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刀治疗肺肿瘤34例分析

X刀治疗肺肿瘤34例分析

一、X-刀治疗肺部肿瘤34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后鹏程[1](2020)在《面向放疗机器人呼吸跟踪的体表呼吸运动建模及表征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利用高剂量放射束对患者病灶靶区进行照射从而杀死癌细胞。然而人体大部分器官组织都伴随呼吸运动的影响,尤其是肺部肿瘤。为了避免射束对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造成损伤,肿瘤运动的呼吸跟踪是立体放疗机器人实现精准放疗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利用体外呼吸运动信息和体内肿瘤运动的关联模型,提前预测肿瘤到达的位置并规划机械臂运动,调整射束实时跟踪肿瘤,达到精准放疗的目的。本文面向精准放疗机器人呼吸跟踪进行人体胸腹体表的呼吸运动建模及表征方法研究。针对体表三维结构信息相较传统体表标记点更能全面准确表征呼吸运动的特点,研究了基于点云数据的人体胸腹体表呼吸运动建模方法;基于时间序列的呼吸运动体素模型提出呼吸运动表征方法,并结合体内肿瘤运动信息构建关联模型。设计一款人体呼吸运动模拟平台,模拟胸腹体表和体内肿瘤之间的关联运动。最后,利用真实人体体表呼吸运动点云数据、平台提供的模拟体内外运动数据,以及公开数据集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基于点云数据的体表三维运动建模方法。利用两台深度相机对呼吸状态下的人体胸腹体表进行基于时间序列的三维建模,构建多相机点云数据采集系统(多相机同步、多相机标定等),解决点云数据配准的问题(噪声数据平滑、点云数据集合的融合问题);研究胸腹体表点云数据与背景数据的分割问题;提出构建人体胸腹体表水密模型的方法;并对人体体表三维曲面重建;建立具有内部结构特征的人体胸腹部三维体素模型。(2)研究人体胸腹部三维呼吸运动表征信息与肿瘤运动的关联方法。将体素模型的三维空间信息置入最小公共包围盒并重新编码为高维数据,基于局部线性嵌入(Locally Linear Embedding,LLE)降维方法提取人体三维呼吸运动的表征向量。分析体表和肿瘤呼吸运动并得到时相分割,基于多项式方法建立体素模型的呼吸表征向量与肿瘤运动关联模型。(3)仿生人体呼吸运动模拟平台设计与搭建。分析人体生理结构及呼吸运动特征,自主设计一款仿生人体呼吸运动模拟平台,用于模拟胸腹部体表和体内肿瘤的关联运动。利用体模复现体内外呼吸运动的非线性关系,以及体内肿瘤的呼吸运动基本特征,为本文提出的基于体素模型的呼吸运动表征方法与关联模型提供数据来源与验证平台。(4)实验验证与分析。使用公开数据集,对仿生体模的设计进行有效性验证;基于真实人体胸腹体表呼吸运动数据验证三维体素模型建模方法;利用仿生人体呼吸运动体模的模拟数据,对提出的基于体素模型的呼吸运动表征方法及关联模型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体素模型的呼吸运动表征方法与体内肿瘤运动相关系数0.9,优于传统标记点表征方法,关联模型平均误差精度0.104mm,优于传统基于体表标记点的肿瘤运动关联方法。

刘国庆[2](2020)在《脊柱转移瘤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恶性实体肿瘤临床治疗手段不断更新,治疗水平不断提升,部分肿瘤病人生存时间显着延长,脊柱转移瘤(spinal metastatic)的发生(发现)率也随之增加,脊柱是恶性肿瘤转移最常见的部位,约有30%—70%的肿瘤病人可发现脊柱转移灶。随着脊柱转移癌患者数量的增加,对其治疗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与改进。初始认为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加局部放疗是可行的办法,后来的研究认为只行放疗可能更为有效。椎管内的压迫一般因转移的肿瘤破坏脊柱骨质,引起骨质及周围软组织压迫脊髓,同时还可能存在脊柱力学的不稳定,只进行椎板减压无法触及到脊柱转移瘤的主要病变所在。还有研究报道,椎板切除和局部放射治疗的效果是相同的。有一些学者建议局部放疗失败后不应再使用外科技术继续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外科手段的不断更新,现今脊柱转移瘤病人诊疗方案的选择更青睐外科手术,而现在不断更新和进步的外科技术与辅助器械,更容易达到彻底的椎管减压和稳定的脊柱固定。脊柱转移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会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并可能增加生活成本,文章报道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39%。因此,了解哪些围手术期变量能预测术后30天的并发症将有助于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指导治疗决策和完善术前知情同意,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后续制定新的脊柱转移瘤预后评价系统提供临床数据支持。越来越多的脊柱转移癌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而有关其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关因素的国内外研究仍少之又少,本研究旨在对脊柱转移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策略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对2016年7月—2019年7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二病区接受手术治疗的10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所有入选者均是经术前病理穿刺检查和(或)术后病理送检确证的实体恶性肿瘤脊柱转移患者。所有病例的手术方案均是综合患者原发肿瘤情况、身体状况、脊柱转移情况及患者经济条件后个体化制定的,总的分为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开放手术。统计一般人口特征、身体状况、血液学检查结果、原发肿瘤及椎体转移情况、术中危险因素、术后早期并发症以及相应的临床处理,将卡氏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根据相应标准进行分层统计,计算总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各个并发症的发生率。统计学方法:统计数据分析是使用计算机软件SPSS(25.0中文版,IBM公司,阿蒙,纽约)进行的,因统计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不齐,所以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H(K)检验,p的结果<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年龄、BMI、低蛋白、d-手术时间、d-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是影响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而性别、原发肿瘤类型、脊柱转移部位、脊柱转移数、术前贫血、d-卡氏评分在本研究中不是影响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2年龄、BMI、术前低蛋白、d-手术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3术前低蛋白、d-手术时间、d-术中出血及手术切口长度是影响脑脊液漏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4 d-手术时间是影响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p=0.031);5年龄是影响术后谵妄的相关因素(p=0.017);6术前低蛋白、d-手术时间、d-手术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是影响术后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脊柱转移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总发病率为39.6%,年龄、BMI、低蛋白、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是影响脊柱转移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临床医生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可能给患者的治疗带去的影响,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贺树萌[3](2019)在《基于双能透视成像方法的无标记肺部肿瘤运动跟踪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手术、化疗和放疗是当前临床治疗癌症的主要疗法。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方式,利用放射线照射肿瘤区域,可以抑制癌细胞生长或治愈癌症。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飞速发展,先后出现了立体定向放疗(SBRT)、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IMRT)、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图像引导放疗(IGRT)等放射治疗方式。呼吸是造成肺部肿瘤在放射治疗分次内运动的主要原因。临床上采用放大计划靶区(PTV)的方式保证治疗过程中临床靶区(CTV)自始至终被射线束覆盖。但是,这意味着会使肿瘤周围更多的健康组织进入射野,增加放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如何减少放疗过程中呼吸引起的肿瘤运动所造成的影响,降低健康组织不必要的损伤已经成为肺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及难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已提出许多方法来降低呼吸影响,解决放疗过程中肿瘤的运动问题。如主要有呼吸门控技术、四维放疗技术和肿瘤运动跟踪技术。其中,肿瘤运动跟踪技术作为一种图像引导新形势得以发展,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现有技术中,一种常用的对肿瘤进行运动跟踪的方法是体外标记跟踪法,使用光学跟踪系统对置于患者体外的外部标记进行自动跟踪,然而外部标记不能充分反映有呼吸运动导致的肿瘤位移,这是一种间接的跟踪方式。另一种常用方式为利用X射线立体平面成像技术进行肿瘤运动跟踪。由于骨骼遮挡难以直接对肿瘤进行定位跟踪,通常在肿瘤内部或附近通过手术方式植入一个或多个金属标记,通过跟踪金属标记间接估算肿瘤位移,然而金属标记的植入可能引发气胸等并发症,这是一种间接且有创的方式。为了解决目前临床肿瘤运动跟踪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能透视成像方法的无标记肺部肿瘤运动跟踪算法。首先,采用一种具有C臂旋转结构和高低能快速切换采图机制的双能X射线透视成像系统,分别在4个投影方向实时采集呼吸周期9或10个时相的高低能图像对序列。通过优化的加权对数减影算法,去除图像中的骨骼结构,得到软组织减影图像序列。优化的加权对数减影算法采用对比度噪声比(CNR)作为图像质量评价参数,自动获取最佳软组织减影图像。其次对得到的软组织减影图像序列进行肿瘤运动跟踪,选择图像间像素差值作为衡量标准,自适应选择匹配所需的参考图像,以归一化互信息作为相似性测度,采用全域搜索法作为搜索方式进行肿瘤区域匹配。最终获得呼吸周期所有时相减影图像中的肿瘤位置,实现肿瘤运动跟踪。以20例肺部肿瘤病例为研究对象。结果证实本研究提出的双能透视成像方法可实时采集呼吸周期不同角度X射线高低能图像序列,通过自动减影算法获得软组织减影图像,显着提高肺部肿瘤的可视度,获得的图像可直接用于肿瘤定位。肿瘤运动跟踪算法可直接确定软组织图像序列中的肿瘤位置,目视证实了肿瘤跟踪结果的准确性。分析结果数据,表明在一个呼吸循环内,肿瘤在头脚方向、左右方向、腹背方向的定位结果与人工测量结果具有一致性。与其他两个方向相比,肿瘤头脚方向运动幅度最大;且在头脚方向位于肺下半部分的肿瘤运动幅度明显大于位于肺中上部肿瘤的运动幅度。

李智军[4](2018)在《肺寡转移瘤行SBRT的疗效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剂量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价肺寡转移瘤行 SBRT(StereotacticBodyRadiotherapy,SBRT)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肺寡转移瘤患者行SBRT的最适人群。(2)探讨肺部肿瘤行SBRT后,发生放射性肺纤维化的临床和剂量学因素。方法:(1)51例肺寡转移患者76个肺转移结节行SBRT,单程治疗42例患者(单个结节35例,2个结节4例,3个结节3例),2程治疗7例患者(单个结节6例,2个结节1例),4程治疗2例(均为单个结节)。原发肺肿瘤27例,肺外来源肿瘤24例(消化道11例,妇科肿瘤6例,膀胱2例,头颈2例,纵膈2例,乳腺1例)。病理类型:鳞癌7例,腺癌35例,其他9例。剂量分割方式:10Gy×5f(44个结节,57.89%);20Gy×3f(17 个结节,22.37%);其他:15 个结节,8Gy×5f(3个)、20Gy×2f(4 个)、15Gy×3f(2 个)、6Gy×7f(2 个)、7.5Gy×8f、18Gy×3f、10Gy×3f 及 l0Gy×4f 各(1 个)。中位 GTV 大小为 4.4cm3(0.2-65cm3)。中位随访时间:24.5月(2-57月)。(2)71例连续性收治患者91个肺部病灶行SBRT,CT随访,3、6、12、18、24月,20例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纤维化,通过测量SBRT前及SBRT后正常肺组织纤维化区域CT值增加,推测肺纤维化与剂量曲线的关系。通过应用NTCP模型,反映出MLD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相关性,通过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价临床及剂量学资料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关系。结果:(1)CR:35.5%(27/76),PR:50%(38/76),SD:9.2%(7/76),PD:5.3%(4/76),CR+PR85.5%(65/76)。1、2 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 85.5%(65/76)和80.3%(61/76),1、2 年生存率分别为 80.4%(41/51)和 54.9%(28/51)。中位OS30月(2-57月),中位PFS8月(1-32月)。21例SBRT后出现1级早期急性放射性肺炎,1例出现早期急性2级放射性肺炎,12例出现晚期放射性肺纤维化。OS做单因素分析,GTV≤21.3 cm3和GTV>21.3 cm3比较及不同剂量分割BED≥100Gy和BED<100Gy两组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做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肺转移结节数(£2,P=0.034)、PFI(Progression-firee Interval,PFI,P=0.033)及PS评分(≤1分,P=0.011),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2)CT增加值在35Gy时有一个明显的峰值,在6月时,增加最为明显,12月后,逐渐趋于稳定。通过应用EQD2计算出MLD的BED(α/β=3),应用数学公式计算出NTCP,利用Metalb软件作图,结果表明MID与放射性肺纤维化模型相关。Logistics回归单因素分析表明,V15、V17.5、V20、V22.5、V25、V27.5、V30、V32.5、V35、V40及MLD与放射性肺纤维化相关,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放射性肺纤维化仅与V35及MLD相关。结论:(1)肺寡转移瘤行SBRT是安全、有效的,肺转移结节数、PFI及PS评分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选择合适的病人和适宜的治疗时机是保证SBRT疗效的关键。(2)肺部肿瘤行SBRT后,V35及MLD与放射性肺纤维化相关。

王卫华[5](2012)在《奥沙利铂对胰腺癌Panc-1细胞系的放射增敏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一代铂类化疗药物奥沙利铂(L-OHP)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株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为胰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人胰腺癌Panc-1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定期换液及传代,待细胞生长良好,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试验。(1)MTT实验:测定不同浓度(0.5、1.0、3.125、6.25、12.5、25、50、100、200、300、500μg/ml)奥沙利铂对胰腺癌Panc-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growth inhibitory rate,GIR),筛选出奥沙利铂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实验分组:药物组、对照组和空白组);采用小于IC50的低浓度奥沙利铂联合放射线作用于Panc-1细胞,通过计算放射增敏比初步判定奥沙利铂的放射增敏作用(实验分组:单纯放射组;药物联合放疗组);(2)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小于20%IC50(4μg/ml、8μg/ml)的奥沙利铂对Panc-1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计算各组的集落形成率,利用“多靶单击”数学模型(S=1-(1-e-D/D0)N)进行曲线拟合,得到细胞存活曲线,并计算出单纯放疗组,药物加放疗组的放射敏感性相关参数;(3)流式细胞仪观察小于20%IC50(4μg/ml、8μg/ml)的奥沙利铂联合放射线作用下细胞周期的改变,并定量测定凋亡率变化;(4)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小于20%IC50浓度下L-OHP联合放射线共同作用下对Panc-1细胞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表达的影响。实验(2)、(3)、(4)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放疗组(2、4、6、8Gy)、单纯药物处理组L-OHP浓度为4μg/ml、8μg/ml)和药物加放疗组(4lμg/ml、8μg/ml奥沙利铂分别联合2、4、6、8Gy剂量照射)。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结果:(1)MTT实验显示奥沙利铂对Panc-1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并且呈现出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药物作用48小时的IC50为44.639μg/ml;(2)集落形成实验表明:反映放射敏感性的指标,如:D0、Dq、SF2等在药物加放疗组较单纯照射组有所下降;(3)流式细胞术示:Go/Gl期细胞减少,细胞周期被阻滞在S期和G2/M期,48h凋亡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4)药物处理后48小时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survivin表达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结论:1.奥沙利铂能诱导Panc-1细胞凋亡,增加Panc-1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肿瘤细胞周期再分布有关;2.奥沙利铂联合放射线体外作用于人胰腺癌Panc-1细胞,能使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表达降低,可能是奥沙利铂放化疗增敏的机制之一。

陈超敏[6](2007)在《三维静态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放射治疗、手术和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三大主要手段,估计约60%-70%的肿瘤病人需要进行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IMRT—Intensity ModulationRadiotherapy)是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 CRT—three Dimension ConformalRadiotherapy)基础上新近发展起来的更为先进的体外三维立体照射技术,它不仅能使高剂量区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肿瘤的形状一致,而且可对照射野范围内各点输出剂量率按要求的方式调整,优化配置射野内各线束的权重,从而可以较大幅度的增加肿瘤剂量和减少正常组织的受量,极大地提高肿瘤控制率和降低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此具有重要的放射生物学意义,已成为21世纪的放射治疗的主流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在国内临床上应用的IMRT系统仅被国外几家大公司的产品所垄断,无论是Scanditronix MM50回旋加速器的直接调强方式,还是以电动多叶准直器为代表的动态MLC技术(Dynamic MLC,DMLC-IMRT)和静态MLC技术(step-and-shot,SMLC-MLC)的间接调强方式,前者约800万美元的价格令国人望而退步,后者对直线加速器的自动控制和治疗床的高精度要求,使目前我国现有的国产直线加速器和旧型进口加速器都无法满足,此外其电动MLC及计划系统不菲的价格也难以为中小医院所接受。一方面是临床上广泛的迫切需要和必然发展趋势,一方面是难以改变的价格以及硬件条件的瓶颈限制,IMRT技术难以广泛进入我国的临床放射治疗,数以万计的肿瘤患者得不到最佳的治疗。所以IMRT作为一种新的精确放疗技术,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目前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为此,研究和开发能够为广大医院接受的新型IMRT系统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论文综述了国内外IMRT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在临床应用的IMRT系统两种主要方式(静态和动态调强)的特点和不足;在已掌握的适形放射治疗技术以及对计算机各类优化算法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的实际物质条件和技术力量、经济水平,利用已经掌握的靶区(病变)及周围重要器官的三维空间重建和体位精确重复定位技术,研制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版权、能为广大中小型医院接受并应用、具有较好性能价格比的三维静态调强放射系统,为此,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精确定位技术的研究众所周知,待治病灶的精确定位是放射治疗的前提和关键。它包括利用各种影像资料的准确显示、三维重建、勾画、病灶中心的坐标计算和机械定位装置精确定位等多个过程。其中机械定位装置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基准和桥梁,为此我们首先对体部精确定位技术及设备进行了研究,创新地提出分离式精确定位系统(“用于放射治疗的体部精确定位系统”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054436.5)改进了原JX-200适形放射治疗系统中的整体式定位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定位精度,并成功地解决了原定位系统各种不足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出新型头颈部精确定位系统,并取得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CT模拟定位放射治疗系统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定位方法,在本课题中我们着重对其中的激光定位系统开展了研究,掌握了利用步进电机和单片机准确控制激光定位的方法,为今后在精确放射治疗系统中扩展CT模拟定位功能奠定了基础。最后紧跟目前调强放射治疗的最新发展热点,我们开展了基于外部特征的CT/PET异机图像融合精确定位技术和基于图像引导的动态跟踪精确定位技术的初步研究。2、静态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及优化技术的研究IMRT作为一种新的精确放疗技术,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其优势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尤其是治疗计划设计目前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选择合适的剂量计算模型和逆向计划优化方法等。随着IMRT研究的深入和逆向治疗计划的发展,放射治疗中如何自动选择射野参数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到此项课题的研究行列中来。在IMRT治疗计划设计中,需要优化的参数很多,包括射线能量、射束权重、射野方向等。常用优化方法有:线性规划法、均方优化法、梯度方法、有约束模拟退火法和遗传算法等。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建立了基于笔射束的剂量计算模型,用卷积的方法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实现了精确剂量计算;用遗传算对法对IMRT逆向计划的笔射束权重进行了优化;优化过程中采用了基于剂量的目标函数来计算个体适应度的大小,建立了剂量均匀性约束和组织重要程度约束;用等剂量线、三维剂量分布和剂量-体积直方图来评估计划的优劣。最后我们用Visual c#成功开发了“GA-IMRT/200基于遗传算法的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并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登记(2006SR02586)。研究与实验结果表明,遗传算法是一种有效的IMRT笔射束权重优化方法,能够在一个临床可接受的计算时间内得到较高适形度的剂量分布,在IMRT射野参数优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静态调强放射治疗实现方法和设备的研究目前在临床上实现调强放射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应用Scanditronix MM50回旋加速器法和利用多叶准直器法(静态和动态IMRT)。对于应用回旋加速器实现IMRT,显然与我国各级医院的经济实力不符,而无论是应用NOMOS公司的Peacock系统(MIMiC),还是应用各种进口动态多叶准直器(step-and-shot,SMLC),前者其对直线加速器的自动控制和治疗床的高精度要求,使目前我国现有的国产直线加速器和旧型进口加速器都不能满足;后者其价格和使用要求也难以为中小医院所接受。所以研究和开发能够为广大医院接受的新型IMRT系统也已成为我们研究目标和出发点。在本课题中我们首先开展了手动多叶准直器的研究,设计并研制了手动和半自动多叶准直器。然而它们因使用过于费时和繁琐,远不能满足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实际应用。由此根据我国现状和经济水平,我们认为通过采用三维熔铅挡块到达适形照射区域剂量分布变化从而实现静态IMRT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独创地提出“利用切片法研制三维铅挡块实现调强放射治疗”(发明申请号:021520763)的方法,并对此开展了实验和研究。4、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系统实验验证及测试设备的研究三维水箱扫描系统是用于直线加速器定量测量模拟人体模型中射线剂量分布的设备,可全自动连续扫描测量辐射吸收剂量。但三维水箱扫描系统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目前国内各大医院根据临床实际应用需要,采用结构简单但能实现主要的功能的成本低廉的剂量测量水箱,又称标准水箱或标准水模。标准水箱设计了一个放水阀门(水龙头),通过控制水龙头放水至水桶里,实现水深度的减少。如果需要水深度的增加,就采用水杯从水桶舀水至水箱中。在实际测量中,这种工作模式存在测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水位控制不精确、对电路及机器有不安全等不足,本项目组为此研制的一种新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剂量测量水箱(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054436.X)成功地解决了标准水箱上述不足,它具有水泵自动平稳控制水位、快速、安全的特点。最后,我们开展了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系统实验验证研究,主要包括系统定位精度的检验、基于人形体模和自制有机玻璃均匀等效方形体模的两种测量相结合的的实验验证与评估。其目的是对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系统进行定位精度和剂量验证,前者是机械定位系统、计划系统和直线加速器治疗系统的综合治疗精度的检验;后者主要包括绝对剂量验证和相对剂量验证。

顾松,彭勇,邹颖,陈红雷[7](2000)在《X-刀治疗肺部肿瘤34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分析X -刀对肺部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34例肺内恶性肿瘤 (鳞癌 15例、腺癌 5例、小细胞肺癌 10例、转移性癌 4例 )先给予常规外照射 (前后野对穿照射 ) 4 0Gy后 ,休息 5~ 7天 ,行X -刀治疗 ,平均照射剂量30Gy(2 4~ 40Gy)。结果 治疗后 1~ 3个月 ,CT及MRI示 :30例原发肺部肿瘤中 ,2 6例肿瘤缩小或消失 ,4例无变化 ,4例转移癌肿块明显缩小。全部病人中治疗后 12个月内死亡 6例。结论 X -刀治疗肺部肿瘤是有效的 ,X -刀结合常规放疗对于肺部肿瘤的局部控制是有益的。

彭秋平,冯青青,柯传庆,刘红梅,孙曙光[8](2011)在《以肠道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47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以肠道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临床特征,旨在提高结肠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以肠道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47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以肠道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贫血症状多见,占78.7%(37/47),长期低热3例,肝转移瘤4例,肺转移瘤2例,皮肌炎1例;肿瘤多发生于右半结肠,占74.5%(35/47);病理类型:乳头状腺癌为主,占61.7%(29/47);Dukes分期:B期占44.7%(21/47),C期占42.6%(20/47);结肠镜是重要诊断方法,结肠镜与钡灌肠有互补优势;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综合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结论:以肠道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以贫血多见,病变多位于右半结肠,结肠镜是主要确诊方法,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孙磊[9](2010)在《G3系列射波刀治疗特点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放射外科是利用立体定向放射技术使用大剂量的窄束电离射线,对病变靶区进行多角度聚束照射,使之产生不可逆转的生物毁灭,而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几乎不受放射线的损害。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放射外科在治疗某些肿瘤特别是颅内的小的良性病变,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的恶性肿瘤及功能性病变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与传统的放射治疗相比,放射外科在靶区定位的精确性上更为严格,对质量保证的要求极高。因为治疗的靶区往往是邻近放射敏感的至关重要组织的小病灶。任何一点错误,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传统放射外科需要一个刚性的精确的立体定向框架,借助框架的坐标,确定需要治疗的靶区在空间的位置。传统的有创和无创的固定框架在分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上各有其不足之处。90年代,随着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的技术和设备用于放射治疗中。94年首次用于临床的射波刀是一种影像引导下的无框架的自动控制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设备。借助于X线成像系统和同步呼吸追踪系统,在治疗过程中,可对患者体位的变化实施监控,通过调节床的位置和修正射束方向,对靶区位置的变化进行补偿。治疗范围从传统的颅内病灶扩展至全身。本文先简单回顾放射外科的发展历史及设备概况,介绍G3系列射波刀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和治疗特点。其次从射波刀治疗特点:追踪和补偿,从CT扫描层厚,追踪条件,呼吸模型参数上着手分析射波刀治疗精度,从剂量学上对射波刀治疗精度进行初步的研究,并且对美国迈阿密治疗中心的方法可行性进行探讨,最后探讨是否需要对靶区和靠近靶区的危及器官进行外放和外放的范围,以及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制定必要的质量控制的规范,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的实施,提高治疗疗效。

李慧杰[10](2010)在《芪连扶正胶囊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脾气亏虚与痰瘀互结是晚期肺癌病机的关键所在,其中脾气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本研究以益气健脾、化痰散结为治法,以中成药制剂“芪连扶正胶囊”联合GP方案化疗,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选择64例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GP方案化疗,观察组加服芪连扶正胶囊。连续观察两个化疗周期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生活质量卡氏评分、体重、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和毒副反应程度等情况。结果:芪连扶正胶囊联合GP方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改善大部分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稳定并增加体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减轻血液和消化道毒副反应,延长生存期,但在减小和稳定病灶方面与单纯化疗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另外两组对肝、肾功能的损害都不明显。结论:芪连扶正胶囊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明显,具有增效减毒作用,是治疗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能显着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二、X-刀治疗肺部肿瘤34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刀治疗肺部肿瘤34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放疗机器人呼吸跟踪的体表呼吸运动建模及表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体内外呼吸运动相关性研究
        1.2.2 基于3D点云的三维体表建模
        1.2.3 胸腹部呼吸体模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3D点云的胸腹体表呼吸运动建模
    2.1 胸腹体表三维建模概述
    2.2 3D点云同步采集系统构建
        2.2.1 多相机同步
        2.2.2 坐标系标定
    2.3 胸腹体表动态三维建模
        2.3.1 点云去噪
        2.3.2 点云配准
        2.3.3 背景分割及点云平滑
        2.3.4 水密点云模型构建
        2.3.5 模型重建及模型体素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体素模型的呼吸运动表征及关联模型研究
    3.1 体素模型特征向量表征方法
        3.1.1 有效物理特征
        3.1.2 基于LLE降维的呼吸运动表征方法
    3.2 基于体素表征的呼吸运动关联模型
        3.2.1 体内外呼吸运动关联模型概述
        3.2.2 体内外呼吸运动时相分析及关联模型建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生体模设计与搭建
    4.1 体内外呼吸运动特征分析
    4.2 仿生体模的设计
        4.2.1 仿生体模的特征概述
        4.2.2 外形轮廓
        4.2.3 模拟肺
        4.2.4 模拟肿瘤
        4.2.5 运动控制
    4.3 仿生体模的搭建
        4.3.1 外形轮廓及模拟肺实现
        4.3.2 模拟肿瘤及其定位方法
        4.3.3 体模运动控制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环境准备
    5.2 仿生体模有效性验证
    5.3 胸腹体表建模精度验证
    5.4 基于体素模型的呼吸运动表征方法实验验证
        5.4.1 确定最佳降维维度
        5.4.2 呼吸运动表征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5.5 呼吸运动关联模型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脊柱转移瘤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脊柱转移瘤诊疗技术的发展与未来前景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成果
致谢

(3)基于双能透视成像方法的无标记肺部肿瘤运动跟踪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与成果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一章 双能X射线透视成像方法
    1.1 研究内容
        1.1.1 双能X射线透视成像原理
        1.1.2 成像设备及图像采集
        1.1.3 自动减影算法
    1.2 结果
        1.2.1 自动减影算法结果
        1.2.2 肿瘤可视度评价
    1.3 小结
第二章 肿瘤运动跟踪算法
    2.1 研究内容
        2.1.1 肿瘤运动跟踪算法概述
        2.1.2 自适应参考图像更新算法
        2.1.3 肿瘤匹配定位算法
        2.1.4 相似性测度
        2.1.4.1 归一化互相关
        2.1.4.2 梯度差值
        2.1.4.3 模式强度
        2.1.4.4 归一化互信息
        2.1.5 人工测量方式
    2.2 结果
        2.2.1 参考图像选择结果
        2.2.2 相似性测度选择
        2.2.3 肿瘤运动跟踪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双能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肺寡转移瘤行SBRT的疗效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剂量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肺寡转移瘤行SBRT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入组条件及排除标准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价标准
        2.4 随访及统计方法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病例特点
        3.2 近期疗效及放疗反应
        3.3 不同亚组生存情况分析结果
        3.4 对可能影响生存的因素进行多因素Cox分析
        3.5 对27例原发肺非小细胞肺癌肺寡转移患者的34个结节的近期疗效分析
        3.6 不良反应分析
        3.7 病例分享
        3.8 死亡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寡转移特点
        4.2 SBRT的技术特点及优势
        4.3 预后因素分析
        4.4 晨望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肺部肿瘤行SBRT后发生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剂量效应关系的研究
    前言
    5 一般资料和方法
        5.1 入组条件及排除标准
        5.2 观察指标
        5.3 SBRT技术
        5.4 随访
        5.5 统计分析方法
    6 放射性肺纤维化分析及结果
        6.1 病例特点
        6.2 局部肺组织CT值的改变与放射性肺纤维化
        6.3 NTCP与患侧肺MLD的关系
        6.4 肺纤维化相关因素分析
    7 讨论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奥沙利铂对胰腺癌Panc-1细胞系的放射增敏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奥沙利铂对胰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免疫组化测定奥沙利铂及放射线作用对胰腺癌Panc-1细胞株中survivin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个人简介及硕士期间情况
致谢

(6)三维静态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调强放射治疗的发展历史
    1.3 调强放射治疗系统组成及实现方法
        1.3.1 调强放射治疗的技术原理
        1.3.2 调强放射治疗系统的组成与实施过程
        1.3.3 MLC静态、动态调强放射治疗技术
    1.4 调强放射治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 本文内容安排
第2章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精确定位技术的研究
    2.1 体部精确定位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2.1.1 技术领域及研究背景
        2.1.2 存在的问题
        2.1.3 研究方案和创新设计
        2.1.4 材料与加工方法
        2.1.5 研究的特点与意义
    2.2 头颈部精确定位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2.2.1 技术领域和研究背景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临床应用
        2.2.4 改进与讨论
    2.3 CT模拟放射治疗系统的激光定位系统的研究
        2.3.1 技术背景
        2.3.2 CT模拟定位放射治疗系统的组成和治疗过程
        2.3.3 CT模拟定位放射治疗系统中的激光定位系统
        2.3.4 激光定位系统电路设计
        2.3.5 讨论
    2.4 PET/CT图像异机融合技术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4.1 问题的提出
        2.4.2 技术背景与研究意义
        2.4.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2.4.4 初步研究工作
    2.5 基于图像引导的动态跟踪精确定位技术研究
        2.5.1 问题的提出
        2.5.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2.5.4 动态跟踪系统组成及实施步骤
        2.5.5 讨论
第3章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及优化技术的研究
    3.1 研究背景
        3.1.1 IMRT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3.1.2 IMRT计划系统的关键技术
        3.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基于遗传算法的子野权重优化技术的研究
        3.2.1 遗传算法理论
        3.2.2 三维光子卷积剂量计算模型的建立
        3.2.3 遗传算法算例测试
        3.2.4 基于遗传算法的子野权重优化的实现
    3.3 系统开发环境
    3.4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3.5 系统评估方法与结果
第4章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实现方法和设备的研究
    4.1 手动多叶光栅的研制
        4.1.1 技术背景
        4.1.2 设计要求与方案
        4.1.3 多叶光栅系统总图与说明
        4.1.4 系统性能测量方法与结果
        4.1.5 讨论
    4.2 应用切片法制作三维静态调强器(铅挡块)的研究
        4.2.1 技术背景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可行性验证实验
        4.2.4 三维熔铅器设计
        4.2.5 讨论
第5章 静态调强放射治疗系统实验验证及测试设备研究
    5.1 新型剂量测量水箱的研制
        5.1.1 技术背景
        5.1.2 材料与方法
        5.1.3 设计图纸与改进
        5.1.4 讨论
    5.2 定位系统定位精度的实验验证
        5.2.1 实验目的
        5.2.2 测试方法
        5.2.3 实验工具和设备
        5.2.4 测试步骤
        5.2.5 测试结果
        5.2.6 讨论
    5.3 基于模体的剂量实验验证与评估
        5.3.1 技术背景
        5.3.2 实验目的
        5.3.3 实验用设备仪器
        5.3.4 验证内容与方法
        5.3.5 实验结果
        5.3.6 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致谢

(9)G3系列射波刀治疗特点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放射外科的发展概况
    2.1 引言
    2.2 放射外科的历史和进展
        2.2.1 放射外科的起源
        2.2.2 放射外科治疗颅外病变的回顾及进展
        2.2.3 图像引导的放射外科
    2.3 放射外科的技术特点与理论基础
        2.3.1 放射外科的技术特点
        2.3.2 放射外科治疗系统的主要构成
        2.3.3 放射外科的剂量学特点
        2.3.4 分次放射外科的生物学基础
    2.4 放射外科的临床适应症
    2.5 放射外科设备的进展
        2.5.1 利用γ射线的放射外科设备
        2.5.2 利用X 射线的放射外科设备
第3章 射波刀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1 引言
    3.2 射波刀的构成
    3.3 射波刀治疗特点
    3.4 射波刀治疗的工作流程
    3.5 射波刀的追踪方式及原理
        3.5.1 颅骨追踪(6-D skull)
        3.5.2 金标追踪(Fiducial tracking)
        3.5.3 脊柱追踪(X-spinal)
        3.5.4 肺部肿瘤追踪(X-sight lung )
    3.6 同步呼吸追踪技术(Synchrony)
        3.6.1 概述
        3.6.2 相关模型
        3.6.3 肿瘤运动的预测
第4章 射波刀治疗精度的初步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的材料,设备和原理
        4.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2 测量的分析原理
    4.3 射波刀靶区定位精度的研究
        4.3.1 扫描层厚对治疗精度的影响
        4.3.2 金标数目与靶区定位精度的关系
        4.3.3 自动补偿精度的研究
    4.4 射波刀剂量学的初步研究
        4.4.1 引言
        4.4.2 EBT2 胶片刻度
        4.4.3 非等中心照射技术治疗精确性的研究
        4.4.4 同步呼吸追踪的研究
        4.4.5 总结
    4.5 美国迈阿密射波刀中心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4.5.1 治疗方法的介绍
        4.5.2 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
        4.5.3 治疗方法的可行性的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芪连扶正胶囊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一般临床资料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和方法
        4.1 治疗前后肿瘤病灶变化
        4.2 症状变化情况
        4.3 生活质量评定
        4.4 毒副反应
        4.5 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
        4.6 肿瘤标志物变化
    5 疗效评定
        5.1 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
        5.2 症状变化情况疗效判定标准
        5.3 生活质量评定
        5.4 毒副反应评定
        5.5 注意事项
    6 统计学方法
    7 结果
        7.1 治疗前后肿瘤病灶变化
        7.2 症状变化情况
        7.3 生活质量评定
        7.4 毒副反应
        7.5 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
        7.6 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CEA、CA125的变化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肺癌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有关肺癌的记载
        1.2 中医对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益气健脾化痰散结法治疗肺癌的立论依据
        2.1 从肺脾关系方面论证肺癌可从脾胃论治
        2.2 脾气亏虚与痰瘀互结贯穿肺癌发病始终
    3 现代医学对肺癌病因的认识及当前晚期肺癌的综合治疗
        3.1 肺癌病因的认识
        3.2 当前晚期肺癌的综合治疗
    4 芪连扶正胶囊方药探讨
        4.1 药物相关说明
        4.2 药物组成及配伍
        4.3 方药分析
        4.4 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5 疗效分析
        5.1 治疗前后肿瘤病灶变化
        5.2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缓解情况
        5.3 生活质量评定
        5.4 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
        5.5 治疗前后CEA及CA125改善情况
        5.6 毒副反应出现情况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中文详细摘要

四、X-刀治疗肺部肿瘤34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放疗机器人呼吸跟踪的体表呼吸运动建模及表征方法研究[D]. 后鹏程. 苏州大学, 2020(02)
  • [2]脊柱转移瘤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D]. 刘国庆. 郑州大学, 2020(02)
  • [3]基于双能透视成像方法的无标记肺部肿瘤运动跟踪算法研究[D]. 贺树萌.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6)
  • [4]肺寡转移瘤行SBRT的疗效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剂量效应的研究[D]. 李智军. 武汉大学, 2018(06)
  • [5]奥沙利铂对胰腺癌Panc-1细胞系的放射增敏作用[D]. 王卫华. 郑州大学, 2012(09)
  • [6]三维静态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研究[D]. 陈超敏. 第一军医大学, 2007(06)
  • [7]X-刀治疗肺部肿瘤34例结果分析[J]. 顾松,彭勇,邹颖,陈红雷.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0(04)
  • [8]以肠道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47例临床分析[J]. 彭秋平,冯青青,柯传庆,刘红梅,孙曙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S1)
  • [9]G3系列射波刀治疗特点的初步研究[D]. 孙磊. 清华大学, 2010(02)
  • [10]芪连扶正胶囊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D]. 李慧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X刀治疗肺肿瘤34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