对于中国的腐败治理来说,中共十八大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大了腐败治理力度,腐败治理取得了显着成效,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即由长期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骤然降速,且与中共十八大以来高压反腐的时间段重合,国内外都出现了“反腐败导致中国经济下滑”的论调。所以,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需要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学界关于十八大以来的腐败治理是否影响经济发展的争论,实质上反映了对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认识分歧。十八大以来经济增速放缓似乎证实了“腐败有效论”或“反腐有害论”,而主张“腐败有效论”或“反腐有害论”者则似乎刻意回避将之与腐败治理相联系,显示出逻辑论证前后矛盾的窘境。因此,厘清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关系,对于统一思想认识,完善腐败治理,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1)对腐败治理的概念、腐败治理的度量、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相关性的内涵等方面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对国内外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探索,西方经济学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此外,还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腐败治理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机理。(2)对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进行总体分析。首先,对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主要从腐败治理举措、腐败治理的成效、中国腐败治理在世界反腐败数据中心的排名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对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3)对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进行模型建构。对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检验,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入手,考虑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直接相关性,然后考虑主要经济发展要素,重新构建模型,检验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间接相关性,对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进行了实践分析,并对腐败治理与基尼系数、居民幸福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4)对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差异化检验。为了验证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腐败治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不同时间是否不同,就需要对腐败治理对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差异化分析。选择研究样本与研究变量,构建静态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传导机制模型、时间效应模型,采用合适的检验方法对各个模型进行检验,并且对检验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静态面板的角度还是动态面板的角度,腐败治理均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通过逻辑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具有复杂的相关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存在相互决定的关系,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对腐败治理有决定作用。经济发展为腐败治理提供了前提和依据,决定了腐败治理的目标和方向,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政风建设,为腐败治理的成败提供了客观标准。另一方面,腐败治理为经济发展提供直接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腐败治理对经济发展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2)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复杂相关性关系主要表现在:腐败治理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是经济发展不是腐败治理的原因,二者存在由腐败治理到经济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既存在直接相关性,也存在间接相关性。腐败治理力度与经济发展各要素的影响强度不同,其中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程度最高。腐败治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时间累积效应,即不仅会对当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还会对后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到滞后二期时会表现较弱。(3)基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正相关的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腐败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即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推动腐败治理,以投资领域为重点构建新时代新型政商关系,以民生为导向矫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腐败治理体系。本文创新点主要有:(1)视角创新。从经济发展视角研究中共十八大以来的腐败治理,具有视角创新性。首先,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角度,梳理了中外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想和理论,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者关系角度,分析了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初步构建了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框架。其次,基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结论,紧扣当前腐败治理影响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提出完善腐败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2)观点创新。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具有复杂的相关性关系的观点具有创新性。中共十八大以来的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腐败治理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是经济发展不是腐败治理的原因,二者存在由腐败治理到经济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既有直接相关关系,也有间接相关关系。腐败治理力度与经济发展各要素的影响强度不同,其中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程度最高。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作用存在着时间累积效应。中国目前应坚持和完善腐败治理,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3)方法创新。从实证角度对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的方法具有创新性。首先是从整体上对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进行了相关性实证分析,然后对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进行了差异化检验,在具体检验时,构建静态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传导机制模型、时间效应模型等多种模型,选取相关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利用经济学计量方法,用相关数据分析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指数之间的复杂关系。

钱金溜[8](2021)在《个人所得税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测度研究》文中提出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了由人们温饱不足逐步向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跨越,国际经济影响力大大提升,地位空前绝后地上升。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但十六年以来我国全国基尼系数始终位于警戒线0.4之上,反映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差距明显等问题。同时虽然我国居民的收入来源逐渐丰富,但工资薪金收入还是占比较大,个人所得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逐步的完善,更好地发挥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最新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对免征额、税率和专项附加扣除及征收方式进行了调整。本文首先研究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选用ELES模型测算不同城市居民的基础消费支出,然后再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分别测算基尼系数和MT指数。本文在主体的实证分析部分,选取不同年份地方统计年鉴按不同水平分组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项目消费支出数据,运用分组收入消费数据构建ELES模型,得出不同城市居民年基本消费支出。在获取宏观经济与房地产数据库不同城市不同地段的住房租金水平,选取中间地段的住房租金作为不同城市的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建议标准。然后基于地方统计年鉴的分组收入数据通过代数的方法计算出城市与农村基尼系数,同时基于CFPS数据整理出不同省份的居民收入结构,分析不同地区居民总体综合所得、经营所得、财产所得及各项占比,同时根据各项税后收入推算各项税前收入,得出综合所得个税额、经营所得个税额、财产所得个税额及各项占比。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居民的总综合收入占总收入的70%以上,个人对综合收入征税占总收入的50%以上。基于现行的扣除标准和建议的标准通过CFPS数据对新旧的个人所得税税法标准及不同的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分不同家庭规模模拟新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结果表明无专项附加扣除的新个税制度下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强于有专项附加扣除的新个税制度下的收入再分配效应,除辽宁省外,家庭人口规模为1人与家庭人口规模大于等于2人的对比分析可得,增加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对家庭人口规模为1人的调节程度更大。本文论证分析结果得出一线城市的居民基本消费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主打旅游产业的城市的食品衣着消费偏高,带动总体的消费水平略高于同等城市。相对其他城市而言,一线城市的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是能够促进个人所得税更好地发挥收入再分配效应,除一线城市以外的其他省会城市的住房租金扣除标准可能略微偏高,不同地区相关部门可根据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地区的住房租金的现有水平综合考量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一般而言,增加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比未增加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对居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要略弱,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减弱了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不同的城市一方面要考虑居民基础的生活必需成本,生活成本较高的城市,对应高昂的房租,可以考虑在设定的标准下略微提高住房租金的扣除额;生活成本较低的城市,通常对应较低的房租水平,可以考虑在设定的标准下略微降低住房租金的扣除额。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应该设计更加人性化、富有弹性的费用扣除机制。虽然增加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比未增加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对居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要略弱,但增加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是个税发挥其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必要条件。

赵湘[9](2021)在《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重庆市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直接影响了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看病难,看病贵”仍旧是人们就医的重要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在中心城区三甲医院的高度集中与城镇基层医疗设备不足、卫生技术人员水平不高形成了鲜明对比。大量常见病患者由于对基层医疗缺失信任度而选择舍近求远地涌入三甲医院,给三甲医院的运营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也未得到充分利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负面影响。要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这一目标,全面、系统的分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梳理和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文章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描述统计法、实证分析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阐述了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问题,再对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建议。由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近几年各类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增长较快,但存在区域间配置不平衡、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资金投入占比较小等问题。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本文分别运用了基尼系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医疗卫生资源公平性和效率进行测算,从而得出结论:第一,按人口分布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度整体较高,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有待优化。第二,各区县综合效率值差异较大,全市有80%的区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为非DEA有效,总体上来看都市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相对于渝东北城镇群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要高一些。第三,医疗卫生资源技术效率偏低,卫生资源利用能力不足。最后,在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思考、分析下,提出以下优化建议,即强化政府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职能;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区域卫生合理规划,提升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有助于推进重庆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合理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存量和增量,从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胜宝[10](2021)在《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体系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明确指出,人工智能具有显着的溢出效应,将进一步带动其他技术的进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突破,正在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的新机遇、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新引擎。由此,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人工智能产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行业发展动力不同于传统行业的要素驱动及投资驱动,而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导向的创新驱动。创新作为我国“十三五”规划期间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引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提升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是推动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要素,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支撑。因此,科学测度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状、探究其空间集聚效应、描述其空间非均衡特征对于促进区域间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的转移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首先,本文依据相关理论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包含层次分析法、序关系分析法、熵值法与理想解法的单一测度方法集、包含均值法、最满意组合法与Gini准则法的组合测度方法集,进而通过模型遴选,采用组合动态测度方法对我国30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及西藏)2008~2017年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得出综合测度值,进而依据测度结果从时间及空间角度分析其演化规律;其次,采用标准差椭圆技术研究了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集聚的区位分布及其演变趋势;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集聚模式及其演化趋势展开进一步分析。最后,利用Dagum基尼系数测算了我国整体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尼系数,利用其分解方法计算出四大板块区域内与区域间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尼系数,并进一步明确了差异的来源及其贡献度;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我国整体及四大板块2008~2017年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分布动态演化趋势展开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整体、四大板块及省域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各准则层均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长速度呈现自主创新活力>自主创新质量>创新支撑能力的态势。(2)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集聚效应显着。整体呈现东北(偏北)—西南(偏南)的空间格局;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模式为主,其中高-高集聚主要位于东部地区,低-低集聚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及东北部分地区。(3)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非均衡性显着,且程度逐渐加深。从区域内来看,除东北地区以外,其余板块区域内差异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始终最高;从区域间差异来看,四大板块任意两个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东部与西部区域间差异程度最高。从差异来源及贡献度来看,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整体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从极化趋势来看,全国总体、东部地区及西部地区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呈现多极分化趋势,东北地区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中部地区始终保持单极分布。

二、浅析我国基尼系数的增长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我国基尼系数的增长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测度、区域差异分解与动态演进——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数据说明
    (三)测算方法
三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测算结果分析
    (一)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综合指数以及子系统指数的特征
    (二)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区域特征
    (三)中国各省份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
四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
    (三)三个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
五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分布动态及演进
    (一)研究方法
    (二)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分布动态及演进
    (三)四个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分布动态及演进
    (四)三个子系统的分布动态及演进
六结论与建议

(2)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与养老保障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理论
        四、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老年人收入来源的研究
        二、关于老年人群体收入差异的研究
        三、关于老年人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四、老年人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与差异研究
    第一节 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一、老年人收入来源分类
        二、来源于个人的收入
        三、来源于家庭的收入
        四、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收入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城乡老年人收入变化趋势比较
        二、城镇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比较
    第三节 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二、东中西部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第四节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二、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第五节 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差异
        一、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变化及来源差异
        二、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收入结构变化差异
    第六节 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城乡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一、个人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二、家庭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三、政府对老年人收入保障的作用
第四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测度收入差距的指数
        二、泰尔指数分解法
        三、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的方法
    第三节 城乡老年人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的实证分析
        一、城乡总体老年人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二、城镇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三、农村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及其变化趋势
    第四节 老年人不同人群组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第五节 各类收入来源对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一、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二、城镇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三、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对总体基尼系数边际效应的动态分析
    第六节 社会保障对老年人收入差距作用的分析
第五章 城乡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构建
        三、数据来源与说明
    第二节 城乡总体老年人的收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基本描述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总体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基本描述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城镇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第四节 农村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基本描述
        二、个人、家庭和政府对农村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第五节 生命历程视角下老年人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六章 发达国家保障老年人收入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第—节 美国老年人的收入与社会保障
        一、美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与收入差距
        二、美国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与政策
        三、对美国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二节 日本老年人的收入与社会保障
        一、日本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与收入差距
        二、日本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与政策
        三、对日本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三节 英国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制度
        一、英国养老金制度
        二、英国老年人的其他收入保障制度
        三、对英国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的评价
    第四节 美日英三国养老收入保障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数字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 ——基于地级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结构安排
    1.3 创新与不足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研究的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数字金融概述
        2.1.1 数字金融的概念界定
        2.1.2 数字金融的发展体系
        2.1.3 数字金融的测度方法
        2.1.4 数字金融的现实意义
    2.2 数字金融与收入分配的问题研究
        2.2.1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2.2.2 数字金融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
        2.2.3 数字金融与农村减贫相关研究
        2.2.4 数字金融影响收入分配的路径机制
    2.3 小结
3 数字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特征事实
    3.1 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
        3.1.1 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的度量与指标体系
        3.1.3 我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评价
    3.2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与变化趋势
        3.2.1 我国收入分配的总体状况
        3.2.2 基尼系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3.2.3 我国收入分配的地域差异
    3.3 我国收入分配与数字金融发展的整体对照
    3.4 小结
4 数字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分配的机理分析
    4.1 经典理论模型基础
        4.1.1 Greenwood& Jovanovic(1990)模型
        4.1.2 Galor& Zeira(1993)模型
    4.2 微观层面路径分析
        4.2.1 投资决策
        4.2.2 职业选择
    4.3 宏观层面路径分析
        4.3.1 经济增长效应
        4.3.2 非均衡效应
        4.3.3 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4.4 综合影响
    4.5 小结
5 数字金融发展与居民收入分配:实证检验
    5.1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5.1.1 变量选择
        5.1.2 数据说明
    5.2 线性模型
        5.2.1 模型设定
        5.2.2 实证结果讨论
    5.3 库兹涅茨模型
        5.3.1 模型设定
        5.3.2 实证结果与讨论
        5.3.3 稳健性检验
        5.3.4 基于城乡的异质性分析
    5.4 小结
6 数字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分析
    6.1 门槛回归方法介绍
    6.2 门槛回归模型设定
    6.3 门槛变量说明
    6.4 实证分析与讨论
    6.5 门槛模型估计
    6.6 门槛变量区域划分
    6.7 小结
7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4)中国消费不平等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2章 基尼系数测度指标和基尼系数分解方法的介绍
    2.1 基尼系数不平等测度指标介绍
    2.2 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介绍
        2.2.1 基尼系数消费构成分解方法介绍
        2.2.2 基尼系数人口组分解方法介绍
        2.2.3 基尼系数变化分解方法介绍
        2.2.4 基尼系数回归方程分解方法介绍
    2.3 小结
第3章 中国消费不平等的测度
    3.1 数据来源
    3.2 中美消费现状对比分析
        3.2.1 中美宏观消费状况对比分析
        3.2.2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对比分析
    3.3 中美消费基尼系数对比分析
        3.3.1 中美总消费基尼系数对比分析
        3.3.2 中美分项消费基尼系数对比分析
        3.3.3 中美消费基尼系数消费构成对比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中国消费不平等的分析
    4.1 消费不平等原因分析
        4.1.1 城乡分析
        4.1.2 东中西部分析
    4.2 消费不平等变化分析
    4.3 消费不平等影响因素分析
        4.3.1 构建回归方程
        4.3.2 回归方程分解
    4.4 小结
第5章 消费不平等改善的模拟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分析结果
        5.2.1 对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
        5.2.2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相关政策分析及建议
    6.1 收入分配政策
    6.2 社会福利政策
        6.2.1 食品政策
        6.2.2 住房政策
        6.2.3 医疗政策
    6.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5)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
2 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
    2.1 个人所得税概述及功能定位
        2.1.1 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概念
        2.1.2 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
    2.2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
        2.2.1 收入分配相关理论
        2.2.2 税收公平理论
        2.2.3 最优所得税理论
    2.3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征收模式对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
        2.3.2 费用扣除对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
        2.3.3 税率累进性对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
    2.4 相关指标说明和计算公式
        2.4.1 基尼系数
        2.4.2 MT指数
        2.4.3 累进性K指数
        2.4.4 平均税率
3 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3.1 江西省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3.1.1 江西省居民收入与全国居民收入收入对比
        3.1.2 江西省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3.2 江西省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的测算
        3.2.1 个人所得税总体收入分配效应的测算——以江西省为例
        3.2.2 不同收入人群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
        3.2.3 不同收入类型的个税收入分配效应
        3.2.4 不同地区的个税收入分配效应
4 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调节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4.1 国家层面
        4.1.1 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低
        4.1.2 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较繁琐
        4.1.3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不灵活
        4.1.4 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差异
        4.1.5 个人所得税征管效率低
    4.2 企业层面
        4.2.1 财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加强
        4.2.2 申报数据真实性有待加强
    4.3 个人层面
        4.3.1 公民纳税意愿低
        4.3.2 自行申报难度大
5 完善个人所得税发挥调节收入分配效应的建议
    5.1 国家层面
        5.1.1 优化税率结构,调整边际税率
        5.1.2 以分类综合税制为过渡,推动综合税制发展
        5.1.3 引入物价指数,建立动态费用扣除调节机制
        5.1.4 优化个税激励机制,提高税收遵从度
        5.1.5 推广信息治税,提高个人所得税征管效率
        5.1.6 紧抓新税制契机,探索以家庭为主体纳税制度
    5.2 企业层面
        5.2.1 加强与涉税专业代理机构合作,强化税收风险管理
        5.2.2 注重继续教育,完善企业财务人才培养机制
        5.2.3 完善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5.3 个人层面
        5.3.1 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纳税遵从度
        5.3.2 申报信息交叉核对,提高申报准确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强人类活动区水循环驱动机理及耦合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区概况
        1.2.1 自然概况
        1.2.2 社会经济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自然水循环过程研究进展
        1.3.2 社会水循环过程研究进展
        1.3.3 二元水循环理论研究进展
        1.3.4 区域用水量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1.3.5 水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3.6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研究进展
    1.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京津冀地区水循环演变及驱动因素
    2.1 引言
    2.2 水循环演变规律研究方法
        2.2.1 趋势分析方法
        2.2.2 序列相关性分析
    2.3 京津冀地区水循环演化分析
        2.3.1 降水序列分析
        2.3.2 径流序列分析
        2.3.3 蒸发序列分析
    2.4 京津冀地区水循环驱动因素分析
        2.4.1 降水影响因素分析
        2.4.2 径流影响因素分析
        2.4.3 蒸发影响因素分析
        2.4.4 演化及驱动因素总结分析
    2.5 本章小节
3 自然-社会水循环驱动机制与量化方法
    3.1 引言
    3.2 水资源需求场定义及数学表达
    3.3 基于水资源需求场理论的京津冀地区需水强度变化及分析
    3.4 京津冀地区需水变化驱动力分析
        3.4.1 熵权法确定权重
        3.4.2 社会发展场构建
        3.4.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需水驱动因素识别
    3.5 本章小节
4 强人类活动区水循环耦合建模
    4.1 引言
    4.2 基于能量转化的社会需水高程确定
    4.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京津冀地区县级需水量划分
        4.3.1 传统拟合模型
        4.3.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拟合模型
        4.3.3 模型效果比较及分析
        4.3.4 京津冀地区县级区域需水量划分
        4.3.5 模型误差调整及分析
        4.3.6 不确定性分析
    4.4 不同转化率情况下的社会需水高程空间分布
    4.5 二元高程耦合及汇流分析
        4.5.1 北京市出入境水量分析
        4.5.2 天津市出入境水量分析
        4.5.3 汇流总结及不确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节
5 水循环二元演变时空诊断与调控
    5.1 引言
    5.2 水循环时空安全诊断方法
        5.2.1 综合指数法
        5.2.2 水资源空间均衡计算方法
    5.3 京津冀地区水安全诊断
        5.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2 评价模型参数确定
        5.3.3 指标权重确定
        5.3.4 京津冀地区水安全多维诊断
        5.3.5 南水北调工程对区域水安全的影响
    5.4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空间均衡及协调度分析
        5.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2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空间均衡性分析
        5.4.3 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协调度计算及均衡性分析
    5.5 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京津冀地区水安全调控
        5.5.1 人口及经济发展情况预测
        5.5.2 京津冀地区水安全调控
        5.5.3 京津冀地区空间均衡性调控
    5.6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1.2.1 文献综述
        1.2.2 文献评述
    1.3 核心观点与理论支点
        1.3.1 核心观点
        1.3.2 理论支点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腐败治理
        2.1.2 经济发展
        2.1.3 相关性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探索
        2.2.3 西方经济学关于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借鉴
    2.3 本章小结
3 腐败治理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机理分析
    3.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三者的互动关系
        3.1.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3.1.2 社会结构的层次和层次态发展
    3.2 腐败治理影响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3.2.1 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
        3.2.2 腐败治理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
        3.2.3 腐败治理对经济发展的间接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总体分析
    4.1 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的举措与成效
        4.1.1 腐败治理的举措
        4.1.2 腐败治理的成效
        4.1.3 基于世界反腐败数据中心的中国腐败治理分析
    4.2 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的总体分析
        4.2.1 经济增长状况
        4.2.2 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消费状况
        4.2.3 投资质量状况
        4.2.4 对外贸易状况
    4.3 本章小结
5 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统计检验
    5.1 模型构建、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直接相关性检验
        5.2.1 平稳性检验
        5.2.2 E-G协整检验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5.3 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间接相关性检验
        5.3.1 考虑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因素的腐败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5.3.2 腐败治理通过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结果分析
    5.4 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检验
        5.4.1 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实践一致性检验
        5.4.2 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指数一致性检验
    5.5 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模型解析
        5.5.1 直接相关性解析
        5.5.2 间接相关性解析
        5.5.3 因果相关性解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差异化检验
    6.1 样本及变量选择
        6.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1.2 变量选择及统计
    6.2 模型设定及检验
        6.2.1 静态面板模型
        6.2.2 动态面板模型
    6.3 腐败治理影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差异
        6.3.1 模型构建
        6.3.2 检验结果
    6.4 腐败治理影响经济发展的“时间效应”模型
        6.4.1 模型构建
        6.4.2 时间效应模型检验
    6.5 稳健性检验
        6.5.1 采用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
        6.5.2 运用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对策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推动腐败治理
        7.2.2 以投资领域为重点构建新时代新型政商关系
        7.2.3 以民生为导向矫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7.2.4 建立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腐败治理体系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个人所得税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图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个人所得税费用的相关理论
    2.1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
        2.1.1 个人所得税所得的界定
        2.1.2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概念
        2.1.3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内容
        2.1.4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原则
    2.2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2.2.1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概念
        2.2.2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内容及标准
        2.2.3 个人所得税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
        2.2.4 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意义
第3章 居民的收入差距现状及基本消费支出测算方法
    3.1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3.1.1 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3.2 城市居民基础消费支出的测算方法
        3.2.1 剩余收入法
        3.2.2 ELES模型测算居民基础消费支出
第4章 城市居民基础消费支出测算
    4.1 广州市城市居民基础消费支出的测算
        4.1.1 数据的获取
        4.1.2 ELES模型估计结果及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建议标准
    4.2 合肥市城市居民基础消费支出的测算
        4.2.1 数据的获取
        4.2.2 ELES模型估计结果及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建议标准
    4.3 长沙市城市居民基础消费支出的测算
        4.3.1 数据的获取
        4.3.2 ELES模型估计结果及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建议标准
    4.4 沈阳市城市居民基础消费支出的测算
        4.4.1 数据的获取
        4.4.2 ELES模型估计结果及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建议标准
第5章 居民收入再分配的效应测度分析
    5.1 基于宏观数据的居民收入分配的效应测度分析
        5.1.1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5.1.2 不同城市基尼系数的测算
    5.2 基于微观数据的居民个税收入再分配的效应测度分析
        5.2.1 基于微观数据下分地区收入结构
        5.2.2 相关的理论基础
        5.2.3 数据的获取
        5.2.4 基于微观数据的不同省份个人所得税收入再分配的效应分析
    5.3 结果分析与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基于居民人均基础消费支出的结论
        6.1.2 基于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结论
    6.2 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建议
        6.2.1 宏观经济视角下住房租金扣除标准建议
        6.2.2 和谐社会视角下住房租金扣除标准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医疗卫生资源
        2.1.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2.1.3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2.1.4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
    2.2 医疗卫生配置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市场失灵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3 研究综述
        2.3.1 关于卫生资源及配置标准和现状硏究
        2.3.2 关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
        2.3.3 关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
        2.3.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3.1 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3.2.1 重庆市基本情况
        3.2.2 医疗卫生资源总体投入情况
        3.2.3 重庆市各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分布情况
    3.2 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情况
        3.2.1 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产出
        3.2.2 重庆市各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产出
    3.3 小结
第四章 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分析
    4.1 方法的选择与指标的构建
        4.1.1 公平性评价的方法选择与指标确定
        4.1.2 效率评价的方法选择与指标确定
    4.2 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分析
        4.2.1 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基尼系数分析
        4.2.2 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4.2.3 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4.3 小结
第五章 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的建议
    5.1 强化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职能
        5.1.1 加大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投入
        5.1.2 强化政府监督
        5.1.3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5.2 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5.2.1 调控医疗资源配置总量及结构
        5.2.2 促进医疗资源配置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5.3 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提升卫生资源利用率
        5.3.1 确立区域卫生规划,把握好医疗资源配置基本原则
        5.3.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5.3.3 加强各区域医疗卫生机构联系
        5.3.4 建立公立医院管理机构,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10)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人工智能
        二、人工智能产业
        三、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创新理论
        二、综合评价理论
        三、产业集聚理论
        四、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
第三章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第一节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代表性原则
        三、客观性原则
        四、可行性原则
    第二节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理论依据
        一、创新支撑准则层
        二、创新活力准则层
        三、创新质量准则层
    第三节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创新支撑准则层
        二、创新活力准则层
        三、创新质量准则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
    第一节 测度方法
        一、单一测度方法
        二、组合测度方法
        三、测度结果合理性检验
        四、动态组合测度方法
    第二节 测度对象、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一、测度对象
        二、数据来源
        三、数据标准化
    第三节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
        一、单一测度结果
        二、组合测度结果
        三、动态测度结果
    第四节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结果分析
        一、整体分析
        二、分维度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集聚测度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标准差椭圆技术
        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节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集聚区位分布
    第三节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集聚模式
        一、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非均衡测度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
        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
    第二节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区域差异及来源
        一、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差异
        二、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区域内差异
        三、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区域间差异
        四、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异来源及贡献度
    第三节 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布动态演进
        一、全国整体分布动态演进
        二、四大板块分布动态演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四、浅析我国基尼系数的增长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测度、区域差异分解与动态演进——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卢现祥,王素素. 政治经济学季刊, 2021(02)
  • [2]中国城乡老年人收入:个人、家庭和政府的作用[D]. 孙小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3]数字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 ——基于地级市的实证研究[D]. 陈思晶. 浙江大学, 2021(09)
  • [4]中国消费不平等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杨帆.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余斌.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强人类活动区水循环驱动机理及耦合建模研究[D]. 黄泽. 吉林大学, 2021(01)
  • [7]中共十八大以来腐败治理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实证研究[D]. 张剑锋.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8]个人所得税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测度研究[D]. 钱金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 赵湘.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10]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体系研究[D]. 张胜宝.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标签:;  ;  ;  ;  ;  

我国基尼系数增长情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