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安全就是做服务

做安全就是做服务

一、做安全就是做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田立霞[1](2021)在《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交通系统作为用能大户,为加速实现“双碳”目标,近年来,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的战略与政策。高铁作为中长途运输中的主力军,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在高铁用电构成中,牵引用电占比最大,是碳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高铁运营部门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现深度绿色交通,在保障牵引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了一系列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的研究,以优化高铁用能结构,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铁牵引负荷不同于生活、工业用电负荷,具有分布广、冲击性强、随机不稳定、功率大、时段特征显着、安全要求高等特征,大大地增加了新能源牵引供电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难度。在前期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高铁牵引负荷的特征、新能源发电出力特征及高铁沿线新能源分布情况等因素,在高铁沿线分段构建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使之与沿线大电网一同为高铁牵引供电系统供电。在保障牵引供电安全的前提下,对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规划、容量配置以及后期运行调度展开研究,最后对高铁微电网的构建及运行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以下几点:(1)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方法研究安全是高铁运行的前提条件。牵引供电系统作为高铁运行的唯一动力来源,在高铁安全稳定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部分中,首先介绍了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的重要性;其次,分别从高铁牵引供电风险分析和新能源发电并网影响的角度出发,确定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风险因子;然后,结合风险因子、高铁牵引供电和新能源发电相关技术条例,建立了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测评体系;最后,根据安全测评体系,提出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系数,为后续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及运行优化研究奠定基础。(2)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方法研究首先,通过对比分析高铁牵引功率、新能源出力及储能系统的特征,确定新能源发电采用高铁新能源微电网AT所的方式并入牵引供电系统。其次,综合高铁牵引网络分布特性及沿线风光分布情况,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给出了“局部微电网、全国高铁微电网互联、区块链技术做监督、大电网做安全保障”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框架,解决了传统微电网供电范围与高铁路网分布广的冲突。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间电能互传互济,有效平抑不稳定新能源带来的冲击,提高新能源利用率。高铁新能源微电网与沿线大电网相联,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可保障高铁牵引供电安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3)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研究首先,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将牵引供电安全作为微电网定容模型的约束条件之一,采用多目标均衡优化理论,建立以牵引供电安全系数最大、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少为目标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通过有效整合高铁线可用空闲土地面积、风光分布情况及相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装机等资源,实现互联新能源微电网新能源装机及储能容量的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投资成本。其次,采用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IQGA)对模型求解,结果发现高铁牵引供电系统具有较好的新能源消纳潜力。(4)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研究首先,以牵引供电安全、优先消纳新能源电力为指导,提出了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安全调度的基本原则;其次,根据牵引负荷特征,在牵引供电安全的约束下,对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系统进行“源-网-车-储”多环节互动调节,采用多目标优化理论,建立以牵引供电安全系数最大、成本最低、碳排放最少为目标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可提高互联微电网各环节能量综合利用率、牵引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最后,采用IQGA对模型进行求解,发现互联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运行成本低于不互联模式。

曹贤龙[2](2021)在《企业搞安全文化 虚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安全文化。虽然有些企业提出了它的安全理念、价值观、愿景等,但不一定形成了自己的安全文化;有些企业没提出来,也并非就没有安全文化。有企业说,我们的安全文化就是没有文化,就是去做实实在在的事。笔者认为,这家企业是有安全文化的,它的特点是做实在的事。

刘思成[3](2020)在《D公司高级可持续威胁预警系统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今后我国要着力打造新型的信息基础设施,重点是构建起新兴的信息化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并使信息技术方法得到普及和推广。面对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网络安全发展建设,将“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本文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PEST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方法分五个部分对D公司“高级可持续威胁预警系统(APT)”竞争性战略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第一部分先介绍D公司的行业背景,结合目前IT技术发展背景和国家对信息安全的重视和信息安全行业的变革,清晰公司目前所处网络安全行业中的地位。第二部分从D公司目前所处外部环境入手分析,运用PEST分析法,五力模型法全面系统的分析公司的环境,为公司竞争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从D公司内部切入分析,通过对的D公司的整体资源和整体能力的全面分析,相关价值链的研究,总结D公司的优势和劣势。第四部分运用SWOT模型分析研究出适合D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确定差异化战略为公司战略。第五部分为实现公司的差异化战略所必需优化的公司策略和相关制度等,从而为提高D公司市场竞争力提出有意的建议。

黄可可[4](2020)在《面向物联网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使用无线射频技术在开放的环境下能够自动识别物体和人等目标的技术。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0丁)的发展,RFID技术已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RFID系统中开放的无线通信信道易遭受多种恶意攻击,存在安全隐患,成为RFID技术在诸多应用领域中部署的重大障碍。近年来,RFID认证协议的安全和隐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但现有大多数RFID认证协议仍然存在安全和隐私隐患。因此,设计面向物联网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是保障用户安全认证和保护隐私的重要方式。本文针对目前RFID系统中阅读器与标签通信认证以及RFID标签所有权转移认证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隐私隐患展开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提出一种基于位重排运算的超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RFID Mutual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based on Regeneration,RRMAP),实现了低成本被动 RFID 标签上的超轻量级认证机制。提出位重排运算(Reg(X,Y))的定义:对两组二进制数进行逆序自组合变换,并进行奇偶相邻交叉异或操作。通过新定义的位重排运算(Reg(X,Y)),并结合左循环移位运算(Rot(X,Y))和模2m加运算(mod2m(+))实现阅读器和标签间的双向认证。BAN(Burrows-Abadi-Needham)逻辑形式化安全性分析以及Scyther安全分析表明RRMAP协议具有比较完备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属性,能够抵抗RFID系统所面临的恶意攻击方式,与现有典型超轻量级RFID认证协议相比,RRMAP协议降低了标签端的存储空间消耗和计算开销,较好地满足了低成本RFID标签资源受限的运算和存储需求,适用于物联网环境下低成本无源被动RFID标签双向认证系统。2.提出一种基于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hysical Unclonable Function,PUF)的超轻量级RFID 标签所有权转移协议(Ultra-Lightweight RFID Ownership Transfer Protocol based on PUF,PUROTP),解决了 RFID标签所有权转移所面临的数据完整性破坏、物理克隆攻击、去同步攻击等多种恶意攻击,能够有效保证标签所有者的数据隐私。利用左循环移位运算(Rot(X,Y))和异或运算(⊕)以及标签中内置的物理不可克隆运算P(·)构建标签与原所有者和新所有者之间的直接通信过程,避免了在所有权转移过程中引入可信第三方,分别实现了标签与原所有者和标签与新所有者之间的两重双向认证。BAN逻辑形式化安全性分析以及Scyther安全分析表明PUROTP协议能够保证标签所有权转移通信过程中交互信息的安全性及数据隐私性。与现有典型RFID所有权转移协议在安全性及性能方面相比,PUROTP协议不仅具有标签所有权转移过程中的安全属性,而且能够抵抗多种恶意攻击。在没有额外增加计算代价和存储开销的同时克服了现有方案存在的安全和隐私隐患,适用于产品所有权不断进行安全转移的商品管理系统。3.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和物理不可克隆函数的超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Ultra-Lightweight RFI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based on BlockChain and PUF,BPURMAP),解决了传统RFID系统中集中式方案存在的数据存储单点故障问题。利用BPURMAP协议存储在区块链上的阅读器和标签之间的共享密钥和物理不可克隆函数运算(P(·))来构建阅读器和标签间的双向认证过程。利用形式化安全性分析工具GNY(Li Gong-Roger Needhamm-Raphael Yahalom)逻辑和 Scyther 验证了 BPURMAP 协议的安全性,确保通信过程中交互信息的数据机密性、数据完整性、前向安全性等多种安全属性,同时能够抵抗重放攻击、去同步攻击、物理克隆攻击等多种恶意攻击。BPURMAP协议在降低标签端计算代价和存储开销的同时并没有额外增加通信开销,适用于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张瑶[5](2020)在《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文中提出幼儿的安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石,而幼儿的安全认知对幼儿在园安全、健康成长也起着关键性作用。近年来,网上报道的幼儿园安全事故频繁出现;而目前幼儿家长和教师也特别担心幼儿在园的安全状况,但事实上幼儿的安全认知是如何呢?另外目前关于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认知的研究缺乏,因此研究者想了解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的认知实际情况,并看其情况是否是与家长和教师所担心的一样。本研究通过前期的访谈,向幼儿家长和教师了解到他们所认为幼儿已掌握的幼儿园内安全的认知情况,以及他们所担心幼儿在幼儿园发生的安全事故情况,然后整理出幼儿园内的安全和危险情境,共分为生活安全、学习安全、玩耍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生活潜在危险、学习潜在危险和活动潜在危险等7个板块;再从许多幼儿安全绘本中查找了相关板块的情境图片,并筛选出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且易于理解的图片;经过预调研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幼儿园内的安全情境和危险情境共50个。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对贵州省黔东南州的6所幼儿园中174名大班幼儿及30名幼儿教师进行了调查;通过大班幼儿对这50个情境图片的判断、原因解释和应对措施以及对“安全”和“危险”的概念定义和情境要素的认知来考察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的认知。研究者对大班幼儿的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和编码归类,并对22410条回答进行了编码处理,得出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相关情境的原因解释共有十三种形式,分别为:不知道、无关想象、答非所问、错误解释、依据措施解释、依据外部因素解释、依据主观因素解释、依据价值判断解释、依据后果解释、依据客观需要解释、依据作用解释、依据直观的外部特征解释、依据感受和体验解释。而大班幼儿对危险情境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四种形式,分别为:无措施、措施错误、措施不完全正确、措施正确。大班幼儿对“安全”和“危险”的概念下定义的形式有八种,分别为不知道、认知错误、原词造句、具体举例、措施描述、结果描述、重要属性、正确定义。通过对大班幼儿的访谈内容进行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发现:1.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总体上良好;2.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危险的认知好于安全的认知,家长和教师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幼儿的安全认知能力;3.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判断正确率好于原因解释和应对措施;4.城市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稍好于农村大班幼儿;5.大班男孩和大班女孩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中没有太多差异,仅在情境的原因解释中,大班男孩的认知稍好于大班女孩。针对以上结论,并结合对幼儿园教师的访谈及幼儿园环境设施的观察,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从幼儿园环境、幼儿园安全管理、幼儿安全教育三个方面来提升幼儿的安全能力。

罗朝朝[6](2019)在《基于空间利用率的培智学校康复用房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体现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中智力残疾学生的数量持续增长,所占比例的持续增加,特殊教育中对于智力学生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随着培智教学的发展,培智学校的康复空间环境也应得到相应的提升。培智学校的康复空间有其特殊性及系统性,如针对不同残疾类型,所需要的康复空间功能具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地区招生标准与师资配比不同,所需要的康复用房面积与功能亦不相同。本论文在收集整理国内外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调研学校康复空间现状的研究,从使用人群、使用频率、生均面积、空间布局等方面对培智学校康复用房利用率进行了研究。首先,论述了我国智力残疾儿童数量现状、受教育现状、智力残疾儿童的身体、心理及行为特征以及此次研究的范围和未来国内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出培智学校康复用房利用率概念,并对空间利用率的概念进行阐述。同时,对研究的空间范围进行划分,对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说明。其次,通过对于不同地区的培智学校进行调研,从残疾儿童入学情况、学校教学与教研情况、学校建设概况及康复用房的使用现状进行论述,指出康复用房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空间利用率过低或过高的情况。最后,从康复用房的利用率及生均指标入手,分析影响不同地区康复用房利用率和规模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康复用房空间利用率与生均指标的相互调节关系,给出了新建培智学校康复用房规划布局、设计要点及细部设计人员规划时需注意的要点,并对西安启智学校康复用房进行空间改造以验证提高空间利用率的方法,同时,计算出培智学校康复用房面积建议指标,希望可以为康复空间的设计及利用率的提高起到参考与指导意义。

徐珍艳[7](2019)在《新入职男性幼儿教师职业适应叙事研究》文中指出教师职业适应是指教师个体身心对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制度环境的适应过程。男性幼儿教师的职业适应状况不仅影响着其继续从教的意愿,而且决定着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本研究以叙事研究的范式,关注一个新入职男幼师职业适应过程中的生活及工作状况、关键因素,诠释其在园生活和工作适应的体验,并进一步追溯其在园工作适应状况和心路历程的发生境遇。本文以新入职男性幼儿教师职业适应的“真实生活——故事分析——普遍启示——反思与展望”为逻辑线索,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来划分阶段,运用计量分析和文献分析,对国内外有关男性幼儿教师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为新入职男性幼儿教师职业适应研究提供文献支撑。随后,本论文采用三角验证法,即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将同一结论,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情境和时间里,对样本中不同的人进行检验,通过三方面的检验,以求获得最真实的结论。所以,本研究以男性幼儿教师C老师为圆心,逐渐扩散收集第一手关于C老师职业适应的资料,继而对录音材料运用软件ATLAS.ti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编码、分类、分析,为新入职男性幼儿教师职业适应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新入职男性幼儿教师C老师在入职阶段的故事,C老师作为幼儿园里的唯一男教师,犹如进入了全是女性世界的“女儿国”,即幼儿园。从踏进“女儿国”之门之前到踏进“女儿国”内部之后,C老师身为Y幼儿园中唯一的男教师,在适应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制度环境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与冲突。C老师如何从不适应走向适应,笔者通过深描和诠释,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到新入职男幼师职业适应普适性的启示。本文通过叙述C老师的职业适应故事,得到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三个层面的启示,并从外部与内部两方面阐释具体启示。首先,宏观上有制度协助男幼师适应成长、社会尊重男幼师的地位,制度协助分为允许男幼师双轨发展(职称规划)和开展男幼师的特色入职培训(思想升级),社会尊重分为转变舆论风向和改变思维定式。其次,中观层面有幼儿园关爱男幼师情感,具体为通过园-园联合来开展男幼师联盟活动、工作统整来合理进行男幼师人事安排。最后,微观层面是男幼师自身要谱写男性教师篇章,具体是男幼师要与女幼师建立良好关系、塑造自我,避免同化。

林婧怡[8](2019)在《我国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养老项目的建设量猛增。涉老建筑标准在养老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是保障空间与环境设计质量的手段,也是获取设计认知的途径。然而近年来涉老建筑标准逐渐暴露出一定问题,对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当约束,也造成了设计认知的片面性。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业市场化的推进及国家标准体制的改革使标准的发展定位亦面临转变。在这些背景下,涉老建筑标准应如何做出应对调整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症结所在,探索对现有标准的改进方法,以使其在养老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涉老建筑标准发展历程的回溯,分析了在标准体制及相关行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下,涉老建筑标准呈现的发展定位及特征。然后通过对四个养老项目设计过程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涉老建筑标准的使用状况及问题,探讨了设计人员对标准的使用方式及需求。进而又通过对两项涉老建筑标准修订过程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涉老建筑标准的制定状况及问题,探讨了利益相关方对现有标准的意见及改进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而形成的工程建设标准体制以及处于起步阶段的养老相关行业发展水平,使涉老建筑标准长期以来呈现出体系架构平行化、制定方式单一化、编写模式指令化的特征。标准合规方式的唯一性,造成其难以应对当前养老项目差异化的建设条件或运营需求,并影响了设计结果的合规性;标准的技术依据不充分、执行目标不明确影响了设计人员使用标准的意愿,降低了标准的使用率。养老项目各利益方的需求因标准制定过程中协调机制和意见处理方式的不完善,而难以得到有效协商和落实。研究进一步归纳了涉老建筑标准的六项核心诉求作为改进目标。在借鉴国外相关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当前具备的改进基础与面临的难点,最终从体系内容重构、制定方式优化和编写模式转型三个方面,给出了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思路与具体方法。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涉老建筑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可为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马悦[9](2019)在《我砍掉的不仅是销售部——新零售时代的小家电代理模式的探索》文中指出做营销的人以前一直在研究货是怎么卖出去的,现在我们要研究消费者是怎么买他所需要的商品的。以前商品并不是营销人员卖出去的,而是消费者接受了品牌或者卖场的广告之后,产生了认知,自己找到卖场在这里成就而已。研究消费者怎么买需要的商品,并不是怎么让消费者买。而是通过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途径,布局自己卖的方式,并根据消费者购买方式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这其实就是一种顺应。

郑毓武[10](2019)在《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数据的快速发展给电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挖掘和分析电信业务数据、客服数据、终端信息等核心数据,助力电信运营商洞察用户、改善产品及提升盈利。但与此同时,大数据平台基础设备虚拟化、大量组件开源、数据集中管理、敏感数据共享、数据对外合作等新型的业务形态和技术特点,也给电信业务发展带来新的信息安全风险,如虚拟机逃逸和跳跃、开源组件漏洞、脱敏数据逆向还原等。一旦被利用而发生数据泄露安全事件,经常涉及海量客户敏感信息及公司数据资产,对企业的名誉、企业的利益、用户的隐私等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需要对大数据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从而进一步采取适当安全措施,保障大数据业务的正常运营。本论文以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风险作为研究对象。整理了国内外大数据信息安全的研究现状,发现缺乏结合大数据技术架构的整体和全面的风险特征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且大多停留在对大数据风险评估的理论性阐述,缺乏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应用。因此,在分析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平台的技术体系架构以及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了一个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此外,应用建立的方法对某电信运营商的大数据平台进行风险评估,并从组织领导、数据管理、业务合作以及平台运维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安全加固措施,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

二、做安全就是做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安全就是做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铁供电安全研究现状
        1.3.2 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1.3.3 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微电网定容研究现状
        1.3.4 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微电网调度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及相关基础理论
    2.1 高铁供电理论
        2.1.1 高铁供电系统基本架构
        2.1.2 牵引供电原理
    2.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
        2.2.1 可行性及必要性
        2.2.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牵引供电的特殊性
        2.2.3 重点研究内容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牵引供电安全理论
        2.3.2 定容优化理论
        2.3.3 调度优化理论
        2.3.4 多目标优化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方法研究
    3.1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的重要性
    3.2 风险识别
        3.2.1 历史电力机车故障分析
        3.2.2 新能源发电并网的影响
        3.2.3 风险因子
    3.3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性测度
        3.3.1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测评体系
        3.3.2 高铁新能源牵引供电安全系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方法研究
    4.1 新能源发电并入牵引供电系统的并入方式
        4.1.1 特征分析
        4.1.2 并入方式的选取
    4.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构建原则
    4.3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基本架构
    4.4 建立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的核心技术
        4.4.1 能源互联网技术
        4.4.2 区块链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研究
    5.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主要相关因素分析
        5.1.1 新能源发电预测
        5.1.2 牵引负荷预测
    5.2 “源-源-储”互动调节机制
    5.3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定容模型
        5.3.1 MOPEC模型框架
        5.3.2 目标函数
        5.3.3 约束条件
    5.4 基于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求解
        5.4.1 量子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5.4.2 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5.4.3 改进型量子遗传算法流程
    5.5 算例仿真
        5.5.1 输入数据
        5.5.2 参数设置
        5.5.3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研究
    6.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的基本原则
        6.1.1 高铁“源-网-车-储”多环节互动机制
        6.1.2 情景分析
    6.2 基于安全约束的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调度模型
        6.2.1 目标函数
        6.2.2 约束条件
        6.2.3 模型求解
    6.3 算例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研究
    7.1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7.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7.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基本理论
        7.2.1 模糊神经网络
        7.2.2 模糊神经网络原理
    7.3 高铁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7.3.1 模型的构建
        7.3.2 模型评价过程
    7.4 算例仿真
        7.4.1 数据预处理
        7.4.2 模型求解
        7.4.3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果与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企业搞安全文化 虚吗(论文提纲范文)

什么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虚吗
    什么是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虚的吗
    安全文化建设的4种作用
    为现场风险管控服务
    激励作用
    规范和约束作用
    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3)D公司高级可持续威胁预警系统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战略管理含义和层次
        1.2.2 竞争战略综述
        1.2.3 网络安全企业战略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2.1 外部环境分析
        2.1.1 政策因素(Political)
        2.1.2 经济因素(Economical)
        2.1.3 社会环境(Social)
        2.1.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2.2 高级可持续威胁预警系统(APT)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2.2.1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权力
        2.2.2 顾客讨价还价的权力
        2.2.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2.4 替代产品的威胁
        2.2.5 现有行业竞争对手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3.1 资源分析
        3.1.1 组织结构分析
        3.1.2 技术与研发分析(R&D)
        3.1.3 品牌资源分析
        3.1.4 服务资源分析
        3.1.5 营业财务分析
    3.2 企业能力分析
        3.2.1 管理能力分析
        3.2.2 经营能力分析
        3.2.3 整合能力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竞争战略选择
    4.1 SWOT分析模型
        4.1.1 SO战略-增长型战略
        4.1.2 WO战略-变革型战略
        4.1.3 ST战略-多样化战略
        4.1.4 WT战略-防御型战略
    4.2 战略目标
        4.2.1 战略总体目标
        4.2.2 战略阶段目标
    4.3 差异化战略选择与依据
        4.3.1 差异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4.3.2 差异化战略选择依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竞争战略实施与保障
    5.1 差异化战略实施测量工具
        5.1.1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
        5.1.2 利用平衡计分卡分析
        5.1.3 战略地图
    5.2 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5.2.1 产品差异化战略
        5.2.2 服务差异化战略
        5.2.3 渠道差异化战略
        5.2.4 价格差异化战略
        5.2.5 技术差异化战略
    5.3 差异化战略保障
        5.3.1 财务层面保障措施
        5.3.2 客户层面保障措施
        5.3.3 内部流程层面保障措施
        5.3.4 学习和成长层面保障措施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D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访谈调研纲要
附录2 正文中引用的访谈记录
附录3 正文中引用的企业价值链分析模型
附录4 正文中引用的攻击链多维度检测
附录5 正文中引用的雷池攻击系统可视化
附录6 正文中引用的公司渠道架构体系
附录7 正文中引用的公司渠道政策刷新总览
附录8 正文中引用的合作伙伴标准和权益
附录9 正文中引用的渠道赋能体系
附录10 正文中引用的公司渠道管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面向物联网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物联网及物联网安全
        1.1.2 RFID技术及RFID认证协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轻量级RFID认证协议研究现状
        1.2.2 RFID标签所有权转移协议研究现状
        1.2.3 基于BlockChain与PUF的RFID认证协议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1.4 本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技术背景
    2.1 RFID系统安全分析
        2.1.1 RFID系统结构
        2.1.2 RFID系统攻击模型及攻击方式
        2.1.3 RFID系统安全隐私需求及安全机制
    2.2 物理不可克隆函数
        2.2.1 物理不可克隆函数基本概念
        2.2.2 物理不可克隆函数分类
    2.3 区块链
        2.3.1 区块链概念
        2.3.2 区块链分类
        2.3.3 区块链特性
    2.4 RFID认证协议形式化分析方法
        2.4.1 BAN逻辑
        2.4.2 GNY逻辑
        2.4.3 Scyther验证工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位重排运算的超轻量级RFID双向认证协议
    3.1 协议基本思想
    3.2 位重排运算
        3.2.1 位重排运算定义
        3.2.2 位重排运算举例
    3.3 RRMAP协议
        3.3.1 符号说明
        3.3.2 认证过程
    3.4 协议安全性分析
        3.4.1 抗恶意攻击分析
        3.4.2 安全隐私属性分析
        3.4.3 BAN逻辑形式化分析
        3.4.4 Scyther验证分析
    3.5 协议性能分析
        3.5.1 存储空间消耗分析
        3.5.2 计算代价分析
        3.5.3 通信开销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UF的超轻量级RFID标签所有权转移协议
    4.1 协议基本思想
    4.2 协议模型与基本假设
        4.2.1 协议模型
        4.2.2 协议基本假设
    4.3 PUROTP协议
        4.3.1 符号说明
        4.3.2 认证过程
    4.4 协议安全性分析
        4.4.1 抗恶意攻击分析
        4.4.2 安全隐私属性分析
        4.4.3 BAN逻辑形式化分析
        4.4.4 Scyther验证分析
    4.5 协议性能分析
        4.5.1 存储空间消耗分析
        4.5.2 计算代价分析
        4.5.3 通信开销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BlockChain和PUF的超轻量级RFID安全认证协议
    5.1 协议基本思想
    5.2 协议模型与基本假设
        5.2.1 协议模型
        5.2.2 协议基本假设
    5.3 BPURMAP协议
        5.3.1 区块结构
        5.3.2 符号说明
        5.3.3 认证过程
    5.4 协议安全性分析
        5.4.1 抗恶意攻击分析
        5.4.2 安全隐私属性分析
        5.4.3 GNY逻辑证明
        5.4.4 Scyther验证分析
    5.5 协议性能分析
        5.5.1 存储空间消耗分析
        5.5.2 计算代价分析
        5.5.3 通信开销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幼儿园内的安全是教育的基石
        1.1.2 幼儿对安全、危险的认知是安全的支柱
        1.1.3 成人对幼儿安全认知的了解有偏差
        1.1.4 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缺乏
    1.2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2.3.1 理论意义
        1.2.3.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幼儿安全相关研究
        1.3.1.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1.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3 国内外相关述评研究
        1.3.2 幼儿安全认知相关研究
        1.3.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安全和危险
        1.4.2 幼儿园内的安全和危险
        1.4.3 安全认知和危险认知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访谈法
        2.1.2 观察法
    2.2 研究过程
        2.2.1 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确定
        2.2.2 预研究
        2.2.3 正式研究
        2.2.3.1 访谈提纲
        2.2.3.2 观察记录表
        2.2.4 访谈内容整理后形成编码工具
3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结果
    3.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判断情况
        3.1.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判断总体上认知比较好
        3.1.2 城市大班幼儿对50个情境的判断认知好于农村大班幼儿的判断认知
    3.2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情况
        3.2.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总体上稍好
        3.2.2 城市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情境的原因解释总体情况稍好于农村大班幼儿
        3.2.3 大班男孩对部分情境的原因解释情况好于大班女孩
    3.3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危险情境的应对措施情况
        3.3.1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危险情境的应对措施总体情况稍好
        3.3.2 城市大班幼儿对危险情境应对措施的总体情况稍好于农村大班幼儿
    3.4 大班幼儿对安全和危险概念、情境要素认知的情况
        3.4.1 大班幼儿对“安全”概念有所理解
        3.4.2 大班幼儿对安全地点要素认知的情况
        3.4.3 大班幼儿对安全时间要素认知的情况
        3.4.4 大班幼儿对安全人物要素认知的情况
        3.4.5 大班幼儿对“危险”概念有所理解
        3.4.6 大班幼儿对危险地点要素认知的情况
        3.4.7 大班幼儿对危险时间要素认知的情况
        3.4.8 大班幼儿对危险人物要素认知的情况
4 大班幼儿对幼儿园内安全和危险认知的情况分析
    4.1 幼儿方面
        4.1.1 幼儿的思维水平
        4.1.2 幼儿的生活经历
        4.1.3 幼儿的语言水平
        4.1.4 幼儿的性别差异
    4.2 幼儿园方面
        4.2.1 幼儿园环境设施
        4.2.2 幼儿园管理
        4.2.3 幼儿园安全教育
    4.3 家庭方面
        4.3.1 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缺失
        4.3.2 幼儿家长忽视了儿童的声音
5 结论
6 讨论与建议
    6.1 讨论
        6.1.1 家长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6.1.2 城市与农村幼儿存在差异,但农村幼儿的安全认知能力也不差
        6.1.3 幼儿教师的流动性对幼儿的安全教育有一定影响
    6.2 建议
        6.2.1 幼儿园环境设施
        6.2.2 幼儿园安全管理
        6.2.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2.2.2 注重安全培训
        6.2.2.3 安全教育系统化,建立课程体系
        6.2.2.4 以多种形式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
        6.2.3 幼儿安全教育
        6.2.3.1 幼儿园教师
        6.2.3.2 幼儿家长
        6.2.3.3 综合建议
7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附录 三
附录 四
附录 五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基于空间利用率的培智学校康复用房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智力残疾儿童数量及类型
        1.1.2 我国智力残疾儿童受教育现状
        1.1.3 我国培智学校发展现状
        1.1.4 国家政策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残疾儿童分类、智力残疾、培智学校
    2.1 残疾儿童的分类
        2.1.1 视力残疾
        2.1.2 听力语言残疾
        2.1.3 肢体残疾
        2.1.4 脑瘫儿童
        2.1.5 智力残疾
    2.2 智力残疾儿童特点
        2.2.1 智力残疾儿童身体机能
        2.2.2 智力残疾儿童心理特征
        2.2.3 智力残疾儿童的行为特征
    2.3 培智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国内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3.1 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2.3.2 国内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育的现状
        2.3.3 国内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4 本章小结
3 培智学校康复用房现状调研及分析
    3.1 调研概况
    3.2 调研目的及方法
        3.2.1 调研目的
        3.2.2 调研方法
    3.3 西安启智学校
        3.3.1 残疾儿童入学情况
        3.3.2 教学与教研情况
        3.3.3 学校建设概况及布局分析
        3.3.4 西安启智学校康复用房使用现状
        3.3.5 调研小结
    3.4 杭州杨绫子学校
        3.4.1 残疾儿童入学情况
        3.4.2 教学与教研情况
        3.4.3 学校建设概况及布局分析
        3.4.4 杭州杨绫子学校康复用房使用现状
        3.4.5 调研小结
    3.5 上海浦东特殊教育学校
        3.5.1 残疾儿童入学情况
        3.5.2 学校建设概况及布局分析
        3.5.3 上海浦东特殊教育学校康复用房使用现状
        3.5.4 调研小结
    3.6 培智学校康复用房问卷调查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培智学校康复用房利用率及生均指标研究
    4.1 空间利用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1.1 康复用房利用率概述
        4.1.2 目的及意义
    4.2 培智学校康复用房利用率研究
        4.2.1 培智学校康复用房利用率的影响因素
        4.2.2 培智学校康复用房利用率统计分析
    4.3 培智学校康复用房生均指标研究
        4.3.1 培智学校康复用房生均指标现状
        4.3.2 培智学校康复用房生均指标影响因素
    4.4 培智学校康复用房利用率与生均指标的相互调节
    4.5 本章小结
5 培智学校康复用房空间设计方法
    5.1 培智学校概要
    5.2 培智学校康复用房布局研究
        5.2.1 培智学校的功能空间构成
        5.2.2 康复用房在校园总体布局中的定位
    5.3 培智学校康复用房设计要点
        5.3.1 新建培智学校必须配备的康复用房
        5.3.2 可根据情况选配的康复用房
        5.3.3 康复用房设计的共有原则
    5.4 培智学校康复用房细部设计
        5.4.1 物理环境
        5.4.2 色彩
        5.4.3 各界面材料的选择
        5.4.4 无障碍设计
    5.5 西安启智学校康复空间实例改造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表目录
    2 图目录
    3 调查问卷
    4 相关案例
    5 各类培智学校调研情况一览表
致谢

(7)新入职男性幼儿教师职业适应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学前教育对男性幼儿教师的迫切需求
        (二)国家、地方对男性幼儿教师需求的政策导向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职业适应
        (二)教师职业适应
        (三)新入职男性幼儿教师
    四、文献综述
        (一)教师职业适应文献计量分析
        (二)关于职业适应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教师职业适应的相关研究
        (四)关于男性幼儿教师的相关研究
        (五)文献评价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伦理
第一章 理论依据与对象选择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二)休伯曼教师职业生命周期论
        (三)本研究拟采取的阶段划分依据
    二、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的筛选与确定过程
        (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三)研究对象的三角验证
第二章 职前教育阶段——巧遇“女儿国”
    一、“我”巧遇学前教育专业
        (一)“我”的理想破灭与重建
        (二)“我”的专业与理想相融合
        (三)“我”的专业学习瓶颈
    二、“我”懵懵懂懂参加幼儿教师考试
    三、“我”突遇变数转入小学就职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业冲突阶段——踏入“女儿国”
    一、物质环境的冲突——回到Y幼儿园
        (一)园舍情况的杂乱
        (二)物质待遇的不如意
    二、人际环境的冲突——逐渐升级
        (一)“我”与领导:观念冲突
        (二)“我”与同事:“异类”还是“国宝”
        (三)“我”与儿童:难以管理
        (四)“我”与家长:斗智斗勇
    三、制度环境的冲突——工作的凌乱
        (一)“我”糟糕的第一堂课
        (二)“我”糟糕的第一次活动组织
        (三)“我”的教学:如履薄冰
        (四)“我”的工作:不停变换
        (五)“我”的身心:心疲力竭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适应阶段——融入“女儿国”
    一、物质环境的适应——设施完善
        (一)园舍的设施基本完善
        (二)“我”的物质待遇
    二、人际环境的适应——关系的明晰
        (一)“我”与领导:和谐相处
        (二)“我”与同事:“异类”中的“国宝”
        (三)“我”与儿童:管理卓有成效
        (四)“我”与家长:沟通融洽
    三、制度环境的适应——工作的统整
        (一)“我”的教学:不断探索
        (二)“我”的工作:得心应手
        (三)“我”的身心:不适应到逐渐适应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的职业适应原因分析与启示
    一、“我”的职业适应故事原因分析
        (一)物质环境的支持是职业适应的基础保障
        (二)制度环境的引导是职业适应的推动力
        (三)关键人物、事件是职业适应的“催化剂”
        (四)心理调节是职业适应阶段拐点的前提准备
    二、“我”的故事对男幼师职业适应的启示
        (一)制度协助男幼师适应成长
        (二)社会尊重男幼师的地位
        (三)幼儿园关爱男幼师情感
        (四)男幼师谱写男性教师篇章
结语
    一、研究反思
        (一)总体的不足
        (二)资料收集中的不足
    二、研究展望
        (一)增加样本的丰富性
        (二)采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相结合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我国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建筑标准在养老项目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1.1.2 当前涉老建筑标准呈现一定问题
        1.1.3 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环境发生转变
    1.2 相关研究综述与问题提出
        1.2.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2.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2.3 已有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1.2.4 问题提出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辨析
        1.3.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4 研究思路
        1.4.1 建筑学研究视角下的建筑标准
        1.4.2 标准化研究视角下的建筑标准
        1.4.3 概念框架与研究路径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相关研究的常用方法
        1.6.2 研究方法的选择
        1.6.3 研究资料的收集时间
    1.7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2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
    2.1 涉老建筑标准发展概况
        2.1.1 标准体制发展背景
        2.1.2 涉老建筑标准总体发展进程
        2.1.3 重点的涉老建筑标准发展历程回溯
        2.1.4 涉老建筑标准总体发展状况小结
    2.2 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特征分析
        2.2.1 体系与内容架构特征
        2.2.2 制定方式特征
        2.2.3 编写模式特征
    2.3 影响涉老建筑标准发展的因素分析
        2.3.1 标准体制的影响
        2.3.2 相关行业发展状况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使用状况与问题
    3.1 本章研究开展方式
        3.1.1 案例的选取方式
        3.1.2 资料收集方式
        3.1.3 案例信息及特征梳理
    3.2 标准使用状况统计分析
        3.2.1 分析要素的确定
        3.2.2 标准的整体使用率分析
        3.2.3 设计结果的合规性分析
        3.2.4 标准的使用情况小结
    3.3 影响标准使用状况的因素分析
        3.3.1 设计过程的影响因素识别
        3.3.2 不同项目特征下标准使用差异分析
        3.3.3 不同条文特征下标准使用差异分析
        3.3.4 降低标准使用率及合规性的原因剖析
    3.4 对标准的使用需求探讨
        3.4.1 希望明确标准的底线要求
        3.4.2 希望了解标准要求背后的目的及原理
        3.4.3 希望有更充足的依据和说服力
        3.4.4 希望标准的表述更严谨
        3.4.5 希望标准要求更为灵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制定状况与问题
    4.1 本章研究开展方式
        4.1.1 案例来源及背景信息
        4.1.2 资料收集方式
    4.2 标准制定流程及参与人员分析
        4.2.1 标准制定流程梳理
        4.2.2 参与标准制定的人员构成分析
    4.3 标准制定过程中各方意见内容分析
        4.3.1 意见征集情况汇总
        4.3.2 意见内容分析方式说明
        4.3.3 意见内容统计分析
        4.3.4 对标准的需求小结
    4.4 影响意见内容的因素分析
        4.4.1 各利益方的意见关注点不同
        4.4.2 意见单位来源及地区分布不均
        4.4.3 现有意见征集方式不完善
    4.5 标准制定过程中意见落实情况分析
        4.5.1 意见落实情况统计分析
        4.5.2 意见落实过程与结果
    4.6 影响意见落实的因素分析
        4.6.1 缺少明确的意见协调机制
        4.6.2 意见落实过程中核心利益方的缺失
        4.6.3 标准的既有定位使其难以做出有效回应
        4.6.4 技术要求的调整缺少有效依据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思路探讨
    5.1 涉老建筑标准的核心诉求
        5.1.1 底线诉求
        5.1.2 目标诉求
        5.1.3 明确性诉求
        5.1.4 灵活性诉求
        5.1.5 协商性诉求
        5.1.6 配套性诉求
    5.2 国外涉老建筑标准发展思路借鉴
        5.2.1 国外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思路
        5.2.2 国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5.3 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基础
        5.3.1 技术法规层级的明确
        5.3.2 团体标准地位的确立
        5.3.3 养老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
        5.3.4 养老项目实践经验的累积
    5.4 涉老建筑标准的总体改进思路
        5.4.1 体系内容重构
        5.4.2 制定方式优化
        5.4.3 编写模式转型
    5.5 面临的挑战与难点探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方法
    6.1 体系与内容架构的改进方法
        6.1.1 底线目标的确定
        6.1.2 技术内容的层级落位
        6.1.3 行业间标准内容的协同
    6.2 制定方式的改进方法
        6.2.1 利益相关方的确定
        6.2.2 标准编写及意见征集方式的优化
        6.2.3 标准意见协调环节的优化
    6.3 编写模式的改进方法
        6.3.1 编写模式与技术内容的适应
        6.3.2 编写模式与条文编排形式的配合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涉老建筑标准条文编写模式分析表(摘选)
附录B 养老项目案例设计过程访谈记录(摘选)
附录C 养老项目案例设计过程及结果分析表
附录D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涉老条文)内容变化分析表
附录E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涉老条文)意见汇总处理表(摘选)
附录F 《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意见汇总处理表(摘选)
附录G 涉老法律法规中对养老服务与设施环境的要求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我砍掉的不仅是销售部——新零售时代的小家电代理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玩不下去的“传统零售”新零售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
认知交易关系新营销的三元素
文化认同与内容传播
从曹操专车到上门服务

(10)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标准的研究
        1.2.2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模型的研究
        1.2.3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1.2.4 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过程
第二章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2.1 大数据概述
    2.2 信息安全风险来源
    2.3 信息安全主要风险
        2.3.1 业务应用安全
        2.3.2 应用支撑安全
        2.3.3 数据存储安全
        2.3.4 接口传输安全
        2.3.5 基础设施安全
        2.3.6 平台运维安全
        2.3.7 对外合作安全
    2.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4.2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2.4.3 指标体系构建
        2.4.4 评分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3.1 中国移动某公司大数据平台背景介绍
    3.2 信息安全风险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3.3 信息安全风险指标成对比较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3.2 问卷调查的情况
    3.4 信息安全风险指标重要度计算
        3.4.1 大数据平台应用安全
        3.4.2 大数据平台系统安全
        3.4.3 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
    3.5 信息安全风险指标隶属度判断
        3.5.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5.2 问卷调查的情况
    3.6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3.6.1 大数据平台应用安全
        3.6.2 大数据平台系统安全
        3.6.3 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安全风险的防护措施建议
    4.1 成立大数据安全工作组织机构
        4.1.1 大数据安全领导小组
        4.1.2 大数据安全工作小组
    4.2 分类管理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内容
    4.3 分级管控大数据平台的敏感数据
    4.4 规范大数据业务对外合作的流程
    4.5 加强大数据业务对外合作的安全管控
    4.6 加强大数据平台的安全运维管理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风险调查问卷
附录2:问卷调查结果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

四、做安全就是做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铁新能源微电网规划定容及调度优化研究[D]. 田立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企业搞安全文化 虚吗[J]. 曹贤龙. 劳动保护, 2021(02)
  • [3]D公司高级可持续威胁预警系统竞争战略研究[D]. 刘思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面向物联网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研究[D]. 黄可可. 扬州大学, 2020
  • [5]大班幼儿对园内安全和危险的认知研究[D]. 张瑶.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基于空间利用率的培智学校康复用房设计研究[D]. 罗朝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新入职男性幼儿教师职业适应叙事研究[D]. 徐珍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8]我国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研究[D]. 林婧怡. 清华大学, 2019(02)
  • [9]我砍掉的不仅是销售部——新零售时代的小家电代理模式的探索[J]. 马悦. 现代家电, 2019(08)
  • [10]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 郑毓武.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做安全就是做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