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花岗岩——比较行星影响

月球花岗岩——比较行星影响

一、月球花岗岩——比较行星学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薛竹青[1](2021)在《月海玄武岩记录的月球岩浆活动与热演化历史》文中研究指明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是人类进行深空探测的首个试验场。研究月球的火山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月球本身的热演化历史及幔部源区的组成、结构、年代信息及其他性质等,还能够帮助我们解锁地球早期的岩浆活动与热历史,为类地行星的分异和演化提供证据。月球的火山作用和热演化也是我国月球探测的重要科学目标,我国已经实施的月面巡视任务(“嫦娥三号”)和样品返回任务(“嫦娥五号”)的着陆区均选在月球正面火山活动十分活跃的区域,这对研究月球的火山作用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因此,对月球火山活动和热历史的研究还将为我国未来的嫦娥探月工程的科学目标深化提供重要参考。作为月幔部分熔融的产物,玄武岩是研究月球热历史和月幔源区性质的最佳选择。由于后期的各种地质改造作用较弱,月球的火山作用和热演化历史在玄武岩样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玄武质岩浆主要充填在月球表面的低洼区域(一般为大型撞击盆地),形成广袤的月海熔岩平原,这些玄武岩因此被称为“月海玄武岩”,它们占据了月球表面约17%的面积。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Apollo计划和前苏联的Luna计划返回了大量月海玄武岩样品,此外,很多月球陨石中都有不同含量、不同类型的玄武岩出现,为我们研究月球的火山作用和热历史提供了重要窗口。2020年11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五号”探测任务,是自阿波罗时代以来人类的首次月面采样返回任务,共返回了1.73 kg的月壤样品。“嫦娥五号”采样点位于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风暴洋北部的吕姆克山脉(Mons Rümker)附近,此地之前从未有其他国家的探测器到访过。着陆区附近的火山作用十分活跃,玄武岩的形成年龄可延伸至距今10亿年前,普遍比人类目前拥有的月海玄武岩样品(≥28亿年)年轻,“嫦娥五号”的取样因此代表了以往未被采样的、新的玄武岩类型,必将填补月球年轻火山作用的一片空白,推进人类对月球火山活动和热演化历史的认知。因此,本研究还将服务于我国未来深空探测的返回样品分析等。本文首先对月球的火山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包括(1)月球的形成和早期“岩浆洋”演化和(2)月海玄武岩火山作用。然后,本文总结了月海玄武岩样品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月海玄武岩的分类;(2)Apollo玄武岩的研究现状;(3)月球陨石中玄武岩的研究现状;(4)现阶段玄武岩样品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5)月海玄武岩的定量岩相学分析。进而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然后,本论文简要介绍了所用到的样品,包括Apollo 11高钛玄武岩、Apollo 15低钛玄武岩、及月球陨石Dhofar 1428等,及所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岩相学、晶体粒度分布、矿物原位主微量成分、及磷灰石的原位U-Pb同位素定年等一系列分析,并基于上述样品及相关分析方法对月球的火山作用和热历史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Apollo 11高钛玄武岩的结构和冷却机制。晶体粒度分布(Crystal Size Distribution,CSD)是研究月海玄武岩结构和结晶历史的有效方法。本文对Apollo 11(A-11)高钛玄武岩的不同化学类别进行了钛铁矿和斜长石的CSD分析,以研究它们各自的结构和冷却机制,并揭示结构与组成之间的可能联系。本研究发现,A-11的A类玄武岩在所有Apollo高钛玄武岩(包括A-11和Apollo 17)中具有最快的冷却速率。B1类玄武岩的钛铁矿经历了深部-月表两阶段的冷却,该类别同时具有最慢的冷却速率。A-11的B3类、U类及最粗粒的A类(10072,53)样品中的钛铁矿发生了堆晶或热变质作用导致的晶体粒度粗化。不同矿物结晶的早晚会影响它们的成核密度,进而影响本研究中各样品的结构:钛铁矿在高钛玄武岩中是最早结晶的矿物之一,通常在岩浆喷发时已经饱和,此时体系中的岩浆相互连通,且没有更早期形成的晶体的阻碍,因而会导致大量的、小粒度的钛铁矿晶体的自由成核和生长。而斜长石的形成较钛铁矿晚,只在喷发后才开始结晶,由于只能从一些被早期晶体分离开的晶间熔体中结晶,其成核和生长受到已经存在晶体的阻碍。早期结晶过程释放的热量和早期结晶相的隔绝阻碍作用,使得斜长石有相比钛铁矿更慢的冷却速率和更低的成核密度,因而可以形成比钛铁矿更少数量的、相对粒度更大的晶体。B2和B3类玄武岩的斜长石有更陡的CSD(对应更快的冷却速率)和更高的成核密度,说明这些玄武岩中的斜长石在月表的结晶比其他类型的玄武岩更早,此时的残余岩浆仍旧是相对连通的,因此可以形成更多数量的、更小粒度的斜长石晶体。控制A-11高钛玄武岩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冷却速率,全岩组成对早期结晶相——钛铁矿的结晶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2.Apollo 15低钛橄榄玄武岩的冷却机制和演化历史。本研究对18块不同成分和结构的Apollo 15(A-15)低钛橄榄玄武岩进行了橄榄石的CSD分析,以研究它们各自的冷却机制和结晶历史。所有A-15橄榄玄武岩的橄榄石CSD图形十分一致,都表现为向上弯曲或扭折的形态,并且以~0.25-0.4mm为界,可分为大-小两个粒度群,说明它们有着相似的演化历史和冷却条件。尽管有部分重叠,A-15橄榄玄武岩整体仍具有比其他所有Apollo玄武岩样品更大的橄榄石CSD斜率-截距,说明了更快的冷却速率。15676,12和15557,94在所有A-15橄榄玄武岩中具有最大的CSD斜率-截距,说明了最快的冷却速率,它们与其他A-15样品不同,其橄榄石CSD斜率-截距落在结晶撞击熔体,而非内生玄武岩区域,因此可能为撞击熔融成因。但是全岩亲铁元素组成揭示其确为内生玄武岩,这说明快速的冷却速率是影响这些样品结构的最主要因素,而形成机制对结构的影响则十分有限。后续对各样品中橄榄石的原位成分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解释A-15橄榄玄武岩的成因和演化历史。3.月球陨石Dhofar 1428中的最古老高钛玄武岩。为了对Apollo玄武岩样品进行有效的补充,保证所研究样品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本文对月球陨石Dhofar 1428中的玄武岩碎屑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月球的岩浆作用和热历史。该样品是一块复成分角砾岩,含有多种类型的岩石碎屑,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个高演化的高钛玄武岩碎屑,其辉石的环带十分发育。通过对该玄武岩中矿物环带平衡熔体的计算,本文发现富镁的核部辉石来自轻稀土(Light Rare Earth Element,LREE)富集的熔体,而富铁的边部辉石则来自LREE亏损的岩浆。本文认为,富铁边部辉石的LREE亏损特征是由于其与磷灰石共结晶的结果。富镁的核部辉石说明月球内部存在比KREEP(钾K、稀土元素REE、磷P的缩写,月球“岩浆洋”末期的残余熔体,被认为是月球上最演化、最富集不相容元素的物质)更富REE、且与KREEP的REE组成完全不同的富集型岩浆。该玄武岩中辉石Ti/Al原子比的波动可能代表了多期岩浆补给事件或者晶体在成分复杂多变的母岩浆房内运动,说明该玄武质岩浆的形成有一系列复杂源区的参与。本文还对该玄武岩中的磷灰石颗粒进行了原位的SIMS U-Pb定年,其U-Pb谐和年龄(3941±24 Ma,2σ)和207Pb/206Pb等时线年龄(3934±24 Ma,2σ)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该高钛玄武岩最可能的结晶年龄为~3940 Myr,是迄今月球上发现的最古老高钛玄武岩之一。综上所述,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加深我们对月海玄武岩火山作用和热演化的认知,包括不同类型和结构的Apollo玄武岩的冷却机制和演化历史,以及月球陨石中玄武岩的成分、年代学特征及其对Apollo玄武岩样品的补充和对全月火山作用的指示意义等。这对地球等类地行星的热演化和开展比较行星岩石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有助于实现我国嫦娥探月工程的科学目标深化。

袁汝俊[2](2020)在《面向火星应用的远程LIBS及Raman探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下一个火星探测时间窗口的到来,中国将于2020年实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计划,其上将搭载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火星表面物质成分探测仪——Mar SCo De。为了保证我国火星表面物质分析仪在轨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解译性,本论文结合Mar SCo De仪器探测中面临的若干实际应用问题,为中国2020火星探测工程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此外,我们还对基于远程LIBS-Raman技术的火星表面物质成分分析等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续的火星表面物质成分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研究经验和方法支撑。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Mar SCo De载荷的工作原理、生存问题和科学目标等基本情况,本论文对Mar SCo De在仪器定标和在轨校正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使用经定标的标准元素灯和标准辐射灯在实验室环境中分别对Mar SCo De仪器进行光谱定标、辐射定标等基准标定。为了应对在轨应用中出现的仪器漂移和响应变化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粒子群优化自动光谱在轨波长校正算法,并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适应度评价方法。实验测试结果证明了该校正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波长校正的效率,评价方法可以精准评价光谱定标的准确度,最终得到的谱线误差低于该仪器三通道光谱仪的光谱分辨率一个数量级以上,符合该设备火星在轨应用条件。针对火星Mar SCo De仪器如何有效分析未知样品成分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Mar SCo De的LIBS和VIS-SWIR光谱数据来建立地面数据库以及数据反演方法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建立定性光谱数据库、各氧化物的定量分析数据库实现对火星表面物质的准确分析。另一方面,基于Mar SCo De的红外光谱数据实现对矿物亚类的判定,之后通过结合LIBS建立亚类矿物的分析数据库实现对矿物成分含量更精准的定量分析。通过建立橄榄石中各个端元和氧化物含量的分析模型,验证了这两种光谱的融合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定量分析的准确性。最终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结合LIBS和红外光谱的特点,实现Mar SCo De对火星表面物质元素组成和矿物信息的准确分析。上述研究为基于Mar SCo De进行在轨矿物精准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针对单独使用LIBS或Raman技术对火星表面物质分析不准确的问题,本文开展了火星上LIBS和Raman联用技术的研究。首先,对探测所涉及的物理原理、科学意义和科学装置等内容进行详细讨论。进一步基于已有研究基础,分别搭建了一套火星环境模拟系统和一套远程LIBS-Raman联用测试系统,实现了地面分析方法验证和数据库建立等工作,并对该实验系统的详细工作原理和重点参数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后续针对火星表面物质分析的光谱探测方法提供地面实验基础。本文还主要研究了基于模拟火星大气环境下,使用LIBS和Raman光谱对典型矿物成分的互补分析能力的验证。实验中,利用真实搭建的远程LIBS-Raman联用系统和火星环境模拟系统,选取八种典型样品,分别对元素和分子特性上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最终的测试结果表明,此系统可以有效利用LIBS、Raman技术的优势,可实现元素、分子信息上的综合探测。基于此装置,后续可针对火星表面矿物种类、可能存在的生物分子及卤水特性等建立有价值的光谱数据库。

周维国[3](2020)在《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地球科学相关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地球科学内容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国际大规模科学学业评估等测评中受到重视。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应该受到关注。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地球科学素养及其测评”展开了系统研究工作,主要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理论框架如何构建?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如何开发?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如何?为解决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基于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理论、建构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经典测量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等多种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第一,构建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框架。基于文献分析法,结合地球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将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一级维度划分为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并将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划分为了四个表现水平,确定了学生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测评指标。第二,开发高质量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本研究对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纸笔测评,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进行态度量表调查。纸笔测评工具和态度量表工具在初步编制后,均经过多次试测和修改,形成了最终的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利用测评工具进行正式测试后,测评工具的各项参数符合项目反应理论和经典测量理论的参数要求,得到了质量可靠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第三,发现并总结提炼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整体特征。整体来看,大部分初二年级被试在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的水平能够达到初中毕业的要求;大部分高二年级被试在地球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地球科学探究的证据和实践的水平高于初中毕业的要求,但能达到高中毕业要求的被试较少;被试对地球科学的情感和态度有较高水平,但是在质疑精神维度水平较低,有待提升。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施测学校探究影响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水平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本研究从学生成绩和师生访谈的角度对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与探讨。针对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现状,笔者提出理顺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球科学课程设置、注重提升教师个人地球科学素养、改革现有的地球科学教学方式、创新地球科学的评价方式等四点建议,以提升中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水平。

肖龙,黄俊,赵佳伟,赵健楠[4](2018)在《月面熔岩管洞穴探测的意义与初步设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认识月球和利用月球是人类进行月球探测的两大目标.月球基地建设对于达成以上目标至关重要,基地选址需要首先考虑月面环境和资源等因素.月球熔岩管洞穴可提供温和适宜的环境和潜在的资源保障,是建设月球基地的绝佳选择.本文在总结最新探测成果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月面熔岩管洞穴分布、外部地质特征、内部环境、可利用资源等探测内容进行了分析,初步规划了月面熔岩管洞穴的探测方案和相应的有效载荷,提出了三处熔岩管洞穴作为未来科学探测和月球基地建设的候选目标,并建议对月面熔岩管洞穴的科学价值和工程价值开展进一步论证和进行探测规划.

刘芳[5](2017)在《建筑的天文学内涵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涉及建筑史与天文学史两个领域。由于建筑历史的研究始于西方艺术史,同时建筑的形成又依赖于建造技术,使得以往的研究大多着力于建筑的造型特征、风格流派、空间构成等艺术层面,以及结构、构造、材料等技术层面。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以往主要关注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天文学遗物,但因这些文献和遗物常与宇宙论、星占术、巫术、宗教等杂然并存,其意义晦暗不明,难以得到充分科学的阐释。近年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国内逐渐开展了古代建筑与天文学关系的研究,希冀通过跨学科探索揭示古代建筑的科学意义和价值。然而这种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若要上升到科学理性的高度,关于古代建筑的天文学内涵与表征的挖掘和阐释势在所需,亟待进一步深入展开。天文学作为人类最早的一门科学,从一开始便与建筑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外的考古天文学(Archaeoastronomy)历经100多年的发展而日臻成熟,为古代建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思路。其研究包括对史前和历史时期留存的巨石遗址、建筑、墓葬、聚落、岩画等天文学特性的分析阐释,以及系统揭示这些遗迹在天文观测、辨方正位、季节划分等方面的科学内涵和规律。本文引入考古天文学这一新的历史遗迹分析方法,首先对考古天文学学科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继而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阐明了古代建筑的考古天文学主要特征;重点阐释了古代建筑的天文学内涵和表征——建筑作为观测的工具、利用准线营造空间氛围和效法宇宙结构的空间布局;并对时空测算技术在欧洲教堂的应用和当代建筑设计中对天文学的探索进行了分析。最后,归纳总结了建筑中的考古天文学特征及其对建筑与城市的规划设计的影响,概括提出了天文学对建筑学和考古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古代建筑的天文学内涵与表征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水平与文明程度,体现了古代建筑以往研究中被忽视的科学意义和价值。对其内涵与表征的准确把握,成为重新审视历史科学文明进程的重要证据,为进一步解读古代建筑的空间特征及建造目的提供必要证据,为历史建筑的修复保护提供重要线索,同时也能为建筑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王庆龙[6](2016)在《月球雨海地区的地质演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月球雨海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月球物质成分、地形地貌及重力场等多源遥感探测数据融合的方式,对其地质演化过程展开了综合分析与研究。针对目前雨海盆地多环结构初始边界存在的广泛争议,利用LOLA形貌、山体阴影及GRAIL自由空气重力场等遥感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雨海盆地是具有偏心圆的三环结构特征,三环结构的直径从外向内分别为1500km、1100km、665km。利用嫦娥一号IIM光谱数据融合LP伽马射线谱仪Th元素成分数据,再结合前人对本区月岩研究成果将雨海岩石一共划分为11类,其中非月海岩石划分为高地岩石和非月海玄武岩两大类。高地岩石划分为4类,分别为亚铁斜长岩、富镁结晶岩套、富Mg尖晶石斜长岩及KREEP岩。非月海玄武岩划分为2类,分别为高铝(AL)玄武岩及克里普玄武岩。月海岩石划分为5类,分别为极低钛、低钛、中钛、高钛及极高钛玄武岩。通过利用CE-2号影像数据、Clementine UVVIS多光谱数据结合撞击坑尺寸-频率定年法将本区划分了61个玄武岩地质单元,其表面年龄范围集中在2.21Ga3.76Ga,结合玄武岩成分与年代学特征将本区玄武质岩浆活动划分为四个充填期次,并利用了2015年最新的月球撞击坑数据库初步厘定了雨海地区撞击事件时间演化序列;基于欧拉反演结果发现本区中部月表以下存在两种不同深度、构造运动性质及成因机制与演化过程的深部断裂构造即,(1)深度在40km以下逐渐向内倾斜、延伸的构造断裂。(2)深度在40km以内逐渐向外倾斜、延伸的压性逆冲构造断裂,这两种不同深度的深部构造断裂应代表了本区不同的构造地质演化过程;基于断裂构造在布格重力异常横向平面图上的传统识别标志结合解析信号的欧拉反演结果,共识别及划分出本区30条构造断裂,其成因机制可能与雨海大型撞击事件作用密切相关。雨海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以内动力地质作用演化为主的月球早期深部岩浆洋的产生、分异及演化的前雨海大型岩浆事件作用阶段,其时间跨度为3.85Ga4.6Ga;(2)以月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演化并重的雨海盆地撞击作用地质事件及月海玄武质岩浆喷发、充填溢流的月海岩浆作用的演化阶段,其时间跨度为2.21Ga3.85Ga;(3)以月球外动力地质作用演化为主的后雨海小型撞击作用事件演化阶段,其时间跨度为02.21Ga。雨海地区是在月球不同地质年代岩浆及撞击作用地质事件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产物,这对揭示整个月球的起源与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刘伟[7](2013)在《滇西羊拉地区加仁花岗岩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滇西羊拉地区加仁花岗岩带位于古特提斯东段金沙江缝合带中部,由于其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及近年来羊拉大型铜矿的发现而备受瞩目。但该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对于金沙江缝合带构造环境的认识至今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在研究加仁花岗岩带岩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各岩体及其中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对比,研究加仁花岗岩带各岩体间的相互关系、岩体与包体间的成因联系,探讨研究区花岗岩体的岩石成因类型、岩浆成因与演化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加仁花岗岩带构造环境及动力学意义进行再认识。本文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通过区域地质及岩石学特征分析研究,羊拉地区加仁花岗岩带由北向南为贝吾、里农、江边、路农、加仁、曲隆等岩体呈线状分布,各岩体矿物组成以长石、石英、角闪石及少量黑云母为主,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榍石及褐帘石。在加仁及里农岩体中发育大量以角闪石矿物为主的暗色铁镁质包体(MME)。2、对加仁花岗岩带各岩体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各花岗岩体具高钾、低磷等特征,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一弱过铝质花岗岩,与后碰撞高钾钙碱性准铝质一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类似,同时不同岩体Si02含量与其它氧化物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表现出典型岩浆结晶分异的演化趋势特征,显示各岩体同源岩浆演化的关系;包体与寄主花岗岩组分间较好的线性关系及含量的差异,暗示岩体形成过程中存在岩浆混合作用,而岩浆混合作用具不彻底的特点。3、加仁花岗岩带岩体及包体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包体与寄主花岗岩间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暗示包体与寄主花岗岩为两个不同岩浆混合源的产物。而所有样品Sr、P明显亏损,Rb、Th、U等元素存在重叠现象及横跨下地壳与亏损地幔范围的Nb/Ta比值等特征则进一步表明各花岗岩体的源区是以壳源物质占主导的壳幔混合源岩浆,并存在壳一幔岩浆的不彻底混合作用。4、研究区各花岗岩体矿物组合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各岩体岩石成因类型总体为后碰撞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共性与异性则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岩浆活动源区具以壳源物质占主导,有幔源岩浆的贡献的两个不同岩浆混合源的特征,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壳、幔岩浆不彻底的混合作用,岩体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早期(老地壳物质)俯冲或碰撞阶段物质的加入。5、综合研究加仁岩带各岩体及包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岩体构造环境分析及前人对金沙江缝合带演化的成果,认为研究区花岗岩体具后碰撞花岗岩特征,其地球动力学意义为昌都一思茅板块与中咱陆块碰撞挤压后期由挤压环境转变为拉张环境过程中,由底侵的幔源岩浆及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混合的产物。

李泳泉,邹永廖,郑永春[8](2013)在《金星地质特征及主要科学问题》文中研究指明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许多特征与地球类似,但在地质特征方面与地球差异较大.本文简单回顾金星探测的主要科学成果,重点综述金星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金星表面的地形构造、重力场分布、内部结构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提出了金星地质认识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主要有金星表面地形的成因问题、表面年龄及表面更新问题、内部结构模型及内部散热等问题,认为这些都是未来金星探测需要考虑解决的科学问题.

陈文,万渝生,李华芹,张宗清,戴橦谟,施泽恩,孙敬博[9](2011)在《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技术及应用》文中提出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地球科学、物理学、化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地球系统科学中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分支学科。它根据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规律确定地质体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以研究地球和行星物质的形成历史和演化规律。本文对几种常用的精度比较高的同位素测年方法从理论、实验技术、应用范围、使用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予以简要总结和介绍,期望为地质同行们提供有益的参考。所涉及的同位素测年方法主要有U-Pb法、Ar-Ar法、Rb-Sr法、Sm-Nd法、Re-Os法、(U-Th)/He法等。①U-Pb法:是最早用来测定地质年龄的放射性方法之一,也是国内目前最重要的同位素测年方法。近10年来,近乎完美的锆石微区U-Pb年龄测定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的地质科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其应用领域仍在进一步扩展中。②Ar-Ar法:已经成为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a.测量的时间域较宽,最老可到3800 Ma(月岩年龄),最年轻可测到千年级(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喷发年龄);b.测量对象广泛,原则上,所有的含钾矿物、岩石都可以用作Ar-Ar法同位素测年,甚至含有微量钾盐包裹体的非钾矿物如石英、闪锌矿等也有成功测定出Ar-Ar年龄的报道;c.独特的分步加热技术和内部组分的Ar同位素相关图处理技术不仅可以获得高精度的年龄,还可以揭示被测定对象所经历的多期地质演化信息;d.和激光技术配套可以直接在岩石光片上寻找待测矿物进行微区(几十微米—几百微米)Ar-Ar测年,从而能够获得变质岩P-T-t轨迹研究中最精确的时间信息;e.应用领域广泛,几乎所有的地质学分支学科中都有应用;f.是矿床年代学研究的最主要的技术手段;g.是同位素热年代学研究的支柱技术。Ar-Ar法测年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分析技术复杂导致其成本高、分析周期长。其次中子参数测定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样品年龄测定的准确性。核反冲效应会导致极细粒的粘土矿物Ar-Ar年龄结果偏高。对于古元古代和太古宙古老变质岩样品,由于可能存在K和Ar的自然扩散作用或后期变质、变形等多因素的扰动作用,用Ar-Ar法很难测出早期的变质事件年龄。③Rb-Sr法:是一个应用很广泛的方法,利用等时线技术可以测定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和某些沉积岩的同位素地质年龄。在用Rb-Sr同位素系统测定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年龄时,如果岩石迅速冷却,无论用全岩等时线法或矿物等时线法得到的年龄都可能是岩石的形成年龄。对于变质岩,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一般代表岩石遭受最后一次强变质热事件Sr同位素均一化时间。对于沉积岩,可以利用Rb-Sr法测定成岩自生矿物年龄。对于金属矿床,可以用包裹体的Rb-Sr等时线确定矿床的形成时间。通过断层和韧性剪切带形成的矿物的Rb-Sr年龄测定,可以限定构造形成时间。Rb-Sr法最大缺点是,由于Rb的流动性,极易形成开放系统,从而得到不正确的年龄。此外,还经常受到假等时线的困扰。④Sm-Nd法:由于Sm-Nd体系的保存性能良好,抗蚀变和变质作用的能力较强,因此Sm-Nd法年龄能代表原岩生成的时间和反映成岩物质源区的特性。对于基性岩、超基性岩,对太古宙古老岩石,Sm-Nd等时线法是较好的测年方法。Sm-Nd模式年龄代表地壳岩石从CHUR地幔源中分异出来的时间,利用碎屑沉积岩的模式年龄可以鉴别沉积物的源区,判断岩石形成构造背景,了解其物源区存留地壳的平均年龄,揭示地壳形成和演化历史等。其缺点是由于Sm、Nd地球化学性质的类似,地质作用过程中难以发生相互分离,Sm、Nd在岩石中的比值变化范围就很小,给Sm-Nd等时线法测年带来了困扰,有时不能给出正确可信的年龄。⑤Re-Os法:是目前能够直接测定金属矿床矿化年龄的唯一成熟方法。但在实验技术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a.近年来发现有些金属矿床辉钼矿的Re-Os年龄高于其赋矿围岩的年龄,原因不明;b.黄铁矿等多数硫化物矿物含Re量很低,并含有一定程度的普通Os,对样品化学制备过程中低本底的要求很高,一般实验室难以达到,普通Os也难以准确扣除;c.后期的热液活动有时可以使Os同位素发生重置,因此,金属硫化物Re-Os同位素体系封闭温度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⑥(U-Th)/He法:(U-Th)/He同位素系统的优势是其封闭温度是已有同位素体系中最低的,能够记录地质体经历较低温度范围的时代与温度信息。该方法在矿床年代学研究中也具有可观应用前景。其不足之处是因为封闭温度很低,在用于地质体定年时要特别关注冷却速率和再加热作用的影响。

肖龙,何琦,黄定华,缪秉魁,张振飞,杨瑞琰,张志[10](2008)在《太阳系天体的火山作用及其比较行星学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火山活动是太阳系内所有行星和多数卫星共同经历过的地质作用。类地行星及它们的卫星表面普遍分布着多种火山和火山岩。其中金星、火星和月球与地球上的早期(始太古代)火山活动有许多相似性。现在,火星与月球上的火山活动早已停止,而金星和地球上仍有火山活动。类木行星的卫星上主要活动的是"冰火山",它们之中有些还有十分强烈的活火山活动(如爱莪和海卫一)。对太阳系天体火山作用的对比研究能够提供认识太阳系和行星演化、天体深部和浅部地质作用过程、矿产资源形成以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重要信息,是比较行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月球花岗岩——比较行星学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月球花岗岩——比较行星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月海玄武岩记录的月球岩浆活动与热演化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月球火山作用概述
        1.1.1 “岩浆洋”模型与月球早期演化
        1.1.2 月海玄武岩火山作用
    1.2 月海玄武岩样品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月海玄武岩的分类
        1.2.2 Apollo玄武岩的研究现状
        1.2.3 月球陨石中玄武岩的研究现状
        1.2.4 玄武岩样品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2.5 月海玄武岩的定量岩相学研究(CSD)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样品及研究方法
    2.1 样品简介
        2.1.1 Apollo 11高钛玄武岩
        2.1.2 Apollo 15低钛玄武岩
        2.1.3 月球陨石Dhofar 1428
    2.2 研究方法
        2.2.1 岩相学分析
        2.2.2 晶体粒度分布(CSD)分析
        2.2.3 矿物原位主微量元素分析
        2.2.4 磷灰石原位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
第三章 Apollo 11高钛玄武岩的结构和冷却机制——基于钛铁矿和斜长石的定量岩相学研究
    3.1 引言
    3.2 本研究中的A-11高钛玄武岩样品
    3.3 晶体粒度分布方法(CSD)
    3.4 结果
        3.4.1 钛铁矿的CSD结果
        3.4.2 斜长石的CSD结果
        3.4.3 CSD的斜率和截距
    3.5 讨论
        3.5.1 冷却速率和结晶历史
        3.5.2 全岩组成的影响
        3.5.3 解释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pollo 15低钛橄榄玄武岩的冷却机制和演化历史——基于橄榄石的定量岩相学分析
    4.1 引言
    4.2 A-15着陆点和本研究中的玄武岩样品
    4.3 晶体粒度分布方法(CSD)
    4.4 橄榄石的CSD结果
    4.5 讨论——冷却速率和结晶历史
    4.6 本章小节及下一步计划
第五章 月球陨石Dhofar 1428中的最古老高钛玄武岩——基于岩石学和年代学分析
    5.1 引言
    5.2 样品与分析方法
        5.2.1 岩相学分析
        5.2.2 矿物原位主量元素分析
        5.2.3 矿物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及微量元素分配系数计算
        5.2.4 磷灰石原位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
    5.3 各碎屑的岩石学分类及其矿物化学特征
        5.3.1 斜长质麻粒岩
        5.3.2 镁铁质麻粒岩
        5.3.3 高演化高钛玄武岩
        5.3.4 极低钛玄武岩
        5.3.5 结晶撞击熔融岩/撞击熔融角砾岩
        5.3.6 基质和矿物碎屑
    5.4 高钛玄武岩B1的年代学特征
    5.5 讨论
        5.5.1 全岩组成及可能的源区
        5.5.2 高地类岩石及其源区
        5.5.3 月海玄武岩碎屑的钛组成分类
        5.5.4 极低钛玄武岩及其源区
        5.5.5 高演化高钛玄武岩及其源区
        5.5.6 高钛玄武岩B1的年代学意义及其成因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面向火星应用的远程LIBS及Raman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科学意义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总结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创新点总结
    1.3 火星探测的发展历程
    1.4 LIBS-Raman主动光谱联用技术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火星探测领域中的LIBS-Raman技术
        1.5.1 国外研究进展
        1.5.2 国内研究进展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火星表面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探测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2.1 引言
    2.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物理原理
    2.3 中国2020 火星物质成分分析仪(MarSCoDe)
        2.3.1 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
        2.3.2 火星环境载荷生存问题
        2.3.3 仪器特点及科学目标
    2.4 MarSCoDe的 LIBS数据分析
        2.4.1 LIBS数据预处理
        2.4.2 LIBS数据的定量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火星LIBS仪器定标及在轨校正方法
    3.1 引言
        3.1.1 仪器定标
        3.1.2 在轨校正
    3.2 MarSCoDe仪器入轨前定标
        3.2.1 光谱定标
        3.2.2 辐射定标
    3.3 粒子群优化的在轨光谱波长校正
        3.3.1 粒子群优化的波长校正
        3.3.2 校正结果
        3.3.3 在轨波长校正的使用建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arSCoDe光谱数据的物质成分分析
    4.1 引言
    4.2 结合红外吸收光谱的矿物种类判定
    4.3 LIBS光谱的定性和定量建库与分析
        4.3.1 元素种类分析样本建库
        4.3.2 定量分析样品建库
    4.4 矿物亚类成分分析方法
        4.4.1 使用LIBS进行亚类矿物含量分析
        4.4.2 靶材制备
        4.4.3 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火星应用的LIBS-Raman分析技术
    5.1 引言
    5.2 拉曼光谱技术的物理原理
    5.3 LIBS-Raman联用系统
        5.3.1 LIBS-Raman联用测试系统
        5.3.2 LIBS-Raman测试系统的工作参数
    5.4 火星模拟条件下的样品测试舱
    5.5 LIBS-Raman联用系统的数据预处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远程LIBS-Raman光谱技术分析矿物组成
    6.1 引言
    6.2 样品选择
    6.3 按照LIBS光谱区分矿物
    6.4 按照Raman光谱区分矿物
    6.5 LIBS-Raman联合分析的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科学素养及其测评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关于地球科学素养及其测评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维度确定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维度的水平划分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方式及其测试内容的确定
第四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工具的开发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的试题编制
    第二节 基于审题专家和教师的建议完善纸笔测评工具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中的测验等值技术
    第四节 基于试测数据完善纸笔测评工具
第五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态度量表的开发
    第一节 地球科学态度量表的初步编制
    第二节 基于学者和学生的反馈完善地球科学态度量表
    第三节 基于试测数据完善态度量表工具
第六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正式测试与工具检验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的工具组成与施测情况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的检验
第七章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表现特征与讨论
    第一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试结果的整体分析
    第二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群体差异分析
    第三节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维度之间的关系与释义
    第四节 基于样本的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五节 提升中学生现有地球科学素养水平的建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工具的初稿
    附录2 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态度调查量表
    附录3 正式测试的初高中地球科学素养纸笔测评和量表试题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建筑的天文学内涵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考古天文学研究发展概述
        1.3.2 国内考古天文学研究概况
        1.3.3 既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结构框架
    1.5 研究创新性
第2章 天文学内涵与表征之一:时空测算技术
    2.1 天体的运行规律
    2.2 立竿测影
        2.2.1 古今中外的普遍现象
        2.2.2 时空测算原理
    2.3 岩画里的时间符号
        2.3.1 观测原理
        2.3.2 精美绝伦的“太阳的匕首”
        2.3.3 贝古山的岩画日晷
        2.3.4 洛克鲁巨石冢的太阳符号
    2.4 史前巨石遗迹中的天文准线
        2.4.1 观测原理
        2.4.2 环状巨石观测仪器
        2.4.3 带状巨石观测仪器
    2.5 高台建筑的时空准线
        2.5.1 玛雅天文台及神庙
        2.5.2 中国古观象台
    2.6 15 -18世纪欧洲教堂的暗室日晷
        2.6.1 建造缘起
        2.6.2 观测原理
        2.6.3 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特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文学内涵与表征之二:利用天文准线营造空间氛围
    3.1 太阳崇拜
        3.1.1 以朝日准线强化太阳神形象
        3.1.2 以朝日准线象征生命重生
        3.1.3 以朝日准线营造节日氛围
    3.2 地母崇拜
        3.2.1 利用朝向太阳的时空准线形成特殊光效
        3.2.2 利用朝向月亮的时空准线形成特殊光效
    3.3 君权神授意识的强化
        3.3.1 城市主轴线与重要天体构成时空准线
        3.3.2 建筑朝向与重要天体构成时空准线
    3.4 中世纪教堂的显圣
        3.4.1 天文准线作为直接装饰要素
        3.4.2 天文准线作为间接装饰要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天文学内涵与表征之三:基于宇宙认知的建筑、城市空间布局
    4.1 先民对于宇宙的认知
        4.1.1 宇宙观
        4.1.2 太阳
        4.1.3 月亮
        4.1.4 星辰
    4.2 摹写宇宙结构的空间布局
        4.2.1 象天法地的营国制度
        4.2.2 建筑布局与星座结构的空间映射
        4.2.3 图绘宇宙
    4.3 建筑与城市对于古代宇宙观的呈现
        4.3.1 曼荼罗宇宙模型
        4.3.2 建筑中的曼荼罗宇宙模型
        4.3.3 塔殿与庙山所反映的宇宙观模式
        4.3.4 中心-四方的宇宙空间观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建筑设计中天文学的应用探索
    5.1 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时空测算
    5.2 当代建筑设计中天文准线
        5.2.1 基于现象学的光之表现
        5.2.2 斯蒂文·霍尔的克努特·汉姆生中心
    5.3 当代建筑设计中宇宙观的呈现
        5.3.1 柯里亚建筑中的宇宙观
        5.3.2 现代宇宙观的表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建筑的天文学内涵与表征
        6.1.1 建筑作为观测的仪器
        6.1.2 建筑中的天文准线
        6.1.3 建筑作为宇宙观的表达
    6.2 天文学内涵与表征对建筑与城市的影响
        6.2.1 对建筑与城市的朝向的影响
        6.2.2 对建筑形式与城市布局的影响
    6.3 天文学内涵与表征在建筑中角色的嬗变
        6.3.1 作为建筑科学价值呈现的条件
        6.3.2 作为空间表现的手段
    6.4 建筑科学价值的探讨
        6.4.1 对建筑学研究的意义
        6.4.2 对考古学研究的意义
附录A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月球雨海地区的地质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详细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月球探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3 研究思路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本论文依托的项目
    1.4 研究方案概述
        1.4.1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数据源使用情况
第2章 雨海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盆地形态学特征与地质单元划分
    2.3 盆地建造物质成分
第3章 雨海盆地多环结构初始边界的厘定及形貌特征信息提取与分析
    3.1 雨海盆地多环结构初始边界的厘定
        3.1.1 雨海盆地多环结构初始边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 雨海盆地多环结构初始边界的的厘定与成因研究
    3.2 雨海地区形貌特征信息提取与分析
        3.2.1 高程特征
        3.2.2 坡度特征
        3.2.3 粗糙度特征
第4章 雨海地区岩石类型分布图编研
    4.1 月面岩石分类研究现状及雨海岩石类型分布图编制
        4.1.1 月面岩石地球化学分类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4.1.1.1 前阿波罗阶段
        4.1.1.2 阿波罗阶段
        4.1.1.3 后阿波罗阶段
        4.1.2 基于嫦娥数据的雨海地区岩石类型划分方法与界线
        4.1.2.1 岩石类型划分方法
        4.1.2.2 岩石类型划分界线
        4.1.3 雨海地区元素与岩石类型填图结果
        4.1.3.1 雨海地区元素类型填图结果
        4.1.3.2 雨海地区岩石类型填图结果
    4.2 粗糙度与玄武岩地质单元岩性的关系
第5章 雨海地区月海岩石的年代学研究及撞击事件的厘定
    5.1 月球地质年代学研究方法简述
    5.2 CSFD定年法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及定年误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5.3 月海玄武岩地质单元的划分
    5.4 雨海地区玄武岩模式年龄定年结果及充填活动期次划分
    5.5 雨海地区形貌、成分特征与岩性地质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5.5.1 地形特征与玄武岩地质单元表面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5.5.2 粗糙度与玄武岩地质单元表面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5.5.3 成熟度与玄武岩地质单元表面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5.6 雨海地区玄武岩成因及源区来源探讨
    5.7 雨海地区撞击事件的厘定
第6章 雨海地区重力场特征地质解译与深部构造研究
    6.1 雨海地区重力场特征地质解释
        6.1.1 布格重力异常
        6.1.2 解析延拓
        6.1.3 求导处理
        6.1.3.1 斜导数(Tilt梯度)处理
    6.2 雨海地区构造地质演化过程初探
        6.2.1 GRAIL重力数据处理
        6.2.1.1 欧拉反褶积的基本理论
        6.2.1.2 GRAIL重力数据处理结果
        6.2.2 雨海盆地岩石圈深部构造的成因及演化探讨
    6.3 雨海地区深部断裂构造特征划分
        6.3.1 断裂构造在重力异常平面等值线图上的识别
        6.3.2 雨海地区解析信号的欧拉反演
        6.3.2.1 解析信号数据类型欧拉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
        6.3.2.2 雨海地区重力异常解析信号的欧拉反演结果
        6.3.3 反演结果与布格重力异常对比
        6.3.4 雨海地区深部断裂构造特征划分结果
第7章 雨海地区地质演化的阶段与重大月质事件的探讨
    7.1 月球早期深部岩浆洋的产生、分异及演化的大型前雨海岩浆事件作用阶段
        7.1.1 岩浆洋的概念与证据
        7.1.2 岩浆洋早期阶段形成的岩石类型
        7.1.2.1 亚铁斜长岩的形成与年代
        7.1.3 岩浆洋早期-晚期阶段形成的岩石类型
        7.1.3.1 富镁结晶岩套的形成与年代
        7.1.3.2 富Mg尖晶石斜长岩(PSA)的形成与年代
        7.1.4 岩浆洋晚期阶段形成的岩石类型
        7.1.4.1 克里普岩(KREEP)的形成与年代
        7.1.4.2 非月海玄武岩的形成与年代
        7.1.4.2.1 克里普玄武岩的形成与年代
        7.1.4.2.2 高铝(HA)玄武岩的形成与年代
        7.1.5 40km以下深部构造断裂的形成
    7.2 雨海盆地撞击作用地质事件及月海玄武质岩浆喷发、充填溢流的月海岩浆作用的演化阶段
        7.2.1 雨海盆地撞击作用地质事件的演化阶段
        7.2.1.1 雨海盆地初始多环结构边界的形成与高程不均一性
        7.2.1.2 雨海地区Th元素与克里普岩的形成与空间分布规律
        7.2.1.3 雨海地区撞击事件时空分布与演化序列
        7.2.1.4 雨海地区断裂构造的形成与地质解译
        7.2.2 月海玄武质岩浆喷发、充填溢流的月海岩浆作用的演化阶段
    7.3 后雨海小型撞击作用事件演化阶段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8.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滇西羊拉地区加仁花岗岩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花岗岩类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前人工作成果
    1.4 加仁花岗岩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6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5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第三章 加仁花岗岩带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3.1 地质特征
    3.2 岩石学特征
第四章 加仁花岗岩带地球化学特征
    4.1 分析测试方法
    4.2 主量元素特征
    4.3 稀土元素特征
    4.4 微量元素特征
第五章 加仁花岗岩带岩体成因及演化
    5.1 岩体成因类型
    5.2 岩体成因及演化
第六章 加仁花岗岩带构造环境研究
    6.1 构造环境判别图解
    6.2 后碰撞作用及后碰撞花岗岩
    6.3 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第七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图版Ⅰ 镜下照片
图版Ⅱ 野外照片

(9)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的基本原理
2 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测定地质年龄的前提
3 U-Pb法同位素定年
    3.1 方法简介
    3.2 野外采样和矿物的分离
    3.3 几种主要的U-Pb同位素测年方法的技术特点、应用范围和不足之处
        3.3.1 锆石离子探针微区原位U-Pb测年法
        3.3.2 锆石激光剥蚀法 (LA-ICP-MS)
        3.3.3 锆石TIMS稀释法
        3.3.4锆石TIMS蒸发法
4 Ar-Ar法同位素定年
    4.1 方法简介
        4.1.1 分步加热技术和Ar-Ar年龄谱
        4.1.2 激光Ar-Ar定年法
        4.1.3 Ar同位素相关图 (等时线)
        (1) 传统的40Ar/36Ar
        (2) 36Ar/40Ar-39Ar/40Ar同位素相关图 (反等时线) :
    4.2 适用于Ar-Ar法年龄测定的岩石矿物
        (1) 云母类。
        (2) 长石类。
        (3) 角闪石。
        (4) 辉石。
        (5) 海绿石。
        (6) 其他矿物。
        (7) 全岩。
    4.3 Ar-Ar法测年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注意事项
    4.4 影响Ar-Ar法年龄数据可靠性的因素
    4.5 Ar-Ar法年龄数据质量判断、数据解释注意事项
    4.6 对Ar-Ar法的总体评价
5 Rb-Sr法同位素定年
    5.1 方法简介
    5.2 适合Rb-Sr年代学测定的对象和Rb-Sr等时线构成要素
        (1) 云母类矿物。
        (2) 长石类矿物 (钾长石、微斜长石、斜长石等) 。
        (3) 闪石和辉石类矿物。
        (4) 沉积岩中的自生矿物——海绿石。
        (5) 全岩。
    5.3 Rb-Sr法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5.4 Rb-Sr同位素定年方法的局限性
6 Sm-Nd法同位素定年
    6.1 方法简介
    6.2 Sm-Nd模式年龄和Sm-Nd等时线年龄
    6.3 Sm-Nd法的特点
    6.4 适用于Sm-Nd法年龄测定的岩石矿物
    6.5 Sm-Nd法年龄测定应用实例
        6.5.1 岩浆岩和正变质岩的年龄测定
        6.5.2 沉积岩和副变质岩年龄的测定
    6.6 对Sm-Nd法的总体评价
7 Re-Os法同位素定年
    7.1 方法简介
    7.2 Os同位素特征
    7.3 Re-Os同位素测年的选样要求
        (1) 要严格区分成矿阶段, 确保样品的同时性与封闭性。
        (2) 保证矿物的纯度。
        (3) 样品量。
    7.4 Re-Os同位素测年方法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7.4.1 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Re-Os同位素定年
        7.4.2 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时代
    7.5 Re-Os同位素测年方法的相关问题讨论
8 (U-Th) /He法同位素定年
    8.1 方法简介
    8.2 (U-Th) /He年代学测定方法的技术特点
    8.3 适合 (U-Th) /He年代学测定的对象和样品要求
    8.4 (U-Th) /He定年技术的应用
    8.5 对 (U-Th) /He同位素测年方法的评价
9 结语
    (1) 明确同位素测年的目的, 野外采集合适的样品:
    (2) 样品分选:
    (3) 岩相学研究:
    (4) 送样:
    (5) 关于沉积岩定年:
    (6) 关于同位素测年方法的选定:

(10)太阳系天体的火山作用及其比较行星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类地行星的火山作用特征
    1.1 地 球
    1.2 火 星
    1.3 金 星
    1.4 水 星
2 类地行星之卫星的火山作用
3 类木行星之卫星的火山作用
    3.1 火 山
    3.2 “冰火山”
        3.2.1 木星的卫星
        3.2.2 土星的卫星
        3.2.3 天王星的卫星
        3.2.4 海王星的卫星——海卫一 (Triton)
4 比较行星学意义初探
    4.1 火山活动的时间
    4.2 火山活动的规模
    4.3 火山的类型、形态和分布
    4.4 火山成因与岩浆演化
    4.5 火山活动与热液系统
    4.6 火山活动与生命起源

四、月球花岗岩——比较行星学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月海玄武岩记录的月球岩浆活动与热演化历史[D]. 薛竹青.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2]面向火星应用的远程LIBS及Raman探测技术研究[D]. 袁汝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0(03)
  • [3]中学生地球科学素养测评研究[D]. 周维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月面熔岩管洞穴探测的意义与初步设想[J]. 肖龙,黄俊,赵佳伟,赵健楠.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8(11)
  • [5]建筑的天文学内涵与表征[D]. 刘芳. 天津大学, 2017(08)
  • [6]月球雨海地区的地质演化[D]. 王庆龙. 吉林大学, 2016(03)
  • [7]滇西羊拉地区加仁花岗岩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研究[D]. 刘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7)
  • [8]金星地质特征及主要科学问题[J]. 李泳泉,邹永廖,郑永春.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2)
  • [9]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技术及应用[J]. 陈文,万渝生,李华芹,张宗清,戴橦谟,施泽恩,孙敬博. 地质学报, 2011(11)
  • [10]太阳系天体的火山作用及其比较行星学意义[J]. 肖龙,何琦,黄定华,缪秉魁,张振飞,杨瑞琰,张志. 地质科技情报, 2008(01)

标签:;  ;  ;  ;  ;  

月球花岗岩——比较行星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