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岐山县奶业发展现状调查

陕西省岐山县奶业发展现状调查

一、陕西省岐山县奶牛业发展现状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玲,贾斌,李晓荣[1](2021)在《岐山规模化苹果园机械配置现状调查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果园劳动力成本已接近生产成本的一半,而且工人不好找,往往要扩大到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找人,还要车辆接送。因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果园里能找到的工人大多在60岁左右,劳动工效比较低,有些生产环节还存在人身安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积极采用机械作业,减少人工投入,对规模化果园持续发展、扭亏增盈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我们对陕西省岐山县规模化苹果园机械配置使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提出了存在问题及生产建议。

范晓鹏[2](2021)在《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与人口承载核心区域,也是区域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都市圈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其形成与发展类似于有机生命体,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征,以系统内各部分达到一体化为理想状态,高质量则是判断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都市圈发展既要考虑“量”的一体化,也要考虑“质”的一体化。作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西安都市圈仍面临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加快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本研究重点围绕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综合集成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跟踪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在遵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空间、规划等多方位一体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质量,从来源与构成、存在与变化、动因与结果、目标与路径等视角,系统阐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耦合辩证关系,归纳总结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指向。第二,在一体化视角下,建构基于交通、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维度的定量叠加测算方法体系,并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发展脉络进行定性辅助校核,从而科学识别西安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以及圈层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综合集成“一体化—高质量—耦合度—满意度”等维度,开展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印证一体化与高质量的耦合发展关系,辅助研判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第三,结合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交通设施、历史文化等基础性因素,以及政策制度、信息技术等刺激性因素,对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研判,构建以因子属性与作用形式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模型。基于此,通过梳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模式与复合模式,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索西安都市圈的适宜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观点。第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应在区域协同、产业分工、市场统一、设施互联、风险共担等方面,且未来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体现人本化、绿色化、创新化与网络化等发展理念。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产业协同创新、市场开放统一、生态绿色共保、城乡协调融合、文化包容认同、交通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科技智慧引领、治理现代高效等多维层面,由此才能在空间层面真正实现都市圈要素、结构、功能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二,从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西安都市圈仍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单核型都市圈,并呈现出沿交通要道轴向延伸的态势,区域整体空间联系仍较为松散。在充分解析区域现状和比较审视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研判得知西安都市圈目前还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产业协作不够、交通网络化水平低、生态保护乏力、公共服务过度集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耦合—满意度”评价分析可知,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水平一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但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范围内居民对西安都市圈的认知程度较低,中心与外围的空间联系感知较弱,对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第三,针对西安都市圈提出“三多一网”的适宜空间模式,认为“多目标、多中心、多维度、网络化”的发展格局是理想空间形态。在明确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与战略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响应适宜空间模式,重点从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同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强调规划思维转变与规划目标转向,进而加强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与内外衔接,优化完善都市圈规划编制程序,并提出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响应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有效支撑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魏帆[3](2021)在《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岐山落星湾湿地公园为例》文中指出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活环境的质量,湿地景观空间也更多的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湿地空间是城市和乡村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湿地连接陆地空间和水域空间,为城市和乡村居民提供可亲近水源的休闲空间,也为动植物提供存活繁衍的环境,增加了地域的生态多样性。中国对湿地资源生态的保护和景观的建设较晚,发展比较缓慢,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度的提高,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修复,保障湿地生态良好,推动长久的发展。首先,通过资料的查阅和收集,整理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了解,总结湿地景观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发展阶段和成果,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解析,为论文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其次,根据实际的现场调研情况总结落星湾国家湿地公园的基本现状,深入分析现状湿地的水量、水质、植物、用地和交通等基本情况,分析得出由于原湿地公园遭到大面积的洪水冲毁,场地中出现了水量急剧下降、植物多样性减少、道路严重毁坏等景观破碎和生态破坏等实际情况,表明落星湾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和生态修复的迫切性。最后,结合湿地公园的现状实际情况和优秀的国内外案例,总结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和生态修复的设计目标、原则和修复策略,对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应用到实际的案例设计中。以陕西省岐山县落星湾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和生态修复项目为主要研究案例,整理设计构思,明确设计内容、设计理念和目标等,并利用科学的修复策略对湿地公园的驳岸设计、植物的蓄种、雨水的利用等进行生态修复,利用合理的湿地景观设计方法改造提升湿地公园景观空间,力求设计可以美化城市乡村环境、生态良好、以人为本的湿地公园景观。

周晓媛[4](2021)在《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城市越来越多城市问题的出现,发展小城镇,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人口就地城镇化,从而缓解大中城市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集中集约经营,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是因地制宜的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并通过非农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通过非农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实现城镇发展。陕西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落后,城镇经济基础薄弱,推进小城镇发展,必须发掘特色资源,选择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特色产业,并通过科学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实施路径,才能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小城镇特色发展与就地城镇化格局。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为研究主题,从小城镇与特色产业发展的关系解析入手,通过分析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非农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市场环境,研究并确定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借鉴“集群创导”经验,构建了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模式。最后,以咸阳市旬邑县太村镇为例,进行了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小城镇发展的关键问题是选择并培育特色非农产业。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产业要生存必须有特色优势。另外,关中地区大中城市仍处于聚集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向小城镇扩散转移的产业发展态势,因此在吸引产业聚集方面小城镇也面临大中城市的竞争挤兑。有鉴于此,小城镇发展只有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并依据特色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双重竞争压力下求得生存和发展。(2)小城镇产业选择必须因地制宜的选择与自身资源环境和要素条件相匹配的产业类型。关中地区小城镇在基础设施条件、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无法与大中城市相比,产业发展只有依靠自身特色资源,选择其他小城镇不可复制或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又达不到大中城市规模或效益门槛的产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关中地区小城镇多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评价资源、研判市场、选择产业特色化发展方向,是因地制宜引导小城镇发展的基础。(3)集群创导是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的重要途径。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有限,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发力,通过园区化集中布局和聚集发展,以较低的建设成本改善产业发展软硬件条件,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才能有效培育产业并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在分析集群创导的基本要件、内在关系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经验,本文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4)小城镇产业培育发展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形成联动发展格局。小城镇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所依托的特色资源与农民、农业存在天然的联系,尤其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小城镇特色产业发展不但可以通过就近加工农村特色资源(主要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带动农业生产,实现农特资源增值,还可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途径。因此,培育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将产业链主体留在小城镇,有利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联动发展。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的思路和方法。系统总结了国内外产业选择、小城镇产业选择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进展。目前已有研究中,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未将利用自身资源和合理配置要素,深入到小城镇产业选择方法理论研究中。小城镇产业基础条件差,存在要素劣势、设施劣势;同时,小城镇面临与大城市竞争的影响,产业选择与大城市、区域不同;此外,小城镇作为乡村之首,城市之尾,能够就近吸引农村劳动力,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文根据小城镇和大城市不同的发展特征,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特征,探讨独特资源利用、产业存活发展的科学问题。通过分析小城镇在产业发展条件不及大城市的情况下,以独特资源利用为发展路径,从关中地区小城镇发展特征出发,通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市场条件分析、资源分析,选择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选择理论研究。(2)构建了基于集群创导的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与路径。借助“集群创导”,为小城镇产业培育提供思路。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构建集群创导模型,形成在政府支持下产业园区的聚集,降低发展成本,有力促进小城镇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分散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通过结合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案例的集群创导经验,形成基于集群创导的不同产业集群阶段的产业培育模式和分阶段实施的培育思路。在产业集群未萌芽阶段主要寻找“种子企业”,在产业集群萌芽阶段主要完善集群创导基本构成,在产业集群成长期注重科技创新,在产业集群稳健期以解决集群创导问题为主;在小城镇空间尺度下,协调产城空间、发展关系,形成产城融合发展;通过小城镇产业集群质量化提升和品牌效应推动区域发展。

郭月[5](2021)在《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岐山县北郭村为例》文中指出城市化和工业化脚步的不断迈进,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该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化的见证,传统村落从传统走向现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墨守成规只会加速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消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传统村落更新发展之间的关系,着力加强传统村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陕西省关中地区地理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深厚,有非常多的传统村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首先对生态文明与传统村落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进行整理,对国内外生态文明和传统村落的研究综述进行梳理和总结,并重点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传统村落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传统村落发展的必要途径。其次本文以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山西村、柏社村和石船沟村的村落形态特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总结出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从村落的生态格局、传统文化、人居环境以及经济产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原则与策略。最后本文选取北郭村为设计案例,根据北郭村原有的民俗文化产业结合传统文化周文化,对村落空间和村落环境进行保护与更新,探索在生态文明建设下北郭村保护与更新的设计方法及建设路径。在生态文明建设下对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主要是从村落生态格局、村落中的传统文化传统风貌、人居生态环境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这四个方面进行。对传统村落的生态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保护村落整体自然生态系统,重视村落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动态保护和传承,通过过村落内部空间环境的更新与改造,强调传统文化与传统风貌的延续,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传统村落,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赵玉桐[6](2021)在《线性文化遗产导向下的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选线研究》文中认为关中地区自西周以来,先后有14朝在此建都,从关中地区出发的古驿道遍布全国。这些古驿道承载了迁徙运输、商业贸易、文化传播以及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其中,不乏有些直到今天仍耳熟能详的秦蜀古道、秦直道等。随着时代发展,部分驿道或供局部通行使用,或被开发为旅游风景区,但更多的驿道则是遗迹难寻,沿线传统历史村镇也逐渐没落。现如今,驿道整体呈现出了碎片化、散点化以及无序化的发展形式。怎样对这种兼具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联通价值的资源路段进行保护和利用,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由于联合发展的文化网络在古驿道的文化保护利用与民生带动激活两大方面有着一定的正面意义。因此本文从理论研究领域缺失、发展需求及政策引导的背景出发,深入“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这一领域,以“线性文化遗产”为研究导向,着眼于古驿道网络化发展的第一阶段——选线研究,以秦蜀古道(关中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状特征的分析与总结,梳理出契机政策评价指标、驿道本体评价指标、周边资源评价指标、道路联通评价指标、控制建设评价指标五大类评价指标以及其下属18类评价因子,构建重要性比较矩阵,计算出各类因子权重,得出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选线方法。将选线方法应用至研究场地内,经过数据叠加计算之后得出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备选线路适宜性分析成果,进而梳理出古驿道网重点线路与连接道的特性与分类,得到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布局总图、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线路结构布局、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主题线路布局、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基础配套布局图,最终形成以古驿道为主要载体,整合沿线村落城镇、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等节点的古驿道文化网络。并就下一步驿道文化网的活动策划、运营管理以及遗存本体的保护模式三大方面进行了基础的探讨。总结而言,随着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发展,古驿道凭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与连接特性使得自身的保护与利用逐渐成为热点议题。本文探索了科学的古驿道文化网选线及其布局方法。通过定量的数据资料整理、定性的线路类型归纳构建完整的选线模型,得出以驿道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为辅助的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以期为同类型的古驿道文化网构建提供借鉴。

任欢[7](2021)在《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优化研究 ——以岐山县庵里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拥有的文化遗产众多,其中超过四十万为不可移动文物,其中一半以上现存于村落和乡镇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许多村落中人员流失非常严重,同时伴随的还有资源枯竭。随之,村落中的各类文化遗产也受到了影响,其中很多都受到破坏甚至是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探索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统村落中景观环境的优化,为传统村落景观规划的持续发展提供一条合理的路径,让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在的环境中仍可以比较好的保留下来。首先,传统村落是各类地域文化鲜活的承载体,他们可以直观地反映当地的特点。论文选址所处的岐山县地处关中,这里历史悠久,各类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在这里传统村落众多,村落的很多方面都充满了关中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选址、村落整体营建、整体格局、民居特点等方面。其次论文选取的庵里村中有资福宫、庵营古镇黄酒以及周家祠堂等文化遗产,有着相当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本文以探索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优化的价值与实践方法为基本方向。随后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分析庵里村整体村落布局与自然、人居、建设等方面的关系,同时结合如今已有的一些理论方法与实践成果,深入研究传统村落整体景观环境优化的各种设计策略与对应的方针政策。最后依靠这些成果来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景观设计方法,以期可以重新建立传统村落韵味。在实践过程中以保护当地文化遗产和发挥传统村落特色为要点,只有越过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优化的表象误区,才能对对当地的传统村落的景观环境进行完全适配的优化。

姜小涵[8](2021)在《基于游客体验的工业遗产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以岐山县五二三厂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人均收入大幅增长,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到2018年期间,我国就已经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构建了以大众旅游为核心,国内外旅游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近年我国旅游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趋势。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传统工业的衰退,城市中传统工业大量外迁,遗留下来诸多老旧工厂。由于缺乏规划利用,很多昔日辉煌的工厂现都变成了废弃的老旧厂房。因此老旧工厂的重新利用就变成了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工业是城市初期发展的动力,是一座城市在产业发展与变革道路上的印记。工业遗产合理开发意义深远,不仅能够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而且能够通过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宝贵价值,从而实现地方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最终推动地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工业文化遗存是城市发展的痕迹,见证了城市的辉煌与过去。当前我国的工业遗产景观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早的国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理论与实践融合方面缺乏系统探究,尤其是当前学术界基于游客体验角度对工业遗产景观的研究不多。因此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游客体验理论在工业遗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本文研究的目标在于从游客体验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工业遗产景观设计中的游客体验。对岐山县五二三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现场调研分析和相关理论研究,最终得出一套适用于五二三厂进行产业转型和环境提升的可实施性改造方案,让五二三厂在增加财产性的收入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五二三厂场地自身的原真性和实用性,杜绝千城一面的改造思路和设计方案。从而促进五二三厂的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配置、遗产保护、旅游增值的目的,更好平衡经济、生态、文化三方面的协同发展。

郭强[9](2021)在《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自2013年以来,陕西省为解决城镇化进程落后、小城镇建设规模、设施简陋、缺乏特色等问题,相继启动了两镇建设活动,陕西省的小城镇建设进程自此开始大幅度推进。数年来,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的建设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在显着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引导各类资源向贫困地区转移,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带动了陕西省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此外,于2016年得到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认可,并将《陕西省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践》印发推广全国各地。由此,本文选取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分析,总结其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先进经验,为陕西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首先,本研究对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了分析,梳理出了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的目标体系,结合有关文化旅游名镇的理论研究以及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的现状情况,按照两个层面评价的不同特性,分别构建了文化旅游名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化旅游名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对现有小城镇评价方法的梳理与分析,选定了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评价计算方法,分别是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加权评分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模型。最后,以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为实践对象,从直接建设成效和综合发展成效两方面,展开文化旅游名镇的建设发展成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文化旅游名镇现阶段的建设发展成效展开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文化旅游名镇的建设发展在现阶段的确取得了较高的成效,从直接建设成效评价结果分析,文化旅游名镇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备,在地方多元文化传承保护和城镇特色风貌塑造方面也有着较大的提升,但在文旅产业发展和宜居生态打造方面提升相对较少。从综合发展成效评价结果分析,多数文化旅游名镇在城镇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方面建设成效相对较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镇特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挖掘利用。但还有部分名镇在产业发展方面还较为滞后,文旅产业综合成效较差,城镇经济水平涨幅较低,还需进一步改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文旅产业发展效率。总的来说,文化旅游名镇的建设发展,极大的推动了陕西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程,基本实现了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制定的建设发展目标要求,通过评价研究的结果分析,对名镇现阶段整体建设发展特征有了宏观把控,为十四五时期陕西省小城镇建设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赵玮婕[10](2020)在《交旅融合模式下公路景观改造研究 ——以关中环线宝鸡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自驾游成为当下热门的旅游休闲方式,公路作为交旅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交通业与旅游业共同发展的有效助力。公路景观设计应该既能满足公路“安全、舒适”的基本需求,也要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良好的设计不仅能够提高驾驶的安全性,而且有助于展现地域文化以及改善公路沿线环境品质,对于交旅融合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论文以交旅融合为视角,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公路景观的改造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对公路景观相关的理论基础全面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剖析其设计理念和设计要素并提取其精华,基于理论与分析结果,结合关中环线宝鸡段公路景观的具体特点,总结出交旅融合模式下公路景观改造的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深入分析公路多元化的景观构成要素,并将各要素进行重组,融入公路景观空间中,实现功能和美观的高度融合。根据理论研究结果,对关中环线宝鸡段公路沿线景观与路侧服务设施进行改造设计,全方位提升该段公路的景观品质。在交旅融合模式下,通过对关中环线宝鸡段公路景观改造的研究,总结出公路景观改造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在改善公路交通环境与保护沿线生态环境的同时,赋予空间多重功能,优化视觉审美效果,彰显公路景观改造后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为今后我国的公路景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二、陕西省岐山县奶牛业发展现状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省岐山县奶牛业发展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岐山规模化苹果园机械配置现状调查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岐山规模化苹果园农业机械配置使用情况调查
    1.1 打药机
    1.2 拖拉机
    1.3 割草机
    1.4 施肥机
    1.5 操作平台
2 机械化对规模化果业生产和发展的影响
    2.1 机械化极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2 机械化可缓解农业用工难问题
    2.3 国内国外用工对比
3 造成果园机械化程度低,生产规模与机械配置不符的原因
    3.1 国内目前果园机械产品研发迟缓,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3.2 果园机械总体价格偏高,生产者无力购置
4 对促进果园机械化应用的建议
    4.1 鼓励支持企业研发制造果园机械
    4.2 加强对果园机械的政策性补贴
    4.3 加强果园机械购置扶助
    4.4 发挥农业技术服务单位行业指导作用

(2)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2.1 重要性和典型性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释义
        1.4.1 都市圈
        1.4.2 一体化
        1.4.3 高质量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基础性支撑原理与研究特性
        1.6.1 基础性支撑原理
        1.6.2 研究特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4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5 城乡规划学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2.2.2 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2.2.3 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2.2.4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2.3 国内外发展经验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4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
        2.4.1 人本化
        2.4.2 绿色化
        2.4.3 创新化
        2.4.4 网络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特征
    3.1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内在机理
        3.1.1 从“要素分散”到“要素集合”:集聚化与融合化
        3.1.2 从“增长极核”到“网络关联”:扩散化与网络化
        3.1.3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一体”:协作化与一体化
    3.2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哲学思辨
        3.2.1 来源与构成:“渊源合一”
        3.2.2 存在与变化:“协同发展”
        3.2.3 动因与结果:“互为因果”
        3.2.4 目标与路径:“殊途同归”
    3.3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3.3.1 产业协同创新
        3.3.2 市场开放统一
        3.3.3 生态绿色共保
        3.3.4 城乡协调融合
        3.3.5 文化包容认同
        3.3.6 交通互联互通
        3.3.7 服务共建共享
        3.3.8 科技智慧引领
        3.3.9 治理现代高效
    3.4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指向
        3.4.1 空间要素流态化
        3.4.2 空间结构网络化
        3.4.3 空间功能协同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1 识别原则与思路
        4.1.1 识别原则
        4.1.2 识别思路
    4.2 空间特征认知与识别方法选取
        4.2.1 基本特征判别
        4.2.2 基本范围选取
        4.2.3 中心城市界定
        4.2.4 识别方法选取
    4.3 多维方法定量叠加测算
        4.3.1 公路等时法测算结果
        4.3.2 城市引力法测算结果
        4.3.3 城镇人口密度测算结果
        4.3.4 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法测算结果
        4.3.5 定量综合叠加测算结果
    4.4 地域特征定性辅助校核
        4.4.1 历史文化渊源回溯
        4.4.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指引
        4.4.3 定性辅助校核结果
    4.5 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5.1 核心圈层识别
        4.5.2 扩展圈层识别
        4.5.3 辐射圈层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核心问题研判
    5.1 时空演化特征
        5.1.1 中心城区的时空演化
        5.1.2 圈层结构的时空演化
    5.2 区域现状解析
        5.2.1 自然地理
        5.2.2 经济社会
        5.2.3 城镇体系
        5.2.4 服务设施
        5.2.5 体制机制
    5.3 比较格局审视
        5.3.1 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
        5.3.2 横向比较对象的选取
        5.3.3 主要特征的比较判别
    5.4 核心问题研判
        5.4.1 一核独大且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5.4.2 创新引领能力不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5.4.3 文化高地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不够
        5.4.4 网状交通尚未形成,枢纽能力内高外低
        5.4.5 公服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失衡现象突出
        5.4.6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5.4.7 一体化建设推动缓慢,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满意度”评价
    6.1 总体思路与评价方法
        6.1.1 总体思路
        6.1.2 评价方法
        6.1.3 数据来源
    6.2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评价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评价
        6.3.1 人群特征与空间范围认知情况
        6.3.2 出行行为与差异化需求特征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及适宜空间模式
    7.1 影响因子研判
        7.1.1 自然环境因子
        7.1.2 经济社会因子
        7.1.3 交通设施因子
        7.1.4 历史文化因子
        7.1.5 政策制度因子
        7.1.6 信息技术因子
    7.2 动力机制解析
        7.2.1 自然环境约束力
        7.2.2 经济社会推动力
        7.2.3 交通设施支撑力
        7.2.4 历史文化塑造力
        7.2.5 政策制度调控力
        7.2.6 信息技术重构力
    7.3 既有模式梳理
        7.3.1 一般模式
        7.3.2 复合模式
        7.3.3 模式特征
    7.4 适宜空间模式建构
        7.4.1 模式建构思路
        7.4.2 空间模型建构
        7.4.3 适宜模式推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策略
    8.1 战略价值与发展目标
        8.1.1 战略价值研判
        8.1.2 目标方向引导
    8.2 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
        8.2.1 城镇体系完善
        8.2.2 空间结构优化
    8.3 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
        8.3.1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
        8.3.2 产业辐射能力强化
        8.3.3 创新网络体系搭建
    8.4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8.4.1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8.4.2 历史文化格局传承
        8.4.3 文旅全域融合发展
    8.5 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
        8.5.1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8.5.2 公服设施均衡一体
        8.5.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8.6 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
        8.6.1 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8.6.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6.3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面向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西安都市圈规划机制响应
    9.1 思维转变与目标转向
        9.1.1 规划思维转变
        9.1.2 规划目标转向
        9.1.3 规划基本原则
    9.2 体系衔接和编制程序
        9.2.1 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及内外衔接
        9.2.2 规划编制的管理主体及程序完善
    9.3 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
        9.3.1 协同治理机制提升
        9.3.2 城乡融合机制完善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1.1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机理
        10.1.2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0.1.3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空间模式
        10.1.4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亟需规划引导及制度保障
    10.2 创新点
        10.2.1 揭示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关系机理与主要特征
        10.2.2 提出多维视角融合地域特质的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方法
        10.2.3 探索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模式与规划对策
    10.3 不足与展望
        10.3.1 不足之处
        10.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岐山落星湾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内研究现状
        1.6.2 国外研究现状
        1.6.3 国内湿地现状
    1.7 研究创新点
    1.8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解析及案例借鉴
    2.1 湿地景观相关概念
        2.1.1 湿地概念解析
        2.1.2 湿地的分类
        2.1.3 湿地公园景观空间类型
        2.1.4 湿地景观演变历程
        2.1.5 湿地景观的价值
        2.1.6 湿地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2.2 湿地公园的相关概念
        2.2.1 湿地公园的定义
        2.2.2 湿地公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要素
        2.2.3 湿地公园的建设效益
    2.3 湿地生态系统理念
    2.4 生态修复相关概念
        2.4.1 生态修复
        2.4.2 湿地生态修复
        2.4.3 恢复生态学
    2.5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湿地景观中的应用
        2.5.1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和发展
        2.5.2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2.5.3 生态学原理与湿地景观的结合研究
    2.6 国内外案例解析
        2.6.1 国内案例解析——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2.6.2 国内案例解析——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2.6.3 国内案例解析——陕西渭柳湿地公园
        2.6.4 国外案例解析——伦敦湿地公园
        2.6.5 国外案例解析——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公园
    2.7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岐山县落星湾国家湿地公园调研现状分析
    3.1 基地概述
    3.2 背景解读
    3.3 区位分析
    3.4 现状水量分析
        3.4.1 湿地公园历史水量演变
        3.4.2 湿地公园存在的水量问题
    3.5 现状水质分析
        3.5.1 岐山县地下水水质
        3.5.2 岐山县地表水水质
        3.5.3 岐山县水质问题
    3.6 现状生态评价
        3.6.1 土地资源评价
        3.6.2 水资源评价
        3.6.3 生物资源评价
    3.7 现状绿化景观分析
        3.7.1 绿化功能分析
        3.7.2 景观功能分析
        3.7.3 现状植物存在问题
    3.8 现状用地分析
        3.8.1 湿地公园现状用地概况
        3.8.2 现状用地存在问题
    3.9 现状交通分析
        3.9.1 湿地公园现状交通概况
        3.9.2 现状交通存在问题
    3.10 现状地形分析
    3.11 周边人流分析
    3.12 使用人群分析
    3.13 场地SWOT分析
    3.14 本章小结
4 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原则、目标和策略分析
    4.1 湿地公园修复设计原则
        4.1.1 坚持地域性原则
        4.1.2 坚持生态性原则
        4.1.3 坚持景观性原则
    4.2 湿地公园修复设计目标
        4.2.1 充分发挥生态效应
        4.2.2 营造丰富的湿地公园景观
        4.2.3 衔接城市职能
    4.3 湿地公园修复设计策略
        4.3.1 湿地公园景观修复策略
        4.3.2 湿地公园生物修复策略
        4.3.3 湿地公园生境修复策略
        4.3.4 湿地公园分区保护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陕西省岐山县落星湾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
    5.1 设计构思
        5.1.1 设计内容
        5.1.2 设计理念
        5.1.3 设计原则
        5.1.4 设计目标
        5.1.5 目标功能与人群设想
    5.2 方案整体优化提升规划设计
        5.2.1 总体规划
        5.2.2 分区设计
        5.2.3 湿地剖立面图分析
    5.3 专项设计
        5.3.1 水体流态设计
        5.3.2 水系疏通工程
        5.3.3 生态源头污水厂尾水处理工艺
        5.3.4 生态水体自净系统设计
        5.3.5 雨水处理与利用
        5.3.6 水体驳岸设计
        5.3.7 绿地区域生态恢复系统设计
        5.3.8 生态蓄种策略及目标
        5.3.9 湿地基底生态修复
        5.3.10 湿地植物景观设计
    5.4 湿地应急管理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致谢

(4)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是就地城镇化、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1.1.2 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
        1.1.3 产业培育是推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
        1.1.4 关中地区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具有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及研究区域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区域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研究动态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与问题
    2.1 小城镇发展现状
    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存在问题
        2.2.1 小城镇产业发展现状
        2.2.2 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
        2.2.3 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研究
    3.1 产业选择相关分析
    3.2 产业选择思路
    3.3 小城镇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3.3.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2 现状基础分析
        3.3.3 资源分析
        3.3.4 市场条件分析
        3.3.5 影响城镇产业发展的区域综合分析
        3.3.6 基于区域成本收益的产业发展分析
    3.4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
        3.4.1 选择依据和基准
        3.4.2 产业量化选择方法思路
        3.4.3 指标体系建构
        3.4.4 权重确定
        3.4.5 产业选择验证
    3.5 产业发展定性综合评价及产业选择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培育研究
    4.1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1.1 培育产业集群化发展
        4.1.2 集群创导与小城镇发展
    4.2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
        4.2.1 小城镇集群创导构成与动力机制
        4.2.2 基于集群创导演化中的产业培育
    4.3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实践总结分析
        4.3.1 优势产业传承——眉县首善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2 市场需求导向——鄠邑区渭丰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3 多产融合——三原县大程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4 园区培育——蓝田县华胥镇产业培育案例分析
        4.3.5 基于集群创导的产业培育对比总结
    4.4 产业培育思路与培育模式
        4.4.1 小城镇产业培育思路
        4.4.2 基于集群创导的小城镇产业培育模式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实证研究
    5.1 城镇概况
    5.2 太村镇产业选择
        5.2.1 旬邑县太村镇产业发展条件
        5.2.2 太村镇产业选择验证
        5.2.3 综合定性分析与产业选择
    5.3 太村镇产业培育
        5.3.1 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
        5.3.2 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目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3 以产城融合为理想状态的太村镇产业培育
        5.3.4 以太村镇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形成驱动效应培育
    5.4 太村镇产业选择与培育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岐山县北郭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需求
        1.1.2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多学科交叉法
        1.5.3 实地调研法
        1.5.4 问卷调查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1.7 小结
2.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村落的理论基础及关系研究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生态文明
        2.1.2 生态文明思想
        2.1.3 生态文明建设
        2.1.4 传统村落
        2.1.5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2.2 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态主义
        2.2.2 文化生态学
        2.2.3 景观生态学
        2.2.4 生态伦理学
    2.3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相关理论基础
        2.3.1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
        2.3.2 有机更新理论
        2.3.3 整体性保护
    2.4 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村落的关系研究
        2.4.1 生态文明思想与传统村落的关系
        2.4.2 生态文明思想对传统村落发展的影响
        2.4.3 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村落的必要关系
        2.4.4 生态文明建设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
    2.5 小结
3.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类型及特征
    3.1 关中地区概况
        3.1.1 区域位置
        3.1.2 自然地理
        3.1.3 人文历史
    3.2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类型及特征
        3.2.1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概述
        3.2.2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类型及空间特征
    3.3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研
        3.3.1 平原型村落——山西村
        3.3.2 台塬型村落——柏社村
        3.3.3 山地型村落——石船沟
        3.3.4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分析总结
    3.4 生态文明建设下关中地区传统村落问题总结
        3.4.1 生态格局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受损
        3.4.2 传统文化传承困难,传统风貌衰败
        3.4.3 生态人居环境堪忧,基础设施欠缺
        3.4.4 生态经济发展缓慢,缺乏科学规划
    3.5 小结
4.生态文明建设下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
    4.1 保护与更新目标
    4.2 保护与更新原则
        4.2.1 整体保护生态优先
        4.2.2 静态保护动态更新
        4.2.3 以人为本生态和谐
        4.2.4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4.3 保护与更新策略
        4.3.1 生态格局的系统性优化策略
        4.3.2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4.3.3 人居环境的生态性整治策略
        4.3.4 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升级策略
    4.4 小结
5.生态文明建设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实践——以北郭村为例
    5.1 北郭村概况
        5.1.1 区位概况及历史沿革
        5.1.2 村落结构及经济发展
        5.1.3 人文景观及资源价值
    5.2 生态文明建设下北郭村现状调研
        5.2.1 村落生态格局
        5.2.2 村落传统文化
        5.2.3 村落人居环境
        5.2.4 村落产业发展
    5.3 生态文明建设下北郭村问题分析
        5.3.1 生态景观环境恶化
        5.3.2 传统格局和风貌消失
        5.3.3 人居生活环境落后
        5.3.4 社会经济发展受限
    5.4 生态文明建设下北郭村保护与更新设计目标
        5.4.1 保护与更新设计目标
        5.4.2 保护与更新设计思路
    5.5 生态文明建设下北郭村保护与更新设计内容
        5.5.1 整体规划
        5.5.2 入口空间
        5.5.3 街巷空间
        5.5.4 公共空间
        5.5.5 生产空间
        5.5.6 居住空间
        5.5.7 基础设施
    5.6 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Ⅰ 问卷
附录Ⅱ 个人成果

(6)线性文化遗产导向下的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选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发展与现状问题
        1.1.2 发展需求与政策引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1.2.2 民生的带动与激活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对象概述
        1.3.2 对象的研究先驱性
    1.4 研究对象综述
        1.4.1 关中地区古驿道梳理总结
        1.4.2 秦蜀古道研究进展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6.1 技术路线
        1.6.2 创新点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古驿道理论研究
        2.1.1 古驿道概念解析
        2.1.2 古驿道国内外研究进展
        2.1.3 古驿道本体的保护发展研究进展
        2.1.4 古驿道重构再利用研究进展
        2.1.5 古驿道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2.2 线性文化遗产理论研究
        2.2.1 线性文化遗产概念解析
        2.2.2 线性文化遗产理论内涵
        2.2.3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2.2.4 线性文化遗产评价体系
    2.3 绿道理论研究
    2.4 线性空间选线基础技术与模型研究
        2.4.1 常用技术与模型总结
        2.4.2 常用技术与模型对比与选取
3 秦蜀古道(关中段)发展与现状特征研究
    3.1 秦蜀古道(关中段)的历史变迁
        3.1.1 秦蜀古道(关中段)的区位
        3.1.2 秦蜀古道(关中段)的历史与来源
    3.2 秦蜀古道(关中段)的现状梳理
        3.2.1 秦蜀古道(关中段)的应用与发展
        3.2.2 秦蜀古道(关中段)的沿线资源点
    3.3 秦蜀古道(关中段)的价值与作用
    3.4 秦蜀古道的路段复原
        3.4.1 子午道主线及支线
        3.4.2 傥骆道主线及支线
        3.4.3 褒斜道主线及支线
        3.4.4 故道主线及支线
    3.5 秦蜀古道(关中段)的遗存点分布与统计
        3.5.1 子午道(关中段)遗存点分布与统计
        3.5.2 傥骆道(关中段)遗存点分布与统计
        3.5.3 褒斜道(关中段)遗存点分布与统计
        3.5.4 故道(关中段)遗存点分布与统计
    3.6 本章小结
4 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选线方法构建
    4.1 方法基础及技术路线
        4.1.1 方法基础
        4.1.2 技术平台的选取
        4.1.3 方法构建步骤
    4.2 古驿道网络构建原则与线路类型判断
        4.2.1 古驿道文化网构建原则
        4.2.2 古驿道文化网线路类型划分
    4.3 选线评价模型的构建
        4.3.1 古驿道评价特征因子类型划分
        4.3.2 契机政策特征类因子确定与评价准则制定
        4.3.3 驿道本体特征类因子确定与评价准则制定
        4.3.4 周边资源特征类因子确定与评价准则制定
        4.3.5 道路联通特征类因子确定与评价准则制定
        4.3.6 控制建设特征类因子确定与评价准则制定
    4.4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4.5 建立不同层级比较矩阵
        4.5.1 契机政策特征各项因子重要性比较矩阵
        4.5.2 驿道本体特征各项因子重要性比较矩阵
        4.5.3 周边资源特征各项因子重要性比较矩阵
        4.5.4 道路联通特征各项因子重要性比较矩阵
        4.5.5 控制建设特征各项因子重要性比较矩阵
    4.6 单排序、总排序权向量计算与模型一致性检验
    4.7 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选线布局方法确定
    4.8 本章小结
5 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选线方法的应用
    5.1 定量选线布局模型的应用
        5.1.1 契机政策评价指标
        5.1.2 驿道本体评价指标
        5.1.3 周边资源评价指标
        5.1.4 道路联通评价指标
        5.1.5 控制建设评价指标
    5.2 古驿道选线指标权重叠加计算与适宜性分析
        5.2.1 契机政策评价指标得分与适宜性划分
        5.2.2 驿道本体评价指标得分与适宜性划分
        5.2.3 周边资源评价指标得分与适宜性划分
        5.2.4 道路联通评价指标得分与适宜性划分
        5.2.5 控制建设评价指标得分与适宜性划分
        5.2.6 适宜性评价总图
    5.3 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选线布局成果
        5.3.1 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布局总图
        5.3.2 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线路结构布局
        5.3.3 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主题线路布局
        5.3.4 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基础配套布局
    5.4 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应用指引
        5.4.1 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活动策划
        5.4.2 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运营管理
        5.4.3 古驿道遗存本体的保护模式探讨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附录 -Ⅰ 表格索引
附录 -Ⅱ 图片索引
附录 -Ⅲ 附图1-各流域雨洪敏感度分析图
附录 -Ⅳ 附表1-路段初级评分汇总表
附录 -Ⅴ 附表2-SCS模型计算过程
附录 -Ⅵ 重点线路路段构成表
附录 -Ⅶ 连接道路段构成表
附录 -Ⅷ 专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优化研究 ——以岐山县庵里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历史文化村落景观环境设计规划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化遗产
        2.1.2 传统村落
        2.1.3 景观优化
    2.2 理论基础及阐述
        2.2.1 美丽乡村
        2.2.2 乡村振兴
        2.2.3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2.4 乡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方案
        2.2.5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2.3 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传统村落案例收集及分析
        2.3.1 国外传统村落保护案例
        2.3.2 国内传统村落景观规划案例
    2.4 本章小结
3 庵里村现状及发展概况
    3.1 庵里村现状概况
        3.1.1 庵里村区域位置
        3.1.2 庵里村气候概况
        3.1.3 庵里村地貌概况
        3.1.4 庵里村产业概况
        3.1.5 庵里村基础设施现状概况
    3.2 庵里村土地使用现状
        3.2.1 村落空间格局现状
        3.2.2 庵里村生态环境现状
        3.2.3 庵里村道路现状
    3.3 庵里村建筑现状及景观小品风貌特征
        3.3.1 庵里村民宅建筑现状
        3.3.2 庵里村历史建筑现状
        3.3.3 庵里村内各类风貌景观小品现状
    3.4 庵里村人文环境构成及分析
        3.4.1 庵里村人文历史环境构成
        3.4.2 庵里村物质文化遗产分析
        3.4.3 庵里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
    3.5 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庵里村景观规划现存问题
        3.5.1 景观规划缺乏村落特色
        3.5.2 规划缺乏整体性
        3.5.3 建筑形式单一、风貌杂乱
        3.5.4 村落道路系统不完善
        3.5.5 古建筑价值未充分发挥
    3.6 调研总结
4 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优化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4.1 文化遗产村落保护的目标及存在的问题
        4.1.1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目标
        4.1.2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2 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村落景观优化模式及分析
        4.2.1 传统村落特点
        4.2.2 传统村落模式
    4.3 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景观优化原则
        4.3.1 整体保护原则
        4.3.2 以人文本原则
        4.3.3 地域性原则
        4.3.4 可持续原则
        4.3.5 突出重点原则
    4.4 庵里村景观环境优化措施
        4.4.1 强化规划意识、树立历史文化标杆村落
        4.4.2 群众参与村落景观规划过程
        4.4.3 明确景观规划的深度及定位
        4.4.4 传统的元素与现代的设计手法结合
        4.4.5 在保护优先原则下适度推进村落旅游业
    4.5 庵里村景观环境优化方法
        4.5.1 村落建筑立面设计方法
        4.5.2 村落道路景观规划方法
        4.5.3 村落广场景观设计方法
        4.5.4 村落生态景观规划方法
        4.5.5 文化小品景观设计方法
5 基于文化遗产保护下庵里村景观优化规划实践
    5.1 庵里村景观规划理念
        5.1.1 强化保护意识
        5.1.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5.1.3 可持续发展理念
    5.2 庵里村总体规划及规划定位
        5.2.1 规划目标
        5.2.2 总体规划设计
    5.3 庵里村景观环境优化实践
        5.3.1 核心区整体规划设计
        5.3.2 “庵里古街”再现
        5.3.3 村落建筑立面改造规划
        5.3.4 村落道路规划
        5.3.5 村落广场景观规划
        5.3.6 村落生态景观规划
        5.3.7 村落文化景观小品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研究生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二:图片索引
附录三:表格索引

(8)基于游客体验的工业遗产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以岐山县五二三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工业遗产景观相关研究
        1.3.2 游客体验相关研究
    1.4 国外研究现状
        1.4.1 工业遗产景观相关研究
        1.4.2 游客体验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2.1 工业遗产景观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业遗产
        2.1.2 后工业景观
        2.1.3 工业遗产景观
    2.2 游客体验相关理论
        2.2.1 游客体验
        2.2.2 游客满意度
        2.2.3 游客期望
        2.2.4 旅游期望理论
        2.2.5 需求层次理论
        2.2.6 主观幸福感理论
    2.3 游客体验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
        2.3.1 游客体验类型
        2.3.2 游客体验特征
        2.3.3 游客体验的影响因素
    2.4 陕西省工业遗产景观案例分析
        2.4.1 西安市工业近代发展过程
        2.4.2 西安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
        2.4.3 大华纱厂游客体验案例研究
        2.4.4 老钢厂创意产业园游客体验案例研究
        2.4.5 纺织城国际艺术区游客体验案例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宝鸡市岐山县五二三厂现状分析
    3.1 宝鸡市近代工业发展情况
    3.2 岐山县五二三厂
        3.2.1 用地现状
        3.2.2 区位分析
        3.2.3 历史沿革
    3.3 可利用资源分析
        3.3.1 政府资源
        3.3.2 旅游资源
        3.3.3 建筑资源
        3.3.4 印刷文化资源
    3.4 五二三厂现状分析
        3.4.1 生活区现状分析
        3.4.2 厂区入口现状分析
        3.4.3 厂区内部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工业遗产景观游客体验优化设计原则及策略
    4.1 规划设计思路
    4.2 规划设计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原真性原则
        4.2.3 生态性原则
        4.2.4 参与性原则
        4.2.5 人性化原则
    4.3 体验表达途径
        4.3.1 感官途径
        4.3.2 情感途径
        4.3.3 精神途径
    4.4 规划设计手法
        4.4.1 保持原真
        4.4.2 景观要素设计
        4.4.3 交通分类
        4.4.4 完善设施
        4.4.5 活动规划
    4.5 本章小结
5 岐山县五二三厂景观优化设计
    5.1 项目整体改造设计
    5.2 分区设计
        5.2.1 入口形象展示区
        5.2.2 “三线主题”住宿体验区
        5.2.3 文化教育体验区
        5.2.4 购物体验区
        5.2.5 畅想互动体验馆
        5.2.6 中国印·活态博物馆
        5.2.7 印记·美食工厂
        5.2.8 印记·五二三大剧院
    5.3 专项优化设计
        5.3.1 厂区环境优化设计
        5.3.2 周边产业优化设计
        5.3.3 优化铺装设计
        5.3.4 优化植物设计
        5.3.5 设计游客体验活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有关文化旅游名镇的相关研究
        1.2.2 有关小城镇评价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
        1.3.1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概况
        1.3.2 研究对象筛选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目标
    2.1 研究对象概述
    2.2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政策目标梳理
        2.2.1 目标要求分析
        2.2.2 考核标准分析
        2.2.3 奖惩机制分析
        2.2.4 文化旅游名镇政策目标
    2.3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政策目标解析
        2.3.1 地域特色彰显要求多元文化传承
        2.3.2 文旅产业发展要求旅游业态创新
        2.3.3 居民生活品质要求经济快速增长
        2.3.4 产业发展效率要求城镇设施完备
        2.3.5 生态环境宜居要求人居环境优化
        2.3.6 发展效率保障要求体制机制健全
    2.4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目标体系梳理
    2.5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的思路与原则
        3.1.1 评价机制
        3.1.2 评价原则
        3.1.3 评价思路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因子选取思路
        3.2.2 建设发展四态两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3.2.3 打造特色富民小镇的影响因素分析
        3.2.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评价模型构建
        3.3.1 评价方法选取
        3.3.2 层次分析法
        3.3.3 多因素综合加权评分法
        3.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3.3.5 评价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实证
    4.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1.1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数据收集处理
        4.1.2 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数据收集处理
    4.2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
        4.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4.2.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2.3 综合加权评分计算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
        4.3.1 构建评价因素集与评语集
        4.3.2 确立评价指标权重
        4.3.3 构建隶属度矩阵
        4.3.4 多层级模糊综合评价
        4.3.5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4.3.6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4 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分析
        4.4.1 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
        4.4.2 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不足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调整政策扶持倾向,逐步发挥城镇示范带动效用
        5.2.2 完善各项设施建设,强化提升城乡生活服务效能
        5.2.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产业发展效益稳定提升
        5.2.4 提升产业带动效能,引导城乡居民就业方式转变
        5.2.5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保障城乡建设发展高质高效
    5.3 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表一:历年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相关政策文件
    附表二:文化旅游名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数据汇总表
    附表三:文化旅游名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数据汇总表
    附表四:文化旅游名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数据处理表
    附表五:文化旅游名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隶属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
    参与实践项目
    参加学术会议
致谢

(10)交旅融合模式下公路景观改造研究 ——以关中环线宝鸡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实地调研法
        1.4.2 文献整理归纳法
        1.4.3 实践分析比较法
        1.4.4 综合分析法
    1.5 论文主要内容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点
2 交旅融合模式下公路景观改造的相关理论
    2.1 交旅融合
        2.1.1 交旅融合概述
        2.1.2 交旅融合的发展趋势
        2.1.3 交旅融合建设的意义
    2.2 公路景观相关概念界定
        2.2.1 公路
        2.2.2 公路景观
        2.2.3 公路景观的特点
        2.2.4 公路景观改造
    2.3 相关学科理论基础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2 景观美学理论
        2.3.3 视觉环境心理理论
        2.3.4 公路交通安全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研究
    3.1 国外典型案例——哥伦比亚河历史公路
        3.1.1 项目概况
        3.1.2 规划设计理念
        3.1.3 设计要素
        3.1.4 结论与借鉴
    3.2 国外典型案例——熊牙公路
        3.2.1 项目概况
        3.2.2 规划设计理念
        3.2.3 设计要素
        3.2.4 结论与借鉴
    3.3 国内典型案例——陕西沿黄公路
        3.3.1 项目概述
        3.3.2 规划设计理念
        3.3.3 设计要素
        3.3.4 结论与借鉴
    3.4 本章小结
4 交旅融合模式下关中环线宝鸡段公路景观现状与改造策略研究
    4.1 关中环线宝鸡段公路景观基本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研究区公路景观现状分析
        4.1.3 公路景观改造分析
        4.1.4 交旅融合模式下区域旅游资源分析
        4.1.5 交旅融合模式下景观文化特点分析
    4.2 关中环线宝鸡段公路景观基本特征
        4.2.1 交旅融合模式下的总体特征趋势
        4.2.2 公路总体基本特征
        4.2.3 风景资源基本特征
        4.2.4 空间动态观赏特征
    4.3 关中环线宝鸡段公路景观改造原则
        4.3.1 交通安全原则
        4.3.2 保护沿线环境可持续原则
        4.3.3 展现地域人文特色原则
        4.3.4 公路景观以人为本原则
        4.3.5 协调融合性原则
    4.4 关中环线宝鸡段公路景观功能分析
        4.4.1 公路景观改善交通的功能
        4.4.2 公路景观保护生态的功能
        4.4.3 公路景观丰富游憩功能
        4.4.4 营造公路景观美学功能
    4.5 关中环线宝鸡段公路景观设计方法
        4.5.1 公路景观序列化
        4.5.2 公路硬质景观改造
        4.5.3 路侧服务设施景观改造
        4.5.4 公路植物绿化景观改造
    4.6 本章小结
5 交旅融合模式下关中环线宝鸡段公路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5.1 总体提升目标
        5.1.1 公路目标
        5.1.2 景观目标
    5.2 总体方案规划理念
        5.2.1 眉县段公路景观改造
        5.2.2 岐山段公路景观改造
        5.2.3 扶风段公路景观改造
    5.3 交旅融合模式下研究区公路景观改造设计应用
        5.3.1 道路构筑物设计
        5.3.2 植物绿化改造设计
        5.3.3 路侧服务设施改造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录
附录2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陕西省岐山县奶牛业发展现状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岐山规模化苹果园机械配置现状调查与建议[J]. 陈亚玲,贾斌,李晓荣. 西北园艺(果树), 2021(05)
  • [2]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范晓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岐山落星湾湿地公园为例[D]. 魏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关中地区小城镇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 周晓媛. 西北大学, 2021
  • [5]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岐山县北郭村为例[D]. 郭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线性文化遗产导向下的秦蜀古驿道文化网(关中段)选线研究[D]. 赵玉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优化研究 ——以岐山县庵里村为例[D]. 任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游客体验的工业遗产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以岐山县五二三厂为例[D]. 姜小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D]. 郭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交旅融合模式下公路景观改造研究 ——以关中环线宝鸡段为例[D]. 赵玮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陕西省岐山县奶业发展现状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