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电场传感装置 MC33794 确定液体高度

使用电场传感装置 MC33794 确定液体高度

一、利用电场感应器件MC33794测定液体高度(论文文献综述)

程蕾[1](2021)在《ZIF-8及其纳米碳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介电弛豫机制及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基于独特的多孔结构、丰富的活性位点和化学稳定性等优势,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ZIFs)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气体吸附、催化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不仅如此,ZIFs在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电化学传感器、微型集成电路等电子器件领域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其电学性能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ZIFs本征导电率非常低,且属于低介电材料,通常采用调节结构、气孔率、配体以及与导电相复合的方法来调控其电学性能。但是目前关于ZIFs合成工艺与晶体结构对其本征电学性能(电导行为和介电响应)的影响规律、ZIFs复合材料电学性能调控机制等问题尚未阐明,亟待深入研究。本论文通过制备工艺对ZIF-8多孔材料的晶体结构、显微形貌和客体分子等进行调控,深入研究了ZIF-8及其纳米碳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及介电弛豫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设计了性能优良的电化学传感器。首先从材料设计、工艺调控、介电理论分析、阻抗谱模拟等角度深入研究了ZIF-8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显微形貌调控规律、本征介电响应、复合界面介电响应等电化学特征和极化机制,在此基础上调控ZIF-8纳米碳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深入分析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的界面动力学以及传质过程,最后进行了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整个工作对深入了解ZIF-8及其复合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阐明溶剂对ZIFs材料晶体结构和本征电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解决其导电性差等问题,为其在电化学传感器、燃料电池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主要内容如下:一、ZIFs材料合成方式多样,主要分为固相法和液相法。在不同的合成工艺中,溶剂的存在以及溶剂的种类都会对ZIF-8产物的微结构和性质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混料和煅烧工艺,固相合成了ZIF-8粉体,研究了反应动力学和物相演化过程。随后,为进一步研究溶剂对ZIF-8晶体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分别在甲醇、水、氨水中合成了不同形貌和晶胞结构的ZIF-8晶体,分析了溶剂对ZIF-8晶体结构调控和客体水分子含量的影响,通过Cole-Cole介电模型和普适介电响应模型等介电理论研究了ZIF-8晶体的本征介电性能和极化弛豫机制。研究发现溶剂的极性对ZIF-8的晶粒生成及形貌起重要作用,采用Rietveld精修分析了ZIF-8的晶体结构和原子坐标,发现在水和氨水中制备的ZIF-8晶体同时存在少量单斜相。射频介电谱和阻抗谱研究发现,合成过程中水分子的存在,会使ZIF-8产生两个额外的介电弛豫过程,其介电响应由直流电导、普适介电响应、德拜弛豫和本征响应等四部分弛豫贡献,溶剂对ZIF-8的电学性能起重要影响。本研究揭示了ZIF-8晶体结构、显微形貌与制备工艺的关系,阐明了水分子对其电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为ZIF-8的可控制备和在电学器件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二、在碳纳米管上通过原位生长技术合成了ZIF-8/CNT复合材料,对ZIF-8/CNT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形貌和介电、导电等性能。碳纳米管的引入使ZIF-8的介电常数提高了10倍左右,直流和低频电导率提高8个数量级。基于介电理论模型深入分析了ZIF-8/CNT复合材料的介电响应原理,阐明了质子的长程输运、CNT和ZIF-8的界面效应、水分子的转动等对复合体系不同频段介电常数的贡献机制。研究发现该复合材料的电导行为符合渗流理论,渗流阈值为3.2%CNT。在渗流阈值附近,直流电导率增加了4-5个数量级。此外,在ZIF-8和ZIF-8/1%CNT复合材料中存在三个介电弛豫过程,其中低频介电弛豫与质子的长程输运相关,中频介电弛豫与ZIF-8和CNT界面的Maxwell-Wagner效应有关,高频介电弛豫与水分子偶极子取向或其短程跳跃过程有关。本研究深入揭示了ZIF-8基复合体系的本征、非本征介电响应规律,阐明了ZIF-8/CNT复合材料的渗流效应,开发了ZIF-8复合材料导电性、介电性的调控技术,设计了电学性能优良的ZIFs复合材料,为拓展其在各种电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三、玻碳电极是各类电化学传感器常用的基础电极,其界面特征直接影响检测性能。在P.Heiduschkat提出的经典电路模型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电解质电阻、双电层电容、电荷输运电阻、扩散阻抗(Warburg阻抗)、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阻抗、表面吸附阻抗等有效元件在等效电路中的作用,解析了各元件的物理意义和数学表达,详细推导出了阻抗谱的数学模型。结合阻抗实部和虚部与频率关系曲线,阐明了体系中电荷输运电阻、Warburg阻抗、双电层电容、氧化还原电阻等因素对体系总阻抗的贡献规律。进一步分析了离子液体改性石墨烯(IL-RGO)与ZIF-8复合材料(ZIF-8/IL-RGO)修饰的玻碳电极在铁氰化钾溶液中的电化学过程,定量对比分析了该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前后传感界面电化学过程的变化,深入研究了修饰电极的性能并验证了该数学模型的可靠性。该模型为玻碳电极的修饰策略以及阻抗谱数据分析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方法支撑。四、以离子液体(IL,[BMIM][BF4])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IL-RGO)为模板,通过原位生长技术成功制备了ZIF-8/IL-RGO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ZIF-8纳米粒子在IL-RGO表面生长良好,而且有效抑制了IL-RGO片的团聚。将ZIF-8/IL-RGO复合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上,采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法研究了ZIF-8/IL-RGO修饰电极对多巴胺电催化活性和导电性能。对比裸电极和IL-RGO修饰电极,ZIF-8/IL-RGO修饰电极有效的抑制了多巴胺的氧化过电位。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种可用于检测多巴胺的电化学传感器,检测线性响应范围为1.0×10-7~1.0×10-4mol/L,最低检测限为3.5×10-8mol/L。

朱永乐[2](2021)在《玻璃微喷嘴微拉伸工艺及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微流体控制系统中,微喷嘴是一个重要的微型器件,一般用来喷射流体物质形成细丝或者微液滴,形貌呈管状,出口一端孔径较小,一般为几十微米。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甚至涉及到一些重要的领域,例如在国防军事、医疗保健以及生物工程方面。因此,针对微喷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生物工程领域中,微喷嘴用以安装在生物打印机的打印头上,装载活性细胞、细胞外层基质、生物因子和生物材料等原料,制造出各种各样细胞、组织和器官。在生物打印机中,微喷嘴是主要的器件,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不仅仅需要能够有效阻止生物墨水的伤害,还需要满足机械成形的条件,因此在选择材料时,要求其不仅仅具有一定程度的化学稳定性,还需要具有相对较高机械强度,才能够保证在磨制的过程中既不会轻易的断裂,还能够更好的塑形。本文采用硼硅酸盐玻璃材质的毛细玻璃管拉制生物打印机用微喷嘴。生物打印机的精度和质量,也受到微喷嘴形状和尺寸的影响,生物墨水的喷射量主要是由微喷嘴的出口孔径控制,同时颈锥的长度也能够影响到整个打印的过程。因此打印机中微喷嘴的尺寸控制是影响打印精度和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综上所述,本文拉制出生物打印机使用的玻璃微喷嘴,实验研究微喷嘴的加工工艺,针对其加工工艺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进,精准的拉制出符合需求的微喷嘴,为生物打印机在微喷嘴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分析微喷嘴成形原理,得出微喷嘴的圆柱度和几何尺寸是影响打印性能的两个重要因素。根据生物打印微喷嘴对材料性能的要求,选择硼硅酸盐玻璃材质作为的微喷嘴原材料。对微喷嘴微拉伸装置进行三维建模设计。分析各种加热方式的优缺点,最终选择电磁感应加热作为微拉伸装置的加热方式。通过对电磁感应加热电路的分析,选择零电压开关电路作为感应加热电路,然后通过软件实现电路的仿真设计,选择合适的电子元器件,制作出能够产生高频电磁场的电路板。以电磁感应加热电路板为基础,结合设计好的微拉伸装置模型,搭建微喷嘴微拉伸实验装置,并详细介绍微喷嘴微拉伸工艺流程。(2)分析电磁场和温度场的理论基础,选择合适的有限元仿真软件,对电磁感应加热模型进行有限元模拟仿真分析,主要包括感应线圈的磁场分析、金属加热管的温度场分析和毛细玻璃管的温度场分析,对电磁感应加热模型优化设计分析,得出微拉伸实验的工艺参数,也为微拉伸实验研究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做参考。通过对电磁感应加热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确定了影响微喷嘴拉伸的工艺参数,主要研究金属加热管的尺寸和驱动力的大小对微喷嘴形状和尺寸的影响,采用控制变量法,根据设置的实验条件拉制出不同尺寸的微喷嘴,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绘制散点图,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线性方程式,对各参数做相关性分析,找出每个工艺参数的影响程度,研究微喷嘴的拉伸工艺。对拉伸工艺参数进行协同分析与验证,实验研究提高微拉伸精度的新方法。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该微拉伸装置可以精准的拉制出不同规格的微喷嘴。(3)介绍了玻璃微喷嘴的制备工艺,包括断针、磨制微喷嘴的操作方法。搭建微喷嘴磨制实验平台,对拉制后的微喷嘴进行磨削加工处理,可以加工出圆柱度好、尺寸准确的微喷嘴。实验研究分析了微喷嘴的磨削加工工艺。最后通过磨削实验验证,可以准确的磨制出圆柱度较好的微喷嘴。

杨祥鹏[3](2021)在《磁流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线性光学是现代光学的一个新兴重要的分支,其研究领域为介质在强相干光作用下产生的非线性现象及其应用。由于各种超快激光器技术的迅速发展,非线性光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脉冲激光技术对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具有可调节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新材料非常少,因此对新型可调节非线性光学材料和光学器件研究的开展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人们发现球形介质纳米颗粒的悬浮液可以表现出非常优异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因此国内外学者对纳米颗粒悬浮液的非线性光学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目前对磁流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缺乏相关研究,尤其是在皮秒或者飞秒时间尺度下超快激光对磁性纳米粒子悬浮液进行可调谐非线性光学的研究尚为空白。本文重点研究了磁流体在不同时间尺度下超快激光激发的各种非线性光学特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制备了九种不同浓度水基磁流体,并且对其做了线性光学方面的表征。首先使用三棱镜全反射的方法测量了低浓度磁流体的线性折射率。通过搭建测量磁流体透过率的试验装置,测量了磁流体在可调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作用下的线性透过率。研究了斜入射角下磁流体光栅的弯曲衍射现象。(2)系统研究了磁流体在高功率收敛和发散连续高斯激光光束的空间自相位调制效应。通过改变样品位置、浓度、入射激光功率和波长等变量来研究磁流体对激光的空间自相位调制过程。首次发现了不同于磁流体热透镜效应的空间自相位调制现象。提出了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来判定磁流体在连续激光作用下的自散焦特征,即可以通过远场的衍射中心的明条纹来判断。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高斯光束的收敛和发散引起的非线性相移与产生远场衍射环数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衍射图样随着激光入射功率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通过衍射环个数与入射光强的计算公式算出样品在不同位置的非线性折射率系数和三阶非线性极化率。最后研究了磁流体对于发散和收敛的高斯光束的光限幅现象。(3)利用Z扫描实验平台研究了磁流体分别在皮秒和飞秒时域下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计算了两种不同脉冲时域激光激发下样品的非线性吸收系数和非线性折射系数,同时通过电子跃迁理论解释了相关现象。研究了通过改变入射功率来调控磁流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进一步在理论上解释了磁流体非线性特征的调制反转这一现象。研究了磁流体作为饱和吸收体在锁模方面的应用,获得了稳定的输出脉冲。(4)利用Z扫描测试平台,研究了高功率皮秒激光入射条件下磁流体中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团簇形成的过程。通过从高到低调节激光的入射功率,研究了纳米颗粒团簇形成的条件和稳定持续的时间等重要信息,建立了一个基于光力诱导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动态迁移和团簇的物理模型。进一步研究了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胶体悬浮液在激光诱导团簇后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演化。测定了磁流体的反饱和吸收系数和非线性折射率,并与磁流体干燥后的薄膜样品进行了相关参数的比较。图82幅,表16个,参考文献217篇。

聂佳佳[4](2021)在《基于P(VDF-TrFE)/CsPbBr3量子点的柔性压电纳米发电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研究人员一直在致力于开发能源转换系统和生态友好型可持续能源存储,以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压电材料具有将环境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能力。作为压电设备的活跃组成部分,压电材料在致动器,压电,自供电传感器和能量收集设备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经常使用的无机压电材料包括半导体压电材料如ZnO、GaN、CdS和ZnS,压电陶瓷如PZT和Ba TiO3都具有很大的压电系数和优越的能量转换效率,但存在韧性差、重量重、耐久性低、高毒性,在恶劣环境下的实际应用受到限制的问题。与上述无机材料相比,聚偏二氟乙烯(PVDF)及其共聚物聚偏二氟乙烯-三氟乙烯(P(VDF-TrFE))具有柔韧性,轻巧,加工简单等优点,可以极大地弥补无机材料的缺点。聚合物基复合压电材料则结合了无机压电材料的高压电系数和有机聚合物的柔韧性等诸多优点,通过添加一些填料到有机聚合物基体中,可以制备出压电性能高、柔韧性好和使用寿命长的压电复合纳米材料。P(VDF-TrFE)是一种半结晶聚合物,主要有五种不同的晶相,它的压电性能主要与β相的含量有关。P(VDF-TrFE)的β相的含量可以通过纳米粒子诱导,单轴拉伸,高电场极化来提高。本课题制备了一种CsPbBr3量子点(QDs)的P(VDF-TrFE)/CsPbBr3 QDs复合压电材料。在工艺优化、改性、稳定性和在人体运动方面的能量收集应用这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具体结论如下:在工艺优化方面,为减少薄膜的表面缺陷,使用真空干燥箱对薄膜进行干燥处理,并且对薄膜进行高压极化处理。在改性方面,研究了不同CsPbBr3QDs的P(VDF-TrFE)/CsPbBr3 QDs复合压电薄膜的压电性能。0.3%CsPbBr3QDs的P(VDF-TrFE)/CsPbBr3 QDs复合薄膜的压电纳米发电机(PENG)的压电系数从15.5 pC N-1增加到24.5 pC N-1,开路电压(Voc)和短路电流(Isc)分别提高了2.5倍和2.2倍。在稳定性和收集人体运动能量方面,用线性马达撞击优化的PENG数月来验证其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2个月后,也未观察到输出特性的明显下降。PENG的疲劳测试表明其作为坚固的可穿戴机械能量采集器的可能性。为了验证其灵活性和检测人体运动的潜力,已经在几种简单的人类动作下研究了从这些设备产生的压电能量,例如,手指轻拍,弯曲,风吹等,显示了其在能量收集和传感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

董杏娴[5](2021)在《低维离子型可逆相变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铁介电性质研究》文中认为铁电相变材料在多功能材料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本论文一共合成了八个化合物,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光学性质及铁介电性质等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调节硫氰酸根和硝酸根等配体的不同配比,与稀土离子配合形成不同的稀土阴离子基团,选用柔性较好的四丁基铵阳离子平衡电荷,合成了[Tm(SCN)6][(TBA)3](1)和[Ce(NO3)4(SCN)2][(TBA)3](2)[TBA+=四丁基铵阳离子]两个稀土化合物,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常温下化合物1处于三斜晶系中的中心对称空间群P-1,而化合物2处于单斜晶系中的非心空间群Cc,表明通过降低稀土阴离子基团的对称性,将中心对称的化合物1调节到非心空间群化合物2。(2)通过溶液法成功合成了三个化合物:[N(CH2CH3)3(CH2Cl)][Cl O4](3),[N(CH2CH3)3(CH2Cl)][PF4](4)和[N(CH2CH3)3(CH2Cl)][Fe Cl4](5),3和4具有塑性相变行为,5具有优良的非线性光学行为。通过介电测量、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手段可知,化合物3和4在室温以上经历了两次相变,且第二次相变为塑性相变,化合物3和4都结晶于三方晶系,手性空间群P3221,两者都具有正的Cotton效应,表明3和4均为单一手性化合物。(3)通过溶液法合成了三种冠醚化合物:[NH3CH2CH2Cl(18-crown-6)][Cl O4](6)、[NH3CH2CHF2(18-crown-6)][Cl O4](7)和[C6H11NO(18-crown-6)][Cl O4](8),通过介电测试、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手段,表明化合物6、7和8都经历了可逆结构相变。常温下化合物6结晶于手性空间点群P212121,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光学活性。

喻俊杰[6](2021)在《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供电微流控系统的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

赵璇[7](2021)在《摩擦起电诱导的机械感知器件与系统集成研究》文中指出机械感知能力是机器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础,传统机械感知器件功耗高、交互性弱,难以满足通用人工智能的需求。摩擦起电诱导的机械感知可将机械刺激直接转换为电和光信号,适用于发展新型机械感知器件,但存在感知稳定性差、激发应力阈值高、信号处理与识别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以发展通用人工智能亟需的新型机械感知器件为目标,原位研究了摩擦起电过程的电荷动态行为,控制合成了微孔复合材料和高亮度摩擦发光材料,揭示了环境因素对摩擦电荷转移机制的影响规律和摩擦起电诱导电致发光的物理机制,设计构建了多种摩擦起电诱导的机械感知器件,研制出触控交互和智能触觉感知系统,实现了抗干扰动作识别、触摸交互控制和精准触觉识别。利用扫描探针显微镜对摩擦起电过程中电荷产生、积累、饱和、驻留和逸散的动态行为进行了原位研究。发现了摩擦起电初期电荷积累的现象,提出了通过预先施加循环应力直至摩擦电荷饱和的策略。揭示了温度变化对不同摩擦电荷转移机制中电荷逸散速度的影响规律,证明了离子转移型摩擦起电的热稳定性好。控制合成了石墨烯泡沫骨架微孔复合材料,研究了微孔结构尺寸对摩擦起电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该复合材料与聚苯乙烯纳米球设计构建了摩擦起电诱导的抗干扰动作感知器件。微孔结构有效隔绝了环境中的水,解决了离子转移型摩擦起电湿稳定性差的问题,绝缘体-绝缘体摩擦对材料避免了传统摩擦对材料中电子转移型摩擦起电热稳定性差的问题,在温度15℃到60℃、湿度90%RH的环境下获得稳定传感特性。通过信号相关性对比,实现了对机器人不同动作的有效识别。合成了基于ZnS:Cu,Al的高亮度摩擦发光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该材料的摩擦发电与发光特性,设计构建了将触摸刺激实时转换为电信号和可见光的交互感知器件。揭示了摩擦起电诱导电致发光的摩擦电光机制,实现了流体驱动发光的新现象。通过将摩擦诱导的交互感知器件与微控制单元集成,开发了触控交互感知系统,电信号用于对机器的控制,可见光为压力输入提供即时视觉反馈。实现了超过156种操作逻辑的触摸交互控制,展示了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设计了精确响应高频机械刺激的指纹仿生结构,构建了摩擦起电诱导的触觉感知器件,利用摩擦起电和电位传感机制的有效复合,实现了动静态和高低频兼容的机械感知。通过将触觉感知器件与人工神经网络集成,研制出智能触觉感知系统,实现了对物体表面复杂纹理的有效识别,在盲摸麻将的演示中以84.41%的准确率大幅超越了人类对照组44.85%的准确率。

张嘉汉[8](2020)在《基于介电材料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摩擦电纳米发电机因其柔性、轻质、可穿戴、可植入、俘能尺度广、能量转化效率高、响应速度快、制造成本低廉等特性,在能量收集及自驱动传感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与研究价值。摩擦纳米发电机中的重要部件是摩擦层,基于介电材料的摩擦层对提高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与传感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介电材料进行形貌构筑、结构优化与组分调控对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一种具有三维二级心脏状微纳米纤维的摩擦纳米发电机(HMN-TENG)。在电纺聚偏氟乙烯(PVDF)纤维基负摩擦层的基础上设计并自组装了三维二级心脏状微纳米结构,该结构能与正摩擦层表面的凹陷结构相匹配,产生“咬合效应”,扩大有效接触面积,使得HMN-TENG的功率密度高达14.8 W/m2。通过静电造孔法设计了一种仿生Trimurti PVDF摩擦材料,该材料的内部和上、下表面分别自组装了纳米多孔松质骨状、疏水性荷叶状和亲水根毛细管状结构,使所制备的Trimurti摩擦纳米发电机(T-TENG)具有优异的电性能,在高环境湿度下具有良好的输出稳定性,并且在出汗条件下具有优良的使用舒适性。将静电纺丝与静电造孔法相结合,设计了超疏水多孔微米纤维基摩擦材料。粗糙的微米纤维带来的超疏水性和纳米多孔结构分别赋予了摩擦电纳米发电机(PMF-TENG)高达56.9 W/m2的输出性能与80%的相对湿度下,高达22%的输出保持率。通过静电雾化热压法制备了具有有机无机复合内层的摩擦材料,将聚酰亚胺(PI)储电特性与铁电材料电滞极化效应耦合到一起。研究了铁电材料钛酸铋钠-钛酸锶(NBT-ST)在PI层中的复合量对器件电性能的影响。当NBT-ST的复合量为60%时,器件的输出性能达到最大值,其输出电压为118.1 V。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以柔性无机锆钛酸铅镧(PLZT)反铁电薄膜作为夹层的摩擦纳米发电机,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循环模式入手,研究大极化差值夹层对器件电性能提高的新机制。研究表明由于反铁电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具有较大的极化值,当撤去电场后其剩余极化接近零,这种材料在提高表面电荷密度的同时,可以避免部分电荷被一直束缚到电极上,充分释放了纳米发电机中介电材料的俘能能力。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9](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张璇[10](2019)在《自驱动迷你发电机的制备及其能量转换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自驱动马达能够自发地将物理能或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并完成货物传送,环境治理,动态自组装等任务。其中,基于法拉第定律的迷你发电机是自驱动马达在能量转换领域的重要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报道的自驱动迷你发电机通常消耗高品位能量却产生微量电能。因此,为解决迷你发电机能量转换效率低、输出功率难以应用的问题,本论文提出将迷你发电机与现有的发酵生产线相结合,在不消耗有用能源的情况下大幅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同时将产生的电能应用于发酵工艺。有望推动迷你发电机的发展,并为微型电子器件供电提供新思路。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化学能源驱动的迷你发电机模型。在镁-盐酸体系中,为解决曲率力对运动的干扰,利用超疏水表面对气体的传递性,实现了迷你发电机的垂直往复运动。通过优化表面浸润性质和能量转换装置,将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了三个数量级。2.提出了将迷你发电机与暗发酵制氢工艺相结合的策略。充分利用发酵生产线中的废弃能量作为输入能,在保证发酵工艺产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能够额外产生0.47 J/g葡萄糖的电能,并将能量转换效率提高到40%。3.开发了迷你发电机在微电子器件供电方面的应用。利用超疏水放气阀解决了气体释放不规律的问题,实现了迷你发电机的规律运动和持续电能输出,且运动时间超过20000 s。通过调节实验参数,将输出电压提高到2.4V,能够点亮十几个LED灯。同时充分利用迷你发电机与现有发酵工艺结合的特点,将所产生的电能用于发酵生产中的气体流量监测,实现了废弃能量的利用和转化。

二、利用电场感应器件MC33794测定液体高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电场感应器件MC33794测定液体高度(论文提纲范文)

(1)ZIF-8及其纳米碳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介电弛豫机制及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ZIFs材料概述
        1.2.1 ZIFs的组成及结构
        1.2.2 ZIFs的合成工艺
        1.2.2.1 有机溶剂热合成
        1.2.2.2 水热合成
        1.2.2.3 离子热合成
        1.2.2.4 超声化学合成
        1.2.2.5 无溶剂合成
        1.2.2.6 机械力化学合成
        1.2.3 合成参数对ZIFs晶体结构的影响
        1.2.3.1 尺寸控制
        1.2.3.2 晶体的形貌控制
        1.2.4 ZIF材料的应用
        1.2.4.1 气体分离
        1.2.4.2 催化
        1.2.4.3 传感
        1.2.4.4 微电子器件
        1.2.4.5 药物载体
    1.3 ZIFs复合材料概述
        1.3.1 ZIFs复合材料的合成工艺
        1.3.1.1 自下而上原位合成工艺
        1.3.1.2 合成后复合工艺
        1.3.2 ZIF-8/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应用
    1.4 介电分析方法及弛豫模型概述
        1.4.1 介电性能及参数
        1.4.1.1 介电极化
        1.4.1.2 介电常数
        1.4.1.3 介电弛豫
        1.4.2 介电理论模型
        1.4.2.1 德拜弛豫模型及其修正
        1.4.2.2 普适介电弛豫
        1.4.2.3 渗流理论
    1.5 论文选题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结构性能表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和设备
    2.3 ZIF-8及其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2.4 ZIF-8及其复合物的电极制备
    2.5 结构、形貌和电学性能表征
        2.5.1 晶体结构的测试原理和Rietveld分析
        2.5.2 显微形貌的测试原理和分析
        2.5.3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
    2.6 阻抗谱和电模谱
        2.6.1 电化学阻抗谱
        2.6.2 电模谱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合成工艺及溶剂对ZIF-8晶体微结构调控和介电弛豫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ZIF-8的合成
        3.2.2 ZIF-8晶体结构及物化性质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固相合成ZIF-8粉体的结构演化
        3.3.2 液相合成ZIF-8晶体的结构分析
        3.3.3 液相合成ZIF-8晶体中水分子含量分析
        3.3.4 液相合成ZIF-8晶体形貌及比表面积
        3.3.5 液相合成ZIF-8晶体的介电响应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ZIF-8/CNT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调控及介电弛豫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ZIF-8/CNT复合材料的合成
        4.2.2 复合物结构及物化性质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ZIF-8/CNT复合材料结构
        4.3.2 介电响应特征
        4.3.3 渗流效应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玻碳电极界面的阻抗谱数学表达及定量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ZIF-8/IL-RGO复合材料的合成
        5.2.2 玻碳电极的修饰
        5.2.3 实验计算方法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等效电路的阻抗谱分析
        5.3.2 各参数对体系阻抗谱的影响
        5.3.3 修饰电极的阻抗谱模拟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ZIF-8/IL-RGO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对多巴胺的高灵敏度检测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ZIF-8/IL-RGO复合材料及传感电极的制备
        6.2.2 ZIF-8/IL-RGO复合材料结构表征及电化学分析
    6.3 结果和讨论
        6.3.1 ZIF-8/IL-RGO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
        6.3.2 不同修饰电极上DA的电化学响应
        6.3.3 ZIF-8/IL-RGO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阻抗和电荷输运行为
        6.3.4 DA的分析检测
        6.3.5 电化学传感器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引用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
附件
致谢

(2)玻璃微喷嘴微拉伸工艺及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喷嘴的概述
    1.2 国内外毛细玻璃管微拉伸的研究状况
    1.3 玻璃微喷嘴的成形制造技术简介
    1.4 微喷嘴在生物3D打印上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5.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3 论文框架
2 玻璃微喷嘴微拉伸装置的搭建
    2.1 微喷嘴的成形原理
    2.2 微喷嘴原材料的选择
        2.2.1 微喷嘴对材料性能的要求
        2.2.2 玻璃材料的性能分析及选择结果
    2.3 微喷嘴微拉伸装置的系统设计
        2.3.1 微喷嘴微拉伸装置的总体方案设计
        2.3.2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
        2.3.3 微喷嘴微拉伸装置的重要部件设计
        2.3.4 微喷嘴微拉伸装置总装设计
    2.4 微喷嘴拉制流程
    2.5 微喷嘴的测量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电磁感应加热的有限元仿真分析与微拉伸实验研究
    3.1 电磁感应加热的有限元仿真理论基础
    3.2 电磁感应加热模型的有限元模拟仿真
    3.3 电磁感应加热模型优化设计分析
    3.4 玻璃微喷嘴微拉伸工艺的实验研究
        3.4.1 金属加热管的尺寸对微喷嘴形状尺寸的影响
        3.4.2 驱动力的大小对微喷嘴形状尺寸的影响
        3.4.3 微喷嘴针尖尺寸与工艺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5 拉伸工艺参数的协同关系分析与验证
    3.6 拉伸实验结果验证
    3.7 本章小结
4 玻璃微喷嘴的制备工艺
    4.1 微喷嘴的断制
    4.2 微喷嘴的磨制
    4.3 微喷嘴磨削工艺的实验研究
        4.3.1 磨削速度对微喷嘴拉伸的实验研究
        4.3.2 磨削时间的对微喷嘴拉伸工艺的实验研究
        4.3.3 磨削深度的对微喷嘴拉伸工艺的实验研究
    4.4 微喷嘴磨削实验验证
    4.5 微喷嘴后处理
    4.6 本章总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3)磁流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非线性光学性质
        1.2.1 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
        1.2.2 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
    1.3 非线性光学材料
        1.3.1 非线性光学材料分类
        1.3.2 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现状
    1.4 磁流体及其应用概述
        1.4.1 磁流体的应用
        1.4.2 磁流体光学方向的研究及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磁流体的制备及线性光学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磁流体的制备
        2.2.1 磁流体制备方法概述
        2.2.2 水基磁流体的制备
        2.2.3 水基磁流体样品表征
    2.3 磁流体线性光学特征
        2.3.1 磁流体的线性折射率
        2.3.2 磁流体的线性透过率与吸收
        2.3.3 斜角入射下的磁流体光栅的弯曲衍射图
    2.4 小结
第三章 磁流体空间自相位调制效应的研究
    3.1 引言
    3.2 空间自相位(SSPM)调制效应
        3.2.1 光学克尔效应
        3.2.2 自聚焦和自散焦
        3.2.3 光限幅效应
        3.2.4 空间自相位相关理论
        3.2.5 空间自相位研究历史及发展现状
    3.3 实验台搭建以及实验步骤
    3.4 SSPM 效应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样品位置对SSPM效应的影响
        3.4.2 波长对SSPM效应的影响
        3.4.3 入射功率对SSPM的影响
        3.4.4 非线性折射率与三阶非线极化率的计算
        3.4.5 磁流体对连续激光光限幅现象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流体可调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
    4.1 引言
    4.2 三阶非线性原理
        4.2.1 非线性折射理论
        4.2.2 非线性吸收理论
    4.3 Z扫描相关理论以及实验装置
        4.3.1 Z扫描技术简介
        4.3.2 Z扫描数据曲线拟合
        4.3.3 Z扫描数据计算非线性折射率和非线性吸收系数
        4.3.4 试验台搭建
    4.4 磁流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4.4.1 研究背景
        4.4.2 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的光学吸收特性
        4.4.3 在皮秒时域下磁流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4.4.4 飞秒时域下磁流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4.4.5 磁流体可调谐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
    4.5 磁流体作为饱和吸收体的应用研究
        4.5.1 研究背景
        4.5.2 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搭建
        4.5.3 结果与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磁流体纳米颗粒团簇形成对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激光光场下的动力学
    5.3 样品制备及实验装置
    5.4 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
        5.4.1 磁性纳米颗粒团簇的形成
        5.4.2 磁性纳米颗粒团簇恢复时间的研究
        5.4.3 纳米颗粒团簇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
        5.4.4 光镊子作用下的纳米团簇观察以及理论解释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成果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P(VDF-TrFE)/CsPbBr3量子点的柔性压电纳米发电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压电材料的历史与现状
        1.2.1 无机压电材料
        1.2.2 有机压电材料
    1.3 压电纳米发电机简介
        1.3.1 压电效应及其机理
        1.3.2 压电纳米发电机的发展
    1.4 PVDF及其共聚物P(VDF-TrFE)的简介
        1.4.1 PVDF压电材料的结构与压电性
        1.4.2 P(VDF-TrFE)压电材料的结构与压电性
    1.5 PVDF基钙钛矿类压电纳米发电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钙钛矿氧化物类压电纳米发电机
        1.5.2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类压电纳米发电机
        1.5.3 全无机钙钛矿类压电纳米发电机
    1.6 本课题的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安排
        1.6.1 本课题的选题思路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安排
第二章 P(VDF-TrFE)/CsPbBr_3 QDs复合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3 P(VDF-TrFE)/CsPbBr_3 QDs复合薄膜及器件的制备
    2.4 CsPbBr_3 QDs及复合薄膜性能表征
        2.4.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3 傅里叶变换光谱(FTIR)
        2.4.4 d33 压电系数测量
        2.4.5 电性能测试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VDF-TrFE)/CsPbBr_3 QDs复合材料压电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P(VDF-TrFE)/CsPbBr_3 QDs复合材料压电性能的表征
    3.4 P(VDF-TrFE)/CsPbBr_3 QDs复合材料不同作用力下压电性能的表征
    3.5 P(VDF-TrFE)/CsPbBr_3 QDs复合材料不同作用力下压电性能的表征
    3.6 P(VDF-TrFE)/CsPbBr_3 QDs复合材料压电性能稳定性表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DF-TrFE)/CsPbBr_3 QDs复合压电纳米发电机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P(VDF-TrFE)/CsPbBr_3 QDs复合压电纳米发电机为电容充电
    4.4 P(VDF-TrFE)/CsPbBr_3 QDs复合压电纳米发电机在人体运动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低维离子型可逆相变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铁介电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晶体的性质
        1.1.1 晶体的基本性质
        1.1.2 晶体的对称性
        1.1.3 晶体的介电性能
        1.1.4 晶体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1.1.5 晶体的相变
    1.2 分子铁电体的研究现状
        1.2.1 稀土分子铁电体的研究现状
        1.2.2 有机离子塑性铁电材料研究现状
        1.2.3 冠醚类铁电材料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离子型稀土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合物 1 和化合物 2 的合成
        2.2.2 化合物1和2 的表征
    2.3 化合物1 的结构与性质讨论
        2.3.1 化合物1的IR和 PXRD分析
        2.3.2 化合物1 的热学性质分析
        2.3.3 化合物1 的晶体结构分析
        2.3.4 化合物1 的介电性质分析
        2.3.5 化合物1 的荧光性质
    2.4 化合物2 的结构与性质讨论
        2.4.1 化合物2 的IR分析
        2.4.2 化合物2 的晶体结构测定
        2.4.3 化合物2 的铁电性质
        2.4.4 化合物2 的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与变温介电常数测定
        2.4.5 化合物2 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2.4.6 化合物2 的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2.4.7 化合物2 的热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乙基氯化铵化合物的塑性相变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化合物3、4和5 的合成与表征
        3.2.1 化合物3、4和5 的合成
        3.2.2 化合物3、4和5 的表征
    3.3 化合物3和4 的测试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3和4 的IR分析
        3.3.2 化合物3和4 的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
        3.3.3 化合物3 的晶体结构测定
        3.3.4 化合物4 的晶体结构测定
        3.3.5 化合物3和4 的变温介电常数测定
        3.3.6 化合物3和4 的热学性质测定
        3.3.7 化合物3和4 的粉末衍射分析
        3.3.8 化合物3和4 的手性性质及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3.4 化合物5 的测试结果与讨论
        3.4.1 化合物5 的IR分析
        3.4.2 化合物5 的晶体结构测定
        3.4.3 化合物5 的介电性质
        3.4.4 化合物5 的热学性质
        3.4.5 化合物5 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胺为客体冠醚包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表征
    4.1 前言
    4.2 化合物6、7和8 的合成与表征
        4.2.1 化合物6、7和8 的合成
        4.2.2 化合物6、7和8 的表征
    4.3 化合物6 的测试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6的IR和 PXRD分析
        4.3.2 化合物6 的晶体结构测定
        4.3.3 化合物6 的热学性质测定
        4.3.4 化合物6 的变温介电常数测定
        4.3.5 化合物6 的手性性质及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4.3.6 化合物6 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4.4 化合物7和8 的测试结果与讨论
        4.4.1 化合物7和8 的IR分析
        4.4.2 化合物7和8 的晶体结构分析
        4.4.3 化合物 7 与化合物 8 的热学性质
        4.4.4 化合物 7 和化合物 8 的变温介电常数测定
        4.4.5 化合物 7 和化合物 8 的X-射线粉末衍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摩擦起电诱导的机械感知器件与系统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摩擦起电现象的研究历史与机理
        2.1.1 摩擦起电现象的研究历史
        2.1.2 摩擦起电现象的机理
    2.2 摩擦起电诱导的力电转换感知研究
        2.2.1 摩擦起电诱导的力电转换原理
        2.2.2 摩擦起电诱导的力电转换感知器件
    2.3 摩擦起电诱导的力光转换感知研究
        2.3.1 摩擦起电诱导的力光转换原理
        2.3.3 摩擦起电诱导的力光转换感知器件
    2.4 研究目的与内容
3 摩擦起电过程的原位研究
    3.1 摩擦起电过程的原位研究方法
    3.2 摩擦起电过程的电荷动态行为
    3.3 本章小结
4 摩擦起电诱导的动作感知器件构建与应用研究
    4.1 动作感知器件的设计构建
    4.2 器件传感稳定性的调控优化
    4.3 动作感知器件的识别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摩擦起电诱导的交互感知器件构建与系统集成研究
    5.1 交互感知器件的设计构建与性能调控
    5.2 交互感知器件的系统集成
    5.3 交互感知系统的触摸控制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摩擦起电诱导的触觉感知器件构建与系统集成研究
    6.1 触觉感知器件的设计构建与性能调控
    6.2 触觉感知器件的系统集成
    6.3 触觉感知系统的智能识别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介电材料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摩擦纳米发电机概述
        1.1.1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原理
        1.1.2 影响摩擦纳米发电机输出性能的因素
        1.1.3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应用
    1.2 有机无机介电摩擦材料的概述及研究进展
        1.2.1 有机介电摩擦材料的研究进展
        1.2.2 无机介电摩擦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2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摩擦材料的制备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装配
        2.1.1 摩擦材料的制备工艺
        2.1.2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装配
    2.2 摩擦材料的结构表征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测试
        2.2.1 物相分析及微观结构表征
        2.2.2 介电性能测试
        2.2.3 力学性能测试
        2.2.4 表面接触角与密度测试
        2.2.5 电学性能测试
3 三维二级心脏状摩擦层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具有三维二级心脏状结构负摩擦层的制备与HMN-TENG的装配
    3.3 三维二级心脏状纤维的形成机制
    3.4 TENG的电产生机制
    3.5 材料表面形貌对TENG电输出性能的影响
    3.6 三维二级心脏状纤维毡的性能增强机制
    3.7 HMN-TENG的整体电输出性能
    3.8 静电纺丝在提高材料介电常数及器件热老化输出稳定性方面的优势
    3.9 HMN-TENG的实用性与可清洗性
    3.10 本章小结
4 疏水/多孔/亲水三仿生Trimurti摩擦层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多孔摩擦材料的制备与TENG的装配
    4.3 摩擦材料的结构、形成机理及介电常数
        4.3.1 摩擦材料的内部结构及其形成机理
        4.3.2 摩擦材料的表面结构、形成机理及接触角分析
        4.3.3 摩擦材料的介电常数分析
    4.4 TENG的电性能及性能增强机理
    4.5 TENG的输出稳定性与使用舒适性
    4.6 T-TENG的实用性
    4.7 本章小结
5 含有仿生叶柄状微米纤维摩擦层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含有仿生叶柄状微米纤维摩擦层的制备与TENG的装配
    5.3 叶柄状微米纤维的结构与形成机理
    5.4 PMF-TENG的电性能及性能增强机理
    5.5 湿度环境下PMF-TENG的输出稳定性
    5.6 PMF-TENG的实用性
    5.7 本章小结
6 具有耦合效应复合内层与自组装超疏水外层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具有电荷储存和电滞极化耦合效应摩擦层的制备与TENG的装配
    6.3 Al-NR@PI/CP60%-Al TENG与 Al-NR@PVDF-PI/CP60%-Al TENG的性能对比
    6.4 Al-NR@PVDF-PI-Al TENG的电性能及性能增强机制
    6.5 Al-NR@PVDF-PI/CP-Al TENG的电性能及性能增强机理
    6.6 超疏水电纺毡的形成机理
    6.7 超疏水电纺毡的表面结构及水接触角分析
    6.8 湿度条件下Al-NR@PVDF-PI/CP-Al TENG的输出稳定性
    6.9 本章小结
7 具有柔性无机大极化差值夹层结构的摩擦层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
    7.1 引言
    7.2 具有柔性无机大极化差值夹层结构的摩擦层的制备与TENG的装配
    7.3 FLPDI-TENG的电性能及性能增强机理
    7.4 PLZT4/98/2 陶瓷薄膜与FLPDI-TENG的稳定性与疲劳性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10)自驱动迷你发电机的制备及其能量转换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宏观自驱动马达的自发运动
        1.1.1 光驱动的自发运动
        1.1.2 电场驱动的自发运动
        1.1.3 磁场驱动的自发运动
        1.1.4 马兰戈尼驱动的自发运动
        1.1.5 化学气泡驱动的自发运动
    1.2 宏观自驱动马达的应用领域
        1.2.1 污染物检测与治理
        1.2.2 货物运输
        1.2.3 宏观自组装
    1.3 基于电磁感应的自驱动迷你发电机
        1.3.1 Marangoni驱动的迷你发电机
        1.3.2 气泡驱动的迷你发电机
        1.3.3 压力差驱动的迷你发电机
        1.3.4 光驱动的迷你发电机
    1.4 其他类型的迷你发电机
        1.4.1 基于摩擦发电的迷你发电机
        1.4.2 基于压电效应的迷你发电机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迷你发电机模拟体系构建及其能量转换效率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2.2.2 迷你发电机的制备
        2.2.3 超疏水表面的表征
        2.2.4 感应电动势的测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超疏水表面的表征
        2.3.2 器件的垂直往复运动
        2.3.3 器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2.3.4 不同线圈匝数下的感应电势
        2.3.5 不同盐酸浓度下的感应电势
        2.3.6 能量转换效率的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迷你发电机与发酵工艺结合及其能量转换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3.2.2 功能协同迷你发电机的制备
        3.2.3 超疏水表面形貌及浸润性质的表征
        3.2.4 智能垂直运动器件密度的测定
        3.2.5 运动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测量
        3.2.6 垂直运动及发电行为的记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超疏水泡沫铜的表面形貌分析
        3.3.2 超疏水泡沫镍放气阀的表面形貌分析
        3.3.3 智能垂直运动器件密度的测定
        3.3.4 器件的垂直往复运动
        3.3.5 功能协同迷你发电机的发电过程
        3.3.6 规律的垂直往复运动的实现
        3.3.7 器件密度对感应电势的影响
        3.3.8 运动距离对感应电势的影响
        3.3.9 螺线圈匝数对感应电势的影响
        3.3.10 能量转换效率的估算
        3.3.11 功能协同迷你发电机的实际应用
        3.3.12 迷你发电机对发酵过程产生的额外能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四、利用电场感应器件MC33794测定液体高度(论文参考文献)

  • [1]ZIF-8及其纳米碳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介电弛豫机制及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D]. 程蕾.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玻璃微喷嘴微拉伸工艺及装置研究[D]. 朱永乐. 浙江大学, 2021
  • [3]磁流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D]. 杨祥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基于P(VDF-TrFE)/CsPbBr3量子点的柔性压电纳米发电机[D]. 聂佳佳. 广西大学, 2021(12)
  • [5]低维离子型可逆相变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铁介电性质研究[D]. 董杏娴.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6]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供电微流控系统的设计及性能研究[D]. 喻俊杰. 安徽大学, 2021
  • [7]摩擦起电诱导的机械感知器件与系统集成研究[D]. 赵璇.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8]基于介电材料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D]. 张嘉汉.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10]自驱动迷你发电机的制备及其能量转换应用[D]. 张璇.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使用电场传感装置 MC33794 确定液体高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