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材料电阻率”的讨论

关于“材料电阻率”的讨论

一、关于“材料电阻率”的商讨(论文文献综述)

郑灵杰[1](2021)在《高中物理教材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为例》文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编写、实施与评价的重要依据。2018年新课标颁布后,新教材也在各地逐渐推广应用,其中物理教材结构增加了以电磁学为内容的必修三模块,同时课后习题作为高中物理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本次新教材修订最大变化之一。研究新教材必修三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自身发展并且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教师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包括:一、采用韦伯一致性模式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新教材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从知识种类一致性、知识深度一致性、知识广度一致性以及知识分布均衡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二、采用SEC一致性模式,将新教材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按照“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的二维框架进行分类,计算其一致性系数,并从重点分布一致性、内容主题一致性、认知水平一致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综合以上两种分析模式得出结论,并对结论进行讨论提出建议。韦伯一致性分析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三课后的习题与课程标准在知识种类和知识广度上存在良好的一致性,知识分布也相当均衡但在知识深度的一致性上仍有提升的空间。SEC一致性分析模式研究结果同样表明,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之间具有一致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其中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课程标准与课后习题重点分布方面: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为记忆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有较高的权重而课后习题却基本没有表现出来。其二、在认知水平方面:从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认知水平分布的比较来看,两者在“记忆”、“理解”、“运用”中的占比总计都有相当高的比重,而课程标准偏向“记忆”,课后习题更多偏向“运用”。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一、在教材方面,必修三作为全体普通高中生都必须要学习的课程,满足大部分学生最近发展区成长的难题是需要的,但太难,太旧的题目可以适当删减,并且课程标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下四个内容要求的小条目都可以在调查市场、生活以及大学入学需要的条件后适当增加教材内容。二、在教师方面,教师需要对新教材课后习题进行评估,在与课程标准的对比下有选择地使用教材课后习题,选择合适的教辅资料辅助教学。关键是在新课改、新高考的大热潮之下,教师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提高自我更新意识。

刘致君[2](2020)在《基于ATP-EMTP和CDEGS的10kV配电线路防雷计算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婷[3](2020)在《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文中提出职业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培养学生具备关键能力和迅速适应社会行业生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今职业教育的共识,为此我国提出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为了帮助中职学校明确《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完善教育理念、修正教学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学习进阶与项目驱动的教学内涵和特征,结合二者的特点和联系,设计出了一种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型。本文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了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开展了面向中职学校的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整理学习进阶、项目驱动相关特征,剖析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的教育教学价值;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对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然后,筛选教材知识,确定每个章节的进阶变量,划分成就水平,开发测评工具,设计完整项目,构建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型,设计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实施方案。最后,采用对比实验法,开展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对比实验研究。前测数据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成绩无显着差异;后测数据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成绩存在显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可以培养锻炼学生从具体的项目情境中,通过完成项目,加深知识掌握,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有效提升中职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理论知识学习,提升动手能力和将理论、定律、定理、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实施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李郑音[4](2019)在《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标准化评定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铁路运输工作的飞速发展,继高速铁路之后,重载铁路因其高负荷、高密度、节能环保等优点成为了铁路运输发展的新的重心。我国的重载运输发展分为两种模式:对既有普速铁路进行扩能运输改造(在中—活载设计的基础上提高牵引量与运营密度以提高运量)提高轴重(27-30 t);新建专用的货运重载铁路。其中目前主要发展模式为扩能改造。然而随着既有铁路扩能改造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铁路桥梁因为轴重的增加以及长期受到周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结构性能劣化加剧的现象,因此研究出一种评定重载铁路桥梁在服役期间结构的综合状态的方法成了重中之重。本文以重载铁路桥梁的服役状态标准化评定方法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梳理出了评定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的六个分项内容,分别是桥梁初步调查评定、风险源检查评定、结构劣化评定、特殊参数检测评定、运营性能试验评定和承载力检算评定。确定了各自的计算权重和各自的评级标准。(2)提出了重载铁路桥梁的风险源检查评定,将风险源分为一般风险源、重大风险源和灾难风险源三类,并设置了五级评定标度。(3)明确了重载铁路桥梁的结构劣化评定,在既有桥梁结构劣化评定基础上增加了梁体纵向位移和线梁偏心劣化状况两项劣化评定的指标及标度;增加了支座病害的相关评定指标及标度;增加了防落梁的劣化评定指标及标度。(4)提出了基于结构劣化和特殊参数检测的重载铁路桥梁承载力检算方法,在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输的情况下对重载铁路桥梁进行快速有效的承载力评定。(5)以重载铁路某桥梁为例,对其进行了完整的服役状态标准化评定,并通过静载试验确定了基于结构劣化和特殊参数检测的承载力检算方法的分项计算权重,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李涛[5](2020)在《Cr掺杂FeTe0.8S0.2的超导与磁性共存以及压力下NiTe2-δ的多重超导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4年石墨烯被科学家发现,其丰富的物理特性掀起了石墨烯的研究浪潮。此后二维材料开始在凝聚态研究领域崭露头角,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和铁基超导材料作为其中的中流砥柱,一直维持着相当的热度。在Fe Te S体系中,我们研究了Fe Te0.8S0.2掺杂Cr元素的超导与磁性性能,推动了Fe Te S掺杂研究的进展。对于过渡金属二硫化物,我们在存在Te空位的Ni Te2-δ单晶中发现了多重的超导相的存在。我们的实验结果如下:(1)我们通过对Fe Te0.8S0.2的Fe位进行Cr元素的掺杂,合成了掺杂浓度分别为0%,2%,4%,6%的多晶样品,并研究了Cr掺杂对超导和磁性的影响。我们发现Cr掺杂的Fe Te0.8S0.2样品表现出超导与铁磁的共存现象。XRD数据表明晶胞参数c在Cr掺杂后显着增大,Cr更倾向去进入Fe Te0.8S0.2的层间。进入层间的Cr,一方面弱化了掺杂对于超导态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在低温处发生铁磁有序,导致铁磁性的出现。电输运和磁性实验证实了Cr掺杂Fe Te0.8S0.2体系中铁磁和超导的共存,为多相共存超导研究提供了实验指导。(2)我们通过自助溶剂法得到Ni Te2-δ单晶样品,研究了其在压力下的电输运行为。在0-51.0 GPa压力区间,Ni Te2-δ单晶先后经历了两种不同的超导相SCI和SCII,其中SCI超导转变温度在2-4 K,而SCII超导温度在7 K附近。在0.5 GPa样品中开始出现超导相SCI,在4.3 GPa处SCI超导转变温度Tczero达到最大,为4.2 K。在4.3-33.1 GPa之间,SCI被压力抑制,Tczero下降为2.2 K。在33.1-47.2 GPa之间,样品开始出现SCII超导态,并表现出两相共存,此时SCI不断弱化,而SCII不断增强。在更高的压力下,SCII表现出完全的零电阻,占据主导。进一步高压拉曼实验表明样品中新出现的超导相SCII和结构相变有关。这种多超导相行为在凝聚态领域十分罕见。

孟伦[6](2018)在《平面薄膜电爆炸中MRT不稳定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变作为新能源的一种,一直被人们寄予厚望,而Z箍缩作为实现可控核聚变的一种途径,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随着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Z箍缩的驱动能力和产生X射线的功率得到了显着提升,在实现可控核聚变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其中磁瑞利-泰勒(Magneto-Rayleigh-Taylor,MRT)不稳定性的急剧发展会导致套筒在内爆过程中馈穿,破坏套筒的完整性,影响压缩效果,因此,如何控制其中的MRT不稳定性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在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的“强光一号”装置上开展了铝平面薄膜在MA、百ns电流驱动下的电爆炸实验研究,并结合磁流体程序数值模拟研究了薄膜表面微结构对MRT不稳定性的影响。实验中设计了一种外推型负载结构用来研究不同受力条件下的平面薄膜电爆炸实验现象,发现内侧的MRT不稳定性波长在早期大于外侧,后期内外侧MRT不稳定性的波长覆盖范围几乎完全重合,但是内外侧振幅最大的模式对应的波长不同。整体上,外侧MRT不稳定性振幅大于内侧。在非对称薄膜电爆炸实验中,随着薄膜距回流柱距离的减小,内外侧MRT不稳定性发展的差异反而增大。实验中还在薄膜表面通过刻蚀技术预置不同尺寸的微结构,在初始时刻就人为引入周期性的不稳定性种子,对MRT不稳定性的自然发展过程进行调控,从而降低整体的不稳定性增长率。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发现不同尺寸的微结构对MRT不稳定性的调控作用是不一样的,通过MRT不稳定性增长率、微结构对MRT不稳定性的调控时间以及调控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认为波长为1mm的微结构对电爆炸中MRT不稳定性的调控作用最好。

张东旭[7](2018)在《鹤大高速公路三种典型填料边坡优先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优先流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水分运动方式,广泛用于水分、污染物在田间土壤环境中的运移规律研究。近年来,随着开发建设项目日渐增多,对地下水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加重,探究人为扰动的非自然立地条件下的水分运移规律尤为重要。公路边坡表现出非均质性质,水分和溶质在通过时以非平衡流方式运动。引入优先流分析水分和溶质在公路边坡中的快速运移机制,对揭示水分和污染物在边坡中的运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鹤大高速宽甸收费站附近以路面径流散排设计方式为主的低路基边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示踪法对边坡优先流特征进行分析并讨论优先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室内模拟染色与土柱穿透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图像分析、数理统计分析、O-ring统计分析、多指标综合评价、分形维数和时间矩等方法,对鹤大高速公路三种典型填料边坡的优先流染色形态特征、优先流路径空间分布格局、水分和溶质快速运移特征、优先流程度进行分析,系统研究了三种填料边坡优先流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低路基公路边坡中存在极为明显的优先流现象。对染色水平剖面图像分析发现染色面积比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呈显着递减趋势;对竖直剖面图像分析发现优先流主要集中分布在10~40cm 土层范围内,表层10cm溶质运移分布较均匀,为基质流发生区域。利用染色路径宽度(SPW)来判断低路基公路边坡壤中流的类型变化,其趋势表现为“均质基质流——大孔隙流”。优先流路径总数量和相同影响半径优先流路径数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同一土层中,小影响半径的优先流路径数量要远远多于大影响半径优先流路径的数量。小影响半径的优先流路径以随机分布为主,大影响半径以聚集分布为主,且影响半径越大,聚集分布越明显。不同影响半径优先流路径相互之间的关联性相对独立。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机械组成等性质是边坡中优先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2)三种填料边坡染色形态特征和优先流路径空间分布特征均存在显着差异。对竖直剖面染色图像分析,发现碎石土和细砾土边坡优先流分化程度较高,细沙土边坡中基质流区发育程度高且优先流分化程度较低,其中碎石土和细砾土边坡优先流染色形态水平方向变化表现为“多峰”型,细沙土边坡表现为“均匀”型。在垂直方向上,碎石土边坡优先流染色形态变化最为复杂,表现为“五段”型,细砾土和细沙土边坡均表现为“三段”型。壤中流过程总趋势碎石土和细砾土边坡表现为“均质基质流—大孔隙流”,细沙土边坡为“均质基质流—指流—大孔隙流”。优先流路径总数量表现为碎石土>细砾土>细沙土,碎石土和细砾土的优先流路径分布格局多表现为随机分布,细沙土多表现为聚集分布。(3)土柱穿透试验结果表明碎石土柱最早出现Cl-的穿透,细砾土处理次之,细沙土最晚。各土柱中均存在优先流现象,且出流速率不稳定。三种填料土柱穿透曲线均为左偏不对称曲线且具有拖尾特征。运用CXTFIT 2.1中的两区模型对土柱实测穿透曲线进行拟合并修正了相关参数,拟合效果较好。(4)根据提取的优先流特征参数,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优先流指数PFI,综合评价不同填料边坡优先流程度,结果表现为碎石土(0.97)>细砾土(0.46)>细沙土(0.05);计算湿润峰曲线的分形维数FD,对不同填料边坡优先流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其结果表现为碎石土(1.343)>细砾土(1.240)>细沙土(1.206);根据土柱穿透试验的模拟结果,采用时间矩的方法计算优先流在溶质运移中的贡献率PFSP值,结果表现为碎石土(314.07%)>细砾土(151.97%)>细沙土(99.72%)。三种方法得到的优先流程度定量排序结果一致,与之前定性分析的结果基本吻合,均为碎石土>细砾土>细沙土。

李娇[8](2015)在《冶金法多晶硅铜沉淀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冶金法制备多晶硅是太阳能电池领域具有发展前景的制备工艺,在硅片和器件制造过程中,作为过渡族金属之一的铜(Cu)元素可能会沾污硅片。所以本论文提出对冶金法制备的多晶硅进行铜沉淀行为研究,对太阳能电池硅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以实验室自制的冶金法多晶硅片作为硅基材料,对该多晶硅片进行铜沉淀实验的研究。研究了不同状态的铜杂质在热处理过程中的铜沉淀行为:并研究在热处理温度、退火时间、冷却速率和退火气氛等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多晶硅中的铜沉淀行为,并研究了P扩散对铜沉淀行为的影响,利用四探针电阻测试仪测量铜沉淀前后的电阻率,少子寿命测试仪测量多晶硅片的少子寿命,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多晶硅片的表面形貌及杂质分布。采用磁控溅射法和溶液浸渍法分别在多晶硅片的未抛光面覆盖铜单质和铜化合物,将其分别在管式退火炉中进行退火处理,所得的铜沉淀样品电学性能均有所下降。不同的铜杂质状态在多晶硅中的铜沉淀行为不同,由单质铜直接引入铜杂质更容易形成铜沉淀。在该过程中,表面有铜沉淀析出的温度为700℃。对于常规的管式退火炉进行铜沉淀实验而言,在快速热退火炉中进行铜沉淀实验,更加容易形成铜沉淀,影响多晶硅的电学性能。在不同的热处理条件进行铜沉淀实验的研究。在500℃、700℃、900℃、1000℃和1100℃退火条件下,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多晶硅中更容易形成铜沉淀;在0.5min,1min,2min,5min和10min的退火时间下进行铜沉淀,发现在5min多晶硅表面有明显的铜沉淀生成;在慢速冷却的条件下,由于有足够的时间扩散到沉淀区域,相比于在快速冷却的条件下,更容易在多晶硅中形成铜沉淀;在氩气和空气的不同气氛下进行退火处理,由于在氩气气氛下,多晶硅会生成空穴等相关缺陷,从而促进铜沉淀的形成,影响硅片的性能。对多晶硅片进行重复铜沉淀实验的研究,不断升高铜沉淀的温度,由于铜沉淀形成的驱动化学势降低,促进铜沉淀的形成;按0.5min,1min,2min,5min和10min不断延长多晶硅片的退火时间,在5min以内铜沉淀含量增加,但当5min后铜沉淀达到饱和,继续延长时间,表面形貌不会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在多晶硅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要避免多晶硅及器件在高温条件下长时间与铜源接触和使用,在实际过程中进行磷扩散能形成吸杂层,改善多晶硅的性能。

齐婷婷[9](2014)在《基于阵列感应测井仪器数据处理的低阻气层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研究区块低阻气层在电性曲线上与气水同层、水层无明显区别,用常规的电阻率测井往往解释为气水同层、水层的井段出现产纯气而不产水的情况,导致测井解释的正确率较低,对后期的勘探开发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结合试气资料、录井资料及岩芯分析资料,利用MIT阵列感应测井仪对新井进行评价研究。论文首先以双线圈系感应测井理论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三线圈系阵列感应测井原理、仪器的组成结构、技术指标及数据采集电路。其次分析了Doll几何因子及扩展的几何因子理论及应用范围,并重点介绍了MIT阵列感应测井仪的径向、纵向探测特性和井眼、侵入、围岩等井眼环境对测量信号的影响。然后为了使测井解释的数据能够真实的反映原状地层的信息,我们需要对采集到的原始信号进行井眼校正、真分辨率聚焦、分辨率匹配以及一维反演;经过数据处理后就可以得到5条不同径向探测深度和3种纵向分辨率的15条测井曲线,可以用其作为一维反演的测井数据。最后使用数据处理过的测井曲线进行泥浆侵入分析;以及利用试气资料及研究区块电阻率下限,建立了低阻气层的定性识别标准;在岩电实验、核磁共振实验的基础上,使用束缚水饱和度法,并编制程序对新井进行定量解释,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为后期的勘探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褚洪岩[10](2013)在《三轴压力作用下混凝土脆-韧转换条件与测试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混凝土在压缩载荷作用下,能够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破坏形式,一是脆性破坏,二是韧性变形。在单轴压缩载荷下表现为脆性破坏,破坏机制为微裂纹的扩展,最终导致宏观裂纹。而在三轴压力作用下表现为韧性变形,机制为混凝土内孔隙压溃。本文主要研究了三轴压力作用下混凝土发生脆-韧转换所需的围压条件以及碳纤维导电混凝土损伤-电阻率关联关系。前者以围压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理论研究了无限大基体中单个孔被压溃的条件,该条件即是混凝土由脆性材料转换为韧性材料的条件,从理论上推导了出现该种转换的条件:混凝土的(环向压力)/(轴向压力)的比值需满足cr(当混凝土材料的泊松比0.150.2时, cr0.220.25)。然后,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进行实际验证混凝土出现脆-韧转换所需要的围压条件,实验研究表明:混凝土的(环向压力)/(轴向压力)的比值小于cr时也有可能出现脆-韧转换,因此理论上得出的混凝土发生脆-韧转换时的临界比值cr是混凝土发生脆-韧转换的一个充分条件。后者以碳纤维填充混凝土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碳纤维含量下混凝土的导电性能与损伤演化的关联关系。采用轴向静态压载和准静态循环压载,并且同时对试件进行超声波检测和电阻实时测量的方法,得到在荷载连续变化条件下试件的电阻和超声波波速变化规律。根据损伤定义和应力波理论,得到混凝土损伤演化与超声波波速变化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混凝土损伤与其电阻率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损伤与其电阻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研究还发现,该复合材料在进行电阻测量时具有明显的电极化效应。实验表明:1)存在着临界的碳纤维体积分数fcr(fcr=0.7%),当碳纤维含量达到或超过fcr时,碳纤维的电阻率存在急剧下降现象。2)当碳纤维的体积分数小于等于1.3%时,对此类混凝土进行电阻测量时存在极化效应。3)混凝土的电阻率不是关于损伤的一个单值函数,而是损伤的一个多值函数。本部分的研究得到了该种混凝土的损伤演化规律,可以用来预测此类混凝土的服役寿命。

二、关于“材料电阻率”的商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材料电阻率”的商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物理教材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一致性研究现状
        1.3.2 国内一致性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2 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理论阐释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后习题
        2.1.2 课程标准
        2.1.3 一致性
    2.2 一致性分析模式的理论
        2.2.1 韦伯一致性分析模式
        2.2.2 SEC一致性分析模式
    2.3 新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2.4 相关学习理论
3 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的韦伯一致性分析
    3.1 课程标准与教材习题的编码
        3.1.1 课程标准的编码
        3.1.2 教材课后习题的编码
        3.1.3 对教材课后习题进行编码过程的说明
    3.2 韦伯一致性分析结果
        3.2.1 知识种类一致性
        3.2.2 知识深度一致性
        3.2.3 知识广度一致性
        3.2.4 知识分布平衡性
    3.3 讨论与结论
4 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SEC一致性分析
    4.1 SEC一致性分析流程
    4.2 临界系数
    4.3 课程标准与教材习题的编码
    4.4 临界系数的计算
    4.5 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SEC一致性分析
        4.5.1 总体一致性分析
        4.5.2 重点分布一致性分析
        4.5.3 内容主题一致性分析
        4.5.4 认知水平一致性分析
    4.6 讨论与结论
        4.6.1 物理必修三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SEC一致性分析的讨论
        4.6.2 物理必修三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SEC一致性分析的结论
5 建议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学习进阶教学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项目驱动教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论文整体结构及主要内容
2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学习进阶的相关概念
        2.1.1 学习进阶的内涵
        2.1.2 学习进阶的基本特征
    2.2 项目驱动的相关概念
        2.2.1 项目驱动的内涵
        2.2.2 项目驱动的特点
    2.3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
        2.3.1 学习进阶与项目驱动的联系
        2.3.2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2.3.3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流程
        2.3.4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理论依据
        2.3.5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教师调查过程
        3.2.1 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3.2.2 访谈对象情况
        3.2.3 访谈结果分析
    3.3 学生调查过程
        3.3.1 学生问卷设计
        3.3.2 调查对象
        3.3.3 问卷的分析
        3.3.4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3.4 调查结论
        3.4.1 学习进阶与项目驱动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应用的缺失
        3.4.2 中职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低
        3.4.3 中职学生目前学习效果不佳,学习能力较弱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学习进阶的《电工基础》项目驱动教学设计
    4.1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设计基础
        4.1.1 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4.1.2 设计原则
        4.1.3 课时划分及章节安排
    4.2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设计
        4.2.1 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模型设计
        4.2.2 进阶变量的确定
        4.2.3 进阶变量的成就水平划分
        4.2.4 项目设计
        4.2.5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测评工具的开发及修正
    4.3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实施方案
        4.3.1 确定知识类型
        4.3.2 项目任务表设计
        4.3.3 实施方案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假设
    5.3 实验准备
    5.4 实验过程
        5.4.1 实验对象
        5.4.2 实验设计
        5.4.3 实验工具和试验方法
        5.4.4 实验变量的控制
        5.4.5 实验前测
        5.4.6 实验后测
    5.5 实验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5.5.1 基本理论知识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5.5.2 基础操作技能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5.6 实验实施
    5.7 实验结果与分析
        5.7.1 信效度分析
        5.7.2 实验前两班学生《电工基础》课程成绩差异性分析
        5.7.3 实验后两班学生《电工基础》课程成绩差异性分析
        5.7.4 学习效果分析
    5.8 实验结论
    5.9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电工基础》课程教师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二 :《电工基础》课程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实验实施后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四 :《电工基础》知识测试试卷
    附录五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知识修正测验卷
    附录六 :《电工基础》期末测试试卷
致谢

(4)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标准化评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关于重载铁路桥梁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
        1.4.1 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1.4.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服役状态评定内容及分项权重
    2.1 服役状态定义及评定指标
        2.1.1 服役状态定义
        2.1.2 服役状态的评定指标
    2.2 服役状态分项权重分层综合评定方法
        2.2.1 服役状态分项权重评定理论介绍及评定模型
        2.2.2 服役状态分项权重
    2.3 服役状态综合评定等级及区间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桥梁初步调查与风险源检查的评定
    3.1 桥梁初步调查
        3.1.1 桥梁初步调查内容
        3.1.2 桥梁初步调查评定等级
    3.2 风险源检查及评定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结构劣化评定与特殊参数检测的评定
    4.1 结构劣化评定
    4.2 特殊参数检测评定
        4.2.1 混凝土强度
        4.2.2 自振频率检测
        4.2.3 混凝土碳化状况
        4.2.4 钢筋锈蚀电位
        4.2.5 氯离子含量检测
        4.2.6 钢筋保护层厚度
        4.2.7 混凝土电阻率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运营性能试验与承载力检算的评定
    5.1 运营性能试验
        5.1.1 运营性能试验检测内容
        5.1.2 运营性能试验评定
    5.2 承载力检算
        5.2.1 基于结构劣化和特殊参数检测的承载力检算方法
        5.2.2 基于静载试验的承载力检算方法
        5.2.3 承载力检算评定
    5.3 小结
第六章 基于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评定方法的应用研究
    6.1 工程概况
    6.2 有限元模型理论分析
    6.3 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评定
        6.3.1 桥梁初步调查与风险源检查评定
        6.3.2 结构劣化评定与特殊参数检测评定
        6.3.3 运营性能试验与承载力检算评定
        6.3.4 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评定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Cr掺杂FeTe0.8S0.2的超导与磁性共存以及压力下NiTe2-δ的多重超导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导体的基本特性及相关参数
        1.1.1 零电阻特性
        1.1.2 完全抗磁性
        1.1.3 临界温度、临界磁场、临界电流
        1.1.4 穿透深度和相干长度
    1.2 超导体的理论发展
        1.2.1 二流体模型
        1.2.2 伦敦方程
        1.2.3 金兹伯格-朗道(Ginburg-Landau)理论
        1.2.4 Bardeen-Cooper-Sherieffer(BCS)理论
    1.3 超导体研究现状
        1.3.1 铜基超导体
        1.3.2 铁基超导体和镍基超导体
        1.3.3 CrAs以及其他过渡金属化合物超导体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铁硒化合物超导体研究现状
    2.1 FeSe基超导体研究现状
        2.1.1 FeSe的结构特性
        2.1.2 FeSe掺杂及插层超导研究
        2.1.3 FeSe_(1-x)Te_x的掺杂超导研究
    2.2 FeTe基超导体研究概况
    2.3 铁硫族化合物超导的加压超导研究
第三章 Cr掺杂FeTe_(0.8)S_(0.2)多晶的磁性及超导电性研究
    3.1 实验细节
        3.1.1 多晶的制备
        3.1.2 样品的表征及测量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3.2.1 晶体结构的表征
        3.2.2 超导电性以及抗磁性数据
        3.2.3 直流磁化率数据
    3.3 总结
第四章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研究进展
    4.1 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的晶体结构
    4.2 影响结构的几种因素
    4.3 TMDS与超导
    4.4 TMDS场效应管研究
第五章 NiTe_(2-δ)加压下超导电性的研究
    5.1 加压电输运实验过程
    5.2 多晶NiTe_(2-δ)的加压实验结果
        5.2.1 实验细节
        5.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5.3 单晶NiTe_(2-δ)加压实验
        5.3.1 实验细节
        5.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5.3.3 实验的不足
    5.4 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6)平面薄膜电爆炸中MRT不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Z箍缩驱动聚变的方式
        1.2.1 单氘丝聚变
        1.2.2 喷气负载
        1.2.3 静态壁黑腔
        1.2.4 双端黑腔
        1.2.5 动态黑腔
        1.2.6 准球形负载
        1.2.7 激光预热的磁化套筒
    1.3 金属薄膜电爆炸的研究现状
    1.4 Z箍缩中的MRT不稳定性
        1.4.1 等离子体不稳定性的分类
        1.4.2 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和磁瑞利泰勒不稳定性
        1.4.3 Z箍缩中MRT不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模拟程序介绍及改进
    2.1 国内外主要的辐射磁流体程序
        2.1.1 LASNEX程序
        2.1.2 MACH2程序
        2.1.3 GORGON程序
        2.1.4 ZEUS程序
        2.1.5 CRHMA程序
    2.2 磁流体力学方程
    2.3 验证算例:Brio-Wu一维激波管
    2.4 Burgess电阻率模型
    2.5 验证算例:磁驱动飞片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面薄膜电爆炸中的MRT不稳定性研究
    3.1 平面薄膜电爆炸实验条件
        3.1.1 脉冲功率装置
        3.1.2 负载模型
        3.1.3 诊断方法及光路图
        3.1.4 同步技术
    3.2 对称Al平面薄膜电爆炸中的MRT不稳定性研究
    3.3 非对称Al平面薄膜电爆炸中的MRT不稳定性研究
    3.4 对称Cu平面薄膜电爆炸中的MRT不稳定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微结构对MRT不稳定性的影响
    4.1 不同尺寸微结构电爆炸实验研究
    4.2 不同尺寸微结构电爆炸数值模拟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5.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鹤大高速公路三种典型填料边坡优先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优先流理论研究
        1.3.2 溶质运移理论研究
        1.3.3 低路基公路边坡土壤优先流研究进展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野外优先流观测试验
        3.3.2 室内优先流模拟试验
        3.3.3 染色图像处理
        3.3.4 三维土柱穿透试验
4 低路基边坡优先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1 低路基边坡染色形态特征
        4.1.1 水平剖面染色特征
        4.1.2 竖直剖面染色特征
        4.1.3 染色剖面流态分析
    4.2 低路基边坡优先流路径数量特征
    4.3 低路基边坡优先流路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4.3.1 优先流路径空间分布格局
        4.3.2 不同影响半径优先流路径的空间关联性
    4.4 低路基边坡土壤性质对优先流形成的影响
        4.4.1 边坡土壤基本性质
        4.4.2 边坡土壤性质对优先流的影响
    4.5 小结
5 不同填料边坡优先流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
    5.1 碎石土边坡优先流特征
        5.1.1 染色形态特征
        5.1.2 优先流路径分布特征
    5.2 细砾土边坡优先流特征
        5.2.1 染色形态特征
        5.2.2 优先流路径分布特征
    5.3 细沙土边坡优先流特征
        5.3.1 染色形态特征
        5.3.2 优先流路径分布特征
    5.4 小结
6 不同填料土柱水分、溶质优先运移规律
    6.1 优先流的判定
    6.2 不同填料土柱优先流特征
        6.2.1 快速穿透特征
        6.2.2 出流不稳定性
        6.2.3 穿透曲线的不对称性和拖尾特征
    6.3 穿透曲线拟合
        6.3.1 模型初始参数的确定
        6.3.2 模拟过程及结果
    6.4 小结
7 不同填料边坡优先流程度定量评价
    7.1 基于染色图像优先流定量评价
        7.1.1 染色图像的定量刻画
        7.1.2 优先流指数PFI的计算
    7.2 基于分形维数的优先流定量评价
    7.3 基于土柱实验优先流定量评价
        7.3.1 穿透曲线的定量刻画
        7.3.2 优先流程度的定量评价
    7.4 小结
8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冶金法多晶硅铜沉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伏产业的发展背景
        1.2.1 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
        1.2.2 太阳能的利用
        1.2.3 多晶硅产业的发展
        1.2.4 多晶硅的特点
    1.3 铜在晶体硅中的性质
        1.3.1 铜的价电子排布
        1.3.2 铜在硅中的固溶度
        1.3.3 铜在硅中的扩散
    1.4 铜对硅片电学性能的影响
        1.4.1 铜对硅片少子寿命的影响
        1.4.2 铜对p-n结漏电流的影响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方案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主要设备
        2.2.1 高频感应加热炉
        2.2.2 快速退火炉
    2.3 实验分析检测设备
        2.3.1 双电四探针测试仪
        2.3.2 微波光电导衰减仪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
    2.4 实验过程
        2.4.1 硅样品制备
        2.4.2 铜沉淀过程
第三章 铜源状态对多晶硅中铜沉淀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
    3.3 单质铜对多晶硅中铜沉淀的影响
        3.3.1 不同温度对单质铜沉淀行为的影响
        3.3.2 不同温度对铜沉淀多晶硅电学性能的影响
        3.3.3 单质铜对铜沉淀的影响机理
    3.4 铜化合物对多晶硅中铜沉淀的行为
        3.4.1 铜化合物对铜沉淀行为的影响
        3.4.2 铜化合物对多晶硅电学性能的影响
        3.4.3 铜化合物对铜沉淀的影响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处理工艺对多晶硅中铜沉淀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
    4.3 热处理气氛对多晶硅中铜沉淀的影响
        4.3.1 热处理气氛对铜沉淀行为的影响
        4.3.2 热处理气氛对多晶硅电学性能的影响
        4.3.3 热处理气氛对铜沉淀的影响机理
    4.4 热处理温度对多晶硅中铜沉淀的影响
        4.4.1 热处理温度对铜沉淀行为的影响
        4.4.2 热处理温度对多晶硅电学性能的影响
        4.4.3 热处理温度对铜沉淀的影响机理
    4.5 热处理冷却速度对多晶硅中铜沉淀的影响
        4.5.1 热处理冷却速度对多晶硅中铜沉淀的影响
        4.5.2 热处理冷却速度对多晶硅电学性能的影响
        4.5.3 热处理冷却速度对铜沉淀的影响机理
    4.6 热处理时间对多晶硅中铜沉淀的影响
        4.6.1 热处理时间对铜沉淀行为的影响
        4.6.2 热处理时间对多晶硅电学性能的影响
        4.6.3 热处理时间对铜沉淀的影响机理
    4.7 重复铜沉淀实验研究
        4.7.1 不同温度对铜沉淀行为的影响
        4.7.2 不同退火时间对铜沉淀行为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扩散对铜沉淀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磷扩散对铜沉淀行为的影响
        5.2.2 磷扩散对多晶硅电学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阵列感应测井仪器数据处理的低阻气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阵列感应测井理论的发展
        1.2.2 阵列感应测井仪器的发展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条件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研究条件
第2章 阵列感应测井仪器
    2.1 感应测井基本理论
    2.2 阵列感应测井基本理论
    2.3 阵列感应测井仪器
        2.3.1 仪器的主要结构
        2.3.2 仪器的技术指标
        2.3.3 仪器的主要控制电路
        2.3.4 数据采集电路
        2.3.5 仪器的线圈系特性
第3章 几何因子理论
    3.1 几何因子理论分析
        3.1.1 Doll 几何因子
        3.1.2 扩展的几何因子
        3.1.3 三线圈系的几何因子
        3.1.4 复合线圈系的几何因子
    3.2 阵列感应测井的几何因子响应特性
        3.2.1 一维响应特性分析
        3.2.2 二维响应特性分析
第4章 阵列感应测井数据处理
    4.1 MIT数据处理流程
    4.2 井眼校正
        4.2.1 井眼模型响应的快速计算
        4.2.2 反演井眼参数
        4.2.3 井眼校正
        4.2.4 井眼校正处理结果分析
    4.3 真分辨率聚焦
        4.3.1 真分辨率聚焦原理
        4.3.2 测量信号的聚焦过程
        4.3.3 真分辨率聚焦效果分析
    4.4 分辨率匹配
        4.4.1 分辨率匹配原理
        4.4.2 分辨率匹配效果分析
    4.5 反演处理
        4.5.1 三参数地层模型
        4.5.2 阵列感应反演理论
        4.5.3 理论模型反演效果分析
第5章 阵列感应测井在低阻气层中的应用
    5.1 苏X区块概况
    5.2 低阻气层的成因
    5.3 阵列感应测井定性识别低阻气层
        5.3.1 泥浆侵入评价
        5.3.2 阵列感应测井定性识别
    5.4 阵列感应测井定量识别低阻气层
        5.4.1 岩电参数的确定
        5.4.2 含水饱和度的确定
        5.4.3 束缚水饱和度的确定
        5.4.4 阵列感应测井资料应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旳论文及科研成果

(10)三轴压力作用下混凝土脆-韧转换条件与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与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混凝土发生塑性变形的充分条件
    2.1 引言
    2.2 混凝土材料发生塑性变形的理论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混凝土发生脆韧转换条件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准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3.2.3 试样制作
    3.3 实验研究
        3.3.1 有机玻璃的基本力学性能
        3.3.2 无围压条件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3.3.3 无围压条件下混凝土材料的应变率效应
        3.3.4 围压条件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3.3.5 循环荷载条件下围压混凝土的力学行为
    3.4 本章小结
4 导电混凝土测试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准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4.2.3 试样制作
    4.3 实验研究
        4.3.1 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
        4.3.2 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的电阻(率)测量方法
        4.3.3 碳纤维导电混凝土在养护期间的电阻变化情况
        4.3.4 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电阻测量时的极化效应
        4.3.5 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电阻测量时的极性
    4.4 本章小结
5 碳纤维导电混凝土损伤电阻率关联关系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准备
    5.3 碳纤维导电混凝土损伤测量方法
    5.4 实验研究
        5.4.1 碳纤维导电混凝土初始电阻率与碳纤维含量之间的关系
        5.4.2 静态压载条件下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电阻与压缩量之间的关系
        5.4.3 静态压载条件下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电阻率与损伤之间的关系
        5.4.4 循环压载条件下碳纤维导电混凝土电阻率与损伤之间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本文主要成果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关于“材料电阻率”的商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物理教材课后习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为例[D]. 郑灵杰.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2]基于ATP-EMTP和CDEGS的10kV配电线路防雷计算及应用[D]. 刘致君. 华北电力大学, 2020
  • [3]基于学习进阶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D]. 黄婷.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4]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标准化评定方法[D]. 李郑音.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5]Cr掺杂FeTe0.8S0.2的超导与磁性共存以及压力下NiTe2-δ的多重超导相研究[D]. 李涛. 上海大学, 2020(02)
  • [6]平面薄膜电爆炸中MRT不稳定性的研究[D]. 孟伦.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7]鹤大高速公路三种典型填料边坡优先流特征研究[D]. 张东旭.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冶金法多晶硅铜沉淀行为研究[D]. 李娇. 云南大学, 2015(09)
  • [9]基于阵列感应测井仪器数据处理的低阻气层评价研究[D]. 齐婷婷.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2)
  • [10]三轴压力作用下混凝土脆-韧转换条件与测试技术研究[D]. 褚洪岩. 宁波大学, 2013(03)

标签:;  ;  ;  

关于“材料电阻率”的讨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