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知识同化,拓展认知结构——数次求数的实际问题教学

促进知识同化,拓展认知结构——数次求数的实际问题教学

一、促使知识同化 扩大认知结构——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雪[1](2021)在《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重点是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点重点内容的设计,更加清晰地、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根据教学知识的重点内容,合理设计适应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具体教学方法,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打好概念教学的基础,才能为更好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关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了解每个概念的脉络和内在联系,渗透数学思维方法,理解数学的本质。目前还没有聚焦初中阶段数学概念课的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编制有针对性的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数学教师教学重点设计水平和指导概念课教学具有研究意义。确定的研究问题是:(1)合理的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2)基于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模型是什么?为编制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已有相关理论及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得到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结构基础;其次在考虑教学重点设计样本文字性的特点下,结合专家建议,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75份优质教学设计样本进行编码分析,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接下来通过两次征求专家意见,利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效度;然后计算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形成评价模型;最后通过评价实施检验,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形成合理、科学的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论:(1)《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共有3个一级指标(课标因素、数学因素、教学因素)、9个二级指标(内容要求、思想方法、数学素养、概念内容、概念理解、概念应用、主次分明、合理板书、教学方法),其中9个二级指标对应9条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信度良好,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评价初中阶段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的测评工具使用。(2)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模型,可用数学公式表示(S代表总得分,T1至T9依次表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S(28)0.1 95T1+0.152T2+0.085T3+0.162T4+0.141T5+0.086T6+0.091T7+0.056T8+0.060T9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的建议: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把握好章节重点的知识要求;注意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体现初中生数学能力素养的发展;关注数学概念本质内容,通过提及相关概念等方式理清概念体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核心所在,深化概念理解;注意数学概念应用的具体领域;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做到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合理衔接;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基础。

娜仁高娃[2](2020)在《小学“比和比例”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比和比例”作为小学阶段最后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用比例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函数观念,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联通“算术”与“代数”,贯穿“数量”到“关系”。然而,有很多研究表明,能够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小学“比和比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整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小学“比和比例”理论和教学相关的文献,并简要概述了相关的教学理论,分析了课标和教材中与“比和比例”知识相关的课程目标及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使用人教版教科书的六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试调查,对相关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访谈,从“比和比例”概念学习和应用比例解决问题角度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比和比例”知识本身三个维度进行归因分析:教师备课缺乏深度和广度,在概念教学中没有重视让学生体会概念的生成过程,没有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与“分数”的互化联通,对于用“比和比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讲解的不到位,而且对于可视化模型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率不高等;学生无法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解题思维定势,缺乏对比、变式思维,没有很好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体会到应用“比和比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和检查的习惯等;“比和比例”知识中有很多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较抽象,且此部分知识综合性较强。针对以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优化小学六年级“比和比例”教学的具体策略: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亲历概念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加强变式训练,拓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加强培养学生自主检查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应用“比和比例”解决问题,体会“比和比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加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和学生的数学素养。最后,以《比的意义》和《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为例编写教学设计,并以《按比例分配》为课例进行案例分析。

董文玲[3](2018)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困难及对策研究 ——以莱州市G小学三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在小学教育中越来越突出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在努力践行着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时新课标的目标之一。而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教、难懂、难学、难应用”的题型代表。在平时练习、考试乃至实际应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关注小学生应用题解题困难及其解决策略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对应用题的实际解题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某市G小学的3年级学生以及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刚刚从一年级二年级升入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都比较低,而这些对他们能否正确的解决应用题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一二年级的应用题呈现主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通常是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人物或者实际图像来呈现给学生,学生非常容易的就可以将重要数据提取出来,他们急于得出答案,因此不重视整个条件和问题的全面分析和研究,而到了三年级,大多数应用题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很多学生很难从具体的情境中转换到语言文字上来,所以他们不能正确的将文字中的数学信息抽离出来,也找不到与问题有关的条件是什么,直接导致读题不全面,不仔细,跳读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应用题的解题。据此总结得出三年级学生应用题解题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不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直接导致不能正确区分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不理解数量关系;包括解答过程的不自信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对数学教师来说非常及时,可以让他们准确的理解学生目前所处的困境,据此进行因材施教,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负担,也能直接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这些研究的对于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陈近[4](2018)在《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 ——基于历史研究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数学双基教学”即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是一个教学系统,主要包含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师生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五要素,该系统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系统各要素互相作用,形成稳定结构。“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亦是一种教学理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依据政治史时间维度和教育史学体系进行分期,其主要历经四个历史时期: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思想萌芽期,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体系创立期,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制度成型期,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创新期。数学双基教学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传统特色,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四基”,强调“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有学者认为数学双基教学仍是我国数学教学的精髓;也有学者认为“双基”的提法不能与时俱进……本研究基于历史研究视角,客观梳理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春秋战国-至今),依据路径依赖分析法理性总结其演进规律,深入剖析其演进原因,以期更好地理解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来龙去脉”,回应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意见。本研究主要运用了历史分析法,路径依赖分析法和系统论方法等三种研究方法,解决四个主要研究问题,这四个问题与前述历史分期相呼应,分别是:1.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思想是如何萌芽的?2.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体系是如何创立的?3.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制度是如何成型的?4.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是如何创新的?本研究第四章回应了第一个研究问题,追溯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思想的萌芽。研究表明:数学双基教学思想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有着悠久历史。春秋战国时期讲究“正名”教学,为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之“重视基础知识”思想打下基础;汉代强调“术”的教学,为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之“重视基本技能”思想奠定基础,此后,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思想出现萌芽,并呈现出重视“基础性”“实用性”和“掌握性”的核心特征,该特征对数学双基教学之后发展产生深厚影响。本研究第五章回应了第二个研究问题,分析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体系的创立。研究表明:隋唐时期重视“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的算学教学体系初步形成,“明数造术”就是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详明术理”就是理解“术”(即算法)的原理和用法,算学教学体系的初步形成意味着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系统的初步创立,该系统包括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师生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要素;宋元时期,该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隋唐宋元时期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体系的创立和完善为近现代数学双基教学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第六章回应了第三个研究问题,分析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制度的成型。1904年,清政府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该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23年,制度层面提及教学“限度”,即教学最低标准,形成数学双基教学之“基”;1929年,制度层面首次区分知识、技能维度,形成数学双基教学之“双”;1942年,制度层面首次出现关键词“基础知识技能”,把“双”和“基”联系在一起;1952年,制度层面首次规定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范畴,标志着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制度层面的正式形成。制度的成型意味着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进入稳定阶段。本研究第七章回应了第四个研究问题,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聚焦于创新型人才竞争,而我国传统数学双基教学又出现“异化”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致力于通过“课程改革”推进传统双基教学的发展和创新。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三维目标”,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提出重视“四基”,2014年开始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四基”“核心素养”体现了“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突破,强调从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而重视“学习过程”,明确了学生所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凸显了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宗旨。本研究第八章在梳理前四章“历史轨迹”的基础上,依据路径依赖分析法,探寻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演进规律及其原因。分析表明: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历经“路径发生-路径强化-路径依赖-路径创造”等四个阶段,“初始条件”促动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路径发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网络结构”,推动小学数学双基教学路径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新时代背景下“内外因素”则成为小学数学双基教学路径创造的主要动力,促使双基教学基于原有路径形成新的“良性路径依赖”。纵观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演进过程,存在明显的“惯性”(路径依赖性),并正在通过路径突破实现路径创造。何谓历史的眼光,从哲学层面上来讲,就是唯物辩证的眼光。辩证唯物主义要求人们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认识和把握事物。本研究基于历史研究视角考察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在梳理“历史轨迹”基础上(第四章-第七章),分析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演进规律及原因(第八章),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形成对待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之正确态度,指导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树立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之民族自信,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预测。

李峻清[5](2016)在《提高初中聋生数学应用题学习能力研究 ——以肇庆启聪学校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是聋校教育里的基础学科,其作为培养与提高聋生的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题则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它在抽象性、逻辑性及应用性等方面对聋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标准。然而由于听力障碍导致聋生在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上都明显落后于正常小孩,也间接对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心理都造成了影响;于学校而言,教学不是第一位的,教学效果也无法有效量化,无法有效促进教师学科专业化成长;聋校的数学教师绝大部分是无数学或特殊教育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基础作支撑;聋校数学教学目前仍使用1995版的全日制聋校教材,这个版本的教材内容对于现在的社会,是完全脱离聋生生活实际的,聋生对教材的内容也是毫无兴趣,影响聋生学习的积极性,且此版教材不大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也不大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些都影响了教学效能。这些由聋生自身障碍、聋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环境等各方面主客观条件造成的限制,都导致了聋生的应用题学习非常艰难。在聋校的数学教学领域存在很多需要教育学者去研究探讨的问题,但是由于笔者的资源和能力有限,在本文中就只针对初中阶段聋生在应用题的学习上进行探讨研究。本文中笔者分别从聋生应用题学习的特点、影响聋生应用题学习的认知与元认知因素、心理因素及应用题解决策略等方面通过文献法、行动研究、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探讨。在对聋生的应用题学习情况得出了基本的结论后,针对性的展开强化训练。根据强化训练的结果再结合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自身的教学经验及不断的实践总结,最终总结出本研究的结论。希望本研究的过程及结论能对聋校数学教育领域的教师和研究学者有星火的启发,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借此能让聋校的数学教育引起更多教育者的关注。

陶积文[6](2015)在《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基础教育主阵地的小学数学课堂正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强化,个性化的学习得到了实现,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教室成为一个安全的存在。然而“一片繁荣”的课堂背后潜藏着太多需要我们理性面对和冷静反思的东西:合作学习是否有效?自主探索只有参与却无思考,情景教学以热闹的表象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太多无聊的提问代替了启发引导……所有的一切都在表明,新课程改革必然聚焦于有效教学。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并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缔造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必将是教学改革不变的主旋律。因此对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的策略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在立足于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案例研究等方法寻找目前小学分数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分数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在本研究进行的两年时间内,笔者分别就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计算和分数的实际应用三个维度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索并进行了反思与改进,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一是从分数的数学背景、分数的本质意义、分数的课程目标和学生对分数的认知现状四个方面探索分数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即教学设计策略。二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学习主体之间如何有效衔接的策略,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三是如何构建了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循环的分数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本研究主要对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策略进行了探讨,但由于有效教学内涵丰富,实现小学分数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受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的实验还不够深入。如研究中的实践探索仅限于小学高年段,对低年段的探究少而浅,对文献的学习仅限于国内,对有效教学策略的总结提炼还需进一步提高等等这都是研究者今后继续探索的问题。

庞振英[7](2015)在《小学数学教科书改革的研究 ——以曹飞羽主编的《小学实验课本·数学》教科书为例》文中提出为了使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本着"知古鉴今"的思想,对20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改革的案例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实验课本》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为了探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该如何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编写的一套教科书。它是在曹飞羽的主持下,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进行改革的,这套教科书整体上符合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为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因此对其改革进行研究,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得出启示,为小学数学教科书改革中渗透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提供借鉴,也为当今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供思路。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并进行核心概念的界定与文献的综述。本文以文本分析法和比较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实验课本》整体的研究,包括编写依据、体例结构和特点的研究。研究发现:《实验课本》以调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为教科书内容选取的实际依据,以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为教科书内容编排的理论依据,以教学实验研究为教科书改革的实证依据,以数学学科的特点为学科依据;简单、实用、注意区分年龄层次的体例结构;具有渗透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的编写原则,螺旋上升并体现教学方法的编排方式,精选传统算术、增加代数几何、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内容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对《实验课本》内容改革的研究,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按照"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顺序,通过与《五年制课本》和《实验教科书》的对比,从内容的选取、内容的编排与内容的呈现的角度对《实验课本》内容的改革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数与代数"领域中在内容的选取上,"数和数的运算"的内容呈广浅化的发展趋势,大量精减了"量的计量"中的市制计量单位,适当增加了 "代数初步知识"内容的深度;在内容的编排上,细化了"数和数的运算"的螺旋结构,前置了"量的计量"的编排,对"代数初步知识"采取了提前孕伏、分散编排的方式,整体上调整了这一领域中各阶段的重难点和先后顺序;在内容的呈现上,丰富栏目设置的同时,设置了大量的动手实践与操作的活动,采用丰富多样的呈现形式,使内容的呈现富于启发性,版面活泼起来。2."空间与图形"领域在内容的选取上,适当拓展了内容选取的范围与深度;在内容的编排上,将图形的认识按照由直观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平面立体相互交错、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了编排;在内容的呈现上,丰富插图应用的同时,安排了大量认识图形的动手操作活动,体现着"做中学"的思想。3."统计与概率"领域在内容的选取上,增加了收集数据的内容,使统计初步知识的系统性得以完善;在内容的编排上,采取了提前、分散、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在内容的呈现上,开创了数据情境图的应用,设计了由半独立的过渡过程,整体上往图文并茂的方向发展。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中的应用题,在编排上采取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编排方式的同时,还采取了提前孕伏、小步前进的措施。在呈现上除了注重运用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引入应用题、应用图解来帮助分析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外,还注意让儿童在活动操作的基础上分析、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第四部分思考本研究对于当前小学数学教科书改革的启示。启示包括:教育学的研究与心理学的实验是不可或缺的编写依据;内容的选取要综合考虑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内容的编排最宜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内容的呈现要遵循学习心理学的规律;编写队伍需要学科综合素质高、多学科领域交叉的成员。

王中慧[8](2013)在《代数思维在六年级应用题教学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早在1994年就通过了一个关于“为每个人代数”(algebra for everyone)的报告,该报告指出,所有中学生都应该有机会学习代数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确立了代数思维在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初中生从数的思考向符号思考的转变过程比较困难,特别是在七年级接触代数时对符号的不理解表现得更为明显,六年级阶段“应用题”这一教学内容,恰为发展学生代数思维作了铺垫。但鲜有研究去探索学生在其中的转变过程。本研究通过对学生在求解应用题中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过程的观察,研究两种思维模式对应用题学习的影响。根据六年级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表现的实际思维情况,本研究创建了以下四个维度来分析学生在应用题学习中的思维转变情况:依赖算术思维的维度;游离于算术和代数思维间的维度;初级代数思维的维度;相对熟练应用代数思维的维度。研究结果表明:单一问题结构的应用题,主要依赖算术思维的维度来解题;“设法”、“设单位1法”属于游离于算术和代数思维间的维度,在教学中主要帮助学生建立更规范的“设元思想”;对于模式化、公式化,图式化和复杂数量关系下的应用题,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公式和常识,采用初级代数思维维度思考;在相对熟练应用代数思维的维度中,学生会用方程思想处理复杂问题结构的应用题,并能独立构建方程和不等式模型。本研究有效地呈现了六年级学生代数思维的转变过程。同时,本研究开发了分析维度不仅为培养学生利用代数思维解决应用题问题提供了有力参考,也为我们如何从学生的代数思维状况出发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供研究思路。

王舒琳[9](2013)在《基于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数学学习策略的调查及教学指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信息时代对学习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在现代社会中,是否掌握学习策略已经成为衡量学习者是否学会学习的标志。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促进学习者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机,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在稳定的推进和深化中,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新课程的总体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不能单单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需要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数学学习策略的研究在中学的教与学中,是必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首先从数学学习策略的研究背景入手,介绍了数学学习策略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意义,在前人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学习策略和数学学习策略做了综述。接着从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及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及影响初中数学学习的原因,并着重对数学学习策略的具体内容作了详细的分类。同时,研究者通过实地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策略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包括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班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和学习策略的应用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形成的原因,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非智力因素等。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研究结果,提出了新课程标准下促进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生成的教学原则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本文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下,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检验和分析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

邓梅,柳俊,彭鄂湘,胡兴民[10](2011)在《对现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相关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一直是许多一线小学数学老师颇感麻烦的部分。尤其对农村小学老师而言,这个困惑或许更大。也许,这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较难克服的瓶颈。鉴于此,我县教研信息中心还曾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个全县小学数学老师的专题研讨会。在这个研讨会上,与会的老师们都肯定了现行教

二、促使知识同化 扩大认知结构——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促使知识同化 扩大认知结构——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教学重点
        1.2.2 数学教学重点
        1.2.3 数学概念课教学
        1.2.4 评价指标体系
        1.2.5 评价模型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专家咨询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研究创新点
    1.7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教学重点设计
        2.1.2 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及其特点
        2.1.3 数学教学重点设计评价
        2.1.4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APOS理论
        2.2.2 教学最优化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工具的构建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研究样本的选取
        3.2.1 质性分析研究样本的选取
        3.2.2 实施检验研究样本的选取
    3.3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确定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阶段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阶段
        3.3.3 评价指标权重划分阶段
        3.3.4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3.3.5 评价指标体系检验阶段
    3.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4.1 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和修改专家咨询意见数据处理
        3.4.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专家意见咨询数据处理
        3.4.3 评价指标体系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数据处理
第四章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初构
    4.1 一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4.2 二级指标的设立依据
        4.2.1 “课程标准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依据
        4.2.2 “数学知识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依据
        4.2.3 “教学设计因素”维度下的二级指标设立依据
    4.3 基于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展示教学设计的NVivo质性分析
        4.3.1 教学设计样本的确定
        4.3.2 质性分析工具与方法
        4.3.3 质性分析结果与反馈
    4.4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第五章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
    5.1 基于专家咨询的评价指标的筛选修订
        5.1.1 研究方法
        5.1.2 专家的选取
        5.1.3 专家意见咨询结果讨论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2.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4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模型
第六章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检验
    6.1 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
        6.1.1 信度检验评价人员的确定
        6.1.2 信度检验评价样本的确定
        6.1.3 信度检验方法的确定
        6.1.4 信度检验评价实施前的准备
        6.1.5 信度检验评价的具体实施
        6.1.6 评价结果分析
        6.1.7 评价结果一致性检验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
        6.2.1 效度检验评价人员的确定
        6.2.2 效度检验方法的确定
        6.2.3 效度检验评价实施前的准备
        6.2.4 内容效度检验的具体实施
        6.2.5 内容效度系数检验
    6.3 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验证
第七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与已有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7.1.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1.3 指标体系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7.2 结论
    7.3 建议
        7.3.1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案例分析
        7.3.2 针对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表
    附录2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问卷
    附录3 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样本
    附录4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打分表
    附录5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指南
    附录6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效度问卷
致谢

(2)小学“比和比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小学比和比例相关教学理论概述及教学内容分析
    2.1 比和比例相关教学理论概述
        2.2.1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理论
        2.2.2 波利亚的数学教育理论
        2.2.3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布鲁纳的数学学习理论
    2.2 小学比和比例内容分析
        2.2.1 《课标》对比和比例内容的教学要求
        2.2.2 小学教科书中比和比例的内容分析
        2.2.3 比和比例内容之教学分析
第3章 小学比和比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教师访谈
        3.1.1 访谈设计
        3.1.2 设计目的
        3.1.3 访谈形式
        3.1.4 访谈结果
    3.2 学生测试调查
        3.2.1 测试目的
        3.2.2 测试对象及形式
        3.2.3 测试卷编制
        3.2.4 测试卷结果及分析
    3.3 问题成因分析
        3.3.1 教师方面
        3.3.2 学生方面
        3.3.3 知识本身及教材编排
第4章 比和比例教学策略
    4.1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
        4.1.1 追本溯源,挖掘概念本源
        4.1.2 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感悟概念的生成过程
        4.1.3 加强对概念的多元表征,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概念
        4.1.4 在结构中理解和记忆概念
        4.1.5 在概念的价值与应用中掌握概念
        4.1.6 对比辨析有效区分易混淆概念
    4.2 注重让学生经历比和比例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
        4.2.1 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分析数值关系的能力
        4.2.2 加强变式训练,拓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
        4.2.3 培养学生自主检查的习惯
    4.3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比例思维解决问题
    4.4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5 提高教师自身教学素养
        4.5.1 完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4.5.2 不断研究,超越教材
        4.5.3 合理运用和开发教学技术和工具
第5章 比和比例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5.1 教学设计
        5.1.1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5.1.2 《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5.2 教学案例
        5.2.1 按比例分配
        5.2.2 教学案例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6.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3)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困难及对策研究 ——以莱州市G小学三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应用题
        (二)解题困难
        (三)认知障碍
        (四)问题表征
        (五)元认知
    四、现状研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六、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三)桑代克“试误说”学习理论
        (四)波利亚的问题解决“四部曲”
第一章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二)调查问卷及访谈的主要内容
        (三)调查样本的选择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三年级学生应用题解题现状
        (二)三年级学生对应用题解题能力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对学生应用题解题正确率的调查结果分析
        (四)小学生存在的应用题解题困难
第二章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一)不能准确收集和处理信息
        (二)无法灵活运用解题方法
        (三)惰于养成双向推理思维
        (四)不善反思总结学习方法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一)轻视收集和处理信息
        (二)忽略解题对策的培养
        (三)疏忽双向推理能力的培养
        (四)看轻反思总结习惯的养成
第三章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困难的解决策略
    一、研读教材,提升数学学习兴趣
        (一)注意应用题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
        (二)重视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相互转化
    二、认真审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仔细审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能力
        (二)复述训练,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
        (三)实际探索,培养学生观察的深刻性
    三、分析关系,培养数学思想和品质
        (一)培养学生对等量关系的分析
        (二)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四、注重对策,渗透数学思想
        (一)数形结合思想
        (二)转化思想
    五、思维训练,加强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三)对比练习,挖掘思维的深刻性
        (四)自主补充,激发思维的独创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作者简介

(4)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 ——基于历史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数学双基教学本质研究
        一、数学双基教学的概念界定
        二、数学双基教学的特征研究
    第二节 数学双基教学历史研究
        一、我国数学教学历史研究
        二、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研究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二、路径依赖分析法
        三、系统论方法
第四章 双基教学思想之萌芽(春秋-汉代)
    第一节 春秋战国重视“正名”的数学教学思想
        一、正名理论的主要思想
        二、正名理论与数学概念
        三、从“概念范畴”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二节 汉代强调“术”的数学教学思想
        一、从《九章算术》体例看“术”
        二、从《九章算术》内容看“术”
        三、从早期数学着作看中西方数学传统的差异
    第三节 重视“正名”与“术”的传统数学教学
        一、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二、传统考试文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基教学体系之创立(隋唐-宋元)
    第一节 重视“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算学教学体系的形成(隋唐时期)
        一、算学教学师生观:博士、助教与学生
        二、算学教学目的:“明数造术,详明术理”
        三、算学教学内容:以《算经十书》为主
        四、算学教学方法:讲经诵经和自学辅导相结合
        五、算学教学评价:国子监考试
    第二节 以“三舍法”为特征的算学教学体系的完善(宋元时期)
        一、算学师生观:博士、学正、学录、学谕等和三舍生
        二、算学教学内容:《算经十书》活字印刷本
        三、算学教学评价:“三舍法”
        四、私学中的数学教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基教学制度之成型(1904-1952 年)
    第一节 体现“双基”本质的近代第一个学制
        一、《奏定初等/高等小学堂章程》算术科目之形成
        二、体现“双基”本质的教育要义
    第二节 数学教学“限度”与“知识”“技能”维度的提出
        一、《小学算术科课程纲要》之形成及其修订
        二、数学教学“限度”的提出
        三、数学教学“知识”和“技能”目标维度的首次提出
        四、数学教学“基本知识技能”的首次提出
    第三节 规定“双基”范畴的建国后第一个统一的数学教学大纲
        一、《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之形成
        二、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范畴的首次规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时代背景下双基教学之创新(21世纪初)
    第一节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
        一、“三维目标”的提出
        二、小学数学教学从“双基”到“三维目标”
    第二节 从“双基”到“四基”
        一、“四基”的提出
        二、小学数学教学从“双基”到“四基”
    第三节 从“双基”到“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
        二、小学数学教学从“双基”到“核心素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双基教学演进路径分析
    第一节 双基教学路径发展分析
        一、双基教学路径发展阶段
        二、双基教学路径发展规律
    第二节 双基教学路径原因分析
        一、“初始条件”促动路径发生
        二、“稳定网络结构”推进路径强化
    第三节 双基教学路径依赖实例分析
        一、双基教学是1952 年学习前苏联才开始形成的?
        二、“三维目标”只是提法创新?
第九章 研究结论、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春秋汉代注重“正名”和“术”的传统数学教学思想的形成标志着双基教学思想的萌芽
        二、隋唐时期“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算学教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双基教学体系的创立
        三、1952年教学大纲“基本数学知识、技能”的提出标志着双基教学制度的成型
        四、21世纪初数学教学“三维目标”“四基”和“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双基教学的创新
    第二节 讨论
        一、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二、“四基”“核心素养”是双基教学基础上的创新
        三、双基教学的发展是路径依赖影响下的动态变迁过程
    第三节 建议
        一、数学教学应注重双基教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超越
        二、数学课程建设应基于“双基”并发展“四基”“核心素养”
        三、数学教学实践应重视学生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古籍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提高初中聋生数学应用题学习能力研究 ——以肇庆启聪学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的背景
        1.2.1 国内聋校应用题教学理论研究综述
        1.2.2 国外应用题学习理论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被试聋校初中阶段应用题教学现状
    2.1 被试聋校初中阶段应用题教学环境
    2.2 被试聋校初中阶段聋生应用题学习情况
        2.2.1 聋生应用题学习困难的外部原因
        2.2.2 影响聋生应用题学习的心理因素
第三章 提高聋生数学应用题学习能力的操作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一、聋生数学应用题学习的特点研究
        3.1.1 被试
        3.1.2 研究材料
        3.1.3 研究程序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认知、元认知因素与聋生应用题解决成绩的相关分析
        3.2.2 认知与元认知因素对聋生复合应用题解决的影响作用
        3.2.3 认知与元认知因素对聋生应用题解决的影响模式
    3.3 讨论
        3.3.1 分析认知与元认知因素对聋生复合应用题解决的影响作用
        3.3.2 分析认知与元认知因素对聋生复合应用题解决的影响模式
    3.4 研究二、聋生数学应用题学习的强化训练研究
        3.4.1 研究思路
        3.4.2 研究假设
        3.4.3 被试
        3.4.4 研究工具
        3.4.5 实验步骤与程序
        3.4.6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被试班级应用题解决成绩的变化情况
        3.5.2 强化训练应用题解决课程结束后被试班级的评价
        3.5.3 分析聋生应用题解决的强化效果及原因
第四章 研究结论
    4.1 聋生数学应用题学习的特点
    4.2 对聋生数学应用题学习进行强化训练的结论
    4.3 本研究对教学的建议
第五章 本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5.1 研究反思
    5.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第一套研究测试卷(简单应用题)
附录二:第二套研究测试卷(复合应用题)
附录三:第三套初中聋生数学“应用题问题解决”认知因素研究测验卷(示例题目)
附录四:强化训练期测试卷一
附录五:强化训练期测试卷二
附录六:强化训练期测试卷三
附录七:强化训练期测试卷四(列方程解应用题)
附录八:强化训练期测试卷五
附录九:强化训练期测试卷六
附录十:强化训练期测试卷七
附录十一:强化训练期测试卷八
附录十二:强化训练期测试卷九
附录十三:强化训练期测试卷十
致谢

(6)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1.分数
        2.有效教学
        3.策略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的思路
        2.研究的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简化分数的教学内容
        2.提早出现分数,并分散在各年级进行教学
        3.各国在分数的教学顺序上有某些相同点,也有一定的差异
        4.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大多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乘除法的关系来说明如何确定算法
        5.注意通过一些游戏来巩固分数的概念,熟练分数运算的技巧,并激发儿童学习分数的兴趣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三、我国小学分数教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我国小学分数教学的现状调查
        1.调研目的
        2.工具制作
        3.样本选择
        4.调研数据并分析结果
    (二)调查总体分析
        1.教学策略的观念转变方面
        2.教学效果方面
    (三)结论
        1.教学策略的改变需要教师多参加一些教学观摩活动,特别需要“走出去、请进来”
        2.适当开展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促进更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的开展
    (四)我国小学分数有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1.访谈调查本地区小学分数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
        2.小学分数有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四、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思考
    (一)小学分数的特点
        1.知识的呈现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
        2.内容安排由易到难
    (二)小学分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1.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渗透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2.多维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完整性
        3.经历解决分数问题的过程,实现从“经历”到“经验”的实质转变
    (三)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策略的特点
    (四)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4.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
    (五)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策略的表征形式
五、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
    案例一:分数的意义
    案例二:分数计算教学
    案例三:分数应用题教学
六、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一)教学目标分析策略
        1.目标教学法
        2.分数的课程目标
        3.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教育形态
    (二)学生情况分析策略
        1.基点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基点二:学生对分数的认知现状
        3.预设与生成
    (三)教学过程操作策略
        1.相同内容,不同策略的教学
        2.相同内容,相同策略,不同班级的教学
        3.不同内容,不同策略,同一班级的教学
    (四)教学评价策略
        1.教师自我评价
        2.学生对老师分数教学的评价
        3.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和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
    附录一:关于小学分数教学现状的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关于小学小学分数教学现状教师访谈问卷
后记

(7)小学数学教科书改革的研究 ——以曹飞羽主编的《小学实验课本·数学》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 研究背景及问题
    (二) 研究意义
    (三) 核心概念界定
    (四) 文献综述
        1.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研究综述
        2. 《实验课本》的研究综述
        3. 曹飞羽研究的综述
    (五) 研究方法与过程
    (六) 本文结构
二、《实验课本》的整体研究
    (一) 《实验课本》的编写依据、体例结构
        1. 编写依据
        2. 体例结构
    (二) 《实验课本》的特点
        1. 渗透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的编写原则
        2. 螺旋上升并体现教学方法的编排方式
        3. 精选传统算术、增加代数几何、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内容
三、《实验课本》内容改革的研究
    (一) "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改革
        1. "数和数的运算"内容的改革
        2. "量的计量"内容的改革
        3. "代数初步知识"内容的改革
    (二) "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改革
    (三) "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改革
    (四)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内容的改革
四、《实验课本》的改革对当前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的启示
    (一) 教育学的研究与心理学的实验是不可或缺的编写依据
    (二) 内容的选取要综合考虑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 内容的编排最宜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
    (四) 内容的呈现要遵循学习心理学的规律
    (五) 编写队伍需要学科综合素质高、多学科领域交叉的成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代数思维在六年级应用题教学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
        2.1.1 概念界定
        2.1.2 算术思维和代数思维的特征与区别
        2.1.3 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
    2.2 代数思维的发展策略
        2.2.1 教学策略
        2.2.2 学习策略
        2.2.3 对教师的要求
    2.3 国内外代数思维的相关研究评论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数据收集的方法
    3.3 数据分析的过程
    3.4 数据分析维度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六年级学生的代数思维
        4.1.1 六年级应用题教学内容
        4.1.2 六年级代数思维的水平
    4.2 应用题学习中六年级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
        4.2.1 依赖算术思维
        4.2.2 游离于算术和代数间的思维
        4.2.3 初级代数思维
        4.2.4 相对熟练地应用代数思维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基于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数学学习策略的调查及教学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3 对数学学习策略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第二章 对初中数学学习策略教与学的研究
    2.1 初中学学习策略形成的理论基础
    2.2 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
    2.3 新课标下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常用的学习策略
    2.4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学习策略的特征
第三章 初中数学学习策略的现状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3.1 初中数学学习情况及学生数学学习策略掌握情况的调查方案
    3.2 初中生数学学习及学习策略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3.3 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形成的因素分析
第四章 新课程标准下促进学生生成数学学习策略的教学研究
    4.1 初中数学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
    4.2 初中数学学习策略的教学实施
第五章 总结、讨论与思考
    5.1 本论文的思路
    5.2 对本论文的分析
    5.3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四、促使知识同化 扩大认知结构——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重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李明雪.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比和比例”教学研究[D]. 娜仁高娃.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困难及对策研究 ——以莱州市G小学三年级为例[D]. 董文玲. 鲁东大学, 2018(12)
  • [4]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 ——基于历史研究视角[D]. 陈近.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8)
  • [5]提高初中聋生数学应用题学习能力研究 ——以肇庆启聪学校为个案[D]. 李峻清. 广州大学, 2016(03)
  • [6]小学分数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陶积文.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6)
  • [7]小学数学教科书改革的研究 ——以曹飞羽主编的《小学实验课本·数学》教科书为例[D]. 庞振英.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7)
  • [8]代数思维在六年级应用题教学中的研究[D]. 王中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13(12)
  • [9]基于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数学学习策略的调查及教学指导研究[D]. 王舒琳. 四川师范大学, 2013(05)
  • [10]对现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相关认识[J]. 邓梅,柳俊,彭鄂湘,胡兴民.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1(12)

标签:;  ;  ;  ;  ;  

促进知识同化,拓展认知结构——数次求数的实际问题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