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及管理对策

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及管理对策

一、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及管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丁媚英,杨昌腾[1](2021)在《悠悠二十七载,有坚守也有革新——记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成效》文中研究指明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南岭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4年,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座落在韶关市乳源县、清远市阳山县和连州市行政境界内,总面积5.84万公顷,是目前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二十七年来,南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始终以"资源管护,预防为主"为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在制度建设、巡护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工作方法,从传统单一式巡护模式到"互联网+"的网格化系统管护模式,资源管护水平逐步提高,管护成效硕果累累。

张冰[2](2021)在《极危特有种-莽山烙铁头蛇(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多层次多尺度生境选择机制》文中认为动物的生境选择(Habitat selection)是指动物对可利用生境的挑选,该行为可发生在景观、家域和微生境层次上,因此对“动物与生境”的关系在景观、家域和微生境层次上进行生境选择研究与分析,有助于揭示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策略。尽管多层次分析方法近年来常用于评估野生动物与生境的关系,但很少有研究在同一层次上同时考虑多个空间尺度和多个时间尺度的影响,这可能会导致对“动物与生境”关系的错误推断。莽山烙铁头蛇(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为我国特有的大型剧毒蛇,其种群数量稀少、地理分布狭窄、处于极危状态,亟需加强保护。对该蛇开展多层次多尺度的生境选择研究,有助于探讨其生境喜好,揭示其生境选择机制,促进该濒危蛇类的科学保护。2016年7月-2020年6月,采用样带调查法并结合自然保护区野外巡护调查,获取莽山烙铁头蛇的分布位点,运用3S技术、“利用-随机”分析法、随机森林模型、广义线性模型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等方法,在景观层次(不同空间尺度)、家域层次、微生境层次(不同季节),对该蛇的生境选择机制开展了研究。此外,本研究还在2018年6-9月份,对3条莽山烙铁头蛇成年个体进行了跟踪观察,评估了它们的移动模式和家域大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在2018年6-9月份对3条莽山烙铁头蛇的跟踪观察发现,其最小位移距离为219.6 m,最大位移距离为435.1 m。基于莽山烙铁头蛇的移动情况,本研究选择100 m、200m、300m、400m和500m共5个空间尺度,对该蛇的景观层次生境选择进行研究。当空间尺度为100 m和200 m时,平均树高和针叶林百分比是影响该蛇景观生境选择的重要变量;当空间尺度为300 m、400 m和500 m时,平均树高和平均坡度是影响该蛇景观生境选择的重要变量;另外,当空间尺度为400 m和500 m时,平均海拔也是影响该蛇景观生境选择的重要变量。当空间尺度为200 m时,重要模型的平均支持率(Akaike Weight)最高,故采用该空间尺度研究莽山烙铁头蛇景观层次生境选择较合适。(2)在景观层次上(空间尺度为200m),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平均树高、平均坡向、平均坡度、平均海拔和针叶林百分比是排名较高的重要生境变量。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表明,平均树高和针叶林百分比是影响莽山烙铁头蛇景观层次生境选择的重要变量。当平均树高>12 m、针叶林百分比<27%、18°<平均坡度<30°、1000 m<平均海拔<1300 m以及坡向为阳坡和半阳坡时,莽山烙铁头蛇的预测值较高(>0.5)。(3)通过对3条莽山烙铁头蛇为期近4个月的追踪,由最小凸多边形法(Minimum Convex Polygon,MCP)计算得知,该蛇的家域大小为 3.9±2.3 hm2。在家域层次上,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该蛇生境选择的重要预测变量为距溪沟距离、距人为干扰距离、距灌木距离、距树冠间隙距离和距乱石堆距离。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表明,距溪沟距离和距树冠间隙距离是影响该蛇家域层次生境选择的重要变量。当距溪沟距离<48 m、距林冠间隙>52 m、距乱石堆距离<46 m、距灌木距离<47m、90m<距人为干扰距离<117m时,该蛇的预测值较高(>0.5)。(4)影响莽山烙铁头蛇微生境层次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随季节发生变化:春季时,该蛇喜欢选择倒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岩石盖度较大,而郁闭度较小的生境;夏季时,该蛇喜欢选择倒木盖度、灌木盖度、落叶盖度较大,小树棵数较多,而岩石盖度较小的生境;秋季时,该蛇的出现与较高的灌木盖度、倒木盖度、大树棵数、草本盖度和细木质残体盖度有关。季节是影响该蛇与微生境关系的重要因素,对于每一个微生境变量,利用样方与随机样方之间至少在一个季节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在微生境层次上,将莽山烙铁头蛇春季、夏季和秋季微生境数据汇总为一个数据集后分析发现,灌木盖度、倒木盖度、岩石盖度、草本盖度、小树棵数、大树棵数和郁闭度是排名较高的重要预测变量。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表明,倒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大树棵数和小树棵数是影响该蛇微生境选择的重要变量。当倒木盖度>22%、灌木盖度>30%、草本盖度>18%、大树棵数>16棵、小树棵数>10棵、郁闭度<76%或>87%、10%<岩石盖度<17%、或当岩石盖度>26%时,该蛇的预测值较高(>0.5)。本研究显示,多层次多尺度分析可有序地揭示莽山烙铁头蛇与其生境的关系。景观层次上,影响莽山烙铁头蛇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随选取的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空间尺度为200 m时研究该蛇的景观层次生境选择较为合适;家域层次上,该蛇的生境选择主要与距溪沟距离和距树冠间隙距离有关;微生境层次上,季节是该蛇生境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季节该蛇与微生境的关系不同。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如下保护建议:(1)在景观层次上,保护原生阔叶林,科学管理次生植被;控制针叶林面积,使破碎的斑块镶嵌体逐渐趋向于连续的整体;科学选择人工繁育地点和野外放归地点。(2)在家域层次上,保持溪流的流量和自然分布,使溪流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保护乔木林冠,提高莽山烙铁头蛇迁移效率;注重对乱石堆及周围生境的管理和监测。(3)微生境层次上,加强对重要微生境要素的保护,关注微生境选择的季节性变化。

彭杰[3](2020)在《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的生态地理分布、栖境选择及野生资源现状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隶属于鳞甲目(Pholidota)、穿山甲科(Manidae),在中国有华南亚种(M.p.aurita)、海南亚种(M.p.pusilla)、指名亚种(M.p.pentadactyla)3个亚种,据资料记载曾在中国南方大多山区广泛分布。在2020年6月5日,穿山甲由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提升至一级。穿山甲是我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规定保护的野生药材物种之一,被列入我国14种最濒危的野生药用动物名录,也是我国中药现代化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必须要采取措施加强保护的物种。目前在中国,穿山甲由于其重大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而遭到毁灭性乱捕滥猎,加上栖息地的破坏,并且穿山甲在分类上属生态极度特化的单型目、科,目前全球均不能成功地规模化、商业化饲养繁殖,只能从野外捕捉,因此导致野生资源剧减。现在仅点状分布在我国南方山地和丘陵中。在2017年底,全球八种穿山甲已全部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被严格禁止穿山甲及其衍生制品的一切国际贸易,但仍有很多不法分子为了获取穿山甲带来的巨大利益铤而走险,导致穿山甲种群数量处于急剧持续下降的状态,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但我国此前对野外穿山甲种群的研究和评估却十分稀少,更从未在全国范围内对野生种群及资源现状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地调查和研究。本研究是全球首次在中国大陆(台湾除外)全面系统深入调研中华穿山甲的生态地理分布、栖息环境、野生种群数量及现状、人类经济活动和各种干扰破坏因素对穿山甲野生种群的影响,等等,进而从点到面,对中国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现状进行研究和评估。最终对中国野生穿山甲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恢复和保护策略,具重要意义。本研究前后共用了7年时间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样线法、洞穴计数法、访问法和查阅资料对中华穿山甲目前在野外的生态地理分布以及野生种群数量进行评估,然后用Vortex模型对中华穿山甲野生种群进行种群生存力分析,以了解野生种群资源现状,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我国中华穿山甲现主要分布在13个省,1个直辖市和1个特别行政区的山区和林地内,分布的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分布省份未发生大的改变,但分布总面积缩小了96%,具体分布区县包括:香港、台湾、重庆(武隆、綦江、秀山),四川(美姑、古蔺),贵州(毕节、铜仁、江口、安龙、荔波、石阡、印江、普安等),云南(陇川、金平、勐海、勐腊等),湖南(宜章、郴州、祁阳、桂东、安化、凤凰、保靖等),湖北(恩施、宣恩、通山、通城、巴东、来凤等),广西(上思、都安、那坡、百色、靖西、兴安、龙胜等)、广东(惠东、肇庆、韶关、始兴、乳源、紫金、内伶仃、博罗、惠州等)、福建(寿宁、明溪、武夷山、建阳、建宁、安溪、德化、大田、福鼎、邵武等)、浙江(开化、象山、富阳、江山、临安、庆元、龙泉、遂昌、湖州等),江苏(宜兴、镇江、常州、徐州、铜山、邳州等),江西(九江、永修、修水、浮梁、湾里区、潘阳、乐安、宁都等),安徽(岳西、黄山、祁门、宣城、歙县、休宁、绩溪等)、河南(卢氏县)、海南(白沙、琼中、乐东、陵水、保亭等)。2、中华穿山甲多栖息在中低海拔、郁闭度中等、林下盖度较高的阳坡或者半阴半阳坡。中华穿山甲对林型的选择顺序为:针阔混交林>灌木丛>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丛中发现的洞穴较多。穿山甲喜温,野外很少分布在15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但为了避免人类干扰分布区域海拔也不会太低,一般在760-1500m之间。在郁闭度方面,穿山甲多分布在郁闭度中等的区域。在坡向上,阳坡光照充足,植被类型复杂,食物丰富度高,半阴半阳坡温暖湿润,林下植被多样,食物种类丰富,也能保证一定光照,故两种坡向都受到穿山甲喜爱。而坡度方面,为了提高隐蔽性和保证巢穴不受雨水冲刷,通常选择在一些陡坡,在打洞时还能节省一定体力。3、据本研究估算,目前我国(除港澳台)中华穿山甲在野外的种群数量大约11231±4841只,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种群生态密度只有0.061~0.153只/km2,现穿山甲主要分布在我国各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植被保持较好,人为干扰少的地方,绝大部分以孤立的岛屿化的生态栖境存在,均呈现为生态隔离的野生小种群状态,绝大部分的种群数量区间范围为10~30只。4、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迅速扩张,让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原本大面积的栖息地由于道路修建、房屋修建、旅游业兴起等人类活动,被切割成不连续的岛屿状栖息地。栖息地分布岛屿化严重,加上穿山甲对生境选择非常敏感,这些碎片化的栖息很难为野生中华穿山甲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栖息地岛屿化,阻碍了各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小种群中更容易出现近交衰退,面对较大自然灾难(如雪灾)种群很难恢复,灭绝风险更大,因此也急需加强对穿山甲生境的保护。5、通过VORTEX种群生存力模型分析,在没有人为活动干扰的情况下,野生穿山甲种群有一定生存能力,随种群数量增加,灭绝时间会延长。当种群数量在10只左右时,若在无人类干扰和猎捕的理想状态下,估计40年之后的灭绝,遗传多样性仅有42%,人为猎捕或干扰的概率每增加10%,种群灭绝时间就会提前10年左右;最小可存活种群数量为36只。综上所述,建议尽快采取紧急措施对中华穿山甲加强保护,维持现有种群的稳定,增加在保护方面的投入,加强保护区及其周围森林的巡逻,创建生态走廊,减少人为干扰和偷猎现象。尤其是建议,要加强人工饲养繁殖,对野生种群数量进行人工补充,以扩大其野生种群数量和达到种群复壮目的。

王玉君[4](2020)在《保护区发展与保护政策的效益及影响因素评估》文中认为生态服务支付项目(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 programs,PES)与生态旅游(Nature-based tourism)是两种最常见的发展与保护政策。本文围绕我国实施规模最大的两项PES政策—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政策,以及生态旅游发展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首先,以卧龙保护区为例,通过文献整理,通过整合前人对卧龙保护PES政策和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描述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生态旅游在保护区的实施/发展;同时,我们也调查了卧龙保护区生态旅游游客的客源特征和行为,结合前人对其他保护区游客客源特征和行为的研究,总结保护区生态旅游游客客源特征和行为的异同。然后,通过线性回归和二元Logistic分析方法,利用来自8个省共30个保护区的社区居民经济调查和森林覆盖(森林丧/恢复)变化数据,我们分别评估了发展与保护政策在30个保护区尺度上同时产生的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在单个保护区尺度上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探讨了PES政策实施和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与保护政策研究,以及充分、可持续地实施PES政策和生态旅游策略提出了建议。发展与保护政策在保护区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PES政策在保护区的实施和国家政策保持的高度的一致;(2)卧龙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明显经历了探索、起步和发展3个阶段阶段,最后被2008年汶川地震所中断;(3)卧龙保护区客源主要集中在川内,游客男女比例1:1.3,主要以19—49岁的中青年(67%)、大学及以上学历(67%)的中等收入群体为主,61.8%的游客仅停留1-2天;(4)整合其他保护区客源研究发现,保护区游客客源一般集中在保护区所在省市,主要以20-50岁的中青年、大学及以上学历、中等收入游客群体为主,且多停留2天或更短的时间。发展与保护政策在保护区尺度上同时产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评估结果显示,PES政策的经济效益甚微,很难在广泛尺度上实现保护和发展的双赢,而生态旅游则有潜力实现生态保护和居民经济的协同发展。具体地:(1)NFCP政策能有效减少森林丧失,促进森林恢复,但经济效益甚微;(2)GTGP政策能显着促进森林恢复,但同时也增加了森林丧失,对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效力有限;(3)生态旅游的发展显着促进了30个保护区的森林恢复,同时显着提高了参与居民的收入,显示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居民经济的协同发展;(4)部分家庭属性(如生计活动)和保护区属性(如管理级别和知名度)也对居民收入,森林恢复和丧失有显着影响。发展与保护政策经济效益的空间异质性评估结果显示:(1)PES政策和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确实存在空间异质性,NFCP,GTGP和生态旅游仅对个别保护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显着的正影响;(2)两项PES政策都更有可能对资产较少(如住房面积小)和参与务农的家庭产生显着的正影响。

于萍萍[5](2019)在《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产生了城市无序蔓延、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城镇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在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稳定增长和发展的同时,又实现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为城市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本生态安全格局,是当前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自然保护地作为全球和世界各国自然保护战略的核心,也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自然保护管理工具,对于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缓解快速城市化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实现更系统和有效的自然保护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意义。国外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国内虽然保护地建设工作起步较早,但对于自然保护地的研究和应用实践仍然处于初期阶段。理论研究方面。本文通过对自然保护地的概念内涵和发展历程,IUCN保护地管理分类与管理目标,国外应用实践案例,国内建设现状与研究进展等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国外参照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本国保护地体系的实际经验,国内存在对自然保护地研究与应用缺乏的问题。以此为基础,针对自然保护地作为目前最有效的自然保护管理工具,在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省域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建议展开研究和探讨。广东省应用实践研究方面。本文基于自然保护地理论基础,回顾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建设历程,总结自然保护地建设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理解自然保护地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产生的原因;评估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省域规划中的相关管理内容,分析自然保护地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导向,针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提出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制定省域规划层面针对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框架和管理内容等应用建议。并尝试基于对广东省现状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分类、管理目标、资源类型和特征的归纳分析,对应IUCN保护地分类体系,进行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探索实践。本文为广东省在规划建设管理中引入更具体和广泛的管理工具——自然保护地,为实现有效的自然保护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尝试。

饶世树,董以,林宜舟,李涛,黎明,杨锡涛[6](2019)在《广东仁化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价及保护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指出了广东仁化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对其野生动物保护价值的评估,有利于确定其在韶关自然保护区中的保护地位,鉴于此,采用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指数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指数来评定了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价值,结果显示: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为43.15,珍稀濒危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为39.27,具有一定的野生动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和保护优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野生动物多样性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保护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邹发生,卢学理,王新财,龚粤宁,宋相金,陈志红,张敏[7](2018)在《广东北部森林底层地面活动鸟类物种多样性》文中提出底层地面活动鸟类由于行为隐蔽,野外调查较困难。于2011年1月—2017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广东北部3个自然保护区开展底层地面活动鸟类监测,共拍摄到54种鸟,其中在南岭、车八岭和南雄分别拍到鸟类47种、27种和21种。广东北部森林底层地面活动优势鸟种是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平均每台红外相机拍到鸟类4种,并且三地差异非常显着,以南岭最高、南雄最低;平均每台红外相机拍到鸟类32只,但三地差别不明显。在广东北部森林用红外相机拍到的底层地面活动鸟类种类比周边地区多,与安放的红外相机数量多、拍摄的时间长有关。依据本研究和近年来在广东北部的鸟类调查结果推断,广东可能已经没有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分布。

郑诗婷[8](2017)在《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宣教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较快,截至2016年,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约14.83%,已成为世界上保护区建设比例较高的国家之一。虽然在数量上已经基本达到了目标,但建设和管理水平却仍有待提高。宣传教育是自然保护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的重要举措。目前,为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科学保护的优势,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中国许多自然保护区正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宣教系统建设方法,希望建立完整的宣教体系。广东省是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省,理应承担起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重任,在宣教体系的建设上要与时俱进,发辉示范作用。本文首先选取了十个代表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宣教系统建设较高水准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对其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在宣教中心和宣教径等宣教设施上都有了一定的建设,固定活动、网站及自媒体等宣传形式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宣教人员队伍建设上也开始探索志愿者服务制度,但仍存在缺乏系统规划、建设经费短缺、设施建设落后、人才匮乏、宣教形式单调、没有形成具体的评价及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而从宣教受众、宣教主体、宣教客体、宣教媒介和宣教保障机制五个构成要素方面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宣教体系进行了系统构建,提出整个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宣教体系建设在全面推进的状况下,根据规划、资金、人员、技术等,应分轻重缓急,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分成三个建设发展梯队,建立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先发展,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市县级自然保护区起到带动示范作用的发展方式;最后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教体系建设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发展对策:一是编制新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教系统规划,二是加强和完善宣教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开发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项目,四是大力发展数字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五是建立完整的志愿者服务制度,六是相关政府部门尽快制定相应的标准与法规。以此促进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宣教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了广东省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省的建设,最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标。

陈婷婷[9](2017)在《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建设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东1956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50多年来,自然保护区发展迅速,建立起保护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功能较健全的保护区网络。标识系统是提高自然抱歉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化是规范化建设的基础,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环节。因此,很有必要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展开研究。研究以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为对象,通过档案查阅法、分析比较法、典型调查法、样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摸清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建设与管理现状,诊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有代表性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阳春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分别是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结构,包括标识类型和标识基本类型;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管理,包括规划设计和维护管理方面;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人员对标识系统的认识,包括标识系统重要性认识、组成、要素等认识。在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存在行标不够系统;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规范建设不完善;现有标识类型和要素不齐全;现有标识损毁严重;标识内容生硬陈旧;安置不合理;自然保护区人员认识不足;社会服务中介服务不高等问题。针对当前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编制符合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地方标准、规范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系统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系统维护与更新机制、建立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有关人员标识系统的宣教和培训等方面完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建设与管理,从而促进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王春晶[10](2017)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文中提出为了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的有效性,适应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保护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系统的空间分析,同时对野生植物进行优先保护规划,分析保护空缺地区。研究主要提出三个科学问题:1)探究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2)确定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中国野生植物优先保护地及保护空缺分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物种分布模型及保护规划软件等研究方法,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基于不同的野生植物保护层次(维管束植物、森林群落优势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进行详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中国中南、西南等地区,其地理分布格局有着较为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温度和降水密切相关,并且土壤异质性和人类足迹也是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建议对中国野生植物应该采取持续高效的环境监测、科学的保护管理、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等保护和管理措施。尤其要考虑未来气候快速变化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的影响,加强气候监测,构建未来气候变化预警体系。(2)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较强热带和亚热带地带性。研究发现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超过130个自然保护区内的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到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主要会威胁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乔木植物,建议将气候变化纳入野生植物的保护内容。研究还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潜在扩散能力,结果表明外来植物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入侵中国南方的自然保护区,并且气候变化会促进入侵植物在北方自然保护区中的扩散能力。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建议在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外来植物种群动态,规范自然保护区内及其附近地区的人类活动,严格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引入。(3)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的地理分布南边界随着气候的变化,有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在气候变化情景下,规划森林群落优势种优先保护地,发现其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西南和东北地区。现存的自然保护区与优先保护地的重合比例在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分别为87.8%、95.7%和80.4%,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下列地区和植被型组的保护区建设:西藏、四川、云南的针叶林;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的针阔叶混交林;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的阔叶林。建议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应该针对不同植被型组的森林优势种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4)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其中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浙江省和贵州省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潜力很高,在优先保护地内,具有较高药用、材料和科研价值的植物主要受到过度开发与利用的威胁;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保护能力强的区域更可能出现在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南方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能力仍然不足。研究建议要在现有保护区内对气候变化不敏感的地区建立保护小区或者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5)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120种极小种群植物共分布在全国247个县。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如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主要受到过度开发和利用、生境片断化和野外种群过小的威胁,并且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阔叶林和灌丛中。研究发现包括平南县、灵山县、峨眉山市、西昌市、磐石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等29个市(县)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自然保护小区或保护区建设。对于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的南部方地区),也就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优先保护区域,应加强气候变化的环境监测。

二、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及管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及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悠悠二十七载,有坚守也有革新——记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灾后重生,野生植物多达3890种
生态良好,珍稀动物繁衍生息
发挥优势,自然教育蔚然成风

(2)极危特有种-莽山烙铁头蛇(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多层次多尺度生境选择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生境及生境选择定义
        1.1.2 生境选择相关理论和机制研究
        1.1.3 生境选择研究意义
    1.2 蛇类生境选择研究进展
        1.2.1 分布位点数据调查方法
        1.2.2 生境选择评估分析方法
        1.2.3 生境选择研究中的层次和尺度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莽山烙铁头蛇研究现状
        1.3.1 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1.3.2 生境选择及行为节律
        1.3.3 毒理及分子研究
        1.3.4 地理分布与保护级别
        1.3.5 濒危原因及人工繁育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项目来源和技术路线
        1.4.4 研究意义
2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2 动植物资源
        2.2.1 陆生脊椎动物资源
        2.2.2 植物资源
3 莽山烙铁头蛇景观层次生境选择
    3.1 研究方法
        3.1.1 调查方法
        3.1.2 生境变量确定
        3.1.3 数据来源、提取和测量方法
        3.1.4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莽山烙铁头蛇移动距离分析
        3.2.2 多空间尺度下莽山烙铁头蛇景观层次生境选择比较
        3.2.3 多空间尺度下莽山烙铁头蛇景观层次生境选择模型评价
        3.2.4 基于景观层次的莽山烙铁头蛇生境选择模式
    3.3 讨论
        3.3.1 莽山烙铁头蛇景观层次生境选择与空间尺度的关系
        3.3.2 莽山烙铁头蛇景观层次生境选择与树高的关系
        3.3.3 莽山烙铁头蛇景观层次生境选择与阔叶林面积的关系
        3.3.4 莽山烙铁头蛇景观层次生境选择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3.3.5 莽山烙铁头蛇景观层次生境选择与海拔的关系
4 莽山烙铁头蛇家域层次生境选择
    4.1 研究方法
        4.1.1 家域调查和分析方法
        4.1.2 调查方法
        4.1.3 生境变量确定
        4.1.4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莽山烙铁头蛇的家域大小
        4.2.2 随机森林模型分析
        4.2.3 影响莽山烙铁头蛇家域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
        4.2.4 基于家域层次的莽山烙铁头蛇生境选择模式
    4.3 讨论
        4.3.1 莽山烙铁头蛇家域层次生境选择与生存资源空间排列的关系
        4.3.2 莽山烙铁头蛇家域层次生境选择与距溪沟距离的关系
        4.3.3 莽山烙铁头蛇家域层次生境选择与距树冠间隙距离的关系
        4.3.4 莽山烙铁头蛇家域层次生境选择与距乱石堆距离的关系
5 莽山烙铁头蛇微生境选择与季节策略
    5.1 研究方法
        5.1.1 调查方法
        5.1.2 生境变量确定
        5.1.3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莽山烙铁头蛇春季微生境选择
        5.2.2 莽山烙铁头蛇夏季微生境选择
        5.2.3 莽山烙铁头蛇秋季微生境选择
        5.2.4 莽山烙铁头蛇微生境选择的季节变化
        5.2.5 基于微生境层次的莽山烙铁头蛇生境选择模式
    5.3 讨论
        5.3.1 莽山烙铁头蛇微生境选择的季节策略
        5.3.2 莽山烙铁头蛇微生境选择与倒木盖度变量的关系
        5.3.3 莽山烙铁头蛇微生境选择与灌木盖度变量的关系
        5.3.4 莽山烙铁头蛇微生境选择与乔木郁闭度变量的关系
6 结论和保护建议
    6.1 结论
        6.1.1 莽山烙铁头蛇景观层次生境选择
        6.1.2 莽山烙铁头蛇家域层次生境选择
        6.1.3 莽山烙铁头蛇微生境层次选择模式的季节转变
        6.1.4 莽山烙铁头蛇微生境层次生境选择
        6.1.5 莽山烙铁头蛇多层次多尺度生境选择机制
    6.2 创新点、展望和保护建议
        6.2.1 创新点
        6.2.2 展望
        6.2.3 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文内涉及的附表
附录B 莽山烙铁头蛇个体照片
附录C 莽山烙铁头蛇生境照片
附录D 莽山烙铁头蛇研究工作照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的生态地理分布、栖境选择及野生资源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穿山甲的分类及地理分布概况
    1.2 穿山甲的生物学特征
        1.2.1 形态
        1.2.2 行为
        1.2.3 食性
        1.2.4 栖息地
    1.3 穿山甲野生种群数量研究现状
    1.4 穿山甲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域介绍
        2.1.1 部分自然保护区介绍
        2.1.2 药材市场介绍
    2.2 调查区域的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野外调查法
        3.2.1 器材准备
        3.2.2 访问法
        3.2.3 洞穴计数法
        3.2.4 样线法
4 研究结果
    4.1 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估算
    4.2 中华穿山甲的生态地理分布
    4.3 中华穿山甲野外资源现状
        4.3.1 野外资源现状
        4.3.2 贸易资源现状
5 分析与讨论
    5.1 总体种群数量及分布的变化
    5.2 野外资源现状分析
        5.2.1 种群生存力分析
        5.2.2 对生境选择的分析
    5.3 濒危原因分析
        5.3.1 人为因素
        5.3.2 种群自身因素
6 保护现状及建议
    6.1 中华穿山甲保护现状
        6.1.1 保护级别
        6.1.2 地方部门保护现状
        6.1.3 公众保护意识
    6.2 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4)保护区发展与保护政策的效益及影响因素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发展与保护政策的实施与发展
        1.1.1 PES政策的实施
        1.1.2 生态旅游的发展
    1.2 NFCP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研究综述
        1.2.1 NFCP政策的生态效益研究
        1.2.2 NFCP政策的经济效益研究
    1.3 GTGP政策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研究综述
        1.3.1 GTGP的生态效益
        1.3.2 GTGP的经济效益
    1.4 生态旅游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综述
        1.4.1 生态旅游的环境影响
        1.4.2 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
    1.5 本研究目的及拟解决问题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2章 研究区域与材料
    2.1 研究区域
        2.1.1 调查对象
        2.1.2 分布情况
        2.1.3 主要保护对象
        2.1.4 政策实施现状
    2.2 数据收集
        2.2.1 卧龙保护区游客数据
        2.2.2 居民社会经济数据
        2.2.3 森林覆盖变化数据
        2.2.4 DEM遥感数据
        2.2.5 其他数据
    2.3 数据预处理
        2.3.1 居民社会经济数据
        2.3.2 遥感数据
第3章 发展与保护政策在卧龙保护区的发展
    3.1 研究方法
        3.1.1 卧龙保护区PES政策的实施
        3.1.2 卧龙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3.1.3 卧龙保护区生态旅游游客客源特征及行为
    3.2 研究结果
        3.2.1 卧龙保护区PES政策的实施
        3.2.2 卧龙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3.2.3 卧龙保护区生态旅游游客客源特征及行为
    3.3 讨论
        3.3.1 发展与保护政策在保护区的发展
        3.3.2 生态旅游客源特征及行为
第4章 发展与保护政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4.1 研究方法
        4.1.1 森林覆盖变化遥感图像处理
        4.1.2 森林覆盖变化样本
        4.1.3 发展与保护政策的生态效益评估
        4.1.4 发展与保护政策的经济效益评估
    4.2 研究结果
        4.2.1 森林覆盖变化样本特征
        4.2.2 发展与保护政策对森林丧失的影响
        4.2.3 发展与保护政策对森林恢复的影响
        4.2.4 发展与保护政策对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4.3 讨论
        4.3.1 PES政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4.3.2 生态旅游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第五章 发展与保护政策经济效益的空间异质性
    5.1 研究方法
    5.2 研究结果
        5.2.1 发展与保护政策的空间异质性
        5.2.2 发展与保护政策产生积极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5.3 讨论
        5.3.1 发展与保护政策经济效益的空间异质性
        5.3.2 发展与保护政策产生积极经济效益的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5)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产生的城市问题
        1.1.2 国家层面的政策背景
        1.1.3 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关键问题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自然保护地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2.1 自然保护地的概念与内涵
        2.1.1 自然保护地的定义
        2.1.2 世界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
    2.2 IUCN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
        2.2.1 自然保护地的分类体系
        2.2.2 自然保护地的管理目标
    2.3 IUCN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的国际应用研究
        2.3.1 确定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
        2.3.2 指导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
    2.4 国内自然保护地研究综述
        2.4.1 自然保护地建设概况
        2.4.2 自然保护地研究进展
    2.5 小结
3.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建设历史研究
    3.1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建设历程阶段划分及特征
        3.1.1 1956 -1980:关注自然保护阶段
        3.1.2 1981 -2000:游憩功能兴起,自然保护加强阶段
        3.1.3 2001 至今:类型和功能多样化,自然保护完善阶段
        3.1.4 自然保护地建设归纳总结
    3.2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建设与政策演变情况
    3.3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建设的总体特征和问题分析
        3.3.1 自然保护地建设的总体特征分析
        3.3.2 自然保护地建设产生的问题分析
    3.4 小结
4.广东省自然保护地规划管理评估
    4.1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相关规划编制情况
        4.1.1 自然保护地相关规划管理概况
        4.1.2 省域规划编制情况
    4.2 自然保护地视角下的广东省域规划研究
        4.2.1 省域规划中自然保护地管理概述
        4.2.2 省域规划中自然保护地管理对比分析
        4.2.3 自然保护地视角下省域规划存在的问题
    4.3 小结
5.自然保护地在广东省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5.1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探索
        5.1.1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规划建设管理思路
        5.1.2 统一省域规划中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要求和内容
    5.2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探索
        5.2.1 自然保护地的管理目标分析
        5.2.2 自然保护地的资源类型和特征分析
    5.3 基于管理目标的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
        5.3.1 自然保护地的分类原则
        5.3.2 自然保护地类型的判定方法
        5.3.3 与IUCN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
        5.3.4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
结语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不足与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广东省域规划中自然保护地相关内容
致谢
附件

(6)广东仁化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价及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方法
        2.2.1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2.2.2 文献查阅法
        2.2.3 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价模型
        (1) 指标量化。
        (2) 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计算。
        (3) 珍稀濒危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计算。
3 结果
    3.1 野生动物多样性
    3.2 珍稀濒危物种
    3.3 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
    3.4 珍稀濒危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
4 讨论
    4.1 高坪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估
    4.2 影响高坪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的因素
    4.3 高坪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对策

(7)广东北部森林底层地面活动鸟类物种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种多样性
    2.2 每台相机拍摄的鸟种类和数量
    2.3 与周边地区红外相机拍摄鸟种比较
3 讨论
    3.1 白颈长尾雉和勺鸡在广东分布的存疑解释
    3.2 影响拍到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因素

(8)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宣教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自然保护区
        2.1.2 环境教育
        2.1.3 环境解说
        2.1.4 传播体系
        2.1.5 自然保护区宣教体系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保护区的环境教育体系研究进展
        2.2.2 国内保护区的环境教育体系研究进展
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宣教体系建设现状
    3.1 研究地概况
    3.2 现状
        3.2.1 已建成一定的基础设施
        3.2.2 使用几种不同的形式开展活动
        3.2.3 宣教内容以知识科普类为主
        3.2.4 有专职的宣教科人员
        3.2.5 小结
    3.3 存在问题
        3.3.1 缺乏系统性规划,没有形成体系
        3.3.2 宣教经费短缺
        3.3.3 设施建设落后,宣教场所不足
        3.3.4 人才匮乏,志愿者体系不健全
        3.3.5 宣教形式仍较为单调,内容更新不及时
        3.3.6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4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宣教体系构建
    4.1 构建目标
    4.2 构建原则
    4.3 宣教受众分析
        4.3.1 类型
        4.3.2 需求
    4.4 宣教主体
        4.4.1 注重全科人才队伍组建
        4.4.2 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4.5 宣教客体
    4.6 宣教媒介
        4.6.1 静态媒介
        4.6.2 动态媒介
    4.7 宣教保障机制
        4.7.1 理论支撑
        4.7.2 规范和标准
        4.7.3 建设资金
        4.7.4 评价及管理
    4.8 构建结果及发展模式
5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教体系构建实证研究
    5.1 保护区概况
        5.1.1 自然条件
        5.1.2 历史文化
    5.2 保护区宣教体系建设现状
        5.2.1 宣教人员素质高
        5.2.2 宣教客体侧重于自然保护区发展史
        5.2.3 有静态设施和动态活动
    5.3 保护区宣教系统存在问题
        5.3.1 宣教客体没有突出鼎湖山保护区的独特性
        5.3.2 宣教媒介中的宣教设施建设不完善
        5.3.3 宣教人员不足
        5.3.4 体验式教育项目少
    5.4 发展对策
        5.4.1 编制新的宣教体系规划
        5.4.2 加强和完善宣教基础设施建设
        5.4.3 开发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
        5.4.4 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服务制度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9)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建设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概况
        2.1.5 动植物状况
        2.1.6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现状
        2.2.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存在问题
        2.2.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完善对策
    2.3 研究方法
        2.3.1 档案查阅法
        2.3.2 分析比较法
        2.3.3 典型调查法
        2.3.4 样线调查法
        2.3.5 问卷调查法
    2.4 技术路线
3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现状
    3.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结构
        3.1.1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类型
        3.1.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基本类型
    3.2 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管理
        3.2.1 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情况
        3.2.2 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维护管理情况
    3.3 自然保护区人员对标识系统的认识
        3.3.1 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重要性的认识
        3.3.2 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组成认识
        3.3.3 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要素认识
4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行标不够系统
        4.1.1 设施标识类型不齐全
        4.1.2 基本类型不丰富
        4.1.3 材质要求不具体
        4.1.4 标识安置规定不明确
    4.2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规范建设不完善
        4.2.1 标识类型不齐全
        4.2.2 标识要素不详细
    4.3 现有标识类型和要素不齐全
    4.4 现有标识损毁严重
    4.5 标识内容生硬陈旧
    4.6 安置不合理
        4.6.1 安置位置不合理
        4.6.2 安置方式不合理
    4.7 自然保护区人员对标识系统认识不够
    4.8 社会服务中介水平不高
5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建设规范化对策
    5.1 编制符合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地方标准
        5.1.1 编制原则
        5.1.2 完善标识要素
        5.1.3 丰富标识类型
    5.2 规范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系统建设
        5.2.1 规范规划环节
        5.2.2 规范设计环节
        5.2.3 规范施工环节
    5.3 完善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系统维护与更新机制
        5.3.1 建立定期检查维护制度
        5.3.2 建立标识系统更新机制
    5.4 建立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信息管理系统
    5.5 加强对有关人员标识系统的宣教和培训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提出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应包含五种类型
        6.1.2 提出了广东省标识系统存在的八大问题
        6.1.3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大对策
        6.1.4 编制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地方标准是核心对策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现状
        1.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1.1.2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1.1.3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1.4 中国植物园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1.2.1 气候变化
        1.2.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及保护的影响
        1.2.3 保护策略
    1.3 野生植物保护地理空间分析研究进展
        1.3.1 地理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
        1.3.2 地理空间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 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1.4.1 保护规划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2 保护空缺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3 物种分布模型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5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2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3.1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2.3.2 气候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3 土壤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4 人类活动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4 小结
3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1 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环境特征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2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扩散能力评估
        3.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果
        4.3.2 讨论
    4.4 小结
5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1 引言
    5.2 气候变化背景下8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2.1 研究材料
        5.2.2 研究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5.3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
        5.3.3 讨论
    5.4 小结
6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6.1 引言
    6.2 研究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材料
        6.2.2 确定影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2.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6.2.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程度空间分布及优先保护规划
    6.3 结果
        6.3.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等级划分
        6.3.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空缺分析
        6.3.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6.3.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热点地区及优先保护规划
        6.3.5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及管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悠悠二十七载,有坚守也有革新——记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成效[J]. 丁媚英,杨昌腾. 环境, 2021(04)
  • [2]极危特有种-莽山烙铁头蛇(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多层次多尺度生境选择机制[D]. 张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的生态地理分布、栖境选择及野生资源现状的研究[D]. 彭杰.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4]保护区发展与保护政策的效益及影响因素评估[D]. 王玉君.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5]广东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研究[D]. 于萍萍.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广东仁化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价及保护对策[J]. 饶世树,董以,林宜舟,李涛,黎明,杨锡涛. 绿色科技, 2019(10)
  • [7]广东北部森林底层地面活动鸟类物种多样性[J]. 邹发生,卢学理,王新财,龚粤宁,宋相金,陈志红,张敏. 生态学杂志, 2018(04)
  • [8]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宣教体系构建研究[D]. 郑诗婷.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标识系统建设规范化研究[D]. 陈婷婷.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10]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D]. 王春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广东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及管理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