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肝转移细针抽吸——无用且危险

大肠癌肝转移细针抽吸——无用且危险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细针穿刺——无用而且危险(论文文献综述)

宋涛[1](2021)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MRI及影像组学的鉴别》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研究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MRI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0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CT及MRI资料,收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形状、是否有假包膜、是否有囊性退变、是否有瘤内出血及钙化,并进行分组。结果:在性别分组中:男性25例(24.3%),女性78例(75.7%)。男性平均年龄40.4岁,女性平均年龄32.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男性平均肿瘤最大径36.8mm,女性平均肿瘤最大径5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女性患者肿瘤更容易出现假包膜(P=0.010)、囊性退变(P=0.000)及瘤内出血(P=0.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胰腺SPT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形状及瘤内钙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年龄分组中:低龄组患者更容易出现肿瘤囊性退变(P=0.000)及瘤内出血(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龄组、低龄组胰腺SPT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形状、是否有假包膜及瘤内钙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肿瘤大小分组中:大、小肿瘤患者的肿瘤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大肿瘤主要分布在胰尾,其次为胰头,小肿瘤比较均匀的分布在胰腺头、体、尾;大肿瘤更容易形成假包膜(P=0.000)、囊性退变(P=0.000)及钙化(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小肿瘤患者的肿瘤形状、是否有瘤内出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肿瘤部位分组中:胰尾肿瘤更容易形成假包膜(P=0.002)及囊性退变(P=0.002),其次为胰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肿瘤部位不同的患者,肿瘤形状、是否有瘤内出血及钙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女性患者更容易形成假包膜、囊性退变及瘤内出血。低龄组(年龄≤40岁)更容易形成囊性退变及瘤内出血。大肿瘤(最大径>3cm)更好发于胰尾、更容易形成假包膜、囊性退变及钙化。胰尾肿瘤更容易形成假包膜及囊性退变。第二部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分期的CT及MRI鉴别及影像组学鉴别研究目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s)G1期、G2期、G3期的CT、MRI及其影像组学的鉴别。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经病理证实的pNETs患者的CT及MRI表现,CT增强138例,MRI增强125例。评估肿瘤部位、形状、最大径、囊实性、边界是否清楚,有无包膜、有无出血、有无钙化、肿瘤CT或MRI平扫/正常胰腺CT或MRI平扫、肿瘤CT或MRI动脉期/正常胰腺CT或MRI动脉期、肿瘤CT或MRI门静脉期/正常胰腺CT或MRI门静脉期、肿瘤CT或MRI延迟期/正常胰腺CT或MRI延迟期、有无胰管扩张、有无胰周侵犯、有无肝转移及有无脾静脉癌栓。收集肿瘤临床检验指标:AFP、癌胚抗原、CA724、CA199。从平扫及增强后3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CT及MRI图像(共4期图像)中提取(G1、G2、G3)放射学特征,使用MRMR及lasso模型筛选特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分析评估放射特征的诊断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进行临床应用。结果:CT单因素分析中肿瘤部位、形状、最大径、肿瘤CT+2/正常胰腺CT+2、肿瘤CT+3/正常胰腺CT+3、有无胰周侵犯、有无肝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G1期与G2期肿瘤最大径、有无肝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1期与G3期肿瘤部位、形状、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2期与G3期肿瘤形状、有无胰周侵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多因素分析中肿瘤最大径、肿瘤CT+3/正常胰腺CT+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单因素分析中肿瘤部位、形状、肿瘤最大径、有无胰管扩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G1期与G2期肿瘤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1期与G3期肿瘤形状、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多因素分析中肿瘤最大径、有无胰管扩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1期与G2G3期鉴别结果:验证组CT平扫AUC为0.883,CT动脉期AUC为0.867,CT静脉期AUC为0.900,CT延迟期AUC为0.867。验证组MRI平扫AUC为0.858,MRI动脉期AUC为0.854,MRI静脉期AUC为0.808,MRI延迟期AUC为0.850。结论:G1期、G2期、G3期肿瘤CT及MRI表现各不相同。肿瘤最大径、肿瘤CT+3/正常胰腺CT+3及有无胰管扩张对于鉴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1期、G2期、G3期最有意义。CT及MRI平扫及增强影像组学特征均能鉴别G1期与G2G3期pNETs,其中CT静脉期及MRI动脉期鉴别效能最优。第三部分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乏血供神经内分泌肿瘤CT及MRI的鉴别诊断研究目的:鉴别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乏血供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的CT及MRI表现。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1例SPTP与26例乏血供pNETs患者的CT及MRI表现。评估肿瘤部位、形状、最大径、囊实性、边界是否清楚,有无包膜、有无出血、有无钙化、肿瘤CT或MRI平扫/正常胰腺CT或MRI平扫、肿瘤CT或MRI动脉期/正常胰腺CT或MRI动脉期、肿瘤CT或MRI门静脉期/正常胰腺CT或MRI门静脉期、肿瘤CT或MRI延迟期/正常胰腺CT或MRI延迟期、有无胰管扩张、有无胰周侵犯、有无肝转移及有无脾静脉癌栓。收集肿瘤临床检验指标:AFP、癌胚抗原、CA724、CA199。结果:CT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肿瘤CT+1/正常胰腺CT+1、肿瘤CT+2/正常胰腺CT+2、有无肝转移、有无脾静脉癌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单因素分析中性别、年龄、有无出血、T2WI信号强度、肿瘤MR+1/正常胰腺MR+1、有无胰周侵犯、有无肝转移、癌胚抗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多因素分析中有无出血、肿瘤MR+1/正常胰腺MR+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为0.851,灵敏度0.877特异度0.773。MR预测模型Nomogram图,总得分对应的风险<0.4时,该病人更有可能患有SPTP,而当风险>0.4时,该病人更有可能患有pNETs。结论:年轻、女性、瘤内出血有助于SPTP的诊断,出现胰周侵犯、肝转移、脾静脉癌栓更倾向诊断为pNETs。在增强后的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的情况下,pNETs的动脉期强化率高。MR预测模型Nomogram图为临床鉴别SPTP与乏血供pNETs提供帮助。第四部分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3D CT及MRI影像组学鉴别研究目的:CT及MRI影像组学鉴别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8年经病理证实的SPTP及pNETs,从平扫及增强后3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CT及MRI图像(共4期图像)中提取放射学特征,使用MRMR及LASSO模型筛选特征并建立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SPTP与pNETs整体鉴别结果:验证组CT平扫AUC为0.842,CT动脉期AUC为0.960,CT静脉期AUC(area under the curve)为0.906,CT延迟期AUC为0.874。验证组MRI平扫AUC为0.843,MRI动脉期AUC为0.906,MRI静脉期AUC为0.854,MRI延迟期AUC为0.835。SPTP与G1期PNETS鉴别结果:验证组CT平扫AUC为0.910,CT动脉期AUC为0.982,CT静脉期AUC为0.990,CT延迟期AUC为0.935。验证组MRI平扫AUC为0.900,MRI动脉期AUC为0.933,MRI静脉期AUC为0.917,MRI延迟期AUC为0.900。SPTP与G2G3期pNETs鉴别结果:验证组CT平扫AUC为0.946,CT动脉期AUC为0.979,CT静脉期AUC为0.971,CT延迟期AUC为0.929。验证组MRI平扫AUC为0.897,MRI动脉期AUC为0.957,MRI静脉期AUC为0.917,MRI延迟期AUC为0.937。SPTP与乏血供PNETS鉴别结果:验证组CT平扫AUC为0.950,CT动脉期AUC为0.983,CT静脉期AUC为0.950,CT延迟期AUC为0.900。验证组MRI平扫AUC为0.853,MRI动脉期AUC为0.907,MRI静脉期AUC为0.787,MRI延迟期AUC为0.773。MRI动脉期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AUC值最高。最具特征的参数为Median、Skewness、Non Uniformity Normalized、Variance、Emphasis、10 Percentile、90 Percentile。CT及MRI动脉期在大部分(7/8)验证组中的AUC值最高。决策曲线结果提示,大部分(5/8)CT及MRI动脉期在01阈值范围内具有最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CT及MRI平扫及增强影像组学特征均能鉴别SPTP和pNETs,其中动脉期鉴别效能最优。在基于增强结果的基础上,平扫可以有效的鉴别SPTP和pNETs。

喻安琪[2](2021)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潜在可切除患者转化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是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CRLM)潜在可切除患者转化治疗结果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9年1月间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直肠癌肝转移潜在可切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肿瘤原发灶位置、T分期、N分期、肝转移灶出现的时间、转移灶的大小、转移灶个数、转化治疗方式、转化治疗的近期疗效、原发灶切除、肝转移灶切除等对转化治疗结果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使用IBM SPSS 25.0软件,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用于多因素分析,分类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用于分类变量的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一共纳入了81例潜在可切除的CRLM患者,单因素的分析结果示原发灶的T分期、N分期、肝脏转移灶的个数、转移灶的最大直径、CRS评分、转化治疗的方式、转化治疗的周期、局部治疗、转化治疗近期疗效、原发灶切除以及肝转移灶切除是OS的危险因素(P<0.05),患者的性别、肿瘤原发病灶的侧别、肝转移灶出现的时间、年龄对OS无显着性影响(P>0.05)。2.多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转化治疗的方式、近期疗效、转化治疗周期、原发病灶切除、肝转移切除是影响潜在可切除的CRLM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3.不同的转化治疗方式的疗效及转化治疗成功率:在纳入的81例患者中,使用CAPEOX治疗方案的患者有22例,有10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R(45.5%),3例患者评估为SD(13.6%),9例患者评估为PD(40.9%),客观缓解率达到45.5%,疾病控制率为59.1%,转化成功率为22.7%;13例患者实行了CAPEOX+贝伐珠单抗,PR的有7例(53.4%),SD有1例(7.7%),PD有5例(38.5%),ORR为53.4%,DCR是61.5%,转化的成功除率为46.1%;9例患者采取了FOLFOX方案,2例患者达到PR(22.3%),3例患者为SD(33.3%),4例患者达到PD(44.4%),ORR为22.3%,DCR是55.6%;8名患者进行的是FOLFOX+贝伐珠单抗,1例评价为CR(12.5%),4例为PR(50%),1例评价为SD(12.5%),2例为PD(25%);15例患者采取的为FOLFIRI方案,5例患者为PR(33.3%),3例患者评价为SD(20%),7例为PD(46.7%),ORR为33.3%,DCR为53.3%,转化成功率为26.7%;有14例患者采取了FOLFIRI+贝伐珠单抗,2例评价为CR(14.3%),8例为PR(57.1%),4例为PD(28.6%),ORR和DCR均为71.4%,转化成功率为42.3%;所有入组的患者中,进行单纯化疗的有46例,17例评价为PR(37%),9例为SD(19.6%),20例评价为PD(43.5%),ORR为37%,DCR是56.5%,转化成功率为19.6%;采取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有35例,3例患者评价为CR(8.6%),19例患者为PR(54.3%),2例为SD(5.7%),11例是PD(31.4%),ORR为62.9%,DCR是68.5%,转化成功率42.9%;联合了局部治疗的患者人数为14例,达到CR的有2例(14.33%),PR的有10例(71.4%),SD的为2例(14.3%),ORR为85.7%,DCR是100%,转化成功率为57.1%;未联合局部治疗的有67例,疗效评价为CR的仅1例(1.5%),PR的有26例(38.8%),SD的患者有9例(13.4%),PD的有31例(46.3%),ORR是40.3%,DCR为53.7%,转化成功率是23.9%。4.单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T分期以及淋巴结分期、转移灶的个数、CRS评分、转化治疗方式、肝转移灶的最大直径、化疗周期、转化治疗近期疗效和是否行局部治疗是影响转化治疗成功与否的因素(P<0.05)。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肝脏转移灶的最大直径、CRS评分和转化的方式是影响CRLM患者转化治疗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肝转移灶直径<5cm、CRS评分1-2分即评估为复发低风险以及采用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方法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大的转化成功率。结论:1.转化治疗的方式、近期疗效评价、转化治疗周期、原发病灶的切除、肝转移灶的切除为影响CRLM潜在可切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原发肿瘤的T分期、淋巴结分期、肝转移灶的数目及大小、CRS评分、转化治疗方式、化疗周期、转化治疗近期疗效以及是否行局部治疗是影响转化治疗是否成功的因素。3.CRS评分低的病人转化成功的几率也越大,对此类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的转化治疗方式从而实现手术切除。4.采用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或者联合局部治疗的方式能够使潜在可切除的肝转移患者获得更大的转化成功率,也能够取得更佳的生存获益。

刘淞淞[3](2020)在《LncRNA RUNX1-IT1经RUNX1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据统计,患者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列第4位。由于胰腺癌起病隐匿,发展十分迅速,绝大多数患者在初诊时就已出现病灶的局部浸润和器官远处转移,这是胰腺癌高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胰腺癌进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对于理解胰腺癌致病机理以及提高胰腺癌诊治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长度大于200nt的多聚腺苷酸RNA,具有组织和疾病特异性,序列保守性高。近年来发现,在胰腺癌中,存在着大量表达失衡的LncRNAs。由于LncRNAs广泛被转录,仍然有大量的LncRNAs功能未被注释,其在肿瘤中扮演的角色尚不清楚。因此,挖掘胰腺癌相关的LncRNAs并阐明其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成为了当前胰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鉴于此,我们首先采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检测了胰腺癌中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提示:与正常胰腺相比,胰腺癌组织中LncRNA RUNX1-IT1的表达明显上调。经数据库(NCBI)检索发现:RUNX1-IT1长度约为1502bp,定位于人类21号染色体。RUNX1-IT1于2017年在卵巢癌中报道,此研究发现RUNX1-IT1可以作为判别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标志物之一,高表达的卵巢癌患者无瘤生存时间更短,其肿瘤复发风险亦相对较高。近期有研究报道RUNX1-IT1在肝癌和结直肠癌的表达下调,细胞功能实验表明RUNX1-IT1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凋亡。总的来说,目前RUNX1-IT1在肿瘤中的研究并不多,更深层次的调控机制未见报道,其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意义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我们拟通过临床检测及分析,体内外功能实验,下游靶点的高通量测序及转录调控等多层次对RUNX1-IT1进行解析,以明确RUNX1-IT1在胰腺癌的作用及机制。RUNX-IT1是从邻近基因RUNX1的内含子中转录出来的LncRNA,研究表明LncRNAs可通过调控邻近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RUNX1是血液系统中的重要转录因子,其异常表达与造血功能异常和髓系白血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RUNX1在实体瘤中异常表达,可通过抑癌或促癌作用,双向调节恶性肿瘤的进程。因此我们推测,LncRNA RUNX1-IT1在胰腺癌中会不会通过作用于邻近基因RUNX1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呢?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集中在RUNX1-IT1是否能通过影响RUNX1的表达和功能从而促进胰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等过程。结合临床样本,分析RUNX1-IT1及邻近基因RUNX1在胰腺癌临床预后中的作用。另外,鉴于二者的表达相关性,通过高通量筛选并阐明二者的共同下游靶点也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最后,基于我们的临床分析和机制研究,有望阐明RUNX1-IT1促进胰腺癌进展的作用机制,为胰腺癌诊治提供新靶点。目的1.明确RUNX-IT1及RUNX1在胰腺癌的表达及意义,评价RUNX1-IT1及RUNX1是否可作为胰腺癌独立预后评价指标。2.在细胞水平明确RUNX1-IT1的细胞表型以及是否经RUNX1发挥生物学效应。同时构建裸鼠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并在动物水平上验证RUNX1-IT1/RUNX1信号轴对胰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3.阐明RUNX1-IT1影响胰腺癌进展的下游调控网络和关键分子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RUNX1-IT1上调RUNX1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RUNX1-IT1/RUNX1共同调控下游靶点C-FOS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高通量基因芯片(Affymetrix HTA2.0 Array)筛选技术检测了胰腺癌中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联合GEO数据库集(GSE15471,GSE16515),共同筛选出胰腺癌差异表达的关键分子RUNX1-IT1。通过采用荧光定量PCR(q PCR)和组织免疫原位杂交(ISH)等技术验证RUNX1-IT1在胰腺癌临床多中心样本中的表达情况。2.根据原位杂交的评分结果把胰腺癌患者分为RUNX1-IT1高低表达两组,统计两组病例间在病理分化、临床分期及患者预后等临床资料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RUNX1-IT1是否可作为胰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3.在细胞水平探究RUNX1-IT1的生物学功能。首先,采用q PCR检测RUNX1-IT1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选择表达水平较高的细胞系进行基因沉默实验。在胰腺癌细胞中转染RUNX1-IT1 silencer下调其表达,并采用CCK8,Ed U,细胞划痕,Transwell等方法检测RUNX1-IT1在细胞增殖以及侵袭迁移等方面的作用,明确RUNX1-IT1的细胞表型。4.在体内水平检测RUNX1-IT1介导的原位肝转移能力。通过在裸鼠胰腺上接种RUNX1-IT1沉默的PANC-1稳转株细胞,构建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并通过小动物核磁共振技术和HE染色明确胰腺癌最常见的腹腔肝转移情况和转移灶的病理特征。5.明确RUNX1-IT1经RUNX1发挥生物学功能。首先,通过免疫组化(IHC)检测RUNX1在胰腺癌临床多中心样本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RUNX1的表达在患者临床资料中的意义。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亚组生存分析明确RUNX1-IT1和RUNX1在胰腺癌临床样本中的表达关联和预后价值。其次,通过q PCR,western blot,双荧光报告基因(reporter gene),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等技术明确RUNX1-IT1上调RUNX1的分子机制。最后,通过构建RUNX1-IT1和RUNX1相关的慢病毒稳转细胞系,在体内外水平明确RUNX1-IT1是否经RUNX1发挥生物学效应。6.探究RUNX1-IT1与RUNX1的共同下游靶点。首先,通过RNA结合蛋白的免疫共沉淀实验(RIP)明确RUNX1-IT1和RUNX1在体内的表达结合情况;其次,通过RNA-seq以及GSEA分析筛选RUNX1-IT1和RUNX1共同下游靶点,进一步采取q PCR,western blot以及细胞功能实验明确二者是否能够通过共同靶点C-FOS影响胰腺癌增殖及侵袭迁移。最后,采取免疫组化实验明确RUNX1-IT1/RUNX1/C-FOS信号轴在胰腺癌临床样本中的表达情况。7.明确RUNX1-IT1介导的RUNX1调控下游靶点C-FOS的分子机制。通过构建报告基因和CHIP等实验,阐明RUNX1-IT1通过结合RUNX1从而促进其对C-FOS启动子转录激活的调控机制。结果1.RUNX1-IT1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通过分析多个中心的胰腺癌表达微阵列(GEO:GSE132956,GSE16515和GSE15471,前2000个差异基因),联合筛选出胰腺癌中40个上调和23个下调的差异分子。在本课题中,我们集中分析了40个上调分子,因为它们更具有用作早期诊断标记或干预靶点的潜力。通过基因注释,发现RUNX1-IT1是上调基因中唯一的LncRNA,其它均为蛋白编码基因。采用在线编码评估工具进一步核实RUNX1-IT1的编码潜力,结果显示RUNX1-IT1缺乏蛋白质编码能力(编码概率能力:0.17;结果小于0.364为非编码序列;http://lilab.research.bcm.edu/cpat/)。接下来,q PCR结果表明:相对于癌旁组织,RUNX1-IT1在胰腺癌的表达量显着上调;采用免疫原位杂交实验检测了RUNX1-IT1在3个临床中心的175个胰腺癌和13个胰腺样本中的表达情况,统计发现RUNX1-IT1在胰腺癌临床多中心组织样本中显着高表达,此结果与RUNX1-IT1在基因芯片中观察的结果一致。2.RUNX1-IT1在胰腺癌中高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RUNX1-IT1的组织原位杂交统计分析显示,RUNX1-IT1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的肿瘤分化程度(P=0.005)、淋巴结浸润程度(P=0.001)和临床分期(P=0.007)呈正相关。生存分析发现高表达RUNX1-IT1组与胰腺癌总体生存率下降密切相关(P<0.001)。此外,单因素分析表明,低分化(P=0.015),淋巴结转移(P=0.002),临床高分期(P=0.002)和RUNX1-IT1高表达(P<0.001)增加了癌症相关的死亡风险。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表明,RUNX1-IT1是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综上提示RUNX1-IT1可能在胰腺癌临床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3.下调RUNX1-IT1的表达可抑制胰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CCK8和Ed U等细胞增殖实验发现,相对正常组,敲低RUNX1-IT1组的胰腺癌细胞活性下降,细胞增殖能力减弱;细胞划痕和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发现敲低RUNX1-IT1组的胰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减弱。裸鼠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表明,在敲低RUNX1-IT1的动物组中,裸鼠肝脏表面上的转移灶数目显着减少,胰腺癌细胞的原位肝转移能力下降。这些数据提示RUNX1-IT1在体内外影响胰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过程。4.RUNX1在胰腺癌中高表达并影响胰腺癌的进展。首先,免疫组化实验表明RUNX1在胰腺癌中高表达,并且与临床患者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转移等指标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RUNX1可作为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细胞功能实验表明,下调RUNX1的表达后,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显着下降。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实验表明,在RUNX1敲低组,裸鼠肝脏表面上的微转移灶数目减少,胰腺癌细胞的原位肝转移能力下降。这些数据提示RUNX1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下调其表达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过程。5.RUNX1-IT1通过正向调控RUNX1的表达发挥生物学功能。首先,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胰腺癌组织中RUNX1-IT1与RUNX1 m RNA表达具有正相关。基于RUNX1-IT1原位杂交和RUNX1免疫组化的数据,进行亚组分析发现,RUNX1-IT1与RUNX1均为高表达组别的患者预后最差(P<0.001)。其次,在细胞水平沉默RUNX1-IT1后发现RUNX1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下调,提示RUNX1-IT1对于RUNX1可能具有表达调控关系。通过构建RUNX1启动子报告基因,并共转染RUNX1-IT1的过表达或者干扰载体,发现RUNX1启动子的荧光强度发生相应的上调或下调,提示RUNX1-IT1可以在转录水平对RUNX1启动子进行正向调控。CHIP实验发现,RUNX1启动子区域存在H3K27Ac的修饰,并且改变RUNX1-IT1的表达可以影响RUNX1启动子区域的H3K27Ac修饰水平。最后,体外功能回复实验发现,过表达RUNX1-IT1可以促进胰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迁移,下调RUNX1的表达后,RUNX1-IT1介导的促癌效应减弱;胰腺原位移植瘤结果同样发现在过表达RUNX1-IT1的细胞中,下调RUNX1的表达可以削弱RUNX1-IT1诱导的原位肝转移,提示RUNX1-IT1可通过RUNX1发挥促癌的生物学效应。6.明确C-FOS是RUNX1-IT1与RUNX1的共同下游靶点。基于RUNX1-IT1和RUNX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和功能一致性,我们拟研究二者是否共同参与下游基因的调控。首先,RIP实验发现RUNX1-IT1与RUNX1在胰腺癌细胞中呈现相互结合的状态,由此提示二者可能发挥类似的分子调控功能,作用于相同靶点。在下调RUNX1-IT1或者RUNX1后,分别行测序筛选下游靶点。通路富集分析(KEGG and GSEA)提示,RUNX1-IT1与RUNX1在胰腺癌中都参与了TNF信号通路的调节,通过二者共同的差异基因筛选发现C-FOS基因富集于TNF信号通路,且与RUNX1-IT1和RUNX1表达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并且q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RUNX1-IT1和RUNX1可以影响C-FOS的表达。接下来,采取细胞功能回复实验,发现敲低C-FOS的表达可以削弱RUNX1-IT1和RUNX1介导的促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为了进一步评估RUNX1-IT1和RUNX1表达与C-FOS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胰腺癌组织中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RUNX1-IT1、RUNX1、C-FOS及下游分子MMP9和CCND1在胰腺癌临床多中心的组织样本中具有显着的表达相关性。这些数据提示RUNX1-IT1和RUNX1可能互相作用并参与到下游靶标分子C-FOS的调控,从而进一步影响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等生物学过程。7.RUNX1-IT1通过结合并促进RUNX1对C-FOS基因的转录激活。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了转录因子RUNX1在C-FOS启动子中的结合位点,发现RUNX1与C-FOS启动子可能存在4个潜在结合位点。构建C-FOS启动子的野生型和突变型载体,进行报告基因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敲低RUNX1组中C-FOS野生型的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下降,而在RUNX1过表达组则呈现相反的模式。RUNX1-IT1沉默和过表达组也有类似的结果。同时,突变载体的报告基因和Ch IP-PCR实验发现RUNX1可以影响C-FOS启动子3个位点的转录活性。为了验证RUNX1与C-FOS启动子位点的结合是否需要RUNX1-IT1,我们再次进行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发现在过表达RUNX1的组别中,下调RUNX1-IT1的表达,C-FOS启动子的活性明显减弱,表明敲低RUNX1-IT1的表达削弱了RUNX1介导的C-FOS启动子活性调控。并且Ch IP-PCR结果显示,敲低RUNX1-IT1降低了C-FOS启动子3个位点区域的RUNX1富集。这些结果表明RUNX1-IT1通过影响RUNX1与C-FOS启动子的富集调控C-FOS基因的转录。此外,基于上述结果促使我们想探究RUNX1-IT1是否可以作为独立的调控RNA,直接结合到C-FOS启动子位点上。采用Ch IRP实验,一种探测RNA与DNA相互作用的技术,我们分离出RUNX1-IT1结合的染色质DNA片段,并通过q PCR分析发现RUNX1-IT1与C-FOS启动子位点的直接结合率较低,表明RUNX1-IT1不能直接和C-FOS基因的启动子结合,需要通过与RUNX1作用从而发挥对C-FOS基因的转录调控。这一发现证实了RUNX1-IT1可能是RUNX1的转录协调因子。结论RUNX1-IT1在胰腺癌中可发挥促癌作用,参与调控胰腺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过程。RUNX1-IT1和RUNX1可作为评估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发现可能对胰腺癌的临床预后判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分子机制方面,RUNX1-IT1通过上调RUNX1的表达以及促进RUNX1对C-FOS基因启动子的富集,影响胰腺癌下游基因的表达和促进胰腺癌的进展。最后,新发现的RUNX1-IT1/RUNX1/C-FOS信号轴可能为阐明胰腺癌的作用机理和临床诊治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黄联盟[4](2020)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一、背景及研究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少见肿瘤,发生部位以胃肠道最多见,在我国好发于直肠。近年来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和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逐渐上升。但因为长期以来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命名和分类缺乏统一标准,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认识不足,可供参考的国内外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治疗的管理策略及探讨影响该病预后的因素,从而提高临床医师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认识,在临床实践中更加合理的制定治疗决策。二、材料及方法选取1999年1月至2018年8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诊治的408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种手术方式治疗的策略,对可能影响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疾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8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其中男性260例(63.7%),女性148例(36.3%),男女比例1.76:1,中位年龄51岁(18~78岁),86.9%患者肿瘤位于距肛缘距离≤7cm,58.1%患者诊断时无症状。肿瘤大小中位数8mm(2~90mm),其中肿瘤直径≤10mm有292例(71.6%),肿瘤直径11~19mm有83例(20.3%),肿瘤直径≥20mm有33例,病理分级G1/G2/G3分别占89.2%,8.1%,2.7%。随访期内,共有43例患者发现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其中肿瘤直径≤10mm转移率为2.4%,11~19mm转移率为15.6%,≥20mm转移率为69.7%。直径≥2cm(P=0.043)、浸润深度>T1(P=0.016)是淋巴结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远处转移26例,肝转移占76.9%(多发性肝转移占75%),年龄>60岁(P=0.017),直径≥2cm(P<0.001),病理分级(P<0.001)是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P=0.017),肿瘤直径≥2cm(P=0.013),病理分级(P<0.001),淋巴结转移(P=0.038),远处转移(P<0.001)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五年生存率为91.4%,10年生存率为76.2%,伴有远处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27.2%。完全切除率,ESD组显着高于EMR组(P=0.043),两组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988)。四、结论大部分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诊断时无症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男性好发。病灶局限,且肿瘤多小于1cm,病理分级多为G1。直肠NENs较少出现转移,转移后预后显着下降,最常见远处转移部位是肝脏,以同时性、多发性肝转移多见。肿瘤直径≥2cm,浸润深度,病理分级是预测淋巴结转移较为可靠的因素。年龄>60岁,肿瘤直径≥2cm,病理分级是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肿瘤直径≥2cm、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与预后差密切相关。对于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多数患者经局部切除后预后良好,内镜下切除安全可行,更推荐ESD作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镜治疗方式。对于转移风险高的患者,建议行根治性切除术。

王菲[5](2020)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的评估》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研究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以及二者联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CRLM)患者的疗效,分析影响CRLM预后的因素,为CRLM患者提供更精准的介入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行超声引导下MWA、TACE以及二者联合治疗的CRLM患者,经筛选后共纳入122例患者,分为MWA组40例,TACE组38例,联合组(MWA+TACE)44例,比较三组的累积生存率、复发率以及并发症,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描绘;分析影响CRLM预后的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分别研究这三种治疗方法在转移灶最大径≤3cm及3-5cm亚组中的疗效;随访截至2019年12月或随访满36个月。结果1.联合组治疗后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93.4%、34.5%,MWA组为96.3%、85.2%、20.3%,TACE组为94.1%、50.7%、0%,分别用Log-rank test检验每两组生存曲线,联合组的累积生存率分别高于MWA组、T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7、P<0.001),MWA组累积生存率高于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组、MWA组、TACE组治疗后复发率分别为29.5%、47.5%、78.9%,联合组与MWA组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联合组、MWA组的复发率均低于T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三组患者中主要出现了低热、局部疼痛、胸腔积液、腹腔出血、恶心呕吐、肝功能一过性损伤等并发症,三组在发生恶心呕吐并发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03),在低热、局部疼痛、胸腔积液、腹腔出血、肝功能一过性损伤这些并发症发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Log-rank test单因素分析提示原发肿瘤位置(P=0.043)、分化程度(P=0.001)、转移灶最大径(P=0.006)、数目(P=0.021)、治疗方式(P<0.001)为影响CRLM的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转移灶最大径、数目、分化程度(高分化)、治疗方式(联合治疗、MWA治疗)是CRLM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3.在最大径≤3cm的亚组中,联合治疗与MWA治疗累积生存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4);联合治疗、MWA治疗累积生存率均高于TACE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联合治疗、MWA治疗、TACE治疗的复发率分别为21.1%、22.2%、65.0%,联合治疗与MWA治疗复发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1),联合治疗、MWA治疗复发率均低于TACE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8);在最大径3-5cm亚组中,联合治疗累积生存率均高于MWA治疗、TACE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01),MWA治疗累积生存率高于TACE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联合治疗、MWA治疗、TACE治疗的复发率分别为36.0%、68.2%、94.4%,联合治疗复发率分别低于MWA治疗、TACE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P<0.001),MWA治疗复发率低于TACE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1.超声引导下MWA、TACE以及联合治疗在CRLM中均有一定疗效,且联合治疗较MWA及TACE效果显着,并发症低,能显着延长患者的生存期;2.在最大径≤3cmCRLM治疗中,MWA治疗与联合治疗疗效相似,且疗效均优于TACE治疗;在最大径3-5cmCRLM治疗中,联合治疗疗效优于MWA治疗及TACE治疗,且MWA治疗疗效优于TACE治疗;3.转移灶最大径、分化程度(高分化)、数目、治疗方式(联合治疗、MWA)是CRLM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常娜[6](2020)在《基于CT的影像组学在预测胰腺导管腺癌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分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癌症,预后也较差。肿瘤的病理分级及淋巴结分期是影响PDAC的预后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但是只能在术后获得。本研究收集多中心增强CT图像及病例资料,来探索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标签能否在术前对PDAC病理分级进行鉴别,及基于CT的影像组学标签能否在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共收集401名患者纳入PDAC病理分级预测研究中,包括301名本院患者,其中训练组151名患者,测试组150名患者,及另外两个医疗中心共100名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淋巴结转移分期研究中共纳入435名本院患者,其中训练组217名,验证组218名。对所有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及增强CT图像采集,并应用IBEX软件对术前胰腺实质期CT增强图像进行分割及特征提取,共提取1452个特征。基于PYTHON,应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进行特征选择,套索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建立预测模型,分别构建PDAC病理分级影像组学标签及淋巴结转移分期影像组学标签,并计算每位患者影像组学标签得分(Radiomics signature score,Radscore)。将训练组数据建立的预测模型直接应用于测试组及外部验证组数据中,检测模型的准确度。测量最大淋巴结短径,依据Youden指数选择最佳阈值,预测淋巴结是否转移。应用多因素逻辑回归构建淋巴结转移的联合预测因子。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病理分级模型及淋巴结转移模型预测准确度,依据Youden指数选择最佳阈值,获得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评估影像组学标签的预测能力。结果:(1)PDAC病理分级预测模型共提取80个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用来鉴别低级别及高级别PDAC。在低级别组及高级别组PDAC之间Radscore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训练组及测试组中,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1及0.910,最佳阈值为0.426。在外部验证组中,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0。(2)PDAC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共提取出65个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用来鉴别PDAC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在无淋巴结转移组及淋巴结转移组之间,Radscore及最大淋巴结短径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在训练组及验证组中,Radscor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6及0.827。最大淋巴结短径预测淋巴结是否转移,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7及0.616。联合影像组学标签及最大淋巴结短径预测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1及0.846。结论:(1)基于术前增强CT的影像组学标签可以用来鉴别低级别及高级别PDAC,可能成为一种无创预测PDAC病理分级的新方法。(2)基于术前增强CT的影像组学标签可以用来预测PDAC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3)基于术前增强CT的影像组学标签预测PDAC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较CT最大淋巴结短径预测准确度高。(4)联合影像组学标签及最大淋巴结短径可以在术前更加准确预测淋巴结是否转移。

陈飞帆[7](2020)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9年4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为PNET的54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Kaplan-Meier和Cox比例危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并用Log-rank进行组间差异检验。结果:54例PNET患者中,男19例(35.2%),女35例(64.8%);无功能性PNET 47例(87.0%),功能性PNET 7例(13.0%);TNMⅠ、Ⅱ、Ⅲ、Ⅳ期分别有17例(31.5%)、26例(48.1%)、9例(16.7%)、2例(3.7%);世界卫生组织病理分级G1、G2、G3期分别有24例(46.2%)、22例(42.3%)、6例(11.5%)。在CT中,肿瘤边界不清预示肿瘤TNM分期(P<0.01)、病理分级(P<0.05)和患者复发或死亡率(P<0.05)越高。远处转移(P<0.05)和淋巴结肿大(P<0.05)和肿瘤TNM分期相关,而肿瘤直径大小(P<0.05)与病理分级相关。在MRI中,肿瘤直径越大预示肿瘤TNM分期(P<0.01)和病理分级(P<0.05)越高而肿瘤边界不清预示肿瘤病理分级(P<0.01)和患者复发或死亡率(P<0.05)越高。增强(P<0.05)、T2加权像(P<0.05)、胰管扩张(P<0.01)在TNM分期中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总生存期(OS)为1-86个月,5年生存率为92.0%,无病生存期(DFS)为1-7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ET患者TNM分期(?2=9.572,P<0.05)、病理分级(?2=7.506,P<0.05)、手术切缘侵犯(?2=15.123,P<0.01)、淋巴结转移(?2=4.716,P<0.05)及远处转移(?2=5.534,P<0.05)与总生存期相关。PNET TNM分期(?2=21.232,P<0.01)、病理分级(?2=30.970,P<0.01)、胰周浸润(?2=13.584,P<0.01)、神经侵犯(?2=8.868,P<0.01)、手术切缘侵犯(?2=6.586,P<0.05)、淋巴结转移(?2=26.312,P<0.01)及与无病生存期相关。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胰周浸润(HR=2.28,P<0.05)和淋巴结转移(HR=2.18,P<0.01)对DFS有影响,手术切缘侵犯(HR=2.81,P<0.01)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NET患者CT和MRI提示肿瘤边界不清者预后较差。肿瘤TNM分期、病理分级、手术切缘侵犯、淋巴结转移与PNET患者预后有密切关系,胰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与DFS相关,手术切缘侵犯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巨少龙[8](2020)在《宫颈癌肺转移瘤切除术后患者长期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探索宫颈癌肺转移患者行肺转移瘤切除术后的长期生存结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了以治愈为目的的宫颈癌肺转移瘤切除术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8例,回顾性分析了个人资料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肺部病灶切除后病理证实均为宫颈来源。本研究对所有患者原发肿瘤分期、既往治疗方式、肺转移瘤治疗方式、术前SCC水平、DFI、转移部位、转移瘤数量(单发/多发)、转移瘤最大径、术前CT示肺门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方式、手术切除范围、纵膈淋巴结是否切除、术后病理示淋巴结转移情况、复发和患者预后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统计软件SPSS25.0,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预后影响因素及肺转移瘤切除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分别采用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分类变量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全组38例患者肺转移瘤切除术后1年、3年、5年及8年生存率分别为:92.1%,60.5%,45.4%,36.4%;中位生存时间 49.0±16.4 个月。1 年、3 年、5 年及8复发率分别为:92.1%,60.5%,38.7%,31%;中位复发时间46.0±5.8个月。本研究中宫颈癌肺转移瘤切除术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包括:术前SCC水平(P=0.000),DFI(P=0.004),肺转移瘤数量(P=0.025),肺转移瘤最大径(P=0.004),术前CT示可疑淋巴结转移(P=0.001),切除范围(P=0.027)和肺转移瘤切除术后复发(P=0.000)。其中仅肺转移瘤数量(是宫颈癌肺转移瘤切除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Hazard Rate(HR)=4.7,95%Confidence Interval(CI),1.3-16.9,P=0.019]。患者复发影响因素包括:术前SCC水平(P=0.000),DFI(P=0.014),肺转移瘤数量(P=0.016),肺转移瘤最大径(P=0.004),术前CT示可疑淋巴结转移(P=0.001)、切除范围(P=0.033)。其中SCC(HR=20.3,95%CI 3.4-122.4,P=0.001),肺转移瘤数量(HR=3.7,95%CI 1.2-11.0,P=0.020),淋巴结切除与否(HR=0.212,95%CI 0.047-0.952,P=0.043)是宫颈癌肺转移瘤切除术后患者的复发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部分宫颈癌肺转移患者行肺转移瘤切除术可改善患者预后,获得长期生存。肺转移瘤数量≥2个是患者独立不良预后因素。术前SCC升高、肺转移瘤数量≥2个和纵膈淋巴结未切除是患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赵瑞[9](2020)在《胰腺癌血清及组织差异代谢物筛选及CT征象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基于代谢组学胰腺癌血清与组织差异代谢物的筛查研究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迫切需要可靠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诊断。本研究使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胰腺癌血清和组织进行系统的代谢组学分析,筛选胰腺癌早期诊断血清标志物,有助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改善患者生存期。方法:1.本研究首先使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平台对82例PDAC患者(其中早期PDAC 36例、晚期PDAC 46例)、36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BP,其中IPMN 15例、MCN 9例、SCN 12例)、49例健康对照组(Ctr)的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包括样本制备、色谱-质谱分析、代谢物鉴定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包含单变量及多变量统计分析,单变量统计分析包括Student’s t-test和变异倍数分析,多维统计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LS-DA,OPLS-DA)。本研究使用OPLS-DA模型VIP>1.0和t检验P<0.05的标准,初步筛选祖间差异代谢物。随后使用VENN图选出PDAC vs Ctr、PDAC vs BP共有的差异代谢物,以及早期PDAC vs Ctr、早期PDAC vs BP共有差异代谢物,以上两组差异代谢物的交集作为早期PDAC候选差异代谢物,然后使用R软件对这些代谢物进行Lasso回归分析,使用逻辑回归分析观察临床混杂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近期体重下降等)对差异代谢物的影响,使用相关分析评价CA19-9与代谢物的相关性,最终保留不受临床混杂因素影响且与CA19-9不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建立最优模型,使用ROC曲线、敏感度、特异度来检验诊断标志物及其与CA19-9联合诊断PDAC的预测效能。使用MetaboAnalyst、KEGG通路数据库来实现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网络及通路分析。2.本研究对51例PDAC组织(其中早期PDAC 32例、晚期PDAC 19例)、40个非肿瘤胰腺组织、14例胰腺囊性肿瘤组织(IPMN 3例、MCN4例、SCN 7例)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单变量及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同胰腺癌血清代谢组学。聚类及通路分析同血清代谢组学。3.使用VENN图比较分析了 PD AC vs Ctr、PDAC vs BP血清及组织两种样本共同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两种样本来源代谢组学结果的相似性。另外,还观察了筛出的血清代谢物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PDAC血清代谢组学中建立了多变量分析模型,PLS-DA、OPLS-DA模型结果显示PDAC和Ctr组、PDAC和BP组、早期PDAC和Ctr组、早期PDAC和BP组均有较显着的代谢差异。本研究中胰腺癌血清差异代谢物最显着的特点是多种脂肪酸水平上调、氨基酸水平下调、部分有机酸代谢异常、磷脂代谢异常等。基于OPLS-DA模型筛选出PDAC和Ctr组、PDAC和BP组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22种,早期PDAC和Ctr组、早期PDAC和BP组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29种,两者的交集有19种,主要为脂肪酸、氨基酸、部分磷脂酰胆碱和鞘磷脂。2.对这19种差异代谢物进行Lasso回归分析、逻辑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筛选出一组有区分PDAC和Ctr潜能的诊断标志物,为蒽贝素(Embelin)、左旋焦谷氨酸(L-Pyroglutamic acid)、1,2-二油酰-sn-甘油-3-磷脂酰胆碱(1,2-dioleoyl--sn-glycero-3-phosphatidylcholine),此组代谢物的A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38、87.5%、100%;它们区分早期PDAC和Ctr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7、91.7%、80%,也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筛选出一组有区分PDAC和BP潜能的一组代谢物为蒽贝素(Embelin)、D-脯氨酸(D-Proline)、1,2-二油酰-sn-甘油-3-磷脂酰胆碱(1,2-dioleoyl-sn-glycero-3-phosphatidylcholine),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82、88.2%、83.3%,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两组代谢物分别与CA19-9联合,区分PDAC和Ctr组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100%、100%,区分PDAC和BP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10、76.9%、100%。3.PDAC组织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利用OPLS-DA模型能很好地区分PDAC和Ctr、PDAC和BP组织、早期PDAC和Ctr组、早期PDAC和BP组,两组间存在较显着的代谢差异。本研究中胰腺癌组织差异代谢物最显着的特点是多种氨基酸水平下调、脂肪酸水平上调、核苷酸下调、糖酵解产物水平上调、三羧酸循环代谢物下调等。PDAC和Ctr组、PDAC和BP组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62种,早期PDAC vs Ctr、早期PDAC vs BP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42种,两者的交集有36种,主要为核苷酸类、氨基酸类、脂肪酸、磷酸胆碱以及糖代谢产物等。4.PDAC vs Ctr血清和组织重合的代谢物有27种,共有的差异代谢通路有11条,包括肿瘤中央碳代谢、蛋白消化和吸收、矿物质吸收、氨酰TRNA生物合成、γ-氨基丁酸能突触、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ABC转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代谢等。PDAC vs BP血清及组织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6种,共有的差异代谢通路有7条,包括ABC转运、肿瘤中央碳代谢、肿瘤胆碱代谢、亚油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胰腺癌血清代谢分析筛出的代谢物L-Pyroglutamic acid、D-Proline在组织中也为差异代谢物,在PDAC组织中要明显低于非肿瘤胰腺组织。结论:1.本研究筛选出的两组PDAC血清代谢物区分PDAC和Ctr、PDAC和BP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与CA19-9联合有更满意的诊断效能,本组代谢物有作为PDAC补充诊断标志物的潜能。2.PDAC组织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较血清代谢组学有更显着的差异;PDAC组织代谢的改变反应了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合成增加、能量需求以及细胞增殖的增加、有氧糖酵解增加。3.PDAC组织和血清两种样本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一致性较高,也证实了本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二部分胰腺癌CT术前评估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研究目的:分析本组PDAC常规CT图像特征,并评价CT与病理(手术)评估肿块大小、血管侵犯程度、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一致性。方法:1.本研究分析了 82例PDAC血清代谢组学入组患者的常规CT图像特征,包括肿块大小、形状、边界、密度、胆总管及主胰管扩张、强化方式、邻近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邻近结构侵犯等。2.本研究对61例手术切除PDAC患者于CT动脉期、大体病理标本分别测量肿块大小,使用CT和外科手术探查两种方法分别评价PDAC动脉及静脉受侵情况,使用CT增强和组织病理学分别评价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然后使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两种方法测量肿块大小的一致性,使用kappa值评估两种方法在血管侵犯分级、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方面的一致性。结果:1.82例PDAC于CT动脉期测量肿块的平均直径为3.5±1.1cm,多表现为类圆形、边界不清的实性乏血供肿块,70.7%的患者可见胰管扩张,39%患者胆总管可见扩张;65.9%的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管侵犯,约50%的患者可见区域淋巴结转移,25.6%的患者可见远处转移;邻近结构如胃、脾脏、十二指肠、降结肠等可见侵犯。2.本研究CT动脉期测量PDAC肿瘤大小与组织离体后大体标本大小组内相关系数为0.773,有较强一致性。本研究采用血管侵犯评价三级评级法,使用CT和外科手术探查两种方法分别评价PDAC动脉及静脉受侵情况,加权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者评价动脉及静脉受侵kappa值分别为0.756、0.759,均存在较强的一致性。CT评估PDAC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kappa值为0.581,为中度一致性;CT评估PDAC远处转移与病理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kappa值为0.871,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1.PDAC多表现为类圆形实性乏血供肿块,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管侵犯、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2.CT在评估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及远处转移方面有较高的价值,在评估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价值有限。第三部分胰腺癌CT特征与血清差异代谢物相关性研究目的:本研究尝试结合胰腺癌CT特征和代谢组学,宏观结合微观,探索表征胰腺癌不同分期、有无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代谢物,有助于胰腺癌精准诊断及胰腺癌侵袭性机制研究。方法:1.结合CT和外科手术探查、组织病理结果对82例PDAC患者按照胰腺癌分期(早期Ⅰ、Ⅱ期、晚期Ⅲ、Ⅳ期)、有无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别进行分组,并使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分别构建PCA及OPLS-DA模型,采用p<0.05和VIP>2.0的标准初步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2.对筛选出的代谢物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出对以上分组最有提示意义的代谢物。使用ROC曲线、敏感度、特异度来检验差异代谢物的预测效能,使用KEGG通路数据库进行网络及通路分析。结果:本研究结合CT、外科手术探查及病理结果,使用代谢组学进一步区分胰腺癌TNM分期(早、晚期)、PDAC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筛查对提示以上分组有意义的代谢物,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L-异亮氨酸可区分PDAC早期、晚期,且效能优于CA19-9,AUC为0.7812,特异性62.5%,敏感性100%;花生四烯酸与PDAC血管侵犯有一定的的相关性,AUC值为0.679,特异性85.7%,敏感性50.0%;1-硬脂酰-2-羟基-sn-甘油-3-磷酸胆碱可区分有、无淋巴结转移,AUC为0.729,特异性66.7%,敏感性87.5%;L-苯丙氨酸和PDAC有无转移相关,区分PDAC有无转移的AUC值为0.745,特异性63.6%,敏感性100%。结论:结合CT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可筛出提示PDAC分期、有无血管侵犯、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代谢物。

叶慰林[10](2019)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肝转移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人类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肝脏是肺癌血液转移常见的部位,其中有38%~44%的患者可能出现肝转移。存在肝转移的患者病情迅速发展,与其他的远处转移部位相比较,化疗对于肝转移的疗效差,生存期较短,患者多在7个月内死亡。因此肝转移是影响NSCLC预后的重要因素。为了延长NSCLC患者的总生存期,探讨NSCLC肝转移的危险因素从而施行医疗干预是重要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常见的肝病,发病率约为 10-24%。基于世界范围内NAFLD的流行,探讨肝转移和NAFLD的关系是有重要意义的。同时,就目前为止,鲜有研究去报道NAFLD与小细胞肺癌(NSCLC)肝转移的关系。由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双中心队列研究,以观察非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肝转移是否受到NAFLD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两所附属医院接受NSCLC治疗的患者。根据B超对NAFLD的检查结果,将NSCLC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随访时间的计算从病理活检当天计算至肝转移当日,或截止至最后一次肝脏检查的时间。使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无肝转移生存(LMS)和无远处转移生存(DMS),从而评估NAFLD对肝转移和总转移的影响。使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定义双侧P值<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73例无远处转移的NSCLC患者,其中408例(21.8%)患者被诊断为NAFLD。其中,有166例NSCLC患者(8.9%)发生肝转移。研究组NAFLD和对照组的无肝转移生存率(LMS)有着显着差异风险比(HR)1.42;(95%CI 1.03-1.96;P=0.031)。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NAFLD是NSCLC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3;95%CI 1.02-2.01;P=0.039)。然而,NAFLD对于NSCLC的无远处器官转移率生存(DMS)没有显着影响HR(0.99;95%CI 0.84-1.17;P=0.895)。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提示NAFLD能增加NSCLC的肝转移率,是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NAFLD对NSCLC的远处转移无明显影响。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细针穿刺——无用而且危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直肠癌肝转移细针穿刺——无用而且危险(论文提纲范文)

(1)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MRI及影像组学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及其生长特点的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分期的CT及MRI鉴别及影像组学鉴别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乏血供神经内分泌肿瘤CT及MRI的鉴别诊断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3D CT及MRI影像组学鉴别
    一、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工智能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级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2)结直肠癌肝转移潜在可切除患者转化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结直肠癌肝转移潜在可切除的预后分析及不同转化治疗方法的疗效
    引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影响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引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LncRNA RUNX1-IT1经RUNX1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RUNX1-IT1 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相关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下调RUNX1-IT1 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RUNX1-IT1经RUNX1 发挥生物学效应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C-FOS为 RUNX1-IT1和RUNX1 的共同下游靶点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节
第六章 RUNX1-IT1 通过RUNX1 影响C-FOS的转录激活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转录因子RUNX1与实体瘤相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入组标准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直肠神经内分泌的肿瘤的诊治现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5)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仪器
        2.1 超声仪器
        2.2 MWA仪器
        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器
    3.方法
        3.1 TACE
        3.2 超声引导下MWA
        3.3 诊断标准
        3.4 随访指标
        3.5 疗效判定
        3.6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超声引导下MWA联合TACE治疗CRLM疗效
        1.1 临床资料
        1.2 累积生存率
        1.3 复发率
        1.4 并发症
    2.影响CRLM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2.1 单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分析
    3.三种治疗方法在最大径≤3cm及3-5cmCRLM中的疗效
        3.1 在最大径≤3cm CRLM中的疗效
        3.2 在最大径3-5cmCRLM中的疗效
讨论
    1.CRLM流行病学及局部治疗
    2.TACE、超声引导下MWA在 CRLM中的应用价值
    3.超声引导下MWA联合TACE在 CRLM中的应用价值
    4.影响CRLM预后的因素
结论
本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图
    图4 超声引导下MWA联合TACE治疗CRLM
    图5 超声引导下MWA治疗CRLM
综述部分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及论文发表情况
    1、论文发表情况
    2、参加科研情况

(6)基于CT的影像组学在预测胰腺导管腺癌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分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基于多中心的增强CT影像组学标签在鉴别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学分化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2.1 病理资料
        2.2.2 图像采集
        2.2.3 肿瘤分割及图像特征提取
        2.2.4 特征选择
        2.2.5 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2.2.6 模型评估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3.2 影像组学标签构建
        3.3 影像组学标签预测效能
        3.4 外部验证预测效能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标签在预测胰腺导管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2.1 图像采集
        2.2.2 图像评估
        2.2.3 图像分割及特征提取
        2.2.4 特征选择
        2.2.5 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2.2.6 模型评估
        2.2.7 独立预测因子筛选,联合预测模型构建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3.2 特征提取及影像组学标签建立
        3.3 影像组学标签的预测能力
        3.4 最大淋巴结短径的预测能力
        3.6 独立预测因素,构建联合预测因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临床及病理评估
        2.3.2 影像学分析
        2.3.3 随访
        2.3.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表现
        3.1.1 一般特征及既往史
        3.1.2 肿瘤指标
    3.2 病理特征
        3.2.1 病理表现
        3.2.2 免疫组化
    3.3 影像学特征
        3.3.1 B超检查
        3.3.2 CT表现和分期分级预后关系
        3.3.3 MRI表现和分期分级预后关系
        3.3.4 其他影像学检查
    3.4 分期分级及治疗
        3.4.1 TNM分期及病理分级
        3.4.2 治疗策略
    3.5 生存分析
        3.5.1 总生存期影响因子单因素生存分析
        3.5.2 无病生存期影响因子单因素生存分析
        3.5.3 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影响因子多因素生存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影像学
    5.2 单因素分析
    5.3 多因素生存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1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8)宫颈癌肺转移瘤切除术后患者长期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1.2 随访信息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信息
    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2.3 多因素分析结果
    2.4 全组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肺转移瘤切除术的外科治疗
    3.2 预后及复发影响因素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肺转移瘤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胰腺癌血清及组织差异代谢物筛选及CT征象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1 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及中医药对胰腺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1.1.1 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现状
        1.1.2 胰腺癌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1.1.3 胰腺癌影像学早期诊断的现状及进展
        1.1.4 中医药对胰腺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1.2 代谢组学在胰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1.2.1 代谢组学简介
        1.2.2 代谢组学在肿瘤诊断研究中的进展
        1.2.3 代谢组学在胰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基于代谢组学胰腺癌血清与组织差异代谢物的筛查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临床样本
        2.2.2 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
        2.2.3 方法
    2.3 基于UHPLC-Q-TOF-MS的胰腺癌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及生物标志物筛选
        2.3.1 血清样本基本特征
        2.3.2 血清代谢组学质量控制
        2.3.3 血清样本代谢谱图
        2.3.4 主成分分析(PCA)
        2.3.5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2.3.6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2.3.7 早期PDAC代谢组学分析
        2.3.8 PDAC差异性代谢物的筛选
    2.4 基于UHPLC-Q-TOF-MS胰腺癌组织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2.4.1 组织样本基本特征
        2.4.2 组织代谢组学质量控制
        2.4.3 代谢轮廓谱图的比较
        2.4.4 主成分分析(PCA)
        2.4.5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2.4.6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2.4.7 差异性代谢物的初步筛选
        2.4.8 胰腺癌血清中筛出的诊断代谢物在组织中的表达
    2.5 胰腺癌血清及组织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对比研究
        2.5.1 血清及组织代谢物对比
        2.5.2 血清及组织代谢通路对比分析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胰腺癌CT术前评估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3.1 入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
        3.3.2 胰腺癌的CT表现
        3.3.3 胰腺癌CT评价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研究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胰腺癌CT特征与血清差异代谢物相关性研究
    4.1 胰腺癌分期与血清代谢组学相关性研究
        4.1.1 前言
        4.1.2 材料与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1.5 小结
    4.2 胰腺癌血管侵犯相关血清代谢标志物的筛选
        4.2.1 前言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4.2.5 小结
    4.3 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代谢标志物的筛选
        4.3.1 前言
        4.3.2 材料与方法
        4.3.3 结果
        4.3.4 讨论
        4.3.5 小结
    4.4 胰腺癌远处转移相关血清代谢标志物的筛选
        4.4.1 前言
        4.4.2 材料与方法
        4.4.3 结果
        4.4.4 讨论
        4.4.5 小结
研究的创新、成果、不足、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中英文对照表(文中出现的顺序)
    附件二 技术路线
    附件三 (附表)
        附表1 PDAC vs Ctr 55种候选差异代谢物(正、负离子模式)
        附表2 PDAC vs Ctr、PDAC vs BP差异代谢物的交集22种
        附表3 ES vs Ctr、ES vs BP血清差异代谢物交集29种
        附表4 PDAC vs Ctr组织AUC大于0.95的差异代谢物(90种)
        附表5 PDAC vs BP组织AUC大于0.8的差异代谢物(27种)
        附表6 PDAC vs Ctr、PDAC vs BP交集组织代谢62种差异代谢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非酒精性脂肪肝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肝转移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肿瘤远处转移诊断的方法及标准
    2.5 NAFLD的诊断标准
    2.6 肝脏的实验室检查
    2.7 NSCLC的诊断与分期
    2.8 患者的治疗方案
    2.9 患者的随访
    2.10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组与对照组病人的基本特征
    3.2 无肝转移生存
    3.3 无远处转移生存
第4章 讨论
    4.1 非小细胞肺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的探讨
    4.2 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与流行病学
    4.3 肝脏的生理特性
    4.4 NAFLD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与脂肪肝和肝转移瘤的可能关系
    4.5 非小细胞肺癌肝转移瘤可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
    4.6 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
    4.7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意义以及后续研究计划
    4.8 本项研究的不足之处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四、结直肠癌肝转移细针穿刺——无用而且危险(论文参考文献)

  • [1]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MRI及影像组学的鉴别[D]. 宋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结直肠癌肝转移潜在可切除患者转化治疗的临床研究[D]. 喻安琪. 长江大学, 2021
  • [3]LncRNA RUNX1-IT1经RUNX1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刘淞淞.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4]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黄联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的评估[D]. 王菲.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6]基于CT的影像组学在预测胰腺导管腺癌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分期中的应用研究[D]. 常娜.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陈飞帆.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宫颈癌肺转移瘤切除术后患者长期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巨少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胰腺癌血清及组织差异代谢物筛选及CT征象相关性研究[D]. 赵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非酒精性脂肪肝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肝转移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叶慰林.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大肠癌肝转移细针抽吸——无用且危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