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公共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胜男[1](2021)在《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于2002年8月颁布实施,针对高校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有效地指导了高校体育课的实践发展方向,其中要将体育课程的设置适当地调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所占比例,体育课程的设置需要体现民族特色。武术散打作为一项具有中华武术传统特色的项目,其技术成熟、动作丰富且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攻防理论十分全面,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方法多样,趣味性强,对大学生在青春期心理宣泄方面也有积极的帮助,其运动特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次,江西省自2008年开始就在省青少年锦标赛中增加了大学生组比赛,江西省高校组常在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参赛队伍多、成绩突出,赢得了全国高校的好评和声誉,基于这种良好趋势应该保持武术散打在江西省高校中的优势,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特色课程,不仅推广武术散打,更能够树立民族自信和武术自信,更有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发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下才能源远流长。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现存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11所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高校中随机抽取了372名武术散打公选课学生和13名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师,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发展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师资匮乏;2.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识度不高;3.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缺乏先进手段,与“互联网+”联系不够;4.江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设备设施有待提高;5.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针对目前江西省武术散打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以下对策促进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不断进步和发展:1.多渠道提升武术散打师资能力;2.多途径多角度做好武术散打宣传,提高学生的认识度;3.根据武术散打的技术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学制;4.组织专家撰写武术散打公选课教材;5.全方位参加现有不同类型级别的比赛,赢得荣誉,以赛事促影响;6.提高领导重视,改善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7.“互联网+”运用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8.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抗击新冠疫情,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也发现目前江西省普通高校在武术散打公选课中存在一些改革的契机:1.撰写一本专门针对散打公共选修课零基础学生的适用教材,将教学经验和训练比赛经验整合成一本教材范本供武术散打公选课学生使用;2.在后疫情时代,学会利用互联网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填补武术散打专业教师随着年纪的增大,部分教师的动作技术不到位、不规范,避免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损伤问题;3.将VR技术应用到目前的武术散打教学中,减少或避免武术训练过程中的意外发生,减少在进行高难度动作过程中的运动损伤,弥补在教学过程中器材设备设施不足给学习者带来的感官上缺陷。

李佳霖[2](2021)在《运动教育模式融入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实验研究 ——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定位点为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程,运动教育模式及体教融合课程设置,以篮球运动为着力点,通过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分析,对比现行民办高职院校公体课的设置和开展,研究运动教育模式的优势,不足以及可行性。同时针对现阶段校内篮球公体课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加以改进与调整,通过运动教育模式使体育教学活动寓教于乐,调动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推动校内公体课改良的目的,培养民办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体育习惯。本研究依托于运动生理学中关于身体素质、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球类运动生理学特点、体能及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则、运动心理学心理训练的相关原理开展实验及结果分析。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目前国内外对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实验性研究开展普遍存在于中学及高等院校,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验研究较为片面,研究重难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利用好基本理论搭建运动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公体课开展的桥梁。本文主要使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其中实验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对照组(47人)与实验组(47人)经历了18周共36个学时的篮球公体课教学实验,在教学课程结束后1年观察两个班级的篮球参与度。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开展进行,实验组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运动教育模式对该校篮球公体课课程改课具备积极影响,可行性较高,推荐同类型院校可将该模式运用于公体课教学中。

张文文[3](2021)在《终身体育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 ——以延安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最佳阶段,终身体育思想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深刻的影响。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是现代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不仅丰富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还为高校公体课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大学体育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体育教学效果不仅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还对学生步入社会后的体育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研究公共体育教学效果和学生课余体育行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随机抽取延安大学非体育专业7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大学体育教学前、公体课教学期间、公体课结束后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调查。并访问10名公体课教师,咨询他们关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内容。得出以下结论:(1)开设公体课期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强度、时间、频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在上升。(2)不开设公体课期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强度、时间、频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在下降。(3)大学四年期间了解体育知识的人数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增多。(4)学校尽管开设了一年半的体育专项课学习,但有的学生课余参与体育项目与上课所学习的内容并不相同,学生课内课外体育活动没有形成一体化。(5)大学体育教学对帮助学生养成课余参与体育锻炼习惯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个影响力是很小的。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课余参加体育锻炼的关联度较弱。(6)影响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有: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学校的场地设施、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生自身的惰性、学生运动技术、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理解、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作业繁多、手机电子设备、天气。建议:(1)教学内容方面要增加理论课的学习、引进新兴项目供学生学习。(2)学校要增加每门选项课的人数,使每位学生都能选到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3)给大三、大四学生安排一定的体育选修课。(4)学校要加强体育器材的配备与管理,保障每位学生都能拥有锻炼场地。(5)体育教师要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强化学科专业知识、改进专项技能、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以此保证教学顺利开展。(6)帮助学生改变对体育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常子健[4](2021)在《西北民族大学公共体育课武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从西北民族大学公共体育课武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对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公体学生喜爱的武术课教学内容排名前三的是:24式太极拳、五步拳和初级三路长拳,69.57%的学生希望在武术选修课中增加攻防技击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少,考核方式不够注重学生的整体评价;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学生选择武术课的动机不符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甘肃省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周明[5](2020)在《高校公体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和质量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将武术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单单可以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的浓厚兴趣,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劳逸结合,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此,本文从教学内容、方法、目的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当前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旨在为武术选项课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赖旺[6](2020)在《西北民族大学体育选项必修课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大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理论知识外还得拥有好的身体素质。从目前学生的体质现状来看,在学校体育层面,体育课堂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2017级公体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调查影响学生在体育选项必修课中参与的积极性与影响因素,以及课内外体育锻炼的情况,通过调查结果全面衡量目前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状态,重点寻找公共体育必修课教学改进、改革的设计依据和着力点,达到学生体质增强教学目标的实效性。研究结果显示:1.纵向追踪调查样本两年来的三项(50米、立定跳远、800米(女)/1000米(男))体测成绩,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男生2018总样本比2017年总样本的三项体测成绩均值均有所提高,各项体测成绩的提高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女生800米耐力成绩2018年总样本均值比2017年总样本均值有下降趋势,其它两项素质成绩均有所提高,各项成绩变化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这种显着统计学意义的变化可能与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堂运动强度密切相关,而运动强度的高低,客观上是由课堂的强度要求和课堂参与的意愿决定的,课堂参与意愿心理强度的高低外在表现为主体积极性的高低状态。因此,需要做相应的课内外锻炼情况和课堂积极性情况调查确定原因,以改进和提高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现状。2.对调查样本课外锻炼频次、强度与课堂运动强度选项百分比统计结果表明:(1)一周几乎不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一周只进行1次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71.20%,一周进行2次和3次以上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28.80%。课外体育锻炼强度不高和非常低选项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76.50%,课外体育锻炼强度非常高和锻炼强度高选项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23.50%,客观说明大部分学生的体质健康是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实现的。(2)体育课堂运动强度非常高和高选项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27.10%,体育课堂运动强度不高和非常低选项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72.90%,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体育课堂运动强度较低,对体质测试成绩有一定的影响效果。3.课堂运动强度低可能与学生的参与活动愿望低有关系,客观表现为课堂参与积极性的不高或较低状态有关系。对调查样本课堂参与积极性分三个维度来考察: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调查样本中男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为7.68、女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为6.97。根据积极性总均值评价标准表明男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女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间接说明,男生课堂运动强度因参与积极性处于评价标准的中等偏上水平,运动强度可能得到中等偏上水平的保证;女生课堂运动强度因参与积极性处于评价标准的中等偏下水平,运动强度可能得到中等偏下水平的保证。4.通过对不同选项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和体质测试情况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1)篮球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是8.09,女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是7.63。排球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79。羽毛球选项课男女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都是7.77。根据积极性总均值评价标准表明以上不同选项课男女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间接推出男女生课堂运动强度因参与积极性处于评价标准的中等偏上水平。导致除课外锻炼情形外,成为体质测试成绩变化的主要原因。(2)排球选项课女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40。足球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23,女生参与积极性是7.03。乒乓球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36,女生参与积极性是7.14。健美操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6.93,女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21。武术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14,女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6.86。根据积极性总均值评价标准表明以上不同选项课男女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间接推出男女生课堂运动强度因参与积极性处于评价标准的中等偏下水平。在排除课外锻炼情况不容乐观的调查结果情形以外,成为体质测试成绩变化的主要原因。5.对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程度原因的选项百分比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1)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内部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自身兴趣(81.30%)>自身体育动机(80.60%)>自身惰性(77.90%)>自身运动需求(77.20%)>自身技术水平(76.60%)。(2)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外部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85.00%)>教学内容的趣味性(84.90%)>环境要素(82.60%)>教师个人言行(82.20%)>教师的亲和力(82.00%)。表明内外部因素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影响作用在总体样本中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从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内部因素包括自身的兴趣、运动需求、体育动机、自身技术水平和自身惰性;而教师的个人言行、教师的亲和力、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及环境要素成为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单个或共同对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产生影响,因项目不同而存在差异。提示我们:大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积极性和课外体育锻炼共同影响着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如何根据调查结果,注重影响课堂参与积极性各因素的有效改进,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提高,对大学期间学生体质健康改善和提高,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改进路径,乃至学生今后是否成为体育人群,培养终身体育意识都显得至关重要。

王运土[7](2019)在《广西高校武术公体课教学现状与对策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广西12所高校武术公体课开展现状进行调查,指出广西高校武术公体课的开展现状为:开展内容单一;学校对场地设施和师资建设投入较少;学生选择武术公体课的主要原因是好奇,学生不喜欢武术课的原因多半出于武术动作枯燥、学不会等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以武术时代价值为教学目标;加大对武术公共课的投入;改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丰富武术公体课内容。

刘旭明[8](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宋亚洲[9](2019)在《普及与推广视域下大学生武术传习方案的实验研究 ——以形意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系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阶段开展武术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武术技能的学习,锻炼意志品质、提高防身自卫能力,还可以通过武德武礼、武术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感悟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当前大学武术开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以教学经历、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及学生访谈了解到,大学生对于武术文化认知以及学习兴趣仍存在严重问题。基于此,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对武术文化认知以及学习兴趣的问题,设计一套大学生感兴趣并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武术传习方案,旨在提升大学生武术认知、武术兴趣、武德武礼以及武术技术水平,从而有利于普及与推广中国武术文化,助推“中国梦”以及“体育强国梦”的实现。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大学生武术传习方案进行了设计,并通过实验教学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本实验以河北医科大学本科2017级武术选修课四个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1班、2班为实验班,3班、4班为对照班进行了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通过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大学生武术传习方案主要包含以下9个方面内容。(1)传习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在“尚武崇文,尊礼重德”宏观思想指导下,以大学生感兴趣并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武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功法、套路、格斗为主要教学形式,以武术发生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为指导设计主要教学程序,注重文武兼备、内外兼修,以利于更好地普及与推广中国武术文化。(2)传习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武术发生发展规律、符合体育教育发展规律、符合武术普及与推广规律。(3)传习目标:了解武术常识及基本理论知识,提高武术文化及攻防技术的认知水平;激发武术学习兴趣,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习武”意识;学习武术套路、攻防技能,掌握武术的演练、攻防技术及应用;培养武德修养、武礼行为以及尚武崇德的武术文化精神。(4)传习对象:普通大学生。(5)传习内容:技术内容选取原则需符合“以快速有力类拳种为主、传统武术、具有较强的攻防实战性、具有较为丰富的练习内容和形式”,本实验选取形意拳为具体技术内容;武德武礼内容(以武德训、武德口号、武德名言、武德音乐为主的武德规范,以抱拳礼、鞠躬礼、点头礼、跨立礼、举手礼、持械礼为主的武礼规范);武术文化认知内容(武术文化展演、武术文化常识、武术文化故事、武术文化答疑)。(6)传习程序:以武术起源、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规律为依据,把“攻防技击”作为武术传习的主线,将传习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单招攻防学练阶段、对练套路练习阶段、单练套路练习阶段、复习提高备考阶段,武术文化、武德武礼贯穿教学始终。(7)传习效果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8)传习教具:拳靶、拳套、多媒体、微信软件、音响。(9)传习方案实践的注意事项:深入理解传习方案设计理念、武术教师应树立良好形象、传习过程需强调安全。研究结论:通过实验验证,实验班与对照班总体具有显着性差异,可推论该方案具有可行性。

郭威[10](2019)在《贵阳市普通高校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范畴的主要名片之一,是中国瀚若星河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新时期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必要推手。当下在“武术进校园”一系列工作大力推进下,普通高校武术发展有着显着的进步,尤其是在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普通高校武术的发展更具时代意义。普通高校武术教育是武术承传与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武术教育的终端,联络着武术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承接与普及。但是相较于其他体育项目在普通高校的发展进展,武术仍处于落后地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贵阳普通高校武术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和剖析。对贵阳市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开展现状、武术教师师资力量配置情况、专业武术场馆、场地等硬件设施与设备的配备情况和使用情况、学生武术学习情况和对武术教学现状的满意程度以及课外武术活动开展现状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贵阳市普通高校均开设有武术类别相关课程,但武术课程内容陈旧且单一,课程开设时间集中在大一大二期间,武术理论课程鲜有开设;贵阳市普通高校专业武术教师比例较低,多是非专业教师代为授课;贵阳市普通高校武术场馆建设水平较弱,专业武术场地使用率较低,武术器械数量不足且多有破损;学生对武术传统文化认知较弱,文化认同感不强,对武术课程内容兴趣不高;贵阳市普通高校均开设有武术相关协会或社团,但宣传推广力度较差,活动经费较少且无专业场地练习,多为少数学生自发练习。梳理贵阳市普通高校武术发展现状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1、优化武术师资力量配置情况,加快武术教学专业素质提升。2、重视武术实践课程教学中武术传统文化的渗透,科学革新武术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课程选择空间。3、注重武术传统文化先行,提出德育为先教化为上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对武术传统文化的认同感。4、联系整体学校武术教育,建立小学、中学、大学连续性教学的教学体系,系统化地推进普通高校武术的发展,确立终生习练的理念。5、增加武术理论课程比例,优化教学模式,确立健身技击并重的教育理念,建立科学考评体系。6、完善高校武术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增大现有场地器材使用率。7、丰富课后武术相关活动、比赛、讲座的开展,加强武术协会的扶持力度,促进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建设。

二、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传统武术项目发展的必要性
        1.1.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发展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核心理论及概念
        2.1.1 武术散打
        2.1.2 散打选修课的概念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可行性
        2.2.2 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状况研究
        2.2.3 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运动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2.4 影响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质量因素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4 评述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结果与分析
    4.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师资情况分析
        4.1.1 武术散打教师性别与年龄结构调查分析
        4.1.2 武术散打打教师的学历与职称结构调查分析
        4.1.3 武术散打教师的专业与运动等级调查分析
        4.1.4 武术散打教师的科研及培训情况调查分析
    4.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学生现状分析
        4.2.1 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知
        4.2.2 学生对武术散打运动的兴趣
        4.2.3 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目的
        4.2.4 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基础水平
        4.2.5 武术散打对大学生的影响
    4.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现状
        4.3.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目标
        4.3.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内容侧重点分析
        4.3.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的教学方法
        4.3.4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项课课时分配情况
        4.3.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选修课开设学期安排情况
    4.4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4.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的教学设施情况分析
        4.5.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场地条件情况分析
        4.5.2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场地师生满意度分析
        4.5.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教学器材设施的使用情况分析
    4.6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比赛频率的情况分析
    4.7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分析
5.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发展对策
    5.1 加大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师的师资投入力度
    5.2 加强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5.3 改善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场地设施
    5.4 加大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的课时量,由学期制转为学年制
    5.5 优化教学评价内容,以赛促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5.6 后疫情时代鼓励武术散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5.7 将VR技术应用到江西省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活动中
    5.8 多渠道开展散打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师资匮乏
        6.1.2 江西省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散打的认识度不高
        6.1.3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的教学缺乏先进手段,与“互联网+”联系不够
        6.1.4 江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设备设施有待提高
        6.1.5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
    6.2 建议
        6.2.1 多渠道提升武术散打师资能力
        6.2.2 多途径多角度做好武术散打宣传,提高学生认识度
        6.2.3 根据武术散打技术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学制
        6.2.4 组织专家撰写武术散打公选课教材
        6.2.5 全方位参加现有不同类型级别的比赛,赢得荣誉,以赛事促影响
        6.2.6 提高领导的重视,改善武术散打公选课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6.2.7 “互联网+”运用武术散打公选课教学
        6.2.8 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抗击新冠疫情,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7.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运动教育模式融入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实验研究 ——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3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教育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运动教育模式国内研究现状
        2.1.2 运动教育模式国外研究现状
    2.2 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2.2.1 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2.2.2 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2.3 概念界定
        2.3.1 运动教育模式
        2.3.2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比较分析法
        3.2.3 实验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设计与实施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对象、时间及地点
        4.1.3 实验假设
        4.1.4 实验建模
        4.1.5 实验变量
        4.1.6 实验测试指标
        4.1.7 实验步骤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各项测试结果与分析
    5.2 实验后各项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5.2.2 实验班与对照班专项基本技能测试结果分析
        5.2.3 实验班与对照班其他测试结果分析
    5.3 观察期对比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身体素质指标测试方法
    附录B 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实验教学内容

(3)终身体育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 ——以延安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终身体育的概念
        2.1.2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2.1.3 终身体育与大学体育的关系
        2.1.4 大学体育教学的概念
        2.1.5 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概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综述
        2.2.2 国外有关终身体育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延安大学大学体育教学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分析
    4.1 延安大学体育教学情况
        4.1.1 教学要求方面
        4.1.2 学生方面
        4.1.3 教学目标方面
        4.1.4 教学内容方面
        4.1.5 教学场地设施方面
        4.1.6 教学评价方面
    4.2 大学前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
        4.2.1 学生参加早操和课间操的情况
        4.2.2 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情况
        4.2.3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
        4.2.4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的情况
        4.2.5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频率的情况
        4.2.6 大学前学生体育认知的情况
    4.3 第一学年公体课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
        4.3.1 公体课期间学生参加早操的情况
        4.3.2 课堂授课内容与学生兴趣的情况
        4.3.3 学生选课情况
        4.3.4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项目的情况
        4.3.5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
        4.3.6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的情况
        4.3.7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频率的情况
        4.3.8 第一学年公体课学生体育认知的情况
    4.4 第二学年公体课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
        4.4.1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项目的情况
        4.4.2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
        4.4.3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的情况
        4.4.4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频率的情况
        4.4.5 第二学年公体课学生体育认知的情况
    4.5 公体课结束后第一年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
        4.5.1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项目的情况
        4.5.2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
        4.5.3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的情况
        4.5.4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频率的情况
        4.5.5 公体课结束后第一年学生体育认知的情况
    4.6 公体课结束后第二年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
        4.6.1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项目的情况
        4.6.2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
        4.6.3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的情况
        4.6.4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频率的情况
        4.6.5 公体课结束后第二年学生体育认知的情况
    4.7 学生大学四年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总体变化情况
        4.7.1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人数变化情况
        4.7.2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强度变化情况
        4.7.3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时间变化情况
        4.7.4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频率变化情况
        4.7.5 学生体育认知的变化情况
第五章 终身体育视域下影响延安大学大学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分析
    5.1 影响大学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因素指标的确定
    5.2 影响大学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主成分分析
        5.2.1 学校因子分析
        5.2.2 教师因子分析
        5.2.3 学生自身因子分析
        5.2.4 外界因子分析
第六章 终身体育视域下延安大学大学体育教学培育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实施对策
    6.1 学校方面采取的措施
        6.1.1 加强学校对公体课的重视程度
        6.1.2 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6.1.3 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6.2 教师方面采取的措施
        6.2.1 改革教学内容
        6.2.2 创新教学方式
        6.2.3 转变教学评价
    6.3 学生方面采取的措施
        6.3.1 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6.3.2 提高学生运动技术
        6.3.3 克服自身惰性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西北民族大学公共体育课武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西北民族大学公共武术课教学现状分析
    3.1 西北民族大学公共武术课的教学内容分析
        3.1.1 公共武术课中学生喜欢的武术内容分析
        3.1.2 学生对公共武术课的教学内容改进分析
    3.2 西北民族大学公共武术课的理论课教学分析
    3.3 西北民族大学公共武术课的教学方法分析
        3.3.1 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分析
        3.3.2 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分析
    3.4 西北民族大学公共武术课教学场地设施分析
    3.5 西北民族大学公共武术课程的考核方式分析
4 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参与武术课的情况分析
    4.1 西北民族大学公体学生学习武术的意向
    4.2 西北民族大学公体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高校公体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和质量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公体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
    第一,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第二,教学方法单调。
    第三,教学目的单一。
    第四,理论教学滞后。
2 高校公体武术选项课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2.1 创新教学内容
    2.2 丰富教学方法
    2.3 增强文化素养
3 结语

(6)西北民族大学体育选项必修课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有关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的研究
        1.2.2 不同项目选项课对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的影响
        1.2.3 有关体育选项课具体项目教学模式的研究
        1.2.4 有关体育选项课积极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体育选项必修课的概念
        1.3.2 参与积极性的定义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追踪研究法
        2.2.3 测量法
        2.2.4 访谈法
        2.2.5 问卷调查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追踪样本体质改善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男生两年身体素质追踪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3.1.2 女生两年身体素质追踪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
    3.2 追踪样本课外锻炼与课堂运动强度情况的调查分析
        3.2.1 追踪样本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3.2.2 追踪样本体育课堂运动强度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3.3 课堂参与积极性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性别学生课堂课参与积极性调查结果分析
    3.4 不同选项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3.4.1 篮球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3.4.2 足球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3.4.3 排球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3.4.4 乒乓球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3.4.5 羽毛球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3.4.6 健美操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3.4.7 武术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3.4.8 小结
    3.5 影响课堂参与积极性致因调查结果与分析
        3.5.1 影响追踪样本课堂参与积极性内部因素分析
        3.5.2 影响追踪样本课堂参与积极性外部因素分析
    3.6 总体内外部因素对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影响程度
        3.6.1 总体内部因素对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影响程度
        3.6.2 总体外部因素对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影响程度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8)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7 研究结论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9)普及与推广视域下大学生武术传习方案的实验研究 ——以形意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武术
        1.1.2 传习
        1.1.3 方案
    1.2 研究现状
        1.2.1 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研究
        1.2.2 大学生武术认知情况的相关研究
        1.2.3 大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
        1.2.4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
        1.2.5 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2.6 高校武术教学实验的相关研究
        1.2.7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教学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3 研究思路构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武术传习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3.1.1 传习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3.1.2 传习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3.2 大学生武术传习方案设计的内容体系
        3.2.1 传习目标
        3.2.2 传习对象
        3.2.3 传习内容
        3.2.4 传习程序
        3.2.5 传习教具
        3.2.6 传习效果评价
        3.2.7 传习方案实践的注意事项
    3.3 传习方案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武术认知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2 学习兴趣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3 技术水平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3.3.4 武德武礼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结论与建议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贵阳市普通高校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亟待摆脱普通高校武术“表面繁华”的境遇
        1.1.2 普通高校是推动武术发展的重要平台
        1.1.3 教育与教学质量亟待重构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阐述
        1.3.1 武术
        1.3.2 贵阳市普通高校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武术研究现状
        1.4.2 国内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1.4.3 国内普通高校课余武术的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贵阳市普通高校武术课程开展现状与分析
        3.1.1 武术课程开设现状
        3.1.2 武术课程教学内容
        3.1.3 武术课程组织形式
        3.1.4 武术课程学时情况
        3.1.5 武术课程考评机制
    3.2 贵阳市普通高校武术师资力量现状与分析
        3.2.1 专业武术师资结构现状分析
        3.2.2 武术教师教学情况现状与分析
        3.2.3 学生对武术教师教学评价调查分析
    3.3 贵阳市普通高校武术硬件设施现状与分析
        3.3.1 武术场馆、武术场地情况
        3.3.2 武术器材情况
    3.4 贵阳市普通高校学生武术学习现状与分析
        3.4.1 学生学习武术兴趣调查
        3.4.2 学生对武术认知水平调查
        3.4.3 学生武术基础水平现状
        3.4.4 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调查
    3.5 贵阳市高校课外武术活动开展现状于分析
        3.5.1 学生课外武术练习情况
        3.5.2 武术社团开展情况
        3.5.3 阻碍参加武术活动的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高校公体武术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散打公共选修课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 李胜男.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运动教育模式融入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实验研究 ——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D]. 李佳霖.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终身体育视域下大学体育教学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 ——以延安大学为例[D]. 张文文. 延安大学, 2021(11)
  • [4]西北民族大学公共体育课武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 常子健. 中华武术, 2021(01)
  • [5]高校公体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和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 周明. 当代体育科技, 2020(17)
  • [6]西北民族大学体育选项必修课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赖旺.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7]广西高校武术公体课教学现状与对策探究[J]. 王运土. 体育科技, 2019(04)
  • [8]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9]普及与推广视域下大学生武术传习方案的实验研究 ——以形意拳为例[D]. 宋亚洲.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10]贵阳市普通高校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郭威.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高校公共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