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力管理系统应用第7讲第7讲系统设置与维护

农村电力管理系统应用第7讲第7讲系统设置与维护

一、农电管理系统应用讲座之七 第七讲 系统设置与维护(论文文献综述)

尚红梅[1](2021)在《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创新研究 ——以山东省图书馆为例》文中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给出了建成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的时间表,作为主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的公共图书馆在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仍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指明了发展道路。但随着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群众的阅读方式发生变化,再加上新兴书吧、特色书店等新业态的兴起,公共图书馆的用户群体不断减少。为了更好地挖掘利用好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为公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认知度,公共图书馆要紧握此次机遇,积极寻求创新途径,持续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助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我国建成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情况及创新案例进行梳理,整理其相关创新思路及理念,从公共图书馆的定位、服务,到新技术冲击下的技术创新,新环境背景下的融合发展,从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山东省图书馆(特指山东省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创新实践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其取得的部分创新成效,并通过向读者发放调查问卷及与工作人员访谈,收集读者反馈信息和工作人员的创新建议。对问卷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发现山东省图书馆在文化服务创新过程中存在读者满意度不够好、数字资源普及和利用率相对较低以及官运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分析原因发现其服务理念有偏差、服务宣传缺乏成效、人才管理机制不够合理,然后结合国内外四个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公共产品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支持下,结合并改进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提出在服务理念上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做好服务质量反馈并重视读者服务宣传,在服务内容上要整合服务资源、扩大服务范围、丰富读者活动,在服务方式上,要推动融合服务,注重品牌建设,在管理模式上,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寻求政策支持,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发展与治理,在队伍建设上,要创建复合型知识人才队伍,不断拓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并优化馆员考核评价体系。

朱海仙[2](2020)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促使各行业逐步向电子化过渡,促进了会计档案工作的发展。尽管相关部门颁布了财政管控会计档案的规章制度,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机关单位与企事业单位仍未全面对会计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论述了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模式的推进与创新实践工作的趋势。

李湘连[3](2020)在《冷水江市展辉医院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1982年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我国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2019年末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众所周知私立医院在医疗设备、技术等方面都落后于公立医院,因而在医疗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私立医院为吸引患者就医,应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抓住人口老龄化带来新机遇。本文以冷水江市展辉医院(以下简称:展辉医院)为研究对象,采用STP理论、7Ps营销组合理论、宏观与微观分析、问卷调查等理论和方法,客观分析了冷水江市展辉医院在服务营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指出冷水江市展辉医院近年来发展萎靡的原因主要是片面求全、综合发展,缺乏特色科室。冷水江市展辉医院只有通过改变营销策略,发展具有医疗特色科室、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对专科专病的治疗能力才能寻求发展。具体办法为:展辉医院可以利用STP战略分析确定适合进入的目标市场,并运用7Ps理论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服务营销组合策略,并对营销策略的实施提出优化建议,以顾客为中心、全心全意满足顾客需求、加强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促进展辉医院的长远发展。通过这种服务营销策略的改革,既可以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又可以为民营医院服务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有利于促进整个民营医院的健康、良性发展。

曽旭峰[4](2019)在《ST公司电能质量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及工业的发展,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能质量问题不仅会导致用电效率下降,更会造成诸多潜在危害包括电气火灾,因此电能质量的预防和治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帮助客户预先发现电力系统潜在的电能质量风险和避免电气隐患,这个方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本论文以ST公司计划投资的PQS(Power Quality System)电能质量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商业计划书的形式,运用战略管理学、营销管理学和财务管理学等理论,从不同角度对项目进行分析和总体规划。本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进行了阐述,并说明研究的意义,梳理和总结了商业计划书编制方面和电能质量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运用PEST及“五力”模型对项目面临的宏观及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项目外部的机会和挑战,以及项目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得出项目面临的外部机会大于挑战,项目内部优势大于劣势。第三,通过STP营销工具确定了目标市场,并对项目的产品、品牌和功能进行了定位;随后运用4P理论为项目制定了营销组合策略。第四,在财务分析中,通过估测各年度收入和成本得出年度增量现金流,通过EXCEL中财务函数求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及修正内部收益率、动态回收期等财务主要指标。最后,对本项目的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法,筛选出项目的敏感性风险因素,其中营业收入,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的变动对项目净现值是最为敏感的;接着采用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法,对项目的综合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分析和判断,为控制风险提出了相关风险控制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商业计划书的研究得出:1、本项目具有较好的基础,产品技术优势明显,ST公司具有强大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项目经验,项目自身优势大于劣势,外部机会大于挑战,项目最优战略是采取“SO-增长型战略”。2、项目定位在高端电能质量治理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以对电能质量敏感的工业客户为主,以高价值中等价格来挖掘客户需求。3、项目总投资为2400万元人民币,项目前10年净现值NPV为4857.26万元,即项目在前10年为公司增加了4857.26万元价值;内部收益率IRR为37.78%,修正内部收益率MIRR为24.43%,都大于项目的必要报酬率11.4%;动态投资回收期4.13年,低于投资者期望的5年投资回收期,所以该项目是值得投资的。4、经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发现,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通过制定专项措施来规避风险:针对营业收入下滑的风险,可加强销售团队的建设和考核,建立项目数据库,加强大客户的管理和建立销售联盟;针对采购成本上涨的风险,可采取建立原材料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估体系,完善采购部降本激励机制,选择信誉好的供应商签订年度采购合同;针对销售费用上升风险,可以采取建立销售费用预算制度,加强销售费用的过程管理,创新销售模式降低销售成本。

叶萌[5](2019)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我国流通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已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当今世界,标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其已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而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其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果说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那么标准化则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导向和战略依据,是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这一“硬实力”战略目标的重要“软实力”战略手段。当前,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已从管理学角度对于流通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有关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少,故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将标准推向国际商品流通市场竞争的前沿”和“我国流通业发展新时代、新常态对标准化提出的战略需求”的两个大背景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以下4个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化究竟是如何通过其经济作用来影响流通业发展的?二是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的程度效果如何?三是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有哪些?四是基于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结果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推动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经济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经济效应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业标准化相关概念、核心问题等基本原理的阐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首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标准化无论是对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和还是对流通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而言均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文选取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作为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在就标准化对上述5个方面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阐释后,运用我国流通业发展及其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扩展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中观层面对定性理论分析进行了定量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的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成本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将会下降0.208384%,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增强可以减少其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复性,并加速相关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以专利为代表的丰富技术创新成果可以为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市场结构情况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尽管我国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标准化可以强化执行相关标准流通企业的市场势力,同时提高商品流通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其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通过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同时为强化这一市场地位需要更多优质、保证良性竞争的标准来支撑引导。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增长的人均产出将会增加(或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0.187583%,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产出增长。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水平的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加0.036979%和0.054960%,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随后,本文基于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梳理,分析了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特点的比较,从中总结了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的标准化建设中仍在标准本身、标准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弊端,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及其作用的认知有偏差和误区、观念亟需转变,与流通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僵化,流通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滞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仍不健全;而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自愿性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拥有多层次的商品流通领域技术法规体系、具备完善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制定规范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由检验机构参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起草和审查、通过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管理体制、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均遵循市场化原则、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服务呈现信息化趋、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且流通业标准化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将本国流通业国家标准的战略定位转向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标准体系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战略定位等层面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本文从将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上升到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实施流通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促进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对策,主要包括:在指导思想上,应把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要务,应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为根本原则,应把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发展导向上,应把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作为今后发展导向,应把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作为流通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导向,应把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体制作为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的发展导向,应把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作为发展导向;在发展目标上,应按“两阶段”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分别确定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发展重点上,应把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重点在覆盖商业、物流业两个主要行业领域的基础上,还要包括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重要产品追溯、居民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与商品流通相关行业等领域的标准;在主要措施上,应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荆菁[6](2019)在《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课堂领导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及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如火如荼。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变革与影响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在学校中,教师则是变革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教师领导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教师不仅仅是变革中被动的接受者,而逐渐成为引领者与发起者。为了推动学校发展,教师的课堂领导力成为了核心议题。本研究以我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提出以下研究问题:(1)我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的课堂领导力呈现出哪些特征;(2)我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的课堂领导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为了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采取质化的研究取向,遵循阐释主义研究范式,选择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本研究选择三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及课堂观察等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转写、分析、整理,对研究对象的领导信念的形成、领导信念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讨并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呈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的领导信念主要反映在课程领导、学习者领导、学科领导、自我领导、信息技术领导和科研领导等六个方面。在其领导信念的影响下,这三位教师的课堂实践展现出“执行型、调整型、生成型、矛盾型”等四类特征,彰显了教师对语言课程的“执行力、调整力、生成力”,同时暴露了语言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的“矛盾型”特征。其次,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的课堂领导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赋能”(empower)、“分享”(share)、“引导”(lead)、“发展”(develop)。其中“赋能”包括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的教师自我赋能以及赋能于学生;“分享”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生活与社会文化知识分享,以及汉语作为国际语言文化的知识分享;“引导”包括教师自我的教-学-研引领和学生学习策略与能力的引领;“发展”涵盖教师和学生作为社会个体需要具备的自主且可持续性的终身发展。再次,影响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的课堂领导力的主要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与处境因素。其中教师个体的内部因素和集体的处境因素等微观层面的因素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的课堂导力的影响最为显着。本研究从教师领导信念及课堂教学实践的视角、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对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的课堂领导力进行了探究,构建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课堂领导力的理论模型,呈现出教师在教学情境中体现出的领导力,描绘了教师课堂领导力的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拓展了教师领导力研究在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理论,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雪[7](2018)在《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出国培训课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出国培训课程是教练员出国培训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课程,更好的开展教练员出国培训工作,是为我国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结合2009年至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出国培训工作实践经验,立足于10年培训课程内容,挖掘培训课程的内涵与精髓,找出影响培训课程设置等因素,提出培训课程更新的方法与建议,旨在为更新教练员的执教理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执教能力,以期为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培养高素质的教练员人才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出国培训课程目标是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总目的和我国高水平教练员的执教需求制定的,包括了理念层面目标、知识层面目标与能力层面目标。课程目标的更新体现在课程目标形成机制更新和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更新两个方面。(2)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出国培训课程内容包括训练理论、训练方法和执教成功案例分析。在制定课程内容时不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根据出访国家的体育特色,对课程内容模块及课程比例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时效性。(3)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出国培训课程方法现状从课程方法分类、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和教辅技术运用三方面展开;课程方法的选用主要受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性质影响;培训课程方法可更新为情景模拟实践法、主题研讨法、计算机远程辅助教学法。(4)出国培训课程效果体现在更新执教理念,拓宽执教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与提高执教能力等方面。成果推广方式主要包括经验交流、成果总结、成果出版、音像录制宣传。

冯永华[8](2018)在《视域融合下的慕课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慕课在建设与应用共享中发展迅速,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慕课开发作为慕课建设与应用共享的焦点问题,亟需系统、深入地展开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然而,慕课开发实践先行,缺乏理论澄清与理性推动;而且慕课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的独特性,难以嵌套现成的理论框架;在慕课开发实践中也存在过度沿承现代课程开发模式而缺失对主体、情境及意义观照的问题,出现慕课开发与多元学习诉求、学习体验相冲突的困境与矛盾。因此,慕课开发研究既要指向本体意义的理论问题研究,又要指向实践问题研究,以解决慕课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困境。慕课开发属于课程开发范畴。泰勒原理为慕课开发提供了科学支撑。但是,解决慕课开发理论与实践困境同时需要宏大叙事研究与体现开放性、差异性、多元性的微型叙事研究。我们需要超越一元视域而转变为融合泰勒原理在内的多元视域。课程理解鼓励个体对课程的本源性意义重建与自传式的多元理解,它为慕课开发提供了方法论意义的指导。因此,本研究以泰勒原理所体现的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两种课程视域的融合为理论基础,基于慕课开发问题,对慕课开发进行改造、完善,实现新形式的慕课开发,促进在慕课开发实践中探讨关系、过程、意义与多样性的建构,在多元化理解中反思慕课开发。慕课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本研究从课程形态变迁的内在逻辑澄清慕课、慕课开发的“为人”属性;同时澄清当前慕课开发的基本程序。慕课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需要在开发中重视建构的知识观、学习者主体观、师生主体活动的交往观以及生成的过程观,澄清历史图景以观照慕课开发现实。全面审视慕课开发实践、探寻关键症结是澄清慕课开发问题的关键。本研究调研发现当前慕课开发存在如下问题:重静态预设轻开发过程;慕课开发与学习需求不对称;慕课设计过度结构化,剥离了学习者主体性;学习资源生成性与差异性不足;慕课实施缺乏过程关注;学习评价主体与维度偏单一,且评价情境与差异体现不足。慕课开发主体失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慕课开发中“关系”的断裂,以及学习支持服务与需求失衡是问题背后的原因。视域融合的理论基础为慕课开发理论分析提供指导。基于视域融合,慕课开发的逻辑品格是基于关联的隐喻,其价值取向是促进个性化学习;开放的慕课开发环境、凸显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动态生成的课程文本、非线性连通的运行过程,以及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是视域融合下慕课开发的样态。基于当前慕课开发基本程序的分析、问题诉求以及视域融合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建构了“FLTC”慕课开发模式,“FLTC”分别代表了教师(Facilitator)、学习者(Learner)、文本(Text)、情境(Context)。“FLTC”慕课开发模式是对慕课开发的核心旨向、要素、活动及其关系的规定,它基于慕课平台、社会性软件等信息技术环境,以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为核心旨向,以教师、学习者、文本、情境为关键要素,以课程设计与迭代、资源组织与文本共生、在线教学活动、学习支持服务、学习分析与评价为主要课程开发活动。其中,教师是个性化学习与慕课动态生成的促进者,与学习者共同构成了慕课开发主体,学习者的主体性渗透于要素、活动、关系、意义的相互关联中,在主动参与中实现个性化的“转变”。实现“FLTC”的慕课开发需要一项新的操作程序。需要组建教师团队—发布课程公告—课程设计与迭代—资源组织与文本共生—组织在线教学活动—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学习分析与评价,但是,慕课开发并非是线性流程,而是慕课开发要素与活动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不断迭代、生成的过程。因此,在慕课开发中,还需要重视慕课开发要素、活动之间的关联,重视慕课开发的开放性、过程性与生成性,重视学习交互中的网络连通,重视学习分析与评价与教、学的融合过程。在人的主体性发挥中,实现慕课开发在实践基础上的建构、在开发过程中的理解,促进实践与理性的和谐统一。“FLTC”慕课开发模式从一种理论模式到实践落实,还需要教育框架与技术框架共同提供支持保障。慕课开发教师应具备慕课开发素养,真正成为个性化学习与慕课动态生成的促进者;学习者应具备慕课学习素养,真正成为自治的学习主体;技术应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课程的专业性定制提供支持;同时在开发过程应处理好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教师、学习者、慕课开发之间的关系,慕课开发与教学的关系以及预设与创生的关系。最后,本研究选取典型慕课案例,在视域融合的指导下,分析该慕课开发的优势、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促进慕课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沟通。

薛瑞昌[9](2017)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家长学校”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不断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家长学校已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家长学校办学形式单一,集中成本大,而传统家长学校平台的单一传播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媒体时期家长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碎片化学习习惯;微信作为可开发式新媒体代表成为了小学家长学校搭载的首选平台,本题选择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小学家长学校”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以移动学习理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互联网思维和软件工程理论为理论基础和研究指导。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地方小学家长学校进行现状分析和家长学习需求分析,比较市场上同类家长学校平台与产品,分析微信平台的传播机制与平台优势,以此获得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家长学校可行性分析和开发设计方向。依据前期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利用软件工程学中的进化原型法进行平台设计,先设计出小学家长学校原型,在应用中不断进行原型功能与界面的设计修订与优化,两年时间内平台经历了3个版本的原型设计,基于第三版本的优化原型着手进行系统开发,通过认证平台获取开发接口与权限,搭建服务器并运用weiphp开源框架进行小学家长学校微官网及其附属功能的开发,搭载至信息技术实验小学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实现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家长学校的设计与开发。总结先前研究经验在信息技术实验小学开展家长学校实践活动,采用ADDIE模型进行系统设计与课程开发,开展了历时一学期的基于微信平台的家长培训行动研究,全程进行数据监测与学习反馈,并对实践活动数据进行了分析。本研究通过开发与应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家长学校”进行行动研究,实现了远程对家长的信息传达和互动培训,从而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增强家庭教育的作用,探索了家长学校办学的新途经。

师丽娟[10](2016)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工程是将工程技术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以及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工程技术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外农业工程学科以其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因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较晚而致中外学科所关注具体问题及发展阶段产生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可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为此,论文以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历史演进为主线,从纵横两个维度对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研究,基于国内外学科发展规律,建构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框架,为学科科研队伍建设与优秀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以此推动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运用积累变革规范理论,系统分析了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创建、发展及变革历程,归纳总结了学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表明,中外学科遵循相同的发展规律,学科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波浪式前进的态势,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运用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分别对中外学科启动时间、形成条件、推动力量、发展路径等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研究表明,欧美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先发内生型发展模式,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属于后发创新型发展模式。(3)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与可视化知识图谱技术,从科学研究视角可视化揭示并比较分析了中外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中外农业结构不同造就学科研究各有侧重;动力与机械等学科传统研究领域中外出现关注度相对下降现象;中国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智能农业等新兴研究主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学科创新动力虽明显加强,仍需在原始创新方面进行重点突破。(4)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外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模式的有机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应立足地域需求,创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外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度,课程内容更趋多元化,国内则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中国应通过强化基础理论教学,文理并重,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5)探讨了中外高等工程教育最新变革趋势以及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面临的环境。研究表明,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指导思想高度一致,二者为农业工程学科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农业工程学科的创新应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深化企业与高校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农电管理系统应用讲座之七 第七讲 系统设置与维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电管理系统应用讲座之七 第七讲 系统设置与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创新研究 ——以山东省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工具
    2.1 相关概念
        2.1.1 公共图书馆
        2.1.2 公共文化服务
    2.2 理论工具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服务创新与四维度模型
第3章 山东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3.1 山东省图书馆概况
    3.2 山东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现状
        3.2.1 立足职能拓展阵地服务
        3.2.2 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
        3.2.3 “图书馆+书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2.4 党政合作提升影响力
        3.2.5 融合文旅服务
第4章 山东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山东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4.1.1 读者满意度不够好
        4.1.2 数字资源普及和利用率相对较低
        4.1.3 馆员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4.2 山东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服务理念有偏差
        4.2.2 服务宣传缺乏成效
        4.2.3 人才管理机制不够合理
第5章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创新的经验借鉴
    5.1 国内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创新实践
        5.1.1 铜陵市图书馆“图书馆+”新模式
        5.1.2 深圳市图书馆“图书馆之城”新思路
    5.2 国外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创新实践
        5.2.1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志愿者服务
        5.2.2 新加坡图书馆智慧化的信息化建设
第6章 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创新路径优化建议
    6.1 创新服务理念
        6.1.1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6.1.2 做好服务质量反馈
        6.1.3 重视读者服务宣传
    6.2 创新服务内容
        6.2.1 整合服务资源
        6.2.2 扩大服务范围
        6.2.3 丰富读者活动
    6.3 创新服务方式
        6.3.1 推动融合服务
        6.3.2 注重品牌建设
    6.4 创新管理模式
        6.4.1 深化体制改革
        6.4.2 寻求政策支持
        6.4.3 引入社会力量
    6.5 创新队伍建设
        6.5.1 创建复合型知识人才队伍
        6.5.2 拓展文化志愿者队伍
        6.5.3 优化馆员考核评价体系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山东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情况调查问卷
    2. 山东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情况访谈提纲
    3. 山东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情况访谈记录表
致谢
学位论文评闻及答辩情况表

(2)财政总预算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的作用
    1.1 压缩会计档案管理成本
    1.2 有效管控电子化会计档案安全
2 财政总预算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发展途径
    2.1 遵照财政部门颁布的会计档案规章
    2.2 确保会计电子档案格式符合国家标准
    2.3 创新改革,集中体现电子化管控运营模式
    2.4 不断创建并完善会计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模式
    2.5 提高会计电子档案利用率
3 加强会计电子档案管理的策略
    3.1 领导人员应高度重视财政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模式的执行力度
    3.2 保障会计数据真实性
    3.3 加强会计电子档案安全防护
4 结束语

(3)冷水江市展辉医院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服务营销
        2.1.1 服务营销概念
        2.1.2 医疗服务营销概念
    2.2 服务营销4C理论
        2.2.1 消费者的需求
        2.2.2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成本
        2.2.3 消费者便利性
        2.2.4 与消费者沟通
    2.3 7Ps服务营销组合
        2.3.1 7Ps服务营销理论
        2.3.2 7Ps服务营销模型
第3章 冷水江市展辉医院服务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冷水江市展辉医院概况
    3.2 冷水江市展辉医院服务现状分析
    3.3 冷水江市展辉医院服务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3.4 冷水江市展辉医院服务营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4章 优化冷水江市展辉医院服务营销策略分析
    4.1 冷水江市展辉医院STP策略
    4.2 冷水江市展辉医院服务营销策略组合
        4.2.1 差异化老年康复产品
        4.2.2 人员管理差异化
        4.2.3 营销渠道多元化
        4.2.4 提升服务人员技能
        4.2.5 价格公允化
        4.2.6 完善过程管理
        4.2.7 完善有形展示
第5章 冷水江市展辉医院服务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5.1 文化保障
    5.2 资金保障
    5.3 人才保障
    5.4 组织保障
    5.5 信息技术保障
第6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冷水江市展辉医院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4)ST公司电能质量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商业计划书编制方面
        1.2.2 电能质量方面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二章 公司及项目介绍
    2.1 ST公司实力
    2.2 PQS项目主要内容
        2.2.1 产品及特色
        2.2.3 业务模式
        2.2.4 项目选址
    2.3 项目研发和业务开发介绍
        2.3.1 产品研发介绍
        2.3.2 业务开发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与市场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3 竞争态势分析
    3.4 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组织管理计划
    4.1 组织结构
    4.2 岗位职责
    4.3 管理团队
    4.4 人员配置和薪酬设计
    4.5 绩效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营销计划
    5.1 未来十年销售目标
    5.2 STP分析
        5.2.1 市场细分
        5.2.2 目标市场
        5.2.3 市场定位
    5.3 营销策略
        5.3.1 产品策略
        5.3.2 定价策略
        5.3.3 渠道策略
        5.3.4 促销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务预测与分析
    6.1 财务预测假设
    6.2 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来源
    6.3 项目经营预测
        6.3.1 收入预测
        6.3.2 支出预测
        6.3.3 现金流预测
    6.4 项目效益评估
        6.4.1 净现值计算与分析
        6.4.2 内部收益率计算与分析
        6.4.3 动态回收期计算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7.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7.2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7.3 风险应对措施
    7.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内部报酬率的计算过程
附录3 修正内部报酬率的计算过程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流通业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流通业标准化对象研究范围的界定
        1.3.3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产生经济影响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说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说明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流通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商品流通及其过程
    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2.2.1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
        2.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特征
    2.3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与形式
        2.3.1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
        2.3.2 流通标准化的形式
    2.4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差异化的关系
    2.5 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研究
    3.1 标准化对促进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3.1.1 标准化在规范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秩序中的作用
        3.1.2 标准化在推动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3.1.3 标准化在维护流通业发展安全中的作用
    3.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分析
        3.2.1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2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3 商品流通领域内标准化的实施在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
    3.3 标准化对推进商品贸易流通现代化的作用分析
        3.3.1 标准化在协调和促进商品贸易流通中的作用
        3.3.2 标准化在处理商品贸易流通纠纷中的作用
        3.3.3 标准化在建立国际商品贸易流通优势地位中的作用
    3.4 标准化对推动流通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
        3.4.1 标准化在加速商品流通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3.4.2 标准化在带动流通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3.5 标准化对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作用分析
        3.5.1 标准化在流通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5.2 标准化在流通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3.6 标准化对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3.6.1 标准化在流通企业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3.6.2 标准化在构筑流通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3.6.3 标准化在影响流通业市场结构中的作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4.1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的贡献分析
        4.1.1 标准化对降低流通企业成本的贡献
        4.1.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贡献
        4.1.3 标准化对维护流通企业客户关系的贡献
        4.1.4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4.1.5 标准化对减少流通企业风险责任的贡献
    4.2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领域分析
        4.2.1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数量变化的影响
        4.2.2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
        4.2.3 标准化对生产经营成本变化的影响
        4.2.4 标准化对交易成本变化的影响
        4.2.5 标准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
    4.3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影响分析
        4.3.1 流通企业的价值创造链
        4.3.2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3.3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次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5.1.1 标准化对流通业成本影响的机理分析
        5.1.2 研究假设
        5.1.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1.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1.5 实证检验结论
    5.2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标准化与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
        5.2.2 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流通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5.2.3 研究假设
        5.2.4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2.5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2.6 实证检验结论
    5.3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标准化对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5.3.2 研究假设
        5.3.3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5 实证检验结论
    5.4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标准化对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5.4.2 研究假设
        5.4.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4.4 基于扩展后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4.5 实证检验结论
    5.5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5.1 标准化对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5.5.2 研究假设
        5.5.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5.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法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5.5 实证检验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6.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6.1.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6.1.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总体状况与成就
        6.1.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
    6.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6.2.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6.2.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6.2.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
    6.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6.3.1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6.3.2 发达国家流通业的标准化体制
        6.3.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特点
    6.4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6.4.1 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层面的借鉴启示
        6.4.2 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3 流通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4 流通业标准化战略定位层面的借鉴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7.1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指导思想
        7.1.1 以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要务
        7.1.2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为根本原则
        7.1.3 以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7.2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导向
        7.2.1 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
        7.2.2 有效采用流通业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商品流通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
        7.2.3 向建立以自愿性流通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
        7.2.4 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
    7.3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
        7.3.1 总体目标
        7.3.2 具体目标
    7.4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重点
    7.5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7.5.1 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
        7.5.2 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
        7.5.3 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
        7.5.4 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7.5.5 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7.5.6 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7.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B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C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课堂领导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架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导言
    2.2 领导力
        2.2.1 领导力的定义
        2.2.2 领导力理论
        2.2.3 领导风格
    2.3 教师领导力
        2.3.1 教师领导力的发展
        2.3.2 教师领导力的内涵
        2.3.3 教师领导力的研究动态
    2.4 信念
        2.4.1 信念的内涵
        2.4.2 信念系统理论
    2.5 教师信念
        2.5.1 教师信念的内涵
        2.5.2 教师信念的研究动态
    2.6 教师领导力与教师信念和教学实践的立体式互动
        2.6.1 教师领导力与教师信念
        2.6.2 教师领导力与教学实践
        2.6.3 教师领导力与教师信念和教学实践的立体式互动
    2.7 二语教师领导力相关研究动态
        2.7.1 国内外二语教师领导力研究动态
        2.7.2 国际汉语教师领导力研究动态
        2.7.3 相关研究评述
    2.8 本研究的理论视角
        2.8.1 教师知识结构
        2.8.2 教师自我效能感
    2.9 本研究概念框架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导言
    3.2 研究方法及选择依据
        3.2.1 质化研究取向的选择
        3.2.2 个案研究的选择
    3.3 研究场地及研究对象
        3.3.1 研究场地
        3.3.2 研究对象
    3.4 资料收集
        3.4.1 访谈资料
        3.4.2 课堂观察资料
        3.4.3 辅助性资料
    3.5 资料分析
    3.6 研究的信度效度
    3.7 研究伦理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柴老师的个案
    4.1 导言
    4.2 柴老师的主要个人经历
        4.2.1 个人成长:农民学生
        4.2.2 求学生涯:坚韧不拔
        4.2.3 择业就业:初识外汉
        4.2.4 职业发展:步履不停
    4.3 本个案的教学环境
    4.4 柴老师的领导信念形成过程
        4.4.1 教学初期:主抓知识
        4.4.2 经验积累:考虑方法
        4.4.3 专家教师:继续学习
    4.5 柴老师领导信念的主要内容
        4.5.1 课程领导信念
        4.5.2 学习者领导信念
        4.5.3 学科领导信念
        4.5.4 自我领导信念
        4.5.5 信息技术领导信念
        4.5.6 科研领导信念
    4.6 柴老师的领导信念在课堂中的表现
        4.6.1 知识讲解:问题贯穿
        4.6.2 观点证明:实例讲解
        4.6.3 中华文化:传递领悟
        4.6.4 因材施教:本硕并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严老师的个案
    5.1 导言
    5.2 严老师的主要个人经历
        5.2.1 成长求学:耐清苦,有所获
        5.2.2 求职考研:负重压,仍前行
        5.2.3 读博就业:守初心,沐荣光
    5.3 本个案教学环境
    5.4 严老师的领导信念形成过程
        5.4.1 灵感来源:期刊文章
        5.4.2 重点明确:思维品质
        5.4.3 转变不易:请教反思
    5.5 严老师领导信念的主要内容
        5.5.1 课程领导信念
        5.5.2 学习者领导信念
        5.5.3 学科领导信念
        5.5.4 自我领导信念
        5.5.5 信息技术领导信念
        5.5.6 科研领导信念
    5.6 严老师的领导信念在课堂中的表现
        5.6.1 思维导向:文献充实
        5.6.2 师生共进:互动启发
        5.6.3 问题引领:发展创新
        5.6.4 学科前瞻:反思实践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安老师的个案
    6.1 导言
    6.2 安老师的主要个人经历
        6.2.1 少年启蒙:热爱阅读
        6.2.2 求学就业:寄情教学
        6.2.3 四十仍惑:初心不改
    6.3 本个案教学环境
    6.4 安老师的领导信念形成过程
        6.4.1 新手上路:师傅引领
        6.4.2 经验累积:寓教于乐
        6.4.3 有教无类:发现自己
    6.5 安老师领导信念的主要内容
        6.5.1 课程领导信念
        6.5.2 学习者领导信念
        6.5.3 学科领导信念
        6.5.4 自我领导信念
        6.5.5 信息技术领导信念
        6.5.6 科研领导信念
    6.6 安老师的领导信念在课堂中的表现
        6.6.1 实践体验:触摸文化
        6.6.2 主动发现:感受语言
        6.6.3 了解差异:个性教学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导言
    7.2 个案数据整体分析
        7.2.1 教师领导信念的形成过程
        7.2.2 教师领导信念的主要内容
        7.2.3 教师领导信念在课堂实践中的体现
        7.2.4 教师课堂实践彰显出来的领导力
    7.3 内部因素对教师领导信念的影响
        7.3.1 家庭背景对教师领导信念的影响
        7.3.2 学历教育对教师领导信念的影响
        7.3.3 职业发展对教师领导信念的影响
    7.4 处境因素对教师领导信念的影响
        7.4.1 院校文化对教师领导信念的影响
        7.4.2 制度管理对教师领导信念的影响
        7.4.3 社会需求对教师领导信念的影响
    7.5 三位教师的领导信念与课堂实践的互动结果分析
        7.5.1 忠于领导信念的“执行型课堂实践”
        7.5.2 基于领导信念的“调整型课堂实践”
        7.5.3 超越领导信念的“生成型课堂实践”
        7.5.4 异于领导信念的“矛盾型课堂实践”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发现
    8.2 研究贡献
    8.3 研究启示
    8.4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节选
附录4 课堂观察样表

(7)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出国培训课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重点与难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练员
        2.1.2 教练员出国培训的含义
        2.1.3 课程
    2.2 国内教练员培训的研究综述现状
        2.2.1 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研究
        2.2.2 教练员培训成果总结
        2.2.3 中外教练员培训对比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教练员出国培训课程现状分析
        4.1.1 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4.1.2 课程内容现状分析
        4.1.3 课程方法现状分析
        4.1.4 课程效果现状分析
    4.2 教练员出国培训课程影响因素2
        4.2.1 课程目标设置的影响因素
        4.2.2 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因素
        4.2.3 课程方法选用的影响因素
        4.2.4 课程效果转化的影响因素
    4.3 教练员出国培训课程更新思路
        4.3.1 课程目标更新
        4.3.2 课程内容更新
        4.3.3 课程方法更新
        4.3.4 课程效果更新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视域融合下的慕课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深入推进慕课建设与应用共享的现实需求
        (二)澄清慕课开发理论困惑的需要
        (三)破解慕课开发实践中困境与矛盾的必然诉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分析
    四、概念界定
        (一)视域融合
        (二)课程
        (三)慕课
        (四)课程开发与慕课开发
    五、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历史图景:课程形态变迁与慕课开发诉求
    一、课程形态变迁与内在逻辑
        (一)课程形态变迁
        (二)内在逻辑:满足人的学习需求
    二、慕课: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一)两种慕课形态
        (二)慕课基本特性:大规模、开放、在线
        (三)慕课提供完整的课程体验
        (四)当前慕课开发的基本程序分析
    三、慕课开发诉求
        (一)重视建构的知识观
        (二)重视学习者主体观
        (三)重视师生主体活动的交往观
        (四)重视生成的过程观
第二章 实践审视:慕课开发现状、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与测试
        (一)调查问卷编制的前期咨询
        (二)调查问卷基本结构的确定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
        (四)调查对象情况说明
        (五)慕课开发量表的预测试与正式测试说明
    二、慕课开发现状分析
        (一)学习者具有自我学习导向
        (二)学习者期待教师了解学习需求
        (三)多数教师能切分知识点
        (四)课程教学活动以线上为主
        (五)在线论坛、QQ群是核心交互工具
        (六)学习进度记录工具是常见的学习支持工具
        (七)测验与作业兼有客观题与主观题,自动反馈较多
    三、慕课开发问题分析
        (一)慕课开发观重静态预设轻开发过程
        (二)慕课开发与学习需求不对称
        (三)慕课设计的过度结构化剥离了学习者主体性
        (四)学习资源生成性与差异性不足
        (五)慕课实施缺乏过程关注
        (六)学习评价主体与维度偏单一,情境与差异体现不足
    四、慕课开发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慕课开发主体失衡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三)慕课开发中“关系”的断裂
        (四)学习支持服务与需求失衡
第三章 理论寻径:两种课程视域的融合
    一、泰勒原理与课程理解:慕课开发的科学支撑与方法论依据
        (一)泰勒原理:慕课开发的科学支撑
        (二)课程理解:重构慕课开发的方法论依据
    二、两种课程视域的融合:促进“理解”的慕课开发
        (一)视域融合是慕课开发的根本需要
        (二)视域融合指导慕课开发
    三、视域融合下慕课开发理论分析
        (一)慕课开发的逻辑品格:基于关联的隐喻
        (二)慕课开发的价值取向:促进个性化学习
        (三)慕课开发样态的探寻
第四章 模式建构:视域融合下“FLTC”慕课开发模式
    一、“FLTC”慕课开发模式的含义与内容
        (一)“FLTC”慕课开发模式的含义
        (二)“FLTC”慕课开发模式的内容
    二、“FLTC”慕课开发模式的核心与构成
        (一)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旨向
        (二)慕课开发主体与要素
        (三)慕课开发的主要活动
    三、“FLTC”慕课开发模式的操作程序分析
        (一)组建教师团队
        (二)发布课程公告
        (三)课程设计与迭代
        (四)资源组织与文本共生
        (五)组织在线教学活动
        (六)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七)学习分析与评价
    四、“FLTC”慕课开发模式的侧重点
        (一)重视慕课开发要素、活动之间的关联
        (二)重视慕课开发的开放性、过程性与生成性
        (三)重视慕课开发的学习网络连通
        (四)重视学习分析与评价与教、学的融合过程
第五章 支持诉求:“FLTC”慕课开发模式的条件保障
    一、教师:以慕课开发素养成为促进者
        (一)教师应具有教育立场
        (二)教师应树立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慕课开发观
        (三)教师应具有慕课创生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
        (四)教师应具有反思实践能力
        (五)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二、学习者:以慕课学习素养成为自治主体
        (一)学习者应具有主动性与自制力
        (二)学习者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学习者应具有反思能力
    三、技术支持:促进个性化学习
        (一)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二)为课程提供专业性的定制支持
        (三)慕课平台应提供诚信识别支持
    四、“FLTC”慕课开发需要处理的关系
        (一)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在互动中协商与转化
        (二)教师、学习者、慕课开发之间的关系:“我─你”交往中的融合
        (三)慕课开发与教学的关系:连续、互动的有机整体
        (四)预设与创生的关系:连续中的辩证统一
第六章 案例分析:对慕课《模型思维》开发的分析
    一、《模型思维》基本信息
        (一)学习者对《模型思维》的评价
        (二)《模型思维》主要模块
    二、《模型思维》开发的思路
    三、《模型思维》开发的优势
        (一)教师、学习者、文本、情境构成开发要素
        (二)注重分析学习者起点与了解学习者需求
        (三)以慕课开发活动推动《模型思维》开发
        (四)基于生活化的情境促进文本理解
    四、《模型思维》开发的问题
        (一)过度注重课程设计的预设性,缺失学习者主体性与迭代
        (二)缺乏在线教与学活动的触发事件,影响课程生成
        (三)社区交互缺乏知识网络的连通机制,教师引导不足
        (四)课程团队的学习支持不足,缺乏“学伴”引导
        (五)目标导向与学习评价单一,缺乏主体参与及个性化反馈
        (六)课程活动与要素之间缺乏互动,过程性与生成性不足
    五、《模型思维》开发的改进策略
        (一)建构学习者模型,促进个性化学习
        (二)发挥学习者主体性与教师的“促进者”,促进生成与连通
        (三)重视慕课在线教学活动,凸显实施过程
        (四)重视学习评价个性化,促进人文关怀
        (五)构筑关系网络,促进对话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三、慕课开发未来展望:增强学习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B: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C:慕课设计、资源开发、实施与评价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 D:慕课设计、资源开发、实施与评价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家长学校”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基础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家长学校
        二、微信公众平台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启示
        一、移动学习理论及启示
        二、教学设计(ADDIE模型)相关理论及启示
        三、互联网思维及启示
        四、软件工程理论及启示
第三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家长学校可行性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家长学校可行性分析
        一、微信的网络传播机制
        二、同类平台与微信的比较分析
        三、家长学校网络舆情分析
    第二节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家长学校需求分析
        一、小学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二、面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的访谈
        三、面向家长的问卷调查
第四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家长学校设计与开发
    第一节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家长学校原型设计与修订
        一、原型设计
        二、原型修订
    第二节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家长学校优化设计
        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家长学校模块设计
        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家长学校界面设计
    第三节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家长学校系统开发
        一、平台认证与开发权限获取
        二、服务器的配置与搭建
        三、域名的注册与解析
        四、WEIPHP开源框架的接入
        五、平台功能的开发与实现
第五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家长学校实践与评估
    第一节 家长培训前端分析
        一、先前经验总结
        二、培训环境分析
        三、培训对象分析
        四、培训需求分析
        五、培训目标分析
    第二节 家长培训系统设计
        一、培训策略设计
        二、培训课程设计
        三、培训评估设计
    第三节 家长培训资源开发
        一、培训图文开发
        二、培训微课开发
    第四节 家长培训活动实施
        一、项目准备与对接
        二、培训宣传与动员
        三、培训过程与监测
        四、培训反馈与后测
    第五节 家长培训分析评价
        一、培训后台数据分析
        二、培训学习效果评价
        三、培训后测满意度评价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反思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家长学校运维与管理
        二、微信小程序mini program在家长学校开发与应用中的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本人读研科研成果及奖励情况

(10)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d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
    2.1 积累与变革规范
    2.2 内生型与外生型发展理论
    2.3 科学计量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科发展模式与规律
    3.1 农业工程学科的缘起
    3.2 学科发展阶段性特征
    3.3 学科发展模式及演进规律
    3.4 学科发展模式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科学研究视角的学科知识结构演化
    4.1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4.2 国外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4.3 国内可视化结果与分析
    4.4 中外知识结构演化之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演变
    5.1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5.2 中国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5.3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之变迁
    5.4 中外农业工程课程体系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6.1 学科专业、学位制度及专业认证
    6.2 欧美CDIO工程教育模式
    6.3 中国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6.4 中国农业工程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四、农电管理系统应用讲座之七 第七讲 系统设置与维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创新研究 ——以山东省图书馆为例[D]. 尚红梅. 山东大学, 2021
  • [2]财政总预算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分析[J]. 朱海仙. 山西农经, 2020(21)
  • [3]冷水江市展辉医院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李湘连. 湘潭大学, 2020(02)
  • [4]ST公司电能质量项目商业计划书[D]. 曽旭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D]. 叶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6]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课堂领导力研究[D]. 荆菁.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出国培训课程的研究[D]. 李雪.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9)
  • [8]视域融合下的慕课开发研究[D]. 冯永华. 河南大学, 2018(12)
  • [9]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家长学校”开发与应用研究[D]. 薛瑞昌. 安徽师范大学, 2017(02)
  • [10]中外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比较研究[D]. 师丽娟.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农村电力管理系统应用第7讲第7讲系统设置与维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