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系统根管治疗200颗后磨牙两年疗效观察

ISO系统根管治疗200颗后磨牙两年疗效观察

一、ISO系统根管治疗200个后磨牙二年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余梦佳[1](2020)在《年轻恒牙牙髓血运重建术的疗效分析及支架材料对疗效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年轻恒牙因急、慢性根尖周炎而行牙髓血运重建术的综合治疗效果,分析和比较了临床上两种常用支架材料的疗效。方法:回顾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因急性或慢性根尖周炎而接受牙髓血运重建术的74位患者共85例年轻恒牙,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牙位、病因、诊断等基本信息,详细的治疗方案,以及临床和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对所有患牙的临床存活率、临床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牙根发育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统计学分析;此外,进一步按照患牙的病因、Nolla分期和诊断这三个匹配因素,分别从以“根尖引血”和“静脉采血”作为支架的组中各筛选出16例具有可比性的病例,对筛选出的两组患牙的临床存活率、临床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牙根发育情况的评估结果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比较。结果:经过(13.54±8.82)月的观察,85例患牙临床存活率达100%,临床成功率为95.29%,轻度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中度为4.71%,重度为0%。在81例取得临床成功的病例中,有39.51%实现了I型牙根发育,35.80%实现了II型,7.41%实现了III型,7.41%为IV型,6.17%为V型,剩下的3.70%没有硬组织的沉积。量化评价结果显示患牙的牙根长度增长率为(7.97±9.85)%,根尖孔直径减小率为(41.46±29.00)%,影像学牙根区域(Radiographic root area,RRA)面积增长率为(7.00±12.65)%,影像学根管区域(Radiographic canal area,RCA)面积减小率为(22.40±21.99)%。其中,“根尖引血”组和“静脉采血”组的临床存活率(100%vs100%),临床成功率(100%vs87.5%),轻度(31.25%vs6.25%)、中度(0%vs12.5%)、重度(0%vs0%)不良事件发生率,I型(56.25%vs35.71%)、II型(25.00%vs28.57%)、III型(0%vs7.14%)、IV型(6.25%vs7.14%)、V型(12.50%vs21.43%)牙根发育占比,以及牙根长度增长率[(4.27±6.89)%vs(7.59±9.47)%],根尖孔直径减小率[(49.04±29.03)%vs(35.21±29.75)%]和RRA面积增长率[(4.09±12.32)%vs(10.53±12.43)%]均无统计学差异。而RCA面积减小率在“根尖引血”组则要显着高于“静脉采血”组,为(30.26±20.68)%vs(12.07±17.37)%,P=0.015。结论:牙髓血运重建术用于治疗年轻恒牙的根尖周病变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在根尖引血不足的情况下,用静脉采血的方式替代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黄雨婷[2](2018)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开髓方式对前磨牙及磨牙抗折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根管治疗的目的是清除根管系统内残余的牙髓、细菌微生物及其它代谢产物[1]。通常认为,根管治疗后的牙齿牙体组织缺乏有效的营养供应导致牙本质及牙釉质生物力学的改变。此外,由于牙齿的结构形态,如牙尖、边缘嵴及髓室顶等物理结构的破坏也减弱了它的强度[2,3,4]。有研究表明根管治疗后牙齿硬度只下降了原先的9%[5],造成其抗折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开髓作为根管治疗的基础步骤,目的是有效地清理根管。传统的根管治疗要求开髓洞型尽可能扩展以满足预备器械的直线通路[6]。有学者指出,传统的开髓洞型是根管治疗后牙体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7]。过大的开髓洞型使得根管治疗后牙齿折断风险大大增加[8]。因此,寻找一种合适的开髓方式,减少开髓洞型的预备量从而改善根管治疗后牙齿的抗折强度是有必要的。近年来,微创牙科(Minimally Invasive Dentistry,MID)[9]的概念被提出,它包含口腔医学的所有领域,而共同的特点则是对原有组织的保留,特别是通过预防性的保留措施防止某些不可逆疾病的发生。微创牙髓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Endodontics,MIE)[10]作为MID的一个分支是在牙髓治疗过程中极大限度地保留健康的牙体组织,强调在阻断已有病变发生及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持牙体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提高患牙的远期疗效。MIE理念建议对传统开髓洞型设计进行改良,通过精准的开髓及髓腔修整,尽可能保护对咬合功能发挥起到重要作用的舌隆突、斜嵴及髓室顶,增强患牙的抗折力[11]。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和牙科手术显微镜(Dental Operating Microscopy,DOM)的协助下一些学者已在临床上对更加微创和精准的开髓方式进行尝试[12,13]。微创的开髓方式可以通过CBCT对患牙进行扫描来确定根管的数量及位置。根据CBCT的数据可制作个性化3D导板,在导板的精确定位和显微镜的辅助指导下锁定根管在咬合面的具体位置,在尽可能保护牙体组织,保留不必要磨除的原则下进行开髓。有别于传统开髓,这种微创的开髓方式不仅能够精确定位根管的具体位置,避免因牙体结构异常或髓腔钙化等情况导致侧穿,还能减少对髓室顶及颈部牙本质的切削。完成根管治疗后,由于牙体结构破坏小,可以尝试通过直接的树脂充填修复来代替全冠或者嵌体等间接修复方式。然而,如何设计微创开髓洞型可以更好地利用牙体结构的完整性来增加术后患牙的抗折能力,目前还尚未明确。有限元分析法是研究具有复杂结构物体的有效手段[14,15]。它的优势在于可将具有不规则外型结构的物体分割成许多可以单独负载的简单小单元,从而评估整个不规则结构的受力情况。它与计算机结合,能够提高复杂数据处理的精确度。对于具有小而复杂外形的牙齿,有限元分析法能够直观地展示其在不同应力作用下各个部分的应力分布情况,计算结果与实际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本研究拟采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开髓洞型对牙齿抗折强度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对前磨牙及磨牙设计不同开髓洞型,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通过施加不同负载,计算各状态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开髓方式对牙体受力的影响。实验方法1、收集临床上因正畸或牙周炎拔除的无龋坏、无缺损、牙合面形态清晰的人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及下颌第一磨牙。使用Micro-CT对样本进行扫描。将Micro-CT获得的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工程软件Mimics 16.0中,按照牙釉质、牙本质的灰度值设置各自的阈值范围,以Mark的形式将牙釉质和牙本质进行分离。通过Boolean运算得到牙髓初级模型。运用Calculate 3D命令生成牙釉质、牙本质、髓腔的面片式3D模型。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以STL格式分别导入Mimics 16.0生成牙釉质、牙本质及牙髓。对模型进行清除噪音、修整交错面、光滑尖锐边角处理,然后生成实体模型。将生成的牙釉质、牙本质及牙髓以装配体的形式导入Solid Works 2014软件中组合生成完整的牙体。使用设计命令分别生成厚度为0.25mm的牙周膜及厚度均大于1.5mm的皮质骨、松质骨。最后分别生成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及下颌第一磨牙的有限元模型。2、上颌第一前磨牙模型开髓洞型设计:(1)分别以颊、腭侧两根管口在牙合面的投影为位置设计的不同直径的两孔微创开髓洞型(1.0mm-2,1.3mm-2,1.5mm-2);(2)分别以两根管根分叉水平在根管内中点和两根管口中点连线向上延伸至牙合面的交点为位置设计的开髓孔远离中央窝的一孔微创开髓洞型(1.5mm-1-DC);(3)依据(2)的设计方式,将牙合面开髓孔转移至中央窝预备的一孔微创开髓洞型(1.5mm-1-CE)。(4)从牙合面至髓腔形成直线入路的传统开髓洞型TEC(Traditional Endodontic Cavity,TEC)。根管充填热牙胶,髓腔用流动树脂封闭,开髓孔用通用树脂封闭。应力加载设计:(1)中央窝轴向负载100N;(2)颊尖腭斜面单点斜向负载100N;(3)颊尖腭斜面及腭尖颊斜面两点斜向负载100N。计算分析各负载下模型各部位的受力情况。3、上颌第一磨牙模型开髓洞型设计:(1)以颊侧两根管及腭侧根管根分叉水平在根管内中点和两根管口中点连线向上延伸至牙合面的交点为位置设计的微创开髓洞型MEC(Minimally Invasive Endodontic Cavity,MEC);(2)从牙合面至髓腔形成直线入路的传统开髓洞型TEC;(3)保留2mm厚度的洞壁牙体组织为基础预备的扩大开髓洞型EEC(Extend Endodontic Cavity,EEC)。应力加载设计:(1)中央窝轴向负载200N;(2)牙合面多点轴向负载800N;(3)腭尖腭斜面斜向负载225N。计算分析各负载下模型各部位的受力情况。4、下颌第一磨牙模型开髓洞型设计:(1)以近中两根管及远中根管的根分叉水平在根管内中点和各根管口中点连线向上延伸至牙合面的交点为位置设计的微创一孔开髓洞型MEC1;(2)以根分叉水平在根管内中点和根管最大弯曲处在根管内中点,连线向上延伸至牙合面的交点为位置设计的微创一孔开髓洞型MEC2;(3)以近、远中根管口在牙合面的投影位置设计的微创两孔开髓模型MEC3;(4)从牙合面至髓腔形成直线入路的传统开髓洞型TEC。应力加载设计:(1)牙合面轴向多点负载700N;(2)牙合面斜向多点负载200N。计算分析各负载下模型各部位的受力情况。研究结果1、上颌第一前磨牙有限元分析实验结果显示:(1)牙合面:一孔微创开髓模型在各负载下应力集中区较传统开髓模型小,两孔微创开髓模型最大应力值与传统开髓模型接近。传统开髓模型在各个负载下洞型边缘都存在应力集中区。(2)牙颈部:一孔微创开髓模型在牙颈部受力<传统开髓模型<两孔微创开髓模型。(3)根尖区:微创开髓模型与传统开髓模型相比根尖区受力没有明显差异,两者在轴向负载时应力值小于完整牙模型,在斜向负载时应力值大于完整牙模型。2、上颌第一磨牙有限元分析实验结果显示:(1)牙合面:在牙合面多点负载时,各模型在近中边缘嵴都出现了应力集中,且随洞型的扩大,应力随之增加。(2)牙颈部:随着开髓洞型的扩大,各模型在牙颈部的受力也逐渐增大。(3)根尖区:各治疗后模型在根尖区的应力没有明显差异,且都高于完整牙模型。3、下颌第一磨牙有限元分析实验结果显示:(1)牙合面:在各负载下,微创开髓模型应力集中区域及最大应力值小于传统开髓模型。在微创开髓组中,一孔微创开髓模型在牙合面的最大应力值小于两孔微创开髓模型。(2)牙颈部:两孔微创开髓模型在牙颈部受力大于一孔微创开髓模型及传统开髓模型,而后两者没有明显差异。(3)根尖区:除一孔微创模型(MEC2)应力相对较小外,其余模型根尖区受力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结论1、上颌第一前磨牙,开髓洞型位于颊尖腭斜面的一孔微创开髓模型与传统开髓模型及两孔微创开髓模型相比能够减少应力在牙合面及牙颈部的集中。2、上颌第一磨牙,在牙牙合面,开髓孔越接近边缘嵴,边缘嵴受到的应力越集中。同时,随着开髓洞型的扩大,牙颈部的受力也随之增大。3、下颌第一磨牙,以根分叉水平在根管内中点和根管最大弯曲处在根管内中点连线向上延伸至牙合面的交点为位置设计的微创开髓模型(MEC2),在牙合面及根尖区应力小于其他微创开髓设计及传统开髓洞型。

高玫惠[3](2018)在《配合超声冲洗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病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选择10例牙髓疾病及根尖周病患者,通过一次性根管治疗,搭配超声冲洗,观察其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2月间,共10例患有牙髓炎及根尖周炎的病例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髓腔开扩,安装橡皮障,测量根管工作长度,拍摄插针片。ProTaperS1、S2初步扩大根尖1/3,K3预备根管中下段,用2.5%次氯酸钠溶液搭配超声冲洗,17%EDTA终末冲洗。隔湿,干燥,热牙胶充填,去除橡皮障,拍摄根充片,X线示恰充。水门汀垫底,树脂充填。调,抛光。嘱患者在术后六个月、术后一年复诊。结果:术后六个月和术后一年后患者随访,恢复状况良好,X线片显示根尖原有病变已明显变小,趋向愈合,治疗结果成功。结论:一次性根管治疗搭配超声冲洗治疗牙髓疾病及根尖周疾病,可有效控制感染,促进病变组织愈合。一次法根管治疗减少了患者就诊次数及就诊压力,易被患者接受,临床值得推广。

郑晓东[4](2017)在《基于SLM的个性化舌侧正畸矫治器设计与制备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个性化舌侧矫治器在正畸中具有较好的美学效果,但由于牙齿舌侧的解剖特点比较特殊,无论是舌侧矫治的生物力学机理还是舌侧托槽及弓丝结构形状都与唇侧矫治存在较大区别。采用传统铸造方法制造个性化舌侧托槽的工序繁琐,材料浪费较多,成本昂贵。本文分析了舌侧托槽的生物力学机理,基于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的相关工艺条件,研究实现了个性化舌侧托槽的数字化设计技术和SLM制作工艺并得到了临床应用。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个性化舌侧托槽的数字化模型设计流程:个性化舌侧托槽的底板及托槽体分别采用Geomagic逆向工程软件和UG三维建模软件进行设计。模型部分参考了标准的舌侧托槽的形状尺寸。(2)研究了SLM加工舌侧托槽各主要结构尺寸补偿量,研究表明,加工0.3 mm厚度的底板应采用设计值0.2 mm,加工0.46 mm宽度的槽沟应采用设计值0.5 mm。并对SLM加工舌侧托槽的摆放角度、支撑添加、后处理工艺等进行研究,为使用RENISHAW AM250型号金属打印机打印舌侧托槽提供了参考。(3)成功实现了SLM整体成型个性化舌侧托槽并采用雕刻机精加工托槽槽沟的加工工艺。另外,研究了SLM成型个性化舌侧托槽底板与标准舌侧托槽体焊接拼接成型的制作工艺。(4)通过三维力学传感器搭建了实验平台测量了舌侧托槽在树脂牙模上的初始正畸力,比较了个性化舌侧托槽与标准舌侧托槽在初始正畸力上的差异,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张伟伟,金芳,苏怡[5](2013)在《Hero642镍钛机动器械一次性根管治疗》文中提出背景:多项研究表明Hero642是一种安全性能较高的机用镍钛锉,其根管成形能力良好。目的:评价Hero642镍钛机动器械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0例牙髓炎或根尖炎患者,分别采用Hero642镍钛机动器械和手用镍钛根管锉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记录根管预备时间、患牙治疗后1周疼痛情况,并评价2年后根管治疗效果,计算治疗后1周疼痛率和治疗2年后的成功率。结果与结论:Hero642镍钛机动器械组平均单根管预备时间为(3.57±0.76)min,手用镍钛根管锉组为(7.62±0.25)min,两组根管预备时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Hero642镍钛机动器械组和手用镍钛根管锉组治疗后1周疼痛的发生率分别3.5%和22.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后2年Hero642镍钛机动器械组和手用镍钛根管锉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4.4%,92.4%,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表明采用Hero642镍钛机动器械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时间短、术后反应小,效果良好。

刘小刚[6](2012)在《ART修复后牙Ⅱ类洞时压缩强度及氟释放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随着口腔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粘结性修复材料的不断创新,保存牙科学(preservative dentistry),或称最小介入技术越来越在牙体修复治疗中被提倡和推广。口腔治疗的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以保存简便为主的ART技术也受到推崇。ART(Araumatic rstorative teatment)是一种简单易行,主要依靠手用器械去除软化龋坏牙体组织,并能最大限度预防和阻止龋病进展,最小创伤的现代龋病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使用ART方法治疗龋坏时,多以修复单面洞为主,复面洞较少。主要是采用高粘度的玻璃离子材料直接修复的方法,但是由于玻璃离子材料本身在机械强度、耐磨性及断裂韧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在修复较大的II类洞时,易出现修复体折裂和脱落。因此,需要新材料的创新和更替,目前一种新Giomer聚合体已被开发和临床应用,而且被证实有性能稳定、长期氟释放和再充、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BEAUTIFIL II就是一种Giomer聚合体二代产品,它具有Giomer聚合体的各项优点。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ART技术修复后牙II类洞(复面洞),观察复合树脂、BEAUTIFIL II(氧化玻璃聚合体)及玻璃离子三种材料在机械强度及氟释放和吸收方面的异同,探究在ART技术修复后牙II类洞时,Giomer聚合体二代产品BEAUTIFIL II能否替换以往的玻璃离子材料,为临床ART治疗复面洞提供依据,进而推动ART技术的更大普及和发展。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4种充填材料机械性能测试中,Z350XT、BEAUTIFIL II在压缩强度、径向拉伸强度、挠曲强度方面明显高于其它两种玻璃离子(P<0.05)。两种玻璃离子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4种充填材料在不同PH值条件下,除Z350XT几乎无氟释放能力外,FUJI VII、FUJI IX GP具有较好的氟释放能力。BEAUTIFIL II氟释放能力较弱,低于FUJI IX GP、FUJI VII但高于Z350XT;FUJI VII的累积氟释放量是最高的,FUJI IX GP次之,Z350XT最小几乎不释放氟;并且各种材料的氟释放量随着pH的上升而下降;酸性环境和玻璃离子的降解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氟离子的释放也与玻璃离子的降解有着密切联系。3.4种充填材料在模拟ART修复后牙II类洞压缩强度和破坏模式试验中,Z350XT、BEAUTIFIL II修复后的承载负荷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玻璃离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树脂之间以及两种玻璃离子之间承载负荷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冷热循环5000次后,4种材料所承受最大载荷除BEAUTIFIL II稍有所下降外,其它均有所提升。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破坏模式结果:Z350XT、BEAUTIFIL II修复体既有粘结破坏也有牙体或修复体的内聚破坏,但玻璃离子均为修复体的内聚破坏,个别有联合牙体破坏。综上所述,BEAUTIFIL II在机械强度方面较玻璃离子明显较高,并具有一定的释氟性,是较好的ART技术所需材料,可以用于ART方法修复后牙II类洞。

刘巍[7](2012)在《持续开口与TMJ功能紊乱相关性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80例口腔后磨牙根管治疗患者(其治疗时间在30分钟以上),在根管治疗术前、术后即刻以及48小时复查时颞下颌关节功能状态的改变,探讨持续的被动开口以及频繁的主动大开口状态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Temporomadibular Disorders,T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临床80例后磨牙需根管治疗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要求颞下颌关节无临床功能障碍,即Helkimo临床检查功能障碍指数(clinicaldvsfunction index, DI)为0。测量患者在进行根管治疗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48小时三个时间点的下颌功能运动状态,检查开口型,双侧关节弹响和压痛情况,并得出DI指数以及利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患者对关节疼痛的主观评分。利用DI指数和VAS评分的改变,观察持续开口后颞下颌关节的改变与相关症状。并把样本病例分为男性组与女性组、年龄组(15-30岁,31-45岁,45岁以上)、最大开口度组(均值以上组与均值以下组)、治疗牙位组(第一磨牙组与第二磨牙组)、治疗时间组(均值以上组与均值以下组),进行对照分析,以观察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在80例观察对象中有7例患者于术后即刻和术后48小时内出现了DI指数的升高,占总数的8.75%,出现的症状包括:开口受限、侧方运动受限、关节弹响、关节区压痛、肌疼痛和下颌运动痛。术后VAS升高总人数17人,占总样本量的21.25%,患者的主诉不适以肌肉酸痛和头痛为主。以DI指数和VAS评分升高为阳性病例进行分组比较中:在性别组、年龄组、最大开口度组中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时间和治疗牙位的分组中VAS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磨牙根管治疗持续开口状态下可以诱发TMD相关症状的出现。在性别分组、年龄分组、与最大开口度分组中并不体现出差异性。在治疗时间和治疗牙位分组中得出:根管治疗开口时间越长越易导致关节区不适,第二后磨牙的根管治疗较第一后磨牙更易诱发关节区不适。TMD相关症状并不是一定出现在术后即刻,而可能延迟出现在随后的24-48小时之内。

许一起[8](2012)在《大鼠磨牙根周微观结构的仿真和验证》文中提出正畸力经牙齿传导至牙周组织,通过局部应力刺激和形变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力学和分子生物学变化,使牙根压力侧和张力侧的牙槽骨分别发生骨吸收和骨生成,最终导致牙齿的移动正畸力作用下牙齿牙周膜和牙槽骨的宏观生物力学原理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但是,以往的研究往往将牙槽骨作为各向同性和均质的整体进行研究,而忽视了根周牙槽骨微观结构的高度复杂性随着高精度CT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牙周膜腔硬骨板和围绕牙根,呈复杂立体网状排列的松质骨骨小梁得到了更为精密和直观的三维成像,这使我们认识到,对于这种以微米为单位的复杂微观结构在正畸载荷作用下的生物力学表现,我们还知之甚少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根周牙槽骨微观结构,尤其是骨质疏松状态下的牙槽骨,往往会对正畸负载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对正畸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为了探讨加力初期松质骨的应力分布及机械形变,从而构建能够较好模拟其力学特性的仿真模型,我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1.大鼠牙槽骨Micro-CT扫描及骨结构形态分析对雌性SD大鼠行Micro-CT扫描,观测健康及去势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根周牙槽骨的显微结构并测量其骨结构参数,以颈椎骨骨小梁为对照,从而分析健康大鼠和去势大鼠牙槽骨的微观形态特点2.健康大鼠磨牙正畸移动的动态Micro-CT扫描观测建立健康大鼠磨牙近中移动模型,在0天1天2天3天5天和7天六个时间点进行Micro-CT活体扫描,测量不同正畸力值(30g和100g)下磨牙牙周膜宽度及磨牙近中移动时位置和角度的改变,从而获知磨牙移动的规律3. OVX大鼠磨牙正畸移动的动态Micro-CT扫描观测建立OVX大鼠正畸加力(30g)模型,近中移动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在加力后六个时间点进行Micro-CT活体扫描,以假手术大鼠为对照,以测量不同牙槽骨状态下磨牙牙周膜宽度变化和磨牙近中移动时位置和角度改变4.大鼠磨牙根周微观仿真模型的建立根据实验一获得的大鼠磨牙根周牙槽骨骨小梁的骨结构参数建立单根骨小梁模型,继而搭建十四面体松质骨结构单元,建立个性化数字骨小梁网状构型,从而构建大鼠磨牙根周微观结构的仿真模型;根据实验二和实验三观测的大鼠磨牙受力及移动特点,设计相应的工况,观测仿真模型在正畸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和机械形变5.健康大鼠磨牙根周微观仿真模型正畸模拟的验证根据实验一获得的20只健康雌性SD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根周骨结构参数,建立20个正常仿真模型,分别对大鼠和仿真模型进行30g和100g正畸力的加载,观察加力后六个时间点大鼠和仿真模型骨小梁微观结构参数的变化,统计分析其差异以判断模型的仿真度6.去势大鼠磨牙根周微观仿真模型正畸模拟的验证根据20只去势SD大鼠上颌磨牙根周牙槽骨骨结构参数,建立20个OVX仿真模型,加载30g力,通过比较六个时间点仿真模型和OVX大鼠磨牙根周牙槽骨骨结构参数的差异,并与正常组仿真模型进行对照,统计分析其差异,以判断骨质疏松仿真模型的正畸加力仿真度结果发现:1.健康大鼠磨牙根周牙槽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目(Tb.N)和结构模型指数(SMI)均明显高于颈椎,而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间隙(Tb.Sp)明显低于颈椎(p<0.05),说明健康大鼠牙槽骨骨量高于颈椎,骨小梁更为细小OVX大鼠磨牙根周牙槽骨与颈椎的差异与健康大鼠相似OVX大鼠的BV/TV Tb.Th和Tb.N较健康大鼠下降,而Tb.Sp和SMI较健康大鼠升高,说明OVX大鼠牙槽骨骨量下降,骨小梁吸收明显2.健康大鼠磨牙正畸加力后,牙周膜宽度变化在0-2天明显,重力组作用下牙周膜宽度变化更为迅速,但2-5天两组差异不明显,5-7天轻力组牙周膜宽度有恢复趋势,而重力组没有重力组作用下磨牙近中移动更为明显,(p<0.05)不同正畸力值作用下,两组均没有明显垂直向位移和磨牙倾斜角度的改变3. OVX大鼠磨牙正畸加力后,牙周膜宽度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在5-7天健康大鼠磨牙牙周膜宽度出现恢复的趋势,而OVX大鼠没有,两组差异显着OVX大鼠磨牙近中位移程度大于对照组,在第3天和第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OVX大鼠在30g力作用下上颌第一磨牙没有明显的垂直向位移和磨牙倾斜角度的改变4.构建的模型较好的反映了健康和OVX大鼠磨牙根周牙槽骨骨小梁的结构形态特点;模拟了健康和OVX大鼠在正畸力(30g和100g)作用下大鼠磨牙根周微观结构的应力分布和机械形变,发现应力主要集中于骨小梁中段结构薄弱区和靠近牙根硬骨板的部位模型受力后出现压缩形变,其骨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与牙槽骨压缩形变相符5.在加力后的0-5天,不同力值作用下仿真模型对健康大鼠的模拟效果较好,5-7天仿真模型对健康大鼠各项骨结构参数变化的模拟效果均较差100g力作用下模型的仿真度整体低于30g力6.轻力作用下仿真模型对OVX大鼠磨牙根周牙槽骨的模拟效果在0-5天较好,5-7天各项指标差异明显,仿真效果较差OVX仿真模型的仿真度整体低于对照组结论:1.大鼠磨牙根周牙槽骨骨小梁微观结构与颈椎不同:健康大鼠牙槽骨磨牙根周骨小梁为混合式骨小梁,颈椎则为板状骨小梁;OVX大鼠磨牙根周牙槽骨较健康大鼠出现了明显的骨量下降,表现出骨质疏松的特征2.健康大鼠上颌磨牙加载正畸力后的0-2天磨牙的位移主要源于牙周膜的压缩和拉伸形变5-7天轻力(30g)作用下牙周膜宽度有恢复性变化趋势2-7天轻力(30g)和重力(100g)作用下磨牙均为整体近中移动,重力作用下磨牙近移更为明显3. OVX大鼠上颌磨牙加载正畸力后牙周膜宽度的变化较假手术大鼠明显,但5-7天牙周膜宽度没有出现恢复性变化趋势OVX大鼠磨牙受力后整体近中移动,近移程度大于对照组,但伴随着更长的近移停滞期4.构建了健康大鼠与OVX大鼠磨牙根周微观仿真模型模型能够对健康和OVX大鼠磨牙根周微观形态结构进行较好的形态模拟正常和OVX仿真模型在30g和100g力加载下,骨结构参数随时间出现了压缩形变的特征性变化趋势,并随着加力时间延长逐渐显着由于大鼠磨牙根周牙槽骨的压缩有一定限度,因此仿真模型只能在加载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力学模拟建立了仿真模型结构参数和松质骨结构参数的数值转换关系,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基础5.仿真模型在加力的0-5天能够较好的模拟健康大鼠磨牙根周牙槽骨微观结构的机械受力形变,但是随着大鼠磨牙根周牙槽骨受力后骨改建的逐渐活跃,仿真效果逐渐下降,说明构建的仿真模型不能体现正畸力作用下牙槽骨的长期复杂变化轻力加载下仿真模型的仿真度更高6. OVX模型在加载轻力后的短期内能够较好反映OVX大鼠磨牙根周牙槽骨骨小梁的机械受力变化,但是由于骨质疏松牙槽骨骨小梁对应力更为敏感,存在较明显的骨改建,因此其仿真度在5-7天明显下降

尼娜[9](2012)在《TF镍钛根管锉成形能力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管治疗已成为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根管预备又是决定根管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根管的预备器械有了很大发展,各种材料、各种设计的预备器械不断涌现,其中镍钛器械以其良好的柔韧性、成形能力以及独特的记忆性能等显着优点,发展得最为迅速。但镍钛器械由于器械折断率较高,阻碍了镍钛器械的普及。为了改善镍钛合金器械操作的安全性和切割的有效性,不同截面形状、锥度、尖端设计的器械层出不穷。TF锉是近来使用扭制技术制作的新型镍钛锉,它比研磨技术制作的锉具有更强的抗折断性能,锉的表面纹理具有沿锉长轴排列的天然的晶粒结构。金属在R相时升温,常温固定。TF锉很少有横向的抛光加工痕迹,这种痕迹往往会导致缓慢的裂纹萌生及裂纹扩展。以上特点增加了TF锉的弹性及抗折断性能。目前尚无关于TF锉在预备弯曲根管中成形能力的报道。本实验通过离体实验研究,比较TF锉和ProTaper机用镍钛器械在预备弯曲离体牙及模拟根管中的成形能力及预备效率,以期为临床根管预备提供实验依据。本实验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TF镍钛根管锉在预备弯曲树脂根管中成形能力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预备树脂模拟根管,比较不同的预备方法对TF锉成形能力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取统一规格的透明树脂模拟根管20个每组10个分别采用ProTaper和TF锉预备到统一的规格。记录预备前后的形态,使用图像处理和分析软件测量各观测点去除树脂的量。记录根管偏移、器械折断、预备时间等参数,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数据包分析。结果:两组中,TF组(0.27min)较ProTaper组(1.38min)所需时间短,效率更高(P<0.05):ProTaper组出现1例器械折断;TF锉在预备平均5个根管后变形,ProTaper无明显变形。ProTaper在1、2、3、4、5、8、9、10测量点弯曲外侧和在2、3、4、5、6、7、8测量点弯曲内侧,树脂去除量均多于TF。在距根尖1、3、5、6、7、9、l0mm测量点TF中心定位能力好于ProTaper。结论:在弯曲根管预备中,两种预备方法均能很好的维持根管原有的弯曲度,相对安全,无偏移或台阶形成。采用TF锉预备根管工作效率更高。TF中心定位能力优于ProTaper。第二部分TF镍钛根管锉在预备磨牙弯曲根管中成形能力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预备下颌第一磨牙离体牙,比较不同的预备方法对TF锉成形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30个离体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侧根管,每组15个,分别采用ProTaper和TF锉预备到统一的规格。记录预备前后的形态,使用图像处理和分析软件测量各观测点去除树脂的量。记录根管偏移、器械折断、预备时间等参数,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数据包分析。结果:两组中,TF组(1.93min)较ProTaper组(4.46min)所需时间短,效率更高(P<0.05), ProTaper组在预备重度弯曲根管时出现1例器械折断,TF锉在预备平均5个根管后变形,ProTaper组无明显变形。各测量点弯曲内侧牙本质去除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2、3测量点弯曲外侧ProTaper组牙本质去除量较TF组多(P<0.05)。两组中心定位能力无差别。结论:在弯曲根管预备中,两种预备方法均能很好的维持根管原有的弯曲度,相对安全,无偏移或台阶形成。采用TF锉预备根管工作效率更高。

李德利[10](2008)在《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研究》文中提出牙周炎的修复治疗是牙周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临床上通常使用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等恒久性牙周夹板对患者口内牙周基础治疗后仍然松动的余留牙进行稳定,以达到降低牙齿松动度、分散牙合力提高患者咀嚼功能及舒适度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牙周夹板的治疗作用及效果大都基于临床观察,缺乏严格有效的科学依据。为了证明并评价各类牙周夹板的真实治疗作用,同时对比其应用后相互间的差异,为临床研究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依据,本课题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实验目的:本课题拟通过建立固定、可摘及套筒冠三种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牙周状况下应用三种夹板后牙周膜内应力分布的差异,为不同牙周状况下合理选择夹板类型提供临床设计的科学依据,以改善牙周膜内的应力分布。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完整牙列的下颌骨几何模型的调整及三维有限元分析精细调整已建立的完整牙列的下颌骨几何模型(包括牙列、牙槽骨及牙周膜等),并形成三维有限元模型,以验证模型调整后的的有效性,从而为完整牙列和牙列缺损的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研究提供有效平台。第二部分完整牙列的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分析修整精细调整后的下颌牙槽骨,建立不同牙槽骨高度下的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牙周夹板的三维几何模型及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牙槽骨高度下应用三种夹板后牙周膜内的应力分布及彼此间的差异,从而为不同的牙周状况下选择较为适合的夹板类型提供依据。第三部分牙列缺损的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在已建立的完整牙列的下颌骨几何模型的基础上,形成牙列缺损的几何模型并完成不同牙槽骨高度下,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牙周夹板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进一步分析随着牙槽骨的不断吸收,应用三种夹板后牙周膜内的应力分布及其差异,从而为临床上牙列缺损后的牙周病患者进行夹板修复治疗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依据。结果:第一部分完整牙列的下颌骨几何模型的调整及三维有限元分析根据课题设计要求,完成下颌牙列的精细调整,使模型尽可能符合临床实际状况,加载后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根据所施加载荷的大小及方向不同,得到如下分析结果:1.前牙牙根唇侧颈部是主要的应力集中区,其中以尖牙牙周膜内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值最低。2.在前磨牙区,第二前磨牙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值要比第一前磨牙大,位于牙根近中舌侧颈部。3.磨牙的牙颈部、根分叉处及近中根根尖部是主要的应力集中区,第二磨牙比第一磨牙的牙周膜最大Von Mises应力值大。第二部分完整牙列的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在已完成的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加载并对各基牙牙周膜内的应力值作进一步分析,得到如下结果:一)相同牙槽骨吸收情况下,不同牙周夹板应用后,基牙牙周膜内的应力变化及彼此间的差异1.三类牙周夹板应用后,各基牙牙周膜内的应力均不同程度的降低。2.固定及套筒冠牙周夹板可显着降低各基牙牙周膜内的应力值,明显优于可摘牙周夹板。3.可摘牙周夹板连接体的设计不同,各基牙牙周膜内的应力亦发生相应的变化。使用设计一易导致修复后尖牙区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改用设计二,增加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的小连接体后可以降低余留基牙牙周膜内的应力值。二)不同牙槽骨高度下,同一牙周夹板修复前后各基牙牙周膜内的应力变化及彼此间的差异1.三种牙周夹板应用后,从牙槽骨未吸收至吸收1/3,牙周膜最大Von Mises应力值降低最明显,而由牙槽骨吸收1/3至吸收1/2时应力变化较小。2.采用设计一制作的可摘牙周夹板易造成尖牙区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因而需要加强对尖牙的保护作用。随牙槽骨不断吸收,尖牙应力增加的百分比呈下降趋势。第三部分牙列缺损的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对牙列缺损后已完成建模的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加载,进一步分析各基牙牙周膜内的应力值,得到如下结果:一)牙列缺损前后应用不同类型牙周夹板修复后各基牙牙周膜内的应力变化及彼此间的差异1.第一前磨牙在牙列缺损后没有直接临近缺隙区,因此在受力过程中,所分担的载荷相对较少,其应力值变化也最小。2.第二磨牙的牙周膜面积大于第二前磨牙,因此其分担缺失第一磨牙的载荷相对较多。3.临床上应格外注意检查尖牙的牙周状况,一旦其牙周状况不良,应尽可能避免采用可摘牙周夹板进行松动牙齿的稳定及缺失牙齿的修复治疗。二)相同牙槽骨吸收情况下,应用不同类型牙周夹板后牙周膜内应力的比较1.固定及套筒冠牙周夹板应用后,各基牙最大Von Mises应力均明显降低。2.可摘牙周夹板难以限制各基牙的运动方向,施加载荷后,其牙周膜内的应力明显增大,高于修复前。其中以尖牙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增大最为显着。3.应用三种牙周夹板后,固定及套筒冠牙周夹板各基牙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及压应力大致相同,固定夹板各基牙拉应力均高于套筒冠牙周夹板,但随着牙槽骨的吸收,这种差别越发不明显。4.当使用可摘牙周夹板时,若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不良,牙周病有较大复发可能时应慎重使用,尤其应注意尖牙的保护。结论:1.牙列完整情况下,三类牙周夹板应用后均可降低牙周膜内的应力,固定及套筒冠牙周夹板优于可摘牙周夹板,两者间差别不明显。2.在牙齿缺失的情况下,应用固定及套筒冠牙周夹板后仍可以降低各基牙牙周膜内的应力,说明此两类夹板的治疗作用是非常显着的。可摘夹板应用后,牙周膜内的应力呈上升趋势,高于修复前,相对于前两类夹板,其稳定作用较差。3.不同的连接体设计会带来不同的牙周膜内应力分布,连接体可以有效的发挥传递应力的作用。4.牙列缺损后,使用固定及套筒冠牙周夹板,尖牙内的最大主应力增加均较为明显,但剪应力下降显着;可摘牙周夹板尖牙应力增加较为显着。提示临床上,进行夹板修复治疗尤其是可摘牙周夹板,应注意检查尖牙的牙周支持能力。

二、ISO系统根管治疗200个后磨牙二年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系统根管治疗200个后磨牙二年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年轻恒牙牙髓血运重建术的疗效分析及支架材料对疗效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引言
    1.1 年轻恒牙牙髓根尖周病的传统治疗方法
    1.2 牙髓血运重建术的概念和发展
    1.3 牙髓血运重建术的基本要素
2.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器械与材料
    2.3 操作方法
    2.4 临床和影像学的评价
3.结果
    3.1 牙髓血运重建术的治疗效果
    3.2 两种不同支架材料疗效的比较
4.讨论
    4.1 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及失败后治疗方案的选择
    4.2 轻度不良事件——牙冠变色的防治
    4.3 不同牙根发育分型的探讨以及牙髓血运重建术后的组织学结构
    4.4 静脉采血与根尖引血构建支架材料后的疗效分析与比较
    4.5 不足与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年轻恒牙的牙髓血运重建术五例
    病例一
        参考文献
    病例二
        参考文献
    病例三
        参考文献
    病例四
        参考文献
    病例五
        参考文献
综述1 支架材料在牙髓血运重建术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短根畸形的分子机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有限元分析法研究开髓方式对前磨牙及磨牙抗折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有限元法研究开髓洞型对上颌第一前磨牙应力分布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有限元法研究开髓洞型对上颌第一磨牙应力分布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有限元法研究开髓洞型对下颌第一磨牙应力分布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含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3)配合超声冲洗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病例选择
    2.材料
    3.方法
    4.近期疗效评估标准
    5.远期疗效评估标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SLM的个性化舌侧正畸矫治器设计与制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口腔正畸简介
    1.3 美学正畸概述
        1.3.1 透明陶瓷托槽矫治器
        1.3.2 隐形牙套
        1.3.3 舌侧托槽矫治器
    1.4 舌侧矫治器概述
        1.4.1 舌侧矫治器的发展
        1.4.2 常见舌侧托槽及其不足
        1.4.3 个性化舌侧矫治器特点及其优势
    1.5 舌侧托槽的制作方法
    1.6 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
        1.6.1 增材制造技术概述
        1.6.2 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原理
        1.6.3 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
    1.7 课题背景及意义
    1.8 论文框架
第2章 舌侧正畸的生物力学原理
    2.1 正畸生物学基础
    2.2 舌侧正畸力学原理
        2.2.1 正畸力的产生
        2.2.2 舌侧正畸的力学原则
        2.2.3 正畸轻力的获得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个性化舌侧托槽的数字化设计
    3.1 舌侧矫治器设计制作总体流程
    3.2 个性化舌侧托槽的设计流程
    3.3 对象数据获取
    3.4 数字化排牙
    3.5 底板结构的数字化设计
    3.6 托槽体部结构的设计原则及方法
        3.6.1 托槽各尺寸的确定
        3.6.2 托槽设计原则
        3.6.3 托槽体的设计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SLM个性化舌侧矫治器的制造
    4.1 材料的选择
    4.2 设备打印参数
    4.3 摆放及支撑添加方式
        4.3.1 零件添加支撑部位选择
        4.3.2 支撑添加数量对成型的影响
        4.3.3 模型摆放角度分析
    4.4 托槽成形性能的研究
        4.4.1 成型尺寸偏差原因
        4.4.2 设计模型与成型零件尺寸关系
    4.5 后处理工艺研究
        4.5.1 表面粗糙度测量
        4.5.2 支撑去除方法
        4.5.3 喷砂及打磨等后处理工艺
    4.6 SLM整体成型的个性化舌侧托槽槽沟处理方法
        4.6.1 手工打磨缺陷
        4.6.2 待机加工托槽的打印方式
        4.6.3 槽沟机加工过程
    4.7 3D打印个性化底板与标准托槽体拼接成型研究
    4.8 SLM打印体机械性能研究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个性化舌侧矫治器的实验测试及临床应用
    5.1 弓丝的弯制
    5.2 舌侧托槽正畸力测量实验
        5.2.1 正畸力检测装置介绍
        5.2.2 搭载实验平台
        5.2.3 实验数据测量
        5.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5.3 个性化舌侧矫治器临床应用
        5.3.1 舌侧托槽间接粘结
        5.3.2 患者口腔的临床佩戴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5)Hero642镍钛机动器械一次性根管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0引言Introduction
1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设计:
    时间及地点:
    对象:
        一般资料:
        随访2年结果:
        病例纳入标准:
        病例排除标准:
        牙髓炎诊断标准:
        牙髓坏死诊断标准:
        慢性尖周炎诊断标准:
        Hero642镍钛机动器械一次性根管治疗试验的材料和器械:
    方法:
        治疗前准备:
    治疗方法:
        试验组:
        对照组:
        疗效评价:
        根管充填疗效评判标准[23]:
        术后反应评定标准:
        术后疼痛评价参照Negm[24]标准:
        远期疗效的评价:
    主要观察指标:
    统计学分析:
2结果Results
    2.1参与者数量分析
    2.2随机分组流程图
    2.3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4两组平均单根管预备时间
    2.5两组充填结果
    2.6两组治疗后1周疼痛反应
    2.7两组患者患牙咀嚼功能、叩诊、牙齿松动度、有无窦道形成等情况
    2.8两组随访2年远期疗效观察
3讨论Discussion
结论:
作者贡献:
利益冲突:
伦理要求:
学术术语:
作者声明:

(6)ART修复后牙Ⅱ类洞时压缩强度及氟释放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一、ART 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二、玻璃离子的研究现状
    三、复合树脂的研究现状
    四、氧化玻璃聚合体的研发与应用
实验一 四种充填材料机械性能测试
    1 材料和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四种充填材料在不同 PH 值条件下氟离子释放及吸收能力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实验三 四种材料 ART 修复后牙Ⅱ类洞压缩强度测试及破裂模式观察
    1 材料和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不同材料修复体破坏模式比较
    5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临床病例

(7)持续开口与TMJ功能紊乱相关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临床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大鼠磨牙根周微观结构的仿真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一 骨微观结构高精度 CT 成像的研究进展
        1 简介
        2 CT 成像的基础
        3 Micro-CT 的研究进展
        4 Micro-CT 对骨质疏松的检测
    二 微观骨生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 简介
        2 计算机生物模型的定义
        3 计算机骨模型的分级
        4 骨小梁生物建模
        5 骨小梁生物建模的应用
    三 十四面体骨微观结构仿真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1 简介
        2 三维十四面体泡沫模型
        3 骨小梁三维多孔模型
        4 十四面体多孔模型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 大鼠磨牙根周微观结构仿真模型的建立
    实验一 正常与 OVX 大鼠牙槽骨 MICRO-CT 扫描及骨结构形态分析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大鼠磨牙不同力值正畸移动的动态 MICRO-CT 扫描观测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OVX 大鼠磨牙正畸移动的动态 MICRO-CT 扫描观测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四 大鼠磨牙根周微观结构仿真模型的建立
        摘要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大鼠磨牙根周微观结构仿真模型的验证
    实验五 健康大鼠磨牙根周微观结构仿真模型不同力值正畸模拟的验证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六 骨质疏松大鼠磨牙根周微观结构仿真模型正畸模拟的验证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临床病例报告
    病例 1
    病例 2
    病例 3
    病例 4
    病例 5
    七年研究生临床学习的总结
致谢

(9)TF镍钛根管锉成形能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一 TF镍钛根管锉在预备弯曲树脂根管中成形能力的实验研究
实验二 TF镍钛根管锉在预备磨牙弯曲根管中成形能力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报告
个人简介
致谢

(10)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完整牙列的下颌骨几何模型的调整及三维有限元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完整牙列的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牙列缺损的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四、ISO系统根管治疗200个后磨牙二年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年轻恒牙牙髓血运重建术的疗效分析及支架材料对疗效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余梦佳. 浙江大学, 2020(02)
  • [2]有限元分析法研究开髓方式对前磨牙及磨牙抗折能力的影响[D]. 黄雨婷.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 [3]配合超声冲洗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病例报告[D]. 高玫惠. 大连医科大学, 2018(01)
  • [4]基于SLM的个性化舌侧正畸矫治器设计与制备技术[D]. 郑晓东.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
  • [5]Hero642镍钛机动器械一次性根管治疗[J]. 张伟伟,金芳,苏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42)
  • [6]ART修复后牙Ⅱ类洞时压缩强度及氟释放实验研究[D]. 刘小刚. 第四军医大学, 2012(02)
  • [7]持续开口与TMJ功能紊乱相关性的临床观察[D]. 刘巍.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8]大鼠磨牙根周微观结构的仿真和验证[D]. 许一起. 第四军医大学, 2012(03)
  • [9]TF镍钛根管锉成形能力的实验研究[D]. 尼娜. 武汉大学, 2012(10)
  • [10]固定、可摘及套筒冠牙周夹板的三维有限元研究[D]. 李德利. 北京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ISO系统根管治疗200颗后磨牙两年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