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漠化土地区划与造林树(草)种选择

云南石漠化土地区划与造林树(草)种选择

一、云南石漠化土地的分区及其绿化造林树(草)种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陈朝国,高成广[1](2021)在《澄江市国家森林城市树种规划》文中研究说明国家森林城市是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合理的树种规划才能保障综合效益。通过分析澄江市基础条件、城市规划、森林城市指标状况,从地带性、乡土性、近自然性、城乡协调发展、综合效益性等提出澄江城市森林树种规划原则,以及比例、树种、斑廊基专项规划三项内容,完成了澄江市6种基调树种、12种骨干树种、21种一般树种、4种市花市树的种类及比例规划,对城区福利空间、城市面山、生态廊道、村镇等空间,按照地理特性规划出乔灌草等对应树种种类,并针对乡土性植物资源大众化、地带性植物资源少、城建与绿化冲突等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王婧[2](2021)在《南水北调中线湖北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近年来其生态环境由于点源污染依旧严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潜在污染风险源存在等问题,而存在较大污染风险。为了保障丹江口水源区的水环境安全,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目前已开展了一系列小流域治理工程,并研发出了大量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然而现有工程技术缺乏统一布局和整体规划,导致整体治理效果不明显且持续性较差,难以满足小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需要。因此,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湖北水源区(以下简称“湖北水源区”)为研究区域,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现状生态环境问题,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村各类景观要素,对现有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进行整合,提出可在湖北水源区推广应用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体系,探索恢复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新方法,以期指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同时为我国南方丘陵山地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工作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湖北水源区为研究区域,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的角度出发,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最佳汇流面积阈值设置为30km2,利用Arc GIS技术从研究区域提取出482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根据生态修复目标差异将湖北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划分为生态农业型、城镇发展型、生态涵养型三种类型,得到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空间分布格局图,其中生态农业型小流域184条,城镇发展型小流域122条,生态旅游型小流域176条。同时分析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区位分布、地形分布、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特征、人口及居民点分布特征,为生态修复重点识别研究提供基础数据。(2)选取湖北水源区不同类型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调研,以胡家山、双塘河及清水河生态清洁小流域为例分析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再结合文献分析与GIS空间分析对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总结,最终确定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修复重点。(3)根据生态修复重点确定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目标,提出6种生态修复模式和21种组合式生态修复技术,由此构建湖北水源区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体系。

马卓辉[3](2019)在《云南省石漠化研究综述》文中认为自石漠化的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围绕云南省石漠化的分布、成因以及防治进行了许多研究,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对于石漠化的成因以及石漠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尚未明晰、缺少对历史时期云南省石漠化变迁与防治的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内容。

傅籍锋[4](2019)在《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对策及其产业上游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因地制宜地推广,不仅可以实现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与区域扶贫开发,取得良好的石漠化治理效果,同时还可以优化我国粮油生产布局,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因地制宜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立足于喀斯特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为推进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以发展特色木本食用油料产业治理石漠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的内容主要从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与筛选以及石漠化治理典型油料树种油脂提取工艺等三方面展开。本研究旨在为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建设为主线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提供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助力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双脱贫。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优势(S)、劣势(W)、机遇(O)和挑战(T)深入分析,结合当前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的发展情况,认为要充分利用喀斯特山地资源和丰富的油料资源优势,把握住国家政策条件和油料市场提供的机遇,依托石漠化山区重大生态工程项目,推进木本食用油料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提出了加强政策协调,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产业各主体的扶持力度;加强资源保护、发掘和培育等基础工作,寻求多元化发展;提高产业化水平,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注重生态化经营,立足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等四个方面的产业发展对策。(2)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对石漠化治理中具有产业化开发潜力的木本食用油料植物资源进行了初步选择,通过建立以不同强度石漠化治理为基础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可产业化开发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最后得出在轻度石漠化治理中可以优先考虑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香榧(Torreya grandis)、核桃(Luglans regia)、星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油茶(Moringa oleifera)、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而在中度和强度石漠化治理中可以优先考虑的树种有盐肤木(Rhus chinensis)、花椒、香榧、三叶木通和核桃等五种木本食用油料树种。(3)采用溶剂法提取盐肤木果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得到盐肤木果油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原料过40目筛,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55℃,液料比为30:1(mL/g),在此条件下盐肤木果出油率为8.336%。盐肤木果油共有11中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的相对含量高达72.54%,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占87.14%。(4)采用溶剂法提取青刺尖果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青刺尖果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青刺尖果粉过100目筛,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提取温度为45℃,液料比为30:1,时间为3 h,在此条件下青刺尖果出油率为42.13%。青刺尖果油的折光指数为1.4716、相对密度为0.9314、碘值为50.23 g/100g、皂化值160.96 mgKOH/g、酸价为0.38 mgKOH/g、过氧化值为2.71 mmol/kg。青刺尖果共有11脂肪酸,主要以油酸39.91%和亚油酸37.41%为主,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超过79%。(5)采用水剂法提取八月瓜籽油,通过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分析优化后得到八月瓜籽油水剂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八月瓜籽粉末过40目筛,以自然纯水为提取溶剂,液料比为5:1,提取温度为65℃,提取时间1.2 h的条件下,八月瓜籽油的提取率可达68.85%。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到的八月瓜籽油的相对密度为0.93070.9346,折光指数为1.46241.4628,碘值为71.2274.34 g/100g,皂化值为196.35212.87 mgKOH/g,酸价为1.338.83 mgKOH/g,过氧化值为4.256.39 mmol/kg。八月瓜籽油共有9种脂肪酸,脂肪酸相对含量较高的为油酸42.743.19%、亚油酸29.2829.46%和棕榈酸23.1223.3%、总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超过72.8-73.07%。

苏亚林[5](2019)在《文山州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文山州岩溶极其发育,岩溶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3.06%,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岩溶土地面积的47.84%,州辖8个县(市)均已纳入石漠化土地监测,2009—2016年全州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04 773 hm2,在多年的石漠化防治过程中总结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科技支撑、思路引领、分类施策、整合资源、制度保障等石漠化治理经验。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森林植被恢复模式、草地植被恢复与合理利用模式、经济利用类工程防治模式、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生态移民治理模式等7个综合治理模式。

尤世惠,曾永海,闵盛彪,陈俊华,朱志芳[6](2018)在《盐源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重要的生态问题,石漠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着盐源县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利用"四川省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数据库"划分出不同的立地因子,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提出了经果林、生态林、封山育林(含补植)、封山种草和工程措施5种治理模式及治理措施,为同类地区的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

廖建军[7](2018)在《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南方喀斯特区域面积广泛,其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地表植被盖度低、群落演替缓慢、生态系统出现逆向演替趋势,石漠化问题出现,是世界上喀斯特发育最典型、分布最集中连片的区域,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近年来围绕石漠化治理和地区经济发展,多地开展了经果林种植、牧草种植、牛羊家畜养殖等工作,但由于管理方式粗放、草灌配置结构不合理、连年种植单一经济林等原因导致地力衰退、生产力逐渐下降、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因此开展草灌空间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对充分利用石漠化地区的荒山荒坡,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多元化立体种植,维持土壤养分平衡,促进草灌饲料资源的优质、高效生产及草地畜牧业发展,实现种草养畜、石漠化治理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脱贫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以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生态养殖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喀斯特高原峡谷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示范区,和喀斯特高原山地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示范区为研究区。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野外考察、室内试验测定、定量与定性分析等方法。在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下,分别对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的理论基础、机理、机制、关键技术、技术集成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并对其集成。1.在养分均衡配给的情况下,石漠化地区草灌间作产量一般较单一种植高。其中花江示范区,仅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与火龙果(Hylocereus undulatus Britt)间作产量低于皇竹草单播,其余草灌复合种植平均鲜草产量36840kg/hm2,干草产量6812.5 kg/hm2,分别较单播平均(皇竹草除外)鲜草产量31787kg/hm2,干草产量5846.7kg/hm2高出15.9%、16.5%。撒拉溪示范区草灌复合种植平均鲜草产量42261.3kg/hm2,干草产量7797kg/hm2,分别比该示范区牧草单播平均鲜草产量40623.3kg/hm2,干草产量7627.4kg/hm2高出4.0%与2.2%。2.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人工建植的草灌营养价值优劣不同。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最好,皇竹草最差;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最好,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最差。其最优配置方式也不同。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Skeels)、紫花苜蓿与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L.f.)R.Br)的搭配是最优配置方式;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白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的组合种植是满足撒拉溪示范区适地条件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最优配置方式。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草灌品种资源的利用,结合人工草灌样地的建设,形成以优质草灌资源为主、精料补充为辅的营养相对均衡的牛羊饲用草料生产格局。3.两个示范区混播的产量效益均高于单播,复杂混播高于简单混播,而豆、禾混播又高于其它科属牧草的混播。饲用灌木、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的合理搭配能够更全面、高效、均衡的发挥不同草灌品种的营养价值。因此,在石漠化地区草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加强更多优质适生饲用灌木品种的开发利用及其与豆-禾科牧草的搭配种植来满足牛羊成长的营养需求。4.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条件下不同草灌配置方式对于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具有显着提升(P<0.05)作用。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通过火龙果+皇竹草的组合、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紫花苜蓿的组合与空白样地的对照试验表明,不同草灌配置方式下对于花江示范区土壤全氮含量、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全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有显着提升(P<0.05)。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通过核桃(Juglans regia)+鸭茅+白三叶的组合、刺梨(Pyrus spp)+黑麦草+白三叶的组合与空白样地的对照试验表明,不同草灌配置方式下对于撒拉溪示范区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均有显着提升(P<0.05)。5.在石漠化地区通过优质牧草饲喂牛羊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根据人工管理费、饲料费、药品费等成本,屠宰率和肉价综合折算,牛的盈利约为3086.34元/头,羊的盈利约为412.5元/只。综合考虑牛羊的养殖规模和经济效益差值,在石漠化地区根据草地承载力对羊进行适度的规模化养殖比牛的养殖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刘哲[8](2018)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淅川县石质荒漠化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巨大,渠首和河南省境内丹江口水库库区均位于淅川县,该地区由石质荒漠化引发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具有非喀斯特地区典型代表性。因此,以淅川县为对象,开展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淅川县石质荒漠化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运用地理学、地貌学、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等学科理论,基于3S技术,采用现场综合调查与人机交互解译、系统分析等方法,利用多波段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相关数据图件成果资料和ARCGIS、ENVI、FRAGSTATS FOR ARCVIEW等软件,通过计算分析研究淅川县石质荒漠化空间分布特征、景观格局特征、防治模式和防治技术,研究结论如下:(1)淅川县国土总面积为2819.8045km2,其中石质荒漠化面积745.5393km2,占到了该地区总面积的26.44%;其中重度、中度、轻度、潜在石质荒漠化面积分别为54.7506km2、80.5671km2、228.2166km2、382.005km2,分别占淅川县国土总面积的1.94%、2.86%、8.09%、13.55%。(2)通过岩性、图斑坡度、坡向、平均海拔等空间特征分析,淅川县石质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海拔高程200500m、碳酸盐岩组、SSW坡向、坡度8o25o区域范围。淅川县的地质岩性分为碳酸盐岩组、碎屑岩组、多层土体、变质岩组、侵入岩组,各岩组范围的石质荒漠化分布面积分别为461.59km2、164.54km2、119.2km2、66.86km2、40.63km2,平均发生率分别为58.26%、23.56%、1.96%、30.74%、24.98%;重度、中度、轻度、潜在四种程度石质荒漠化在碳酸盐岩组地区面积比例高于碎屑岩组、变质岩组、侵入岩组、多层土体岩性地区,分别达54.60%71.03%、17.95%23.91%、4.79%12.26%、2.17%7.98%、1.25%2.90%。石质荒漠化图斑在坡度15o25o范围内的面积最大,达到了322.767km2,占石质荒漠化总面积的43.29%;>35o范围内的石质荒漠化图斑面积最小,为2.6793km2,仅占石质荒漠化总面积的0.36%;8o25o范围内图斑总计面积588.0015km2,占78.87%;石质荒漠化土地坡度在小于25o时随坡度增加面积呈上升趋势,坡度超过25o以随坡度增加面积呈下降趋势,坡度超过35o时,面积分布极少。石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S坡向区域,面积为229.3893km2,占到石质荒漠化总面积的30.77%,SE、SW坡向面积为311.4495km2,占40.66%,E、W、NE、NW、N坡向面积为213.0066km2,占28.57%;N坡向面积最小,仅13.9500km2,只占1.87%;石质荒漠化分布按顺时针从N坡向随着坡向转变面积呈上升趋势,到S坡向时面积达到最大,随着坡向继续顺时针转换分布面积呈下降趋势,石质荒漠化面积变幅由大到小依次是潜在、轻度、中度、重度。石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200500m海拔高程带上,面积为554.7981km2,占到石质荒漠化总面积的74.38%;小于200m海拔高程带上面积57.9051km2,占7.76%;大于500m海拔高程带上面积133.1361km2,占17.86%;700800m海拔高程带上面积最小,仅13.8582km2,只占1.86%;一般情况下,石质荒漠化土地面积随着海拔高程升高而增大,在200500m海拔高程带上达到最大,之后随着海拔高程的增加,石质荒漠化面积不断减小,当海拔高程升到700800m时,石质荒漠土地面积最小;当海拔高程高于800m时石质荒漠化面积仅有小幅度增加。(3)通过分析,碳酸盐岩分区的石质荒漠化景观明显比最为破碎,治理和恢复需求更加迫切;碎屑岩分区、变质岩分区、侵入岩分区和多层土体分区景观斑块较少,相对斑块密度小,生态治理恢复上相比较碳酸盐岩分区难度较小。石质荒漠化分布不均匀,非、潜在和轻度石质荒漠化是主导景观类型,对整体景观影响程度高于中度重度石质荒漠化。中度重度石质荒漠化单个斑块面积均较小,重度石质荒漠化呈现零星分布的零散状态,破碎度较高;研究将石质荒漠化景观格局划分为重度石质荒漠化斑块集中分布型、轻中度石质荒漠化聚集分布型、潜在石质荒漠化非石质荒漠化为主分布型、重度石质荒漠化与非石质荒漠化潜在石质荒漠化斑块混合分布型、几种石质荒漠化类型相间分布型5种类型。(4)从景观尺度上划分5种景观格局类型,从坡面沟道、流域、区域划分景观格局尺度。通过研究,重度石质荒漠化集中分布型区防治对策为大力开展封山育林与人工辅助生态修复技术,提高植被盖度;轻度中度石质荒漠化聚集分布型区防治对策为保护、开发和合理配置水土资源,加强水土保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潜在及非石质荒漠化为主分布型区防治对策为防止潜在石质荒漠化、无石质荒漠化基质的继续破坏,控制裸岩斑块的连通扩大,减少其成为景观基质的可能性;重度与潜在及非石质荒漠化混合分布型区防治对策以治理重度石质荒漠化为主,潜在石质荒漠化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措施布设,非石质荒漠化土地合理利用与保护;几种石质荒漠化类型相间分布型区防治对策为合理利用,综合开发,全面保护。对不同石质荒漠化区域特点和应用实例,通过研究分析适用条件、模式配置、树草种选择,总结提出石质荒漠化防治模式主要有封山育林植被恢复、生态型高效速生林灌草、综合利用型林草立体优化、山地生态农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5种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阐述了封山护林(植被管护)、封山育林(草)、人工造林(种草)仿自然群落构建、低效林改造术、生态农业术等生物防治技术和石鱼鳞坑、石谷坊、土地整理等工程防治技术;重点研究总结了大穴整地、石块垒砌与客土、爆破整地、空压钻探生物整地技术和坑面覆盖、坑面覆膜、坑面盖石、盖草、保水剂表面覆盖、施用保水剂、节水保水技术等生物关键措施技术。

曾发明,吴泽燕,章程,杨奇勇[9](2018)在《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碳汇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根据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碳汇的现有研究文献,系统总结了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及其动态过程、不同模式下的碳汇评价与定量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不足,提出了峰丛洼地区二期石漠化治理应关注碳汇稳定性、受气候变化制约等问题,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路;展望了峰丛洼地区二期石漠化治理工程中碳汇研究的趋势:一方面,将土壤分布格局、碳汇耦合机理研究和增加当地经济效益相结合,提高当地农民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推广和发展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成果和经验;另一方面,将遥感技术与石漠化治理碳汇研究相结合,构建更多碳汇估算模型,为二期石漠化治理碳汇定量化服务。

杨康[10](2016)在《美国山核桃在渝东南地区的生态适应性与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认为重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其生态环境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旱涝灾害贫乏、水土流失、土壤质量下降、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程度降低等生态危机,地表呈现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的面积每年按2%的速度递增,石漠化加剧了喀斯特地区的贫困状况,开展对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是本地区的当务之急。本研究以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山地—重庆市秀山县为背景,依据石漠化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特征,结合石漠化植被恢复与重建治理过程中的原则与要求,选择适应性强,适合在喀斯特地区种植的植物进行石漠化治理的研究。通过在实验区不同立地条件下引种美国山核桃进行栽培试验,来分析植被的生态适应性、成活率、物候期、植物生长量等情况,并初步探讨美国山核桃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引种栽培的造林模式,同时分析和介绍了美国山核桃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为西南石漠化地区的治理提供种植树种的理论与技术支持。通过综合前人的研究理论和实地调查的成果,在初步总结出美国山核桃适生环境的基础上,对比分析重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各种自然要素,得出美国山核桃基本适合石漠化地区的各项自然因素,在石漠化地区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可以选择作为其作为石漠化地区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树种。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美国山核桃在石漠化地区各项生长量指标都可以达到正常标准,通过对其完全可以成活。立地条件对美国山核桃果树树苗成活率和生长情况的影响重大,不同立地条件因水热条件和土壤的不同,果树的生长发育状况也不相同。从三个不同部位来看,综合立地条件最好的中部美国山核桃生长状况最好;上部次之;下部最差。因此,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引种栽培美国山核桃时,需要尽可能选择较好的立地条件或者通过人工维护来改善立地条件。另外,高温干旱对美国山核桃果树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产生严重的影响。在7月伏旱之前,幼苗的成活率还比较高,都在80%以上;而伏旱之后,成活率和生长量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上部和下部都只有50%。这就对人工的管理维护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需要多多总结经验,结合灌溉、除杂、增加覆盖和遮荫等多种手段减少地区的蒸发量。文章还探讨了美国山核桃在种子的采集与储藏、苗圃地的选择与处理、播种育苗时间以及苗木的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的培育技术;同时也具体介绍和分析了以营造混交林为主的美国山核桃的造林模式、造林技术以及造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美国山核桃在开发利用方面有巨大的价值:美国山核桃果实含油率极高,经过精炼之后可以作为优良的食用油,同时还具有医疗保健的功效;果树和果皮也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开发利用美国山核桃,可以增加就业,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加健康食品选择;为解决医学难题提供选择;同时美国山核桃油还是制备生物能源的重要原料,经精炼后可转化为性能优良的生物柴油,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新时代的能源危机,从而发挥其社会价值。同时,美国山核桃根系发达,具有速生、保水、保土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利用其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的功能,发挥其生态效益。

二、云南石漠化土地的分区及其绿化造林树(草)种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石漠化土地的分区及其绿化造林树(草)种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澄江市国家森林城市树种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 规划区概况
    1.1 基础条件
    1.2 森林城市及树种规划现状
2 森林城市树种规划
    2.1 规划原则
        2.1.1 地带性树种恢复为主,适地适树。
        2.1.2 乡土树种为基础,外来树种谨慎引进。
        2.1.3 遵循“近自然”群落原则,促进森林生态稳定。
        2.1.4 应统筹多种规划,实现城乡景观协调化。
    2.2 规划内容
        2.2.1 比例规划。
        2.2.2 树种规划。
        2.2.3 专项规划。
3 澄江市树种总体规划
    3.1 基调树种规划
    3.2 骨干树种规划
    3.3 一般树种规划
    3.4 市花市树规划
4 澄江市树种专项规划
    4.1 城区福利空间树种规划
    4.2 城市面山树种规划
    4.3 生态廊道树种规划
    4.4 村镇绿化植物规划
5 结论与讨论

(2)南水北调中线湖北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1.2.2 国内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湖北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划分
    2.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生态环境状况
    2.2 基于景观空间格局的生态清洁小流域边界划分
        2.2.1 划分方法
        2.2.2 划分步骤
        2.2.3 划分原则
        2.2.4 划分结果
    2.3 基于生态修复目标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类型划分
        2.3.1 湖北水源区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目标分析
        2.3.2 划分方法
        2.3.3 划分结果
    2.4 湖北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2.4.1 区位分布特征
        2.4.2 地形分布特征
        2.4.3 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分布特征
        2.4.4 人口及居民点分布特征
    2.5 本章小结
3.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重点识别
    3.1 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研及问题识别
        3.1.1 生态农业型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研——以胡家山生态清洁小流域为例
        3.1.2 生态农业型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总结
        3.1.3 城镇发展型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研——以双塘河生态清洁小流域为例
        3.1.4 城镇发展型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总结
        3.1.5 生态涵养型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研——以清水河生态清洁小流域为例
        3.1.6 生态涵养型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总结
    3.2 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重点确定
    3.3 本章小结
4.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集成
    4.1 生态农业型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
        4.1.1 生态农业型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生态修复
        4.1.2 生态农业型清洁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生态修复
        4.1.3 生态农业型清洁小流域人居环境生态修复
    4.2 城镇发展型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
        4.2.1 城镇发展型清洁小流域人居环境生态修复
        4.2.2 城镇发展型清洁小流域河(沟)道生态修复
    4.3 生态涵养型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
        4.3.1 生态涵养型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生态修复
    4.4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A 湖北省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研表
附录 B 湖北省水源区生态林营建主要造林植物种类
附录 C 湖北省水源区经果林营建可用树种参考
致谢

(3)云南省石漠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省石漠化分布及成因的研究
    (一) 石漠化分布的研究
    (二) 石漠化成因研究
二、石漠化综合性防治研究
    (一) 整体石漠化综合防治研究
    (二) 区域石漠化综合性防治研究
三、石漠化与植被恢复研究
    (一) 整体石漠化与植被恢复
    (二) 区域石漠化与植被恢复
四、小结

(4)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对策及其产业上游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产业发展
        1.1.2 我国食用油料安全的国内外形势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动态发展
        1.3.1 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
        1.3.2 石漠化治理植被修复与衍生生态产业
        1.3.3 植物油脂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1.3.3.1 压榨法
        1.3.3.2 溶剂法
        1.3.3.3 水剂法
        1.3.3.4 水酶法
        1.3.3.5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3.3.6 其他辅助方法
        1.3.4 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1.3.4.1 石漠化治理特色资源植物的发掘与利用
        1.3.4.2 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业生态化建设
        1.3.4.3 石漠化治理生态衍生产业产业化开发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1 前言
    2.2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生态产业建设意义
        2.2.1 促进石漠化地区的扶贫开发,社会经济显着
        2.2.2 促进石漠化地区植被修复,生态效益显着
        2.2.3 缓解食用油供需矛盾,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
        2.2.4 合理开发石漠化山地资源,优化粮油生产布局
    2.3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现状
    2.4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SWOT分析
        2.4.1 优势分析
        2.4.1.1 土地资源供给优势
        2.4.1.2 可开发木本食用油料资源丰富
        2.4.1.3 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4.2 劣势分析
        2.4.2.1 石漠化土地水土条件劣势
        2.4.2.2 贫困问题、资金缺乏
        2.4.3 机会分析
        2.4.3.1 国家政策支持
        2.4.3.2 市场前景广阔
        2.4.3.3 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参与
        2.4.4 威胁分析
        2.4.4.1 市场发育程度不足
        2.4.4.2 国外油料市场的冲击
    2.5 石漠化治理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策略与对策
        2.5.1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SWOT策略分析
        2.5.2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对策
        2.5.2.1 加强政策协调,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产业各主体的扶持力度
        2.5.2.2 加强资源保护、发掘和培育等基础工作,寻求多元化发展
        2.5.2.3 完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
        2.4.2.4 注重生态化经营,立足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与筛选
    3.1 前言
    3.2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初步选择
        3.2.1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初步选择原则
        3.2.2 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的初步选择结果
    3.3 石漠化强度对植物资源利用的影响及其等级划分
        3.3.1 石漠化强度对植物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
        3.3.2 基于农业工程实施的石漠化强度划分
    3.4 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与筛选
        3.4.1 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4.1.2 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综合评价指标的选择
        3.4.1.3 基于AHP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2 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4.2.1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3.4.2.2 各层次指标权重及其一致性检验
        3.4.3 基于石漠化强度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的筛选
        3.4.3.1 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评价指标赋值标准
        3.4.3.2 指标赋值
        3.4.3.3 基于石漠化强度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筛选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漠化治理典型油料树种盐肤木(Rhus chinensis)果油提取工艺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提取工艺流程
        4.3.2 单因素考察
        4.3.3 正交实验设计
        4.3.4 盐肤木果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单因素考察结果分析
        4.4.1.1 过筛情况对盐肤木果出油率的影响
        4.4.1.2 提取时间对盐肤木果出油率的影响
        4.4.1.3 提取温度对盐肤木果出油率的影响
        4.4.1.4 料液比对盐肤木果出油率的影响
        4.4.2 盐肤木果油溶剂法提取工艺优化
        4.4.3 盐肤木果油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石漠化治理典型油料树种青刺尖(Prinsepia utilis)果油提取工艺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青刺尖果油提取工艺流程
        5.3.2 单因素考察
        5.3.3 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
        5.3.4 青刺尖果油理化特性分析
        5.3.5 青刺尖果油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
        5.3.6 数据分析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5.4.1.1 提取溶剂对青刺尖果出油率的影响
        5.4.1.2 过筛情况对青刺尖果出油率的影响
        5.4.1.3 回流次数对青刺尖果出油率的影响
        5.4.1.4 提取温度对青刺尖果出油率的影响
        5.4.1.5 液料比对青刺尖果出油率的影响
        5.4.1.6 提取时间对青刺尖出油率的影响
        5.4.2 青刺尖果油提取工艺响应面优化
        5.4.2.1 响应值结果与模型拟合
        5.4.2.2 各因素交互影响的响应面分析
        5.4.2.3 最优工艺及验证实验
        5.4.3 青刺尖果油的理化性质
        5.4.4 青刺尖果油的脂肪酸组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石漠化治理典型油料树种八月瓜(Akebia trifoliate)籽油提取工艺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八月瓜籽油提取工艺流程
        6.3.2 单因素考察
        6.3.3 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6.3.4 八月瓜籽油理化性质测定
        6.3.5 八月瓜籽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6.3.6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6.4.1.1 pH对八月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6.4.1.2 液料比对八月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6.4.1.3 提取温度对八月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6.4.1.4 提取时间对八月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6.4.1.5 离心转数对八月瓜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6.4.2 八月瓜籽油水剂法提取工艺响应面优化分析
        6.4.2.1 响应值结果与模型拟合
        6.4.2.2 各因素交互影响的响应面分析
        6.4.2.3 最优工艺及验证实验
        6.4.3 八月瓜籽油理化性质分析
        6.4.4 八月瓜籽油脂肪酸组成成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5)文山州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石漠化土地现状
    1.1 岩溶土地分布状况
    1.2 石漠化土地分布状况
2 石漠化治理成效
    2.1 石漠化治理开展情况
    2.2 成功经验
        2.2.1 切实加强科技支撑
        2.2.2 结合本地实际思路引领
        2.2.3 科学推进分类施策
        2.2.4 集中力量整合资源
3 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3.1 治理思路
    3.2 治理模式
        3.2.1 森林植被恢复模式
        3.2.2 草地植被恢复与合理利用模式
        3.2.3 经济利用类工程防治模式
        3.2.4 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3.2.5 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3.2.6 生态移民治理模式
        3.2.7 综合治理模式

(6)盐源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盐源县石漠化现状
2 盐源县石漠化与立地因子关系分析
3 盐源县石漠化治理模式
4 讨论

(7)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1 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
    2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
    3 牛羊健康养殖与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3.2 研究阶段划分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2.3 试验方案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机理
    1 草灌优化配置的基础条件
    2 草灌产量分析
        2.1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主要牧草产量
        2.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主要牧草产量
    3 草灌饲用价值状况及适口性分析
        3.1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的灌木价值
        3.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的的灌木价值
        3.3 草灌的饲用价值及特点
    4 草灌饲用价值与牛羊健康养殖机理
        4.1 实验设计
        4.2 单株草灌营养成分与牛羊健康养殖机理
        4.3 混合草灌饲用价值与牛羊健康养殖机理
四 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的影响机制
    1 草灌配置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
        1.1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草灌配置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
        1.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草灌配置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
    2 牛羊消化代谢机制
        2.1 牛羊瘤胃特征与能量的消化代谢
        2.2 牧草相对饲用价值的计算
        2.3 牛羊对花江示范区牧草的消化代谢机制
        2.4 牛羊对撒拉溪示范区牧草的消化代谢机制
五 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1 石漠化地区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
        1.1 人工草地建植技术
        1.2 灌木栽培技术
        1.3 草灌配置技术
        1.4 牛羊棚圈建设技术
        1.5 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1.6 羊的饲养管理技术
    2 石漠化地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创新
        2.1 牧草自动撒播机的设计
        2.2 新型羊舍的设计
        2.3 羊用喂料装置的设计
        2.4 小羊羔专用食槽的设计
        2.5 组合羊用食槽的设计
六 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集成
    1 潜在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2 轻度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3 中度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4 强度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5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体系集成对比分析
七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8)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淅川县石质荒漠化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石漠化成因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2 石漠化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3 石漠化监测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4 石漠化防治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石质荒漠化分布特征研究
        1.3.2 石质荒漠化景观格局特征研究
        1.3.3 石质荒漠化防治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3 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
    2.4 石质荒漠化概况
        2.4.1 石质荒漠化现状
        2.4.2 石质荒漠化成因
        2.4.3 石质荒漠化危害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案
    3.2 研究方法
        3.2.1 遥感数据
        3.2.2 数据处理
        3.2.3 信息提取与统计分析
        3.2.4 景观格局分析
        3.2.5 景观生态模型构建
    3.3 技术路线
    3.4 研究难点、可行性及创新点
        3.4.1 研究难点及采取的解决方法
        3.4.2 可行性
        3.4.3 创新点
4 石质荒漠化空间分布特征
    4.1 石质荒漠化分级分类标准
        4.1.1 石质荒漠化土地判别标准
        4.1.2 石质荒漠化程度划分标准
        4.1.3 石质荒漠化遥感解译结果
    4.2 石质荒漠化空间分布特征
        4.2.1 岩性与石质荒漠化
        4.2.2 坡度与石质荒漠化
        4.2.3 坡向与石质荒漠化
        4.2.4 高程与石质荒漠化
    4.3 小结
5 石质荒漠化景观格局特征
    5.1 景观格局指数
    5.2 石质荒漠化景观格局分析
        5.2.1 不同岩性石质荒漠化景观格局分析
        5.2.2 不同等级石质荒漠化景观格局分析
    5.3 石质荒漠化景观格局
    5.4 小结
6 石质荒漠化防治
    6.1 石质荒漠化景观格局尺度划分
    6.2 各景观类型石质荒漠化防治对策
        6.2.1 重度石质荒漠化集中分布型区防治对策
        6.2.2 轻度中度石质荒漠化聚集分布型区防治对策
        6.2.3 潜在及非石质荒漠化为主分布型区防治对策
        6.2.4 重度与潜在及非石质荒漠化混合分布型区防治对策
        6.2.5 几种石质荒漠化类型相间分布型区防治对策
    6.3 石质荒漠化治理模式
        6.3.1 封山育林植被恢复模式
        6.3.2 生态型高效速生林灌草模式
        6.3.3 综合利用型林草立体优化模式
        6.3.4 山地生态农业模式
        6.3.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
    6.4 石质荒漠化防治技术
        6.4.1 生物防治技术
        6.4.2 工程防治技术
    6.5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9)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碳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峰丛洼地区碳空间格局及其动态过程
    1.1 峰丛洼地区碳空间格局
    1.2 峰丛洼地区碳变化动态过程
2 主要进展
    2.1 直接碳汇及测算
    2.2 间接碳汇
    2.3 石漠化治理的岩溶碳汇变化
3 存在的问题
    3.1 石漠化治理产生的碳汇不稳定
    3.2 受气候变化制约
4 未来研究趋势:格局、机理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4.1 土壤空间分布与漏失机理研究
    4.2 遥感技术支撑
    4.3 发展生态经济产业

(10)美国山核桃在渝东南地区的生态适应性与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喀斯特石漠化
    1.2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关于美国山核桃的研究概况
    1.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方法
        1.6.1 野外调查
        1.6.2 室内分析及数据处理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美国山核桃在石漠化地区引种的适生性分析
    2.1 美国山核桃的基本特征
        2.1.1 美国山核桃的形态特征
        2.1.2 美国山核桃的生物学特征
    2.2 美国山核桃的适生环境
        2.2.1 光照
        2.2.2 温度
        2.2.3 降水和相对湿度
        2.2.4 地形地势
        2.2.5 土壤
        2.2.6 植被群落
    2.3 美国山核桃在重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引种的适生性分析
        2.3.1 气候条件分析
        2.3.2 地质地貌条件分析
        2.3.3 土壤条件分析
        2.3.4 物候特性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美国山核桃在重庆石漠化地区引种试验初报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试验地概况
    3.3 材料与方法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造林设计
        3.3.3 野外调查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坡位美国山核桃的造林成活率
        3.4.2 不同坡位的美国山核桃生长量
        3.4.3 高温少雨胁迫对美国山核桃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
    3.5 试验结论与讨论
第4章 美国山核桃在石漠化地区造林模式探讨
    4.1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造林树种选择原则与要求
        4.1.1 造林树种选择原则
        4.1.2 造林树种选择要求
    4.2 美国山核桃的苗木培育技术探讨
        4.2.1 采穗圃地选择与处理
        4.2.2 果实收集与播种育苗管理
        4.2.3 嫁接育苗和扦插育苗技术
    4.3 美国山核桃造林栽培技术探讨
        4.3.1 园地规划与林地整理
        4.3.2 栽培技术
        4.3.3 林地抚育管理
        4.3.4 低产林改造技术
        4.3.5 用材林的培植
        4.3.6 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
    4.4 美国山核桃主要造林模式探讨
        4.4.1 混交林草营造的优点
        4.4.2 营造混交树种的选取条件
        4.4.3 混交方法的选择
        4.4.4 营造混交林草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5章 美国山核桃开发利用价值及需注意的问题
    5.1 美国山核桃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
        5.1.1 美国山核桃果实的开发利用价值
        5.1.2 美国山核桃果树的开发利用价值
    5.2 美国山核桃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
        5.2.1 增加就业,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
        5.2.2 提供更加健康食品选择
        5.2.3 为解决医学难题提供选择
        5.2.4 缓解新时代的能源危机
    5.3 美国山核桃开发利用的环境效益
    5.4 美国山核桃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5.4.1 美国山核桃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5.4.2 美国山核桃开发利用中问题的对策
第6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与讨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会议

四、云南石漠化土地的分区及其绿化造林树(草)种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澄江市国家森林城市树种规划[J]. 陈朝国,高成广. 现代园艺, 2021(19)
  • [2]南水北调中线湖北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研究[D]. 王婧.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3]云南省石漠化研究综述[J]. 马卓辉. 保山学院学报, 2019(03)
  • [4]石漠化治理木本食用油料产业发展对策及其产业上游提取工艺研究[D]. 傅籍锋.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5]文山州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探讨[J]. 苏亚林. 林业调查规划, 2019(02)
  • [6]盐源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探讨[J]. 尤世惠,曾永海,闵盛彪,陈俊华,朱志芳. 四川林业科技, 2018(03)
  • [7]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草灌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D]. 廖建军.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6)
  • [8]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淅川县石质荒漠化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D]. 刘哲.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12)
  • [9]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碳汇研究进展[J]. 曾发明,吴泽燕,章程,杨奇勇. 中国岩溶, 2018(01)
  • [10]美国山核桃在渝东南地区的生态适应性与开发利用研究[D]. 杨康. 西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云南石漠化土地区划与造林树(草)种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