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一、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孟佳,刘建,张旋,史宣明,方晓璞,张煜[1](2021)在《分子蒸馏技术在油脂精炼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索特色油脂加工新工艺,介绍了分子蒸馏技术在油脂精炼工艺中脱除游离脂肪酸、塑化剂和提高油脂品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子蒸馏技术因具有加热温度低,受热时间短,分离程度高等优点,适合于高沸点和热敏性物质的分离,特别适合应用于特色油脂精炼工艺,在高效脱除游离脂肪酸和塑化剂的同时,有效保留其中的功能性微量活性成分。随着研究的深入,分子蒸馏技术在特色油脂精炼中将得到工业化应用。

李泽泽[2](2020)在《米糠油精炼过程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控制与脱除》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稻米产量,作为副产物的米糠年产量约1500万吨,从米糠中提取的米糠油脂肪酸组成合理且富含谷维素、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等多种营养成分,是国际上公认的健康油脂。但米糠油在精炼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米糠含有较多的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等,因此,米糠油加工过程中需要对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进行控制与脱除。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油脂中的氯离子和甘一酯、甘二酯是油脂脱臭过程形成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主要前体物质;本课题主要通过减少米糠带脱臭油中甘一酯、甘二酯含量,达到控制米糠油脱臭过程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生成。从米糠油加工企业采集米糠毛油样品,检测分析毛油酸价与甘油酯组成、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及营养成分含量的关系,分析研究次碱炼脱酸过程对米糠油相应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米糠毛油的甘一酯和甘二酯含量随毛油酸价的升高而显着升高;3-MCPD酯和GEs含量与毛油酸价之间未显示出明确的相关性。经碱炼脱酸,两种米糠油均脱酸效果显着,但甘一酯、甘二酯含量的降低幅度有限。3-MCPD酯和GEs含量在碱炼脱酸过程均有明显下降,这可能缘于碱炼过程皂脚的吸附脱除作用或碱炼后的水洗脱除作用。此外,碱炼脱酸会造成造成米糠油中谷维素、维生素E、植物甾醇一定量的损失。本课题对米糠油进行蒸馏脱酸,以甘一酯、甘二酯脱除率为考察指标,同时兼顾对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控制作用,对蒸馏脱酸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采用蒸馏温度230℃、蒸馏时间100min的优化蒸馏条件,米糠油中甘一酯、甘二酯脱除率高于碱炼脱酸。但经蒸馏脱酸的脱酸效果明显不如碱炼脱酸。同时,由于蒸馏脱酸需要高温,经蒸馏脱酸过后,米糠油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有较大幅度的升高,而碱炼脱酸则有降低3-MCPD酯和GEs的作用。对碱炼脱酸米糠油和蒸馏脱酸米糠油分别进行脱臭,分析研究待脱臭米糠油的甘油酯组成及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对脱臭米糠油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及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对比可知,蒸馏脱酸再脱臭的米糠油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明显低于碱炼脱酸脱臭米糠油,而经蒸馏脱酸的米糠油自身较高的3-MCPD酯和GEs含量,为脱臭米糠油中高含量的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提供了一个不良的基础条件,使得脱臭油中两种组分的含量仍然很高。此外,蒸馏脱酸再脱臭营养成分的保留率与碱炼脱酸再脱臭各有优劣。本课题考虑组合脱酸的方法,先通过碱炼脱酸降低米糠油酸价,再通过水蒸气蒸馏脱酸进一步降低酸价的同时,脱除甘一酯和甘二酯,最后进行50min脱臭处理得到成品油,依据蒸馏脱酸条件不同分为4组精炼工艺,再对3种不同的米糠油样品进行上述精炼处理后,结果显示:经过碱炼脱酸和水蒸气蒸馏脱酸后,3种米糠油在四种条件下酸价降低至国标要求,甘一酯和甘二酯的脱除率均高于单一的碱炼脱酸,但略小于单一水蒸气蒸馏脱酸;在经过脱臭后,各个米糠脱臭油中的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增长率均低于单一脱酸精炼方法,且二者增长率随蒸馏脱酸温度升高而升高;因此最佳精炼条件为1号精炼工艺;此外,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接近欧盟未精制油限量标准的1号米糠毛油,在经过最佳工艺精炼后,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含量分别为2.16mg/kg、0.85mg/kg,符合欧盟精炼植物油的限量标准(2.5 mg/kg、1mg/kg),由此可以看出,选用最佳的精炼工艺,可以使较低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的米糠毛油精炼过后符合相应精炼植物油的限量标准;此外,在采用最佳精炼工艺后,营养物质的损失处在正常水平。本课题接下来考虑选取分子蒸馏进行脱酸,并分析其对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佳分子蒸馏条件为蒸馏温度230℃、进料速率60d/min、刮膜转速220r/min,两种米糠油的甘一酯、甘二酯脱除率均高于水蒸气蒸馏脱酸的脱除率,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都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分子蒸馏脱酸过程会造成了营养物质的一定量的损失。对未经分子蒸馏的脱色油和经过分子蒸馏处理的待脱臭油分别进行脱臭处理,可以看出通过分子蒸馏脱除了大量甘一酯和甘二酯之后,其中1号米糠油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含量分别为0.55mg/kg和0.11mg/kg,2号米糠油含量分别为1.80mg/kg和0.95mg/kg;因此,可以说明,经分子蒸馏再脱臭后,两种米糠油的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均低于欧盟限量,其生成率远远低于直接脱臭的米糠油。

郭乐乐[3](2020)在《烟草中游离甾醇类物质含量差异性分析》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对烟叶中的游离态甾醇进行研究,测定烟叶中游离态甾醇含量,了解其变化规律,分析游离态甾醇含量的差异原因。根据文献报道方法及试验,结合烟草化学组分分析特点,本研究采用UPLC-MS联用法测定了国内烤烟、晒烟和雪茄烟共65个烟叶样品中5种游离态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胆甾醇、麦角甾醇)的含量,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品种、产地、部位、采收方式的烟叶中游离态甾醇含量的差异,并初步对烟叶中游离态甾醇含量差异性成因进行探讨。这些研究探索为卷烟企业卷烟配方调控及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在综合考虑各文献报道方法和行业标准方法的基础上,本研究中采用UPLC-MS方法,对原有的分析条件做了改进,并从检出限、回收率、精密度对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试验分析结果表明,5种游离态甾醇的检出限在0.13~1.36μg/mL之间,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4.16%~103.18%,RSD范围为1.04%~3.75%。方法验证的结果表明,检测限较低、回收率较好,相对标准偏差较小,这说明了本方法准确度高、精密度高、重复性好,适合分析测定烟草中的游离态甾醇。3.本文考察了国内烤烟、晒烟、雪茄烟的游离态甾醇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3种类型烟叶的游离态甾醇的总含量表现了一定规律,其中雪茄烟最高,其次是晒烟、雪茄烟。②不同类型烤烟中清香型烤烟甾醇总含量高于浓香型烤烟;浓香型烤烟的豆甾醇含量高于β-谷甾醇含量,清香型则相反。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烤烟中豆甾醇、β-甾醇、菜油甾醇、胆甾醇的含量不同,游离态甾醇的总含量也存在差异。不同部位的烤烟游离态甾醇总含量呈现的变化规律:下部>上部>中部。烤烟3个部位的游离态甾醇含量变化均一致,表现为: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胆甾醇>麦角甾醇。③不同类型晒烟中晒红烟的游离态甾醇含量高于晒黄烟;晒红烟的菜油甾醇含量高于β-谷甾醇含量,晒黄烟则相反。不同部位的晒烟游离态甾醇总含量变化规律:下部>上部>中部。晒烟不同部位的游离态甾醇含量变化均一致,表现为: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胆甾醇。④不同品种的雪茄烟烤烟游离态甾醇总含量含量不同,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胆甾醇含量存在差异。不同部位的雪茄烟游离态甾醇总含量变化规律:上部>中部>下部。雪茄烟上部、中部烟叶游离态甾醇含量变化规律相同:豆甾醇>菜油甾醇>β-谷甾醇>胆甾醇>麦角甾醇。而雪茄烟下部烟叶游离态甾醇含量变化规律: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胆甾醇>麦角甾醇。不同采收方式的雪茄烟在晾制结束时,游离态甾醇总含量及各游离态甾醇含量增加;带茎采收的雪茄烟游离态甾醇总含量高于逐片采收的烟叶,晾制过程中不同采收方式的雪茄烟豆甾醇、β-谷甾醇、菜油甾醇、胆甾醇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4.通过分析烤烟、晒烟、雪茄烟中游离态甾醇总含量、5种游离态甾醇含量的变化规律和差异,结合烟草的遗传因素、外界环境因素、晾制条件等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造成烟草游离态甾醇含量差异的原因。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促进烟草品质提升,卷烟降焦减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指导意义。

连伟帅[4](2019)在《甘油二酯、LML型结构脂的酶法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日益增长的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被证明与肥胖呈正相关,而油脂的过量摄入是造成脂肪过度积累,引起全国性肥胖的原因之一。我国居民膳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的油脂人均摄入量为43 g/天,远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25-30 g,脂肪供能比高达35.5%。新型功能性健康油脂可改善脂质代谢、避免脂肪过量积累,已成为改善我国居民健康状况、解决肥胖及其并发症的首要关注对象。本研究以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AG)与LML型结构脂这两种具有减少体脂积累、改善脂质代谢的功能性健康油脂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DAG和LML结构脂现有制备工艺所存在的缺点以及两种结构脂缺乏应用特性研究的现状,系统研究了采用全酶法制备DAG和LML结构脂的工艺,并系统考察了两种功能性油脂的应用特性。到目前为止,通常采酶法甘油解法和酯化法两种工艺制备DAG,报道的方法中通常存在产物中DAG纯度低、副产物甘油三酯难于分离、需添加有机溶剂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全酶法同时制备高纯度和中等纯度DAG的工艺,首先通过强sn-1,3位特异性脂肪酶Lipase DF 15在加水量20 wt%、加酶量0.25 wt%、反应温度40 oC下水解3 h制备得到DAG含量为35.52%的水解产物,继续经分子蒸馏纯化后,蒸馏重相得到纯度为56.6%的DAG产品;以蒸馏轻相的副产物作为反应底物,进一步采用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新型偏甘油酯脂肪酶Lipase AOL-V269D在MAG:FFA摩尔比5:1、反应温度40 oC、加酶量0.1 wt%的条件下酯化反应12 h制备得到DAG含量为56.69%的产物,继续经分子蒸馏纯化后所得DAG纯度为98.11%的产品。本研究所提出的全酶法工艺,安全、环保,不仅能同时获得纯度分为98.11%和56.6%的高纯度和中等纯度DAG产品,而且提高了原料的综合利用率,保持了与原料基本一致的脂肪酸组成。酶法酯化和酸解制备中长链脂肪酸结构脂(Medium and long chain triacylglycerol,MLCT)的工艺中,产物通常为多种结构脂的混合物;此外,目前MLCT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LM型结构脂的制备及MLCT的功能评价。LML型结构酯是一种结构类似于DAG,sn-2位为中链脂肪酸的一种特殊结构的甘油三酯,关于LML型结构脂制备工艺、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强sn-1,3特异性固定化脂肪酶TTL催化酯交换制备LML型结构脂。首先对脂肪酶TTL进行固定化,确定了脂肪酶TTL固定化的最优条件;然后采用固定化脂肪酶TTL催化三辛酸甘油酯与亚油酸乙酯酯交换制备LML型结构脂,发现在反应温度为60 o C、加酶量为6 wt%(相对于底物总质量)三辛酸甘油酯与亚油酸乙酯的底物摩尔比1:6的条件下,得到的产物中双长链甘油三酯(Double long chain-TAG,DL-TAG)的含量为53.19 mol%,产物经分子蒸馏纯化后,得到含85.24 mol%的DL-TAG,并通过对产物的sn-2位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确定产物中至少含82.7 mol%的LML型结构脂。关于DAG与LML型结构脂在高温使用过程中的理化性质的变化鲜有报道。本研究对制备得到的DAG与LML型的理化性质及其在高温煎炸中的理化性质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结构脂与原料大豆油具有相同的脂肪酸组成、粘度、密度、酸价和过氧化值。DAG与LML型结构脂与大豆油相比,热重分析中的失重起始温度、失重峰值都有了20-30 oC的降低;DSC分析得知,样品中含有DAG时,会导致样品相变曲线的熔融速率下降,而当样品中的DAG含量达到90%时,相变过程反而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缩短;此外对三种油脂进行FTIR分析,结果表明LML型结构脂与大豆油所呈现的吸收峰基本保持一致,而DAG与大豆油相比则表现出较多的差异。最后,通过动物实验对DAG和LML型结构脂的功能性进行了评价,一次灌胃给样后,通过与对照组大豆油的小鼠对比,发现DAG与LML型结构脂都能显着降低实验小鼠的餐后血脂水平,DAG组实验动物的血糖3个时段的平均值均低于其它两组实验动物,并在1h时的血清胆固醇水平的显着低于TAG组,而LML组则不显着;随后通过不同剂量的DAG对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的实验小鼠进行18周的干预实验,结果表明:H-DAG组实验小鼠的空腹血脂、血糖、血清总胆固醇、LDL水平显着降低,L-DAG组有降低但不显着。通过对小鼠肝脏TAG与胆固醇含量的分析可知,DAG与大豆油相比,能够显着降低小鼠肝脏中的TAG与胆固醇含量;进一步对实验小鼠的肝脏病理学切片分析可知,摄入DAG能够缓解实验动物因高脂、高胆固醇喂养引起的脂肪肝病变。

庄晓慈[5](2019)在《山苍子核仁油的绿色提取及其制备生物润滑油基础油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苍子是我国特有的香辛料木本资源,其果实能提取得到3-5%的精油,但是生产加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山苍子核、干果等废弃物,造成资源浪费。本研究通过对山苍子核和干果中副产品油脂进行提取技术和溶剂创新,优化山苍子油脂的提取技术,并与传统技术对比,为山苍子油脂的绿色提取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同时,以山苍子核仁油为原料,合成环境友好型的生物润滑油基础油三羟甲基丙烷脂肪酸酯,探究山苍子精油副产物的开发和应用潜力。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传统压榨、固液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对山苍子核仁油在甘油酯、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及总酚含量的影响,探究压榨山苍子果油和核仁油在组分和理化性质上的差异,并进行脱色脱酸实验。结果表明,山苍子核仁油主要脂肪酸是月桂酸(>50%)、癸酸、油酸等,饱和度比大部分植物油高,可认为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天然月桂酸新油源。相比于压榨和固液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山苍子核仁油的得率最佳,但不同技术提取得到的油脂的甘油酯组成、密度、折光率和熔点等理化特性均无显着性差异。由于山苍子果皮中富含游离脂肪酸,压榨山苍子果油相比于核仁油具有更高的酸价,且果油颜色较深,粘度大,物理精炼难度大。另外,活性白土和碱炼脱酸对山苍子核仁油的脱色脱酸具有一定效果,但得率较低,原料损失率高。(2)以正己烷作为参考溶剂,系统地考察醇类(乙醇和异丙醇)和绿色溶剂(碳酸二甲酯和环戊基甲醚)这两类可替代性溶剂对山苍子核仁油提取的影响,对所得山苍子核仁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通过汉森溶解度参数模拟研究了溶剂与山苍子核仁油中内源性组分之间的理论互溶性,最终确定可替代正己烷的最佳溶剂。结果表明,相比于醇类溶剂,绿色溶剂在提取率、甘油酯和脂肪酸组成方面与正己烷无显着性差异,但可以提取更高含量的微量营养素,具有更好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环戊基甲醚对山苍子核仁油的提取效果最佳,有望成为正己烷的绿色替代溶剂,为其他大宗植物油的提取提供借鉴。另外,汉森溶解度参数对五种溶剂溶解力进行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说明汉森溶解度模型对于此类溶剂-溶质分子间的溶解反应具有一定预测力,可用于实际重复实验前的溶剂快速筛选。(3)以压榨山苍子核仁油为原料,通过脱色、酯化、转酯化三步法制备山苍子核仁油甲酯,通过分子蒸馏法纯化后与三羟甲基丙烷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三羟甲基丙烷脂肪酸三酯。对得到的甲酯和三羟甲基丙烷脂肪酸三酯进行理化指标测定和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分析。结果表明,山苍子核仁油经酯化后酸价显着降低,合成了高纯度的脂肪酸甲酯。在低于100 Pa真空度下反应得到的三羟甲基丙烷脂肪酸三酯产品质量分数达到84.84±7.65%,可用作生物润滑油基础油,经分子蒸馏纯化后含量可提高到91.99%。所得产品结晶起始点低,低温动力粘度小,冷启动性能较好,具有良好的低温稳定性,粘度指数符合多级润滑油产品标准。

郭婷婷[6](2019)在《酶法制备不同链长甘油二酯及其脂代谢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AG)是酯化反应中脂肪酸与丙三醇进行化合,其醇中的两个羟基被脂肪酸替换所生成的结构脂质。大量的研究表明,甘油二酯在降低血脂水平、防止脂肪蓄积及减轻体重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分别以花生油和椰子油为原料,采用酶法合成花生油甘油二酯和椰子油甘油二酯,并研究不同链长甘油二酯对小鼠脂代谢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比较了不同溶剂体系、无溶剂体系和不同固定化脂肪酶催化花生油与甘油合成甘油二酯,根据底物摩尔比(甘油﹕花生油)、加酶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这4个因素,确定产物中甘油二酯和甘油三酯的含量来优化反应条件。结果表明,与有机溶剂和离子液体比较,无溶剂体系反应效果最好,在无溶剂体系下,利用Novozyme 435催化花生油甘油解生产DAG的最优反应条件:底物摩尔比(甘油:花生油)为2:1、加酶量为6%、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12h,在这些条件下合成得到的DAG含量为48.56%,TAG含量为20.12%。2.研究通过分子蒸馏技术纯化花生油甘油二酯,并对合成与纯化前后的甘油酯组成、脂肪酸组成、缩水甘油酯、营养物质和风味成分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20℃二次分子蒸馏后可得到纯度85.82%,得率18.54%左右的甘油二酯,分子蒸馏后脂肪酸组成未发生明显改变,主要由油酸和亚油酸组成,但分子蒸馏后饱和脂肪酸增加(P<0.05),反式脂肪酸含量也有所增加,从花生油的0.75%增加至产物总和的1.2%。当温度超过220℃后,缩水甘油酯的含量急剧增加,由180℃的0.25mg/kg增加到240℃的9.77mg/kg。研究发现其含量随温度呈指数增长的趋势,y=0.0985e0.9242x,R2=0.9796,因此二次分子蒸馏的温度不应超过220℃。分子蒸馏前后营养成分均会减少,其中维生素E损失最多,达40.69%,甾醇的损失率为21.96%。花生油主要的风味物质为吡嗪化合物、呋喃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呈烤香味和油脂味,合成的甘油二酯通过分子蒸馏后,挥发性物质大量减少,主要挥发性物质为醛类,呈油脂味。经最优合成条件和纯化工艺得到椰子油甘油二酯,其中含60.94%的甘油二酯和60.44%的中链脂肪酸。3.通过动物实验探究了合成的不同链长甘油二酯对C57BL/6J小鼠体脂、血脂及组织脂质代谢相关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高脂花生油组相比,花生油DAG组、椰子油DAG组和椰子油组的体重、体长、组织重量及肝脏和血清中甘油三酯(TG)、瘦素含量均显着低于花生油组(P<0.05)。说明长期喂养含有DAG的高脂油饲料,对小鼠的体重、血脂等有较好的降低作用,但花生油DAG组和椰子油DAG组除在体重方面有显着性差异外,其它指标相近。与甘油三酯(花生油和椰子油)比较,花生油DAG和椰子油DAG组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显着降低(P<0.05),表明甘油二酯可减少脂肪酸的合成,抑制脂肪的蓄积。而DAG油组小鼠白色脂肪组织中激素敏感脂酶(HSL)水平高于甘油三酯组,可加快脂肪的分解,但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脂联素的表达无影响。中链甘油二酯的作用效果比长链甘油二酯更好,椰子油DAG改善体脂代谢方面的效果主要是甘油二酯的作用,中链脂肪酸的结合有一定作用,但并不明显。

张震[7](2019)在《酯交换改性对棕榈油的理化性质影响及其在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中的应用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食品专用油脂是油脂加工的高端和末端,以棕榈油为基础的专用油脂改性开发是食品工业研究的热点。部分的新油脂资源与油脂副产物可应用于油脂酯交换改性,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具有改善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品质的效果。基料油调配以固体脂肪含量和同质多晶转换为控制指标的改性思路是目前的主流原则。本文研究了基于棕榈油与不同脂类之间的酯交换改性技术来改善棕榈油的品质,对其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固体脂肪含量曲线特性(SFC,Solid Fat Content),结晶习性,微观结构变化影响规律进行讨论,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棕榈油中间分提物(PMF,Palm Mid Fraction)的酯交换改性与应用,PMF与牛油(BT,Beef Tallow)经酯交换改性后结晶比率显着提升,SFC趋势更加平缓,塑性范围变宽,延展性增强,打发裹气性得到提升,烘焙应用效果明显改善;改性PMF经过溶剂分提能有效分离出高温固脂,提高软脂的化口性,搅打奶油应用裹气性提升,同时sn-2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2、研究了乳木果油分提液油(Shea OL,Shea Olein)与棕榈油之间的改性特性,在25℃以上,与棕榈油和椰子油相容性较好,与棕榈液油(POL,Palm Olein)相比,Shea OL在调配油基中能显着加速体系结晶。Shea OL天然含有8%左右的甘油二酯(DAG,Diacylglycerols),与POL和大豆油相比,使用Shea OL制备的O/W体系在储藏期间的粒径稳定性,抗温度波动性和硬度稳定性显着提高。3、研究了棕榈油与不同类型油脂的化学酯交换改性反应,发现含BT的棕榈油油脂改性后倾向于β′晶型,结晶加快;大豆油能显着提高体系S/U/U(二饱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对纯棕榈油基的结晶改善效果不显着;棕榈仁油(PKO,Palm Kernal Oil)能够降低改性体系的S/U/U含量,与大豆油同时作用时,PKO降S/U/U的能力更强,同时PKO能够丰富产品甘油三酯(TAG,Triacylglycerols)组成,提高C44的TAG含量,可通过改性提高S/S/S,促进结晶,改善棕榈油基β′型结晶倾向;棕榈油基中添加30%以上的PMF可改性提高高温固脂,使产品塑性范围更宽,30%以下的添加时作用不显着。4、研究了化学方法与酶法催化制备不饱和DAG混合体系,制备了硅藻土负载SO42-/TiO2固体超强酸催化油酸酯化,分子蒸馏后可以得到69.64%不饱和DAG产品;利用鼓泡式反应器,Novezyme 435酶催化油酸和玉米油酯化和酯交换制备得到含量82%以上的高不饱和单双甘油酯(MAG-DAG,Mono-and Di-acylglycerols)组合物,该组合物能延缓棕榈油起酥油储藏期间的结晶比率,起到稳定产品晶型和硬度的作用。5、研究了酶法催化米糠蜡(RBW,Rice Bran Wax)与棕榈油酯交换改性制备蜡酯甘油酯混合体系,在Lipozyme TL IM酶的催化下得到新的蜡酯甘油酯组合物,体系结晶显着加快,中温段固脂明显提高,SFC曲线更加平缓,改性后体系以β′型结晶为主,产物中DAG含量升高,产物硬度和黏度得到了提升,新产物较原料RBW的粗糙度更低,疏水性更强。

朱晶晶[8](2018)在《亚麻籽油中亚麻酸提纯及亚麻籽油和茶油脱色工艺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用油的分析与研究也越来多,其中对于亚麻酸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们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GC-MS快速检测亚麻籽油中亚麻酸含量,亚麻籽油中亚麻酸的纯化以及两种不同生产地亚麻籽油、茶油脱色工艺。采用外标定量法分析亚麻酸含量,结果显示亚麻酸含量在0.043625 mg/mL-0.677mg/mL范围内呈现线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8%-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1.42%-1.75%,在相关的测定要求范围内。本研究采用尿素-硅胶和氯化亚铜-硅胶两次层析亚麻籽油,结果表明:尿素-硅胶层析后,亚麻籽油中只含有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氯化亚铜-硅胶层析后得到了纯度高于90%的亚麻酸产品。对两种产地的亚麻籽油、茶油采用了加热法脱色实验。在脱色时间30min情况下,得出了3种油脂脱色的最佳工艺,其中亚麻籽油(山西)经过脱色后红值R:10,黄值Y:1;亚麻籽油两次脱色后,红值R:6,黄值Y:0.3。茶油在两次脱色后的红值R:3.3,黄值Y:0.2。

张莹[9](2018)在《椰子油制备及富集月桂酸的研究》文中指出椰子全身都是宝,可以加工成丰富的产品。椰子油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油脂,椰子油的脂肪酸以中碳链脂肪酸为主,易于消化吸收,适合肥胖及有糖尿病的人食用。而椰子油的月桂酸含量极高,月桂酸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功能性质。科研工作者通过对功能性油脂的生理功能研究后发现,月桂酸单甘酯在母乳中少量存在,像月桂酸等中碳链的单甘酯可以加强婴儿对脂肪和Ca2+吸收,从而促进婴幼儿骨骼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增强婴儿抵抗各种细菌和病毒的能力。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压榨法、有机溶剂浸提法和水酶法三种不同的方法制备得到的椰子油提油率和基础理化性质,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水酶法为最佳方法。并对水酶法制备椰子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因椰子油中月桂酸含量很高,采用尿素包埋法和分子蒸馏法对椰子油中的月桂酸进行一次富集,并采用尿素包埋法联合分子蒸馏技术对椰子油中的月桂酸进行二次富集,提高了椰子油中月桂酸的含量。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研究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采用压榨法、有机溶剂浸提法和水酶法三种方法制备椰子油,用压榨法制备椰子油的提油率为82.8%,用有机溶剂浸提法制备椰子油的提油率为90.5%,用水酶法制备椰子油的提油率为83.2%。通过对这三种方法的提油率和制备的椰子油的各项理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决定采用水酶法制备椰子油。因为水酶法制备的椰子油没有溶剂残留,椰子本身所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制备过程中的损失最小,制备得到的椰子油的营养更丰富,并且所制备的椰子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都比较低,因此采用水酶法制备椰子油,并进一步进行试验,通过正交试验进行分析,得到水酶法最佳制备工艺为:料液比为1:2,酶料比为1:15,反应温度为55℃,加酶量为0.25%,反应时间为16h。(2)采用尿素包埋法富集椰子油中的月桂酸。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法优化,得到影响包埋效果的六个因素的主次顺序为:A(料液比)>E(搅拌温度)>C(包埋时间)>D(尿素脂肪酸质量比)>F(搅拌时间)>B(包埋温度)。尿素包埋法富集椰子油中的月桂酸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2,搅拌温度为50℃,包埋时间为10h,尿素脂肪酸质量比为1:1.5,搅拌时间为5h,包埋温度为-20℃。富集后椰子油中的月桂酸的含量为60.05%,椰子油的得率为94.53%。(3)采用分子蒸馏法富集椰子油中的月桂酸。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法优化,根据极差R的大小可知,影响分子蒸馏富集月桂酸富集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A>B>C,即蒸馏温度>进样量>刮膜转速。分子蒸馏法富集椰子油中的月桂酸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蒸馏温度为220℃,进样量为0.2L/h,刮膜转速为270r/min。富集后椰子油中的月桂酸的含量为65.58%,椰子油的得率为89.32%。(4)采用尿素包埋法联合分子蒸馏技术富集椰子油中的月桂酸。通过单因素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得到尿素包埋法联合分子蒸馏技术富集椰子油中的月桂酸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蒸馏温度为234℃,进样量为0.36L/h,刮膜转速为250r/min。富集后椰子油中的月桂酸的含量为71.28%,椰子油的得率为85.69%。

李道明[10](2018)在《Lipase SMG1-F278N在高酸价油脂脱酸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油脂工业中,高酸价油脂一般是指酸价大于10 mg KOH/g的油脂。高酸价油脂由于游离脂肪酸含量高,给其加工、利用和储存等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由于中性油脂得率低,传统的化学碱炼不适用于高酸价油脂的脱酸;而物理蒸馏脱酸又存在着能耗大、对原料含磷量要求高及不适用于富含PUFA油脂的脱酸等问题。酶法脱酸技术由于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及环保等优点,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采用酶法脱酸代替传统的化学碱炼和物理蒸馏脱酸可实现技术升级、节能减排和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率。但现有的酶法脱酸技术面临着催化剂单一、脱酸效果不理想、有副反应发生及工业化应用困难等问题。因此,研发油脂酶法脱酸专用酶制剂,建立可真正工业化应用的高酸价油脂的酶法脱酸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对甘油单酯脂肪酶、甘油单酯-甘油二酯脂肪酶及甘油三酯脂肪酶酯化能力进行了比较,筛选得到酯化能力较强且对长链及超长链脂肪酸催化活力较好的Lipase SMG1;随后,基于Lipase SMG1已解析的晶体结构及已阐明的激活机制,对其进行理性改造,获得酯化活力提高1.94倍、对各脂肪酸催化活性进一步提高的Lipase SMG1-F278N;将Lipase SMG1-F278N进行固定化,发现获得的固定化Lipase SMG1-F278N对长链及超长链脂肪酸的选择性较固定化前没有显着变化,且具有良好的储藏稳定性。以高酸价米糠油这一常见的高酸价植物油脂为底物,通过对酰基受体的筛选、酰基受体添加方式的优化、反应介质的筛选、反应介质添加量的优化及考察反应过程中各因素对脱酸效率的影响,建立了高酸价米糠油新型酶法脱酸技术,脱酸反应6 h,高酸价米糠油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由25.14%降至0.05%,酸价可以达到普通食用油脂标准;固定化Lipase SMG1-F278N在该反应体系下表现出优异的操作稳定性,连续使用10个批次后,其催化活力没有显着降低;对脱酸反应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后,得到的终产物中含97.76%甘油三酯、2.16%甘油二酯和0.08%脂肪酸,其酸价和过氧化值均达到一级食用油标准。而且,经脱酸和低温分子蒸馏纯化后,米糠油中γ-谷维素含量由18.6 g/kg增加至27.8 g/kg,富集倍数达到1.5倍,为目前报道的最高值。为了考察高酸价米糠油新型酶法脱酸技术的应用可行性,通过耦连酶法脱胶工艺,开发出高酸价米糠油的生物精炼工艺成套技术。采用该生物精炼工艺对高酸价米糠油进行精炼,考察了精炼过程中各精炼工序对谷维素和植物甾醇保留率的影响,精炼后得到的产品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均达到一级食用油标准,谷维素和植物甾醇的保留率分别达到71.67%和59.2%,实现了高酸价米糠油的适度精炼。以高酸价鱿鱼油这一常见的高酸价海洋来源油脂为底物,考察了固定化Lipase SMG1-F278N在富含EPA、DHA的高酸价海洋鱼油脱酸中的应用情况,建立了固定化Lipase SMG1-F278N催化高酸价鱿鱼油脱酸的工艺。脱酸反应36 h后,高酸价鱿鱼油的脂肪酸含量由最初的13.84%降至0.06%;采用分子蒸馏对脱酸反应产物进行纯化,得到纯度为99.41%、含36.34%n-3 PUFA的甘油三酯,脱酸副产物为含EPA、DHA的乙酯。将含EPA、DHA的乙酯浓缩后,得到含89.26%n-3 PUFA的脂肪酸乙酯;以其为底物,采用Novozym 435与固定化Lipase SMG1-F278N相结合的全酶法催化工艺,得到纯度高于98.75%、n-3 PUFA含量在88.44%以上的甘油三酯,实现了脱酸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餐饮废油是一种常见的高酸价工业用油脂原料。本研究继续考察了固定化Lipase SMG1-F278N在高酸价餐饮废油脱酸中的应用。采用甲醇作酰基受体,开发出高酸价餐饮废油的酶法脱酸工艺。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反应8 h,高酸价餐饮废油的游离脂肪酸含量由28.69%降至0.05%;固定化Lipase SMG1-F278N在催化高酸价餐饮废油脱酸时表现出优异的操作稳定性,连续使用20个批次,酶活性没有显着降低;将脱酸处理后的高酸价餐饮废油再经一步碱催化,反应20 min后,得到含98.24%脂肪酸甲酯的产物。该研究拓展了新型酶法脱酸技术的应用领域。综上,本研究通过筛选、理性改造及固定化获得了具有普适性的高酸价油脂高效脱酸酶制剂;建立了针对不同来源的高酸价油脂的高效酶法脱酸工艺,脱酸后产物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均可降至0.06%以下;而且,基于已建立的新型酶法脱酸工艺,开发出高酸价米糠油的生物精炼工艺成套技术、建立了高酸价鱿鱼油的高值化利用工艺和两步法催化高酸价餐饮废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新工艺。本研究所建立的酶法脱酸工艺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脱酸后产物游离脂肪酸含量均可降至0.06%以下,且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二、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分子蒸馏技术在油脂精炼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蒸馏技术在毛油脱酸中的应用
2 分子蒸馏技术在塑化剂脱除中的应用
3 分子蒸馏技术对于油脂品质的影响
4 结语

(2)米糠油精炼过程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控制与脱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米糠油简介
        1.1.1 米糠油营养特性及主要问题
        1.1.2 米糠油中甘油酯组成及检测方法
        1.1.3 米糠油精炼工艺技术
    1.2 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
        1.2.1 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在油脂中含量
        1.2.2 危害及限量
        1.2.3 主要生成途径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米糠毛油品质及碱炼脱酸对甘一酯、甘二酯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米糠毛油的碱炼脱酸
        2.3.2 米糠油质量指标的检测
        2.3.3 甘油酯组分含量的测定
        2.3.4 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测定
        2.3.5 数据处理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酸价米糠毛油的碱炼脱酸效果
        2.4.2 不同酸价米糠毛油碱炼前后甘油酯组分含量的变化
        2.4.3 不同酸价米糠毛油碱炼前后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的变化
        2.4.4 不同酸价米糠毛油及碱炼前后的主要脂肪酸组成
        2.4.5 不同酸价米糠毛油及碱炼前后营养成分含量变化
    2.5 小结
第3章 传统脱酸工艺分别对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米糠油精炼
        3.3.2 米糠油质量指标的测定
        3.3.3 米糠油甘油酯组成的测定
        3.3.4 米糠油中3-MCPD酯和GEs的测定
        3.3.5 数据处理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水蒸气蒸馏脱酸对米糠油脱酸效果的影响
        3.4.2 水蒸气蒸馏脱酸对米糠油甘一酯、甘二酯的影响
        3.4.3 水蒸气蒸馏脱酸对米糠油3-MCPDEs和 GEs的影响
        3.4.4 不同脱酸工艺对米糠油脱酸效果的影响
        3.4.5 不同脱酸工艺对米糠油甘油酯组成的影响
        3.4.6 不同脱酸工艺对米糠油中3-MCPD酯和GEs的影响
        3.4.7 不同脱酸工艺对米糠油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组合脱酸工艺对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米糠油精炼
        4.3.2 米糠油质量指标的检测
        4.3.3 甘油酯组分含量的测定
        4.3.4 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测定
        4.3.5 数据处理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脱酸后米糠油酸价及甘油酯组成的变化
        4.4.2 精炼后米糠油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变化
        4.4.3 精炼后米糠油谷维素的变化
        4.4.4 精炼后米糠油甾醇的变化
        4.4.5 精炼后米糠油的变维生素E的变化
    4.5 小结
第5章 分子蒸馏脱酸工艺对3-MCPD酯和GEs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和仪器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米糠油精炼
        5.3.2 米糠油质量指标的检测
        5.3.3 甘油酯组分的测定
        5.3.4 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测定
        5.3.5 数据处理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米糠油分子蒸馏温度对酸价以及甘一酯、甘二酯脱除的影响
        5.4.2 米糠油分子蒸馏进料速率对酸价及甘一酯、甘二酯脱除的影响
        5.4.3 米糠油分子蒸馏刮膜转速对酸价及甘一酯、甘二酯脱除的影响
        5.4.4 最佳分子蒸馏条件对米糠油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5.4.5 待脱臭米糠油中甘油酯组成对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烟草中游离甾醇类物质含量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甾醇概述
        1.1.1 甾醇来源及类型
        1.1.2 植物甾醇结构及性质
        1.1.3 植物甾醇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广泛应用
    1.2 烟草中的甾醇概述
        1.2.1 烟草中甾醇种类及对卷烟产品安全性影响
    1.3 植物甾醇提取技术和分析方法进展
        1.3.1 植物甾醇的提取原理
        1.3.2 植物甾醇的提取方法
        1.3.3 植物甾醇的分析方法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2.1 试验处理
        3.2.2 标准曲线制作
        3.2.3 样品前处理和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工作曲线、检出限
    4.2 回收率和精密度
    4.3 烟叶中游离态甾醇的质量分数
    4.4 烤烟游离态甾醇含量差异性分析
        4.4.1 不同类型烤叶游离态甾醇的含量分析
        4.4.2 不同品种烤叶游离态甾醇的含量分析
        4.4.3 不同产地烤烟中游离态甾醇的含量分析
        4.4.4 不同部位烤烟游离态甾醇的含量分析
    4.5 晒烟游离态甾醇含量差异性分析
        4.5.1 不同类型晒烟游离态甾醇的含量分析
        4.5.2 不同部位晒烟游离态甾醇的含量分析
    4.6 雪茄烟游离态甾醇含量差异性分析
        4.6.1 不同品种雪茄烟游离态甾醇含量分析
        4.6.2 不同部位雪茄烟游离态甾醇含量分析
        4.6.3 不同采收方式雪茄烟晾制过程中游离态甾醇含量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烤烟游离甾醇含量差异性分析
    5.2 晒烟游离甾醇含量差异性分析
    5.3 雪茄烟游离态甾醇含量差异性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4)甘油二酯、LML型结构脂的酶法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脂过量摄入与慢性疾病
    1.2 健康油脂与使用现状
    1.3 天然动植物油脂
        1.3.1 橄榄油
        1.3.2 亚麻籽油
        1.3.3 紫苏籽油
        1.3.4 核桃油
        1.3.5 椰子油
        1.3.6 海洋鱼油
    1.4 结构脂的功能及合成
        1.4.1 甘油二酯
        1.4.2 中长链结构脂
        1.4.3 磷脂类结构脂
        1.4.4 代可可脂
        1.4.5 其它结构脂
    1.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全酶法制备不同纯度DAG的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酶法水解制备DAG的工艺研究
        2.3.2 分子蒸馏分离纯化水解产物
        2.3.3 Lipase AOL催化制备高纯度DAG工艺研究
        2.3.4 分子蒸馏分离纯化酯化反应产物
        2.3.5 甘油酯组成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脂肪酶的筛选
        2.4.2 水添加量对Lipase DF15 水解大豆油制备DAG的影响
        2.4.3 酶加量对Lipase DF15 水解大豆油制备DAG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对Lipase DF15 水解大豆油制备DAG的影响
        2.4.5 Lipase DF15 水解大豆油制备DAG工艺稳定性研究
        2.4.6 分子蒸馏对水解反应产物的分离
        2.4.7 Lipase AOL及其突变体酯化制备DAG能力的比较
        2.4.8 底物摩尔比对脂肪酶AOL-V269D催化酯化制备DAG的影响
        2.4.9 反应时间对Lipase AOL-V269D催化酯化制备DAG的影响
        2.4.10 分子蒸馏分离纯化酯化反应产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定化脂肪酶TTL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LML型 结构脂的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与仪器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脂肪酶TTL的制备
        3.2.4 脂肪酶TTL的固定化
        3.2.5 固定化酶TTL的位置选择性分析
        3.2.6 固定化脂肪酶TTL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LML型结构脂
        3.2.7 固定化脂肪酶TTL催化酯交换制备LML型结构脂的放大实验
        3.2.8 分子蒸馏分离反应产物
        3.2.9 气相色谱法分析反应产物
        3.2.10 产物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脂肪酶TTL的固定化
        3.3.2 固定化脂肪酶TTL催化酯交换制备LML型结构脂
        3.3.3 固定化脂肪酶TTL酯交换制备LML结构脂的放大实验与产物分离纯化
        3.3.4 最终产品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AG、LML理化特征及煎炸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2.3 实验油脂的制备及组成分析
        4.2.4 油脂样品理化性质的检测
        4.2.5 油脂样品的性质检测
        4.2.6 实验油脂高温煎炸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原料油脂的分析
        4.3.2 DAG、LML煎炸应用特性研究
        4.3.3 被煎炸土豆样品质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AG与 LML型结构脂的功能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设备与仪器
        5.2.3 实验油脂的制备及组成分析
        5.2.4 实验动物的分组及动物处理
        5.2.5 实验动物饲料配方
        5.2.6 血液指标检测方法
        5.2.7 肝脏病理学切片方法
        5.2.8 实验动物肝脏脂肪含量分析方法
        5.2.9 数据分析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实验油脂的组成及分析
        5.3.2 一次灌胃给样实验结果分析
        5.3.3 长期喂养实验动物指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研究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山苍子核仁油的绿色提取及其制备生物润滑油基础油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山苍子的的概况
        1.1.1 山苍子精油
        1.1.2 山苍子的应用
        1.1.3 山苍子研究现状
    1.2 绿色提取
        1.2.1 选择和使用可再生资源
        1.2.2 使用可替代性环保溶剂
        1.2.3 创新提取技术
        1.2.4 “废渣”增值利用
    1.3 生物润滑油基础油
        1.3.1 生物基础油种类
        1.3.2 三羟甲基丙烷
    1.4 立题背景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不同提取技术对山苍子核仁油和果油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山苍子干果和山苍子核仁的水分和油含量测定
        2.2.2 山苍子油的提取
        2.2.3 理化性质测定
        2.2.4 脂肪酸组成测定
        2.2.5 甘油酯组成测定
        2.2.6 总酚含量测定
        2.2.7 脱色实验
        2.2.8 脱酸实验
        2.2.9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山苍子干果和核仁的油脂及水分含量
        2.3.2 超声辅助提取条件优化
        2.3.3 不同技术提取山苍子核仁油的得率
        2.3.4 不同技术提取的山苍子油的脂肪酸组分分析
        2.3.5 不同技术提取的山苍子油的甘油酯组分分析
        2.3.6 不同技术提取的山苍子油的理化性质
        2.3.7 不同技术提取的山苍子油的总酚含量测定
        2.3.8 山苍子油的脱色实验
    2.4 小结
第3章 正己烷替代溶剂对山苍子核仁油绿色提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原料预处理
        3.2.2 水分测定
        3.2.3 山苍子核仁粉的油含量测定
        3.2.4 不同溶剂提取的山苍子核仁油提取率
        3.2.5 理化性质测定
        3.2.6 脂肪酸组成测定
        3.2.7 甘油酯组成测定
        3.2.8 微营养成分测定
        3.2.9 抗氧化能力测定
        3.2.10 汉森溶解度模拟
        3.2.11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的种类对山苍子核仁油提取率的影响
        3.3.2 溶剂的种类对山苍子核仁油品质的影响
        3.3.3 抗氧化能力
        3.3.4 汉森溶解度模拟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山苍子核仁油制备生物润滑油基础油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原料脂肪酸和甘油酯测定
        4.2.2 油脂脱色
        4.2.3 制备脂肪酸甲酯
        4.2.4 脂肪酸甲酯纯化
        4.2.5 脂肪酸甲酯分析
        4.2.6 三羟甲基丙烷脂肪酸酯制备
        4.2.7 三羟甲基丙烷脂肪酸三酯分析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料脂肪酸和甘油酯测定
        4.3.2 酯化反应
        4.3.3 脂肪酸甲酯分析
        4.3.4 三羟甲基丙烷脂肪酸三酯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酶法制备不同链长甘油二酯及其脂代谢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1.1 前言
    1.2 甘油二酯简介
        1.2.1 甘油二酯的合成
        1.2.2 甘油二酯的纯化
        1.2.3 甘油二酯的功能作用
        1.2.4 甘油二酯的应用
    1.3 花生油与椰子油概述
    1.4 课题研究的来源、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价值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脂肪酶催化花生油合成甘油二酯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花生油的甘油解反应
        2.3.2单因素实验
        2.3.3 甘油酯组成的测定
        2.3.4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甘油酯组成HPLC测定图谱
        2.4.2 不同溶剂对甘油二酯合成的影响
        2.4.3 脂肪酶种类对甘油二酯合成的影响
        2.4.4 单因素实验结果
    2.5 小结
第3章 分子蒸馏纯化花生油甘油二酯及其成分变化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酶解法生产甘油二酯
        3.3.2 分子蒸馏工艺参数
        3.3.3 甘油酯组成的测定
        3.3.4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3.5 缩水甘油酯的测定
        3.3.6 理化性质的测定
        3.3.7 甾醇含量的测定
        3.3.8 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
        3.3.9 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测定
        3.3.10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甘油酯组成液相色谱图
        3.4.2 分子蒸馏前后甘油酯组成含量及得率
        3.4.3 分子蒸馏前后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3.4.4 分子蒸馏温度对缩水甘油酯的含量的影响
        3.4.5 分子蒸馏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
        3.4.6 分子蒸馏前后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的含量变化
        3.4.7 花生油和DAG主要的风味成分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链长甘油二酯对C57BL/6J小鼠脂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动物及分组
        4.3.2 实验分组
        4.3.3 实验饲料
        4.3.4 甘油酯组成的测定
        4.3.5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4.3.6 体重、体长及组织重量的测定
        4.3.7 指标测定
        4.3.8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饲料油油甘油酯和脂肪酸组成
        4.4.2 体重、体长及摄食量的变化
        4.4.3 组织重量的变化
        4.4.4 血清中血脂的变化
        4.4.5 血清中瘦素含量的变化
        4.4.6 肝脏脂质指标的变化
        4.4.7 小鼠肝脏细胞形态学观察
        4.4.8 肝脏中脂代谢相关酶的变化
        4.4.9 脂肪组织中相关酶和炎症因子的变化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脂肪酶催化花生油合成甘油二酯工艺研究
        5.1.2 分子蒸馏纯化花生油甘油二酯及其成分变化研究
        5.1.3 不同链长甘油二酯对C57BL/6J小鼠脂代谢的影响
    5.2 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酯交换改性对棕榈油的理化性质影响及其在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中的应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的发展现状
    1.3 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的改性研究
        1.3.1 氢化对基料油的特性影响及优缺点
        1.3.2 分提对基料油的特性影响及发展现状
        1.3.3 酯交换对基料油的特性影响及应用前景
    1.4 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组成的影响作用
        1.4.1 甘油三酯对食品专用油脂品质的影响
        1.4.2 甘油二酯对食品专用油脂品质的影响
    1.5 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的改性效果分析
        1.5.1 改性前后基料油的脂肪酸与甘油三酯组成分析
        1.5.2 改性前后基料油的结晶习性及微观结构分析
        1.5.3 食品专用油脂的质构特性分析
    1.6 食品专用油脂的应用特性评价
    1.7 本课题的立论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立论依据
        1.7.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棕榈油中间分提物的改性及其在食品专用油脂产品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酯交换改性实验操作流程
        2.3.2 理化性质分析
        2.3.3 基于改性基料油的油包水型人造奶油的制作流程
        2.3.4 油包水型人造奶油的表征
        2.3.5 烘焙应用测试及产品评价
        2.3.6 油脂分提实验流程
        2.3.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酯交换改性对基料油理化性质的影响
        2.4.2 酯交换改性基料油的特性表征
        2.4.3 酯交换改性基料油在人造奶油产品中的应用特性
        2.4.4 分提对甘油三酯组成的影响
        2.4.5 分提对固体脂肪含量和结晶比率的影响
        2.4.6 分提对总脂肪酸和sn-2 位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7 分提软脂的打发性测试
    2.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乳木果液油对棕榈油的改性效果及对其在水包油乳化体系应用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溶剂分提制备乳木果液油
        3.3.2 棕榈油与乳木果液油的酯交换改性
        3.3.3 水包油乳化体系的制备
        3.3.4 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及甘油酯组成分析
        3.3.5 产品性质表征
        3.3.6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乳木果液油的理化特性
        3.4.2 乳木果液油的油脂相容性分析
        3.4.3 乳木果液油与棕榈油的酯交换改性特性
        3.4.4 乳木果液油在水包油乳化体系中的应用特性
    3.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酯交换改性对棕榈油基料油甘油三酯组成及结晶特性变化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材料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化学酯交换改性实验
        4.3.2 甘油三酯组成分析
        4.3.3 固体脂肪含量与结晶比率分析
        4.3.4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甘油三酯对牛油品质的影响
        4.4.2 酯交换改性对甘油三酯组成的影响与变化规律
    4.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甘油二酯的制备及其对棕榈油结晶稳定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固体酸催化剂硅藻土负载SO_4~(2-)/TiO_2 的制备
        5.3.2 固体酸催化剂的表征
        5.3.3 固体酸催化油酸酯化制备甘油二酯产品
        5.3.4 固体酸催化剂的重复利用
        5.3.5 甘油二酯产品的分子蒸馏纯化
        5.3.6 脂肪酸和甘油酯组成分析
        5.3.7 固定化酶催化制备高不饱和甘油二酯产品
        5.3.8 饱和甘油二酯产品的制备
        5.3.9 棕榈油基起酥油的制备
        5.3.10 滑动熔点的测定
        5.3.11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固体酸催化剂硅藻土负载SO_4~(2-)/TiO_2 的表征
        5.4.2 硅藻土负载SO_4~(2-)/TiO_2 催化油酸酯化制备甘油二酯
        5.4.3 甘油二酯产品的纯化
        5.4.4 硅藻土负载SO_4~(2-)/TiO_2 的重复使用效果测试
        5.4.5 固体酸催化剂的两步催化方式及催化效果测试
        5.4.6 固定化酶催化制备高不饱和甘油二酯产品
        5.4.7 甘油二酯产品的性质分析
        5.4.8 甘油二酯产品对棕榈油基起酥油结晶与质构特性的影响
    5.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棕榈油与米糠蜡的酶法酯交换改性及其理化特性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酶法催化酯交换改性制备蜡酯甘油酯
        6.3.2 蜡酯甘油酯的理化特性表征
        6.3.3 蜡酯甘油酯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6.3.4 蜡酯甘油酯的质构特性分析
        6.3.5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棕榈液油与米糠蜡的酶法酯交换改性特性
        6.4.2 蜡酯甘油酯之间的酶法酯交换改性机理
        6.4.3 酯交换改性产品的质构分析
    6.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论文创新点
    3.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亚麻籽油中亚麻酸提纯及亚麻籽油和茶油脱色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亚麻酸简介
    1.2 亚麻酸的常见检测方法
        1.2.1 近红外
        1.2.2 拉曼光谱
        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4 气相色谱法
        1.2.5 气质联用法
        1.2.6 核磁共振波普法
    1.3 不饱和脂肪酸分离
        1.3.1 分子蒸馏法
        1.3.2 尿素包合法
        1.3.3 有机溶剂法
        1.3.4 吸附分离法
        1.3.5 超临界流体萃取
        1.3.6 脂肪酶浓缩法
        1.3.7 低温结晶法
        1.3.8 表面活性剂乳化分离法
    1.4 食用油脱色方法
        1.4.1 吸附脱色法
        1.4.2 膜脱色法
        1.4.3 超声波辅助脱色法
        1.4.4 光能脱色法
        1.4.5 其他脱色法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亚麻酸含量测定的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气质联用条件
        2.2.3 亚麻酸标准品的制备、亚麻酸对照样品制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2.3.2 仪器精密度测定
        2.3.3 稳定性测定
        2.3.4 加样回收率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亚麻酸纯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2.1 混合脂肪酸提取及甲酯化
        3.2.2.2 亚麻酸的分离纯化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尿素层析结果
        3.3.2 氯化亚铜层析结果
        3.3.2.1 氯化亚铜固定相比例
        3.3.2.2 氯化亚铜-硅胶层析洗脱剂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麻籽油、茶油脱色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第一次脱色条件筛选
        4.3.1.1 活性炭用量
        4.3.1.2 温度变化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3.2 第二次脱色条件筛选
        4.3.2.1 活性白土的用量
        4.3.2.2 温度变化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鲤科鱼类线粒体基因微卫星分析
    A.1 实验材料与方法
    A.2 实验结果
    A.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椰子油制备及富集月桂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椰子油的制备技术
        1.2.2 椰子油中脂肪酸的富集技术
        1.2.3 椰子的功能特性及应用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椰子油制备的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椰子的基本指标测定
        2.2.2 压榨法制备椰子油
        2.2.3 有机溶剂浸出法制备椰子油
        2.2.4 水酶法制备椰子油
        2.2.5 三种方法对比选择
        2.2.6 水酶法制备椰子油工艺优化
        2.2.7 椰子油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2.8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椰子的基本特征
        2.3.2 压榨法制备椰子油结果分析
        2.3.3 浸提法制备椰子油结果分析
        2.3.4 水酶法制备椰子油结果分析
        2.3.5 三种方法制备椰子油的对比结果
        2.3.6 水酶法制备椰子油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2.3.7 正交试验分析水酶法提取椰子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富集椰子油中的月桂酸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尿素包埋法富集椰子油中的月桂酸
        3.2.2 分子蒸馏法富集椰子油中的月桂酸
        3.2.3 尿素包埋法联合分子蒸馏技术富集椰子油中的月桂酸
        3.2.4 脂肪酸组成分析方法
        3.2.5 统计学分析
        3.2.6 理化指标的检测方法
        3.2.7 椰子油得率的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尿素包埋法富集月桂酸结果分析
        3.3.2 分子蒸馏法富集月桂酸结果分析
        3.3.3 尿素包埋法联合分子蒸馏技术富集月桂酸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取的研究成果
附录

(10)Lipase SMG1-F278N在高酸价油脂脱酸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酸价油脂概述
        1.1.1 高酸价油脂的来源及产生
        1.1.2 高酸价油脂的加工利用现状
    1.2 高酸价油脂的脱酸研究现状
        1.2.1 碱炼脱酸
        1.2.2 混合油碱炼
        1.2.3 化学酯化脱酸
        1.2.4 物理脱酸
        1.2.5 酶法脱酸
    1.3 脂肪酶概述
        1.3.1 脂肪酶的催化特性
        1.3.2 脂肪酶的固定化
        1.3.3 脂肪酶在油脂改性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偏甘油酯脂肪酶概述
        1.4.1 甘油单酯脂肪酶的研究现状
        1.4.2 甘油单酯-甘油二酯脂肪酶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脂酶法脱酸用酶的筛选、理性改造及固定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基因
        2.2.2 菌株与载体
        2.2.3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5 溶液配置
    2.3 实验方法
        2.3.1 LipaseSMG1及其突变体表达菌株的构建
        2.3.2 LipaseSMG1及其突变体的表达、浓缩与纯化
        2.3.3 等摩尔脂肪酸的配置
        2.3.4 酸价的测定
        2.3.5 脂肪酶酯化活力的测定
        2.3.6 油脂酶法脱酸用酶的筛选
        2.3.7 脂肪酶脂肪酸特异性考察
        2.3.8 脱酸用酶的理性改造
        2.3.9 LipaseSMG-F278N的固定化
        2.3.10 固定化LipaseSMG1-F278N月桂酸丙酯活力的测定
        2.3.11 脂肪酸组成分析
        2.3.12 酯化产物中脂肪酸及甘油酯组成分析
        2.3.13 固定化LipaseSMG1-F278N的酶学性质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油脂酶法脱酸用酶的筛选
        2.4.2 LipaseSMG1的理性改造
        2.4.3 LipaseSMG1-F278N的固定化
        2.4.4 固定化LipaseSMG1-F278N的脂肪酸特异性
        2.4.5 固定化LipaseSMG1-F278N储藏稳定性
        2.4.6 固定化LipaseSMG1-F278N的大规模制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酸价米糠油新型酶法脱酸工艺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米糠毛油的脱胶和脱蜡
        3.3.2 固定化LipaseSMG1-F278N在预处理后高酸价米糠毛油脱酸中的应用研究
        3.3.3 固定化LipaseSMG1-F278N的操作稳定性
        3.3.4 放大试验及分子蒸馏纯化脱酸产物
        3.3.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产物中甘油酯及脂肪酸组成
        3.3.6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谷维素含量
        3.3.7 酸价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酰基受体的筛选
        3.4.2 醇添加方式对脱酸效率的影响
        3.4.3 反应介质的筛选
        3.4.4 溶剂添加量的研究
        3.4.5 反应因素对固定化LipaseSMG1-F278N催化的脱酸反应的脱酸效率影响
        3.4.6 固定化LipaseSMG1-F278N的操作稳定性
        3.4.7 放大试验及低温分子蒸馏纯化脱酸反应产物
        3.4.8 纯化后产物的理化指标分析
        3.4.9 高酸价米糠油不同脱酸方法的比较研究
        3.4.10 固定化LipaseSMG1-F278N先水解、后酯化催化预处理后高酸价米糠毛油脱酸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酸价米糠油生物精炼工艺的开发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高酸价米糠毛油的水化脱胶
        4.3.2 高酸价米糠毛油的酸法脱胶(酸预处理水化脱胶)
        4.3.3 高酸价米糠毛油的酶法脱胶
        4.3.4 LipaseSMG1-F278N预处理水化脱胶
        4.3.5 LipaseSMG1-F278N预处理后高酸价米糠油的酶法脱胶
        4.3.6 LipaseSMG1-F278N预处理后高酸价米糠油的改良酶法脱胶
        4.3.7 高酸价米糠油脱蜡
        4.3.8 高酸价米糠油脱酸
        4.3.9 米糠油的脱色
        4.3.10 脱色米糠油的分离纯化
        4.3.11 LipaseSMG1-F278N水解活力的测定
        4.3.12 含磷量的测定
        4.3.13 谷维素含量的测定
        4.3.14 植物甾醇含量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高酸价米糠油高效酶法脱胶工艺的建立
        4.4.2 生物精炼过程中各精炼工序对米糠油中谷维素及植物甾醇保留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酶法脱酸技术在高酸价鱿鱼油加工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粗鱿鱼油的预处理
        5.3.2 反应因素对固定化LipaseSMG1-F278N催化高酸价鱿鱼油脱酸的脱酸效率影响
        5.3.3 固定化LipaseSMG1-F278N操作稳定性的评估
        5.3.4 固定化LipaseSMG-F278N催化高酸价鱿鱼油脱酸的放大试验
        5.3.5 二级分子蒸馏纯化高酸价鱿鱼油脱酸反应产物
        5.3.6 HPLC分析甘油酯和脂肪酸含量
        5.3.7 脱酸生成的脂肪酸乙酯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5.3.8 纯化后产物的理化性质分析
        5.3.9 脱酸副产物脂肪酸乙酯的纯化
        5.3.10 Novozym435耦连固定化LipaseSMG1-F278N两步酶法催化富含EPA、DHA的乙酯制备富含EPA、DHA的甘油三酯
        5.3.11 ~(13)C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富含n-3PUFA的甘油三酯中的脂肪酸位置分布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反应因素对固定化LipaseSMG1-F278N催化高酸价鱿鱼油脱酸的脱酸效果考察
        5.4.2 低温分子蒸馏纯化脱酸反应产物
        5.4.3 不同种类的海洋鱼油中n-3PUFA含量的比较研究
        5.4.4 含EPA、DHA的乙酯的高值化利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酸价餐饮废油酶法脱酸工艺开发及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和仪器
        6.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LipaseSMG1-F278N的固定化
        6.3.2 固定化LipaseSMG1-F278N催化酯化/转酯化降低高酸价餐饮废油中的脂肪酸含量
        6.3.3 固定化LipaseSMG1-F278N的操作稳定性
        6.3.4 氢氧化钠催化的转酯化反应
        6.3.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产物组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固定化LipaseSMG1-F278N催化高酸价餐饮废油酯化/酯交换降低高酸价餐饮废油中的脂肪酸含量
        6.4.2 固定化LipaseSMG1-F278N的操作稳定性
        6.4.3 氢氧化钠催化脱酸后餐饮废油转酯化制备生物柴油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子蒸馏技术在油脂精炼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孟佳,刘建,张旋,史宣明,方晓璞,张煜. 中国油脂, 2021(02)
  • [2]米糠油精炼过程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控制与脱除[D]. 李泽泽.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3]烟草中游离甾醇类物质含量差异性分析[D]. 郭乐乐.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4]甘油二酯、LML型结构脂的酶法制备与应用研究[D]. 连伟帅.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山苍子核仁油的绿色提取及其制备生物润滑油基础油的技术研究[D]. 庄晓慈. 暨南大学, 2019(02)
  • [6]酶法制备不同链长甘油二酯及其脂代谢功能的研究[D]. 郭婷婷. 南昌大学, 2019(02)
  • [7]酯交换改性对棕榈油的理化性质影响及其在食品专用油脂基料油中的应用特性研究[D]. 张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亚麻籽油中亚麻酸提纯及亚麻籽油和茶油脱色工艺研究[D]. 朱晶晶. 湖南大学, 2018(06)
  • [9]椰子油制备及富集月桂酸的研究[D]. 张莹.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10]Lipase SMG1-F278N在高酸价油脂脱酸中的应用研究[D]. 李道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分子蒸馏技术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