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段切除术预防粘连性肠梗阻复发的效果研究

肺段切除术预防粘连性肠梗阻复发的效果研究

一、肠段切除用于防止反复黏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芳[1](2021)在《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癌症发病率明显升高,恶性肿瘤手术率随之也增加,而恶性肿瘤病人手术由于病情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范围大,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AIO)的比率也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恶性肿瘤术后AIO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再次发生肠梗阻的概率升高,故临床多首选保守治疗。西医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必要时抗感染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文献研究中发现中医中药治疗AIO效果较好。中医保守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和中医外治,由于肠梗阻患者无法正常进食,应用中药内服汤剂会加重患者胃肠负担,且具有肝肾效应,因此中药外治法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术后AIO更为适合。中医外治方法多样,包括中药灌肠,中药外敷,针灸等,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方便、易于接受、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可反复给药等优势。前期在临床中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incomplete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患者,“急则治其标”,采用“温阳散寒,行气通腑”的治疗原则,应用“温阳行气通腑方”进行神阙穴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并进行了单组临床研究,有效率达88.9%。但未设立对照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观察,更加科学的评价本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服务。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科学评价“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提供科学依据,以便进一步临床推广,为此类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又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设计方案,收集2017年11月-2020年12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70例恶性肿瘤术后IAIO患者,根据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记录治疗前1天及治疗1,3,7,10,14天后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中医症状积分,对治疗后14天的立位腹平片进行对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在治疗结束一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1.总体疗效评价:经结果统计分析,治疗组共35例,脱落4例,共完成31例,完全缓解18例,显效7例,有效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8%;对照组共35例,脱落3例,共完成32例,完全缓解9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8.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值=0.0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对纳入统计的两组6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寒凝气滞证肠梗阻中医症状积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完全缓解18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完全缓解9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间,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总有效率比较P=0.0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对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患者中医症状改善疗效更好。3.卡氏评分比较:对纳入统计的两组6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卡氏评分进行统计,组内比较P值=0.00,均小于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值=0.0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联合西医保守治疗或单纯西医保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均有帮助,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4.肠道功能恢复比较:两组间对比,在恢复排便、肠鸣音、胃液引流量及呕吐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排气方面,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安全性评价: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两例贴敷后用药处皮肤微红,无特殊处理,观察4小时后,红色消退,无瘙痒及水疱。研究顺利,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能、离子水平、心电图的异常,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患者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6.随访: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随访的63例病人中治疗组总体疗效评价有效的26例病人中1例病人因饮食不节梗阻复发,复发率为3.8%;无效的5例病人因年龄大,患者拒绝手术,继续“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治疗1月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但仍有不同程度的梗阻,考虑与入组前梗阻病程较长及梗阻程度较重有关。随访对照组总体疗效评价有效的22例病人中有2例病人梗阻复发,复发率为9.1%,均因饮食不节所致,无效的10例病人均转外科治疗,说明“温阳行气通腑方”对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远期疗效较好。研究结论“温阳行气通腑方”神阙穴穴位贴敷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肠梗阻症状、体征、立位腹平片情况,尤其在腹痛、腹胀、腹寒、呃逆嗳气症状改善上更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有效,复发率较低,因此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有效方法之一。

许可依[2](2021)在《大承气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脐敷治疗癌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大承气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脐敷治疗癌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20年1月-2020年7月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46例癌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生理盐水灌肠,治疗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大承气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脐敷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天,观察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排气间隔时间、腹痛腹胀程度、恶心呕吐程度、肠鸣音、腹部X线或CT、KPS积分、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对两组的临床疗效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将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结果进行对比:有效率方面,治疗组(87.0%)高于对照组(52.2%)(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数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KPS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KP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评价方面,本次研究共出现2例轻度皮肤不良反应,均为治疗组患者,共占治疗组总人数的8.7%,无需特殊治疗,未影响研究进程;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大承气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脐敷,可有效提高癌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方面,可能出现轻微皮肤不良反应,无需特殊治疗,安全性较好。

倪震博[3](2020)在《健胃清肠合剂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健胃清肠合剂保留灌肠治疗IIO气机壅滞证患者,并与甘油灌肠剂保留灌肠治疗IIO患者的实际临床疗效作对比,以便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健胃清肠合剂治疗IIO气机壅滞证患者的作用机理和临床疗效,从而更有效地运用健胃清肠合剂治疗IIO及其相关疾病。方法:根据参照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次临床研究的62例IIO气机壅滞证患者,随机纳入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甘油灌肠剂,将药液加热至39℃,每次300ml,保留灌肠30min,每日2次,7天为一疗程;治疗组予以健胃清肠合剂,将药液加热至39℃,每次500ml,保留灌肠30min,每日2次,7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统计拟定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IIO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变化情况,进而比较两组的临床实际疗效。结果:1.两组IIO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中除首次排便时间小幅度短于对照组外,首次排气、腹痛缓解腹胀缓解、饮食恢复时间均大幅度短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后的CRP水平均下降至正常范围内,说明两组治疗对于降低患者炎症方面反应均具有一定疗效。其次,治疗组降低患者CRP水平大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均未超过两周,但治疗组的实际住院天数平均值小于一周,对照组的实际住院天数平均值大于一周,说明治疗组在缩短患者实际住院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5.在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比较上可看出两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从两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来看,两组中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组间比较中,两组治疗后在改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其余各单项中医症状方面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有效率为62.07%。7.在治疗前,两组患者HAMA和HAMD-24量表积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HAMA和HAMD-24量表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在治疗后的X线阳性例数均明显减少,但治疗组的阳性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体临床疗效有效率为65.52%。结论:本次研究中,健胃清肠合剂可以显着改善IIO气机壅滞证患者临床症状,能够明显调节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较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张浩冉,谈晓芳[4](2020)在《黏连性肠梗阻诊治措施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黏连性肠梗阻是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肠黏连导致肠内容物在肠道内不能顺利通过和运行,具有易复发、起病急、发展快等特点,可进一步发展为肠绞窄,引起体液、电解质丢失,严重可出现脱水、休克及肾衰竭等症状,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本文对目前黏连性肠梗阻诊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王东明[5](2020)在《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1基因对结肠动力的影响及层黏连蛋白Laminin介导先天性巨结肠Cajal间质细胞异常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体通过胃肠道摄取食物、消化食物为小分子营养物质、吸收营养物质并最终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胃肠道的运动功能是胃肠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物的消化及残渣排空过程中适时地将内容物向前推进。生理状态下,胃肠道运动是在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复杂而严密的调控之下,由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效应细胞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等共同协调完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接受来自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 system,CNS)外来神经纤维的调节;期间多种神经内分泌介质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缩胆囊素等也参与胃肠运动的调节。ENS是分布于消化道管壁内的内在神经网络,按神经元胞体聚集的位置可分为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其中位于纵行肌与环形肌之间的肌间神经丛在调节胃肠道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ICC是一类分布于ENS与SMC之间的一类特殊细胞,目前研究认为ICC作为起搏细胞不仅可以自发产生节律性的慢波,而且可介导ENS与胃肠道SMC之间的信号传导,在胃肠道动力的产生与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分布在肠壁的ENS感受肠内容物的机械刺激及化学刺激,通过中间神经元传递到肌间神经丛,引起兴奋性信号的增加及抑制性信号的减少,经过ICC尤其是位于纵行肌及环形肌之间的ICC-MY综合到慢波,最终产生SMC协调性的收缩与舒张,将肠内容物向前推进。ENS 由肠神经崤细胞(Enteric neural crest-derived cells,ENCDC)发育形成,随着胚胎的逐渐发育,ENCDC沿原始消化管迁移、定殖并分化成为众多不同亚型的肠神经细胞,最终发育为成熟的ENS。ENCDC迁移分化是一个耗时而且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基因及肠道微环境因素的严密调控,如果ENS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将最终导致肠神经元发育异常性疾病(Neuronal intestinal malformations,NIM)。临床上常见的肠道疾病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以及过去称作巨结肠类缘病之一的肠神经元发育不良(Intestinal neuronal dysplasia,IND)均是NIM的常见类型,具有严重的结肠动力障碍,目前认为是ENS发育异常的不同结局,同时也有报道显示合并存在肠道微环境及ICC的异常,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明确诊断主要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诊断,增加了临床诊治工作中的困难与不便,也要求我们对其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次研究共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l基因在肠神经元发育不良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第二部分为:层黏连蛋白Laminin在先天性巨结肠的表达及对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第一部分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1基因在肠神经元发育不良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研究背景及目的Neurexins是一类表达于突触前膜的神经表面粘附蛋白,与其突触后配体Neuroligins相互作用,在诱导CNS兴奋性谷氨酸能与抑制性y-GABA能神经突触的发生、分化、功能维持及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Neurexins与Neuroligins亦表达于ENS肌间神经丛,且表达量随胚胎发育逐渐增加,与ENS发育具有时间相关性提示其可能参与ENS的发育过程;在HSCR病变肠段Neurexins与Neuroligins表达明显降低,患儿血清中相关神经递质同时存在异常,表现为血清谷氨酸含量的降低及y-GABA含量的升高,可能是HSCR受累肠段结肠动力障碍的原因之一。胃肠运动同样依赖于兴奋性信号与抑制性信号的协调与平衡,基于Neurexin、Neuroligin基因在ENS的表达及其在诱导突触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提出Neurexin与Neuroligin基因可通过控制突触的形成影响肠道的运动功能的假设。IND为巨结肠类缘病(Hirschsprung’s allied disease,HAD)的一种,以粘膜下神经丛及肌间神经丛增生、巨神经节、异位神经节等为特征性病理表现,虽然病理特征不同于HSCR表现为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然而临床表现却与HSCR非常类似,均存在严重的结肠动力障碍。IND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存在于HSCR无神经节细胞段近端的肠管,是HSCR术后仍表现出便秘及功能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对于IND是否是一类独立的疾病虽然仍存在争议,但动物模型是其作为独立疾病存在的强有力的证据,Tlx2基因敲除(Tlx2-/-)小鼠表现出肠道肌间神经丛的增生,与人类IND非常相似,是目前研究IND重要的动物模型。研究证实,Neuroliginl主要表达于谷氨酸能神经突触,与Neurexins相互作用,通过募集突触相关蛋白及受体诱导谷氨酸能突触的生成。基于以上论述及假设,在本次研究中将以Neurexinl与Neuroliginl作为目的基因,以Tlx2-/-小鼠为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及相关的谷氨酸能突触在IND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研究方法1、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Tlx2基因敲除杂合子(Tlx2+/-)小鼠,Tlx2+/-小鼠间杂交繁殖,子代小鼠采用Southern-blot及基因测序进行基因型鉴定,获得Tlx2基因敲除纯合子(Tlx2-/-)小鼠。选择8周龄雄性野生型(Wild type,WT)、Tlx2+/-及STlx2-/-小鼠,采用玻璃球技术对不同基因型小鼠结肠动力进行测定,将玻璃球逆行放置在距离肛门2cm结肠,以玻璃球排出需要的时间代表结肠排空时间;戊巴比妥钠麻醉小鼠后,心脏取血获取小鼠血液标本,解剖后获取距离回盲部1.5cm远端结肠全层标本。2、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蛋白Neurexin1、Neuroligin1以及谷氨酸能突触前标志物谷氨酸囊泡转运体-1(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1,VGLUT1)与谷氨酸能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NR1在不同基因型小鼠结肠的表达部位;采用Western-blot及qRT-PCR检测Neurexin1、Neuroligin1、VGLUT1及NR1在不同基因型小鼠结肠的表达并进行相对定量分析;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谷氨酸的含量。3、将8周龄雄性Tlx2-/-小鼠随机分为5组,按0.1mg/Kg通过灌胃(HIG组)及保留灌肠(HRE组)两种途径对Tlx2-/-小鼠进行石杉碱甲药物干预,同时通过灌胃(SIG组)及保留灌肠(SRE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CON组不做任何处理,药物干预持续8周时间。4.干预结束后按前述方法对不同分组Tlx2-/-小鼠结肠动力进行测定、获取小鼠血液标本及距离回盲部1.5cm远端结肠标本;通过Western-blot及qRT-PCR实验技术检测Neurexin1、Neuroligin1及VGLUTI、NR1在不同分组小鼠结肠的表达,通过ELISA实验对不同分组小鼠血清中谷氨酸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分组之间有无变化。实验结果1、通过Southern-blot及基因测序证实位于Tlx2基因第二个外显子长度为173bp碱基序列被敲除;Tlx2+/-与WT小鼠相比无明显差异,Tlx2-/-小鼠体重小(P<0.05),发育相对迟缓,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截至8周龄26%(33/127)雄性Tlx2-/-小鼠死亡;大体解剖发现Tlx2-/-小鼠末端回肠、盲肠、及近端结肠扩张,远端结肠呈现收缩状态。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Tlx2-/-小鼠肌间神经丛增生,蛋白Neurexin1、Neuroligin1同谷氨酸能突触标记物VGLUTI、NR1均主要表达于结肠ENS肌间神经丛;Western-blot 及 qRT-PCR 实验结果显示Tlx2-/-小鼠 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在结肠表达较WT及Tlx2+/-小鼠明显升高(P<0.05),VGLUTI、NR1表达趋势同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一致(P<0.05);并伴随有血清谷氨酸含量的升高(P<0.05);同时,TIx2-/-小鼠在结肠动力检测试验中表现出玻璃球排出时间明显延长,提示其存在结肠动力障碍(P<0.05);Tlx2+/-小鼠与WT小鼠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使用石杉碱甲对Tlx2-/-小鼠进行干预后,同对照组SIG、SRE组及CON组比较,Western-blot 及 qRT-PCR 实验中 HIG、HRE 组 Tlx2-/-小鼠结肠 Neurexin 1、Neuroligin1表达下降(P<0.05),谷氨酸能突触标记物VGLUT1及NRI表达量也随之降低(P<0.05);并且伴随着血清中谷氨酸含量的下降(P<0.05);同时,在结肠动力检测中HIG与HRE组Tlx2-/-小鼠表现出玻璃球排出时间缩短,提示其结肠动力改善(P<0.05);不同给药途径HIG组与HRE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论1、Neurexinl、Neuroligin1与结肠动力相关,谷氨酸能突触在结肠ENS中存在并随 Neurexin1、Neuroligin1 表达的变化而变化,提示 Neurexin1、Neuroligin1对结肠动力的影响可能通过其对结肠谷氨酸能突触的调节作用实现;2、血清谷氨酸含量的变化与结肠谷氨酸能突触及结肠动力的变化一致,可能是反映肠道谷氨酸能突触及结肠动力潜在的辅助性检查指标;3、Neurexin1、Neuroligin1基因可能是石杉碱甲的潜在作用靶点。第二部分层黏连蛋白Laminin在先天性巨结肠的表达及对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研究背景及目的HSCR以肠壁ENS神经节细胞缺如为主要病理特征,发病率大约为1/5000,仅次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儿童第二位的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病变肠段因神经节细胞缺如而导致严重的结肠动力障碍,以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功能性肠梗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尽管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Soave、Duhamel等多种手术方式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多年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其发病机制仍然未完全阐明。目前关于HSCR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基因异常学说”及“肠壁微环境学说”,但均不能解释所有的HSCR病例,其发病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ICC是一类分布于SMC之间的特殊细胞,具有基底膜成分,在空间上呈现三维网络结构。ICC不仅与SMC之间存在的广泛的缝隙连接使ICC与SMC在电生理上耦联在一起形成多细胞功能复合体,同时也与ENS神经纤维膨体存在密切联系形成“类突触样”的结构。作为起搏细胞,ICC在胃肠道动力的产生与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CC不仅可以自发产生节律性的慢波电位并将其传递到SMC引起节律性的收缩,而且可以将ENS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及抑制性神经冲动整合到慢波,以调节胃肠运动。ICC功能异常将导致严重的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如胃瘫、便秘、贲门失弛缓症等。有研究显示,在HSCR受累肠段ICC数量减少及结构异常,并可能与其预后有一定的关系,然而是由何种原因导致的目前尚不清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是重要的肠壁微环境因素,Laminin是ECM的重要组分,在细胞的粘附、迁移、分化、形态维持及抑制细胞凋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研究显示胚胎时期Laminin异常聚集可能导致ENCDC在正常的迁移之前过早的分化、定植而不能到达结肠远端从而导致HSCR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但同样受到ECM影响由ENCDC迁移、分化而成的盆腔神经丛却正常,同时也有报道显示Laminin可促进ENCDC的迁移及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Laminin在参与HSCR的发病机制是否存在其他的作用途径以及在ENCDC移行完成之后是否仍然发挥重要生理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由于ICC是一类具有基底膜的间质细胞,因而在本次研究中将肠壁微环境因素与ICC相结合,研究Laminin在HSCR肠壁中的表达及对ICC的影响,进一步阐述HSCR的发病机制。研究方法1、自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累计收集HSCR血清及结肠标本48例,同期收集腹股沟斜疝血清标本4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外科住院病人,HSCR病例均经过术后病理诊断证实。2、结肠标本分别从HSCR患儿手术切除结肠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及正常段获取,为减少肥大细胞对实验的干扰,解剖显微镜下将结肠标本粘膜层剥离,保留浆肌层并分为三份;一份甲醛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以c-Kit抗体作为ICC细胞标记与Laminin进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其在不同节段肠壁中的表达及定位关系;一份进行全层组织免疫荧光,通过共聚焦显微镜扫描,观察ICC的三维结构在各肠段结肠标本中有无异常;剩余的通过Westem-blot及qRT-PCR对Laminin及c-Kit在结肠浆肌层标本中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3、血清标本在患儿入院后行常规血液学检查时采集,待血液凝固后离心收集上层血清,通过ELISA实验检测HSCR及对照组患儿血清中Laminin及c-Kit表达。4、取胚胎第18天Wistar大鼠孕鼠肠管,采用酶解法分离ICC并通过磁珠分选(Immunomagnetic sorting,MACS)对ICC进行富集,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对分选细胞进行鉴定;通过siRNA转染沉默Laminin表达或加入不同浓度(LN1组:10ug/ml;LN2组:20ug/ml)的外源性大鼠Laminin蛋白对ICC进行干预,干预完成后通过Westem-blot及qRT-PCR实验检测Laminin对ICC细胞c-Kit的表达影响,并进一步采用MTT实验与TUNEL染色研究Laminin对ICC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实验结果1、石蜡切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Laminin及c-Kit染色在肌层内部及肌间均可见阳性染色,c-Kit染色标记的ICC周围可见Laminin包饶,部分部位染色标记相互重叠,提示Laminin与ICC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与正常段相比,在HSCR狭窄段标本中,Laminin表达明显降低,位于纵行肌与环形肌间的ICC(ICC-MY)以及肌层内部ICC(ICC-IM)也均明显减少;移行段、扩张段表达相对减少。全层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ICC-MY呈网格状结构,ICC-IM呈类平行状结构,在HSCR狭窄段可见ICC数量明显减少并伴有空间结构的严重破坏;移行段、扩张段表达相对减少,组织结构的破坏相对较轻。Western-blot及qRT-PCR结果与免疫荧光结果一致,Laminin及c-Kit在HSCR狭窄段的表达最低,移行段、扩张段次之,正常段最高(P<0.05)。2、经过ELISA检测,遗憾的是HSCR患儿血清中Laminin及c-Kit的表达与对照组腹股沟斜疝患儿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3、经酶解法分离及免疫磁珠富集后,所提取细胞ICC标记物c-Kit表达阳性,平滑肌标记物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表达阴性。Western-blot及qRT-PCR实验结果显示外源性大鼠Laminin蛋白可以上调c-Kit的表达,高浓度的LN2组较低浓度的LN1组上调更加明显(P<0.05);经过siRNA沉默ICC细胞Laminin表达之后,c-Kit的表达也相应的下降(P<0.05)。MTT结果显示,通过siRNA沉默Laminin表达后ICC表现出更严重的细胞活性的下降,而加入外源性的大鼠Laminin蛋白后可以抑制ICC细胞活性的降低,对ICC细胞活性的下降的抑制作用同样具有剂量依赖性,在高浓度LN2组Laminin对ICC细胞活性下降的抑制作用较低浓度的LN1组更明显(P<0.05)。TUNEL染色实验结果显示,通过siRNA沉默Laminin后ICC细胞凋亡增加,而加入外源性大鼠Laminin蛋白可抑制TNF-α导致的细胞凋亡。实验结论1、在HSCR患儿病变肠段Laminin表达降低的同时伴有ICC数量减少以及正常结构的破坏;2、Laminin可维持ICC细胞c-Kit的表达及细胞活性,并抑制其细胞凋亡;3、HSCR患儿病变肠段ICC的异常可能由Laminin表达降低所介导,继而导致受累肠段起搏功能异常而最终表现出结肠动力障碍,可能参与HSCR的发病。

章晓东[6](2019)在《以结肠内转流为方式、基于组织工程学吻合管的制备及初步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降低结直肠术后吻合口漏这一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本论文尝试采用组织工程可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以3种不同的制作工艺、制备并筛选性能匹配的吻合管,以配合实现结肠内转流这一方式,辅助结直肠手术后吻合口的愈合。本基础研究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减少吻合口漏这一并发症,从而挽救更多生命、降低不必要的造口以及后续的二次回纳手术、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消化外科临床吻合口漏的综合防治水平。本学位论文由以下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以结肠内转流为方式、基于组织工程学聚合物的肠道吻合管的制备及评估、筛选目的:为了减少消化道术后吻合口漏这一致死性并发症,选择适合辅助结肠内转流方式且具备可降解、组织顺应性、生物相容性的组织工程高分子基材;通过静电纺丝、3D打印、熔融注塑3种不同方法将基材制备成不同吻合管,评价各种吻合管的特性并且筛选恰当方案用以辅助消化道术后吻合口的愈合,防治吻合口漏。材料和方法:研究制备2种聚合物:聚乳酸(PLA)、聚乳酸乙醇酸(PLGA);2种两亲性两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单甲醚-嵌段-聚-L-丙交酯嵌段共聚物(m PEG-b-PLA)和聚乙二醇单甲醚-嵌段-聚-L-丙交酯-共聚-乙交酯嵌段共聚物(m PEG-b-PLGA)。上述基材性能各异,依据拟重建吻合的肠管局部环境设计既定规格,利用静电纺丝、3D打印、熔融注塑3种不同工艺制备相应辅助吻合口愈合的吻合管。同时,对材料的物理性能诸如亲水性、微管形貌、化学组成、降解行为等关键指标进行了表征和优化。结果:结果1:本研究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合成取得了不同分子量、组分配比、特性的16种PLA和PLGA物质,和6种m PEG-b-PLA和m PEG-b-PLGA,并对其进行物理、化疗表征;结果2:以上述高分子材料为原材料,通过静电纺丝、3D打印、熔融注塑3种不同工艺,制备了不同类型特征的吻合管;由PLGA物质制备而成的吻合管,其亲水性较差(水接触角为107°±0.8°),再引入PEG链段后,由m PEG-b-PLGA基材(其中,m PEG-b-PLGA3的接触角值为65°±1.0°)制备而成的吻合管的亲水性能得到了提升。其次,通过静电纺丝工艺制备的吻合管,微观结构由纳米纤维丝层层叠加而成,具有微米多孔结构(间隙的大小为2000nm至6000nm。构成膜的纳米纤维丝的直径为660至760nm),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亲水性、可降解性、组织顺应性。结论:此研究为组织工程在消化道吻合的升级应用,要求符合肠道蠕动的生理需求,重点集中在组织顺应性,采用PLGA和PLA为基材通过3D打印和熔融注塑制备的吻合管质地硬,不利于手术缝合等操作固定,组织顺应性不能满足肠道同步蠕动;利用合成的m PEG-b-PLA1/2/3、m PEG-PLGA1/2/3两亲性两嵌段共聚物为基材,经静电纺丝工艺制备的吻合管,相对3D打印、熔融注塑工艺具有更加合适的物理化学性能、生物可降解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组织顺应性,同时并具备转化的生产条件。综上各因素后选择以m PEG-b-PLGA3为材料,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作吻合管,拟用于第二部动物实验的开展。第二部分 以结肠内转流为方式、基于组织工程学吻合管的初步应用的研究目的:对采用以m PEG-b-PLGA3为材料的通过静电纺丝工艺制备的肠吻合管进行细胞生物学表征,考察其生物相容性。以实行盲肠离断-吻合术的SD大鼠为研究对象,检验此材料及吻合辅助操作是否安全、便捷;是否有助于降低术后近期死亡率、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中长期相关并发症、能否促进吻合口愈合;吻合管在消化道重建环节有无优势。方法:(1)细胞生物学评价对mPEG-b-PLGA3为材料的通过静电纺丝工艺制备的肠吻合管进行了细胞生物学相容性评价。重点考吻合管的血液相容性和细胞毒性。通过吻合管材料体外直接接触血液,对管材的血液相容性进行评估;采用上皮细胞培养与吻合管上,镜下观察贴壁及细胞生长情况,采用荧光素双醋酸酯(FDA)染色后观察生长存活状态。(2)实验动物学评价普通级别SD大鼠105只,雄性,在未禁食无肠道机械准备,无口服及静脉使用抗生素情况下,构建盲肠离断-吻合模型。第一阶段评估吻合管短期内是否具有有效性及安全性:两组SD大鼠(n=60),予以盲肠体部离断-吻合手术。对照组(n=30)盲肠离断后,可吸收线予以吻合口处6针间断法全层缝合;吻合管组(n=30),盲肠离断后,以m PEG-b-PLGA3为材料静电纺丝工艺制作的的同盲肠内径的吻合管放置吻合口处肠腔内,行吻合管辅助吻合术。术后两组大鼠麻醉清醒后即刻予以自由进食、饮水。对比两组吻合方式所需时间,死亡率。各组存活大鼠在术后第7天予以剖腹探查:观察腹腔黏连评分以及吻合口肠段爆破压试验,观察吻合口局部组织HE病理染色,评估炎症情况。第二阶段评估吻合管在体内中长期是否造成肠梗阻以及吻合口狭窄:普通级SD大鼠(n=45),同第一阶段行吻合管辅助吻合术方法操作及围手术期处理,分别于术后2周(n=15)、4周(n=15)、6周(n=15)分别剖腹探查。观察吻合口处偏平状态下的长径,观察吻合口上方5cm处肠攀偏平状态下的长径。结果:结果1.由mPEG-b-PLA2、m PEG-b-PLA3、m PEG-b-PLGA2和m PEG-b-PLGA3作为主要基材,制备的吻合管的溶血率分别为:0.5%、1.1%、0.8%和1.5%。与商业化未引入m PEG的PLGA(3%)材料相比,本课题制备的材料制备而成的吻合管,具有更低的溶血率。细胞与基材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高分子基材细胞毒性低,培养的细胞能够在基材表面增殖和迁移。在经培养后,在细胞培养板的底部,上皮细胞已经铺满了整个细胞板,由于表面具有亲水性PEG链段的大量分布,其生物相容性得到了提高,更有利于上皮细胞的粘附、生长与增殖。结果2.动物实验第一阶段:两组手术吻合口缝合处理时间显示,对照组为16.95±1.83分钟均比吻合管组13.89±2.02分钟所需时间长,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提示在吻合管的辅助的支撑下,操作时间可一定程度缩短。对照组死亡6只(20.0%),死亡原因为吻合口漏、腹腔感染、腹膜炎,其中1例伴腹腔内出血;吻合管组死亡1只(3.3%),非吻合口漏死亡,为吻合管因缝合操作原因阻塞肠管导致机械性肠梗阻死亡,两组死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P<0.001)。术后7天剖腹,对照组腹腔黏连情况评分为1.67±0.844显着超过吻合管组1.23±0.728,(P<0.001),考虑为吻合口早期小的漏所导致的局限性腹腔内黏连。随后取盲肠,行吻合口盲肠段爆破压试验,对照组为145.88±13.339mm HG明显低于吻合管组172.97±11.947mm HG,(P<0.001)。对照组吻合口局部HE染色提示炎症细胞评分结果评分为3.67±0.93,吻合管组为2.90±0.82,(P<0.001)。第二阶段动物实验:分别于术后2周、4周、6周各时间点,观察吻合口附近肠道扩张或狭窄情况。随着应用吻合管辅助吻合术后时间的延长,吻合口扁平状态长径测量值分别为:2.27±0.234cm、2.22±0.214cm、2.33±0.241cm,吻合口的长径各时间点之间无明显异常(P=0.410);吻合口上方5cm处肠管偏平状态长径无明显扩张及狭窄:在2周2.37±0.154cm、4周2.29±0.181cm、6周2.32±0.221cm,(P=0.507)。结论:(1)本课题涉及制备的高分子材料溶血率低于3%,m PEG-b-PLGA3为1.5%。培养的细胞能够在吻合管表面增殖和迁移,细胞存活良好,出凝血方面表现出满意的效果。(2)两个阶段的动物体内植入结果表明可降解吻合管实现结肠内转流手术在大鼠盲肠吻合口的愈合过程中是安全有效的。吻合手术操作时间明显减少,考虑为吻合管支撑作用易化了缝合过程,体现便捷性和可行性;吻合管的植入,能够有效防止吻合口漏的发生,明显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减少腹腔黏连,考虑是吻合管的隔离作用保护了因吻合口6针缝合法难以避免的小的A级吻合口漏而导致的局限性腹膜炎;同时还增强了吻合口爆破压值;明显减少了局部炎症细胞的浸润。而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吻合口处及吻合口上方肠管无扩张及狭窄,对动物的生存、进食无影响,并实现了时间相关性的降解。考虑为吻合管的隔离作用实现了结肠内转流,为肠道断端的愈合提供了相对清洁、低组织张力的局部微环境,有助于吻合口良好愈合,减少相关死亡率以及并发症;以上体现了吻合管在消化道重建环节有较强优势。第三部分:综述《吻合口重建与愈合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钟广青[7](2018)在《腹腔镜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浅析腹腔镜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于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黏连性肠梗阻患者46名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差异随机均分为实验组(n=23)与对照组(n=23)。实验组予以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病患的术后恢复情况及治疗效果并作分析。结果对比两组病患的术后恢复情况发现,实验组的住院时间、进食流质、下床活动、胃肠功能恢复及肛门排气等所用时间均显着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91%,组间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黏连性肠梗阻能明显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张宗明,邓海,张翀,于宏伟,刘卓,刘立民,万柏江,朱明文[8](2017)在《结直肠良恶性梗阻诊治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结直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因病因复杂、病情重、进展快,需要及时诊断和恰当治疗.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结合作者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全面和系统分析结直肠良恶性梗阻的病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基础上,总结出结直肠良恶性梗阻诊治要点在于:深入探讨结直肠梗阻的良恶性病因,灵活应用泛影葡胺结肠造影、CT仿真内窥镜和结肠镜检查,充分发挥经结肠镜引流的术前桥梁作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精准实施手术操作,积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对于提高结直肠良恶性梗阻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马骏,霍介格[9](2017)在《恶性肠梗阻的治疗现状与进展》文中认为恶性肠梗阻(malignant bowel obstruction,MBO)是晚期肿瘤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恶性肿瘤本身的复杂性导致肠梗阻治疗的复杂性、难治性.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内镜技术及介入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姑息手术适应证的把握,肠梗阻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疗率得以提高,但尚存在一定争议,且在药物治疗方面暂无显着进展.另外,中医药在该领域亦有较多研究,显示出一定的效果,但尚缺乏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处理要充分考虑治疗可能带来的益处及风险,慎重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对国内外近年来MBO的中西医诊疗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曾子芸[10](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二、肠段切除用于防止反复黏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段切除用于防止反复黏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现代研究
        1.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流行病学研究
        2.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4. 恶性肿瘤术后AIO的西医治疗进展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术后AIO的认识
        2. 术后AIO的病因病机
        3. 恶性肿术后AIO的中医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2. 临床研究方法
    临床研究结果
        1.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分析
        2. 疗效统计分析
    小结
    讨论
        1. 本研究入组患者基线情况探讨
        2. 本研究结果探讨
        3. 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西医研究现状分析
        4. “温阳行气通腑方”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IAIO局部寒凝气滞型的理论依据
    结语
        结论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致谢

(2)大承气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脐敷治疗癌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梗阻症状及体征
        3.2 梗阻病灶
        3.3 中医临床症状
        3.4 生活质量
        3.5 安全性指标
    4 评价标准
        4.1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4.2 中医证候积分
        4.3 KPS评分
        4.4 不良反应监测及安全性评定
    5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的均衡性分析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癌种比较
    2 疗效评价
        2.1 中医证候积分
        2.2 临床疗效有效率
        2.3 KPS评分
    3 不良反应监测与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于癌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治疗现状
    2 西医对于癌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治疗现状
    3 选题背景
        3.1 选题思路、目的和意义
        3.2 组方分析
        3.3 选题特色及创新点
    4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4.1 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分析
        4.2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结果分析
        4.3 KPS评分结果分析
        4.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观察结果分析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证候积分评价标准
附录2 卡氏评分表
附录3 外用药接触性皮炎评价标准
附录4 病例报告表
综述 癌性肠梗阻中西医治疗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3)健胃清肠合剂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计
        2.2 样本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案
        3.1 西医常规治疗
        3.2 分组灌肠治疗
    4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判定
        4.1 一般资料
        4.2 安全性指标
        4.3 本次临床研究观察指标
        4.4 总体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4.5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判定标准
        4.6 中医症状总积分疗效判定标准
        4.7 X线影像判定标准
        4.8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4.9 临床研究的安全性评估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病程比较
    2 首次排气、首次排便、腹痛缓解、腹胀缓解、饮食恢复时间
    3 CRP水平变化
    4 实际住院天数
    5 临床疗效结果
        5.1 中医各项症状总积分结果比较
        5.2 单项中医症状积分结果比较
        5.3 中医症状总积分疗效结果比较
        5.4 HAMA和HAMD-24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5.5 X线阳性例数(率)结果比较
        5.6 总体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5.7 本次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估
        5.8 研究结果分析
讨论
    1 IIO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1.1 中医对IIO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IIO病因的认识
        1.3 中医对IIO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IIO的发病机制研究
        2.1 肠屏障功能与IIO的相关性研究
        2.2 肠道菌群移位与IIO的相关性研究
        2.3 炎症反应机制与IIO的相关性研究
        2.4 机械性损伤、术后腹腔粘连与IIO的相关性研究
        2.5 精神心理与IIO的相关性研究
    3 IIO的中医保留灌肠治疗
    4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1 健胃清肠合剂立方依据及配伍意义
        4.2 健胃清肠合剂单味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5 对照药甘油灌肠剂的研究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黏连性肠梗阻诊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黏连性肠梗阻的诊断
    1.1 病史与查体
    1.2 实验室检查
    1.3 影像学检查
        1.3.1 腹部X线平片
        1.3.2 CT检查
        1.3.3 超声
        1.3.4 磁共振
        1.3.5 水溶性造影剂
2 黏连性肠梗阻的分类
3 黏连性肠梗阻的预防
4 黏连性肠梗阻的治疗
    4.1 保守治疗
    4.2 手术治疗
5 黏连性肠梗阻复发
6 小结与展望

(5)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1基因对结肠动力的影响及层黏连蛋白Laminin介导先天性巨结肠Cajal间质细胞异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Neurexinl基因与Neuroliginl基因在肠神经元发育不良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结肠动力的影响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及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层黏连蛋白Laminin在先天性巨结肠的表达及对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前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及附图
    参考文献
创新点及局限性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6)以结肠内转流为方式、基于组织工程学吻合管的制备及初步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以结肠内转流为方式、基于组织工程学吻合管的制备及评估、筛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两亲性两嵌段共聚物肠吻合管细胞生物学表征及盲肠吻合与修复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吻合口重建与愈合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致谢

(7)腹腔镜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数据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病患的术后恢复情况。
    2.2 比较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8)结直肠良恶性梗阻诊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背景资料
■同行评议者
■研发前沿
0 引言
1 病因
    1.1 炎症性肠病
    1.2 缺血性肠病
    1.3 麻痹性结肠梗阻
    1.4黏连性结肠梗阻
    1.5粪石梗阻
    1.6 乙状结肠扭转
    1.7 膈疝
    1.8 先天性巨结肠
    1.9 结直肠癌
    1.1 0 盆腔肿瘤
2 诊断
    2.1 腹部X线平片
    2.2 腹部C T平扫
    2.3 泛影葡胺结肠造影
    2.4 结直肠CT仿真内窥镜
    2.5 结肠镜检查
3 治疗
    3.1 经内镜引流术
        3.1.1 肠梗阻导管引流术:
        3.1.2 球囊扩张术:
        3.1.3 结肠支架引流术:
    3.2 外科手术
        3.2.1 结直肠良性梗阻的手术:
        3.2.2 结直肠恶性梗阻的手术:
    3.3 药物治疗
4 结论
■相关报道
■创新盘点
■应用要点
■名词解释
■同行评价

(9)恶性肠梗阻的治疗现状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MBO的诊断及分类
    1.1 诊断
    1.2 分类
2 一般性治疗
    2.1 胃肠减压
        2.1.1 鼻胃管:
    2.2 对症性治疗
        2.2.1 呕吐
        2.2.2 疼痛:
3 手术治疗
    3.1 根治性手术
    3.2 姑息性手术
4 内镜治疗
    4.1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
    4.2 支架植入
5 药物治疗
    5.1全肠外营养
    5.2 抗分泌药物
    5.3 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介入术
    5.4 化疗/分子靶向治疗
6 中医药治疗
7 结论
■背景资料
■同行评议者
■研发前沿
■应用要点
■同行评价

(10)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四、肠段切除用于防止反复黏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贴敷治疗恶性肿瘤术后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局部寒凝气滞型临床观察[D]. 吴晓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大承气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脐敷治疗癌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D]. 许可依.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健胃清肠合剂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D]. 倪震博.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4]黏连性肠梗阻诊治措施的研究进展[J]. 张浩冉,谈晓芳.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0(07)
  • [5]Neurexin1基因与Neuroligin1基因对结肠动力的影响及层黏连蛋白Laminin介导先天性巨结肠Cajal间质细胞异常的研究[D]. 王东明. 山东大学, 2020(11)
  • [6]以结肠内转流为方式、基于组织工程学吻合管的制备及初步应用的研究[D]. 章晓东. 苏州大学, 2019(06)
  • [7]腹腔镜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效果分析[J]. 钟广青.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05)
  • [8]结直肠良恶性梗阻诊治策略[J]. 张宗明,邓海,张翀,于宏伟,刘卓,刘立民,万柏江,朱明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29)
  • [9]恶性肠梗阻的治疗现状与进展[J]. 马骏,霍介格.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21)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肺段切除术预防粘连性肠梗阻复发的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