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网络控制系统

广播网络控制系统

一、广播网络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蓉[1](2021)在《关于应急广播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应急广播在实际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使应急广播能够在实际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当前我国先进的网络技术,加强对应急广播网络管理的维护以及优化程度,并且要加大对应急广播网络管理的维护力度,引进我国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来开展日常工作,从而使应急广播网络管理系统能够在实际中提高应急广播网络的运行效果。

谢琼[2](2020)在《调频广播覆盖区收测方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调频广播网络具有发送调频信息的基本功能,保证特定覆盖区域的广播用户能够接收清晰与完整的调频广播信号。因此,作为广播电台的相关负责人员,技术人员对于调频广播系统必须运用科学方法来划分信号收测的覆盖区域,通过实施科学的覆盖区域划分做法来保证广播信号质量。在此基础上,技术人员针对调频广播的各个系统覆盖区需要明确广播信号的具体收测技术手段与方法。

白牧伦[3](2019)在《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文中提出电视机在连接互联网之后,可以用来上网看视频和浏览网页等。这种先进的技术代表了我国网络电视产业的发展,但是从根本来看,广播网络电视的播出存在着一些弊端。为整体优化我国广播网络电视的播出质量,不断推动广播网络电视的发展,应该运用科学的维护管理,不断提升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整体水平。

黄志明[4](2019)在《浅析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文中研究指明电视拥有高效、实用、方便的特点,被人们广泛应用,目前广播网络电视是相关联的电视和互联网,电视能够连接网络,而且电视的收视内容不只是局限在数字频道,能够通过网页浏览,网上观看视频。虽然网络电视产业拥有迅猛的发展,然而仍需解决许多内在问题,怎样确保安全播放广播网络电视,在安全的基础上使有关效率与各项性能提升,有效管理与维护有关技术。本文着手于安全播出广播网络电视的特点进行探讨,阐述了安全播出广播网络电视的内容,研究分析了播出广播网络电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维护管理播出广播网络电视技术的有效策略,以供相关业界人士参考。

龙燕鸣[5](2019)在《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机在连接互联网之后,可以用来上网看视频和浏览网页等。这种先进的技术代表了我国网络电视产业的发展,但是从根本来看,广播网络电视的播出存在着一些弊端。如何加强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成为了行业人士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不影响各项性能和相关效率的前提下安全播出,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内容。

窦祖芳[6](2019)在《高铁两跳接入系统中数据传输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铁路已成为全世界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列车速度的逐渐提升和小型手持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为保证列车内乘客良好的通信体验,高速发展的铁路网络对高铁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论文考虑高铁两跳无线宽带接入系统,通过在列车顶部架设天线,车载天线与轨边射频天线单元(Radio Antenna Unit,RAU)进行第一跳的通信(“轨边天线-车载天线”链路),然后将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后,通过分布于车厢内部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与车厢内的用户终端完成第二跳的通信(“车载天线-车内用户”链路)。现有研究成果大多考虑高铁两跳系统下网络层的相关性能,有关链路层性能的研究较少。而链路层主要负责将当前网络层的数据可靠的传输到目标网络层,故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对系统性能是最基本,最不可忽视的部分。本论文从高铁两跳系统链路层的数据传输着手,在“轨边天线-车载天线”链路中,分别考虑列车频繁地越区切换、多天线技术、列车的高速移动及通信环境的复杂多变等三个因素对数据传输性能的影响;在“车载天线-车内用户”链路,针对链路内缺少路由设备的特点,分别考虑树形、网状广播网络下数据广播性能的特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针对列车的频繁越区切换,设计提出改进的数据传输机制,实现在不增加设备和开销的前提下,提高系统切换性能。在“轨边天线-车载天线”链路中,分析现有数据传输策略在列车频繁切换情形下的不足,即网络层通信开始时链路层经过一段通信准备时间后开始正常通信,称为链路层的通信后延问题。为确保通信的连续,设计提出一种基于列车频繁越区切换的数据传输机制,当前服务RAU在切换开始时传输数据包至目标RAU,确保目标RAU进入系统后立即开始通信,旨在消除链路层通信后延问题。同时,将业务量到达,数据传输等因素参数化,通过建立损失制GeomG1排队模型对改进机制性能进行定量分析,验证提出机制的有效性。其次,通过重构Goem/Goem/c/c排队模型,对基于多天线技术对数据传输性能进行定量研究。在“地面天线-车载天线”链路中,引入多天线技术,通过重构Geom/Geom/c/c消失模型对多信道数据传输机制的性能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系统损失率,平均队长,时延,吞吐量等性能指标的解析式。同时,通过讨论多天线技术对高铁通信性能的影响规律,为提高高铁通信质量给出理论支撑,为更高无线技术的设计,规划和优化提供参考。再次,针对列车的高速移动及通信环境的复杂多变,引入选择重传-自动请求重传-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Selective-Repeat Automatic-Repeat-reQuest AdaptiveModulation Coding,SR-ARQ-AMC),旨在提高信道利用率同时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在“地面天线-车载天线”链路中,根据列车的高速移动及通信环境的复杂多变,得到高铁信道的非平稳特性,即高铁通信条件随着时间快速变化。为提高信道利用率同时保证可靠传输,在高铁通信系统中引入SR-ARQ-AMC技术,实现根据信道信噪比动态的调整组桢速率。同时,通过建立带计时器的Geom/G/1/M排队模型对SR-ARQ-AMC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系统丢包率的解析式,并通过数值分析对系统提出优化建议。然后,针对车厢内缺少路由设备的特点,首次将ARQ技术引入树形广播链路,设计提出五种数据可靠广播协议旨在实现绿色通信。在“车载天线-车内用户”链路中,针对链路中缺少路由设备的特点(所有信息通过广播链路传输)和乘客手持终端的能量有限性,基于数据广播的统计可靠性,在树形广播网络中,研究提出五种数据广播协议(ARN,SW-E2E-ARQ,SW-HBH-ARQ,SW-HBH-oiARQ,SW-HBH-ieARQ)。同时从理论上解决了树形广播网络中最大重传次数,最小系统能耗,系统时延的定量分析,然后对五种协议进行了数值比较并对实际系统的设计提出协议选择方案。最后,引入协同通信技术,首次实现网状(Mesh)广播网络结构,设计提出四种数据协同广播协议,以最小化Mesh广播网络的能耗。在“车载天线-车内用户”链路中,考虑到无线电波在接受端的广播特性,为进一步降低系统能耗,引入协同通信技术,将树形广播网络结构推广到Mesh广播网络结构,研究提出四种数据广播协议(SW-HBH-CARQ,SW-HBH-oiCARQ,SW-HBH-ieCARQ,SW-HBH-oieCARQ)。同时在更广义的Mesh广播网络下给出了四种协议的最大重传次数,最小能耗和系统时延等性能的解析式,然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协同广播协议的优势。

章正权[7](2019)在《宽带无线网络非正交多址接入关键技术研究与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无线通信已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移动互联网和万物互联网需求对第五代(5G)和未来第六代(6G)宽带无线移动网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5G和未来6G从传统的以人为中心向面向人-机-物三元网络发展,并且提供超级的网络性能。首先,诸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60度视频、超高清视频、全息影像、全感数字现实(DR)等超高品质巨流量的新兴宽带多媒体业务要求无线网络实现10 Gbps到多Tbps数据传输;其次,海量的机器类终端要求无线网络支持巨连接并实现巨址通信;再次,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和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应用要求无线网络实现超高可靠低时延迟通信。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技术利用功率域这个新的资源维度通过叠加编码实现多用户叠加传输从而获得更多自由度(DoF),具有高频谱效率、低时延和支持巨连接等优点,是5G和未来6G的重要技术之一。本论文面向5G和未来6G,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为目的,围绕NOMA技术展开研究,重点研究了非理想信道状态信息(CSI)和串行干扰消除(SIC)条件下行NOMA传输与性能分析、基于D2D通信的下行全双工用户协作NOMA系统与性能分析、全双工双向NOMA中继网络与性能分析、基于NOMA大规模异构多播广播单频网(MBSFN)和大规模毫米波NOMA多速率多播广播网络及其建模与性能分析。首先,从用户的角度分析了非理想信道估计和SIC条件下下行NOMA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排序前用户的遍历容量和中断概率的闭合表达式,揭示了信道估计误差和SIC错误对NOMA性能的影响。针对统计CSI条件下行NOMA系统,研究了一种概率性NOMA传输方案来改善具有较小平均链路质量的NOMA用户性能,得到了遍历容量和中断概率的闭合表达式。从用户合作的角度重新思考NOMA传输,研究了一种非理想信道估计和SIC条件下基于收益分成的下行NOMA系统和动态功率分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收益分成的NOMA方案可以使用户根据协商的分成比例共享NOMA传输带来的收益。其次,针对下行NOMA系统中NOMA弱用户性能差问题,利用具有良好信道条件的NOMA强用户通过SIC译码可以获得NOMA弱用户信息这个特点,将全双工通信和设备到设备(D2D)通信引入到下行NOMA系统,研究了一种下行基于D2D通信的全双工用户协作NOMA方案,推导了 NOMA弱用户的中断概率的解析表达式。该方案利用工作于全双工模式的NOMA强用户作为用户中继,协助NOMA弱用户传输数据。考虑全双工通信遭受残余自干扰而存在性能权衡,研究了一种下行自适应多址接入方案,实现全双工用户协作NOMA、NOMA和正交多址接入(OMA)之间的动态切换,推导了 NOMA弱用户的中断概率的解析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全双工用户协作NOMA可以改善NOMA弱用户的中断性能,而自适应多址接入方案可以进一步改善NOMA弱用户的中断性能。再次,针对全双工NOMA中继网络,分析了由两节点一中继组成的具有满自由度的全双工双向NOMA中继的性能,得到了采用放大转发和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PNC)和模拟网络编码(ANC)译码转发的中断概率和平均速率的近似闭合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当残余自干扰低于一定的阈值时,全双工双向NOMA中继可以实现比全双工OMA中继网络更好的平均速率和中断概率。接着,针对NOMA改善多播广播单频网(MBSFN)性能,首先考虑混合多MBMS场景,利用MBMS用户组之间的信道差异,研究了基于NOMA多业务多播广播方案,使用随机几何对基于NOMA大规模异构多业务MBSFN网络进行建模和性能分析,得到了单小区和多小区模式条件下覆盖概率和多播广播吞吐量的解析表达式。进一步地,考虑可扩展MBMS,利用MBMS用户组内用户之间的信道差异,研究了一种基于NOMA多速率多播广播方案,使用随机几何对基于NOMA大规模异构多速率MBSFN网络进行建模和性能分析,得到了采用单小区和多小区传输模式的覆盖概率和多播广播吞吐量的解析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NOMA多业务多播广播和基于NOMA多速率多播广播较基于OMA多播广播改善了 MBSFN的性能。最后,针对NOMA改善超高品质巨流量的可扩展MBMS传输性能,研究了一种毫米波NOMA多速率多播广播,使用随机几何对大规模毫米波NOMA多速率多播广播单频网络进行建模和性能分析,得到了覆盖概率和多播广播吞吐量的解析表达式。进一步地,考虑大规模异构毫米波网络,利用宏基站协作毫米波基站传输可扩展MBMS的基础数据层,研究了一种毫米波协作NOMA多速率多播广播,使用随机几何对大规模毫米波协作NOMA多速率多播广播异构网络进行建模和性能分析,得到了覆盖概率和多播广播吞吐量的解析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毫米波NOMA多播广播和毫米波协作NOMA波多播广播较毫米波OMA多播广播可以实现更高的多播广播吞吐量;毫米波协作NOMA波多播广播较毫米波NOMA多播广播进一步提高了可扩展MBMS基础数据层的译码成功率并实现了更好的覆盖性能和更高的吞吐量。

林庆锋[8](2019)在《加强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对于电视节目也逐渐从传统电视向广播网络电视发展。然而,也伴随着系列问题。文章首先对广播电视播出进行了概述,分析其技术维护管理有关工作特性,从而探究维护管理对策。

白卫岗[9](2018)在《水声通信网络组网协议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水声通信网络以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吸引着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目光。水声信道传播时延长、误码率高极易导致链路中断等问题给水声通信网络组网协议设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提供高效的水下信息传输与共享服务,本文深入研究了水声通信网络组网协议中的MAC和路由协议,提出了适用于传播时延长背景下的MAC层链路调度方法和链路可靠性差条件下的路由协议,达到了提高信道利用率、降低多路径时延差和提高转发效率的目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水声通信网络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参考价值。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为了降低传播时延长对网络吞吐量的影响,建立了关联矩阵链路调度模型,提出了最小时帧周期MAC层链路调度算法。关联矩阵调度模型不仅能够简洁有效的描述链路间潜在冲突关系,而且在无冲突调度中能够忽略调度优先级对网络性能的限制。最小时帧周期MAC层链路调度算法获得的网络吞吐量接近于最优链路调度。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吞吐量,提出了联合关联矩阵和功率控制的MAC层链路调度算法,增强了部分接收节点的抗干扰能力以提高信道利用率。仿真研究表明,相对于当前主流的MAC层链路调度算法,本文提出的两种MAC层链路调度算法在网络吞吐量和平均端到端时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2)系统性地研究了线性水声通信网络的吞吐量。理论证明了可变干扰距离与通信距离比场景下单向流单播、双向流单播、多源单向流单播和单源广播场景下线性水声通信网络的吞吐量上界,并且给出了单向流单播和双向流单播场景下实现最大吞吐量的时隙调度方法。上述多种流量场景下的网络吞吐量研究能够为线性水声通信网络的多样化应用场景提供理论支持,可变干扰距离与通信距离比场景下的网络吞吐量研究能够支持具有不同接收处理能力的水声通信网络。(3)针对多路径干扰和时延差过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最小时延差多路径路由协议。该协议从垂直平分线的特性出发构建了三条节点不相交的独立路径,且每一跳的三条路径之间具有一定传播时延差。基于TDMA的无干扰多路径链路调度利用了每一跳路径之间的传播时延差完成三条路径的并行无干扰传输。仿真研究表明最小时延差多路径路由不仅在网络吞吐量和平均端到端时延性能方面优于由改进的M-Dijkstra算法输出的多路径路由,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多路径之间的时延差。(4)针对链路可靠性差降低转发效率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提高路径多样性的转发候补集选择模型,该模型既关注了水声信道衰落对数据包成功接收的影响同时考虑了转发节点位置分布对路径连通性的影响。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两种提高转发效率的机会路由协议。仿真研究验证了提高路径多样性的转发候补集选择模型的有效性,也表明本文提出的两种机会路由协议相对于当前主流的机会路由协议在数据包交付概率和节点平均能量消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冯浩[10](2018)在《基于用户预存的无线网络下缓存与传输研究》文中指出多媒体内容的高效传播将是解决海量数据挑战的关键途径之一。不同于语音业务,多媒体内容具备独特的分集特性,即大部分请求集中于少数热点内容。同时,请求大部分异步到达。而另一方面,移动边缘存储能力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为构建异步请求下多媒体内容的高效传播,本文利用内容分集特性和用户缓存空间,立足于以下三个关键技术进行研究:a)请求到达前,通过广播推送与用户预缓存,从而一次推送传输预先满足已缓存热点内容的未来所有异步请求;b)请求到达时,通过高效多播传输与用户预缓冲,以进一步利用热点内容邻近请求间的多播机会;c)用户相邻时,通过设备到设备(D2D,Device-to-Device)通信与用户协作缓存,以进一步利用邻近用户缓存分集形成的D2D分流机会。采用层层递进思路,本论文选取了基于内容推送的广播与蜂窝融合网络、基于用户预存与高效多播的视频点播业务、基于D2D分流与基站多播的视频点播业务三个场景,从缓存分配优化与传输机制设计两方面进行研究,为基于用户预存的无线网络下缓存与传输设计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指导意义。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如下:·有限用户缓存的广播与蜂窝融合网络下的网络容量分析、广播推送与用户缓存策略优化:针对当前异步请求下热点内容冗余传输现状,构建了基于内容推送和有限用户缓存的广播与蜂窝融合网络。其中,广播网络广播推送热点内容并预存于有限缓存空间的用户终端中。相比基于缓存空间无限假设的融合网络相关研究,本文率先量化了有限用户缓存且缓存空间一般分布下的融合网络容量,考虑场景更为实际且结论更为普遍。根据广播推送能力与用户缓存能力的不同关系,系统可进一步划分为不同工作区域,用以揭示网络容量提升的限制因素。针对推送与缓存策略,从用户与网络角度选取不同性能指标优化,并推导得出相同分流性能需求。依据不同负载和区域,对应的分流性能优化问题可求解得到不同的推送与缓存策略。其中,传统的按照流行度从高到低排序推送与缓存的策略仅在低负载下的缓存受限区域内最优。相关分析为有限用户缓存的融合网络下网络容量提升与推送缓存策略设计提供了指导意义。·按需服务与周期轮播方式下视频点播业务缓存分配与传输机制设计:为进一步利用热点视频请求到达邻近时刻间的多播机会,基于高效多播传输与用户预缓冲,分别探究了按需服务和周期轮播方式下缓存分配与传输机制的联合优化设计。除了用户完整访问模式外,还率先考虑部分访问模式下最优缓存与传输设计,完善补充了相关研究。在按需服务方式下,服务器根据用户实时请求按需服务,联合优化了缓存分配与传输机制,以最小化零时延等待下的平均带宽开销。提出了基于用户预存的流合并机制并证明其最优性,率先推导了泊松请求和用户预存下视频点播业务的最小带宽消耗。不同访问模式下的缓存分配问题可证为凸优化问题或部分背包问题,均可获得闭式最优解。接着,针对周期轮播方式,在总带宽约束下,联合优化带宽分配、缓存分配与周期轮播机制,以最小化用户平均等待时长。按需服务与周期轮播方式下相关分析也分别揭示了为满足一定用户请求速率和等待时延约束下所需带宽与缓存资源的置换关系。·基于自适应多播的视频点播业务下缓存分配与传输机制设计:为利用无线环境下异质用户信道差异性,率先将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与流合并机制相结合,提出基于用户预存的自适应多播流合并传输机制。并根据收益更新定理,推导出在给定缓存分配方案和用户请求速率下所提机制的单视频带宽消耗。最小化总带宽消耗下的缓存分配问题证为凸优化问题。研究表明在极低用户负载下,传输机制退化为单播服务,对应缓存分配为完整缓存最流行内容;在高负载下,所提机制逐步退化成广播传输,自适应多播增益消失,最优缓存分配可通过注水算法求解;在极高用户负载下,传输机制退化为周期轮播,对应带宽消耗为固定值。相比现有策略,所提方案充分利用异质用户异步请求间内容分集,带宽消耗显着降低。·D2D通信与基站多播下视频点播业务缓存分配与传输机制设计:为进一步利用邻近用户潜在的D2D分流机会,提出了基于D2D分流和基站多播的视频传输机制。其中,发起内容请求的用户能从本地缓存、容忍时间内相遇的其它用户带外D2D传输和基站多播三种方式获取所请求内容部分。通过合理设计用户协作缓存和基站多播传输机制,以最小化基站传输负载。缓存分配问题可建模为凸约束下的可分凹函数最小化问题,其全局最优解基于凸包络和分支定界方法,复杂度极高。为降低复杂度,采用凸凹过程获取驻点。相比异步请求下现有的孤立考虑视频多播传输与D2D分流的缓存分配设计而言,所提策略同时利用邻近用户的D2D分流机会和同一内容邻近请求时刻间的多播机会,性能提升显着。

二、广播网络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播网络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应急广播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应急广播网络管理系统建立的背景研究
2 应急广播网络管理系统的特征分析
3 应急广播网络管理系统的构成分析
    3.1 播控部分
    3.2 传输部分
    3.3 接收部分
4 结语

(2)调频广播覆盖区收测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频广播网络系统的基本技术指标
2 调频广播覆盖区的具体收测技术方法
    2.1 布置收测点以及选用专门测量设备
    2.2 合理控制调频广播接收天线的位置与高度
    2.3 划定调频广播的覆盖区
3 调频广播覆盖区的系统优化与改进措施
    3.1 保证调频广播传输信号的精准性
    3.2 引进信息化的广播传输技术手段
    3.3 全面实施调频广播网络的防雷技术处理
    3.4 健全调频广播信号传输中的应急响应机制
4 结语

(3)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的必要性
    1.1 节目内容多,播出时间长
    1.2 特定节目多,播出技术高
    1.3 控制系统多,传输系统广
    1.4 网络化明显,智能化突出
2.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的对策
    2.1 构建科学完善的维护管理技术制度
    2.2 全面优化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2.3 广播网络电视播出系统的维护

(4)浅析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全播出广播网络电视的特点
    (一)很强的政治性与影响力
    (二)实时播出并不能挽回
    (三)环境、设备与环节多并复杂
    (四)时刻位于对敌斗争的前沿
二、安全播出广播网络电视包含的内容
三、播出广播网络电视的问题
    (一)运行广播网络卫星存在故障
    (二)困难的有线网络管理
    (三)被降低的网络安全性
四、维护管理播出广播网络电视技术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二)对技术和设备加强管理
    (三)对有关从业人员加大培养力度
五、结束语

(5)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简述
2 广播网络电视播出存在的弊端
    2.1 广播网络卫星运行故障
    2.2 有线网络的管理困难
    2.3 网络安全系数较低
    2.4 信息传播领域狭窄
3 广播网络电视播出技术的管理维护策略
    3.1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3.2 加强对设备和技术的管理力度
    3.3 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
    3.4 维护广播电视播出系统
    3.5 熟练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
4 结束语

(6)高铁两跳接入系统中数据传输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高铁无线通信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高铁两跳无线接入系统及研究现状
        1.2.1 高铁通信中的主要问题
        1.2.2 高铁两跳无线宽带接入系统
        1.2.3 高铁两跳接入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高铁两跳接入系统中的排队分析
    1.4 关键技术与方法
        1.4.1 离散时间排队
        1.4.2 Markov链
        1.4.3 高维markov链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基于越区切换的数据传输机制的改进及验证
    2.1 引言
    2.2 基于列车越区切换的数据传输机制的设计
        2.2.1 现有数据传输机制及不足
        2.2.2 基于越区切换的数据传输机制的改进
    2.3 改进数据传输机制的建模分析及验证
        2.3.1 改进传输机制的排队建模分析
        2.3.2 现有传输机制的排队建模分析
        2.3.3 改进传输机制的数值验证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多天线技术的数据传输机制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经典Geom/Geom/c/c模型及校正
        3.2.1 有延迟入口的经典Geom/Geom/c/c模型及校正
        3.2.2 有直接入口的经典Geom/Geom/c/c模型及校正
        3.2.3 两种经典Geom/Geom/c/c模型的数值检验
    3.3 经典Geom/Geom/c/c模型的重构
        3.3.1 有延迟入口的Geom/Geom/c/c模型的重构
        3.3.2 有直接入口的Geom/Geom/c/c模型的重构
        3.3.3 两类重构Geom/Geom/c/c模型的数值验证
    3.4 基于多天线技术的数据传输建模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高铁环境下SR-ARQ-AMC数据传输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高铁信道的非平稳特性
    4.3 高铁SR-ARQ-AMC系统
        4.3.1 SR-ARQ技术简述
        4.3.2 高铁SR-ARQ-AMC技术简述
    4.4 高铁SR-ARQ-AMC系统排队分析
    4.5 高铁SR-ARQ-AMC系统的数值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树形网络下数据广播协议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列车内部网络的假设
    5.3 系统可靠性及系统能耗
        5.3.1 系统可靠性的定义
        5.3.2 系统能耗的定义
    5.4 基于统计可靠性的数据广播协议及性能分析
        5.4.1 ARN协议及性能分析
        5.4.2 SW-E2E-ARQ协议及性能分析
        5.4.3 SW-HBH-ARQ协议及性能分析
        5.4.4 SW-HBH-oiARQ协议及性能分析
        5.4.5 SW-HBH-ieARQ协议及性能分析
    5.5 五种可靠广播协议的数值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Mesh网络下协同广播协议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SW-HBH-CARQ数据广播协议及性能分析
        6.2.1 SW-HBH-CARQ数据广播协议
        6.2.2 SW-HBH-CARQ协议的性能分析
    6.3 SW-HBH-0iCARQ广播协议及性能分析
        6.3.1 SW-HBH-0iCARQ广播协议
        6.3.2 SW-HBH-0iCARQ协议的性能分析
    6.4 SW-HBH-ieCARQ广播协议及性能分析
    6.5 SW-HBH-oieCARQ广播协议及性能分析
        6.5.1 SW-HBH-oieCARQ广播协议
        6.5.2 SW-HBH-oieCARQ协议的性能分析
    6.6 四种协同广播协议的数值分析
    6.7 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 本文总结
    二、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获奖

(7)宽带无线网络非正交多址接入关键技术研究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系统研究现状
        1.2.1 NOMA传输与性能研究现状
        1.2.2 协作NOMA系统研究现状
        1.2.3 基于NOMA多播广播网络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贡献以及论文内容组织
第2章 非理想信道状态信息(CSI)和串行干扰消除(SIC)条件下行NOMA传输与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非理想信道估计和SIC条件下行NOMA系统与性能分析
        2.2.1 非理想信道估计和SIC条件下行NOMA系统模型
        2.2.2 非理想信道估计和SIC条件下行NOMA系统性能分析
        2.2.3 数值结果与仿真
    2.3 统计CSI条件下行概率性NOMA传输与性能分析
        2.3.1 下行概率性NOMA传输系统模型
        2.3.2 下行概率性NOMA传输性能分析
        2.3.3 数值结果与仿真
    2.4 非理想信道估计和SIC条件下基于收益分成的下行NOMA系统
        2.4.1 基于收益分成的下行NOMA系统模型
        2.4.2 基于收益分成的动态NOMA功率分配方案和算法
        2.4.3 仿真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D2D通信的下行全双工用户协作NOMA系统与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下行全双工用户协作NOMA系统与性能分析
        3.2.1 下行全双工用户协作NOMA系统模型
        3.2.2 下行全双工用户协作NOMA系统中断概率
    3.3 下行自适应多址接入系统与性能分析
        3.3.1 下行自适应多址接入系统描述
        3.3.2 下行自适应多址接入系统中断概率
    3.4 数值结果与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双工双向NOMA中继网络与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全双工双向NOMA中继网络模型
    4.3 全双工双向NOMA中继网络性能分析
        4.3.1 基于放大转发全双工双向NOMA中继网络的平均速率和中断概率
        4.3.2 基于译码转发全双工双向NOMA中继网络的平均速率和中断概率
    4.4 数值结果与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NOMA大规模异构多播广播单频网络及其建模与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基于NOMA大规模异构多业务多播广播单频网络
        5.2.1 基于NOMA大规模异构多业务多播广播单频网络模型
        5.2.2 基于NOMA大规模异构多业务多播广播单频网络性能分析
    5.3 基于NOMA大规模异构多速率多播广播单频网络
        5.3.1 基于NOMA大规模异构多速率多播广播单频网络模型
        5.3.2 基于NOMA大规模异构多速率多播广播单频网络性能分析
    5.4 数值结果与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规模毫米波NOMA多速率多播广播网络及其建模与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大规模毫米波NOMA多速率多播广播单频网络
        6.2.1 大规模毫米波NOMA多速率多播广播单频网络模型
        6.2.2 大规模毫米波NOMA多速率多播广播单频网络性能分析
    6.3 大规模毫米波协作NOMA多速率多播广播异构网络
        6.3.1 大规模毫米波协作NOMA多速率多播广播异构网络模型
        6.3.2 大规模毫米波协作NOMA多速率多播广播异构网络性能分析
    6.4 数值结果与仿真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加强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概述
2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特性
    2.1 广播电视节目种类繁多, 而且播出的时间加长
    2.2 特定节目的及时运作
    2.3 类型复杂, 节目较多
    2.4 逐渐网络化和智能化
3 加强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技术维护管理制度
    3.2 强化所有技术人员的培训
    3.3 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维护
    3.4 熟练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
    3.5 深入了解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
4 结语

(9)水声通信网络组网协议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水声通信网络发展与应用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3 水声通信网络的应用
    1.3 水声通信网络MAC和路由协议研究现状
        1.3.1 MAC协议研究现状
        1.3.2 路由协议研究现状
    1.4 关键科学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水声通信网络基本架构
    2.1 水声通信网络体系结构
        2.1.1 拓扑体系结构
        2.1.2 分层协议体系结构
    2.2 水声通信信道特性
    2.3 水声通信网络节点
    2.4 水声通信网络的时间同步与定位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最小时帧周期MAC层链路调度
    3.1 引言
    3.2 关联矩阵调度模型
        3.2.1 冲突模型
        3.2.2 基于关联矩阵的冲突描述
        3.2.3 基于关联矩阵的无冲突调度原理
    3.3 MAC层链路调度算法
        3.3.1 最小时帧周期MAC层链路调度算法
        3.3.2 最优MAC层链路调度方法
    3.4 联合关联矩阵和功率控制的链路调度
        3.4.1 功率控制的基本思想
        3.4.2 联合关联矩阵和功率控制的MAC层链路调度算法
    3.5 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性网络吞吐量最大化的时隙调度
    4.1 引言
    4.2 时隙调度模型
    4.3 任意单播网络吞吐量上界
        4.3.1 单冲突域任意单播网络吞吐量上界
        4.3.2 单冲突域多播网络吞吐量上界
    4.4 单向流线性单播网络吞吐量分析与时隙调度
        4.4.1 单向流线性单播网络吞吐量上界
        4.4.2 单向流线性单播网络吞吐量最大化时隙调度方法
        4.4.3 单向流线性单播网络时隙调度搜索算法
        4.4.4 拓扑实例与时隙调度
    4.5 双向流线性单播网络吞吐量分析与时隙调度
        4.5.1 双向流线性单播网络吞吐量上界
        4.5.2 双向流线性单播网络吞吐量最大化时隙调度方法
        4.5.3 实例拓扑与时隙调度
    4.6 多源单播单向流线性网络吞吐量分析
        4.6.1 多源单播单向流线性网络吞吐量上界
        4.6.2 实例拓扑和时隙调度
    4.7 线性广播网络吞吐量分析
        4.7.1 线性广播网络吞吐量上界
        4.7.2 实例拓扑与时隙调度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最小时延差多路径路由协议
    5.1 引言
    5.2 调度时延
    5.3 改进的M-Dijkstra算法
    5.4 最小时延差多路径路由协议
    5.5 基于垂直平分线特性的多路径选择
        5.5.1 基于垂直平分线特性构造链路传播时延差
        5.5.2 随机拓扑场景下多路径选择方法
    5.6 基于TDMA的并行多路径链路调度
    5.7 仿真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高转发效率的机会路由协议
    6.1 引言
    6.2 转发候补集选择模型
        6.2.1 EPA模型
        6.2.2 候补节点位置分布对数据转发的影响
        6.2.3 提高路径多样性的转发候补集选择模型-EEPA
    6.3 提高转发效率的机会路由协议
    6.4 转发候补集选择算法
        6.4.1 基于2 跳邻居信息的转发候补集选择算法-PICS
        6.4.2 基于1 跳邻居信息的转发候补集选择算法-PRCS
    6.5 转发候补集协商机制
        6.5.1 基于定时器的协商机制-PICS
        6.5.2 基于ACK的协商机制-PRCS
    6.6 仿真分析
        6.6.1 转发候补集范围和链路相关性因子的影响
        6.6.2 静态随机网络中的网络性能
        6.6.3 节点移动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基于用户预存的无线网络下缓存与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海量信息传输挑战
        1.1.2 多媒体内容分集特性
        1.1.3 网络中丰富的缓存资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线缓存网络研究综述
        1.2.2 基于用户预存的广播与蜂窝融合网络缓存与传输相关研究
        1.2.3 基于用户预存的视频点播业务缓存与传输相关研究
    1.3 论文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有限用户缓存的广播与蜂窝融合网络性能分析与优化
    2.1 引言
    2.2 系统模型
        2.2.1 内容模块
        2.2.2 网络模块
        2.2.3 用户模块
    2.3 缓存空间相等分布情形下的网络容量分析
        2.3.1 分流概率分析
        2.3.2 网络容量分析
        2.3.3 不同工作区域
    2.4 缓存空间相等分布情形下推送与缓存策略优化
        2.4.1 性能评价指标
        2.4.2 推送与缓存策略优化
    2.5 缓存空间任意分布下性能分析与优化
        2.5.1 网络容量分析
        2.5.2 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用户与系统区域
        2.5.3 推送与缓存策略优化
    2.6 仿真结果与分析
        2.6.1 缓存空间相等情形下的网络容量
        2.6.2 缓存空间相等情形下的推送与缓存策略
        2.6.3 用户缓存空间任意分布情形
    2.7 小结
第三章 按需服务与周期轮播方式下视频点播业务缓存与传输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服务器模块
        3.2.2 网络模块
        3.2.3 用户模块
    3.3 按需服务方式下缓存与传输设计
        3.3.1 完整访问模式
        3.3.2 随机结束访问模式
        3.3.3 固定时长访问模式
        3.3.4 极值情形分析
    3.4 周期轮播方式下缓存与传输设计
        3.4.1 完整访问模式
        3.4.2 随机结束访问模式
        3.4.3 下载访问模式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1 按需服务方式
        3.5.2 周期轮播方式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多播的视频点播业务下缓存与传输设计
    4.1 前言
    4.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4.2.1 系统模型
        4.2.2 问题建模
    4.3 缓存分配与传输机制设计
        4.3.1 基于用户预存的自适应多播流合并传输机制
        4.3.2 缓存分配优化
        4.3.3 极值分析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总结
第五章 D2D通信与基站多播下视频点播业务缓存与传输设计
    5.1 前言
    5.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5.2.1 系统模型
        5.2.2 问题建模
    5.3 缓存分配与传输机制设计
        5.3.1 传输机制设计
        5.3.2 缓存分配优化
    5.4 极值情形分析
        5.4.1 无D2D传输情形
        5.4.2 无基站多播传输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6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四、广播网络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应急广播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探讨[J]. 李蓉. 西部广播电视, 2021(01)
  • [2]调频广播覆盖区收测方法分析[J]. 谢琼. 西部广播电视, 2020(23)
  • [3]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J]. 白牧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23)
  • [4]浅析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J]. 黄志明. 传播力研究, 2019(33)
  • [5]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研究[J]. 龙燕鸣. 科技传播, 2019(21)
  • [6]高铁两跳接入系统中数据传输机制的研究[D]. 窦祖芳.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7]宽带无线网络非正交多址接入关键技术研究与性能分析[D]. 章正权.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8]加强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J]. 林庆锋. 企业技术开发, 2019(04)
  • [9]水声通信网络组网协议关键技术研究[D]. 白卫岗.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10]基于用户预存的无线网络下缓存与传输研究[D]. 冯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广播网络控制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