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拱隧道衬砌病害及治疗

多拱隧道衬砌病害及治疗

一、连拱隧道衬砌病害及其处治(论文文献综述)

薛晓辉[1](2020)在《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黄土隧道受开挖卸荷、地表强降雨、农田灌溉、人为活动、沟谷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富水段,导致围岩劣化程度较高,诱发隧道衬砌开裂、剥落、渗漏水、空洞等病害的形成,严重威胁隧道服役性能。为深入研究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的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研究富水黄土隧道结构劣化规律,建立了修正的荷载-结构理论模型,并从细观、宏观角度分析了围岩劣化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而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从围岩-结构相互作用角度研究不同富水工况下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搭建了服役性能监测系统,提出了病害综合处治技术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典型富水黄土隧道工程案例,采用多种手段对衬砌裂缝、渗漏水、空洞及层间脱空状况进行现场调研,总结分析裂缝几何形态及分布位置、渗漏水类型及分布位置、空洞及层间脱空的轴向尺寸的基本特征,并定性分析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的表现形式及基本模式,为研究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方法提供基础性资料。(2)基于现有黄土隧道荷载结构计算理论,考虑裂缝宽度w、裂缝深度d、富水体厚度h0、空洞半径r0等参数对衬砌结构荷载分布的影响,建立修正的荷载-结构分析理论模型,并辅以数值模拟手段验算了52种工况,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能够客观、准确地揭示富水黄土隧道衬砌结构性能劣化规律,为衬砌结构性能劣化处治提供理论支撑。(3)采用高精度μCT扫描系统对不同含水量及浸水时间下黄土孔隙度、各向异性度等细观参数进行测试,并利用多种室内试验手段对不同浸水时间下黄土黏粒含量、Zeta电位、离子浓度、抗剪强度等宏观参数进行分析,从而从宏细观角度全面揭示富水黄土隧道围岩性状劣化影响因素及规律,进一步诠释了黄土强度随浸水时间呈“勺形”变化并在浸水第5d达到最低值的根本原因,为确定围岩劣化处治最佳时机提供理论支撑。(4)研发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物理模型试验系统,依托实际工程,设计地表水下渗、周边裂隙水入渗、地下水位上升等富水工况,通过量测隧道围岩压力、衬砌结构弯矩、轴力及整体变形等参数,从结构-围岩相互作用角度揭示了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规律,并以深埋两车道隧道为例,给出了围岩注浆范围为4m、重点加固拱脚及仰拱部位的劣化控制标准。(5)采用“振弦式传感器+分布式光纤”相结合的手段、“洞内有线+洞外无线”的组网方式搭建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监测系统,依托实际工程,利用该监测系统对隧道围岩、初支、衬砌结构服役性能进行全面监测,并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对比拟合,进一步揭示了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规律。(6)在已有黄土隧道病害处治技术基础上,依托实际工程,提出了基于地下水平衡理论的可控注浆加固技术与基于碳纤维编织网的衬砌病害快速修复技术,并利用现场观察、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其处治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形成了富水黄土隧道病害综合处治技术体系,为制修订富水黄土隧道病害处治技术规范提供借鉴。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下,富水黄土隧道围岩性状劣化度高,导致隧道结构受力不均衡,严重威胁服役性能,研究不同富水工况下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的劣化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处治措施,可为黄土地区公路隧道设计施工及运营养护提供技术支撑。

张国栋[2](2019)在《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施工阶段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规模的扩大,公路隧道数量急剧增长。受地形及占地等因素的影响,连拱隧道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修建的连拱隧道大多以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为主,随着运营时间的延长,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暴露出严重的病害问题。随后,复合式中墙连拱隧道逐步被应用到连拱隧道的设计与施工中。相比于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复合式中墙连拱隧道运营过程中的工作状态整体表现相对较好。由于该隧道形式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其力学机理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依托在建的金子尖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工程,基于文献查阅、现场调研、数理统计、数值分析和现场监测等手段对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及受力特性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揭示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结构力学机理,并为运营阶段隧道结构病害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1、结合8座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病害检测数据,与查阅的整体式直中墙隧道和分离式隧道衬砌病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获取了复合式曲中墙隧道衬砌病害的一般规律,并对其病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隔墙附近复杂的围岩-支护作用关系是导致连拱隧道中隔墙一侧病害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2、基于数值方法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中隔墙及支护结构受力、位移的变化规律,并且对比分析了复合式曲中墙与整体式直中墙连拱隧道施工阶段中隔墙及支护结构受力、位移变化规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偏压对复合式曲中隔墙及支护结构受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隧道产生向浅埋侧的整体位移,浅埋侧周边收敛增大,外拱腰与边墙相接的位置易产生纵向裂缝,同时偏压加剧了中隔墙向浅埋侧的偏转,墙顶和墙脚的相对位移增大,易引发病害的产生,地形偏压和施工造成的偏压使中隔墙偏压状况加剧,先开挖一侧中墙应力值大于后开挖一侧。(2)通过对复合式及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的对比分析发现,复合式中墙的墙体位移更小,以墙脚为例,复合式中隔墙墙脚竖向位移为整体式的30%,横向位移为整体式的20%,复合式中墙的墙身各部分的相对位移更小。整体式中墙的墙顶和墙脚处易产生病害,这与第二章的病害调查结果一致;复合式中墙相比整体式中墙承受的应力值相对较小,中隔墙最大应力为整体式的70%,支护结构为整体式的90%,但是复合式曲中墙的墙身中部及墙顶仍然是病害的高发区。(3)基于现场监测手段对金子尖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中隔墙、支护结构的力学特性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隧道上覆偏压地层显着影响隧道结构受力性能,隧道整体产生了向浅埋侧的偏移,深埋侧隧道及同一侧中隔墙压力较浅埋一侧大,围岩压力、两层支护间压力、二衬应力均呈现类似特征;中隔墙墙身中部应力值较大、且墙体存在偏压状况,得到了中隔墙附近复杂的围岩-支护作用关系是导致连拱隧道中隔墙一侧病害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李贤达[3](2019)在《黄土地区在役隧道改扩建方案比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需求量不断的增长,一些修建年代比较久远的隧道因为设计技术标准较低,通行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制约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除此之外,由于隧道使用年限长,很多隧道出现净空不足、衬砌开裂和渗漏水等现象,从而无法保证和满足隧道的安全性和使用要求。为了消除安全隐患,提高隧道通行能力,我们对一些无法满足正常使用需求的隧道进行改建、扩建或者加固。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托山西省道三大线下嵋芝隧道改造工程,对比分析原址扩建方案、新建隧道方案以及现状隧道加固方案,最终选用原址扩建方案,并通过数值模拟结合现场监控量测等手段,对原址扩建方案受力变形特点展开研究,分析其合理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现场统计调查分析,对隧道病害及结构状况评定,分析隧道的病害特征及病害成因,针对相关病害提出了建设性建议。2、通过对依托工程交通量分析及预测,调查现状交通量情况,采用弹性系数法预测本项目趋势交通量,阐明了隧道改扩建的必要性。3、在改扩建必要性基础上,从项目建设条件、路线、改扩建方案拟定,定性定量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原址扩建、新建隧道以及现状隧道加固三种方案,最终选择原址扩建方案。4、针对原址扩建方案,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对扩建方案进行动态三维分析,分析开挖支护完成后隧道竖直、水平方向变形及地表沉降,隧道受力变形趋于安全稳定状态,验证了原址扩建方案的可行性。5、在施工现场,针对原址扩建方案,从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浅埋段地表沉降、周边位移、拱顶下沉、等方面开展监控量测工作。总结围岩及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特征,评价其处治效果。对比数值模拟值和现场实测值,评判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杨启航[4](2019)在《隧道工程衬砌病害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工程建设的规模与数量在总体上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据调查,大多数公路、铁路隧道皆存在衬砌结构类病害,这些病害将对交通质量产生很大危害,不但影响隧道行驶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更会缩短隧道的使用年限。因此,对隧道病害采取全方位的健康诊断,推测发生病害的缘由,定量评价隧道结构的健康度,并及时提出有效合理的维护手段,延缓隧道病害进一步恶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现代数学方法,开展了隧道工程衬砌病害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基于隧道结构主要破损形态分析,确定了影响隧道健康状态的病害指标系列,进一步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隧道指标体系;引入我国公路隧道专项检查结果的四级判别方法作为隧道健康等级的划分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隧道等级分级方案:在全面比较国内外诊断指标判定标准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渗漏水,衬砌裂缝,衬砌背后空洞,衬砌材质劣化,衬砌起层及剥落,衬砌变形、移动及沉降六种病害特征的判据。(2)基于包含接触算法和应力释放的地层-结构计算模型,研究隧道衬砌强度劣化、衬砌背后空洞和衬砌厚度减薄三种典型病害的作用机理与影响规律,通过对不同病害的安全系数、结构承受轴力、剪力和弯矩的对比分析,得到病害作用对结构安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考虑到隧道病害的多样性、实时性与不确定性,以乘积标度为主观赋权方法,以基于熵与最大熵原理的熵权法作为客观赋权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主客观综合权重分析方法——综合赋权法。将该方法应用到模糊综合评价中,通过隧道病害案例检验,其评价结果与单独利用乘积标度法及熵权法确定的评价结果对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当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诊断结果差距较大时,该方法可起到数值优化作用,使诊断结果更倾向于隧道真实情况。(4)结合裂缝图像处理技术,将分形理论引入隧道衬砌裂缝病害评价分析中,通过不同特征指标的裂缝病害分形分析,研究了裂缝分维数随裂缝长度、等效宽度以及裂缝条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裂缝病害具有统计自相似性。分别运用盒维数法和模糊数学方法计算裂缝病害的分维数和健康值,通过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基于分形维数的四级裂缝病害评价方法,给出了不同病害等级对应的分维数范围。进一步将该分级方法应用到工程案例分析中,结果表明基于分维数和健康值的裂缝病害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基于分维数的隧道裂缝病害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工程适用性。图23表48参108。

钟毅[5](2019)在《山岭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特性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隧道衬砌结构裂损是最常见的隧道结构病害,也是隧道从设计到建成运营阶段都极力避免的病害。本文在成渝高速公路缙云山隧道、渝蓉高速公路巴岳山隧道病害检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病害的主要诱因,采用混凝土断裂力学理论结合扩展有限元法分析在典型诱因下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规范和工程实际情况提出了山岭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病害的防治措施。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以山岭隧道裂损病害检测项目为依托,介绍衬砌结构裂损病害检测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并通过对多座山岭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病害检测资料的归纳统计,研究山岭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病害的主要诱因以及病害表现形式,分析裂损病害对隧道运营安全的影响,得出诱发隧道衬砌结构产生裂损病害的主要因素有衬砌结构背后空洞、围岩偏压、松驰荷载、温差收缩应力等。2.对隧道处在主要诱因下产生衬砌结构裂损病害规律进行研究,以因施工缺陷造成衬砌背后存在空洞、隧道衬砌存在偏压荷载作用两种典型诱因进行衬砌结构裂损建模分析,研究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病害产生机理、衬砌裂损表现特征、裂损裂缝出现位置以及裂缝宽度、深度扩展规律等。发现隧道在典型诱因下衬砌结构的破坏模式主要以拉裂缝贯穿为主,并且在裂缝附近会出现应力集中区域,衬砌结构裂损程度不同对衬砌结构的承载能力的削弱程度也不相同。3.介绍了国内外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病害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在基于裂损程度与衬砌结构承载能力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衬砌结构裂损裂缝深度为指标的衬砌结构裂损病害安全评价方法。4.介绍了国内外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病害的预防原则和治理原则,以结构病害治理工程为背景,从结构设计、施工技术、地质环境变化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衬砌结构裂损病害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岭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病害的防治对策。

吕文乾[6](2019)在《大中山1#5#偏压连拱隧道群裂缝成因及处置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山岭高速公路修建过程中,连拱隧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连拱隧道在修建过程中,先行洞开挖浇筑后,在后行洞掘进过程中经常发现先行洞二衬出现开裂现象,隧道衬砌裂缝对隧道结构的稳定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采取合理的处置措施,对保证隧道在施工和运营期的安全稳定极为关键。本文针对大中山1#5#偏压连拱隧道二衬出现裂缝情况,结合裂缝调查结果、成因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结果对裂缝进行安全处置,效果较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大中山隧道群二衬出现裂缝的位置、长度、数量、类型、分布范围、地形地质条件等展开详细的调查,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归纳和总结,确定了隧道二衬裂缝的分布规律、裂缝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2)基于裂缝调查的结果对隧道二衬出现裂缝进行理论分析,分析隧道的偏压因素、施工工艺及隧道在偏压作用下与边坡滑动面的相互作用关系,计算隧道在偏压作用下所承受的偏压荷载,确定隧道受力薄弱部位并验算其安全性,得出中隔墙上方靠近浅埋侧在偏压作用下更易破坏。(3)利用MIDAS GTS/NX软件对不同工况下隧道的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在在不同工况下隧道围岩应力场、位移场和塑性区的变化规律,在浅埋侧开挖完成后,在中隔墙侧拱墙和拱顶之间应力位移都较大,且形成拉压应力集中区;深埋侧开挖对围岩进行了二次扰动,致使围岩变形增大且弯矩向内侧旋转移动,围岩压力也由外侧向内侧转移,在此过程对先行洞左侧拱墙至拱顶范围内的围岩有向后行洞移动的趋势,其所产生的偏压荷载施加在后行洞靠近中隔墙一侧,而坡体侧围岩和中隔墙产生向上拉力为阻止岩体下滑,在先行洞靠近中隔墙一侧产生复杂的拉压应力作用下,二衬混凝土产生复合式剪切破坏,使得先行洞靠近中隔墙一侧的拱腰、拱肩、拱顶区域二次衬砌产生纵向裂缝。(4)基于裂缝调查分析结果、数值分析结果以及裂缝的发展变化情况,结合裂缝宽度和长度以及现场施工条件,对不同的裂缝类型分别采用骑缝注浆法、锚固注浆法对裂缝进行处置,通过埋设的应力和位移观测设备对二衬裂缝和隧道的稳定性进行安全监测,结果表明隧道和裂缝都处于稳定状态,说明所采取的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王自龙[7](2019)在《长坝连拱隧道衬砌裂缝成因分析及施工安全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连拱隧道在开挖支护过程中,由于隧址区地质条件多变、结构受力复杂、存在多次扰动和施工场地限制等因素影响,经常会在先行洞衬砌右拱腰至右拱肩部位产生大小不一的多条裂缝,裂缝的出现不仅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还会导致渗漏水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隧道局部掉块坍塌等安全事故。本文以长坝连拱隧道为工程依托,在对裂缝分布形态展开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监控量测等手段,对长坝连拱隧道衬砌裂缝成因展开研究,有针对性的采取安全支护措施,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长坝连拱隧道左幅先行洞衬砌出现的裂缝展开空间分布特征调查,裂缝主要分布在左幅右拱腰至右拱肩部位,以纵向裂缝和斜向裂缝为主。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隧道存在局部施工偏压现象,围岩结构松散、粘结强度差,在埋深荷载和后行洞开挖扰动作用下岩体的部分下滑力和岩体自重向先行洞右拱肩转移,导致先行洞二衬混凝土承受荷载过大,进而出现裂缝。(2)从连拱隧道衬砌实际受力和围岩变形情况出发,结合规范中关于隧道深浅埋分界高度的规定,计算出长坝连拱隧道的分界埋深;根据普氏平衡拱理论,确定了连拱隧道在深埋、浅埋和偏压情况下的围岩荷载计算公式,并依据长坝连拱隧道的实际工程地质条件计算了围岩土压力荷载。(3)借助MIDAS/GTS NX岩土模拟软件,建立连拱隧道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隧道衬砌结构随垂直埋深和水平进洞深度以及初支钢支撑搭接高度变化的应力和位移特征。结果表明,隧道在ZK6+390断面开始衬砌下沉量为2.5mm与实际裂缝位置宽度相符合,在最大埋深处衬砌下沉量达到9.63mm;隧道所有断面最大压应力未超过衬砌结构抗压强度设计值13.8MPa,拉应力在ZK6+390断面为1.43MPa,已超过结构抗拉强度设计值1.39MPa,拉应力集中是导致左幅右拱腰至右拱肩衬砌开裂的主要因素;初支钢支撑搭接高度上移50cm能够最大程度优化隧道衬砌结构整体受力情况,有效降低隧道衬砌垂直位移量和最大主应力中的拉应力。(4)对开裂段衬砌背后围岩进行注浆以及采用超前小导管预加固掌子面前方围岩,破碎围岩固结形成了有效承载拱,有效控制了上覆围岩下沉变形作用在衬砌上的荷载。通过埋设监控量测点进行监测,有效断面最大垂直位移为69mm,最大周边收敛位移为51.36mm。裂缝采用环氧树脂修补之后宽度最大增加0.06mm,并最终稳定。二衬经过钢筋网补强在初支20d施作后,二衬于第15d趋于稳定,衬砌层间压力最大值出现在拱顶为0.45MPa,砼应变和钢筋拉应力最大值均出现在右拱肩部位,分别为91μ?和0.58MPa,与模拟结果相比,降幅均较大,衬砌开裂处置措施合理且效果明显。

徐剑波[8](2018)在《武当群片岩隧道围岩蠕变特性及其对衬砌裂损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鄂西北地区多条武当群片岩隧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绢云母石英片岩为代表性岩性,采用现场调查及室内外试验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工程地质特征及隧道围岩常规物理力学特征,确定了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围岩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及参数;采用三轴蠕变试验分析了武当群片岩蠕变性质及规律,确定了武当群片岩蠕变本构关系及蠕变参数,并通过微观试验对片岩蠕变机理进行了剖析;以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为基础,研究了武当群片岩蠕变特性对隧道衬砌裂损的影响;最后结合现场实例对武当群片岩隧道衬砌裂损提出了处治技术方案。本文得到的详细研究成果如下:1.对鄂西北武当群地层进行了地质调查,获取了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并掌握了武当推覆构造运动特征;通过水压致裂法对研究区地应力条件进行了代表性测试分析,获取了该地区地应力参数,并得出该地区地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导,且属于高地应力区;对三种片理面倾角(0°、45°、90°)的武当群片岩进行了单轴和三轴压缩试验,获取了片岩力学参数,试验得出不同片理面倾角的片岩力学参数各不相同,证明了武当群片岩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对武当群片岩进行了天然状态和饱和状态下结构面剪切试验,得出片岩的片理面在天然状态下的抗剪强度指标要明显高于饱和状态下的抗剪强度指标。2.通过武当群绢云母石英片岩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得出绢云母石英片岩在三轴应力状态下变形过程包括瞬时应变、衰减蠕变、稳定蠕变和加速蠕变四个阶段。在低应力水平条件下,变形以瞬时变形为主,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加,蠕变量不断增大。同时,绢云母石英片岩具有明显的蠕变各向异性特征,在相同围压条件下,平行组试样轴向瞬时应变量和蠕变量大于垂直组试件;通过武当群绢云母石英片岩微观结构试验,获得了绢云母石英片岩微观结构,并据此将绢云母石英片岩内部分为裂隙、坚硬部分和软弱部分三部分,提出了张开裂隙的闭合、软弱部分的位置调整、微破裂和坚硬部分的位置调整四种微结构变化,并据此分析了绢云母石英片岩蠕变机理;最后采用改进的非线性Burgers模型对岩石蠕变全程曲线进行辨识,得到了蠕变模型参数。3.对软岩隧道围岩与支护作用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隧道结构体系及软岩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长期相互作用原理;对处于两向不等压荷载作用下的圆形隧道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进行了弹性解析,并基于弹性-粘弹性对应原理,求解了对应的粘弹性解,得到隧道围岩与衬砌结构相互作用力关于时间t的表达式ip(t)。4.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在武当群片岩隧道围岩蠕变作用下,无初始裂缝衬砌和有初始裂缝衬砌在隧道运营100年内的变形与受力特征规律,总结出武当群片岩围岩蠕变对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的影响作用。具体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对于无初始裂缝衬砌的变形及受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在隧道运营的100年内,隧道水平和竖直方向位移总量最大分别达到了22.7mm和41.1mm,且大部分位移量都发生在运营前期。位移总量分布上,隧道竖直方向位移量要明显大于水平方向位移量,竖向位移最大值发生在拱顶处,水平位移最大值发生在边墙处;在围岩蠕变作用下,隧道衬砌各个部位轴力和弯矩都随时间增长,围岩蠕变对拱脚和拱腰位置的影响比较大,这2个位置的轴力和弯矩值要大于其他部位。而拱底和边墙处的轴力和弯矩值相对较小;隧道各监测点的安全系数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减小,其中,拱腰和拱脚位置安全系数受围岩蠕变作用影响最大,边墙和拱底位置安全系数受围岩蠕变作用影响最小。其次,对隧道衬砌不同部位存在初始裂缝时衬砌结构的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在围岩蠕变作用下,与无初始裂缝的衬砌相比,隧道衬砌不同部位存在初始裂缝都会增加衬砌结构各个部位的轴力和弯矩,其中初始裂缝所在的部位的轴力和弯矩增量最大,而其他部位的轴力和弯矩增量较小;隧道衬砌不同部位存在初始裂缝都会降低衬砌结构安全系数,使衬砌结构提前达到安全系数临界值,其中初始裂缝所在的部位的安全系数相对要小很多,达到安全系数临界值的时间也最早,而其他部位的安全系数受初始裂缝的影响相对较小。最后,对隧道衬砌存在不同深度的初始裂缝时的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在片岩隧道围岩蠕变作用下,隧道衬砌结构初始裂缝会增加衬砌各个部位的结构受力,而且初始裂缝深度越大,衬砌结构各个部位的受力也会越大。同时,隧道衬砌结构初始裂缝的存在会降低衬砌各个部位的安全系数,而且初始裂缝深度越大,衬砌结构各个部位的安全系数在同一时间点也会越小,衬砌结构达到安全系数临界值的时间也越快。5.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现场精细调研,针对鄂西北运营高速公路隧道衬砌裂损病害提出了处治流程及方案。以鄂西北地区竹溪隧道衬砌裂损实例进行了衬砌裂损长期监测,预测衬砌裂缝发展趋势以及规律,并基于监测结果对竹溪隧道衬砌裂损提出了处治方案。

乐弋舟[9](2018)在《隧道结构裂缝病害数据库设计及病因初探》文中认为隧道衬砌结构裂缝是隧道结构最主要的病害成因,是当今热门的大数据智能统计分析的研究方向。该研究方向通过引入大型数据库,对此类隧道结构病害裂缝和病因特征进行数据库管理,形成庞大的数据量,对隧道结构病害成因开展智能大数据分析。本文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了总结,并搜集了一些隧道衬砌裂缝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开发了隧道衬砌裂缝信息查询管理系统,主要研究和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已有的隧道衬砌结构裂缝病因分析研究资料,总结出了常见的隧道衬砌结构裂缝类型和病因。2)开发了隧道衬砌裂缝信息查询管理系统。该系统服务器采用Apache,数据库采用MySQL开发,网页采用PHP+HTML结合开发。系统结构符合B/S三层结构模型并且系统设计模式遵循MVC设计模式。经过测试,系统实现了预定的信息数据添加、更新、删除和查询功能。互联网用户使用网络浏览器即可访问系统,快捷便利。储存在系统数据中隧道裂缝资料,可以为将来研究隧道裂缝形态特征与成因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数据支持。3)搜集了45条隧道衬砌结构裂缝信息,按照所总结的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破坏严重的隧道中产生纵向裂缝的可能性大,环向裂缝数在隧道裂缝总数中占比高。基于统计分析的结果,采用对应分析法对隧道衬砌结构纵向裂缝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病因为:地下水作用、衬砌背后空洞、衬砌厚度不足和衬砌强度不足。

汪金育[10](2017)在《贵州省高速公路隧道病害统计及成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贵州省高速公路隧道运营状况,依据规范要求,采用隧道检测车与人工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贵州省运营高速公路隧道进行全面检查。对隧道洞口、洞门、衬砌、路面等结构物存在的变形、裂缝、渗漏水等病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各个结构物不同病害的形成原因,丰富了贵州地区高速公路隧道病害数据库,为后期病害治理提供了依据。

二、连拱隧道衬砌病害及其处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拱隧道衬砌病害及其处治(论文提纲范文)

(1)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研究
        1.2.2 围岩性状演化机理研究
        1.2.3 隧道结构服役性能研究
        1.2.4 隧道服役性能监测技术研究
        1.2.5 隧道病害处治技术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状况调研与分析
    2.1 引言
    2.2 现场调研方案
        2.2.1 调研范围
        2.2.2 调研内容及方法
    2.3 衬砌结构服役性能调研成果分析
        2.3.1 衬砌裂缝几何形态
        2.3.2 衬砌裂缝分布位置
        2.3.3 渗漏水类型
        2.3.4 渗漏水分布位置
    2.4 围岩服役性能调研成果分析
    2.5 服役性能劣化特性分析
        2.5.1 劣化表现形式
        2.5.2 劣化模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水黄土隧道结构性能劣化规律分析
    3.1 引言
    3.2 黄土隧道荷载结构计算理论基础
        3.2.1 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3.2.2 衬砌结构计算方法
        3.2.3 衬砌安全性验算方法
    3.3 考虑隧道结构性能劣化的荷载结构理论模型
        3.3.1 衬砌裂缝力学计算模型
        3.3.2 渗漏水力学计算模型
        3.3.3 衬砌背后空洞力学计算模型
    3.4 隧道结构性能劣化的数值分析
        3.4.1 模拟方案设计
        3.4.2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3.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富水黄土隧道围岩性状劣化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黄土微观结构的基本特性
    4.3 围岩性状劣化的细观机理研究
        4.3.1 CT扫描技术基本原理
        4.3.2 CT试验设备
        4.3.3 试验基本方案
        4.3.4 试样制作
        4.3.5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围岩性状劣化的宏观机理研究
        4.4.1 黏粒含量测试
        4.4.2 Zeta电位测试
        4.4.3 离子浓度测试
        4.4.4 抗剪强度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相似模型试验基本原理
        5.2.1 相似定理
        5.2.2 相似常数的基本定义
        5.2.3 相似条件关系的建立
        5.2.4 相似关系的建立
    5.3 围岩相似材料研究
        5.3.1 围岩相似材料的选择
        5.3.2 围岩相似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5.4 隧道衬砌模型制作
        5.4.1 隧道衬砌相似材料的选择
        5.4.2 隧道衬砌相似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5.4.3 隧道衬砌模型的制作
    5.5 模型试验箱及监测布设
        5.5.1 试验模型箱设计方案
        5.5.2 测试项目及传感器布设
    5.6 模型试验工况方案
        5.6.1 深埋两车道黄土隧道
        5.6.2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
        5.6.3 大断面黄土隧道
        5.6.4 试验具体步骤
    5.7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5.7.1 深埋两车道黄土隧道试验结果分析
        5.7.2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试验结果分析
        5.7.3 大断面黄土隧道试验结果分析
        5.7.4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控制标准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监测系统搭建及应用
    6.1 引言
    6.2 围岩及初支结构服役性能监测技术
        6.2.1 振弦式传感器基本原理
        6.2.2 监测方案
        6.2.3 传感器现场安装
    6.3 衬砌结构服役性能监测技术
        6.3.1 光纤传感器监测原理
        6.3.2 监测方案
        6.3.3 传感器现场布设
    6.4 监测系统搭建技术
        6.4.1 组网框架结构
        6.4.2 数据传输原理
        6.4.3 监测系统软件平台
        6.4.4 技术优势
    6.5 工程应用
        6.5.1 工程概况
        6.5.2 监测系统布设
        6.5.3 监测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性能劣化的富水黄土隧道病害处治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富水黄土隧道病害处治现有技术
        7.2.1 围岩加固
        7.2.2 衬砌渗漏水处治
        7.2.3 衬砌结构加固
    7.3 基于地下水平衡理念的可控注浆加固技术
        7.3.1 工程背景
        7.3.2 制定处治方案
        7.3.3 可控注浆施工工艺
        7.3.4 处治效果评价
    7.4 基于碳纤维编织网的衬砌快速修复技术
        7.4.1 工程背景
        7.4.2 基于性能劣化机理的隧道衬砌快速修复技术
    7.5 隧道病害综合处治技术体系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施工阶段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衬砌结构病害统计及成因分析
    2.1 连拱隧道概况
    2.2 连拱隧道现场调查概况
    2.3 衬砌病害现场调查项目及方法
    2.4 复合式曲中墙衬砌结构病害特征统计分析
        2.4.1 衬砌裂缝
        2.4.2 衬砌渗漏水
        2.4.3 衬砌背后接触状况
    2.5 整体式直中墙衬砌结构病害特征统计分析
        2.5.1 衬砌裂缝
        2.5.2 衬砌渗漏水
    2.6 两种形式连拱隧道病害特征对比分析及成因分析
        2.6.1 衬砌裂缝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2.6.2 衬砌渗漏水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2.6.3 衬砌病害成因分析
    2.7 小结
第3章 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施工阶段支护结构受力特性数值分析
    3.1 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施工方法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参数的选取
        3.2.2 模拟施工工序
    3.3 复合式中墙连拱隧道特征断面的选取
        3.3.1 中隔墙位移分析
        3.3.2 中隔墙应力分析
        3.3.3 支护结构位移分析
        3.3.4 支护结构应力分析
    3.4 复合式与整体式连拱隧道对比分析
        3.4.1 中隔墙位移分析
        3.4.2 中隔墙应力分析
        3.4.3 支护结构位移分析
        3.4.4 支护结构应力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现场监测的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力学特性研究
    4.1 隧道工程概况
    4.2 现场监测内容
    4.3 监测方案
        4.3.1 位移监测
        4.3.2 压力监测
        4.3.3 内力监测
    4.4 监测结果及对比分析
        4.4.1 位移监测结果及对比分析
        4.4.2 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4.4.3 中隔墙内力监测结果分析
        4.4.4 二次衬砌应力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3)黄土地区在役隧道改扩建方案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隧道改扩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隧道改扩建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背景和工程概况
        1.4.2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下嵋芝隧道改扩建必要性分析
    2.1 项目概况
    2.2 隧道病害及结构状况评定
        2.2.1 隧道病害
        2.2.2 隧道病害成因及建议
        2.2.3 隧道结构状况评定
    2.3 交通量分析及预测
        2.3.1 公路交通调查及分析
        2.3.2 下嵋芝隧道路段现状交通量调查分析
        2.3.3 交通量预测
    2.4 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 下嵋芝隧道改扩建方案比选研究
    3.1 项目建设条件
        3.1.1 地形地貌
        3.1.2 地质
        3.1.3 地震
        3.1.4 水文地质条件
        3.1.5 气象
    3.2 改扩建方案拟定
        3.2.1 路线方案拟定
        3.2.2 隧道改扩建方案拟定
        3.2.3 技术标准
    3.3 方案比选
        3.3.1 方案比较原则
        3.3.2 隧道方案比选
第四章 隧道原址扩建方案数值模拟
    4.1 概述
    4.2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4.2.1 数值模拟方案
        4.2.2 模型概述
        4.2.3 边界条件
        4.2.4 本构模型
        4.2.5 计算假设
        4.2.6 参数选取
        4.2.7 开挖过程模拟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竖直方向沉降变形分析
        4.3.2 水平方向收敛变形分析
        4.3.3 地表沉降
    4.4 小结
第五章 下嵋芝隧道改扩建实施效果评价
    5.1 推荐方案工程概况
        5.1.1 隧道工程
        5.1.2 路面工程
        5.1.3 交通安全设施
        5.1.4 施工工序
        5.1.5 施工组织
    5.2 监控量测
        5.2.1 概述
        5.2.2 监控量测内容及频率
        5.2.3 阶段性结论
        5.2.4 量测资料整理
        5.2.5 小结
    5.3 实施效果评价
        5.3.1 土地利用评价
        5.3.2 环保评价
        5.3.3 节能评价
        5.3.4 社会评价
        5.3.5 经济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隧道工程衬砌病害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近代我国隧道工程的发展历程
        1.1.2 国内外隧道病害问题调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无损检测和安全监测技术
        1.2.2 隧道健康状态诊断标准研究现状
        1.2.3 我国隧道健康状态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1.2.4 我国隧道病害计算模型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隧道健康状态指标体系与判定标准研究
    2.1 概述
    2.2 诊断指标选取原则
    2.3 诊断指标的选取与检、监测手段
        2.3.1 衬砌裂缝及其检测手段
        2.3.2 渗漏水及其检测手段
        2.3.3 衬砌材质裂化及其检测手段
        2.3.4 衬砌背后空洞及其检测手段
        2.3.5 衬砌变形、位移、沉降及其监测手段
        2.3.6 衬砌起层、剥落及其检测手段
    2.4 隧道健康状态诊断指标综合体系的建立
    2.5 隧道健康等级的划分
    2.6 诊断指标及其子指标的判据研究
    2.7 本章小结
3 隧道衬砌病害作用机理研究
    3.1 概述
    3.2 荷载-结构法与地层-结构法介绍
    3.3 衬砌结构安全性验算方法
    3.4 隧道工程模型建立
    3.5 隧道常见病害作用机理分析
        3.5.1 衬砌材质劣化机理分析
        3.5.2 背后空洞机理分析
        3.5.3 衬砌厚度减薄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隧道健康状态诊断指标权重与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4.1 概述
    4.2 诊断指标权重研究
        4.2.1 诊断指标权重的特点
        4.2.2 指标权重方法介绍
    4.3 综合赋权法
        4.3.1 熵及最大熵原理
        4.3.2 主观赋权法
        4.3.3 客观赋权法
        4.3.4 主观与客观综合赋权
    4.4 隧道健康状态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4.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概述
        4.4.2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4.4.3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4.4.4 模糊向量单值化
    4.5 工程算例
        4.5.1 主客观综合赋权
        4.5.2 模糊综合评价
        4.5.3 多种赋权方法评价结果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分形理论的隧道衬砌裂缝病害评价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分形原理及其在工程评价中的应用
    5.3 衬砌裂缝分形前处理
        5.3.1 裂缝图像采集与指标提取
        5.3.2 分形方法研究
    5.4 裂缝分维特征讨论
        5.4.1 裂缝长度、宽度、深度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5.4.2 裂缝条数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5.5 基于分形理论的隧道衬砌裂缝病害评价方法
        5.5.1 基于分形维数的裂缝病害评价等级划分
        5.5.2 工程算例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山岭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特性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隧道衬砌裂损防治措施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手段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岭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病害成因分析与病害检测
    2.1 隧道衬砌裂损类型和危害
        2.1.1 隧道衬砌裂损类型
        2.1.2 隧道衬砌裂缝
        2.1.3 隧道衬砌裂缝危害
    2.2 隧道衬砌裂损机理研究
        2.2.1 外力作用
        2.2.2 自身内力作用
        2.2.3 材料的劣化
        2.2.4 设计、施工缺陷
    2.3 缙云山隧道工程衬砌裂损病害检测
        2.3.1 工程背景
        2.3.2 衬砌结构裂损病害调查
    2.4 缙云山隧道裂损病害检测数据分析
    2.5 隧道衬砌裂损病害检测数据统计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岭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理论分析
    3.1 概述
    3.2 混凝土断裂力学理论
    3.3 扩展有限元理论
        3.3.1 扩展有限元理论
        3.3.2 扩展有限元基本公式
    3.4 衬砌裂损数值模拟的可行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巴岳山隧道衬砌裂损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模型建立
        4.2.1 基本假定和简化
        4.2.2 建模主要步骤
        4.2.3 混凝土本构关系
    4.3 隧道衬砌背后存在空洞对衬砌结构裂损影响分析
        4.3.1 空洞对衬砌结构的影响
        4.3.2 模型计算
    4.4 偏压荷载对衬砌裂损影响分析
        4.4.1 偏压荷载对衬砌结构的影响
        4.4.2 模型计算
        4.4.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岭隧道衬砌裂损防治研究
    5.1 隧道衬砌裂损病害安全性评价体系
        5.1.1 安全评价指标
    5.2 现行隧道衬砌裂损防治
        5.2.1 现行隧道衬砌裂损预防措施
        5.2.2 现行隧道衬砌裂损治理原则与措施
    5.3 工程实例
        5.3.1 巴岳山隧道地质环境介绍
        5.3.2 巴岳山隧道病害治理措施
        5.3.3 巴岳山隧道病害治理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大中山1#5#偏压连拱隧道群裂缝成因及处置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连拱隧道及其病害研究现状
    1.3 隧道衬砌裂缝成因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隧道裂缝加固处置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中山隧道群工程地质概况
    2.1 隧道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工程地质
        2.2.5 水文地质
    2.4 隧道详细地质情况
    2.5 隧道主体工程设计
        2.5.1 隧道内轮廓设计
        2.5.2 隧道施工设计
        2.5.3 隧道支护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大中山1~#~5~#偏压连拱隧道群二衬开裂调查
    3.1 大中山1~#~5~#隧道群裂缝调查
        3.1.1 隧道衬砌裂缝调查目的
        3.1.2 隧道衬砌裂缝调查方法及仪器设备
    3.2 公路隧道二次衬砌裂缝类型及等级分类
        3.2.1 隧道衬砌裂缝开裂类型分类
        3.2.2 隧道衬砌裂缝病害等级分级
    3.3 大中山1~#~5~#隧道二衬裂缝详细调查
        3.3.1 大中山1~#隧道衬砌裂缝分布情况
        3.3.2 大中山2~#隧道衬砌裂缝分布情况
        3.3.3 大中山3~#隧道衬砌裂缝分布情况
        3.3.4 大中山4~#隧道衬砌裂缝分布情况
        3.3.5 大中山5~#隧道衬砌裂缝分布情况
    3.4 大中山隧道群二衬裂缝统计分析
        3.4.1 大中山隧道群裂缝与隧道断面关系
        3.4.2 大中山隧道群裂缝长度、宽度统计
        3.4.3 大中山隧道群裂缝处偏压角、埋深统计
    3.5 裂缝监测变化情况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偏压隧道荷载分布及稳定性分析
    4.1 隧道产生偏压的原因分析
        4.1.1 地形偏压因素
        4.1.2 地质偏压因素
    4.2 偏压隧道与边坡互相作用分析
    4.3 偏压连拱隧道衬砌稳定性分析
        4.3.1 偏压荷载计算
        4.3.2 衬砌结构稳定性验算
    4.4 衬砌开裂破坏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偏压隧道衬砌开裂数值分析
    5.1 MIDAS/GTS NX软件简述
    5.2 隧道模拟设计
        5.2.1 隧道数值模拟的相关假定
        5.2.2 隧道模型建立及边界尺寸
        5.2.3 隧道数值模拟的相关材料参数
        5.2.4 施工过程模拟说明
    5.3 隧道数值模拟与分析
        5.3.1 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5.3.2 围岩应力分析
        5.3.3 围岩位移分析
        5.3.4 二次衬砌弯矩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裂缝处置效果分析
    6.1 隧道裂缝处置措施
        6.1.1 常见隧道裂缝加固处置方法
        6.1.2 大中山隧道群裂缝加固处置方案选择
        6.1.3 裂缝加固方案施工工艺
    6.2 裂缝处置区的稳定性监测
        6.2.1 稳定性监测相关仪器
        6.2.2 稳定性监测测点布置
    6.3 裂缝处置效果评价
        6.3.1 地表沉降分析
        6.3.2 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分析
        6.3.3 支护结构应力应变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学术科研成果及获得奖励

(7)长坝连拱隧道衬砌裂缝成因分析及施工安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拱隧道研究现状
        1.2.2 衬砌开裂研究现状
        1.2.3 安全对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长坝连拱隧道工程地质概况
    2.1 隧道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2.2.1 地形地貌
        2.2.2 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
        2.2.3 气象
        2.2.4 隧道区地层岩性构成
        2.2.5 隧道区水文地质条件
        2.2.6 隧道区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2.2.7 隧道区围岩分级
    2.3 长坝隧道新奥法设计
        2.3.1 隧道主洞结构设计
        2.3.2 隧道内轮廓设计
        2.3.3 隧道施工程序设计
        2.3.4 隧道主要施工方案
    2.4 隧道掌子面围岩地质精细勘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坝连拱隧道衬砌裂缝分布特征调查
    3.1 隧道衬砌开裂的主要危害
    3.2 隧道衬砌裂缝分类
        3.2.1 按裂缝走向分类
        3.2.2 按裂缝产生的原因分类
    3.3 长坝连拱隧道衬砌开裂特征调查
        3.3.1 裂缝分布情况调查
        3.3.2 裂缝时空特征调查分析
    3.4 裂缝成因初步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拱隧道衬砌受力特征理论分析
    4.1 隧道围岩变形机制
    4.2 隧道岩体初始地应力
    4.3 连拱隧道埋深荷载研究
        4.3.1 连拱隧道埋深界定
        4.3.2 连拱隧道土压力荷载计算方法
    4.4 长坝连拱隧道衬砌受力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坝连拱隧道衬砌受力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5.1 MIDAS/GTS NX简介
    5.2 长坝连拱隧道数值模拟分析模型
        5.2.1 数值模型的计算假定
        5.2.2 模型尺寸及边界条件设定
        5.2.3 材料物理力学参数确定
        5.2.4 施工过程模拟的实现
    5.3 隧道衬砌随埋深变化其受力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3.1 隧道衬砌随埋深变化其位移场特征分析
        5.3.2 隧道衬砌随埋深变化其应力场特征分析
    5.4 隧道衬砌随钢支撑搭接高度变化其受力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4.1 钢支撑不同搭接高度隧道位移场特征分析
        5.4.2 钢支撑不同搭接高度隧道应力场特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隧道衬砌裂缝安全处置对策及效果分析
    6.1 隧道衬砌裂缝的处置原则
    6.2 长坝隧道加固及裂缝处置措施
        6.2.1 围岩加固措施
        6.2.2 隧道衬砌加固措施
    6.3 隧道衬砌裂缝处置效果分析
        6.3.1 监测仪器及监测点布置
        6.3.2 隧道监控量测位移分析
        6.3.3 隧道监控量测应力应变分析
        6.3.4 隧道监控量测裂缝宽度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8)武当群片岩隧道围岩蠕变特性及其对衬砌裂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石蠕变试验研究进展
        1.2.2 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2.3 隧道衬砌裂损研究现状
        1.2.4 隧道衬砌病害防治研究现状
        1.2.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武当群地层地质特征及衬砌裂损现状研究
    2.1 概述
    2.2 武当群地层地质特征研究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形地貌
        2.2.4 水文地质
    2.3 研究区运营隧道衬砌裂损现状调查
        2.3.1 隧道衬砌裂损分类
        2.3.2 隧道衬砌裂损调查内容与方法
        2.3.3 研究区隧道衬砌裂损现状调查研究
        2.3.4 武当群地层地质特征对衬砌裂损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武当群地层地应力分析及岩体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3.1 概述
    3.2 武当群地层地应力测试研究
        3.2.1 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原理及方法
        3.2.2 钻孔围岩应力状态
        3.2.3 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试计算方法
        3.2.4 测试结果
        3.2.5 地应力场特征分析
    3.3 武当群地层岩石物理特性研究
        3.3.1 矿物成分分析
        3.3.2 吸水性及密度分析
        3.3.3 软化性分析
        3.3.4 崩解性分析
    3.4 武当群片岩常规力学特性研究
        3.4.1 武当群片岩力学性质分析
        3.4.2 武当群片岩结构面力学性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武当群片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三轴蠕变试验简介
        4.2.1 岩性特征简介
        4.2.2 试样备制
        4.2.3 蠕变试验装置与方案
    4.3 片岩蠕变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蠕变试验结果
        4.3.2 片岩蠕变规律分析
        4.3.3 片岩各向异性蠕变特性分析
    4.4 武当群片岩蠕变微观机理分析
        4.4.1 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设备
        4.4.2 片岩偏光显微镜试验分析
        4.4.3 片岩电子显微镜试验分析
        4.4.4 片岩蠕变微观机理解释
    4.5 武当群片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与参数识别
        4.5.1 岩石流变基本力学模型
        4.5.2 武当群片岩线性粘弹性蠕变模型及参数识别
        4.5.3 武当群片岩非线性粘弹塑性蠕变模型及参数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蠕变作用下隧道围岩-衬砌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5.1 概述
    5.2 软弱围岩隧道支护与围岩作用关系
        5.2.1 隧道结构体系
        5.2.2 软弱围岩隧道支护与围岩作用原理
    5.3 圆形隧道结构的粘弹性解
        5.3.1 圆形隧道结构的弹性解
        5.3.2 圆形隧道结构的粘弹性解
    5.4 围岩蠕变作用下隧道结构安全评价及围岩破坏形式分析
        5.4.1 衬砌结构安全性评价
        5.4.2 围岩蠕变作用下隧道围岩破坏形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片岩隧道围岩蠕变对衬砌裂损影响研究
    6.1 概述
    6.2 模拟方案研究
        6.2.1 计算软件分析
        6.2.2 蠕变本构模型的选择
        6.2.3 基本假设条件
        6.2.4 计算参数的取值
        6.2.5 设置计算步
    6.3 隧道围岩蠕变作用下无初始裂缝衬砌力学特性分析
        6.3.1 衬砌结构位移分析
        6.3.2 衬砌结构受力分析
        6.3.3 衬砌结构安全系数分析
    6.4 衬砌不同部位含初始裂缝时的力学特性分析
        6.4.1 裂缝模型的建立
        6.4.2 拱顶含初始裂缝时衬砌受力分析
        6.4.3 拱腰含初始裂缝时衬砌受力分析
        6.4.4 边墙含初始裂缝时衬砌受力分析
        6.4.5 围岩蠕变作用下衬砌不同部位初始裂缝对衬砌力学变化影响分析
    6.5 含不同深度初始裂缝的衬砌力学特性分析
        6.5.1 裂缝模型的建立
        6.5.2 裂缝深度为0.25H时衬砌受力分析
        6.5.3 裂缝深度为0.75H时衬砌受力分析
        6.5.4 围岩蠕变作用下衬砌不同深度初始裂缝对衬砌力学变化影响分析
    6.6 武当群片岩隧道衬砌裂损原因分析
        6.6.1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6.6.2 地应力特征
        6.6.3 岩性特征
        6.6.4 水文地质条件
        6.6.5 施工因素
        6.6.6 设计因素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武当群片岩隧道运营期衬砌裂损处治技术研究
    7.1 概述
    7.2 衬砌裂损处治技术
        7.2.1 衬砌裂损处治原则及程序
        7.2.2 隧道衬砌裂损治理措施
    7.3 工程实例
        7.3.1 工程简介
        7.3.2 衬砌裂损监测方案
        7.3.3 衬砌裂损监测分析
        7.3.4 处治方案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隧道结构裂缝病害数据库设计及病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结构裂缝力学成因研究现状
        1.2.2 隧道数据库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既有隧道衬砌结构裂缝类型和病因
    2.1 隧道衬砌结构裂缝类型
    2.2 隧道衬砌结构裂缝病因
        2.2.1 衬砌外力作用
        2.2.2 设计因素
        2.2.3 施工因素
        2.2.4 衬砌劣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数据库设计开发
    3.1 开发环境介绍
        3.1.1 服务器端开发环境介绍
        3.1.2 MySQL数据库介绍
    3.2 系统数据库开发步骤
    3.3 需求分析
    3.4 概念结构设计
    3.5 逻辑结构设计
    3.6 数据库的创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网站设计开发
    4.1 网站功能板块设计
    4.2 网页开发技术
        4.2.1 静态网页开发技术
        4.2.2 动态网页开发技术
        4.2.3 MVC设计模式
        4.2.4 session技术
        4.2.5 Apache服务器软件介绍
    4.3 网站网页开发
        4.3.1 登陆页面开发
        4.3.2 信息查询页面开发
        4.3.3 信息列表页面开发
        4.3.4 信息添加、更新和删除页面
        4.3.5 网站文件说明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数据库的隧道衬砌纵向裂缝病因分析
    5.1 隧道衬砌结构裂缝信息统计
    5.2 隧道衬砌结构纵向裂缝病因分析
    5.3 工程实例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贵州省高速公路隧道病害统计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工程概况
3 检查内容与检查方法
4 隧道病害检查统计及成因分析
    4.1 洞口病害
        4.1.1 病害统计
        4.1.2 成因分析
    4.2 洞门病害
        4.2.1 病害统计
        4.2.2 成因分析
    4.3 衬砌裂缝病害
        4.3.1 病害统计
        4.3.2 成因分析
    4.4 衬砌渗漏水病害
        4.4.1 病害统计
        4.4.2 成因分析
    4.5 路面病害
        4.5.1 病害统计
        4.5.2 成因分析
    4.6 排水系统病害
        4.6.1 病害统计
        4.6.2 成因分析
    4.7 检修道病害
        4.7.1 病害统计
        4.7.2 成因分析
5 结语

四、连拱隧道衬砌病害及其处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D]. 薛晓辉. 长安大学, 2020(06)
  • [2]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施工阶段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D]. 张国栋.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6)
  • [3]黄土地区在役隧道改扩建方案比选研究[D]. 李贤达. 长安大学, 2019(07)
  • [4]隧道工程衬砌病害机理与评价方法研究[D]. 杨启航.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5]山岭隧道衬砌结构裂损特性与防治研究[D]. 钟毅.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大中山1#5#偏压连拱隧道群裂缝成因及处置对策研究[D]. 吕文乾.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长坝连拱隧道衬砌裂缝成因分析及施工安全对策研究[D]. 王自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武当群片岩隧道围岩蠕变特性及其对衬砌裂损影响研究[D]. 徐剑波.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 [9]隧道结构裂缝病害数据库设计及病因初探[D]. 乐弋舟.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10]贵州省高速公路隧道病害统计及成因分析[J]. 汪金育. 公路, 2017(07)

标签:;  ;  ;  ;  ;  

多拱隧道衬砌病害及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