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世纪明明创新

浅谈新世纪明明创新

一、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乔敏,张晓翔[1](2019)在《汉传因明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究》文中认为汉传因明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当前汉传因明教育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以佛学院和高校、科研院所为主要阵地的因明教育不断推进和深入,但也存在人才培养不足、现实需求薄弱等问题。加强汉传因明教育是抢救和保护"绝学"因明的基础和前提,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拓展研究视野。我们要重视因明人才的培养问题,在充分认识因明的学科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因明研究团队建设与合作,扎实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因明普及与教育,丰富因明教学内容、强化因明教材建设,推进汉传因明持续健康发展。

张栋豪[2](2018)在《近现代因明教育的发展与反思》文中研究说明自近代因明复苏之后,因明教育也随之展开,在佛学院和大学里都相继开设了因明课程,培养了一批因明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因明教育的发展。但是,在近代和现代的因明教育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从制度上保证因明的健康发展。一是保证因明人才能够学有所用;二是提倡在大学开设因明公共课。国家要加大因明教育的资金支持力度和学科培养力度。外部的机制和措施得到了保证,我们还需要思考因明如何能更好地发展和创新,因明想要有所发展,就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在保持原有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且在继续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因明应用的研究。

阿拉木斯[3](2017)在《中国蒙古因明学史略》文中研究指明因明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大体可分三支,即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再由中国东渐至日本、朝鲜、蒙古,使得中国成为因明的第二故乡。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因明在汉地几成绝学,中国政府将因明列入绝学而抢救保护中。近年来,因明又弘传至欧美各国,形成一门国际性学术。本文以藏传佛教蒙古化的因明为研究对象,对其传入蒙古地区之前与蒙古地区的接触、因明传入蒙古地区的历史过程以及传入之后的发展概况和佛教因明对蒙古族文化产生的影响等进行了论述。本文由五个部分构成:导论部分,主要概述研究概况、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和难点等;正文第一部分,对主要概念以及相关关系进行辨析;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早期蒙古地区与因明的接触情况、因明传入蒙古时的吐蕃和蒙古的历史背景;第三部分,论述佛教因明的形成与发展,探究蒙古因明的渊源及其传承过程,也就是蒙古因明的形成与发展概况;第四部分,简要论述了藏传因明正式传入蒙古地区之后的发展及其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概况。

赛音德力根[4](2014)在《蒙古地区寺庙辩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蒙古学界对蒙古地区寺院的教育系统,尤其对因明学和辩经哲学范畴的探究还不是很多。因而在其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本研究选择寺庙辩经学为课题,从佛教文化的研究视角,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寺院学经活动的发生、发展、演进的梳理和探究,清晰地勾勒出了佛教文化从印度、西藏、内地逐渐渗透到蒙古地区的历史脉络。同时对印藏蒙寺院组织结构以及学经内容、场所、辩经程序和获取学位的由来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加以深入分析,在纵横结合的基础上,归纳了它们内在的一脉相承的本质特征。藏传佛教在后弘期以来,特别是宗喀巴大师创建的格鲁派逐渐壮大之后,其学说统领着蒙藏地区寺院佛事与佛教教育活动,寺院学经多数以五部大论为基础,在步骤序渐上具有先显后密、显密结合的特点。本文在对此情形进行分析阐释的基础上,对蒙古地区寺庙的主要学习内容五部大论,即《集量论》、《入中观论》、《先观庄严论》、《俱舍论》、《毗奈耶论》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分析研究,对蒙古地区寺庙辩经学部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学位制度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总结。通过严格的分析归纳,提出了蒙古地区寺庙辩经学的区域化发展特点,构建了蒙古地区寺庙辩经学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设定了寺庙辩经体系的组织结构、学位制度、教学内容、辩经形式和方法等。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蒙古地区的佛教寺庙教育与西藏地区的佛教寺庙教育没什么区别,都属于藏传佛教系。本文通过田野调查资料及相关历史文献的细化性比较分析,阐述了蒙古地区寺庙辩经学和学位制度的特性。该论文围绕论题,从面到点、从外到内、从形式到内容逐步深入,在适当参考前人成果的同时,更多地运用田野调查的资料,以较为严谨、周密的逻辑分析,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论述。特别是对五部大论的个性化分析和蒙古地区寺院却伊扎仓的设置、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辩经过程的系统论述,填补了蒙古学宗教研究领域的辩经学研究空白,在蒙古地区宗教文化研究领域,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推广价值。

侯玉娟[5](2013)在《谈寂寞因明的真魅力》文中研究指明因明在我国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主要源于其语言艰涩难懂,义理深奥,而且一直没有与时代内容相结合,所以其很多价值没有被认识到,所以少有人知晓,更别说研究;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因明自身的独特之处,因明虽然为三大逻辑体系之一,但是却有着西方逻辑和中国名辩都不具备的细致之处,比如同品、异品的划分、推理依据的必然关系以及因明独有的喻。

蒋金金[6](2012)在《七因明思想探微》文中指出七因明源自于大乘瑜伽行宗的《瑜伽师地论》,对论辩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发,支撑起整个古因明学说,极具典型性;不仅如此,从对因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典性文献资料和经典着作中挖掘、比较七因明思想内涵,并给予现代语言解释和重新审视,是研究印度因明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逻辑史的厘清和现代逻辑的研究均具有弥足珍贵的学术价值。文章在分析了七因明产生的辩论和学派背景的基础上,认为七因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萌芽到确定再到完善,七因明逐渐形成一套独树一帜且比较完备的论辩学体系。同时,七因明的七个组成部分环环相扣,以核心内容“论所依”为中心,就辩论的各方面问题一一巨细的阐述,构建了一个从七个方面阐释因的理论框架。另外,运用语用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给予七因明现代的学科解释。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对七因明产生的成就以及自身的局限进行了探讨,肯定了七因明不仅是古、新因明的重要环节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研究价值,从而完成了正确审视七因明的任务。文章的研究成果意在通过大众熟识的语言方式化简原典中七因明的晦涩术语;通过新的角度将七因明的正确观念、细腻推演、不足之处分别列举出来;通过将七因明的思维方式类同于西方的形式逻辑和现代逻辑学知识来作以比较。本文可为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原典性文献所述七因明的深刻内涵做好理论铺垫,为更加生动、明晰的阐述佛家逻辑中的大智资粮做好入门辅助,为体现七因明的实用之处、建立并疏理大逻辑史观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张晓翔[7](2010)在《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传因明是在汉地传承与发展的因明,从古至今,已呈现出明显的五个发展阶段。本文以两条交织的主线贯串于五大发展阶段,其一是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历程和概况,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石,二是对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状况的考察,即是研究的最终目标,其中探讨了汉传因明传承的特点、规律,以及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并研究了汉传因明兴衰的原因及影响。第一至五章是从两个方面对汉传因明的五个发展阶段的细致考察,第六章是对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整体研究。第一章,古因明的传入。主要研究了古因明传入的背景及概况,并提炼了《方便心论》、《回诤论》、《瑜伽师地论》、《顺中论》、《显扬圣教论》、《阿毗达磨集论》和《如实论》等古因明典籍的基本理论内容,阐述了古因明传入的影响,以及未能广为传播的原因。第二章,新因明的传入与弘扬。在探讨新因明传入背景和概况的基础上,研究了玄奘对因明本土化的贡献,窥基、神泰、文轨、慧沼、智周、净眼和义净等法师的因明思想,以及在家众吕才的因明思想,并关注了儒释之辩,考察了因明传入日本、朝鲜的情况,以及唐代因明的地位及影响。第三章,衰微期的因明传承。在考察宋、明时期因明传承状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延寿、真界、王肯堂、明昱、智旭等学者的因明思想;并反思了因明衰微的原因。第四章,汉传因明的复苏与传承。考察了20世纪初汉传因明复苏的背景,五十年代以前因明研习高潮期的主要表现和成就,以及五十至七十年代汉传因明缓慢发展的原因和状况。概述了这一时期因明传承与研究的特点:以在家学者为研究主体,以文献校勘、翻译、整理为重点,以因明基本理论的阐释为中心,并开始关注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开创了汉传因明研究的新局面。第五章,汉传因明的复兴、研究与发展。详细论述了20世纪后期汉传因明复兴与研习的状况,以及21世纪初汉传因明的研究与发展;并探讨了当代因明研究的几个特点:研究主体多样化,研究领域扩大化,研究内容集中化、理论化,研究方法、角度多元化,因明研究有序化等。关注了因明研究的焦点问题,如因明论着的翻译、对勘研究,同品、异品的定义及相关问题的论争,因三相的研究,因明论式的研究,唯识比量的研究,因明“喻”的研究,因明中谬误的研究,因明学者的思想研究,发展史方面的研究,因明的比较研究,因明的应用研究,因明划归佛家(教)逻辑之辩,因明与《文心雕龙》的关系,汉传因明研究的得失,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并尽可能为客观、科学地解决部分学术争议问题创造条件。第六章,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特点、省思及展望。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与时代特征,与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并随佛教、唯识宗的兴衰而兴衰;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其宗教色彩逐渐减弱,并且影响日渐广泛;其研究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型。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受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传统思维方式、学者主观因素、因明自身因素和弘传对象的制约;要保持汉传因明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注重因明功用性的发挥。汉传因明的研究还需要与中国文化建设、世界文化交流和佛教自身发展相结合。

高艾华[8](2009)在《试论因明的实用价值 ——从《文心雕龙》及《明诗评选》看》文中研究说明因明作为世界三大逻辑之一,然而,它的研究状况却令人担忧。因明在印度已经失传,在中国也一度沦为绝学。造成这种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明的实用价值没有挖掘出来,给人们形成一种因明无用的印象。因此,挖掘因明的实用价值、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对因明进行创新研究,对于弘扬因明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南北朝隋唐以后,随着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传入,因明就陆续地传入我国,对我国的哲学、文学理论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关于因明对中国哲学的影响,研究成果颇丰富。但在因明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推动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方面,研究者相对较少。因明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心雕龙》和明清时期王夫之的《明诗评选》等文论作品。但由于年代久远,可供考证的资料很少,因明与《文心雕龙》的关系一直缺乏全面系统的论述,致使《文心雕龙》的创作是否受到因明的影响一直未成定论。廓清因明与《文心雕龙》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因明的知识论对中国文论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王夫之的诗学“现量”说。因明的应用研究是整个因明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从中国文论创作的角度来研究因明无疑能够丰富因明研究的内容,推动其发展与传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历史文献研究、语用研究、辩证逻辑、认知逻辑等研究方法,就因明与《文心雕龙》以及《明诗评选》中的诗歌理论的关系进行分析和阐述,由此透视出因明的一些实用价值,同时也扩展了因明应用研究的范围。

张敏[9](2009)在《古代汉传因明史述略论》文中提出古代汉传因明始于公元5世纪初印度因明传入中国,终于公元19世纪的清朝末年。在这之后,汉传因明吸收了西方逻辑的新的思想元素,走上了现代化之路。汉传因明在这千余年历史传承过程中,确立并保持了相当稳固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其强调对“立破”的研究的逻辑工具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汉传因明的前期阶段为印度古因明,唐僧玄奘游学印度归来之后建立了汉传因明的新因明体系,并在窥基、慧沼、智周等人的不断钻研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形成了因明的“玄奘学派”。玄奘的真唯识量作为因明应用的经典案例,成为汉传因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8世纪后,汉传因明步入了理论沉淀期,汉传因明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以“八门二益”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框架内。明代万历年间,随着实学思潮的萌芽和发展,明代人发现了因明的“证真之力”,汉传因明以此重新融入了中国主流文化发展的大潮,这对于汉传因明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古代汉传因明史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古代汉传因明在历史传承中的独特生命力至今未得到很好的展现,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明史研究方法的不足和欠缺。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汉传因明,而应该放眼于更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本文试图在充分地整理和分析因明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事实和意义的基础上,探索因明各个发展时期的流布情况,及其前因后果,忠实还原因明在中国历史情境中的发展轨迹。

董敏[10](2009)在《因明论式的研究》文中指出“因明”二字,是梵语“希都费陀”的意译。“因”指推理论证的依据,“明”即知识和智慧之意。因明是印度古典逻辑中佛家所发展起来的一个逻辑系统,是研究推理论证及其依据的学说。本文论述了因明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论式。本文通过考察和审视因明论式的产生与发展及其规则,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因明论式的主要内容,具体分析了因明论式的语用研究和因明论式与佛教论证的关系。本文由六章构成。第一章是理论综述,介绍了因明研究的成果。第二章介绍了因明论式的演变及其各自的特点;第三章探索与研究了因明论式的规则,九句因和因三相;第四章比较分析了因明论式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异同;第五章结合语用逻辑对因明论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第六章探讨了因明论式与佛教论证的对应关系。

二、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汉传因明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汉传因明教育的现状
    (一) 当前汉传因明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二) 当前汉传因明教育的困境
二、汉传因明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 抢救“绝学”因明, 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二) 提高思维水平, 拓展研究视野
三、汉传因明教育的发展思路与展望
    (一) 充分认识因明的学科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 切实加强因明研究团队建设与合作
    (三) 扎实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因明普及与教育
    (四) 丰富因明教学内容, 强化因明教材建设

(2)近现代因明教育的发展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代的因明教育及特点
    1. 佛学院的因明教育
    2. 大学中的因明教育
    3. 该时期因明教育的特点与不足
二、当代的因明教育及特点
    1. 佛学院的因明教育
    2. 大学的因明教育
    3. 因明培训和会议
    4. 该时期因明教育的特点与不足
三、因明教育的经验及对策

(3)中国蒙古因明学史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概况
        1. 国内研究状况
        2. 国外研究状况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
        1. 研究重点
        2. 研究难点
一、主要概念与相关关系
    (一)概念辨析
    (二)相关关系
二、蒙古因明传入时的历史背景
    (一)早期蒙古地区与佛教的接触
        1. 匈奴时期
        2. 蒙古与西夏的交往
        3. 蒙古与金国的交往
        4. 元朝统治中原时期
    (二)蒙元时期的吐蕃社会
        1. 阿里地区
        2. 桑朴寺
        3. 西藏萨迦派
        4. 西藏格鲁派
    (三)因明传入时的蒙古历史背景
三、佛教因明的形成与发展
    (一)因明的起源
    (二)因明传入西藏
    (三)因明传入蒙古地区
        1. 元代一度传入
        2. 明代再度传入
        3. 清代及以后的发展
        4. 小结
四、因明对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一)《甘珠尔》《丹珠尔》经略述
        1. 《甘珠尔》《丹珠尔》经概述
        2. 蒙文《甘珠尔》《丹珠尔》
    (二)中国蒙古因明的主要学派及其思想
        1. 萨迦派与格鲁派及其思想
        2. 蒙古因明学着名代表人物简介
    (三)因明传入后对蒙古族的影响
        1. 对萨满教的影响
        2. 对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
        3. 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蒙古地区寺庙辩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蒙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发表论文

(5)谈寂寞因明的真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寂寞因明
二、魅力因明

(6)七因明思想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七因明的研究的理论
        1.2.2 国内关于七因明的研究的理论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七因明的产生及发展
    2.1 七因明产生的背景
        2.1.1 论辩背景
        2.1.2 学派背景
    2.2 七因明的发展阶段
        2.2.1 萌芽阶段
        2.2.2 确定阶段
        2.2.3 完善阶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七因明的内容与现代阐述
    3.1 七因明的具体内容
        3.1.1 七个组成部分
        3.1.2 核心部分
    3.2 七因明的现代学科阐释
        3.2.1 语用学解释
        3.2.2 心理学解释
        3.2.3 逻辑学解释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七因明的重新审视
    4.1 七因明的成就
        4.1.1 与十六句义比较
        4.1.2 与《方便心论》中论辩学体系的比较
    4.2 七因明的局限
        4.2.1 从内容方面的分析
        4.2.2 从可靠性方面的分析
    4.3 七因明的现实意义
        4.3.1 对古、新因明产生的影响
        4.3.2 现代研究价值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主要内容、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古因明的传入
    第一节 古因明传入的背景及概况
        1.1.1 古因明传入的背景
        1.1.2 古因明传入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传入的古因明典籍探究
        1.2.1 方便心论
        1.2.2 回诤论
        1.2.3 瑜伽师地论
        1.2.4 顺中论
        1.2.5 显扬圣教论
        1.2.6 阿毗达磨集论
        1.2.7 如实论
    第三节 古因明传入的影响及哲学省思
        1.3.1 古因明传入的影响
        1.3.2 哲学省思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因明的传入与弘扬
    第一节 新因明的译传
        2.1.1 新因明译传的背景及概况
        2.1.2 译文的增删及本土化
    第二节 佛家对因明的弘扬
        2.2.1 玄类对因明的发展
        2.2.2 窥基的因明思想研究
        2.2.3 神泰的因明研究
        2.2.4 文轨的因明研究
        2.2.5 慧沼的因明研究
        2.2.6 智周的因明研究
        2.2.7 净眼的因明研究
        2.2.8 义净的因明研究
    第三节 在家众的因明研习
        2.3.1 揭示了因明的学科性质
        2.3.2 注解因明
        2.3.3 披露了因明中一些矛盾之处
        2.3.4 关于因明术语的认知
        2.3.5 对玄奖译文的质疑
        2.3.6 合理的改进意见
        2.3.7 “极微说”与“太极说”的统一
    第四节 儒释之辩
        2.4.1 儒释之辩的起因
        2.4.2 儒释之辩的过程及内容
        2.4.3 儒释之辩的结果
    第五节 汉传因明的传出及弘扬
        2.5.1 因明传入日本
        2.5.2 因明传入朝鲜
    第六节 唐代因明的地位及影响
        2.6.1 开创了因明研习的先河
        2.6.2 推动了佛教的繁荣
        2.6.3 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
        2.6.4 丰富了中国逻辑的内容及体系
        2.6.5 推进了因明“本土化”进程
        2.6.6 在家众因明研习对后世的影响
        2.6.7 对国外因明传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衰微期的因明传承
    第一节 衰微期因明传承的背景与概况
        3.1.1 宋代因明传承的背景及概况
        3.1.2 明代因明传承的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衰微期的因明传承与研究
        3.2.1 延寿的因明研究
        3.2.2 真界的因明思想
        3.2.3 王肯堂的因明思想
        3.2.4 明显的因明研究
        3.2.5 智旭的因明研究
    第三节 因明衰微的原因及反思
        3.3.1 因明的兴衰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
        3.3.2 与佛教、唯识宗的兴衰密切相关
        3.3.3 文献资料匾乏
        3.3.4 因明自身的因素
        3.3.5 学者主观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传因明的复苏与传承
    第一节 20世纪初因明的复苏
        4.1.1 因明复苏的背景及原因
        4.1.2 汉传因明的复苏
    第二节 五十年代前因明研习高潮的出现
        4.2.1 因明开始走进学校的课堂
        4.2.2 大量通论性着作出现
        4.2.3 研究性论着问世
        4.2.4 因明典籍的译注整理取得突破
    第三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汉传因明的缓慢发展
    第四节 近现代因明传承与研究的特点
        4.4.1 以在家学者为研习主体
        4.4.2 以文献校勘、翻译、整理为重点
        4.4.3 以因明基本理论的阐释为中心
        4.4.4 开始关注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传因明的复兴、研究与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后期汉传因明的复兴与研究
        5.1.1 因明人才的培养
        5.1.2 因明相关学术会议召开
        5.1.3 文献资料收集出版
        5.1.4 大量学术成果涌现
    第二节 21世纪初汉传因明的研究与发展
        5.2.1 因明学术会议相继召开
        5.2.2 学术组织与交流平台相继建立
        5.2.3 因明研究取得新的发展
        5.2.4 加强了因明人才的培养
    第三节 当代汉传因明研究的主要问题
        5.3.1 因明论着的翻译、对勘研究
        5.3.2 同品、异品的研究
        5.3.3 因三相的研究
        5.3.4 因明论式的研究
        5.3.5 唯识比量的研究
        5.3.6 因明“喻”的研究
        5.3.7 因明的谬误研究
        5.3.8 因明学者的思想研究
        5.3.9 发展史方面的研究
        5.3.10 因明的比较研究
        5.3.11 因明的应用研究
        5.3.12 因明划归佛家(教)逻辑之辩
        5.3.13 因明与《文心雕龙》的关系
        5.3.14 汉传因明研究的得失
        5.3.15 其他方面的研究
    第四节 当代因明研究的特点
        5.4.1 研究主体多样化
        5.4.2 研究成果深入化、多样化
        5.4.3 研究角度多元化
        5.4.4 研究方法丰富化
        5.4.5 研究内容集中化、理论化
        5.4.6 研究领域扩大化
        5.4.7 因明研究有序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特点、省思及展望
    第一节 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特点
        6.1.1 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及特征
        6.1.2 与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6.1.3 随佛教、唯识宗的兴衰而兴衰
        6.1.4 宗教色彩逐渐减弱
        6.1.5 影响日渐广泛
        6.1.6 汉传因明的研究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型
    第二节 对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省思
        6.2.1 社会政治因素的直接影响
        6.2.2 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影响
        6.2.3 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与制约
        6.2.4 学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6.2.5 弘传对象的限制
        6.2.6 因明自身因素的制约
        6.2.7 因明功用性的重视和发挥
        6.2.8 保持汉传因明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节 汉传因明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及展望
        6.3.1 研究内容趋于广泛深入
        6.3.2 研究方法趋于多样性
        6.3.3 因明人才及成果更加多样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8)试论因明的实用价值 ——从《文心雕龙》及《明诗评选》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研究的意义
    0.2 文献综述
    0.3 研究方法
    0.4 创新点和不足
第1章 因明简介
    1.1 因明的学科性质
    1.2 因明的发展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因明与《文心雕龙》的关系
    2.1 因明传入汉地的时间
    2.2 因明对《文心雕龙》创作的影响
        2.2.1 因明对《文心雕龙》体系建构的影响
        2.2.2 因明对《文心雕龙》论证方法的影响
        2.2.3 因明的“过”与《文心雕龙》中的谬误
    2.3 《文心雕龙》与佛教的关系
    2.4 因明与佛教的关系
    2.5 因明与《文心雕龙》的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因明“认识论”与诗学“现量”说
    3.1 因明“认识论”及认知逻辑
    3.2 王夫之的诗学“现量”说
    3.3 从认知逻辑看诗学“现量”观的实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从因明对中国古代文论影响看其实用性
    4.1 因明论式的实用价值
    4.2 “喻”在论证中的重要作用
        4.2.1 喻在因明论式演变中的作用
        4.2.2 依“喻”的去留与三支论式的性质
        4.2.3 关于“喻”的称谓问题
    4.3 因明的认识论作为认知逻辑的特点
        4.3.1 现量认知与语言表达
        4.3.2 因明论式的认知特点
    4.4 因明应用中的局限性
        4.4.1 因明蕴涵文化的局限性
        4.4.2 因明作为形式逻辑的局限性
        4.4.3 因明作为论辩工具的局限性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古代汉传因明史述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汉传因明史的意义
    0.2 汉传因明史研究概况
    0.3 汉传因明史研究的必要性
第1章 古代汉传因明史概述
第2章 从公元5 世纪初到8 世纪初
    2.1 古因明
    2.2 玄奘学派
第3章 从公元8 世纪到19 世纪
    3.1 理论沉淀期
    3.2 明代对因明的再认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因明论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因明逻辑研究的回顾
    第一节 因明典籍的译介
        一 足目《正理经》的翻译
        二 陈那八论的译介
        三 法称因明着作的译介
    第二节 因明经典的注疏
        一 关于《正理门论》
        二 关于《因明入正理论》
        三 关于《大疏》
    第三节 因明义理的研述
        一 通论性的着述
        二 专题研究
第二章 因明论式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从印度古因明到新因明的论式演变
    第二节 汉传因明对三支式的规范和深化
        一 关于"除宗有法"问题
        二 关于有体和无体
        三 简别和自、他、共三种比量
        四 关于"互相差别"问题
    第三节 藏传因明的应成论式
        一 五种单一的应成论式
        二 论辩中的连锁应成论式
第三章 因三相与九句因
    第一节 因三相
        一 因的第一相"遍是宗法性"
        二 因的第二相"同品定有性"
        三 因的第三相"异品遍无性"
    第二节 九句因
第四章 三支论式和三段论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因明三支论式与亚氏三段论
    第二节 三支论式和三段论的比较
        一 三支论式和三段论的区别
        二 三支论式和三段论在什么范围内等效
    第三节 关于三支论式和三段论关系方面的看法
第五章 因明论式的语用研究
    第一节 佛家对语言的规定
    第二节 因明论式的语言交流和形式理论
    第三节 因明逻辑规律的语用研究
        一 同一律
        二 矛盾律
        三 排中律
        四 充足理由律
第六章 因明论式与佛教论证
    第一节 佛教缘起论与三支论式
        一 佛教缘起论
        二 因明论式的基础
        三 三支论式与缘起论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 因明论式与佛教之譬喻
        一 譬喻的涵义
        二 譬喻方式
    第三节 因明论式在佛教中的实际运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略论新世纪的因明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汉传因明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究[J]. 乔敏,张晓翔. 大理大学学报, 2019(05)
  • [2]近现代因明教育的发展与反思[J]. 张栋豪.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8(05)
  • [3]中国蒙古因明学史略[D]. 阿拉木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4]蒙古地区寺庙辩经学研究[D]. 赛音德力根. 内蒙古大学, 2014(01)
  • [5]谈寂寞因明的真魅力[J]. 侯玉娟. 学理论, 2013(02)
  • [6]七因明思想探微[D]. 蒋金金. 燕山大学, 2012(11)
  • [7]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张晓翔. 南开大学, 2010(07)
  • [8]试论因明的实用价值 ——从《文心雕龙》及《明诗评选》看[D]. 高艾华. 燕山大学, 2009(07)
  • [9]古代汉传因明史述略论[D]. 张敏. 燕山大学, 2009(07)
  • [10]因明论式的研究[D]. 董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浅谈新世纪明明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