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中氮物质与欧洲鳗鱼血氯离子的关系

养殖水中氮物质与欧洲鳗鱼血氯离子的关系

一、养殖水中氮物质与欧洲鳗鲡血氯离子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魏君冉[1](2021)在《工厂化养殖中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生长、代谢和免疫的影响》文中指出工厂化养殖模式具有环保、可控、高效、全年可生产的优点,水生经济动物的工厂化养殖正在逐步兴起,但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存在养殖密度大、饵料过量投喂等问题,养殖水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浓度的氨氮及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对水生动物具有较强的毒性,已有较多报道证实急性亚硝酸盐暴露会导致水生动物出现严重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甚至死亡。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亚硝酸盐暴露及暴露后恢复对水生动物生长、代谢及免疫的影响。鳜鱼(Siniperca chuatsi)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淡水鱼类,经济价值非常高。鳜鱼驯食人工饲料难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工厂化养殖鳜鱼将是鳜鱼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亚硝酸盐急性和慢性暴露以及暴露后恢复对鳜鱼生长、代谢及免疫的影响对实际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添加亚硝酸钠模拟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亚硝酸盐快速升高及长期存在低浓度亚硝酸盐的情况,暴露后将鳜鱼转移至不含额外亚硝酸盐的水体中恢复一段时间,研究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生长、代谢和免疫的影响,为鳜鱼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控及亚硝酸盐中毒后的恢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急性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代谢和免疫的影响设置未经亚硝酸盐暴露的对照组(T0);设置3个处理组,分别暴露于亚硝酸盐(终浓度10 mg/L)中1 h(T1)、24 h(T24)和48 h(T48);设置1个恢复组(R24),将T24组中的部分实验鱼转移至不含额外亚硝酸盐的水体中恢复24h。与T0组相比,T1、T24和T48组的Met Hb含量显着升高(P<0.05),血糖水平显着降低(P<0.05),T24和T48组的血浆乳酸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T0组相比,T24和T48组的肝脏及肌肉的糖原和甘油三酯(Total triglyceride,TG)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T24组肝脏和T48组肌肉乳酸含量显着升高(P<0.05)。鳜鱼的一部分血红蛋白被亚硝酸盐氧化为不具备携氧能力的高铁血红蛋白,机体利用无氧呼吸供能。相比于对照组,T24组血浆中SOD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T24组鳃中GSH-PX和T48组SOD酶活性显着升高(P<0.05)。通过H&E染色发现,T24及T48组鳃丝出现严重变形和肿胀,PAI基因表达量相对于T0组显着升高(P<0.05);肝脏出现炎症细胞的浸润,T24组肝脏IL-1β和PAI基因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与暴露24 h组相比,R24组Met Hb含量、血浆和肝脏的乳酸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且与T0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R24组肝脏MDA含量显着低于T0组,R24组血浆SOD酶活力相比于暴露24 h组显着降低(P<0.05)且与T0组无明显差异(P>0.05)。R24组鳃CAT、肌肉SOD和CAT酶活力水平相比于T0组显着上升(P<0.05)。R24组鳃丝形变情况得到缓解,PAI基因表达也显着降低(P<0.05);肝脏中仍然存在炎症细胞浸润,PAI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至T0组水平,但IL-1β水平仍然显着高于T0组(P<0.05)。鳜鱼的免疫系统能够快速反应并有效应对亚硝酸盐对机体造成的危害,但短时间的恢复难以逆转组织结构的损伤。2.慢性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生长、代谢及免疫的影响在慢性亚硝酸盐暴露实验中,对照组C30和C60分别在不含额外亚硝酸盐的水体中养殖30 d和60 d,处理组T30和T60分别在含有亚硝酸盐(终浓度0.3mg/L)的水体中养殖30 d和60 d,恢复组R30和R60分别将T30组和T60组的实验鱼在不含额外亚硝酸盐的水体中养殖30 d。与C30组相比,T30组ADG、FI和FCR无显着变化(P>0.05),蛋白质保留率显着降低(P<0.05),全鱼、肝脏和肌肉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且灰分含量显着增加(P<0.05)。相比于C30组,T30组的BUN含量显着升高(P<0.05),血浆、鳃和肝脏中的SOD、CAT及GSH-PX酶活力显着增高(P>0.05)。H&E染色切片中并未观察到C30组鳃、肝脏及肌肉组织的病理变化,这些组织中的炎症基因表达相对于C30组也未发生显着变化(P>0.05)。恢复30 d后,鳜鱼体成分及生理、生化指标均恢复至与对照组一致水平(P>0.05)。暴露于亚硝酸盐30 d时,鳜鱼通过增加蛋白质分解为免疫系统供能,并有效的控制了亚硝酸盐造成的不利影响;恢复30 d后,鳜鱼的生长性能、代谢水平和免疫系统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与C60组相比,T60组的ADG、FI、PR、VSI和HSI均显着降低(P<0.05),FCR显着增高(P<0.05)。全鱼、肝脏及肌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及肝糖原均显着降低(P<0.05),灰分含量显着升高(P<0.05)。暴露于亚硝酸盐60 d显着降低了鳜鱼的生长性能和鱼体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相比于C60组,T60组的血液中Hb、葡萄糖、TG及总胆固醇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而Met Hb、乳酸、尿素氮、总蛋白、球蛋白、ALT和AST含量显着升高(P<0.05)。T60组血浆、鳃、肝脏组织的SOD、CAT和GSH-PX酶活力相对于C60组显着降低(P<0.05),且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并观察到较为严重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4个炎症基因表达量的显着上调(P<0.05)。鳜鱼机体进入严重的缺氧状态,无氧呼吸消耗大量营养物质为免疫供能,且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在恢复30 d后,R60组的ADG、FCR、PR相对于T60组有显着回升但均小于C60组(P<0.05)。除肝脏粗脂肪外,全鱼、肝脏和肌肉的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相对于T60组均有显着增加(P<0.05),但仍显着低于C60组(P<0.05)。除血尿素氮和球蛋白含量仍然高于对照组(P<0.05)外,R60组的其余各血液生化指标水平均与C60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血液、鳃及肝脏中SOD、CAT和GSH-PX酶活力相对于T60组均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但在鳃和肝脏中仍可观察到组织病理学变化。恢复30 d期间,由于大量营养物质被用于分解供能以维持免疫系统的运行,鳜鱼的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沉积量虽有升高,但未达到与对照组一致的水平。

王培琛[2](2021)在《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的迅猛发展,传统水产养殖模式使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对水产动物造成了产生严重危害。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aquaculture system,RAS)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水产养殖生产系统,具有可控、高效、节水等优点,已经被用于多种鱼类的室内生产当中。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肉质鲜美等优点[1],但目前其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较少。本试验根据淡水石斑鱼生长水环境指标,设计并建立了淡水石斑鱼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了为期90 d的饲养。分析了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淡水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及水质情况,探究了三级生物滤池对水体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三级滤池中微生物群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结果如下:(1)基于物质平衡原理,根据淡水石斑鱼生长特性设计并构建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该系统由养殖池、微滤机、三级生物滤池、紫外线杀菌池、恒温机和增氧机组成。(2)饲养90d后,循环水养殖系统单位产量达到35.33±1.90kg/m3,淡水石斑鱼增重量和存活率分别为24.50±1.97kg/m3,96.9±0.1%;养殖系统中氨态氮和亚硝酸盐均值分别为0.953±0.541 mg/L,0.175±0.089mg/L;循环水养殖模式淡水石斑鱼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水分含量、必须氨基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 19.62±0.20%、7.46±0.16%、1.05±0.02%、70.88±0.20%,6.59±0.03 g/100g和58.25±0.13%,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3)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滤池对总氮、总磷、氨态氮、亚硝酸盐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8%、18.5%、29.1%、62.4%和14.4%;一级生物滤池对总氮、总磷、氨态氮、亚硝酸盐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1.9%、16.9%、12.1%、17.9%和14.4%;二级生物滤池对总氮、总磷、氨态氮、亚硝酸盐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18%、11.9%、11.5%、20.9%和1.73%;三级生物滤池对总氮、总磷、氨态氮、亚硝酸盐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15%、1.91%、8.77%、45.8%和-0.04%;第二、三级生物滤池对总氮、总磷、氨态氮和COD的去除率明显低于一级生物滤池(P<0.05)。(4)一级、二级和三级生物滤池填料表面微生物Shannon平均指数分别为5.086、5.050 和 5.147,Chao 平均指数分别为 1343.6、1254.3 和 1310.0,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平均丰度分别为0.28%、1.65%、0.32%,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平均丰度分别为7.36%、5.40%和10.0%;生物滤池填料表面微生物在属水平上,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4.2%~11.0%)为主要优势菌,其他优势菌属分别为 SC-I-84norank(0.4%~16.5%)、Comamonadaceaeuncultured(1.6%~9.4%)、Luteim onas(1.6%~6.2%)、Micropepsaceaeuncultured(1.4%~4.1%)、Microscillaceaeuncultured(2.0%~3.4%)、Cetobacterium(0.3%~5.1%)、RhizobialesIncertae Sedisuncultured(1.3%~4.1%)、Flavihumibacter(1.1%~4.0%)、env.OPS 17norank(1.1%~2.7%)、Schlesneria(0.1%~3.0%)、Dongia(0.1%~4.8%)、Kapabacteriales norank(02%~2.9%)、Kineosporia(0.3%~4.1%)、Thermomonas(0.4%~2.7%)、Reyranella(0.3%~2.5%)、Nitrosomonas(0.2%~1.9%)。

陈丽红[3](2019)在《刺参-柄海鞘的混养系统构建及互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池塘养殖是我国北方目前最主要的刺参生产模式,长期高密度养殖造成了生态劣化、刺参产量降低等现象,如何充分利用池塘营养要素,提高营养要素利用率,进行生态养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了刺参-柄海鞘混养系统,验证了刺参、柄海鞘混合养殖的可行性;从生态系统环境因子和动物生理生态两个层面阐述了混养系统生物与环境的互利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混养系统的构建柄海鞘滤食水体中微藻和有机质,通过排泄将其转化为刺参饵料,可有效提高营养要素利用率。柄海鞘悬吊养殖,刺参放置底部,维持一定微藻密度,设立不同规格动物、微藻共养组及刺参、柄海鞘混养组,进行模拟养殖。结果表明相同养殖模式下不同规格动物试验组之间各指标无显着差异;混养组水体、生物沉积物营养盐浓度及附着基细菌数量与共养组接近,比刺参对照组显着降低,刺参生长更快。参数优化试验表明微藻密度对刺参生长无显着影响;较高的海鞘生物量(800 gwt/m3)有助于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降低大(L)规格刺参体重变异系数(CV),提高小(S)规格刺参(较大个体Sb和较小个体Ss)CV;L规格刺参数量增加使各规格刺参SGR下降,CV升高。混养系统适宜的生物组成:微藻密度5×102 cell/mL,柄海鞘生物量800 g wt/m3,L规格刺参5-6 ind/m2,S规格刺参12-1 5ind/m2。2、混养系统的互利效应研究设置刺参、柄海鞘混养组(投饵/不投饵)、大小规格刺参套养组(投饵/不投饵)4个试验组,进行室内模拟养殖。混养组保持在一、二类水质,水体及生物沉积物各形态氮、磷浓度显着高于套养组。相同的投饵模式下,混养组环境因子、营养因子、生活因子均高于套养组,刺参生长更快。L、Sb、Ss各规格刺参套养组和混养组的SGR与环境因子无相关性,与营养因子和生活因子高度正相关,混养系统互利效应主要通过营养互利途径得以实现。混养组L、Sb规格刺参生理变化较小;Ss规格刺参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乳糖脱氢酶、ATP酶的活力比套养组分别提高8.8%、10.5%、5.2%、118.7%,消化酶活力提高6%-10%。综合而言,混养系统对刺参的生理代谢发挥了积极影响。3、混养系统的应用试验将上述4个试验组进行为期1年的池塘试验,养殖水体和底泥不同形态氮、磷浓度与季节紧密相关,均维持在较低水平。投饵模式下混养组水体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氮浓度平均值较套养组分别升高16.2%、1.2%、5.5%、6.8%,同样投饵模式下混养组刺参生长速度最快,各组刺参成活率及生化成分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混养系统提高了主要养殖动物刺参的环境因子、营养因子及生活因子,提升刺参生理代谢,促进刺参生长,改善了刺参的养殖效果,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

赵盼月[4](2019)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肠道菌群及肝脏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饲料中添加的胆汁酸可在鱼类体内发挥多种生物学活性,对多种鱼类的生长及机体健康产生有益作用,但还鲜见其在鳗鲡饲料中应用的报道。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肠道菌群及肝脏代谢的影响。将9口循环水模式养殖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的精养池(初始均重681.7±22.7 kg/池;规格为141.5±1.9 g/尾)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添加胆汁酸添加水平为0mg/kg(对照组)、500 mg/kg(BA1组)、和1000 mg/kg(BA2组)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105 d。主要结果如下:与对照组相比,BA1组和BA2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提高(P<0.05),肠道脂肪酶和蛋白酶的活性显着升高(P<0.05);血清尿素氮、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以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降低(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M和补体3含量以及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升高(P<0.05),且BA1组溶菌酶活性显着高于BA2组(P<0.05),BA1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及BA2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提高(P<0.05),丙二醛含量降低(P<0.05),BA2组与对照组及BA1组间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肝脏脂蛋白酯酶、肝脂酶和总脂酶活性升高(P<0.05),脂肪酸合成酶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降低(P<0.05),BA2组乙酰辅酶A羧化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肝脏和肌肉中脂肪含量降低,肝脏蛋白含量升高(P>0.05)。BA1组和BA2组间的上述指标(溶菌酶活性除外)均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BA1组和BA2组的肠道总OTU数和Chao1指数提高(P<0.05),Shannon指数降低(P<0.05),说明胆汁酸可以降低肠道菌群多样性,提高菌群相对丰度。在门水平上,随着饲料中胆汁酸添加量的增加,螺旋体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先减少后增加;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逐渐降低;梭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柔壁菌门丰富度逐渐增加。根据相对丰度对属水平肠道菌群进行差异菌分析,BA1组类麦氏杆菌属、爱德华氏菌属、严格梭菌-13和邻单胞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和BA2组(P<0.05),对照组和BA2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500 mg/kg胆汁酸添加组肝脏中脱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和甘氨熊脱氧胆酸水平显着升高(P<0.05),其他种类胆汁酸水平无显着变化(P>0.05);肝脏中差异代谢物有49种,主要归属为氨基酸类、脂肪酸类、有机酸类和维生素类等代谢物,其中33种差异代谢产物上调,16种代谢产物下调;差异代谢产物富集到的代谢通路包括tRNA生物合成、氨基酸生物合成、鞘脂代谢等,主要与氨基酸代谢和脂类代谢有关。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500 mg/kg胆汁酸即可通过提高欧洲鳗鲡幼鱼的肠道消化酶活性、血清免疫能力和肝脏健康状况;有益调节血脂水平;改变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促进肝脏胆汁酸产生;提高肝脏脂肪分解代谢酶活性、降低脂肪合成代谢酶水平,调节肝脏氨基酸代谢和脂类代谢强度;降低肌肉和肝脏中脂肪沉积,增加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发挥促进生长作用。饲料中添加500 mg/kg或1000 mg/kg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的生长及大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作用效果接近。

李晓龙[5](2019)在《星康吉鳗驯养及不同激素组合对人工诱导星康吉鳗性成熟效果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属于鳗鲡目(Anguilliformes),康吉鳗科(Congridae),星康吉鳗属,是我国东海、渤海等近海常见的食用鱼类。星康吉鳗喜欢生活在沙质海底及岛礁附近,被当地渔民俗称为沙鳗。它的经济价值较高,出口创汇潜力巨大。浙江北部近海海域是其主要分布区之一,进入80年代以来,星康吉鳗被逐步开发利用。然而,由于星康吉鳗的生活史复杂,目前尚未完成星康吉鳗全人工繁殖,也没有建立起人工养殖模式,目前市场消费产品仍旧依靠捕捞天然野生星康吉鳗供给。但由于星康吉鳗捕捞量逐年增加,野生资源面临枯竭的风险。为此非常有必要开展星康吉鳗的相关研究工作。本论文通过对野生捕捞的星康吉鳗进行养殖模式的探讨,以及人工催熟方法的初步研究。1.为探究星康吉鳗的人工养殖模式以及激素注射对星康吉鳗肌肉生化成分的影响。本实验采用人工模拟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栖息环境。实验分为两组,对照组(不注射激素),实验组(鲤鱼脑垂体提取液CPE 1mg/kg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0IU/kg),1周/次,共12次。经过3个月的人工养殖和激素催熟,观察发现,星康吉鳗具有很强的趋光性,胆小喜安静环境,常常钻入沙子或管道中躲避,昼伏夜出,进食异常凶猛,以撕咬、吞食方式进食。对照组星康吉鳗存活率略高于实验组,存活率分别为80%、75.86%。激素注射后发现,星康吉鳗的性腺发育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性腺指数分别为(23.17±2.08)%、(2.88±0.37)%。另外,本次实验对星康吉鳗肌肉中的水分、粗脂肪、粗蛋白、灰分进行检测。星康吉鳗肌肉鲜样中水分、灰分含量在实验前后变化不明显;实验结束后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星康吉鳗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分别为(26.97±5.20)%、(20.31±4.43)%,与室内养殖前(7.82±4.29)%相比,均显着上升(P<0.05);实验组星康吉鳗肌肉中粗蛋白含量下降比较明显(P<0.0 5),由初始值(79.54±1.26)%降为(58.65±5.13)%。2.为研究不同外源激素对星康吉鳗性腺发育以及形态学特征的影响,通过测量星康吉鳗外部形态特征以及从组织切片研究了卵细胞的发育阶段。本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无激素处理),实验组A(CPE 2mg/kg),实验组B(HCG 200IU/kg),实验组C(CPE 1mg/kg;HCG 100IU/k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星康吉鳗眼径指数上升,鱼鳍指数、肝脏指数下降;对照组鱼鳍指数、肝脏指数上升,变化均不明显。实验组星康吉鳗性腺发育指数显着上升(P<0.05),其中实验组A性腺发育最佳,性腺指数为(6.80±1.72)%,对照组为(0.94±0.14)%。通过性腺的切片观察发现,对照组星康吉鳗性腺发育停留在Ⅱ期,实验组星康吉鳗性腺继续发育,达到Ⅲ期、Ⅳ期,实验组C性腺切片中甚至观察到Ⅴ期的卵母细胞。因此,外源激素注射能够引起星康吉鳗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化,同时能够促进星康吉鳗的性腺发育。3.依据第二部分的实验方法,本次研究不同激素注射后,星康吉鳗的血清以及性腺中睾酮(Testosterone,T),17α-羟基孕酮(17α-hydroxyprogesterone,17α-OHP),17α,20β-二羟基-4-孕烯-3-酮(17α,20β-dihydroxy-4-pregnen-3-one,DHP),雌酮(Estrone,E1),雌二醇(Estradiol-17β,E2),雌三醇(Estriol,E3)六种与性腺发育有关的类固醇激素。采用酶联吸附的方法(ELISA)检测激素含量水平。结果表明,实验组C血清中的E2、E3的含量与其它实验组相比具有的水平,分别为(50.86±6.34)ng/L、(125.11±12.47)ng/L,血清中的组间的其它激素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性腺中的激素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OHP含量呈现出上升趋势;第三次采样对照组和实验组C的OHP含量分别为(2.86±0.44)nmol/g、(4.57±0.85)nmol/g;实验结束后,实验组C星康吉鳗性腺中T含量[(217±31.76)ng/g],显着高于对照组[(123.24±21.05)ng/g,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星康吉鳗性腺中的OHP、E3、Estrone和T含量具有较高的浓度,有助于星康吉鳗的性腺发育。

黄秀玉[6](2019)在《包埋菌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氮污染的去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循环水产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是水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其特征是实现水的循环利用,摆脱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条件限制,是一种高密度陆基工厂化养殖方式。RAS运行过程中,水处理系统是决定系统可否稳定运行的关键,其中氮素污染物的控制对养殖动物的生长至关重要,需要关注以下关键问题:(1)循环水养殖系统氨氮污染的高效生物去除机制;(2)循环过程中硝酸盐积累和高效生物脱除机制。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设计搭建RAS,研究水处理单元中包埋菌硝化去除氨氮(TAN)和亚硝氮(NO2--N)这类对养殖鱼类毒害性大的氮类污染物,考察了系统运行期间水质状况,包埋菌水质净化能力及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最后,在实验室内进行包埋菌反硝化模拟实验,得到硝氮去除速率预测模型,并结合本研究中RAS运行参数给出反硝化脱除硝氮的方案。(1)在硝化单元中应用包埋菌,1周之内可完成驯化并有效去除TAN和NO2--N。环境因子均在适宜鱼类生长范围,TAN和NO2--N浓度稳定在不对鱼类造成伤害的范围内;NO3--N和TN逐渐累积。(2)包埋菌单元去除TAN与NO2--N的过程能较好的拟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第一阶段,去除TAN和NO2--N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73和0.111。第二阶段,自配水初始氨氮浓度较大,去除TAN和NO2--N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186和0.106。第一阶段测定的包埋菌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以及异养菌比耗氧速率(gO2/(L·h))分别为0.0304、0.1050、0.0038,第二阶段分别为0.0284、0.031、0.014。(3)门水平上,BR15和BR30中的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等与自然界的氮素循环有关联的菌群丰度较B0大;属水平上,BR15和BR30较B0丰度明显增大的菌属有Chryseolinea、Pirellula、Spartobacteriageneraincertaesedis、Tepidisphaera、Gp6、Phaeodactylibacter、Armatimonadetesgp5。(4)通过BBD实验设计得到拟合较好的反硝化去除硝氮速率预测模型,发现温度和碳氮摩尔比的交互作用最为明显,同时处于较高水平时去除硝氮速率较快。

付泰然[7](2018)在《基于SAE-BP神经网络的水体“三氮”在线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统称为“三氮”。“三氮”,特别是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对于水产养殖动物具有很高的毒性,对于其含量的及时监控非常重要。传统的“三氮”检测法存在价格昂贵、操作繁琐、耗时长等缺点,难以大面积推广,因此急需研发一种能快速的预测养殖水体“三氮”的模型,本文结合物联网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技术特点,展开了对“三氮”浓度实时预测模型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水质参数实时监控系统。通过铺设传感器实时采集水体中水质参数的数据,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水质参数实时监控系统用于温度、pH值、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的实时测定。2、“三氮”浓度数据的采集。本文分别通过纳氏试剂光度法、α-萘胺比色法及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及硝酸盐氮浓度进行测定。通过分析不同试验组中同一时间点的“三氮”浓度,以及四种水质参数:pH值、温度、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的数据,得到以下结论:pH值的升高会使得水体氧化还原电位下降,温度下降会使得水中溶解氧浓度升高,“三氮”浓度受pH值、温度影响较大。3、“三氮”浓度预测模型研究。对“三氮”浓度预测的关键在于获得各种水质参数与“三氮”浓度之间的关联,即提取水质参数数据与“三氮”浓度数据之间的关联,通过一般的经验方法无法完成。本文采用栈式自动编码器(Stacked autoencoder)提取数据的特征,训练采用无监督贪婪训练,在各层网络独立训练完成后,通过监督训练SAE-BP神经网络将预测误差反向传播至SAE网络,实现全局的微调,优化神经网络的各种参数并提升预测准确性。建立“三氮”浓度预测模型的流程:获取水中“三氮”浓度及四种水质参数的数据;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及归一化处理;使用K折交互验证法将数据分为测试数据集与验证数据集;使用测试集数据对SAE-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及微调;使用验证集数据验证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得到如下结果:氨氮浓度预测结果的R2为0.86757,均方根误差RMSEP为0.1405,预测效果较好;亚硝酸盐氮浓度预测结果的R2为0.95,均方根误差RMSEP为0.099709,可以较为精确的预测亚硝酸盐氮浓度;硝酸盐氮浓度预测结果的R2为0.71824,均方根误差RMSEP为0.29729,预测效果不理想。本研究为建立更完善的“三氮”浓度预测模型提供了参考。

贺霄[8](2017)在《羟基自由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建及其运行效果分析》文中指出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海水养殖的发展方向,其核心是水处理技术及其系统。然而常规水处理系统处理效果不稳定,无法彻底杀灭病原体、改善水质,改进并优化水处理系统中的消毒单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制备羟基自由基(·OH)技术,在实验室构建了·OH循环水养殖系统,以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laanceolatu(♂)“Epinephelus fuscogwttatts(♀)]为养殖对象,确立了养殖系统运行条件,完成了短期养殖实验,同时探索了·OH应用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处理系统的条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产生高浓度O2+,O(1D),O,02-,O O2(a1△g)等氧活性粒子,通过水射流空化注入到管路中,高效生成·OH、H2O2、HO3·和O2+(H2O)等氧自由基(TRO)溶液,输送到鱼缸中处理养殖海水;基于此,构建·OOH循环水养殖系统:鱼缸→泡沫分离器→水箱1→活性炭过滤器→水箱2→·OH处理设备→鱼缸。(2)完成设定TRO浓度为0.2、0.5和1.0 mg/L随时间的衰减曲线拟合,衰减速率常数k分别为10.42~21.59 h-1、2.64~3.35 h-1和0.47~1.99 h-1;确定·OH溶液注入方式抽取角缸1/2海水处理后回注,在30min时TRO达到0.2、0.5和1.0 mg/L,并在30~90min内维持稳定,在鱼缸各层取样点TRO偏差值分别为4.41~16.82%,7.11~14.75%和3.85~12.30%,实现·OH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稳定处理。(3)进行·OH处理珍珠龙胆石斑鱼循环养殖水实验,结果表明TRO设定值为1.0、0.5和0.2 mg/L的养殖水体,处理后弧菌等有害细菌杀灭率均为100%,亚硝酸盐去除率为80%~100%,溶解氧分别提高34.8%、52.1%和78.0%,同时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良好,尾均增重率为2.25%、2.88%和2.24%,特定生长率分别为每天0.36、0.40和0.31%;7天养殖中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C.1mg/L,水质指标均达《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的要求。(4)在厦门近岸小嶝岛石斑鱼循环水养殖基地,利用·OH处理技术处理生物滤池出水,注入TRO为0.51 mg/L,处理时间为9.8 s时,·OH对水体中菌落与总大肠菌群的杀灭率均为100%,对比相同条件下UV的杀灭率分别为76.9%、47.1%;·OH处理水体中浊度下降22.9%,色度降低46.2%,CODMn下降13.2%,氨氮下降8.8%,亚硝酸盐下降97.7%,溶解氧升高104.2%,不产生溴酸盐,终端出水检测指标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的要求,·OH处理工厂化循环养殖海水效果显着。综上所述,本论文构建的·OH循环水养殖系统可快速、高效杀灭水中微生物,氧化降解污染物,改善水质,保障鱼类健康生长。研究成果为工厂化海水循环水养殖水处理提供了新方法与新技术,可应用于工厂化海水养殖产业。

王哲[9](2014)在《SBR和SBBR工艺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海水养殖废水是海产养殖过程产生的含污废水,大量排放对近海海域、水产养殖以及生态系统有严重破坏。海水养殖废水进入水体后,能够导致水中营养盐含量升高,引发赤潮等藻类异常繁殖;对水体中物种多样性造成破坏,引起水质恶化,使水体中有毒有害菌种大量繁殖;废水中所含抗生素等污染物在水中及生物体内富集,最终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本文系统分析了海水养殖废水的危害以及性质,评价了目前国内外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多种方法,考察了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和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效果。分别以好氧-缺氧(O/A)和缺氧-好氧(A/O)模式运行SBR和SBBR反应器,通过调整好氧段和缺氧段的运行时间,优化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运行条件,分析不同好氧缺氧情况下SBR和SB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活性指标、胞外聚合物组分的变化以及微生物菌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A/O方式运行反应器处理海水养殖废水可以取得更好去除效果,当SBR和SBBR反应器以缺氧9h好氧1h条件运行时,均达到最佳处理效果。SBR反应器COD去除率98.4%,NH4+-N去除率92.5%,NO2--N去除率85%,NO3--N去除率36.5%,SBBR反应器COD去除率为98%,NH4+-N去除率为92.5%,NO2--N去除率为88%,NO3--N去除率为70%。随着好氧时间的减少系统中比耗氧速率、氨氧化速率及硝化速率均有所下降,反硝化速率则略有上升,S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硝化速率略高于SBBR反应器,但SB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反硝化速率更高,能够取得较好的反硝化效果。好氧与缺氧运行时间变化会对系统活性污泥的活性指标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十分显着。好氧与缺氧运行时间改变会引起胞外聚合物组分及含量发生变化,好氧时间的延长使微生物胞外聚合物中蛋白质(PN)及多糖(PS)的量增加,多糖含量增加的更快。傅里叶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检测结果表明,好氧缺氧时间变化对松散结合胞外聚合物(LB-EPS)和紧密型胞外聚合物(TB-EPS)蛋白质和多糖官能团物质结构有明显影响。微生物聚落多样性分析表明,SBBR反应器中微生物菌群种类更加丰富。在确定适宜运行条件基础上,本文针对海水养殖废水中广泛存在的土霉素进行研究,通过提高模拟废水中土霉素浓度,考察土霉素浓度变化对于SBR和SBBR工艺处理海水养殖废水效果的影响,与土霉素浓度0mg/L条件相比,当土霉素浓度达到12mg/L,SBR系统COD去除率下降约40%,氨氮去除率下降约75%,硝氮去除率下降约25%;SBBR系统COD去除率下降约30%,氨氮去除率下降约50%。实验结果表明土霉素对于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SBBR反应器抵御外界毒害刺激的能力更强。本文测定了土霉素浓度变化对系统微生物活性指标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了土霉素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通过对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土霉素浓度提高后活性污泥会分泌更多的EPS,来保护自身免受外界毒害;利用XPS能谱技术对活性污泥EPS中C、N、O进行分析,得出土霉素对于SBBR系统中悬浮污泥的影响更明显。微生物菌落结构分析表明,土霉素浓度变化使微生物菌落结构产生一定变化,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

甘远迪[10](2014)在《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AQP3cDNA序列克隆及盐度胁迫下组织表达特征》文中提出渗透压调节是硬骨鱼类调节体内外渗透压平衡,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生理活动。海水硬骨鱼类通过排出多余盐分和吸收水分来维持体内渗透压,而淡水硬骨鱼类则通过排出多余水分和吸收环境离子来实现渗透压调节。鱼体内水分和离子的转运是由细胞膜上多种水、离子通道蛋白和转运子共同作用实现的。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即是通道蛋白之一,在鳃、肾、肠等渗透压调节的主要器官中都有多种水通道蛋白表达,它们不仅对水和离子转运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甘油、尿素等含氮物质的转运,在硬骨鱼类渗透压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究水通道蛋白3(aquaporin3,AQP3)在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melanothern)、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渗透压调节中的作用,本论文分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ends,RACE)和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技术首次克隆了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AQP3基因cDNA序列,并设置了淡水、15盐度、30盐度三个盐度梯度,使罗非鱼由淡水逐步适应各盐度梯度,慢性胁迫一周后进行解剖取样。另将部分15和30盐度驯化一周后的罗非鱼重新转回淡水中,低盐度胁迫一周后再取样。利用荧光定量检测各实验组中脑、鳃、肝、肾、胃、前肠、中肠、后肠、心、皮肤、肌肉中AQP3mRNA相对表达量。主要实验结果:(1)萨罗罗非鱼AQP3cDNA序列全长1894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912bp,编码303个氨基酸,5′和3′非编码区长度分别为98bp和884bp。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萨罗罗非鱼AQP3与莫桑比克罗非鱼(O.mossambicus)同源性最高,达94%。0、15盐度下,鳃、肌肉、皮肤中表达水平相对较高,其他组织表达相对较低,且15盐度中各组织的表达水平低于0盐度;30盐度下,各组织以肠道表达量相对最高。(2)尼罗罗非鱼AQP3cDNA序列长1445bp,包括完整开放阅读框912bp,编码30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尼罗罗非鱼AQP3与莫桑比克罗非鱼同源性最高,达100%。各实验组中鳃、肌肉、皮肤、胃中表达水平相对较高,其他组织表达相对较低。鳃、肌肉、皮肤、胃表达量随着盐度上升而下降,随着盐度的下降而上升。实验结果表明,萨罗罗非鱼在适应淡水或低盐度环境时,AQP3参与鳃、皮肤、肌肉的排水过程,在适应高盐度环境时,AQP3参与肠道的水分吸收。在尼罗罗非鱼适应淡水或低盐度环境时,AQP3参与鳃、皮肤、肌肉的排水过程,在适应高盐度环境时,可能是其他AQP种类参与尼罗的水分吸收而不是AQP3。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罗非鱼的渗透调节器官及其渗透调节作用积累基础资料。

二、养殖水中氮物质与欧洲鳗鲡血氯离子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殖水中氮物质与欧洲鳗鲡血氯离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工厂化养殖中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生长、代谢和免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论文中提及的动物中,英文及拉丁文名称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鳜鱼养殖产业现状
    2 水产经济动物工厂化养殖模式研究进展
    3 亚硝酸盐及其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急性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代谢和免疫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鱼及养殖条件
        2.3 实验处理
        2.4 样品采集
        2.5 RNA提取、反转录及荧光定量PCR
        2.6 血浆生化指标的测定
        2.7 肝脏及肌肉样品糖原和甘油三酯含量的测定
        2.8 组织中蛋白浓度的测定
        2.9 组织切片的制备
        2.10 血浆、鳃、肝脏及肌肉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2.11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急性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血液及组织生化指标的影响
        3.2 急性亚硝酸盐暴露对鳜鱼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3.3 急性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3.4 急性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炎症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慢性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生长、代谢及免疫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鱼及养殖条件
        2.3 实验处理
        2.4 样品采集
        2.5 RNA提取、反转录及荧光定量PCR
        2.6 血浆生化指标的测定
        2.7 组织中蛋白浓度的测定
        2.8 组织切片的制备
        2.9 血浆、鳃、肝脏及肌肉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2.10 生长性能和体成分分析
        2.11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慢性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慢性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体成分的影响
        3.3 慢性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慢性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3.5 慢性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3.6 慢性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炎症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1.2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究进展及介绍
    1.3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组成
    1.4 生物滤池在循环水养殖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淡水石斑鱼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
    2.1 淡水石斑鱼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
    2.2 讨论
3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淡水石斑鱼生长特性与水质指标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4 循环水养殖系统三级生物滤池运行效果分析
    4.1 仪器与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5 生物滤池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5.1 仪器与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6 研究结果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
    6.2 主要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3)刺参-柄海鞘的混养系统构建及互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刺参概述
        1.1.2 刺参的营养价值
        1.1.3 刺参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4 本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刺参的主要养殖技术
        1.2.2 混合水产养殖
        1.2.3 混养系统中生物互利效应的研究
        1.2.4 刺参混合养殖
        1.2.5 柄海鞘的功能和生态环境作用
        1.2.6 微藻及其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刺参、柄海鞘混养系统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海水
        2.1.2 刺参及饵料
        2.1.3 柄海鞘采集与养殖
        2.1.4 微藻的培养
        2.1.5 刺参、柄海鞘的混养实验
        2.1.6 监测项目及方法
        2.1.7 计算方法
        2.1.8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养殖环境参数
        2.2.2 水体营养盐浓度
        2.2.3 生物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
        2.2.4 附着基细菌数量
        2.2.5 动物生长情况
    2.3 小结
3 混养系统养殖生物的参数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养殖实验
        3.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3.1.3 计算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微藻密度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2.2 柄海鞘生物量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2.3 刺参配比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3 小结
4 混养系统的生态系统组分互利效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养殖实验
        4.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4.1.3 计算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养殖环境参数
        4.2.2 水体营养盐浓度
        4.2.3 生物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
        4.2.4 附着基细菌数量
        4.2.5 刺参生长状况
        4.2.6 混养互利效应探讨
    4.3 小结
5 混养系统的生理生态互利效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养殖实验
        5.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5.1.3 计算方法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耗氧率和排氨率
        5.2.2 摄食率和吸收率
        5.2.3 刺参代谢酶活力
        5.2.4 刺参消化酶活力
        5.2.5 柄海鞘消化酶活力
    5.3 小结
6 混养系统的应用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养殖实验
        6.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6.1.3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养殖环境参数
        6.2.2 水体营养盐浓度
        6.2.3 底泥中营养盐含量
        6.2.4 刺参生长情况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4)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肠道菌群及肝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胆汁酸在鱼类饲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1.1 胆汁酸的种类
        1.1.2 胆汁酸在动物体内的合成和代谢
        1.1.3 胆汁酸产品原料的来源及生产工艺
        1.1.4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1.1.5 胆汁酸在鱼类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1.1.6 胆汁酸在鳗鲡饲料中应用的前景分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鳗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菌群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
        2.1.2 饲料组成与饲养管理
        2.1.3 样品采集与组织匀浆
    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1 生长性能指标
        2.2.2 肠道消化酶的测定
        2.2.3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2.2.4 肠道菌群16Sr DNA分析
        2.2.5 肝脏脂肪代谢指标的测定
        2.2.6 肝脏组织切片制备及观察
        2.2.7 肝脏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2.2.8 全鱼、肌肉和肝脏常规成分测定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
        2.3.1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2.3.3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4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2.3.5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鲡幼鱼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水平的影响
        2.3.6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2.3.7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3.8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2.4 讨论
        2.4.1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生长性能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4.2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4.3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2.4.4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脂肪代谢的影响
        2.4.5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肝脏代谢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3.1.2 饲养管理
        3.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4 样品检测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不同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中胆汁酸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3.2.2 不同组欧洲鳗鲡肝脏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3.3 讨论
        3.3.1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肝脏中不同种类胆汁酸水平的影响
        3.3.2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肝脏中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3.4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附录

(5)星康吉鳗驯养及不同激素组合对人工诱导星康吉鳗性成熟效果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鳗鲡人工繁殖的研究现状
    1.2 鳗鲡人工繁殖技术
        1.2.1 日本鳗鲡亲本的培育
        1.2.2 诱导成熟
        1.2.3 诱导排卵
        1.2.4 鳗鲡仔鱼培育的环境条件的探索
        1.2.5 鳗鲡仔鱼开口饵料的研究
    1.3 展望
第二章 星康吉鳗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驯养以及肌肉常规养分含量的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鱼
        2.1.2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设计与分组
        2.2.2 样品的收集
        2.2.3 星康吉鳗肌肉生化成分测定
        2.2.3.1 星康吉鳗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测定
        2.2.3.2 星康吉鳗肌肉中的脂肪含量测定
        2.2.3.3 星康吉鳗肌肉中的灰分含量测定
        2.2.3.4 星康吉鳗肌肉中的蛋白含量测定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星康吉鳗驯化及存活率变化
        2.3.2 激素注射对星康吉鳗性腺发育的影响
        2.3.3 星康吉鳗肌肉中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质的变化
    2.4 讨论
        2.4.1 星康吉鳗养殖模式的探索
        2.4.2 星康吉鳗肌肉中常规成分含量的变化
第三章 星康吉鳗人工催熟的初步研究
    引言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2.1 组织切片
        3.1.2.2 星康吉鳗催熟
        3.1.3 实验设计
        3.1.3.1 星康吉鳗激素处理
        3.1.3.2 星康吉鳗性腺切片的制作
        3.1.3.3 星康吉鳗生物学指标测定
        3.1.4 卵细胞显微观察以及数据统计、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星康吉鳗形态学指标的变化
        3.2.2 星康吉鳗性腺发育
        3.2.3 星康吉鳗性腺组织切片观察
        3.2.4 星康吉鳗卵巢发育进程
        3.2.4.1 卵原细胞期(第Ⅰ时相)
        3.2.4.2 单层滤泡期(第Ⅱ时相)
        3.2.4.3 脂肪泡期(第Ⅲ时相)
        3.2.4.4 卵黄充满期(第Ⅳ时相)
        3.2.4.5 核极化期(第Ⅴ时相)
        3.2.4.6 退化期(第Ⅵ时相)
    3.3 讨论
        3.3.1 外源激素注射对星康吉鳗性腺发育的影响
        3.3.2 激素注射对星康吉鳗形态特征变化的影响
第四章 星康吉鳗人工催熟过程中性腺及血液中性类固醇激素含量变化
    引言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料的准备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3 实验设计
        4.1.3.1 亲鱼的人工催熟
        4.1.3.2 样品采集以及前处理
        4.1.4 激素检测
        4.1.4.1 实验步骤
        4.1.4.2 试剂盒检测范围
        4.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4.2 结果
        4.2.1 标准曲线绘制
        4.2.2 星康吉鳗血液中六种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变化
        4.2.3 星康吉鳗性腺中六种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变化
    4.3 讨论
        4.3.1 ELISA方法检测的影响
        4.3.2 星康吉鳗血液及性腺中性类固醇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包埋菌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氮污染的去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循环水养殖系统
        1.1.1 循环水养殖系统简介
        1.1.2 循环水养殖系统发展现状
    1.2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氮污染物的研究现状
        1.2.1 氮污染物的来源、形态及危害
        1.2.2 氮的控制方法
        1.2.3 包埋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系统运行水质研究
    2.1 RAS装置设计
    2.2 水质分析方法
    2.3 系统水质特征
        2.3.1 环境因子
        2.3.2 氮类污染物
        2.3.3 溶解性总有机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包埋菌去除氨氮动力学及活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1 静态动力学实验
        3.1.2 活性实验
    3.2 静态动力学研究
    3.3 活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包埋菌群落分布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3.1 不同时期包埋菌门水平上微生物群落结构
        4.3.2 不同时期包埋菌属水平上微生物群落结构
    4.4 微生物群落差异分析
        4.4.1 OTU韦恩图
        4.4.2 不同时期包埋菌门水平上微生物丰度差异分析
        4.4.3 不同时期包埋菌属水平上微生物丰度差异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包埋菌反硝化去除硝氮模拟及预测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装置与材料
        5.1.2 实验方案与分析方法
    5.2 包埋菌反硝化去除硝氮速率预测模型
        5.2.1 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5.2.2 响应曲面分析
    5.3 反硝化去除RAS硝氮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基于SAE-BP神经网络的水体“三氮”在线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养殖水体“三氮”概述
        1.1.1 水体氮的来源以及存在形式
        1.1.2 氨氮的危害
        1.1.3 亚硝酸盐的危害
        1.1.4 硝酸盐的危害
        1.1.5 影响水体“三氮”含量的因素
    1.2 水质预测研究概述
    1.3 神经网络概述
        1.3.1 神经网络概念
        1.3.2 传统BP神经网络
        1.3.3 自动编码器
        1.3.4 栈式自动编码器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水质参数及“三氮”数据采集
    2.1 预测模型参数的选择
    2.2 水质参数监测平台概述
        2.2.1 水质参数监测系统总体架构与工作原理
        2.2.2 前端监测设备硬件结构
    2.3 “三氮”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2.4 “三氮”浓度测定及原理
        2.4.1 纳氏比色法测定氨氮浓度
        2.4.2 α-萘胺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氮浓度
        2.4.3 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盐氮浓度
        2.4.4 “三氮”测定的标准曲线
    2.5 水样的预处理
    2.6 试验分组及结果
        2.6.1 氨氮
        2.6.2 亚硝酸盐氮
        2.6.3 硝酸盐氮
    2.7 水质参数与“三氮”之间的相关性
        2.7.1 水质参数彼此之间的相关性
        2.7.2 pH以及温度与氨氮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2.7.3 pH值以及温度与亚硝酸盐氮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2.7.4 温度与硝酸盐氮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第三章 建立基于SAE-BP神经网络的水质预测模型
    3.1 建模所用软件的选择
    3.2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3.3 训练样本集与预测样本集的选择
    3.4 确定神经网络的各项参数
    3.5 SAE-BP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
    3.6 模型的训练结果
        3.6.1 SAE-BP神经网络对氨氮的预测
        3.6.2 SAE-BP神经网络对亚硝酸盐氮的预测
        3.6.3 SAE-BP神经网络对硝酸盐氮的预测
第四章 讨论
    4.1 与其他“三氮”预测模型的分析对比
        4.1.1 氨氮预测模型
        4.1.2 亚硝酸盐氮预测模型
    4.2 水质参数选取讨论
    4.3 模型优化讨论
    4.4 模型应用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羟基自由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建及其运行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循环水养殖发展概述
        1.1.1 传统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
        1.1.2 推动循环水养殖发展的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研究进展
        1.2.1 臭氧消毒
        1.2.2 紫外线消毒
        1.2.3 电解氧化消毒
    1.3 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养殖海水的研究进展
        1.3.1 ·OH的基本性质
        1.3.2 ·OH处理养殖海水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羟基自由基的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建
    2.1 ·OH循环水养殖系统工艺流程
        2.1.1 ·OH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
        2.1.2 构建·OH循环水养殖系统
    2.2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各单元
        2.2.1 ·OH处理设备
        2.2.2 紫外线杀菌器
        2.2.3 养殖鱼缸
        2.2.4 泡沫分离器
        2.2.5 活性炭滤柱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总氧化剂TRO衰减动力学曲线
    3.1 鱼缸总氧化剂TRO设定及取样点分布
        3.1.1 鱼缸总氧化剂TRO设定
        3.1.2 总氧化剂TRO取样点分布
    3.2 总氧化剂TRO的检测及标准曲线
        3.2.1 总氧化剂TRO的检测
        3.2.2 总氧化剂TRO的标准曲线
    3.3 TRO在鱼缸中的衰减动力学曲线
        3.3.1 TRO衰减动力学方程拟合实验设计
        3.3.2 设定TRO=0.2 mgL衰减动力学曲线
        3.3.3 设定TRO=0.5 mg/L衰减动力学曲线
        3.3.4 设定TRO=1.0 mg/L衰减动力学曲线
    3.4 TRO衰减曲线在养殖水处理中应用
        3.4.1 稳定鱼缸中TRO浓度的实验参数
        3.4.2 稳定鱼缸TRO=0.2 mg/L的关系曲线
        3.4.3 稳定鱼缸TRO=0.5 mg/L的关系曲线
        3.4.4 稳定鱼缸TRO=1.0 mg/L的关系曲线
        3.4.5 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OH处理剂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循环水养殖系统羟基自由基处理效果
    4.1. ·OH处理实验流程
        4.1.1 珍珠龙胆石斑鱼
        4.1.2 实验流程
    4.2 检测方法
        4.2.1 养殖水水质的检测
        4.2.2 氨氮和非离子氨的检测
        4.2.3 亚硝酸盐的检测
        4.2.4 溴酸盐的检测
        4.2.5 三卤甲烷的检测
        4.2.6 养殖水中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4.3 ·OH处理对养殖海水水质的影响
        4.3.1 不同TRO剂量下水质的变化情况
        4.3.2 ·OH处理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变化
        4.3.3 ·OH处理消毒副产物的分析
    4.4 ·OH处理养殖水中致病微生物
        4.4.1. ·OH处理养殖水体中细菌
        4.4.2· OH处理对鱼肠道和肠道内容物中细菌的影响
    4.5 ·OH处理对鱼生长情况的影响
        4.5.1 ·OH处理鱼的行为学分析
        4.5.2 鱼的生长情况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羟基自由基处理小嶝岛循环养殖海水的实验
    5.1 实验流程
    5.2 各单元处理效果的分析
    5.3 ·OH处理改善养殖水的水质
        5.3.1 ·OH处理对色度和浊度的影响
        5.3.2 ·OH处理对COD_(Mn)和UV的影响
        5.3.3 ·OH处理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影响
    5.4 ·OH处理养殖水中致病微生物效果
    5.5 本章小结
结语
    1. 主要成果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SBR和SBBR工艺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1.2 海水养殖废水的来源、组成与危害
        1.2.1 海水养殖废水的来源
        1.2.2 海水养殖废水的组成
        1.2.3 海水养殖废水对环境的危害
    1.3 海水养殖废水的处理方法
        1.3.1 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1.3.2 生物处理方法
    1.4 SBR工艺特点及应用
        1.4.1 SBR工艺的特点
        1.4.2 SBR在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1.5 SBBR工艺特点及应用
        1.5.1 SBBR工艺的特点
        1.5.2 SBBR工艺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2 分析项目与测试方法
    2.2 常规分析测试项目及测试方法
        2.2.1 比耗氧速率的测定
        2.2.2 比氨氧化速率的测定
        2.2.3 比亚硝化速率
        2.2.4 比反硝化速率的测定
    2.3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及成分检测
    2.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7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2.7.1 DNA提取
        2.7.2 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
        2.7.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2.7.4 序列测定
3 O/A-SBR和A/O-SBR处理海水养殖废水性能的研究
    3.1 装置及实验内容
        3.1.1 实验装置及运行方式
        3.1.2 接种污泥及实验水质
    3.2 结果与讨论
        3.2.1 O/A-SBR和A/O-SBR反应器进出水COD的变化
        3.2.2 O/A-SBR和A/O-SBR反应器进出水氮的变化
        3.2.3 O/A-SBR和A/O-SBR反应器活性污泥SOUR的变化
        3.2.4 O/A-SBR和A/O-SBR反应器活性污泥SAOR、SNOR和SNRR的变化
        3.2.5 O/A-SBR和A/O-S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EPS特性的变化
        3.2.6 O/A-SBR反应器微生物菌落结构
        3.2.7 A/O-SBR反应器微生物菌落结构
    3.3 小结
4 O/A-SBBR和A/O-SBBR处理海水养殖废水性能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装置与运行方式
        4.1.2 接种污泥及实验水质
    4.2 结果与讨论
        4.2.1 O/A-SBBR和A/O-SBBR反应器进出水COD的变化
        4.2.2 O/A-SBBR和A/O-SBBR反应器进出水氮的变化
        4.2.3 O/A-SBBR和A/O-SBBR反应器污泥SOUR的变化
        4.2.4 O/A-SBBR和A/O-SBBR反应器污泥SAOR、SNOR和SNRR的变化
        4.2.5 O/A-SBBR和A/O-SB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EPS性质的变化
        4.2.6 O/A-SBBR反应器微生物菌落结构
        4.2.7 A/O-SBBR反应器微生物菌落结构
    4.3 小结
5 土霉素浓度变化对SBR工艺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装置与运行方式
        5.1.2 接种污泥及实验水质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土霉素浓度变化对COD去除的影响
        5.2.2 土霉素浓度变化对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5.2.3 土霉素浓度变化对SBR中SOUR的影响
        5.2.4 土霉素浓度变化对SBR系统中SAOR、SNOR和SNRR的影响
        5.2.5 土霉素浓度变化对活性污泥EPS的影响
        5.2.6 土霉素浓度变化对SBR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3 小结
6 土霉素浓度变化对SBBR工艺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装置和运行方式
        6.1.2 接种污泥及实验水质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土霉素浓度变化对SBBR系统COD去除的影响
        6.2.2 土霉素浓度变化对SBBR系统氮去除的影响
        6.2.3 土霉素浓度变化对SBBR系统SOUR的影响
        6.2.4 土霉素浓度变化对SBBR系统SAOR、SNOR和SNRR的影响
        6.2.5 土霉素浓度变化对SBBR反应器中EPS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6.2.6 土霉素浓度变化对SBBR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3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已发表论文

(10)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AQP3cDNA序列克隆及盐度胁迫下组织表达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鱼类渗透压调节
        1.1 鳃的渗透压调节
        1.2 肾的渗透压调节
        1.3 消化道的渗透压调节
    2 水通道蛋白
        2.1 硬骨鱼类 AQP0 研究进展
        2.2 硬骨鱼类 AQP1 研究进展
        2.3 硬骨鱼类 AQP3 研究进展
        2.4 硬骨鱼类 AQP8 研究进展
        2.5 硬骨鱼类 AQP10 研究进展
    3 本研究主要内容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萨罗罗非鱼 AQP3 cDNA 序列克隆及盐度胁迫下组织表达特征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3.1 萨罗罗非鱼 AQP3 cDNA 序列
        1.3.2 萨罗罗非鱼 AQP3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及系统进化
        1.3.3 不同盐度下萨罗罗非鱼 AQP3 基因的组织相对表达量
    1.4 讨论
第二章 尼罗罗非鱼 AQP3 基因克隆及盐度胁迫下组织表达特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尼罗罗非鱼 AQP3 cDNA 序列
        2.3.2 尼罗罗非鱼 AQP3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及系统进化
        2.3.3 不同盐度下尼罗罗非鱼 AQP3 基因的组织相对表达量
    2.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养殖水中氮物质与欧洲鳗鲡血氯离子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工厂化养殖中亚硝酸盐暴露及恢复对鳜鱼生长、代谢和免疫的影响[D]. 魏君冉.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2]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D]. 王培琛. 浙江大学, 2021(01)
  • [3]刺参-柄海鞘的混养系统构建及互利效应研究[D]. 陈丽红.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4]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肠道菌群及肝脏代谢的影响[D]. 赵盼月. 集美大学, 2019(08)
  • [5]星康吉鳗驯养及不同激素组合对人工诱导星康吉鳗性成熟效果的比较分析[D]. 李晓龙.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包埋菌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氮污染的去除机制研究[D]. 黄秀玉.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基于SAE-BP神经网络的水体“三氮”在线预测模型研究[D]. 付泰然.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2)
  • [8]羟基自由基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建及其运行效果分析[D]. 贺霄. 厦门大学, 2017(05)
  • [9]SBR和SBBR工艺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研究[D]. 王哲.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10]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AQP3cDNA序列克隆及盐度胁迫下组织表达特征[D]. 甘远迪. 上海海洋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养殖水中氮物质与欧洲鳗鱼血氯离子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